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操作性:网络存储的关键

互操作性:网络存储的关键

一、互操作性:网络存储的关键(论文文献综述)

唐子尧[1](2021)在《面向物联网的云平台互操作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万物互联时代,不同物联网系统的协同通信成为影响物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物联网云平台中,有效的数据交互机制可以提升物联网云平台间的互操作性。本文旨在通过标准化,提升物联网场景下云平台间互操作性,探索多个云平台间的有效协同机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云平台间互操作面临的问题,研究了提升云平台互操作性的方法。根据物联网场景的特点,通过标准化的方式,使用OCF云服务接口协议,对云平台间的数据交互进行规范,设计了符合OCF云服务接口规范的物联网云平台。针对OCF云平台实现中无法解析设备资源的数据模型问题,使用OpenAPI对云服务进行标准化描述,利用OpenAPI3.0的可重用组件特性,对物联网设备资源的数据模型进行建模,实现云平台间物联网设备资源数据模型的正确解析。其次,分析了云平台间互操作的访问权限控制方式,针对访问令牌泄漏问题,设计了基于联盟链技术的云平台访问权限管理机制,并基于联盟链开源项目Hyperledger Fabric实现了联盟链网络,提升了云平台中用户资源的安全性。研究了分布式系统中的共识机制,针对Raft算法中投票机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优先级的Raft投票机制优化,通过为每个Raft集群节点设置优先级,减少因平票导致的选举失败问题,降低领导者选举时间。最后,研究了物联网云服务的放置算法。在独占式云服务放置场景下,提出了基于时延感知的云服务放置算法,减少云服务间通信的时延损耗。在共享式云服务放置场景下,提出了基于负载的云服务分组合并放置算法,实现降低云服务间通信的时延以及减少物理机的使用量。针对数据中心多类型云服务混合部署问题,提出了基于余弦距离的云服务放置算法,并通过贪婪随机自适应搜索过程和冒泡搜索对算法进行优化,有效降低数据中心中的物理机使用量。

廉梦佳[2](2021)在《面向语义服务的物联网中间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物联网愿景是越来越多的事物嵌入识别感知、驱动、处理和通信等能力,通过广泛应用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为用户提供简单便利的智能应用服务。物联网发展至今,大多是以封闭紧耦合方式进行应用系统开发,同时海量复杂多样的设备接入使物联网具有规模性、异构性等特征。这些导致应用系统之间相互独立,无法很好地资源整合共享,造成物理和网络环境中资源利用率低,阻碍了物联网进一步发展。物联网当前的相关研究范围局限于感知识别等垂直型应用服务,但跨领域、跨系统的水平方向融合应用能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真正意义上实现物联网的愿景。物联网中间件可以支撑物联网基础设施集成,改变物联网目前竖井式碎片化开发模式,旨在将异构设备和技术组合到应用程序开发中,通过屏蔽底层复杂的实现细节,向上提供统一标准的物联网服务访问接口,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数据交互共享。物联网能够连入大量智能设备使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设备、计算通信能力、协议和数据格式等方面的高度差异使物联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数据和功能操作的异构性,引起系统应用之间数据无法相互理解,信息无法正常交互等问题。这使得语义互操作性成为物联网中间件提供无缝通信和服务时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语义模型以机器可理解处理的模式描述数据,能够提升数据信息的价值,有助于异构应用之间交换语义注释的信息。面向服务的思想能够将事物中传感器等设备功能以统一规范的操作模式抽象为服务,使异构感知的语义数据可以通过Internet的服务访问,实现多样化物联网应用整体的互操作性。物联网应用的目标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相关数据和个性化服务。随着应用领域的延伸,物联网接入的设备实体逐渐数量规模化和种类多样化,导致物联网数据和服务空间不断扩大,使得数据服务的高效分发交付也成为物联网中间件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物联网规模性和异构性引起的上述问题,本文关于物联网中间件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的主要创新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面向语义服务的物联网中间件模型针对物联网设备格式不统一,异构互操作等问题,本文在对物联网环境中语义互操作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语义和服务计算模式的思想,构建了面向语义服务的物联网中间件模型。该中间件模型集成语义和服务技术,支撑传感设备层与应用层之间信息和服务的语义互操作环境。2.基于本体的物联网语义建模针对物联网底层设备之间数据异构出现“理解鸿沟”,以及信息无法交互共享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之间的映射关系,采用本体Ontology及其描述语言OWL-(S),建立了异构物联网环境中基于本体Ontology的实体概念语义化共享模型,主要包括设备-资源和功能-服务的本体模型。该模型以一种机器可理解的方式描述感知数据,增添了物联网数据关联的语义性,并且将设备功能抽象为服务进行统一规范描述,为跨领域跨平台的系统应用之间信息交互共享奠定了基础。3.基于发布/订阅模型的按需分发消息空间针对物联网环境中数据快速获取形成的巨大消息空间,引起用户无法快速直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等问题,本文基于发布/订阅的交互模型构建了物联网中间件中数据按需分发的消息空间。为了重点解决大规模用户订阅导致事件-订阅匹配算法性能降低的问题,本文利用用户兴趣相关性设计了一种新颖的基于频繁属性集的订阅索引结构和两级订阅过滤策略,缩小后续匹配的订阅集合规模。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基于兴趣优先级的事件匹配算法,以原子谓词和订阅谓词约束值域为基本操作匹配事件可满足的订阅集。该算法的设计过滤了几乎所有与事件无关的订阅,删除了订阅集中大量重复或相似谓词,减少了匹配过程中冗余比较的次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改善了事件-订阅匹配算法的性能。4.基于相似度的物联网服务发现方法针对物联网大量设备接入,应用领域涉及范围广使提供的服务数量持续增长,导致用户获取满足需求的服务面临困难,本文通过物联网中间件集成了物联网服务统一的提供管理空间。为了改善物联网背景下服务发现提供的性能,提出了基于语义相似度的服务概率发现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面向领域本体的服务概率主题划分服务发现空间,通过请求服务主题与聚类主题簇的相似性,减少服务功能逻辑相似计算的次数;然后利用本体概念的信息量计算服务功能逻辑之间的语义相似性,匹配筛选功能性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最后基于服务质量Qo S和用户偏好权重发现非功能性满足用户的服务。该方法主要是通过概率主题的相似性减少服务发现的空间数量规模,利用功能逻辑相似和服务质量Score发现多方面满足用户需求的物联网服务,通过准确率,F1-measure,平均查全率和查准率的实验结果分析,性能相对优于其他一些服务发现方法。

