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保康县政协为农村工作政协建言献策

湖北省保康县政协为农村工作政协建言献策

一、湖北省保康县政协为农村工作资政建言(论文文献综述)

陈诚[1](2020)在《政治文明语境下中国协商民主的优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协商民主的理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与中国久已存在的协商民主实践完全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①她以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理论为指导,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总结自民主革命时期以来党领导协商民主的历史经验,使协商民主在推进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恢复国民经济,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协商民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理论为指导,这是我国协商民主发展的显着优势。马克思政治文明理论的本质是让绝大多数人民享有民主,在当代中国,民主具有两种形式,即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他们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因此,马克思关于政治文明的思想始终指导着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作出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政治文明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唯物史观内在的规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为了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民主。协商民主作为中国两种民主形式之一,自然也是为了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民主。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政治文明思想,领导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使人民享有民主从理论变为现实,列宁强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要有法制保障。列宁倡导并促成了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协商民主的开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政治文明思想指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创立了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理论,探索了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的两种实现形式,即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紧密结合,集中体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政权中,并指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价值取向。为协商建立新中国、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思想,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地位,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做主,他设计了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略是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进一步推进了协商民主的发展。江泽民明确提出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的两种形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推进了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胡锦涛积极倡导党际关系和谐,推进了协商民主的程序化建设,为政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思想、中共几代领导人政治文明思想,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显着特征是大力发展协商民主,习近平详细论述了发展两种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强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程序建设和实践推进,取得了显着的成效。①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是中国协商民主的显着优势。在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指导下的中国协商民主理论一直强调,这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所决定的。而西方协商民主的理论来源,不论雅典民主还是希腊民主抑或卢梭的民主共和理论均是少数人的民主,广大的基层群众是排除在民主之外的,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是为弥补代议制民主的不足而产生的,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民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的本质区别,是中国协商民主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国协商民主的独有优势。中国有其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文化基因,由此形成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天下为公、兼容并蓄,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就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广泛的民主协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关于和的理念、和而不同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更新发展,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给养和文化底蕴。中国协商民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西方协商民主相比,优势明显。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继承了雅典民主、古希腊民主和协商的文化传统,但在非理性代议制民主文化冲击下,传统文化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一个文化根基薄弱的理论是难以支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理论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加强对政治文明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是中国协商民主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优势。纵观世界上其他国家,尽管学者们着书立说,大力倡导发展协商民主,但至今尚未见到有任何国家的执政党在执政实践中切实贯彻协商民主的理念,也未见到哪个国家的竞选者把协商民主作为竞选口号。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进一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不仅重视人民的选举权利,更重视人民持续参与日常政治生活的权利,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完美结合,大力倡导和持续推进协商民主,坚持人民在协商民主中的价值中心地位、利益中心地位、实践中心地位,并把它贯彻到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协商民主的发展,促使党的执政方式发生新变化,推进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理论强调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没有制度和法律保障的民主是难以为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和体制优势集中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自上而下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协商民主,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达到的。国外协商民主虽然倡导者众多,但是基于理论探讨为主,实践操作层面还处于零散状态,制度化只是局部的,个案的,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中国协商民主首先是从高层协商开始的,新中国的建立,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民族、各阶层人士经过广泛协商的结晶,并由此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成为中国协商民主的专门机构,使高层协商实现了常态化发展,高层协商就全国而言主要有政协协商、政党协商、人大协商,并延伸到省、市、县。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协商制度,经过多年实践,社会协商逐步规范有序;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市基层民主开始启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村民自治的兴起,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在创新中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形成了自上而下、全覆盖、广泛多层制度化协商民主体制机制,并形成了以国家宪法法律为保障、国家政治制度和各项具体制度为规范、政策文件为支撑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和程序规范,有较大的制度和体制优势。认识并继续完善发展中国协商民主的优势,有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张卫[2](2019)在《听“两会”声音 谋中国未来发展大计》文中提出随着2019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分别于3月3日、3月5日在北京开幕,一年一度的中国"两会"时间正式到来。在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又有哪些关于规范食品行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新建议呢?下面我们来听听代表委员们在"两会"上的新声音。

