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观点——张爱玲与苏青作品比较

两种观点——张爱玲与苏青作品比较

一、两种观照——张爱玲与苏青作品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孙维[1](2019)在《女性主义视野下的苏青文学婚恋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着名的女性作家,苏青在上海沦陷区与张爱玲堪称“文学双璧”,她们都用极具时代特色的作品,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苏青在长篇小说《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歧路佳人》以及《浣锦集》等散文集中,以女性的独特视角,抨击了男性话语中心的文学环境,主张男女话语权力的平等。苏青用大胆细腻的文笔,将创作的目光投射到中国广大而又普通的女性身上,并以自身为蓝本,真实再现了特定时代下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情欲诉求。其作品无论是对女性文学的发展,还是对女性自身寻求解放的努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女性主义的研究视野下,以苏青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婚恋观为研究对象,对苏青婚恋观的主要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以及苏青婚恋观的嬗变等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苏青婚恋观作了简要评价。本文首先分析总结了苏青婚恋观的主要特点,重点剖析了苏青的爱情观、婚姻观和育儿观。其次,简要探讨了苏青婚恋观的成因,运用历史的眼光,分别从地域环境的潜移默化、时代社会的笼罩规训、人物自身的背景经历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苏青婚恋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再次,对苏青婚恋观的嬗变进行了思考。最后是对苏青的婚恋观的总结评价,从价值和局限两方面做了简要论述。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得出结论。本文从苏青文学作品的婚恋观切入,对其文学婚恋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揭示。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苏青及其作品的研究,也有助于深化苏青所属的海派文学的认识。其次,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启发现代女性独立意识的复苏,有助于当代女性形成正确的爱情婚姻观。

胡婉娟[2](2019)在《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的家庭“传奇”叙事 ——以张爱玲和苏青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关于都市文明及其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构与反思成为了文学界关注的主题之一。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历程,以海派女作家为代表的家庭“传奇”题材的创作早已为此提供了参考。与新感觉派作家相比,她们真正以“生活者”的姿态把握人生、把握都市,并将“家庭”作为观察对象和叙事窗口反复审视和试探日常生活与情感表达的基本组成部分——男女两性关系,其目的在于寻找和建构一种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以两性情欲的真实表达和满足从内部打破传统的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结构,以还原情欲的真实为手段真正建构日常生活的个人性和现代性。本文的绪论部分将对海派女作家的家庭“传奇”叙事的内涵、意义及研究现状予以简要说明。海派女作家的家庭叙事得以表现出“传奇”色彩的根源正在于自觉觉醒的女性情欲与固有的家庭结构形成激烈冲突,而“家庭”不再仅仅是静态的以血缘和伦理为标志的社会结构,而更多被作为女作家追逐“情欲”的动态过程中的“想象”:一种稳定的情感关系和有秩序的生活日常的象征。第一章主要从海派文学的发展脉络分析女作家借“家庭”传奇得以登上上海文学舞台的内在必然因素。首先,通过梳理海派文学的发展线索,我们发现作为阴性话语存在的海派叙事始终以“言情”作为策略反抗集体话语的宏大主流叙事,其“女性化”的性别姿态本身为女作家的登场预留了可能性。其次,就海派文学的形成而言,以城市建构为背景的家庭“传奇”想象本身就是其叙事主流,而女作家笔下的家庭“传奇”叙事之所以独具特殊魅力,其根源在于其以一种静态的、永恒的情感化视野对新兴的、浮躁的都市文明予以超越性的评判。第二章具体剖析海派女作家的家庭“传奇”叙事的内涵,以情欲需求为先在的女性自觉觉醒和现有的家庭制度的压抑造成了女性写作的犹疑、矛盾和悖论,同时也带来了文本的美学张力。首先,在自然情欲的催发下,女作家们幻想着平等、自然的情爱关系,以想象性的恋爱阐释对情的理解和向往。其次,“近真”和“自传”的写法使海派女作家自觉阐释婚姻生活的不合理性对男女两性生命活力和自由情欲的双重迫害。最后,在“情”与“家”始终不能获得有效同一的焦虑下,海派女作家主动将笔触伸向了姘居和同居式的类家庭结构模式,企图在重设两性自由关系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的视阈内重新发现超功利爱情的真实存在。第三章主要从城市形象的流变和更新的角度探讨海派女作家的家庭“传奇”叙事的意义所在,挖掘其为以城市建构为核心背景的海派文学所带来的独特审美价值。在确定海派女作家的家庭“传奇”是以情欲的自由表达作为最高目的的基础上,探寻人与城之间的多重关系。结语肯定了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以寻情和寻家为线索对两性情感关系与家庭结构的重新审视和建构,及其对个体真实的生存状态以及情感化观照视野下的城市形象的透视和把握。并指出拙作的不足,期望后之研究者能从情爱文学的角度对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的创作予以更加深入的挖掘研究。

