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湿的热带地区集约化生产白菜牛: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评估

在潮湿的热带地区集约化生产白菜牛: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评估

一、湿润热带地区的菜牛集约生产: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张瑶[1](2021)在《元阳哈尼族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的景观路径研究 ——以阿者科村与箐口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李航[2](2021)在《生产性景观在屋顶绿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

徐北春[3](2020)在《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同时,由于长期的高产导向,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成为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决策的逻辑起点。在这种决策逻辑下,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生产要素过度集约,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总体偏低,亟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玉米是全省第一大作物。玉米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代表全省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户是玉米生产的具体实践者,是各种农业资源和农用物资的直接利用者,其是否采纳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是玉米生产方式能否转型的关键。受诸多因素影响,吉林省玉米清洁生产至今仍未大规模实现,亟需从农户这一基本生产单元出发,研究其采纳和扩散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行为规律和控制策略。本文以正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推广使用的“可降解地膜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例,从农户异质性视角,在准确界定相关概念、综合评价分析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并从采纳意愿—采纳行为—技术内部扩散—国际经验借鉴—生产行为控制5个环节构建核心研究框架。其中,采纳意愿—采纳行为—技术内部扩散部分重点分析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内部要素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国际经验借鉴部分重点从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视角分析农业清洁生产外部系统施加的影响与作用机制,行为控制策略部分重点从控制行为熵变化的视角分析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内部和外部熵变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策略。重点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第一,系统梳理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供给情况和应用现状,指出当前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单项技术供给较为充足,但集成技术供给整体不足,技术扩散中还存在农民参与程度低、基层技术力量薄弱、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成本分担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视角,综合评价分析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结果显示当前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粮食主产省中处于中下游位置,部分指标处于粮食主产区甚至全国倒数水平。这说明当前吉林省农业生产方式既不环保又不经济,质量效益已成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刻不容缓。第二,基于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有效与非有效、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逻辑,在有效意愿、非有效意愿甄别和样本分析前提下,建立影响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多元有序选择模型(ologit)。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资金投入能力、土地性质、土地规模和灌溉水的易获性、农户能力、购买社会化服务情况、对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非清洁生产行为的认知、对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成本收益的认知、农户风险态度和应对干旱的态度等变量,对农户采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意愿有显着影响。农户总体采纳意愿强度不高,一般意愿远高于强烈意愿。农户异质性特征对清洁生产技术采纳的一般意愿和强烈意愿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影响。第三,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异质性对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进而分析一般意愿、强烈意愿与采纳行为的转化关系,以及农户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资金投入能力、土地性质、灌溉水的易获性、农户能力、购买社会化服务情况、对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成本收益的认知和农户应对干旱的态度等变量,对农户采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行为有显着影响。农户对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实施是意愿强度不断累积的结果。“无意愿”农户、“一般意愿”农户和“强烈意愿”农户实际采纳的概率依次提升,具有“强烈意愿”的农户意愿—行为转化效率最高。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存在差异性。第四,综合运用技术扩散理论、博弈论和系统工程理论,分析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由外及里扩散到农业农村并被早期采纳者采纳应用后,在农户内部的扩散机理、扩散效应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内部的技术扩散更多追求互惠和利他,单纯的经济目的不明显。农户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等社会网络构建的技术扩散渠道,受扩散环境、扩散主体和扩散中介的影响。农户内部技术扩散存在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扩散主体动力、扩散受体动力和扩散环境动力。传导机制主要包括技术传导、效益转移和学习效应。运行机制需要技术供给过程、交流过程和采纳过程的协同作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存在空间效应、时间效应和时空交互效应。空间效应包括近邻效应、等级效应和集聚效应,时间效应包括扩散时间差和技术势能差。时空交互越紧密,越有利于农户内部技术扩散。第五,从农药化肥规制、水污染防治、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三个视角,梳理分析美国、丹麦、日本三个国家关于农业清洁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控制措施。借鉴三国经验,提出我国亟需完善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农药化肥管理体系,完善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完善统筹环保与农业生产的农药化肥施用体系;亟需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水污染综合防治法律法规,以严格的监管政策和组合措施确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农业水污染技术创新,引导公众尤其是农民积极参与;亟需健全农业清洁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功能和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业清洁生产。第六,基于系统工程理论,指出农业清洁生产系统是由包括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子系统、农作物生产管理子系统、农产品销售子系统和农业生产服务子系统4个子系统组成的内部系统,以及政策法规子系统、科技服务子系统、农资供给子系统和城镇发展子系统等4个子系统组成的外部系统共同构成。各子系统内要素间相互作用和内外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同时存在,共同推动农业清洁生产系统不断演进。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随机涨落性4个特征,是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引入“行为熵”概念,结合前文研究结论,研判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行为熵类型及来源。针对熵流来源,从增加负熵流、降低正熵流视角,构建促进清洁生产技术采纳与扩散,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发展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

