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 330,000 名用户...

超过 330,000 名用户...

一、不仅仅是33万用户……(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1](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推荐算法与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信技术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们目前不仅仅是处于信息时代,而且还是“信息过载”的时代。不论是线上APP,还是各种线下平台,产生的数据量正在呈几何级增长。在种类繁多的商品、不断更新的新闻以及铺天盖地的广告中,所产生的信息远超我们个人的信息接受程度,我们很难从中获得自身感兴趣的信息。但随着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也不断推进着个性化推荐技术和推荐系统的发展。目前,各种电商、视频、知识内容等平台,自主设计与研发的推荐系统日渐成熟,但是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有效的个性化推荐应用尚还匮乏。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加强召回和排序的推荐系统,旨在解决在线医疗领域的文章推荐问题。本文以基于深度学习的推荐模型为主要研究内容,旨在通过本文推荐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使医疗文章推荐更加准确、有效。基于加强召回和注意力机制的推荐模型,针对传统推荐采用单路召回时,召回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一种加强召回策略,对海量文章进行召回,并采用了深度学习技术,以深度神经网络为基础,引入注意力机制,使文章推荐时考虑到用户的历史点击行为,从而让推荐的文章更加符合用户特点。论文主要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根据推荐系统的组成与各功能阶段的划分,在推荐系统的召回阶段提出加强召回策略,通过多种方式召回文章,并将各路召回结果合并作为候选文章,提高了召回效果,为排序阶段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2)在推荐系统的排序阶段会对候选文章进行评分并预测其点击率等工作,需要对文章等进行特征分析,传统模型通常可以解决一维或二维的特征交叉问题,但在高维特征交叉分析上,还不能有效解决。因此本文采用深度神经网络,通过神经网络来学习高维的特征交叉过程中的隐含信息,并引入注意力机制,使待推荐列表与用户历史行为产生有效交互。(3)以文本研究设计的模型为基础,为探究模型在文章推荐上的召回效果与推荐效果,进行召回阶段与整体模型的对照实验。采用Tianchi开源数据,数据集为某移动应用程序30万用户的医疗文章点击日志数据。对照实验分为单路召回对比实验、加强召回对比实验和基线模型对比实验,通过多维度对比来探究本文研究模型的推荐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针对医疗文章的推荐具有出色的效果,文章召回评价达到0.2111,最终推荐评价达到0.2909,优于其他对比模型。

董德[2](2020)在《中国大陆当代新民谣音乐文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书写的新民谣音乐是现代流行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传统民歌及流传在民间的歌谣,这种区别既体现在乐理学概念上,又彰显于生产、传播机制中。新民谣音乐起源于西方并历经现代化蜕变,具有工业化生产、媒介化推广、商品化流通、全球化共享的特征。西方传统民谣(ballad)以抒情性与叙事性的传统深刻影响了美国乡村音乐与现代民谣的发展,并为其镌刻上人文性与批判性的印记。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多元、繁荣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以鲍勃·迪伦为代表的现代民谣音乐(folk)的流行,促使其完成精神内核的嬗变,最终成为西方现代知识分子表达思想情感、介入社会世务、开展社会文化批判的媒介与武器,传承并发扬了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受西方民谣音乐形式与台湾现代民歌音乐文化内涵影响所产生,它是以木吉他、口琴为伴奏乐器,以自然质朴的方式歌唱,反映宗教、生活、工作、战争等内容的音乐类型。新民谣音乐具有较强的吟唱感,丰富的文化内涵,深邃的精神空间。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不同于校园民谣的风花雪月,正是这种深入大众生活,从边缘涌向主流的小众音乐,以它历久弥新的人文传统、批判精神、审美特征使其极具研究价值与意义。本文试图在文化视域内研究新民谣音乐,论文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重点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方法与意义。民谣音乐是流行音乐众多分支中唯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关注的音乐类型,具有悠远的历史传统、人文属性、审美特征,在人类历史和生活中承担着记录历史、反映时代、关照思想情感、塑造精神家园的使命。新民谣音乐的本质与功能为论文研究奠定合理基础,建立科学前提。如何引导其扎根于中国大地,葆有其本质的同时发挥其功能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文献资料出发,以史为鉴、以史为脉,找准源头,全面彻底梳理新民谣音乐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发展的历程,精准把握其与中国经济、文化、社会之间的互动,更要深入音乐系统内部,回归其本质与功能。第一章,新民谣音乐概念梳理及文化研究视阈。整体由外到内追寻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的起源和衍变,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的中心之后,英国的新教伦理传统也随之被美国的消费主义浪潮取代。后现代主义消费浪潮对世界的影响甚至主导并不局限于经济结构形式,而是深入文化内在肌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引发后工业时代的文化矛盾和文化焦虑,导致亚文化现象异军突起。第二章,新民谣音乐的时空流脉。鲍勃?迪伦赋予现代民谣音乐的意义,不仅影响着美国民谣的发展也对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西方现代民谣经台湾现代民歌运动以及校园民谣影响后,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形成校园民谣,为21世纪新民谣音乐的复兴奠定了音乐与文化基础。第三章,新民谣音乐的题材分类与文化内涵。本文将新民谣音乐划分为五大类别,每一种类的背后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蕴。新民谣音乐作为一种音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化的制约,在审美的独立与救赎中砥砺前行。其精英文化立场的批判思考突破了大众性的商业桎梏,并在当下启迪着有文化自觉的大众的心灵。新民谣独树一帜的歌唱美学:唯美与粗粝。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色彩形成了演唱中的文化性。第四章,新民谣音乐创作群文化身份分析。在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大陆现代化时代背景下,新民谣唱作人依然固守民谣音乐的人文传统,坚持开展诗性批判,这些人以鲜明的文化身份占领中国大陆分众音乐市场。除此之外,新民谣音乐积极开掘本土民歌资源,将少数民族音乐与地方民歌等音乐元素融入到作品创作中,与社会现代化的合流是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乃至民间音乐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第五章,新民谣音乐接受群文化心理解读。亨利?詹金斯提出的参与文化概念有助于理解以新民谣音乐为代表的粉丝社群意义生产的狂热现象。尽管这种文化是非正式指导关系,但其培养和训练公众的文化判断力与审美能力却是极为出色的。值得注意的是,新民谣音乐的接受群相较于流行音乐其他风格类型更显现出一种精英意识:即通过传播新民谣歌曲介入社会批判,通过解读新民谣歌曲获得自我价值的动力。第六章,新民谣音乐的文化价值及影响。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突破了民谣音乐以往的惯性与水准,契合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审美现代性,利用媒介技术与平台进行传播,扩大影响范围及其受众群体,坚持艺术自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新民谣唱作人以美育人,向受众展示出自身独有的文化立场、批判精神和人生意味。在艺术的自律中重建多元音乐文化,激活了流行音乐创作的边缘活力。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在自律与他律之间的挣扎中与流行音乐合谋共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解放了中国民歌和文学。其早已超越了音乐的形态,成为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象征和意义符号。只有正确看待、理解和处理人文传统、审美特性与社会现代化,尤其是市场化、商业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才能避免新民谣音乐沦为消费和娱乐的工具,充分发挥其记录时代、审美育人的文化功能。

