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图书馆成功的四个要素

个体图书馆成功的四个要素

一、个体图书馆成功四要素(论文文献综述)

陈为东[1](2021)在《过程感知视域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研究》文中认为科学研究的偶然性发现离不开偶遇信息的点燃,从而引导个体心理发生顿悟、联结、移情和沉思,个体从偶然的被动获得转移到主动求索,非线性和线性的信息搜索行为彼此共生或演替,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存在。偶遇的信息具有潜在价值,希冀解决科学难题、科研疑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个体在搜索、浏览、交互过程中发生信息偶遇的可能性变大,信息偶遇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术新媒体以学术信息服务为己任,包括学术APP、学术虚拟社区、学术微信公众号、学术社交网络和学术博客等多元类型,承载着丰富的学术资源,拥有基数庞大的科研人群,用户之间通过彼此关注、留言、互粉等,形成了社会网络关系,缓解了科研人员的信息孤岛现象。目前关于学术新媒体信息行为的研究主要偏重于主动的交流、交互、共享、贡献、持续使用、科研合作等行为,被动的信息获取行为还有待深入探索。用户在学术新媒体环境下意外获得有趣或有用的信息逐渐常态化,国内外多个领域都有关注信息偶遇,图情领域对信息行为的研究也延伸到了信息偶遇。信息偶遇一般过程模型中涵盖了注意、停驻、检验、摘取、返回5个步骤,表现为偶遇前—偶遇中—偶遇后3个阶段。目前缺少从心理和认知层面探析学术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发生原因、感知变化和后续采纳等问题,有必要在偶遇过程下结合用户的感知心理去深入分析信息偶遇现象,挖掘偶遇信息价值,为科学发现提高几率。本文主要分析过程感知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偶遇发生前的影响因素、偶遇中用户的认知演变、偶遇后用户信息采纳路径以及促进信息偶遇的感知和采纳策略5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1)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个体、环境、行为因素和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S-O-R(即刺激—个体心理、生理—反应),结合学术新媒体特色和信息偶遇概念,将学术新媒体信息偶遇行为的要素划分为: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环境、学术信息。在已有信息偶遇发生过程和过程感知模型下分析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过程:偶遇前-偶遇中-偶遇后。将感知融入到偶遇行为过程,构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过程感知模型,给出学术新媒体信息偶遇行为机理模型,包括5个子机理,分别为信息偶遇前的注意触发,信息偶遇中的心流体验、认知联结、感知控制,信息偶遇后的行为反馈,深入分析了5个子机理,以及过程与机理的关系,子机理之间的演进关系。(2)偶遇前引发学术新媒体用户发生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S-O-R模式和技术接受模型从学术新媒体的用户维度、信息维度、环境维度分析引发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给出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假设模型。其中信息维度包括信息特征、信息质量,环境维度囊括了平台可用性、平台多样性,用户维度涵盖了好奇心理、感知有用性、感知控制、先验知识以及信息偶遇行为共有9个变量,10个假设。通过问卷调查学术新媒体平台上发生过信息偶遇行为的用户,问卷设计的题项中涉及到是否发生过信息偶遇行为的设置,以排除没有发生过信息偶遇行为的用户;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例验证了假设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信息特征、信息质量、平台可用性、平台多样性对感知有用性均具备显着正向影响;先验知识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控制均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信息特征显着影响用户的好奇心理;好奇心理、感知有用性、感知控制显着正向影响信息偶遇行为。(3)偶遇中学术新媒体用户的认知演变。本文采用访谈获取学术新媒体用户发生信息偶遇行为时的心理、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资料,共访谈了15位曾经发生过信息偶遇事件的学术新媒体用户。由于学术新媒体主要服务于科研工作者,且以学术信息服务为主,因此,本文以硕博研究生和高校教师为目标人群,共获得4.5万余字的访谈资料。再根据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获得了初始概念38个、初始范畴19个、主范畴8个,最终得到信息偶遇中的用户认知演变状况,构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过程中的认知演变模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中认知变化时的认知结构经历了同化、顺应、图式联结和意义建构过程,最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网络,并结合意义建构理论解读了用户从认知鸿沟、断带到认知联结跨越,对认知演变的意义进行了阐释。(4)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路径构型。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信息采纳模型(IAM)、技术接受模型(TAM)和感知价值接受模型(VAM),提取了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构成,动因包括:信息质量、信源可信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收益、认知结构、好奇心理和感知成本7个动因。通过问卷获得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数据。利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中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检验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组态构型,经过数据校准(完全隶属、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得到真值表、必要性条件分析、组态充分性条件和结果稳健性分析,得到影响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7条路径,即7种组态结果,并解释了这7条路径。(5)提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前-中-后的感知与采纳策略。刺激物特征显着影响信息偶遇的发生,从信息偶遇前的信息质量(信息内容、信息源)和信息特征(信息表征和信息标题)等角度实现注意触发。信息偶遇中用户的认知心理、情感情绪都存在不断的变化,从认知联结、偶遇信息相关信息、感知控制和信息偶遇能力素养角度,帮助用户实现偶遇信息和先验知识的语义互联,更好地理解和研判偶遇信息的作用和价值;最后给出了促进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采纳的策略,从平台可用性、偶遇信息资源关联和学术新媒体的网络口碑等角度,提升偶遇信息的采纳度从而实现信息价值。本研究丰富了学术新媒体信息行为的理论体系,信息偶遇是一种被忽略的、被动的、非线性的信息获取或检索行为。在过程感知视域下,将信息偶遇行为过程分为前-中-后3个阶段,并将用户感知融入到这3个阶段,给出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偶遇前引发信息偶遇的影响因素、偶遇中用户的认知演化和偶遇后的采纳行为,有助于深入了解信息偶遇现象,丰富了信息行为研究。本文最后给出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感知与采纳策略,为学术新媒体平台和学术知识服务体系的调整提供新的视角,优化学术新媒体的知识服务满意度。

孟根仓[2](2021)在《建构俄罗斯布里亚特民族:互动机制、国家制度与民族属性(17世纪至21世纪之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俄罗斯联邦是世界上地理面积最大的多民族国家,又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此背景下,深化认识与中国毗邻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及其诸民族成为中国智囊团为助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任务,也是丰富中国特色海外民族志研究的紧迫任务。本文将深化对西伯利亚地区人口最多的土着民族—布里亚特民族的认识,丰富中国特色海外民族志研究,并力争在与中国毗邻的西伯利亚区域中实现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人文价值共享,夯实两国民心相通建设的人文基础,助力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另外,本文注重“将边缘置于中心”,从“边缘”审视“中心”,并以反思的视角分析“中心-边缘”互动机制是如何形塑双边的。具体而言,如果不了解俄罗斯“边缘”民族,就不可能完全了解俄罗斯国家本身,因为俄罗斯自建立国家以来,始终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政体。目前,民族、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民族学与人类学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其中,民族与民族主义被学界认为是个棘手的研究领域,而作为政治实体的民族国家则被认为是个相对容易的研究对象。学界对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虽然积累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但至今争论未断,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原生论派认为,民族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民族的最根本的本质,即“民族特征”,是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原生论后来被建构论派学家评为“视而不见”的“肤浅”论述,“是族性和民族主义研究学者持续鞭打的一匹死马”。本文以俄罗斯布里亚特民族为例,将“持续鞭打”作为“一匹死马”的原生论,论证民族不是“天生的”,而是“制造的”。建构论派注重民族的社会建构性,认为民族是“制造的”,而并非是“天生的”,强调民族是经过知识精英的努力以及国家的政治意愿而创造出来的建构体或知识精英和国家为达到某种目的有效工具。建构论是目前族群、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的主流理论范式,但它不能充分解释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与前现代族性的连续性问题,从而被认为是“将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理论。为此,安东尼·史密斯提出族裔象征论,强调建构现代民族的前现代族群性。笔者认为,建构论高估了国家的政治意愿,尤其是高估了在多民族国家中建造国家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团结以及激发忠诚方面的形塑力量,未能充分解释亚国家层次的民族意识和跨国族裔联系的持续性。本文以俄罗斯布里亚特民族(亚国家层次的民族)及其民族主义(以自治为目标的民族主义)为例,补充论述亚国家层面的民族对国家和国家制度建造过程中的形塑力量。此外,罗杰斯·布鲁贝克提出民族制度主义论,并强调民族学家不应过多专研“民族是什么”,而是应该致力于作为一个政治和文化现实的民族认同是如何在既定的国家被制度化的。民族认同是有国家的制度塑造的,在把全体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民族群体的情况下,认同不取决于经济社会变迁,而取决于制度变迁。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这种基于民族的社会分野就很容易导致民族主义运动。换句话,制度主义论把分析视角转移到国家制度,而非民族本身。笔者认为,制度主义论具有三个明确的不足之处:1.高估了国家制度对民族的单向塑造能力,忽略了民族对国家的回应;2.片面地强调了国家制度设计本身来论证苏联族裔民族主义兴起的必然性;3.不能充分解释同样具有双重性制度下产生的布里亚特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内的自治共和国)为何没有出现极端民族分离主义的问题。本文质疑制度主义论,以布里亚特民族及其民族主义为例,将论证“边缘”民族是“中心-边缘”互动的产物,而不是国家“中心”单方面的创造物,并提出机制、制度与民族的三角关系模型,即互动机制创造“边缘”民族,国家制度巩固“边缘”民族,“边缘”民族又通过互动机制形塑国家制度。换言之,本文注重“中心-边缘”机制的互动性、国家制度和“边缘”民族的三角关系。故而,单方面地强调国家制度塑造民族或“边缘”民族的自主民族建构工程均不是建构亚国家层次的民族的整体概述。因为建构亚国家层次的民族同时受民族本身和国家权力的双重形塑影响。最后,对理论研究而言,本文以俄罗斯联邦“模范少数民族”—布里亚特民族为例,反思民族理论研究范式问题,补充论述亚国家层面的民族对国家和国家制度建造过程中的形塑力量,提出机制、制度与民族的三角关系模型。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补充论述亚国家层面的民族对国家和国家制度建造过程中的形塑力量;2.论证机制、制度与民族的三角关系模型,将弥补民族理论研究缺口。对研究选题而言,目前,学界还缺乏高度概括性的理论术语表示布里亚特民族及其认同的属性。本文以参与观察和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相结合,利用田野调查资料与多语种档案文献,将重新论述布里亚特民族建构工程,并提出高度概括性的术语—“叠层式民族性”表示俄罗斯布里亚特“民族性”(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ь)。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多语种档案资料、本土视角以及“叠层式民族性”概念,以此弥补该研究领域内的缺口,丰富布里亚特民族研究。

