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板块推动农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特色板块推动农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一、特色版块带动农业结构巨变(论文文献综述)

高瑞鑫[1](2021)在《当代公共艺术介入浙江乡村空间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

杨松楠[2](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农”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存在,目前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特别突出。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农民生活水平是关键。通过梳理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总结发展农业集体经济、推进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实践经验,为新时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纵深发展提供了支撑。乡村振兴不仅是全国统考的“大试卷”,也为各省预留了实施区域性方案的选择空间。山东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农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扩大农产品生产、改进粮食生产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重要指示与要求,立足于山东省农业资源的先天条件和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现状,要全力发展社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化农业,来满足农业发展要求,还要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发展优势,如寿光、莘县等,让生态文明和农业生产和谐发展。通过“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实现以“产业兴旺”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标的乡村振兴。立足于乡村振兴背景,基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和集约化的特征,利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相关论述和各届中央领导人的农业现代化思想,理清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梳理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实践基础。然后通过调查和个案研究,分析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成效,发现山东省在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探索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政府政策扶持不到位、低质量的要素资源投入、土地流转阻力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不高,并从政府、各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三方面进行问题成因分析。接着通过总结英国、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前沿的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模式,并分析对比国内河南省、四川省、江苏省、黑龙江省等省份的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模式,从中汲取山东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可借鉴参考的经验和方法,来加快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最后,进而从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健全生产要素供给体系、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外部的合作共生机制和完善社会化服务六方面对如何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出了科学性、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构建成助力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王心怡[3](2021)在《含山县特色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扶贫作为我国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其内涵在于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带动贫困户和贫困地区脱贫的一种内生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养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没有产业发展,就没有收入保障,扶贫就会成为“无本之木”。产业作为发展的根基、减贫的依托,其作用之重大、意义之深远不言而喻。乡村振兴战略“五振兴”中的首要要求即为产业振兴,而《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则更是将发展乡村产业看作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在今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农村地区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未来时期相对贫困人口持续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衔接点。本文以系统的思维来谋划含山县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以当地特色产业扶贫开发进程中最具代表的特色农业扶贫产业与乡村旅游扶贫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既分析了这两种主导扶贫产业的运行模式与实际成效,同样也从中看出问题所在。目前含山县产业扶贫模式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存在诸多困境,例如相对贫困人口产业扶贫项目的参与度不高、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空间狭窄、乡村旅游产业同质化现象凸显以及相对贫困人口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以上问题不仅会让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更会成为本县预防返贫、实现全域农旅融合现代化发展的“绊脚石”。只有将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人才技术支持和政策保障与扶贫产业的产业链延伸和融合发展结合起来,并针对含山县特色产业扶贫实践存在的困境与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比如:完善相应的资金投入分配机制、人才保障机制、市场营销机制与信息化服务体系等,从而为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投入与高效的运营基础,让政府、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相对贫困人口建立稳定持久的共生共荣关系,从而为其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使其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可观的提升,这样反过来也保证了扶贫产业发展组织的稳定性、机制的流畅性,最终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刘斯曼[4](2020)在《南靖客家土楼聚落河坑村道路景观研究》文中指出聚落的道路景观与传统农业生产、生活密切关联,有着独特的农耕文化基础。南靖土楼聚落是南迁客家人不断适应闽西南山区自然条件,同时融合当地土着的生存智慧所成就的农业聚居点,形成了独特的聚落道路景观。随着南靖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遗产保护捆绑的旅游开发彻底改变了世遗土楼群所在的河坑村的聚落。虽说目前的聚落道路基本保留了原有线形,但道路景观中蕴涵的文化内涵被彻底改变,相关历史要素正逐步消失,同时引发了诸多生态问题,危害到乡村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选择南靖县世遗土楼所在的河坑村道路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结合的方法,就河坑村遗产保护划定的核心区与缓冲区范围内道路景观进行研究。首先厘清其道路景观的形成背景、典型特征,以及与传统农耕文化、宗族社会、商贸历史、民俗信仰的特殊关系,分析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与典型节点空间,结合现状调研揭示其存在问题根源,同时探讨相关保护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历史研究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厘清河坑村聚落形成历程与道路发展概况。