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假设

正确认识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假设

一、正确理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韩芳,周绍东,陈艺丹[1](2021)在《重建个人所有制:基于劳动力所有权的解读》文中研究说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所有制形式的理论设想。"重建个人所有制"不仅意味着生产资料层面的"个人所有",还要实现劳动力所有形式的"否定之否定",才有可能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双重意义上扬弃私有财产,从而将全人类的解放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微观基础上。通过梳理学界在该问题上的代表性观点,将劳动力所有权纳入分析视野,从"劳动力个人所有"与"劳动社会占有"两个维度提炼了"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理论内涵,概括了"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理论形态和现实形态,即萌芽的现实形态、局部的半完成形态以及可能的发展形态,并分别以华为公司、塘约道路和网约车平台为例,刻画了个人所有制的三种现实形态的运行机制。要推动个人所有制现实形态向理论形态转变,就应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层面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以进一步探索和丰富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特别是要关注信息技术条件下劳动力个人所有和社会占有新的结合方式。

王力[2](2021)在《现代性视域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启蒙时代以来,现代性问题逐渐发展为普遍的全球性问题。从个人层面来看,现代性导致了价值理性的丧失、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的缺乏以及生活意义的消解等一系列内在矛盾和困境;从社会层面来看,现代性带来了贫富分化、生态危机、恐怖主义等深层危机。整个世界都深受普遍焦虑和不确定性的影响,从而带来“现代性之隐忧”。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面临的现代性问题的深刻反省与批判,蕴含着马克思对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追求,是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深层解剖、批判性思考的理论结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将为回应、反思和批判现代性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打破了人们对“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依赖。无论是文艺复兴还是宗教改革,都把目光聚焦在个体解放和个体独立之上,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是以抽象的“个人主体性”为基本取向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导致了“个体”与“共同体”的两极对立,从而使现代人遭遇了根本性困境。本文就是要在现代性视域下,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生成、现代性奠基、现代性批判、现代性意义进行总体性考察,最大限度释放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批判力和解释力,从而探索克服现代性问题的现实道路的可能性。在此意义上,纵深推进马克思共同思想的研究将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因此,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经典文本,从现代性的视角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展开深入研究,将为促进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结合点和实践生长点。全文除去引言共分四章:第一章梳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和社会背景,厘清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生成脉络。从思想史来看,亚里士多德“城邦共同体”、卢梭“契约共同体”、黑格尔“伦理共同体”、费尔巴哈“爱的共同体”和赫斯“自由共同体”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马克思。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瓦解了传统共同体,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冲突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这些因素促使马克思提出了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理念相一致的“共同体”思想。第二章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奠基进行分析,为后文论述如何克服现代性困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明晰马克思辩证法、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意义,将为构建共同体提供了根本的思维方式、科学的历史观基础以及现实的切入点。另一方面,通过对个体与共同体、共同体与社会以及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三个维度的比较分析,来阐释马克思“共同体”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人类历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视域下共同体思想的深化与人的自我理解方式的深刻变革。第三章深入探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所凸显出的现代性批判内容。现代性发展为人类通向文明之路创造一切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危机。马克思通过诊断现代性病症,集中对现代性的三种形式——异化劳动、市民社会及资本逻辑展开批判,指出现代性批判的本质是资本逻辑的批判,并说明这是面向“当代的普遍问题”。只有破除货币和资本等抽象力量对人的统治,超越“个体”和“共同体”的抽象对立,进而实现“真正的共同体”,现代性的困境与难题才能得以真正破解。第四章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意义进行多角度挖掘和阐发。一方面,围绕“个体和共同体的分裂”这一重大问题,马克思哲学展开了与当代哲学的理论论争,其共同体思想优于共同体主义和自由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以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哲学流派对该问题的理解,并为现代社会重新奠定了价值规范基础,彰显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最根本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在当今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诸多问题和挑战的背景下,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精髓要义,为解决资本主义现代性困境提供了“中国智慧”,凸显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所具有的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终极关怀。在意义维度上,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不仅在理论内涵上得以充盈,同时其蕴含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趣又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实践充分彰显出来,由此,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将在现时代背景下获得进一步的推进和深化。

