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户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并发控制技术

多用户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并发控制技术

一、多用户信息管理系统中并发控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非[1](2020)在《基于RBAC的智慧管廊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城市地下智慧管廊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越来越被重视。如何利用现有的物联网技术对城市地下管廊运营与管理,提高管廊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成为“智慧城市”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为了提高智慧管廊信息管理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BAC的智慧管廊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该方案采用RBAC、AOP和拦截器等技术,将用户-角色-权限分离,通过设计角色树和拦截器来进行鉴权,并且通过不同的权限来设计功能交互,实现了不同权限的用户的信息管理,为智慧管廊系统的业务模块提供功能支撑,提升了智慧管廊系统的性能。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给出了用户-角色-权限分离的角色树模型,使用户成为某种角色来获得相应的权限,实现了用户与权限的分离,达到了降低系统耦合性的目的。(2)设计实现了登录功能,通过shiro框架来建立前后端的session会话并完成登录功能,使用OAuth2进行登录鉴权并生成token,这样做的优势是保证系统前后端并行开发,降低了系统耦合性,提高了系统安全性。(3)设计实现了权限管理功能,包括操作权限与数据权限。操作权限通过拦截器来实现,用户登录成功之后会返回用户ID,通过查询角色树来获取用户对应的角色,进而在系统操作时通过角色名称进行拦截,使得某种角色只能完成其权限对应的操作;数据权限是通过MyBatis的拦截器来实现,在操作权限实现的前提下,通过设置需要拦截的字段,动态的进行SQL语句的拆装与重组,返回符合当前用户对应的数据权限的执行结果。与已有的Spring Security技术相比,这样做的优势是不用依赖Spring框架以及轻量级开发,降低系统的复杂性。(4)设计实现了审批功能,通过改变未审批信息的状态来实现审批功能,同时支持查看已审批的信息和审批结果。与已有的activity工作流相比这样做的优势是简化审批流程的设计,避免bpmn文件与开发环境存在兼容性问题,提高了开发效率。(5)设计实现了用户信息管理和群组信息管理功能,包括用户信息和群组信息的增删改查、为用户分配群组和角色以及在群组中添加和删除用户等功能,通过Spring Boot+MySQL+MyBatis来实现。与已有的Spring MVC技术相比,这样做的优势是可以实现自动配置,省去在tomcat容器中部署war包的过程,提高了开发效率。

龚雅琼[2](2020)在《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辅助维修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机电装备结构、功能复杂性的增加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依靠维修人员经验的方式会导致维修作业负荷强度大、出错率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维修需求。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可以作为辅助角色,在维修操作时减轻人员的认知与记忆负荷,进而提高维修效率和质量,基于AR的辅助维修系统为维修作业改善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以增强现实技术在维修领域的应用为研究目标,基于维修作业需求分析增强现实环境下维修作业系统核心模块的设计,以某涡轮发动机为维修对象,完成一套增强现实维修辅助系统的开发。该系统具有人机交互友好、适用于多用户、支持远程通讯等特点。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分析维修需求和辅助维修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提出辅助维修系统总体架构。通过梳理辅助维修系统功能需求,确定系统开发流程和相关技术,采用3ds Max完成场地和模型构建、基于Unity3D引擎搭建虚拟场景,选择Kinect作为传感器采集数据,采用C#语言在Visual Studio平台实现相关软件模块的开发、打包、编译和部署。(2)围绕维修作业任务,完成辅助维修关键信息的提取与转化,得到AR环境下维修工艺文件;通过建立维修作业模型,实现传统维修工艺向增强现实环境下维修工艺的处理、转化和存储;完成辅助维修系统通用数据库设计,使之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移植性。(3)以人机交互模块和协同模块为重点,研究系统模块的功能需求及其实现方法。从增强现实交互、维修任务和模块要素等层面分析人机交互模块的结构组成,建立系统交互任务模型。针对目前手势交互存在方式单一的问题,开展基于Kinect传感器的手势识别模块开发,满足用户自定义手势的拓展功能。确定了协同模块并发控制策略和增强现实场景共享技术路线,选用C/S的软件架构,采用TCP和UDP网络通信协议实现数据的传输、封装和解析,分析代码的实现过程。(4)在开展系统功能分析和模块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相关功能模块的开发与集成,并以某涡轮发动机为例完成辅助维修案例分析,验证所开发的AR辅助维修系统具有辅助维修等相关功能和良好的人机交互特性。基于增强现实的辅助维修系统能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提高维修作业的效率与质量,具有重要工程应用前景。论文完成了此类系统核心功能模块的设计和开发,系统具备后台管理、维修记录管理、维修引导、多人协同以及远程通信等功能。相关研究内容为增强现实技术在工业维修领域的应用做出了有益的理论探索和初步的应用实践。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何朝阳[4](2020)在《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监测预警是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监测是预警的基础,预警是监测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滑坡监测预警的方法技术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地理与地质结合不够紧密,监测预警模型很难充分考虑滑坡变形过程和成灾机理,难以取得较高的预警精度,研发的监测预警系统也难以满足数以万计隐患点实时监测预警的实战需求。已有的研究成果还难以有效地解决地质灾害“什么时间可能发生”、“力争实现提前3个小时预警”的任务。如何提高滑坡监测预警能力,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提高滑坡监测预警精度?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监测预警中,构建一套可业务化大规模应用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基于此,本论文系统总结作者近10年来在监测预警方面的实践成果,采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滑坡监测预警云平台,整合与管理滑坡地质灾害演化全过程的各类资料,研发并行高效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汇聚平台,集成多源异构实时监测数据,形成天-空-地多元立体监测数据中心;综合分析2.1万余台(套)监测设备、超过1.26亿条监测数据的实测曲线,总结划分监测曲线类型,构建监测设备可靠度评价体系,研究滑坡过程预警模型及其实现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混合架构(B/S架构、C/S架构、移动App)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地质与地理、空间与属性相结合的滑坡演化全过程一体化管理,利用计算机手段对滑坡实施全过程动态跟踪的“过程预警”,有效地提高了滑坡预警精度。