吕纯[3](2015)在《张爱玲、苏青比较研究综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爱玲和苏青是同时代的作家,写作内容大抵相同,都是世俗的市民生活,但是同中有异。而且可贵的是,两位作家惺惺相惜,作品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在文坛上都有一定的地位,被称为文坛双壁。所以研究者众多,论文成果也很多,但是研究视角偏窄,真正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路培培[4](2010)在《低空飞翔 ——解读苏青务实的女性意识》文中研究指明苏青在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上世纪30年代她是上海作品最畅销的作家之一,和张爱玲齐名;新中国建立之后,她的名字被逐渐遗忘。无论在女性文学史还是沦陷区文学中,提及到苏青的文字都寥寥无几。细读苏青文本,发现其以“务实”思想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女性意识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在现代女性文学史上,她将探讨的领域扩展到女性的社会生存层面,维护为女的特征,追求差异化平等,对职业女性面临的困境进行揭示,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文章分为三部分对苏青务实的女性意识进行解读。第一部分,从苏青出生地域的文化熏陶、苏青人生经历的无奈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三个方面,揭示苏青务实思想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通过对现代女性文学中经济自立女性缺席现象的回顾,凸显苏青对职业女性的关注,解读苏青独特的女性意识;第三部分,试图通过解读,重新寻找苏青及其作品在现当代女性文学史和沦陷区文学中的坐标及意义。

龙梅[5](2008)在《论张爱玲、王安忆小说中的两性关系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爱玲和王安忆相距近半个世纪,她们以远离主流话语而成就斐然的创作成为各自时代的杰出代表。对上海的世俗化书写和对女性现实处境的关注使她们的创作有着许多共通之处,而时代和个人经历的巨大差异又导致了她们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创作观。这种承继与扬弃的关系使得张王两人的创作成为一种很有意味的女性书写现象,对此,很多评论者已有评价。但数量众多的研究却忽略了张王小说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对两性关系的揭示和探索,极少有文章从两性关系的角度对张王两人的书写进行集中系统的梳理和比较,本论文试图填补这一缺憾。本论文以两人的爱情婚姻小说为切入点,采用比较研究和文本细读的方法,分四个部分论述张爱玲和王安忆两性关系书写的异同。第一章“张爱玲与王安忆——不同时代的两性言说者”分别从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迥异来挖掘两位作家两性观的形成原因,从总体上来把握两位作家的创作心态和情感基调;第二章至第四章进入文本解读,依次从爱情——婚姻——性三个角度探求两性关系在两位作家笔下历时半个世纪的演变:第二章“伊甸园的失落与坚守”解析的是爱情中的两性关系,试图探究经济地位所决定的爱情定位与爱情悲剧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三章“‘围城’内的沉默与自寻”意在通过对婚姻这一两性关系物质形式的比较,来揭示从谋生到谋爱的婚姻本质的演进,以及女性作为家庭和社会角色的处境的改变;第四章“身体本我的沦丧与救赎”则是从性的角度来进一步考量女性的解放,因为身体作为两性性活动的参与者,只有当女性拥有对自身身体的支配权并能自由享受到性的创造力时,两性才真正地接近平等。抱有人生虚无观的张爱玲只是一个冷静的“张看”者,她把种种残缺的两性关系展示出来,却并不给人指出出路;理想主义的王安忆在面对两性关系的困境时,却努力地左冲右突,力图找到一条和谐之路。

