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连接臂的乳糖衍生物和二聚体的碳水化合物 (XXXI) 合成研究

具有连接臂的乳糖衍生物和二聚体的碳水化合物 (XXXI) 合成研究

一、糖类研究(ⅩⅩⅪ)带连接臂的乳糖衍生物及二聚体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徐广灿,袁洁,田儒艳,曾晓萍,刘青川,梁光义,徐必学[1](2016)在《肝靶向马蹄金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合成具有肝靶向的马蹄金素衍生物,提高该类衍生物的肝脏药物浓度,增强其抗HBV活性。方法以二缩三乙二醇为连接臂,通过间接连接的方式将具有肝靶向性的半乳糖基与马蹄金素衍生物进行连接,并对所合成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HBV活性测试。结果合成了6个具有肝靶向潜力马蹄金素衍生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所得目标产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抗HBV活性,有3个化合物在高浓度(50μg·m L-1)下具有较高的抑制率,分别为15d(47.41%)、15e(48.58%)、15f(56.41%)。结论其中15f显示出较强的抗HBV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魏雅雯[2](2014)在《新型转移氢化反应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转移氢化是指不使用氢气,而使用甲酸、异丙醇等有机物小分子作为氢源的还原反应。转移氢化具有操作简便的特点,同时能避免氢化反应中因使用H2而带来的一些危险操作。但是就目前文献报道而言,转移氢化反应的效率低于氢化反应,因此如何提高转移氢化反应的活性是化学工作者们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第一部分综述了转移氢化反应的进展及应用。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大量的关于转移氢化反应的研究工作被发表,其中Noyori课题组发展的具有金属-配体双功能作用的钌催化体系是比较突出的代表。该类催化体系可以高效、高立体选择性的完成转移氢化反应。许多化学工作者对该类型的催化剂进行了改造、修饰,取得了不错的催化效果。不同于Noyori催化剂的其它类型催化剂也有所发展。同时发展更加绿色的转移氢化反应也获得了关注,如使用大量存在,便宜绿色的水作为反应的溶剂。本文第二部分研究了水相中环金属化Ir催化剂通过转移氢化还原羰基化合物的反应。通过控制HCOOH/HCOONa水溶液的pH值,可实现将不同电子性能的催化剂用于反应,并取得较好的转化率。通过对实验条件的进一步优化,发现该体系可高效的还原各种酮类化合物和醛类化合物。该反应可以放大到克级进行,展示了该催化体系的实用性。该催化体系可能具有不同于传统金属配体双官能的机理。该反应使用绿色、廉价的水做溶剂,避免了使用有机溶剂而带来的一些缺点,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羰基还原方法。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结构简单,性能稳定,不仅可以高效催化还原胺化反应,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同样可以高效用于羰基的还原。乙酰丙酸是一种生物质平台分子,从其出发制备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从乙酰丙酸出发制备的5-甲基-2-吡咯烷酮是一类重要的化学中间体,广泛应用于材料、化工、制药等领域。本文第三部分报道了在环金属化Ir作为催化剂的条件下,通过转移氢化的方法将乙酰丙酸还原胺化生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吡咯烷酮的方法。该反应以水为溶剂,HCOOH为氢源,通过加入HCOONa对反应体系pH进行调控,可以在S/C=3000条件下实现乙酰丙酸的高效转化。在该反应体系中,乙酰丙酸可以与芳香胺、脂肪胺进行高效的反应。在该反应体系下,乙酰丁酸同样可以与芳香胺、脂肪胺进行反应生成具有六元环的内酰胺类化合物。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反应中合成的中间体88可在无催化剂、室温条件下进行自发的关环反应,证明了该反应速控步骤为催化剂参与的还原胺化反应,而不是关环反应。该反应体系以水为溶剂,反应条件温和,催化剂用量少,是较理想的乙酰丙酸转化体系。在以往乙酰丙酸合成吡咯烷酮的文献中,金属催化剂是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本文第四部分研究了在没有金属催化剂参与的情况下通过转移氢化方法将乙酰丙酸还原胺化生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吡咯烷酮的方法。该体系对反应溶剂要求高,仅在二甲亚砜中可取得高效的转化率。反应以HCOOH为氢源,通过加入Et抖调控反应的酸碱性,可以提高反应活性。该体系对脂肪胺具有很好的活性,但对芳香胺活性稍差。通过氘代实验,确定了该反应经历的是亚胺还原过程,而非烯胺还原。动力学同位素效应表明反应的速控步骤是HCOOH负氢转移至亚胺正离子的过程。该体系是对经典Leuckart-Wallach反应的一个补充,并且提供了一个有效而经济的方式将LA进行高价值转化。在众多合成胺的方法中,通过硝基还原获得胺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传统的Bechamp还原法,操作简便,但是反应产生的废弃物多,污染大,已逐步被催化氢化法取代。以廉价、易操作的HCOOH、IPA等为还原剂的转移氢化方法在硝基的还原中应用不多,本文第五部分研究了通过转移氢化方法进行硝基还原的反应。该反应以简单二聚体[Cp*RhCl2]2为催化剂,KI作为添加剂,以HCOOH为氢源,在DMSO中加入Et3N进行反应体系酸碱性的调节,可实现硝基的还原。研究发现,添加剂KI是实现该反应的关键之一。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选择性的分别得到相应的胺和甲酰胺。该反应体系对底物所带的卤素、羰基等有较好选择性。