本文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构建滑坡“过程预警”模型及其自动求解算法:结合变形速率、速率增量、改进切线角三个参数,构建基于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的“过程预警”模型,从滑坡变形监测数据入手,划分监测曲线类型,研究滑坡变形演化阶段的自动识别理论及计算机技术,实现对滑坡全过程动态跟踪预警;(2)构建监测设备可靠度建立评价体系和多设备联动预警机制:通过动态对监测设备可靠度进行评价,结合联动预警机制,评价预警结论可信度,以提升监测预警的成功率,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识别滑坡的变形演化过程,实现自动、实时的“过程预警”,为预警模型的业务化、自动化运行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3)提出监测数据自动处理方法:研究实测监测数据的预处理方法,为计算机自动处理监测数据提供相关的算法。通过设置监测数据过滤器和采用拉依达准则实现对异常数据的初步过滤与粗差处理,再结合数据特征,分别采用移动平均法与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拟合,识别数据表现出来的变形趋势。基于监测数据曲线特征自动选择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为后续预警模型计算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提高预警精度;(4)构建实时高效的监测数据集成与共享统一管理平台:结合物联网、消息队列、负载均衡等技术,研究监测数据编码体系,提出一套基于MQTT协议的实时监测数据传输与集成方案,实现多源异构监测数据终端集成和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及汇集融合一体化管理,为监测预警提供实时数据保障;(5)构建基于策略的滑坡实时过程预警技术:从模型的计算、预警的发布与解除等方面,将滑坡预警的理论模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研发预警等级求解器,构建基于策略的预警模型通用计算框架,并从预警信息发布技术及发布策略方面进行总结,实现对滑坡的实时过程预警;(6)构建滑坡变形演化全过程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基于“天-空-地”滑坡多元立体观测技术,采用WebGL技术跨平台的三维数字地球,提供直观、真实的三维实景漫游平台,实现海量基础数据、实时监测数据、视频的集成管理与共享,也为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提供一个功能强大、数据丰富的三维展示平台,构建基于滑坡演化全过程的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和滑坡综合信息模型,为滑坡的专家预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7)研发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综合集成上述研究成果,研究混合架构体系(B/S、C/S、移动端),基于微服务研发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各个架构系统密切配合,针对不同的功能需求,充分发挥各架构的优势,构建数据综合展示统一平台,为过程预警模型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实现滑坡监测预警的业务化运行,为滑坡的防治、应急、抢险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与预警信息服务。

王传东[5](2018)在《面向振动控制器的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振动试验是检测产品力学可靠性的必要手段,振动控制器作为整个振动试验的核心,对其进行状态监控是保证试验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而目前的监控系统大多是需要人值守的现场监控,而远程网络监控系统能实现无人值守降低生产成本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目前国内尚无面向振动控制器的远程监控系统相关案例。在对远程监控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振动控制器的应用特点,完成远程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与功能设计。通过对原有现场监控系统C/S架构的分析发现其原有客户端没有网络通信相关功能,系统采用B/S架构设计,将原有客户端中需要计算与持久化的数据置于系统服务器与数据库中处理,通过网络将振动控制器与系统服务器连接,客户即可通过浏览器与系统服务器进行通信从而实现了对振动控制器的远程监控。为了实现对振动控制器的远程监控功能,论文提出面向振动控制器的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将分别从服务器端、客户端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并对系统功能进行测试与性能分析。首先,进行服务器端软件设计与实现。根据用户需求分析,对服务器端软件进行模块划分。Socket网络通信模块主要完成了与振动控制器的通信,并通过自定义心跳数据包后的心跳机制来保证连接的可靠性;数据处理模块完成了远程控制指令生成与下发、信号数据的计算分析;数据库管理模块采用基于Qt工具对数据库操作的支持实现了数据的管理、数据库表结构设计及数据库连接池建立;线程管理模块采用基于Qt的多线程机制来最大化利用服务器的性能,并提升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用性。其次,进行客户端设计与实现。客户端应用采用JavaScript语言,利用MVC模式构建大型应用,根据系统功能要求对客户端应用的功能模块进行了划分,数据看板模块通过Canvas绘图API对试验、信号数据进行可视化设计;试验管理模块对试验过程进行集中化管理,完成试验过程增删查改、试验参数配置功能;设备管理模块完成对试验设备的集中化管理,实现了设备信息的增删查改、设备的开关与重启功能;远程控制模块完成对振动试验进程管理、设备监控。最后,进行面向振动器的服务器与客户端系统功能进行验证测试。搭建面向振动器的远程监控系统测试平台,针对用户登录功能、试验管理功能、数据看板功能、远程控制功能和设备管理功能进行验证测试,评价系统服务器与振动器和客户端之间交互能力;对系统非功能性需求进行测试验证,以评价系统数据上传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性能。其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符合设计目标,远程监控系统在某企业的成功应用,也表明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