选择河坑村聚落发展鼎盛时期(民国时期)为研究对象,从道路本体、景观要素、附属设施,以及典型节点空间层面,就河坑村聚落道路景观特征进行解析。结合该聚落主要特色道路的植被(农田/山林/乡野杂草)、休息平台、旗杆、小桥、汀步、取水处(洗衣处)、水渠(水闸/水坝)、神社等景观要素与设施,以及新丁坟、河坑墟、观音厅等典型节点空间及人文背景分析,全面阐述民国时期河坑村聚落的道路景观特征,包有形与无形的景观要素。二)现状调查就河坑村道路景观现状进行调查,概括现阶段河坑村道路景观存在问题。结合民国时期河坑村典型道路景观研究成果,以及世遗土楼整体保护目标与旅游开发背景,深入挖掘各种存在问题的根源。三)综合分析立足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就生态文明时代的乡村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如何开展河坑村聚落道路景观的整体保护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本研究厘清了河坑村聚落道路景观的基本特征,阐明了以旅游开发为目标的河坑村聚落道路景观的存在问题。研究成果有利于促进南靖世界遗产土楼的整体保护,同时也从道路景观层面,为促进乡村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依据。

李琳[5](2020)在《杭州地区乡村水体景观营造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乡村景观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整个人地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阶段我国乡村景观的研究不局限于景观风貌的塑造,而是如何深入挖掘景观的生态价值、多元价值,将其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经济、社会等方面创造最大价值。伴随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水体景观由过往的生产、生活功能,向生态文明的方向转移,水体景观的生态化建设已逐步成为乡村景观建设研究重点。本文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探寻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人、社会以及自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内涵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合理规划和设计乡村水体景观建设的规划设计要点系,在景观与乡村发展之间建立可持续的空间规划和管理体系模式。首先通过对杭州地区乡村水体景观的实地调研,总结目前水体景观建设的可取之处,将其分类为生产、生活、生态、聚落、社会五大形态,并剖析水体景观在保护与发展、生境塑造、景观外向组织性、自我修复能力记忆理论技术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AVC评价法,构建了乡村水体景观要素评价体系,比较分析乡村水体景观建设的侧重点。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乡村水体景观的总体设计原则和生态文明建设下的规划设计导向,并对其生产、生活、生态、聚落、社会5大形态提出设计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法。包括生态目标策略—构建乡村水体生态安全格局、生产目标策略—优化乡村水体生态网络结构、生活目标策略—制定乡村水体生态修复措施、聚落目标策略—打造乡村水体生态净化系统、社会目标策略—维护乡村水体流域历史人文资源5大策略和乡村景观营造与水体生态修复相结合、滨水地带栖息地重建、发掘乡村地域特色性设计、形成兼具生态、净化、景观和游憩价值的乡村水体景观系统的4大实施方法。最后根据前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将规划设计策略在杭州市双浦镇板桥村项目中进行试验,验证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以期为对未来乡村水体景观的设计提供研究思路和参考,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施贡献一份力量。

徐文婷[6](2019)在《农村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稳,天下稳;粮仓满,天下安”,“三农”问题事关大局和社会稳定,需要我们每一位传媒人认真对待,传播就是生产力。纵观我国目前的农村题材纪录片,以农民和农村为题材,创作者都在用冷静客观的镜头去记录当代中国农村最真实的社会肌理。近年来,大量的农村题材纪录片涌现,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由此可见农村题材纪录片在发挥其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观众的认可。农村题材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当代中国农村发展变迁的过程,将真实的农村状况反映和呈现在我们当今的社会,在农村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承载着现实关照和反思的重任。农村题材的影像创作大多以农村题材电视剧为主,农村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农民的形象不能得到合理真实的解读,因此农村题材纪录片肩负着真实展现农村生活的使命。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农村题材纪录片的概念进行合理的界定,梳理农村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结合各个时代的农村题材纪录片分析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二、本文研究结合笔者的毕业作品和优秀的农村题材纪录片,分析中国农村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从选题与主题表达、视听语言、后期剪辑、人文关怀表达四个方面去分析、总结优秀农村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特点。三、农村题材纪录片已经收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广泛关注,农村题材纪录片关注的当下中国的农村问题与现状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对农村题材纪录片创作的研究,创作出更加优秀的纪录片,带给观众心灵体验的同时,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记录中国农村的现状。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以及创作实践法对农村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研究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将研究分为六个章节。第一部分对“纪录片”和“农村题材纪录片”两个关键词做了概念界定,并梳理了农村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脉络。第二部分探究了农村题材纪录片的选题与主题表达,结合了农业政策变化的时代背景,从选题范围、原则上进行了总结分析,并且结合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新农村的变化,分析了当今中国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主题表达;第三部分研究农村题材纪录片在创作中的视听语言运用,主要从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两个角度进行了探究。第四部分探究了农村题材纪录片的后期剪辑,分析了农村题材纪录片常用的结构构思、素材的选择以及从粗剪到精剪的过程。第五部分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农村题材纪录片创作中的人文主义表现方式。其中,每一部分的论述都结合了毕业作品《守护》和《乡村盲医》的创作实践,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发现了创作中的不足,为今后的农村题材纪录片创作积累了经验。

