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理论基础——兼评实际汇率分析方法

评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理论基础——兼评实际汇率分析方法

一、评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理论依据——兼评实际汇率分析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华春[1](2013)在《人民币均衡汇率及汇率特性与传递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对外贸易日益活跃。在1981-1989年之间,我国对外贸易逆差平均每年为41.72亿美元,2008年我国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我国不仅扭转了贸易逆差的局面,而且使贸易顺差达到了接近3000亿美元的峰值。巨额的贸易顺差,使得人民币汇率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在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普遍认为:中国对外贸易收支持续保持大幅度顺差的原因,是由于人民币人为地被低估了,低估了的人民币使得中国在与西方贸易交往过程中保持了不正当贸易优势。特别是近几年,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增大。可以说,这种压力是促使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据统计,按照2005年汇改当日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8.11来计算,至2011年为此,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超过20%;但是,要求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呼声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因此,人民币汇率问题自中国对外贸易存在巨大顺差以来,一直是最热门的研究话题之一。研究人民币汇率均衡、相关特性及其对其它经济变量的影响,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同样,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新模型,创建多重复合协整技术(MICCT)计量方法,运用ARFIMA-FIGARCH、VAR-GARCH-BEKK等前沿性计量方法,对人民币均衡汇率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第一、运用多重复合协整技术(MICCT)研究人民币汇率长期均衡问题最为合理,多重复合协整技术(MICCT)不仅能捕捉某个对人民币汇率有长期影响的未知影响因素,又提高了人民币汇率长期均衡失调pm时间序列的稳定性检验水平,运用多重复合协整技术研究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均衡问题较为合理。从实证的结论可以看出,在样本时间段内,人民币汇率确实发生了结构突变,结构突变点发生在人民币汇率剧烈变化的时间点上,表明对汇率生生剧烈变化的外部经济因素对人民币汇率有着长期影响,也就是说,在运用BEER模型研究人民币汇率长期均衡问题时,应该在模型中加入中国元素,特别是具体的外部经济因素不容忽视。研究结果还表明:在样本时间段内,人民币汇率不存在显着的低估现象,人民币实际汇率偏离长期均衡水平仅为0.012%,远远小于国外认为的人民币汇率低估约40%的水平;且从2009年4季度以来,人民币汇率基本处在长期均衡汇率水平,并有逐渐高估的趋势。第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时间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图以及R/S检验,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均值过程(一阶矩过程)均存在显着的长记忆性特征。因此,差分自回归动平均模型即ARIMA模型难以准确刻化与描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均值的动态过程,运用分整自回归动平均模型即ARFIMA模型进行刻画较为合理。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ARFIMA模型的残差存在异方差现象,因此,运用ARFIMA模型用以刻画与描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存在明显的不足。但无论是ARFIMA模型及R/S检验,均无法否定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存在长记忆效应。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一阶矩过程的长记忆性特征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其对美元双边汇率存在一定的粘性、其走势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一些突发的外部事件对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其对美元双边汇率将产生长期的滞后影响。通过对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建立ARFIMA-FIGARCH与ARFIMA-FIAPARCH-M模型发现,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时间序列不仅存在长记忆性,其波动也存在显着的长记忆性,也就是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存在“双长记忆”特征;表明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当前水平及当前波动性水平都依赖于自身较长时期的历史信息;同样,其当前水平及当前波动水平也将对未来较长时期产生影响。第三、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对国内物价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国内物价指数上升0.117个百分点,而人民币对日元汇率相对于美元汇率影响作用更小,传递效应更低。由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是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外汇政策,且美国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大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会较为显着地影响我国国内宏观经济变量;而人民币对非美元的双边汇率由于上述原因,显然不会像美元那样敏感,传递效应与其相比较小。从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人民币汇率系数均明显小于1,表明人民币汇率不存在完全的传递效应。同时,从三个均值方程中的汇率系数的统计显着性来看,无论是人民币名义汇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还是人民币对日元汇率我国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均不存在明显的价格溢出效应,因此,通过人民币对外汇率升值的方法,难以达到抑制国内消费物价水平的目的。人民币名义汇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以及人民币对日元汇率均呈现出一定的的波动溢出效应;但从其数值的大小来看,要大于三者的均值溢出效应,表明人民币汇率与国内物价水平的一阶矩相互影响较小,但两者之间的二阶矩具有一定程度相互影响作用。总的来说,人民币汇率对国内物价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它们之间也存在波动溢出效应,当然也有一些其它因素影响了汇率对国内物价水平的价格上的信息传导,如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浮动区间管制、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等。第四、贸易收支、人民币对美元双边实际汇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美国对外总进口额以及经济结构5个变量之间确实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与我国贸易收支呈同方向变化,表明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上升,即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我国贸易收支得以改善;同时,从脉冲响应函数来看,短期内,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与我国贸易收支并没有表现出“J曲线”效应,但长期内,两者存在协整关系;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来看,两者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这就表明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并不是我国贸易收支变化的统计上的原因,以逼迫人民币升值达到平衡贸易的目标注定难以实现。我国的经济结构与贸易收支之间也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两者呈同方向变化,从脉冲响应函数来看,经济结构才是中美贸易顺差产生的重要原因。由于要素资源禀赋及产业层次不同,中美两国经济在很长时间内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由于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强,美国对中国的许多出口商品在美国都存在管制,也就必须产生中美贸易顺差现象,美国不改变对华出口政策,无论如何逼迫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可以预见这种贸易顺差将会持继下去,因为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中美贸易结构性问题。从脉冲函数来看,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作一单位的正向冲击后,在脉冲期内,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呈现正向效应,表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越小,也就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第一产业产值越小,非农产业产值增加,表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有利于促进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级化1调整。

