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区环境污染与防治

煤矿区环境污染与防治

一、煤矿矿区环境污染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万鹏[1](2021)在《煤矿开采对山东南四湖周边地表和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煤炭资源高强度的开发,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因煤矿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陷、地裂缝、矸石堆积、废气、废水排放等现象非常普遍,给当地的交通、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研究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行政区划隶属济宁市和枣庄市,南四湖周边是煤矿开采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典型区域,本论文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开发现状分析与环境现状分析相结合、现状调查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煤炭开发环境与资源保护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全面、科学的分析矿区采煤活动影响及引起的塌陷现状,为实现南四湖地区的煤炭资源合理规划、有序开发、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南四湖周边受煤矿开采影响区域的采空塌陷区和土壤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取样和测试,分析了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主要离子含量和重金属含量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并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分析了开发煤炭资源活动对南四湖周边的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并预测采空塌陷未来发展趋势,并最终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取得如下认识和结论:(1)南四湖地区煤矿企业众多,主要开采层位包括3上、3下、10、12、14、16上、17煤层,采空区面积123.20平方公里。有37座煤矿范围内发生了采空塌陷,塌陷面积总计133.90平方公里。受塌陷影响的耕地面积81.88平方公里,居住区域15.83平方公里,林地8.48平方公里,草地3.8平方公里,道路1.22平方公里,建筑地1.35平方公里。(2)利用概率积分法,通过对塌陷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煤矿开采会导致井田采煤范围内最终形成沉陷盆地,沉降量向外依次减小。采空塌陷发生的严重程度和影响面积与地下开采工作面的布置和开采速度、采挖距离有直接关系。(3)南四湖地区土壤中Cl-和SO42-都可能受到了采矿活动的影响,而土壤酸碱度则在矿区内明显偏酸性。土壤中Cu、Zn和Cr6+对比历史浓度有明显升高,而且相对高值区与煤矿开采范围关联性较好,可能是受到煤矿开采活动的影响。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未发现重金属超标的问题,认为南四湖地区煤矿开采活动在短期内没有引发区域内土壤环境污染的风险。土壤环境质量Ⅰ级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最北部,中西部和中东部滕州市市区等地,共占区内总面积的50%以上。土壤环境质量Ⅱ级区由北向南贯穿全区,沿湖分布。研究区内未见土壤环境差区。(4)据在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潜水位监测数据,全区潜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首先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工农业用水量持续增加密切相关;其次与煤矿开采有一定的关系。

胡盾[2](2020)在《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矿产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生态建设,对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关键引领、示范作用。本论文以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基础,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对矿产资源富集区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做了总结,实事求是地剖析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措施和对策。本论文的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思路、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内容。研究的重点是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同时探讨了其整体原则与实施路径。本论文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方面有所创新,在研究视角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与西方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宏观审视。在研究思路方面,本论文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目标相一致原则及“五化协同”推进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和谐性。本论文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资源借鉴。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概括了做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的作用、重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等经验;指出了生态承载力脆弱、产业结构失衡、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被遮蔽、生态文明意识缺失等方面问题。造成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生态保护法律不完善、急功近利的追赶发展模式、环境责任意识薄弱淡化、利益主体多元的生态矛盾等方面进行阐发。矿产资源的生态利益是一种间接利益和公共利益,在追求经济和物质利益过程中,生态利益被放到了次要的地位,生态利益与其他诸利益产生了冲突,这是利益分化产生的深层生态矛盾。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守以下原则与路径。首先,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化”协同发展的关系。其次,要以绿色发展保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完整性,以科技创新维护其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制度完善保障其生态系统稳定性,以观念更新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以利益整合守护其生态体系的和谐性。从而构建资源节约、清洁低碳的和谐生态系统,打造同生共兴、环境友好的和谐天人关系,推进素质提升、身心康健的和谐主体发展。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和经验,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推动疫情后绿色复苏,构建“尊崇自然、清洁美丽”的“生态文明共同体”。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追求崇尚自然、天人和谐、健康科学、丰富自我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王霆宇[3](2020)在《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环境影响后评价作为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在预防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越来越发挥着尤为突出的作用。煤矿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这给我国的生态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实际生产中,煤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进展缓慢,给煤矿环境管理造成一定困扰。本文在大量资料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全面分析、综合对比、技术验证、系统评论等工作,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识别,详细阐述环境影响后评价相关概念和理论;结合原相煤矿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单因子指数法,多因子综合评价法,现场调查法、观察法、层次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系统科学方法等相结合,以建设前预估的环境影响和建设达产后对环境影响的实时监测的数据为支撑,对原相煤矿开展境影响后评价。本次后评价结果与环保验收的主要结论总体上一致,在生产过程中矿井环保设施运行良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实施到位,矿井周边环境有所改善。