慈成刚[3](2011)在《叠氮化氰和几种羰基化合物光解离机理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气物种的光解离及与OH的反应是其在大气中的两种主要降解方式。因此,研究这两类反应对于评估其大气寿命及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多参考态方法(CASSCF, CASPT2, CTPI2和MRCI),及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变分过渡态理论(VTST),以N3CN, HOCH2CHO, CH3COCHO和CF3CH2CHO等体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光解离以及反应动力学等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叠氮化氰(N3CN)作为叠氮化物的氰基取代物,是合成化学中的一种有用的高活性试剂。N3CN在紫外光下可解离生成NCN, CN, N3等产物自由基。这些产物自由基由于具有重要的性质,近年来受到了实验和理论的广泛关注。因此,鉴于其光解产物的重要性,我们采用多参考态方法对N3CN的光解离机理进行理论研究。在CAS(10,9)//6-311+G(d, p)水平上优化得到基态(S0)和低激发态(S1,S2,T1)势能面上的极小点、过渡态,并利用态平均的CAS(10,9)//6-311+G(d,p)方法找到了内转换交叉点(IC-S1/S0)和隙间窜跃交叉点(ISC-S1/T1).在MRCI+Q水平上对以上的稳定点进行了能量校正,构建了N3CN分子的解离势能面。结果表明,在S0,S1,S2和T1态势能面上,N-N键断裂生成N2+NCN是主要解离途径,而C-N键断裂通道是次要通道。实验观测到的220nm处的吸收峰对应分子由S0态到S1态的激发,对应主要光解离产物NCN[a1Δg];而在275nm处的吸收峰则相应分子被激发到T1态,然后直接生成基态产物NCN[X3Σg-]。(2).乙醇醛(Glycolaldehyde, HOCH2CHO)是重要的α-羟基羰基化合物之一,由于其具有糖的结构特征,因此,它在生物化学过程和自然产物如03和HOx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光解反应是其在对流层中主要降解途径之一我们在CASPT2//CAS(12, 11)/6-311+G(2df,2p)水平上计算了HOCH2CHO分子在三个最低电子态(S0、S1和T1)上驻点的电子结构和解离势能面。结合势能面交叉点,探讨了HOCH2CHO与波长有关的光解离机理,分析了可能的光解离产物。结果表明,在实验光解波长240-400nm的激发下,HOCH2CHO分子主要发生S1态上的解离反应或通过S0和S1态之间的振动相互作用驰豫到基态,随之发生基态解离反应。在整个波长范围内,C-C键断裂生成基态光解产物HOCH2 (2A’)+HCO (2A’)是最主要的反应途径;而在一定波长下,生成CH3OH+CO的基态协同反应、脱醛基氢及脱羟基通道都是能量上可行的反应途径。本节的计算与已有的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3).甲基乙二醛(CH3COCHO)是重要双羰基化合物之一。在对流层大气中,光解离反应是CH3COCHO最有效的降解方式之一。到目前为止,虽有很多的实验测定了CH3COCHO的光解离产物,推测了在不同波长范围内CH3COCHO的光解离机理,但是对于CH3COCHO的详细的光解离机理尚不明确。在本文的研究中,通过探索CH3COCHO详细的势能面和不同低激发态(S0,T1和S1)势能面之间的交叉点,我们能够给出该化合物在这几个势能面上详细的光化学和光物理行为。为了获得精确的能量信息,在CIPT2+Q//CAS(14,12)/6-311G(d,p)水平上进行了单点能量校正。计算得到的体系垂直激发能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计算结果表明由于隙间窜跃交叉点S1/T1和内转换交叉点S1/S0的能量高于S1态上的解离能垒,因此,CH3COCHO主要发生S1态上的直接解离,其中,CH3C(O)-CHO键断裂生成基态产物CH3CO (2A’)+HCO (2A’)是最主要的解离途径,CH3-COCHO键断裂绝热解离生成CH3(2A’)+COCHO(2A")为一竞争通道。这两个通道对应的解离产物CH3CO(2A’), HCO(2A’)和COCHO(2A’)还可以进一步的发生二级解离生成最终产物H(2S), CH3(2A’), CO(2A’)和HCO(2A’)。而S1上CH3COCHO还可以发生CH3COC(O)-H键绝热断裂生成CH3COCO(22A’)+H(2S),但出于这一途径需要克服较高的能垒,因此为次要通道。另外,CH3COCHO还可以经隙间窜跃解离生成CH3CHO+CO,但由于该反应过程较为复杂,因此也是一次要通道。本节的计算结果与已有的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4).部分取代的氟代醇(FAs)(具有CF3(CH2)XCH2OH的结构)被认为是氟利昂(CFCs)新一代的潜在替代物。CF3CH2CH2OH作为CF3(CH2)xCH2OH家族中的一员,它的主要大气光氧化产物是CF3CH2CHO。CF3CH2CHO与OH自由基的反应是其在大气中的主要降解过程。因此,为了确定这些部分取代的氟代醇对大气的影响,对CF3CH2CHO+OH反应的机理和速率常数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M06-2X/aug-cc-pVDZ水平上得到了CF3CH2CHO的两种稳定构象,反式t-CF3CH2CHO和顺式c-CF3CH2CHO,对应二面角分别为149.9°和0°。对于t-CF3CH2CHO+OH的反应找到了四条通道,分别为两条来自-CHO基团及两条来自-CH2-基团的氢提取通道;而对于c-CF3CH2CHO+OH的反应,从-CHO和-CH2-各找到了一条通道。为了得到精确的能量,利用MCG3-MPWB方法对M06-2X水平上优化得到的几何结构进行单点能量校正。对于每条通道,利用变分过渡态理论结合内推单点能量方法(VTST-ISPE)得到了反应的势能曲线,并利用改进的正则变分过渡态理论结合小曲率隧道校正(ICVT/SCT)方法计算了该反应在200-2000K的速率常数。计算的总速率常数在室温下和263至358K之间的实验值符合得很好,最大偏差因子为0.30。同时,我们给出了在200-2000K内的ICVT/SCT速率常数四参数表达式为

