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地区稻瘟病菌多样性及分布

滇中地区稻瘟病菌多样性及分布

一、滇中稻瘟病菌多样性及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王群,毕云青,孔垂思,金桂梅,杨明英,李进斌[1](2021)在《云南省六个水稻产区稻瘟病菌三个无毒基因的组成及其致病型》文中提出为明确水稻抗性基因Piz-t、Pib和Pii的有效性,利用无毒基因AvrPiz-t、AvrPib和Avr-Pii的特异性引物对自云南省6个水稻产区采集并分离获得的348株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菌株进行PCR扩增检测,并测定其对仅含Piz-t、Pib和Pii基因的水稻抗性单基因系IRBLzt-T、IRBLb-B和IRBLi-F5品种的致病性,明确这3个无毒基因在云南省水稻产区组成及分布。结果表明,在348株稻瘟病菌菌株中,分别有51.7%、46.8%和15.8%的菌株含有无毒基因AvrPiz-t、AvrPib和Avr-Pii,GT8、GT2、GT5、GT6、GT1、GT3、GT4和GT7基因型菌株检测频率分别为24.7%、21.8%、21.0%、16.7%、4.9%、4.0%、3.4%和3.4%;分别有4.9%、29.2%、41.1%和24.7%的菌株含有3、2、1和0个无毒基因;云南省稻瘟病菌群体总多样性指数水平较高,为2.81,其中滇中水稻产区的最高,为2.97;在348株稻瘟病菌菌株中,分别有89.1%、63.2%和38.5%的菌株对单基因系IRBLzt-T、IRBLb-B和IRBLi-F5表现为不致病,表明对Piz-t基因和Pib基因的抗性利用价值较Pii基因高;PT1、PT2、PT3、PT4、PT5、PT6、PT7和PT8致病型菌株检测频率分别为23.0%、30.2%、8.9%、2.0%、21.8%、5.2%、4.6%和4.3%,其中PT2、PT1和PT5为云南省稻瘟病菌的主要致病型。表明云南省6个水稻产区稻瘟病菌3个无毒基因的分布及组成差异较大,群体多样性水平较高。

赵才美,程在全,殷富有,李定琴,陈玲,钟巧芳,肖素勤,陈越,王波,黄兴奇[2](2020)在《云南省地方稻种资源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云南省具有丰富的地方稻种资源,合理地挖掘和利用地方稻种优异性状,有利于加快水稻育种效率,促进水稻产业的发展。从云南省地方稻种资源的收集与分类、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品质和抗性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更深入研究和利用云南省地方稻种资源提供理论参考。