郑盛哲[4](2020)在《华蓥市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华蓥市作为矿产资源型城市,矿产储量丰富,开采历史久远,市内有5个主要的大型矿区,高顶山矿区作为其中之一,有近60年的开采历史。大规模开采导致地质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森林湿地面积大幅减小,地质灾害发育,水土污染,石漠化及水土流失等大量地质环境问题。为完成国家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要对高顶山矿区的地质环境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其评价结果为后续的矿区恢复治理研究提供依据。本文在对高顶山矿区相关地质资料的收集及地质环境调查基础上,分析了矿区内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结合矿区的地质环境情况,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通过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基于Arc GIS平台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的结果,对高顶山矿区矿山恢复治理进行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区内环境地质问题以地质灾害为主,还存在矿山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区内发育地质灾害22处,其中危岩15处,不稳定斜坡灾害3处,泥石流4处。生态破坏主要为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损毁与压占,其中地貌景观破坏面积较广,主要为矿山开采形成的开采光壁及工业广场,破坏严重。土地压占与损毁总面积为369.43亩,以工业广场及矿渣堆积体为主,大范围的破坏林地。环境污染情况中土地资源污染程度较轻,且不会产生新的污染,水污染程扩散式的污染,其污染程度较轻,但为了保证用水安全,仍需重视。(2)根据矿区内环境地质问题情况及恢复治理研究需要,将高顶山矿区划分为8个分区。其中地质灾害问题主要集中在Ⅱ区、Ⅳ区、Ⅴ区、Ⅶ区及Ⅷ区,生态破坏各区严重程度不一,以Ⅳ区和Ⅶ最为严重,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3处堆渣体所在的Ⅶ区和Ⅷ区,其他区域影响较轻。(3)根据评价因子的建立原则、结合高顶山矿区当地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矿山开采情况,选定地层岩性、坡度、开采程度、危岩灾害、不稳定斜坡灾害、矿渣泥石流灾害、地貌景观破坏、土地压占与损毁、水污染程度9个因素作为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评价的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后,再通过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最终权重。(4)基于Arc GIS平台,对各个评价因子进行矢量化处理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进行评价,并得到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结果。其中,地质环境评价差区面积为0.32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6.6%,地质环境评价一般区面积为0.63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12.7%,地质环境评价良好区面积为3.98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80.7%。该评价结果能充分反映高顶山矿区受开采影响的程度,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5)根据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评价的结果,对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进行研究。同时,提出将高顶山矿区打造成绿色矿山的新思想,通过升级转型,解决华蓥市因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负面影响。通过对高顶山矿区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研究,并利用其恢复治理研究成果,为其他矿区提供的新思路。

潘昊森[5](2020)在《煤矿工程HSE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21世纪我国重要的支柱型产业之一,煤矿行业具有高危险、高能耗、高污染的特征。因井下作业较多,安全隐患较大,国家及企业对煤矿安全管理极其重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煤矿环境与从业人员职业健康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煤矿工程H(Health)S(Safety)E(Environment)三位一体化管理也已提上日程。然而,由于缺乏适用于煤矿工程的HSE管理体系,其推行工作进展缓慢。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煤矿工程项目健康、安全、环境的管理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煤矿企业在HSE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建立煤矿工程HSE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以HSE管理理论基础为指导,针对煤矿工程的特点,从HSE管理体系模型、HSE管理要素分析、HSE管理体系运行方式以及体系过程管控多个方面构建煤矿工程HSE管理体系。同时该体系以风险管理及绩效评价为核心,以PDCA循环为运行原理,建立预防为主与持续改进的煤矿工程HSE长效化机制。在风险管理层面,以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为依托,结合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设计煤矿工程HSE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与方法,并以A煤矿某综采工作面为例说明HSE风险管理双重预防性机制工作的开展方法;在绩效评价层面,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HSE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形成AHP-模糊评价的绩效评价体系,同样以A煤矿为例,对其进行HSE管理绩效评价,得出A煤矿的HSE管理水平,印证该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传统煤矿向智慧煤矿转型的今天,大力推进煤矿工程HSE管理体系建设既是提升煤矿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一环,也是增强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