王沁雪[6](2018)在《多用户分组查询与并发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能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共享资源以提升资源使用性价比,如拼车、合租、拼团旅行等,这对多用户分组查询及更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用户进行分组查询时,分组查询算法需要在满足用户对查询对象偏好的同时也满足用户对于同组成员的偏好,并尽可能提高查询效率,已有的分组查询算法不能满足用户对组内成员也存在偏好的需求。在用户进行分组更新时,利用现有并发控制方法不能解决组内协同并发,组间互斥并发的问题,因此基于用户分组的并发控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在对现有组查询及并发控制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基于分组的多用户偏好查询以及基于分组的并发控制展开研究,主要贡献概括如下:(1)针对现有的分组算法在对用户进行分组时,未考虑用户对组内其他成员的偏好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用户分组的多用户偏好查询算法PQBG,算法将查询分为四个步骤:首先基于欧氏距离从全体查询用户中产生预选结果集;然后依据用户对查询对象的偏好相似度降序排列生成预选队列;接着利用组属性集合与组偏好集合筛选出最终的同组用户;最后为该组用户生成查询结果集。利用真实数据集对PQBG算法与其他三种查询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PQBG算法在查询时间和用户满意度上具有更高的查询性能。(2)针对现有并发控制方法在解决多组用户并发控制问题时的不足,提出GB-2PL封锁机制以及“组锁”的概念,该封锁机制可解决多个用户组发生并发冲突的情况,最终返回用户满意的结果。在此基础上,给出GB-2PL封锁机制的规则以及锁管理器的数据结构,并对GB-2PL机制进行算法描述,最后对GB-2PL机制的可行性进行证明。通过仿真对比实验表明,GB-2PL封锁机制能有效解决多组用户对数据元素发生访问冲突时的并发控制问题,提高组成功率。(3)在前两项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拼车查询-并发处理原型系统CQCPS,该系统可以实现对查询用户进行分组查询及分组并发控制。论文对该系统的设计思想、系统架构以及各个模块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与不对用户进行分组及分组并发控制的系统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CQCPS系统具有较好的性能。

黄顺柏[7](2017)在《基于Hadoop空间数据管理与协同标绘关键技术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地理位置信息,它不但给普通大众带来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一定规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百度地图等应用软件给人类出行带来巨大的变革。在地图标绘领域,国内的互联网地图标绘仅限于兴趣点标注,且拥有复杂的审核过程;国外的标绘系统则具有更多的标绘功能,但其开放性受到诸多限制,用户对地图标绘不能获得充分的自由操作。因此,研究协同地图标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实际价值。影响协同标绘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协同标绘模型设计以及空间数据存储管理的模型。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相关学术现状,并对以上两点内容进行了充分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对协同系统的分类与体系结构进行分析,设计了一种适合地图标绘的四层协同标绘框架,降低系统中各功能之间的耦合度,从而提升系统的并发性能;(2)对协同标绘系统中由多用户协同并发操作产生的冲突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层级分类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设计了两个自定义的功能函数,能够高效的对冲突进行检测,提高了协同效率;(3)对系统中海量空间数据存储进行了相关研究,数据层的架构采用了缓存和数据库相结合的存储模式,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在对HBase行键的设计中,本文设计了一种组合表行键,此键由网格索引ID、原始点的横坐标、原始点的纵坐标、要素唯一标识、图层组成,此种设计的表行键更有利于空间索引;(4)针对传统空间索引算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网格与四叉树的混合索引算法,并将此算法在内存迭代计算框架Spark上进行了实现;(5)基于上述两个关键因素的研究,开发了一套支持多用户协同并发的标绘系统,已经将此系统应用在企业中,并且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最后在云环境中对本文提出的索引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并测试了系统性能。实验对工作环境、数据库的选择、集群的编程模式以及检索算法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改进的数据索引算法能够使数据检索效率有明显提高。

李明[8](2016)在《无线网络下移动警务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经过近年来科技强警工作的持续开展和各级民警的不懈努力,公安部门基本上完成了公安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但是由于公安信息管理系统都架设在公安内网,在外面执勤的民警无法直接方便、高效地访问到内部网络。随着我国计算机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3G/4G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带动了移动终端大量进入到普通日常工作中,通过无线连接技术,应用移动终端来解决日常的警务工作成了必然的选择。通过使用移动终端,公安民警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公安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高效,快捷的处理各种实际公安业务。本系统从无线网络下移动警务的测试需求出发,设计并实现了基于通用的SSH框架的无线网络测试系统,该系统具有系统管理、测试案例管理、测试报告管理、测试项目管理等功能。本文使用Hibernate实现了该数据模型的对象化。然后基于通用的SSH框架实现方法,实现了系统的控制层代码逻辑,最后通过jsp实现了系统界面层。在系统部署阶段,我们使用了Tomcat服务器集群以及Apache负载均衡技术。通过使用这些技术来满足系统的高并发性需求,在不断的调试和验证的下,达到了系统的最优,并满足了无线测试的实际需求。本文基于对无线网络等协议的理解,使用SSH平台实现了一套无线网络测试软件,通过该软件可以更容易的分析4G协议。本系统搭建了4G协议测试环境,使用界面展示4G协议测试过程中的各个主要功能,展示了协议的分析效果。测试人员通过该软件可以更容易的分析在实际网络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协议实现人员更好的定位问题,提高协议人员的开发效率。

何榕健[9](2013)在《基于版本控制与锁定策略结合的土地业务协同管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量增长的土地资源空间数据对跨部门、多用户的土地资源数据协同管理模式的有强烈的需求,目前成熟可行的跨部门、多用户的土地资源数据协同管理方案主要是依赖锁机制和多版本控制的,很少是面向土地资源管理业务特征和不同部门的多个用户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土地业务管理方式的,而且锁机制和版本控制本身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针对当前土地资源空间数据协同管理的研究所存在的不足,本文主要从空间数据库版本控制和锁定策略结合思路着手,进行基于版本控制与锁定策略结合的土地业务协同管理技术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探讨土地资源空间数据的跨部门、多用户协同管理技术的具体内容,结合国土资源部门土地业务的特点,重点研究土地资源空间数据协同管理环境中版本控制技术中的权限控制问题和锁定策略中的粒度控制问题。2、研究空间数据库协同管理的技术中的锁定策略与版本控制,比较两种思路的优势和不足,设计出一种面向多用户、多角色的版本号分配方案来解决协同管理中的版本冲突和用户等待时间的问题。3、基于土地资源空间数据跨部门、多用户协同管理的研究现状,提出一种基于版本控制与锁定略策结合的土地业务协同管理模型,把版本控制和锁定略策两者的优势结合来完成土地业务的多用户协同管理。