李冰[3](2021)在《整体性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文中认为以马克思主义文本作为依托,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根据马克思主义在不同阶段的批判理论阐释其批判的缘起、内容和整体性指向,是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新的视阈。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演进过程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确认,批判理论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衔接和环环相扣的整体,前一环节的批判是建构后一环节批判内容的基础和前提,后一环节的批判内容则是对前一环节批判的进一步深化和完成。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围绕人类解放的终极价值追求展开的各个环节的批判,在内容和逻辑上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整体性视阈下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在批判中不断展开其整体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是辩证否定的,马克思主义在其批判理论的辩证否定中思考和解决不同阶段人的自我实现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不仅形成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而且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各个批判环节的弥合,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内在逻辑的厘清。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并把批判本身转变为改变现实的物质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与过去思辨哲学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从宗教批判、政治批判、意识形态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各个环节之间过渡的内在逻辑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总问题。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在宗教批判中结束之前批判的误区,把批判的矛头由天国转向世俗世界奴役人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为了消除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政治和观念上层建筑,马克思深度剖析了支配阶级社会的物质利益关系,揭示了导致宗教、政治以及意识形态领域异化的根源,批判理论最终落脚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彻底回答了关乎人类解放的物质利益问题。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推进各个环节的批判中完成其改造世界的哲学任务,在对各个环节的批判中建立整体的理论体系。马克思首先着手于作为“一切批判的前提”(1)的宗教批判。宗教作为“世界的总理论”(2),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世界观,人对于自身以及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受到宗教价值标准的衡量和限制。但宗教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1),是政治国家用来麻痹人们忍受苦难并甘心服从统治的精神“鸦片”(2)。宗教本质上是一种“异化的自我意识”,是对社会现实歪曲的反映,马克思发现,世俗社会的现实苦难是人们诉诸宗教追求虚幻幸福的根源,进而把宗教批判的对象深入到世俗社会,推动近代哲学任务从批判“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转向批判“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3),从“天国的批判”转向“尘世的批判”(4)。实现对尘世批判首先就要进行政治批判,而异化人最现实、最直接的力量就是政治国家。国家作为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在宗教褪去政治职能后更加显露出其压迫和奴役人民的剥削本质。只有消除政治国家,才能破除人在社会各个领域被强行施加的桎梏和枷锁。马克思指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产生和性质,国家只是市民社会利益关系的代表。无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何种“民主”的政权组织形式,都无法掩盖其阶级剥削本质,而政治解放的途径不在于国家形式的转换,而是要对产生出国家的利益关系进行彻底变革。虽然政治解放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只是进一步把握现实物质利益的关键一环,但却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要环节。马克思在揭露国家、法和所有制的关系中,明确了虚幻的共同体形式不过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只有进一步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基础,在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完成意识形态批判。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马克思进入历史唯物主义领域,阐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重要一环。阶级社会剥削和奴役人的上层建筑包含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两个维度,阶级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呈现一元化,在私有财产支配的意识形态的控制下,将意识形态作为其生产和生活的“元价值”(5)根本无法实现向自身的返还,基于此,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进一步指向了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主义从天国降到人间,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性中完成其哲学的实践转向,通过对占据基础地位的物质利益关系的研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人类社会的历史内容。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现,构成了其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依据,并指导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发现了现实的人;政治批判揭示了私有制主导的国家的阶级性,进而发现了处于社会边缘的无产阶级彻底颠覆中心的可能;为了进一步寻求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马克思通过意识形态批判创立了唯物史观,发现只有立足社会现实才能真正实现人类解放的“回归”,并最终把批判矛头指向了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深入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对资本统治逻辑造成的异化劳动的分析,进一步批判了与人的异化互为因果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指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现实武器打破人们对物的依赖关系的历史使命。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指明了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即以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作为前提,才能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完成人的本质的回归。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明宗教问题、政治统治、意识形态以及劳动异化产生的根源,并且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人从异化中获得救赎的根本道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完成真正的实现了从天国的解放到尘世的解放,从而在真实意义上完成了宗教批判。从宗教批判开始,到政治经济学批判最终实现“尘世批判”,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整体性的完成,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依托,马克思主义把人类解放的终极诉求转变为一场“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王昊[4](2021)在《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文中研究指明

李永杰[5](2021)在《近年来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研究述评》文中认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描述,但对这一描述的理解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这一命题的解读甚至被有些学者称为是"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我国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这一话题,一直持续到现在。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影响最大的是卫兴华先生与王成稼先生之间的争论,在这一争论的影响之下,学界形成了对这个问题的十种不同的解读,这些解读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的这一命题及其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

