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漏点和视觉预后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漏点和视觉预后

一、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渗漏点与视力预后(论文文献综述)

曾海波,余东琴,姜铎[1](2021)在《OCT检查在诊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的价值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在诊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德兴市人民医院接诊的50例(55眼)疑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入院后先后接受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与OCT检查。以FF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OCT检查诊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并比较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OCT检查与FFA检查的征象。结果 FFA检查结果显示55眼中确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46眼,非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9眼;OCT检查共检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45眼,检出率为97.83%;以FFA检查为金标准,OCT检查诊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灵敏度为95.65%、特异度为88.89%、准确率为94.55%。FFA检查中46眼均有不同程度的荧光素渗漏,26眼为扩散型渗漏、18眼为喷出型渗漏、2眼为不典型渗漏;OCT检查中无论FFA荧光渗漏点或非渗漏点均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异常改变,34眼为单纯神经上皮脱离、12眼为神经上皮脱离伴色素上皮脱离。结论 OCT检查诊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准确率较高,与FFA检查一致性较好,有助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指导治疗。

赵玥,张苏,臧晓,蒋沁,姚进[2](2021)在《靶向导航激光连续波阈值下功率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靶向导航激光连续波阈值下功率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1月至2020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CSC患者28例2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17例17只眼, 女性11例11只眼;均单眼发病。患者平均年龄(36.24±5.14)岁, 平均病程(4.7±1.3)个月。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底自身荧光、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及其血管成像、多焦视网膜电图和微视野检查。BCVA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 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靶向导航激光系统行连续波阈值下功率治疗。治疗后2周及1、3个月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 观察患眼BCVA、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10°范围平均光敏度(MS)以及黄斑中心区1环、2环P1波振幅密度变化。治疗前后CMT、SFCT、MS以及黄斑中心区1环、2环P1波振幅密度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 1、3个月, 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74±0.16、0.57±0.16、0.22±0.05、0.21±0.06, 平均CMT分别为(512.33±31.56)、(350.40±36.61)、(256.49±22.38)、(253.45± 23.65)μm, 平均SFCT分别为(462.82±25.38)、(462.37±39.54)、(461.51±29.36)、(461.25± 34.55)μm, 平均MS分别为(16.32±5.41 )、(17.53±4.23)、(19.52±4.12)、(21.35±2.77)dB。患眼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BCVA (t=6.52、5.71、6.01, P=0.00、0.00、0.00)、CMT (t=3.08、6.57、4.90, P=0.01、0.00、0.00)、SFCT (t=7.01、6.54、4.85, P=0.08、0.07、0.17)、MS (t=6.17、4.25、5.46, P= 0.02、0.00、0.00)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眼黄斑中心区1环、2环P1波振幅密度分别为(64.37±18.25)、(85.31±13.98)、(98.35±14.52)、(98.40±22.17)nV/deg2和(36.12±18.32 )、(44.02±17.15)、(62.35±14.85)、(63.17±15.79)nV/deg2。患眼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黄斑中心区1环(t=5.11、9.03、4.27, P=0.03、0.00、0.00)、2环(t=5.11、9.03、4.27, P=0.03、0.00、0.00)P1波振幅密度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靶向导航激光连续波阈值下功率治疗CCSC可提高患眼BCVA、黄斑区视网膜振幅密度及黄斑中心凹MS, 降低CMT、SFCT。

房修岭,张辽,吴建霞,高亚男[3](2021)在《50%剂量光动力联合中药治疗黄斑区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50%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中药治疗黄斑区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7-01至2019-01在聊城市光明眼科医院确诊为黄斑区急性CSC患者50例50只眼,采用50%剂量PDT联合中药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术前及术后2周、4周、12周及半年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OCT)检查观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并换算为logMAR视力记录。结果治疗后2周、4周、12周及半年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178±0.070、0.064±0.071、0.004±0.079,-0.014±0.060,与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0.292±0.10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半个月、1、3、6个月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91±36.8,231.9±15.4,222.6±7.5,219.7±5.2,治疗前平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476±79.9u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14.34±3.22)个月,治疗后12个月有1位眼复发,复发率2%,复发者再行50%剂量PDT治疗,复发者治愈,所有患者均未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结论 50%剂量维替泊芬PDT联合中药治疗黄斑区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