郭才,李续然,陈炎华,戴弘宁[3](2021)在《区块链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概述》文中提出物联网正在将传统工业重塑为以数据驱动决策为特征的智能工业。然而,物联网本身的特性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去中心化、互操作性差、存在隐私和安全漏洞等。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物联网应对挑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研究了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的融合,并把这种融合命名为物链网(BCoT, blockchain of things)。首先介绍物联网及区块链技术,然后着重介绍区块链和物联网的融合,提出了实现物链网体系结构的方案,并进一步讨论了物链网在工业中的应用问题,最后对该领域的开放性研究方向进行了概述。

付子航,单彤文,杨玉霞,刘方[4](2020)在《LNG接收站与输气管网的“互操作性”》文中研究说明不同来源的天然气与LNG的互换性问题在国内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应对,LNG接收站与输气管网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从2018年开始也提升至国家层面予以推进,而统筹互换性与互联互通并位于更高阶层面的"互操作性"研究在国内尚处于空白。通过广泛调研欧盟国家在天然气管网领域关于"互操作性"的相关规定和做法,首次提出LNG接收站与输气管网等基础设施"互操作性"的概念定义,构建出"互操作性"的基本实施框架与组成,并对我国近两年内体现出"互操作性"特征的最新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互操作性"与第三方开放是两个独立的主题;②"互操作性"的目的是在互联互通、调度协同及信息交互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类设施具体技术标准、运行准则及操作程序的统一规范,实现各个设施用户的天然气在不同设施间跨系统地无阻碍流动;③"互操作性"框架包括气质标准与互换性、设施互联互通、设施联通协议、统一计量单位、统一电子数据交互平台、技术容量计算方法,以及LNG接收站特有的LNG船舶进港与船岸兼容审查程序、LNG分气质存储与槽车装车规则8个关键要素;④建议能够兼顾"互操作性"的目标和要求,把欧盟国家讨论得更为成熟且更加关键的设施联通协议、统一电子数据交互平台、技术容量计算方法 3个要素充分融入我国天然气产业链的治理性改革实践体系。

尚昊[5](2020)在《面向移动感知的语义物联Web信息描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在技术和商业上成为了最具活力和前景的发展领域之一,而随着嵌入式设备的快速发展和5G技术的成熟,移动感知这一物联网中重要的感知手段也正迅猛发展。在人工智能大潮的背景下,物联网的感知能力作为现实世界信息的直接反映,为智能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然而,物联网系统的构建往往局限于特定领域,不同系统的设备、数据和传输协议存在异构性,跨领域、跨平台、跨应用的物联网服务难以共享,感知信息无法被综合利用,难以形成可操作的知识以供上层应用执行决策;而由于移动感知的高度时空动态性,异构性问题在与之相关联的物联网系统中更为复杂。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针对物联网、特别是移动感知中的信息异构性问题,通过使用语义Web技术作为信息标注的手段,以移动感知信息异构为研究对象,重点解决物联网和语义Web技术在移动感知中应用的两个关键问题——移动感知节点的注册和发现问题,移动感知节点及其观测值的描述建模问题。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移动感知节点在物联网系统中注册和被发现的方法。针对消解移动感知物联网中的异构性,设计了面向移动感知的语义物联Web框架SWo MT,将感知层设备抽象为资源,提供REST风格的接口,建立基于“发布/订阅”模式的事件驱动模型与上层交互,从而实现了通用Web方法对物联网系统中的移动感知节点的访问,无需被各自系统中的通信方法所束缚,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系统异构性。(2)提出了一种移动感知节点及其观测值的语义描述方法。在资源化的感知层之上搭建语义中台,用于存储和管理物联网基础设施提供的语义描述,为用户和开发者提供统一的接口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系统地调研了已有语义物联网本体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移动感知的数据描述特点,构建SWo MT本体簇,作为语义模型以规范信息描述,为语义中台其它模块提供语义支持,进一步在语义层面上消解系统异构性,为移动感知数据综合应用打下基础。(3)设计并实现了面向移动感知的语义物联Web原型系统。搭建了基于Raspberry Pi、Arduino和Android设备的感知节点,采用以上方法,实现设备注册和数据上传,通过基于Apache Jena实现的语义中台处理并转发给基于Flask框架的应用后台,用户通过Web网页和客户端应用实现系统数据的查询和管理,验证了文中方法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陈奕航[6](2020)在《面向物联网的多源数据多模网关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通信技术以及智能硬件的飞速发展,信息社会已经逐步进入一个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M2M(Machine to Machine,机器对机器)的数据交互方式已经成为了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物联网系统具有接入设备多样性以及通信协议异构性的特点,从而导致网络节点之间的数据互操作性较差;网关设备是物联网系统进行数据整合以及协议转换的基础组件,如何处理异构对象所带来的网络标准问题和数据整合问题是物联网网关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传统的网关设备存在转换网络相对单一、部署成本较高等局限性,无法应对物联网场景下设备广泛接入的需求。针对传统网关设备的不足,本文研究与设计了基于异构BLE(Bluetooth Low Energy,低功耗蓝牙)、Lo Ra(Long Range Radio,远距离无线电)以及Wi Fi等多种无线网络技术的物联网多模网关系统,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传统物联网中数据互操作性较差的问题,研究与对比了紧耦合与松耦合两种不同的异构网络融合模型,本文提出了基于松耦合模型进行异构网络融合的设计方法;根据异构融合问题以及网关系统的功能特点,提出了多模网关系统的层级模型以及功能架构。