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三叠纪—侏罗纪地层年龄划分

湘西南三叠纪—侏罗纪地层年龄划分

一、湘西南三叠—侏罗纪地层的时代划分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牛亚卓[1](2011)在《华南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海相双壳类及其生物地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华南地区发育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是检验我国陆相上三叠统和下侏罗统和建立陆相J/T界线划分的最有潜力地区之一。双壳类是这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中最丰富的大化石,地理和地质分布都非常广泛,对于划分对比地层、确定地质年代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湖南浏阳澄潭江、宜章心田门和广东乐昌头木冲沟、揭西灰寨剖面的材料,鉴定并系统描述了华南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双壳类22属34种,结合对前人资料的综合将这些双壳类自下而上分别是分为六个组合带,即:红卫坑组的Guangdongella-Bakevellia组合带,小水组下部的Palaeopharus-Tosapecten亚组合带或三家冲组的Bakevelloides-Jiangxiella组合带、小水组上部的Oxytoma-Asoella亚组合带、头木冲组的Unionites ? emeiensis-Yunnanophorus组合带、金鸡组底部的Hiatella minuta-H. curta组合带和金鸡组的Parainoceramus-Teinonuculana组合带。本文通过华南与日本、中南半岛和云南中部双壳类组合带的对比,判定Guangdongella-Bakevellia组合带时代为卡尼期; Palaeopharus-Tosapecten亚组合带或Bakevelloides-Jiangxiella组合带时代为卡尼期-诺利期早期;Oxytoma-Asoella亚组合带时代为诺利期早中期;Unionites ? emeiensis-Yunnanophorus组合带时代为?诺利期晚期-瑞替期;Hiatella minuta-H. curta组合带时代为赫塘期;和Parainoceramus-Teinonuculana组合带时代为?赫塘期,辛涅缪尔期-土阿辛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华南位于特提斯大区和北方大区交汇处,产出特提斯和北方区海相双壳类混生动物群。高精度的生物地理分析对于恢复这一地区的古地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聚类分析、分异度及动物群组成分析和土着属种分析的方法,对华南及其邻区的卡尼期、诺利-瑞替期和早侏罗世三个时间段的生物地理区系进行了探讨。华南邻区包括包括思茅、昌都、羌塘、拉萨、喜马拉雅块体和中南半岛地体,以及环特提斯研究较为充分的西特提斯、日本和新西兰。研究结果表明:卡尼期时,东特提斯区域可分为北-东特提斯省,南-东特提斯省和喜马拉雅省;诺利-瑞替期期间,喜马拉雅并入南-东特提斯省,北太平洋省出现;早侏罗世时,北太平洋省消失。古洋流和古气候被用来分析华南和日本生物地理位置和混生动物群分布在上述时代的变化。

陈金华,张义杰[2](2000)在《准噶尔盆地早侏罗世八道湾组陆相沉积中发现海相瓣鳃类》文中认为在陆相河湖沉积的八道湾组(早侏罗世)内,新发现一些海相瓣鳃类化石,表明当时准噶尔盆 地在一短期内曾与海水相通,或者海水通过某一水系涌入该河湖区。从生态特征分析,当时可能为一 泛滥平原。根据海相化石对比,化石产出层位八道湾组上部的时代可能属西湟缪尔期。

沙金庚[3](1999)在《中国双壳类古生物学研究近百年来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近百年来,中国化石双壳类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基础资料的积累到向基础理论方向发展和关门自守到走向世界的过程,逐渐摆脱了“标准化石”和从属地位,走上古生物学发展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我国几代双壳类古生物学工作者们的努力,中国各地质时期的双壳类组成总貌和双壳类化石的层序地层学已经得到揭示和确定,双壳类的起源、演化、埋葬、古生态和古生物地理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研究或探讨。双壳类古生物学已经并正在积极而有效地指导或支持地质生产。顾知微院士是我国化石双壳类学科最重要的承传和奠基人。

马其鸿[4](1996)在《我国中生代的Margaritiferidae和它的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我国中生代珍珠蚌科内的属、种进行了较系统的修订,归并了1科、1亚属、10种,并据这些属、种纵向、横向的分布情况及其壳形、壳饰、内部构造等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它们的起源和演化规律。

冯少南,李志宏[5](1989)在《广西西湾煤系首次发现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西湾煤系是广西重要含煤层位之一,以碳酸盐岩夹煤层为特征,自下而上分天堂组和大岭组,主要煤层赋存于大岭组中。煤系时代有晚三叠世与早侏罗世之争。1988年笔者之一冯少南,曾报道了天堂组产植物化石Danaeopsis fecunda Halle,为煤系时代归属提供了重要古生物依据。今年笔者在大岭组的灰岩中分析出牙形刺,认为大岭组的时代应属晚三叠世,并进一步说明大岭组为潮坪泻湖→滨海沼泽相沉积。