靖玉琦[6](2020)在《在产煤矿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 ——以子长市兴旺煤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煤炭是我国能源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中国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煤矿环境堪忧,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煤矿环境治理基本处于后续治理的阶段,这种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煤矿造成的环境污染,但是却会一直处于被动的劣势境地。如何处理好煤矿与其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的关系、建设以人为本的生态景观环境是我们一直致力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国外关于煤矿生态环境的修复研究较早,相关研究成果较多,我国也随之开展煤矿环境的修复理论与实践,这些研究对于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具有显着效果,但是对于在产煤矿的环境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矿数量众多,对在产煤矿环境的修复和提升上具有极大的迫切性与必要性。黄土高原煤矿数量众多,本文以黄土高原地区环境问题较突出的在产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的小煤矿的生态和景观现状调研,得出该类煤矿现存的环境问题,如黄土滑坡、地裂缝、地表塌陷、植被类型稀少、缺少景观元素等,并对目前该类煤矿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较为成功的案例进行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并同时反思不足之处,提出在产煤矿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的目标、原则和措施,最后以子长市兴旺煤矿为例进行实践应用,采用“生态+景观”的模式,对于工业广场采取营造生态景观的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提升和保护,对于塌陷、滑坡等主要生态类型主要通过生态工程与景观工程结合的方式修复受损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使研究为该类煤矿的生态景观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设计参考,构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统一的煤矿生态景观模式。

李文旺[7](2020)在《城市双修视角下的铅锌矿区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研究 ——以云南省兰坪县铅锌矿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兰坪铅锌矿是世界上第三大铅锌矿床,当地开采冶炼矿产的历史早已有之,但真正的大规模开发是在国家开始改革开放以后,铅锌矿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帮助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矿产资源,同时也伴生了大量废弃污染物,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影响。时下,矿区的生态环境污染与景观破碎化问题在矿业开发遗留场地的再利用中显得尤为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有效解决。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量的增长而更加注重质的提升。矿业迹地荒置率高,如同大地的伤疤生长在城市环境当中,再利用存在一定难度与风险,而城市发展往往取易放难,伴随着城市整体的发展与更新趋于饱和,矿区迹地的存在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会愈加凸显出来,这个矛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矿区迹地与城市发展生态要求良好之间的矛盾,二是矿区土地利用低效的矛盾。基于“城市双修”理念对矿区迹地进行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是解决以上矛盾的一剂良方,本文针对兰坪铅锌矿区迹地受污染破坏的实际情况,结合兰坪作为矿业城镇的更新需求,对铅锌矿区迹地的生态修复策略与景观再生模式进行了研究,从“城市双修”的视角探讨小型矿业城镇的矿区迹地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问题。从阐述“城市双修”对矿区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的理论要求开始,对兰坪铅锌矿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人文社会概况、矿业发展历程、矿区迹地污染破坏情况以及现有治理措施作了介绍,讨论了现有可用于铅锌矿区生态修复的技术,按照景观要素特征及污染破坏严重程度对矿区迹地进行场地分类,构建了各类场地的生态修复模型,概括了适合于兰坪铅锌矿区的两种景观再生利用模式,分述了两种景观再生利用模式下各类场地的景观再生建议,以期对兰坪铅锌矿区以及类似矿区迹地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提供一点参考。

杨钙丽[8](2020)在《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安徽省矿产种类多,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多年的矿山开采活动虽然给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带来大幅度的提升,但也导致矿山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时间的积累,矿山环境的不断恶化,一系列的社会及经济问题逐渐爆发出来,时至今日,矿山地质环境已经开始反向制约矿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同时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威胁。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就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展开大量的理论及实际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科学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评价能够为政府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构建一个系统、科学、合理且实操性高的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本文对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展开研究,全面收集资料,包括调查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分析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等,同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构建了较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2大类型,5大部分,15个指标),借助层次分析法对2015年现状及2020规划年指标分别进行权值的确定,通过模糊综合评价进行分析,得到多因素模糊评价结果,最后综合多方因素,针对性的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关工作建议。论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安徽省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分为四类:矿山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占用损毁、矿区地下水、含水层遭到破坏以及矿山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2)根据2015年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从目标层来看,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评价所得隶属度最大值属于“好”这一等级,说明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结合准则层来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所得隶属度最大值在集合中属于“好”这一等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所得隶属度最大值在集合中隶属“一般”这一等级,说明虽然综合评价结果较为理想,但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对2020规划年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从准则层到目标层,规划年指标的评价结果均为“好”这一等级,说明该指标对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具备指导意义,结合具体指标评价情况在未来规划年作出适当调整,可能在规划期内取得较好的效果。(3)综合评价结果及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责任;完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矿山地质环境许可证制度;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监督检查制度;建立税费优惠政策;重视队伍建设;加强管理创新;加大执法力度。本文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进行研究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可为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徐朝容[9](2020)在《矿区充填复垦物料中重金属元素释放-迁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充填复垦方法对修复采矿活动造成的采空区及塌陷区,改善矿区环境有着重大作用,已广泛应用于矿区土地复垦。