王小秋[3](2020)在《江苏粳稻抗稻瘟病基因应用与稻瘟菌多样性分析》文中认为水稻是江苏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中粳稻占江苏水稻总面积的85%以上。稻瘟病是威胁水稻生产的第一病害,选用合适的抗稻瘟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病害发生的最经济有效策略。目前,国内外已克隆了 30多个抗稻瘟病基因和10余个无毒基因,利用这些基因开发特异性分子标记或功能标记,可对育成品种或稻瘟菌小种中是否带有特定基因进行初步判断,有助于指导抗病育种和品种的推广布局,抑制病害流行、减轻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相关基因功能标记,分析了江苏近年育成和主要推广的195个粳稻新品种/系在14个抗病基因位点上的基因型信息,并结合部分品种及抗病基因单基因系的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评价筛选对江苏粳稻抗稻瘟病育种有价值的基因或基因组合;另外,还利用10个无毒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比较评价了江苏不同市县采集分离的单孢菌株间的流行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在测试的195个粳稻品种/系中未检测到含有抗病基因Pigm的品种,其余的13个基因中,以Pib出现频率最高,为72%,其次为Pikh、Pita,均超过45%。Pi25与Pit出现频率较低,分别为3%和6%。多数品种携带2-5个抗性基因,有6个品种同时携带7个以上基因。Pit和Pi3/5/i基因在中熟中粳中的出现频率总体高于其在迟熟中粳和早/中熟晚粳中,其余基因在三种生态类型间的分布总体相近。Pid3、Pid2、Pia、Pb1基因在2019年江苏省区试品种/系中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在已审定推广品种中。结果表明14个抗稻瘟病基因在江苏粳稻育种中的应用频率总体存在明显差异。2)对供试品种中的158个品种进行了穗颈瘟接种鉴定,发现有72%的材料表现感病和高感。相关分析显示,品种携带的抗病基因数与穗颈瘟抗性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发现Pia、Pi3/5/i和Pita三个基因对供试品种的穗颈瘟抗性贡献显着,贡献率由高至低依次为Pia、Pi3/5/i和Pita;进一步比较发现,Pia或Pi3/5/i与Pita间存在明显的正向互作,即聚合后的抗病效应均显着高于各基因单独存在时的效应,且以Pia和Pita间的聚合效应最大,携带该基因组合的所有品种对穗颈瘟均表现抗和高抗水平。对两个不同粳稻品种背景材料分别导入Pigm获得的17份高世代回交株系进行穗颈瘟接种鉴定,发现所有回交株系的抗性水平均显着高于各自轮回亲本,且抗性表现均为抗病和高抗。结果表明,Pigm基因和“Pia+Pita”基因组合在江苏粳稻抗穗颈瘟育种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3)利用采集分离的33个单孢菌株对48个品种进行了苗瘟接种鉴定,发现有87.5%的品种对测试菌株的抗谱在50%及以上,其中泗稻785、保丰1701、泗15-301和泰粳糯109的抗谱达到100%。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发现Pia、Pi3/5/i和Pita三个基因对苗瘟抗性存在显着贡献,这和上述穗颈瘟抗性中的分析结果相似;Pi3/5/i或Pia与Pita间的组合有利于拓宽抗谱,但是两种组合间差异不明显。结果表明,Pi3/5/i或Pia与Pita基因组合在江苏粳稻苗瘟抗性育种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4)利用采集分离的16个单孢菌株对丽江新团黑谷品种背景下的23个抗病单基因近等基因系进行了苗瘟接种鉴定,发现Piz、Pi20、Pi9和Piz5的单基因系抗病性较好,抗谱均超过了80%,Pib单基因系的抗病性最弱,抗谱只有6%。通过联合抗性分析,推测认为基因组合Pi7+Pi9和Piz5+Piz/Pi9/Pi20对测试小种具有更好抗性。5)通过10个无毒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分析了江苏省不同地区及年份采集分离的321个单孢菌株在10个位点上的标记基因型;通过聚类分析,将测试菌株分为7类,比较发现不同生态区、同一生态区不同县区、不同年际间流行的优势菌株间存在明显差异,推测第3、4、6和7类群中的菌株可能成为下一年流行的优势菌株;高达96%的同一发病茎秆上分离出的单孢菌株分在2个及以上聚类群中,多数来源于同一发病茎秆的单孢菌株之间在生长形态上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流行的优势小种间差异明显,病害流行爆发可能与多个小种复合侵染有关。以上结果将为江苏粳稻抗稻瘟病育种选择合适的基因或基因组合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贺雄[4](2019)在《湖南水稻抗瘟性评价及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病虫害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和食物安全的重要灾害生物因子,“绿色植保”是植物保护的重要目标。为了水稻抗瘟品种选育和合理利用,开展了湖南桃江稻区稻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无毒基因的组成及湖南部分主栽培品种的抗瘟性评价;同时在桃江开展了双季稻主要病虫害的集成式绿色综合防控研究,以明确相对优化的集成绿色防控技术。(1)利用8对SSR引物对从湖南桃江双季稻多个品种分离纯化的49个稻瘟病单孢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在相似性系数0.70水平下,49个供试菌株可划分为10个宗谱,优势宗谱I含有18个菌株,占参测菌株数的36.73%,宗谱III含有9个菌株,占参测菌株数的18.37%,宗谱IV有7个菌株,占参测菌株数的14.29%,其他每个宗谱均含有1-4个菌株,共占总菌数的30.61%。湖南桃江稻瘟病菌具有显着差异性,遗传结构比较复杂,个别菌株亲缘关系远。(2)利用18个近等基因系(NILs)单基因抗稻瘟病水稻品种对筛选出的19个特异性菌株进行无毒基因鉴定,结果表明,19个菌株致病率介于35%-75%之间,平均致病率为49.86%,致病能力较强。通过各菌株对NILs水稻品系毒力频率(毒力频率=对NILs致病的菌株数/参测株数×100%)进行推断,各菌株对含抗性基因Pi-ks、Pi-zt、Pi-ta单基因水稻品种毒力频率超过70%,Pi-kp、Pi-z5、Pi-t、Pi-sh、Pi-5,介于50%-70%之间,其余抗性基因的毒力频率低于50%。抗性基因Pi-3、Pi-i、Pi-11、Pi-19、Pi-12抗性优良。(3)收集湖南地区主要栽培的48个水稻品种,选用10株已明确无毒基因组成的稻瘟病单孢菌株对其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8个品种对10个菌株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菌株毒力频率区于0%-60%,对丰两优4号、粤禾丝苗、隆两优534表现为强致病力。通过聚类分析,在相似性系数0.70水平,可将48个品种划分为31谱系,并通过稻瘟病菌与水稻之间“基因对基因”关系的推断,抗瘟基因Pi-1、Pi-a、Pi-7、Pi-3、Pi-i、Pi-11、Pi-19在各水稻品种出现频率高,抗性高;Pi-5、Pi-t、Pi-kp出现频率较低,抗性低;抗性基因Pi-ta出现频率最低,基本丧失抗性。(4)湖南桃江大田双季稻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试验结果表明,较对照区,各处理小区的水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全程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的双季稻产量分别达到357.76 kg/667m2、325.3 kg/m2,比对照区增产70%-100%;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联合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效果突出,早晚稻分别比对照区增产137.71%、184%。早稻中全程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的效果较差,晚稻优化用药方案,比早稻的增产效果高近40%。秧苗移栽前选用长效、内吸性药剂作“送嫁药”处理可节约近40%-80%的农药使用量,苗期控害效果可观。使用生防菌拌种对秧苗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生物农药对病害防控效果优异,且对环境和害虫天敌的影响甚小;化学农药对害虫的综合防治效果明显比生物农药更全面,但苏云金杆菌、绿僵菌等生物杀虫剂单防效果也比较突出,适合交替使用。

