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浸孵化解除家蚕滞育机理研究(一)——H~+对家蚕解除滞育作用的初步研究

酸浸孵化解除家蚕滞育机理研究(一)——H~+对家蚕解除滞育作用的初步研究

一、浸酸孵化法解除家蚕滞育的机理研究(Ⅰ)——H~+在解除家蚕滞育中的效应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何玥[1](2020)在《松毛虫赤眼蜂孤雌产雌品系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是一类卵寄生性天敌昆虫,广泛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淹没式释放是松毛虫赤眼蜂的田间应用的主要方式,需要在短期内大量繁育赤眼蜂。因此,规模化繁育是赤眼蜂应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与两性生殖品系赤眼蜂相比,Wolbachia诱导的孤雌产雌生殖品系赤眼蜂具有以下优点:(1)雌蜂无需交配即可产生全雌子代;(2)子代均为具有寄生功能的雌蜂,防治潜能高;(3)无需繁育无寄生功能的雄蜂,繁育成本低。Wolbachia不仅改变宿主的生殖方式、适合度等生物学性状,而且影响宿主的生理特征。因此,为探究松毛虫赤眼蜂孤雌产雌品系工厂化繁育关键技术,本文以松毛虫赤眼蜂孤雌产雌品系(Tdw+)为研究对象,以两性生殖品系(Td)为对照,筛选出适宜规模化繁育松毛虫赤眼蜂的中间寄主柞蚕品种,测定了以柞蚕卵为中间寄主规模化繁育松毛虫赤眼蜂产雌孤雌品系的最佳窝卵数,探索了松毛虫赤眼蜂产雌孤雌品系的诱导滞育和滞育解除条件,建立了以寄生功能反应评价规模化繁育松毛虫赤眼蜂产雌孤雌品系的方法。研究结果将为指导松毛虫赤眼蜂孤雌产雌品系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7种柞蚕卵品种对松毛虫赤眼蜂Tdw+品系和Td品系子代蜂单卵出蜂数、个体大小和单卵雌蜂数三项指标发现,柞蚕卵品种“抗大”(KD)育出的Tdw+品系子代蜂单卵出蜂数(119.93±2.73)、单卵雌蜂数(119.93±2.73)和个体大小(0.2072±0.107 mm)均较高;而柞蚕卵品种“988”(NEE)和“青大”(QD)育出的Td品系子代蜂单卵出蜂数(NEE:77.00±3.10;QD:85.93±2.39)、单卵雌蜂数(NEE:64.00±2.82;QD:72.40±2.19)和个体大小(NEE:0.2711±0.015 mm;QD:0.2796±0.0111 mm)均较高。此外,各柞蚕卵品种育出的Tdw+品系雌蜂的个体大小显着小于Td品系。检测不同柞蚕卵内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发现,柞蚕卵品种“抗大”和“988”的总糖含量显着高于另外五种柞蚕卵,但“抗大”和“988”的蛋白质含量显着低于除“9906”以外的其余品种柞蚕卵。柞蚕品种“青大”的甘油三酯含量最高,而“988”、“青大”、“特大”和“大四”的甘油三酯含量间无显着差异,但均显着高于“9906”和“抗大”的甘油三酯含量。结果表明Tdw+子代蜂适合度与柞蚕卵内总糖含量呈正相关,但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Td品系子代蜂适合度与柞蚕卵内蛋白质和甘油三酯含量呈正相关。2.通过观测两种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子代窝卵数对各适合度指标,发现当窝卵数适中时,两种品系子代蜂适合度均最高。窝卵数过大或者过小对两种品系雌蜂的适合度存在消极影响。当窝卵数为57.14头/卵、52.93头/卵、56.80头/卵、70.10头/卵和53.64头/卵时,Tdw+子代雌蜂的羽化率、个体大小、个体繁殖力、总繁殖力和成蜂寿命均达到最高。与Td相比Tdw+的羽化率更高,寿命较长,但个体繁殖力低。3.通过观测不同亲代温度(17℃和25℃)对Tdw+品系在不同诱导滞育时间下的子代滞育率发现,亲代发育温度为17℃时,不同诱导滞育时间下的Tdw+品系子代蜂滞育率(30 d:98.97%;45 d:99.54%;60 d:95.27%)均显着高于Td品系(30 d:84.68%;45 d:83.44%;60 d:52.17%)。当亲代发育温度为25℃时,不同诱导滞育时间下的Tdw+品系子代蜂滞育率(30 d:93.91%;45 d:95.72%;60 d:98.56%)也均显着高于Td品系(30 d:68.15%;45 d:79.97%;60 d:45.95%)。亲代发育温度为17℃育出的子代蜂滞育率Td品系子代蜂滞育率均显着高于亲代发育温度为25℃育出的子代蜂,但亲代发育温度对Tdw+品系子代蜂滞育率无显着影响。当亲代发育温度为17℃时,Tdw+品系子代蜂贮藏50 d、60 d、70 d、80d和90 d滞育解除率分别为81.53%、82.24%、90.78%、90.56%、93.05%。Td品系子代蜂贮藏50 d、60 d、70 d、80 d和90 d滞育解除率分别为78.93%、84.59%、86.6%、94.13%和92.86%。4.不同接蜂密度、寄主密度和接蜂组合的功能反应模型发现,随接蜂密度升高,雌蜂个体瞬时攻击率下降,个体间均存在显着干扰效应,但不同接蜂组合下的干扰效应无显着差异。混合接入两种品系雌蜂的个体瞬时攻击率均显着高于单独接入Td品系雌蜂或Tdw+品系雌蜂。Tdw+品系雌蜂过寄生率显着高于Td品系雌蜂。混合接入两种品系雌蜂时,Td品系子代蜂的雄性比例随接蜂密度升高而上升,且显着高于单独接入Td品系雌蜂。