尉蔚[7](2019)在《基于环境复育理论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大悲果品田园综合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盲目跟风的城市化建设致使传统乡村景观格局和农业生产格局与现代审美产生碰撞,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分离,乡村景观发生根本性改变。田园综合体作为国家创新型乡村发展模式,加强了自然景观和田园社区之间的联系,而环境复育理论则为生态格局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探讨环境复育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应用对生态系统保持健康的结构形态,恢复乡村原生态景观具有重要意义。大悲乡作为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顺平县生态旅游发展带上重要区域之一,未来旅游业发展势头强盛,营造田园综合体景观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还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本文通过文献整理、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法,通过整理田园综合体、环境复育理论、乡村景观等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分析了田园综合体的景观类型、特征、作用等基础概念,结合环境复育方针和应用背景研究探索两者间的关联点和主要景观作用,主要是促进完善生态景观结构以形成良性循环以及通过挖掘特色乡土资源突出景观特色避免同质化。通过案例分析对代表性田园综合体项目和应用环境复育理论案例进行研究总结,梳理了田园综合体景观问题并总结环境复育理念对生态系统的价值体现,为后文研究田园综合体景观环境复育设计手法积累了经验。最后本文以环境复育理论为指导,与环境复育理论的应用手法相结合对田园综合体三大景观类型进行研究,得出以自然元素为主要构成所形成的田园综合体自然性景观复育性设计手法,以社区为载体,人类居住生活的主要活动区域为界限的田园综合体生活性景观复育性设计手法和通过融入生产劳动和劳动成果的生产性景观复育性设计手法。将研究结果应用到河北省顺平县大悲果品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中,对其进行基地分析与解读,研究场地现状和存在的生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复育对策,在复育性设计手法的指导下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最终形成了“一心三区六景观”的景观布局,并对六大景观即村落景观、农业景观、牧业景观、森林景观等进行具体的景观设计表现。总之,基于环境复育理论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手法是从生态环境大格局出发,侧重于研究景观营造与生态结构的良性发展措施手法相融合,通过复育性景观设计以改善田园综合体内部生态结构,形成一个稳定的良性循环发展系统,为地球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空间。

查君[8](2019)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诸城市为例》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农村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产业发展模式和有效路径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为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地方政府实现产业振兴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而小规模三产融合的成功模式和有效路径还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尚未真正成型,同时,地方政府在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界定、完善政策引导、加强设施保障、密切利益联结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怎样更好地培育壮大融合主体,创新融合发展机制,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打造多领域渗透、深层次融合的农村发展生态,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城乡关系,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公共管理角度,阐述了农村三产融合及政府作用方面的相关理论,联系诸城市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际,分析诸城市政府在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的做法与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国内外政府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深层次探讨地方政府如何有效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框架、研究方法、创新点。第二章是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介绍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涵、融合路径、意义展,并对政府作用的概念及政府职能理论阐述。第三章是诸城市政府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现状、措施与成效,结合政策环境、产业基础及“诸城模式”改革经验等背景,分析政府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现状、主体、模式,总结出政府在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的措施与成效。第四章是探讨诸城市政府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章分析日本、韩国、法国、荷兰等国家及国内浙江、台湾等地区政府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措施和作用,包括科学规划、政策激励、产业培育等,为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经验参考。第六章从公共管理视角,探讨政府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对策,提出明确发展理念和方向、拓宽发展空间、创新发展机制、优化发展环境等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结论部分对全篇进行总结。本文对诸城市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政府作用研究,为该市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参考,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它地区政府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借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王清清[9](2019)在《邮储银行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按照国务院深化国有银行体制创新改革、全力防范金融风险的整体要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于2007年在原有的邮政储蓄基础上正式成立(以下简称“邮储银行”)。邮储银行是与中、农、工、建、交齐名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定位于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三农”,致力于为中国经济转型中最具活力的客户群体提供服务。同时,邮储银行依托其资本比较充裕的优势,不断践行服务中大型客户、多次助力省级以上国计民生重大项目建设,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邮储银行拥有全国最多数量的金融服务实体网点,受众客户超过5亿户,并且同时拥有领先于同业的资产质量和巨大的成长潜力。目前,邮储银行打造了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等在内的全方位电子银行体系,形成了电子渠道与实体网络互联互通,线下实体银行与线上虚拟银行齐头并进的金融服务格局。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金融改革纵深推进、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邮储银行将紧抓战略新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丰富业务品种、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服务能力,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致力于成为最受信赖、最具价值的一流大型零售商业银行。银行体系中“电子银行”涵盖的接触点有: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智能终端,网上商城/网上支付等;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终端所独具的贴身特性,使之成为继ATM、互联网、POS之后延伸银行服务功能与客户生活圈密切融合的媒介。手机银行作为一种结合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的有效结合,不仅可以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业务,而且极大地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内涵,使银行能以便利、高效而又较为安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传统和创新的服务。YL支行的电子银行业务目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面临各种困难,自身产品结构不够优化、产品功能不够完善,同时面临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银行的挑战。但是尽管如此,YL支行作为国有大行,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远高于非银行业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和虚拟的互联网机构。全行业电子银行业务都在快速发展,YL支行电子银行充分利用机遇,整合资源,完善产品结构,满足潜在型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升级和功能创新。