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串口复用电路

单片机串口复用电路

一、单片机串行口复用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何智龙[1](2016)在《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电力变压器作为电网互联和功率交换的枢纽设备,能否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整个电网的连续运行,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为电力系统中变压器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很大的保障。近些年随着电力变压器容量和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与设计仍然备受关注。本文在变压器微机保护的研究和发展的背景下,主要分析了变压器差动保护,比率差动保护和励磁涌流原理。同时根据设计需求和任务对复压过电流保护,零序保护,过负荷保护以及TA断线和TA饱和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变压器励磁涌流和比率差动保护分别进行了MATLAB仿真,分析了仿真的结果。在原理,仿真的基础上,对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进行了硬件和软件的设计。硬件上采用双CPU的设计方法,以DSP芯片TMS320F2812实现其保护功能,以C8051F020单片机作为辅助芯片实现其管理功能。双CPU不仅加快了装置的运算速度,而且增加了装置的安全性能和稳定性能。硬件上主要有采样电路,滤波放大电路,多路复用电路,测频电路,开关量输入输出电路和通信电路等。软件上DSP采用μC/OS-Ⅱ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其任务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遥测和遥信任务,保护判断任务,采样及A/D转换任务和通讯任务。最后对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进行功能性测试,主要分析了测试的方法和测试结果。本文对变压器微机保护的研究与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黄燕[2](2016)在《无源无线温湿压传感器电路系统优化设计》文中认为传感器技术如今已经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汽车、电脑、智能手机、气象探测、国防安全等。随着传感器的应用日益广泛,传统的有源有线传感器的缺陷日益突出,人们对传感器的性能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小型化、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低功耗无源化等。传统的有源有线传感器体积大,数据传输为有线的方式,在测量恶劣环境、植入生物体、测量密封环境时存在诸多不便甚至无法测量。无源无线传感器具有体积小、不使用电源、无线遥测的优点,在测量密闭环境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源无线传感器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LC谐振型无源无线传感器;第二类是基于背散射调制的无源无线传感器。LC谐振型传感器系统所使用的传感器一般是电容式传感器或者电感式,利用传感器的参数变化,改变谐振频率,利用外部设备测量其谐振频率。这种无源无线传感器的缺点在于需要笨重的外部设备或者复杂的测量电路、难以实现双信道数据传输或者多参数测量。基于背散射调制的无源无线传感器系统克服了LC谐振型传感器的这些缺点,这种无源无线传感器系统是将传感器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结合。其数据和能量的无线传输的原理与射频识别技术一样,与射频识别技术不同的是数据的来源。本论文主要设计了一种基于背散射调制的无源无线多参数传感器系统,并对该系统做了大量的优化。系统主要针对密闭喷涂间设计的,用于测量喷涂间内的温度、湿度和气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如下:首先介绍了传统传感器技术局限性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方向,随后介绍了无源无线传感器的应用前景。对无源无线传感器的种类做了介绍,并介绍了无源无线传感器系统的发展现状。然后对基于背散射调制的无源无线传感器系统所涉及的技术和理论进行了分析。接着就提出了一种适合测量密封环境的无源无线多参数传感器系统,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密封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系统主要包括主系统和次系统两个部分,主次系统之间通过电感耦合实现能量和数据的无线传输。主系统通过载波为次系统提供能量,次系统利用传感器采集环境参数,利用接口电路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转换为数字频率信号,再利用时分复用电路实现系统多参数测量。次系统通过负载调制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传到主系统。本文对系统各个部分的电路结构和功能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并利用仿真软件验证电路的可行性。随后从功率放大器、传感器接口电路等方面对电路进行了优化,提高了系统的各项性能。在设计优化之后,对电路的调试和系统的测试做了详细的说明,主要包括电路的参数如何调试,传感器的测试和标定,系统的数据无线传输距离测试,系统精度和分辨率的测试,系统在实际应用环境密闭喷涂间的测试。