充填复垦物料的选择以及其中污染物在自然条件下的释放迁移对矿区环境具有深远影响。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室内实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矿区充填复垦物料的选择及其中重金属元素的释放迁移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煤矸石和粉煤灰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制备1:0.2、1:0.4、1:0.6和1:0.8四种不同配比样品;利用土柱淋溶实验装置,对各样品中Cu、Zn、Pb、Cd、Cr五种重金属元素释放-迁移规律进行研究;采用逐级提取法对不同配比样品淋溶前后重金属元素赋存状态变化进行研究;引入Hakanson生态风险评价法进行重金属元素生态风险评价,结合压实率分析,确定最佳配比物料;最后通过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对所研究重金属元素的释放-迁移规律进行模拟,以预测其长时间范围内的释放-迁移情况。本文所得出的相关结论如下:(1)不同配比煤矸石粉煤灰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含量随粉煤灰比重的增大呈上升趋势;(2)各配比样品淋出液中重金属元素在释放初期浓度较高,一开始便大量淋出,随后逐渐减小趋于稳定,淋出液中的pH值较大,溶液呈强碱性,淋溶初期EC值最大,随淋溶时间增加迅速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3)动力学方程Elovich、双常数方程、多项式方程、抛物线方程都能描述淋溶作用下重金属元素的释放过程,但多项式方程效果更佳;(4)将煤矸石和粉煤灰混合淋溶后赋存状态发生较大变化,惰性状态尤其是残渣态均有不同程度增加,重金属元素的释放被有效限制;(5)四种配比样品生态风险评价等级均为中低等,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低,结合潜在生态风险最小和压实率最优,四种配比中1:0.6配比样品最佳;(6)自然降水影响充填复垦物料中水分运动情况,水流运动方式为渗流。模拟降水条件下,Cu2+、Zn2+和Pb2+释放期较长,而Cr2+和Cd2+释放期较短,同一时刻,各重金属元素浓度最大值均出现在柱体底部。论文有图30幅,表28个,参考文献123篇。

闵超[10](2020)在《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风险预测分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矿区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煤炭资源的绿色安全开采是现阶段促进我国煤炭工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趋势。研究井工煤矿区潜在的地质环境风险大小与分级问题可为煤矿企业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开采指导依据,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煤矿区绿色与安全开采。本研究在明确地质环境含义和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的组成基础上,识别了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和问题类型,并对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类别划分、发生频率和研究热点识别,同时对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13项指标的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风险预测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对煤矿区地质环境风险预测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进行了权重赋值,权重结果表明:专家普遍认为开采地质条件是影响煤矿区地质环境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最后采用MCDA(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对我国6座拟建(扩建)井工煤矿区进行了地质环境风险分级研究。结果表明:6座煤矿区潜在的地质环境风险从大到小依次为:山西乡宁县矿区>新疆温宿县矿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矿区>陕西府谷县矿区>新疆和田县矿区>山西盂县矿区,按照地质环境风险综合指数等级划分,山西乡宁县矿区潜在的地质环境风险为较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矿区与新疆温宿县矿区潜在的地质环境风险为中等;陕西府谷县矿区、新疆和田县矿区与山西盂县矿区潜在的地质环境风险较低。

二、煤矿矿区环境污染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矿矿区环境污染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开采对山东南四湖周边地表和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矿区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1.2.2 煤炭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生态环境地质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交通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河流水系
    2.2 地下水资源现状
    2.3 煤矿开发利用现状
第三章 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背景
    3.1 研究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研究区水文地质
    3.3 研究区工程地质
        3.3.1 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3.3.2 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3.4 研究区环境地质
        3.4.1 水土环境
        3.4.2 地下水水位
        3.4.3 采空塌陷
第四章 煤矿采空区塌陷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4.1 遥感解译
    4.2 采空塌陷现状
        4.2.1 煤矿采空区塌陷现状
        4.2.2 采空塌陷区时空变化
        4.2.3 塌陷影响的不同土地类型
    4.3 采空塌陷的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
    4.4 采空塌陷区发展趋势预测
        4.4.1 预测计算方法
        4.4.2 塌陷模型的建立
        4.4.3 模型验证
        4.4.4 预测结果
第五章 土壤环境影响研究
    5.1 土壤主要离子化学特征
    5.2 土壤重金属化学特征
    5.3 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
第六章 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
    6.1 采空塌陷问题的防治
        6.1.1 煤矿开采防治区划分及防治对策
        6.1.2 地面塌陷土地治理模式研究
    6.2 土壤环境问题的防治
    6.3 建设生态湿地
第七章 结论和不足
    7.1 结论
    7.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2)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动态评析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主要内容
        (二)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1.1 生态文明的概念
        1.1.1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1.1.2 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1.1.3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1.2 生态文明的特征
        1.2.1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2 人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1.2.3 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3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1.3.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
        1.3.2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1.3.3 西方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2.1 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概述