本文主要研究邮储银行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特别是手机银行在新常态下的营销策略。通过运用PEST理论对邮储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剖析;借助SWOT方法,分析了邮储银行YL支行电子银行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指出了YL支行电子银行营销策略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目标客户特征、消费行为、市场细分及市场定位的分析,对邮储银行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制定,提出了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刘洁玉[10](2019)在《益阳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旅游将农业自然风光和当地农家文化相结合,融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主题,越来越受到旅游者青睐。同时,对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挥着重要的带动和推动作用,逐渐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要求大力扩展旅游供给,指出致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发展迎来了新契机。益阳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曾一度引领国内先河,农家乐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几乎遍布全市各县、市、区,乡村旅游产业在益阳市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益阳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也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品位不高,旅游企业散、小、弱状况明显,抗风险能力弱,专业化水平低;产业链过短,客源市场主要限于周边地区;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有待加强;资金总体投入不足,奖励扶持政策执行不力。本文通过对益阳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诊断分析与乡村旅游典型案例的调查研究,采用SWOT方法系统分析了益阳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采用TOPSIS方法定量分析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政府、企业、农户三个主体所带来的效益,科学合理评估了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改善环境、带动就业、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社会综合效益或影响作用,并基于经验的学习推广、问题解决方法的探寻,为地方政府量身设计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操作性策略与措施,以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对农民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作用。

二、特色版块带动农业结构巨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色版块带动农业结构巨变(论文提纲范文)

(2)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一)相关学术研究概况
        (二)学界研究内容及观点
        (三)研究评析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和文章结构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部分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一、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一)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内涵
        (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特征
    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的相关论述
        (二)党的十九大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现代化思想
    三、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实践基础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前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
        (二)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
第二部分 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一、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成效
        (一)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
        (四)涌现出闻名全国的“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诸城模式”
    二、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
        (二)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问题成因分析
第三部分 国内外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构建农业经营体系的成功经验
        (一)保护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职业农民培养机制
        (三)发展和监管农业合作社
        (四)以短链产品促农企发展
        (五)政府和企业组织合作服务农业
    二、国内其他地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经验借鉴
        (一)寻求农业发展新路径
        (二)积极推进农场建设
        (三)发展高质量农业服务体系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第四部分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一)明晰农地产权
        (二)界定受让人主体资格
        (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二、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一)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三)改造提升农户家庭经营
    三、健全生产要素供给体系
        (一)加强职业农民培育
        (二)改革涉农金融机构
        (三)鼓励外出人员回流农村
    四、加快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
        (一)改善农业科技服务的基础设施条件
        (二)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三)加强农业科技村级推广组织建设
    五、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外的合作共生机制
        (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外部合作共生机制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合作共生机制
    六、完善社会化服务
        (一)建立村镇级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组织
        (二)创新网络服务机构
        (三)采取绩效评定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含山县特色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 研究缘起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综述
        2. 国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与研究限度
        1. 研究创新
        2. 研究限度
一、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一) 相关概念阐述
        1. 贫困
        2. 产业扶贫
        3. 特色产业扶贫
    (二) 相关理论基础
        1.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