(2)针对多模网关系统的功能模块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主要包括终端接入、数据解析转换、数据发布接收等;基于传统网关扩展性较差的问题以及异构网络节点寻址以及数据转发的功能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轻量的寻址规范以及数据格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网关系统在域内与域间的数据通信机制,通过将MQTT(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消息队列遥测传输)作为本地域和广域网融合的基本消息协议,有效解决了不同区域下节点数据互联互通的问题。(3)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嵌入式系统平台上的物联网多模网关系统软硬件的实现方案,硬件采用ARM Cortex-M4微处理作为主控芯片,ESP32及SX1278芯片等作为网关接口模组,并设计对应的硬件电路和程序处理流程,实现了具体功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一套网关系统远程管理上位机软件。从节点接入、数据透传、时延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网关系统的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物联网多模网关系统具有较为可靠和高效的异构网络融合能力,对提升网络间的互操作性具有显着的意义。

唐晓华[7](2020)在《面向互操作一致性的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区块链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何保障个人医疗信息记录以更为安全的方式存储和共享已成为世界各国医疗领域的研究要点,更是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重点。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采用了区域性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这种传统的医疗数据共享模式设置了区域中心以存储和共享数据,即一个区域内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医疗数据中心,各个医疗机构将医疗数据存入该数据中心,以实现区域性医疗数据的共享。但经过对这种模式的研究分析发现,采用集中统一的数据中心存在服务器单点故障、医疗数据易被篡改的问题,失去了医疗数据的权威性,并且统一的数据中心剥夺了医疗机构对医疗数据的管理权利,让医疗患者无法使用或授权其本人的医疗数据。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不同的医疗信息系统供应商在开发系统时采用的技术、遵循的卫生标准、建立的数据模型、对相同业务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以至于就算忽略区域性共享模式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实现了基本的医疗数据共享,也不能实现对共享数据的解析与理解,失去了医疗数据的真实性及可用性。因此,传统区域性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并没有解决医疗数据共享安全性、医疗机构之间的互操作难等问题,以至于大量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仍处于“信息孤岛”的状态。综上所述,传统的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中数据安全与数据共享是存在矛盾的,实现了医疗数据的简单共享却无法保证医疗数据的安全性。因此,本文针对传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存在的数据隐私保护薄弱、跨机构信任难、数据可追溯性差、业务协同性差、数据标准不一致及医疗数据主权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医疗信息资源共享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结合了具有的链式结构、分布式、P2P网络、自动化执行脚本等特性的区块链技术,构建了去中心化、可追溯、防篡改的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区块链模型。为构建可行性强、实用性高的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区块链模型,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目前主要结合区块链技术从数据存储方式和访问控制权限两个方面出发解决医疗信息资源共享难及数据隐私安全性问题。然后,通过对医疗信息资源共享需求的深入分析,创新了医疗区块链来验证与存储医疗数据以保障医疗数据的完整性、探索了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以确定医疗数据的真实性、提出了基于密码学的访问控制方案以保证医疗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设计了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以检测上传的医疗数据标准一致性。最后,通过Ubuntu搭建联盟链节点、Remix编译智能合约及API接口实现基于FHIR标准的医疗数据共享仿真实验,且系统分析表明基于本模型所搭建的联盟区块链系统具有较高的容错性及较大的吞吐量,验证了本模型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李建[8](2020)在《便携式直流充电桩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新能源电动汽车得到大力推广。作为充电汽车的基本配套设施,充电桩产业快速发展。然而,市面上的直流充电桩普遍存在协议不规范、充电不匹配等问题,导致无法正常充电,甚至发生充电安全事故。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严格的标准,要求对直流充电桩的通信协议一致性和互操作性进行强制检测,项目内容达97项,且测试逻辑复杂。因此,如何快速准确地完成直流充电桩测试成为一大难题。传统的人工检测方式效率低,且主观误差大,无法满足新标准的测试要求。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便携式直流充电桩自动测试系统,替代人工检测方式,解决直流充电桩通信协议一致性和互操作性的测试问题。并且,此系统适用于不同测试场合,能够对大批量的直流充电桩设备进行快速准确的测试。首先,本文研究直流充电桩测试的相关国家标准,明确了97条测试项目内容和指标。从理论上研究直流充电桩与充电汽车的充电原理,结合测试项目需求,提出了便携式直流充电桩自动测试系统总体方案。其次,本文以电动汽车与充电桩的电路结构为基础,搭建硬件测试平台,模拟电动汽车与充电桩的充电过程,创建测试项目要求的测试条件。此外,根据测试场合多样性特点,本系统设计了便携式机箱结构,适用于多种测试场合。本文设计的一大难点在于测试系统软件任务量大,控制对象多,控制逻辑复杂。测试软件在Qt平台下开发,采用三层架构设计,利用串口、网口等现场总线技术实现各硬件模块通信,协调配合,实现测试任务逻辑。测试项目支持自定义选择,测试结束后,数据及结果以Excel格式导出为测试报表。最后,本文选用标准仪器,搭建功能验证平台,对便携式直流充电桩自动测试系统样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系统功能达到预期,可以替代人工检测方式,在2小时内完成直流充电桩通信协议一致性和互操作性测试任务,测试时间缩短5倍以上,并且适用于多种测试现场。更重要的是,本系统能够自动生成详细的测试结果报表,测试精度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测试结果准确。