郝相赟[6](2020)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对它的科学理解不仅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和评价,而且关涉到如何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长期以来,共产主义“渺茫论”“过时论”“妖魔化”等错误论调不绝于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化、弱化、边缘化,成了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的呼唤和理论的自觉都迫切需要真正搞清楚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特别是如何从理论认识与理想信念的层面破解和回应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在当下所面临的一系列责难和挑战。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不断追问,本文以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为逻辑主线,以概念辨析、历史生成、理解维度、时代境遇和认同建构为研究思路,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注重史论结合,呈现整体性的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对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乌托邦”等相关概念的考察辨析,界定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研究的基本论域。二是在思想史的视域中梳理共产主义学说发生、发展和演进的过程,并在同马克思之前共产主义学说的比较分析中,揭示了马克思扬弃和超越空想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以文本为基础进一步考察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时空场域、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分析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萌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概括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三是从反思现代性的“理论维度”、消灭现存状况的“实践维度”和未来社会设计的“制度维度”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了整体性的阐释和解读。从反思现代性的理论维度来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从社会现实出发,通过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来探寻人类自由和解放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从现代性危机的根源入手,通过对资本逻辑和理性形而上学的双重批判来实现对现代性的内在超越,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重关系的视角透视并展现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解答。从消灭现存状况的“实践维度”来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推翻资本主义和剥削阶级压迫,为实现理想社会而力图改造现实社会的革命运动。马克思从科学实践观出发,在生产劳动中找到了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钥匙即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基于这一矛盾把共产主义思想置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践的深入分析,在总结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实现条件、实现方式以及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主体、特点和实质。从未来社会设计的“制度维度”来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一种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形态。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演进规律的研究,提出并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并依据这一基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在自身基础上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未来社会的构想,马克思自觉运用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体性概括,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诉求,并具体阐释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实现方式。四是通过分析当前共产主义面临的时代困境及其原因,全面审视并客观审慎评价了西方左翼学者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解读和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阐明当代中国对共产主义的坚守与扞卫。五是在阐释理想与信念、理想信念与社会现实关系问题的基础上,着力从情感、理论、政治、话语和价值五个层面出发,系统建构了新时代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认同的实践路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对它的研究必将是一个持续深入的过程。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继续深入挖掘原着,充分利用好文本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巩固基础研究;要努力就共产主义问题与西方左翼学者进行思想交流,在论辩中回应各种时代挑战,进一步增强比较研究;要坚持走进社会现实,把共产主义思想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场域,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中升华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实践研究。

高雪倩[7](2020)在《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蕴含着深远的内涵,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进行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不仅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对所有权的基本规定,还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所有制理论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所有制理论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建立在古典哲学家的思想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碰撞之上,是以社会基本矛盾深化和新兴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为背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内容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才得以完善,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步探索阶段、形成阶段以及成熟完善阶段。经典着作作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产生的温床,在对其核心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主要包括所有制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在不断发展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所有制关系的核心等。同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深刻剖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既肯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进步性,也指出私有制是产生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强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进行了规划,指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重建个人所有制”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进行挖掘和探索,不仅满足了深刻研究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需要,更是满足了目前我国深化改革过程中对所有制改革的需要,同时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思考。总之,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进行深入地研究是为了挖掘其重要的价值指向,包括所有制形式以保障人的主体性和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以激发社会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重要原则,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研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当今时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新变化有指导意义,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供了重要启示。