朱海伦[4](2020)在《基于CLUE-S模型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 ——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一些地区因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经济发展速度慢、“三生”空间用地不合理等问题。在社会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将发展战略与自身优势结合起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这些地区以空间优化增强发展动力,形成合理的“三生”空间格局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高分遥感影像,应用面向对象影像分析技术提取了2013年、2015年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信息;其次,分析了2013-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特点,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最后,利用2013年的数据模拟了2015年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状况,验证了CLUE-S模型的有效性,再以2017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依据GM(1,1)模型预测的土地需求量,利用CLUE-S模型分别预测了常规发展、城乡融合、保护优先三个发展情境下2025年的土地利用状况。通过比较分析三个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状况,提出适合垦利区未来的发展模式和相应的建议。主要结论为:(1)基于2013年、2015年、2017年的高分遥感影像,利用e Cognition Developer软件,确定合适的分割参数后进行分割。选取适合的样本和特征,应用最近邻分类法,提取了2013年、2015年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信息,精度验证表明分类效果均较为理想。研究区的耕地、水域所占比例较大,建设用地的比例较小,未利用地等后备资源较为丰富。(2)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转出率分析了2013-201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发现期间耕地增加较多,主要来源于园林地和未利用地;未利用地通过土地开发转出为其他地类,转出率较高;建设用地、水域等地类的变化较小。选取高程、距水系距离、人口、GDP、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市中心距离为驱动因子,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所得模型的ROC值均大于0.7,说明所选取的驱动因子可反映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3)利用CLUE-S模型,以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以2015年和2017年为预测目标,精度分析证明所采用的模拟模型是有效的。再以2017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在常规发展、城乡融合、保护优先这三个发展情景下分别模拟和预测了2025年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比较其变化规律及空间格局的差异。在常规发展情景下,以农业产业为主,增长势头较为缓慢;在城乡融合发展情景下,各类土地,特别是耕地和建设用地,更为聚集、规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更为合理;在保护优先的发展情境下,地类变化与常规发展情景较类似,表明垦利区现在的生态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较好。分析结果表明,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比较适合垦利区未来的发展,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可以更好地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潘世磊[5](2019)在《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大幅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传统的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导致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尤其是近年来城市污染不断向农村转移,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逐渐增加,农村生态环境堪忧,严重制约农业农村生态、经济和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投资水平较低,效果不明显,农业生态资本存量减少。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生态建设摆在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农村的“绿水青山”能否以及如何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山银山”将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农业生态资本投资以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为主线,注重在保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中进行开发利用,将其转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山银山”。因此,研究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对农村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对保障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为研究主题,是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益贫效应及其与精准扶贫协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6733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中生态资本的投资绩效评价与投资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71804196)所做的延伸和拓展。论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和规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较为系统地分析农业生态资本投资产生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作用机理,并通过实证检验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以期为通过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来促进农村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本文研究内容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阐述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回顾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介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全文技术路线;最后提出本研究的可能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对农业生态资本、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和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阐述生态资本等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并对现有理论进行评析。第三部分分析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的实现机理以及构建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的分析框架。第四、五和六部分为本文核心内容。第四部分对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生态效应分析。首先构建农村生态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综合指数法分别测算分析不同省份以及不同区域农村生态状况。然后采用PSTR模型对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被动型投资的生态效应的非线性结构进行分析。最后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被动型投资对农村生态影响的空间效应。第五部分对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首先建立农村经济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各省份和四大经济区对农村经济状况的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分析。接着采用PSTR模型从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被动型投资两个不同方面研究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非线性影响。