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任重道远

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任重道远

一、中小国企改革路漫漫(论文文献综述)

王言[1](2021)在《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对国有企业并购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要素市场化配置在发展中被视为重点。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国企)改革逐步加快,并购重组成为实现国企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但我国国企具有受政府干预的特殊属性,国企并购也同样受到政府推动的影响。经过实践发现,与民企相比,国企并购较多,但并购绩效仍然有待提升,故研究国企并购可能性及效果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国企改革中,越来越需要股东做出科学决策,机构投资者股东作为国企引入的重要股东类型,其对国企并购的影响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但现有相关研究大多只关注机构投资者股东个体,如持股比例高低,不能充分说明机构投资者股东为什么会对国企并购产生影响。本文进一步对机构投资者股东个体研究进行突破,考虑机构投资者股东间的关联关系,认为由同一机构投资者投资不同企业和同一企业受不同机构投资者持股相互交错会逐渐形成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机构投资者股东拥有更多的资源,可能会对国企并购产生更强的影响。论文在传统公司治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复杂网络理论,主要研究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对国企并购可能性、并购完成率及并购绩效是否发挥了作用、为什么能够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本文通过归纳总结现有学者对并购可能性、并购完成率、并购绩效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机构投资者网络类型及其产生的经济后果和机构投资者股东影响企业并购等相关研究文献,根据复杂网络、委托代理、股东积极主义、信息不对称、资源和要素市场等相关基础理论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在构建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及界定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的基础上,从其参与国企治理的角度,研究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与国企并购可能性、并购完成率和并购绩效的关系,并找到国企并购动机、并购行为作为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影响国企并购可能性、并购完成率和并购绩效的作用路径,从融资约束、市场行情、内控有效性、信息不对称程度、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金融发展程度等视角分析了其对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与国企并购可能性、并购完成率和并购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根据硏究结论,从机构投资者、其他投资者、上市国企、政策制定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并对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做出阐述。本文从定性方法入手,逐渐展开模型建立、实证分析等步骤,数据来自于国泰安(CSMAR)、同花顺i Fin D以及Wind数据库,指标变量经手工整理、计算得到,综合使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倾向值得分匹配(PSM)、Heckman两阶段自选择修正、工具变量、替代变量等方法对所要研究的内容进行大样本实证分析。本文研究发现:(1)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降低了国企发生并购的可能性。相比于银行和保险,证券和基金网络中心性对国企并购发生的抑制作用显着;相比国企作为出售方式发起的并购,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更能显着降低国企作为买方发起并购的可能性。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通过减少第一、二类代理成本以及管理层过度自信程度从而降低国企并购发生的可能性。融资约束程度越小的国企,越有利于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抑制国企发起并购的可能性;不同市场行情对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降低国企并购可能性的影响较不明显。(2)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提高了国企并购的完成率。证券、基金、银行、保险网络中心性都对国企并购完成率产生显着正向影响,且相较于银行和保险,证券和基金网络中心性更有利于提高国企并购完成率;相较于中央国企,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有利于提高地方国企并购完成率。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主要是通过降低并购溢价实施行为从而增加国企并购的完成率,而不能通过减少关联并购决策行为对国企并购完成率的提高发挥作用。在内控存在缺陷的环境下,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对国企并购完成率提高作用将受到抑制;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的国企,越有利于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对国企并购完成率提高作用的发挥。(3)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提高了国企并购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相比于银行和保险,证券和基金网络中心性更有利于提高国企并购财务绩效;证券、基金、银行、保险网络中心性都有利于提高国企并购市场绩效;在中央国企样本中,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对并购财务绩效的提高作用不再显着。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通过降低国企行业同群并购决策行为和高杠杆并购实施行为,从而增加了国企并购财务绩效,而没有证据表明增加了国企并购市场绩效。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进一步提高国企并购绩效;相对于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地区,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可以更有效的提高金融发展程度低地区的国企并购财务绩效,相对于金融发展程度低的地区,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可以更有效的提高金融发展程度高地区的国企并购市场绩效。本文的研究意义和贡献在于:(1)理论意义。本文以国企并购和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为切入点,丰富了机构投资者股东参与国企治理、国企并购的相关理论。1)从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特征探讨机构投资者股东与国企并购可能性、并购完成率和并购绩效的关系,拓展了现有相关研究范围。2)以国企并购动机和并购行为的中介效应为视角,研究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与国企并购可能性、并购完成率和并购绩效的关系,对现有机构投资者股东参与国企并购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3)围绕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与国企并购可能性、并购完成率和并购绩效关系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进行探讨,丰富了现有相关研究内容。(2)现实意义。1)为降低国企盲目并购、提升国企并购完成率和并购绩效提供解决路径,从而有助于国企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进一步改革实践;帮助国企高管层判断是否引入机构投资者股东、怎样引入机构投资者股东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2)试图引导广大投资者更好的理解机构投资者股东及其网络位置对国企并购的作用以及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的角色,有助于投资者知晓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特征对国企并购动机、并购行为和并购发生及效果的影响,为投资者进行有效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建议。本文创新性在于:(1)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是否影响国企并购可能性、并购完成率和并购绩效,并对机构投资者股东异质性进行划分,进一步丰富了本文研究结论。(2)实证研究了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与国企并购动机和并购行为的关系,找到了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影响国企并购可能性、并购完成率和并购绩效的作用路径,解释了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为什么能通过国企并购动机和并购行为影响国企并购发生及效果的问题。(3)提出融资约束、市场行情、内控有效性、信息不对称程度、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金融发展程度是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对国企并购可能性、并购完成率、并购绩效的内在和外在影响因素,解决了如何通过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进一步降低国企盲目并购、提高国企并购完成率和并购绩效的问题。(4)系统、全面、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国企并购动机和并购行为分类问题,为今后机构投资者股东参与国企并购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同时提供了相关研究的数据支撑。