张峰宾[2](2019)在《家蚕滞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及功能鉴定》文中提出大多数动物在遇到不利的生存条件时会延迟发育并进入生长发育停滞的休眠状态,这为其生命延续提供保障。例如:北极熊、青蛙、刺猬等通过休眠过冬;海参、非洲肺鱼、箭猪等通过休眠度过炎热的夏季。本研究关注的昆虫滞育也属于一种休眠类型,滞育是生物体渡过周期性的不利于其生存环境条件的一种策略,它是昆虫度过不良生活条件的一种重要的生理特性。根据昆虫滞育发生的时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卵滞育(胚胎滞育)、幼虫滞育、蛹滞育、成虫滞育。家蚕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长期以来都是研究者关注的实验模型。本研究以二化性家蚕品系Dazao为实验对象研究家蚕胚胎滞育,二化性家蚕子代滞育受亲代胚胎所处环境温度与光照影响,25℃长光照下孵育的蚕卵化蛾后产下滞育卵,15℃黑暗下孵育的蚕卵化蛾后产下非滞育卵。家蚕滞育分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扩大蚕业生产,提高产业效率,同时在农林业害虫防治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不同条件下孵育的Dazao胚胎反转期和点青期的转录组测序,筛选滞育相关基因,并研究这些滞育相关基因在一化和二化性家蚕胚胎期的表达模式,最后通过RNAi技术鉴定这些基因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Dazao胚胎反转期和点青期的转录组测序分析为了研究亲代胚胎是如何接受外界环境刺激,并最终影响子代滞育这一问题,我们对注定产滞育卵25℃长光照下孵育胚胎和注定产非滞育卵15℃暗光照下孵育胚胎的反转期和点青期进行转录组测序。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分析在胚胎反转期(BK25 vs BK15)鉴定到812个显着上调表达基因,65个显着下调表达基因;在胚胎点青期(HP25 vs HP15)鉴定到201个显着上调表达基因,232个显着下调表达基因。GO和KEGG分析显示差异基因涉及Phototransduction–fly,Amino sugar and nucleotide sugar metaboli,Glycosaminoglycan degradation等代谢通路。此外,胚胎反转期和点青期的聚类分析得到共同差异表达基因44个,包括32个共同上调表达基因和12个共同下调表达基因,这些差异基因的注释涉及膜结构成分,催化活性,结合蛋白以及代谢进程。随机选取16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qRT-PCR来验证RNA-Seq的准确性,结果显示其中15个差异基因表达上下调与转录组结果一致,证明测序数据的可靠性。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我们鉴定到七个滞育候选基因,包括三个热激蛋白基因BGIBMGA014536,BGIBMGA014618,BGIBMGA004614;两个节律基因BGIBMGA000486(period),BGIBMGA003345(takeout);两个TRP家族基因BGIBMGA009272,BGIBMGA009273。2.滞育相关基因在一化和二化性品系家蚕胚胎期表达模式本实验选取一化性家蚕品系C-4,二化性家蚕品系皓月(HY)和秋丰(QF)为实验对象,将解除滞育的蚕卵分别在25℃光照条件下和15℃黑暗条件下孵育并取材,直至孵化。利用qRT-PCR检测七个滞育相关基因在这三个品系家蚕胚胎期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三个热激蛋白基因BGIBMGA014536,BGIBMGA014618,BGIBMGA004614在二化性品系皓月(HY)和秋丰(QF)中具有相似的胚胎期表达模式:它们在25℃明催青和15℃暗催青两种条件下具有显着差异表达,表现为在15℃暗催青条件下的表达量显着高于25℃明催青条件下的表达量,而在一化性品系C-4中没有显着差异;滞育相关基因BGIBMGA000486和BGIBMGA003345在二化性品系皓月(HY)和秋丰(QF)的胚胎发育中后期25℃明催青条件下的表达量显着高于15℃暗催青条件下的表达量,而在一化性品系C-4中没有差异;两个TRP家族基因BGIBMGA009272,BGIBMGA009273在二化性品系皓月(HY)和秋丰(QF)中也具有相似的胚胎期表达模式,它们在胚胎发育前期25℃明催青条件下的表达量高于15℃暗催青条件下的表达量,而在一化品系C-4中没有差异。根据这七个滞育相关基因在一化和二化性品系胚胎期的差异表达模式,我们推测这些基因可能通过调节表达量的方式参与家蚕滞育调控。节律基因和TRP家族基因在25℃明催青条件下的显着上调表达可能是其调控家蚕滞育的原因,热激蛋白在低温(15℃)下的显着上调表达可能是影响产下非滞育卵的原因。3.滞育相关基因的功能鉴定根据转录组的结果分析和差异基因在一化和二化性品系胚胎期的差异表达模式,我们推测节律基因BGIBMGA000486(period),BGIBMGA003345(takeout);TRP家族基因BGIBMGA009272,BGIBMGA009273在25℃明催青条件下的显着上调表达可能是其调控家蚕滞育的原因,此外,热激蛋白基因BGIBMGA014536,BGIBMGA014618,BGIBMGA004614在低温(15℃)下的显着上调表达可能是影响产下非滞育卵的原因。因此我们进一步利用RNAi技术,在个体水平上验证这些基因的功能。我们对刚产下的二化性家蚕Dazao非滞育卵进行滞育相关基因的dsRNA注射,并以红色荧光蛋白基因Red和未作任何处理的蚕卵作为对照。将注射14536-dsRNA、14618-dsRNA、4614-dsRNA的蚕卵置于15℃黑暗条件下孵育,注射3345-dsRNA、486-dsRNA、9272-dsRNA、9273-dsRNA的蚕卵置于25℃光照条件下孵育,注射dsRed和未经任何处理的蚕卵作为对照组均分在两种条件下孵育,等待化蛾产卵后,统计子代滞育情况。当前本部分实验正在进行中,结果有待统计。

玉小静[3](2018)在《BmSTAT在家蚕滞育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家蚕品种932、湘晖和大造为材料,采用生物信息学、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酵母双杂交等方法,筛选与蚕卵滞育或滞育解除相关联的蛋白,分析BmSTAT在产后即时浸酸卵、产后第3 d浸酸卵、滞育卵、非滞育卵中的转录表达情况和在细胞分裂周期中的调控作用,目的是为了探索家蚕滞育及滞育解除的分子机制,得到如下结果:(1)根据shotgun检测到的932品种第3 d浸酸卵、滞育卵、非滞育卵的蛋白质数据,通过归类对比,得到产后第1 d与第3 d滞育卵均存在相同的蛋白有162种,能注释到的蛋白有123种;产后第1 d与第3 d非滞育卵均存在相同的蛋白有224种,能注释到的蛋白有187种;比对产后第3 d浸酸卵的蛋白与产后第1 d和第3 d的滞育卵、非滞育卵的蛋白差异,结果发现第3 d浸酸卵中的特有蛋白有154种,能注释到的蛋白有117种。经GO分类,这些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和细胞器中,在分子功能分类中,大部分蛋白具有结合和催化活性,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有细胞过程与代谢过程。并从中筛选了一个与家蚕卵滞育关联密切的BmSTAT蛋白,对其进行了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2)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方法,克隆了BmSTAT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932品种产后第3 d浸酸卵与对照滞育卵中的BmSTAT表达情况,蚕卵经浸酸处理后的14 d变化不大,表达量值在0.11之间,到58 d时,表达量则逐渐下降,到第8 d时降至最低,量值为0.042。而对照滞育卵,产后310 d的BmSTAT基因表达量较平稳,量值在0.403.92之间。湘晖品种的即时浸酸卵,BmSTAT基因的表达量于浸酸后第2 d明显下调,比浸酸后2 h的量值下降了99.9%,直至蚕卵转青期,其表达量在0.1以下;而滞育卵中的表达量则在0.965.4的水平,比浸酸处理卵的高。大造品种所产的非滞育卵,从产后至转青阶段,BmSTAT基因的表达量在0.003以下,处于低水平的表达状态。从滞育卵、浸酸卵、非滞育卵的BmSTAT表达变化来看,蚕卵发育后,BmSTAT的表达量是下调的。(3)对932品种的第3 d浸酸卵和滞育卵中的BmSTAT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位于80 kDa和160 kDa处均有条带出现,推测分别为BmSTAT的单体和二聚体。根据条带面积计算出的数值结果表明,BmSTAT单体的相对表达量于浸酸后的第2 d逐渐上升,到第4 d时最大,量值为1422596,随后下降,到第8 d为964276;BmSTAT二聚体的相对表达量,浸酸后也逐渐下降。总体上,浸酸卵一经发育,BmSTAT单体和二聚体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非浸酸卵的滞育卵。(4)通过酵母双杂交的方法检测BmSTAT和CyclinB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BmSTAT和CyclinB可以相互作用形成复合体,推测BmSTAT会影响CyclinB在细胞周期中的作用进而影响到细胞分裂周期进程。

陈柳娟[4](2018)在《浸酸对蚕卵PI3K-Akt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以家蚕品种932、湘辉、大造蚕卵为材料,运用GC-MS检测不同品种、不同处理、不同发育时期家蚕卵中糖类的差异情况;利用生物信息学、qPCR等方法筛选了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分析了其在家蚕滞育性卵,即时浸酸卵,赤豆色浸酸卵以及非滞育性卵中的转录表达差异情况;使用ELISA、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及活性变化情况,以进一步探究家蚕滞育解除的调控机理,取得的结果如下:(1)利用GC-MS检测到家蚕滞育性卵、非滞育卵、即时浸酸卵和赤豆色浸酸卵中含有的单糖共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海藻糖、山梨糖5种。用13Cribitol做内标归一化处理结果表明,滞育性卵中海藻糖含量均低于1.0,赤豆色在浸酸过后有下降趋势并在浸酸后的第6 d回升至118.68,滞育性卵和赤豆色浸酸卵中海藻糖的含量差异显着;山梨糖在滞育性卵中随着卵龄的增加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且含量很高接近100,非滞育卵和即时浸酸卵中在卵龄1、2 d约为10随后46下降至1.0以下,赤豆色浸酸卵在浸酸过后略微上调至140左右随后急剧下降至0.5285。葡萄糖、果糖在不同时期各状态卵中的含量均很低且差异不显着;麦芽糖在浸酸卵中的含量小于0.07,在滞育性卵中较高在0.050.16之间,差异显着。海藻糖与山梨糖的转化参与家蚕滞育解除与胚胎发育过程中供能的重要环节,浸酸引起其变化从而起到调控胚胎发育的启动及滞育解除的启动。(2)根据qPCR技术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BmAkt、BmGsk-3、BmGs和CaMKII四个候选基因在家蚕滞育性卵、非滞育性卵、即时浸酸卵、赤豆色浸酸卵不同发育时期中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BmAkt在非滞育性卵、即时浸酸卵中表达极低,滞育性卵中维持较高水平,赤豆色浸酸卵中的表达量较低但在浸酸处理后出现先上调至卵龄第5d后下调的趋势;(2)BmGsk-3在滞育性卵、非滞育性卵、即时浸酸卵中的表达量均很低,只在赤豆色浸酸卵中的表达量高,并在浸卵后的第2、3d达到最高;(3)BmGs在滞育性卵、非滞育性卵、即时浸酸卵中的表达量均很低,赤豆色卵在浸酸后的第2 d达到最高表达随后下调并在孵化的前2 d有所回调,显示BmGs在家蚕滞育解除的阶段和孵化前期处于较高表达水平;(4)蚕卵中CaMKII的相对表达量只在滞育性卵和赤豆色浸酸卵中存在极显着差异,并在非滞育性卵、即时浸酸卵和赤豆色浸酸卵孵化的前2 d存在明显表达上调的趋势。(3)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期932品种家蚕滞育性卵和赤豆色浸酸卵中BmAkt及Bmp-Akt两种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BmAkt在51 kDa和61 kDa处均有条带出现,Bmp-Akt在51 kDa处有条带。通过比较p-Akt/Akt比值的变化来反映PI3K-Akt信通路的激活情况,在卵龄36 d滞育性卵和赤豆色浸酸卵的比值相当,在第7 d以后,赤豆色浸酸卵的p-Akt/Akt比值明显高于滞育性卵,并在孵化的第10 d有所下调,表明PI3K-Akt信号通路在滞育性卵中及赤豆色浸酸卵的滞育解除前期的的激活程度较低,在滞育解除后的胚胎发育期的受激活程度较高。(4)测定家蚕滞育卵和赤豆色浸酸卵中糖原合成激酶GSK的活性,滞育性卵中GSK的活性小于13.00 U/L.Pro,处于卵龄第3 d的赤豆色卵中GSK的活性在浸酸处理后为32.71 U/L.Pro,随后呈下降趋势,在浸酸后的第4d达到最低值17.39 U/L.Pro,随后活性又增加,至孵化前1 d达到最高值89.29 U/L.Pro。赤豆色浸酸卵中的GSK活性明显高于滞育卵中的活性,浸酸处理能够增加蚕卵中GSK的活性。(5)通过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比较滞育蚕卵中Mg、Fe、Na、K、Ca五种金属元素在浸酸前后的变化,蚕卵中浸酸前后Mg、Fe、Na、K变化差异不显着,Ca元素含量在浸酸后降低至83.84,含量变化显着。

