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土地出让新举措

内江土地出让新举措

一、内江土地流转有新举(论文文献综述)

陈梨[1](2021)在《内江市白及种植生产技术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及是川产道地中药材品种,具有止血、抗癌、抗菌的药理作用,有良好的应用传统和市场前景。随着白及药理性质研究的加深,白及用途越来越广泛。内江是典型的四川盆地丘陵区,具有发展白及等川产道地中药材的良好条件。提高内江市白及产量能提升白及供给,促进当地白及产业健康发展。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紧缺,不能只靠大量增加要素投入来提高白及产量,因此对白及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能够促使现有技术生产能力最大化,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挖掘内江市白及生产潜力,进而提高白及产量。论文首先运用SWOT分析法对内江白及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因素进行分析,掌握内江白及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实地调研取得的白及种植农户生产数据采用SFA分析法对内江市白及种植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对白及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生产要素投入做弹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影响白及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及其作用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内江市白及产业发展具有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基础、政府扶持及科技优势,同时面临专业化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种植规模小、栽培技术落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缺少品牌效应等劣势。当前形势下内江市白及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内江市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以及市场机遇,但也面临着市场挤压、产品质量、种植模式多样带来的挑战。将实地调研所得239个农户白及生产基本情况数据进行处理,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对内江市白及生产技术效率的测算结果表明:当前内江市农户白及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为80.99%,技术效率损失显着,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当前生产技术条件下的技术效率损失,白及生产技术效率还有19.01%的提升空间;对影响白及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受教育程度、农户对白及种苗的满意度、白及种植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水平、白及种植面积、农户参加培训次数,这五个指标对白及生产技术效率有正效应;农户年龄、农户家庭是否受灾对白及生产技术效率呈现负效应。根据研究结果,论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优化白及生产环境,广纳年轻专业知识过硬人员从业;积极组织药农参加生产培训,提高药农的种植技术;实行白及集约化,释放规模效益;加强自然灾害防范体系的建设,增强抗灾能力;因地制宜地加快白及良种良法的推广。

覃莹[2](2021)在《统战成员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作用发挥的实践思考——以内江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和根本遵循。汇集社会各方力量为乡村振兴服务,统战成员参与其中是应有之举。本文即以四川内江统战成员为例,就其在乡村振兴中作用发挥现状,面临的思想误区、机制整合、统战引导力、适应复杂性等困境进行探究思考,并提出解决对策,在建设美丽和谐幸福新农村中更好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

岳燕祥[3](2020)在《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同时,我国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更为复杂,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仍旧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搅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国内“三期叠加”仍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探索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迫在眉睫。伴随着生产要素向旅游业的大量集聚、旅游生产力的日益加强,旅游生产关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刻,以及旅游发展中凸显出来的优化产业结构、提质增效中的积极作用,旅游化正成为我国日益重要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城市是一个国家最重要和活跃的组成单元,城市效率反应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能力,城市的旅游发展与城市效率有着历史性的关联,由此,本研究以城市为切入点,立足城市发展,对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首先以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具有相同的发展因素,以及城市旅游化通过对城市发展投入、产出因素的影响而对城市效率产生作用,城市效率的认知与实践惯性也作用于城市旅游化发展为支撑,提出了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存在时间上的关联关系的假设,同时在论述城市类型和城市定位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协同存在空间差异的假设。其次,开展了定性分析。一方面通过文献研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明确了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另一方面由于“旅游化”、“城市旅游化”和“城市效率”本就是三个动态概念,而“城市”则是一个时空交叠的整体,故通过回溯历史,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下城市与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推演。上述研究完善了对相关概念的认知,同时得出: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有着历史性的关联,旅游化是在后工业社会应运而生的一种生产方式,表现为在生产领域中旅游业逐步上升为主导产业,在生活领域中旅游成为人们不能缺少的内容的动态过程。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驱动下的必然趋势,是当下可与工业化并行的有效生产方式,对缓解工业化发展中的伴生问题,以及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和增强人民幸福感具有积极作用。之后,本着科学严谨、逻辑合理与切实可操作的原则,在吸收借鉴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优化的城市旅游化和城市效率指标体系,并分别运用线性权重法和SBM-DEA法测算和分析了我国2007年-2016年间268个地级及以上样本城市的旅游化指数值及增长率和城市效率指数值及增长率,应用协整模型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论证了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在时间维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空间维度,利用四象限分析模型及交叉组合法将城市分类为十六种类型,并对不同类型城市的旅游化发展特征、城市效率特征进行了阐述,同时给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最后,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将研究的创新归纳为优化了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指标体系、以城市发展为立足点来研究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依城市类型的差异客观理智地给出不同的旅游化发展建议。从旅游学人的角度,提出三个观点以讨论,分别是:1、旅游化是顺应历史的必然却不是旅游业的一支独大;2、旅游化兼具逆向的表征和正向的效用;3、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全面推进旅游化。对相关知识和思想进行创造性探索将是一项长久的使命。同时,从认知的使命角度,总结了研究的局限并对未来研究可拓展的方向进行了阐述。