闫祥海[9](2020)在《拖拉机动力换挡传动系虚拟试验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拖拉机是量大面广的重要农业动力装备,“中国制造2025”及“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对拖拉机产品创新发展提出了以智慧农业、精准农业为目标,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核心,拖拉机新产品向大功率、高速、低耗、智能方向和高效复式的现代作业方式发展的新要求。动力换挡传动系(PST)是拖拉机的关键动力传动部件,可实现作业过程中动力不中断自动换挡,被广泛应用于大功率拖拉机,使拖拉机的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安全性及作业效率得到了显着提高。试验验证作为先进产品开发研制的重要技术之一,贯穿于产品需求分析、设计、研制、使用等全生命周期。虚拟试验将计算机仿真技术、测控技术、通信技术相结合,为产品的性能试验、指标考核、品质评价提供了试验新技术,将试验环境、试验系统和试验产品转换为数字化模型,测试参数的修改、控制策略的优化、试验过程的控制等在计算机上运行,消耗少、周期短、零排放,可为产品创新设计提供有效的先验指导。本研究为提高PST虚拟试验的系统可扩展性、模型重用性、模型互操作性及实时性,设计了基于体系架构的PST虚拟试验系统。通过研究PST虚拟试验关键技术,研发了涵盖模型构建、试验设计、试验运行、试验管理及试验结果评价功能的虚拟试验支撑平台,对开展拖拉机PST性能试验验证奠定了基础。研究了PST虚拟试验体系构建关键技术。根据PST试验特征,分析了PST虚拟试验功能和性能需求,研究了PST虚拟试验系统构建及运行原理。在对比分析高层体系结构(HLA)与数据分发服务(DDS)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HLADDS复合体系的PST虚拟试验系统框架,开发了基于以太网的分布式虚拟试验系统支撑平台,为提高系统可扩展性、模型重用性、模型互操作性和实时性提供了框架支撑。研究了PST虚拟试验体系互连关键技术。在分析HLA、DDS数据交互机理及数据映射关系的基础上,对比了3种HLA与DDS互连方案,制定了基于桥接组件的PST虚拟试验系统数据交互方案。基于元模型理论和Rational Rose平台建立了桥接组件元模型和组件UML模型,制定了模型映射规则。利用Rational Rose双向工程功能,对桥接组件UML模型进行了代码转换,生成了插件框架代码。提出了基于桥接组件的虚拟试验时间推进方式和基于最小时间戳下限(LBTS)的虚拟试验时间推进算法,完善了PST虚拟试验系统数据交互机制。研究了PST虚拟试验体系建模关键技术。分析了模型改造的体系建模方法,在PST多领域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PST机械组件、PST液压组件、PST控制组件和基于Access数据库的载荷组件。分析了组件间消息对应关系,对仿真组件和载荷组件进行了HLA封装。建立了PST试验台架组件和PST控制器组件,对其进行了DDS数据类型和主题封装。实现了PST仿真组件、载荷组件和物理组件与PST虚拟试验系统的融合。研究了PST虚拟试验管理与人机交互关键技术。分析了试验管理组件运行原理,对虚拟试验基本指令格式进行了定义,开发了试验流程基本指令集库,利用XML Schema语言定义了标准的虚拟试验流程文件格式。分析了PST虚拟试验结果数据特征及数据管理原理,利用实体-联系图(E-R图)描述了数据管理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开发了基于数据库与版本控制系统(VCS)的试验管理组件数据管理功能。利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建立了试验管理组件静态类图和动态活动图,开发了界面友好的试验管理组件。对试验监控组件运行原理进行了分析,基于Lab VIEW软件开发了试验监控组件。研究了PST虚拟试验验证关键技术。测取了拖拉机机组犁耕、旋耕和驱动耙3种作业田间实验的PST输出轴转矩载荷,采用经验模态分解软阈值降噪方法对载荷进行了预处理,采用边界局部特征尺度延拓算法抑制了载荷分解过程中出现的端点效应。通过对载荷频次外推与合成,建立了典型单工况、综合多工况下PST虚拟试验验证载荷环境。对试验数据中隐含的PST挡位、作业工况和换挡信息等关键参数进行了提取。研究了基于灰度关联法和经验模态分解法的虚拟试验与台架试验结果一致性检验方法。对桥接组件数据传输时延和传输吞吐量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桥接组件满足系统设计需求。对PST电控单元性能、换挡离合器接合规律、起步品质和换挡品质进行了虚拟试验,虚拟试验与台架试验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证明了PST虚拟试验系统的有效性。研发的虚拟试验系统具有可扩展、模型重用、模型互操作及实时的优势,为拖拉机新产品的开发验证提供了新方法与技术。

左阔[10](2020)在《文档互操作性的自动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档作为信息交换的载体,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多种文档格式标准也应运而生。由于各个标准制定的出发点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异带来了很多文档互操作的问题。为使文档信息能够更好地保存与共享,提高文档格式标准以及文档处理系统间的互操作性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文档互操作性评价工作主要通过人工评价完成,不仅费时费力,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也无法得到保证。针对上述不足,一些研究中引入了度量函数、构建度量模型,通过量化的度量结果对互操作性进行评价。虽然这些方法使得评价结果在客观性和准确性上有所提升,但未能实现自动化。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对文档互操作性的自动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流式文档之间的格式转换,以及流式文档到版式文档的格式转换的互操作性评价方法,重点研究了OOXML-UOF 2.0、UOF 2.0-OOXML、OOXML-OFD和UOF 2.0-OFD四种转换形式的互操作性。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成果如下:1)文档显现效果的自动化分析方法针对人工分析排版效果费时费力,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自动化颜色标注方法,用于建立版面元素与XML形式的流式文档的逆向关联;针对其他形式的流式文档以及版式文档的显现效果分析,提出一种基于聚类的排版元素识别方法。此外,还给出了部分排版元素功能点的测量方法。