        2.1.1 矿产资源富集区内涵
        2.1.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的概况
        2.1.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历程
    2.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2.2.1 做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
        2.2.2 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2.2.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2.2.4 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的作用
        2.2.5 重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
    2.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2.3.1 生态承载力脆弱
        2.3.2 产业结构失衡
        2.3.3 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被遮蔽
        2.3.4 生态文明意识缺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3.1 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3.1.1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不健全
        3.1.2 环境保护法律覆盖领域存在漏洞
        3.1.3 保护生态环境的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
    3.2 急功近利的赶超发展模式
        3.2.1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存在矛盾
        3.2.2 经济结构不合理
    3.3 环境责任意识薄弱淡化
        3.3.1 环境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3.3.2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3.3.3 对“自然”的认知存在偏差
    3.4 利益主体多元的生态矛盾
        3.4.1 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3.4.2 环境保护与利益分化之间的矛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4.1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原则
        4.1.1 保持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目标相一致
        4.1.2 “五化协同”推进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
    4.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
        4.2.1 以绿色发展保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完整性
        4.2.2 以科技创新维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多样性
        4.2.3 以制度完善保障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稳定性
        4.2.4 以观念更新保持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4.2.5 以利益整合守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和谐性
    4.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
        4.3.1 构建资源节约、清洁低碳的和谐生态系统
        4.3.2 打造同生共兴、环境友好的和谐天人关系
        4.3.3 推进素质提升、身心康健的和谐主体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概念
    1.2 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内容
    1.3 环境影响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区别
    1.4 研究背景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路径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难点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文献评析
    2.1 国内研究动态
    2.2 国外研究动态
    2.3 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趋势
3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概述
    3.1 项目概况
    3.2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目的及原则
    3.3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范围
    3.4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3.5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评价标准
    3.6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重点
    3.7 后评价流程
    3.8 评价方法
4 原相煤矿大气环境影响后评价
    4.1 大气环境影响现状调查及回顾性评价
    4.2 大气环境影响环保措施有效性评价
    4.3 小结及建议
5 原相煤矿地表水环境影响后评价
    5.1 地表水现状调查及回顾性评价
    5.2 地表水环境影响保护措施有效性评价
    5.3 小结及建议
6 原相煤矿地下水环境影响后评价
    6.1 矿区地下水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
    6.2 地下水环境影响现场调查和环保措施有效性评价
    6.3 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
    6.4 小结及建议
7 原相煤矿声环境影响后评价
    7.1 声环境影响现状调查及回顾性评价
    7.2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评价评价
    7.3 小结及建议
8 原相煤矿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后评价
    8.1 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调查及回顾性评价
    8.2 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
    8.3 小结及建议
9 原相煤矿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
    9.1 生态环境影响现状调查
    9.2 生态影响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评价
    9.3 小结及建议
10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供需预警程序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华蓥市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以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现状
        1.2.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
        1.2.3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研究
    1.3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社会经济
第3章 矿山开发情况及环境问题
    3.1 矿产资源简介
    3.2 矿区开发情况
    3.3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概述
        3.3.1 矿山地质灾害问题
        3.3.2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3.3.3 矿山污染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区地质灾害分析