陈永蓉[3](2017)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村规民约研究》文中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大方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制度。围绕论题,本文综合应用文献分析、历史研究、实证调查、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着力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宏观背景下对村规民约进行价值分析,探讨“为什么”要倡导村规民约建设的问题;二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下对村规民约内在机理进行解析,阐述现代村规民约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三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中对村规民约进行现实观照,分析村规民约历史与现实状况“怎么样”的问题;四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研究现代村规民约建设“怎么办”的问题。倡导村规民约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时代价值,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因应历史发展规律,符合农村现实需要。理论逻辑层面,“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理论阐释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村规民约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规范,可以弥补“法律下乡”的不足并有助于探索本土化法治道路;历史逻辑层面,它是民间习惯法治理资源的载体,延续着传统价值观,也是民间德治文化的实践文本;现实逻辑层面,它是村民自治的制度保障,通过基层治理经验制度化,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实现治理方式现代化转型。村规民约融合农村改革顶层设计与基层群众民主意愿,促进权威理论与乡村实践衔接互动,为推进“四个全面”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现代村规民约的内在机理是或者应该是什么?秉持国家治理现代化“多元、互动、协同、整合”等理念,本文对村规民约的内在机理进行建构性阐述,力图为村规民约建设提供规范指引。具体而言,现代村规民约蕴含历时性民间认可的传统惯习、族群性倡导与践行的道德规范、详述后实施的国家法律、村民的协商约定等四个主要渊源;自治权力、村民权利与村民义务是其三个核心构成要素;内部生成与外部生成是其生成的二元渠道;其本质属性是实践性的社会契约,表现为综合性的共同体契约特征。村规民约的历史与现状能否契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自发生成于“熟人社会”的传统村规民约,其植根的社会伦理基础现今渐趋消弭,而传统乡约治理文化中的主导力量、核心内容、实施方式等可供当下村规民约建设承继革新。现代意义的村规民约与改革开放后村民自治的实践相生相随。遗憾的是,当下村规民约的传统底蕴不足、内容违法较常见、运行程序不规范、外部指导监督缺位、效力与实效更难见端倪。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对“三农”叠加冲击,静态有序的乡民转变为混合流动的村民、封闭的村域转化为开放的空间、自足的小农经济转向市场浸润的经济,传统村规民约秩序维护的主要功用无法应对现今村民权益保障的强烈需求。因此,必须根据村规民约的内在机理,对村规民约的规范运行、效力强化和具体内容进行重塑。现代村规民约规范运行的机制如何完善?一是村规民约的民主制定机制。重点讨论如何避免法定的村民制定变成村官主导而村民跟从的问题,如何协调村民会议制定效率不足而村民代表会议制定又权威不够的问题,如何民主协商确保实质正义以避免刚性“多数决”带来不良后果的问题,如何规范制定程序以确保程序正义的问题;二是村规民约的有效实施机制。包括认可与承诺式自律机制、评分与评议式互律机制、执行与奖惩式公律机制等;三是村规民约的监督与违法纠正机制。本文未囿于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与村民自治权宏观架构变革之争,而是从保障村民具体权益的视角出发,对这一实践中的焦点问题提出可操作的对策,即通过政府事前充分履行指导职责、事中审查与责令改正、事后备案与行政建议等方式完善行政监督,通过决议撤销与备案监督完善县乡人大监督,通过无效证据裁定与司法建议方式完善司法监督。如何依法建立有效的村规民约违约责任规则?保障各类规范实施的强制力既包括国家强制力,也包括社会强制力,村规民约是以社会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自治规范。国家法律对村规民约的认可、村民对传统惯习的信仰、道德舆论对村民的心理强制,形成“有约必守”的外在社会强制力基础,村民合意约定违反村规民约的责任,是村规民约内在强制力基础。村规民约不能建立罚款等违法的违约责任规则,但可以设立其它具有社会强制力的违约责任规则,经济性违约责任规则就是合法有效的社会强制规则。基于实践梳理,总结提炼出民事侵权赔偿或补偿的预期约定、集体利益或福利的激励性分配方案、传统惯习中互助共益性抵偿“罚则”、刚性约束村官与柔性引导村民的规定等经济性违约责任规则,循此可破解村规民约效力不足的难题。如何与时俱进夯实村规民约具体内容推进治理现代化?回应现代乡村治理需要,村规民约内容需要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持续充盈:一是倡导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现乡村德治。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村规民约文本,依托村规民约以文化人、以规治家、以德治村,养成清风良俗;二是与国家法律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以实现全面法治。包括法律对村规民约的规制以及村规民约对法律的促进两方面,具体探讨当前急需解决的村民类别及其权利义务、土地权益及其实现二个典型领域的衔接互动;三是村规民约协同多元乡村组织章程以实现基层善治。包括以民主为导向完善自治组织章程推动多元主体合作共治,以市场为导向完善经济组织章程增强村民获得感,以公平为导向完善社会组织章程共建共享幸福家园等。综上,本文在阐述倡导村规民约建设的逻辑和分析当下村规民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基础之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在理论层面,从外部渊源、核心要素、生成途径、本质特征等方面厘清现代村规民约的内在机理,揭示其科学内涵和合理外延,指引其现实发展;二是在实践层面,对如何加强和改进村规民约建设推进治理现代化提出可操作性对策建议。这些对策建议的正当性和可行性经过充分论证,可以直接满足村治实践之所需。具体包括:完善村规民约的规范运行机制,依法建立有效的村规民约违约责任规则,与时俱进夯实具体内容实现乡村德治、全面法治和基层善治。