程永义[3](2020)在《电子商务的大规模事务数据高效处理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互联网+”战略的逐步实施,电子商务、移动社交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新技术创新应用的重要领域,研究电子商务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电子商务网站具有海量用户、海量数据和复杂应用场景,围绕业务特点的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率先在电子商务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改进和创新。在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当前阶段,如何应对海量用户、海量数据以及复杂应用场景带来的挑战,如何在系统部署、业务处理及数据挖掘分析中高效处理大规模数据依然是电子商务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电子商务大规模事务数据高效处理的关键问题,首先针对大规模数据处理中的高维数据问题,提出在预处理环节的两种数据降维方法;其次针对大规模数据处理中的任务部署及调度等热点问题,提出基于强化学习的两阶段任务部署方法;最后针对电子商务复杂查询应用带来的多数据中心数据传输问题,提出基于数据相关性的结构化数据分布方法。本文主要贡献如下:(1)归纳和总结了电子商务大规模事务数据高效处理方法,阐述了当前研究工作的主要背景、重要意义与研究重点。本文介绍了电子商务对国民生活的重要意义、发展趋势及依赖的关键技术,分析了大数据环境下大规模数据处理的主要框架和流程,以及大规模数据处理全流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重点对电子商务技术领域数据处理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与分析。(2)针对电子商务高维数据的预处理进行了研究。电子商务数据处理往往面对大量高维、低密度的数据,传统分类方法往往受数据特点影响难以挖掘分析内部关系。针对此问题,提出对高维数据的两种预处理机制,对于无标签数据,针对传统方法对高维数据聚类导致的不准确等问题,提出主成分分析和聚类相结合的数据降维及分类方法,该方法建立主因子及关联因子模型,以关联因子系数构建网站相似度距离,通过改进DBSCAN聚类算法提升网站评估的合理性和可解释性。对于有标签数据的数据降维,针对传统方法处理效率不高且容易陷入局部优化困境,本文提出基于粗糙集的分布式粒子群方法,该方法巧妙结合粒子群方法和粗糙集理论,在多个粒子群同步寻找最优化特征子集,提高执行效率和搜索范围,同时针对特征子集的评价函数中加入随机因子,降低搜索的不确定性,实验证明该方法有效提升大规模数据的特征选择效率。(3)针对电子商务大规模数据处理的任务部署进行了研究。许多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和异构环境下资源性能的变化,导致系统响应时间相对长、算法复杂度高、资源浪费等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大规模并行任务处理方法TOPE。该方法将整个网络看作一个多智能体系统,通过分布式多目标群智能实现虚拟节点映射,通过深度强化学习及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实现虚拟链路映射,最终实现胖树拓扑结构中任务分配的两阶段优化工作。实验结果表明,TOPE能够兼顾负载均衡、带宽开销和能耗,有效地减少计算节点和链路的能量消耗。(4)针对电子商务大规模数据处理的数据分布进行了研究。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分布在多个数据中心,海量用户随机的、类搜索方式的查询引起多数据中心之间数据频繁传输,查询处理效率难以满足应用需要。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文件相关性的数据分布方法,将整个云环境看作互联网,将用户随机的、海量的查询行为看作互联网搜索,借鉴互联网搜索思想建立索引和文件间相关性、文件和文件间相关性,再利用针对矩阵相似度的BEA聚类算法对数据进行重分布。首先,根据云计算下查询应用的数据特点,将数据表映射为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的数据特征向量模型,根据特征向量距离构建数据表相关性特征矩阵,将矩阵元素临近元素数值和作为键能值的方式进行聚类,最后通过BEA聚类方式对数据表相关性进行聚类,从而对数据在云环境中进行分配。实验表明,采取相关性分布策略,能够合理将相关数据分配到同一数据块,避免海量临时查询过程中尤其连接查询的数据传输,数据查询处理效率明显提高。

刘婉[4](2020)在《名人微信公众号的符号传播研究 ——以“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微信公众号兴起于2012年,在七年之内迅速地占领了社交渠道,覆盖了从政府到企业、公益组织的主体,个人微信公众号也随之爆红,并获取了巨大的流量和客观的效益。名人微信公众号是最近几年自媒体的重点研究对象,但是,对女性成长类的公众号研究较少,特别是从符号学视角对于名人微信公众号的研究,更是鲜有涉及。本文是以“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微信公众号为例,进行名人微信公众号与符号学理论相结合的传播策略和运营模式的研究。符号学研究研究范围广泛,包括广告、旅游、艺术、文化等多个领域,但相对而言,对于名人微信公众号的研究较少。本文以“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这个具有700多万粉丝影响力的名人微信公众号为例,从符号学的全文本、雅柯布森模式、名人符号意义迁移模式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反观理论对现实中运营实践的指导意义。该研究为后期符号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实证研究,特别是微信公众号这一新兴自媒体领域,还为其他微信公众号的后期运营起到了启示作用。本文对名人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策略和运营模式的研究包括对名人微信公众号和“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微信公众号的介绍、现状、分类、宣传、媒介优势、诗性体现、文章特色、平台特色、盈利模式,以及名人微信公众号符号传播启示等方面。文章着重分析了型文本、副文本、元文本这三个伴随文本的作用方式;情绪性、意动性、交际性和诗性四个部分在微信公众号中的体现;名人符号意义迁移中意义获取、名人代言、产品消费三个阶段的迁移过程;以及名人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符号传播启示,如何进行符号传播。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法对13位受访者进行了12个问题的深入访谈,聚焦于“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策略和运营模式,并结合访谈结果在符号学的视域下阐述了“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策略和运营模式。通过研究我们了解到“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等名人微信公众号运营的成功的原因,深化了符号学中全文本、雅柯布森模式、名人符号意义迁移模式理论对运营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后期符号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实证研究,也为微信公众号运营起到了启示作用。