裴艳艳[6](2007)在《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文中提出王安忆的名字对当代文学研究者不会陌生。因为她是中国当代文坛重要作家之一,她的文学创作始自20世纪70年代中晚期,贯穿于新时期以来的各个阶段,至今仍然笔耕不辍,算来已有30年的创作历程。她在小说、散文、剧本及小说理论等诸方面都有涉猎和建树,作品数量颇丰,尤以小说创作为着。对于她小说的研究始终是一个热点,这是事实。目前研究界对于王安忆小说的研究成果颇多,但局限于对王安忆小说进行单篇、数篇解读,或者对王安忆小说创作历程的单阶段、数阶段进行归纳,而缺乏对王安忆小说创作历程的整体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描述的写法,紧扣王安忆小说文本,按照王安忆小说发表的时间顺序,即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通过细读文本的方式,先找出贯穿王安忆小说创作历程的四类题材,然后归纳出王安忆小说的三个主题,旨在对王安忆小说创作进行整体梳理,以期对王安忆小说有一个比较客观而全面的认识。全文除引言、结语、附录外,共分四章。引言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王安忆的文学创作情况进行总体统计,意在说明研究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必要性;交代王安忆文学创作的研究现状和不足,指出整体研究王安忆小说的难度;对王安忆小说整体研究的总体构思和研究方法进行说明。正文从四个方面对王安忆小说整体创作进行描述。第一章主要对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历程进行整体描述。本章按照王安忆小说创作的时间顺序,结合王安忆的自身经历,把王安忆整体小说进行题材分类,依次分为青少年题材、右派·知青·文革题材、文工团·音乐题材、城市生活四类题材。因为这四类题材具有贯穿王安忆整体小说创作的特点,所以按照王安忆小说发表的时间顺序,分别对四类题材小说进行整体描述,从而整体呈现出王安忆小说创作的主要风貌。第二章主要对王安忆小说的性别主题进行描述。本章对王安忆小说性别主题的描述,按照王安忆小说发表的时间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以两性关系中的爱情、婚姻、性爱三个层次为出发点,分别对这三个层次不同时期小说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爱情内涵、婚姻内涵、性爱内涵进行整体描述,以客观展示出不同时期王安忆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多样两性关系内涵。第三章主要对王安忆小说的民族主题进行描述。本章对王安忆小说民族主题的描述,以王安忆小说不同时期体现出的民族内涵为线索,依次分别进行描述。具体来讲,王安忆小说中所体现出对于民族问题的思考呈现出一个逐步开阔的过程,这个过程分别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对于个体存在的探究与思考;80年代中期对于本土封闭环境下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自90年代以来到21世纪初对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民族之间问题的思考。本章即从这三个层次出发,分别描述它们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来的内涵。第四章主要对王安忆小说的地域主题进行描述。本章对王安忆小说地域主题的描述,重点以王安忆对城市形象自觉书写的代表作和高峰作《长恨歌》为例,描述出王安忆对特定历史时期上海这个城市的理解和认识在小说中所构建出来的地域特征。在《长恨歌》中,王安忆对于上海城市特征的建构体现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城市历史的变迁特征中,而这个历史时期上海地域特征的变迁通过女主人公王琦瑶四十年的日常生活史的变化体现出来。因此,本章从《长恨歌》的三部叙事时间结构出发,依次对小说文本中20世纪40年代中期-末期、40年代末期-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里王琦瑶日常生活变化所体现出来的上海地域特征分别进行描述。结语部分通过对王安忆小说的整体归纳和概括,指出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特色,以及之于当代文学史的意义和价值,并且针对本文及有关王安忆文学创作中的其它研究问题,提出继续探讨的可开拓空间。附录部分主要对王安忆的经历、小说刊载情况、作品出版情况、研究王安忆文学创作的资料,依次分为王安忆年表、王安忆小说初刊目录、王安忆作品出版目录、王安忆研究资料汇编这四个方面进行统计整理,以期整体显示有关王安忆的创作与研究状况,并希冀对王安忆文学创作研究有所帮助。