黄永祥[2](2021)在《M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推进器角色。随着近年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面贯彻落实,促使我国外贸发展出现繁荣的局面,这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打通了新的上升通道。然而,从多数中小微外贸型企业角度出发,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自身规模较小,信用评级较低,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低廉成本的正规贷款。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已成为阻碍中小微外贸型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是近年来涌现出的外贸服务新业态,主要向中小微企业提供外贸服务,其中包含信保、退税、物流以及代办报关报检等等。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六条”,其对于外贸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力量,为我国贸易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2020年,国务院出台“稳外贸稳外资”工作意见指出,鼓励银行机构与资质较好的外贸类服务平台进行合作,加大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信用培育力度。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引入供应链管理思维,通过对供应链金融产品进行不断创新,促使中小微企业国际贸易项下的融资业务能够得到大规模的拓展,进而使得中小微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能够得到显着提升,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向银行融资难的困境。本文首先提出了我国中小微外贸型企业面临的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已成为阻碍中小微外贸型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通过持续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为中小微外贸型企业的融资提供了解决方案。其次,分别对外贸综合服务、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然后,对外贸综合服务行业发展、传统供应链金融发展、外贸综合服务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接着,以M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企业的背景简介、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进行整理和梳理,并提出了在外贸综合服务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M公司的外贸综合服务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问题分析,M公司为优化业务模式,通过优化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拓展资金渠道、深入开拓优质产业链、加强风险管控等方式解决了业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毕鹏[3](2021)在《证券市场开放与资产定价效率》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地壮大与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影响力日益凸显。不同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我国证券市场具有典型的“政策市”、“散户市”特征,市场中存在着较大噪音与摩擦,表现出较高的换手率和股价波动率,资本市场效率低下。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资产定价效率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并反映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证券市场开放持续发展情境下,探讨如何提高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效率,完善股票价格信号机制,对提高我国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先后开放了本国证券市场。我国A股市场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后也加入到证券市场开放的行列中来。1991年B股市场建立,1992年我国企业境外上市,2002年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准入制度确立,2014-2016年“陆港通”交易机制实施,2019年沪伦通开通,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现有研究表明,证券市场开放能够带来一系列积极影响,如降低资本成本、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公司治理、提高企业价值等。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学者们再次将研究视角转移至“资本管制”当中来,认为金融自由化所引致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尤其对新兴资本市场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更大。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证券市场开放将对我国产生何种影响备受世界各国关注。基于此,本文以我国证券市场开放为背景,试图诠释证券市场开放对我国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效率产生的影响,以期提供来自新兴资本市场国家证券市场开放对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效率产生影响的经验证据。本文以我国资本市场股票定价效率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回顾我国证券市场开放制度背景后,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市场分割理论、有效市场假说、股票流动性理论、投资者有限理性等理论,系统地分析并检验了证券市场开放对我国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效率的影响。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运用多种实证研究方法,探究证券市场开放对资产定价效率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拓展研究了证券市场开放、资产定价效率与企业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交叉上市提高了股价信息含量,改善了我国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效率,该结论在采用Heckman两阶段回归以及相关稳健性测试后仍然成立。其次,交叉上市对资产定价效率的影响在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较低组、有研报关注的上市公司中更为显着。进一步研究表明,交叉上市通过提高资本市场股票流动性、投资者认知度进而提高了资产定价效率。第二,QFII持股能够有效缓解股价延迟,提高资产定价效率。该结论在缓解内生性后仍然成立,表明QFII持股与股价延迟之间的确存在着比较稳定的因果关系。异质性研究发现,QFII长期持股、增持、维持,以及持股国有企业时,对股价延迟的缓解作用更强。机制检验表明,QFII持股可以通过改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高股票流动性进而缓解股价延迟,提高资产定价效率。第三,“陆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有效缓解了我国资本市场上的错误定价,提高了资产定价效率,该结论支持了陆港通信息效应假说。进一步研究发现,“陆港通”交易机制通过改善会计信息质量和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缓解资产误定价,进而提高了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研究结论为我国进一步扩大证券市场“双向”开放提供了经验借鉴与证据支持。第四,交叉上市与“陆港通”交易机制能够有效缓解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然而QFII持股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缓解作用并不显着。进一步研究发现,“陆港通”交易机制通过提高资产定价效率,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进而缓解企业非效率投资。以上结论表明:以“陆港通”机制为代表的证券市场“双向开放”,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效率;另一方面,该机制可以有效作用于企业实体,满足金融创新服务企业实体发展的改革初衷。相较于交叉上市与QFII持股等相关机制,“陆港通”作为我国证券市场“双向”开放机制,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发展具有显着的效果。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讨了证券市场开放与资产定价效率二者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检验了我国证券市场开放过程中,不同开放政策的实施效果,丰富了资产定价效率的研究文献;检验了不同证券市场开放政策与资产定价效率之间的作用路径,并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开放通过影响资产定价效率最终作用于企业实体发展的经济后果。主要研究启示在于:我国证券市场的“渐进式”开放提高了我国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效率,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亦是带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性选择。相较于交叉上市、QFII持股等证券市场的“单向开放”,“陆港通”交易机制下的证券市场“双向开放”对我国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效率发挥的作用与产生的影响更优。因此,应大力推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双向开放”,复制“陆港通”交易机制的成功经验,与各国建立更加广泛的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金融自由化与证券市场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赵鑫[4](2020)在《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异常迫切。为了应对这种需求,我国自2014年起成立了数量众多、总规模庞大的政府投资基金。希望通过政府投资基金这一政策性金融工具,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各自优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国家全面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起兼容宏观战略目标和微观效率机制的投资策略体系,并完善相应的财政支持机制,以最小化政府干预的成本,最大化政府投资基金的干预收益,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和经济效应。而以往的研究或偏重于宏观战略的探讨、或偏重于微观效果的分析,缺乏宏观目标与微观机制相融合的分析视角。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的研究,将财政的宏观策略目标与基金的微观效率目标相统一,建立起目标清晰、路径明确的投资策略和财政支持体系,为更好的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作用进行一些有益探索。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市场失灵,正是因为市场失灵的存在,才需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纠正市场失灵。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更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形成合力,突破关键领域的发展瓶颈。