衡林森,李志民,段国义,高兴[4](2010)在《烷基4-(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半乳糖基)-2,3-二-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快速合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姜宇华,方志杰,焦岩,李洪伟[5](2008)在《糖类乙酰基和苄基保护新方法的探索》文中指出以HClO4/SiO2固体酸催化剂对部分单糖和二糖的乙酰化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并用重结晶或萃取方法代替柱层析分离产物。结果表明,该乙酰化方法快速高效,产物容易分离,酸酐的用量较少。还对乙酰化二糖的苄基化反应进行了探索,显着提高了八苄基蔗糖的得率。

焦岩[6](2008)在《几种具有生物活性糖类衍生物的合成》文中提出对具有生物活性的糖类衍生物的合成和修饰是糖化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葡萄糖酸-1,5-内酯在糖化学合成中的应用,全文内容包括糖苷酶抑制剂伏格列波糖的合成,生物聚合物单体四乙氧基葡萄糖酸-1,6-内酯的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氮杂糖和低聚糖抗生素越霉素B片段的合成。最后研究了天然糖酯类化合物中芳烃羧酸片段的合成。1.分别通过两条路线合成了2,3,4,6-四苄基葡萄糖(2)。以甲基葡萄糖苷经苄基化和酸解脱甲基制备了2,对反应后的酸溶液进行了重复使用,两步得率50%。以蔗糖经过乙酰基全保护,再经苄基化两步反应得到八苄基蔗糖,提高了得率(81%)。八苄基蔗糖水解得到四苄基葡萄糖。对糖化学中常用的乙酰基保护方法进行了改进,以硅胶负载高氯酸为反应促进剂,实现了11种糖的快速乙酰化保护,简化了分离步骤,提高了反应效率。该乙酰化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绿色环保的优点。二甲亚砜和乙酸酐氧化2得到了2,3,4,6-四苄基葡萄糖酸-1,5-内酯(1)。2.以1为起始物,与二甲基丙二醇在三甲基甲氧基硅烷和三氟甲磺酸三甲基硅烷酯作用下反应生成螺环原酸酯葡萄糖,后者经三甲基铝开环反应增长碳链,二甲亚砜氧化产物仲羟基,氯化锌活化关环得到重要中间体Valiolone,四步产率为35%,产物最后和丝氨醇经氰基硼氢化钠还原胺化,钯碳氢气脱去苄基合成了伏格列波糖,该合成路线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得率较高,后处理方便的优点。3.以葡萄糖酸-1,5-内酯简便合成了四乙基葡萄糖酸-1,6-内酯(29)。原料经三苯甲基保护6-羟基,在氢氧化钾溶液中内酯键断裂开环,所得葡萄糖酸盐以氢化钠、溴乙烷作用保护羟基和羧基,乙酸水溶液中加热脱去三苯甲基得到2,3,4,5-四乙基葡萄糖酸乙酯(26),氢氧化钾溶液中水解除去乙酯键,盐酸酸化得到重要中间体2,3,4,5-四乙基葡萄糖酸(28),最后经DCC、DMAP脱水成环得到29。对合成路线进行了优化,羟基的乙基保护反应中,加入过量氢化钠,反应结束后所得强碱性溶液断裂乙酯键,乙酸溶液加热脱去三苯甲基得到28,实现了羟基保护和羧基脱保护一步法合成,减少了分离提纯步骤。4.研究了氮杂糖的合成,首先以葡萄糖酸内酯为原料合成了四乙氧基氮杂环庚烷-2-酮(36)。合成路线为:分别以化合物26和28为原料,6位羟基经对甲苯磺酸酯化,再和叠氮化钠反应得到6-叠氮基糖,最后在三苯基膦的还原下发生酰胺化关环反应得到目标产物。探索了还原关环的反应条件,发现三苯基膦为一种很有效的还原剂,其还原叠氮基的酰胺化反应得率高(90%以上),反应条件温和(四氢呋喃/水,室温)。其次探索了米格列醇的合成,以1为原料与乙醇胺在室温下开环发生酰胺化反应,经三苯甲基保护伯羟基,二甲亚砜和乙酸酐体系氧化5位仲羟基,得到了重要中间体,但以氰基硼氢化钠还原胺化的关环反应条件尚需研究。5.合成了越霉素B片段和螺环原酸酯糖。以四苄基葡萄糖甲苷为原料经氯化锌和乙酸酐选择性脱6位苄基,两步反应得到2,3,4-三苄基葡萄糖甲苷(42),然后经两种方法制备了6-碘代葡萄糖甲苷,后者与亚硝酸钠反应得到6-硝基葡萄糖甲苷,通过甲醛以Henry反应增长碳链,得到两种异构体,核磁确证其结构,最后经还原硝基为氨基合成了目标产物。同时合成了越霉素B片段的类似物,以化合物42经Swern氧化羟基,和硝基甲烷反应增长碳链得到七碳糖。本文采用Henry反应增长碳链的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试剂价格低廉的优势。此外,以四苄基内酯为原料研究了螺环原酸酯单糖和二糖的合成。6.研究了天然糖酯结构中芳烃羧酸的制备,以对甲苯胺为原料研究了2,2’,4,4’-联苯四甲酸的新合成路线。首先由对甲苯胺制备了2-氨基-5-甲基苯甲酸(59),化合物59经重氮化反应、重氮盐偶联反应得到4,4’-二甲基-2,2’-联苯二甲酸,在弱碱性条件下以KMnO4氧化二甲基联苯二甲酸得到最终产物,优化了工艺条件,减少了试剂的用量,以对甲苯胺计算总得率为43.3%。该合成方法以羧酸芳烃重氮盐为反应物制备联苯四甲酸,反应条件温和,得率较高,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同时还合成了几种菲酸类衍生物。