陶勇[2](2012)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扶持的重点,其中加工贸易更是迅速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中,将近一半的进出口是加工贸易。另外,人民币在这几年中不断地升值,据可靠数据显示,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达到18.23%,因此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的角度,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从理论的方面,首先是通过比较优势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形成,进而针对汇率的比较优势做进一步的说明。最后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分析加工贸易的形成,分析汇率是如何通过影响相对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贸易流量。在做实证分析之前,本文介绍了测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几种方法。实证方面,本文选取FDI、加工贸易进出口、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贸易政策等变量,首先对这些变量的平稳性进行了检验,发现这些变量一阶差分为平稳序列,然后用协整的方法对这些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加工贸易进出口分别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FDI、政策变量具有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在此之中政策变量对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影响相对来说是最大的。最后,得到结论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巩秀龙[3](2011)在《人民币长期均衡实际汇率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相应的汇率理论和实证研究也越发显得重要和迫切。本文以1995年到2010年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研究对象,对人民币长期均衡实际汇率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宏观经济结构和GDP发展为出发点来对汇率进行研究,并结合了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和贸易收支对于汇率的影响进行比较全面的基本经济要素研究。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对汇率发展的历程进行了介绍,对汇率发展历史上的重要理论和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确定本文的写作路线和研究框架。第二章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进行区别,并从宏观框架入手,结合消费、投资、对外贸易三个方面修订重构发展中国家汇率模型,并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分析了经济因素对汇率的短期影响。第三章进行长期汇率的实证研究,对数据进行精确的ADF检验确定元素的稳定性,采用协整分析,从计量方面剔除可能存在多元共线性的因素,并利用H-P滤波来构建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实际汇率值。最后我们比较实际汇率和均衡汇率、长期均衡汇率的差别,并给出理由。第四章在前三章的基础上,给出政策建议。通过本文的工作我们得到人民币汇率主要是由国内外利率差、对外出口贸易条件、关税的高低和外汇占款来决定的,中国要继续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并灵活根据经济因素调整汇率,使汇率作为中国发展的有力工具,形成良好的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朱鲁秀[4](2010)在《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对宏观经济的冲击研究》文中提出在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汇率制度、结售汇制度、外汇指定银行头寸限额管理制度、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制度和货币供给制度为主体的制度体系,汇率制度构成上述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从1994年始,我国持续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在这样一个制度体系下,国际收支顺差转化为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影响到货币政策,造成通货膨胀压力。同时,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给我国汇率制度带来挑战。如何缓解由国际收支顺差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和汇率压力成为我国货币当局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现有研究分别从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单独展开。本课题认为:在我国既有制度框架下,国际收支顺差通过货币政策与汇率两种渠道影响国内宏观经济,是同一经济事实带来的两种传导机制。第一章指出选题背景与意义,提出研究问题;第二章对文献进行综述,对研究问题进一步提炼和具体化。第三章以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为背景,构建一般均衡框架,解释国际收支失衡影响宏观经济的机制与路径。作为特例,国际收支顺差影响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在一般框架内得到解释。国际收支顺差造成一国外汇市场压力,货币当局可以采取名义汇率调整和外汇储备调整两种政策释放外汇市场压力。在两种调整政策下,国际收支通过不同的传导路径影响国内宏观经济,根据最终指向物价和产出的变量不同,把国际收支顺差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的传导路径概括为汇率渠道和货币渠道,认为汇率冲击与货币冲击分别成为汇率渠道与货币渠道传导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国内宏观经济变量对汇率冲击与货币冲击反应的一般均衡模型。第四章讨论了计算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中遇到的两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把外汇市场压力的概念拓展到多边汇率制度下,使之可以衡量我国外汇市场的压力,并给出外汇储备数据的调整方法。最后给出1994第1季度到2008第4季度的我国外汇市场压力。第五章对汇率渠道展开研究。认为汇率预期自实施机制是人民币汇率冲击形成机制。人民币名义汇率反映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影响,把由人民币汇率预期自实施机制造成的名义汇率变化的随机项定义为汇率冲击。汇率渠道的实证研究结论为:外汇市场压力对CPI的冲击具有一个季度的时滞,从第2季度始,持续4个季度推动CPI上涨,从第6季度始,持续7个季度造成CPI下降,之后影响逐渐减弱并收敛,响应的最大值0.039出现在第2季度。外汇市场压力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同样具有1个季度的时滞,一个单位正向结构冲击发生后,冲击响应函数基本支持汇率冲击与GDP增长率之间的负向理论关系。第六章对货币渠道展开研究。国际收支顺差来源于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对外经营活动。国际收支顺差转化成中央银行的外汇资产,造成中央银行资产规模扩张,资产规模成为央行不能控制的变量,使得央行的负债方或者增加基础货币或者增加发行央票的方式向经济体注入流动性,这是货币冲击的形成机制之一。冲销干预造成货币乘数随冲销工具的使用而变动,这是形成货币冲击的机制之二。由于冲销干预的影响,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偏离目标增长率,把实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目标增长率之间的偏离定义为货币冲击。货币渠道的实证究结论是:货币冲击对CPI的影响具有1个季度的时滞,冲击在最初一年多的时间内对消费价格指数具有推动作用,之后会带来下行压力。货币冲击在最初的半年内,对名义产出增长率造成扩张效应,但之后给名义产出增长率带来紧缩效应。从程度及持续性来看,货币冲击对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高于对名义产出的影响。第七章概括主要结论,给出我国制度变迁的政策建议,对论文后续研究进行展望。本课题研究我国现有制度框架下持续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冲击。主要创新点有:(1)提出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影响宏观经济的汇率渠道。本研究以外汇市场压力概念为关键变量,构建国际收支顺差影响宏观经济的一般框架,提出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影响宏观经济的汇率渠道传导机制。汇率渠道传导机制中把外汇市场压力作为传导机制的第一环节,将传导机制的链条向前推进一步。(2)论证了货币冲击形成机制。本研究提出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影响宏观经济的货币渠道传导机制,认为货币冲击是货币渠道传导的关键环节。在货币冲击的形成机制中,认为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对外经营活动造成中央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张,这种资产规模扩张并不反映货币政策的内容,成为中央银行不能控制的变量,是货币冲击的形成机制之一。货币乘数随冲销干预而变化,成为货币冲击的形成机制之二。(3)扩展了外汇市场压力概念,使其可以用来估计多边汇率情况下外汇市场市场压力。

蔡珞珈[5](2010)在《实际汇率与BS汇率的适用性对比研究 ——以中美双边汇率为例》文中提出作为国际金融领域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实际汇率是一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时最主要的价格指标。与名义汇率相比,实际汇率不仅更能反映一国国际竞争力等实体经济层面的变化情况,同时也影响着一国宏观经济运行和国际收支状况。因此,研究实际汇率对于一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现有人民币实际汇率的相关研究中,以实际汇率作为标尺考察名义汇率变动是对于实际汇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在名义汇率没有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动将使得实际汇率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间发生了偏离,也就是名义汇率相对实际汇率高估或低估。目前广大学者在测算实际汇率时,使用最多的是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构建的外部实际汇率定义。该定义的测算是利用各种总体价格指数来反映一国商品和服务的本国价格,也就是一国货币的购买力。该测算方法之所以被普遍采用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数据可获得性高,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公布了该国当年各种总体价格指数的年度、季度和月度数据;第二,测算公式简单直接,只需要将两国或一国与多国之间的相对物价水平之比与名义汇率相结合,就可以得到实际汇率。与此同时,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大幅上升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存在,并根据该效应的两部门划分对传统的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扩展。这种划分方式清楚的描述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传导机制:由于一国两部门生产率的“国际相对增长”,在可贸易部门工资水平与生产率同步增长的情况下,可贸易品价格不发生变化,但不可贸易品价格会由于工资水平的提升而相应上升,从而使得该国不可贸易品与可贸易品的相对价格高于外国,最终导致该国实际汇率上升。本文利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两部门划分,构建了能直观体现该效应的实际汇率——BS汇率。然而,该实际汇率的测算需要首先确定一国两部门划分,并进一步确定一国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在该国全部商品中所占比重,因此测算过程较为繁琐。上述两种定义的实际汇率在测算方法上的差异决定了利用这两种实际汇率考察名义汇率偏离程度时也必然存在一定偏差。本文试图通过分别比较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人民币BS汇率与名义汇率的偏离程度,并进而直接比较人民币BS汇率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差异程度,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人民币BS汇率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在以下方面进行了部分尝试:第一,本文提供了一种有别于现有研究的全新视角来考察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时,往往采用放松假设前提进行模型拓展或以生产率作为解释变量分析一国两部门生产率变动或相对变动情况对于实际汇率的变化情况,以此考察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是否成立。