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转型期现金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转型期现金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转轨期现金需求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绍同[1](2020)在《电子货币兴起与M0职能演变的统计观察》文中认为M0是货币供应中最活跃的一个部分,是经济主体完成经济交易行为必不可少的媒介。2000年以后,电子货币为主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广泛兴起,极大地改变了微观主体的持币行为。但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货币发行量可以发现M0呈稳定增长的趋势,并且发现2012年之后的M0波动率明显下降。由此,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究现阶段M0角色的转变,并提出“僵尸货币”的概念以及测度方法。本文以1992—2018年的流通中现金M0、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TRS为基础,构建了我国的现金需求模型,采用EG两步法协整检验计量分析方法,分阶段分析M0与相关变量的协整关系。通过1992—2012年建立的协整方程,对2013—2018年间各月度的M0进行预测。并且通过计算得到我国流通中现金M0中隐藏的“僵尸货币”的数量,及其在M0中所占的比例。得到如下结论:“僵尸货币”在我国流通中现金M0中所占比例由2013年的14.5%上升到2018年的36.95%,并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基于本文的探究,在当前我国“僵尸货币”的数量远超过想象,并且已经影响到了M0的波动情况,而“僵尸货币”不参与商品流通与交易,不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一定意义上说明,现阶段我国流通中现金M0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央行可通过监测M0的波动情况,对我国存在的“僵尸货币”进行监测和控制。

刘骏斌[2](2020)在《资产价格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机制及其监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经多年高速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体量和影响力显着增加,金融经济系统对资产价格波动的敏感性提高。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发生了房地产价格的多轮上涨和“千股跌停”的股灾,资产价格波动加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压力。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深化供给侧改革和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成为我国金融改革中的根本性任务。因此,研究资产价格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相互影响机制及其监控问题契合当下金融改革的重点,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当前研究背景和现实需求,本文将系统性金融风险扩展到国家金融安全范畴,并遵循“资产价格内涵→资产价格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相互影响→风险测度→溢出效应→监控机制和政策建议”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旨在构建较为系统的宏微观分析框架。本文首先从资产价格的理论基础和“价值-价格”关系入手,阐述了资产价格的形成和波动机理,研究表明:资产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公开信息,资产价值是决定资产价格的基础,流动性水平是资产价格联动、泡沫化和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复杂的驱动机制和波动效应影响。在分析资产价格的形成与波动的基础上,本文详细阐述了资产价格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相互影响机理。首先,一系列金融危机已经明确了资产价格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相互影响事实,本文进一步从预期、市场和流动性角度分析了资产价格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相互影响途径,涉及预期影响下的资产价格和货币价值偏离、投资决策影响和价格机制、流动性冲击、信贷杠杆和货币循环等具体影响渠道;同时,基于开放式基金的资产配置和企业-银行部门的信贷关系构建理论模型,解析资产价格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存在的跨期、“螺旋式”叠加、时滞、持续和不对称等影响效应特征。在明确资产价格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相互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基于资产价格数据信息,分别从宏微观角度测度系统性金融风险。首先,基于网络视角测度的开放式基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结果表明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基金之间的传染具有方向性和非对称性。其次,针对扩展的宏观系统性金融风险范畴,分别选用综合指数法测度金融系统压力指数和金融主权指数,选用Copula-GARCH(1,1)-Va R模型测度信用货币的币值稳定性,并验证了测度指标的合理性。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市场因子和面板数据分析的实证方法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微观机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基于金融网络测度的风险指标对开放式基金的现金流和收益增长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是风险的冲击、传染和分散,也能够凸显出机构的系统重要性程度。进一步的,运用时变参数随机波动率结构VAR模型(TVP-SV-SVAR)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观时变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美元货币政策冲击和跨国资本循环持续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压力,并共同冲击人民币币值稳定和阻碍金融主权实力的提升。最后,本文基于资产价格视角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控机制。通过借鉴能够反映变化方向、大小和延续性的时变方法,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控的现状,提出转变监控的理念思路和原则,构建多维度、多系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控体系。并进一步从资产价格变化、外生性冲击和风险指数视角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控效果进行了非线性时变检验,明确了相应监控指标及其适应的监控范围。