    4.1 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4.1.1 地质灾害类型
        4.1.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4.2 危岩体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4.2.1 危岩发育特征
        4.2.2 典型危岩灾害
        4.2.3 危岩破坏影响因素
        4.2.4 危岩稳定性评价
    4.3 堆积体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4.3.1 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
        4.3.2 典型不稳定斜坡灾害
        4.3.3 矿渣斜坡破坏影响因素
        4.3.4 矿渣斜坡稳定性评价
    4.4 泥石流灾害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
        4.4.1 泥石流灾害基本特征
        4.4.2 典型坡面泥石流灾害
        4.4.3 泥石流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区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
    5.1 生态破坏
        5.1.1 矿区地貌景观破坏
        5.1.2 矿区土地资源影响分析
    5.2 矿区环境污染分析
        5.2.1 地表水影响分析
        5.2.2 地下水影响分析
        5.2.3 土壤污染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评价
    6.1 评价原则
    6.2 环境地质问题分区
    6.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建立
        6.3.1 评价方法
        6.3.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因子的确定
        6.3.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3.4 权重体系的建立
        6.3.5 构建隶属度函数
    6.4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研究
    7.1 高顶山矿区恢复治理原则与目标
        7.1.1 治理原则
        7.1.2 治理目标
        7.1.3 规划思想
    7.2 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研究
        7.2.1 地质灾害恢复治理研究
        7.2.2 地貌景观恢复治理
        7.2.3 土地损毁恢复治理
    7.3 环境、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7.3.1 环境效益评价
        7.3.2 社会效益评价
        7.3.3 经济效益评价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煤矿工程HSE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HSE管理研究现状
        1.2.2 国内HSE管理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我国煤矿工程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现状及趋势
    2.1 我国煤矿工程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现状及问题
        2.1.1 我国煤矿工程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现状
        2.1.2 我国煤矿工程健康安全环境管理问题
    2.2 煤矿生产建设中的负面影响
        2.2.1 煤矿事故的负面影响
        2.2.2 煤矿的环境污染影响
        2.2.3 煤矿职业病危害
    2.3 HSE管理体系在煤矿工程的机遇和挑战
        2.3.1 HSE管理体系在煤矿工程的机遇
        2.3.2 HSE管理体系在煤矿工程的挑战
        2.3.3 我国煤矿工程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4 本章小结
3 煤矿工程HSE管理体系构建
    3.1 HSE管理理论分析
        3.1.1 HSE管理体系内涵
        3.1.2 HSE管理体系特征
    3.2 HSE管理体系理念与方针
        3.2.1 HSE管理体系理念
        3.2.2 HSE管理体系方针
    3.3 煤矿工程HSE管理体系构建
        3.3.1 煤矿工程HSE管理体系模型构建
        3.3.2 煤矿工程HSE管理体系要素分析
        3.3.3 煤矿工程HSE管理体系运行方式
        3.3.4 煤矿工程HSE管理体系过程管控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的煤矿风险管理
    4.1 煤矿工程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原理及原则
        4.1.1 煤矿工程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原理
        4.1.2 煤矿工程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原则
    4.2 煤矿工程风险分级管控
        4.2.1 煤矿工程风险分级理念
        4.2.2 煤矿工程风险分级管控架构的流程及方法
    4.3 煤矿工程隐患排查治理
        4.3.1 煤矿工程隐患排查治理理念
        4.3.2 煤矿工程隐患排查治理架构的流程及方法
    4.4 A煤矿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应用实例
        4.4.1 A煤矿项目概况
        4.4.2 A煤矿风险分级管控实例
        4.4.3 A煤矿工程隐患排治理实例
        4.4.4 A煤矿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煤矿工程HSE管理绩效评价
    5.1 煤矿工程HSE管理绩效理论研究
        5.1.1 煤矿工程HSE管理绩效理念
        5.1.2 煤矿工程HSE管理绩效评价目的
        5.1.3 煤矿工程HSE管理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5.2 煤矿工程HSE管理指标体系构建
        5.2.1 煤矿工程HSE管理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煤矿工程HSE管理指标体系设计
        5.2.3 煤矿工程HSE管理指标合理性分析
        5.2.4 煤矿工程HSE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优化
    5.3 煤矿工程HSE管理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5.3.1 层次分析法(AHP)及模糊评价相关理论分析
        5.3.2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3.3 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5.3.4 模糊综合评价
    5.4 A煤矿工程HSE管理绩效评价实例分析
        5.4.1 选取评价标准
        5.4.2 确定隶属度
        5.4.3 模糊评价
        5.4.4 A煤矿工程HSE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煤矿工程健康安全环境管理调查问卷
附录2 煤矿工程HSE管理绩效指标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附录3 煤矿工程HSE管理绩效评价指标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附录4 煤矿工程HSE管理绩效指标得分调查问卷

(6)在产煤矿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 ——以子长市兴旺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在产煤矿概况
        2.1.1 在产煤矿的定义
        2.1.2 我国煤矿的分布情况
        2.1.3 在产煤矿的生态破坏特征
    2.2 煤矿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2.2.1 煤矿生态修复的定义
        2.2.2 煤矿生态修复的主要理论
        2.2.3 在产煤矿生态修复的内容与方法
        2.2.4 在产煤矿生态修复的步骤
    2.3 煤矿景观营造的理论基础
        2.3.1 煤矿景观的定义
        2.3.2 煤矿景观营造的理论基础
        2.3.3 煤矿景观要素
    2.4 在产煤矿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3 子长市兴旺煤矿的实地调研与现状分析