政府投资基金则是将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在基金运作中,要实现宏观战略与微观效率的兼顾,就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投资策略体系,而这一策略体系要得到有效的执行,离不开完善的财政支持机制。本文从投资方向、投资方式和投资时点三个维度构建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模型,并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有力的印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美国经验的深入对比分析,指出财政支持机制是保证投资策略能够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而这方面也正是中国政府投资基金面临的短板,急需完善相关机制。结合理论、实证和美国经验的分析,本文对目前我国政府投资基金、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并对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通过投入产出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方向策略的有效性。即政府投资基金应该以纠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为宏观策略目标,投资于带动效应强、市场失灵显着、社会综合收益高的产业。实证分析显示,政府投资基金对具有较强带动效应的产业进行投资后,切实促进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并且这种促进效用是其他财政支出方式所不具有的。2、通过分阶段、分行业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方式策略的有效性。即政府投资基金在政府干预成本低、社会总收益高的领域,应该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干预成本高、社会总收益高的领域,应该采取间接投资的方式。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投资基金采取间接投资方式取得的效果更好,尤其是混合所有制的管理人具有最优的投资效果,应给予重点支持。3、通过分阶段效果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时点策略的有效性。即财政应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加强对政府投资基金的资本和机制支持力度,通过政府投资基金的积极投资带动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回归结果显示,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政府投资基金对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都更显着。4、通过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三维度投资策略的合理性,并指出财政支持机制的重要性。通过分析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和A基金的失败教训,验证了遵循本文所提出的投资策略,是实现政府投资基金宏观战略目标和微观效率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两只基金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指出财政支持机制是保证投资策略能够得以切实执行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建立了兼容宏观战略与微观效率的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体系。2、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策略体系的合理性、可行性,为财政创新投入方式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撑。3、从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的高度,提出了系统性完善财政支持机制、优化投资策略的政策建议。

杨崇莹[5](2020)在《混改视角下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有企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国企随时代变迁而进行因时制宜的改革,自始至终也都是至关重要的。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允许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员工持股,我国的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下,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是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的一项重大改革,本身作为激励措施的员工持股计划,因其能够向国有企业引入非国有资本,成为了继续深化混改的助力剂。过去的员工持股计划在企业中主要起到提高员工主动性、保留技术人才的作用,对于促进企业创新有重要意义(Marianna,2006;Chang等,2015;孟庆斌等,2019;黄萍萍和焦跃华,2019)。在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中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通过引入员工持股的方式,与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向国有企业注入非公有制资本的要求不谋而合,因而成为了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项关键途径。那么,在混改背景下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其原本对于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是否将会与混改带来的政策红利相辅相成,迸发出更显着的作用呢?员工持股计划发挥出对于混改国企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又是否有一定的内部要求和外部要求。在国有企业进行深化改革和分类治理的背景下,研究员工持股计划是否能够促进混改企业的创新活动,以及产生激励效应的必要条件,对于保证我国国企改革的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结合混合所有制背景,研究员工持股计划对于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以探析员工持股计划在混改企业中所产生的效用。进一步,本文引入行业因素和区域因素方面的调节变量,研究行业垄断性与竞争性、市场化进程水平高低不同时,员工持股计划作用于企业创新的影响差异,从而厘清该激励效应的实现条件。全文共包括七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思路与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为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本章首先厘清了员工持股计划与混合所有制的基本内涵,进一步归纳了员工持股计划、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创新的相关文献。在员工持股计划方面,梳理了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动因及方案设计、长期效应、短期效应;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回顾了目前学者对于混改为企业带来的影响作用的研究成果;在企业创新方面,从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个角度,总结了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结合已有学术文献,本部分最后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评析。第三章为制度背景与现状分析。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员工持股计划,本章梳理了两项政策的历史渊源、沿革变迁与发展现状。第四章为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本章首先进行了理论分析,以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为基础,随后提出了本文的三个研究假设。第五章为研究设计。结合本文特性与以往学者的做法,本文选择合适的变量测度指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员工持股计划对于混改国企企业创新的影响作用,进而引入调价变量,分析不同行业类型与不同市场化进程水平所带来的影响差异。第六章为实证结果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结果分析、进一步分析、稳健性检验。本文验证了员工持股计划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创新水平的积极影响,以及竞争性行业、高市场化进程对于上述效应的正向调节作用。第七章为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和当下形势与政策的发展现状,本文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参考建议,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同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继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启示。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较于未混改的国企,已混改国企的员工持股计划将增强企业创新。(2)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较于垄断性行业,竞争性行业的员工持股计划将增强企业创新。(3)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较低市场化进程的地区,高市场化进程地区的员工持股计划将增强企业创新。

李丽璇[6](2020)在《国电南瑞整体上市绩效案例研究》文中提出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资本市场逐渐开放,国有企业为了改善运作效率和获得更多融资,纷纷选择上市,由于当时的制度背景、法律管制和企业状况,国有企业选择的上市方式多是分拆上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分拆上市的弊病逐渐显露,大量的关联交易为集团内部利益输送提供了条件,并且上市公司和集团存在同业竞争导致资源无法得到高效利用,企业的竞争力降低,长期发展受到制约。与此同时,国企改革进程不断推进,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管理方法、组织体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这样的内外环境下,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条件已初步具备,电力等关乎民生行业的国企改革更是被推向了大众眼前。2017年10月,国电南瑞以定向增发的方式实现了控股股东南瑞集团核心资产的整体上市,本次整体上市符合国家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国企改革精神,作为国家电网旗下首个实现整体上市的公司,本次整体上市可以为其他电力行业的国企改革提供借鉴作用。本文在归纳已有文献对整体上市动因及绩效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将国电南瑞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案例的国企改革与电力改革的背景,呈现了整体上市的详细过程和结果;其次,重点分析了整体上市对南瑞集团的绩效影响:通过事件研究法对整体上市前后国电南瑞的超额收益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整体上市对于市场绩效提升有正面影响;通过对整体上市前后四年的财务数据进行汇总比对分析,可以看出长期财务绩效得到一定改善;再次,本文按照以往文献研究的思路,从完善产业链、解决企业内部同业竞争、完善股权结构和提升竞争力这几个方面展开,剖析了整体上市对企业绩效的作用路径。最后,本文总结案例并给出启示:要根据企业的现实情况来选择整体上市方式,并且注入资产应为优质资产。完成整体上市后,仍然需要对企业进行持续整合,只有持续强化整合效果,才能充分发挥整体上市的潜力。本文希望通过相关研究为未来电力领域的国企改革提供参考。