本文基于图像分析方法实现了文档显现效果的自动化分析,能够准确定位导致差异的元素和属性,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检测精度。2)流式文档的编辑语义分析方法针对流式文档编辑语义互操作性难以进行客观评价的问题,本文结合不同格式标准中排版元素理论上的可达功能点个数,以及文档中实际转换的功能点个数,经过加权统计,得到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流式文档编辑语义互操作性的方法。以往研究中未见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的编辑语义分析方法具有创新性。3)文档互操作性评价模型运用前述分析方法,本文提出了文档互操作性评价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各个指标点的选取原则以及权重计算方法,给出定量的结果。基于该模型,本文得出OOXML-UOF 2.0、UOF 2.0-OOXML、OOXML-OFD和UOF 2.0-OFD四种文档格式的转换能力评价。本文将显现效果和编辑语义引入文档互相操作性评价模型,改进了以往单纯考虑功能点转换难度的人工评价方法,结果更为客观、准确。此外,本文的研究成果可用于文档格式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应文档处理系统的研发,对于保障文档的持久生命力和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互操作性:网络存储的关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互操作性:网络存储的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物联网的云平台互操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2.1 云平台互操作相关研究
    2.2 OCF云服务接口
        2.2.1 功能架构
        2.2.2 接入规范
    2.3 OpenAPI规范
    2.4 区块链技术
        2.4.1 区块链特点
        2.4.2 区块链结构
        2.4.3 区块链分类
        2.4.4 Hyperledger Fabric
    2.5 云服务放置策略
        2.5.1 云服务放置目标
        2.5.2 云服务放置算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OCF的云平台互操作性研究
    3.1 云平台互操作方案选型
    3.2 OCF云平台设计
        3.2.1 OCF云平台需求分析
        3.2.2 系统架构和流程设计
    3.3 基于OpenAPI的云服务标准化描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联盟链的云平台访问权限管理
    4.1 基于联盟链的访问权限控制设计
        4.1.1 问题描述
        4.1.2 系统设计
        4.1.3 流程设计
        4.1.4 安全性分析
    4.2 基于Hyperledger Fabric的联盟链实现
        4.2.1 智能合约实现
        4.2.2 联盟链网络启动
        4.2.3 客户端实现
    4.3 基于优先级的Raft共识机制优化
        4.3.1 Raft选主机制研究
        4.3.2 投票机制存在的不足
        4.3.3 基于优先级的Raft投票机制优化
    4.4 联盟链对比实验
        4.4.1 联盟链实现性能测试
        4.4.2 基于优先级的Raft共识机制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物联网云服务放置策略
    5.1 物联网云服务特性
    5.2 云服务放置场景分类
    5.3 基于时延感知的云服务放置算法
    5.4 基于负载的云服务分组合并放置算法
        5.4.1 云服务分组合并算法
        5.4.2 基于负载的云服务放置算法
    5.5 多维指标云服务放置算法
        5.5.1 基于余弦相似度的FFD算法
        5.5.2 基于GRASP的贪心算法优化
        5.5.3 基于冒泡搜索的贪心算法优化
    5.6 云服务放置算法验证
        5.6.1 基于时延感知的云服务放置算法性能对比
        5.6.2 云服务分组合并算法性能对比
        5.6.3 基于负载的云服务放置算法对比
        5.6.4 基于余弦相似度的FFD算法性能对比
        5.6.5 基于GRASP的贪心算法优化性能对比
        5.6.6 基于冒泡搜索的贪心算法优化性能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面向语义服务的物联网中间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物联网发展战略
        1.2.2 物联网中间件研究现状
        1.2.3 物联网本体研究现状
        1.2.4 物联网服务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面向语义服务的物联网中间件框架
    2.1 物联网体系结构
    2.2 物联网的语义服务化
    2.3 物联网中间件的相关工作
        2.3.1 物联网中间件面临的挑战
        2.3.2 物联网中间件的分类
    2.4 面向语义服务的物联网中间件模型
        2.4.1 物联网语义本体模型
        2.4.2 基于发布/订阅的数据分发
        2.4.3 物联网服务管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本体的物联网语义模型
    3.1 引言
        3.1.1 本体Ontology
        3.1.2 本体描述语言
    3.2 物联网本体建模
        3.2.1 本体模型的层次结构
        3.2.2 关键本体建模
    3.3 物联网本体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发布/订阅模型的交互机制
    4.1 引言
    4.2 发布/订阅通信模型概述
        4.2.1 交互方式
        4.2.2 发布/订阅类型及相关技术
    4.3 基于发布/订阅按需分发的消息空间
    4.4 发布/订阅模型中事件-订阅匹配算法
        4.4.1 基于频繁属性集的订阅分类过滤方法
        4.4.2 事件-订阅的优先级匹配算法
    4.5 实验结果分析
        4.5.1 订阅过滤实验分析
        4.5.2 匹配过程实验分析
    4.6 总结
第5章 物联网服务的提供机制
    5.1 引言
    5.2 物联网服务的提供管理空间
    5.3 基于相似度的服务发现算法
        5.3.1 服务发现的相关工作
        5.3.2 服务的语义描述模型
        5.3.3 物联网服务概率主题聚类
        5.3.4 物联网服务的相似匹配
        5.3.5 基于服务质量Qo S的选择策略
    5.4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区块链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本文与现有研究的比较
    1.2 本文贡献