李婷[3](2021)在《出版社短视频阅读推广互动效果与用户情感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阅读推广旨在激发大众的阅读兴趣,引导大众对阅读价值的正确认识。新兴社交媒体的发展带动了阅读推广渠道的开拓,短视频形式下的社会化阅读推广迎合大众兴趣,使得阅读有更多机会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为阅读推广带来新模式。短视频更符合快阅读节奏下的用户的阅读习惯。阅读推广主体搭上短视频的快车将大大提升阅读推广的效率。大量出版社已经入驻并以短视频平台向大众传播阅读的重要性以及优质的阅读选择和渠道,所以有必要探索当前出版社阅读推广在短视频模式下的发展现状。选取抖音和快手这两个用户活跃度最高的短视频平台,收集汇总出版社信息,从出版社级别、地域分布、电商开设与利用情况以及阅读推广内容等不同角度宏观把握当前全国出版社对短视频媒介的应用情况。研究发现当前权威出版社对短视频的利用率有待提高,同时短视频阅读推广发展与地区经济水平息息相关。书籍推荐、生活知识、文学知识的视频内容和真人推荐领读和元素自制的呈现形式是出版社主体的首要选择,也最受大众喜爱。互动仪式理论对出版社短视频阅读推广中的互动效果分析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从互动仪式角度分析出版社短视频阅读推广中满足互动仪式产生的要素和结果,构建出版社短视频互动仪式要素模型和结果衍生模式。通过获取出版社抖音短视频账号的点赞数、分享数等互动行为数据构建出版社短视频账号传播力指数DCI,利用SPSS.21测量不同行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探寻当前出版社短视频账号的推广效果与互动效果。研究发现当前出版社阅读推广初涉短视频技术领域,其发展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拥有巨大的上升空间。用户活跃性、与账号的互动积极性较为低糜,出版社短视频账号的互动仪式效果有待提升。不同的情感体验会直接影响用户对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利用python爬虫技术获取抖音平台出版社账号中的用户评论信息,编写python程序自主调用情感倾向分析模块测定用户评论的情感极性。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具有积极情感的评论和消极情感的评论分别进行质性三级编码,提取影响用户对出版社短视频阅读推广情感体验的关键因素。基于信息生态理论从信息人、信息、信息环境与信息技术四个维度对提取出的影响因素进行整合,梳理因素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并据此构建出版社短视频阅读推广用户情感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推广人属性、账号运营、用户属性、公众态度、氛围营造、制作技术、平台推荐、功能权限、内容属性、读物属性、信息差对用户情感体验产生直接影响。用户属性、氛围营造对部分关系结构具有调节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为提高出版社短视频阅读推广传播互动效果提供有效的策略和建议。

张云开[4](2021)在《智慧政务背景下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与驱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时,创新性地提出了“智慧社会”这一概念。实现智慧政务是构建智慧社会的先导任务,智慧政务是以政府工作和运行为依托的智慧应用业态。政府部门的政务服务实质上是以信息资源为基础,通过信息于各部门之间的流转与共享,各部门协同完成服务事项,智慧政务的实质是政府多部门信息的高效协同。随着政务服务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传统的单部门服务的形式已经逐渐被多部门协同服务的形式所代替,作为政府职能的具体实施者,政府公职人员是政府职能与结构的体现,而政府公职人员的信息协同行为同样是政务信息协同的微观体现,政府公职人员的信息协同行为也同时反映了政府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的高低。鉴于此,本文将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以下几点问题:(1)从智慧政务的角度出发,国内外信息协同相关研究体现出哪些特征,以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2)政府公职人员的信息协同行为受到哪些因素影响?(3)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逻辑和作用规律?(4)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在实践中如何应用?(5)在影响因素发现的基础上,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可以促进智慧政务信息协同?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在对国内信息协同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政府公职人员的信息协同行为进行了研究。各主要章节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二章是相关理论基础,对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理论基础进行全面调研、分析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为本文后续探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单一学科的理论基础在面对复杂的研究对象时逐渐暴露出解释力的局限性,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及方法有助于对研究对象有着更为全面的认识。本章节通过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运筹学的视角,对协同信息行为的动机、产生的社会困境以及其中存在的博弈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后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第四章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深入探讨和剖析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模型与驱动模型。研究表明,信息协同行为并非是简单的个体行为的总和,而具有更复杂的特征,在政府这样一个复杂的信息密集的环境中,政府公职人员在日常工作任务中协作地搜索、共享和使用信息,信息协同行为已经成为现代组织的规范。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受到个人、环境以及信息协同网络三个维度的影响,其中意义协商是政府官员协同信息行为的核心过程。而在协同过程中,协同双方通过意义协商(Meaning Negotiation)过程完成对此次协同过程中对此次任务的认知,协同关系与协同情景构成了意义协商的主要过程,个体在意义协商过程中明确自身职责与协同角色,评估协同关系质量,分享意义构建并形成共同认知,信息交流则保证协同成员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并在其他成员可能选择错误的方式时及时发出提醒。本节以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识别出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后续的验证性研究提供了基础。第五章研究以第四章探索性研究提取的相关范畴和实质理论框架为基础,进行验证性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构建。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数据进行收集,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构建出跨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该模型有3个维度,分别是“个人特质”“外部环境”以及“协同关系网络”。其中“个人特质”维度中的感知有用性、信息素养和自我效能感,“外部环境”维度中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政策法规,“协同关系网络”维度中的信息交流、协同关系质量、共同认知、职责分配、协同角色对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具有显着影响作用。此外,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协同效应也得到验证。第六章研究以第四、五章为基础,将协同参与方之间的冲突正式化为一组取决于当事人行为收益的支付矩阵。随后通过对演化博弈模型的支出分析以及收益分析,得到博弈参与双方的可能策略选择以及不同状况下的博弈结果。随后通过Matlab仿真将信息协同行为双方的选择与博弈过程进行了可视化的呈现,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对于博弈结果的影响。第七章是第三、四、五、六章的理论与实践的落脚点,结合前文的研究结果,指出了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驱动策略的重要性,同时根据个人特质维度、外部环境维度以及协同关系网络维度的不同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驱动策略。第八章为全文的收尾章节,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以及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政府公职人员的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驱动机制以及信息协同行为的促进与保障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理论层面本研究从协同视角出发,探讨影响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关键因素,丰富了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体系,同时构建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揭示了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关系。在实践层面本研究厘清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关系,帮助政府部门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同时提出的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驱动策略也将促进政府部门有效的信息协同,提高公职人员信息协同效率。在未来的研究中,将扩大对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研究范围,进一步对不同层级的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和不同应用情境中的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进行更细粒度的研究,以及将对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演化博弈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还会深入研究不同因素对于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影响以及对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刘航[5](2021)在《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司法认定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合理使用制度是着作权法中为平衡各方利益而设立的一种制度,是实现着作权法精神的制度保障。但该制度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存在适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关于合理使用制度司法认定标准这一命题,学界主要从如何引入并改造域外相关立法经验,如“转换性使用”“四要素法”、如何通过市场路径进行认定、如何增加制度开放性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在具体的司法适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并且随着立法的修改,虽然修法顺应了一些学界的意见,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如何确定“兜底条款”的适用标准等问题。本文将收集、分析近年来关于合理使用制度的司法案例,并结合相关的立法材料,对合理使用制度的司法认定标准进行分析和完善。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与不足。结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和展望。正文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首先对收集的司法案例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合理使用制度的宏观司法适用情况,后介绍合理使用制度的司法认定标准的现状以及困境。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分别从理论基础、差异化认定标准形成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解决问题,关于合理使用制度的司法认定标准的完善,首先从原则方面发出,应树立利益平衡、结合司法经验、适用“三步检验法”解释路径三项原则。其次,从立法层面出发,确定兜底条款适用范围、完善法定列举情形以及增加违反注意义务的法律后果。最后,从司法层面出发,引入比例原则、明确“三步检验法”的司法认定要素,增加合理使用相关指导性案例。本文以司法实践为主线,充分吸收理论界的研究成果,针对合理使用制度的司法认定标准进行了浅薄的研究,希望可以完善我国的合理使用制度和帮助相关的司法审判工作。