使用背散射调制读出将数据由次系统传到主系统的最大无线距离达到4cm.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对温湿压传感器的灵敏度为分别为:0.18kHz/℃, 0.1kHz%RH和0.056kHz/hPa本文的最后对论文的工作做了总结,并对基于背散射调制的无源无线传感器系统的改进方法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陈大力[3](2016)在《基于GSM网络的汽车智能防盗报警器设计》文中认为介绍了一种基于GSM技术的汽车防盗报警系统,阐述了基于STC89单片机的GSM汽车报警器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该系统利用GSM短息模块来发送接收用户的手机短信和来电,实现对汽车的实时监听和远程遥控。系统采用红外人体传感器,振动传感器,门传感器来探测汽车的状况,当传感器检测到异常情况时,单片机控制GSM短信模块向用户发出报警信息。用户接收到报警信息后,可以做出及时的应对措施,达到了预盗的目的。该系统结构简单、功能实用,使用方便,通信成本低且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报警器存在的不足。

陈荡[4](2014)在《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堵点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堵点检测技术是一门针对现实生活中气动物流传输管道经常发生卡堵现象而兴起的技术。这门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用的越来越广泛,对解决医院气动物流传输药品、手术耗材等和银行传送票据、文件以及大型工厂传送器件、材料出现的管道堵点问题起了很大的作用。如何提出一种更有效更能精确定位进行排堵的方法以及运用此方法设计堵点检测装置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管道堵点技术,提出了两种气动物流堵点检测方案,通过两种方案的比较,着重研究基于电涡流的堵点检测技术,并给出了该方案的设计思想与总体方案。首先在设计思想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气动物流管道堵点的检测转变成了对金属炮弹的检测,这样堵点位置的检测变得更为容易,提高了检测的精度。其次,在设计的原理上通过采用基于平衡线圈的电涡流检测技术,依据通电线圈磁场基本电磁特性,得到金属炮弹进入平衡线圈之前和之后磁场的变化规律,以此为依据判断金属炮弹是否通过线圈,使得检测的准确度和精度大大提高。以此为理论依据,本文设计了一种由发射线圈信号电路、线圈接收信号电路、前置端放大电路、相位检测电路以及单片机电路等组成的智能型堵点检测装置的方案,并通过串口通讯连接到PC机进行远程监控检测过程。线圈探头电路和控制电路的设计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其中在探头部分对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大小以及相对位置都进行了比较精确的设计,从而确保探头检测数据的可靠性。控制电路部分主要是对信号的采集与处理,通过电路产生具有稳定频率的正弦波,接收信号再经过滤波、放大、信号调理以及峰值保持,最后由单片机获取和处理。在进行硬件设计的同时,为了让检测过程以图形化的方式更直观地显示在巡检人员的面前,采用VC++编程实现检测过程,达到人机交互的目的。最后,通过实验展示了本文设计的堵点检测装置的检测效果以及功能特点。

周鹏,王冠亚,宋清新,纪洪波[5](2014)在《总线式原油盘库数据采集子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原油盘库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较低。为大力提高其自动化水平,本文根据该采油厂各联合站分散采集、集中监视的特点,设计了基于RS-485总线和主从单片机结构的数据采集子系统方案。由位于监控室的主单片机作为中枢,通过RS-485总线采集各从单片机收集到的原油参数并通过串口上传到上位机中。利用上位机软件配合Proteus软件和Keil软件对整个子系统进行了仿真和测试,从而验证了其可行性。

兰京[6](2014)在《地铁车辆控制系统电气柜自动测试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地铁车辆控制系统是由很多不同种类的电气柜组成,电气柜的可靠性将直接影响地铁车辆运行时的安全性。目前一般使用人工的检测方法对电气柜进行检测,该方法费时费力而且有错检和漏检的风险。本文设计了一种地铁车辆控制系统电气柜的自动测试系统,提高了对电气柜检测的效率和可靠性。首先,根据地铁车辆控制系统电气柜的特点确定了电气柜的测试原理,针对被测电气柜的设计对其进行测试给定并采集其输出,将采集结果与期望结果对比,进而确定被测电气柜的故障情况。其次,根据测试原理进行了系统整体方案的设计。电气柜自动测试系统分为三个层次:系统层、管理层、测试层。系统层确定测试方案并统筹测试过程;管理层实现对通信和测试电源的管理;测试层实现对被测电气柜给定输入并采集其输出。第三,根据系统整体设计方案,完成了系统各板卡的硬件设计和主控芯片程序设计。包含对测试系统的采集输出板卡、通信控制板卡和电源管理板卡的硬件设计和主控芯片程序设计最后,对测试系统进行了调试并对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经过对系统进行调试和改进本测试系统目前运行正常,达到预期的测试目的,为地铁车辆控制系统电气柜测试提供了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