薛丽[4](2017)在《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机制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民主是一个古老而又复杂的话题,协商在民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权力的来源问题还是权力的行使问题都离不开协商,可以说协商是民主最原始、最基础的要素。我国作为一个人民主权国家,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不仅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国家获得合法性的一个稳定来源。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去那种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格局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多元、复杂、异质的社会格局。在这样的社会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多样,公民的权利观念日益觉醒,个体行为逻辑崛起,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是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而存在,改变了过去以情义关系作为基础的交往,而是将市场经济带来的理性价值作为主导,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给集体行动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而且,由于社会资源本身的有限性,不能保证每个人享有同样的资源。每个人占有的资源不同,就会使利益诉求无法同时得到满足,这样利益冲突和矛盾就产生了。面对这种矛盾和冲突,协商的作用就日益凸显。通过协商,可以达到社会共识的最大化,减少或避免公共决策的失灵,从而使公共决策具有更多的合法性基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协商民主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将协商民主写入党和国家的施政纲领中,提出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基层是民意、民愿的发源地,各种利益诉求和矛盾冲突都在基层聚集,基层矛盾冲突的解决直接关乎到整个社会的稳定。而且公民的民主精神、民主素质的培育和锻炼都是在基层进行的,民主实践的实际操作也是在基层产生、发展和检验的。协商民主在基层社会的成长、发展将支撑整个协商民主体系的运行。基层民主协商作为基层协商民主的实现方式,它在基层社会的顺利推进将会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构建产生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基层民主协商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形式化的协商、控制式的协商、诱导式的协商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导致基层民主协商存在被异化的风险。基层协商民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民主作为一种治理资源嵌入到基层社会的治理中。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系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治组织,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而且人民政协本身所具有的组织优势、结构优势、功能优势、智力优势等都决定了人民政协有必要也有条件在基层民主协商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民意的表达和民意的获取是协商的起点,政协委员通过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主动走进基层群众中,一方面可以正向引导基层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另一方面也能够为群众的逆向参与提供平台和载体,这样就有效地缩短了利益表达与民意获取、利益整合的时空距离,为基层民主协商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人民政协参与到基层民主协商中能够将民众的参与需求和民主冲动纳入到现行政治框架中进行有序的释放,通过协商产生更多的政治支持和信任。而且在基层社会,有些问题单靠基层组织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人民政协参与到基层民主协商中,能够有效地推动问题的解决,实现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协调联动,精英民主与大众民主的相互促进,从而促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另外,人民政协参与到基层民主协商中,也对人民政协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激发人民政协事业的不断完善。目前,有关基层协商民主的研究还是较多的停留在对基层不断涌现出来的民主协商实践形式以及实践价值的研究,而对基层民主协商概念的界定,基层民主协商应该在什么范围内组织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应该由哪些部门以什么样的形式组织实施,基层民主协商的运行机制如何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还较少,而且也没有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整体构建的角度来对基层民主协商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较为孤立。在众口难调、利益复杂的多元社会中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之所以要通过发展协商民主来调节人们的利益冲突,主要是使人们通过对话沟通能够增加理解和信任,达成共识,增强决策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而这一切是需要一套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运行机制来保障的。因此,本文通过采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探索政协与基层民主协商之间的契合性,得出政协有必要也有条件参与到基层民主协商中来。并通过对目前基层民主协商运行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理性分析,试图构建起一套政协牵引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使基层民主协商更具实效性,从而推动基层协商民主研究的深入发展,并对基层协商民主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黄飞[5](2014)在《1919-1949:中国共产党与湖北青年运动研究》文中指出湖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青年运动,作为中国青年运动和湖北人民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湖北全境解放,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三十年来,湖北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本文将湖北青年运动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全景式地再现了广大湖北青年在各个历史时期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足迹。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回顾湖北青年运动的发展过程,深入总结其特点、作用和历史经验,对做好新形势下党的青年群众工作,为湖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青春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由三大部分组成:绪论、正文五章和结束语。绪论:主要对选题做详细说明,分析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界定相关概念,提出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基本框架及创新之处。第一章:五四运动与湖北青年团的建立。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再加上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爆发了。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林育南等一批进步青年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湖北早期党、团组织的建立,使湖北青年运动从此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革命阶段。第二章:大革命洪流中的湖北青年运动。为积极贯彻党的“三大”精神,广大湖北青年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迅速投入到帮助国民党改组工作之中,并与各种反共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不仅全面推动革命统一战线在湖北的建立,更提高了青年们的思想政治觉悟。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湖北成为大革命的中心区域,青年运动随之全面高涨,形成汹涌澎湃的大革命洪流。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等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湖北青年运动陷入低潮。第三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湖北青年运动的艰难行进。八七会议后,湖北团组织带领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积极参加党领导的秋收暴动,与人民群众一道创建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等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文化、政权等建设,不断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与封锁,为党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广大青年英勇地走在时代前列,将湖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推向新的高潮。第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北青年运动。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建立最广泛的青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湖北共青团被改造成群众性的青年抗日救亡组织,参加了波澜壮阔的武汉保卫战。武汉沦陷后,广大湖北青年按照党的工作方针的指引,在坚持鄂西后方国统区合法斗争的同时,积极创建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全面走上抗日战场,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卖国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促进了敌后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为湖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第五章:湖北青年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国民党统治集团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后,武汉作为华中重镇,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战略要地。广大湖北青年组成湖北的“第二条战线”,举行抗议美军暴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反搬迁、反破坏”等一系列爱国运动,有力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军事斗争,为解放大武汉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湖北开始试建共青团组织,经过试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湖北省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湖北青年运动由此在党、团组织领导下,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结束语: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北青年运动的光辉历史,从理论上深刻阐明湖北青年运动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认真总结这一时期湖北青年运动的基本经验,努力为党做好新时期的湖北青年群众工作提供有益借鉴,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使广大青年按照党所指引的正确方向,在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征程中,努力续写当代湖北青年运动新篇章。