最后,采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检验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并分别对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被动型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分析。第六部分对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社会效应分析。首先就农村社会状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之后分别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然后采用PSTR模型研究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被动型投资对农村社会发展考察指标的非线性影响。最后,采用空间检验方法检验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被动型投资和农村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检验分析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被动型投资对农村社会发展影响的空间效应。第七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展望。基于以上较为系统的研究内容,论文主要结论如下:一、就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生态效应而言,(1)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被动型投资平均来说能降低沙化土地面积占比,提高自然生态环境质量。(2)考虑空间作用下,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总体上无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生态资本被动型投资显着提高沙化土地面积占比值,且跨区域差异明显。(3)整体上,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被动型的生态作用的非线性和空间效应已然显现,且存在差异,同时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二、就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经济效应而言,(1)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将显着非线性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但在较高水平上将不利于农村恩格尔系数所代表的农村经济发展。(2)农业生态资本被动型投资整体上无益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考虑空间作用的情形下,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被动型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无明显影响。三、就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社会效应而言,(1)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在较高水平时能明显提高农村社会发展程度,但同时也提高人口增长率,不利于农村社会发展程度的大幅提高。(2)农业生态资本被动型投资仅在其较低水平时能显着降低自然灾害救济费,促进农村社会发展。(3)考虑空间作用下,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的增加将不利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态资本被动型投资的增加将显着降低农村医疗设施发展水平,不利于农村社会发展。整体上看,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被动型投资对农村社会发展的非线性作用明显,而空间效应不明显。综上所述,本文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创新:(1)从农业生态资本投资视角研究农村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选题上具有创新性和原创性,同时构建了农业生态资本投资与农村发展的分析框架,拓展和延伸了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理论和农村发展理论体系。现有研究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理论主要探讨农业生态资本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或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关于农村发展的研究大多数主要关注于农村经济或农业经济抑或是农民收入增加,鲜有直接涉及农业生态资本投资与农村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2)将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划分为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农业生态资本被动型投资两种基本类型研究,并对其投资水平进行探索性测算。现有关于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研究主要探讨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内涵、功能等,由于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理论尚处于发展初期以及直接以农业生态资本投资为统计项的统计内容与数据缺失,因此现有研究鲜有涉及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水平的测算。(3)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对农村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非线性结构识别与验证;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对农村生态、经济和社会产生作用的空间效应识别与检验。以上分析及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提供参考。

任静[6](2019)在《昆明市社区支持农业(CSA)的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现代化农业快速推进以来,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规模化农业经常使用农药、化肥的行业现实也频频暴露现代化农业的一些弊端。一方面导致环境面源污染严重,比如农业生产源头产地的地表和地下水体污染、土壤板结酸化、大气悬浮有毒化学分子等;另一方面导致食品安全隐患,比如食品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转基因、“毒奶粉”“瘦肉精”等食品恶劣性质丑闻威胁到民众饮食健康和对食品安全的信任。随着农产品消费转型升级的当前趋势,安全的有机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关注。有些市民直接和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农户签购订单,有的市民转租农户手中闲散的土地自己亲手耕植,确保吃上“从田园到餐桌”供应全程安全的食品。社区支持农业正是在此实际背景下应时而生。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CSA)是指在农业生产者和城市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双方团体受益的合作形式。CSA是一种以城市生活需求为主要经营方向的都市现代农业,向市民提供有机农产品的同时,又开发出兼具体验、观光、旅游的休闲农业功能。本文针对社区支持农业方向展开研究,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对比分析、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重新界定社区支持农业的概念体系和经营模式。通过昆明市CSA案例比较分析归纳昆明市社区支持农业主要类型和发展特点;宏观层面将农产品价值链理论、都市农业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结合实地调研数据研究昆明市社区支持农业培育环境中具备的优势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微观层面从消费者角度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对昆明市潜在消费者参与CSA的意愿、需求和模式偏好进行研究;从生产经营者角度以北京市“分享收获CSA”为典型个案,研究其成熟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策略得到对昆明市CSA生产经营的启示。综合以上旨在对昆明市社区支持农业的培育机体和经营模式优化做出系统阐述和论证,以期为昆明市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的多样性功能深度拓展和社区支持农业本地化发展提供理论补充和实践借鉴。