刘泽宁[6](2021)在《基于智慧技术的公共图书馆社会化阅读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社会化阅读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推崇,同时也成为图书馆最具潜力的智慧服务之一。作为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文化机构,公共图书馆更需要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创新阅读服务。以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为目标,以智慧技术为手段,以共享、高效、便利为特征的智慧图书馆必然是未来图书馆发展新方向,而社会化阅读服务必然是未来图书馆阅读服务的新思路。如何在智慧图书馆的大背景下,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更符合读者的社会化阅读服务平台成为图书馆社会化阅读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借助智慧技术,引入先进的理念,探究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化阅读服务模式,对阅读事业的发展与成熟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今日头条APP中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头条号进行实证调查研究。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正处于向社会化阅读服务的转变时期,整体情况较好。开通头条号的图书馆数量逐渐增多、注重推送内容的质量与读者的社交行为、部分图书馆头条号传播指数良好等。总体来说今日头条APP值得各图书馆尝试提供社会化阅读服务。在调研中也发现图书馆头条号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如传播指数严重两级分化、部分图书馆粉丝数较少等。(2)在智慧图书馆基础上利用智慧技术对公共图书馆社会化阅读服务模式进行了系统构建。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在传统阅读三要素的基础上,构思了社会化阅读的四要素,并结合智慧技术设计了社会化阅读模式框架,从四个角度构建了社会化阅读服务模式的子模式,分别为基于知识图谱的社会化阅读检索服务模式、基于用户画像的社会化阅读推荐服务模式、基于信息生态的社会化阅读网络社群服务模式和基于新媒体的社会化阅读多元媒介服务模式。(3)选取了在提供社会化阅读服务较为代表性的我国上海图书馆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官方网站、上图数字阅读APP、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头条APP中社会化阅读服务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就案例以及我国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在社会化阅读服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李积君[7](2020)在《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文中指出面对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发展环境,图书馆应当积极谋求服务转型来适应外部变化。图书馆是提供知识服务的重要文化机构,其发展目标是怎样为读者用户提供更满足其需求的服务。当前图书馆服务转型实践方兴未艾,需要将知识生态理念引入到图书馆服务转型之中,以期为图书馆服务转型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查找并梳理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和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较为全面地把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现状,清晰地总结图书馆知识生态的相关理念。运用系统研究法对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动因、趋势、障碍、措施做出考察与探讨。图书馆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外界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为了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图书馆需要通过转型来谋求发展。运用移植研究法将自然生态学的生态系统理念类比到知识生态系统理念进行研究,得出图书馆知识生态服务体系框架。运用对比分析法研究图书馆服务转型前与转型后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生态系统和信息生态系统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图书馆服务转型前后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性状变化。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动因是知识环境的改变、用户需求的提升、服务主体的多样和知识资源的泛化,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推动了图书馆的服务转型。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具有四大趋势,即图书馆基础服务的转型升级、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全面打造、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开拓创新和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积极开展。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持续推进,但存在图书馆知识要素管理失范、图书馆知识空间建设不力、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不足和图书馆服务圈层构建失衡等四个方面的障碍。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措施主要有推进图书馆要素生态化,优化图书馆知识生态场,重构图书馆知识服务链和打造图书馆知识生态圈。图书馆服务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图书馆服务转型朝着优化基础服务、打造生态化的空间服务、开拓全新的知识服务、开展全面的智慧服务的方向发展。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关键在于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生态系统。

陈虹琴[8](2020)在《小学生学习力形成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习力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造力的总和。学生学习力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心智模式的改进、学校经验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但在目前实践当中,有关学生学习力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是较为欠缺的领域,现有的研究较多借鉴管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未依托教育研究特点和需要,形成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可操作性理论和实践方案,在教育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弱。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物收集法以及课堂观察法对学生学习力形成开展研究。首先,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整理,界定出“学习力”的核心要义,得出“学习力”的构成要素,依据学习力的构成要素,转化为问卷调查维度,编制《学生学习力现状调查问卷》,调查了Z校2年级—6年级学生的学习力现状,共收集样本数据1213份,其中有效样本1130份。通过Spss21.0和SPSSAMOS22.0对1130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合对Z校教师的访谈、课堂观察以及学生学习资料,教师课堂教学情境等实物资料,探索学生学习力形成的影响因素,以提出促进学生学习力形成的有效路径,丰富已有研究成果。研究归纳出学生学习力现状,发现Z校学生学习力在总体上处于中上水平,发展较好。然而,在年级、性别、独生子女、班干部、父母亲学历、母亲职业类型、辅导班报名情况这七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差异较显着。研究者依据问卷结果并辅之以对Z校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资料,发现影响学生学习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学生自身、家庭、教师以及社会四个方面。并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学习力双螺旋结构理论,建构了小学生学习力形成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学习力的形成与学生个体背景变量具有显着影响;学习力的形成与学生的自主发展具有显着影响;学习力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关系显着;学习力的形成与教师核心作用的发挥紧密联系;学习力的形成与精简的活动组织具有潜在关系。针对以上问题,分别从学生、家庭、教师、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要关注学生个体背景变量,以确保学习力的全面均衡发展;把握学习力形成的学段差异,以实现学习力形成的精准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自控性等素养,以把握学习力形成的具体性;改善家庭育人功能,以增强学习力形成的保障性;增进相关主体间的协同性,以改善学习力形成的合作效能;优化学校活动组织,以加强学习力形成的关联性。

沈成燕[9](2019)在《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研究》文中认为公共利益条款在我国知识产权法中占据重要位置,在着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法律中均有规定。在我国知识产权司法实践中,公共利益可以作为司法裁判的重要依据,直接对知识产权予以限制,并作为授予知识产权的考量因素。但我国司法实践中对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的适用却含糊不清,标准不一。因此,亟需对公共利益条款在知识产权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进行梳理和完善,以解决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从知识产权法中公共利益的内涵入手,论述公共利益的基本范畴,分析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的范畴、特征和立法宗旨,然后对我国知识产权公共利益条款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探讨我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之理论基础,为界定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完善相关法律条款的司法适用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梳理典型国家知识产权司法实务和国际知识产权争端适用公共利益条款的现状,为我国相关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之后探讨我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条件,分析这些公共利益条款的司法适用实务,对相关典型案件进行研究,概括归纳我国在该领域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的具体措施。本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有六章内容:第一章是关于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概述。