温健[5](2017)在《叉角厉蝽滞育诱导及其滞育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滞育是昆虫应对极端环境因子的一种重要生存策略,了解诱导昆虫滞育的外部环境条件,对于害虫的防控以及天敌的应用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我国华南地区农林作物上重要捕食性天敌叉角厉蝽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昆虫生态学、行为学、生理生化的原理与技术,开展其滞育机制的研究。着重研究了光周期与温度、以及波动高温对叉角厉蝽滞育的诱导,滞育虫态及诱导滞育敏感虫态的确定,以及滞育诱导、维持、解除过程中生理代谢变化及相关的行为习性。研究结果在理论上有助于解析叉角厉蝽的季节性适应模式和机制,在应用上可以通过有目的地诱导或解除滞育,为室内大量繁殖贮存天敌产品以及田间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叉角厉蝽滞育的诱导光周期(温度均为26±0.5℃)对叉角厉蝽的生长发育与繁殖力均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若虫期经短光照周期(8L:16D)处理,能明显延长若虫的发育历期以及产卵前期,同时导致雌成虫产卵量下降。但从光周期对叉角厉蝽诱导滞育情况来看,不管是在短光照周期(8L:16D),中间光照周期(12L:12D),还是长光照周期(16L:8D),叉角厉蝽均能正常完成世代发育,且雌成虫所产的后代也能正常孵化。另外,对叉角厉蝽高龄若虫以及初羽化的成虫进行跳转光周期处理,叉角厉蝽也均能正常发育、繁衍后代,没表现出明显的滞育特征。但通过高温诱导实验得出,不同虫态叉角厉蝽对高温的适应性存在显着差异。卵和低龄若虫(一龄若虫和二龄若虫)难以抵御高温,不能发育至成虫;而高龄若虫(四龄若虫和五龄若虫)对高温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其中又以五龄若虫的耐高温能力最强。五龄若虫接受高温诱导后产下发育历期显着延长的滞育卵,并且滞育卵在宏观形态和微观结构上与非滞育卵存在显着差别。滞育卵发育缓慢,产下的23-24h后出现“黑圈”,解除滞育后的第4 d出现“眼点”,“眼点”出现之后,发育开始加速,并在滞育解除的13 d孵化。非滞育卵发育迅速,卵产下后1-2 h内就出现“黑圈”,第4 d就出现“眼点”,第8 d开始孵化。叉角厉蝽滞育卵和非滞育卵在外壳显微结构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呼吸-精孔突上。滞育卵的呼吸-精孔突仰卧,开口大,壁薄,内中空成腔。非滞育卵呼吸-精孔突直立,开口小,壁厚实,内部通道细小缢缩。进一步研究高温对叉角厉蝽滞育的诱导得出高温处理能够诱导叉角厉蝽五龄若虫以及初羽化的成虫产下滞育卵,其中以五龄若虫接受高温处理所产滞育卵的比例最高,是滞育诱导的敏感虫态。而从成虫才开始接受高温处理的,所产滞育卵的比例与其接受高温处理时的年龄有关,接受高温处理越早所产滞育卵的比例越高。诱导叉角厉蝽产下滞育卵的临界温度组合为34:32℃(光照期温度34℃,暗期温度为32℃),低于这个温度的处理组中仅有少量的滞育卵出现。而诱导叉角厉蝽滞育的最佳温度组合为35:33℃。温度大于35:33℃的时候,叉角厉蝽产下的滞育卵比例逐渐下降,对叉角厉蝽滞育诱导作用减弱。2.叉角厉蝽卵滞育的维持与解除滞育卵高温处理能起到维持其滞育状态的作用,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如不超过12 d),高温处理时间越长,越有利于滞育卵的滞育维持,抑制滞育解除的发生。滞育卵在35:33℃分别放置1 d、3 d、6 d、9 d和12 d后,其滞育维持期都超过12d,尤其是放置了6 d、9 d、12 d的,滞育维持期都超过20 d,明显长于对照组非滞育卵的发育历期(59 d)。高温放置时间的长短影响滞育卵和非滞育卵的孵化率,并且滞育卵孵化率还与放置的高温的相对高低有关,长时间较高的高温(36:34℃,35:33℃,34:32℃)处理降低滞育卵孵化率,但较低高温(32:30℃,30:28℃)处理对滞育卵孵化率没有影响。说明高温一方面有利于滞育的维持,而另一方面也会降低滞育卵的生存适合度。3.叉角厉蝽滞育后代的生存适合度滞育后发育个体若虫期发育速率比非滞育个体快,产卵前期短,取食量增多,并且单头产卵量高于非滞育个体。但滞育后发育个体在若虫存活率、羽化率方面与非滞育个体相比不显着。4.叉角厉蝽滞育诱导过程中产卵位置与滞育卵的生存适合度高温处理影响五龄若虫以及其羽化后成虫的行为和产卵位置的选择。受高温诱导影响,五龄若虫及其羽化后成虫分散栖息于植物上,活动能力减弱,并且雌成虫倾向于把卵集中产在植株叶片上。卵的滞育率与卵的位置关系不大,但卵的位置可以影响滞育卵的存活率。木框以及网壁上滞育卵不能孵化或者孵化量极少,而植株叶片上滞育卵孵化率达到了70%以上。说明了高温诱导的叉角厉蝽的行为及其产卵位置变化有利于滞育卵的存活。5.叉角厉蝽滞育诱导、维持及解除过程中的生理代谢特征高温诱导影响叉角厉蝽体内海藻糖含量以及海藻糖酶活性。受高温诱导后,未产卵的叉角厉蝽体内海藻糖含量随着叉角厉蝽成熟度的提高而上升,常温饲养的叉角厉蝽体内海藻糖含量随着叉角厉蝽成熟度的提高而下降。海藻糖酶的活性也与叉角厉蝽成熟度有关,接受高温诱导后,叉角厉蝽体内海藻糖酶的活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接近产卵时活性开始下降,产下卵后又开始上升。滞育卵和非滞育卵的DNA含量在各个时期都差别不大,都随着卵的发育,两者DNA含量逐步升高。滞育卵RNA含量在滞育期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解除滞育后,RNA含量开始上升。在滞育卵滞育期,山梨醇含量都处于较高的水平,滞育解除后,山梨醇含量先升后下降。非滞育卵山梨醇含量水平都比同时期的滞育卵的低。滞育卵在滞育期,山梨醇脱氢酶活性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滞育解除后,山梨醇脱氢酶活性上升,并且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玉小静,陈芳艳,李文楚,林健荣,钟杨生[6](2017)在《家蚕滞育解除相关酶类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蚕是典型的卵滞育昆虫,通过滞育可以使家蚕度过不良的生长环境利于其发育繁殖。滞育的家蚕卵可通过低温冷藏和浸酸等方法解除滞育,使胚胎正常发育。对于家蚕卵滞育解除的分子机理已有不少研究,包括从酶类、蛋白质组学、相关信号通路等方面进行探索。文章主要对近几年来家蚕滞育解除过程中的相关酶类研究进行综述,希望给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陈飞飞[7](2016)在《家蚕滞育解除过程中相关氯离子通道蛋白基因及辅酶研究》文中提出家蚕是研究卵滞育的重要模式昆虫之一,具有良好的可调控性和操作性并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以932品种的蚕卵为实验材料,通过多种不同方式处理蚕卵,获得最佳的解除滞育的方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技术方法,筛选出盐酸解除滞育过程中的氯离子通道蛋白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分析;同时研究了胚胎发育过程四种辅酶的变化,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蚕卵在盐酸和DMSO中浸渍不同时间得到的孵化率不同。蚕卵产后20h进行浸酸,浸酸时间0.51.5min时,随着浸酸时间的增加孵化率逐渐上升;浸酸时间1.56min时,孵化率保持在95%97%之间。蚕卵产后20h利用DMSO浸渍,浸渍时间1540min时,孵化率逐渐上升;浸渍时间4050min时,孵化率保持在88%90%之间;浸渍时间60min时,孵化率下降为86%。蚕卵产后10d完全进入滞育,置于5℃冷库保存90d,再用盐酸进行刺激,浸酸时间46min时,孵化率维持在94%95%之间;浸酸7min时,孵化率下降为93%,发现蚕卵死亡现象。(2)克隆家蚕细胞内氯离子通道(BmCLIC)、家蚕谷氨酸氯离子通道(BmGluCl)和家蚕γ-氨基丁酸氯离子通道受体(Bmγ-Cl)三个氯离子通道基因。根据候选基因的CDS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琼脂糖电泳、胶回收、连接载体、酶切和测序等技术,成功克隆出BmCLIC、BmGluCl和Bmγ-Cl 3个目的基因。(3)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BmCLIC、BmGluCl和Bmγ-Cl基因在不同处理卵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转录表达情况。发现产后20h卵和冷藏卵浸酸处理后BmCLIC、BmGluCl和Bmγ-Cl基因相对表达量都相应提高,表明浸酸可以诱导目的基因上调。在滞育卵中,BmCLIC基因第1d相对表达量最大,随着发育经过逐渐减小;BmGluCl基因第1d相对表达量最大,在发育过程中先减小后增加;Bmγ-Cl基因第2d相对表达量最大值为2.04,随着发育经过逐渐减小。在即时浸酸卵和DMSO处理卵发育过程中的三个候选基因都有相同的变化趋势。(4)检测了滞育卵和即时浸酸卵的胚胎发育19d中的乙酰辅酶A、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Ⅰ和辅酶Ⅱ四种辅酶的变化。乙酰辅酶A在滞育卵发育过程中,乙酰辅酶A呈现持续下降;在浸酸卵发育前期持续下降,第5d后缓慢回升。FAD在滞育卵发育前期呈现上升,第5d后呈现下降趋势;在即时浸酸卵发育过程中,每克蛋白中的FAD量从第1d的0.00024pg一直上升到第9d的0.00102pg。NAD在滞育卵发育过程中,从第1d的41.54952下降到第4d的13.45342下降,第4d后保持在相对较低的稳定状态;在浸酸卵发育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第9d时峰值为122.04747mol/g。NADP在滞育卵发育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水平;在浸酸卵发育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第9d时峰值为59.45774 mol/g。