何召鹏[8](2020)在《近年来学界有关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争论及评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要"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围绕这一问题,学术界长期存在不同观点的争论。本文主要围绕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不同解读,系统梳理了近年来的争论焦点,包括:消费资料所有制论、生产资料所有制论、人人皆有的私有制论、劳动总产品所有制论等,并且列出每一派观点的论据,以及不同观点之间的理论交锋。笔者认为,按照马克思的原意,"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应当指"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即生产资料社会的个人所有制"。现阶段,准确解读"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陈梦香[9](2020)在《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及其当代论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在深刻批判私有财产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形式的科学设想,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对这一设想进行了经典论述。改革开放之前,理论界依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相关阐释而对“重建个人所有制”有着较为一致的认识,即认为重建的“个人所有制”是指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改革开放以后,基于对改革方向存在不同主张等原因,学术界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其中涉及到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客体、性质以及实现形式等方面的论争。多年来,虽然学界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于这一理论的理解,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并不仅仅局限于就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本身来研究个人所有制。通过对学界关于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直接论争的分析,笔者发现,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作“单个个人”还是“联合起来的个人”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对“重建个人所有制”客体和性质等问题的不同认识。既然“个人所有制”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而出的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那么就需要在梳理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以及未来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当代论争的研究来把握这一思想的确切内涵。在原始社会中,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始公有制逐渐解体,私有制的产生成为了必然。奴隶社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第一个社会形态。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财产,同时占有奴隶人身。封建社会的所有制是分散的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在封建社会所有制中,地主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通过占有地租的方式对农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相分离,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而工人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自由得一无所有,只能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劳动主体和劳动的客观条件在未来社会再次实现了统一,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直接分配生产要素和产品。但是不管在何种社会形态下,都存在生活资料归个人占有的客观事实,否则个人就无法生存下去。在马克思看来,应该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他既是物质生产的能动的承担者,同时又受到物质生产条件的制约。“现实的人”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是处在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人结成了社会,但社会也在影响着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狭隘和贫乏的。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在这种物化的社会关系中,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处于对立状态。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个人与社会的对立消亡了——个人是具有自由个性的个人,是联合起来的个人,是没有了阶级差别的社会个人。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即由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全社会的生产资料。未来社会中商品和货币等形式都不再存在,每个人的劳动一开始就直接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生产要素和产品由社会直接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因此在消费资料的分配上,只能实行遵循等量劳动相交换原则的按劳分配制度。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由于此时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在消费品的分配上实行能够满足社会成员一切合理需要的按需分配制度。在“个人所有制”的客体究竟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的问题上,离不开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有关“个人所有制”解释的澄清。笔者认为,恩格斯的解释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需要基于两个不同的层次来判断。恩格斯是从每一个个人出发来谈“个人所有制”的,那么他所说的“个人所有制”实际上就是“个人财产”的意思,在未来社会中,生活资料就是作为个人财产存在的,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理解,恩格斯的解释是正确的。然而马克思所说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是从“联合起来的个人”着眼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能被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的只能是生产资料,因此,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层面来说,恩格斯关于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的解释就是错误的。持消费资料说的学者正是由于忽视了这两种“个人所有制”之间的差别,将恩格斯的解释作为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权威解释,从而对“个人所有制”的客体产生了错位的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否定之否定”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辩证否定,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不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都存在,因此谈不上重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消费资料的分配,只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因此没有必要在“重建”的意义上加以强调。在“个人所有制”实现形式的问题上,股份公司仍然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的扬弃,并且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商品、货币和资本等,因此也就不会有股份公司的存在,股份制根本谈不上是“个人所有制”最好的实现形式。在马克思明确说明这种否定不是要重建私有制的情况下,依旧有学者将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歪曲为“人人皆有的私有制”,这实际上是打着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旗号,行否定公有制,鼓吹私有化之实。