本章主要分析了公共利益的定义、特征;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的范畴、特征及立法宗旨;我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的规定及其法律效力。通过关于公共利益定义的不同观点的分析,及对“公共”、“利益”两大要素的探讨,可以说,公共利益是与文化、教育、环境、公共健康、公共安全等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代表着不确定的多数人的正当利益。公共利益的主体不确定,其具有社会属性和效力层级性、普遍性和整体性。公共利益条款有广义、中义、狭义之分,本文所研究的是狭义公共利益条款。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条款是指着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对公共利益或类似表述作出具体规定,并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立法条款。我国着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制定了诸多公共利益条款,公共利益条款作为授权确权要件、实施强制许可依据、发布禁令限制依据、知识产权行使遵守标准、着作权行政处罚依据、域名注册保留依据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中得以体现。第二章是关于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之理论基础。法官在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时,适用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须以利益衡量论、不确定概念之价值补充、比例原则为裁判理论基础。首先,法官在审理此类案件时,须根据利益衡量论进行案件利益分析,即基于利益衡量的思考方法进行法律解释,遵循利益的层次结构规律,分析案件中的各项利益,考量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成本与收益,维护公共利益。其次,法官审理此类案件须利用不确定概念之价值补充以具体化公共利益条款。法官在对公共利益及公共利益条款进行价值补充时,应采用类型化的方法,凭借社会经验、法律原则和法益衡量的指引,依据公平正义等理念进行价值补充,不可任意将个人主观情感注入价值补充中。最后,法官在案件审理中要遵循比例原则。比例原则不仅是行政机关,也是司法机关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在知识产权司法案件审理中,特别是行政案件中,需要遵循这一原则所要求的目的妥当性、手段必要性和法益均衡性。第三章是关于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之域外考察。本章主要分析了公共利益条款在美国、德国知识产权司法中的适用和国际知识产权争端中的适用。美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分散于美国《专利法》等多部成文法和诸多案例法中。这些公共利益条款的法律效力主要包括:立法宗旨、实施强制许可的依据、合理使用的依据、禁令限制依据、披露商业秘密免责依据、专利申请信息披露的要求。美国成文法和案例法所规定的公共利益事由包括:公共健康、公共安全、披露犯罪或侵权行为、美国经济中的竞争性条件、消费者利益、科学进步、艺术进步等。在美国知识产权司法上产生重要影响,与公共利益条款密切相关的重要案例包括罗杰斯案、谷歌数字图书馆案与eBay案。罗杰斯案为言论出版自由的公共利益与商标权冲突时应如何处理提供了具体思路。在谷歌数字图书馆案中,法官确定了此类数字图书馆的公共利益性质。eBay案则表明美国专利制度正朝着严格专利权保护,维护公共利益,促进创新的方向发展。德国着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条款较美国少,分布在着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等知识产权领域。德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的法律效力主要包括:作为权利授予要件、权利行使的要求、实施强制许可的依据、商业秘密保护例外。德国知识产权法对公共利益采用折中式立法模式,其公共利益的范围较之前有所扩展,重视从程序上对公共利益进行规范,并注重衡量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其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中的公共利益事由包括:宪法理念、法治、国家任务、人民基本权利、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公共能源、消费者保护、文物保护等。在德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适用上产生重要影响的案例主要有教会-学校使用案、盐野义制药公司案。在教会-学校使用案件中,法院确认着作权法规定的教会和学校对作品的合理使用符合宪法。盐野义制药公司案是德国法院支持强制许可首案。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国际条约大多制定了公共利益条款,并将公共利益条款作为作为条约原则、实施强制许可条件、不予商标注册及拒绝或减少商标保护的原因、作为实验等数据的保密例外、拒绝披露某些信息依据。在知识产权国际争端中,公共利益条款主要适用于强制许可的情形,特别是专利领域。其公共利益内容通常包括公共健康、国防和经济发展。第四章是关于我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的条件。本章分别就知识产权授权确权、停止侵害请求权限制、诉前禁令限制、着作权行政处罚、强制许可中公共利益条款的司法适用条件进行分析。分别针对公共利益条款适用的公共利益事由、主观要件、公共利益损害程度、适用案件类型等条件进行探讨。在知识产权授权确权中,只有当产品及其构成要素直接损害公共利益,并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程度的损害时,才能将其认定为不符合公共利益要求,不授予知识产权或宣告权利无效。在停止侵害请求权限制中,基于利益衡量的考虑,案件中不适用停止侵害请求权所带来的公共利益应当大于权利人所遭受的损失。诉前禁令中公共利益条款仅适用于简易案件,且须损害重大公共利益时,才可影响诉前禁令的发布。在着作权法中,行政机关因侵权人损害公共利益进行行政处罚的,根据侵权作品的数量、次数或持续时间进行判断侵权程度,只有侵权人的行为达到一定侵权程度,才构成“损害公共利益”,处以行政处罚,除此而外,还必须以侵权人具有主观故意和侵权行为以营利为目的为前提。强制许可对公共利益条款适用的条件最为严格,至今我国尚未出现基于公共利益需求的强制许可。因公共利益原因而实施强制许可的,此种公共利益主要是指为控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流行疾病、重大环境污染、重大粮食安全等重大公共利益事件,只有在采用强制许可维护公共利益是必要的方式时,才予以适用。第五章是关于我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现状。本章主要从适用具体情况、典型案件、存在的问题三个层次展开分析。我国适用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的案件中,行政案件数量明显多于民事案件数量。其中,民事案件审理周期较长,涉及着作权纠纷的案件最多,案件主要分布在北京等13个省市地区。行政案件中商标纠纷最多,占比99%以上。这些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时,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公共利益,案件事实是否关系公共利益,以及公共利益条款适用必要性、法律结果等。本章从近年来有较大影响力的案件,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年度典型案例予以公布的案件中,精选出四个典型案例,就法官对这些案件的审理及解决的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适用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我国相关案件,特别是80例样本案例的总结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存在公共利益用词不一致、公共利益事由不明确、公共利益判断标准缺失、裁判文书说理不充分、公共利益认定机制不规范、公共利益条款适用裁判不一等问题。第六章是关于我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之完善。本章主要从细化公共利益类型、确定公共利益事由、完善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方法、统一公共利益用词、确定公共利益判断标准、畅通公众参与公共利益认定机制六个方面提出完善建议。公共利益的类型化可以使“公共利益”在实践中更具有操作性,本章首先对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进行详细分类。在正向类别上将公共利益分为国家安全、经济秩序、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公共资产、公共事业、弱势群体保护、社会公共规则等八种类型。在反向类别上,将个人利益、国家机关利益、行业组织利益、某职业群体利益、公司等团体利益排除公共利益范围。其次,进行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事由探讨。分别就着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中的公共利益事由进行分析。着作权法中的公共利益涉及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科学文化事业及经济秩序。我国专利法中的公共利益总的来说主要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商标法上的公共利益主要是保护消费者不被欺骗的利益和保护各市场主体通过商标自由竞争的利益。其他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主要是保障农业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公共的非商业使用等事由。再次,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的司法适用也需采取适当方法。法官在案件中对公共利益进行判断时,采取实质性判断与形式性判断相结合的方式,在案件的审理中,处理好公共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衡量。建议最高人民法院通过构建针对个案的法律分析范式及建立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案例指导制度,规范此类案件的审理及裁判。最后,通过统一使用“公共利益”一词来表述公共利益;确定公共利益判断的数量标准、受益标准、法定标准、合理性标准;保障当事人及其他公众对于公共利益认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意见表达权等其他措施,以实现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的统一与完善。

王芳[10](2019)在《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以大学生学习为核心的学习质量提升也成为近些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然而,大学生学习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学校、家庭等多维情境。构建大学生学习的综合模型研究既是当前大学生学习研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又是深入开展大学生学习研究的必然趋势。本研究在系统梳理大学生学习与学习力研究之后,在学习心理学和系统动力学的基础上,厘定了大学生学习力的内涵和结构要素,建构了大学生学习力的理论模型;通过批判性地借鉴对大学生学习研究影响最深的大学影响理论,融合个人-环境匹配理论,提出了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借助“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NCSS)的数据库对理论模型加以验证,构建了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实证模型,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因素及动态发展特征。同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学习卓越大学生的学习力模型,深入挖掘了我国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特殊性。总体而言,本研究创新性的提出了大学生学习力的理论模型,并以学习力模型为整体探索了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发展特征,既破解了大学生学习研究的现实窘境,实践了大学生学习的整合模型研究,又打破了已有学习力的静态式结构研究现状。此外,本研究的创新性还体现在对混合方法研究的聚敛式设计和多种分析方法的尝试,从横纵向呈现数据结果以及立体式和动静结合的学习力模型。通过量化研究探索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普遍性特征,同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展现大学生对学习的真实体验,挖掘出了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特殊性,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效结合。本研究综合运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研究,选择较为适切的聚敛式设计来展开对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分析。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对已有研究进行分析,批判性的借鉴已有理论,提出本研究的大学生学习力理论模型及概念框架。