李志东[8](2016)在《不同浸酸温度处理家蚕种对其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种桑养蚕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丝绸之路见证了蚕桑业曾经的辉煌,而时至今日,蚕桑业依然是一个有着无限潜力的行业。二十一世纪初国家产业战略转移——“东桑西移”的工作进展顺利。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不足,使得种桑养蚕人口老龄化异常严重。由于劳动力的缺失,种桑养蚕业也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源粗放型转变。在整个行业的转变过程中,生产管理趋向粗放。这个种情况下,生产细节的进一步规范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那些关键的生产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尤其是实践生产中,各个生产环节往往都是环环相扣的。在蚕桑业中,蚕种浸酸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浸酸温度的准确把握更是重中之重。浸酸温度过低,会造成蚕卵孵化不齐;浸酸温度过高,会造成死卵增多,蚕儿体质变弱。总之,浸酸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给蚕桑生产带来影响,轻则给蚕种场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重则间接影响广大蚕区的生产计划,给广大蚕农带来经济损失,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蚕种浸酸的目的打破蚕种内部平衡,解除蚕卵的滞育期,使其进入到发育孵化阶段。目前国内外对蚕种浸酸的研究多停留在蚕种浸酸之后蚕卵的发育机理和孵化情况上,而对于后期幼虫阶段的影响很少涉及到。于此,本研究主要研究浸酸温度的差异对家蚕在幼虫阶段的各种影响,试图探讨出蚕种浸酸的最佳温度抑或给现行的浸酸温度提供理论支持。本试验从实际生产情况出发,将试验分为春、秋两个部分,试验调查了浸酸后蚕种胚胎的发育情况、蚕种的实用孵化率、养蚕成绩(家蚕的健康程度、茧质、卵质)几个项目。在春季试验中,不同浸酸温度对蚕种的影响分析发现:浸酸后蚕种的发育差异较为显着,发育最快的蚕种浸酸温度为118℉,发育最慢的浸酸温度为116℉,两者相差1.5d;不同浸酸温度处理的蚕种实用孵化率差异并不显着;不同浸酸温度处理的蚕种,在养蚕成绩中的某些细分项目差异比较显着,比如茧质,而各个处理的健康程度与卵质的差异并不显着。春季试验中,最佳的浸酸温度是118℉。在秋季试验中,调查分析发现:浸酸后蚕种发育情况差异显着,发育快齐一的蚕种浸酸温度为118℉,发育迟缓的蚕种浸酸温度为116℉,两者相差1.5d;实用孵化率调查显示区蚕种最佳浸酸温度为118℉;不同浸酸温度处理的蚕种,在养蚕成绩比较中得知蚕种相对合理的浸酸温度是118℉和119℉。综合春、秋两季的试验结果分析得知蚕种浸酸的最佳处理温度是118℉(47.78℃)。最佳浸酸温度的确定可以减少蚕种场在浸酸方面带来的损失,增加蚕农的收入,同时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范文涛[9](2016)在《家蚕滞育关联miRNA及其靶基因调控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家蚕932蚕卵为材料,采用生物信息学、PCR、qRT-PCR、DLR与ELISA等方法,通过筛查与家蚕滞育密切相关的miRNA及其靶基因,分析其在滞育卵、即时浸酸卵、赤豆色浸酸卵的表达差异及调控作用,以进一步探索家蚕滞育发生与滞育解除的分子调控机理,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RNAhybrid等对蚕卵经浸酸后发生显着上调或下调的miRNA各4个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2个与家蚕滞育密切关联的bmo-miR-3384-3p与bmo-miR-2761-3p,并进行靶标预测,得知bmo-miR-3384-3p在候选靶基因BmNLK的3’UTR的11-64位碱基存在结合位点,而bmo-miR-2761-3p与BmSDH基因结合位点在其3’UTR的396-423位碱基。(2)通过PCR扩增技术,比较候选靶基因BmNLK、BmSDH在家蚕滞育性卵、赤豆色浸酸卵中的转录表达情况,经检测分析,当蚕卵经盐酸浸渍处理后,BmSDH基因和BmNLK基因发生显着上调现象,而在非浸酸卵中则处于低水平的表达状态,表明两基因在滞育性卵与浸酸卵中有明显的差异表达。(3)用qRT-PCR技术对滞育性卵与赤豆色浸酸卵在卵龄3-7d时bmo-miR-2761-3p、bmo-miR-3384-3p、BmSDH基因和BmNLK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浸酸卵中,bmo-miR-3384-3p、bmo-miR-2761-3p的相对表达量最低时分别比浸酸前下降了76%和78%,而BmNLK基因和BmSD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时则分别上调了217%和4287%。经统计分析,bmo-miR-2761-3p与BmSDH基因、bmo-miR-3384-3p与BmNLK基因的表达关系呈负相关性(R12=0.94,R22=0.92)。由此表明,蚕卵处在滞育状态时,BmSDH基因、BmNLK基因低水平表达,当蚕卵浸酸后则显着上调。(4)为验证bmo-miR-2761-3与BmSDH基因、bmo-miR-3384-3p与BmNLK基因的靶标关系,分别构建了含有BmSDH 3’UTR、BmNLK 3’UTR的载体,并经DLR法检测验证,证实了bmo-miR-2761-3p会抑制BmSDH基因的表达;bmo-miR-3384-3p会抑制BmNLK基因的表达。(5)借助ELISA方法测定了即时浸酸卵和赤豆色浸酸卵浸酸后至孵化前1d、滞育性卵于5℃冷藏0、10、20、30、40、60、80d期间的BmSDH酶和BmNLK酶的活性,结果蚕卵一经浸酸,酶活快速上调,即时浸酸卵、赤豆色浸酸卵在浸酸后经过2d BmNLK酶的活性就到达峰值,分别为2972.24 mU/g、2800.45 mU/g,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3.26倍和12.43倍。BmSDH酶则于浸酸后经过3d时出现峰值,即时浸酸卵的为1003.36 mIU/g,赤豆色浸酸卵的为662.29 mIU/g,比对照分别提高了4.50倍和2.63倍。滞育卵在5℃冷库中冷藏时,入库初期酶活活性下降,当冷藏经过30d/20d时,酶活开始上调,到80d时,BmNLK酶和BmSDH酶活性到达最大值。由此表明,BmNLK酶和BmSDH酶的活性变化,与蚕卵的滞育解除存在联动关系。