    3.1 子长区域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自然条件
        3.1.3 社会经济条件
        3.1.4 人文资源条件
    3.2 兴旺煤矿现状基础条件分析
        3.2.1 场地现状
        3.2.2 场地交通现状
        3.2.3 水资源现状
        3.2.4 植被及土地利用类型现状
        3.2.5 建筑物及设施现状
        3.2.6 人类活动
    3.3 兴旺煤矿环境现状的问题
        3.3.1 生态方面
        3.3.2 景观方面
    3.4 兴旺煤矿环境治理SWOT分析
        3.4.1 优势
        3.4.2 劣势
        3.4.3 机遇
        3.4.4 挑战
    3.5 本章小结
4 在产煤矿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策略研究
    4.1 在产煤矿环境治理的价值
        4.1.1 自然生态价值
        4.1.2 社会经济价值
        4.1.3 人文关怀价值
    4.2 我国在产煤矿生态与景观整治案例分析
        4.2.1 陕西胡家河煤矿生态与景观整治工程
        4.2.2 山西侯甲煤矿生态与景观整治工程
        4.2.3 项目启示
    4.3 在产煤矿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的目标
    4.4 在产煤矿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的原则
        4.4.1 整体性原则
        4.4.2 生态安全原则
        4.4.3 因地制宜原则
        4.4.4 可持续原则
        4.4.5 情感关怀原则
        4.4.6 综合效益原则
    4.5 在产煤矿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措施
        4.5.1 发挥煤矿景观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4.5.2 营造经济、低维护的矿区生态景观
        4.5.3 分区对矿区生态与景观进行整治
    4.6 本章小结
5 兴旺煤矿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研究
    5.1 兴旺煤矿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的目标
    5.2 主要生态环境类型的生态修复
        5.2.1 水资源
        5.2.2 土地塌陷
        5.2.3 黄土滑坡
    5.3 兴旺煤矿的生态景观营造
        5.3.1 景观总体布局
        5.3.2 景观分区
        5.3.3 道路系统
        5.3.4 植物种植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研究生在读期间成果
附录二 图片来源
附录三 表格来源

(7)城市双修视角下的铅锌矿区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研究 ——以云南省兰坪县铅锌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矿业城镇发展概况
        1.1.2 矿业城镇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1.3 矿业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1.1.4 生态修复和景观再生对矿区更新的重要作用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和访谈法
        1.3.3 实地调研
        1.3.4 案例分析
        1.3.5 归纳论证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棕地修复相关研究综述
        2.1.1 棕地及矿区迹地的定义
        2.1.2 棕地的修复与改造再利用
    2.2 矿区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
        2.2.1 国外矿区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及综述
        2.2.2 国内矿区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及综述
    2.3 矿区景观再生的研究进展
        2.3.1 国外矿区景观再生的研究现状及综述
        2.3.2 国内矿区景观再生的研究现状及综述
    2.4 “城市双修”理念
        2.4.1 “城市双修”的概念与内涵
        2.4.2 “城市双修”相关实践与理论
第三章 “城市双修”理念下铅锌矿区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理论框架
    3.1 “城市双修”与矿区更新
        3.1.1 “城市双修”理念在矿区更新中的作用
        3.1.2 对兰坪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的梳理
        3.1.3 “城市双修”理念下兰坪铅锌矿区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
        3.1.4 矿区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的关系
    3.2 “城市双修”理念下铅锌矿区的两种再利用模式
        3.2.1 矿业遗址旅游地模式
        3.2.2 城镇开放空间模式
    3.3 兰坪铅锌矿区背景环境分析
        3.3.1 兰坪铅锌矿区的自然环境分析
        3.3.2 兰坪铅锌矿区的人文社会环境分析
        3.3.3 兰坪铅锌矿区的矿藏与开采历史分析
        3.3.4 兰坪铅锌矿区开采作业造成的环境破坏分析
        3.3.5 兰坪铅锌矿区现有环境治理措施分析
    3.4 “城市双修”理念下兰坪铅锌矿区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的原则
        3.4.1 关于安全的基本原则
        3.4.2 关于再利用的基本原则
        3.4.3 关于地域性特征的基本原则
        3.4.4 关于分期分阶段治理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城市双修”理念下兰坪铅锌矿区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4.1 兰坪铅锌矿区棕地场地矛盾状况分析
        4.1.1 兰坪铅锌矿区的生态格局总体破坏
        4.1.2 兰坪铅锌矿区重金属污染的产生
        4.1.3 兰坪铅锌矿区重金属污染下的土壤现状
        4.1.4 沘江河污染状况分析
        4.1.5 植被破坏情况分析
    4.2 铅锌矿区棕地修复技术的适用性评估
        4.2.1 铅锌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分类
        4.2.2 现有棕地修复技术的发展与总结
        4.2.3 生态修复技术的优势及在铅锌矿区的应用
        4.2.4 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在铅锌矿区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4.3 铅锌矿区棕地的生态修复模型
        4.3.1 铅锌矿区污染破坏场地修复模型的分类
        4.3.2 重度污染破坏的铅锌矿区废弃地修复模型构建
        4.3.3 污染破坏较轻的铅锌矿区废弃地修复模型构建
    4.4 .兰坪铅锌矿区超富集植物品种的筛选
第五章 “城市双修”理念下兰坪铅锌矿区景观再生研究
    5.1 兰坪铅锌矿区景观再生迹地分类
    5.2 铅锌矿区适宜修复的用地景观再生
        5.2.1 特色种植营造
        5.2.2 沘江的景观再生
    5.3 铅锌矿区适宜改造的用地景观再生
        5.3.1 开采肌理的景观再生
        5.3.2 固体废弃物堆场的景观再生
        5.3.3 工业厂房建筑以及构筑物的更新利用
    5.4 铅锌矿区适宜保护的用地景观再生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1.1 铅锌矿区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理论框架的建立
        6.1.2 兰坪铅锌矿区生态修复策略
        6.1.3 兰坪铅锌矿区景观再生模式
    6.2 研究局限及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 铅锌矿区附近居民调查问卷及结果

(8)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区域概况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1 区域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1.2 气候及水文条件
        2.1.3 地形地貌
    2.2 地质环境背景
        2.2.1 地层岩性
        2.2.2 岩浆岩
        2.2.3 地质构造