而本文以人民币实际汇率和人民币BS汇率测算方法上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分别测算以其为标尺考察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失衡情况的差异情况,针对两种实际汇率测算方法存在差异和测算结果十分接近这一看似矛盾的事实,本文通过分析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的适用性予以解释。第二,本文有效填补了理论上的空白点,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应用方面,现有文献中仅有部分学者利用该效应对传统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模型进行拓展,而很少有利用该效应进行实际汇率测算的研究。因此,本文构建的BS汇率有效填补了这一理论空白点。与此同时,本文的结论,也就是人民币实际汇率和人民币BS汇率适用性对比研究的结果也为今后我国政府的汇率政策制定及学者们实证研究具备良好的借鉴意义。围绕着本文的研究目标,本文以中美双边汇率为例,从人民币实际汇率、人民币BS汇率和名义汇率相互关系着手,对实际汇率与BS汇率的政策适用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进行了介绍,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及范围,阐述了本文的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指出了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最后概括了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及人民币BS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回顾,并分析了现有研究对于本文的借鉴意义及存在的不足,同时还对人民币BS汇率测算及BS效应适用性分析中需要使用的两部门分类和生产率概念进行了介绍,明确了本文研究时所要选用的标准及定义。第三章主要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第一节对实际汇率存在的多种定义进行了逐一介绍,并选择了中美双边外部实际汇率作为本文测算人民币实际汇率和BS汇率时的定义。第二节重点介绍了外部实际汇率的三种测算方法,即:支出法、成本法和贸易品衡量,同时对代理变量法内部实际汇率也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比较了四种测算方法的利弊。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支出法和成本法测算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将支出法确定为与人民币BS汇率进行比较的对象。第三节分析了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的各自走势,在对差异性检验明确定义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检验了两者间的差异。第四章主要研究人民币BS汇率与名义汇率。第一节较为全面地对BS效应进行了介绍,包括其理论渊源、理论描述及数理模型,并给出了传统的BS汇率定义表达式。第二节在明确本文BS汇率定义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BS汇率的测算方法,并在利用De Gregorio、Giovannini and Wolf (1994)对两部门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确定了中美两国可贸易品在其全部商品中所占比重,进一步利用价格指数及名义汇率,测算了人民币BS汇率。第三节对人民币BS汇率的走势进行了分析,并同样从三个方面检验了人民币BS汇率与名义汇率之间的差异。第五章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和BS汇率进行对比研究。第一节首先从偏离度和拟合程度两个维度对上文两种差异性检验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与人民币BS汇率和名义汇率的差异相比,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的差异更小,但总体而言,两个差异即偏离程度是十分接近的。随后通过进一步分析人民币实际汇率和BS汇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两者高度相关。针对这一比较结果,第二节分别考察了中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增长情况和中国制造业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增长情况,指出中国工资水平并没有随劳动生产率同比例上涨是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人民币BS汇率的数值差异较小的主要成因。第三节通过进一步的中国国情基础分析,指出造成中国工资水平变动情况、即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不显着的主要原因将长期存在,因此今后可以直接采用人民币实际汇率来考察名义汇率的高低估程度。第四节是本章小结。第六章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结论。

贺赣华[6](2010)在《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模型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虽然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的比较问题,在学术界和实践中都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但是各个经济大国普遍实行弹性较高的汇率制度则是不争的现实。人民币汇率问题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本世纪初和次贷危机逐渐平息的当前,国际社会对我国人民币实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施加了较大的压力。在渐进、可控、主动的改革思路下,自2005年启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得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同时也放松了资本账户管制。尽管人民币汇率改革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决策,但从经济意义上讨论人民币均衡汇率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民币汇率是否存在严重的失调?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国内外学者对这些问题作了较广泛的研究,实际均衡汇率研究方法是其中的一大类,这类研究又分为FEER、BEER、NATREX、ERER等具体的理论模型和实证方法。本文首先对这些均衡汇率研究方法的内涵和前提进行说明,然后结合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文献,将其分为结构模型和数据模型两大类并阐述这两种模型应用于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的优势和不足。本文第三部分借鉴Edwards (1989)建立的ERER模型,进行适当的简化和修改,提出一个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的决定模型,确定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决定因素。在第四部分中,根据上一小节确定的理论关系,利用协整模型分析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在本文的样本区间(1995-2008年)之间的变动趋势,进而分析该模型表明的人民币汇率失调程度。这部分研究结论印证了本文第二部分对于均衡汇率测算模型的分析,表明简单套用数据模型分析方法不能很好的完成测算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任务。在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中,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观点评析了协整模型获得的结论并试图建立一个模型,体现我国货币政策当局在外汇市场上单向干预对我国国外净资产配置进而对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的影响。该模拟研究表明,即使在相当保守的估计下,我国国外净资产存量由于配置结构失衡导致人民币均衡汇率总体上被低估(估计幅度为三-四个百分点)。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最后一部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秦培景[7](2009)在《人民币汇率、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增长》文中认为在过去近30年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在于价格中包含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成本较低,与此对应的,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主要是廉价的外延型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消耗大,缺乏可持续性,我国经济总量提高的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却令人担心。同时,在我国的GDP构成中净出口所占比例不断增长以及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汇率在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汇率是开放经济环境下的核心经济变量之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也逐渐成为学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并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汇率对我国内外均衡的影响也就越明显,国内经济情况对汇率变动的反应也越敏感。根据研究目标,本文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与其他经济体相比较,通过国际市场份额的占有和增长来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能力”。笔者希望以我国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综合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我国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在人民币汇率杠杆效应研究以及对我国国际竞争力情况评测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一个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两部门模型(Tradable Goods and Non-TradableGoods Model,以下简称TNT模型),研究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以及该增长方式下汇率对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最后,本文通过实证模型检验了该模型的前提条件以及基本结论。第二章首先对本文研究涉及的相关领域进行了文献评述。该章第一节首先对汇率的杠杆效应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介绍,这也是本文模型部分的前提假设与核心内容的基础。然后,第二节介绍了与国际竞争力的定义以及评价方法相关的文献;其中还包括对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国际竞争力关系的研究,以及在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上讨论发展中国家汇率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研究及该效应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本章第三节则开始讨论宏观经济均衡与汇率关系的研究,主要选取的是均衡实际汇率的角度,其中,主要介绍以内外均衡为核心的均衡汇率理论。