荆亚平[7](2005)在《立于人类精神深层的缪斯之舞 ——新时期小说宗教信仰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说中的宗教信仰叙事同苦难叙事、革命叙事、家族叙事等一样,都属于主题叙事范畴。但在批评界,相对于其它主题叙事研究的热闹,宗教信仰叙事研究则显得相对寂寥,这种状况直到新时期以来以张承志、北村、史铁生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出现才有所改变。在他们的创作中,宗教不再仅仅作为独特的题材进入创作领域,而是因其关涉到人的本真生存、体现为人的灵魂转向的精神力量而进入作家的审美视域。这一文学与宗教关系的新认识对中国文学整体维度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它突破了长久以来文学只有“国家、社会、历史”之维的单调局面,为文学指示出一个叩问宗教,与超验世界对话的崭新维度。 论文以新时期宗教信仰叙事作品为研究对象,主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新时期中国小说与宗教信仰存在着怎样一种关系?宗教信仰是怎样进入小说叙事当中的?宗教信仰叙事在打开与“神”对话的维度之后,在小说叙事和审美方面表现出怎样的独特性?这些经验能为未来小说发展提供什么样的可能性?这涉及到宗教信仰叙事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主题与小说叙事进程的关系、宗教信仰叙事的叙事形态及其审美特点等等几个方面。与此同时,论文还尝试从读者和批评的角度对宗教信仰叙事小说进行叙事伦理解读,旨在发掘现代性伦理视野下宗教信仰叙事的面貌,为更好的理解宗教信仰叙事作品提供一条可能的途径。 虽然新时期宗教信仰叙事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缺失,还远不是成熟状态的宗教信仰叙事,但它们却延续了“现代小说之父”鲁迅所开创的关注人的灵魂世界的小说叙事传统。为拯救当前创作脱离过度的经验主义和抽象主义,保证文学的精神质量提供可能;使小说同时在形式和精神内涵两方面实现了双重意义的先锋性;为作品取得经典小说所含蕴的类似宗教启示录的品质提供了可能。这应当是新时期以来宗教信仰叙事小说能够被认同的最主要原因。

孙丽玲[8](2004)在《现代都市与女性生存的两种观照——张爱玲、王安忆小说创作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张爱玲、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在表现都市与女性的题材上都有相似之处 ,她们都关注都市生活 ,都将视域放诸于都市女性的生存境遇 ,显示出鲜明的市民立场和女性关怀意识。所不同的是 ,面对世俗人生 ,张爱玲是以俯视的眼光冷静地审视女性的脆弱与暗淡 ,体现了一种否定与批判 ;王安忆则以平视的目光热切地关注女性的成长与变化 ,表现出一种赞赏和祝福。

张家平[9](2001)在《两种观照——张爱玲与苏青作品比较》文中指出张爱玲与苏青是同时代的人,她们均描写女性的经历,对女性的悲剧“哀其不幸”。所不同的是,张爱玲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苏青是“哀其不幸,悲其无奈”。在分析女性悲剧的原因时,张爱玲看到的是金钱对灵魂的腐化作用,苏青则认为是两性之间不平等的关系造成的。张爱玲的作品重在揭示,而苏青还希望在作品中为女性寻求一条出路。因为观察生活的角度不同,所以,张爱玲的作品较多的是讽刺,而苏青的作品则呈现出平实的风格。