吴志勇[7](2018)在《基于SWOT分析的闽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设施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作为现代工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加快推进“乡村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论文主要以闽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为研究背景,首先对当前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文献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尔后通过对福建省及其闽北地区的设施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形成了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路线,构建了论文的基本框架。其次,对设施农业的概念、特点及论文研究可能用到的农业理论进行了阐述,搭建了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为进一步获取对闽北地区设施农业建设有益的经验,筛选了当前世界上设施农业发展较为先进和典型的荷兰、以色列、日本等海外3个国家和国内设施农业发展较好的山东寿光、辽宁沈阳、福建宁德3个地区的成功案例,从中初步得出闽北地区发展设施农业应在政府扶助、技术支撑、资金支持等方面加以用力。在以上工作的铺垫下,论文实地调研了闽北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SWOT),构建了 SWOT矩阵,以线性回归的数学方法对优势、劣势、机遇、挑战作了权重分析,得出了闽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侧重点。最后,结合以上工作和闽北地区设施农业实际,提出了闽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四个进一步”的对策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二是进一步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三是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四是进一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穆大伟[8](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汤敏[9](2017)在《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是黑龙江省对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森林生态旅游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也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话题。黑龙江省丰富的森林资源为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对于黑龙江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经济上,黑龙江省经济面临着严重的转型危机,在这样一个阶段,森林生态旅游既属于第三产业,同时又很好结合了黑龙江传统产业林业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黑龙江省林业产业也面临着转型,森林生态旅游能给林业产业带来生机和活力,对于林业产业发展而言,森林生态旅游属于林业产业的深层次开发,能进一步拓展林业产业链,森林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林业产业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政治上,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首先是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发展绿色产业,以绿色化带动经济发展。同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能够带动黑龙江省的就业率,为林区职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本论文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为理论基础,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明确界定了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在绿色化和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分析了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状、问题、环境和条件,并进一步对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利益相关者分析,对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做出了预测分析,论文选取了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雪乡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利益相关者案例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论文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对森林生态旅游内涵进行解析、设定了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以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的对策;同时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和评价,确定了森林生态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分析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并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出了相应的可持续管理策略,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调研并进行深入地研究森林资源保护的利益相关者的福利,实现帕累托改进。本论文创新性地构建了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分级量化标准,并根据此标准评价了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提供了有针对性的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对黑龙江省森林保护产业发展具有借鉴和参考作用,对于促进林区三产融合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黑龙江省森林旅游生态资源超过全国大多数省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丰富,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基础条件相对较好,资源潜力巨大。森林作为木材供给的功能正在逐步消退,改善生态环境并为大众提供休憩欣赏的功能正在逐步被加强。黑龙江实现全面停伐后,森林价值逐渐由物质资源向非物质资源转变,森林生态价值合理的开发与拓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森林生态旅游正是森林生态价值开发的重要形式。黑龙江省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是黑龙江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虽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是黑龙江省特色森林生态旅游具有不可替代性,结合冰雪资源和独特地理气候,加之黑龙江省良好的政策支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万发[10](2017)在《基于PDCA循环的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为进一步加快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探讨出最适合贵州省本省内各类型园区的发展模式,本文以100个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基础,综合权衡各园区发展类型、发展状况、规模大小、发展水平,共选取8个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本文的最终研究对象。通过调研有针对性的制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与体系,将收集的数据与信息汇总分析,有针对性的选取评价指标和方法,结合SWOT分析,客观、真实反映示范园区发展的实际状况,现阶段发展模式的优势和瓶颈以及其他存在的主要问题。以SWOT分析与综合效益评价的结果为依据,基于PDCA循环探究出符合贵州省情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模式,着重解决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突出园区发展特色、把握园区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本文基于PDCA循环模型着重提出对综合类园区、种植业与观光业为主的园区、养殖业为主的园区,这三类园区进行PDCA循环模型构建。综合类园区的主要应用对象是生产多样性园区,为大型复合类园区提供发展模式和思路;种植业与观光业为主的园区模式主要针对以种植和观光业为发展目标的园区,该模式着重解决园区生产、营销、产业链管理及推广等问题;养殖业为主的园区模式主抓特色生产,结合贵州独有的特色产品,不断放大优势、补齐短板、开拓发展、取得可观经济效益是这一模式的主要目的。各园区可根据本园区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模式选取,并最终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园区循环改进模式。针对现阶段贵州各园区发展模式滞后、单一、土地利用效率与生产率低等问题,本文提出的这三种模式应用于园区管理、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行性、科学性,通过该模式可以帮助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更加科学、合理地发展。通过不断的往复循环可以将现阶段的问题不断“消化”解决是这三个循环发展模式的特色,分类构建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与未来会出现的问题,从而保障不同类型的农业园区高效发展。因此,建议贵州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可以借鉴这一发展模式。一方面优化了管理渠道和方法,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土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保障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湿润热带地区的菜牛集约生产: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湿润热带地区的菜牛集约生产: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3)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评述
