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进中举”看“外交学院”的讽刺艺术

从“范进中举”看“外交学院”的讽刺艺术

一、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帆[1](2020)在《初中“名着导读”问题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根据课标的要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名着导读”板块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凸显出“名着导读”的重要性,名着阅读课程化和教学化也随之成为学界的热点。“名着导读”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完成整本书阅读,“问题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也是引导学生课外有效阅读的桥梁。基于此,本论文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为教师提供“名着导读”问题设计的优化策略。本论文分为四个章节展开论述,内容概要如下:第一章是本文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的概述,厘清了“名着导读”和“问题设计”等核心概念,分析了问题设计在“名着导读”中的必要性,介绍了问题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第二章是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名着导读”的选编特点以及问题类型的分析。通过梳理“名着导读”板块,概括出“名着导读”在选编内容上具有经典性、丰富性和关联性的特点,在编排结构上具有层次性和完整性的特点。并在选编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和问题连续体理论对“名着导读”中所设计的问题类型进行了归类。第三章是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名着导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现状调查和问题成因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发现教师在“名着导读”的问题设计中存在对名着把握不足、对学情把握不足、问题类型单一、问题设计具有功利性等问题。第四章是全文的重点章节,提出初中“名着导读”问题设计的优化策略:一是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经验设计问题;二是基于文本难度和名着特点设计问题;三是根据语文能力的要求设计落实阅读方法的问题;四是结合“专题探究”栏目设计指向明确的问题;五是紧跟阅读进程,从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角度设计促进有效评价的问题,达成以评促读的目的。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同时也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希望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朱倩[2](2020)在《初中语文教科书《范进中举》编撰及教学内容建构研究》文中提出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统编本”)在九年级下册设置了《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栏目,《儒林外史》节选部分以《范进中举》为题,被选入九年级上册。当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践层面逐渐深化,在此背景下,依据《范进中举》的教科书编撰实际,探求《范进中举》阅读教学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层面的教学价值,是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新挑战。本文围绕苏教版、人教版、统编本中《范进中举》选文的单元编排、助读系统、练习系统的编撰情况,系统比较了三个版本教科书呈现的《范进中举》教学价值的共性与差异。从中发现,苏教版与人教版的编撰方式不易突出《范进中举》审美奥秘层面的特殊性。统编本则在这一点上试图有所创新。最突出的改变在于统编本《范进中举》课前提示部分就为语文教师呈现出了文本解读的矛盾切入点——范进中举却发了疯,为语文教师将情节、人物、语言特色凝聚成一关键问题提供了重要启发,这一问题也正体现出辩证思维的重要。本文从遵循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整体发展、小说形式审美规范及教科书实际三个角度,分析了教学内容建构的原则,并提出“以语言为桥梁:揭示审美奥秘”“以思维为工具:溯源‘疯子’形象”“以读促写:激发审美创造”三条建构教学内容的策略,发掘出具有原创的且适合《范进中举》的教学价值。基于以上研究,完成了《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旨在为《范进中举》的教学提供启发。

华婉懿[3](2019)在《从范进中举透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儒林外史》是一部誉满文坛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清人吴敬梓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世情,尽讽其伪。本文选取书中《范进中举》一文进行讽刺艺术的探究,不仅对文中夸张、对比、白描等手法进行精研,同时对人物的言行反转与环境的烘托效果进行品读,旨在体会笔者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与封建礼教的虚伪进行的无情批判与嘲讽。

张红波[4](2019)在《《儒林外史》在民国国文教科书中的选录状况及经典化过程中的趋同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考察现存已见民国时期中小学国文教科书,可以看出,《儒林外史》《老残游记》《水浒传》等属于古代小说中入选次数较多的作品。《儒林外史》入选次数最多,既与"白话文运动"密切相关,也与《儒林外史》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有关。《王冕的少年时代》作为入选次数最多的故事单元,即是这种背景下的结果。国文教科书主要从主题、语言、时代等角度对入选作品进行编排。从民国时期开始,在文学史、语文教科书中,《儒林外史》的节录文字从多元化逐渐走向趋同化,这种选择与时代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取舍密不可分。