张亚玲[5](2018)在《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品种抗性监测及AvrPi12定位》文中指出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Mo)引起的稻瘟病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水稻病害之一。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了解目标地区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致病型)构成及品种抗性是合理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的基础。本研究用近十年间(2006-2015年)3个年份(2006、2011和2015年)的群体菌株接种中国鉴别品种,以明确参试年份菌株生理小种结构。同时接种3个年份黑龙江省水稻品种,明确其总体抗谱及对生理小种的抗谱。本研究还对与Pi12互作的无毒基因Avr Pi12进行了精细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结构使用中国鉴别品种对黑龙江省近十年间3个年份(2006、2011和2015年)群体的296个稻瘟病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2006年群体(97个菌株)鉴定出6群12个生理小种;2011年群体(103个菌株)鉴定出6群14个生理小种;2015年群体(96个菌株)鉴定出7群25个生理小种。2006、2011和2015年生理小种检测频率fdri分别为12.4%、13.6%和26.0%,多样性系数hrdi分别为0.798、0.813和0.947。研究发现,3个群体中均出现特异生理小种,2006、2011和2015年群体出现的特异生理小种分别有1、4和13个,群体特异生理小种频率ftdri分别为9.1%、30.8%和52.0%。优势生理小种菌株出现频率fdri值的变化较大,2006年、2011年和2015年群体的优势生理小种总频率ftdri分别为76.0%、73.8%和35.4%,黑龙江省近十年间3个群体的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群为ZD和ZE群。ZD1和ZE1为3个种群中共同存在的优势生理小种。区域内生理小种结构与品种种植情况有关。研究统计了近十年间3个年份的主栽品种种植情况相关数据,并结合生理小种在近十年间的结构变化情况,分析了品种种植情况与生理小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黑龙江省近十年间水稻主栽品种总数量增加2.4倍,同时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同步增长2倍。黑龙江省近十年间水稻种植结构在品种和种植面积进行了较大调整;同时研究表明,生理小种多样性逐年增加,特异性生理小种的种类和频率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可以推断生理小种多样性与品种多样性呈正相关。2.水稻品种的抗性评价使用参试年度已经鉴定过生理小种的菌株共计280个分别接种当年度品种,通过分析品种对参试群体菌株总体抗性、生理小种群抗性、优势生理小种抗性以及对优势生理小种总体抗性来评价参试品种的抗性表现。使用2006年已鉴定生理小种的97个菌株(优势生理小种群是ZD和ZE群)接种当年39个水稻品种。总体表现高抗的参试品种有6个;对优势生理小种群ZD和ZE群分别表现高抗的品种有4和6个;对3个优势小种(ZD1、ZE1和ZD5)总体表现高抗的品种有10个;对3个优势生理小种分别表现高抗的品种有5、11和10个。使用2011年已鉴定生理小种的87个菌株(优势生理小种群是ZD和ZE群)接种当年40个水稻品种进行,总体表现高抗的品种有18个;对所有生理小种群均表现高抗的品种有5个;对优势生理小种群ZD和ZE群分别表现高抗的品种有18和8个;对3个优势生理小种(ZD5、ZD1和ZE1)总体表现高抗的品种有20个;对3个优势生理小种分别表现高抗的品种有16、22和9个。使用2015年已鉴定生理小种的96个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群是ZD和ZE群)接种当年24个水稻品种进行,对所有生理小种群均表现高抗的品种有2个;对优势生理小种群ZD和ZE群分别表现高抗的品种各有10个;对3个优势生理小种(ZE1、ZD1和ZD3)总体表现高抗的品种有10个;对3个优势生理小种分别表现高抗的品种有8、8和11个。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数据统计显示,2006-2011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结构以空育131为主要品种,2011-2015年转变为以龙粳31为主要种植品种,并且品种数量增加。本研究发现空育131抗性较差,当龙粳31育成后,以其抗谱广且抗性稳定等突出特点代替空育131得到大面积推广。自2013年以来,未见黑龙江稻瘟病大面积发生的报道。这说明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的合理选育与利用是成功控制当地稻瘟病爆发的主要因素。3.稻瘟病菌全基因组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物理图谱的更新及无毒基因Avr Pi12的精细定位本研究在本实验室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稻瘟病菌遗传连锁图进行更新。在原有的120个SSR标记中,4个旧标记MS4-6、MS4-7、MS6-15和MS7-2被删除;新增18个SSR标记,使得1-7号染色体上分别有25、22、16、19、14、17和17个标记,supercontig8.8上有4个标记,最终形成新版本的稻瘟病菌全基因组SSR标记物理图谱。使用稻瘟病菌田间菌株CHL42和CHL357以及二者杂交得到的219个子囊孢子菌株接种携带抗性基因Pi12的水稻品种IRBL12-M并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表现毒性与无毒的后代菌株数量符合1:1的分离比例,表明CHL42对水稻品种IRBL12-M的无毒性是由单基因控制的,将该基因命名为Avr Pi12。利用分离群体分析法(bulked-segregant analysis,BSA)对该基因进行快速定位,从新版本稻瘟病菌全基因组SSR物理图谱中,筛选了134个SSR标记。其中,位于6号染色体的SM6-1、SM6-2、SM6-5等11个标记与该基因连锁,因此将Avr Pi12定位在6号染色体上。为了进一步精细定位Avr Pi12,基于70-15序列新开发了6个标记进行第2轮连锁分析。通过新开发的4个连锁标记LSM6-4、LSM6-6、LSM6-9和LSM6-1将无毒基因定位在LSM6-5与TEL12之间。同时对Avr Pi12构建了基于菌株70-15基因组序列的物理图谱。

张源明[6](2018)在《南繁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LAMP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稻瘟病的严重为害,减产十分严重,并且由于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Hebert)Barr.]生理小种容易发生变异,导致水稻品种抗病性丧失。因此,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进行鉴定有利于抗病育种工作的开展。另外,研发一种快速、便捷、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稻瘟病菌检测技术,能够为稻瘟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技术支持,从而为稻瘟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决策依据。因此,本研究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对采集自南繁区的水稻稻瘟病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2.建立稻瘟病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技术体系,并研制稻瘟病菌的快速检测试剂盒,为稻瘟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技术支持。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以我国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水稻品种为材料,参照全国水稻联合试验小组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方法,对采集自我国南繁区3个市县的稻瘟病菌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南繁区的稻瘟病菌存在5个种群和29个生理小种,其中ZC为优势种群。并且一个地区中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多样,不同地区中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也具有多样性。具体表现为:三亚地区的稻瘟病菌存在4个种群和9个生理小种,保亭地区4个种群和10个生理小种,乐东地区4个种群和10个生理小种。上述3个地区的生理小种比例分别占全部生理小种的31%、34.5%和34.5%。2.基于稻瘟病菌的Acr1基因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建立并优化了稻瘟病菌可视化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技术体系。在该检测体系中,最适的MgSO4浓度为0.5 mmol/L,最适的甜菜碱浓度为4 mmol/L;扩增目的基因的反应过程在65℃下扩增60 min后,移至80℃下10 min以灭活Bst DNA聚合酶而终止反应即可。随后使用优化后的体系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的试验。LAMP及常规PCR检测均只对稻瘟病菌呈阳性反应,而对其他对照病原菌以及无菌水空白对照的反应均呈阴性,表明所设计的引物无论是在常规PCR还是在LAMP反应中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并且通过以10倍梯度稀释(10 ng/μL0.1 fg/μL)的稻瘟病菌DNA作为灵敏度检测模板,结果表明,LAMP扩增的灵敏度为1 fg/μL,而常规PCR扩增灵敏度为100 pg/μL,所以LAMP的灵敏度是常规PCR的105倍。利用PCR和LAMP技术对采集自南繁区各地的水稻种子样品进行稻瘟病菌的检测,结果表明,LAMP技术能够检测出PCR不能检测的下限。因此,LAMP技术能够为稻瘟病菌的早期检测、带病稻种的发现提供技术支持,为抗病育种的材料筛选提供了更加有效更加快捷的手段。以上LAMP结果通过添加1μLSYBR Green I染料观察颜色变化以及1%琼脂糖凝胶电泳是否有梯形条带判定。综上所述,本研究为南繁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动态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基础,为稻瘟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快速、便捷、特异和灵敏的LAMP检测技术,适合用于基层部门和田间检测使用。