陈君[7](2012)在《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应答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利用水声通信和水声定位技术完成海底地震勘探电缆的测量与二次定位,具有声换能器基阵尺寸小、可移动定位、布放和安装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浅海的油气资源勘探中。水声应答器是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的水下应答部件,固定于海底勘探电缆上并为定位系统提供测量数据,应答定位信号。本课题针对国内水声定位系统在浅海石油勘探中定位距离短、无法多目标定位等局限性,设计并实现了一种以MSP430单片机为主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为协处理器的新型水声应答器。系统硬件在器件选型、值守电路选用、功放效率、电源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低功耗设计,降低了应答器水下待机功耗;对水下低信噪比的微弱信号拾取做了详细分析与板级处理,增强了应答器抗干扰能力;采用了16位高性能、低功耗的C5000系列数字信号处理器作为水声扩频通信的协处理器,为算法实现提供了可靠的运算平台;应答器通信方式为Gold码直接序列扩频,提高了水下抗多径、抗衰减能力,同时,正交扩频编码的使得定位系统可同时解算多个应答信号,实现了多目标定位功能。通过MATLAB仿真、消声水池和湖泊的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应答器性能稳定可靠,待机静态工作电流小于5mA,实现了30米下潜深度、1500米作用距离的大仰角多目标应答器同时应答与定位,达到了预期设计指标。

靳朋飞[8](2012)在《红外温度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药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搅拌速率的快慢及搅拌时间的长短都会影响药品的温度变化及分布,进而对药品的质量产生影响。不合理的温度过程及范围会使得药品质量下降。为此,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红外温度传感器的温度监测和控制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药品加工或装填过程中腔体表面温度,来研究转轴速率等因素对药品温度变化及分布的影响,为控制药品温度和提高药品质量提供研究基础。首先,本文对目前常用的温度检测方法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不同测温方法的优缺点,结合该课题实际监测对象对传感器参数的要求,进行了传感器的选型,论证了使用红外温度传感器来实现温度监测的可行性,并给出了系统总体框架。系统硬件部分由温度采集模块、控制传输模块、电机模块这三个主要功能模块组成。温度采集模块使用三个传感器实现温度采集,并且在进行数据传输时通过时分复用的方法共用同一SPI总线;控制传输模块由C8051F340单片机及相应的外围电路组成,是系统硬件部分的核心,它实现与温度采集模块、电机模块以及计算机的硬件接口设计,并且通过软件编程,实现了与计算机的USB通信,完成了温度采集模块、电机模块与计算机端主控软件之间的数据传输;电机模块由两相步进电机及驱动器及组成,通过接收传输控制模块传送的脉冲及电平信号,实现对搅拌速率及方向的控制。系统主控软件采用C++编程语言和VC6.0编程软件进行编写,软件基于编译环境中现有的对话框程序框架构建,在功能上主要实现温度信息、电机状态的实时显示、电机控制参数设定方法以及与USB设备的通信。利用该系统对搅拌过程中温度变化、温度分布、平衡温度与搅拌速率的关系分别进行了试验研究,并结合试验中搅拌速率与平衡温度的关系,给出了不同目标温度下搅拌速度的设定方法。最后,给出了全文的结论,对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提出了建议。

胡祖翰[9](2011)在《光时分复用在铁路区间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铁路区间采用光纤通信方式,可以大大增加系统的传输带宽,同时光纤防电磁干扰的优点可使区间通信的质量更高。随着目前市场上铜价的飞涨,用光纤代替铜缆也成为了一种趋势。因此,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研究一种铁路区间光纤通信系统具有实际意义。按照铁路区间通信规范中对区间电话系统的要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光时分复用技术、采用无源光网络结构的铁路区间光纤通信系统设计方案,针对系统硬件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解决,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各无源光接口的结构,充分考虑实际光纤传输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行了链路光功率均衡设计。按照光功率均衡的条件,通过优化设计给出了各节点分路器的最优设计方案,可使链路用到的光分路器种类最少,有利于减少成本投入。2.设计了同步时钟恢复电路、复用电路、解复用电路和协议处理电路这四个核心电路。同步时钟恢复电路可从接收信号中获得基准时钟信息并生成同步时钟,实现了系统各无源光接口间的光同步;复用电路通过时序控制可使发射信号在光域中复用到对应的时隙;解复用电路可从接收信号中解下所需数据;协议处理电路使CPLD芯片能够与外部单片机进行通信,从而让系统具备自动控制机制。3.以四个核心功能电路为基础设计了主控端、终端和副主控端的核心电路,其中主控端和副主控端为端站设备,终端为站间设备。基于此搭建了一个区间通信系统,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将该套系统在沪昆线上的金马村和秧田冲两车站之间进行了现场实验,结果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

