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可能是潮湿的

地球内部可能是潮湿的

一、地球的内部可能是湿润的(论文文献综述)

武粤,李国辉,高原[1](2021)在《第八届青藏高原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WTGTP2020)反映的新进展》文中认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是新生代全球最重要的地质事件,由此青藏高原快速隆升,成为了世界第三极,并不断向外扩展,其内部大型断裂体系发育、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及火山活动性强烈。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地区作为研究高原隆升、深部变形的动力学机制的天然试验场,也是国际地学领域、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焦点。本文根据第八届青藏高原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WTGTP2020)的学术报告,对高原深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的一些新进展进行阐述。本次研讨会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岩石圈结构、变形机制及物质运移动力学模式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围绕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历史,从深部构造与岩浆变质响应,到浅部地表过程以及其对资源气候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将地球深部动力学、地表过程和气候变化等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郭安林,张国伟,董云鹏,郭泱泱,姚安平[2](2021)在《秦岭: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热点》文中研究指明在总结造山带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选择4个有关秦岭多圈层相互作用例子:秦岭与新生代隆升与气候效应;秦岭与生物天然营养库;秦岭与碳中和的基地;秦岭与早期人类和中华文明的摇篮,进行讨论,从不同侧面展现多圈层作用的特征,并探讨其效应。研究发现,无论是造山过程或者造山作用结束形成地理意义上的山脉,秦岭始终都是大陆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竞技场和热点,而且造山作用结束后,多圈层作用正是在前期造山过程提供的物质和形成的构造基础上展开的。研究认为,围绕秦岭展开构造环境生命相关联的宜居地球成因研究前景广阔。

余威,王峰,弓俐,王国华,田景春,马占荣[3](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沉积环境特征及构造指示意义》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上石炭统羊虎沟组23件泥岩样品中主元素、痕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羊虎沟组沉积环境与构造指示意义。结果表明:CIA与ICV指示古风化条件为中等化学风化,Rb/Sr与Sr/Cu反映古气候为温暖湿润环境,Sr/Ba与Th/U显示古水体盐度为过渡相半咸水环境,V/(V+Ni)与δU值表明属于弱氧化-还原的过渡环境;根据La-Th-Sc、Th-Sc-Zr、Th-Co-Zr、(La/Yb)-∑REE以及(La/Th)-Hf判别图解,认为研究区整体为大陆边缘型构造背景,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上地壳长英质源区。研究区羊虎沟组的沉积环境为温暖湿润、弱氧化-还原性的过渡相半咸水环境;受阿拉善古陆活动大陆边缘与祁连-北秦岭造山带被动大陆边缘的共同影响,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沉积期属于南北挤压、西部裂陷拉张的边缘裂陷盆地。

张风菊,薛滨,于革[4](2021)在《欧亚大陆中北部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湖泊水位变化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文中提出湖泊水位高低通常能有效地指示湖盆内湿润条件的变化,进而反映区域有效降水(降水—蒸发)变化,成为重建第四纪古气候演变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苏联和蒙古国古湖泊数据库以及中国晚第四纪古湖泊数据库中149个湖泊水位变化资料的梳理总结,探讨了末次盛冰期(18 cal. ka BP)以来该地区干湿变化规律及区域分异。根据研究区气候特征、地理位置及已有研究成果将其分为东欧湖泊区、中东亚干旱区和中国北方季风区三大湖区。根据不同水位记录在整个湖泊历史中出现的频率,采用3级重新分类区分出高、中、低3级水量,并把每个湖泊数字化的3级古水量表示成与现代的差值,得到每个湖泊样点每千年时间间隔内相对现代的5级水量变化(很湿润、湿润、无变化、干旱和很干旱)。结果表明,三大湖区末次盛冰期以来可能经历了不同的干湿变化过程:东欧地区湖泊水量记录在晚冰期之前较少,至全新世逐渐增多,且基本表现为早全新世干旱、中晚全新世相对湿润的状况。中东亚干旱区整体呈现出末次盛冰期至中全新世均较湿润而晚全新世干旱的气候状况,但区域内部不同湖泊在起讫时间和强度上存在显着差异。中国北方季风区的湿润期主要发生在早中全新世,但是不同湖泊有所不同。对比分析显示,早全新世时东欧地区东部气候随着斯堪的那维亚冰流的逐渐消退而逐渐变湿润,中全新世由于夏季北欧反气旋东翼的气旋气流增强而达到最湿润状态,西部地区早全新世由于强劲的西伯利亚热高压存在而整体偏干旱,中全新世由于夏季亚洲季风的渗透而转为湿润。中东亚干旱区冰期内的湿润条件可能主要与西风带降水及低温低蒸发有关,而全新世则可能主要与夏季风深入内陆导致降水增加有关。中国北方季风区全新世湿度变化可能主要受东亚季风控制。