因此,研究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真正内涵,同时对于我国坚持正确的所有制改革方向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赵丽[10](2020)在《马克思的所有制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问题。马克思对所有制问题的研究开始于他在《莱茵报》担任编辑时遇到的现实物质利益的难题,后来便与经济学和历史观的研究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在不断地研究、批判和超越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在科学的唯物史观下,通过对分工、劳动与所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关系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所有制的基本内涵,即所有制就是指个人与生产资料包括劳动材料、劳动工具以及劳动产品的关系。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分析后,马克思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论断,这是马克思所有制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历史地分析所有制的更替,马克思明确了消灭私有制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同时分析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两个条件即生产力和无产阶级的觉醒、以及消灭私有制的内容。马克思所有制思想的另一重点是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后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所有制,他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上虽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是还存在国家,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因而还是在私有制的范围之内,个人所有制的核心还是劳动所有权,只是是普遍的劳动所有权;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国家、阶级、分工等一切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病都已消失,整个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个人所有制的核心是需要所有权,这也是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所有制的真正形式。

二、正确理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理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重建个人所有制:基于劳动力所有权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 政治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
二、 劳动力所有权视角下的“重建个人所有制”
    (一) 劳动力意义上的“重建个人所有制”
    (二) 准确理解“个人所有制”:个人所有与共同占有的辩证统一
    (三) 公有制的建立与劳动的社会占有
    (四) 劳动力个人所有和社会占有的分析框架
三、 “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中国探索
    (一) 萌芽的现实形态:华为的员工持股计划
    (二) 局部的半完成形态:以贵州塘约为代表的农地股份合作制
    (三) 可能的发展形态:网约车平台为代表的平台经济
四、 结 语

(2)现代性视域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现代性之隐忧”与“共同体重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与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1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生成
    1.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
        1.1.1 亚里士多德“城邦共同体”
        1.1.2 卢梭“契约共同体”
        1.1.3 黑格尔“伦理共同体”
        1.1.4 费尔巴哈“爱的共同体”
        1.1.5 赫斯“自由共同体”
    1.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背景
        1.2.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瓦解传统共同体
        1.2.2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加剧
        1.2.3 工业革命的壮大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1.3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历程
        1.3.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初步探索
        1.3.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逐步形成
        1.3.3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深化
第2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奠基
    2.1 马克思哲学为构建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辩证法为构建共同体提供了根本的思维方式
        2.1.2 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构建共同体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基础
        2.1.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构建共同体提供了现实的切入点
    2.2 马克思“共同体”概念内涵界定的三重维度
        2.2.1 个体和共同体
        2.2.2 共同体与社会
        2.2.3 虚假共同体和真实共同体
    2.3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
        2.3.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人的历史发展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
        2.3.2 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人的依赖性”
        2.3.3 资本共同体:“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2.3.4 自由人联合体:“人的自由个性”
第3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批判
    3.1 现代性的根本矛盾:个体与共同体的抽象对立
        3.1.1 现代性的内在困境:个体与共同体的分裂
        3.1.2 占有性个人诞生的理性维度
        3.1.3 自由主义的隐秘前提:占有性个人与现代共同体的抽象对立
    3.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现代性批判
        3.2.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异化劳动批判
        3.2.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市民社会批判
        3.2.3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资本逻辑批判
    3.3 现代性困境的必然出路:迈向“自由人联合体”
        3.3.1 “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
        3.3.2 “自由人联合体”的和谐本性:个体与类的真正和解
        3.3.3 “自由人联合体”的现实性论证:个人和共同体的真正统一
第4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意义
    4.1 现代性视域中共同体的危机与当代哲学的论争
        4.1.1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的实质:“个体与共同体的分裂”
        4.1.2 有机马克思主义为破解共同体危机寻找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
        4.1.3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开启日常生活批判以拯救“脆弱的现代性”
        4.1.4 当代西方共同体理论的根本缺陷:物质—实践向度的缺失
    4.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4.2.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的理论依据
        4.2.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其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整体性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生成
    2.1 前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