吕丽丽[5](2018)在《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下《儒林外史》俄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小说中涵盖了风俗习惯、婚丧嫁娶、诗词戏曲、科举官职、宗教祭礼等多个层面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词语的民族文化意蕴深厚,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作品目前已被翻译成日语、韩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意大利、越南等多个国家的语言,足见其传播、影响之深远。Д.Н.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й的俄译本《Неофициальнаяисторияконфуцианцев》于1959年就开始在俄罗斯出版发行。本文从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入手,从斯坦纳翻译的四步骤出发,探讨俄罗斯的译者沃斯克列先斯基的俄译本《儒林外史》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分析并归纳总结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技巧。论文采用文本细读法对小说的俄译本进行定性研究,首次从阐释学的角度分析了《儒林外史》俄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情况。希望能给以后《儒林外史》的研究者提供一点借鉴意义。论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儒林外史》翻译的研究现状以及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研究现状。正文共有三章。第一章是理论概述,梳理了阐释学翻译理论的起源及发展,说明了阐释学理论对翻译活动的理解和阐释,这是本研究分析《儒林外史》俄译本具体翻译问题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为文章的主体,主要介绍了《儒林外史》中与科举考试相关的,表示称呼的,表示婚、丧风俗习惯的和表委婉的文化负载词,并分析了译者对这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情况。看斯坦纳阐释四步骤理论在译例翻译过程中的渗透,指出译者为了平衡原文和译文所采取的处理方式。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儒林外史》俄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亏损范围及亏损的原因。文化亏损的范围主要探讨了三类,绝对文化亏损、显性文化亏损和隐性文化亏损。导致文化亏损的原因包括中俄两国间的文化差异,由于文化错位和文化空缺导致的文化亏损。另一方面是译者因素,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者对原文理解不够导致的误译。结论部分指出了阐释学与翻译的契合点。强调“理解即翻译”这一阐释学核心理念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沃斯克列先斯基在翻译意蕴浓厚的文化负载词时,充分揣摩原作者的表达意图,为了更好的贴近原意,灵活的运用不同的翻译手段,对原文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充分而详尽的解释,体现了阐释学在理论上为其提供的支撑作用。除了两国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可译性,研究认为沃斯克列先斯基的俄译本基本传达了《儒林外史》中文化负载词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

侯雪[6](2017)在《如何教学《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文中提出《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广为人知的名篇,被认为是最能体现整部小说讽刺艺术的经典之作。文中的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无疑是吴敬梓讽刺的对象,通过对比范进中举前后他们行为的差异,讽刺了众生世人的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是此文一望便知的文意,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并不难理解。教师的功夫可以下在引领学生细读文章,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对比手法的使用,以及夸张的艺术效果。比如文中"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

孙雪颖[7](2015)在《论周进与范进人物形象的共性与继承性》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讽刺艺术的一座高峰——《儒林外史》,它写秀才举人、贪官污吏、市井细民、清流文人,写实社会,铺描历史,无一不从细处展现作者吴敬梓鄙视富贵功名、崇尚清高真名士的高尚情操。而本文旨在对其中极具特色的两个人物——周进、范进展开叙述,因这二人之间具有共性,而作者在描写中体现了继承性,故放诸一起,集中展现。

陈丽华[8](2013)在《《歧路灯》与明清科举制度》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以教育为题材的白话长篇小说,《歧路灯》无疑有助于我们去深入地认识明清时代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教育状况。尤其是以八股取士为主的科举制度下的教育状况和社会风尚。小说中描写了大量的科举活动和科举考试下的世态人情。几乎涵盖了明清科举考试中除武举外的所有科举程式,与同时期的《儒林外史》是可相比拟的。这为我们研究明清八股取士为主的科举制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篇论文在对小说中所描写的科举活动及其相关现象地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小说与史学互证的方法,以《歧路灯》、《<歧路灯>研究资料》、《明史·选举志》、《清史稿·选举志》为研究的基本素材,结合明清小说的相关论着以及《歧路灯》其他的研究专着、论文,以教育题材为切入点,从明清科举制度出发,进而研究八股取士制度在小说内容、情节设置、结构安排等方面对《歧路灯》创作的影响。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三章:绪论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本论文的选题原因和意义;第二部分分三个阶段梳理了《歧路灯》从二十世纪初至今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结合《歧路灯》近百年的论着,对其题材进行界定。最后本论文在此基础上将其归为教育小说的行列,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对《歧路灯》中有关科举程式的描写加以梳理,并结合《明史·选举志》、《清史稿·选举志》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小说中有关童试、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保举贤良方正等科举程式进行梳理。进而第二部分以此为基础,将科举考试中的不良风气予以呈现。第二章主要论述《歧路灯》之八股教育。本章分为两部分叙述。第一部分主要结合《明史·选举志》、《清史稿·选举志》等历史材料介绍明清两代八股取士的基本情况,为下文的论述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主阐释《歧路灯》中所涉及的八股教育。这一部分内容,一方面从《歧路灯》教育小说的题材出发,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以小说中所提到的谭绍闻的四任老师为切入点,联系他们四人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来深入研究明清的八股教育状况。另一方面,从小说第一回所提到“学业”、“举业”两个概念出发,以小说中娄潜斋、侯冠玉两位业师为例,论述“学业”、“举业”这两个概念在小说中的背离和融合。第三章主要结合前文两大部分的论述,深入分析李绿园对八股取士的态度。这部分从赞成和反对这两个对立面来阐释。以李绿园的自身背景为基础,结合小说中特定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特定情节的设定,得出李绿园对八股取士持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矛盾态度。结语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整篇论文的总结,进一步阐释明清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对《歧路灯》创作的影响。