曹静,程晓钰,曾智霖,杨梓琪,刘晓燕,王红梅,马丽媛,鲁小璐,苏春田,黄奇波[5](2021)在《广西桂林新村屯洞穴细菌群落的生境特异性及网络分析》文中指出洞穴是研究深地生物圈的天然实验室,对认识深地生物圈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分布特征至关重要.以我国岩溶最为发育的广西桂林市为研究区,对新村屯洞穴内不同小生境进行了系统采样,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的分析,发现洞穴中细菌群落以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优势,不同生境间细菌群落α多样性存在显着差异,以洞穴上覆土壤α多样性最高,洞穴内微生物席α多样性最低.洞穴内细菌组成按生境聚类,不同生境具有独自的指示类群,干燥石笋表面生物膜指示属为Nitrospira和Polycyclovoran;上覆土壤、微生物席、沉积物和风化结皮的指示属分别为Candidatus Udaeobacter、Vicinamibacter、Bacillus和Longimicrobium,显示出洞穴细菌群落的生境特异性.冗余分析结果证实pH和TOC(total organic carbon)对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共现性网络分析表明,洞穴细菌群落网络高度模块化,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Candidatus Udaeobacter和嗜热油菌纲(Thermoleophilia)为排名前三的关键种,对维持细菌网络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共现性网络节点之间以正相关连接占主导,表明微生物主要通过相互协作以共同抵抗洞穴中的极端条件.这些结果揭示了新村屯洞穴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生境特异性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升了人们对洞穴生态系统这一陆地深地生物圈的认识.

陶有兵,任天龙,黄永波,王丽娟,姚金娇,张成君[6](2022)在《莱阳盆地Albian阶林家庄——辛格庄组古环境演变沉积地球化学记录》文中研究指明胶莱盆地是一白垩系发育较为完整的陆相含火山地层沉积盆地。白垩系中发现有大量恐龙骨骼、恐龙蛋,以及其它动植物化石,是研究陆相白垩纪古环境演变的重要地区。本文通过对胶莱盆地莱阳洼陷Albian阶林家庄组—辛格庄组地层沉积特征、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δ13C,δ18O)、色度(L*,a*,b*)、碳酸盐含量、TOC含量,以及风化指数(CIA)、古气候指数(C)等古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反映出Albian阶古气候从早期偏冷干逐渐过渡到半干旱-半湿润状态。古气候总体上温暖湿润,但也存在多次气候波动特征。偏重的碳同位素组成与OAEs事件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表明胶莱盆地在白垩纪时期陆相地层与海相地层之间存在一定的对比关系。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高浓度大气CO2可能是这两者之间联系的纽带。林家庄组—辛格庄组地层碳同位素组成显示,陆相地层中OAE1c至少由3次次级旋回组成,代表了气候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

陆雨诗,胡勇,侯云东,孙继峰,何文祥,高小洋,司锦,宋雯馨[7](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指示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沉积岩中的各种微量元素在测定整个沉积岩的环境和演化过程中都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和敏感程度,是记录整个沉积岩演化过程的有效参数。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沉积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是上石炭统油气所展现出来的新型层系,其中古水体环境和古气候对于恢复该区域历史时期羊虎沟组沉积的格局和成藏性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东部羊虎沟组不同层位的47件泥岩样品进行微量元素测试,选取对于泥岩沉积环境较为敏感的元素作为评价和判别的指标,如锶(Sr)、钡(Ba)、铀(U)、钍(Th)、钒(V)、镍(Ni)、钴(Co)等,并结合沉积学标志研究了盆地西缘羊虎沟组古盐度、氧化还原条件、古水深及古气候特征。结果表明:Li、Sr、Ni、Ga以及Sr/Ba数值表明该研究区处于淡水-微咸水环境,偶尔也会注入咸水;δU、U/Th、V/(V+Ni)、V/Cr和Ni/Co数值表明研究区处于弱氧化弱还原-氧化环境,部分深水区可能存在还原环境;综合沉积学标志及生物遗迹化石判断,羊虎沟组沉积期以浅水环境为主;Sr/Cu以及CaO/(MgO×Al2O3)值指示研究区在羊虎沟组时期处于北部及中部较炎热干燥、南部较温暖湿润的气候中。