容蓉[10](2011)在《基于GPS/GPRS的MCU车载智能终端的设计》文中提出车用智能服务系统是集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在交通管理领域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一个崭新的领域。车载智能终端,控制服务器以及数据库是车用智能服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各个部分之间通过不同的信息网络进行通信。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基于单片机微处理器(MCU)的车载智能终端。车载智能终端是车用智能服务系统的主要感知单元,也是沟通“车”与“服务系统”之间的桥梁。该终端需要实现GPS定位与导航功能、车辆状态数据采集功能、无线数据传输功能、语音菜单等车载综合服务功能。本论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51核单片机的车载智能车载终端,STC12LE5A60AD单片机是整个车载智能终端的主控器件,由其和外围电路构成主控单元。GPS(Global Positioning)定位单元由REB-3571LP模块及其外围电路构成。无线通信单元由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模块GTM-900B及其外围电路构成;人机接口单元由智能语音合成芯片WT588D主控单元和双音频解码芯片HM9270构成。主控单元通过串口的时分复用,分别与GPS定位单元、无线通信单元、人机接口单元进行信息交换。同时,主控单元负责对车内的现场信息进行收集,通过多个信号接口提取汽车状态信息。GPS定位单元用于取得汽车的精确定位数据;无线通信单元通过GPRS负责把车上各种监测数据传送到服务器上。论文对改车载智能终端进行了详细的电路设计、印刷电路板图设计。然后完成了全系统的硬件实现和软件实现,最后对所实现的终端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终端设计合理,工作稳定可靠。

二、单片机串行口复用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片机串行口复用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1)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机保护概述
    1.2 变压器微机保护
    1.3 国内外变压器微机保护现状及趋势
    1.4 论文的内容
第2章 变压器保护原理
    2.1 变压器差动保护
        2.1.1 变压器差动保护基本原理
        2.1.2 变压器差动保护不平衡电流
        2.1.3 变压器比率差动保护
        2.1.4 变压器励磁涌流与MATLAB仿真
        2.1.5 TA饱和及TA断线
        2.1.6 差动速断保护
        2.1.7 变压器比率差动保护MATLAB仿真
    2.2 变压器后备保护
        2.2.1 复压过电流保护
        2.2.2 零序过流保护
        2.2.3 过负荷保护
    2.3 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总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硬件设计
    3.1 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3.2 保护单元硬件电路设计
        3.2.1 TMS320F2812芯片介绍
        3.2.2 TMS320F2812时钟电路设计
        3.2.3 TMS320F2812复位电路设计
        3.2.4 TMS320F2812外扩存储器电路设计
        3.2.5 实时时钟电路设计
        3.2.6 采样电路设计
        3.2.7 测频电路设计
        3.2.8 开关量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3.3 管理单元硬件电路设计
        3.3.1 C8051F020介绍
        3.3.2 液晶显示电路设计
        3.3.3 按键电路设计
        3.3.4 指示灯电路设计
    3.4 通信电路设计
        3.4.1 DSP和上位机之间的通信电路设计
        3.4.2 DSP与C8051F020之间的通信电路设计
    3.5 电源电路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软件设计
    4.1 μC/OS-Ⅱ操作
        4.1.1 μC/OS-Ⅱ操作系统介绍
        4.1.2 μC/OS-Ⅱ移植
    4.2 变压器微机保护软件总体设计
    4.3 初始化任务(TaskInit)
    4.4 采样,A/D转换任务(TaskSample)
        4.4.1 A/D转换程序设计
        4.4.2 突变量启动程序设计
    4.5 保护判断任务(TaskJudge)
        4.5.1 差动电流和制动电流运算程序设计
        4.5.2 差动速断保护程序设计
        4.5.3 励磁涌流判别程序设计
        4.5.4 TA断线和TA饱和判别程序设计
        4.5.5 比率差动保护程序设计
        4.5.6 复压过电流保护程序设计
        4.5.7 零序过电流保护程序设计
        4.5.8 过负荷保护程序设计
    4.6 测量任务
        4.6.1 频率测量程序设计
        4.6.2 电流电压功率等电气量计算程序设计
        4.6.3 静态启动元件
    4.7 通讯任务(TaskComm)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测试