4、基于对土地业务协同管理的相关研究,建立一个简单的土地资源空间数据管原型系统,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原型系统的工程实例表明本文研究的基于版本控制与锁定略策结合的土地业务协同管理模型可以充分结合版本控制和锁定策略两者的优势,实现土地资源空间数据在相同业务组内用户的乐观并发和在不同业务组内用户的悲观锁定,为目前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土地业务的跨部门、多用户的协同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赵大伟[10](2011)在《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可信技术及其评价方法》文中研究指明Internet、物联网等的迅猛发展为测控仪器仪表系统的发展提出安全、可靠等新要求和挑战,VINMCP(Virtual Instrument Networked Measurement & Control Platform,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平台)成为测控仪器仪表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论文以“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可信技术及评价方法”为题,系统研究VINMCP以及应用于该平台的可信技术及评价方法,对促进可信技术研究和测控技术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研究工作得到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9151007010000 001)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o. NCET-08-0211)的资助。论文对VINMCP进行概述和系统分析,总结VINMCP、可信技术及其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该平台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指出VINMCP结合可信技术是解决问题关键。论文主要工作包括:①针对VINMCP存在问题,提出应用可信技术与评价的解决方案,探讨基本功能需求及可信需求,搭建了VINMCP的可信平台架构,然后阐释了各组成模块功能,最后给出了各个相关功能模块的设计。②阐述VINMCP可信技术的内容,VINMCP可信技术由完整性验证、使用控制技术等构成。③探讨VINMCP完整性验证技术,重点通过SHA-1实现了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平台完整性验证的工作流程。同时,针对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平台的并发完整性验证,引入ICE异步方法分派控制,建立了处理平台并发的完整性验证请求消息的并发控制模型,探讨了实现该模型的方法。④介绍了VINMCP使用控制技术,并引入IBE(Identity Based Certification,基于身份的认证),探讨IBE工作机理,并将IBE分别用于实现VINMCP身份认证和数据保护。分析了身份认证的设计与实现方案,给出了身份认证的评价用例。同时,分析了VINMCP敏感数据报构成,讨论了IBE数据保护技术的设计与实现。⑤应用可信技术搭建虚拟仪器网络化输电线路监测平台,给出了该平台UML需求分析、功能结构、工作流程和数据库设计,最后针对该平台进行了测控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确保该平台能够顺利运行。

二、多用户信息管理系统中并发控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用户信息管理系统中并发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BAC的智慧管廊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智慧管廊信息管理相关知识
    2.1 智慧管廊系统
    2.2 RBAC模型
    2.3 Spring Boot
    2.4 MyBatis与MySQL
    2.5 拦截器与过滤器
    2.6 IDEA与Maven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慧管廊信息管理支撑系统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
    3.1 智慧管廊信息管理支撑系统
    3.2 智慧管廊信息管理支撑系统需求分析
        3.2.1 系统用例分析
        3.2.2 功能需求分析
        3.2.3 性能需求分析
    3.3 智慧管廊信息管理支撑系统架构设计
        3.3.1 系统功能模块
        3.3.2 系统分层架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慧管廊信息管理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智慧管廊信息管理支撑系统功能
    4.2 智慧管廊信息管理角色树的设计与实现
        4.2.1 角色树的设计
        4.2.2 角色树的实现
    4.3 智慧管廊信息管理登录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登录模块的设计
        4.3.2 登录模块的实现
    4.4 智慧管廊信息管理鉴权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4.1 鉴权功能的分类
        4.4.2 操作权限的设计
        4.4.3 操作权限的实现
        4.4.4 数据权限的设计
        4.4.5 数据权限的实现
    4.5 智慧管廊信息管理审批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1 审批模块的设计
        4.5.2 审批模块的实现
    4.6 智慧管廊用户信息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4.6.1 用户信息管理的设计
        4.6.2 用户信息管理的实现
    4.7 智慧管廊群组信息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4.7.1 群组信息管理的设计
        4.7.2 群组信息管理的实现
    4.8 智慧管廊信息管理性能需求的设计与实现
        4.8.1 稳定性需求的设计与实现
        4.8.2 安全性需求的设计与实现
        4.8.3 复用性需求的设计与实现
        4.8.4 可扩展性需求的设计与实现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慧管廊信息管理支撑系统功能测试及性能分析
    5.1 智慧管廊信息管理支撑系统功能测试
        5.1.1 角色树功能测试
        5.1.2 登录功能测试
        5.1.3 操作权限功能测试
        5.1.4 数据权限功能测试
        5.1.5 审批功能测试
        5.1.6 用户信息管理功能测试
        5.1.7 群组信息管理功能测试
    5.2 智慧管廊信息管理支撑系统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辅助维修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增强现实技术研究现状
        1.2.2 辅助维修技术发展现状
        1.2.3 人机交互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架构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AR辅助维修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2.1 AR辅助维修系统分析
        2.1.1 系统整体分析
        2.1.2 用户需求分析
        2.1.3 功能需求分析
    2.2 系统方案设计
        2.2.1 系统体系结构
        2.2.2 系统开发平台
    2.3 关键技术
        2.3.1 常用的任务模型
        2.3.2 辅助手势识别