贾继龙[7](2006)在《几种半乳糖簇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对半乳糖簇化合物进行了研究,合成了多种半乳糖簇分子,通过1HNMR、13C NMR、COSY等证实了其结构,对它们的肝靶向性作了初步的探讨,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开辟了一条新的测量化合物肝靶向性的方法,并且合成了小分子半乳糖簇-氟尿嘧啶偶联物,同样证实了其结构,并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及其创新研究成果如下: (1)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不同骨架的二、三分支半乳糖簇化合物,通过放射性标记体外竞争结合实验表明配体分子价数的增加有利于其与肝细胞的结合,配体分子结构中含有疏水基苯环时与肝细胞的结合力有明显的增强。 (2)设计并合成了两种半乳糖苷化合物紫外探针,并采用该紫外探针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浓度半乳糖苷化合物与肝细胞的结合率,开辟了一条新的测量化合物肝靶向性的方法。 (3)合成了两种5-氟尿嘧啶-半乳糖苷偶联物,采用MTT法来测试了它们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5-氟尿嘧啶与半乳糖簇偶联后抗癌活性并没有降低。

张晓茹[8](2003)在《几种糖簇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多价糖类化合物是为模拟天然存在的多天线的寡糖链而发展起的一个研究领域。由于其在作为抑制剂和靶向运输方面的突出效果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研究兴趣。本论文以肝细胞表面受体(ASGPR)和植物凝集素Con A为靶点,研究了多价半乳糖簇和甘露糖簇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1.多价半乳糖簇的合成包括糖簇骨架的合成,装有连接臂的半乳糖砖块的合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偶连。以谷氨酸作为糖簇骨架的基本单元,通过谷氨酸间的偶连得到氨基端被保护,端位为羧基的二、三、四分支的糖簇骨架。以2-(2′氯乙氧基)乙醇作为连接臂通过糖苷反应与糖基部分偶连,之后叠氮化、还原,不经分离直接与二、三、四分支的谷氨酸骨架反应,脱去乙酰基和苄氧羰基得目标糖簇G-13,G-16和G-19。在这三个糖簇化合物中都留有氨基官能团,便于将来与药物分子、或基因等偶连。 2.放射性配基体外竞争结合实验表明多价半乳糖簇与肝细胞的结合能力在价数矫正后之比为四价糖簇G-19:三价糖簇G-16:二价糖簇G-13:半乳糖=688:97:15:1。分子动力学模拟数据表明对多价半乳糖簇糖基的数目,糖基间的距离和化合物的柔韧性是影响与肝细胞受体结合的主要因素。 3.多价甘露糖簇的合成采用三种不同方法合成了九个化合物。第一种方法是先将甘露糖烯丙基化,乙酰基保护得到中间体M-3,M-3在RuCl3/NaIO4的氧化下得到糖的羧酸衍生物M-5,其分别与1,6-己二胺和三(2-氨乙基)胺缩合,脱去乙酰基保护后得到目标化合物M-7和M-9。第二种合成甘露糖簇的方法与前面合成半乳糖簇的方法基本相同,也是以多分支的谷氨酸作为骨架。所不同之处在于需采用甘露糖的三氯乙酰亚胺酯作为糖基供体,与2-(2′氯乙氧基)乙醇发生糖苷化反应,得到化合物M-11。其余步骤同半乳糖簇的合成,得二分支目标化合物M-14和三分支目标化合物M-17。第三种合成方法是采用四组分Ugi反应—锅法合成甘露糖簇。将糖的醛基衍生物M-4、1,6-己二胺、异氰基乙酸甲酯分别与苯甲酸、乙酸和环己烷摘要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梭酸反应,脱保护后得到含有苯环的化合物M一21,含有脂肪烃链的化合物M一22和含有环烷基的化合物M一23。采用糖的梭酸衍生物M.5与苯甲醛,异氰基乙酸甲酷和1,6一己二胺或三(2一氨乙基)胺利用Ugi反应,脱掉保护后得到含有苯环的二、三价甘露糖簇M一25和M一27。通过ELLA实验证明含苯环的化合物M一21,M一25和M一27对ConA的结合力明显增强,其中以二分支甘露糖簇M一25的抑制效果最强。利用DOCK软件计算M一25和M一27与ConA对接的结果同ELLA实验结果相吻合。

李庆,蔡孟深,李中军,周柔丽[9](2000)在《糖类研究(ⅩⅩⅪ)带连接臂的乳糖衍生物及二聚体的合成》文中提出八乙酰乳糖与一缩二乙二醇或二缩三乙二醇在 BF3.Et2 O催化下反应生成相应的 β-糖苷 ,后者在同样的催化剂存在下再与八乙酰乳糖反应生成对称的 β-构型二聚体 .糖苷与二聚体在甲醇钠 /甲醇溶液中脱去乙酰基生成目标化合物用于抗癌转移活性研究 .

二、糖类研究(ⅩⅩⅪ)带连接臂的乳糖衍生物及二聚体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类研究(ⅩⅩⅪ)带连接臂的乳糖衍生物及二聚体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肝靶向马蹄金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目标化合物合成路线
    2.2 化学合成
        2.2.1 糖供体1,2,3,4,6-五-O-乙酰基-β-D-吡喃半乳糖(1)的合成
        2.2.2 中间体对甲基苯磺酸二缩三乙二醇单酯(3)的合成
        2.2.3 中间体3,6-二氧杂-8-(4-甲基苯磺酸酯基)-辛基-(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半乳糖苷(4)的合成
        2.2.4 中间体3,6-二氧杂-8-(N-邻苯二甲酰基)-辛基-(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半乳糖苷(5)的合成
        2.2.5 中间体N-Boc-8-氨基-3,6-二氧杂-辛基-(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半乳糖苷(8)的合成
        2.2.6 中间体8-氨基-3,6-二氧杂-辛基-(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半乳糖苷(9)的合成
        2.2.7 中间体13a~13f的合成制备方法见参考文献[4-5]。
        2.2.8 中间体14a~14f的合成
        2.2.9 目标化合物15a~15f的合成
    2.3 药物对HBV-DNA的抑制试验
3 结果与讨论