其次,使用量化研究分析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实证模型;第三,通过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探究个体、中微观和宏观环境因素对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第四,通过追踪数据分析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动态发展特征;最后,以个案研究为策略,以深度访谈收集资料,并运用分析归纳法来挖掘我国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特殊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各要素整体呈积极的发展态势,但各要素的发展不均衡,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在学习力的各要素均值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不同性别、生源地、家庭经济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年级、学科类型、高校类型等学生在学习力的各要素上存在显着差异。第二,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是集认知、行为、情感为一体的综合模型,展现了学习驱动力、学习策略力、学习行动力、知识力、认知力、技能力和情感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学习策略力都对学习行动力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而学习行动力又对知识力、认知力、技能力和情感力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第三,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受到入学前的经历、微观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宏观的校园环境的综合影响。其中,家庭背景因素和高中阶段的学业表现作为入学前的经历显着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力模型;我国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环境的体验对学习力模型具有十分显着的正向影响,且影响效应在所有环境因素中最大;我国大学生对学校环境的满意度显着正向影响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第四,时间因素对我国大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学习策略力、学习行动力及情感力存在显着影响,且学习力模型各结构要素的相互关系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表现在应用驱动力对学习行动力的影响在个体内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显着增强;学习策略力对学习行动力的影响在个体内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显着增强;学习行动力对知识力、认知力、技能力和情感力的影响在个体内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显着增强。第五,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特殊性表现在内外部的作用机制上。在内部作用机制上,学习卓越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驱动力,自主调节学习能力强,能够自主调节学习策略的使用和学习行动力,愿意为了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付出努力,在知识、认知、技能和情感方面的收获会转化成新的驱动力,并改进学习策略和行动,形成良性循环。在外部作用机制上,学习卓越大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完成自我定位的探索与明确,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借助入学前的经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人际关系等情境因素的积极作用,促进学习力模型的良性循环。结合量化与质性研究的基本结论,本研究还提出了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研究的综合结论:第一,学习行动力是学习力模型的桥梁性要素,在大学教育的可塑性最强;第二,高中阶段的学业表现和家庭教养方式是入学前经历影响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主要因素,其中学业表现又包括了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和学习状态;第三,课堂教学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力模型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大学教育最有可为的环节;第四,第二课堂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重要环境因素,本科生对科研的需求凸显,需同时发挥正规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五,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力模型不可忽视的情境因素;第六,“自我定位”是量化研究中不曾被重视,却是影响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特殊性的关键性因素。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分别从影响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三个重要主体,即学生、教师和学校,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学生层面:拓宽信息渠道,明确自我定位;注重学习力要素特征,推进自我建设;寻求朋辈帮助,实现自我超越。教师层面:认可教师身份,保持反思性审查;充实教学内容,加强思维引导;加强师生交流,倾听学生声音。学校层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制度性支持,创造良好的第二课堂环境;完善教师考核制度,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个体图书馆成功四要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个体图书馆成功四要素(论文提纲范文)

(1)过程感知视域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2.1.2 信息偶遇行为研究现状
        2.1.3 研究述评
    2.2 概念界定
        2.2.1 学术新媒体
        2.2.2 信息偶遇
        2.2.3 过程感知
        2.2.4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内涵
    2.3 理论基础
        2.3.1 意义建构理论
        2.3.2 图式理论
        2.3.3 信息采纳理论
        2.3.4 三元交互决定论
        2.3.5 技术接受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分析
    3.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要素分析
        3.1.1 学术新媒体用户
        3.1.2 信息偶遇环境
        3.1.3 学术信息
    3.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过程
        3.2.1 信息偶遇前
        3.2.2 信息偶遇中
        3.2.3 信息偶遇后
    3.3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模型与关系
        3.3.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过程感知模型
        3.3.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模型
        3.3.3 信息偶遇行为过程与机理关系
        3.3.4 信息偶遇行为机理之间的演进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理论假设模型
        4.1.1 学术新媒体信息维度
        4.1.2 学术新媒体环境维度
        4.1.3 学术新媒体用户维度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2.1 问卷设计
        4.2.2 数据收集
    4.3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4.3.3 模型分析与检验
    4.4 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模型阐释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分析
    5.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问题提出
    5.2 研究设计
        5.2.1 扎根理论
        5.2.2 访谈对象筛选
        5.2.3 访谈过程设计
        5.2.4 访谈资料收集与整理
    5.3 访谈资料编码过程
        5.3.1 开放式编码
        5.3.2 主轴编码
        5.3.3 选择性编码
        5.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5.4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模型构建
        5.4.1 模型构建
        5.4.2 分析与讨论
        5.4.3 认知演变意义阐释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分析
    6.1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
        6.1.1 偶遇后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依据
        6.1.2 偶遇信息采纳行为动因构成
    6.2 研究设计
        6.2.1 定性比较分析
        6.2.2 数据采集
        6.2.3 数据校准
    6.3 分析与讨论
        6.3.1 偶遇信息采纳必要性条件分析
        6.3.2 偶遇信息采纳的组态充分性条件分析
        6.3.3 稳健性检验
    6.4 学术新媒体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路径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感知与采纳行为促进策略
    7.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注意触发策略
        7.1.1 利用多元化信息表征刺激用户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7.1.2 设计趣味性的信息标题吸引用户眼球
        7.1.3 改善信息内容质量提高偶遇信息效用
        7.1.4 监控信息源提高偶遇信息可信度
    7.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认知联结激活策略
        7.2.1 利用资源故事化形式促进用户认知联结
        7.2.2 推送偶遇信息相关的学者、文献和主题提高感知有用性
        7.2.3 增强用户对偶遇信息的感知控制
        7.2.4 加强培养用户的信息偶遇能力素养
    7.3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度提升策略
        7.3.1 改善平台可用性提高偶遇信息采纳度
        7.3.2 形成偶遇信息的资源关联提高采纳度
        7.3.3 建立学术新媒体网络口碑提高信息采纳度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访谈
    附录3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2)建构俄罗斯布里亚特民族:互动机制、国家制度与民族属性(17世纪至21世纪之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范围及本土术语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范围
        三、本土术语
    第二节 文献综述、理论框架与研究缺口(niche)
        一、民族理论研究范式问题
        二、理论框架
        三、俄罗斯布里亚特民族研究概述
    第三节 研究问题、方法及资料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
    第四节 研究意义、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对研究选题而言
        二、对理论研究而言
        三、现实应用意义
    第五节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互动机制的开启与前现代布里亚特人(народ)
    第一节 谁是布里亚特人?