欧小琼[4](2020)在《重庆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评价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已成为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支持政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改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现代化体系构建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乡融合以及决胜全面小康具有重大意义。重庆是一个集大山区、大农村、大城市于一体的城市,在农业、农村的发展方面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近年来,重庆在农村产业融合方面,积极制定政策指导、财政支持政策,各区县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了多元化融合模式的探索,也取得了相应成效。南川区、合川区、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津区成为产业融合先导区,潼南、永川、万州、梁平被评选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总体上说,当前重庆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部分区域和部分领域有很多亮点,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首先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进行梳理,通过剖析农村产业融合的背景和意义,对当前已有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把握这一问题研究的主要角度和动态趋势。结合产业融合、产业链和农业多功能等理论研究基础与相关概念辨析,从多角度来界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概念,为后文研究提供理论分析依据和支撑。然后分析了重庆市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环境、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基础,找出重庆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规模扩大、产业活力增强、融合模式多样等现状。接下来结合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相关政策要求和已有研究的梳理,根据客观性、层次性等原则进行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评价指标的选取,确定农业产业链延伸、多功能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四个二级指标,亿元农业产值农民合作社数量、农业商品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等15个三级评价指标。再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权重的确定,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多角度的实证分析。包括与北京、浙江、山东、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市进行横向比较,2014-2018年间的动态分析,以及重庆市各区县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16年重庆市农村产业融合水平高于其他城市,经济效益最明显,但产业链延伸方面水平较低;2014年至2018年来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农业多功能发挥增长趋势明显,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2016年全市37个区县中,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总体评价得分最高的是璧山区,其次是武隆区和江津区,产业链延伸和社会效益方面水平靠前的区县集中在主城区,渝东南武陵山区的区县在经济效益方面较为评分较高,而主城区经济效益整体排名靠后,在农村产业融合综合水平上无明显片区聚集性特征。对实证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发现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及农村产业融合的主体培育方面不足;农业的休闲文化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不够。随后选取山东新泰市、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四川省内江市三个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分析,提炼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充分延伸农业产业链、深度挖掘农业潜力、完善利益联结等经验启示。最后总结前文研究为重庆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延伸农业内外部产业链、促进农业多功能发挥、强化政策支撑等建议。

邹永丽[5](2020)在《资中县金紫铺村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贫困问题日益成为国际上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于如何解决贫困问题,尽最大努力实现脱贫、减贫。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经过了7年多的精准扶贫,特别是4年多的脱贫攻坚战,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已减少九千多万。虽然我国的脱贫任务已实现大半,然而,扶贫工作却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原因在于,我国贫困人口中无劳动力、因病、因残的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过大,这部分贫困人口不具有造血功能,无法实现自主脱贫,更多的还是依赖于政府政策兜底。因此,如何使得这部分贫困人口能够得到有效脱贫,是扶贫工作的关键性任务。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这一文件,成为了我国目前脱贫攻坚的指导性文件。根据该文件精神可以得知,必须采取各项措施建设落实精准扶贫,推动精准脱贫工作的快速完成。而其最主要的一项措施即是关于资产收益扶贫的探索。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项目所形成的资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折股量化的形式分配给贫困群众,尤其是失能或弱能贫困群众。资产可由村集体公司或者其他新型经营主体经营。此外,对于经营资产的主体,要明确其责任义务,对其加大监督管理,完善收益分配的相关制度,保证拥有股份的群众能够得到其应有的收益。鼓励合作社或相关组织以多种方式促进贫困户的收入增加,如进行牲畜托养等形式。论文首先通过比较国内外资产收益型扶贫相关研究及其成果,对其重点的研究内容和相关理论进行阐述。通过资中县金紫铺村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典型案例的提出,对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进行详细地分析,从村民意愿、公司带动、绩效考核等方面分别分析产生的作用、原因及获得的经验。研究分析发现,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是解决失能贫困户和弱能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使得土地得以有效利用,扩大贫困户收入来源;还能够增加贫困户的就业率;此外,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资中县金紫铺村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典型案例的提出,发现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的困难,在资产类型、收益模式、收益分配问题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从而得出研究价值。