        2.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3. 中国特色产业扶贫政策的设计与演变
        4.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阐述
二、 含山县贫困现状
    (一) 含山县自然环境概述
        1. 交通区位
        2. 自然环境
        3. 人文历史
    (二) 含山县基本经济状况
        1. 地区生产总值
        2. 人均生产总值
        3.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情况
    (三) 脱贫前含山县总体贫困现状
        1.含山县贫困户的数量及分布
        2.含山县致贫因素的分析
        3. 含山县贫困村及人口的收入情况
三、 含山县特色产业扶贫发展现状
    (一) 产业扶贫发展的政府投入
        1. 资金支持力度大,精准聚力支持优势产业
        2. 公共服务覆盖全,构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二) 扶贫主导产业的布局规划
        1.特色农业扶贫产业:重点扶持特色项目,形成科学空间布局
        2.乡村旅游扶贫产业:统筹发展休闲农业,构建全域旅游体系
    (三) 扶贫主导产业的运行模式
        1. 乡村旅游扶贫产业模式
        2. 农业扶贫产业扶贫模式
    (四) 扶贫主导产业的实践成效
        1. 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实践成效
        2. 农业产业扶贫模式的实践成效
四、 含山县特色产业扶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空间狭窄
        1. 产业规模化程度较低
        2. 产业化经营层次不高
        3. 区域品牌效果不显着
    (二) 乡村旅游产业同质化现象凸显
        1. 产品开发不全面,同质化严重
        2. 品牌特色不突出,竞争力不足
    (三) 相对贫困人口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1. 机会成本相对较高
        2. 风险承受能力较弱
    (四) 相对贫困人口产业扶贫参与度不高
        1. 旅游发展红利被外来者俘获
        2. 扶贫产业发展缺乏科学管理
五、 含山县特色产业扶贫发展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政府产业扶贫资金供给存在风险
        1. 资金调控力度有限
        2. 资源配置政策无序
    (二)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完善
        1. 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2. 创新要素缺乏互动
    (三) 经营主体与农户未形成风险共担机制
        1. 利益主体推卸责任
        2. 产业扶贫效应较弱
    (四) 相对贫困群体素质有待提高
        1. 风险意识与信用法制化认识不强
        2. 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视与防范不足
六、 含山县特色产业扶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 推进产业链延伸与产业融合,提升长效经济效益
        1. 建设全产业链一体化新型营销机制
        2. 实现“农旅融合”新型产业形态的升级
    (二) 完善政府管理,保障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
        1. 优化资金投入的分配机制
        2. 建设风险防范的政策保障
    (三) 强化技术支撑,健全信息化服务体系
        1. 拓宽市场信息流通渠道
        2. 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四) 抓好队伍建设,完善人才保障机制
        1. 建立农业产业创新创业机制
        2. 构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五) 增强相对贫困群体的持续发展动力
        1. 深化相对贫困人口发展认识
        2. 强化相对贫困人口权益保障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南靖客家土楼聚落河坑村道路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源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土楼聚落
        1.2.3 聚落道路
        1.2.4 道路景观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乡村及其道路研究现状
        1.3.2 国外乡村及道路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河坑村早期聚落及道路概况
    2.1 早期河坑村自然环境与社会状况
    2.2 明清时期张氏一族两度开基
    2.3 民国时期聚落及道路发展
        2.3.1 商业贸易
        2.3.2 宗族社会
        2.3.3 山地农业
        2.3.4 风水堪舆
    2.4 人民公社时期聚落与道路变化
    2.5 旅游开发时期聚落与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2.5.1 旅游开发时期聚落的保护与规划
        2.5.2 旅游开发时期的道路景观的规划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河坑村典型道路景观解析
    3.1 民国时期河坑村道路概况
    3.2 商贸活动影响下的“官马大道”
        3.2.1 道路本体
        3.2.2 道路附属景观构成要素
        3.2.3 景观节点
    3.3 宗族社会影响下的“开基之路”
        3.3.1 道路本体
        3.3.2 道路附属景观构成要素
        3.3.3 景观节点
    3.4 山林农用道路
        3.4.1 山林小路道路本体
        3.4.2 道路附属设施
        3.4.3 重要景观节点
    3.5 其他类型道路
        3.5.1 连接土楼的支路
        3.5.2 与农业相关的小路与田埂
    3.6 民国时期河坑村道路景观特征
        3.6.1 宗族观念的景观体现
        3.6.2 农耕生产的景观体现
        3.6.3 商贸历史的景观体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坑村道路景观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思想变更
    4.2 河坑村现状道路景观现状
        4.2.1 各类道路定位与规划设计
        4.2.2 旅游开发背景下道路景观构成
    4.3 存在问题
        4.3.1 聚落道路景观规划定位偏重旅游开发
        4.3.2 整体路网与农业生产水渠的发生矛盾
        4.3.3 交通、服务设施未形成村民生活的便利
        4.3.4 道路景观的特色文化的消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坑村聚落道路景观优化策略
    5.1 基本原则
    5.2 河坑村道路景观优化策略
        5.2.1 重新定位以宜居为核心的道路景观规划目标
        5.2.2 唤起道路景观中农业文化的重视
        5.2.3 塑造便于村民日常生活的道路景观
        5.2.4 维系道路景观中在地社会文化特点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5)杭州地区乡村水体景观营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
        1.1.2 乡村生态景观的兴起
        1.1.3 水体景观的重要地位
        1.1.4 杭州地区乡村水环境特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基本框架
2 研究概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乡村景观
        2.1.2 水体、水体周边环境
        2.1.3 乡村水体景观
    2.2 国内外乡村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2.1 国外乡村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2.2 国内乡村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3 国内外乡村景观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3.1 国外乡村景观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3.2 国内乡村景观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4 国内外水体景观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4.1 国外水体景观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4.2 国内乡村水体景观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5 水体景观设计理论基础
        2.5.1 人居环境理论
        2.5.2 乡村规划学
        2.5.3 景观生态学
        2.5.4 环境心理学
        2.5.5 园林美学