        1.3.1 农业清洁生产文献综述
        1.3.2 农业技术采纳文献综述
        1.3.3 农业技术扩散文献综述
        1.3.4 农户行为控制文献综述
        1.3.5 相关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清洁生产
        2.1.2 农业清洁生产
        2.1.3 农业技术扩散
        2.1.4 农户异质性
    2.2 范围与对象界定
        2.2.1 研究范围
        2.2.2 研究对象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农户行为理论
        2.3.2 技术扩散理论
        2.3.3 信息扩散理论
        2.3.4 社会网络理论
        2.3.5 系统工程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与分析
    3.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供给与应用现状
        3.1.1 单项技术供给较为充足
        3.1.2 集成技术供给整体不足
        3.1.3 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3.2 基于生态效益的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3.2.1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纵向演变
        3.2.2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横向对比
        3.2.3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分析
    3.3 基于经济效益的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3.3.1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纵向演变
        3.3.2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横向对比
        3.3.3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分析
    4.1 研究假说与模型设定
        4.1.1 研究假说
        4.1.2 模型设定
        4.1.3 变量解释与赋值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样本分析
    4.3 实证结果与检验
        4.3.1 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4.3.2 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分析
    5.1 研究假说与模型设定
        5.1.1 研究假说
        5.1.2 模型设定
    5.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5.2.1 数据来源
        5.2.2 样本分析
    5.3 实证结果与检验
        5.3.1 模型结果与分析
        5.3.2 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
    5.4 关于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讨论
        5.4.1 意愿强度与行为转化
        5.4.2 意愿和行为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户内部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机制与效应分析
    6.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要素分析
        6.1.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主体
        6.1.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受体
        6.1.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渠道及其变动性
    6.2 基于社会网络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机制
        6.2.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
        6.2.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传导机制
        6.2.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
    6.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空效应分析
        6.3.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空间效应
        6.3.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间效应
        6.3.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空交互效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清洁生产视角的农户行为控制经验借鉴
    7.1 美国农药化肥规制经验及启示
        7.1.1 美国农药管理政策及规制措施
        7.1.2 美国化肥管理政策及规制措施
        7.1.3 美国经验及启示
    7.2 丹麦农业生产水污染防治经验及启示
        7.2.1 丹麦农业生产水污染防治政策及措施
        7.2.2 丹麦经验及启示
    7.3 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经验及启示
        7.3.1 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政策和措施
        7.3.2 日本经验及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清洁生产视角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
    8.1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解析
    8.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判定
        8.2.1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开放性
        8.2.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非平衡性
        8.2.3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非线性
        8.2.4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随机涨落性
    8.3 基于熵变模型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分析
        8.3.1 农户清洁生产行为熵变模型构建
        8.3.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行为熵的类型
        8.3.3 农业清洁生产内部系统行为熵控制策略
        8.3.4 农业清洁生产外部系统行为熵控制策略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户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CLUE-S模型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 ——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研究法
        1.3.2 情景分析法
        1.3.3 GIS空间分析法
2 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2.1 相关理论
        2.1.1 LUCC
        2.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3 人地协调理论
        2.1.4 “三生”功能空间优化理论
    2.2 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研究
        2.2.1 城乡理论发展历程
        2.2.2 国内新时期要求
    2.3 CLUE-S模型研究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3 研究区概况及基础数据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数据说明及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预处理
4 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4.1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4.1.1 分割尺度参数确定
        4.1.2 面向对象分类
        4.1.3 分类结果与精度验证
    4.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2.1 土地利用结构
        4.2.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4.2.3 土地利用类型转出率
        4.2.4 土地利用变化特点
    4.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4.3.1 驱动因子选取原则
        4.3.2 驱动因子的指标体系
        4.3.3 Logistic回归分析