刘玫静[10](2016)在《家蚕TrpA1基因的克隆分析及滞育相关基因的鉴定》文中研究表明昆虫是世界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动物,这与其惊人的适应能力密不可分。滞育(diapause)便是昆虫对环境适应性的一个重要生理特性。滞育是指生物体受环境的诱导,发育到某一阶段停滞生长和发育以度过不良生活环境的一种生理状态。滞育不同于休眠(dormancy),在滞育过程中,即使给予适宜的环境也不会即刻打破滞育而继续发育,相反,适宜的环境正适于滞育状态的维持。滞育对于昆虫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度过不良的生存环境,使其生活周期与取食季节一致;另一方面,滞育解除后使种群发育齐一,可以提高雌雄交配机会,利于种群的繁衍生存。因此,滞育在昆虫的生存、繁衍和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蚕(Bombyx mori)作为重要的经济昆虫和优秀的模式生物,其滞育现象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对家蚕滞育的机制进行研究,一方面为昆虫滞育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使研究成果应用于蚕业实践,以扩大蚕业生产,充分发挥其经济性状;同时,对于滞育机制的进一步了解,还可以应用于害虫防治,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立足于家蚕不同化性品系滞育性的不同,探究家蚕TrpA1基因对二化性品系滞育影响的机制;同时,利用数字表达谱测序筛选与家蚕滞育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鉴定和功能验证。主要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家蚕TrpA1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为了探究BmTrpA1基因对不同化性品系滞育性影响的机制,我们对BmTrpA1基因在家蚕三种化性品系中进行了克隆,并对BmTrpA1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BmTrpA1基因的克隆结果显示,所调查的三种化性家蚕品系在该基因的ORF框3360bp中有30处单碱基多态性,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在一化、二化和多化性品系家蚕之间有三个氨基酸的差异。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三种化性家蚕品系的bmtrpa1基因所编码的蛋白结构没有差异。我们推测不同化性品系家响应温度调控子代滞育性差异的原因可能并不是bmtrpa1基因本身的序列结构所致,而是因为bmtrpa1基因调控序列的改变。2.家蚕trpa1基因在不同化性品系中胚胎期转录水平表达分析为了探究bmtrpa1基因在不同化性品系中表达模式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利用qrt-pcr检测每个品系胚胎期bmtrpa1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bmtrpa1基因在一化性和多化性品系中,25℃和15℃暗催青条件下的整个胚胎期的表达量相近,表达模式相似;二化性品系中,在胚胎对温度异常敏感的两个时期即反转期和点青期bmtrpa1基因在15℃暗催青条件下的表达量要高于25℃暗催青条件下的表达量,并且,bmtrpa1基因在15℃暗催青条件下出现表达高峰。由此我们推测bmtrpa1基因在二化性品系中通过改变表达模式参与调控二化性品系家蚕卵的滞育,而在一化性和多化性品系中不涉及家蚕卵滞育性的调控。3.不同化性品系家蚕trpa1基因上游序列重测序比对分析本实验选取了三种化性21个品系的家蚕以大造(dazao)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进行bmtrpa1基因上游5kb(scaf23:3595057-3600057)序列的重测序比对分析。结果显示snp位点主要集中于bmtrpa1基因上游scaf23:3596000-3597000这1kb范围内。随后,通过genomatix网站预测这1kb序列的顺势调控原件,结果鉴定出61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其中包含一个热激蛋白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是受温度调节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此处发生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就有可能涉及我们所研究的与温度相关二化性家蚕滞育性的不同。这些变异位点的集合为我们进一步探究bmtrpa1基因对家蚕二化性品系滞育的调控作用提供了依据。4.家蚕二化性品系胚胎的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及数据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二化性家蚕品系响应温度调控子代滞育性状的相关分子机制,我们取二化性品系dazao在不同催青温度(25℃/15℃)条件下发育至点青期的胚胎构建了两个文库:25-hp(headpigmentation)和15-hp,进行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评估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对样本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测序饱和度的检测以及测序随机性检测的考量,都说明测序的质量较高。同时,对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结果利用qrt-pcr进行了实验验证,在滞育相关keggpathway中选取的19个基因中,有16个基因的表达情况都与测序结果具有一致性,这一结果说明了qrt-pcr和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数据之间的一致性,表明测序结果可靠度较高,可以进行后续的分析。同时测序结果显示,两个样本比较共得到690个差异表达基因(fdr≤0.001and|log2ratio|≥1),其中有335个基因上调表达,355个基因下调表达。测序所得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其中434个基因参与了生物学进程;263个基因参与了细胞组分;278个基因参与了分子功能。测序共富集到了203条KEGG pathway,其中在差异表达基因中显着富集的pathway(Qvalue≤0.05)有29条。5.家蚕滞育相关基因的筛查鉴定与功能验证对家蚕二化性品系大造(Dazao)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点青期胚胎进行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经过Gene Ontology以及KEGG Pathway分析,再结合文献中对昆虫滞育的研究结果,我们筛选到了period、timeless和takeout三个基因可能参与到二化性品系家蚕卵滞育的进程。首先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eriod和takeout基因在家蚕一化性品系J106、二化性品系Dazao和多化性品系Nis中不同催青条件下整个胚胎期高表达时,只有二化性Dazao中25℃催青条件下period和takeout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15℃催青条件下的表达量。基于以上发现,我们进一步推测period和takeout基因很可能参与二化性家蚕催青温度对子代滞育性的调控。因此,利用RNAi实验来验证period和takeout基因在家蚕滞育方面的功能。首先合成了period和takeout基因的dsRNA,并对二化性家蚕品系Dazao低温催青后,雌蛾产下的非滞育蚕卵(2h内)进行注射,注射蚕卵在25℃条件下催青后饲喂直至化蛾产卵,结果发现注射了period和takeout基因dsRNA后的蚕卵的子代仍然进入了滞育。家蚕滞育是一个复杂的调控进程,基于此结果,我们正在重复功能验证实验,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period和takeout基因进行敲除,并且对敲除结果进行检测,以便进一步确定period和takeout基因对二化性家蚕响应温度调控子代卵滞育性的作用。