    2.6 本章小结
3 杭州乡村水体景观调查与分析
    3.1 调研计划
        3.1.1 地形地貌对水系特征的影响
        3.1.2 调研乡村名单选取
        3.1.3 调研要素确定
    3.2 调研方法
        3.2.1 资料收集法
        3.2.2 实地调研法
        3.2.3 访谈和问卷调查
        3.2.4 综合归纳与分析
    3.3 乡村基本概况
        3.3.1 调研乡村区位
        3.3.2 社会经济
        3.3.3 历史沿革
    3.4 乡村水体景观建设情况
        3.4.1 调研乡村建设情况综述
        3.4.2 调研乡村典型案例分析
    3.5 杭州乡村水体景观形态分类
        3.5.1 乡村水体生产景观
        3.5.2 乡村水体生活景观
        3.5.3 乡村水体生态景观
        3.5.4 乡村水体聚落景观
        3.5.5 乡村水体社会景观
    3.6 乡村水体景观建设面临突出问题
        3.6.1 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3.6.2 乡村水体生境亚健康
        3.6.3 乡村水体景观外向性组织欠缺
        3.6.4 乡村水体自我修复能力匮乏
        3.6.5 水体景观营造缺乏理论与技术指导
    3.7 本章小结
4 乡村水体景观AVC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4.1 乡村水体景观AVC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4.2 确定权重
    4.3 综合评价
    4.4 评价分析
        4.4.1 乡村水体景观生命力分析
        4.4.2 乡村水体景观吸引力分析
        4.4.3 乡村水体景观承载力分析
5 杭州地区乡村水体景观营造探索
    5.1 乡村水体景观设计原则
        5.1.1 整体连续性
        5.1.2 维持生态优先
        5.1.3 保持景观多样化
        5.1.4 强调地域特色性
        5.1.5 舒适度与可达性原则
    5.2 基于农田-水网格局的新时期生态基底建设要求
        5.2.1 传统“水—田—林—宅”生态基底的新时期要求
        5.2.2 生态基底满足生物栖息需求
        5.2.3 乡村水体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5.3 乡村水体景观营建优化策略
        5.3.1 生态目标策略:构建乡村水体生态安全格局
        5.3.2 生产目标策略:优化乡村水体生态网络结构
        5.3.3 生活目标策略:制定乡村水体生态修复措施
        5.3.4 聚落目标策略:打造乡村水体生态净化系统
        5.3.5 社会目标策略:维护乡村水体流域历史人文资源
    5.4 乡村水体景观营建具体措施
        5.4.1 乡村景观营造与水体生态修复相结合
        5.4.2 滨水地带栖息地重建
        5.4.3 发掘乡村地域特色性设计
    5.5 兼具生态、净化、景观和游憩价值的乡村水体景观系统
        5.5.1 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5.5.2 乡村水体景观系统的塑造
    5.6 本章小结
6.板桥水网乡村规划设计
    6.1 区位分析
    6.2 双浦镇板桥村景观AVC综合评价
    6.3 双浦镇板桥村景观AVC评价分析
    6.4 现状研判
    6.5 奠定交融的生态网络基础
        6.5.1 自然要素识别
        6.5.2 基地生态敏感度分析
    6.6 板桥水网乡村规划策略
        6.6.1 统筹村域资源,定位江南水乡品牌形象
        6.6.2 生态安全层面——中心控制区划定保障安全格局
        6.6.3 景观复合机能——生态网络连接实施技术手段
        6.6.4 社会综合职能——场地存量更新丰富乡村多元价值
        6.6.5 时域动态特性——建立管控机制与弹性发展策略
        6.6.6 小结
    6.7 结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部分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图表目录
附录二:“乡村水体景观AVC综合评价指标评估”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三:乡村水体景观AVC综合评价因子重要性比较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6)农村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实践研究法
第一章 农村题材纪录片的概念界定及发展
    第一节 农村题材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一、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二、农村题材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农村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脉络
        一、政治化时期(1958-1977)
        二、平民化时期(1978-1998)
        三、社会化时期(1999 年至今)
第二章 农村题材纪录片的选题与主题表达
    第一节 选题的时代背景——三农政策的演变
        一、改革关键时期
        二、发展战略时期
        三、战略转型时期
    第二节 农村题材纪录片的选题范围
        一、展现农村的变化
        二、见证农业的发展
        三、记录农民的生活
        四、传承农村的文化
    第三节 农村题材纪录片的选题原则
        一、彰显时代性
        二、体现普遍性
        三、强调故事性
        四、注重新鲜性
    第四节 当今中国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主题表达
        一、聚焦三农问题
        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三、发扬乡村习俗文化
        四、关注农村弱势群体
第三章 农村题材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运用
    第一节 画面语言的运用
        一、镜头语言
        二、光线语言
    第二节 声音语言的运用
        一、同期声
        二、解说词
第四章 农村题材纪录片的后期剪辑
    第一节 结构构思
        一、顺序式结构
        二、交叉式结构
        三、板块式结构
    第二节 从粗剪到精剪
        一、剪辑提纲的确立
        二、素材的选择
        三、精剪的细化
第五章 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人文主义表达
    第一节 纪录片的人文主义
    第二节 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人文主义表达
        一、平视、平实的创作视角
        二、从细节入手
        三、营造恰当的对话环境
第六章 导演阐述
    第一节 纪录片《守护》导演阐述
    第二节 纪录片《乡村盲医》导演阐述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农村题材纪录片片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奖项
致谢

(7)基于环境复育理论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大悲果品田园综合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研究
        1.4.1 田园综合体
        1.4.2 环境复育
        1.4.3 乡村景观
        1.4.4 生态农业
    1.5 相关理论依据
        1.5.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5.2 景观设计学
        1.5.3 生态修复与恢复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国外乡村景观建设研究
        1.6.2 国内乡村景观建设研究
    1.7 技术路线
2 田园综合体景观、环境复育理念基础研究
    2.1 田园综合体景观概述
        2.1.1 田园综合体景观类型
        2.1.2 田园综合体景观特征
        2.1.3 田园综合体景观作用
        2.1.4 田园综合体景观现状
    2.2 环境复育理念概述
        2.2.1 环境复育方针
        2.2.2 环境复育应用背景
    2.3 环境复育和田园综合体景观关系研究
    2.4 基于环境复育理论的田园综合体景观作用
        2.4.1 完善生态景观结构以形成良性循环
        2.4.2 突出景观特色避免同质化
3 相关案例分析
    3.1 田园综合体案例分析
        3.1.1 无锡田园东方
        3.1.2 南和农业嘉年华
        3.1.3 迁西花乡果巷
        3.1.4 存在问题梳理分析
    3.2 环境复育运用案例分析
        3.2.1 重庆广阳岛公园
        3.2.2 嘉定中央公园项目
        3.2.3 青岛中德生态园
    3.3 总结分析
4 田园综合体景观环境复育设计手法研究
    4.1 复育性设计原则
        4.1.1 复育治疗环境恶化主因的设计原则
        4.1.2 景村一体化设计原则
        4.1.3 传扬地域特色的设计原则