刘云[5](2020)在《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银行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浪潮融合的趋势。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和形势下,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意识到手机银行业务的战略性发展地位,将其作为线上渠道拓展和网络金融业务拓展的必争之地。对于手机银行业务综合发展潜力与能力的衡量指标,也从最初的功能比较,过渡到用户体量比较,进而到近两年将每家银行的手机银行活跃客户,即每个衡量时间阶段内,通过商业银行自有手机银行进行交易的活跃客户数作为测量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中国银行S分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支机构,其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形势、路径与规划部署,在一定程度上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网络金融与手机银行业务的缩影,具有深入研究与复制推广的价值;同时,S分行的手机银行客户体量与客户活跃度,位居中国银行辖属36家一级分行前列,无论从研究的普适性,以及样本数据的综合性来说,都具备研究代表性;另外,从中国银行S分行自身来说,分行秉承借助互联网金融实现线上渠道“弯道超车”的发展理念,将手机银行业务作为“天字一号”工程进行推广,摒弃以往粗放式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模式,重点关注从“流量”向“质量”的转化,更加关注客户活跃使用情况,也一直加强对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的分析。综合以上因素,研究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影响因素,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研究结果也具有代表性和复制性。本文以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为分析对象,深入研究影响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为客户属性,包括客户年龄结构、交易喜好、登录习惯、客群分类等。研究发现:年龄段在30-60岁的中青年客户群体,使用活跃度更为高频;有积极登录习惯的用户,交易频次更高;新开通手机银行用户,更愿意使用体验手机银行;转账汇款等小额交易需求更多的用户,更有高频使用习惯;与商业银行关系更为紧密的代发薪类客户群体,使用积极性也越高,其余客群次之。外部因素包括银行端的营销活动、客户触达、手机银行自身功能和权益配置等,研究发现:银行手机银行线上营销活动开展,能够吸引用户更加积极的使用手机银行;通过短信、登录提醒、外呼等渠道将手机银行功能与活动触达客户,能够提升客户使用活跃度;银行手机银行功能越完善,客户使用的频次越高;同时,当客户能够从手机银行渠道获得让利与优惠时,他们会更有使用手机银行的积极性。结合以上论文研究结果,本文总结归纳得出,中国银行S分行应该在推广手机银行业务,提升用户活跃度的过程中,注重以上内、外部因素影响,通过加大对手机银行线上业务的重视程度,完善自身功能服务,丰富手机银行使用场景,细分用户客群开展精准营销等方式,综合提升手机银行用户使用活跃度。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一是创新性运用大数据分析概念和分标签方法,对研究对象1100万用户数据开展多层面、多维度分析。本文运用大数据打标方法,对内生、外生因素与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关联度进行综合分析,使得所有研究结果均建立在大数据铺底数据的支撑基础上,具备真实性和可信性;二是对影响客户活跃度的内外因素开展综合研究,充分考量各种可能因素对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带来的影响,弥补了以往单因素研究分析的不足;三是首次引入客户的金融属性概念,创新研究对象分类方法。本文考虑商业银行金融属性特点,在对手机银行用户的细分中,首次使用了金融客群分类方法,将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划分出代发薪客群、信用卡客群、中高端客群等金融客群分组,将理论研究与商业银行金融实证紧密结合,使得研究结果更加贴近实际,更具备参考性,弥补单纯从性别、年龄等角度对客户分类的不足;四是创新性提出提升商业银行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的决策模型。用户活跃度提升模型,从影响用户活跃度的内生、外生因素综合考量,凝练得出精准营销、平台引流、客户生命周期管理等对应的策略和措施,用以指导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及客户活跃度提升,对各类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用户活跃度提升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吴文超[6](2020)在《携号转网背景下X市移动运营商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发生的变革对于移动运营商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一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要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规范套餐设置,使降费实实在在、消费者明明白白的工作目标。10月31日,在2019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工信部与三大移动运营商共同宣布5G正式商用,通讯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年1 1月1 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了《携号转网服务管理规定》,标志着我国携号转网服务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仅2个月之隔,2020年中国移动1、2月份运营数据显示,移动业务用户数打破连续多年大幅增长记录,突然连续两个月出现负增长,这在公司经营史尚属首次。面对美好的市场前景、急转直下的市场和新的政策环境,移动运营商如何迅速调整营销策略,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巩固市场地位,就成了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以X市移动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实施携号转网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其次利用大数据分析法得出携号转网热指分析携号转网背景下移动用户的真实需求,结合营销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有:移动业务套餐设计过于复杂,宽带质量不佳,产品同质化严重;新老用户权利失衡,定价策略落后,增值业务发展滞后;线上营销渠道功能重复,线下营销渠道服务质量不一;营销方式简单,5G用户占比低。随后使用PEST和SWOT分析法对X市移动公司当前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国外运营商的营销经验和4P营销理论对X市移动公司营销策略提出了如下优化建议:一是产品策略要简化移动业务套餐资费设计,提升固网宽带产品口碑,推广多业务融合产品,通过家庭成员间的链接提升用户黏性,针对低端用户可与虚拟运营商合作推出新产品;二是价格策略不参与新用户低价恶性竞争,重视老用户和融合业务用户权益,努力向用户传递在网时间越长优惠越大的理念,发展增值业务,丰富会员内涵,培养老用户的新消费习惯,提升经营效益;三是渠道策略应重新整合营销渠道,既要重视通过微信公众号扩大公司品牌传播和影响力,又不能忽视10086网上营业厅的持续品牌塑造价值和新用户的快速转化能力,线下自有营业厅要逐步升级为5G体验营业厅。四是促销策略要树立通过营销促进服务提升和业务增长的思维,营销活动设计上要以丰富用户体验为核心,注重用户参与感、贴近群众生活、更加有温度,可以依托会员体系和公众微信号开展更多针对会员的营销活动,为无5G手机用户提供购机补贴等,引导4G用户向5G用户迁移。在携号转网政策出台的背景下,本文针对X市移动公司营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合4P理论针对性地提出了营销策略优化建议,希望可以帮助X市移动公司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日扬[7](2020)在《区块链环境下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关注行为研究》文中指出社交网络是现代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一方面不仅仅是因为社交网络实现了现实世界中社交关系在虚拟世界中的完美映射。另一方面则是其良好的延展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将点对点扩宽到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用户在平台上上传个人的信息,既包含了公开的数据和隐私的数据,数据存储在中心化的服务器上,用户的数据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平台使用,同时技术上的漏洞又增加了隐私泄露的风险。当前用户隐私泄露事件频发,给用户和平台带来相当多的损失,对隐私的关注也越来越成为当今不可忽视的问题。