2 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
    2.1 物联网概述
    2.2 物联网面临的挑战
    2.3 区块链技术概述
        2.3.1 区块链
        2.3.2 共识算法
        2.3.3 区块链的工作流程
    2.4 区块链的特点
        2.4.1 区块链技术的关键特征
        2.4.2 智能合约
    2.5 区块链类别
3 区块链与物联网的结合
    3.1 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概述
    3.2 物链网的体系结构
    3.3 物链网的部署
4 物链网的应用
    4.1 智能制造
    4.2 供应链
    4.3 食品工业
    4.4 智能电网
    4.5 医疗健康
    4.6 车联网及无人机网络
5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 资源限制
    5.2 安全漏洞
    5.3 隐私泄露
    5.4 物链网中的激励机制
    5.5 物链网大数据分析的困难性
    5.6 物链网的可扩展性
6 结束语

(4)LNG接收站与输气管网的“互操作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LNG接收站与输气管网“互操作性”的基本概念
    1.1 欧盟对天然气基础设施“互操作性”的解释和相关认识
    1.2 LNG接收站与输气管网“互操作性”的概念定义
2 LNG接收站与输气管网“互操作性”的实施框架
    2.1 气质标准与互换性
    2.2 设施互联互通
    2.3 设施联通协议
    2.4 统一计量单位
    2.5 统一电子数据交互平台
    2.6 技术容量计算方法
    2.7 LNG船舶进港与船岸兼容审查程序
    2.8 LNG分气质存储与槽车装车规则
3 我国LNG接收站与输气管网“互操作性”的实践进展
    3.1 LNG接收站“互操作性”的最新实践
    3.2 输气管网“互操作性”的最新实践
4 结论

(5)面向移动感知的语义物联Web信息描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移动感知研究现状
        1.2.2 物联网信息描述和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面向移动感知的语义物联Web框架
    2.1 物联网的异构性与可互操作性
    2.2 语义网及其关键技术
        2.2.1 RDF与其序列化
        2.2.2 RDFs
        2.2.3 本体和OWL
        2.2.4 SPARQL
    2.3 语义物联Web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感知设备的接入与被访问
    3.1 资源化处理
    3.2 事件驱动模型
        3.2.1 发布/订阅模式
        3.2.2 与浏览器直接交互的Web Socket
    3.3 SWoMT语义中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描述的语义方法
    4.1 物联网领域本体
        4.1.1 设备本体
        4.1.2 情境本体
        4.1.3 时空本体
        4.1.4 物联网综合本体
    4.2 SWoMT本体簇设计
        4.2.1 时空轨迹模块
        4.2.2 物联网概念模块
    4.3 基于本体簇的语义中台实现
        4.3.1 公共命名空间转换
        4.3.2 语义验证
        4.3.3 RDF图划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感知系统实现与验证
    5.1 系统总体设计
    5.2 系统搭建与验证
        5.2.1 感知功能实现
        5.2.2 设备接入
        5.2.3 语义中台搭建
        5.2.4 应用开发
        5.2.5 系统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之处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面向物联网的多源数据多模网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物联网网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理论及技术分析
    2.1 物联网架构概述
    2.2 多源异构网络概述
        2.2.1 多源异构网络分析
        2.2.2 异构网络融合模型
        2.2.3 物联网异构融合问题分析
    2.3 多模网关系统原理分析
        2.3.1 网关层级模型分析
        2.3.2 网关功能架构分析
    2.4 多模网关通信技术分析
        2.4.1 低功耗蓝牙技术概述
        2.4.2 LoRa技术概述
        2.4.3 WIFI技术概述
        2.4.4 MQTT简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模网关功能模块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3.2.1 终端接入设计
        3.2.2 数据解析及协议转换设计
        3.2.3 数据发布接收设计
        3.2.4 网关管理系统设计
        3.2.5 系统任务控制及日志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模网关系统的实现
    4.1 多模网关硬件的实现
        4.1.1 硬件框架分析
        4.1.2 主控芯片选型
        4.1.3 网络模组选型
        4.1.4 网关基本电路实现
    4.2 多模网关软件系统实现
        4.2.1 开发环境简介
        4.2.2 网关主控的软件实现
        4.2.3 无线模组的软件实现
        4.2.4 网关上位机的软件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测试环境搭建
    5.2 系统功能测试
        5.2.1 异构网络节点接入测试
        5.2.2 异构网络数据透传测试
        5.2.3 异构网络通信时延测试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面向互操作一致性的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区块链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
    第一节 互操作一致性及医疗信息交换标准
        一、互操作一致性
        二、医疗信息交换标准
    第二节 区块链关键技术
        一、区块链定义及特点
        二、加密算法
        三、共识算法
        四、智能合约
    第三节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技术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区块链模型研究