李贝尔[6](2020)在《淮阳区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土地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土地政策对农村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随着农业的规模化、信息化、市场化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土地小规模碎片化经营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进而形成规模化经营迫在眉睫。淮阳区具有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土地细碎化等问题,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的,研究该地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索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十分必要,同时对推动淮阳区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合理进行土地流转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以地租理论、土地产权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因素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淮阳区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淮阳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并且对淮阳区土地流转现状以及特点进行总结,对该地的土地流转整体情况有所把握;其次,以问卷调查法对淮阳区的白楼镇、郑集乡、朱集乡、安岭镇、四通镇共5个乡镇325户的样本户进行实地调研,把握当地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最后,基于因素分析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淮阳区土地转出的影响因素,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总结淮阳区土地转入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从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土地资源、政策环境认知四个层面分析发现,务农劳动力、农业收入、承包耕地总面积、土地总块数以及农业政策变化了解程度等5个因素,对农户是否进行土地流转具有明显的影响,同时家庭人口数、务农劳动力数、非农收入占比会对土地转出有所影响,户主年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会对土地转入有显着影响;而性别、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数、土地流转政策的了解程度、土地政策满意度等因素,对农户是否进行土地流转没有显着影响。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结合当地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提高农户土地流转意识,积极参与土地流转;二是推进城镇化和发展第三产业,为农户增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三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和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四是积极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平台的搭建;五是鼓励创新土地流转经营模式,促进土地多样化流转;六是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普及和监管,促进土地流转顺利推进。

周宁[7](2019)在《内江市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与退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农村土地流转与退出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形成土地集中规模经营,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二是适应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而造成的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新的人地关系状态;三是确保农业生产后劲,保障粮食安全。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下,在全国农村改革试点的机遇下,农村土地的流转与退出有了快速发展的趋势,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走访调查法、分析总结法,重点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破解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遇到的难题。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参考,相关概念和政策理论的剖析,认真分析了内江市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与退出的现状,发现存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不健全、闲置土地流转率与退出率分布不均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以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笔者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一是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合同管理、用活农村土地等举措,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机制。二是针对土地流转与退出意愿不强的问题,提出了政府多形式进行政策宣传与引导的建议。三是从三个方面给出了农村土地退出遇到瓶颈问题的解决办法,四是提出了将有偿退出资格权的宅基地与零星集体建设用地转化为经营性建设用地集中使用,以及放活宅基地使用权、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宅基地有限制流转探索路径。最后就如何实现以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土地流转与退出给出了粗浅的建议。

兰弋[8](2019)在《内江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到当前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在农村地区最为严峻。虽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有效激活了农村发展活力,但是因农村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现有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己经不能有效地应对解决新形势下“三农”问题呈现的新变化。为进一步激活农村发展潜在动能,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建立新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势在必行。内江市自2012年起,在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十八大以来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精神的基础上,坚持先行先试,科学规范运作。在改革实践中,内江市成立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完成了改革机构设置,加强了改革工作的领导力量;大力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为改革打下基础;设立了市、县产权交易中心,规范土地流转交易;积极推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尝试从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方面寻求突破;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改革,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研究发现,在内江市持续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期间,遇到了诸多的困难与限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不够彻底,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及违规占地等问题,采取暂且搁置的办法;二是土地流转存在风险,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土地的保护;三是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还需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未能及时跟进;四是各县(市)、区改革进展不一,对产权改革的推进造成了影响。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改革过多依靠政府试点推动;二是部分县(市、区)思想认识还不够深入;三是改革机制不健全。针对内江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问题成因,本文提出了如下五点对策建议:一是探索出台符合内江市情的改革相关政策,推动改革的不断向前;二是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规范流转市场;三是进一步明确产权归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四是强化基层人才支撑,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人才保障;五是强化政府引导,大力推进改革;六是建立健全改革配套机制,保证改革长效发展。