曾胜强[8](2021)在《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序列与盆地转换研究》文中指出羌塘盆地是我国陆域勘探程度最低、面积最大的中生界海相含油气沉积盆地。晚三叠世末,北羌塘盆地突然从碳酸盐岩(或碎屑岩)沉积转变为火山-火山碎屑岩沉积,之后被早中侏罗世冲积扇-河流相沉积超覆,羌塘盆地由前陆盆地转换为裂谷盆地,那么,该沉积转换过程中的沉积序列、古气候、古环境及物源等有什么变化规律,沉积转换开始于何时?同时,该时期在南羌塘、藏南等海相地层中发生了碳同位素偏移和生物绝灭事件,这些事件与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转换和晚三叠世岩浆活动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深化认识羌塘中生代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揭示东特提斯地区晚三叠世末生物绝灭、火山喷发以及海退海侵事件的联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选择北羌塘盆地出露连续的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地层(包括岩心和岩屑)为研究对象,通过薄片、粒度、微体古生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手段,揭示了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转换期的沉积序列、古气候、古环境、物源等变化规律,确定了晚三叠世火山喷发幕事件和盆地转换时间,并揭示了该沉积转换与同时期火山喷发、生物绝灭等事件之间的联系。主要认识如下:晚三叠世卡尼期,羌塘前陆盆地逐渐萎缩,上三叠统碎屑岩沉积(肖茶卡组上段、巴贡组等)总体表现为一套水深逐渐变浅的海陆过渡相硅质碎屑沉积序列。肖茶卡组上段呈现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完整的海退序列,之后被那底岗日组冲洪积相底砾岩沉积超覆。巴贡组从局限海转变为海陆过渡环境,之后过渡为火山碎屑岩沉积,与上覆火山碎屑岩整合接触。在羌塘中央隆起周缘,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以及三角洲平原含煤沉积。晚三叠世诺利-瑞替期,羌塘盆地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沉积事件,沉积了那底岗日组或鄂尔陇巴组,主要表现为陆上火山沉积序列,局部为水下火山沉积序列。根据典型剖面特征,分为三种沉积类型:类型1,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呈角度不整合沉积超覆于古生代褶皱地层之上,见于羌塘中央隆起以及盆地北部;类型2,晚三叠世火山-沉积不整合于上三叠统地层之上,不整合面常发育古风化壳以及冲洪积相底砾岩,见于盆地西南缘和北部;类型3,晚三叠世火山-沉积与下伏地层为连续沉积,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和中部。中下侏罗统雀莫错组主要发育两类沉积序列:类型1,由冲洪积-河流相开始,逐渐向三角洲、潮坪-泻湖和局限台地演化的海侵序列,主要分布于北羌塘中部地区;类型2,由于受海水的影响相对较小,雀莫错组沉积期为陆缘近海湖相硅质碎屑沉积序列,包括河流、蒸发盐湖和浅湖等沉积环境,分布于北羌塘东部和北部地区。羌塘盆地晚三叠世火山活动呈幕式喷发过程。雀莫错南剖面发育完整的晚三叠世火山-沉积序列,从底到顶完整的记录了四期火山-沉积旋回,凝灰岩的沉积年龄分别为220.0±1.1 Ma、210.9±0.9 Ma、208.3±0.8 Ma和202.9±1.1 Ma,顶部年龄位于三叠系/侏罗系界限附近,与鄂尔陇巴组和雀莫错组的地层界限基本一致。羌塘盆地晚三叠世火山喷发时间在202~227 Ma之间,跨越了整个诺利期-瑞替期,火山喷发的持续时间约~25 Ma,并且呈现出203 Ma,208 Ma,211 Ma,217 Ma和221 Ma五个年龄峰值。北羌塘盆地于~227 Ma发生沉积盆地转换,由前陆盆地转换为裂谷盆地,~202 Ma之后,开启了羌塘侏罗纪裂谷盆地的早期充填过程。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转换期间古气候和古环境均发生了重大转变。沉积转换之前,碎屑岩的CIA、CIW和PIA值均较大,平均值分别为75.06,75.50和71.55,为中等~强风化强度,地化指标及微体化石结果显示该时期总体为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环境,部分为半湿润气候,水体为正常海水~半咸水环境,向上过渡为微咸水环境。沉积转换期间,化学风化指标大幅度降低,平均值分别下降到47.24,47.44和45.03,为低等风化强度,整体为半干旱气候,部分处于极端干旱气候,水体为淡水~微咸水环境。沉积转换后,化学风化强度整体回升,平均值分别增加到76.12,76.55和72.48,古风化为中等~高等风化强度,古气候整体为半湿润,部分为湿润气候,沉积转换后早期水体盐度较低,为淡水~半咸水的水体条件。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该沉积转换时期的古环境转变与同时期的火山喷发、碳同位素异常及生物绝灭等事件是基本同步的,晚三叠世幕式火山喷发造成大气圈和水圈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或甲烷)的大量快速增加,形成极端干旱的气候环境和海洋酸化等条件,可能是导致南羌塘等地区晚三叠世末生物危机的重要原因。另外,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转换前后的物源区也发生了变化。沉积转换之前,碎屑岩的锆石年龄大多集中在220~250 Ma之间,物源区主要为羌塘中央隆起;沉积转换之后,碎屑岩的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1700~1900 Ma和2100~2700 Ma,其次为200~220 Ma之间,羌塘中央隆起和松潘-甘孜复理石带为该时期的主要物源区。最后,本文将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转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前陆盆地萎缩阶段、裂谷盆地开启阶段和裂谷盆地早期充填阶段,建立了该时期的沉积演化模式,并进一步阐述了各阶段的沉积演化历史。