    第一节 模型的系统框架
        一、系统描述
        二、基本模型架构
        三、系统流程
        四、存储管理
    第二节 共识机制设计
        一、混合共识描述
        二、混合共识机制的符号描述
        三、混合共识机制的算法设计
    第三节 主要软件模块
        一、系统管理合约设计
        二、数据互操作协议
        三、API库
    第四节 医疗共享区块链模型对比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区块链的医疗信息资源访问控制机制
    第一节 访问控制机制
        一、系统架构
        二、访问共享流程
    第二节 属性加密机制
        一、符号描述
        二、算法设计
        三、合约设计
    第三节 功能及安全性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智能合约的标准一致性检测机制
    第一节 标准一致性检测机制
        一、交换标准
        二、标准检测
        三、智能合约生成
    第二节 智能合约部署及执行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区块链模型仿真实验
    第一节 环境搭建与仿真实验
        一、环境搭建
        二、智能合约编译
        三、API实现
    第二节 系统分析
        一、容错性分析
        二、吞吐量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8)便携式直流充电桩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充电桩自动测试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充电桩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路线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直流充电桩测试关键技术研究与方案设计
    2.1 充电桩与电动汽车充电过程及原理研究
        2.1.1 充电接口控制导引电路研究
        2.1.2 充电通信过程研究
    2.2 直流充电桩测试内容研究
        2.2.1 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内容研究
        2.2.2 互操作性测试内容研究
    2.3 测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与实现
    3.1 硬件平台总体方案设计
    3.2 多功能充电接口模拟电路设计与实现
        3.2.1 多功能充电接口模拟电路功能需求分析
        3.2.2 多功能充电接口模拟电路设计方案
        3.2.3 多功能充电接口模拟电路实现
    3.3 控制导引电阻模拟器设计与实现
        3.3.1 电阻模拟器功能需求分析
        3.3.2 电阻模拟器设计方案
        3.3.3 电阻模拟器实现
    3.4 电动汽车电池模拟器设计与实现
        3.4.1 电池模拟器功能需求分析
        3.4.2 电池模拟器设计方案
        3.4.3 电池模拟器实现
    3.5 测试系统信号采集方案设计与实现
        3.5.1 信号采集模块功能需求
        3.5.2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方案
        3.5.3 信号采集方案实现
    3.6 便携式机箱结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软件功能需求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
        4.1.1 直流充电桩自动测试系统软件平台需求分析与功能设计
        4.1.2 直流充电桩自动测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2 业务逻辑层设计与实现
        4.2.1 硬件管理与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2 BMS模拟模块设计与实现
        4.2.3 测试任务逻辑实现
    4.3 数据访问层设计与实现
        4.3.1 系统数据库结构设计与实现
        4.3.2 使用实体类访问数据库
    4.4 表现层设计与实现
        4.4.1 系统软件总体界面设计
        4.4.2 软件导航界面设计
        4.4.3 测试参数配置界面设计
        4.4.4 测试项目配置界面设计
        4.4.5 测试主界面设计
        4.4.6 报表管理界面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验证与测试
    5.1 系统样机及测试平台搭建
    5.2 系统测试流程及步骤
    5.3 测试数据及结果分析
        5.3.1 协议一致性测试项目结果分析
        5.3.2 互操作性测试项目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拖拉机动力换挡传动系虚拟试验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PST原理、结构及试验技术
        1.2.1 PST原理与结构
        1.2.2 PST性能与评价方法
        1.2.3 PST试验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PST虚拟试验原理、方法与现状
        1.3.1 虚拟试验概念与原理
        1.3.2 PST虚拟试验现状与发展趋势
        1.3.3 虚拟试验系统构建方法与特点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构建
    2.1 PST虚拟试验系统需求分析
        2.1.1 系统功能需求
        2.1.2 系统性能需求
    2.2 PST虚拟试验系统构建原理
        2.2.1 功能实现模块
        2.2.2 数据传输模块
        2.2.3 运行管理模块
    2.3 PST虚拟试验系统设计
        2.3.1 支撑体系对比分析
        2.3.2 基于HLA的虚拟试验系统
        2.3.3 基于HLA-DDS的虚拟试验系统
        2.3.4 虚拟试验系统硬件支撑平台
    2.4 PST虚拟试验系统技术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桥接组件开发
    3.1 HLA与 DDS数据交互机理
        3.1.1 HLA体系数据交互机理
        3.1.2 DDS体系数据交互机理
        3.1.3 体系间数据映射关系
    3.2 基于桥接组件的HLA与 DDS互连
        3.2.1 HLA与 DDS互连方案设计
        3.2.2 桥接组件结构原理分析
    3.3 基于元模型的桥接组件开发
        3.3.1 元模型理论
        3.3.2 桥接组件元模型
        3.3.3 基于元模型的桥接组件UML模型