二、浸酸孵化法解除家蚕滞育的机理研究(Ⅰ)——H~+在解除家蚕滞育中的效应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浸酸孵化法解除家蚕滞育的机理研究(Ⅰ)——H~+在解除家蚕滞育中的效应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松毛虫赤眼蜂孤雌产雌品系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赤眼蜂寄主以及寄主适合性
    1.2 赤眼蜂规模化繁育的中间寄主卵
    1.3 寄生卵的储存
        1.3.1 低温贮藏
        1.3.2 滞育
    1.4 Wolbachia对宿主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松毛虫赤眼蜂规模化繁育的中间寄主柞蚕品种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优势柞蚕品种的筛选
        2.1.4 柞蚕卵液营养成分测定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柞蚕品种对子代蜂单卵出蜂数的影响
        2.2.2 柞蚕品种对子代蜂虫体大小的影响
        2.2.3 柞蚕品种对子代蜂单卵雌蜂数的影响
        2.2.4 不同柞蚕品种柞蚕卵液内蛋白质浓度
        2.2.5 不同柞蚕品种柞蚕卵液内总糖浓度
        2.2.6 不同柞蚕品种柞蚕卵液内甘油三酯浓度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松毛虫赤眼蜂孤雌产雌品系规模化繁育窝卵数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寄生时间以及感染Wolbachia对子代蜂窝卵数的影响
        3.2.2 窝卵数以及感染Wolbachia对子代蜂羽化率的影响
        3.2.3 窝卵数以及感染Wolbachia对子代蜂虫体大小和繁殖力的影响
        3.2.4 窝卵数以及感染Wolbachia对子代蜂单个寄主卵内总繁殖力的影响
        3.2.5 窝卵数以及感染Wolbachia对子代蜂发育历期以及成蜂寿命的影响
        3.2.6 窝卵数对松毛虫赤眼蜂两性品系子代蜂雄性比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松毛虫赤眼蜂孤雌产雌品系亲代发育温度对子代滞育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亲代发育温度和诱导历期对Tdw+品系子代蜂滞育的影响
        4.2.2 亲代发育温度和诱导历期对Td品系子代蜂滞育的影响
        4.2.3 Wolbachia及贮藏时间对子代蜂滞育解除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规模化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孤雌品系寄生功能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功能反应模型的确定
        5.2.2 各品系赤眼蜂间的功能反应以及互相干扰效应
        5.2.3 寄主密度、蜂密度和赤眼蜂品系对雌蜂过寄生率的影响
        5.2.4 Tdw~+和Td混合品系中雌蜂的竞争能力
        5.2.5 Intra-TdB和Inter-Td品系中Td子代性比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松毛虫赤眼蜂规模化繁育中间寄主柞蚕品种的筛选
    6.2 松毛虫赤眼蜂孤雌产雌品系规模化繁育窝卵数的优化
    6.3 松毛虫赤眼蜂孤雌产雌品系亲代发育温度对子代滞育的影响
    6.4 规模化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孤雌产雌品系寄生功能反应
参考文献
致谢

(2)家蚕滞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及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滞育概述
    1.2 昆虫滞育的环境因素
        1.2.1 光周期
        1.2.2 温度
        1.2.3 食物
        1.2.4 湿度
        1.2.5 种群密度
    1.3 昆虫滞育类型
        1.3.1 卵滞育
        1.3.2 幼虫滞育
        1.3.3 蛹滞育
        1.3.4 成虫滞育
    1.4 家蚕滞育的相关研究
        1.4.1 家蚕滞育的诱导
        1.4.2 家蚕滞育的形成
        1.4.3 家蚕滞育的解除
        1.4.4 滞育与生物节律的研究
        1.4.5 滞育与热激蛋白基因的研究
        1.4.6 滞育与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基因的研究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不同温度下二化性家蚕胚胎反转期和点青期转录组测序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引物
        3.2.4 实验仪器
        3.2.5 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和数据库
        3.2.6 溶液配制
        3.2.7 家蚕微量RNA的提取
        3.2.8 转录组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3.2.9 转录组数据分析
        3.2.10 荧光定量PCR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数据产出情况汇总
        3.3.2 Reads与参考基因组比对情况统计
        3.3.3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
        3.3.4 反转期和点青期共同差异基因分析
        3.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
        3.3.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析
        3.3.7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4章 家蚕滞育相关基因在不同化性中的表达模式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制备
        4.2.2 实验试剂
        4.2.3 引物
        4.2.4 实验仪器
        4.2.5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滞育相关基因在一化性品系胚胎期的表达模式
        4.3.2 滞育相关基因在二化性品系胚胎期的表达模式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家蚕滞育相关基因的功能鉴定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引物
        5.2.3 实验试剂与耗材
        5.2.4 实验仪器
        5.2.5 主要溶液配制
        5.2.6 RNAi(RNA interference)实验
        5.2.7 双链RNA(dsRNA)注射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滞育相关基因dsRNA的合成
        5.3.2 滞育相关基因的功能验证
    5.4 本章讨论
综合与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致谢

(3)BmSTAT在家蚕滞育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家蚕的滞育
    1.2 家蚕滞育的解除
    1.3 家蚕滞育解除的研究现状
        1.3.1 山梨醇脱氢酶在家蚕滞育解除过程中的作用
        1.3.2 过氧化氢酶在家蚕滞育解除过程中的作用
        1.3.3 酯酶A4在家蚕滞育解除过程中的作用
        1.3.4 ERK和MAPK信号通路在家蚕胚胎滞育解除中的作用
    1.4 JAK/STAT信号通路在家蚕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1.5 研究背景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家蚕品种、载体及菌株、兔子
        2.1.2 主要药品试剂
        2.1.3 主要试剂盒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5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蚕卵及免疫兔子的取样
        2.2.2 筛选蛋白
        2.2.3 引物设计
        2.2.4 候选基因的表达情况
        2.2.5 候选基因的克隆
        2.2.6 目的基因Real-timePCR
        2.2.7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检测
        2.2.8 蚕卵总蛋白的WesternBlot
        2.2.9 BmSTAT和CyclinB相互作用的酵母双杂交技术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浸酸卵和滞育卵蛋白组学分析
    3.2 候选基因的鉴定
        3.2.1 候选基因的筛选
        3.2.2 蚕卵总RNA质量鉴定
        3.2.3 cDNA的PCR鉴定
        3.2.4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3.2.5 目的基因的克隆及重组质粒PCR鉴定
        3.2.6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3.2.7 重组质粒的测序鉴定
    3.3 目的基因Real-timePCR
        3.3.1 BmSTAT基因在932蚕卵中的表达检测
        3.3.2 BmSTAT基因在湘晖蚕卵中的表达情况
        3.3.3 BmSTAT基因在大造非滞育卵中的表达情况
    3.4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目的蛋白的WesternBlot
        3.4.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重组蛋白表达
        3.4.2 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检测
        3.4.3 目的蛋白WesternBlot定量检测
    3.5 BmSTAT和CyclinB相互作用的酵母双杂交检测分析
        3.5.1 酵母载体的构建
        3.5.2 重组质粒转化酵母的毒性检测及自激活鉴定
        3.5.3 STAT-CyclinB的酵母双杂交的作用检测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BmSTAT与家蚕滞育及滞育解除的关系
        4.2.2 BmSTAT蛋白与CyclinB蛋白相互作用对家蚕滞育的影响作用
    4.3 本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各候选基因的序列信息
附录B:测序图谱