韩宗保[3](2020)在《艺术产业园区生命周期研究 ——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文中指出中国艺术产业园区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多样的发展模式,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繁荣。然而,艺术产业园区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科学的管理、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等,总体上呈现出园区生命周期短,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本文以北京798艺术区为研究对象,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切入点、遵循“基本理论——艺术产业园区生命周期分析——798艺术区发展阶段和发展走向——艺术产业园区优化策略”的研究思路。首先以艺术产业园区的概念和生命周期理论作为研究起点,提出艺术产业园区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瓶颈期、转轨期这一观点。再围绕北京798艺术区的发展阶段展开,通过深度剖析北京798艺术区各阶段在产业结构,驱动因素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影响艺术产业园区生命周期的内外部风险因素。同时结合新冠疫情这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分析疫情对艺术产业园区的巨大冲击并梳理各方的危机管理举措。最后文章提出艺术产业园区的优化策略,以期为中国艺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严丽娜[4](2019)在《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基于不同维度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单纯依靠企业拥有的有限资源已无法满足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在全球化经济大潮中,企业是否能够在竞争中胜出越来越多地与其是否拥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联系紧密相关。企业及企业中的人不断地与企业利益相关者长期重复交互中建立起了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社会关系网络中蕴含着大量的企业所没有的稀缺资源。企业由于融入了这样的网络,具有了某种“网络成员资格”,从而拥有了动用这些网络中的资源服务于企业生存、发展目标的能力,因而企业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以及企业对这些资源的动员能力就是企业的社会资本。企业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本与企业的人力资本、资金资本一样,一旦能够进入生产经营环节,就能给企业带来价值。通过与利益相关者的交往与联系如与政府、行业协会、银行、客户、供应商、大学、科研机构甚至竞争对手等建立良好的联系,企业可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机遇及稀缺的资源,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例如从政府处获得政策扶植如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资源,从银行处获得长期、短期贷款缓解融资约束,从大学或科研机构获取技术支持、技术诀窍等。企业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正式机制具有较大的作用空间。然而,现有文献对于企业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后果的实质探索与规律总结并不充分,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与维度划分意见还很不统一。在现有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资本客观、科学的度量还存在较大分歧,得出的实证研究结果只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问题,普适性方面有待进一步验证,因而还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经济后果的讨论目前主要限于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与企业绩效影响方面的理论与实证考量,极少有文献从企业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研究企业成长性问题。因此,本研究主要从企业社会资本的视角研究上市公司成长性问题,在资源依赖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成长理论等经济学、管理学、实证会计学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指导下,采用逻辑分析、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充分把握企业社会资本和企业成长性研究领域内相关的理论和实证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转轨时期及中国关系文化特殊背景下的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成长性之间的作用关系的理论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资本与成长性的内在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以期能够为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提供一些经验与借鉴。研究发现:第一,企业政治社会资本、金融社会资本、技术社会资本对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具有促进作用,证明了企业社会资本在促进企业成长性中的“资源效应”与“信息效应”。具体来说较高的企业政治社会资本有利于企业提前获知关键性宏观政策信息,提前合理规划与科学制定企业战略,获得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如税收优惠,面临宽松的政府管制,克服行业壁垒,以及直接获取政府补助等特有资源。企业具有较高的金融社会资本有利于降低企业和银行之间为获得交易机会而发生的信息搜集成本,在交易达成后银行和企业的监督和执行成本,以及通过使交易双方都期望对方在未来予以回报而更具有让步的灵活性以降低协商成本。企业金融社会资本有利于提高银行对企业道德风险的甄别能力,从而可能放松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要求,银行的贷款审批决策也更为宽松,从而提高银行信贷决策效率,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信贷可得性,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最终促进企业成长性。企业较高的技术社会资本意味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企业从高校与科研院所获取信息与技术诀窍、创新知识及技术的共享,甚至直接提高企业研发员工的技术吸收能力及运用能力,从而提升研发的效率,增进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成长性。科研网络能够有效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提高知识和技术利用效率。此外,企业通过科研网络也能获得管理及技术支持,有力保证企业的管理创新及技术创新。第二,企业不同类别社会资本中蕴含了不同的资源与信息,因而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不同,其作用机理也不同。鉴于度量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及数据可得性,本研究验证了政府补助在企业政治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成长性中的中介效应,融资约束在企业金融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成长性中的调节效应,以及研发投入在企业技术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成长性中的中介效应。较高的企业政治社会资本有利于企业获得政府补助。