        3.3.4 模型映射及桥接组件插件生成
    3.4 虚拟试验系统时间管理
        3.4.1 时间推进方式
        3.4.2 时间推进算法
    3.5 小结
第4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建模
    4.1 基于体系的多领域建模方法
        4.1.1 HLA多领域建模方法
        4.1.2 DDS多领域建模方法
    4.2 系统仿真组件建立
        4.2.1 PST机械组件
        4.2.2 PST液压组件
        4.2.3 PST控制组件
    4.3 系统载荷组件建立
        4.3.1 载荷数据库
        4.3.2 载荷组件SOM
        4.3.3 组件间消息映射关系
    4.4 系统物理组件建立
        4.4.1 PST试验台架组件
        4.4.2 PST控制器组件
    4.5 组件接口封装
        4.5.1 仿真组件HLA封装
        4.5.2 载荷组件HLA封装
    4.6 小结
第5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试验管理与监控
    5.1 试验管理组件运行原理
        5.1.1 试验管理组件架构
        5.1.2 试验管理组件流程基本指令
        5.1.3 试验管理组件流程文件
        5.1.4 试验管理组件数据管理
    5.2 试验管理组件设计
        5.2.1 试验管理组件静态类图
        5.2.2 试验管理组件动态活动图
        5.2.3 试验管理组件界面
    5.3 试验监控组件运行原理及设计
        5.3.1 试验监控组件运行原理
        5.3.2 基于LabVIEW的试验监控组件设计
    5.4 小结
第6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产品试验验证
    6.1 试验验证载荷环境建立
        6.1.1 田间实验载荷获取
        6.1.2 EMD软阈值载荷降噪
        6.1.3 载荷统计特性分析
        6.1.4 载荷频次外推与合成
    6.2 试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6.2.1 试验关键参数提取
        6.2.2 基于一致性检验的试验数据有效性评估
    6.3 系统桥接组件性能测试与分析
        6.3.1 数据传输时延性能测试与分析
        6.3.2 数据传输吞吐量性能测试与分析
    6.4 虚拟试验系统试验验证分析
        6.4.1 电控单元虚拟试验分析
        6.4.2 离合器接合规律虚拟试验分析
        6.4.3 起步品质虚拟试验分析
        6.4.4 换挡品质虚拟试验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附录 I 桥接组件代码框架文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文档互操作性的自动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互操作性评价的研究框架与关键问题
    2.1 总体框架
    2.2 预处理涉及的关键问题
    2.3 互操作性分析涉及的关键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显现效果的文档互操作性分析
    3.1 显现效果与文档互操作性评价的关系
    3.2 版面对象与排版元素的逆向关联分析
        3.2.1 逆向关联关系
        3.2.2 基于颜色标注的方法
        3.2.3 基于聚类的方法
        3.2.4 实验及结果分析
    3.3 排版效果分析
        3.3.1 段落排版效果分析方法
        3.3.2 表格排版效果分析方法
        3.3.3 实验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编辑语义的文档互操作性分析
    4.1 编辑语义与文档互操作性评价的关系
    4.2 排版元素节点路径分析方法
    4.3 实验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文档互操作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5.1 模型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计算
        5.1.1 评价指标的选取
        5.1.2 指标权重的计算
    5.2 评价模型的构建
        5.2.1 流式文档间的互操作性评价模型
        5.2.2 流式文档到版式文档的互操作性评价模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分析与对比
    6.1 实验结果分析
    6.2 与人工分析的对比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聚类方法特征提取示例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互操作性:网络存储的关键(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物联网的云平台互操作性研究[D]. 唐子尧.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面向语义服务的物联网中间件关键技术研究[D]. 廉梦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09)
  • [3]区块链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概述[J]. 郭才,李续然,陈炎华,戴弘宁. 物联网学报, 2021(01)
  • [4]LNG接收站与输气管网的“互操作性”[J]. 付子航,单彤文,杨玉霞,刘方. 天然气工业, 2020(07)
  • [5]面向移动感知的语义物联Web信息描述方法研究[D]. 尚昊.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6]面向物联网的多源数据多模网关技术研究[D]. 陈奕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面向互操作一致性的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区块链模型研究[D]. 唐晓华.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8]便携式直流充电桩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李建.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9]拖拉机动力换挡传动系虚拟试验关键技术研究[D]. 闫祥海.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10]文档互操作性的自动评价方法研究[D]. 左阔.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互操作性:网络存储的关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