肖艳辉,夏蔚[4](2021)在《急性与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特征比较》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分析急性与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的41例CSC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病程分为急性CSC组(A组,29例29眼)和慢性CSC组(B组,12例12眼)。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区中心凹下视网膜下液厚度(SRF)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学特征。结果 A组BCVA、SRF、SFCT均高于B组(P<0.05)。A组的FFA显示:墨渍弥散型渗漏或炊烟型荧光素渗漏。B组的FFA显示:黄斑区荧光素单灶或多灶渗漏,伴或不伴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萎缩。A组的OCTA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表现为高血流信号外环绕低血流信号,或粗颗粒状高信号表现,未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B组的OCTA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图像表现与A组基本相似,但B组患者在随访中,发现2眼(2/12)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有形态较明显的CNV。结论急性与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特征具有差异。OCTA在随访、发现CNV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周彤[5](2021)在《魏伟教授辨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用药规律及经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统计学方法收集整理魏伟教授辨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患者处方,分析魏伟教授治疗CSC的用药规律,总结导师魏伟治疗CSC的用药经验。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病历进行整理,提取患者的一般信息及中药处方,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辨证分型及中药处方进行频数分析,对高频中药进行功效、四气、五味、归经、聚类及关联分析,得出药物使用规律,再将其与临床学习相结合,研究并总结魏伟教授的治疗经验。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标准的病例227例,其中男性172例(76%),女性55例(24%)。在年龄分布上,41-50岁患者最多,占总人数的48.02%。年龄与性别的分布特点显示,患者人数最多的三个年龄层里,男性患者的人数明显高于女性。证型及分期统计方面,脾虚湿泛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为55.07%。本次研究共收集处方379张,录入中药共计128味,中药累计使用频数为5843次。将频数超过60次,使用频率超过1%的中药设为高频使用中药,从而得出高频中药共计30味,按使用频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茯苓、泽泻、猪苓、白术、甘草、车前子、柴胡、滑石、陈皮、当归、冬瓜子、玉米须、半夏、牡丹皮、玄参、昆布、薏苡仁、浙贝母、夏枯草、石菖蒲、枸杞子、丹参、生地黄、山楂、菊花、决明子、山萸肉、大蓟、小蓟、远志,这些药物的使用总频次达4992次,占所有药物总频次的85.44%。30味高频中药的功效分类统计结果示,使用最多的是利水渗湿药,共8味,频数为2041次,占40.89%。高频中药的四气统计结果示,使用最多的为寒性药,共14味,使用频次为2274,占总频数的45.55%。高频中药的五味统计结果示,使用最多的为甘味药,共18味,频数为3416次,占68.43%。中药归经统计结果示,使用最多的为入肺经药,共13味,使用频次为2471次,占17.88%。对高频中药的聚类分析共得出常用药对8对,常用药组4组;关联分析结果中,出现频率高的中药组合涉及茯苓、泽泻、猪苓、白术、甘草、车前子、滑石7味中药。结论:1.魏伟教授治疗CSC时,高频使用的中药的四气多属寒、平,五味多属甘、辛,多归肺、肾经,功效分类多属于利水渗湿药、补虚药。2.魏伟教授治疗水湿上泛于目时,常用的药对有茯苓-泽泻,白术-茯苓,甘草-滑石,冬瓜子-玉米须;治疗痰湿内阻时,常用的药对是陈皮-半夏:治疗病程中期痰瘀难化的患者时,常用的药对有薏苡仁-浙贝母及丹参-昆布;治疗血热伤络的患者时,常用的药对为大蓟-小蓟。3.魏伟教授在治疗CSC的过程中,最常用到的方剂为五苓散加减。4.结合临床跟师学习及用药规律,可总结出魏伟教授治疗中浆的四点经验:注重消利水湿,倡导从肝而治,兼顾精血同补,铭记整体观念。

冯冬玲,蒿雅安[6](2021)在《预见性护理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析,比较2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健康知识掌握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依从率96.67%,高于对照组85.00%(P<0.05);研究组渗漏点消失时间、神经上皮脱落消失时间、视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提升其健康知识掌握度及依从性,促进症状恢复,改善预后。