最后一节对上述文献进行了总评,并对后文的研究路径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第三章在前文提到的框架下,以我国为例,就汇率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渠道进行分析,第一节重点研究了人民币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这是汇率通过改变相对价格发挥杠杆效应的基础之一。汇率变动对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价格影响程度不同会改变内部实际汇率,并对实际经济的均衡产生影响,这也是汇率在TNT模型中发挥杠杆作用的基础。第二节研究了我国实际目标导向的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与对外贸易的关系。第三节分析了内部实际汇率对我国两部门供给比例的影响,为本文后面的模型构建提供了事实基础。第四章首先根据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文献综述情况,详细分析了国际竞争力定义的实用性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就本文研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定义。在该定义的指导下,本文按国际竞争力作用的结果以及国际竞争力产生的本源,将相关的评价指标划分为国际竞争力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接下来的两节按照该分类标准,使用了目前主流的评价指标对我国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测。结果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数量指标显示我国国际竞争力提高较快,且主要竞争力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业,然而质量指标显示我国竞争力提高速度一般,在部分年份还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第五章根据前面的研究结果,在价格刚性的基础上构建了TNT模型,分析汇率与两部门均衡之间的联系。结合了国际竞争力的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后,本文分析了一个微观基础更扎实的TNT一般均衡模型,并研究了一般均衡时内部实际汇率与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生产要素总量、生产技术水平与消费者偏好给定的情况下:首先,汇率贬值(Devaluation)通过提高内部实际汇率,能够改善国际竞争力的数量指标,也可以说汇率贬值与国际竞争力数量指标的改善是一致的;其次,国际竞争力数量指标改善与质量指标改善这两目标不能同时实现,以汇率为工具只能实现其中一个目标。接下来,通过放松TNT模型的假定,本文研究了各种经济增长方式下国际竞争力指标的变化特征,并发现: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一方面,资源发现型的外延式增长会恶化国际竞争力的数量指标,并通过压缩原有贸易品部门规模导致长期内国际竞争力质量指标下降;另一方面,要素投入型的外延式增长下,国际竞争力的数量指标在贸易品部门技术优势的条件下会恶化,而在非贸易品部门技术优势的条件下会提高。另外,在技术进步的内涵式增长下,名义汇率升值导致的内部实际汇率升值与国际竞争力质量指标的改善是一致的;然而,在要素投入型增长模式下,名义汇率贬值导致的内部实际汇率贬值与国际竞争力的数量指标的改善是一致的。第四节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下以实现国际竞争力数量目标与并适应国际竞争力质量提高为标准的政策选择,并进一步研究了经济体各类非均衡状态的调整方式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研究发现,首先,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政策对国际竞争力数量目标实现是最有效的;其次,不考虑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既定的国际竞争力数量目标,以要素投入的外延式增长为主的经济体,对汇率贬值的政策有很强的依赖性;这样的政策取向会导致经济体陷入“贬值→增长→贬值”的恶性循环,以及本国货币长期低估;再次,在要素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以技术进步的内涵式增长为主的经济体,内部实际汇率有升值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政府为了适应国际竞争力质量提高并以维持国际竞争力数量目标不变的标准进行政策调整的话,会导致内部实际汇率过度升值,以及名义汇率高估。第六章就第五章的分析结果以及相关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首先,该章前半部分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简称VAR)研究了人民币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发现该效应在我国比较明显,汇率变动对我国各层次价格水平的主要影响持续大概7至8个季度,而且该效应强度随着产品可贸易性的降低而递减。然后,本章后半部分运用我国的经济数据,在TNT模型一般均衡的理论的框架下,通过协整分析对宏观经济基本面变量以及国际竞争力代表性指标与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并进一步通过误差修正模型讨论了我国实际汇率的自我调节能力。实证结果与第五章的模型结论符合,从协整关系来看,实际汇率贬值与国际竞争力数量指标的提高有一致性,但却与相对技术水平提高的要求相悖;另外,实际汇率升值与国际竞争力质量提高有一致性,但短期内却不利于国际竞争力数量指标提高。

王双盈[8](2009)在《人民币长期均衡汇率决定理论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汇率作为联系国内外经济的重要纽带,在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我国央行2005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浮动汇率制度后,如何确定人民币汇率的最佳均衡汇率范围,对于我国汇率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探讨发展中国家实际汇率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首先是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我国1980-2007年人民币汇率实际情况,通过选取影响人民币长期均衡的七个主要经济变量,运用单方程估计构建人民币长期均衡汇率模型,在对人民币长期均衡汇率进行测算和错位分析基础上再进行协整检验和H-P滤波分析,计算出人民币长期均衡汇率的均衡值,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围绕着长期均衡汇率上下波动;人民币长期均衡汇率受到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实际货币供给量、贸易开放度的影响、国外净资产、投资率、外资流入,并且影响情况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建议。

胡海林[9](2008)在《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估算研究》文中认为1949年1月18日人民币汇率诞生至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经历了近60年跌宕起伏的历程。其间,官方与学术界,逐步认识到均衡汇率在汇率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存在大量影响汇率偏离经济基本面的因素。随着人民币形成机制推出市场化改革,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与尖锐化,需要从理论与技术方面提供识别人民币汇率合理化的方法与工具。因此,如何基于我国经济基本面估算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研究课题。就这个问题我们承担了两个国家统计局重点课题:人民币汇率决定的统计研究(2006B26)、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经济运行影响的统计研究(2007Z015),本文是这一组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开展均衡汇率估算研究的意义表现为两方面:其一,可以为我国提供一个从理论与技术方面识别人民币汇率合理化的方法与工具,进而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其二,通过深入系统梳理汇率决定理论,为人民币均衡汇率估算构建较严密的理论逻辑;基于估算研究实践,提出并解决统计、计量工具在汇率问题研究中应用的方法论问题;推进统计学与金融学的交叉研究。本文的研究遵循了从理论到实证、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范式。借助“黑箱”简化复杂系统的方法,并采用多种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对均衡汇率理论的梳理,形成了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的理论基础,并建立了行为均衡汇率理论的逻辑分析框架。其次,按照理论逻辑确定了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的要素,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决定要素进行了统计研究;开展了人民币均衡汇率估算与分析。最后,依据估算结论的经济检验,对行为均衡汇率估算模型及方法进行了改进与扩展研究,得到了一些重要的人民币汇率合理性分析的方法及政策空间。本文设为6章,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导论。提出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均衡汇率估算相关文献综述;提出基本研究框架。第2章,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基础理论研究。对汇率决定理论系统梳理,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理论、巴拉撒—萨缪尔森模型和均衡汇率理论这一发展主线。参考萨诺和泰勒(Sarno,Taylor,2003)的研究,从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入手,选定动态化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货币分析模型作为识别人民币汇率决定因素的理论基础。第3章,行为均衡汇率理论研究。基于一般经济均衡下的汇率决定理论,在国内首次对行为均衡汇率理论作出系统分析,包括行为均衡汇率理论的形成、理论逻辑、估算框架等,建立了行为均衡汇率理论的逻辑分析框架。为基于行为均衡汇率的人民币均衡汇率估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4章,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的数据定义与统计分析。按行为均衡汇率的理论逻辑,确定了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的经济要素,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决定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第5章,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估计研究。依据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框架和人民币实际汇率及决定要素的统计分析结论,对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进行估算,研究人民币均衡汇率及其决定因素之间的长期关系,探求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决定机制。同时估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的失调程度。第6章,人民币均衡汇率估算方法的扩展与检验。对人民币均衡汇率估算结果进行经济检验,并据此对行为均衡汇率估算模型及方法,开展了改进与扩展研究。包括估算模型变量数据调整试验与效应研究、估算模型变量数据信息处理方式的变化及效果评价研究、长短期因素分离对汇率决定的影响研究、基于VAR的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的经验分析研究等,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开展人民币汇率合理性分析的方法及政策空间。本文从在以下4方面开展了创新工作:第一,本文从估算视角对汇率决定理论进行系统梳理,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理论、巴拉撒—萨缪尔森模型和均衡汇率理论这一发展主线。得到了行为均衡汇率理论较适应我国转型经济均衡汇率估算研究的结论。第二,提出了行为均衡汇率的理论逻辑。揭示了行为均衡汇率的设计思路,为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经验分析建立了比较严密的逻辑分析框架。第三,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估算研究。使研究成果具有国际可比性。第四,基于对经典行为均衡汇率模型的适用性的评价,通过多种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对估算模型进行扩展研究,得到相应的政策空间。