张游[7](2016)在《水稻空育131抗稻瘟病基因d12和r6导入系的培育》文中认为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3大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以水稻为主食的人口超过一半。中国有超过60%的人口以稻米作为主食,已是世界第一大水稻生产和消费国。黑龙江作为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2015年全省粮食面积稳定在2亿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超过6000万亩,位居全国粳稻面积首位。水稻品种空育131(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是黑龙江省广泛种植的粳稻品种。空育131各性状品质优良,具有生育期短、产量高等优点,尤其是耐冷性强,使得空育131在过去几年迅速成为黑龙江省主栽品种,但是空育131不含有效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在生产中常常因为稻瘟病的发生而造成大面积的减产,稻瘟病严重限制了包括空育131在内的很多品种的安全生产。实践证实,防治稻瘟病最有效、最根本的手段是培育水稻稻瘟病抗病品种。为此,本课题研究将含有抗稻瘟病有效抗性基因的品种D12和R6分别作为稻瘟病抗性基因d12和r6的供体亲本,利用MAS育种技术培育出具有稻瘟病抗性的空育131改良品种,以解决稻瘟病限制水稻品种空育131安全生产的问题。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黑龙江省各地区采集的以水稻空育131为主要寄主的稻瘟病病样上,分离得到40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通过致病力测试筛选出5株对水稻空育131致病力强的稻瘟病菌单孢菌株。2、利用筛选出的5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供体亲本D12和R6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鉴定结果显示供体亲本D12和R6对以水稻空育131为主要寄主稻瘟病菌菌群表现出很高的抗性,即D12和R6可作为寒区水稻空育131稻瘟病抗性遗传改良的抗性基因源。3、建立了水稻空育131抗稻瘟病基因d12导入系的分子鉴定体系:以SSR标记RM27792作为前景选择标记,以SSR标记RM27654和RM28255分别作为左侧(上端)和右侧(下端)交换标记,从210个SSR标记中筛选出51个具有多态性标记作为背景选择标记。4、建立了水稻空育131抗稻瘟病基因r6导入系的分子鉴定体系:以SSR标记RM19766作为前景选择标记,以SSR标记RM276和RM19960分别作为左侧(上端)和右侧(下端)交换标记,从240个SSR标记中筛选出72个具有多态性标记作为背景选择标记。5、对水稻空育131抗稻瘟病基因d12导入系的各世代植株分别进行前景选择、两侧交换选择、背景选择、田间稻瘟病抗性鉴定。目前已筛选到了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d12、左侧交换标记RM27654处均发生交换、遗传背景恢复率达到100%的BC6F1代阳性植株,为培育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系空育131(d12)准备了育种材料。6、对水稻空育131抗稻瘟病基因r6导入系的各世代植株分别进行前景选择、两侧交换选择、背景选择、田间稻瘟病抗性鉴定。目前已筛选到了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r6、右侧交换标记RM19960处均发生交换、平均遗传背景恢复率接近100%的BC5F1代阳性植株,为培育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系空育131(r6)准备了育种材料。7、利用国家标准的水稻品种鉴定DNA指纹法对d12导入系的BC6F1代阳性植株进行鉴定,6株杂合阳性植株与对照品种空育131比较,24个SSR标记都没有差异,即标记差异数为0,根据国标规定可以判定为“相同品种或极近似品种”。8、利用国家标准的水稻品种鉴定DNA指纹法对r6导入系的BC5F1代阳性植株进行鉴定,6株杂合阳性植株与对照品种空育131比较,2号植株在Ⅰ型标记RM72处与对照品种空育131有差异,根据国标规定可以判定为“近似品种”(排除2号植株作为后续的回交育种的候选植株),其它5株阳性植株在24个SSR标记上与空育131都没有差异,即标记差异数为0,根据国标规定可以判定为“相同品种或极近似品种”。

肖丹凤,王玲,刘连盟,侯恩庆,黄世文[8](2014)在《黑浙桂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提出从黑龙江、浙江、广西3个稻区内采集稻瘟病样品,分离得到144个菌株。对其中的89个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将它们分成7群35个生理小种。结果表明,ZB、ZA、ZC和ZE种群出现频率分别为50.56%、22.47%、12.36%和7.86%,ZD、ZF和ZG种群频率均为2.25%。优势生理小种为ZB15和ZB1,出现频率分别为12.36%和6.74%。黑龙江优势生理小种是ZB1和ZE1,出现频率均为12.5%;浙江优势生理小种是ZB15和ZB9,频率分别达到19.15%和10.64%;广西优势生理小种为ZA11、ZA7和ZA15,出现频率分别达到16.67%,11.11%和11.11%。使用UPGMA方法对3个稻区内分离的144个稻瘟病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0.83的相似水平可划分为7个遗传宗谱。其中宗谱I为优势宗谱,占所有菌株比例的74.31%。黑龙江和浙江稻瘟菌株划分为多个宗谱,且存在特异性宗谱,广西菌株全部归为宗谱I。

肖丹凤[9](2013)在《三个不同稻作区稻瘟病菌致病性与品种互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稻瘟病在中国各稻作区均有发生,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真菌性病害,并造成重大的产量损失。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水稻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3-5年后,抗性下降或丧失。研究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及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对于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从中国黑龙江、浙江以及广西三个不同地理气候的稻作区,采集稻瘟病感病样品,经单孢分离获得了144个菌株。对其中89个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可将它们分成7群35个生理小种。其中ZB、ZA、ZC和ZE种群出现频率分别为50.56%、22.47%、12.36%和7.86%,ZD、ZF和ZG种群频率均为2.25%。鉴定的24个黑龙江菌株中,优势生理小种是ZB1和ZE1,出现频率均为12.5%;浙江47个菌株中,优势生理小种是ZB15和ZB9,出现频率分别为19.15%和10.64%;广西18个菌株中,优势生理小种为ZA11、ZA7和ZA15,出现频率分别为16.67%,11.11%和11.11%。对三个稻作区内分离的144个稻瘟病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0.83的遗传相似水平上,基于UPGMA法将菌株划分为7个遗传宗谱。其中宗谱I为优势宗谱,占所有菌株比例的74.31%。来自黑龙江和浙江的稻瘟病菌株可划分为多个遗传宗谱,且存在特异性宗谱,而广西的菌株全部归为遗传宗谱I。近年来,品种MR219、中浙优1号、空育131在各自主栽地稻瘟病发生严重。本研究测定了“MR219”、“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和“空育131”等4个品种对黑龙江、浙江和广西分离的56个稻瘟病菌株的抗性。结果表明,空育131对广西稻作区的稻瘟病菌抗性频率达到69.57%,而对黑龙江的菌株抗性频率只有10.53%,中浙优1号对黑龙江稻作区稻瘟病菌的抗性频率达到73.68%,对浙江和广西稻作区稻瘟病菌的抗性频率只有42.86%和30.43%。中浙优8号对三个稻作区内稻瘟病菌的抗性水平相当,抗性频率57%-61%,比中浙优1号对浙江和广西菌株的抗性比例明显提高。MR219对黑龙江稻作区稻瘟病菌的抗性频率达到73.68%,对广西和浙江稻作区稻瘟病菌的抗性频率只有39.13%和21.43%。水稻品种对当地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水平低于对其它稻作区稻瘟病菌的抗性,这从侧面揭示了为何近年来这些水稻品种稻瘟病发生严重。同时,同一品种对不同稻作区的稻瘟病菌存在抗病性差异。这种现象除了与稻瘟病菌的致病力强弱有关系外,还可能与菌株长期与寄主品种的定向选择和互作有关。研究了三个稻作区稻瘟病菌代表菌株对光照处理的反应。在不同的光照处理下,光照时间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没有显着影响。