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考虑将新的技术应用到社交网络的隐私安全上来。从技术角度上讲,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技术可以保护用户信息的私密性;通过去中心化的技术来构建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以及共识机制,可以保护数据的完整性,相对传统技术来说是较为安全的存储方式。区块链技术在社交网络上的应用主打数据隐私保护、安全存储和数据资产确权,满足了用户对于数据隐私安全的基本需求。用户数据隐私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大众的隐私安全意识正在觉醒,区块链技术能给传统环境下中心化的社交网络带来新的变革。本研究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社交网络、隐私、区块链技术等方面的文献,总结了演化博弈理论的发展成果。以演化博弈模型为工具,研究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关注行为,据此构建传统环境下与区块链环境下的用户与社交网络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收益函数的求解与稳定性分析,理论上给出去了不同环境下的演化稳定策略(ESS),进一步利用Matlab 2019R对上述两个模型进行数据仿真,给定不同的参数条件,模拟并展示了用户与社交网络间的动态演化博弈路径,结合结果分析不同的初始参数条件下用户和社交网络的策略曲线变化。通过对模型的结果分析,本研究得到用户提供隐私的成本与收益对其决策有突出影响;社交平台引入区块链与否仅对区块链的成本和收益敏感;在隐私关注问题上,引入区块链并不会对用户与平台的策略带来明显的改变。从理论角度看,本研究利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区块链环境下社交网络用户的隐私关注行为一方面丰富了现有社交网络用户隐私的研究,另一方面还拓宽了有关区块链研究领域的边界。从现实角度看,将区块链技术对解决社交网络痛点的新方案做一番探究,为新技术在社交平台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价值。

张儒怡[8](2019)在《商业新闻翻译实践报告 ——以CNN商业新闻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海外新闻是我们了解全球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平台,新闻能够带给我们一部分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商业新闻是新闻中的一个分支,商业新闻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经济动态,探讨社会发展方向。而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起步较晚,新闻翻译近年来虽受重视,但未形成系统的翻译理论框架,大部分的研究都不够成熟,商业新闻翻译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参与导师的新闻翻译项目研究中,笔者选取《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科技商业专栏和经济专栏的新闻文本进行翻译。本篇报告主要陈述了这次商业新闻翻译研究的过程和总结。在关联性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原则有最佳关联、认知环境和语境假设。在翻译过程中,难点主要集中在标题翻译、长难句翻译和文化背景的处理。笔者选择适合的翻译技巧和策略分析,包括直译、意译、重组翻译、拆译等方法,探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旨在为译者提供更多的翻译经验。

李懿珊[9](2019)在《基于用户消费心理的湖南IPTV增值业务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IPTV的发展势头正盛,其增值业务进行了多次增值业务包改革。尽管目前学界和业界对IPTV增值业务用户消费已有一定研究,但对湖南IPTV增值业务发展特别是基于用户消费心理的发展研究,未能系统展开。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技术于一体,向用户传播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的服务内容。IPTV的收入分为“前向”和“后向”两种类型。IPTV的技术是其相比于传统媒体以及数字电视的最大优势所在。截至2018年12月底,湖南IPTV电信除电信方分成后增值业务全年营收约7200万,渠道业务落地至31个省级行政区域。目前湖南IPTV已覆盖1130万用户,其中直播用户占比达到94.8%,回看用户占比36.4%,点播用户占比71.1%。近几年IPTV增长业务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并大量进入用户的日常生活,从而促使湖南IPTV增值业务,特别是其用户消费习惯与全体结构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其变化主要体现为:一是用户消费习惯的变化;二是用户群体结构变化;三是用户注意力分流。湖南IPTV增值业务产生新变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受新媒体为代表的技术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另外还有覆盖扩展、政策驱动、价格驱动以及用户需求多元化等因素影响。湖南IPTV增值业务的受众年龄层情况为:20-30岁用户占比最多,本科及以上用户占比最高,省会长沙在网用户数用户占比最多。在湖南IPTV增值业务受众消费需求心理中用户的主观性需求较强,其消费动机依次为内容兴趣动机、方便家人动机、产品包低价动机、产品包优惠打折动机、点播动机。从用户消费心理来看,影响湖南IPTV增值业务发展因素众多,但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消费者感知与知觉;二是消费者价格心理;三是消费者态度心理;四是消费者家庭心理。基于用户消费心理的湖南IPTV增值业务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体验化路径、智能化路径以及个性化路径。

张学霞[10](2019)在《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文中指出当下国内外传播学研究中空间转向研究已成为一种显现的趋势。其中,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问题、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成为空间转向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为顺应传播学空间转向研究态势,同时也为推动中国区域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宁夏新闻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选取宁夏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空间,选取1926年-2018年这近百年的历史时长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时间,重点考察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演进的动力机制,结构性特征,内部要素之间的互动性关系,以及它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功用。本研究拟解决如下问题:如何从特殊性入手追求普遍性?如何在强调地方大众传播经验的同时,提炼出地方大众传播网络在推动和促进国家一体化发展方面的作用机制,实现对求异之上的求同的理解?本文共五章。整体而言,梳理了 1926-2018年间宁夏主要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呈现了它们发生、发展的脉络,展现了其中部分媒体消失、消亡、断裂发展的场景。采用了历时性、结构性的视角,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以文献为基础,勾勒出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生成与演进的全程、全貌,构建出不同历史阶段中宁夏四种大众传播网络模型。绪论。此部分阐明了选题背景、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研究的问题。对国内外研究做了综述,评析了宁夏新闻传播的研究现状。还界定了核心概念,说明了研究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的不足之处。此部分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命题,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力图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标。