谢仕伟[7](2019)在《巴中市国有中小型企业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自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以后,实体经济进一步朝着“稳中求进”总基调不断发展,国内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与全球企业大量的“结构性竞争”,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日益加剧,我国企业尤其是其中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发展所处的贸易保护、技术垄断、知识产权等外部环境不断恶化,自身存在的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内部管理滞后、企业活力不足等问题瓶颈不断凸显,这些重要趋势和内在问题把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推向没有退路的墙角,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提质换档。我国国有企业尤其是地方国有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确意识到,建立一支稳定、高效、有战斗力和创新活动的员工团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修课题。然而,由于重视不足等诸多原因,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力度偏弱、改革进程普遍滞后,员工满意度总体较低,技术工人及年轻员工流失较多,对企业正常运营发展造成实质性损失。可以说,员工满意度,既是员工的幸福指数,更是企业管理的“晴雨表”,员工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创造力乃至流失率。因此,加强地方国有中小型企业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及其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地方国有中小型企业要完成这些蜕变,员工是关键性驱动因素,员工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是研究的突破口。由于不少国有中小型企业企业在员工满意度调查研究方面存在盲点,该论文以新时代新一轮国企改革为背景,选择了同一地域(巴中市)多家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员工作为研究目标,针对国有中小型企业员工这一特定对象,对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客观、深入地研究,以破解地方国有中小型企业员工所面临的一些普遍问题和共同困境。论文首先对相关文献资料和国内外研究者最新成果进行大量整理、归纳分析,对国有中小型企业及其特征、企业员工以及员工满意度等基本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对满意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现场访问和仔细梳理;再根据文献分析等相关方法和前期访谈取得的现场资料,构建了适用的地方国有中小型企业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测评指标体系,设计编写了《巴中市国有中小型企业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最后,通过AMOS21.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基于这些实证资料和数据分析结论较为客观地分析得出满意度影响因素21个(其中员工个体特征因素5个,满意度内容因素14个,行业差异因素2个),并根据这些定量化的结论进一步进一步分析探讨了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及其影响机制。基于对地方国有中小型企业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的实证分析及取得的研究结论,论文从企业管理、员工个体成长成才2个层面,分别提出要不断完善正向公平可预期的激励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员工岗位动态管理规范、满足员工多样化参与需求、改善企业软环境及组织文化氛围和员工个人要适应国企深化改革新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等6方面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黄其晴[8](2019)在《“长航油运”财务困境的成因及应对措施研究 ——基于政策性负担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现象长期以来颇受学者关注。亚若什·科尔奈最初将预算软约束归因于所有制归属。但其理论并不能对一些改制后的国企和民企中广泛存在的预算软约束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对此,林毅夫引入了政策性负担这一概念。其认为,一些企业在承担了国家战略发展和社会公共职能需要的情况下,做经营决策时往往不完全出于自身经营效益最大化的考虑,可能承担政策性亏损。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并不能准确区分企业的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只好对所有的亏损均给予补贴。根据林毅夫的观点,倘若企业的政策性负担问题没有得以改善,政府的救济手段只是治标不治本——即企业财务困境的彻底扭转有赖于政策性负担的减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预算软约束理论、“支持之手”与“掠夺之手”理论,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有“央企退市第一股”和“重新上市第一股”之称的长航油运进行研究,分析政策性负担与企业财务困境的动态关系。本文的主体包括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两部分。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对政策性负担与企业财务困境的形成、政府干预与企业财务困境的应对的文献进行了归纳。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长航油运为例,分析了财务困境的制度性成因及其摆脱财务困境过程中政府干预的作用,并对政策性负担与企业财务困境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刻画。本文研究发现,政策性负担与财务困境之间存在动态关系。首先,长航油运前期陷入财务困境与其承担的来自“国油国运”的政策性负担有关。其次,在长航油运陷入财务困境之后,地方政府和国资委分别在表内债务的协调和表外债务的处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之手”的作用,是预算软约束的体现。再者,在政府的支持下,长航油运的政策性负担大大减轻并彻底摆脱了财务困境。本文可能的贡献如下。首先,与已有学者基于社会性负担考察公司财务困境的政治成因不同,本文发现,战略性负担同样会恶化企业的财务状况,拓展了企业财务困境的政治动因研究。其次,与现有研究多从政府补助等方面考察政府对财务困境企业的直接支持相比,本文发现,政府可能对一些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存在隐性干预。再者,在胡宁和靳庆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政策性负担减轻后企业绩效的变化,对政策性负担与企业财务困境的动态关系进行刻画,有助于了解转型经济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本文的研究对财务困境企业的脱困和当前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马钰鑫[9](2019)在《国企员工单位认同变迁研究 ——以某化工国企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不断进行改革,单位制逐渐消解。单位制的变迁不仅在影响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还影响着国企员工单位认同的变迁。单位认同是单位人对单位组织本身、对单位内部成员之间高度的身份上的归属和情感上的依归。在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单位认同日益削弱,带来社会信任感降低和社会的不稳定,但是我国社会中并没有出现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集体认同模式。了解单位认同的变迁趋势和发展状况,对于我们思考如何重塑新的集体认同模式,提高社会凝聚力,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学界关于单位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制度层面,缺少对单位人生活的微观透视。本研究试图将“单位人”带入单位的研究视阈,以山西省某化工国企T公司为例,通过对T厂不同世代共26名单位人的深度访谈,分析单位认同发展变迁的过程,揭示不同阶段其单位认同呈现出的不同特质,并分析建构这种特质背后的社会因素,进而理解单位制的时代变迁及其对个体生活带来的影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T厂三代单位人的认同经历了先上升后回落的变化趋势,认同的建构经历了“建立——巩固和强化——分化”的过程。在创业年代,第一代T厂人形成了较高的单位认同感,他们对单位的认同是自觉的、无条件接受的,是国家认同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在单位制的巩固时期,T厂员工的单位认同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他们对单位的认同更多地来源于单位生活情感,情感是建构其单位认同的基础。在这一时期,T厂员工对于单位的认同达到了顶峰;在单位制消解以来,第三代T厂人的单位认同日益弱化,利益认同构成其单位认同的基础。单位认同出现分化,员工的身份对其单位认同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发现,单位认同的建构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位制度是建构单位认同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比较也影响到单位认同的建构。从单位空间的变迁看,职住合一的居住模式有利于单位内部集体主义精神和归属感的形成,而单位社会文化功能的消解也深刻影响到员工单位认同的变迁。在单位认同变迁的过程中,不变的是三代T厂人所共同拥有的单位共同体情结,这种共同体情结并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还会留存在单位中,影响着单位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龙俊霖[10](2019)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绩效研究 ——以中联重科为例》文中指出多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都是人们长期关注和讨论的话题。