(2)新型转移氢化反应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综述
    1.1 转移氢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1.1.1 催化剂参与的转移氢化反应
        1.1.2 无催化剂参与的转移氢化反应
    1.2 生物质的应用开发
        1.2.1 开发应用生物质的意义
        1.2.2 部分生物质平台分子的开发应用现状
    1.3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2章 环金属铱络合物参与的水相中羰基的还原反应
    2.1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1 实验条件的优化
        2.1.2 底物的扩展
        2.1.3 反应实用性的探索
        2.1.4 反应机理的推测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操作
        2.3.1 溶剂的处理
        2.3.2 甲酸-甲酸钠水溶液的配制
        2.3.3 催化剂的合成
        2.3.4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5 芳香酮、芳香醛的转移氢化反应
        2.3.6 脂肪酮的转移氢化反应
    2.4 化合物谱图数据
        2.4.1 催化剂的表征数据
        2.4.2 产物的表征数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金属铱络合物参与的乙酰丙酸转化为吡咯烷酮的反应
    3.1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1 实验条件的优化
        3.1.2 底物的扩展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操作
        3.3.1 实验溶剂的处理
        3.3.2 HCOOH/HCOONa水溶液的配制
        3.3.3 催化剂的合成
        3.3.4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5 底物的扩展
        3.3.6 机理研究
    3.4 化合物谱图数据
        3.4.1 催化剂谱图数据
        3.4.2 产物谱图数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金属催化剂参与的乙酰丙酸转化为吡咯烷酮的反应
    4.1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1 LA与脂肪胺反应条件的优化
        4.1.2 LA与芳香胺的反应条件的优化
        4.1.3 底物的扩展
        4.1.4 反应机理的研究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3 实验操作
        4.3.1 实验溶剂的处理
        4.3.2 LA与脂肪胺反应条件的优化
        4.3.3 LA与芳香胺反应条件的优化
        4.3.4 底物的扩展
        4.3.5 机理的研究
    4.4 化合物谱图数据
        4.4.1 产物谱图数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铑催化的硝基化合物的转移氢化反应研究
    5.1 实验结果与讨论
        5.1.1 实验条件的优化
        5.1.2 底物的扩展
        5.1.3 反应机理的推测
    5.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
    5.3 实验操作
        5.3.1 溶剂的处理
        5.3.2 催化剂的合成
        5.3.3 反应条件的优化
        5.3.5 底物的扩展
    5.4 化合物谱图数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叠氮化氰和几种羰基化合物光解离机理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2.1 Schrodinger方程
    §2.2 从头算自洽场(Ab initio SCF)方法
    §2.3 从头算后自洽场(Ab initio Post-SCF)方法
        §2.3.1 电子相关能
        §2.3.2 微扰理论(Mφler-Pleset Pertubration Theory)
        §2.3.3 组态相互作用(Configuration interaction,CI)
        §2.3.4 完全活化空间自洽场方法(CASSCF)
        §2.3.5 态平均多组态自洽场方法(SA-MCSCF)
    §2.4 密度泛函方法
    §2.5 基组的选择
    §2.6 势能面(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2.7 势能面交叉理论
    §2.8 内禀反应坐标
    §2.9 过渡态理论(Transition State Theory)
        §2.9.1 传统过渡态理论
        §2.9.2 正则变分过渡态理论
        §2.9.3 改进的变分过渡态理论
    §2.10 隧道效应校正(Tunneling Correction)
第三章 叠氮化氰的光解离机理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平衡几何结构和能量
        §3.3.2 S_0,T_1,S_1和S_2态上N1=N3键的断裂
        §3.3.3 S_0,S_2,S_1和T_1态上的N1—C2键断裂
        §3.3.4 N_3CN的光解离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乙醇醛光解离机理的理论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平衡几何结构和垂直激发能