        2.1.1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批判
        2.1.2 青年黑格尔派的形而上学批判
        2.1.3 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式批判
    2.2 批判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转向
        2.2.1 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2.2.2 从“副本”批判到“原本”批判
        2.2.3 从理性的支配到人性的实现
    2.3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特质
        2.3.1 革命性
        2.3.2 彻底性
        2.3.3 现实性
    小结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
    3.1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的缘起
        3.1.1 宗教是“世界的总理论”
        3.1.2 宗教改革运动
        3.1.3 宗教批判运动
    3.2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的基本内容
        3.2.1 宗教的功能:“人民的鸦片”
        3.2.2 宗教的外化:“颠倒的世界观”
        3.2.3 宗教的实质:“异化的自我意识”
    3.3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的整体性指向:政治批判
        3.3.1 从“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到“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
        3.3.2 从“天国批判”到“尘世批判”
        3.3.3 从神学批判到政治批判
    小结
第4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
    4.1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的缘起
        4.1.1 政治关系的演变
        4.1.2 政治国家的形成
        4.1.3 现代国家的实质
    4.2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的基本内容
        4.2.1 政治批判的前提:市民社会与国家的颠倒
        4.2.2 政治批判的对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4.2.3 政治批判的效应: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
    4.3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的整体性指向:意识形态批判
        4.3.1 政治解放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革命”
        4.3.2 政治解放的终极目标:“人类社会”
        4.3.3 政治解放的思维方式:历史唯物主义
    小结
第5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
    5.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缘起
        5.1.1 马克思对鲍威尔“自我意识”的批判
        5.1.2 马克思对施蒂纳“唯一者”的批判
        5.1.3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批判
    5.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内容
        5.2.1 对“虚假的意识”的批判
        5.2.2 对“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的批判
        5.2.3 对“形形色色共产主义理想”的批判
    5.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整体性指向:政治经济学批判
        5.3.1 从“旧唯物主义”到“新唯物主义”
        5.3.2 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
        5.3.3 从“市民社会”到“社会化的人类”
    小结
第6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
    6.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缘起
        6.1.1 “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题
        6.1.2 国民经济学的“私有财产事实”
        6.1.3 资本与劳动的对立
    6.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内容
        6.2.1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异化劳动的揭露
        6.2.2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资本主义私有制
        6.2.3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前途: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
    6.3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整体性指向:人与社会的自我否定
        6.3.1 消灭私有制
        6.3.2 “自由人联合体”
        6.3.3 人类解放的“回归”
    小结
第7章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整体性向度
    7.1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整体性表达
        7.1.1 面向现实世界的实践性
        7.1.2 改造世界的批判性
        7.1.3 剔除异化的否定性
    7.2 马克思主义批判逻辑的整体性实现
        7.2.1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起点:宗教批判
        7.2.2 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的必要性:社会现实
        7.2.3 政治批判转向意识形态批判的必要性:颠覆“元价值”
        7.2.4 马克思主义批判逻辑的落脚点:政治经济学批判
    7.3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整体性价值
        7.3.1 整体性与各环节的统一
        7.3.2 实现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
        7.3.3 整体性的现实意义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近年来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争议的焦点
二、学界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多维度解读
三、研究的特点与努力方向

(6)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和问题
        (二)国内研究现状和问题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二)主要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嬗变
    第一节 共产主义概念溯源
        一、共产主义概念内涵的多维审视
        二、共产主义相关概念辨析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马克思之前共产主义学说的历史演进
        一、古典共产主义
        二、十六至十八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十九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三节 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缺陷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
第二章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生成
    第一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出场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时空场域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萌发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成熟
    第三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前提——哲学批判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现实场域——市民社会
        四、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线索——人的解放
第三章 超越现代性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
    第一节 现代性危机的诊断
        一、当代社会现代性危机及其表现