(4)浸酸对蚕卵PI3K-Akt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家蚕滞育及其解除
    1.2 糖类与家蚕滞育解除
        1.2.1 海藻糖(Trehalose)
    1.3 PI3K-Akt信号通路
        1.3.1 PI3K结构及作用
        1.3.2 Akt结构与功能
        1.3.3 GSK-3结构与功能
        1.3.4 昆虫内蜕皮激素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的转导
    1.4 生物体内的金属离子及其作用
    1.5 本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品种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药品试剂
        2.1.4 主要试剂盒
        2.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方法
        2.2.1 蚕卵的取样
        2.2.2 蚕卵中单糖含量取样分析
        2.2.3 候选基因筛选及引物设计
        2.2.4 候选基因的表达
        2.2.4.1 蚕卵总RNA的提取
        2.2.4.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2.2.4.3 cDNA的验证和引物特异性验证
        2.2.4.4 cDNA的检测
        2.2.5 候选基因的荧光定量PCR
        2.2.5.1 提取蚕卵总RNA
        2.2.5.2 RNA琼脂糖电泳检测
        2.2.5.3 RNA浓度测定
        2.2.5.4 RNA逆转录
        2.2.5.6 荧光定量PCR检测候选基因
        2.2.6 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水平的检测
        2.2.6.1 提取蚕卵全蛋白
        2.2.6.2 Bradford法蛋白浓度的测定
        2.2.6.3 糖原合成酶激酶(GSK)的检测
        2.2.6.4 Akt及p-Akt检测
        2.2.7 蚕卵中几种常见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
        2.2.7.1 获取蚕卵胚胎匀浆
        2.2.7.2 检测蚕卵胚胎中金属离子含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蚕卵中单糖及二糖的测定及分析
    3.2 候选基因的荧光定量PCR
    3.3 PI3K-Akt信号通路在不同状态下蚕卵中的激活情况。
    3.4 家蚕滞育卵和赤浸卵中GSK酶活测定
    3.5 AAS法测定金属离子含量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糖类变化与家蚕滞育解除的关系
        4.1.2 BmAkt在家蚕滞育解除的作用
        4.1.3 家蚕Akt蛋白的激活在家蚕滞育解除的作用
        4.1.4 钙信号在家蚕滞育解除的作用
    4.2 结论
    4.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5)叉角厉蝽滞育诱导及其滞育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昆虫滞育的诱导因子
        1.1.1 光周期
        1.1.2 温度和温周期
        1.1.3 光周期与温度的联合作用
        1.1.4 湿度
        1.1.5 食物
        1.1.6 种群密度
    1.2 昆虫滞育的虫态
        1.2.1 卵滞育
        1.2.2 幼虫(若虫)滞育
        1.2.3 蛹(预蛹)滞育
        1.2.4 成虫滞育
    1.3 昆虫滞育的类型
        1.3.1 按照季节来分
        1.3.2 按照滞育虫态来分
        1.3.3 按照光周期类型来分
    1.4 昆虫滞育综合症
        1.4.1 生理特征
        1.4.2 行为特征
        1.4.3 昆虫滞育的外部形态结构特征
    1.5 昆虫滞育的解除与滞育后发育
    1.6 昆虫滞育的地理变异
    1.7 滞育与生物防治
        1.7.1 选择合适的天敌
        1.7.2 掌握天敌田间释放的合适时间
    1.8 叉角厉蝽研究进展
    1.9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叉角厉蝽滞育的诱导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实验工具与器材
        2.1.3 试验方案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光周期对叉角厉蝽的滞育诱导作用
        2.2.2 高温对叉角厉蝽滞育的诱导作用
    2.3 小结
        2.3.1 光周期对叉角厉蝽滞育的诱导作用
        2.3.2 高温对叉角厉蝽滞育的诱导作用
3 叉角厉蝽卵滞育的维持与解除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试验器材
        3.1.3 试验方案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高温对叉角厉蝽卵滞育维持与解除的影响
        3.2.2 高温对滞育卵孵化率的影响
    3.3 小结
4 叉角厉蝽滞育后代的生存适合度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试验器材
        4.1.3 试验方案
        4.1.4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叉角厉蝽滞育后代的发育历期与产卵量
        4.2.2 叉角厉蝽滞育后代的取食量
        4.2.3 叉角厉蝽滞育后代各虫态的存活率
    4.3 小结
5 叉角厉蝽滞育诱导过程中产卵位置与滞育卵的生存适合度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昆虫与植物
        5.1.2 实验仪器与工具
        5.1.3 试验方案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6 叉角厉蝽滞育诱导、维持及解除过程中的生理代谢特征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昆虫与材料
        6.1.2 实验器材
        6.1.3 试验方案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叉角厉蝽雌虫滞育诱导过程中海藻糖含量与海藻糖酶活性变化
        6.2.2 滞育卵滞育维持与解除过程中核酸含量变化
        6.2.3 滞育卵滞育维持与解除过程中山梨醇含量与山梨醇脱氢酶活性测定
    6.3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光周期和高温对叉角厉蝽滞育诱导的作用
    7.2 高温对叉角厉蝽卵滞育维持与解除解除的影响
    7.3 叉角厉蝽的滞育后代的生存适合度
    7.4 叉角厉蝽滞育诱导期产卵位置与滞育卵生存适合度的关系
    7.5 叉角厉蝽滞育卵滞育诱导、维持和解除过程中生理代谢变化
        7.5.1 叉角厉蝽滞育诱导过程中海藻糖含量和海藻糖酶活性变化
        7.5.2 滞育卵滞育维持和解除过程中DNA和RNA含量变化
        7.5.3 叉角厉蝽滞育维持和解除期山梨醇含量和山梨醇脱氢酶活性变化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家蚕滞育解除相关酶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家蚕的滞育
    1.2 滞育的解除
2 滞育解除相关酶类的研究
    2.1 山梨醇脱氢酶
    2.2 过氧化氢酶
    2.3 酯酶A4
    2.4 辅酶Ⅰ和辅酶Ⅱ
    2.5 谷胱甘肽还原循环
3 结语

(7)家蚕滞育解除过程中相关氯离子通道蛋白基因及辅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缩写词及英汉对照
1 前言
    1.1 滞育及滞育机制研究现状
        1.1.1 滞育相关生理生化研究
        1.1.2 生态环境对滞育相关研究
        1.1.3 滞育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
        1.1.4 滞育解除相关的研究
    1.2 氯离子通道蛋白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家蚕、载体和菌株
        2.1.2 主要药品试剂
        2.1.3 主要试剂盒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试剂的配置
    2.2 方法
        2.2.1 蚕卵的处理和取样
        2.2.2 候选基因的克隆
        2.2.2.1 候选基因的引物设计
        2.2.2.2 蚕卵总RNA提取
        2.2.2.3 RNA琼脂糖电泳
        2.2.2.4 cDNA第一链的合成
        2.2.2.5 cDNA的检测和候选基因的扩增
        2.2.2.6 目的基因PCR扩增产物的纯化回收
        2.2.2.7 目的片段与PMD19-T载体相连:
        2.2.2.8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2.9 重组质粒转化受体菌
        2.2.2.10 重组质粒的提取
        2.2.2.11 阳性重组转化子的PCR鉴定及双酶切鉴定
        2.2.2.12 重组转化子双酶切鉴定
        2.2.3 目的基因Real-time PCR
        2.2.3.1 目的基因Real-time PCR引物设计
        2.2.3.2 蚕卵总RNA提取
        2.2.3.3 RNA逆转录
        2.2.3.4 cDNA的验证和引物特异性验证
        2.2.3.5 Real-time PCR
        2.2.5 家蚕滞育和滞育解除蚕卵四种辅酶的分析
        2.2.5.1 蚕卵全蛋白的提取
        2.2.5.2 Bradford法蛋白浓度的测定
        2.2.5.3 蚕卵乙酰辅酶A的检测
        2.2.5.4 昆虫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检测
        2.2.5.5 辅酶Ⅰ和辅酶Ⅱ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蚕卵的孵化情况
        3.1.1 浸酸时间与孵化率的关系
        3.1.2 DMSO浸渍时间与孵化率的关系
        3.1.3 冷藏后浸酸时间与孵化率的关系
    3.2 候选基因的克隆
        3.2.1 候选基因分析
        3.2.2 提取的蚕卵总RNA鉴定
        3.2.3 内参基因的PCR鉴定
        3.2.4 候选基因的PCR鉴定
        3.2.5 候选基因的克隆及重组质粒PCR鉴定
        3.2.6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3.2.7 重组质粒的测序鉴定
    3.3 候选基因在932蚕卵中的表达分析
        3.3.1 Real-time PCR引物特异性验证和cDNA验证
        3.3.2 Real-time PCR溶解曲线和扩增曲线
        3.3.3 候选基因在蚕卵浸酸不同时间的表达分析
        3.3.3.1 BmCLIC基因在浸酸不同时间后的表达情况
        3.3.3.2 BmGluCl基因在浸酸不同时间后的表达情况
        3.3.3.3 Bmγ-Cl基因在浸酸不同时间后的表达情况
        3.3.5 候选基因滞育卵和处理卵中的表达分析
        3.3.5.1 BmCLIC基因在滞育卵、即时浸酸卵和DMSO处理卵发育中表达变化
        3.3.5.2 BmGluCl基因在滞育卵、即时浸酸卵和DMSO处理卵发育中表达变化
        3.3.5.3 Bmγ-Cl基因在滞育卵、即时浸酸卵和DMSO处理卵发育中表达变化
        3.3.6 候选基因在蚕卵冷藏后浸酸不同时间的表达分析
        3.3.6.1 BmCLIC在冷藏后浸酸不同时间后的表达情况
        3.3.6.2 BmGluCl在冷藏后浸酸不同时间后的表达情况
        3.3.6.3 Bmγ-Cl在冷藏后浸酸不同时间后的表达情况
        3.3.7 候选基因在蚕卵冷藏解除滞育后的表达分析
        3.3.7.1 BmCLIC在蚕卵冷藏解除滞育后的表达情况
        3.3.7.2 BmGluCl在蚕卵冷藏解除滞育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
        3.3.7.3 Bmγ-Cl在蚕卵冷藏解除滞育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
    3.4 四种辅酶的变化
        3.4.1 蚕卵发育过程中乙酰辅酶A变化
        3.4.2 蚕卵发育过程中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变化
        3.4.3 辅酶Ⅰ和辅酶Ⅱ检测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不同的刺激量对蚕卵孵化率的影响
        4.2.2 候选氯离子通道蛋白的研究
        4.2.3 候选基因与家蚕滞育解除的关系
        4.2.3.1 BmCLIC基因与家蚕滞育解除的关系
        4.2.3.2 BmGluCl基因与家蚕滞育解除的关系
        4.2.3.3 Bmγ-Cl基因与家蚕滞育解除关系
        4.2.3.4 DMSO处理对候选基因表达量影响
        4.2.4 辅酶在蚕卵发育过程中的变化
    4.3 本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 文献
附录A 载体示意图
附录B 测序图谱及比对分析
附录C 荧光定量PCR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附录D 目的基因在样品中的相对表达量