        §4.3.2 单重态(S_0和S_1)上的键解离反应
        §4.3.3 三重态(T_1)势能面上的反应
        §4.3.4 势能面交叉和光解离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甲基乙二醛光解离的理论研究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平衡几何和能量
        §5.3.2 三个最低电子态势能面(S_0,S_1和T_1)上的CH_3OC-CHO键,CH_3COC(O)-H键,和CH_3-COCHO键断裂反应
        §5.3.3 三个最低电子态势能面(S_0,S_1和T_1)上的脱羰基反应:CH_3COCHO→CH_3CHO+CO
        §5.3.4 势能面交叉点和光解离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3,3,3-三氟丙醛和羟基自由基的氢提取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的理论研究
    §6.1 引言
    §6.2 计算方法
    §6.3
        §6.3.1 驻点
        §6.3.1.1 结构和振动频率
        §6.3.1.2 能量
        §6.3.2 速率常数计算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烷基4-(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半乳糖基)-2,3-二-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快速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步骤
        1.2.1 4- (2, 3, 4, 6-四-O-乙酰基-β-D-吡喃半乳糖基) -1, 2, 3, 6-四-O-乙酰基-D-吡喃葡萄糖苷 (2) 的合成
        1.2.2 辛基4- (2, 3, 4, 6-四-O-乙酰基-β-D-吡喃半乳糖基) -2, 3, 6-三-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 (3) 的合成
        1.2.3 辛基4- (2, 3, 4, 6-四-O-乙酰基-β-D-吡喃半乳糖基) -2, 3-二-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 (4) 的合成
        1.2.4 十二烷基4- (2, 3, 4, 6-四-O-乙酰基-β-D-吡喃半乳糖基) -2, 3, 6-三-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 (5) 的合成
        1.2.5 十二烷基4- (2, 3, 4, 6-四-O-乙酰基-β-D-吡喃半乳糖基) -2, 3-二-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 (6) 的合成
        1.2.6 十六烷基4- (2, 3, 4, 6-四-O-乙酰基-β-D-吡喃半乳糖基-2, 3, 6-三-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 (7) 的合成
        1.2.7 十六烷基4- (2, 3, 4, 6-四-O-乙酰基-β-D-吡喃半乳糖基) -2, 3-二-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 (8) 的合成
2 结果与讨论

(5)糖类乙酰基和苄基保护新方法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HClO4/SiO2催化剂的制备[10]
    1.3 乙酰化保护实验通法 (以葡萄糖为例)
    1.4 乙酰化二糖的苄基化方法 (以蔗糖酯为例)
2 结果与讨论

(6)几种具有生物活性糖类衍生物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伏格列波糖的简介及其合成进展
        1.2.1 伏格列波糖的合成方法
    1.3 野尻霉素衍生物的合成
        1.3.1 米格列醇(Miglitol)的合成
        1.3.2 七元环氮杂糖类衍生物的合成
    1.4 以糖为原料合成生物聚合物材料单体
    1.5 天然螺环原酸酯糖类的合成简介
        1.5.1 螺环原酸酯糖类的合成
        1.5.2 越霉素B的合成简介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拟解决的问题
    1.7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内容
2 四苄基葡萄糖酸-1,5-内酯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3 以α-甲基葡萄糖苷为原料制备四苄基葡萄糖
        2.3.1 实验操作步骤
        2.3.2 结果与讨论
    2.4 以蔗糖为原料制备2,3,4,6-四苄基葡萄糖
        2.4.1 实验操作步骤
        2.4.2 结果与讨论
    2.5 糖类乙酰基和苄基保护方法的改进
        2.5.1 实验操作步骤
        2.5.2 结果与讨论
    2.6 四苄基葡萄糖酸-1,5-内酯(1)的制备
        2.6.1 实验步骤
        2.6.2 结果与讨论
    2.7 本章小结
3 伏格列波糖的合成
    3.1 引言
    3.2 伏格列波糖的合成
        3.2.1 2,3,4,6-四-氧-苄基-5',5'-二甲基螺[1,5-脱水-D-葡萄糖醇-1,2'-[1,3]二氧六环](17)的制备
        3.2.2 3,4,5,7-四-氧-苄基-1-脱氧-2-氧-(3-羟基-2,2-二甲基丙基-D-葡萄-庚-1-烯醇(18)的制备