随着201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正式发布,“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要求被再一次提出并赋予新的内容和意见,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重点,启动了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不断深入,在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以及优化国有资源配置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注入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新时期,一批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革、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员工持股等方式,走在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的前列,并且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为新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提供了可借鉴和推广的有效经验。本文基于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通过查阅和研读大量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公司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产权理论,对中国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和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并从中筛选出比较典型的企业作为本文分析案例企业,最终选择了我国“混改样本”——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首先对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度背景和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接下来对案例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包括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定向增发以及员工持股,同时对案例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中的公司治理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次,从国有资本、公司财务、市场反应、企业战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反应等多个维度,借助改进的沃尔评分法、层次分析法和事件研究法,对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绩效进行了评价。其中,通过对国有资本杠杆效应和增资保值两个方面的分析来反映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国家层面的影响;通过建立财务综合评价体系计算公司财务成果综合评分,并结合具体财务指标变化分析,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所带来的财务效果进行评价;短期市场反应主要是通过计算超额收益率来评价具体混合所有制改革措施引起的资本市场变化;另外,还选择了企业发展战略以及战略投资者、公司员工和国资委角度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反应作了评价分析。最后,本文对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经验和效果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带来启示和参考。

二、中小国企改革路漫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国企改革路漫漫(论文提纲范文)

(1)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对国有企业并购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
        1.2.2 并购可能性、完成率及绩效
        1.2.3 并购动机和并购行为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创新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创新点
    1.5 文章结构安排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并购可能性、完成率及绩效的相关研究
        2.1.1 并购可能性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2.1.2 并购完成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2.1.3 并购绩效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2.2 机构投资者网络类型及其产生的经济后果
        2.2.1 机构投资者网络类型分析
        2.2.2 机构投资者网络产生的经济后果
    2.3 机构投资者股东与国企并购的相关研究
        2.3.1 机构投资者股东与一般企业并购
        2.3.2 机构投资者股东与国企并购
    2.4 文献评述
3 理论基础
    3.1 复杂网络理论
    3.2 委托代理理论
    3.3 股东积极主义理论
    3.4 信息不对称理论
    3.5 资源和要素市场理论
4 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4.1 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形成机制
    4.2 机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二模网络构建
    4.3 机构投资者一模网络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对国企并购可能性的影响
    5.1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2 模型构建、变量选择与说明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主回归结果与分析
        5.3.4 内生性分析
    5.4 异质性分析
    5.5 机制作用分析
    5.6 拓展性分析
    5.7 稳健性检验
    5.8 本章小结
6 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对国企并购完成率的影响
    6.1 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2.2 模型构建、变量选择与说明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相关性分析
        6.3.3 主回归结果与分析
        6.3.4 内生性分析
    6.4 异质性分析
    6.5 机制作用分析
    6.6 拓展性分析
    6.7 稳健性检验
    6.8 本章小结
7 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对国企并购绩效的影响
    7.1 研究假设
    7.2 研究设计
        7.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2.2 模型构建、变量选择与说明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1 描述性统计
        7.3.2 相关性分析
        7.3.3 主回归结果与分析
        7.3.4 内生性分析
    7.4 异质性分析
    7.5 机制作用分析
    7.6 拓展性分析
    7.7 稳健性检验
    7.8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性建议
    8.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M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外贸综合服务研究现状
        2.1.2 供应链金融研究现状
        2.1.3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金融创新的理论
        2.2.2 供应链金融的理论
第3章 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3.1 外贸综合服务及供应链金融介绍
        3.1.1 外贸综合服务行业介绍
        3.1.2 供应链金融模式介绍
    3.2 外贸综合服务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3.2.1 出口退税模式
        3.2.2 应收账款模式
        3.2.3 应付账款模式
        3.2.4 出口信用保险合作模式
    3.3 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与传统国际贸易融资对比
        3.3.1 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
        3.3.2 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3.4 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潜在风险
        3.4.1 供应链关系脆弱
        3.4.2 法律及政策风险
        3.4.3 资金结构风险
        3.4.4 风控体系风险
第4章 M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现状分析
    4.1 M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介绍
    4.2 M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分析
        4.2.1 M公司供应链金融业务介绍及潜在风险
        4.2.2 M公司供应链金融业务对比分析
        4.2.3 M公司内部访谈结果分析
    4.3 M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问题及成因分析
        4.3.1 客户粘性问题
        4.3.2 资金结构问题
        4.3.3 产业链问题
        4.3.4 风险控制问题
第5章 M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优化策略
    5.1 优化客户信息管理系统
        5.1.1 优化线上客户管理
        5.1.2 搭建集中吸纳客户的业务模式
    5.2 拓展资金渠道
        5.2.1 强化与商业银行的合作
        5.2.2 打通和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渠道
        5.2.3 开拓外部融资新方式
    5.3 深入开拓优质产业链
        5.3.1 深度开发现有业务
        5.3.2 重点突破特色产业
    5.4 加强风险管控
        5.4.1 完善业务风险管控体系
        5.4.2 提高资金监控手段
        5.4.3 强化法律风险管理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M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问题访谈纲要
致谢

(3)证券市场开放与资产定价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证券市场开放的经济后果
        2.1.1 证券市场开放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2.1.2 证券市场开放对企业实体的影响
    2.2 交叉上市相关文献回顾