骆春苗[9](2019)在《基于GIS的长垣县耕地流转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自2004年以来,为确保“三农”工作在我国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务院连续下发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显着差距。目前我国农地流转工作持续推进,农地流转面积已经超过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5%,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现阶段农村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耕地流转的范围及深度加大,耕地流转过程中也出现许多问题。目前体现最为紧迫的问题就是土地流转没有依据,特别是流转的费用及区域选择较为随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耕地流转的规范化,也影响了耕地流转各参与主体的切身利益。本研究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耕地流转的内涵及评价思路,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从影响耕地流转的自然、区位、劳动力资源状况、耕地投入产出状况、农民态度等维度,建立耕地流转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7年河南省长垣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变更数据、2017年长垣县耕地质量评价监测数据库及实地调研数据,以行政村为最小评价单元,对长垣县耕地流转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以期为长垣县乃至国内类似地区的耕地流转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表明:(1)耕地流转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劳动力资源状况、耕地投入产出状况、农民流转意愿等多种因素,本文建立的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建立的耕地流转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可以用于耕地流转的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符合当地实际。(2)从评价结果看,长垣县的耕地大部分适宜流转。可以将研究区划分为高度适宜流转区、适宜流转区、较适宜流转区和不适宜流转区,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16.52%、36.57%、29.21%、17.70%,基本符合长垣县的实际情况。(3)在空间上,长垣县耕地流转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在空间上呈现小集聚与大分散相结合的特征。长垣县在空间地理分布方面呈现小集聚与大分散的特征,并且表现出距离中心城区或主干道路越近耕地流转适宜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各个乡镇之间和各乡镇内部方面表现出各级别适宜分区分布较均衡,尤其是适宜和较适宜流转区面积占比较大,分布范围较广,部分乡镇内两种形式同时并存,高适宜和不适宜耕地流转区面积占比相对较小,且分布较集中。(4)长垣县耕地流转的限制因素主要是排水条件、交通条件及农民意愿。在限制因素上,不适宜耕地流转区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排水条件、交通便捷度、农民流转意愿等,表明该区在今后的耕地流转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县乡道路体系的完善、农民主动流转土地的意愿的正面引导。

刘蓓[10](2019)在《四川省安岳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城乡二元结构趋势的矛盾愈演愈烈,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农地抛荒情况严重,使我国的耕地资源遭到严重浪费。为了改善农地抛荒状况、促进土地流转,本文以四川省安岳县为例,对其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深层探究西南丘陵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进程缓慢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吸引相关研究者从农业生产的弱质性角度审视土地流转政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首先,本文梳理了安岳县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土地流转发展历程,在其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分析中发现了其土地流转进程较为缓慢,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未能发挥作用,农村土地流转规模较小、流转形式较单一、规范化较欠缺,土地的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以及农业生产收益率较低等问题。本文从安岳县农村流转土地经营的三类主要农作物的收益率入手,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药用作物在农产品附加值、经营规模、种植经营技术要求和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优势分析,发现安岳县土地流转经营经济作物尤其是果类虽然技术要求比粮食作物稍高,但适度规模经营程度较好、产品附加值也较高,风险相对较低,是较为适合作为安岳县农村流转土地比较优势产业适当引导发展的。其次,本文使用问卷调查获得的200份有效回收问卷的数据,并建立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在进行变量筛选后,对安岳县农户的家庭禀赋、经济特征、土地特征、认知特征、地区特征及社会保障水平等6类12个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利用非农劳动力数、土地块数、机械化程度、政策了解程度以及交通便利程度5个自变量建立最终实证模型,并分析这5个因素对安岳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影响及原因。最后,结合安岳县土地流转现状分析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几项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第一,侧面增加能惠及大众的农业生产政策补贴,使农民不会因为资金不足而放弃农业生产导致抛荒等现象,适当增加抛荒农地“复耕补贴”等,鼓励农民复耕土地或种植大户流入土地进行复耕,减少土地资源浪费;第二,鼓励农民参保“新农保”,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适当增加“失业保险”或“失地保险”等,加大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减小农村与城镇居民生活中公共产品提供的差距;第三,将农村土地流转中心和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盘活,降低土地流转双方的交易成本,增加信息平台和仲裁机构,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第四,适度引导几类经济作物产业,提高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本县农业经济不会因为某类产品市场不景气而产生较大动荡;第五,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授课帮助新增务农劳动力提高种养技术,提升安岳县农村劳动力的种植水平。

二、内江土地流转有新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江土地流转有新举(论文提纲范文)