        4.1.4 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4.2 自然性景观环境复育
        4.2.1 田园综合体土壤复育性研究
        4.2.2 田园综合体水体景观复育性设计
        4.2.3 田园综合体植物景观复育性设计
        4.2.4 田园综合体动物群落复育性设计
        4.2.5 田园综合体山体地貌复育性设计
    4.3 生活性景观环境复育
        4.3.1 田园综合体村落景观复育性设计
        4.3.2 文化软景观和景观小品复育性设计
        4.3.3 田园综合体道路景观复育性设计
    4.4 生产性景观环境复育
        4.4.1 田园综合体农田景观和农业设施复育性设计
        4.4.2 田园综合体林业景观复育性设计
        4.4.3 田园综合体牧业景观复育性设计
        4.4.4 田园综合体渔业景观复育性设计
5 以环境复育理念为导向的大悲果品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
    5.1 研究对象总体概况
        5.1.1 上位规划衔接
        5.1.2 发展趋势
        5.1.3 基本条件
    5.2 基地分析与解读
        5.2.1 区域需求分析
        5.2.2 场地现状分析
        5.2.3 存在的问题
        5.2.4 复育对策
    5.3 设计理念和定位
        5.3.1 设计理念
        5.3.2 发展定位
    5.4 设计依据
        5.4.1 国家法律法规
        5.4.2 国家标准规范
        5.4.3 指导文件和相关规划
    5.5 复育性设计手法指导下的总体规划设计
        5.5.1 总体布局
        5.5.2 景观设计分析
        5.5.3 具体景观表现
6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诸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
        1.2.2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政府作用的相关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写作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涵及意义
        2.1.1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概念与内涵界定
        2.1.2 农村三产融合的路径
        2.1.3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意义
    2.2 政府作用的概念及政府职能理论
        2.2.1 政府作用的概念
        2.2.2 政府职能理论阐述
    2.3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政府作用范围
第3章 诸城市政府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现状、措施与成效
    3.1 诸城市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背景
        3.1.1 政策环境
        3.1.2 产业基础
        3.1.3 “诸城模式”改革经验
    3.2 政府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现状
        3.2.1 融合现状
        3.2.2 融合主体
        3.2.3 融合模式
    3.3 政府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措施
        3.3.1 组织层面:加强组织领导
        3.3.2 体制创新层面:深化农村经营改革
        3.3.3 政策层面:加大引导支持力度
        3.3.4 智慧保障层面: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3.3.5 平台构建层面:搭建公共服务“软平台”+基础设施“硬载体”
    3.4 政府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成效
第4章 诸城市政府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4.1 政府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1 服务农村发展意识不到位
        4.1.2 农村产业规划不够明确
        4.1.3 产业融合推进方法不够科学
        4.1.4 未能打破资源要素瓶颈
    4.2 政府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探索阶段中的经验、认识与重视程度
        4.2.2 个体专注度过高与整体利益联结的不对称性
        4.2.3 上级政策完善程度欠缺与发展规模受限
第5章 国内外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的政府推进作用借鉴
    5.1 国外政府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的推进作用
        5.1.1 日本政府:对“第六产业”的鼓励带动
        5.1.2 韩国政府:对“农村复合产业”的培育和支援
        5.1.3 荷兰政府:打造OVO模式,缔造“农业奇迹”
        5.1.4 法国政府:强化监管,发展“乡村农旅”
    5.2 国内其他地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的政府推进作用
        5.2.1 浙江省:推动农村电商成长,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5.2.2 台湾地区:注重规划引领,提升“精致农业”效应
    5.3 国内外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启示
第6章 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6.1 明确发展理念和方向
        6.1.1 找准定位,明确发展理念
        6.1.2 制定短、中、长期发展规划
    6.2 拓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空间
        6.2.1 梯度培育新型融合主体
        6.2.2 完善用地制度
        6.2.3 延伸产业链条
    6.3 创新推进发展机制
        6.3.1 部门间沟通协作机制
        6.3.2 科技和人才支持政策
        6.3.3 财税及金融扶持政策
        6.3.4 监督及问题应对机制
    6.4 优化发展外部环境
        6.4.1 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6.4.2 建设完备的农村产业基础设施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邮储银行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电子银行相关理论
    2.2 营销理论
        2.2.1 市场营销的起源与概念
        2.2.2 STP营销理论
        2.2.3 4Ps营销理论
    2.3 分析方法
        2.3.1 SWOT分析法
        2.3.2 PEST分析法
    2.4 文献综述
        2.4.1 国外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研究综述
        2.4.2 国内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研究综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国内外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现状
        3.1.1 境外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现状
        3.1.2 境外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
        3.1.3 国内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现状
        3.1.4 国内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
    3.2 邮储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营销现状及问题
        3.2.1 邮储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现状
        3.2.2 邮储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3.3 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现状及问题
        3.3.1 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现状
        3.3.2 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4.1 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竞争环境分析
        4.2.1 县域国有银行竞争环境分析
        4.2.2 地域性商业银行竞争环境分析
        4.2.3 竞争环境分析总结