黎艳珍[7](2021)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及渗漏点在OCT上的定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D-OCT)扫描,分析急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影像学特征,为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并通过分析渗漏点对应处的OCT影像学特征,探讨在未行FFA检查时对于急性CSC渗漏点初步定位的方法,以期为无法行FFA检查的患者提供定位渗漏点的方法。方法:经眼底照相、OCT行病灶区加密扫描及FFA检查排除其他影响视力的眼部疾病且为初次发病的CSC患者62眼,观察CSC患者的FFA表现及OCT上视网膜各层的形态改变,分析CSC的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应的临床意义或机制;并通过Adobe Photoshop软件叠加急性CSC患者的FFA图片与OCT图片观察渗漏点对应的OCT影像学特征。结果:在急性CSC患者中,OCT影像学特征包括典型的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SRD)、PED/RPE小隆起、RPE缺损;视网膜外层可见多少不一的高反射点、光感受器外节层(PROS)随病程进展而呈光滑、增厚或颗粒状外观以及SRD下高反射性纤维蛋白渗出、神经视网膜外层下陷等;且有一项新发现,即位于黄斑区SRD的外核层可见高反射带。FFA上主要表现为明确的渗漏点及晚期勾勒出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与急性CSC相比,慢性CSC的影像学特征更复杂多变。OCT影像学特征包括不局限于黄斑区的大范围SRD、RPE损害可呈RPE小隆起、断裂、缺损、萎缩或增殖等改变;视网膜外层可见较多点状高反射物、光感受器层呈颗粒状外观以及SRD下致密的纤维蛋白渗出;脉络膜可见高反射点及脉络膜血管壁高反射改变;SRD内视网膜外核层也可见高反射带这一新发现的影像学特征。少数患者可能因视网膜的长期受损而发生黄斑水肿、视网膜褶皱、视网膜前膜等并发症。FFA无明确的渗漏点,主要表现为RPE微漏或RPE染色;并发RPE萎缩者呈现透见荧光,造影晚期勾勒出SRD积液随重力下移所致的RPE损伤区域;并发RPE增殖者表现为遮蔽荧光。通过对急性CSC患者病灶区的OCT加密扫描发现与渗漏点对应的OCT特征如下:通过FFA图片及OCT图片在Adobe Photoshop软件上叠加分析显示,脱离区存在的57个RPE改变(RPE小隆起/PED)中,与渗漏点对应的有40个(70.18%),而在这40个RPE改变上方PROS变薄的有35眼(87.50%),其中27眼(77.14%)的渗漏点位于SRD的上半部分。与渗漏点相对应的RPE小隆起上方的PROS层平均厚度为22.7±9.0 um,RPE小隆起以外SRD区域的PROS层平均厚度为66.1±19.7 um,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上皮层脱离上缘到渗漏点的平均距离百分比为38.38%±2.35%。结论:OCT及FFA是CSC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随访的重要手段,掌握其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临床的诊疗及认识其发病机制。通过与RPE小隆起/PED共存的PROS层变薄、SRD区域的纤维蛋白渗出及其间的低反射腔、视网膜外层的下陷及RPE断裂等OCT影像学特征可初步定位渗漏点,为不适合行激光光凝封闭渗漏点的患者减少有创性检查FFA的使用,也为因妊娠或对荧光素钠过敏等原因无法行FFA检查的患者行激光光凝封闭渗漏点提供指导。

于世伟[8](2020)在《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FD-OCT影像特征及与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渗漏点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FD-OCT)影像特征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黄斑区形态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CSC患者32例(33眼)FFA早期荧光素渗漏点类型、渗漏点处RPE层FD-OCT影像特征及BCVA与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宽度、黄斑中心凹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33只患眼中26眼FFA检查发现典型荧光素渗漏点32个,22个渗漏点表现为墨渍型,6个渗漏点表现为喷出型,4个渗漏点表现为色素上皮脱离(PED)荧光着染,另外7眼未发现渗漏点。32个渗漏点在FD-OCT图像上,共19个(59.4%)出现RPE异常,PED有13个(40%),RPE层小隆起4个(12%),RPE层粗糙紊乱2个(6%)。BCVA与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49,P=0.009);BCVA与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脱离水平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54,P=0.043);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与神经上皮层脱离水平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39,P=0.001);BCVA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70,P=0.006)。结论急性CSC患者FFA荧光素渗漏点处多数存在RPE异常改变,BCVA与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宽度呈负相关,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及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与宽度呈正相关。