曹宝森,粱诗经,张志明,张小勤,马爱双[6](1989)在《福建侏罗纪生物地层学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福建侏罗纪地层广泛分布,本文通过大量野外调查和资料综合分析,着重论述了福建侏罗纪地层分区、地层划分和代表性剖面的层序、岩性以及生物群特征。对福建早、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概况作了简略论述。福建侏罗纪地层分区,划分为含有海相地层的闽中-闽西南地层小区,该区早侏罗世火山岩发育。陆相地层的闽北地层小区以及中侏罗统发育较好的闽西地层小区。下侏罗统生物群,双壳类在下部为海相的 Parainoceramus-Hunanonectes 动物群,上部为 Qiyangia 动物群;陆相植物下部为 Otozamites-Thinnfeldia 植物群,上部为 Conipters-Phoenicopsis 植物群;叶肢介下部为 Euestheria shandanensis-Palaeolimadia hojiensis 动物群,上部为 Eosolimnadiopsis-Asiolimnadiopsis 动物群;介形类下部为 Gomphocythere rhomboidalis-G?yubacumensis 组合,早侏罗世早期还含有菊石 Arietites 和 Coroniceras。中侏罗统生物群,植物组合不太明显,双壳类 Pseudocardinia-Tutuella 动物群,其中下部含有 Cuneopsis-psilunio-Eolamprotella 动物群;叶肢介为 Euestheria yanjiawanen-sis-E·camplanata 动物群;介形类在中下部为 Darwinella sarytirmanensis-D·magna 组合。此外,本文概述了福建早侏罗世南海北陆的古地理面貌。

方宗杰,王烈,梁承礼,张克勤[7](1989)在《湖南资兴三都中生代含煤地层研究的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湘赣粤地区中生代含煤地层分布广泛,层序清楚,是华南主要含煤层位之一。30年代至今,尤其是60年代以来,许多单位或个人曾先后参与这一地层专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湖南的中生代含煤地层大致可分四个沉积小区:湘东南区(向南和粤北连为一区),湘西南区(向西南和桂东北连为一区),湘东区(向东和江西中西部连为一区)和湘西区。这

蔡绍英[8](1988)在《四川重庆、合川侏罗系自流井组的淡水双壳类化石》文中研究说明四川重庆北碚、合川炭坝一带(图1)的陆相侏罗系自流井组,顶、底分界明确,层序清楚,发育齐全,化石丰富,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标准地区之一。以前对该剖面的化石未作过系统采集和研究;1972年为了编写西南地区古生物图册,笔者与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的白云洪、李玉文、田传荣以及原西南石油学院的魏家玺同志,在北碚施家

熊存卫[9](1988)在《早侏罗世Hunanella-Margaritifera(Qiyangia)动物群在陕西神木的发现》文中研究指明 前言榆林、神木、府谷煤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1982至1983年本单位陕北中生代课题组对该煤田区开展了多方面的煤田地质工作.笔者在测制考考乌素沟剖面时于延安组第二段中部采得大量双壳纲化石,经鉴定为 Hunanella-Margaritifera (Qiyangia)动物群.计有5属21种,这个动物群在我国北方神木地区为首次发现,对于我国

蔡绍英[10](1988)在《四川重庆、合川侏罗系自流井组的淡水双壳类化石》文中提出四川重庆北碚、合川炭坝一带(图1)的陆相侏罗系自流井组,顶、底分界明确,层序清楚,发育齐全,化石丰富,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标准地区之一。以前对该剖面的化石未作过系统采集和研究;1972年为了编写西南地区古生物图册,笔者与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的白云洪、李玉文、田传荣以及原西南石油学院的魏家玺同志,在北碚施家

二、湘西南三叠—侏罗纪地层的时代划分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西南三叠—侏罗纪地层的时代划分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华南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海相双壳类及其生物地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地层学研究背景
    1.2 生物地理学研究背景
2. 地层简介及时代对比
    2.1. 地层简介
    2.2. 化石产出层位与组合带
    2.3. 区域对比
    2.4. 时代讨论
3. 生物地理分析
    3.1. 研究方法
    3.2. 区系划分
        3.2.1. 卡尼期
        3.2.2. 诺利-瑞替期
        3.2.3. 早侏罗世
    3.3. 讨论
        3.3.1. 华南的生物地理区系位置及混生动物群
        3.3.2. 混生动物群与洋流
4. 属种描述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图版说明

四、湘西南三叠—侏罗纪地层的时代划分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南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海相双壳类及其生物地理[D]. 牛亚卓. 南京大学, 2011(10)
  • [2]准噶尔盆地早侏罗世八道湾组陆相沉积中发现海相瓣鳃类[J]. 陈金华,张义杰. 新疆地质, 2000(01)
  • [3]中国双壳类古生物学研究近百年来的发展[J]. 沙金庚. 江苏地质, 1999(01)
  • [4]我国中生代的Margaritiferidae和它的演化[J]. 马其鸿. 古生物学报, 1996(04)
  • [5]广西西湾煤系首次发现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J]. 冯少南,李志宏. 广西地质, 1989(04)
  • [6]福建侏罗纪生物地层学初步研究[J]. 曹宝森,粱诗经,张志明,张小勤,马爱双. 福建地质, 1989(03)
  • [7]湖南资兴三都中生代含煤地层研究的新进展[J]. 方宗杰,王烈,梁承礼,张克勤. 地层学杂志, 1989(03)
  • [8]四川重庆、合川侏罗系自流井组的淡水双壳类化石[J]. 蔡绍英. 地层古生物论文集, 1988(03)
  • [9]早侏罗世Hunanella-Margaritifera(Qiyangia)动物群在陕西神木的发现[J]. 熊存卫. 古生物学报, 1988(04)
  • [10]四川重庆、合川侏罗系自流井组的淡水双壳类化石[A]. 蔡绍英. 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二十一辑), 1988

标签:;  ;  ;  ;  ;  

湘西南三叠纪—侏罗纪地层年龄划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