李进斌,李鼎,孙一丁,张庆,许明辉[10](2012)在《利用SSR分子标记检测云南地方稻种抗稻瘟病基因Pi-ta2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垂直抗性基因Pi-ta2在云南抗稻瘟病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利用与抗稻瘟病基因Pi-ta2连锁的SSR引物OSR32对云南地方稻种二级核心种质中的220份抗性基因Pi-ta2进行了检测,并选择15份材料进行了人工接种鉴定。分子标记检测表明,123份籼稻有25份含有Pi-ta2基因,占20.3%;97份粳稻有51份含有该基因,占52.58%,粳稻比籼稻高;携带Pi-ta2基因的材料分布在云南5个稻区中的29个县,较为广泛,南部边缘和滇东北高原粳稻区分布点较多。结果表明,人工接种鉴定与分子鉴定结果完全相符,验证了SSR引物OSR32鉴定抗稻瘟病基因Pi-ta2的可行性。初步明确了Pi-ta2基因在云南地方稻种资源中的分布情况,对水稻抗性基因发掘和品种布局具有指导作用。

二、滇中稻瘟病菌多样性及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滇中稻瘟病菌多样性及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六个水稻产区稻瘟病菌三个无毒基因的组成及其致病型(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1.2.1云南省稻瘟病菌菌株无毒基因PCR检测
        1.2.2云南省稻瘟病菌菌株基因型划分
        1.2.3云南省稻瘟病菌菌株致病性测定
        1.2.4云南省稻瘟病菌菌株致病型划分
2结果与分析
    2.1云南省稻瘟病菌的PCR检测结果
    2.2云南省稻瘟病菌的基因型及多样性指数
    2.3云南省稻瘟病菌菌株的致病性
    2.4云南省稻瘟病菌菌株的致病型
3讨论

(2)云南省地方稻种资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省地方稻种资源的收集与分类
2 云南省地方稻种资源的研究进展
    2.1 农艺性状表型评价
    2.2 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稻米品质成分分析
    2.4 抗性资源的挖掘
        2.4.1 抗病资源
        2.4.1.1 抗稻瘟病
        2.4.1.2 抗白叶枯病
        2.4.1.3 抗其他病、虫
        2.4.2 抗非生物胁迫资源
        2.4.2.1 抗旱
        2.4.2.2 耐低磷
        2.4.2.3 耐冷
    2.5 云南省地方稻种资源在育种中的应用
3 展望
    3.1 强化云南省地方稻种资源的研究
    3.2 保护和完善云南省地方稻种资源