李德治[9](2020)在《ICGA联合OCT评估激光与光动力治疗CSC前后病变区脉络膜厚度及荧光的变化规律》文中认为目的:ICGA联合OCT评估激光光凝术与半剂量光动力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前后病变区域的脉络膜厚度以及病变区荧光的变化规律。方法:本研究纳入60例60眼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等相关检查确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的患者。根据FFA上渗漏点与黄斑中心的位置关系以及病程,将其分为两组:半剂量光动力(PDT)治疗组:渗漏点距黄斑中心凹500um以内或慢性迁延不愈的患者;激光治疗(LP)组:渗漏点距黄斑中心凹500um以外且病程小于6月;每组各30例30眼,PDT组采用1/2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LP组采用普通黄激光治疗。并于治疗后1个月复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OCT,视力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并转化为log MAR视力记录;治疗后第3月复查BCVA、频域OCT、FFA及ICGA检查。病灶处脉络膜平均厚度的测量使用ICGA结合EDI-OCT测量病灶中心点及病灶的中心点分别到病灶上、下、左、右边缘的中点处共五个点的脉络膜厚度,计算出它们的均值代表病灶区域脉络膜厚度。ICGA中荧光灰度比值的变化由PDT处理区域与未处理参考区域的荧光灰度比结果记录。BCVA和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的变化为次要观察指标。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log MAR BCVA比较,LP组:治疗前(0.31±0.26)、治疗后1月(0.06±0.07)、3月(0.04±0.09),治疗后1月、3月log MAR BCV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67,P<0.001;F=25.26,P<0.001),治疗后3月与治疗后1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906,P=0.345);PDT组:治疗前(0.31±0.21)、治疗后1月(0.11±0.15)、3月(0.05±0.15),治疗后3月、1月log MAR BCV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084,P<0.001;F=19.08,P<0.001),治疗后3月与治疗后1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53P=0.091)。(2)两组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情况:治疗后1月PDT组28只眼(93.3%)视网膜下积液完全吸收,LP组22只眼(73.3%)黄斑区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完全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38);治疗后3月:LP组有3只眼复发(90%),PDT组所有患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均完全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4,p=0.236)。(3)每组治疗前、治疗后3月,以及两组治疗后3月病灶区平均脉络膜厚度变化:PDT组:治疗前平均脉络膜厚度(420.47±25.47),治疗后3月(337.33±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6.823 P<0.001)。LP组:治疗前平均脉络膜厚度(416.90±29.31),治疗后3月(399.67±2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288 P<0.001)。治疗后3月PDT组平均脉络膜厚度与L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54 P<0.001)。(4)每组治疗前、治疗后3月,以及两组治疗后3月ICGA中荧光比值变化:PDT组:治疗前平均荧光灰度比值(1.29±0.09)、治疗后3月(1.05±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89 P<0.001)。LP组:治疗前平均平均荧光灰度比值(1.33±0.09)、治疗后3月(1.18±0.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36 P<0.001)。治疗后3月PDT组平均荧光灰度比值与L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1 P<0.001)。(5)LP组中最终脉络膜平均厚度和平均灰度比值呈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r=0.383,P=0.037)。结论:(1)PDT及LP治疗均有助于提高CSC患者视力,PDT治疗可更迅速的促进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的吸收。(2)PDT及LP均使高灌注区脉络膜平均厚度降低,PDT对高灌注区脉络膜平均厚度降低更明显。(3)PDT组脉络膜病变区平均荧光比值的降低较LP组明显,即PDT对脉络膜高灌注的改善程度更好。

李玉生[10](2020)在《CSC患者视网膜内层血管与视网膜下积液的相关性分析及光动力治疗CSC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网膜内层血管与视网膜下积液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光动力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06月至2020年02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患者40例(41眼),记录其神经上皮层下积液的厚度、宽度,通过统计学分析上述指标与视网膜内层血管之间的关系,并观察其中20例(21眼),经1/2计量PDT治疗后的CSC患者治疗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10°-2视野、视网膜内层血管变化,选取16例(21眼)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最佳矫正视力(BCVA):治疗后患眼与治疗前患眼BCVA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眼治疗前后BCVA数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2、10°-2视野:对视野PSD进行分析,患眼治疗后PSD较治疗前显着减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视野MD进行分析,患眼治疗后绝对值较治疗前明显减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3、治疗前患眼组与正常健康对照眼组黄斑区SCP中心区、内环区、整体VL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患眼组与正常健康对照眼组黄斑区SCP中心区、内环区、整体P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眼组三个区域的PD数值均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眼组。5、治疗后患眼组与治疗前患眼组进行黄斑区SCP中心区、内环区、整体VLD比较:治疗后患眼组的VLD在对应的区域内与治疗前患眼眼组的VLD血流密度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患眼组与治疗前患眼组进行黄斑区SCP中心区、内环区、整体PD比较:治疗后患眼组的PD在对应的区域内比治疗前患眼组的PD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CSC患者视网膜内层血流与神经上皮层下积液高度相关性分析:视网膜内环区及整体血流宽度密度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的高度呈正相关。结论:1、1/2计量PDT治疗的CSC的效果显着。2、未经治疗的CSC患者,患眼内层视网膜血管可能处于高灌注状态。3、PDT治疗会对视网膜内层血管造成损伤。4、视网膜内环区及整体血流宽度密度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的高度呈正相关。