唐领余,沈才明,吕厚远,李春海,马庆峰[9](2021)在《青藏高原第四纪孢粉研究五十年》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60年代,因应西部经济建设的需要催生了青藏高原第四纪孢粉研究.最初为探索冰期(冷期)/间冰期(暖期)孢粉组合、植被与气候变化规律,且首次在青藏高原主体钻取200多米第四纪湖相沉积岩芯进行孢粉研究.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开始了高山雪冰孢粉研究; 80年代起,开展了中法、中德、中澳和中美国际合作,标志着中国第四纪孢粉学界与国际接轨,一些第四纪孢粉研究的新方法逐渐得到不断的推广和应用,使中国第四纪孢粉学开始了从定性到定量重建古植被与古气候的探索; 90年代后,众多孢粉学者在青藏高原的60多个湖泊/剖面及高山冰川研究点,开展了以全球变化为重点的大范围第四纪孢粉研究,探讨更新世以来高原植被的时空变化及高原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青藏高原第四纪孢粉研究,为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的建立及高原末次盛冰期以来植被和气候演变过程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已有的花粉记录揭示了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植被的时空分布,表现为森林、草甸、草原和荒漠在末次盛冰期、冰消期和全新世适宜期等不同时段的扩张和收缩.古植被反映的末次盛冰期以来古季风经历了弱→增强→强盛→减弱但仍活跃→萎缩的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刘洋,刘正豪,吴兴,覃朗,武雨纯,张朝琳,赵振兴,周翔,邹永廖[10](2021)在《火星的水环境演化》文中研究指明火星是太阳系中早期演化历史与地球非常相似的一颗行星,为了解火星的古气候环境以及火星是否存在过生命,火星的水环境历史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火星历史上水对火星表面的改造痕迹介绍了水在火星演化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水流、冰川、古湖泊与古海洋等与火星表面地形地貌演化以及矿物岩石形成与迁移过程等密切相关,它们的发育与消失受到火星古气候变迁的影响。关于火星古气候是暖湿还是干冷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但是可以确定至少有短暂且持续的暖湿时期提供了水的活动条件。现今的火星表面寒冷干旱,但是火星的地下储存了冰层甚至可能有地下湖泊。随着近年来火星探测任务越来越频繁,人们将会在火星水演化历史上有更多新的发现。

二、地球的内部可能是湿润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球的内部可能是湿润的(论文提纲范文)