(1)内江市白及种植生产技术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经济增长理论
    2.2 技术效率理论
        2.2.1 技术效率的度量
        2.2.2 技术效率的测算主要方法
    2.3 农户行为理论
第三章 内江市白及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内江市白及产业发展的优势
        3.1.1 自然资源和生产基础条件优越
        3.1.2 政府扶持力度增加,科技优势大
    3.2 内江市白及产业发展的劣势
        3.2.1 专业化水平低,竞争力弱
        3.2.2 种植规模偏小,产业化水平低
        3.2.3 栽培技术落后,技术支撑力度弱
        3.2.4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缺少品牌效应
        3.2.5 种植栽培问题
    3.3 内江市白及产业发展的机遇
        3.3.1 政策机遇
        3.3.2 医药产业发展迅速
    3.4 内江市白及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4.1 市场前景看好,拓展竞争激烈
        3.4.2 种植模式多样,模式间经济效益没有对比
        3.4.3 白及产品质量、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章 调研设计与样本特征分析
    4.1 样本分布情况
    4.2 调查地区样本特征分析
        4.2.1 样本农户家庭基本情况与白及生产决策特征
        4.2.2 样本农户白及生产要素投入
        4.2.3 农户白及种植规模与成本收益
第五章 内江市白及生产技术效率研究
    5.1 假设研究
        5.1.1 生产要素投入假设
        5.1.2 影响因素假设
    5.2 模型设定与估计结果
        5.2.1 变量选择
        5.2.2 模型设定
        5.2.3 估计结果
    5.3 样本农户技术效率分析
    5.4 投入产出弹性分析
    5.5 白及种植户的技术效率影响因素估计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优化白及生产环境,广纳年轻专业知识过硬人员从业
        6.2.2 积极组织药农参加是生产技术培训,提高药农的种植技术
        6.2.3 实行白及集约化生产,释放规模效益
        6.2.4 加强自然灾害防范体系的建设,增强抗灾能力
        6.2.5 因地制宜地加快白及良种良法的推广
参考文献
致谢
问卷

(2)统战成员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作用发挥的实践思考——以内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江市统战成员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发挥现状
    (一)统战成员服务乡村振兴的人员情况
    (二)统战成员服务乡村振兴呈现的特征
        1. 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体系不断完善
        2. 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面不断拓展
    (三)统战成员服务乡村振兴的内江独特创新
        1. 依托乡贤联谊会,聚拢振兴乡村统战人才
        2. 依托实践基地,健全振兴乡村统战工作机制
二、统战成员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的困境
    (一)统战成员对乡村振兴思想认识不足
    (二)统战成员发挥作用的整合机制缺失
    (三)统战成员未完全适应乡村振兴工作复杂性
    (四)基层统战部门教育、宣传、引导力度有待加强
三、加强统战成员在乡村振兴中作用发挥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统战思维,聚拢振兴乡村的统战成员
    (二)整合统战力量,形成振兴乡村的统战网络和机制
    (三)创新统战方式,提升振兴乡村的统战能力
    (四)依托统战部门,助力统战成员的作用发挥