    5.1 测试的技术参数
    5.2 测试仪器及测试环境
    5.3 测试试验及数据分析
        5.3.1 采样测试
        5.3.2 比率差动保护最小动作电流测试
        5.3.3 励磁涌流测试
        5.3.4 比率差动保护最小制动电流测试
        5.3.5 比率差动保护制动斜率测试
        5.3.6 差动速断保护测试
        5.3.7 复压过电流保护测试
        5.3.8 零序过电流保护测试
        5.3.9 TA断线及TA饱和测试
        5.3.10 过负荷保护测试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无源无线温湿压传感器电路系统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源无线传感器系统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无源无线传感器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1.2 无源无线传感器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源无线传感器系统分类
        1.2.2 基于背散射调制无源无线传感器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1.3.1 本论文内容安排
        1.3.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第二章 无源无线传感器系统理论基础
    2.1 无源无线系统中的能量和数据传输
        2.1.1 功率放大器
        2.1.2 电感耦合与无线能量传输理论
        2.1.3 数据无线通信
    2.2 无源无线系统中的传感器
        2.2.1 射频识别技术
        2.2.2 传感器接口电路
        2.2.3 射频识别技术与传感器技术融合
第三章 无源无线温湿压传感器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3.1 无源无线温湿压传感器系统设计
        3.1.1 整流滤波稳压和调制电路设计
        3.1.2 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
        3.1.3 时分复用电路设计
        3.1.4 载波产生与功率放大电路设计
        3.1.5 解调与数据处理电路设计
        3.1.6 电路系统的仿真验证
    3.2 电路系统的优化
        3.2.1 传感器接口电路优化设计
        3.2.2 时分复用电路优化设计
        3.2.3 功率放大器优化
        3.2.4 频率测量算法优化
第四章 无源无线温湿压传感器电路系统的测试
    4.1 电路系统的调试
        4.1.1 振荡器与功率放大器调试
        4.1.2 主次系统电感强耦合调试
        4.1.3 传感器接口电路和时分复用电路调试
        4.1.4 调制解调及数据处理
    4.2 传感器的测试
        4.2.1 温度传感器的测试
        4.2.2 湿度传感器的测试
        4.2.3 气压传感器的测试
    4.3 无源无线系统工作距离测试
    4.4 系统在密闭喷涂间演示
    4.5 测试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5.2.1 数据无源无线传输距离的提高
        5.2.2 降低次系统功耗
        5.2.3 提高系统测量精度与分辨率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3)基于GSM网络的汽车智能防盗报警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结构设计
2 硬件结构设计
    2.1 TC35i模块及其外围电路
        2.1.1 TC35i模块启动电路
        2.1.2 网络指示灯电路
        2.1.3 SIM卡读卡电路
    2.2 单片机及其外围接口电路
        2.2.1 电平转换电路
        2.2.2 串口调试接口电路
    2.3 传感器部分
3 软件结构设计
    3.1 系统软件部分功能的实现
        3.1.1 系统进行初始化程序
        3.1.2 初始化TC35i程序
4 结论

(4)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堵点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传输系统堵点检测的研究概况
        1.2.1 传输系统堵点检测的发展历史
        1.2.2 传输系统堵点检测技术国内外现状
    1.3 传输系统堵点检测的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论文组织
第2章 声通信管道堵点检测技术的研究
    2.1 声通信原理
    2.2 声通信堵点检测的技术方案
    2.3 声通信堵点检测可行性分析
    2.4 声通信堵点检测的局限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涡流堵点检测技术的研究
    3.1 电涡流堵点检测的设计思想
    3.2 电涡流检测概论
        3.2.1 电磁感应原理
        3.2.2 电涡流检测原理
    3.3 基于电涡流的平衡线圈分析
        3.3.1 平衡线圈技术原理分析
        3.3.2 平衡线圈技术磁场及模型分析
    3.4 基于平衡线圈的堵点检测技术方案
        3.4.1 基于电涡流技术的检测电路分类