第一章。本章展现了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和这一空间内存在的多民族社会关系。展现了 1926-1949年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提炼出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阐释了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生成的历史意义,并概括指出了制约这一时期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第二章。本章阐明了 1949-1979年间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的缘由和过程,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呈现了这一期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分析了媒体制度、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和制约作用。第三章。本章展现了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认为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团结形象有着重大的建构作用。同时剖析了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第四章。本章展现了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媒介形态、多元力量混杂交织的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的四个结构性特征。剖析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和中国媒体融合、宁夏媒体融合的现状。剖析了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以及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影响。结论与展望。本文发现,有三种主要因素推动和促动了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的生成与演进。是权力贯穿于大众传播网络演进的始终,并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国家统一性的制度安排为它的生成与演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基础设施的配置和技术的发展创新成为宁夏大众传播网络不断演进的强劲驱动力。本文还发现,宁夏大众传播网络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以及多民族融合等方面,在反映、形塑和建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象和地方形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呈现出以下四个结构性特征。它具有极不稳定-相对不稳定-比较稳定—又开始不稳定的发展特征。同时,它还具有结构上的发展不平衡特征,层级上的汇集性和类别上的分散性特征,以及网络横向间弱连接性等特征。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与演进对当下的启示:未来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必将是不同媒介并立共存、相互转化的过程。媒体融合能够促进传播网络之间的融通和连接。最后,媒体传播网络与政务系统传播网络和自媒体传播网络之间的竞争将加剧。

二、不仅仅是33万用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仅仅是33万用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学习的推荐算法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推荐系统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传统推荐系统
        2.1.1 推荐系统概述
        2.1.2 基于内容的推荐
        2.1.3 协同过滤推荐
        2.1.4 混合推荐
    2.2 推荐系统评价指标
        2.2.1 混淆矩阵
        2.2.2 推荐结果评分
    2.3 相似度计算
        2.3.1 同现相似度
        2.3.2 Cosine相似度
        2.3.3 欧几里得相似度
    2.4 深度学习相关理论
        2.4.1 神经网络模型
        2.4.2 注意力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强召回模型和融合注意力机制的推荐算法
    3.1 模型概览
    3.2 加强召回模型
        3.2.1 文章热度召回
        3.2.2 文章相似召回
        3.2.3 用户相似召回
        3.2.4 冷启动问题的召回
        3.2.5 加强召回模型召回结果合并
    3.3 融入注意力机制的评分预测及排序
        3.3.1 融入注意力机制的评分预测排序模型
        3.3.2 文章数据特征工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疗文章推荐对比实验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数据
        4.1.2 实验环境
        4.1.3 对照组设计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1 实验评价指标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大陆当代新民谣音乐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新民谣音乐概念梳理及文化研究视阈
    第一节 民谣概念的中西历史钩沉
        一、英语语境中的民谣概念溯源
        二、汉语语境中的民谣概念溯源
    第二节 新民谣音乐的概念辨析
        一、中国当代民谣音乐现象概述
        二、新民谣音乐的界定
        三、新民谣音乐的破旧立“新”
        四、新民谣音乐与流行音乐
        五、新民谣音乐与摇滚乐
    第三节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研究视阈
        一、文化中的新民谣音乐
        二、公共领域中的审美现代性
        三、大众文化的赋魅与桎梏
        四、消费社会中的新实用主义美学
        五、繁盛时代中声音的政治经济学
        六、文本盗猎者与粉丝批评家
第二章 新民谣音乐的时空流脉
    第一节 鸿蒙初辟:鲍勃?迪伦的民谣音乐
        一、鲍勃?迪伦的民谣音乐启蒙
        二、鲍勃?迪伦的民谣音乐创作
        三、鲍勃·迪伦民谣音乐中的文化意义
    第二节 落地生根:台湾现代民歌运动
        一、唱自己的歌:启蒙与寻根
        二、罗大佑:用音乐介入社会
    第三节 穿越海峡:大陆校园民谣
        一、白衣胜雪中的伤感调性
        二、衰落与边缘化的艰难前行
第三章 新民谣音乐的题材分类与文化内涵
    第一节 新民谣音乐的题材分类
        一、文化批判类
        二、审美救赎类
        三、大地寻根类
        四、城市游吟类
        五、身体迷恋类
        六、纯乐翻唱类
    第二节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之一:文化批判力
        一、以精英文化立场介入社会生活
        二、在民间叙事中审视人性的善恶
    第三节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之二:审美的独立与救赎
        一、作为文化符号的价值规范
        二、以生命之气对抗现代性的迷失
    第四节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之三:演唱中的文化性
        一、唯美:自由与自在中的自我疗愈
        二、粗粝:挣扎与抵抗中的生命质感
第四章 新民谣音乐创作群文化身份分析
    第一节 文化批判实践中的社会观察员
        一、周云蓬:悲鸣中的抗议者
        二、万晓利:人性寓言故事的讽喻者
        三、刘东明:无能与无奈下沉重的叹息者
    第二节 撞击与转型中的民间音乐重构者
        一、杨一:中国的伍迪?格思里
        二、洪启:新疆当代的传歌人
        三、五条人乐队:方言民谣的集大成者
    第三节 民谣声音符号的生产者
        一、小河:文学脱冕的音乐抽象化实现者
        二、小娟与山谷里的居民:空我的避世者
第五章 新民谣音乐接受群文化心理解读