        3.2.3(1S)-(1(羟基),2,4/1,3)-2,3,4,-三-氧-苄基-1-碳[(苄氧)甲基]-5-氧-1,2,3,4-环己四醇(19)的制备
        3.2.4 四苄基伏格列波糖(21)的制备
        3.2.5 伏格列波糖(22)的制备
    3.3 本章小结
4 生物聚合物单体-四烷氧基葡萄糖酸-1,6-内酯的合成
    4.1 引言
    4.2 四乙氧基葡萄糖酸-1,6-内酯的合成
        4.2.1 6-O-三苯甲基-葡萄糖酸-1,5-内酯(23)的制备
        4.2.2 6-O-三苯甲基-葡萄糖酸盐(24)的制备
        4.2.3 2,3,4,5-四-O-乙基-6-O-三苯甲基-葡萄糖酸乙酯(25)的制备
        4.2.4 2,3,4,5-四-O-乙基-6-O-三苯甲基-葡萄糖酸(27)的制备
        4.2.5 2,3,4,5-四-O-乙基-葡萄糖酸乙酯(26)的制备
        4.2.6 2,3,4,5-四-O-乙基-葡萄糖酸(28)的制备
        4.2.7 四乙基-O-葡萄糖酸-1,6-内酯(29)的制备
    4.3 其它烷基保护基团的探索
    4.4 本章小结
5.天然野尻霉素衍生物的制备
    5.1 引言
    5.2 2-氧-3,4,5,6-四-氧-乙基氮杂环庚烷(36)的合成
        5.2.1 以四乙氧基葡萄糖酸乙酯(26)合成36
        5.2.2 以四乙氧基葡萄糖酸(28)合成36
    5.3 以四苄基葡萄糖酸-1,5-内酯(1)合成米格列醇的探索
        5.3.1 2,3,4,6-四-氧-苄基-N-羟乙基-葡萄糖酸酰胺(37)的制备
        5.3.2 2,3,4,6-四-氧-苄基-N-(三苯甲氧乙基)-葡萄糖酸酰胺(38)的制备
        5.3.3 2,3,4,6-四-氧-苄基-5-氧-N-(三苯甲氧乙基)-葡萄糖酸酰胺(39)的制备
        5.3.4 2,3,4,6-四-氧-苄基-5-N-(三苯甲氧乙基)-葡萄糖酸内酰胺(40)的制备
    5.4 本章小结
6 越霉素B片段及螺环原酸酯糖类化合物的合成
    6.1 引言
    6.2 越霉素B片段的合成
        6.2.1 6位游离羟基的葡萄糖的合成
        6.2.2 甲基2,3,4-氧-苄基-6-脱氧-碘-α-D-葡萄糖苷(43)的合成
        6.2.3 甲基2,3,4-三-氧-苄基-6-脱氧-硝基-α-D-葡萄糖苷(45)的合成
        6.2.4 甲基2,3,4-三-氧-苄基-6-脱氧-硝基-L-glycero-α-D-葡萄糖苷(46)和甲基2,3,4-三-氧-苄基-6-脱氧-硝基-D-glycero-α-D-葡萄糖苷(47)的合成
        6.2.5 甲基2,3,4-三-氧-苄基-6-脱氧-氨基-7-苄基-L(D)-glycero-α-D-葡萄糖苷(48)的合成
    6.3 越霉素B片段类似物的合成
        6.3.1 甲基2,3,4-三-氧-苄基-β-D-葡萄-己二醛-1,5-吡喃糖(50)的合成
        6.3.2 甲基2,3,4-三-氧-苄基-7-脱氧-硝基-L(D)-glycero-α-D-葡萄糖苷(51)的合成
        6.3.3 甲基2,3,4-三-氧-苄基-6-苄基-7-脱氧-氨基-L(D)-glycero-α-D-葡萄糖苷(53)的合成的合成
    6.4 含有螺环原酸酯结构的糖类的合成探索
        6.4.1 螺环原酸酯单糖的合成
        6.4.2 螺环原酸酯二糖的合成的探索
        6.4.3 结果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天然糖酯类化合物结构中芳烃羧酸的制备
    7.1 引言
    7.2 2,2',4,4'-联苯四羧酸(62)的合成
        7.2.1 对甲基异亚硝基乙酰苯胺(57)的制备
        7.2.2 5-甲基靛红(58)的制备
        7.2.3 2-氨基-5-甲基苯甲酸(59)的制备
        7.2.4 4,4'-二甲基-2,2'-联苯二甲酸(60)的制备
        7.2.5 化合物61的制备
        7.2.6 结果与讨论
    7.3 菲基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
        7.3.1 实验操作步骤
        7.3.2 结果与讨论
    7.4 本章小结
8.结论
    8.1 本文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本文研究的后期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本文所合成的新化合物一览
附表2:文中使用的名称缩写
附表3:部分产物谱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7)几种半乳糖簇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半乳糖簇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1 半乳糖簇化合物研究进展
        1.1.1 糖化学,糖生物学和糖生物学中的多价效应
        1.1.2 多价糖簇分子和糖树状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1.1.3 多价糖簇分子和糖树状分子的合成
        1.1.4 展望
    1.2 论文设计
        1.2.1 立题依据
        1.2.2 合成路线的设计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几种半乳糖簇分子的合成及其肝靶向性初步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2 化合物的合成
        2.2.3 放射性配基体外竞争结合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