        3.4.2 输入频率对线圈电涡流分布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结构及硬件设计
    4.1 基于平衡线圈堵点检测技术的总体设计
    4.2 基于平衡线圈堵点检测技术的硬件电路设计
        4.2.1 正弦波产生电路
        4.2.2 功率放大电路
        4.2.3 扩流电路
        4.2.4 接收端前置放大电路
        4.2.5 信号峰值保持电路
        4.2.6 信号调理电路
        4.2.7 相位检测电路
        4.2.8 单片机控制电路与 AD 转换
        4.2.9 下位机串口通讯电路
        4.2.10 电源与接地电路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软件开发与设计
    5.1 下位机程序设计
        5.1.1 AD 采样程序设计
        5.1.2 下位机通讯程序设计
    5.2 上位机界面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和结果分析
    6.1 检测设备的制作
    6.2 检测电路与控制电路的制板
    6.3 抗干扰设计
    6.4 实验结果及分析
        6.4.1 发射线圈信号的波形分析
        6.4.2 接收线圈信号的波形分析
        6.4.3 软件调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地铁车辆控制系统电气柜自动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地铁车辆控制系统电气柜简介
        1.1.2 地铁车辆控制系统电气柜测试的目的和意义
        1.1.3 地铁车辆控制系统电气柜自动测试系统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1.2 电气柜测试系统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电缆故障测试技术的研究状况
        1.2.2 电气柜开关元件以及板卡插件测试技术的研究状况
        1.2.3 电气柜逻辑组态检测技术的研究状况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章节安排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的设计目标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2.1 系统模块设计
        2.2.2 系统整合
        2.2.3 系统与对象的连接方案
    2.3 系统测试方法设计
    2.4 测试过程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通信方案设计
    3.2 系统测试电源管理方案设计
        3.2.1 测试电源的选择
        3.2.2 测试电源的管理
    3.3 电气采集控制箱设计底板设计
    3.4 采集输出板卡设计与实现
        3.4.1 采集输出板卡主控芯片的选择
        3.4.2 采集输出板卡整体设计
        3.4.3 采集输出板卡最小系统设计
        3.4.4 采集输出板卡串行口通讯电路设计
        3.4.5 采集输出板卡测试电压输出和采集电路设计
        3.4.6 采集输出板卡端口复用电路设计
        3.4.7 采集输出板卡地址识别电路设计
    3.5 通信控制板卡的设计与实现
        3.5.1 通信控制板卡主控芯片的选择
        3.5.2 通信控制板卡整体设计
        3.5.3 通信控制板卡最小系统设计
        3.5.4 通信控制板卡串行口通讯电路设计
        3.5.5 通信控制板卡CAN总线通讯电路设计
        3.5.6 通信控制板卡测试电源通断管理电路
        3.5.7 通信控制板卡地址识别电路设计
    3.6 电源管理板卡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3.6.1 电源管理板卡的主控芯片选择
        3.6.2 电源管理板卡的整体设计
        3.6.3 测试电源通断管理电路
        3.6.4 测试电源检测电路设计
        3.6.5 测试电源通断控制的可靠性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工作流程
    4.2 系统通信协议制定
        4.2.1 通信格式设定
        4.2.2 通信流程设计
    4.3 测试层设备控制器程序设计
        4.3.1 模块初始化程序编写
        4.3.2 功能应用程序设计
    4.4 管理层设备控制器程序设计
        4.4.1 模块初始化程序设计
        4.4.2 功能应用程序设计
    4.5 系统层设备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调试与运行
    5.1 模块功能调试
        5.1.1 测试层设备调试
        5.1.2 管理层设备调试
    5.2 系统空载调试
    5.3 系统模拟负载调试
    5.4 实际负载调试
    5.5 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5.5.1 控制芯片初始状态问题
        5.5.2 系统各板卡延时问题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7)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应答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声定位系统简介及分类