    4.3 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SWOT分析
        4.3.1 SWOT优势分析(S)
        4.3.2 SWOT劣势分析(W)
        4.3.3 SWOT机会分析(O)
        4.3.4 SWOT威胁分析(T)
        4.3.5 SWOT分析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的制定
    5.1 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STP营销分析
        5.1.1 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市场细分
        5.1.2 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目标市场
        5.1.3 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市场定位
    5.2 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产品策略
        5.2.1 着力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5.2.2 丰富产品功能,增强客户体验
    5.3 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促销策略
        5.3.1 细化目标客户,实现精准营销
        5.3.2 提高营销水平,追求客户双赢
    5.4 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价格策略
        5.4.1 以优惠价格吸引客户
        5.4.2 以差异化定价区分客户
    5.5 YL支行电子银行业渠道策略
        5.5.1 加快推进网点转型,发挥营销主阵地作用
        5.5.2 线上线下、城市农村深度融合,提升服务品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加大软硬件能力建设
        6.1.1 加强网点建设,优化客户体验环境
        6.1.2 加强资源统筹,提高客户体验感受
    6.2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6.2.1 改进智能化服务,推动数据创造价值
        6.2.2 增强营运管理,提升设备使用效率
    6.3 坚持文化先行
        6.3.1 回归“三铁”培育稳健经营的文化
        6.3.2 积极组织培训,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
    6.4 完善考核保障制度
        6.4.1 构建全面绩效管理体系,营造高绩效文化
        6.4.2 加大激励力度,激发基层营销激情
    6.5 细化风险内控管理
        6.5.1 强化风险防控,确保业务健康发展
        6.5.2 加大问责力度健全风险治理体系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益阳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现状
        1.2.2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益阳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益阳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
        2.1.1 旅游资源开发迅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2.1.2 旅游收入大幅增加,产业地位不断上升
        2.1.3 政府积极主动引导,社区参与程度提升
    2.2 益阳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劣势
        2.2.1 管理协调不够
        2.2.2 科学规划缺失
        2.2.3 政策扶持不力
        2.2.4 产业链不持续
        2.2.5 专业化程度低
    2.3 益阳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机会
        2.3.1 定位全域旅游发展
        2.3.2 融入乡村振兴战略
        2.3.3 对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2.3.4 融合新农村建设
    2.4 益阳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挑战
        2.4.1 全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内部差异
        2.4.2 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较相邻市州有较大差距
        2.4.3 乡村旅游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
第三章 益阳市乡村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分析
    3.1 益阳市典型乡村旅游项目综合效益分析
        3.1.1 典型乡村旅游项目经营者自身效益分析
        3.1.2 典型乡村旅游项目给农民带来的效益分析
        3.1.3 典型乡村旅游项目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分析
    3.2 评价体系选取原则
    3.3 评价体系指标层次结构分解
        3.3.1 政府效益体系
        3.3.2 企业效益体系
        3.3.3 农民效益体系
    3.4 基于TOPSIS方法的综合效益分析
        3.4.1 TOPSIS方法原理
        3.4.2 TOPSIS方法步骤
        3.4.3 TOPSIS方法计算与分析
第四章 益阳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4.1 政府主导型
        4.1.1 作出科学战略决策
        4.1.2 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4.1.3 实施各项扶持政策
        4.1.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4.1.5 开展有力宣传推介
        4.1.6 提供教育培训服务
    4.2 企业主体型
        4.2.1 培育大型旅游企业
        4.2.2 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4.2.3 完善创新经营模式
    4.3 农民参与型
第五章 益阳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管理机制
    5.2 加快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培训和建设
    5.3 加大政府对乡村旅游业的支持力度
    5.4 转变乡村旅游产业的建设运营模式
    5.5 加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制度化建设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特色版块带动农业结构巨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公共艺术介入浙江乡村空间的设计方法研究[D]. 高瑞鑫. 江南大学, 2021
  • [2]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研究[D]. 杨松楠.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2)
  • [3]含山县特色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心怡.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南靖客家土楼聚落河坑村道路景观研究[D]. 刘斯曼.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5]杭州地区乡村水体景观营造模式研究[D]. 李琳.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6]农村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D]. 徐文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基于环境复育理论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大悲果品田园综合体为例[D]. 尉蔚.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8]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诸城市为例[D]. 查君. 山东大学, 2019(09)
  • [9]邮储银行YL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王清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10]益阳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刘洁玉.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特色板块推动农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