5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5.1 CLUE-S模型的结构及原理
    5.2 CLUE-S模型设置
        5.2.1 主参数文件
        5.2.2 地类转换弹性系数
        5.2.3 地类转换规则
        5.2.4 土地需求量
        5.2.5 限制区域
        5.2.6 其他数据
    5.3 模拟结果与精度验证
        5.3.1 2015年土地利用模拟
        5.3.2 2017年土地利用模拟
    5.4 多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5.4.1 情景一:常规发展模式
        5.4.2 情景二: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5.4.3 情景三:保护优先发展模式
        5.4.4 综合比较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科研经历

(5)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生态资本研究
        二、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研究
        三、农业生态资本投资与农村发展关系研究
        四、相关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业生态资本
        二、农业生态资本投资
        三、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生态资本理论
        二、资本投资理论
        三、农业生态经济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节 理论评析与思考
        一、生态资本理论的缺陷与不足
        二、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研究的思考
第二章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实现机理及效应分析框架
    第一节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分析
        一、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现状分析
        二、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三、农业生态资本投资与农村发展关系分析
    第二节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实现机理分析
        一、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生态效应实现机理
        二、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经济效应实现机理
        三、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社会效应实现机理
    第三节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的分析框架
        一、生态效应
        二、经济效应
        三、社会效应
第三章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生态效应分析
    第一节 生态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测算
        一、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方法
        二、熵权综合指数法的原理
        三、生态效应水平测度与分析
    第三节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对农村生态影响的线性效应与非线性效应
        一、PSTR模型原理与实证模型构建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对农村生态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
        一、空间面板回归模型构建原理与方法
        二、空间相关性检验与实证模型选择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
    第一节 经济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二节 经济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与分析
    第三节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影响的线性效应与非线性效应
        一、PSTR实证模型构建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
        一、空间面板回归模型构建
        二、空间相关性检验与实证模型选择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社会效应分析
    第一节 社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二节 社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与分析
    第三节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对农村社会影响的线性效应与非线性效应
        一、PSTR实证模型构建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对农村社会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
        一、空间面板回归模型构建
        二、空间相关检验与实证模型选择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启示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昆明市社区支持农业(CSA)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关于社区支持农业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社区支持农业的研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案例研究法
        1.5.4 对比分析法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创新和不足
        1.7.1 研究的创新点
        1.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社区支持农业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社区支持农业的相关概念
        2.1.1 有机农业
        2.1.2 都市农业
        2.1.3 产消对接
    2.2 社区支持农业的理论基础
        2.2.1 农业区位理论
        2.2.2 农产品价值链理论
        2.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2.3 社区支持农业的概念体系
        2.3.1 社区支持农业的界定和特征
        2.3.2 社区支持农业的经营模式
3 昆明市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昆明市社区支持农业现行案例比较分析
        3.1.1 昆明市农业总体概况
        3.1.2 昆明市社区支持农业主要范例
        3.1.3 昆明市社区支持农业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3.1.4 昆明市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特点
    3.2 昆明市社区支持农业的培育环境分析
        3.2.1 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稳定
        3.2.2 有机食品市场潜力巨大
        3.2.3 官方食品安全检测达不到有机标准
        3.2.4 城乡交通系统畅达
        3.2.5 近郊休闲旅游常态化
        3.2.6 农业区位优势日益显着
        3.2.7 小规模农业经营适宜开展有机农业
    3.3 昆明市社区支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缺位
        3.3.2 社区支持农业尚处自发探索阶段
        3.3.3 消费者对CSA认知度和信任度低
4 昆明市市民对社区支持农业参与意愿的调查分析
    4.1 调查方法和数据来源
    4.2 调查问卷设计
    4.3 调查样本的统计分析
        4.3.1 消费者特征
        4.3.2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
        4.3.3 消费者对CSA的参与意愿分析
        4.3.4 消费者对CSA产品和服务需求分析
        4.3.5 消费者对CSA经营模式的偏好分析
5 国内典型案例研究——北京市“分享收获CSA”
    5.1 “分享收获CSA”经营状况
        5.1.1 经营理念
        5.1.2 经营状况及经营模式
    5.2 北京市“分享收获CSA”生产经营的经验分析
        5.2.1 基地完备布局合理
        5.2.2 产地环境质量优良
        5.2.3 有机生产技术严格
        5.2.4 生产监管水平优良
        5.2.5 有机产品供应丰富
        5.2.6 注重客源开发维护
        5.2.7 营销策略定位精准
    5.3 “分享收获CSA”生产经营对昆明市社区支持农业的启示
        5.3.1 自觉严格遵守有机农业生产标准
        5.3.2 吸纳和维护新老会员
        5.3.3 优化订单份额商品营销
6 加快昆明市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6.1 政府部门主体
        6.1.1 加强顶层设计,重视规划引导
        6.1.2 完善配套政策,强化扶持力度
        6.1.3 完善有机认证体系,规范有机认证管理