(3)江苏粳稻抗稻瘟病基因应用与稻瘟菌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水稻稻瘟病及危害
        1.1.1 稻瘟病发生时期
        1.1.2 稻瘟病菌生物学特性以及侵染途径
    1.2 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
        1.2.1 用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划分的鉴别品种
        1.2.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多样性及分布
    1.3 水稻抗稻瘟病遗传育种
        1.3.1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研究的意义
        1.3.2 抗稻瘟病基因克隆
        1.3.3 抗稻瘟病基因的育种应用
    1.4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研究
        1.4.1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研究的意义
        1.4.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4.3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特异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分析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水稻品种及DNA提取
        2.1.1 供试水稻品种
        2.1.2 水稻材料DNA提取及分子检测
        2.1.3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2.2 稻瘟病菌及DNA提取
        2.2.1 稻瘟病菌菌株收集
        2.2.2 供试菌株单孢分离及保存
        2.2.3 稻瘟病菌DNA提取
        2.2.4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DNA分子检测
    2.3 苗瘟和穗颈瘟接种鉴定
        2.3.1 苗瘟接种孢子悬浮液准备
        2.3.2 接种材料准备以及苗期喷雾接种
        2.3.3 苗期喷雾接种病级调查
        2.3.4 穗颈瘟接种用孢子悬浮液准备
        2.3.5 穗颈瘟接种及抗性鉴定
    2.4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江苏近年育成粳稻新品种/系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分析
        3.1.1 抗病基因功能标记扩增验证
        3.1.2 各抗病基因在江苏粳稻品种/系中的应用情况
    3.2 供试品种穗颈瘟抗性及抗病优异基因分析
        3.2.1 供试品种穗颈瘟抗性评价
        3.2.2 品种携带的抗病基因数与穗颈瘟抗性相关分析
        3.2.3 抗穗颈瘟优异基因和基因组合分析
    3.3 携带Pigm基因回交株系的穗颈瘟抗性分析
    3.4 部分粳稻品种苗瘟抗性及优异抗病基因分析
        3.4.1 供试品种的苗瘟抗谱分析
        3.4.2 苗瘟优异抗性基因和基因组合分析
    3.5 抗病单基因系对江苏稻瘟病菌的抗性分析
    3.6 江苏不同地区及年际间稻瘟菌流行菌株的分布特征分析
        3.6.1 无毒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的扩增检测
        3.6.2 不同地区或年份间流行的稻瘟菌优势菌株比较
        3.6.3 同一发病茎秆中分离的单孢菌株间多样性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江苏近年育成的粳稻新品种/系对穗颈瘟的抗性总体较弱
    4.2 江苏粳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应用情况及高育种价值基因的筛选
    4.3 江苏稻瘟菌菌株流行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实验涉及到的供试品种及相关信息
附表二: 本研究中涉及到的稻瘟病菌菌株及相关信息
附录三: 供试菌株层次聚类每类群具体菌株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湖南水稻抗瘟性评价及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水稻稻瘟病抗性研究
        1.1 稻瘟病菌的侵染机制与危害
        1.2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办法
        1.2.1 抗病育种
        1.2.2 农业防治
        1.2.3 药剂防治
    2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2.1 水稻主要病虫害危害及防治策略
        2.1.1 稻纹枯病的危害与防治策略
        2.1.2 稻曲病危害与防治策略
        2.1.3 稻飞虱的危害与防治策略
        2.1.4 稻纵卷叶螟危害与防治策略
        2.1.5 二化螟危害与防治策略
        2.2 现阶段水稻病虫害防治现状
        2.3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治的发展
    3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稻瘟病菌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稻瘟病菌培养
        1.3 DNA提取及检测
        1.4 PCR扩增
        1.5 琼脂糖凝胶电泳
    2 结果与分析
        2.1 SSR引物对供试菌株的扩增
        2.2 桃江不同感病水稻品种的稻瘟病菌群体遗传谱系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湖南部分水稻主栽品种抗瘟性评价
    1 无毒基因鉴定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供试材料
        1.1.2 孢悬液制备及水稻育苗
        1.1.3 离体接种
        1.1.4 数据统计
        1.2 结果与分析
    2 湖南48个水稻栽培品种抗瘟性评价及抗性基因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水稻
        2.1.3 孢悬液制备及水稻育苗
        2.1.4 离体接种
        2.1.5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10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对48 个水稻品种的毒力分析
        2.2.2 48个供试水稻品种抗瘟基因型分类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湖南桃江早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及供试水稻品种
        1.2 供试药剂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处理
        1.3.2 施药时期及方法
        1.4 药效调查
        1.4.1 秧田调查
        1.4.2 移栽后调查
        1.5 防治效果计算
        1.5.1 病害
        1.5.2 虫害
        1.6 产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防治效果
        2.1.1 秧苗期烂秧死苗防治效果
        2.1.2 秧苗期生理素质测定
        2.1.3 秧苗叶瘟防治效果
        2.1.4 分蘖期各处理对稻纹枯病控制效果
        2.1.5 分蘖期各处理对叶瘟的控制效果
        2.1.6 穗期各处理对稻纹枯病控制效果
        2.1.7 穗期各处理对穗颈瘟控制效果
        2.2 虫害防治效果
        2.2.1 各处理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2.2.2 各处理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
        2.2.3 各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
        2.3 各处理对稻田蜘蛛的影响
        2.4 各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湖南桃江晚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及供试水稻
        1.2 供试药剂
        1.3 试验设计
        1.3.1 基础农事操作
        1.3.2 试验处理
        1.4 药效调查
        1.4.1 调查时间、次数与方法
        1.4.2 防治效果计算
        1.4.3 苗期生长素质测定与穗期穗粒结构、产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拌种对秧田期主要病虫害的控制作用
        2.2 药剂拌种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2.3 苗期各处理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2.3.1 各处理对苗期二化螟的防效
        2.3.2 各处理对苗期稻纵卷叶螟的防效
        2.3.3 各处理对苗期稻飞虱的防效
        2.3.4 各处理对苗期稻杆潜蝇的防效
        2.4 穗期各绿色防控药剂的效果
        2.4.1 穗期各绿色防控药剂对二化螟的防控效果
        2.4.2 穗期各绿色防控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控效果
        2.4.3 穗期各绿色防控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控效果
        2.4.4 穗期各绿色防控药剂对纹枯病的防控效果
        2.4.5 穗期各绿色防控药剂对稻瘟病穗瘟的防控效果
        2.4.6 穗期各绿色防控药剂对稻曲病的防控效果
        2.5 全程绿色防控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49个供试菌株遗传多样性聚类图
附录2 湖南48 个水稻主栽品种对10 个稻瘟病菌株抗性聚类图
附录3 19个稻瘟病菌株对NILS水稻反应表
附录4 10个稻瘟病菌株对48 个主栽品种感抗反应表
附录5 48个水稻品种抗性基因类别推定表
附录6 湖南桃江早稻试验施药天气情况
附录7 湖南桃江晚稻试验施药天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品种抗性监测及AvrPi12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缩略词及其英汉对照
第一章 综合前言
    1.1 前言
    1.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
        1.2.1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意义
        1.2.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特征
        1.2.2.1 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分布特点
        1.2.2.2 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特点
        1.2.2.3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特点
    1.3 水稻稻瘟病抗性的研究
        1.3.1 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研究方法
        1.3.1.1 接种法研究品种抗性
        1.3.1.2 抗性基因聚合及广谱抗性基因的研究
        1.3.2 稻瘟病抗病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1.4 稻瘟病菌遗传的研究
    1.5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研究
        1.5.1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概念
        1.5.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5.3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变异的机制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黑龙江省最近十年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结构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参试菌株
        2.2.1.1 稻瘟病标样采集
        2.2.1.2 稻瘟病菌的单孢分离
        2.2.1.3 菌株产孢培养
        2.2.1.4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2.2.2.1 参试品种与生理小种分类
        2.2.2.2 育苗与接种
        2.2.2.3 发病情况调查
        2.2.3 致病型结构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多样性分析
        2.3.2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的共同生理小种
        2.3.3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的特异生理小种结构
        2.3.4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的优势生理小种结构
        2.3.5 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的抗性
        2.3.6 黑龙江省最近十年的水稻品种结构
    2.4 小结
第三章 水稻品种对黑龙江省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参试菌株的分离与培养
        3.2.1.1 水稻稻瘟病标样采集
        3.2.1.2 稻瘟病菌的单孢分离
        3.2.1.3 菌株产孢培养
        3.2.1.4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3.2.2 水稻品种抗性检测
        3.2.2.1 参试品种
        3.2.2.2 育苗与接种
        3.2.3 品种抗性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2006年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对当年稻瘟病菌群体抗性表现
        3.3.1.1 参试品种对参试菌株生理小种群抗谱
        3.3.1.2 参试品种对优势生理小种抗谱
        3.3.2 2011年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对当年稻瘟病菌群体抗性表现
        3.3.2.1 参试品种对整体参试菌株生理小种群抗谱
        3.3.2.2 参试品种对优势生理小种抗谱
        3.3.3 2015年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对当年稻瘟病菌群体抗谱
        3.3.3.1 参试品种对整体参试菌株及小种群抗谱
        3.3.3.2 参试品种对优势生理小种抗谱
        3.3.4 黑龙江省水稻近十年品种种植结构
    3.4 小结
第四章 稻瘟病菌全基因组微卫星标记遗传图谱构建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SSR标记的序列来源
        4.2.2 SSR基序的搜索以及引物设计
        4.2.3 SSR标记的遗传作图
    4.3 结果
        4.3.1 SSR标记的开发
        4.3.2 SSR标记的特性分析
        4.3.3 稻瘟病菌全基因组SSR标记的遗传图谱的构建
    4.4 小结
第五章 无毒基因AvrPi12的定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参试菌株
        5.2.2 主要试剂
        5.2.3 植物材料
        5.2.4 遗传杂交及子囊孢子分离
        5.2.5 菌株繁殖及孢子悬浮液制备
        5.2.6 育苗及接种
        5.2.7 病情调查及数据分析
        5.2.8 菌丝体的培养及基因组DNA的提取
        5.2.9 无毒AvrPi12的初步定位
        5.2.9.1 无毒基因池和毒性基因池的构建
        5.2.9.2 SSR标记的PCR扩增
        5.2.9.3 标记的电泳及检测
        5.2.10 无毒基因AvrPi12的精细定位
        5.2.10.1 新标记的开发及连锁分析
        5.2.10.2 无毒基因AvrPi12遗传图谱及物理图的构建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无毒基因AvrPi12的初步定位
        5.3.1.1 AvrPi12的遗传分析
        5.3.1.2 染色体着陆
        5.3.2 无毒基因AvrPi12的精细定位
        5.3.3 无毒基因AvrPi12的物理图
    5.4 小结
第六章 综合讨论
    6.1 黑龙江省最近十年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动态及其结构特征
        6.1.1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多样性及变化原因分析
        6.1.2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结构
        6.1.3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种植结构调整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结构的影响
        6.1.4 水稻抗瘟品种的合理布局影响稻瘟病的发生
    6.2 黑龙江水稻品种抗性的特征
    6.3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12的基因组结构特征
        6.3.1 无毒基因AvrPi12快速定位策略
        6.3.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12的基因组结构特征
    6.4 本研究的创新点
    6.5 下一步研究的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实验方法
附录B 相关附表(图)
附录C 在读期间发表及投稿的论文