黄明华[9](2013)在《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文中研究指明《儒林外史》无愧为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由《范进中举》一文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小说记叙了发生在科举时代的故事,主人公范进从二十岁开始应考,年年进考场,直到五十岁才中秀才,紧接着中了举人。这一突如其来的命运变化,引出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从中就不难看出吴敬梓讽刺手法的独具匠心,对范进及其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等也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鞭挞,将他们种种丑态暴露无遗,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强烈不满与辛辣讽刺。现以《范进中举》塑造胡屠户、范进、张乡绅、众乡邻等一系列人物的方法为例来赏析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

于洁[10](2011)在《朴趾源小说讽刺艺术研究 ——兼与《儒林外史》比较》文中提出朴趾源是古代朝鲜杰出的实学派思想家和卓越的文学家,他创作的汉文文言短篇小说,继承了古代叙事文学的讽刺传统,思想内容深刻,讽刺艺术高超,开创了朝鲜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是朝鲜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集大成者。朴趾源之所以采用讽刺的手法进行创作,与他生活的时代环境和文艺思潮有关,与他接受中朝文学的讽刺传统和他个人的人生体验有关。朝鲜朝末期的时代环境是孕育讽刺小说的土壤;实学思想则是讽刺小说创作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武装,对讽刺小说的产生起到了催生的作用;特别是朴趾源谙熟汉学,他能够主动从中、朝两国源远流长的讽刺传统中汲取营养,并自觉地采用讽刺艺术来鞭挞两班丑类和不合理的现象,表达他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朴趾源小说具有强大的批判现实的力量,其讽刺锋芒指向十八世纪朝鲜朝后期社会的各个层面。有已经走上穷途末路的暴虐与残忍、无能又无聊的两班统治阶级;也有腐朽虚伪的封建儒生。作者还从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对朝鲜朝末期的世态人情进行了嘲讽,对摧残人性的封建礼教和虚伪欺诈的友道以及奸猾商人的伎俩进行了批判。其运用的讽刺艺术技巧多种多样,有白描、反讽、对比、譬喻、夹叙夹议等。不仅达到了揭露与鞭挞的讽刺目的,而且收到绝妙的讽刺效果。朴趾源在朝鲜小说史上的地位不亚于吴敬梓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两人在思想性格和艺术风格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因学界对吴敬梓及其着作《儒林外史》的研究已颇为深入系统,所以本论文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朴趾源小说的讽刺艺术上,同时兼论两位作家的小说作品在讽刺主题和讽刺艺术方面的异同。他们都从批判科举制度和控诉封建礼教的角度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在构建理想世界方面,朴趾源设想了一个具有虚拟性的理想国度,吴敬梓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悲剧意蕴的理想人物;在讽刺艺术上,朴趾源和吴敬梓的趋同点在写实讽刺和“婉而多讽”两方面。《儒林外史》是写实性讽刺小说的典范,朴趾源小说则既有写实性讽刺又有寓言式讽刺;《儒林外史》和朴趾源的小说都“婉而多讽,”但朴趾源小说中则兼有直斥的讽刺语气。研究朴趾源小说的讽刺艺术并把它和《儒林外史》相比较,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名着导读”问题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名着导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问题设计是“名着导读”教学的重要抓手
    二、研究意义
        (一)丰富“名着导读”问题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推动学生高效阅读名着,促进全面发展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综述
        (一)初中“名着导读”教学研究
        (二)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及其关系概述
        一、名着导读
        二、问题设计
        三、问题设计在“名着导读”中的必要性
    第二节 问题设计的理论依据
        一、启发式教学理论
        二、发现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二章 “名着导读”的选编特点和问题类型
    第一节 “名着导读”选编内容的特点
        一、经典性
        二、丰富性
        三、关联性
    第二节 “名着导读”编排结构的特点
        一、层次性
        二、完整性
    第三节 “名着导读”教学的问题类型