        2.3.3 Vuforia图片识别
        2.3.4 数据传输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R辅助维修信息转化与过程建模
    3.1 维修信息处理简介
    3.2 辅助维修作业信息处理
        3.2.1 辅助维修的信息需求
        3.2.2 辅助维修信息的组成与分类
        3.2.3 辅助维修信息转化
    3.3 维修作业过程建模
        3.3.1 维修作业过程
        3.3.2 维修作业分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互模块设计
    4.1 AR交互模块
        4.1.1 多模交互原理
        4.1.2 交互模块要素
        4.1.3 多模交互层次模型
        4.1.4 交互操作流程
    4.2 AR环境中的交互任务分解
        4.2.1 交互基本任务
        4.2.2 选择/操纵的任务分析和分解
        4.2.3 导航/漫游的任务分析和分解
        4.2.4 交互反馈
    4.3 用户维修任务
        4.3.1 AR维修场景
        4.3.2 面向维修场景的用户任务
    4.4 基于CTT模型的交互任务建模
        4.4.1 CTT简介
        4.4.2 基于CTT模型的任务分析
        4.4.3 操作任务建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协同模块设计与实现
    5.1 协同权限管理
    5.2 协同一致与并发控制
        5.2.1 协同并发控制技术和策略
        5.2.2 协同AR中场景共享
    5.3 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5.3.1 网络通信结构
        5.3.2 数据传输的设计
        5.3.3 数据的封装和解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实现与实例应用
    6.1 系统开发与实现
        6.1.1 系统实现流程
        6.1.2 模型建立与约束
        6.1.3 数据库设计
        6.1.4 辅助手势识别的开发
    6.2 系统的实现效果
        6.2.1 用户登录
        6.2.2 图片识别与虚拟模型定位
        6.2.3 系统交互总菜单
        6.2.4 产品及其零部件介绍
        6.2.5 维修记录查询
        6.2.6 维修引导
        6.2.7 多人协同维修
        6.2.8 远程通信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4)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监测预警模型研究
        1.2.2 滑坡位移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1.2.3 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1.2.4 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1.2.5 混合架构在监测预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滑坡监测预警方法研究
        1.4.2 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1.4.3 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数字地球的研究
        1.4.4 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1.5 研究路线
    1.6 本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1.7 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基于变形演化过程的滑坡预警技术
    2.1 概述
    2.2 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的一般特征
    2.3 基于变形过程的滑坡预警模型
    2.4 滑坡变形演化阶段自动识别
        2.4.1 改进切线角自动求解方法
        2.4.1.1 改进切线角模型
        2.4.1.2 离散小波变换提取曲线特征
        2.4.2 常见监测曲线类型与识别
        2.4.2.1 平稳型(T11)
        2.4.2.2 稳定型(T21)
        2.4.2.3 震荡型(T22)
        2.4.2.4 递增型(T31)
        2.4.2.5 指数型(T32)
        2.4.2.6 突变型(T33)
    2.5 多设备联动预警机制
        2.5.1 监测设备分组
        2.5.2 监测设备可靠度动态评价体系TRIP
        2.5.3 预警结论可信度
        2.5.4 联动预警案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滑坡监测数据自动处理方法
    3.1 异常数据自动处理
        3.1.1 监测数据过滤器
        3.1.2 异常数据处理方法
        3.1.2.1 粗差数据的处理
        3.1.2.2 雨量监测数据常见问题
    3.2 监测数据的拟合处理
        3.2.1 移动平均法
        3.2.2 最小二乘法
    3.3 数据处理方法适用范围研究
        3.3.1 数据消噪处理
        3.3.2 仪器误差处理
        3.3.3 滑坡失稳阶段的数据处理
    3.4 监测数据等时间间隔处理
        3.4.1 状态量数据
        3.4.2 累积量数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滑坡监测数据实时集成与共享技术
    4.1 高可靠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
        4.1.1 高级消息队列协议(AMQP)
        4.1.2 消息队列遥测传输(MQTT)
        4.1.3 高并发下的高可靠数据分发与共享
    4.2 基于MQTT协议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实时集成技术
        4.2.1 两种数据集成技术
        4.2.1.1 基于ETL模式的批处理集成
        4.2.1.2 基于MQTT协议的流处理集成
        4.2.2 基于MQTT协议的数据集成体系
        4.2.2.1 数据流模型
        4.2.2.2 负载均衡中的会话保持
    4.3 海量数据存取优化方案
        4.3.1 分词技术
        4.3.2 倒排索引
        4.3.3 海量数据存取优化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策略的滑坡实时过程预警技术
    5.1 基于策略的预警模型计算框架
        5.1.1 预警计算流程
        5.1.2 预警模型管理
        5.1.3 通用模型计算框架研究
        5.1.4 预警等级求解器的设计与实现
        5.1.4.1 求解器计算流程
        5.1.4.2 多线程预警技术
        5.1.5 过程预警成果展示
    5.2 预警的发布与解除
        5.2.1 预警信息自动发布技术
        5.2.2 预警信息发送规则
        5.2.3 预警信息解除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滑坡综合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
    6.1 滑坡空间数据集成体系研究
        6.1.1 多源异构空间数据预处理
        6.1.2 空间数据库的选择
        6.1.3 空间数据服务平台