(3)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立论基础:旅游成为城市的一种生产方式
        1.2.1 生产力要素向旅游集聚
        1.2.2 旅游生产关系影响深入
        1.2.3 旅游业社会贡献率提高
    1.3 基本问题: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1.3.1 我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基础格局
        1.3.2 我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演化规律
        1.3.3 我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正效机制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结构
2 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旅游化
        2.1.2 城市旅游化
        2.1.3 城市效率
    2.2 文献分析
        2.2.1 旅游化研究综述
        2.2.2 城市效率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假设一: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存在时间上的协同关系
        3.1.2 假设二: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协同存在空间差异性
    3.2 研究方法
        3.2.1 定性研究
        3.2.2 定量研究
    3.3 样本与数据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旅游化指标体系与测度分析
    4.1 城市旅游化指标体系
        4.1.1 既有的旅游化指标体系分析
        4.1.2 旅游化指标体系的优化原则
        4.1.3 优化的城市旅游化指标体系
    4.2 城市旅游化测算与分析
        4.2.1 权重分配
        4.2.2 数据处理
        4.2.3 测算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城市效率指标体系与测度分析
    5.1 城市效率指标体系
        5.1.1 既有城市效率指标体系分析
        5.1.2 城市效率指标体系优化原则
        5.1.3 优化后的城市效率指标体系
    5.2 城市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5.2.1 方法说明与数据处理
        5.2.2 测算结果与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时间关系分析
    6.1 方法说明
        6.1.1 时间序列的稳定性及其检验
        6.1.2 协整检验
        6.1.3 误差修正模型
    6.2 数据预处理
    6.3 时间关系分析
        6.3.1 平稳性检验
        6.3.2 旅游化和城市效率协整检验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空间关系分析
    7.1 分析说明
        7.1.1 分析模型构建
        7.1.2 城市分类说明
    7.2 空间关系分析
        7.2.1 城市旅游化的空间特征分析
        7.2.2 城市效率的空间特征分析
        7.2.3 交叉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总结
    8.1 研究内容
        8.1.1 城市旅游化的现状及时空特征
        8.1.2 城市效率的现状及时空特征
        8.1.3 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时空关系
    8.2 研究见解
        8.2.1 旅游化是历史发展必然而非一支独大
        8.2.2 旅游化兼具逆向的表征和正向的效用
        8.2.3 并非所有城市都适合全面推进旅游化
    8.3 研究创新
        8.3.1 概念的创新
        8.3.2 理论的创新
        8.3.3 策略的创新
    8.4 研究展望
        8.4.1 研究局限
        8.4.2 研究拓展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国城市旅游化指数(2007-2016年)
附录 B 中国城市旅游化指数排名(2007-2016年)
附录 C 中国城市旅游化指数增长率(2007-2016年)
附录 D 中国城市效率指数(2007-2016年)
附录 E 中国城市效率增长率(2007-2016年)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重庆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评价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产业融合理论
        2.1.2 产业链理论
        2.1.3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农业产业链
        2.2.2 农业产业化
        2.2.3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第3章 重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3.1 重庆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环境基础
        3.1.1 政策环境
        3.1.2 产业基础
        3.1.3 设施基础
    3.2 重庆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
        3.2.1 融合主体规模扩大
        3.2.2 产业活力增强
        3.2.3 融合模式多元
    3.3 小结
第4章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构建思路和原则
        4.1.1 构建思路
        4.1.2 构建原则
        4.1.3 方法选取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指标选取
        4.2.2 指标解释
        4.2.3 模型建立
        4.2.4 指标权重
    4.3 小结
第5章 重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
    5.1 数据处理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处理
    5.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
        5.2.1 水平评价
        5.2.2 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典型案例分析
    6.1 新泰市农业全产业链案例
        6.1.1 区域概况
        6.1.2 措施举措
        6.1.3 措施成效
    6.2 秦州区创新联结机制案例
        6.2.1 区域概况
        6.2.2 措施举措
        6.2.3 措施成效
    6.3 内江市“农业+”融合发展案例
        6.3.1 区域概况
        6.3.2 措施举措
        6.3.3 措施成效
    6.4 经验启示
        6.4.1 充分延伸农业产业链
        6.4.2 深度挖掘农业功能
        6.4.3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延伸农业内外部的产业链
        7.2.2 促进农业多种功能发挥
        7.2.3 完善利益连接机制
        7.2.4 加强产业融合政策支持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5)资中县金紫铺村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中国产业扶贫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2.4 我国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1.2.5 我国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实施过程存在困难的原因分析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
        1.3.1 资产建设理论
        1.3.2 资源配置理论
        1.3.3 产业扶贫机制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资中县金紫铺村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的案例描述
    2.1 资中县金紫铺村资产收益产业扶贫的背景
        2.1.1 资中县金紫铺村资产收益产业扶贫的起因
        2.1.2 资中县金紫铺村资产收益产业扶贫的动机和意图
    2.2 资中县金紫铺村资产收益产业扶贫的过程
        2.2.1 决策阶段
        2.2.2 实施阶段
        2.2.3 效果产生阶段
    2.3 资中县金紫铺村资产收益产业扶贫的主要做法
        2.3.1 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村民意愿
        2.3.2 实地考察后成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2.3.3 因地制宜统一建设基础设施
        2.3.4 村集体公司负责经营管理
        2.3.5 农户土地流转增加其财产性收入
        2.3.6 贫困户就近务工增加其务工收入
        2.3.7 实施督查考核奖补办法
    2.4 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的效果
        2.4.1 经济效益显着提高
        2.4.2 社会效益极大改善
    2.5 资中县金紫铺村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的典型意义
        2.5.1 解决土地闲置的遗留问题
        2.5.2 构建资产收益扶持制度的核心机制
        2.5.3 实施资产收益模式的持续性
第三章 资中县金紫铺村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的关键要素分析
    3.1 以村民意愿为出发点的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分析