        2.2.1 交叉上市影响因素
        2.2.2 交叉上市经济后果
    2.3 境外投资者持股文献回顾
        2.3.1 境外投资者持股影响因素
        2.3.2 境外投资者持股经济后果
    2.4 陆港通交易机制相关文献回顾
        2.4.1 陆港通交易机制与股票市场稳定
        2.4.2 陆港通交易机制与公司治理
        2.4.3 陆港通交易机制与企业行为
        2.4.4 陆港通交易机制与审计行为
    2.5 资产定价效率影响因素文献回顾
        2.5.1 信息因素对资产定价效率的影响
        2.5.2 投资者理性对资产定价效率的影响
        2.5.3 市场竞争对资产定价效率影响
        2.5.4 市场摩擦对资产定价效率的影响
    2.6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3.1 概念界定
        3.1.1 证券市场开放
        3.1.2 资产定价效率
    3.2 理论基础
        3.2.1 有效市场假说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3 委托代理理论
        3.2.4 市场分割理论
        3.2.5 股票流动性理论
        3.2.6 投资者有限理性理论
    3.3 制度背景
        3.3.1 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的背景
        3.3.2 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的进程
        3.3.3 我国证券市场开放不同政策的对比分析
        3.3.4 我国证券市场开放对资产定价效率的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叉上市与资产定价效率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基于信息传递的交叉上市与资产定价效率
        4.2.2 基于政府干预的交叉上市与资产定价效率
    4.3 研究设计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2 变量定义
        4.3.3 模型设定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交叉上市与股价信息含量回归分析
        4.4.3 异质性分析
    4.5 交叉上市影响股价信息含量的机制分析
        4.5.1 基于股票流动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4.5.2 基于投资者认知度的中介效应检验
    4.6 稳健性检验
        4.6.1 内生性检验
        4.6.2 替换因变量衡量指标
        4.6.3 变换研究样本区间
        4.6.4 安慰剂检验
        4.6.5 PSM检验
    4.7 拓展检验
        4.7.1 交叉上市与股价延迟的回归分析
        4.7.2 交叉上市与资产误定价的回归分析
    4.8 结论与启示
第五章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资产定价效率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价值创造假说与资产定价效率
        5.2.2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假说与资产定价效率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定义
        5.3.3 模型设定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股价延迟回归分析
        5.4.3 异质性分析
    5.5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持股影响股价延迟的机制分析
        5.5.1 基于信息披露质量的中介效应检验
        5.5.2 基于股票流动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5.6 稳健性检验
        5.6.1 内生性检验
        5.6.2 排除特殊样本区间
        5.6.3 替换自变量衡量指标
    5.7 拓展检验
        5.7.1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股价信息含量回归分析
        5.7.2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资产误定价回归分析
    5.8 结论与启示
第六章 陆港通与资产定价效率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陆港通信息效应与资产定价效率
        6.2.2 陆港通噪音效应与资产定价效率
    6.3 研究设计
        6.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3.2 变量定义
        6.3.3 模型设定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陆港通与资产误定价回归分析
        6.4.3 异质性分析
    6.5 陆港通影响资产误定价的传导机制
        6.5.1 基于会计信息质量的中介效应检验
        6.5.2 基于分析师预测精准度的中介效应检验
    6.6 稳健性检验
        6.6.1 自变量滞后一期
        6.6.2 变更因变量测度方法
        6.6.3 PSM-DID回归分析
    6.7 拓展检验
        6.7.1 陆港通与股价信息含量回归分析
        6.7.2 陆港通与股价延迟回归分析
    6.8 结论与启示
第七章 证券市场开放、资产定价效率与企业投资效率
    7.1 引言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3 研究设计
        7.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3.2 变量定义
        7.3.3 模型设定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描述性统计
        7.4.2 证券市场开放与企业投资效率回归分析
    7.5 证券市场开放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传导机制
    7.6 稳健性检验
        7.6.1 变更因变量衡量方式
        7.6.2 内生性检验
        7.6.3 PSM-DID回归分析
    7.7 结论与启示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与启示
        8.1.1 主要研究结论
        8.1.2 政策启示
    8.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8.2.1 研究不足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主题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一般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研究
        1.2.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研究
        1.2.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与产业政策
        1.2.4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与技术经济
        1.2.5 政府投资基金与财政支持机制
        1.2.6 文献评述
    1.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
        1.3.1 市场失灵理论
        1.3.2 财政相关理论
        1.3.3 政府失灵及委托代理理论
        1.3.4 政策性金融理论
        1.3.5 理论评述
    1.4 主要概念界定
        1.4.1 政府投资基金的概念
        1.4.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概念
        1.4.3 财政支持机制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1.6.1 本文的创新
        1.6.2 存在的不足
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分析
    2.1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设立情况
        2.1.1 我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总量及结构情况
        2.1.2 国家级政府投资基金的设立及分类情况
    2.2 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支持机制现状
        2.2.1 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出资支持
        2.2.2 其他配套支持机制
        2.2.3 政府投资基金相关支持部门现状
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三维度分析
    3.1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3.1.1 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的宏观策略模型
        3.1.2 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的微观机制模型
        3.1.3 投资方向的宏观策略内涵
        3.1.4 投资方向的微观策略内涵
    3.2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
        3.2.1 投资方式的模型构建
        3.2.2 投资方式的宏观策略内涵
        3.2.3 投资方式的微观策略内涵
    3.3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3.3.1 不同水平生产模型的构建
        3.3.2 宏观策略层面的投资时点内涵
        3.3.3 微观策略层面的投资时点内涵
        3.3.4 低水平经济均衡的判断依据
4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分析
        4.1.1 高带动效应产业分析
        4.1.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的特点分析
        4.1.3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的宏观效果分析
    4.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分析
        4.2.1 数据的分类处理
        4.2.2 模型与变量设置
        4.2.3 回归结果
        4.2.4 对回归结果的分析
    4.3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分析
        4.3.1 对经济均衡水平的研判
        4.3.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时点的微观效果分析
        4.3.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时点的宏观效果分析
    4.4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效果评价的案例分析
        4.4.1 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的成功案例分析