戴娣[6](2012)在《提案:一个县级政协参政议政的运行》文中指出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提案是发挥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方式。县级政协组织在促进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以县级市M市政协提案工作为例,通过对M市七届政协五年提案工作情况的分析以及与全国、省、地级市三级政协组织提案工作情况的比较分析,总结出县级政协提案工作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通过分析发现,县级政协提案在提高委员参政议政能力、畅通民意表达、推动政府科学决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内容上更加关注群众普遍关心的城市和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而相对于省、地级市政协对科教文卫体和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则关注较少;在提案的提出方式上,县级政协的提案提出方式有待于进一步丰富;提案的办理工作,需要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更加重视和支持,督办形式有待于进一步创新;政协委员的参与积极性和参政议政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建议县级政协要进一步加强与各级政协组织的交流沟通、加强对委员的组织引导提高提案质量、提高提案审查效率、完善提案办理考核机制、加大对提案工作的宣传力度,力求进一步提高政协的参政议政水平,促进地方民主政治建设。

刘振强[7](2010)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理论和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对政治协商问题的研究,努力把握政治协商的发展规律,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需要不断丰富完善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需要不断开拓发展的实践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具体方法,试图从大历史的路径,世界的空间走向去了解、研究和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寻求完善与优化中国政治协商的途径,以达逐步把握中国政治协商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为推进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一定基础之目的。本文由绪论和五大章组成,努力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内容系统、全面且完整。绪论部分主要论述研究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界定本文研究中的两大基本范畴——政治协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作较为系统的分析,介绍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阐述本文的研究重点和难点,并展示研究大纲。第一章主要分析中国政治协商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协商的思想是中国政治协商的基本理论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协商思想因子也对政治协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中国政治协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化的过程。清末的谘议局和资政院、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两党联席会议、国民参政会和政治协商会议这些协商尝试都对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创建有一定的历史影响。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之后,中国政治协商经历了初步发展、曲折发展、严重挫折、重新恢复、逐步完善等时期。第二章主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实践。《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台的。这份重要文件颁发后,中国政治协商进入坚持和完善、进一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协商活动逐渐经常化;政治协商主体建设逐步加强;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政治协商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第三章主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经历了党的十六大以前和党的十六大以来两大发展阶段。在这两大阶段,中共中央坚持与时俱进,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政治协商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学术界也积极展开政治协商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些新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了政治协商的理论宝库,推进了政治协商理论的创新。第四章主要分析中国政治协商面临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始终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规划中国政治协商事业,不断促进了中国政治协商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国际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给中国政治协商带来了新的课题和严峻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的中国社会结构的转换、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利益的分化与价值观念的变化,为政治协商的发展提供良好机遇的同时,也使政治协商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政治协商本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如政治协商法治化不足,政治协商主体建设存在的问题,政治协商内容、形式和程序欠规范化都影响政治协商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影响政治协商作用的发挥和政治协商的发展。第五章主要探讨坚持和完善中国政治协商的对策。本章是文章的结尾,提出完善和发展政治协商的基本原则为:从方式和制度上看,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从状态上看,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不断进行创新,认真研究和解决政治协商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处理好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巩固发展有利因素,消除变革不利因素;从速度和战略上看,则必须适应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在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一种时间上渐进、空间上(规模上)可控的路径积极探求在改革和创新中逐步完善起来的途径。坚持和完善中国政治协商的路径为:一是从改善执政党对政治协商的领导,发挥执政党的主导作用;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提高参政党的参政议政能力;加强无党派人士队伍建设,提高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水平;推进人民政协改革,构建并完善协商式民主的平台等方面着手大力加强中国政治协商主体建设。二是从推进政治协商的法律化;明确政治协商的内容和方式;从制度上保证政治协商的程序化等方面逐步推进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三是从推进政治协商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夯实政治协商的思想理论基础;积极发展中国政党文化,提高执政党和参政党成员的政治素养;促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提高人们对政治协商的价值认同等方面着手积极培育政治协商的合适的政治文化氛围,逐渐增加促进政治协商发展的深层次养料。