二、两种观照——张爱玲与苏青作品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观照——张爱玲与苏青作品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女性主义视野下的苏青文学婚恋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苏青婚恋观的特质:拒绝“他者”的性别符号
    第一节 女性主体地位的召唤:灵肉合一的理想爱情
    第二节 女性对匮乏处境的挣脱:稳定经济基础上的世俗婚姻
    第三节 女性对性别奴役的质疑:生育自由的育儿观念
第二章 苏青婚恋观的成因:历史与现实的产物
    第一节 地域文化的积淀
    第二节 战乱时代的低语
    第三节 人生道路的炎凉
第三章 苏青婚恋观嬗变:对女性生存价值的追问
    第一节 自救之路:对经济独立的追求
    第二节 生存困境:理想与现实的两难
    第三节 精神自我:对人格尊严的坚守
    第四节 异化失落:委曲求全的偏离者
第四章 苏青婚恋观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深刻反思下的超前女性观
    第二节 新旧思想的矛盾与游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的家庭“传奇”叙事 ——以张爱玲和苏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观点和思路
    (二)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章 海派叙事流脉与女作家家庭“传奇”书写缘起
    第一节 作为阴性话语的海派叙事:以“言情”获得个人话语权
        一、鸳鸯蝴蝶派的余绪:极端化的“言情”沉湎
        二、“言情”的变异:张资平的肉欲趣味和新感觉派的欲望体验
        三、女性作家的登场:对都市生活中“真情”的寻求
    第二节 海派作家性别的顺利转型:城市建构中的家庭想象
        一、《海上花列传》:“拟家”游戏
        二、海派男作家:“家”与“城”的隔断
        三、海派女作家:“城”中寻“家”
第二章 海派女作家的家庭“传奇”内涵
    第一节 情欲的自然觉醒:爱情成为两性关系的另类想象
        一、想象爱情:爱的现象学
        二、“封锁”中的“相遇”
        三、不可复制的“传奇”:《倾城之恋》
    第二节 情欲的压抑:旧家庭结构的重新演绎
        一、婚礼:闹剧的序幕
        二、男性的情欲压抑与畸形的恋女情节
        三、女性的情欲表达与性报复行为
    第三节 新“拟家”游戏
        一、《留情》:重现自由两性关系的设想
        二、无情:还原女性的“流浪之旅”
第三章 海派女作家家庭“传奇”叙事与城市形象更新
    第一节 以“情”为真的审美姿态:人对城的诊断
    第二节 孤独的自我呈现:人与城的共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张爱玲、苏青比较研究综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体对比视角
三、女性主义视角
三、接受史视角
四、研究的不足