(8)不同浸酸温度处理家蚕种对其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我国蚕桑业的历史与现状
    1.2 广东蚕桑业的历史与现状
        1.2.1 广东蚕桑业的历史
        1.2.2 广东蚕桑业的现状
    1.3 蚕桑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3.1 蚕桑业面临的挑战
        1.3.2 蚕桑业面临的机遇
    1.4 本研究的原理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家蚕品种
    2.2 桑树品种
    2.3 试验器材
    2.4 调查试验地点
    2.5 调查试验方法
        2.5.1 蚕种浸酸设计
        2.5.2 蚕种胚胎发育过程调查方法
        2.5.3 养蚕区间设计
        2.5.4 养蚕成绩调查方法
        2.5.4.1 健康程度调查方法
        2.5.4.2 茧质调查方法
        2.5.4.3 卵质调查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前期
        3.1.1 试验用桑品种的确定
        3.1.2 试验桑地的选定
        3.1.3 试验桑地的管理
        3.1.3.1 土壤管理
        3.1.3.2 施肥
        3.1.3.3 灌溉与排水
        3.1.3.4 除草
        3.1.3.5 病虫害防治
        3.1.4 试验蚕品种的选定
        3.1.5 试验蚕种前期处理
    3.2 春季试验
        3.2.1 春季蚕种胚胎发育调查
        3.2.2 春季蚕种实用孵化率调查
        3.2.3 春季养蚕成绩
        3.2.3.1 春季健康程度调查
        3.2.3.2 春季茧质调查
        3.2.3.3 春季卵质调查
        3.2.4 春季试验小结
    3.3 秋季试验
        3.3.1 秋季蚕种胚胎发育调查
        3.3.2 秋季蚕种实用孵化率调查
        3.3.3 秋季养蚕成绩
        3.3.3.1 秋季健康程度调查
        3.3.3.2 秋季茧质调查
        3.3.3.3 秋季卵质调查
        3.3.4 秋季试验小结
    3.4 春、秋季试验总结
4 讨论
    4.1 蚕种不同浸酸温度对家蚕不同阶段的影响
    4.2 针对不同生产要求制定不同的浸酸温度
    4.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4.4 相关数据的修正
5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家蚕滞育关联miRNA及其靶基因调控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1 前言
    1.1 家蚕的滞育
    1.2 家蚕滞育研究现状
        1.2.1 滞育关联酶的研究
        1.2.2 滞育关联基因的研究
    1.3 MicroRNA的研究
        1.3.1 miRNA的发现及其作用机理
        1.3.2 家蚕miRNA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背景和目的
    本文采用的实验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家蚕、菌株和细胞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药品试剂
        2.1.4 主要试剂盒
        2.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方法
        2.2.1 蚕卵的取样
        2.2.2 候选基因筛选
        2.2.3 引物的设计
        2.2.4 候选基因的表达情况
        2.2.5 候选基因的荧光定量PCR
        2.2.6 miRNA的潜在靶基因鉴定
        2.2.7 酶活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候选靶基因预测与扩增
        3.1.1 靶标预测
        3.1.2 候选靶基因的PCR扩增
        3.1.3 候选基因的荧光定量PCR
    3.2 候选基因的靶标鉴定
        3.2.1 bmo-miR33843p抑制BmNLK基因的表达
        3.2.2 bmo-miR27613p抑制BmSDH基因的表达
    3.3 BmNLK酶与BmSDH酶的活性测定
        3.3.1 BmNLK的酶活测定
        3.3.2 BmSDH的酶活测定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BmNLK基因与家蚕滞育的关系
        4.2.2 BmSDH基因与家蚕滞育的关系
        4.2.3 BmNLK酶、BmSDH酶的活性与家蚕滞育的关系
        4.2.4 bmo-miR33843p基因与家蚕滞育的关系
        4.2.5 bmo-miR27613p基因与家蚕滞育的关系
        4.2.6 miRNA-mRNA-酶三者在家蚕滞育调控中的作用
    4.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4.4 今后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各候选基因的序列信息
附录B:T克隆测序图谱
附录C:荧光定量PCR扩增曲线和融解曲线
附录D:载体示意图

(10)家蚕TrpA1基因的克隆分析及滞育相关基因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昆虫滞育的类型
        1.2.1 卵滞育
        1.2.2 幼虫滞育和成虫滞育
        1.2.3 蛹期滞育
    1.3 诱导昆虫滞育的因素
        1.3.1 光照对昆虫滞育的诱导
        1.3.2 温度对昆虫滞育的诱导
        1.3.3 湿度对昆虫滞育的诱导
        1.3.4 食物对昆虫滞育的诱导
        1.3.5 种群密度对昆虫滞育的诱导
    1.4 家蚕滞育的研究进展
        1.4.1 家蚕滞育的发生
        1.4.2 家蚕滞育的解除
        1.4.3 家蚕瞬时受体电位通道的研究
        1.4.4 家蚕近日节律基因的研究
    1.5 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BmTrpA1基因对家蚕不同化性品系滞育性影响的探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家蚕品系及供试材料处理
        3.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3.1.3 主要仪器
        3.1.4 BmTrpA1基因序列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3.1.5 主要实验方法及步骤
    3.2 结果与分析
        3.2.1 BmTrpA1基因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3.2.2 BmTrpA1基因胚胎期的转录水平表达检测
        3.2.3 BmTrpA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4 不同化性品系家蚕TrpA1基因上游序列重测序比对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家蚕胚胎的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及数据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4.1.3 家蚕胚胎微量RNA的提取
        4.1.4 文库构建及测序
        4.1.5 数据分析
        4.1.6 荧光定量PCR验证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因表达谱测序数据评估与统计
        4.2.2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特征
        4.2.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类
        4.2.4 KEGG pathway分析
        4.2.5 差异表达基因qRT-PCR验证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家蚕卵滞育相关基因的鉴定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5.1.3 主要实验方法及步骤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滞育相关基因的筛选
        5.2.2 近日节律基因胚胎期转录水平表达检测
        5.2.3 近日节律基因的功能验证及结果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综合与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致谢

四、浸酸孵化法解除家蚕滞育的机理研究(Ⅰ)——H~+在解除家蚕滞育中的效应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松毛虫赤眼蜂孤雌产雌品系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研究[D]. 何玥.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2]家蚕滞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及功能鉴定[D]. 张峰宾. 西南大学, 2019(01)
  • [3]BmSTAT在家蚕滞育中的作用研究[D]. 玉小静.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浸酸对蚕卵PI3K-Akt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D]. 陈柳娟.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叉角厉蝽滞育诱导及其滞育特征研究[D]. 温健.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家蚕滞育解除相关酶类的研究进展[J]. 玉小静,陈芳艳,李文楚,林健荣,钟杨生. 广东蚕业, 2017(02)
  • [7]家蚕滞育解除过程中相关氯离子通道蛋白基因及辅酶研究[D]. 陈飞飞.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8]不同浸酸温度处理家蚕种对其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D]. 李志东.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9]家蚕滞育关联miRNA及其靶基因调控关系研究[D]. 范文涛.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10]家蚕TrpA1基因的克隆分析及滞育相关基因的鉴定[D]. 刘玫静. 西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酸浸孵化解除家蚕滞育机理研究(一)——H~+对家蚕解除滞育作用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