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渗漏点与视力预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渗漏点与视力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1)OCT检查在诊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的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FFA检查
        1.2.2 OCT检查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FFA检查与OCT检查对病变的检出情况
    2.2 OCT检查与FFA检查诊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结果
    2.3 OCT检查与FFA检查征象比较
3 讨论

(3)50%剂量光动力联合中药治疗黄斑区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后6个月内
    2.2 治疗后2周及1、3、6个月
    2.3 治疗后2周及1、3、6个月
    2.4 治疗后1个月
3 讨论
    3.1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3.2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西医认识及治疗

(5)魏伟教授辨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用药规律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
    1.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
        1.1 发病因素
        1.2 发病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特殊检查
        1.5 主要治疗方法及局限性
    2.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医学研究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的收集
        2.2 数据的统计
    3. 统计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3.2 证型统计结果
        3.3 药物频数及频率统计结果
        3.4 高频中药统计结果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性别与年龄分析
    2. 证型分析
    3. 高频药物分析
        3.1 功效
        3.2 四气
        3.3 五味
        3.4 归经
        3.5 聚类分析
        3.6 关联分析
第四部分 魏伟教授辨治中浆经验与用药规律的关系探讨
    1. 消利水湿举足轻重
    2. 从肝而治贯穿始终
    3. 精血同补明目点睛
    4. 结合整体随症化裁
创新性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预见性护理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成立护理小组:
        1.2.2 强化预见性护理观念:
        1.2.3 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健康知识掌握度:
    2.2 依从性:
    2.3 症状恢复情况:
3 讨论
    3.1 加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护理干预重要性:
    3.2 预见性护理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7)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及渗漏点在OCT上的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2.1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
        2.2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急性中浆的渗漏点在OCT上定位的研究
    目的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FD-OCT影像特征及与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FFA检查结果
    2.2 FFA荧光素渗漏点处RPE层FD-OCT影像特征
    2.3 BCVA与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宽度、黄斑中心凹厚度及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与宽度的相关性
3 讨论

(9)ICGA联合OCT评估激光与光动力治疗CSC前后病变区脉络膜厚度及荧光的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CSC患者视网膜内层血管与视网膜下积液的相关性分析及光动力治疗CSC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检查仪器
    2.2 术前准备
        2.2.1 术前检查
        2.2.2 检查及治疗前处理与评估
        2.2.3 手术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最佳矫正视力(BCVA)
    3.2 视野PSD变化
    3.3 视野MD变化
    3.4 治疗前患眼与对侧眼血流密度比较
    3.5 治疗后患眼与治疗前患眼血流密度比较
    3.6 患眼神经上皮下积液的高度及宽度与视网膜浅层血管相关性
第4章 讨论
    4.1 CSC的发病机制
    4.2 PDT治疗CSC相关研究
    4.3 PDT治疗CSC有效性
    4.4 CSC对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影响
    4.5 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与视网膜浅层血管的相关性分析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四、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渗漏点与视力预后(论文参考文献)

  • [1]OCT检查在诊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的价值探讨[J]. 曾海波,余东琴,姜铎. 基层医学论坛, 2021(28)
  • [2]靶向导航激光连续波阈值下功率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J]. 赵玥,张苏,臧晓,蒋沁,姚进.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08)
  • [3]50%剂量光动力联合中药治疗黄斑区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J]. 房修岭,张辽,吴建霞,高亚男.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1(07)
  • [4]急性与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特征比较[J]. 肖艳辉,夏蔚. 中国医师杂志, 2021(05)
  • [5]魏伟教授辨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用药规律及经验研究[D]. 周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预见性护理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J]. 冯冬玲,蒿雅安. 宁夏医学杂志, 2021(03)
  • [7]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及渗漏点在OCT上的定位[D]. 黎艳珍.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8]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FD-OCT影像特征及与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J]. 于世伟. 河南医学研究, 2020(26)
  • [9]ICGA联合OCT评估激光与光动力治疗CSC前后病变区脉络膜厚度及荧光的变化规律[D]. 李德治.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10]CSC患者视网膜内层血管与视网膜下积液的相关性分析及光动力治疗CSC的疗效分析[D]. 李玉生. 南昌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漏点和视觉预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