    1.3 水声应答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课题的难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 定位系统及应答器整体设计
    2.1 水声定位系统整体设计
        2.1.1 定位系统组成
        2.1.2 定位流程
        2.1.3 定位原理
    2.2 水声应答器整体设计
        2.2.1 结构组成
        2.2.2 技术指标
    2.3 通信编码原理及方式
        2.3.1 多址接入方式选择
        2.3.2 扩频通信方式选择
        2.3.3 伪随机序列选择
        2.3.4 脉冲成形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声应答器硬件设计
    3.1 硬件总体设计及模块划分
    3.2 模拟接收预处理模块
        3.2.1 收发转换开关电路
        3.2.2 前置与后置放大电路
        3.2.3 窄带带通滤波器
        3.2.4 多路复用电路
        3.2.5 电压钳位电路
    3.3 单片机值守与控制模块
    3.4 数字信号协处理器模块
        3.4.1 最小系统设计
        3.4.2 模数转换器(ADC)
        3.4.3 数模转换器(DAC)
        3.4.4 通信接口设计
    3.5 电源管理模块
    3.6 硬件低功耗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声应答器软件设计
    4.1 系统工作流程
    4.2 MCU 软件设计
        4.2.1 固件程序设计
        4.2.2 能量检测算法
    4.3 DSP 软件设计
        4.3.1 DSP 软件流程
        4.3.2 EMIF 接口配置
        4.3.3 MCBSP 接口配置
        4.3.4 DMA 配置
    4.4 扩频通信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验证与测试
    5.1 基本电性能测试
        5.1.1 收发转换电路测试
        5.1.2 电压钳位电路测试
        5.1.3 功放输出测试
    5.2 消声水池测试
        5.2.1 基本通信功能测试
        5.2.2 基本定位功能测试
    5.3 湖泊与浅海测试
        5.3.1 最大作用距离测试
        5.3.2 运动模式测试
        5.3.3 多目标定位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8)红外温度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测温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常用测温方法对比
        1.2.2 非接触测温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红外测温原理及系统方案
    2.1 红外测温原理
        2.1.1 红外波特征
        2.1.2 黑体辐射相关定律
        2.1.3 实际物体的红外辐射
    2.2 红外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2.3 系统框架组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监测控制模块设计
    3.1 温度采集模块设计
        3.1.1 TN9 型红外探测器结构
        3.1.2 传感器工作时序特征
        3.1.3 传感器发送数据的结构
        3.1.4 传感器发射率的校准
        3.1.5 多路复用电路的设计
    3.2 控制传输模块的设计
        3.2.1 系统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
        3.2.2 系统资源分配
        3.2.3 控制传输模块与温度采集模块接口设计
        3.2.4 控制传输模块与计算机 UART 通信接口设计
        3.2.5 控制传输模块与计算机 USB 通信接口设计
        3.2.6 控制传输模块与计算机 USB 通信开发流程
        3.2.7 控制传输模块与电机模块通信接口设计
    3. 3 电机模块设计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系统主控软件设计
    4.1 主控软件开发环境及 MFC 介绍
        4.1.1 主控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4.1.2 MFC 消息的处理实现方式
        4.1.3 MFC 消息映射结构
    4.2 绘图方法与双缓冲机制
        4.2.1 逻辑坐标向设备坐标的映射
        4.2.2 STL 模板函数的使用
        4.2.3 双缓冲绘图方式
    4.3 计算机与 USB 设备通信功能的实现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系统验证试验
    5.1 温度在不同搅拌速率下的变化
    5.2 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5.3 平衡温度与搅拌速率的关系
    5.4 本章总结
第6章 总结
    6.1 本文完成的工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光时分复用在铁路区间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铁路区间通信系统光路设计