    6.2 城市消费主体
        6.2.1 升级有机消费观念,共同参与有机生产
    6.3 生产经营主体
        6.3.1 CSA宣传深入社区,精准定位营销策略
        6.3.2 借力花卉产业优势,创新CSA商品设计
        6.3.3 创建可视化信息系统,建立食品安全信任机制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SWOT分析的闽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设施农业概论
    2.1 设施农业的定义
        2.1.1 设施农业的定义
        2.1.2 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差异
    2.2 设施农业的特点
        2.2.1 科技含量高
        2.2.2 集约化程度高
        2.2.3 投入产出品质高
        2.2.4 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高
    2.3 设施农业的理论基础
        2.3.1 农业比较优势理论
        2.3.2 农业产业结构理论
        2.3.3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3.4 农业可持续理论
    2.4 设施农业的经验借鉴
        2.4.1 国外经验借鉴
        2.4.2 国内经验借鉴
3 闽北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SWOT分析
    3.1 SWOT分析法概述
    3.2 闽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
        3.2.1 地理区位优势
        3.2.2 自然资源优势
        3.2.3 农业基础优势
        3.2.4 农业人口优势
    3.3 闽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
        3.3.1 社会经济劣势
        3.3.2 专业人才劣势
        3.3.3 农业技术劣势
        3.3.4 区域交通劣势
    3.4 闽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y)
        3.4.1 政策倾斜机遇
        3.4.2 社会发展机遇
        3.4.3 金融扶持机遇
    3.5 闽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挑战(Threat)
        3.5.1 农业效益挑战
        3.5.2 转型升级挑战
        3.5.3 产业结构挑战
    3.6 闽北地区发展设施农业SWOT的权重分析
        3.6.1 构建SWOT矩阵
        3.6.2 权重分析
4 闽北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措施
    4.1 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4.1.1 制定发展规划
        4.1.2 健全土地管理
        4.1.3 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
    4.2 进一步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
        4.2.1 加强专业人员培训
        4.2.2 加强农业技术研发
        4.2.3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
    4.3 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
        4.3.1 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
        4.3.2 努力构建多元化投资渠道
    4.4 进一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4.4.1 完善市场体制
        4.4.2 健全产业体系
        4.4.3 革新经营理念
        4.4.4 加大可持续发展力度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农业
        1.2.2 设施农业
        1.2.3 立体绿化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2.1 有农建筑
        2.1.1 垂直农场
        2.1.2 有农建筑
    2.2 产能建筑
        2.2.1 被动房
        2.2.2 产能房
    2.3 生产型建筑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2.4 结论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结论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5.1.1 覆土种植
        5.1.2 栽培槽
        5.1.3 栽培块
        5.1.4 栽培箱
        5.1.5 水培
        5.1.6 栽培基质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5.2.5 砂栽培的特点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6.1 品种选择原则
        6.1.1 研究现状
        6.1.2 品种选择原则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7.1 温室
        7.1.1 日光温室
        7.1.2 现代温室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7.2.1 研究现状
        7.2.2 农业光伏电池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7.2.4 光伏温室设计
        7.2.5 实践案例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屋顶温室
        7.4.1 研究现状
        7.4.2 实践案例
        7.4.3 屋顶温室类型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7.5.2 屋顶日光温室
        7.5.3 屋顶现代温室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7.6.4 自给率分析
        7.6.5 结果与讨论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7.7.2 建筑能耗模型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7.7.5 能耗模拟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旅游
        2.1.2 可持续发展
        2.1.3 森林生态旅游
        2.1.4 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生态承载力理论
        2.2.4 反向旅游理论
        2.2.5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6 生态伦理学理论
        2.2.7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8 帕累托改进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3.1.1 可持续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现状
        3.1.2 可持续的森林生态旅游类型
        3.1.3 可持续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3.2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3.2.1 森林资源质量有待提高
        3.2.2 市场化体制不健全
        3.2.3 缺乏特色和区域合作
        3.2.4 缺乏与资本的融合
        3.2.5 服务设施不健全
        3.2.6 管理服务不到位
        3.2.7 缺乏品牌及营销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条件分析
    4.1 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自然条件分析
        4.1.1 地理条件
        4.1.2 气候条件
        4.1.3 土壤与水文条件
        4.1.4 生态环境条件
    4.2 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资源条件分析
        4.2.1 森林资源总量
        4.2.2 森林资源分布
        4.2.3 森林资源类型和特点
        4.2.4 森林资源动态变化
    4.3 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济环境分析
        4.3.1 黑龙江省GDP分析
        4.3.2 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4.3.3 黑龙江省CPI指数分析
    4.4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政策分析
        4.4.1 林业发展政策
        4.4.2 森林生态旅游行业相关政策
        4.4.3 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政策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市场分析
    5.1 市场规模分析
    5.2 产业规模分析
    5.3 服务及设施分析
    5.4 风险分析
    5.5 森林生态旅游预测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分析
    6.1 森林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构成
        6.1.1 旅游者