(1)第八届青藏高原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WTGTP2020)反映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地球物理探测与深部结构
    1.1 背景噪声成像
    1.2 深地震反射剖面
    1.3 地震各向异性
    1.4 地震强地面运动与数值模拟技术
2 变形特征与动力学过程
    2.1 古地幔柱作用
    2.2 隧道流与挤出型造山
3 构造地质与碰撞生长过程
    3.1 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过程
    3.2 高原生长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
    3.3 新构造活动与地貌演化
4 结语

(2)秦岭: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热点(论文提纲范文)

1 造山带的多圈层相互作用
    1.1 造山作用期间的多圈层相互作用
    1.2 造山作用结束后的多圈层相互作用
2 秦岭山脉的概况
3 秦岭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实例
    3.1 秦岭新生代的隆升与气候效应
        3.1.1 秦岭新生代的隆升
        3.1.2 秦岭新生代的气候效应
    3.2 秦岭:生物天然营养库
    3.3 秦岭:碳中和的基地
    3.4 秦岭:早期人类和中华文明的摇篮
        3.4.1 蓝田人的摇篮
        3.4.2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4 结语

(3)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沉积环境特征及构造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3 测试结果
4 讨 论
    4.1 沉积环境特征
        4.1.1 古气候判别
        a.风化强度对古气候的指示
        b.古气候的地球化学判别指标
        4.1.2 古盐度判别
        4.1.3 古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判别
    4.2 构造指示意义
        4.2.1 主元素构造背景判别
        4.2.2 痕量及稀土元素构造背景判别
        4.2.3 构造指示意义
5 结 论

(4)欧亚大陆中北部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湖泊水位变化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 末次盛冰期以来不同湖区湖泊水位变化特征
4 讨论
5 结论

(5)广西桂林新村屯洞穴细菌群落的生境特异性及网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方法
    1.1 研究地简介
    1.2 样品采集
    1.3 理化参数测定
    1.4 DNA提取及测序
    1.5 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
    2.1 理化性质
    2.2 细菌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
    2.3 不同生境微生物群落的差异
    2.4 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的影响
    2.5 细菌群落的网络分析
3 讨论
    3.1 洞穴细菌群落的生境特异性
    3.2 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的影响
    3.3 洞穴细菌类群的相互作用
4 结论
补充材料

(6)莱阳盆地Albian阶林家庄——辛格庄组古环境演变沉积地球化学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及样品采集
2 样品分析及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7)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地层与岩石
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4 测试结果及讨论
    4.1 古盐度
        4.1.1 微量元素含量法
        4.1.2 Sr/Ba比值法
    4.2 氧化还原条件
    4.3 古水深
    4.4 古气候
5 结论

(8)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序列与盆地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科学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羌塘中生代盆地早期演化研究现状
        1.2.2 羌塘盆地晚三叠世火山-沉积事件研究现状
        1.2.3 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沉积转换及相关事件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工作量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1.1 盆地基底
        2.1.2 盆地构造层划分
        2.1.3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2.2.1 地层分区
        2.2.2 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
        2.2.3 北羌塘盆地中生界地层
    2.3 羌塘中生代盆地沉积演化
第3章 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特征及沉积序列
    3.1 上三叠统巴贡组沉积环境特征
        3.1.1 岩石学特征
        3.1.2 沉积构造特征
        3.1.3 古生物特征
        3.1.4 沉积相特征
        3.1.5 沉积相空间展布特征
    3.2 上三叠统鄂尔陇巴组(或那底岗日组)沉积环境特征
        3.2.1 岩石学特征
        3.2.2 沉积相特征
        3.2.3 沉积相空间展布特征
    3.3 中下侏罗统雀莫错组沉积环境特征
        3.3.1 岩石学特征
        3.3.2 沉积构造特征
        3.3.3 古生物特征
        3.3.4 沉积相特征
        3.3.5 沉积相空间展布特征
    3.4 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序列
        3.4.1 晚三叠世前陆盆地萎缩期沉积序列
        3.4.2 晚三叠世裂谷盆地开启期沉积序列
        3.4.3 早中侏罗世裂谷盆地早期沉积序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晚三叠世火山喷发幕事件与盆地转换时间
    4.1 晚三叠世火山喷发幕事件
        4.1.1 雀莫错南剖面
        4.1.2 沃若山北剖面
        4.1.3 羌资16 井岩心剖面
        4.1.4 玛托剖面
        4.1.5 晚三叠世火山喷发幕事件的区域对比
    4.2 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盆地转换时间
        4.2.1 晚三叠世火山喷发年龄的分布特征
        4.2.2 沉积盆地转换时间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转换期的古环境转变
    5.1 沉积转换前古环境特征
        5.1.1 古风化特征
        5.1.2 古气候特征
        5.1.3 古盐度特征
    5.2 沉积转换期古环境特征
        5.2.1 古风化特征
        5.2.2 古气候特征
        5.2.3 古盐度特征
    5.3 沉积转换后古环境特征
        5.3.1 古风化特征
        5.3.2 古气候特征
        5.3.3 古盐度特征
    5.4 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环境转变及其对晚三叠世末生物绝灭事件的启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转换期间的物源变化
    6.1 沉积转换前物源区特征
        6.1.1 雀莫错南剖面
        6.1.2 羌资16 井岩心剖面
    6.2 沉积转换后物源区特征
        6.2.1 羌资16 井岩心剖面
        6.2.2 雀莫错南剖面
        6.2.3 沃若山北剖面
    6.3 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转换期间的物源变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盆地演化
    7.1 前陆盆地萎缩阶段
    7.2 裂谷盆地开启阶段
    7.3 裂谷盆地早期充填阶段
    7.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9)青藏高原第四纪孢粉研究五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困难中起步:探索冰期(冷期)/间冰期(暖期)孢粉组合特征
3 携手中跋涉:中西方学者合作探讨青藏高原古植被与古气候
4 定性到定量:行进在定量重建古植被与古气候的征途
5 开拓新领域:开展高山冰川的雪冰孢粉研究
6 恢复古植被:探讨更新世以来高原植被的时空变化
    6.1 高原东南部末次冰消期以来植被演替
    6.2 高原南部晚更新世以来植被演替
    6.3 高原中东部更新世以来植被演替
    6.4 高原中部全新世植被演替
    6.5 高原西部全新世植被演替
7 重建古气候:探讨西南(印度或南亚)季风主导的高原气候变化
8 展望未来:任务艰巨