张海涛[8](2004)在《湖北省保康县政协为农村工作资政建言》文中认为本报讯日前,湖北省保康县政协举行常委会议,专题就农村工作中的若干问题资政建言,县政府及涉农部门主要负责人都到会听取了意见。他们说,这次政协常委会开成了县委、县政府农村工作会议,受益匪浅。 保康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如何解决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

二、湖北省保康县政协为农村工作资政建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省保康县政协为农村工作资政建言(论文提纲范文)

(1)政治文明语境下中国协商民主的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关于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二) 关于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理论优势: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思想对中国协商民主的宏观指导
    一、马克思政治文明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指南
        (一) 马克思政治理念文明思想
        (二) 马克思政治制度文明思想
        (三) 马克思政治行为文明思想
        (四)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政治文明的价值归属,是发展协商民主终极价值的指针
    二、列宁政治文明思想:指导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建立巴黎公社类型的民主共和国
        (二) 政治意识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党际关系的探索
    三、毛泽东政治文明思想:中国协商民主发生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 毛泽东对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政治文明理论的探索
        (二) 探索实现中国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的路径
        (三) 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蕴含着两种民主形式
        (四)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价值取向
    四、邓小平政治文明思想:协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指针
        (一) 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二)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做主
        (三) 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略: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四) 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路径:调动党内外的积极性
    五、习近平政治文明思想:推进协商民主快速发展的理论指导
        (一) 坚持党对政治文明建设的领导
        (二) 大力发展协商民主是新时代政治文明建设的显着特征
        (三) 发展协商民主,构建和谐党际关系
        (四)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的终极价值
    六、和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比较优势
        (一) 西方协商民主的理论向度
        (二) 中国协商民主的理论向度
        (三) 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的比较优势
第二章 文化优势:中国协商民主的深厚文化底蕴
    一、“和而不同”理念是当代中国协商民主形成的重要历史文化根源
        (一)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
        (二) 中华民族“和而不同”文化的多重意蕴
        (三) “和而不同”的文化基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
        (四)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文化滋养
    二、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的协商因子赋予当代中国协商民主本土化的内涵
        (一) 中国古代时间轴意义上的“政治协商”
        (二)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政治中民主因素和协商因子产生的基石
        (三) 中国古代的政治协商传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启示
    三、当代中国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
        (一) 从民本思想到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
        (二) 从多元协商意识到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协商民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历史传承性和当代创新性
    四、和西方文化的比较优势
第三章 领导优势:中国协商民主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中国两种民主形式的创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积累
        (一)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协商民主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基本经验
    二、以人民为中心: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一) 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深化
        (二) 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三) 以党内协商民主推进协商民主的发展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执政方式的新变化
        (一) 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契合
        (二) 协商民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三) 人民政协: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渠道
    四、和国外执政党执政理念的比较优势
第四章 制度和体制优势:中国协商民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体制优势:中国协商民主自上而下多层次发展
        (一) 高层协商体制:常态化发展
        (二) 社会协商:逐步走向规范化
        (三) 基层协商:在发展中寻求创新
    二、制度和法律优势:中国协商民主稳步发展的内在支撑
        (一) 高层协商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二) 中国特色社会协商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三) 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三、文明互鉴:中外协商民主的个案比较研究
        (一) 西方协商民主的个案研究
        (二) 中国协商民主的个案研究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以来科研情况
致谢