徐晖[10](2008)在《人民币真实汇率研究:1994-2005》文中认为汇率是宏观经济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价格变量之一。汇率是调节国民经济内外均衡的杠杆,是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政策工具。真实汇率(Real Exchange Rate),通常还被称为实际汇率,是汇率问题研究的一个核心实证概念,它几乎是所有与汇率问题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真实汇率是经过相对价格水平调整的名义汇率,是体现一个经济体的商品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对中国这样一个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快速增长的大国来说,真实汇率反映国家经济基本面,同时又调节着内外经济关系。1994年1月1日,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此期间,在内部经济环境方面,中国经历了近30年年平均9.63%的高速经济增长,国内经济先后经历了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压力的轮回;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中国既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要求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压力,也经历了2002年以来,美国、日本等国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人民币汇率政策争论表面看是围绕名义汇率调整问题进行的,但是其实质问题在于真实汇率是否失衡。经济增长和开放经济环境融合程度越深入,真实汇率的调节作用就越重要。对中国真实汇率的决定与评价需要在特定的汇率制度下构建正确的真实汇率理论框架和分析视角。本文以真实汇率为研究对象和分析视角,在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的双重背景下,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民币真实汇率分析框架:第1章导论;第2章真实汇率理论和中国数据的测算和解析,是论文研究的基础;第3章至第5章分别实证研究人民币真实汇率的长期走势、中期定值和真实汇率在国际贸易收支中的调节作用,是论文研究的重点。第6章介绍了日本、德国在经济崛起时期面临汇率升值压力下货币走强的过程,运用修正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当前名义汇率升值条件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搭配效果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各章内容摘要如下:第1章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文献回顾、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以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等内容。第2章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描述,以提供真实汇率研究的制度背景。对真实汇率的概念、分类及测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分类测算。接着,选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日本、香港、韩国、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16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测度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的主要贸易伙伴,在对样本、权重和测算模型的科学选择基础上,对1994年1季度—2005年2季度的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进行了测算,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基于价格因素和国别(地区)因素的结构性解析。第3章介绍了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理论发展和理论模型,构建了中国、美国两国贸易品和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季度数据。遵循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理论分析逻辑,分别检验了人民币真实汇率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国内机制和国际机制。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中国劳动生产率部门差异(相对变动)能够解释中国内部真实汇率的变动,中国国内版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存在。进一步检验发现,中国、美国相对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相对变动)能够解释中美两国双边真实汇率的变动,国际版本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存在。第4章介绍了均衡汇率理论的发展和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模型,引入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广义货币供应量、净对外资产、开放度等五个经济基本面变量,采用1994年1季度至2005年2季度的数据,运用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模型测算了人民币均衡真实汇率和真实汇率错位程度。研究表明:样本区间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货币供应量、净对外资产、开放度都是人民币均衡真实汇率的重要长期决定因素。第5章介绍了汇率的弹性贸易收支理论发展和理论模型。运用总量弹性分析法研究了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对中国总体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我国是成立的。运用双边弹性分析法分别对中国:美国,中国:英国,中国:日本,中国:法国,中国:德国,中国:意大利,中国:加拿大七组双边真实汇率的关系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七组双边真实汇率对双边贸易收支的关系中,对应于不同的贸易伙伴,人民币真实汇率弹性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既取决于国别间收入弹性的差异,也取决于国别间人民币相对价格的不对称性。第6章从横向国际比较的维度,介绍了日本、德国这二个经济大国在经济崛起时期面临汇率升值压力下货币走强的过程。分析了1994-2005年间人民币/美元双边真实汇率的决定和其间中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效果。接着,在现行的2005年7月21日汇率制度改革的框架下,对人民币真实汇率上升的路径进行了研究。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运用修正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名义汇率升值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效果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评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理论依据——兼评实际汇率分析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理论依据——兼评实际汇率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币均衡汇率及汇率特性与传递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1 均衡汇率问题研究现状
        1.3.2 人民币汇率时间序列的特性研究现状
        1.3.3 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研究现状
        1.3.4 汇率与贸易收支关系研究现状
        1.3.5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几个基本概念
        1.6.1 汇率、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1.6.2 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
    1.7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于多重复合协整技术(MICCT)的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
    2.1 问题的提出
    2.2 均衡汇率决定理论
        2.2.1 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
        2.2.2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
        2.2.3 自然均衡汇率理论
        2.2.4 均衡实际汇率理论
    2.3 模型设定
        2.3.1 行为均衡汇率模型(BEER)
        2.3.2 行为均衡汇率的测算
        2.3.3 时间序列结构突变 ZA 检验模型
        2.3.4 门限回归模型
    2.4 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2.5 人民币均衡汇率及失调的实证分析
        2.5.1 基于传统协整技术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分析
        2.5.2 基于多重复合协整技术分析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 ARFIMA-FIGARCH 模型的人民币汇率均值与波动过程特性分析
    3.1 问题的提出
    3.2 长记忆性检验方法介绍
        3.2.1 经典 R/S 分析法
        3.2.2 修正 R/S 分析法
        3.2.3 GPH 检验法
    3.3 数据来源及说明
    3.4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均值过程长记忆性分析
        3.4.1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时间序列描述性统计及相关计量检验
        3.4.2 人民币汇率及其对美元双边汇率时间序列的分整自回归动平均过程
        3.4.3 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时间序列波动长记忆性分析
    3.5 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溢出效应及杠杆效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VAR-MGARCH-BEEK 模型的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相互作用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汇率传递的基础理论
        4.2.1 一价定律和购买力平价理论
        4.2.2 因市定价理论
    4.3 VAR-MGARCH-BEKK 模型选择
    4.4 计量模型设定