(6)南繁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LAMP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南繁区简介
    1.2 稻瘟病的发生、危害和分布
    1.3 稻瘟病菌的侵染机制
    1.4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多样性
    1.5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易变性
    1.6 水稻抗病种质资源
    1.7 稻瘟病的防治
        1.7.1 栽培管理
        1.7.2 化学防治
        1.7.3 生物防治
        1.7.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1.8 分子检测技术
        1.8.1 LAMP技术
        1.8.1.1 LAMP技术引物设计原理
        1.8.1.2 LAMP技术扩增原理
        1.8.2 其他分子检测技术
        1.8.2.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
        1.8.2.2 巢式PCR检测技术
        1.8.2.3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检测技术
        1.8.2.4 滚环扩增检测技术
        1.8.2.5 多重PCR检测技术
        1.8.3 分子检测技术在植物病原菌检测上的应用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置
        2.1.2 使用的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4 供试稻瘟病菌、水稻鉴别品种及种子
    2.2 方法
        2.2.1 南繁区水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方法
        2.2.1.1 水稻鉴别品种育苗
        2.2.1.2 稻瘟病菌产孢
        2.2.1.3 孢子悬浮液接种
        2.2.1.4 病情调查记录
        2.2.1.5 生理小种划分及命名
        2.2.2 稻瘟病菌LAMP检测技术的建立
        2.2.2.1 稻瘟病菌菌丝收集
        2.2.2.2 稻瘟病菌菌丝DNA提取
        2.2.2.3 模板DNA电泳、纯度及浓度检测
        2.2.2.4 稻瘟病菌特异性引物设计
        2.2.2.5 稻瘟病菌LAMP及PCR检测初体系的建立
        2.2.2.6 LAMP反应中温度优化
        2.2.2.7 LAMP反应中时间优化
        2.2.2.8 LAMP反应中甜菜碱浓度优化
        2.2.2.9 LAMP反应中MgSO_4浓度优化
        2.2.2.10 LAMP最终体系的确定
        2.2.2.11 LAMP反应及普通PCR反应灵敏度检测
        2.2.2.12 LAMP反应和普通PCR特异性检测
        2.2.2.13 LAMP反应与PCR在检测稻瘟病菌上的应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南繁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
        3.1.1 南繁区稻瘟病菌孢子的形态特征
        3.1.2 南繁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
        3.1.3 南繁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
    3.2 南繁区稻瘟病菌的LAMP检测结果
        3.2.1 DNA模板电泳、纯度及浓度检测
        3.2.2 稻瘟病菌特异性引物的筛选
        3.2.3 LAMP检测体系中Mg~(2+)浓度的优化
        3.2.4 LAMP检测体系中甜菜碱浓度的优化
        3.2.5 LAMP检测体系中时间的优化
        3.2.6 LAMP检测体系中温度的优化
        3.2.7 LAMP检测体系的建立
        3.2.8 LAMP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组装
        3.2.9 LAMP检测试剂盒的灵敏度检测
        3.2.10 LAMP检测试剂盒的特异性检测
        3.2.11 LAMP检测试剂盒在南繁区水稻种子带菌检测上的应用
4 讨论
    4.1 关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4.2 关于稻瘟病菌的LAMP检测技术
    4.3 本研究的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水稻空育131抗稻瘟病基因d12和r6导入系的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水稻生产与稻瘟病
    1.2 水稻稻瘟病菌
        1.2.1 稻瘟病菌及其致病机理
        1.2.2 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
        1.2.3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分类与命名
    1.3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
    1.4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
        1.4.1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
        1.4.2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克隆
        1.4.3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抗病机理
        1.4.4 稻瘟病抗性基因d12和r6 的相关研究
    1.5 水稻抗稻瘟病育种
        1.5.1 DNA分子标记技术
        1.5.2 MAS育种技术
        1.5.3 抗稻瘟病品种的培育
    1.6 水稻品种空育131 概况
    1.7 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稻瘟病病菌材料
        2.1.3 MAS育种候选SSR标记
        2.1.4 水稻品种鉴定DNA指纹法SSR标记
        2.1.5 主要分子生物学及化学试剂和配方
        2.1.6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稻瘟病抗性鉴定
        2.2.2 基因组DNA提取
        2.2.3 PCR扩增
        2.2.4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2.2.5 MAS育种体系SSR标记筛选
        2.2.6 培育水稻空育131 抗稻瘟病基因d12和r6 导入系的育种路线
        2.2.7 水稻品种鉴定DNA指纹法对2 个导入系的鉴定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稻瘟病菌分离及其致病力测试
        3.1.1 稻瘟病菌分离
        3.1.2 稻瘟病菌致病力测试
        3.1.3 混合接菌稻瘟病抗性鉴定
    3.2 培育水稻空育131 抗稻瘟病基因d12 导入系的MAS技术体系
        3.2.1 前景选择SSR
        3.2.2 交换选择SSR
        3.2.3 背景选择SSR
    3.3 培育水稻空育131 抗稻瘟病基因r6 导入系的MAS技术体系
        3.3.1 前景选择SSR
        3.3.2 交换选择SSR
        3.3.3 背景选择SSR
    3.4 水稻空育131 抗稻瘟病基因d12 导入系的培育
        3.4.1 BC_4F_1 代植株鉴定选择
        3.4.2 BC_4F_2 代植株鉴定选择
        3.4.4 BC_5F_1 代植株鉴定选择
        3.4.5 BC_6F_1 代植株鉴定选择
    3.5 水稻空育131 抗稻瘟病基因r6 导入系的培育
        3.5.1 F_1 代植株鉴定选择
        3.5.2 BC_1F_1 代植株鉴定选择
        3.5.3 BC_2F_1 代植株鉴定选择
        3.5.4 BC_3F_1 代植株鉴定选择
        3.5.5 BC_3F_2 代植株鉴定选择
        3.5.6 BC_4F_1 代植株鉴定选择
        3.5.7 BC_5F_1 代植株鉴定选择
    3.6 水稻品种鉴定DNA指纹法对d12 导入系BC_6F_1 代鉴定分析
    3.7 水稻品种鉴定DNA指纹法对r6 导入系BC_5F_1 代鉴定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利用MAS技术培育水稻抗稻瘟病改良品系
    4.2 水稻稻瘟病抗性鉴定
    4.3 目的基因两侧交换选择的必要性
    4.4 回交母本的选择
    4.5 利用多个空育131 抗稻瘟病改良品系防治稻瘟病
    4.6 本研究的后续工作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黑浙桂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 1供试材料
    1. 2苗期人工接种
    1. 3稻瘟菌的遗传多样性
2结果与分析
    2. 1稻瘟菌生理小种鉴定
    2. 2 3个稻区稻瘟菌的群体遗传组成
3讨论