(3)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村规民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叙述框架与内容
第一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倡导村规民约建设的逻辑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村规民约的概念界定
        (一)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概念辨析
        (二) 村规民约的概念辨析
    二、村规民约是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基础规范
        (一) 建构多元社会规范体系的重点
        (二) 有效弥补“法律下乡”的不足
        (三) 探索本土法治道路的经验规范
    三、乡约文化可厚植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传统底蕴
        (一) 承载着民间习惯法治理资源
        (二) 沉淀与延续着传统优秀价值观
        (三) 凝结着传统乡土德治文化精华
    四、村规民约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一) 促进村民自治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 推进基层治理实践经验制度化
        (三) 推动乡村治理方式现代化转型
第二章 治理现代化理念下村规民约的内在机理
    一、现代村规民约的渊源
        (一) 传统习惯——历时性的民间认同
        (二) 道德规范——群体性倡导与践行
        (三) 国家法律——详述后的具体实施
        (四) 协商约定——共识基础上的信守
    二、现代村规民约的核心要素
        (一) 村民自治权力
        (二) 村民权利与村民义务
    三、现代村规民约的生成维度
        (一) 民间生成与官方生成
        (二) 传统生成与现代生成
    四、现代村规民约的本质属性
        (一) 现代村规民约是一种公共性的契约
        (二) 现代村规民约是塑造共同体的契约
        (三) 现代村规民约表现为复合性的契约
第三章 治理视域中村规民约的演进与现状
    一、传统村规民约的演进历程
        (一) 传统村规民约的源起
        (二) 传统村规民约的发展
        (三) 传统村规民约兴起的原因
    二、传统乡约治理的特点及启示
        (一) 主导力量是官、绅、民的博弈
        (二) 核心内容是历久弥新的“礼治”
        (三) 实施的方式是教化与赏罚并重
    三、当下村规民约存在的问题
        (一) 传统的底蕴日渐消弭
        (二) 内容违法还比较普遍
        (三) 运行的机制尚不规范
        (四) 外部的指导监督缺位
        (五) 效力与实效日渐式微
    四、村规民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静态有序的乡民转变为混合流动的村民
        (二) 封闭的村域空间转化为开放多元的地域
        (三) 自足的小农经济转向为市场浸润的经济
第四章 健全村规民约的规范运行机制
    一、村规民约的民主制定机制
        (一) 制定的主体:村官或村民?
        (二) 制定的组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
        (三) 制定的方式:民主协商确保实质正义
        (四) 制定的程序:程序规范确保程序正义
    二、村规民约的高效实施机制
        (一) 自律机制——认同与承诺
        (二) 互律机制——评分与评议
        (三) 公律机制——执行与奖惩
    三、村规民约的监督与违法纠正机制
        (一) 行政监督——服务、审查与备案
        (二) 人大监督——决议撤销与备案监督
        (三) 司法监督——证据裁定与司法建议
第五章 建立合法有效的村规民约违约责任规则
    一、“有约必守”依托多元的社会强制力保障
        (一) 法律对村规民约的认可
        (二) 道德舆论的心理性强制
        (三) 村民对传统习惯的信仰
        (四) 违约责任的约定及承担
    二、村规民约可否建立强制性的违约责任规则
        (一) 村规民约不能设立罚款等违法的处罚规则
        (二) 村规民约可以设立社会强制性的责任规则
        (三) 经济性责任规则是合法的社会强制性规则
    三、融合多元社会强制性的经济责任规则类型
        (一) 民事侵权赔偿或者补偿的预期约定
        (二) 集体利益或福利的激励性分配方案
        (三) 传统惯习中互助共益性抵偿“罚则”
        (四) 刚性约束村官与柔性引导村民规定
第六章 夯实村规民约具体内容推进治理现代化
    一、倡导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现乡村德治
        (一) 融入文本:核心价值观的乡土表述
        (二) 以文化人:德治文化融入村民生活
        (三) 以规治家:家训族规与村规的协同
        (四) 以德治村:依托村规养成乡风良俗
    二、与国家法律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以实现全面法治
        (一) 法律对村规民约的规制
        (二) 村规民约对法律的促进
        (三) 衔接互动的新兴领域之一:村民类别及其权益
        (四) 衔接互动的新兴领域之二:土地权益及其实现
    三、村规民约协同多元乡村组织章程以实现基层善治
        (一) 以民主为导向完善自治组织章程推动多元主体共治
        (二)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经济组织章程增强村民的获得感
        (三) 以公平为导向完善社会组织章程共建共享幸福家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机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综述
        (二) 基层协商民主研究综述
        (三) 基层民主协商机制研究综述
        (四) 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的关系研究
        (五)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文章结构
    五、本文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基层民主协商概述
    一、基层民主协商的内涵
        (一) 基层的界定
        (二) 基层民主协商的概念
    二、基层民主协商的必要性
        (一) 民主的发展趋势
        (二) 治理方式转变的需要
        (三) 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三、基层民主协商的定位
        (一) 基层民主协商是社会协商的一个层级
        (二) 基层民主协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目前基层民主协商的实践模式
        (一) 基层民主协商的发展历程
        (二) 目前基层民主协商的特点
    五、目前基层民主协商存在的问题
        (一) 象征性、控制性协商
        (二) 协商意识薄弱
        (三) 制度体系协调不足
        (四) 协商成果落实不佳
    六、基层民主协商的组织者分析
第二章 人民政协与基层民主协商
    一、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理论基础
        (一)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
        (二)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符合统一战线理论
    二、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现实要求
        (一)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符合群众路线的要求
        (二)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三)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有利于激活制度存量
    三、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优势
        (一) 人民政协的性质与基层民主协商的契合
        (二) 人民政协的职能与基层民主协商的契合
        (三) 人民政协的主体构成与基层民主协商的契合
    四、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重要意义
        (一) 提高决策质量
        (二) 实现社会整合
        (三) 促进社会稳定
第三章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机制构建
    一、西方实践经验
    二、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动力机制
        (一) 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 社会结构的变化
        (三) 政府职能的转变
    三、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参与机制
        (一) 参与方式
        (二) 参与意识
        (三) 参与制度构建
        (四) 保障弱势群体的参与权利
    四、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运行机制
        (一) 协商内容的确定
        (二) 参与代表的确定
        (三) 协商过程
        (四) 协商成果的落实反馈
    五、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保障机制
        (一) 权利的保障
        (二) 法律、制度保障
        (三) 技术支持
第四章 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协调联动机制建设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 党政积极支持政协的工作
        (三) 加强与党委政府的协调配合
        (四) 上下级政协组织整体联动
    二、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
    三、基层民主协商与基层群众自治之间的关系
        (一)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 基层民主协商促进基层群众自治的实现