        2.3.2 放射性配基体外竞争结合实验分析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糖簇化合物的肝靶向性实验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化合物的合成
        3.2.3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半乳糖苷化合物的肝靶向性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合成
        3.3.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半乳糖苷化合物的肝靶向性实验分析
        3.3.3 荧光光度分析法测定半乳糖苷化合物的肝靶向性实验探索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5-氟尿嘧啶-半乳糖苷偶联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4.2.2 化合物的合成
        4.2.3 5-氟尿嘧啶-半乳糖苷偶联物抗肿瘤活性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合成
        4.3.2 化合物G-4-2和G-4-4抗肿瘤活性分析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独创性声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8)几种糖簇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多价糖簇分子和糖树状分子研究进展
        1.1.1 糖化学和糖生物学
        1.1.2 糖生物学中的多价效应
        1.1.3 多价糖簇分子和糖树枝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1.1.4 多价糖簇分子和糖树枝分子的合成
        1.1.5 四组分Ugi反应
        1.1.6 展望
    1.2 论文设计
        1.2.1 立题依据
        1.2.2 合成路线的设计
第二章 半乳糖簇的合成及其与肝细胞表面去唾液糖蛋白受体的特异性结合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化合物的合成
        2.2.3 放射性配基体外竞争结合实验
        2.2.4 分子动力学模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部分
        2.3.2 生物活性实验
        2.3.3 分子动力学模拟
    2.4 小结
第三章 甘露糖簇的合成及其与植物凝集素Con A的特异性结合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化合物的合成
        3.2.2.1 以对称多分支胺为骨架甘露糖簇的合成
        3.2.2.2 以谷氨酸为骨架的甘露糖簇的合成
        3.2.2.3 利用Ugi反应合成甘露糖簇
        3.2.3 ELLA抑制实验
        3.2.4 分子模拟
        3.2.4.1 分子动力学研究
        3.2.4.2 DOCK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合成部分
        3.3.1.1 对称多分支胺骨架的甘露糖簇
        3.3.1.2 谷氨酸骨架的甘露糖簇
        3.3.1.3 四组分Ugi反应的甘露糖簇
        3.3.2 生物活性实验
        3.3.3 分子模拟
        3.3.3.1 分子动力学
        3.3.3.2 甘露糖簇与Con A DOCK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糖类研究(ⅩⅩⅪ)带连接臂的乳糖衍生物及二聚体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肝靶向马蹄金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J]. 徐广灿,袁洁,田儒艳,曾晓萍,刘青川,梁光义,徐必学. 中南药学, 2016(05)
  • [2]新型转移氢化反应及其应用研究[D]. 魏雅雯. 陕西师范大学, 2014(12)
  • [3]叠氮化氰和几种羰基化合物光解离机理的理论研究[D]. 慈成刚. 吉林大学, 2011(09)
  • [4]烷基4-(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半乳糖基)-2,3-二-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快速合成[J]. 衡林森,李志民,段国义,高兴.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0(03)
  • [5]糖类乙酰基和苄基保护新方法的探索[J]. 姜宇华,方志杰,焦岩,李洪伟. 化学试剂, 2008(09)
  • [6]几种具有生物活性糖类衍生物的合成[D]. 焦岩. 南京理工大学, 2008(12)
  • [7]几种半乳糖簇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活性研究[D]. 贾继龙. 青岛科技大学, 2006(11)
  • [8]几种糖簇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活性研究[D]. 张晓茹. 中国海洋大学, 2003(03)
  • [9]糖类研究(ⅩⅩⅪ)带连接臂的乳糖衍生物及二聚体的合成[J]. 李庆,蔡孟深,李中军,周柔丽.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0(01)

标签:;  ;  ;  ;  ;  

具有连接臂的乳糖衍生物和二聚体的碳水化合物 (XXXI) 合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