    第一节 电子传播中的“参与文化”
        一、参与和抗拒的意义生产
        二、“网愈云”与“网抑云”的人格重塑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中的审美幻境
        一、爱情空壳化的新伦理焦虑
        二、性别凝视中的窥淫欲
    第三节 价值失范下的文化自觉
        一、理想主义的激情剩余
        二、傻乐主义的自觉抵制
        三、唯美主义的政治美学
第六章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价值及影响
    第一节 传媒景观中的文化浸染
        一、综艺炮制全民参与的文化狂欢
        二、《经典咏流传》与诗性复归
    第二节 新民谣音乐建构文化的护城河
        一、反商业化:从娱乐上升到审美
        二、平衡艺术自律与他律的关系
        三、以精英文化匡正大众文化的方向
    第三节 在文化的撞击中攫取自我认同
        一、激活流行音乐创作的边缘活力
        二、新民谣歌唱美学:去声乐化的破坏力
        三、消费中心论语境下的文化再生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对话民谣音乐人周云蓬
附录二 :新民谣唱作人专辑年表(仅限本文)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电子商务的大规模事务数据高效处理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概念介绍
    2.1 电子商务
    2.2 电子商务关键技术
        2.2.1 大数据
        2.2.2 云计算
        2.2.3 机器学习
    2.3 大规模数据处理
        2.3.1 大规模数据处理框架
        2.3.2 大规模数据处理主要过程
        2.3.3 大规模数据处理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针对电子商务高维数据处理的预处理机制
    3.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改进DBSCAN聚类方法
        3.1.1 引言
        3.1.2 相关研究
        3.1.3 问题形式化
        3.1.4 数据预处理
        3.1.5 改进DBSCAN算法
        3.1.6 实验和分析
    3.2 基于粗糙集的分布式粒子群特征选择方法
        3.2.1 引言
        3.2.2 相关研究
        3.2.3 问题形式化
        3.2.4 基于粗糙集的分布式粒子群特征选择方法
        3.2.5 实验和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针对电子商务大规模事务数据高效处理的两阶段任务部署方法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
    4.3 提出的问题
    4.4 问题形式化
    4.5 两阶段任务部署方法TOPE
        4.5.1 虚拟结点映射
        4.5.2 虚拟链路映射
        4.5.3 关于TOPE的讨论
    4.6 TOPE的实验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针对电子商务大规模事务数据高效处理的结构化数据分布策略
    5.1 引言
    5.2 相关研究
    5.3 提出的问题
    5.4 问题形式化
    5.5 数据相关性分布算法
    5.6 实验与分析
        5.6.1 实验场景
        5.6.2 实验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名人微信公众号的符号传播研究 ——以“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第二章 名人公众号的全文本模式:意义的生产
    2.1 名人公众号的正文本模式
    2.2 名人公众号的伴随文本模式
第三章 名人公众号的符号传播模式:意义的传播
    3.1 情绪性与意动性:符号传播的传受方
    3.2 交际性与诗性:符号传播载体的特性分析
第四章 名人公众号的符号意义迁移模式:意义的接收
    4.1 象征:意义的获取
    4.2 提喻:意义的一次迁移
    4.3 转喻:意义的二次迁移
第五章 名人公众号的符号传播启示
    5.1 名人微信公众号的全文本制造
    5.2 名人微信公众号符号传播:核心价值的重复
    5.3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微信公众号符号势能:定位女性成长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商业银行线下渠道受限
        1.1.2 互联网金融趋势显着
        1.1.3 手机银行业务迅猛发展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理论意义
        1.2.2 研究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及其综述
        2.1.1 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研究
        2.1.2 简要评述
    2.2 关系营销理论及其综述
        2.2.1 关系营销理论涵义
        2.2.2 关系营销理论综述
第3章 手机银行与用户活跃度概述
    3.1 手机银行及用户活跃度的内涵
    3.2 手机银行市场发展现状
        3.2.1 手机银行发展进程
        3.2.2 手机银行发展现状
    3.3 手机银行发展意义
    3.4 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现状
        3.4.1 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基本状况
        3.4.2 提升用户活跃度外部机会与威胁
        3.4.3 提升用户活跃度优势与劣势
第4章 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内生因素分析
    4.1 用户活跃度自身属性分析
        4.1.1 用户性别属性
        4.1.2 用户年龄属性
        4.1.3 用户延续属性
    4.2 用户活跃度交易喜好分析
        4.2.1 手机银行交易功能
        4.2.2 客户交易喜好分析
        4.2.3 交易喜好与客户活跃度
    4.3 用户活跃度交易习惯分析
        4.3.1 月度交易时间习惯
        4.3.2 每日交易时间习惯
        4.3.3 登录与交易习惯
    4.4 用户活跃度客群属性分析
        4.4.1 分类客群促活方式
        4.4.2 活跃客群分布及特点
        4.4.3 客群特征及分析
第5章 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外生因素分析
    5.1 营销活动影响分析
        5.1.1 营销活动概述
        5.1.2 营销活动开展
        5.1.3 营销活动作用
    5.2 客户触达影响分析
        5.2.1 客户触达分类
        5.2.2 客户触达开展
        5.2.3 客户触达应用
    5.3 用户体验影响分析
        5.3.1 用户体验概述
        5.3.2 手机银行客户体验
    5.4 权益配置影响
        5.4.1 客户使用成本分析
        5.4.2 客户使用收益分析
第6章 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的提升策略
    6.1 用户活跃度提升模型
    6.2 提升配套管理水平
        6.2.1 提升敏捷反应能力
        6.2.2 优化内部组织架构
        6.2.3 强化外部引流水平
    6.3 功能提升带动
        6.3.1 优化功能体验
        6.3.2 构建开放平台
        6.3.3 丰富场景建设
    6.4 精准营销带动
        6.4.1 丰富精准营销手段
        6.4.2 建立用户周期管理
        6.4.3 加强营销活动推进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携号转网背景下X市移动运营商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用户携号转网影响因素的研究
        1.2.2 用户携号转网对市场竞争影响的研究
        1.2.3 移动运营商营销策略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携号转网概述
        2.1.1 携号转网的基本概念
        2.1.2 我国携号转网的改革历程
        2.1.3 携号转网政策解读
        2.1.4 移动运营商携号转网服务实施细则解读