        一、族源想象与民族认同
        二、“血与土”的观念与民族领土
        三、氏族身份与地域身份
    第二节 “我们不是布里亚特人”
        一、“我们是豁里人,不是布里亚特人”
        二、17 世纪前后的布里亚特社会制度
    第三节 “你们是布里亚特人”
        一、在布里亚特人中建立沙俄帝国制度
        二、“中心-边缘”互动机制的开启
        三、在沙俄帝国内建立布里亚特自治
    第四节 “我们是布里亚特人”
        一、家谱式氏族历史
        二、本土视角下的族体边界
        三、叠层式民族性概念的提出
    小结:互动机制塑造民族
第二章 制度变更与布里亚特民族的概念化
    第一节 既有制度的变更与民族的回应
        一、既有制度的变更与社会怨恨(ressentiment)的产生
        二、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回应
    第二节 知识精英与派生的民族观
        一、谁是布里亚特知识精英?
        二、派生的民族观
    第三节 民族的概念化与维护民族边界
        一、布里亚特民族概念的提出
        二、确立和维护民族边界
    第四节 “再造”文化与叠层式民族性
        一、文化话语
        二、宗教话语
        三、语言和文字话语
        四、教育话语
    第五节 从记录氏族历史到书写民族历史
        一、博格达诺夫及其《布里亚特蒙古民族历史纲要》
        二、民族历史与民族运动
    小结:制度的变更与民族的回应
第三章 机制的互动性与民族的政治化
    第一节 民族自治与俄国临时政府“中心”
        一、制度的失序
        二、民族自治建构
    第二节 重建民族自治与白俄政权“中心”
        一、谢苗诺夫与日本的战略选择
        二、重建民族自治
    第三节 巴拉嘎特运动与布里亚特叠层式民族性
        一、可供代替民族运动的另一种尝试
        二、佛教共同体与豁里氏族认同
    第四节 再建民族自治与苏维埃政府“中心”
        一、布里亚特“边缘”与红色“中心”的互动
        二、再建民族自治
    小结:互动机制塑造民族及其自治政权
第四章 重建的机制和制度与社会主义布里亚特(蒙古)民族
    第一节 共产主义阶级话语与叠层式民族性
        一、共产主义阶级话语
        二、西布里亚特共产党的民族自治解决方案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族的概念化及其实践
        一、互动机制下的民族理论与制度设计
        二、社会主义民族(Нация)概念及其在“边缘”的实践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布里亚特民族及其共和国的制度化
        一、赋权的政治道德意义
        二、民族主义者的妥协
        三、民族及其共和国的制度化
    第四节 “本土化”政策与布里亚特蒙古民族文化建设
        一、创建民族文学语言与印刷语言革命
        二、“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与民族文化建设
    第五节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与建构布里亚特蒙古民族
        一、“拉丁化是东方伟大的革命”
        二、根除“吸食人体血液的蜘蛛”
        三、“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斗争”
        四、西里尔文字改革
    第六节 建构“苏联人民”与布里亚特民族
        一、新的历史性共同体—苏联人民
        二、从布里亚特蒙古民族到布里亚特民族
    小结:机制塑造制度,制度巩固民族
第五章 转型以及后苏联时期的布里亚特民族
    第一节 “改革与新思维”与民族主义的兴起
        一、“允许苏联各民族迅速‘觉醒’并‘发声’”
        二、布里亚特民族复兴运动
    第二节 再造布里亚特民族及其文化
        一、族裔民族还是公民民族?
        二、文化民族共同体?
        三、佛教还是萨满教?
        四、民族语言与“‘哑巴’布里亚特人”
        五、氏族社会的回归?
    小结:持续互动中的机制与民族
结论
    一、再问布里亚特人是谁?
    二、叠层式民族性概念
    三、机制、制度与民族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3)出版社短视频阅读推广互动效果与用户情感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现状
    2.1 阅读推广相关研究
        2.1.1 阅读推广
        2.1.2 新媒体、自媒体阅读推广相关研究
        2.1.3 短视频阅读推广相关研究
        2.1.4 出版社阅读推广相关研究
        2.1.5 阅读推广中用户行为及用户情感影响因素研究
    2.2 研究现状述评
第3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3.1 短视频
    3.2 互动仪式理论
    3.3 信息生态理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出版社短视频阅读推广现状调查
    4.1 出版社短视频账号开通情况统计
        4.1.1 短视频平台中国家级出版社开通情况
        4.1.2 短视频平台中出版社所属分布
        4.1.3 短视频中出版社电商开设调查
    4.2 出版社短视频阅读推广内容调查
        4.2.1 出版社短视频内容主题类型
        4.2.2 出版社短视频内容呈现形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出版社短视频账号阅读推广互动效果分析
    5.1 出版社短视频传播互动仪式分析
        5.1.1 出版社短视频互动仪式四要素
        5.1.2 出版社短视频互动仪式四结果
    5.2 出版社短视频互动效果分析
        5.2.1 出版社账号传播力DCI
        5.2.2 出版社账号互动效果描述性统计
        5.2.3 相关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出版社短视频阅读推广用户情感影响因素分析
    6.1 评论数据选择与获取
    6.2 评论情感倾向测定
    6.3 信息生态理论下用户情感影响因素分析
        6.3.1 开放性编码
        6.3.2 主轴编码
        6.3.3 选择性编码
    6.4 用户情感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6.5 理论饱和度验证
    6.6 用户情感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研究
        6.6.1 信息人因素
        6.6.2 信息因素
        6.6.3 信息环境因素
        6.6.4 信息技术因素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出版社短视频阅读推广启示与建议
    7.1 积极发挥信息人主观能动
    7.2 打造“内容为王”传播爆点
    7.3 营造“沉浸式”际遇环境
    7.4 细节把握用户情绪颗粒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4)智慧政务背景下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与驱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信息协同行为的基本内涵及理论框架
        1.2.2 不同情境下的信息协同行为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框架与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内涵
        2.1.1 智慧政务
        2.1.2 协同
        2.1.3 信息协同
        2.1.4 信息协同及相关概念辨析
        2.1.5 信息协同内涵及概念模型
        2.1.6 信息协同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协同论
        2.2.2 理性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
        2.2.3 符号互动论
        2.2.4 意义建构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视角下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理论框架构建
    3.1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信息协同行为的动机
        3.1.1 结果期望与效能期望
        3.1.2 社会价值取向
    3.2 社会学视角下的信息协同行为社会困境
        3.2.1 搭便车问题
        3.2.2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
    3.3 运筹学视角下的信息协同行为中的博弈
    3.4 研究框架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识别
    4.1 基于扎根理论的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
        4.1.1 研究方法
        4.1.2 数据收集
        4.1.3 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
    4.2 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2.1 个人感知
        4.2.2 感知控制
        4.2.3 外部环境
        4.2.4 协同关系
        4.2.5 协同情境
        4.2.6 信息交流
        4.2.7 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关键协同点
    4.3 驱动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验证
    5.1 研究假设的提出
        5.1.1 个人维度下的影响因素
        5.1.2 外部环境维度下的影响因素
        5.1.3 信息协同网络维度下的影响因素与信息协同行为
        5.1.4 信息协同行为与协同效应
    5.2 假设汇总与理论模型构建
        5.2.1 研究假设汇总
        5.2.2 理论模型构建
    5.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3.1 问卷设计
        5.3.2 数据收集
    5.4 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模型验证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信度分析
        5.4.3 效度分析
        5.4.4 假设检验
    5.5 结果讨论
        5.5.1 个人维度对信息协同行为的影响
        5.5.2 外部环境维度对信息协同行为的影响
        5.5.3 协同关系网络维度对信息协同行为的影响
        5.5.4 信息协同行为对协同效应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6.1 问题提出
    6.2 相关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6.2.1 博弈参与方的收益分析
        6.2.2 博弈参与方的支出分析
    6.3 模型分析
    6.4 演化情况讨论
        6.4.1 群体策略一致的演化情况
        6.4.2 群体策略不同的演化情况
        6.4.3 群体策略敏感于初始条件的演化情况
        6.4.4 相关因素分析
    6.5 基于演化博弈的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激励机制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驱动策略
    7.1 面向个人特质的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驱动策略
        7.1.1 转变思想观念,不断进行反思
        7.1.2 加强职业培训,提升信息素养
        7.1.3 营造良好形象,培养职业自豪感
    7.2 面向外部环境的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驱动策略
        7.2.1 简政放权与结构优化实现组织结构调整
        7.2.2 信息技术与政务服务有效结合提升协同效率
        7.2.3 政策法规与部门制度衔接有序保障统一标准
    7.3 面向协同关系网络的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驱动策略
        7.3.1 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树立权责边界
        7.3.2 培养优秀的组织文化促进互信互助
        7.3.3 形成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推动信息协同行为的可持续发展
    7.4 本章小节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性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司法认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从司法判例看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司法适用的现状
        一、案由多为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
        二、多数使用行为不被认定为合理使用
        三、“适当引用”类型的抗辩最多
        四、涉案作品类型与主体多样化
    第二节 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认定标准的差异化表现
        一、三步检验法
        二、四要素法
        三、转换性使用
        四、法定列举
        五、其他认定标准
    第三节 差异化认定标准导致的问题
        一、突破法律规范进行判决
        二、使用域外相关规则进行的法官造法
        三、合理使用一般条款和特别条款适用混乱
第二章 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司法认定标准的分析
    第一节 合理使用制度的基础理论分析
        一、合理使用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合理使用制度的法价值分析