        3.1.1 以村民意愿为出发点的重要作用
        3.1.2 产生作用的原因
        3.1.3 经验
    3.2 以公司带动为手段的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分析
        3.2.1 以公司带动为手段的重要作用
        3.2.2 产生作用的原因
        3.2.3 经验
    3.3 以绩效考核为抓手的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分析
        3.3.1 以绩效考核为抓手的重要作用
        3.3.2 产生作用的原因
        3.3.3 经验
第四章 资中县金紫铺村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的案例启示
    4.1 明晰化的资产产权是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的基础
    4.2 可持续性的资产收益是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的核心
    4.3 科学化的收益分配方法保障着扶贫工作的行进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局限性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淮阳区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土地
        2.1.2 农村土地流转
    2.2 理论基础
        2.2.1 地租理论
        2.2.2 土地产权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3 淮阳区概况及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3.1 淮阳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3.1.2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2 淮阳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3.2.1 土地流转发展相关政策
        3.2.2 土地流转现状
        3.2.3 淮阳区土地流转特点
4 淮阳区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调查设计和描述性统计
    4.1 调查设计
        4.1.1 调查样本地区
        4.1.2 调查问卷设计
    4.2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户主特征
        4.2.2 家庭特征
        4.2.3 土地资源
        4.2.4 政策环境认知
5 淮阳区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
    5.1 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5.2 农村土地转出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5.3 农村土地转入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5.3.1 模型建构及变量设定
        5.3.2 模型有效性检验
        5.3.3 结果与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提高农户土地流转意识
        6.2.2 推进城镇化和发展第三产业
        6.2.3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6.2.4 积极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建设
        6.2.5 鼓励创新土地流转经营模式
        6.2.6 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普及和监管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内江市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与退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土地流转的研究
        1.3.2 土地退出的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2.相关概念与政策发展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村土地
        2.1.2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2.1.3 农村土地流转
        2.1.4 农村土地退出
        2.1.5 农村土地流转与退出的区别
    2.2 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发展
        2.2.1 允许转让时期
        2.2.2 不允许流转时期(1956年-1983年)
        2.2.3 无偿流转时期(1984年-1987年)
        2.2.4 有偿依法转让时期(1988年-2002年)
        2.2.5 规范流转时期(2003年-2012年)
        2.2.6 改革创新时期(2013年至今)
3.内江市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与退出的现状
    3.1 内江市市中区基本情况
    3.2 内江市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3.2.1 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3.2.2 土地流转的管理服务情况
        3.2.3 土地流转的经验模式
    3.3 内江市市中区农村土地退出现状
        3.3.1 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三换”模式
        3.3.2 内江市市中区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农房财产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放活的具体案例
    3.4 农村土地流转与退出取得的成效
        3.4.1 土地向重点产业集中
        3.4.2 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
        3.4.3 开发退出土地的融资功能
        3.4.4 “三换”模式聚焦解决的问题
4.内江市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与退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内江市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与退出存在的问题
        4.1.1 土地流转管理机制不完善
        4.1.2 闲置土地流转率与退出率分布不均
        4.1.3 农村土地退出推广难度大
        4.1.4 宅基地盘活利用难度大
    4.2 内江市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与退出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2.1 农村土地流转与退出法律机制不健全
        4.2.2 参与农村土地流转与退出意愿不强
        4.2.3 农村土地退出过程中存在资金瓶颈
        4.2.4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存在制度障碍
        4.2.5 农业经营管理与技术人才不足制约了土地使用的需求
5.促进内江市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与退出的对策与建议
    5.1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
    5.2 加强政府对土地流转与退出政策的宣传
    5.3 完善农村土地退出的机制
    5.4 有效探索农村宅基地有限制流转
    5.5 培育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5.5.1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环境留人”
        5.5.2 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产业聚人”
        5.5.3 强化资源统筹调配,实现“导向用人”
        5.5.4 创新完善扶持政策,实现“机制引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内江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调查研究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不足
2.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村土地和土地产权
        2.1.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2.1.3 农村土地确权颁证
        2.1.4 农村土地流转
        2.1.5 农村土地产权改革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马克思产权理论
        2.2.3 新制度经济学的土地产权理论
3.内江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现状
    3.1 内江市概况
        3.1.1 内江市自然条件概况
        3.1.2 内江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1.3 内江市土地利用现状
        3.1.4 内江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总体情况
    3.2 改革的主要做法
        3.2.1 “多权同确”夯实改革基础
        3.2.2 “搭建平台”促进农地流转
        3.2.3 “探索入市”深化改革成果
        3.2.4 “创新模式”拓展收入渠道
        3.2.5 “多措并举”完善改革服务
    3.3 改革的成效
        3.3.1 激活了农村资源
        3.3.2 带动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3.3.3 扩大了基层民主