(9)三个不同稻作区稻瘟病菌致病性与品种互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1.1.1 稻瘟病菌的鉴别寄主
        1.1.2 中国鉴定寄主的小种命名方法
        1.1.3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方法
        1.1.4 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状况
    1.2 稻瘟病菌的遗传变异研究
        1.2.1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遗传变异来源
        1.2.2 稻瘟病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1.3 稻瘟病菌遗传谱系与致病力或生理小种的关系研究
    1.4 水稻抗瘟性研究进展
    1.5 稻瘟病的防治
        1.5.1 农业防治
        1.5.2 化学防治
        1.5.3 生物防治
    1.6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三个稻作区内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水稻品种
        2.1.3 稻瘟菌的分离
        2.1.4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2.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三个稻作区稻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3 主要试剂配方
        3.1.4 引物
        3.1.5 稻瘟病菌 DNA 提取
        3.1.6 PCR 扩增
        3.1.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3.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SR 分子标记的 PCR 扩增产物检测结果
        3.2.2 三个稻作区稻瘟病菌的遗传宗谱
    3.3 讨论
第四章 水稻品种对三个稻作区稻瘟病菌的抗性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水稻品种
        4.1.2 供试菌株
        4.1.3 水稻品种的抗性鉴定
        4.1.4 调查记载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稻品种的抗病性
        4.2.2 各水稻品种对不同省份稻瘟病菌的抗性水平
    4.3 讨论
第五章 稻瘟病菌人工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培养基
        5.1.3 稻瘟病菌生长的最适培养基筛选方法
        5.1.4 光照时间对稻瘟病菌生长及产孢影响的研究方法
        5.1.5 温度对稻瘟病菌生长影响的研究
        5.1.6 数据处理方法
    5.2 结果
        5.2.1 稻瘟病菌生长最适培养基筛选结果
        5.2.2 光照时间对稻瘟病菌生长的影响结果
        5.2.3 光照时间对稻瘟病菌产孢的影响结果
    5.3 温度对稻瘟病菌生长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三个稻作区内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
    6.2 三个稻作区内稻瘟病菌遗传变异比较
    6.3 水稻品种对不同稻作区内稻瘟病菌的抗性水平比较
    6.4 培养基、光度时间、温度等条件对三个稻作区内稻瘟病菌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滇中稻瘟病菌多样性及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六个水稻产区稻瘟病菌三个无毒基因的组成及其致病型[J]. 王群,毕云青,孔垂思,金桂梅,杨明英,李进斌. 植物保护学报, 2021(04)
  • [2]云南省地方稻种资源研究进展[J]. 赵才美,程在全,殷富有,李定琴,陈玲,钟巧芳,肖素勤,陈越,王波,黄兴奇. 河南农业科学, 2020(09)
  • [3]江苏粳稻抗稻瘟病基因应用与稻瘟菌多样性分析[D]. 王小秋. 扬州大学, 2020
  • [4]湖南水稻抗瘟性评价及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贺雄.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5]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品种抗性监测及AvrPi12定位[D]. 张亚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南繁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LAMP检测技术研究[D]. 张源明.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7]水稻空育131抗稻瘟病基因d12和r6导入系的培育[D]. 张游. 黑龙江大学, 2016(05)
  • [8]黑浙桂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J]. 肖丹凤,王玲,刘连盟,侯恩庆,黄世文. 西南农业学报, 2014(01)
  • [9]三个不同稻作区稻瘟病菌致病性与品种互作研究[D]. 肖丹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10]利用SSR分子标记检测云南地方稻种抗稻瘟病基因Pi-ta2的研究[J]. 李进斌,李鼎,孙一丁,张庆,许明辉.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2(01)

标签:;  ;  ;  ;  ;  

滇中地区稻瘟病菌多样性及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