        三、合理使用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第二节 合理使用司法认定标准差异化的原因探求
        一、“三步检验法”的适用步骤规定不明确
        二、法源混乱与立法缺陷
    第三节 合理使用司法认定标准差异化造成的影响
        一、破坏合理使用制度的利益平衡精神
        二、降低法律体系的稳定性与可预期性
第三章 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司法认定标准的完善
    第一节 树立合理使用司法认定标准的原则
        一、遵循利益平衡原则
        二、认定标准的制定与司法经验相结合原则
        三、适用“三步检验法”的解释路径原则
    第二节 完善立法层面的法律规范
        一、结合要素检验法确定兜底条款适用范围
        二、完善合理使用法定列举情形
        三、增加违反注意义务的法律后果
        四、增加文本和数据挖掘(TDM)的合理使用法定列举情形
    第三节 完善司法层面的法律适用
        一、依据比例原则系统的考察使用行为
        二、明确对于“正常使用”和“合法利益”的司法认定
        三、发布合理使用类型的指导性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各地法院对于合理使用制度认定标准适用一览表

(6)基于智慧技术的公共图书馆社会化阅读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化阅读相关概述
        2.1.1 社会化阅读概念及延伸
        2.1.2 社会化阅读模式
    2.2 智慧图书馆相关概述
        2.2.1 智慧图书馆概念及延伸
        2.2.2 智慧技术的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共图书馆社会化阅读服务实证调查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基本信息研究设计
        3.1.2 传播指数研究设计
        3.1.3 其他数据研究设计
    3.2 基本信息分析
    3.3 传播指数分析
    3.4 其他数据分析
    3.5 存在问题及改进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共图书馆社会化阅读服务模式构建
    4.1 公共图书馆社会化阅读服务模式构建框图
    4.2 基于知识图谱的社会化阅读检索服务模式
        4.2.1 知识图谱概述
        4.2.2 知识图谱构建
        4.2.3 模式设计
        4.2.4 服务内容
    4.3 基于用户画像的社会化阅读推荐服务模式
        4.3.1 用户画像构建
        4.3.2 模式设计
        4.3.3 服务内容
        4.3.4 实施策略
    4.4 基于信息生态的社会化阅读网络社群服务模式
        4.4.1 网络社群概述
        4.4.2 信息生态概述
        4.4.3 模式设计
        4.4.4 服务内容
    4.5 基于新媒体的社会化阅读多元媒介服务模式
        4.5.1 新媒体概述
        4.5.2 模式设计
        4.5.3 服务内容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上海图书馆社会化阅读服务模式分析
        5.1.1 官方网站社会化阅读服务
        5.1.2 上图数字阅读APP社会化阅读服务
        5.1.3 微信公众平台社会化阅读服务
        5.1.4 今日头条APP社会化阅读服务
    5.2 存在问题及改进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动因
    2.1 知识环境改变推动图书馆服务转型
        2.1.1 知识社会环境的改变
        2.1.2 知识技术环境的改变
        2.1.3 知识制度环境的改变
    2.2 用户需求提升呼唤图书馆服务转型
        2.2.1 用户的精准服务需求
        2.2.2 用户的差异服务需求
        2.2.3 用户的便利服务需求
    2.3 服务主体多样刺激图书馆服务转型
        2.3.1 图书馆自身服务的局限
        2.3.2 传统知识服务机构竞争
        2.3.3 新型的服务机构的冲击
    2.4 知识资源泛化要求图书馆服务转型
        2.4.1 知识来源渠道的泛化
        2.4.2 知识资源形式的泛化
        2.4.3 知识资源内容的泛化
第3章 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趋势
    3.1 图书馆基础服务转型升级
        3.1.1 全民阅读推广服务
        3.1.2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3.1.3 信息素养教育服务
    3.2 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全面打造
        3.2.1 实体空间服务
        3.2.2 虚拟空间服务
        3.2.3 混合空间服务
    3.3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开拓创新
        3.3.1 数据挖掘服务
        3.3.2 创业咨询服务
        3.3.3 成果转化服务
    3.4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积极开展
        3.4.1 知识智库服务
        3.4.2 知识智联服务
        3.4.3 知识智网服务
第4章 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障碍
    4.1 图书馆知识要素管理失范
        4.1.1 不足的知识环境感知
        4.1.2 不多的用户指向引导
        4.1.3 不强的馆员转型意愿
        4.1.4 不周的知识资源建设
    4.2 图书馆知识空间建设不力
        4.2.1 有缺陷的实体知识空间
        4.2.2 待调整的虚拟知识空间
        4.2.3 待开发的混合知识空间
    4.3 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不足
        4.3.1 繁杂的知识服务节点
        4.3.2 较少的知识服务反馈
        4.3.3 较低知识服务包容度
    4.4 图书馆服务圈层构建失衡
        4.4.1 缺乏与支撑层的协作
        4.4.2 缺乏与扩展层的协调
        4.4.3 缺乏与相关层的构建
第5章 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措施
    5.1 推进图书馆要素生态化
        5.1.1 增强知识环境感知
        5.1.2 加强用户指向引导
        5.1.3 深化馆员培训管理
        5.1.4 强化知识资源建设
    5.2 优化图书馆知识生态场
        5.2.1 转变知识场的理念
        5.2.2 完善知识场的功能
        5.2.3 增强知识场适应性
    5.3 重构图书馆知识服务链
        5.3.1 融合发展加固知识服务链
        5.3.2 改进反馈调节知识服务链
        5.3.3 加强竞争激活知识服务链
    5.4 打造图书馆知识生态圈
        5.4.1 建立与知识供应商的协同机制
        5.4.2 加强与其他图书馆的集群协同
        5.4.3 增强在互联网内容平台的声量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小学生学习力形成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学习力的发展是学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现实要求
        2.学习力的发展有助于课堂学习质量的提升
        3.学习力的发展是学生学会学习的现实诉求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学习
        2.学习力
    (二)学习力的内涵
        1.学习力内涵的能量观
        2.学习力内涵的品性观
        3.学习力内涵的素质观
        4.学习力内涵的能力观
        5.学习力内涵的发展观
        6.学习力内涵的综合系统观
    (三)学习力构成要素的研究
        1.“三要素说”和“综合体说”
        2.“四要素说”和“七要素说”
    (四)提升学习力策略的研究
    (五)学习力评估方法研究
        1.“蜘蛛图”动态评估方法
        2.学习力提升的评估方法
    (六)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反思和述评
三、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学习力双螺旋结构理论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
        2.访谈法
        3.课堂观察法
        4.实物分析法
    (三)研究工具
        1.学习力访谈提纲
        2.学习力调查问卷
五、Z校学习力现状
    (一)样本选取
        1.调查样本主要特征
        2.调查样本课外班报名情况
        3.调查样本父母学历特征
        4.调查样本父母职业类型特征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习力总体描述
        2.学习力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性分析
六、学习力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生自身对学习力形成的影响
        1.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对学习动力的影响
        2.自控性与坚持性对学习毅力的影响
        3.自我反思和学习策略对学习能力的影响
        4.创造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对学习创造力的影响
        5.优质案例——数学课堂学生学习创造力的激活
    (二)家庭对学习力形成的影响
        1.家庭教育环境对学习动力与学习能力的影响
        2.家庭教育理念对学习能力与学习毅力的影响
        3.家庭教育行为对学习动力与学习能力的影响
        4.家庭教育态度对学习能力与学习创造力的影响
        5.优质案例——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对学习力形成的影响
        1.教师的鼓励与帮助对学习动力与学习毅力的影响
        2.教师的教学风格与人格魅力对学习动力与学习创造力的影响
        3.教师的学生观对学习能力与学习创造力的影响
        4.教师的班级管理模式对学习能力的影响
        5.优质案例——教师教学风格与人格魅力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
    (四)其他因素对学习力形成的影响
        1.同伴对学习动力与学习能力的影响
        2.学校活动组织对学习毅力与学习能力的影响
        3.社会对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造力的影响
        4.优质案例——学校军训活动对学生学习毅力的锻炼
    (五)学习力形成的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1.学习力形成影响因素模型的核心
        2.学习力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3.小结
七、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学习力的形成与学生个体背景变量具有显着关系
        2.学习力在学段上呈先慢后快的发展趋势
        3.学习力的形成与学生自主发展意识具有内在关联
        4.学习力的形成与家庭教育能力高低具有密切关系
        5.学习力的形成与教师核心作用的发挥具有紧密联系
        6.学习力的形成与学校活动组织具有潜在关联
    (二)研究建议
        1.关注学生个体背景变量,以确保学习力的全面均衡发展
        2.把握学习力形成的学段差异,以实现学习力形成的精准培养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自控性等素养,以把握学习力形成的具体性
        4.改善家庭育人功能,以增强学习力形成的保障性
        5.增进相关主体间的协同性,以改善学习力形成的合作效能
        6.优化学校活动组织,以加强学习力形成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学习力形成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学习力形成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三 学习力形成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四 学习力现状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
第一章 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概述
    第一节 公共利益的涵义分析
        一、公共利益的定义
        二、公共利益的特征
    第二节 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的范畴
        一、知识产权法的范畴
        二、公共利益条款的范畴
    第三节 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的特性
        一、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的特征
        二、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的立法宗旨
    第四节 我国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条款
        一、我国知识产权法关于公共利益条款的规定
        二、我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的法律效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之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利益衡量论
        一、利益衡量论的内涵
        二、利益衡量论是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的衡量方式
    第二节 不确定概念价值补充
        一、不确定概念价值补充的内涵
        二、不确定概念价值补充是公共利益条款具体化方法