    2.2 营销策略概述
        2.2.1 营销的核心概念
        2.2.2 会员经济
        2.2.3 PEST分析
        2.2.4 SWOT分析
        2.2.5 4P营销理论
    2.3 携号转网热指
第3章 携号转网背景下X市移动公司营销现状和问题
    3.1 X市移动公司基本情况
        3.1.1 X市移动公司概况
        3.1.2 X市移动公司移动业务套餐情况
    3.2 携号转网背景下用户转网热度分析
        3.2.1 携号转网热度指数
        3.2.2 携号转网热度时间分布
        3.2.3 携号转网意愿情况分布
        3.2.4 携号转网热城指数
        3.2.5 携号转网热点关注
    3.3 携号转网对X市移动公司营销影响分析
    3.4 携号转网背景下X市移动公司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3.4.1 产品问题
        3.4.2 价格问题
        3.4.3 渠道问题
        3.4.4 促销问题
第4章 X市移动公司营销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基于PEST理论的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基于SWOT理论的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机会分析
        4.2.4 威胁分析
第5章 X市移动公司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5.1 国内外携号转网营销经验借鉴
        5.1.1 国外携号转网营销经验
        5.1.2 中国香港地区携号转网营销经验
        5.1.3 分析小结
    5.2 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5.2.1 产品策略
        5.2.2 价格策略
        5.2.3 渠道策略
        5.2.4 促销策略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区块链环境下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关注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社交网络概述
        2.1.1 社交网络定义
        2.1.2 社交网络的研究现状
    2.2 用户隐私关注研究
        2.2.1 隐私的概念
        2.2.2 网络隐私及隐私关注研究
    2.3 区块链概述
        2.3.1 比特币与区块链的研究
        2.3.2 区块链环境下的社交网络概述
    2.4 演化博弈论概述
        2.4.1 演化博弈的起源与发展
        2.4.2 演化博弈的研究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环境下的用户隐私关注行为演化博弈模型
    3.1 演化博弈的适用性分析
    3.2 传统社交网络环境下的演化博弈模型
        3.2.1 用户隐私关注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3.2.2 用户隐私关注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3.3 演化博弈模型的Matlab数据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块链环境下的用户隐私关注行为演化博弈模型
    4.1 区块链环境下的演化博弈模型
        4.1.1 用户隐私关注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4.1.2 用户隐私关注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4.2 演化博弈模型的Matlab数据仿真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成果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第三章Matlab仿真程序代码
    附录2: 第四章Matlab仿真程序代码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商业新闻翻译实践报告 ——以CNN商业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Chapter Two Analysi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Text
    2.1 Concise Headlines
    2.2 Basic Structure
    2.3 Text Characteristics
    2.4 Writing Tone
    2.5 Requirements of the News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heor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ory
    3.1 Theoretical Guideline-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3.2 The Applicability of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4.1 Techniques of Headlines Translation
        4.1.1 Free Translation
        4.1.2 Literal Translation
    4.2 Difficult Sentence Translation
        4.2.1 Free Translation
        4.2.2 Recast Translation
        4.2.3 Division Translation
    4.3 Business Background Translation
        4.3.1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on Translation
        4.3.2 Background Reinforcement Translation
    4.4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Appendix Ⅲ
Acknowledgements

(9)基于用户消费心理的湖南IPTV增值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湖南IPTV增值业务现状及其变化
    2.1 IPTV增值业务特征与竞争格局
        2.1.1 IPTV增值业务特征
        2.1.2 IPTV增值业务竞争格局
    2.2 湖南IPTV增值业务发展现状
        2.2.1 湖南IPTV增值业务现状
        2.2.2 湖南IPTV增值业务的营销模式
        2.2.3 湖南IPTV直播、回看、点播流量
    2.3 湖南IPTV增值业务呈现的变化
        2.3.1 用户消费习惯的变化
        2.3.2 用户群体结构变化
        2.3.3 注意力分流
    2.4 湖南IPTV增值业务呈现变化原因
        2.4.1 覆盖扩展
        2.4.2 政策驱动
        2.4.3 价格驱动
        2.4.4 用户需求多元化
第3章 湖南IPTV增值业务用户消费心理及其影响因素
    3.1 湖南IPTV增值业务用户画像
        3.1.1 年龄
        3.1.2 受教育程度
        3.1.3 地域
    3.2 湖南IPTV增值业务受众消费心理
        3.2.1 消费需求心理
        3.2.2 消费动机心理
        3.2.3 消费决策心理
    3.3 湖南IPTV增值业务的用户消费心理影响因素
        3.3.1 消费者感知与知觉
        3.3.2 消费者价格心理
        3.3.3 消费者态度心理
        3.3.4 消费者家庭心理
第4章 用户消费心理影响因素下湖南IPTV增值业务发展路径
    4.1 湖南IPTV增值业务发展的体验化路径
        4.1.1 增值业务体验包路径
        4.1.2 付费内容试看体验路径
        4.1.3 直播回看内容引流路径
    4.2 湖南IPTV增值业务发展的智能化路径
        4.2.1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化路径
        4.2.2 基于推荐系统的智能化路径
    4.3 湖南IPTV增值业务发展的个性化路径
        4.3.1 准确定位
        4.3.2 精细化运营