        4.4.2 基金的失败案例分析
        4.4.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效果评价
    4.5 财政支持机制对投资策略的影响分析
        4.5.1 财政支持机制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4.5.2 财政支持机制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
        4.5.3 财政相关机制变化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4.5.4 财政的公共性是投资策略得以切实执行的机制保障
        4.5.5 财政的资本动员机制是提升投资策略效果的物质保障
5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经验借鉴
    5.1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分析
        5.1.1 DARPA计划的投资方向
        5.1.2 SBIC计划的投资方向
    5.2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分析
        5.2.1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间接投资策略
        5.2.2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直接投资策略
    5.3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分析
        5.3.1 美国经济达到低水平均衡的宏观指标
        5.3.2 美国经济达到低水平均衡的产业结构指标
    5.4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监管与支持机制分析
        5.4.1 DARPA计划及其监管与支持机制
        5.4.2 SBIC计划及其监管与支持机制
    5.5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对比分析
        5.5.1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相同点
        5.5.2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支持机制的不同点
    5.6 美国经验对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借鉴意义
        5.6.1 投资于市场失灵明显并且社会综合收益高的领域
        5.6.2 提高财政资金投入强度并实现差异化出资安排
        5.6.3 采取信息成本最低的投资方式
        5.6.4 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才进行大规模投资
        5.6.5 建立完善的基金支持机制
6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及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6.1 政府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
        6.1.1 投资方向不当导致投资策略执行偏差
        6.1.2 直接投资方式占比过高与成功经验不符
        6.1.3 基金部门化和同质化降低了投资策略的有效性
        6.1.4 单只基金规模过大造成忽视投资策略经济性的压力
    6.2 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
        6.2.1 相关配套支持机制的碎片化
        6.2.2 资本动员机制缺乏稳定性和带动性
        6.2.3 缺乏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
    6.3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转轨中部门和局部利益尾大不掉导致战略扭曲
        6.3.2 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不到位
        6.3.3 基金预算绩效管理措施不到位
        6.3.4 基金立法不健全且执行机构缺失
7 完善财政支持机制优化投资策略的思路与建议
    7.1 以现代财政制度为统领建立通盘的政府投资基金体系
    7.2 以财政全域治理理念建立常态化的财政支持机制
        7.2.1 建立现代政府投资基金预算制度
        7.2.2 加强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差异化投入力度
        7.2.3 落实财政绩效管理机制
        7.2.4 理顺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关系
    7.3 由财政部牵头建立政府投资基金监管体系
        7.3.1 部际协调监管模式
        7.3.2 组建政策性金融监管委员会模式
        7.3.3 建立统一规范的基金管理制度
    7.4 优化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
        7.4.1 细分与整合现有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7.4.2 缩小单只基金的资金管理规模
        7.4.3 降低国家级基金直接投资方式的比重
        7.4.4 改变部门各自为政的基金设立方式
        7.4.5 动态优化掌握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7.5 建立科技银行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7.6 加强政府投资基金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
        7.6.1 加强制度统筹协调
        7.6.2 加强政策执行协调
        7.6.3 加强人员交流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混改视角下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思路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2.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员工持股计划的基本内涵
        2.1.2 混合所有制的基本内涵
    2.2 文献综述
        2.2.1 员工持股计划的文献综述
        2.2.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文献综述
        2.2.3 企业创新的文献综述
        2.2.4 员工持股计划、混改与企业创新的文献综述
    2.3 文献评述
3.制度背景与现状分析
    3.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度背景
        3.1.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渊源
        3.1.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3.1.3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发展现状
    3.2 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分析
        3.2.1 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历程
        3.2.2 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现状
4.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 员工持股计划、企业创新与混改的理论基础
        4.1.1 委托代理理论
        4.1.2 产权理论
        4.1.3 双因素激励理论
    4.2 研究假设
        4.2.1 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创新
        4.2.2 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计划影响企业创新的行业差异
        4.2.3 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计划影响企业创新的区域差异
5.研究设计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变量定义
        5.2.1 被解释变量:企业创新
        5.2.2 解释变量:员工持股计划
        5.2.3 分组变量:混合所有制改革
        5.2.4 行业差异指标
        5.2.5 区域差异指标
        5.2.6 控制变量
    5.3 实证模型
6.实证结果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
        6.1.1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6.1.2 子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相关性分析
    6.3 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创新
    6.4 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计划影响企业创新的行业差异
        6.4.1 实证回归结果
        6.4.2 分组回归结果
    6.5 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计划影响企业创新的区域差异
        6.5.1 实证回归结果
        6.5.2 分组回归结果
    6.6 稳健性检验
        6.6.1 更换因变量度量方式
        6.6.2 使用PSM模型进行检验
7.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与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国电南瑞整体上市绩效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整体上市的动因研究
        1.2.2 整体上市的绩效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文章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文章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整体上市的概念
        2.1.2 整体上市的模式
        2.1.3 企业绩效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2.2.2 企业边界理论
        2.2.3 协同效应理论
第三章 案例概况
    3.1 国电南瑞整体上市的背景
        3.1.1 政策环境
        3.1.2 行业环境
    3.2 交易双方基本情况介绍
        3.2.1 国电南瑞基本情况介绍
        3.2.2 南瑞集团基本情况介绍
        3.2.3 交易双方关系
    3.3 国电南瑞整体上市的模式选择
    3.4 国电南瑞整体上市目的及过程
        3.4.1 国电南瑞整体上市的目的
        3.4.2 国电南瑞整体上市的过程
第四章 国电南瑞整体上市案例分析
    4.1 整体上市的短期市场绩效分析
    4.2 整体上市的长期市场绩效分析
    4.3 整体上市的长期财务绩效分析
        4.3.1 偿债能力分析
        4.3.2 营运能力分析
        4.3.3 盈利能力分析
        4.3.4 成长能力分析