    4.5 数据来源及说明
    4.6 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相互作用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 VAR 模型的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相互影响关系研究
    5.1 引言
    5.2 理论基础
        5.2.1 弹性分析理论
        5.2.2 吸收分析理论
        5.2.3 货币分析理论
    5.3 模型计量设定
    5.4 数据的来源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5.4.1 数据来源及处理
        5.4.2 数据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检验
    5.5 二元经济结构、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相互影响关系分析
        5.5.1 平稳性检验
        5.5.2 协整检验
        5.5.3 Granger 因果检验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论文框架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发展线索
        一、 历史回顾
        二、 近期发展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 国外关于汇率变动对贸易影响的研究
        二、 国内关于汇率变动对贸易的研究
        三、 关于汇率变动对加工贸易研究
        四、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突破的方向
第三章 汇率变动对加工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节 比较优势和汇率的实现
    第三节 比较优势和加工贸易的形成
        一、 假设条件
        二、 生产与消费
        三、 加工品贸易的形成
        四、 汇率对加工贸易的影响
第四章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与测量
    第一节 汇率体制的政策演变
    第二节 人民币有效实际汇率测算
        一、 基本公式
        二、 权数的确定
        三、 选取合适的样本期和基期
    第三节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描述性分析
第五章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加工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汇率与加工贸易关系的描述性分析
    第二节 计量模型的构建
        一、 协整理论的介绍
        二、 影响加工贸易的一般因素
        三、 模型的介绍
        四、 变量与数据说明
    第三节 单位根检验
    第四节 协整检验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3)人民币长期均衡实际汇率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人民币汇率改革历史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框架
第二章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理论分析
    2.1 汇率的基本概念
    2.2 汇率模型的搭建
    2.3 比较静态分析
    2.4 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失调
    2.5 动态的因素调整
第三章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实证分析
    3.1 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估算的实证方法和数据描述
    3.2 中国资本控制程度的估算
    3.3 均衡汇率理论实证研究
    3.4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求解
第四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结论
    4.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对宏观经济的冲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论文的逻辑结构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货币分析法框架中的货币供给理论
        2.1.1 货币分析法的理论结构
        2.1.2 冲销干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研究
        2.1.3 汇率的货币分析法与外汇市场压力研究
    2.2 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中的汇率传导机制研究
        2.2.1 传统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中的汇率传导机制研究
        2.2.2 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中的汇率传导机制研究
    2.3 国际收支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机制研究
        2.3.1 我国开放宏观经济中的汇率传导机制研究
        2.3.2 国际收支通过货币供应量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的机制研究
    2.4 现有研究的贡献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际收支影响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
    3.1 国际收支影响宏观经济的一般框架
        3.1.1 构建一般框架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决策问题与传导机制
        3.1.2 一般框架的逻辑和结构
    3.2 一般框架的拓展
        3.2.1 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对宏观经济影响
        3.2.2 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3.3 一般框架的应用
        3.3.1 国际收支顺差及调整政策影响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和路径
        3.3.2 国际收支逆差及调整政策影响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与路径
    3.4 一般框架的特点
        3.4.1 外汇市场压力成为一般框架的核心概念
        3.4.2 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得到的分析框架具有一般性
        3.4.3 传导机制与路径具有不对称性
    3.5 一般均衡模型分析
        3.5.1 模型结构设定
        3.5.2 一般均衡模型的解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外汇市场压力的估计
    4.1 不同汇率制度下外汇市场压力估计
        4.1.1 冲销干预下的基础货币供求均衡
        4.1.2 双边汇率制度下的外汇市场压力的估计方法
        4.1.3 多边汇率制度下外汇市场压力的估计方法
    4.2 外汇储备数据的调整方法
        4.2.1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方法与结构
        4.2.2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误差与遗漏项目的特点
        4.2.3 外汇储备数据的调整方法
    4.3 我国外汇市场压力估计及其特点
        4.3.1 外汇储备占基础货币变化百分比的估计
        4.3.2 汇率变化率的估计
        4.3.3 外汇市场压力的描述统计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汇率渠道研究
    5.1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汇率稳定机制
        5.1.1 人民币汇率形成与稳定机制的演化
        5.1.2 我国外汇市场干预的特征
        5.1.3 人民币兑主要货币的汇率
    5.2 汇率冲击形成机制
        5.2.1 人民币汇率预期形成的原因
        5.2.2 外汇管制与人民币汇率预期特征
        5.2.3 人民币汇率预期的自实施机制
    5.3 外汇市场压力对名义汇率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5.3.1 模型设定
        5.3.2 数据及时间序列特征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外汇市场压力对实际汇率和产出水平的影响
        5.4.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5.4.2 数据及时间序列特征
        5.4.3 实证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货币渠道研究
    6.1 我国冲销式干预的实践
        6.1.1 1994-1997 年期间的冲销干预
        6.1.2 1998-2002 年通货紧缩时期的冲销政策
        6.1.3 2003-2008.8 期间的冲销干预
        6.1.4 2008.9-2008.12 期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的冲销干预
    6.2 货币冲击形成机制
        6.2.1 货币冲击的研究思路
        6.2.2 冲销式干预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
        6.2.3 中央银行资产规模扩张与基础货币供给
        6.2.4 冲销干预与货币乘数
    6.3 货币渠道的实证研究
        6.3.1 数据与方案
        6.3.2 模型设定
        6.3.3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实际汇率与BS汇率的适用性对比研究 ——以中美双边汇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的重要性
        二、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人民币BS汇率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范围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范围
    第三节 本文的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一、技术路线
        二、章节安排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第五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人民币实际汇率的相关研究
        一、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概念及测算
        二、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第二节 人民币BS效应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第三节 两部门分类与生产率选择的相关研究
        一、两部门分类
        二、生产率选择
第三章 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
    第一节 实际汇率的定义
        一、实际汇率的三种定义
        二、实际汇率的选择
    第二节 实际汇率的测算
        一、实际汇率的测算方法
        二、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测算