        4.3.3 差异化定价策略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选题缘由、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思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报纸传播初占主导地位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26-1949)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中的宁夏及其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一、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以及初始形成
        二、宁夏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第二节 1926-194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中山日报》《贺兰》等报刊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为期几个月的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第三节 报纸传播网络初占主导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呈现
        一、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和构建生成的历史意义
        二、制约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
第二章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49-1979)
    第一节 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一、独特的空间再生产: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第二节 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1949-1979年间宁夏6份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三、电视新闻传播实践
    第三节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剖析
        一、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二、媒体制度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
        三、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制约与支撑
第三章 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79-2003)
    第一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实践
        一、以党报为首、以其他报纸为补充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宁夏无线广播的新闻传播实践
        三、宁夏无线、有线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
        四、1998-2003年间宁夏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第二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逐层呈现
        一、多元报纸传播网络
        二、无线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广播传播网络
        三、有线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电视传播网络
        四、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媒体传播网络
    第三节 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分析
        一、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二、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形象的重大建构
        三、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
第四章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2003-2018)
    第一节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宁夏以党报为首、以都市报为重要支撑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广播、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2003-2018年间宁夏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以新闻网站和手机报为代表的宁夏新媒体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二、以媒体微博、媒体微信为代表的宁夏新新媒体的发展及问题
    第三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解析和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
        二、宁夏大众传媒在媒介融合面向中的探索与实践
    第四节 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的逐层呈现
        一、宁夏报纸传播网络中都市报的影响力渐次衰退
        二、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不再居于主导位置,影响力不断收缩
        三、新媒体传播网络曾迅速发展,不断扩张,现在又逐渐归于平淡
        四、新新媒体传播网络不断应用新媒介,影响力却始终有限
    第五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全景式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
        一、整体性结构特征
        二、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双重影响
        三、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冲击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当代启示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清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不仅仅是33万用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学习的推荐算法与系统研究[D]. 王磊.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中国大陆当代新民谣音乐文化研究[D]. 董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电子商务的大规模事务数据高效处理关键问题研究[D]. 程永义. 吉林大学, 2020(01)
  • [4]名人微信公众号的符号传播研究 ——以“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为例[D]. 刘婉. 暨南大学, 2020(04)
  • [5]中国银行S分行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影响因素研究[D]. 刘云. 山东大学, 2020(05)
  • [6]携号转网背景下X市移动运营商营销策略研究[D]. 吴文超. 南昌大学, 2020(01)
  • [7]区块链环境下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关注行为研究[D]. 李日扬.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8]商业新闻翻译实践报告 ——以CNN商业新闻为例[D]. 张儒怡. 海南大学, 2019(05)
  • [9]基于用户消费心理的湖南IPTV增值业务发展研究[D]. 李懿珊. 湖南大学, 2019(02)
  • [10]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D]. 张学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超过 330,000 名用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