        2.2.4 新构造运动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工程地质条件
    2.3 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3.1 矿山地质灾害
        2.3.2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占用损毁
        2.3.3 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
        2.3.4 环境污染
3 构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模型
    3.1 评价方法的选取
        3.1.1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
        3.1.2 评价方法的确定
    3.2 模糊综合评价
    3.3 模型与计算步骤
4 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确定的依据
        4.1.2 构建原则
        4.1.3 构建思路
        4.1.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1.5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评价指标
        4.1.6 指标汇总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权重
        4.2.2 层次分析法
        4.2.3 计算步骤
    4.3 2015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
        4.3.1 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及权重计算
        4.3.2 层次总排序
        4.3.3 单因素评价
        4.3.4 多因素模糊评价
        4.3.5 结果分析
    4.4 2020规划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
        4.4.1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4.4.2 单因素模糊评价
        4.4.3 多因素模糊评价
        4.4.4 结果分析
    4.5 综合分析
    4.6 工作建议
        4.6.1 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责任
        4.6.2 完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6.3 完善矿山地质环境许可证制度
        4.6.4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监督检查制度
        4.6.5 建立税费优惠政策
        4.6.6 重视队伍建设
        4.6.7 加强管理创新
        4.6.8 加大执法力度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矿区充填复垦物料中重金属元素释放-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组织结构
2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2.1 样品准备及化学成分分析
    2.2 实验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淋溶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淋溶作用下重金属元素释放特征
    3.2 淋溶前后重金属元素赋存状态变化规律
    3.3 淋溶作用下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重金属元素迁移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4.1 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4.2 数值模拟基本方程
    4.3 数值模型的定解条件
    4.4 本章小结
5 重金属元素释放迁移的数值模拟
    5.1 几何模型的建立
    5.2 模型参数的确定
    5.3 定解条件的确定
    5.4 模拟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风险预测分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区环境风险评价研究
        1.2.2 环境风险分级研究
        1.2.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问题识别
    2.1 地质环境的概念、组成
        2.1.1 地质环境概念
        2.1.2 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的组成
    2.2 造成井工煤矿地质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
    2.3 井工煤矿地质环境问题类型
        2.3.1 诱发地质灾害
        2.3.2 资源破坏
        2.3.3 环境污染
    2.4 井工煤矿地质环境主要问题识别
        2.4.1 主要的突发性地质环境问题识别
        2.4.2 主要的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识别
        2.4.3 结论
第三章 地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1 自然地理条件分析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象、水文
        3.1.3 土壤类型
        3.1.4 土地利用类型
    3.2 开采地质条件分析
        3.2.1 煤层、煤质特征
        3.2.2 地质构造条件
        3.2.3 水文地质条件
        3.2.4 其他
    3.3 工程因素分析
第四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确定
    4.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3 指标的相关性讨论
        4.1.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4.2.1 层次分析法原理
        4.2.2 指标权重赋值结果及讨论
第五章 基于MCDA模型的风险预测分级与应用
    5.1 MCDA方法介绍
    5.2 评价指标分级
    5.3 评价模型及评价等级划分
    5.4 案例研究
        5.4.1 数据来源
        5.4.2 风险分级结果及讨论
    5.5 煤矿环境保护建议
        5.5.1 政府层面
        5.5.2 企业层面
        5.5.3 公众层面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煤矿矿区环境污染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开采对山东南四湖周边地表和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D]. 万鹏.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胡盾. 山西大学, 2020(02)
  • [3]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研究[D]. 王霆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4]华蓥市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D]. 郑盛哲.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煤矿工程HSE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潘昊森.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在产煤矿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 ——以子长市兴旺煤矿为例[D]. 靖玉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城市双修视角下的铅锌矿区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研究 ——以云南省兰坪县铅锌矿区为例[D]. 李文旺.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研究[D]. 杨钙丽.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9]矿区充填复垦物料中重金属元素释放-迁移研究[D]. 徐朝容.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风险预测分级研究[D]. 闵超. 长安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煤矿区环境污染与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