    4.4 国电南瑞整体上市对绩效的作用路径分析
        4.4.1 整体上市优化业务结构,完善产业链
        4.4.2 整体上市改善企业内部同业竞争
        4.4.3 整体上市完善公司股权结构
        4.4.4 整体上市提高竞争力
第五章 案例结论与启示
    5.1 案例结论
    5.2 案例启示
    5.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7)巴中市国有中小型企业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员工满意度研究进展
        1.2.2 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3 影响因素测评方法研究进展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1.4.1 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1.4.2 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地方国有中小型企业
        2.1.2 企业员工
        2.1.3 员工满意度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ERG需求层次理论
        2.2.2 双因素激励理论
        2.2.3 调节定向理论
        2.2.4 成就动机理论
        2.2.5 期望理论
3 巴中市国有中小型企业员工满意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研究目标发展历程
    3.2 巴中市国有中小型企业员工满意度现状
    3.3 巴中市国有中小型企业员工满意度存在的问题
        3.3.1 员工激励措施和薪酬福利评价机制问题
        3.3.2 岗位管理问题
        3.3.3 员工满意度多样化问题
        3.3.4 企业文化与工作氛围问题
4 巴中市国有中小型企业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4.1 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构建原则
        4.1.2 影响因素测评指标的筛选
    4.2 测评方法与程序
        4.2.1 测评方法的选取
        4.2.2 测评程序的确定
    4.3 问卷的形成
    4.4 问卷的预测试及结果分析
        4.4.1 预测试基本情况
        4.4.2 探索性因素分析
        4.4.3 内部一致性检验
    4.5 正式问卷调查
    4.6 问卷检验
        4.6.1 信度检验
        4.6.2 效度检验
    4.7 总体满意度及分维度分析
        4.7.1 总体满意度
        4.7.2 工作内容维度
        4.7.3 工作回报维度
        4.7.4 工作条件维度
        4.7.5 工作关系维度
        4.7.6 外部政策维度
    4.8 行业补充分析
    4.9 影响因素测评结果
        4.9.1 员工个体特征影响因素
        4.9.2 满意度指标影响因素
        4.9.3 行业差异影响因素
5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针对企业管理层面的建议
        5.2.1 完善正向公平可预期的激励考核制度
        5.2.2 建立健全员工岗位动态管理规范
        5.2.3 满足员工多样化参与需求
        5.2.4 改善企业软环境和组织文化氛围
    5.3 针对员工个体层面的建议
        5.3.1 适应国企深化改革新的要求
        5.3.2 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6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图目录
附录 B-表目录
附录 C-调查问卷

(8)“长航油运”财务困境的成因及应对措施研究 ——基于政策性负担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企业财务困境成因及应对措施的研究
    第二节 政策性负担成因及治理机制的研究
    第三节 政策性负担与企业财务困境的研究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启示
第三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四章 案例介绍
    第一节 案例公司简介
    第二节 案例情况描述
第五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长航油运政策性负担的来源及表现
    第二节 政策性负担与长航油运财务困境的成因
    第三节 政策性负担与长航油运财务困境的应对措施
    第四节 政策性负担与长航油运财务困境的应对效果
    第五节 政策性负担与企业财务困境的动态关系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启示
    第三节 本文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国企员工单位认同变迁研究 ——以某化工国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单位制的研究
        二、关于国企变革的研究
        三、关于单位认同的研究
        四、文献总结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问题
        三、田野点介绍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第二章 创业年代的单位认同
    第一节 创业年代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以厂为家”的单位共同体情结
        一、进入单位:国家政策的号召
        二、艰苦创业,建设现代化复合肥厂
    第三节 创业年代单位认同的构建
第三章 单位制巩固时期的单位认同
    第一节 单位制鼎盛时期的发展背景
    第二节 单位烙印:单位认同的巩固和增强
        一、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二、生活交往与婚姻选择
    第三节 单位认同的巩固和加强
第四章 单位制消解以来的单位认同
    第一节 失落与困惑:从单位人到社会人
        一、福利体系的改革
        二、社会地位的变迁
        三、生活交往的改变
    第二节 何去何从:面对市场化机制冲击的不同选择
    第三节 单位认同的分化
第五章 单位认同变迁的趋向和社会成因
    第一节 单位认同变迁的趋势
        一、先上升后回落的单位认同趋势
        二、延续的传统:单位共同体情结
        三、矛盾的单位认同态度
    第二节 单位认同变迁的社会成因
        一、单位认同变迁的制度根源
        二、社会比较影响单位认同的建构
        三、单位制工厂的空间实践:从职住合一到职住分离
        四、单位社会文化功能的消解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思考与讨论
附录A 被访者基本情况表
附录B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绩效研究 ——以中联重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混合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2.1.2 绩效与绩效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司治理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
        2.3.2 混合所有制改革途径
        2.3.3 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效
        2.3.4 文献述评
3.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制度背景与现状分析
    3.1 混合所有制改革制度背景
    3.2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分析
        3.2.1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历程
        3.2.2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4.案例背景
    4.1 中联重科公司概况
    4.2 中联重科所有制改革的内容
        4.2.1 股份制改造,IPO上市
        4.2.2 引入战略投资者
        4.2.3 定向增发,H股上市
        4.2.4 员工和管理层持股
    4.3 中联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公司治理结构
        4.3.1 股权结构层面
        4.3.2 董事会制度层面
        4.3.3 监事会制度层面
        4.3.4 经理人制度层面
5.中联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绩效分析
    5.1 .国有资本杠杆效应和保值增值
        5.1.1 国有资本杠杆效应
        5.1.2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5.2 中联重科财务绩效评价
        5.2.1 指标选择和处理方法
        5.2.2 财务综合评价
        5.2.3 财务指标分析
    5.3 短期市场反应分析
        5.3.1 方法介绍及步骤
        5.3.2 研究结果分析
    5.4 企业并购战略分析
    5.5 其他利益相关者反应分析
6.评价与结论
    6.1 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评价
    6.2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四、中小国企改革路漫漫(论文参考文献)

  • [1]机构投资者股东网络中心性对国有企业并购的影响研究[D]. 王言.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M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优化研究[D]. 黄永祥.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3]证券市场开放与资产定价效率[D]. 毕鹏.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4]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D]. 赵鑫.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5]混改视角下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创新研究[D]. 杨崇莹.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6]国电南瑞整体上市绩效案例研究[D]. 李丽璇. 兰州大学, 2020(01)
  • [7]巴中市国有中小型企业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D]. 谢仕伟. 西南科技大学, 2019(08)
  • [8]“长航油运”财务困境的成因及应对措施研究 ——基于政策性负担的视角[D]. 黄其晴.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 [9]国企员工单位认同变迁研究 ——以某化工国企为例[D]. 马钰鑫. 南开大学, 2019(04)
  • [10]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绩效研究 ——以中联重科为例[D]. 龙俊霖.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任重道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