    第三节 比例原则
        一、比例原则的内涵
        二、比例原则是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的手段依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之域外考察
    第一节 美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
        一、美国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条款
        二、美国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事由
        三、美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典型案件梳理
    第二节 德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
        一、德国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条款
        二、德国知识产权法中的公共利益事由
        三、德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典型案件梳理
    第三节 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公共利益条款适用
        一、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公共利益条款
        二、知识产权国际争端适用公共利益条款情况梳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的条件
    第一节 授权确权中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的条件
        一、须有损害较大公共利益的情形
        二、大多均可适用于申请期间及授权后
        三、不以主体主观恶意为要件
        四、以产品或其要素进行认定
    第二节 停止侵害请求权限制中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条件
        一、适用于已认定为侵权的行为
        二、停止侵权行为有损公共利益
    第三节 诉前禁令限制中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条件
        一、适用于较为简单的案件
        二、停止有关行为将损害重大公共利益
        三、适用于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的行为
    第四节 着作权行政处罚中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条件
        一、造成一定的公共利益损害后果
        二、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侵权的恶意
    第五节 强制许可中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条件
        一、基于重大公共利益目的
        二、非公共利益必要不介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现状
    第一节 我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概述
        一、我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概况
        二、我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具体情况
    第二节 我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适用典型案例分析
        一、微信案:商标注册中的公共利益考量
        二、周正树案:专利授权中的妨害公共利益认定
        三、星河湾案:停止侵害请求权限制中的公共利益范围
        四、泰山石膏公司案:其他不良影响中的公共利益因素
    第三节 我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利益用词不一致
        二、公共利益事由不明确
        三、公共利益判断标准缺失
        四、裁判文书说理不充分
        五、公共利益认定机制不规范
        六、公共利益条款适用裁判不一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之完善
    第一节 细化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之公共利益类型
        一、知识产权法中公共利益类型化的价值
        二、划分知识产权法中公共利益的具体类型
    第二节 确定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的公共利益事由
        一、着作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公共利益事由的确定
        二、专利法公共利益条款公共利益事由的确定
        三、商标法公共利益条款公共利益事由的确定
        四、其他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公共利益事由的确定
    第三节 完善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方法
        一、完善法官的公共利益判断方法
        二、构建针对个案的法律分析范式
        三、建立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案例指导制度
    第四节 完善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的其他措施
        一、统一公共利益用词
        二、确定公共利益判断标准
        三、畅通公众参与公共利益认定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背景
        一、回归大学之道——对本科教育质量的强烈呼唤
        二、促进学生发展——对本科教育灵魂的坚定守护
        三、大学生的学习——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维度
        四、学习力的研究——大学生学习研究现实窘境的破解之道
    第三节 研究问题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学习的研究综述
        一、大学生学习的研究现状
        二、大学生学习研究的发展趋势
        三、大学生学习研究文献的评析与启示
    第二节 学习力的研究综述
        一、学习力研究的发展脉络
        二、学习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力研究文献的评析与启示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概念框架
        一、大学生学习力的概念界定
        二、大学生学习力的理论模型
        三、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问题
        二、分析框架
        三、相关概念的操作性定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资料收集的方法与过程
        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三节 研究的信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可靠性
        二、研究的推论性
        三、研究的伦理
第四章 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实证模型建构
    第一节 我国大学生学习力要素的特征描述
        一、我国大学生学习力要素的总体特征描述
        二、我国不同类别大学生学习力要素的特征描述
        三、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实证模型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学习力要素的相关分析
        二、我国大学生学习力实证模型的研究假设
        三、我国大学生学习力实证模型的验证
        四、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个体层面因素对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分析
        一、个体特征因素的影响分析
        二、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分析
        三、高中阶段学业表现的影响分析
        四、个体层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分析
        五、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中微观环境因素对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分析
        一、年级的调节效应检验
        二、学科类型的调节效应检验
        三、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分析
        四、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宏观环境因素对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分析
        一、校园支持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二、人际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三、学校环境满意度的综合影响分析
        四、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动态发展特征
    第一节 我国大学生学习力追踪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我国大学生学习力要素动态发展的总体特征
        二、我国大学生学习力要素动态发展的具体特征
        三、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动态发展模型
        一、我国大学生学习力动态发展模型的研究假设
        二、我国大学生学习力动态发展模型的建构
        三、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特殊性探索
    第一节 一位学习卓越大学生的个案调查
        一、蜜月期
        二、震惊与调适期
        三、掌控期
        四、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初步理论模式
    第二节 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作用机制
        一、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基本形态
        二、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整合图式分析
        三、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理论模式解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基本特征
        二、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因素
        三、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动态发展特征
        四、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特殊性
    第二节 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研究的综合结论
    第三节 对策与建议
        一、学生层面
        二、教师层面
        三、学校层面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附录
    附录一: 大学生学习力量表
    附录二: 受访者招募书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
    附录四: 访谈提纲
    附录五: 接触摘要单
    附录六: 受访者信息与代码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

四、个体图书馆成功四要素(论文参考文献)

  • [1]过程感知视域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研究[D]. 陈为东. 吉林大学, 2021(01)
  • [2]建构俄罗斯布里亚特民族:互动机制、国家制度与民族属性(17世纪至21世纪之初)[D]. 孟根仓.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出版社短视频阅读推广互动效果与用户情感影响因素研究[D]. 李婷.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智慧政务背景下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与驱动策略研究[D]. 张云开. 吉林大学, 2021(01)
  • [5]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司法认定标准研究[D]. 刘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基于智慧技术的公共图书馆社会化阅读服务模式研究[D]. 刘泽宁.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9)
  • [7]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D]. 李积君. 湘潭大学, 2020(02)
  • [8]小学生学习力形成的个案研究[D]. 陈虹琴.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知识产权法公共利益条款司法适用研究[D]. 沈成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10]我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研究[D]. 王芳. 厦门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个体图书馆成功的四个要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