    第三节 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的差异性检验
        一、人民币名义汇率走势
        二、人民币实际汇率走势
        三、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的差异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民币BS汇率与名义汇率
    第一节 BS汇率的定义
        一、BS效应介绍
        二、BS汇率的定义
    第二节 BS汇率的测算
        一、BS汇率的测算方法
        二、人民币BS汇率的测算
    第三节 BS汇率与名义汇率的差异性检验
        一、人民币BS汇率走势
        二、人民币BS汇率与名义汇率的差异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民币实际汇率与BS汇率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两种检验结果的对比
        一、偏离度比较
        二、拟合程度比较
        三、人民币实际汇率与BS汇率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两种检验对比结果的原因分析
        一、中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比较
        二、中国制造业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比较
    第三节 两种检验对比分析的政策启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表格
后记

(6)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模型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人民币汇率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4 文章框架
2 均衡汇率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基本概念
    2.2 新兴的均衡汇率理论
    2.3 实证模型与均衡汇率测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的一般均衡模型
    3.1 理论模型的构造
    3.2 宏观经济变量与均衡汇率关系的理论假设
4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测算
    4.1 人民币均衡汇率测算研究
    4.2 数据说明与预处理
    4.3 协整模型
    4.4 真实均衡汇率水平与真实失调
5 全文总结
    5.1 基本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缺陷和不足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7)人民币汇率、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特点与问题
        二、人民币汇率与我国经济增长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目标
    第三节 本文的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二、本文可能的不足之处
    第五节 本文中关于汇率的一些概念
        一、名义有效汇率
        二、实际汇率
第二章 文献评述
    第一节 汇率的杠杆效应研究
        一、人民币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
        二、汇率与对外贸易
    第二节 汇率与国际竞争力
        一、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二、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国际竞争力
        三、汇率与劳动生产率: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第三节 汇率与宏观经济均衡
        一、汇率水平与内外均衡
        二、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一、文献总评
        二、研究路径
第三章 人民币汇率的杠杆效应研究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价格传递效应
    第二节 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对外贸易
        一、汇率与贸易条件
        二、实际目标导向汇率制下(1980~1996)的对外贸易
        三、钉住汇率制度下(1996~2005)的对外贸易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与我国供给结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测评
    第一节 本文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第二节 我国国际竞争力数量评价
        一、竞争力权重
        二、国际市场占有率
        三、贸易竞争力指数
        四、显示性比较优势
        五、出口商品产业结构指数
    第三节 我国国际竞争力质量评价
        一、单位劳动成本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
        二、制造业产品的相对价格水平
        三、制造业相对劳动生产率
    第四节 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排名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汇率与国际竞争力的两部门模型
    第一节 TNT模型的基本框架
        一、刚性价格下的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二、TNT模型框架下的简单均衡
    第二节 TNT模型的一般均衡分析
        一、TNT模型的理论框架
        二、TNT模型中的汇率变动
    第三节 TNT模型中的经济增长
        一、资源发现型的外延式增长
        二、要素投入型的外延式增长
        三、生产技术提高的内涵式经济增长
        四、结论汇总
    第四节 国际竞争力导向的政策分析
        一、分析框架
        二、国际竞争力数量目标政策
        三、国际竞争力质量目标政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检验
        一、基本框架
        二、数据情况
        三、VAR模型
        四、基本结论
        五、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价格传递效应
    第二节 均衡条件下的实际汇率与国际竞争力
        一、TNT模型一般均衡下的实证框架
        二、数据情况
        三、实证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8)人民币长期均衡汇率决定理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工作假说和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6 可能创新和存在不足
第二章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理论分析
    2.1 汇率的基本概念
        2.1.1 名义汇率
        2.1.2 实际汇率
        2.1.3 宏观均衡实际汇率
    2.2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决定
        2.2.1 产出市场均衡
        2.2.2 货币市场均衡
        2.2.3 资产市场均衡
        2.2.4 外部市场均衡
    2.3 均衡汇率的路径与评价
    2.4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判断
        2.4.1 出口能力与进口需求的关系
        2.4.2 外国资本在本国总资本存量中的比例
        2.4.3 资本产出比及其变化
        2.4.4 资本流动的变化
第三章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实证研究
    3.1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估算
        3.1.1 模型要素的选取及说明
        3.1.2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单方程估计
        3.1.3 基本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3.1.4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协整检验
        3.1.5 误差修正模型
    3.2 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求解
        3.2.1 基本要素变量的长期均衡值
        3.2.2 模型求解
        3.2.3 实际汇率错位计算
第四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结论
    4.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中国经济发展遭遇汇率问题
        1.1.2 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复杂性
        1.1.3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
        1.1.4 人民币均衡汇率估算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购买力平价理论
        1.2.2 购买力平价的经典应用——ICP
        1.2.3 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
        1.2.4 均衡汇率理论
    1.3 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2 文章结构及内容
        1.3.3 本文创新性工作与进一步研究空间
第2章 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基础理论研究
    2.1 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
    2.2 购买力平价理论
        2.2.1 购买力平价的提出
        2.2.2 假设前提
        2.2.3 基本形式
        2.2.4 基本结论
        2.2.5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局限性
        2.2.6 经验分析
    2.3 利率平价理论
        2.3.1 利率平价的提出与基本假设
        2.3.2 基本形式和结论
    2.4 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
        2.4.1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2.4.2 模型的基本假定
        2.4.3 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的构造
        2.4.4 基本结论
        2.4.5 模型的检验规则
    2.5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2.5.1 开放经济下的汇率决定
        2.5.2 完全预期假定
        2.5.3 动态分析框架
        2.5.4 政策空间
    2.6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
        2.6.1 动态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改进
        2.6.2 假设前提
        2.6.3 汇率超调机制分析
        2.6.4 政策空间
    2.7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
        2.7.1 汇率的货币模型形成