    2.1 时分复用原理
    2.2 系统光路结构设计
    2.3 系统光功率均衡设计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路区间通信系统核心电路模块设计
    3.1 同步时钟恢复电路设计
        3.1.1 同步时钟恢复方案
        3.1.2 同步码检测电路设计
        3.1.3 同步码检测仿真及结果分析
    3.2 复用电路设计
        3.2.1 计数模块设计与仿真
        3.2.2 数据锁存模块设计与仿真
        3.2.3 数据发送模块设计与仿真
        3.2.4 复用电路综合设计与仿真
    3.3 解复用电路设计
        3.3.1 数据提取模块设计与仿真
        3.3.2 并串转换模块设计与仿真
        3.3.3 解复用电路综合设计与仿真
    3.4 协议处理电路设计与仿真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路区间通信系统各功能端电路设计
    4.1 主控端核心电路设计
    4.2 终端核心电路设计
    4.3 副主控端核心电路设计
    4.4 系统调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功能端电路板和设备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基于GPS/GPRS的MCU车载智能终端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车载智能系统研究现状
    1.2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主要结果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车载智能终端的概述及其相关技术
    2.1 GPS定位技术
        2.1.1 GPS组成
        2.1.2 GPS定位原理
    2.2 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
        2.2.1 GPRS网络结构
        2.2.2 GPRS特点
    2.3 车载智能终端的概述
        2.3.1 需求分析
        2.3.2 功能模块划分
        2.3.3 性能指标分析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车载智能终端的硬件设计
    3.1 电源单元电路设计
    3.2 GPS单元外围电路设计
    3.3 GPRS单元外围电路设计
        3.3.1 GPRS模块UART接口使用
        3.3.2 GPRS模块SIM卡接口
        3.3.3 GPRS模块Audio接口
        3.3.4 GPRS模块LPG接口
        3.3.5 DTMF解码电路
    3.4 单片机单元外围电路设计
    3.5 扩展功能单元电路设计
    3.6 车载智能终端电路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载智能终端的软件设计
    4.1 开发环境介绍
    4.2 系统初始化模块
    4.3 定位数据采集模块
        4.3.1 GPS接收定位数据格式
        4.3.2 GPS定位数据采集和处理
    4.4 GPRS通信模块的设计
        4.4.1 AT命令
        4.4.2 GPRS传输数据帧格式
        4.4.3 GPRS数据传输功能软件设计
        4.4.4 GPRS短信功能软件设计
    4.5 语音菜单
    4.6 外部中断处理程序的设计
    4.7 系统测试
    4.8 性能指标测试
    4.9 本章小节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单片机串行口复用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与设计[D]. 何智龙. 湖南大学, 2016(03)
  • [2]无源无线温湿压传感器电路系统优化设计[D]. 黄燕. 东南大学, 2016(03)
  • [3]基于GSM网络的汽车智能防盗报警器设计[J]. 陈大力. 电脑与信息技术, 2016(01)
  • [4]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堵点检测技术研究[D]. 陈荡. 武汉工程大学, 2014(03)
  • [5]总线式原油盘库数据采集子系统的设计[J]. 周鹏,王冠亚,宋清新,纪洪波. 电子设计工程, 2014(05)
  • [6]地铁车辆控制系统电气柜自动测试系统设计[D]. 兰京.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7)
  • [7]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应答器设计[D]. 陈君. 北京化工大学, 2012(10)
  • [8]红外温度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D]. 靳朋飞. 中北大学, 2012(08)
  • [9]光时分复用在铁路区间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胡祖翰.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10]基于GPS/GPRS的MCU车载智能终端的设计[D]. 容蓉.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单片机串口复用电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