        一、教育目标分类学下的问题类型
        二、问题连续体的五个层次
第三章 初中“名着导读”问题设计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二、调查内容的确定
    第二节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统计
        二、存在的问题
        三、问题成因分析
第四章 初中“名着导读”问题设计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经验设计问题
        一、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设计梯度性的问题
        二、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启发性的问题
        三、寻找跨学科结合点设计综合性的问题
    第二节 基于文本难度和名着特点设计问题
        一、基于文本难度设计选择性的问题
        二、基于名着结构特点设计问题集和问题链
        三、基于名着内容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
        四、基于片段教学设计推荐“精彩选篇”的问题
    第三节 根据语文能力设计掌握阅读方法的问题
        一、设计归纳性的问题,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
        二、设计聚焦性的问题,掌握选择性阅读的方法
        三、设计鉴赏性的问题,掌握精细阅读的方法
        四、设计积累性的问题,掌握摘抄和做笔记的方法
    第四节 结合“专题探究”设计指向明确的问题
        一、提炼普适性的母题,确定思考方向
        二、选择方向性的议题,建立思维框架
        三、设计开合性的问题,提供思维抓手
    第五节 紧跟阅读进程设计促进有效评价的问题
        一、阅读前设计问卷,进行诊断性评价
        二、阅读中设计任务单,重视过程性评价
        三、阅读后多样检测,形成终结性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初中“名着导读”问题设计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2)初中语文教科书《范进中举》编撰及教学内容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价值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三个版本教科书《范进中举》编撰情况分析
    第一节 三个版本语文教科书《范进中举》单元编排情况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三个版本语文教科书《范进中举》助读系统的比较分析
        一、三个版本语文教科书《范进中举》单元导语比较分析
        二、三个版本语文教科书《范进中举》课前提示比较分析
        三、三个版本语文教科书《范进中举》课文注释比较分析
        四、三个版本语文教科书《范进中举》插图比较分析
    第三节 三个版本语文教科书《范进中举》练习系统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三个版本语文教科书《范进中举》教学价值的比较分析
第二章 《范进中举》教学内容的建构原则
    第一节 依据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整体发展原则
    第二节 尊重小说形式审美规范
    第三节 立足教科书实际
第三章 《范进中举》教学内容的建构策略
    第一节 语言为桥梁:揭示审美奥秘
        一、极端情境下的“心口错位”
        二、顺逆境转化揭示隐秘情感
    第二节 思维为工具:溯源“疯子”形象
        一、“疯子”形象的还原
        二、两个不同的“疯子”形象
    第三节 以读带写:激发审美创造
        一、深入阅读,创设写作情境
        二、改编文本,加强文体意识
第四章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及评析
    第一节 《范进中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节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从范进中举透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讽刺手法的分析
    (一)夸张的讽刺艺术
    (二)对比的讽刺艺术
    (三)白描的讽刺艺术
    (四)情节跌宕的讽刺艺术
二、讽刺艺术的内涵
    (一)对比人物关系昭示意图
    (二)众人助推范进之疯
    (三)社会环境是荒诞脚本诞生的土壤
三、总结与展望

(4)《儒林外史》在民国国文教科书中的选录状况及经典化过程中的趋同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明清白话小说收录情况及《儒林外史》的位次
    1. 《儒林外史》,共收录58次,分别是:
    2. 《老残游记》,共收录42次:
    3. 《水浒传》,共收录31次:
    4. 《三国演义》,共收录24次:
    5. 《镜花缘》,共收录19次:
    6. 《红楼梦》,共收录17次:
    7. 《今古奇观》,共收录7次:
    8. 《西游记》,共收录5次:
二、 《儒林外史》独占鳌头的原因探析
三、 《儒林外史》入选故事单元的编辑原则
四、 从“众声喧哗”到《范进中举》独尊