        2.7.2 基本假定与分析框架
        2.7.3 基本结论
    2.8 其它汇率决定理论
        2.8.1 资产组合平衡分析法
        2.8.2 国际收支汇率分析法
第3章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研究
    3.1 均衡汇率理论的发展
    3.2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提出及意义
        3.2.1 估算方法的推进
        3.2.2 提供明晰的政策空间
    3.3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的分析框架
        3.3.1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研究思路与主题
        3.3.2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
        3.3.3 实际汇率形成机制与决定要素的识别
        3.3.4 行为均衡汇率估算的设计规则
第4章 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的数据定义与统计分析
    4.1 实际有效汇率的计算方法
        4.1.1 有效汇率的界定与分类
        4.1.2 实际有效汇率的测算方法
        4.1.3 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统计解析
    4.2 均衡汇率决定要素的指标定义与分析
        4.2.1 名义汇率、有效汇率的变化趋势分析
        4.2.2 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要素的指标解释
        4.2.3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其决定要素的描述统计分析
第5章 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的估计
    5.1 估算的数理方法基础
        5.1.1 ADF 检验原理
        5.1.2 协整定义解析
        5.1.3 Johansen 检验原理
        5.1.4 误差修正思想
        5.1.5 H-P 滤波基本原理
    5.2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计量分析
        5.2.1 样本数据说明
        5.2.2 平稳性分析
        5.2.3 Johansen 协整分析
        5.2.4 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
    5.3 汇率估算及失调识别
        5.3.1 人民币均衡汇率估算
        5.3.2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失调性分析
        5.3.3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失调性分析
        5.3.4 实际值、滤波值、估算值的比较分析
    5.4 汇率估算模型的经济检验
        5.4.1 检验的方法设计
        5.4.2 汇率模型的评价
第6章 人民币均衡汇率估算方法的扩展与检验
    6.1 估算模型变量数据调整试验与效应
        6.1.1 估算模型改进的思路
        6.1.2 GDP 增长速度数据调整试验
        6.1.3 贸易顺差数据调整试验
        6.1.4 GDP 增长速度与贸易顺差数据同时调整试验
    6.2 估算模型变量数据信息处理方式的变化及效果评价
        6.2.1 变量数据信息处理方式变化设计思路
        6.2.2 实际值、滤波值、估算值的差异分析
        6.2.3 全部变量滤波数据长期趋势的协整分析
        6.2.4 几个估算结果数据的比较
    6.3 长、短期因素分离对汇率决定的影响
        6.3.1 长、短期因素分离设计思想
        6.3.2 汇率决定变量短期因素协整分析
        6.3.3 长短期协整关系与失调程度的比较分析
        6.3.4 长期、短期因素对汇率的影响分析
    6.4 基于 VAR 的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的经验分析
        6.4.1 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的数理基础
        6.4.2 基于 VAR 模型的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
    6.5 本文的结论与政策空间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人民币真实汇率研究:1994-200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特点
    1.4 论文创新和不足
    1.5 重要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2. 真实汇率理论和中国数据的测算及解析
    2.1 研究背景:中国汇率制度的历史描述
        2.1.1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
        2.1.2 1994-2005 年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制度特征
    2.2 真实汇率的定义、分类及测算方法
        2.2.1 外部真实汇率的定义、分类及测算方法
        2.2.2 内部真实汇率的定义、分类及测算方法
        2.2.3 外部真实汇率和内部真实汇率间的理论关系
    2.3 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指数的构造、测算和解析
        2.3.1 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指数的构造、测算
        2.3.2 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变动的解析
    2.4 本章小结
3. 人民币真实汇率的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研究
    3.1 导言
    3.2 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理论模型
        3.2.1 巴拉萨一萨缪尔森假说的由来
        3.2.2 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发展
    3.3 人民币真实汇率的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研究文献回顾
    3.4 人民币真实汇率的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实证研究
        3.4.1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3.4.2 实证研究方法
        3.4.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节
4. 人民币行为均衡真实汇率与汇率错位研究
    4.1 均衡汇率理论与文献回顾
    4.2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模型
    4.3 人民币行为均衡真实汇率实证研究
        4.3.1 变量选取
        4.3.2 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4.3.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4.4 人民币真实汇率错位状况的测算和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人民币真实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研究
    5.1 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理论发展和文献回顾
        5.1.1 基于总量弹性分析法的文献研究
        5.1.2 基于双边弹性分析法的文献研究
    5.2 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理论模型
    5.3 总量弹性分析: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和中国总体贸易收支实证研究..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5.3.3 实证研究方法
        5.3.4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5.4 双边弹性分析:人民币双边真实汇率和G7 国家双边贸易收支实证研究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5.4.3 实证研究方法
        5.4.4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和真实汇率调整路径研究
    6.1 大国经济增长时期真实汇率上升规律和政策组合的国际经验比较
        6.1.1 战后日本经济增长时期日元真实汇率上升规律和政策组合
        6.1.2 战后德国经济增长时期马克真实汇率上升规律和政策组合
        6.1.3 日本和德国的经验和教训给我们的启示
    6.2 升值压力下人民币真实汇率升值路径以及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效应研究
        6.2.1 升值压力下人民币真实汇率升值路径研究
        6.2.2 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效应研究
    6.3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真实汇率升值路径选择
        6.3.1 2005 年汇率制度改革和人民币真实汇率上升的路径研究
        6.3.2 汇率升值过程中的政策搭配研究
        6.3.3 对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政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四、评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理论依据——兼评实际汇率分析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币均衡汇率及汇率特性与传递效应研究[D]. 赵华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07)
  • [2]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D]. 陶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2)
  • [3]人民币长期均衡实际汇率实证研究[D]. 巩秀龙. 山东大学, 2011(04)
  • [4]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对宏观经济的冲击研究[D]. 朱鲁秀.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4)
  • [5]实际汇率与BS汇率的适用性对比研究 ——以中美双边汇率为例[D]. 蔡珞珈. 复旦大学, 2010(11)
  • [6]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模型与实证研究[D]. 贺赣华. 暨南大学, 2010(10)
  • [7]人民币汇率、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增长[D]. 秦培景. 复旦大学, 2009(10)
  • [8]人民币长期均衡汇率决定理论及实证研究[D]. 王双盈.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1)
  • [9]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估算研究[D]. 胡海林. 天津财经大学, 2008(08)
  • [10]人民币真实汇率研究:1994-2005[D]. 徐晖.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评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理论基础——兼评实际汇率分析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