        二、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对于现代性的反思
        三、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
    第二节 “历史之谜”的沉思
        一、对“历史之谜”经济根源的批判
        二、对“历史之谜”政治桎梏的批判
        三、对“历史之谜”文化迷障的批判
    第三节 “历史之谜”的解答
        一、人与自然的和解
        二、人与社会的和解
        三、人与自身的和解
第四章 消灭现存状况的共产主义运动
    第一节 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
        二、发展物质生产的实践
        三、变革社会现实的实践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尝试
        一、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创立与发展
        二、国际工人协会的活动与影响
        三、巴黎公社的尝试与贡献
    第三节 人的解放的实现——共产主义革命运动
        一、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实现条件
        二、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实现方式
        三、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主体、特点和实质
第五章 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蓝图描绘
    第一节 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演进规律
        一、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自然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逻辑
        三、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三、阶级消灭,国家消亡
        四、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三节 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诉求
        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
        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方式
第六章 马克思共产主义的当代境遇与扞卫
    第一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面临的当代困境
        一、“共产主义失败论”
        二、“共产主义庸俗化”
        三、“共产主义乌托邦论”
        四、“共产主义渺茫论”
    第二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本身的深刻性、复杂性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第三节 当代西方左翼的共产主义回归
        一、阿兰·巴迪欧:“共产主义的假设”
        二、斯拉沃热·齐泽克:“共产主义观念”
        三、安东尼奥·奈格里、迈克尔·哈特:“共有的共产主义”
    第四节 当代中国对共产主义的坚守与扞卫
        一、实践探索:开辟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新阶段
        二、理论创新:拓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
        三、制度完善:谱写科学社会主义制度新篇章
第七章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现实逻辑
    第一节 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
        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
        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基本特征
        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现实路径
        一、深化情感认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感染力
        二、深化理论认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说服力
        三、深化政治认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引领力
        四、深化话语认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亲和力
        五、深化价值认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一、经典着作
    二、外文译着
    三、中文着作
    四、外文文献
    五、期刊论文
    六、学位论文
    七、报纸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理论渊源和社会基础
    2.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理论渊源
        2.1.1 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对所有权的基本规定
        2.1.2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所有制理论
        2.1.3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所有制理论
    2.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社会基础
        2.2.1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观点与社会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
        2.2.2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
        2.2.3 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日趋严重
第3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历史演进
    3.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萌芽阶段
        3.1.1 开始研究物质利益问题
        3.1.2 形成对私有财产及其与国家关系的最初认识
    3.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初步探索阶段
        3.2.1 揭示私有财产与国家和法之间的关系
        3.2.2 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私有制的起源和本质
        3.2.3 论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命运及共产主义对私有制的扬弃
    3.3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形成阶段
        3.3.1 从唯物史观出发对私有制问题进行科学阐释
        3.3.2 批判蒲鲁东对所有制问题的错误认识并考察所有制范畴
        3.3.3 揭示资本的本质并阐述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
        3.3.4 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过渡性和未来社会的特征
    3.4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成熟完善阶段
        3.4.1 在理论上构建科学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
        3.4.2 深刻揭示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
        3.4.3 深入研究分析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问题
第4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4.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核心要义
        4.1.1 所有制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
        4.1.2 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在不断发展变化
        4.1.3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所有制关系的核心
    4.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认识
        4.2.1 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4.2.2 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
        4.2.3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4.3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所有制形式的设想