        6.1.4 空间数据集成体系
    6.2 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数字地球
        6.2.1 WebGL技术
        6.2.2 三维平台的选择
        6.2.3 三维模型高精度集成技术
        6.2.4 三维数字地球应用效果
    6.3 基于国标的视频设备集成体系
        6.3.1 数据传输协议
        6.3.2 视频监控统一管理平台
        6.3.2.1 平台架构设计
        6.3.2.2 视频设备编码规则
        6.3.2.3 统一视频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6.4 天-空-地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
        6.4.1 空间数据
        6.4.2 属性数据
        6.4.3 非结构化数据
        6.4.4 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7.1 概述
    7.2 需求分析
    7.3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7.4 数据结构体系
    7.5 云服务基础平台设计
        7.5.1 SOA与 JWT
        7.5.2 系统架构
    7.6 混合架构体系
        7.6.1 B/S架构网页端
        7.6.1.1 系统演示主界面
        7.6.1.2 天-空-地一体化数据管理
        7.6.1.3 监测数据分析
        7.6.1.4 滑坡过程预警分析
        7.6.2 C/S架构客户端
        7.6.2.1 演示模式
        7.6.2.2 空间数据管理
        7.6.2.3 监测预警信息管理
        7.6.2.4 后台服务监控
        7.6.3 移动端App
        7.6.3.1 概述
        7.6.3.2 功能架构设计
        7.6.3.3 移动端开发相关技术
        7.6.3.4 主要功能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系统应用案例
    8.1 预警案例
    8.2 预警流程时间因素分析
    8.3 黑方台滑坡监测预警
        8.3.1 概述
        8.3.2 党川7号滑坡预警过程
    8.4 兴义龙井村9组岩质滑坡监测预警
        8.4.1 概述
        8.4.2 监测点布置
        8.4.3 系统应用
    8.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A.1 全文公式索引
    A.2 全文图索引
    A.3 全文表索引

(5)面向振动控制器的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振动模拟试验及其控制技术
        1.1.1 振动环境模拟试验
        1.1.2 振动控制技术
        1.1.3 振动控制器发展
    1.2 远程监控系统概述
        1.2.1 远程监控系统
        1.2.2 远程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动态
        1.2.3 振动控制器远程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 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2.1 业务需求分析
    2.2 用户需求分析
        2.2.1 用例图模型
        2.2.2 试验信息
        2.2.3 实时信号分析
        2.2.4 试验预配置
        2.2.5 设备信息管理
    2.3 系统功能设计
        2.3.1 功能需求
        2.3.2 非功能性需求
    2.4 系统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Qt的系统服务器设计及实现
    3.1 服务器设计
        3.1.1 服务器选型与程序设计
        3.1.2 Qt工具与模块划分
    3.2 基于Socket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3.2.1 振动控制器通信
        3.2.2 心跳机制研究
        3.2.3 网络通信协议设计
    3.3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3.3.1 远程控制指令生成
        3.3.2 信号分析
    3.4 数据库管理模块设计
        3.4.1 Qt数据库接口设计
        3.4.2 数据库连接池
        3.4.3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3.4.4 数据库操作
    3.5 线程管理模块设计
        3.5.1 多线程技术
        3.5.2 多线程实现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MVC模式的客户端应用设计及实现
    4.1 MVC与整体架构设计
    4.2 基础层设计
        4.2.1 网络通信模块
        4.2.2 缓存模块
    4.3 用户层设计
        4.3.1 用户管理模块
        4.3.2 试验管理模块
        4.3.3 数据看板模块
        4.3.4 远程控制模块
        4.3.5 设备管理模块
    4.4 本章小结
5 服务器及客户端功能验证
    5.1 远程监控系统搭建
    5.2 功能验证过程
        5.2.1 用户登录功能验证
        5.2.2 试验管理功能验证
        5.2.3 数据看板功能验证
        5.2.4 远程控制功能验证
        5.2.5 设备管理功能验证
    5.3 非功能性需求验证
        5.3.1 服务器通信验证
        5.3.2 服务器负载能力验证
        5.3.3 服务器软件可靠性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课题主要工作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多用户分组查询与并发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多用户分组查询
        1.1.2 并发控制技术
    1.2 选题依据和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分组查询及并发控制相关工作
    2.1 偏好查询概述
        2.1.1 Skyline查询
        2.1.2 Top-k查询
    2.2 用户分组相关工作
        2.2.1 基于地理位置分组
        2.2.2 基于社交关系分组
        2.2.3 基于用户属性分组
        2.2.4 基于用户偏好分组
    2.3 基于封锁的并发控制技术
        2.3.1 并发控制概述
        2.3.2 事务与事务可串行化
        2.3.3 基于封锁的并发控制机制相关工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用户分组的多用户偏好查询算法
    3.1 背景及问题描述
    3.2 查询基础及基本定义
    3.3 基于用户分组的多用户偏好查询算法PQBG
        3.3.1 预选结果集生成算法
        3.3.2 预选队列算法
        3.3.3 组员选择算法
        3.3.4 查询结果生成算法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实验数据集及实验环境设置
        3.4.2 与普通查询算法进行对比
        3.4.3 与分组查询算法进行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分组的并发封锁机制
    4.1 背景及问题描述
    4.2 原始两阶段封锁机制