(10)火星的水环境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流水地貌
2 冰川地貌
3 湖泊和海洋
    3.1 湖泊
    3.2 海洋
        3.2.1 海洋存在的证据
        (1)海岸线结构的发现。
        (2)河谷网络和冲积三角洲结构的相关发现。
        (3)火星北部大平原中的沉积物。
        3.2.2 海洋的起源
        3.2.3 海洋的演化
4 现代水环境
    4.1 水冰分布
    4.2 极区冰盖和地下湖泊
    4.3 季节性斜坡纹RSL
5 含水矿物
6 水环境的就位探测
7 水环境演化
    7.1 地质和水环境演化历史
    7.2 气候模型争议
8 结论

四、地球的内部可能是湿润的(论文参考文献)

  • [1]第八届青藏高原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WTGTP2020)反映的新进展[J]. 武粤,李国辉,高原. 地震科学进展, 2021(12)
  • [2]秦岭: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热点[J]. 郭安林,张国伟,董云鹏,郭泱泱,姚安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 [3]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沉积环境特征及构造指示意义[J]. 余威,王峰,弓俐,王国华,田景春,马占荣.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6)
  • [4]欧亚大陆中北部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湖泊水位变化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J]. 张风菊,薛滨,于革. 地理学报, 2021(11)
  • [5]广西桂林新村屯洞穴细菌群落的生境特异性及网络分析[J]. 曹静,程晓钰,曾智霖,杨梓琪,刘晓燕,王红梅,马丽媛,鲁小璐,苏春田,黄奇波. 科学通报, 2021(31)
  • [6]莱阳盆地Albian阶林家庄——辛格庄组古环境演变沉积地球化学记录[J]. 陶有兵,任天龙,黄永波,王丽娟,姚金娇,张成君. 地球学报, 2022(01)
  • [7]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指示意义[J]. 陆雨诗,胡勇,侯云东,孙继峰,何文祥,高小洋,司锦,宋雯馨.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28)
  • [8]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沉积序列与盆地转换研究[D]. 曾胜强.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9]青藏高原第四纪孢粉研究五十年[J]. 唐领余,沈才明,吕厚远,李春海,马庆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1(12)
  • [10]火星的水环境演化[J]. 刘洋,刘正豪,吴兴,覃朗,武雨纯,张朝琳,赵振兴,周翔,邹永廖. 地质学报, 2021(09)

标签:;  ;  ;  ;  ;  

地球内部可能是潮湿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