(4)低空飞翔 ——解读苏青务实的女性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苏青"务实"思想的生成
    第一节 地域文化的熏陶
    第二节 乱离时代的挤压
    第三节 人生经历的无奈
第二章 "务实"思想与苏青女性意识的嬗变
    第一节 缺席:现代女性文学中"经济独立女性"的缺席
    第二节 在场:"务实"的苏青与苏青"务实"的女性意识的文本体现
    第三节 凸显:"职业女性"形象的全面塑造
    第四节 失落:游离在梦想和现实边缘
第三章 双重语境下苏青"务实"的女性写作之意义
    第一节 承继与开创:现当代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边缘与主流:沦陷区文学中的坐标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5)论张爱玲、王安忆小说中的两性关系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张爱玲与王安忆——不同时代的两性言说者
    第一节 时代催生的两性书写:从颠覆到匡正
    第二节 个人阅历的两性观照:从苍凉到温情
第二章 伊甸园的失落与坚守
    第一节 从人生装饰到人生完美的爱情定位
    第二节 从"梦无痕"到"长恨绵绵"的爱情悲剧
第三章 "围城"内的沉默与自寻
    第一节 从谋生到谋爱的婚姻取向
    第二节 从男性主体到女性主体的角色置换
第四章 身体本我的沦丧与救赎
    第一节 性的主角:从男性到女性
    第二节 性的力量:从毁灭到创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王安忆小说概观
    第一节 青少年题材
    第二节 右派·知青·文革题材
    第三节 文工团·音乐题材
    第四节 城市生活题材
第二章 性别主题——人和人:男人和女人
    第一节 爱情
    第二节 婚姻
    第三节 性爱
第三章 民族主题——人和自我、家族、民族
    第一节 个体存在之思
    第二节 本土封闭环境下的民族文化
        一、《小鲍庄》的产生背景
        二、《小鲍庄》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小鲍庄》的传统文化反讽意味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思考
第四章 地域主题——女人和城市——以《长恨歌》为例
    第一节 20 世纪40 年代中期-末期的城市——日常生活式的声与色
    第二节 40 年代末期-60 年代中期的城市——疏离政治的日常生活
    第三节 70 年代末-80 年代中叶的城市——不拘一格的时尚开放潮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王安忆年表
附录二 王安忆小说初刊目录
附录三 王安忆作品出版目录
附录四 王安忆研究资料汇编

(7)立于人类精神深层的缪斯之舞 ——新时期小说宗教信仰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信仰与叙事
    一 信仰叙事:可能与限度
    二 信仰叙事的三种形态
    三 作为“问题”的宗教信仰叙事——兼谈本文的缘起、研究重点与方法
第一章 被解放了的宗教信仰叙事——社会文化语境分析
    一 从思想启蒙到形上需求
    二 民间“宗教热”与书斋里的沉思
    三 从“宗教先锋”到“宗教主义小说写作”
第二章 走向信仰的精神长旅——宗教信仰叙事主题分析
    一 “就让我把道路走到今天吧”
    二 “在神的字典里,行与路共一种解释”
    三 非此即彼,没有第三条路
    四 “福乐式受苦”:穿越苦难的路
第三章 神性叙语与先锋实验——宗教信仰叙事艺术分析
    一 “论述型小说”与跨文体实验
    二 神启性写作与叙述权力
    三 隐喻:宗教信仰叙事的话语形式
第四章 在世的道德伸展与生命迫降——宗教信仰叙事伦理解读
    一 宗教信仰—叙事—伦理
    二 碰撞与规避:《晚霞》爱情故事的叙事伦理解析
    三 敞开与自由:《务虚笔记》的叙事伦理纬语
第五章 审美与启示:诗与哲学之辩——宗教信仰叙事审美分析
    一 “宗教的”与“审美的”:两种启示及其互渗
    二 神性写作与日常写作:不同审美观照下的文学实践
    三 当代启示录式写作的内在冲突
结语 信仰与中国未来小说的可能性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四、两种观照——张爱玲与苏青作品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女性主义视野下的苏青文学婚恋观研究[D]. 孙维. 湖北民族大学, 2019(08)
  • [2]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的家庭“传奇”叙事 ——以张爱玲和苏青为例[D]. 胡婉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3]张爱玲、苏青比较研究综论[J]. 吕纯.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02)
  • [4]低空飞翔 ——解读苏青务实的女性意识[D]. 路培培. 暨南大学, 2010(10)
  • [5]论张爱玲、王安忆小说中的两性关系书写[D]. 龙梅.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0)
  • [6]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D]. 裴艳艳. 河南大学, 2007(06)
  • [7]立于人类精神深层的缪斯之舞 ——新时期小说宗教信仰叙事研究[D]. 荆亚平. 浙江大学, 2005(07)
  • [8]现代都市与女性生存的两种观照——张爱玲、王安忆小说创作比较[J]. 孙丽玲.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4(05)
  • [9]两种观照——张爱玲与苏青作品比较[J]. 张家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标签:;  ;  ;  ;  ;  

两种观点——张爱玲与苏青作品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