(5)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下《儒林外史》俄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阐释学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
        2.《儒林外史》翻译的研究现状
        3.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现状
        4.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一、阐释学翻译理论概述
    (一) 阐释学翻译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二) 阐释学理论对翻译的阐释
二、《儒林外史》中文化负载词承载的文化信息及其翻译
    (一) 与科举考试相关的文化负载词
    (二) 表称呼的文化负载词
    (三) 表示婚、丧风俗习惯的文化负载词
        1.《儒林外史》中涉及婚礼的文化负载词
        2.《儒林外史》中涉及丧葬礼俗的文化负载词
    (四) 表委婉的文化负载词
        1.表示死亡的委婉语
        2.其他类别委婉语
三、《儒林外史》俄译本中文化信息亏损问题
    (一) 文化亏损的范围
        1.绝对文化亏损
        2.显性文化亏损
        3.隐性文化亏损
    (二) 文化信息亏损的原因
        1.中俄文化差异
        2.译者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如何教学《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范进看吴敬梓的写实讽刺
二、从范进母亲和妻子看吴敬梓的隐含讽刺

(8)《歧路灯》与明清科举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原因和意义
    (二) 《歧路灯》的研究现状
    (三) 《歧路灯》的题材界定
一、《歧路灯》对明清科举的描写
    (一) 科举程式描写
    (二) 科场不良风气描写
二、《歧路灯》之八股教育
    (一) 八股取士概述
    (二) 《歧路灯》之八股取士
三、李绿园对八股取士的态度
    (一) 对八股取士的赞成
    (二) 对八股取士的批判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运用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不经意中强化讽刺效果。
2. 夸张手法的运用, 极具讽刺性

(10)朴趾源小说讽刺艺术研究 ——兼与《儒林外史》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朴趾源小说讽刺性成因
    2.1 时代环境的孕育
    2.2 实学思潮的催生
    2.3 讽刺传统的继承
    2.4 思想性格的体现
第三章 朴趾源小说讽刺机锋指向
    3.1 机锋指向没落的两班
        3.1.1 两班的暴虐与残忍
        3.1.2 两班的无能与无聊
    3.2 机锋指向腐朽的儒者
        3.2.1 硕德之儒的丑态
        3.2.2 后生之儒的愚笨
    3.3 机锋指向浇薄的世相
        3.3.1 摧残人性的礼教
        3.3.2 虚伪欺诈的友道
        3.3.3 奸猾商人的伎俩
第四章 朴趾源小说讽刺技巧
    4.1 白描勾勒,讽意自现
    4.2 正话反说,暗藏讥讽
    4.3 对比悬殊,凸显乖讹
    4.4 善用譬喻,寄寓深意
    4.5 夹叙夹议,彰显褒贬
第五章 朴趾源小说与吴敬梓《儒林外史》之比较
    5.1 对儒家文化的反思
        5.1.1 批判科举制度
        5.1.2 控诉封建礼教
    5.2 对理想世界的建构
        5.2.1 朴趾源小说的理想国度
        5.2.2 《儒林外史》的理想人物
    5.3 讽刺艺术上的趋同
        5.3.1 写实讽刺
        5.3.2 婉而多讽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名着导读”问题设计研究[D]. 欧阳帆.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2]初中语文教科书《范进中举》编撰及教学内容建构研究[D]. 朱倩. 扬州大学, 2020(02)
  • [3]从范进中举透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J]. 华婉懿. 中国文艺家, 2019(12)
  • [4]《儒林外史》在民国国文教科书中的选录状况及经典化过程中的趋同化研究[J]. 张红波. 文艺理论研究, 2019(06)
  • [5]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下《儒林外史》俄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D]. 吕丽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9)
  • [6]如何教学《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J]. 侯雪. 吉林教育, 2017(Z1)
  • [7]论周进与范进人物形象的共性与继承性[J]. 孙雪颖. 青春岁月, 2015(15)
  • [8]《歧路灯》与明清科举制度[D]. 陈丽华. 曲阜师范大学, 2013(S1)
  • [9]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J]. 黄明华. 文学教育(上), 2013(02)
  • [10]朴趾源小说讽刺艺术研究 ——兼与《儒林外史》比较[D]. 于洁. 延边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从“范进中举”看“外交学院”的讽刺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