        6.1.2 旅游经营者
        6.1.3 旅游目的地
        6.1.4 政府
        6.1.5 当地社区
        6.1.6 行业组织
        6.1.7 非政府组织
        6.1.8 媒体及学术团体
        6.1.9 社会公众
    6.2 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分析
    6.3 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
        6.3.1 核心利益相关者
        6.3.2 主要利益相关者
        6.3.3 次要利益相关者
    6.4 森林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案例研究
        6.4.1 问卷设计及调研区域选择
        6.4.2 问卷分析
        6.4.3 利益相关者访谈分析
        6.4.4 雪乡国家森林公园相关利益者可持续管理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7.1 评价原则和方法
        7.1.1 评价原则
        7.1.2 评价方法
    7.2 评价指标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3 构建判断矩阵及权重
    7.4 计算及检验
    7.5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分级量化标准
        7.5.1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分级量化
        7.5.2 评价结果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国外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8.1 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典型经验
        8.1.1 美国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验
        8.1.2 新西兰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验
        8.1.3 英国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验
        8.1.4 日本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验
    8.2 国外经验对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8.3 本章小结
9 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9.1 科学保护和规划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9.2 建立高水平森林生态旅游人才队伍
    9.3 加强政府有效管理
    9.4 实行市场化运作
    9.5 强化品牌营销
    9.6 加强区域合作
    9.7 本章小结
10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PDCA循环的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进展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相关概念
        2.1.1 农业示范园区的概念
        2.1.2 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概念
        2.1.3 农业示范园区的“高效”概念
    2.2 PDCA循环模型的相关概念
        2.2.1 PDCA循环模型简介
        2.2.2 PDCA循环模型的主要应用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分析
        3.1.1 基于SWOT分析分析各园区现状
        3.1.2 综合效益评价法
        3.1.3 模糊综合评判法(FCE)
        3.1.4 基于PDCA循环法探讨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模式
    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2.1 研究内容
        3.2.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与实例研究
    4.1 研究区概况
    4.2 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SWOT分析
        4.2.1 发展内部优势分析(Strengths)
        4.2.2 发展劣势分析(Weakness)
        4.2.3 发展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
        4.2.4 威胁分析(Threats)
        4.2.5 分析结果
    4.3 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综合效益评价
        4.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3.2 构建指标评价体系
    4.4 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综合效益评价过程
        4.4.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4.2 专家对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模糊评判及权重确定
        4.4.3 模糊综合效益评价
    4.5 基于PDCA循环的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模式研究
        4.5.1 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PDCA循环主体发展模式
        4.5.2 基于PDCA循环的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种植及观光业发展模式
        4.5.3 基于PDCA循环的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养殖业发展模式
    4.6 PDCA循环与SDCA循环的结合
    4.7 基于PDCA循环的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模式的应用意义
        4.7.1 农业园区管理模式更加清晰明了利于形成长效机制
        4.7.2 对不可预期的问题的防范机制
        4.7.3 减成本、去短板、增效益
第五章 发展模式研究与应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5.1 现阶段制约园区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问题
    5.2 具体对策应用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生产率
        6.1.2PDCA循环模型为建设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6.1.3 对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意义重大
        6.1.4 推动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整体联动共同进步
        6.1.5 PDCA循环模型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提供了“反思”平台
    6.2 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四、湿润热带地区的菜牛集约生产: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元阳哈尼族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的景观路径研究 ——以阿者科村与箐口村为例[D]. 张瑶.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生产性景观在屋顶绿化中的应用研究[D]. 李航.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3]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D]. 徐北春. 吉林大学, 2020(03)
  • [4]基于CLUE-S模型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 ——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为例[D]. 朱海伦. 浙江大学, 2020(02)
  • [5]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研究[D]. 潘世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昆明市社区支持农业(CSA)的发展研究[D]. 任静. 云南大学, 2019(03)
  • [7]基于SWOT分析的闽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 吴志勇.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3)
  • [8]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9]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汤敏. 东北农业大学, 2017(12)
  • [10]基于PDCA循环的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模式研究[D]. 王万发. 贵州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在潮湿的热带地区集约化生产白菜牛: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评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