        4.3.1 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是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
        4.3.2 共产主义社会要“重建个人所有制”
第5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价值指向及现实意义
    5.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价值指向
        5.1.1 所有制形式以保障人的主体性和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
        5.1.2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
        5.1.3 所有制形式以激发社会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重要原则
    5.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现实意义
        5.2.1 为科学认识当今时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新变化提供理论指导
        5.2.2 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5.2.3 为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供了重要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近年来学界有关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争论及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有的解读“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主要观点
    (一)主张“重新建立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制”的观点及其依据
    (二)主张“重新建立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的观点及其依据
    (三)其他有关“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观点及其依据
        1.主张“重新建立人人皆有的私有制”的观点及其依据
        2.主张“重新建立劳动总产品的个人所有制”的观点及其依据
二、有关“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
    (一)不赞同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解成“重新建立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的观点及其论据
    (二)不赞同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解成“重新建立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的观点及其论据
    (三)不赞同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解成“重新建立生产资料人人皆有的私有制”的观点及其论据
    (四)对“否定之否定”的不同解读
三、准确把握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本意
    (一)“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指重新建立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统一的个人所有制
    (二)重新建立“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9)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及其当代论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概况
        1.2.1 学界关于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探究
        1.2.2 学界关于马克思个人与社会关系思想的探讨
        1.2.3 学界有关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研究
        1.2.4 学界关于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论争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与个人所有制
    2.1 所有制
    2.2 所有制的演变
        2.2.1 原始社会的所有制
        2.2.2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所有制
        2.2.3 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社会的所有制
3.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与个人所有制
    3.1 马克思对人的理解
    3.2 马克思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3.3 马克思对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解
4.马克思的未来社会理论与个人所有制
    4.1 共产主义社会的整体构想
    4.2 未来社会的所有制
5.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真正内涵
    5.1 个人所有制与私有制的关系
    5.2 对“共同占有”的理解
    5.3 个人所有制与股份制的关系
    5.4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真正内涵
参考文献
    专着类
    期刊类

(10)马克思的所有制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马克思所有制思想的形成
    一、物质利益难题的凸显
    二、洛克论劳动所有权
    三、卢梭论私有制与人类的不平等
    四、黑格尔论法、国家与所有权
    五、国民经济学家对私有财产的辩护
    六、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
第二章 马克思语境中所有制的基本内涵
    一、分工与所有制
        (一)自然的分工、社会的分工与个别的分工
        (二)五种所有制形式
    二、劳动与私有制
    三、分工、劳动与所有制
第三章 马克思所有制思想中的“消灭私有制”问题
    一、唯物史观与消灭私有制
        (一)资本主义私有制对封建所有制的消灭
        (二)历史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灭
    二、异化与消灭私有制
        (一)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异化
        (二)无产阶级在消灭私有制中的作用
    三、消灭分工、劳动与消灭私有制
第四章 马克思所有制思想中的“重建个人所有制”问题
    一、普遍的劳动所有权: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过渡
        (一)所有者:生产劳动者而非非生产劳动者
        (二)分配:按劳分配
        (三)国家:无产阶级专政
    二、需要的所有权:个人所有制的最终形式
        (一)社会:自由人联合体
        (二)个人:自由而全面的人
        (三)分配:按需分配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正确理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建个人所有制:基于劳动力所有权的解读[J]. 韩芳,周绍东,陈艺丹.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现代性视域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D]. 王力. 吉林大学, 2021(01)
  • [3]整体性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D]. 李冰. 吉林大学, 2021(01)
  • [4]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 王昊.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5]近年来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研究述评[J]. 李永杰. 古田干部学院学报, 2021(01)
  • [6]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研究[D]. 郝相赟. 兰州大学, 2020(01)
  • [7]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 高雪倩.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0)
  • [8]近年来学界有关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争论及评析[J]. 何召鹏. 经济思想史研究, 2020(00)
  • [9]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及其当代论争研究[D]. 陈梦香. 浙江大学, 2020(08)
  • [10]马克思的所有制思想研究[D]. 赵丽. 武汉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正确认识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假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