        (三) 政协委员助推基层群众自治的实现
第五章 完善政协自身建设,促进基层民主协商深度发展
    一、积极探索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
        (一) 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的必要性
        (二) 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的主要做法
    二、进一步完善基层政协的界别设置
        (一) 政协界别的演进
        (二) 目前政协界别设置的凸显问题
        (三) 完善界别设置,健全界别协商机制
    三、进一步强化政协自身功能
        (一) 统战功能
        (二) 民意功能
        (三) 监督功能
    四、进一步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
        (一) 改进委员的产生和退出机制
        (二) 加强委员的能力建设
        (三) 创新委员履职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1919-1949:中国共产党与湖北青年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概念界定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概念界定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五四运动与湖北青年团的建立(1915年—1923年)
    一、五四运动中的湖北青年
        (一) 湖北新青年群体的形成和青年的早期活动
        (二) 新文化运动的涌动和新文化团体的诞生
        (三) 五四运动在湖北的展开
        (四) 五四爱国运动在湖北的持续和发展
        (五) 五四时期湖北青年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
        (一) 各种新思潮在湖北地区的传播
        (二) 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的历史条件
        (三) 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正式成立
        (四) 从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到团湖北区委的建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革命洪流中的湖北青年运动(1923年—1927年)
    一、国共合作的建立与湖北青年运动的发展
    (一) 团湖北区委的恢复和全省青年团体的建立
        (二) 大力协助党实现国共合作方针
        (三) 湖北青年踊跃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
        (四) 汉口“六·——”惨案掀起湖北青年运动高潮
        (五) 湖北青年支援和参加北伐战争
    二、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青年运动
        (一) 湖北青年参与收回汉口英租界
        (二) 劳动童子团的成立及其活动
        (三) 反对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的斗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湖北青年运动的艰难行进(1927年—1937年)
    一、跟党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一) 白色恐怖下的共青团湖北省委
        (二) 八七会议与武汉暴动
    二、湖北青年参加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一) 在反“围剿”中英勇斗争的鄂豫皖苏区青年
        (二) 湘鄂西苏区青年参加革命政权建设
        (三) 湘鄂赣苏区青年投身根据地经济文化建设
        (四) 鄂豫边根据地青年积极开展土地革命
    三、湖北青年运动在曲折的革命斗争中艰难发展
    四、湖北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初步展开
        (一) 九一八事变后的湖北青年运动
        (二) 湖北青年积极响应一二·九运动
        (三) 中共湖北地方党组织的重建和湖北青年运动走向复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北青年运动(1937年—1945年)
    一、湖北青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 湖北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二) 在青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团结广大青年
        (三) 保卫大武汉和“青救团”、“民先队”、“蚁社”等团体的解散
    二、湖北抗日根据地的青年运动
        (一) 组织青年积极参加根据地建设
        (二) 动员青年站在保家卫国的前列
        (三) 帮助青年提高革命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
        (四) 领导少年先锋队和儿童团开展工作
        (五) 党的自身建设与湖北青年运动的发展
    三、鄂西后方国统区的青年运动
        (一) 国民党加强对湖北青年运动的管制
        (二) 党在国统区青年工作方针的转变和湖北青年运动的新特点
        (三) 国统区鄂西地下党领导下的青年进步团体及其斗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湖北青年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5年—1949年)
    一、第二条战线在湖北境内的开辟
        (一) 湖北青年对国民党幻想的破灭
        (二) 战斗在第二条战线上的湖北青年
        (三) 湖北青年运动向纵深发展
    二、湖北试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一) 关于重建青年团的讨论与准备
        (二) 中共武汉市委领导的建团工作
        (三) 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湖北试建青年团
        (四)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湖北省工委的成立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湖北全境的胜利
        (一) 湖北青年积极参加“反搬迁、反破坏”斗争
        (二) 党带领青年参与统战策反工作
        (三) 党领导湖北青年迎解放
    本章小结
结束语:湖北青年运动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北青年运动大事记(1919年一1949年)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提案:一个县级政协参政议政的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一) 数据来源
        (二) 分析方法
        (三)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四、理论基础:参与民主理论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第二章 政协概况
    一、提案工作发展历程
    二、M市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基本情况
    三、M市政协提案工作概况
第三章 提案征集
    一、提案的参与主体
        (一) 提案的征集与提交
        (二) 历次会议参与撰写提案的概况
        (三) 参与撰写提案的政协委员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
        (四) 参与撰写提案的政协委员的党派分布情况
        (五) 参与撰写提案的政协委员的学历分布情况
        (六) 历次会议各界别委员参与情况
        (七) 参与撰写提案的政协委员的分组情况
        (八) 按工作单位分类的委员参与撰写提案的情况
    二、提案的参与形式
        (一) 人民团体提案
        (二) 界别提案
        (三) 小组提案
        (四) 联名提案
        (五) 委员个人提案
    三、提案关注的内容
        (一) 按承办单位
        (二) 按提案具体内容
第四章 提案办理
    一、提案审查
    二、提案批办
    三、提案交办
    四、提案督办
        (一) 政府督察室、人大代工委、政协提案委联合督办
        (二) 提案委全面督办
        (三) 主席会议重点提案督办
        (四) 常委会提案督办
    五、承办单位的办理
        (一) 办理流程
        (二) 关注度较高的提案办理结果
        (三) 提案未落实的原因分析
        (四) 政协委员对提案办理的反馈情况
第五章 政协提案工作的比较分析
    一、各级政协委员界别结构对比
    二、各级政协提案工作的比较分析
        (一) 提案关注的内容对比
        (二) 提案提出方式对比
        (三) 委员参与情况对比
        (四) 提案办理情况对比
        (五) M市七届政协与八届政协一次会议的提案对比
    三、政协提案在政治参与中的特点
        (一) 与同级人大的比较分析
        (二) 与信访的比较分析
        (三) 与网络政治参与的比较分析
第六章 进一步增强政协提案参政议政实效的思考
    一、政协提案在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一) 政协提案是发挥政协职能的重要载体
        (二) 有利于提高政协委员的政治参与能力
        (三) 有利于公共利益的表达
        (四) 有利于推动政府科学决策
    二、影响政协提案作用发挥的原因分析
        (一) 知情渠道不够畅通
        (二) 专委会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三) 提案内容缺乏深度
        (四) 缺少对办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三、改进政协提案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各级政协提案工作的交流沟通
        (二) 加强对委员的组织引导,提高提案质量
        (三) 提高提案审查效率
        (四) 完善提案办理考核机制
        (五) 加大提案工作的宣传力度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附录
致谢