        4.2.1 封锁管理机制
        4.2.2 分组并发时应用2PL封锁机制的不足
    4.3 GB-2PL封锁机制
        4.3.1 GB-2PL封锁机制规则描述
        4.3.2 锁管理器数据结构
        4.3.3 GB-2PL算法描述
        4.3.4 GB-2PL正确性分析
    4.4 实验与性能评估
        4.4.1 实验数据集及实验环境设置
        4.4.2 事务到达率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4.4.3 组规模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QCPS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CQCPS原型处理框架设计
        5.1.1 处理流程
        5.1.2 系统框架
    5.2 CQCPS原型系统实现
        5.2.1 多用户分组查询模块的实现
        5.2.2 并发控制模块模拟实现
    5.3 实验及程序运行结果
        5.3.1 实验环境
        5.3.2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
    6.2 本文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于Hadoop空间数据管理与协同标绘关键技术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协同标绘技术研究现状
        1.3.2 空间数据存储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技术与方法研究
    2.1 开源云平台Hadoop
        2.1.1 Hadoop体系结构
        2.1.2 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
        2.1.3 HBase分布式数据库
        2.1.4 分布式并行计算框架
        2.1.4.1 MapReduce批处理计算框架
        2.1.4.2 Spark内存迭代计算框架
    2.2 空间数据库相关技术
        2.2.1 空间数据概念
        2.2.2 空间数据管理模式
        2.2.3 空间数据索引
    2.3 协同标绘系统相关技术
        2.3.1 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
        2.3.2 协同标绘技术
    2.4 现有技术不足
        2.4.1 空间数据存储系统
        2.4.2 协同标绘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协同标绘模型设计
    3.1 协同的分类
        3.1.1 同步协同
        3.1.2 异步协同
    3.2 协同标绘体系结构
    3.3 协同标绘系统框架
    3.4 协同标绘模型构建
        3.4.1 多用户协同并发控制方法
        3.4.2 多用户访问控制模型
        3.4.2.1 基本角色的定义
        3.4.2.2 多用户访问控制模型
        3.4.3 基于消息组件的并发控制
        3.4.3.1 消息组件结构
        3.4.3.2 冲突规则
        3.4.3.3 冲突检测模型
        3.4.3.4 冲突消解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量标绘数据管理
    4.1 数据层架构设计
    4.2 海量矢量空间数据存储
        4.2.1 HBase数据模型
        4.2.2 矢量空间数据存储
        4.2.2.1 空间数据存储表行键设计
        4.2.2.2 空间数据存储表列族设计
        4.2.3 空间数据插入算法
    4.3 矢量空间数据检索算法
        4.3.1 传统的索引算法
        4.3.1.1 四叉树索引
        4.3.1.2 网格索引
        4.3.2 基于Spark混合索引算法
        4.3.2.1 混合算法索引原理
        4.3.2.2 混合索引创建
        4.3.2.3 混合索引算法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结果与系统性能分析
    5.1 实验准备与实验数据
        5.1.1 实验准备
        5.1.2 实验数据
    5.2 海量空间数据存储性能对比
        5.2.1 实验说明
        5.2.2 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
    5.3 系统整体性能测试与分析
        5.3.1 系统简介与界面
        5.3.2 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的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无线网络下移动警务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2 相关技术简介
    2.1 软件自动化测试技术
        2.1.1 自动化测试与手工测试比较
        2.1.2 如何开展自动化测试
        2.1.3 自动化测试方案
        2.1.4 自动化测试工具介绍
    2.2 MVC设计模式
    2.3 SSH框架简介
    2.4 样式控制技术
    2.5 脚本控制技术
    2.6 本章小结
3 系统需求分析
    3.1 需求分析
        3.1.1 测试设备管理
        3.1.2 测试数据管理
        3.1.3 权限管理
        3.1.4 用户管理
        3.1.5 测试项目管理
        3.1.6 测试案例管理
        3.1.7 测试报告
    3.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2.1 用户界面需求
        3.2.2 性能需求
        3.2.3 安全需求
        3.2.4 故障处理需求
        3.2.5 环境需求
    3.3 本章小结
4 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4.2 系统软件体系架构设计
    4.3 系统类模型设计
    4.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5 系统的界面设计
    4.6 数据库分析设计
        4.6.1 数据逻辑设计
        4.6.2 数据库物理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2 系统功能实现
        5.2.1 系统Model层实现
        5.2.2 系统数据访问对象DAO层实现
        5.2.3 系统中的Action类
        5.2.4 系统中的界面
    5.3 系统功能实现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环境
    6.2 测试规划
    6.3 测试用例设计
        6.3.1 登录测试用例
        6.3.2 测试设备管理测试用例
        6.3.3 测试案例管理测试用例
        6.3.4 测试项目管理测试用例
        6.3.5 测试数据管理测试用例
    6.4 性能测试
        6.4.1 并发性测试
        6.4.2 响应速度测试
    6.5 测试结果分析
        6.5.1 处理器表现分析
        6.5.2 Tomcat服务器表现分析
        6.5.3 数据库服务器表现分析
    6.6 测试结果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版本控制与锁定策略结合的土地业务协同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地资源空间数据管理模式的变化
        1.1.2 土地资源空间数据管理从共享走向协同