4.内江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4.1 存在的问题
        4.1.1 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不够彻底
        4.1.2 土地流转存在风险性
        4.1.3 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有待完善
        4.1.4 县(市)、区工作进展不平衡
    4.2 制约因素
        4.2.1 改革过多依靠政府试点推动
        4.2.2 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4.2.3 改革配套联动机制不健全
5.完善内江市土地产权改革的对策建议
    5.1 探索出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
    5.2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5.3 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属加强不动产登记
    5.4 强化基层人才支撑
    5.5 加大政府引导
        5.5.1 做好宣传发动
        5.5.2 强化组织推动
        5.5.3 坚持试点带动
        5.5.4 多部门配合联动
    5.6 建立健全配套机制
        5.6.1 健全金融融入机制
        5.6.2 健全农民保护机制
6.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GIS的长垣县耕地流转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耕地流转研究现状
        1.2.2 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
        1.2.3 耕地流转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
        1.2.4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耕地流转适应性评价的内涵、方法及数据
    2.1 耕地流转适宜性评价的内涵
        2.1.1 耕地流转
        2.1.2 耕地流转的适宜性
        2.1.3 耕地流转的适宜性评价
    2.2 耕地流转的适应性评价的主要方法
        2.2.1 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
        2.2.2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2.2.3 现代空间信息技术方法
        2.2.4 其他研究方法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2.3.1 部门收集与整理
        2.3.2 入户调查数据
        2.3.3 统计数据
3 耕地流转的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3.1 耕地流转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思路
    3.2 耕地流转适应性评价的基本过程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2.3 评价指标作用分值的计算
    3.3 耕地流转适宜性评价模型
        3.3.1 自然条件适宜性评价
        3.3.2 区位条件适宜性评价
        3.3.3 劳动力资源状况适宜性评价
        3.3.4 耕地投入产出状况适宜性评价
        3.3.5 农民流转意愿评价
        3.3.6 耕地流转适宜性评价综合分析模型
4 长垣县耕地流转的适应性评价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自然地理概况
        4.1.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4.1.3 土地利用现状
    4.2 研究区耕地流转现状分析
        4.2.1 耕地流转现状
        4.2.2 耕地流转形式
        4.2.3 耕地流转特征及主要用途
        4.2.4 影响耕地流转主要问题分析
    4.3 评价单元的划分
    4.4 评价单元因素因子作用分值的计算
        4.4.1 自然条件
        4.4.2 区位条件
        4.4.3 劳动力资源状况
        4.4.4 耕地投入产出状况
        4.4.5 农民流转意愿
    4.5 评价单元综合作用分值的计算
    4.6 研究区耕地适应性评价结果分析
        4.6.1 耕地流转适宜性评价的总体结果
        4.6.2 耕地流转适宜性评价数量分析
        4.6.3 耕地流转适宜性评价结果的空间分析
        4.6.4 耕地流转适宜性的限制因素分析
    4.7 耕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四川省安岳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村土地流转研究现状
        1.2.2 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关键概念界定
        2.1.1 土地流转
        2.1.2 土地确权
    2.2 理论基础
        2.2.1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第3章 调查样本地区基本情况与基本假设
    3.1 安岳县概况与样本选择
        3.1.1 安岳县自然经济概况
        3.1.2 安岳县农村土地流转历史变迁
        3.1.3 样本选择
    3.2 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变量体系
        3.2.1 变量选择
        3.2.2 框架构建
    3.3 研究假设的初步提出
第4章 土地流转影响因素调查设计与统计分析
    4.1 调查设计
        4.1.1 调查问卷设计
        4.1.2 调查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4.1.3 访谈提纲设计与实施
        4.1.4 问卷回收情况
    4.2 调查结果描述性统计
        4.2.1 家庭基本信息
        4.2.2 土地流转及其相关情况
        4.2.3 土地流转相关政策情况
    4.3 安岳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4.3.1 相关政策及实施现状
        4.3.2 土地流转市场机制现状
        4.3.3 土地流转主要规模现状
        4.3.4 土地流转意愿现状
        4.3.5 流转土地经营现状
        4.3.6 小结
第5章 安岳县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1 变量筛选与研究假设
        5.1.1 变量筛选
        5.1.2 研究假设
    5.2 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5.2.1 建立模型
        5.2.2 Logistic回归估计
    5.3 实证结果与假设检验
        5.3.1 假设检验
        5.3.2 显着性影响因素的作用分析
        5.3.3 未产生显着性影响的结果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土地流转相关政策不到位
        6.1.2 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不完善
        6.1.3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6.1.4 粮食作物生产不具有比较优势
        6.1.5 农村劳动力缺乏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大土地流转相关政策力度
        6.2.2 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
        6.2.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2.4 适度引导经济作物产业
        6.2.5 提高农村劳动力种植技术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内江土地流转有新举(论文参考文献)

  • [1]内江市白及种植生产技术效率研究[D]. 陈梨.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2]统战成员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作用发挥的实践思考——以内江市为例[J]. 覃莹.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01)
  • [3]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研究[D]. 岳燕祥.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4]重庆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评价与发展研究[D]. 欧小琼.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2)
  • [5]资中县金紫铺村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的案例研究[D]. 邹永丽.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淮阳区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研究[D]. 李贝尔.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7]内江市市中区农村土地流转与退出问题研究[D]. 周宁.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8]内江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兰弋.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9]基于GIS的长垣县耕地流转适宜性评价研究[D]. 骆春苗. 河南大学, 2019(01)
  • [10]四川省安岳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刘蓓.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内江土地出让新举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