(7)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理论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
    二、相关范畴的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六、研究框架
第一章 中国政治协商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中国政治协商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协商的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协商思想因子
    第二节 中国政治协商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近代中国协商政治的早期试验
        二、中国政治协商的制度创建和初步发展
        三、中国政治协商的曲折发展和严重挫折
        四、中国政治协商的重新恢复和逐步完善
第二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实践
    第一节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出台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实践历程
        一、中国政治协商的坚持和完善(1990-2002)
        二、中国政治协商的进一步发展(2002-2010)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实践成就
        一、中国政治协商活动逐渐经常化
        二、中国政治协商主体建设逐步加强
        三、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深入推进
        四、中国政治协商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
第三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发展
        一、党的十六大以前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发展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创新
        一、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创新
        二、对社会主义政党理论的创新
        三、对人民政协理论的创新
第四章 中国政治协商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世界政治环境的变化对中国政治协商的挑战
        一、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对中国政治协商的挑战
        二、协商民主的兴起对中国政治协商的挑战
        三、信息化的发展对中国政治协商的挑战
    第二节 中国社会转型对政治协商的挑战
        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对政治协商的挑战
        二、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对政治协商的挑战
        三、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对政治协商的挑战
        四、中国社会利益的重组对政治协商的挑战
        五、中国价值观念的变化对政治协商的挑战
    第三节 中国政治协商本身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中国政治协商法治化不足
        二、中国政治协商主体建设存在问题
        三、中国政治协商内容、形式和程序欠规范
第五章 完善和发展中国政治协商的对策探讨
    第一节 完善和发展中国政治协商的基本原则
        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二、以改革的精神不断进行创新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
    第二节 加强中国政治协商主体建设
        一、改善执政党对政治协商的领导
        二、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
        三、加强无党派人士队伍建设
        四、推进人民政协的改革
    第三节 推进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一、逐步推进中国政治协商的法律化
        二、明确中国政治协商的内容和方式
        三、不断规范中国政治协商的程序
    第四节 积极培育中国政治协商的文化氛围
        一、推进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研究和创新
        二、积极发展中国政党文化
        三、促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四、湖北省保康县政协为农村工作资政建言(论文参考文献)

  • [1]政治文明语境下中国协商民主的优势研究[D]. 陈诚. 扬州大学, 2020(01)
  • [2]听“两会”声音 谋中国未来发展大计[J]. 张卫. 中国食品, 2019(06)
  • [3]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村规民约研究[D]. 陈永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4]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机制问题研究[D]. 薛丽.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5]1919-1949:中国共产党与湖北青年运动研究[D]. 黄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6]提案:一个县级政协参政议政的运行[D]. 戴娣.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7)
  • [7]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理论和实践[D]. 刘振强. 武汉大学, 2010(05)
  • [8]湖北省保康县政协为农村工作资政建言[N]. 张海涛. 人民政协报, 2004

标签:;  ;  ;  ;  ;  

湖北省保康县政协为农村工作政协建言献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