    1.2 研究现状
        1.2.1 数据库并发控制的研究现状
        1.2.2 空间数据协同管理研究现状
    1.3 文章选题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章节安排
2 相关技术与理论
    2.1 空间数据库的锁机制
        2.1.1 封锁类型
        2.1.2 封锁粒度
        2.1.3 封锁协议
    2.2 空间数据库的版本控制
    2.3 空间数据多用户并发控制技术
        2.3.1 悲观并发控制
        2.3.2 乐观并发控制
        2.3.3 时标并发控制
    2.4 本章小结
3 土地业务协同管理的模型设计
    3.1 土地业务协同管理的特征分析
        3.1.1 土地业务的特点
        3.1.2 土地业务协同管理的分析
    3.2 版本控制与锁定策略互补方案
        3.2.1 版本权限控制
        3.2.2 锁的粒度控制
        3.2.3 互补方案
    3.3 土地业务协同管理中版本号分配方案
        3.3.1 角色定义
        3.3.2 权限定义
        3.3.3 版本号的分配方案
    3.4 版本控制与锁定策略组合的协同管理模型
        3.4.1 土地业务协同管理环境定义
        3.4.2 模型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版本控制与锁定策略结合的技术研究
    4.1 土地资源空间数据锁定与版本控制
        4.1.1 版本号的申请
        4.1.2 协同组用户的签出
        4.1.3 更新版本的提交与回退
    4.2 版本历史追溯的实现
        4.2.1 历史追溯的原理
        4.2.2 版本历史追溯
    4.3 冲突的解决方案
        4.3.1 冲突的类型
        4.3.2 冲突的解决
    4.4 本章小结
5 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总体架构
    5.2 系统功能
    5.3 系统工程实例
        5.3.1 用户权限管理
        5.3.2 版本号的申请与分配
        5.3.3 多用户协同管理标准农田占补业务
        5.3.4 标准农田项目版本历史追溯
        5.3.5 编辑版本冲突处理
        5.3.6 模型的性能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后续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可信技术及其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背景及意义
    1.2 VINMCP 可信技术概述
    1.3 论文相关内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系统
        1.3.2 完整性验证技术
        1.3.3 使用控制技术
        1.3.4 可信技术的评价方法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VINMCP 可信架构及评价方法
    2.1 引言
    2.2 VINMCP 总体架构
        2.2.1 VINMCP 架构组成
        2.2.2 VINMCP 工作流程与特点
    2.3 VINMCP 测控功能模块设计
        2.3.1 测控功能模块
        2.3.2 可信技术功能模块
        2.3.3 升级功能模块
    2.4 VINMCP 软件评价方法
        2.4.1 功能测试方法
        2.4.2 可信测试方法
        2.4.3 性能测试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INMCP 完整性验证技术
    3.1 引言
    3.2 VINMVP 完整性验证技术
        3.2.1 平台完整性验证结构组成
        3.2.2 平台硬件完整性验证设计与实现
        3.2.3 平台软件完整性验证设计与实现
    3.3 VINMCP 的并发完整性验证设计与实现
        3.3.1 平台并发控制模型
        3.3.2 ICE 异步方法分派并发控制机理
        3.3.3 ICE 异步方法分派并发完整性验证方法与实现
    3.4 VINMCP 完整性验证评价
        3.4.1 完整性验证评价指标
        3.4.2 完整性验证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INMCP 使用控制技术
    4.1 引言
    4.2 VINMCP 身份认证技术
        4.2.1 平台IBC 身份认证机理分析
        4.2.2 平台身份认证设计与实现
        4.2.3 平台身份认证评价
    4.3 VINMCP 数据保护技术
        4.3.1 敏感数据组成
        4.3.2 平台IBE 数据保护机理分析
        4.3.3 平台数据保护设计与实现
        4.3.4 平台数据保护评价
    4.4 VINMCP 使用控制技术实验
        4.4.2 B/S 模式信息管理软件
        4.4.3 C/S 模式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软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INMCP 可信技术在输电线路监测平台应用
    5.1 引言
    5.2 虚拟仪器网络化输电线路监测平台概述
    5.3 虚拟仪器网络化输电线路监测平台设计与开发
        5.3.1 平台需求分析
        5.3.2 数据库结构设计与数据模型
        5.3.3 平台功能结构与工作流程
        5.3.4 平台开发与应用
    5.4 虚拟仪器网络化输电线路监测平台评价实验
        5.4.1 基于MAXQ 的平台测控功能测试
        5.4.2 平台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附件

四、多用户信息管理系统中并发控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BAC的智慧管廊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宇非.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2]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辅助维修系统设计与实现[D]. 龚雅琼. 东南大学, 2020(01)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何朝阳.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面向振动控制器的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传东.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1)
  • [6]多用户分组查询与并发控制研究[D]. 王沁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7]基于Hadoop空间数据管理与协同标绘关键技术方法的研究[D]. 黄顺柏.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8]无线网络下移动警务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9]基于版本控制与锁定策略结合的土地业务协同管理技术研究[D]. 何榕健. 浙江大学, 2013(08)
  • [10]虚拟仪器网络化测控可信技术及其评价方法[D]. 赵大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多用户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并发控制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