政府补助能够直接有效弥补企业的资金缺口,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改善资产质量、抵御债务风险、促进经营增长,缓解融资约束,弥补企业投资不足,增强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其“认证效应”和“光环效应”有助于企业信誉认证与传递,吸引更多投资者,最终促进企业成长性。较高的金融社会资本有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融资约束会影响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影响企业的出口能力,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从而对企业成长性造成不利影响,而企业金融社会资本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从而促进了企业成长性。较高的技术社会资本有利于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而研发投入特别是基础研发能够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提企业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等,从而促企业成长性。第三,无论何种资源对企业成长来说都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企业拥有的资源越丰富、越多元化越有利于其持续、健康成长。尽管不同维度(类别)的企业社会资本具有较大的差异,在现实中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也是相互联系的,并非完全独立存在,研究发现:不同类别社会资本相互作用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不同。企业政治社会资本与企业金融社会资本存在替代效应,两者同时存在时,企业金融社会资本的影响更大,企业政治社会资本的作用被削弱,这与企业金融社会资本的作用有部分可能受到了企业政治社会资本的影响有关。企业政治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社会资本同时存在时,两者的显着性均降低,两者之间没有替代效应。金融资本与企业技术社会资本同时存在时,两者的显着性均降低,两者之间存在补充效应。第四,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在不同属性企业中不同。无论是企业政治社会资本、金融社会资本还是企业技术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性的显着影响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各类社会资源,如更容易获得政府的补助,更容易获得资金(更弱的融资约束)等。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创新点:第一,有关企业社会资本的类别或维度划分方面,本文综合了社会网络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契约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等,按照构成企业社会资本的利益相关者的类别不同以及跟企业签订的契约不同,分成了企业政治社会资本、企业商业社会资本、企业金融社会资本及企业技术社会资本。其中企业商业社会资本因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度量的可行性的原因在本研究中没有进行探讨。鉴于创新对企业成长性的重要作用,本文专门将企业的技术社会资本纳入本文研究的范畴,更好的揭示不同性质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同时也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性质企业社会资本相互作用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这在现有文献中鲜有讨论。第二,在有关企业社会资本度量方面有所创新。现有文献多将企业家社会资本等同于企业社会资本,即直接将企业法人代表或家族企业的创始人的社会资本等同于整个企业的社会资本,具体度量时多采用设计测量题项,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度量,这种情况下若研究对象为中小企业或家族企业,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若对包含了更为多样化的企业类型的样本来说未免欠妥,所得出的研究结论科学性、说服力较为欠缺。本文用企业的核心层董事会的社会资本来度量企业的社会资本,相比仅用企业法人代表或企业家社会资本度量企业社会资本有所进步。同时在具体度量时,利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公开的客观数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众多主观因素对实证研究结果的影响。第三,根据本文对企业成长性的定义,企业成长性是企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无论是在“量”还是“质”上能够维持一个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是一个长期的趋势。现有文献在度量企业成长性时往往采用三到五年年样本数据,而本文研究企业成长性的度量的窗口期更长,采用2007-2018十二年的数据来计算企业的成长性主成分,并得出反映企业成长性的综合指标,所得出的实证研究结果更具解释力。第四,现有文献研究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成长性问题主要以中小企业、家族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而本文以沪深股市上所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更为广泛,因而得出的研究结论更有概括意义及普适性,特别是对我国的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韦福雷[5](2019)在《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多元化战略与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家社会资本是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这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多元化战略、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并开展了诸多研究。但是,相关研究还不够完善,仍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企业经营过程犹如一个黑箱,隐藏在企业家社会资本、多元化战略和经营风险关系背后的机理尚不明了。尤其是该领域针对中国实际情况的系统性研究不多,缺乏综合考虑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动态能力等因素对多元化战略和经营风险影响的研究。基于中国社会关系文化的背景,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视。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增长放缓和强力反腐的新常态下,系统研究企业家社会资本对多元化战略与经营风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论文确定了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系统研究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多元化战略与经营风险的内在机理、企业家社会资本对多元化战略的影响以及企业动态能力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以及多元化战略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首先,系统梳理了相关的研究文献,界定了企业家社会资本、多元化战略和经营风险等基本概念。基于企业家社会资本、资源基础、动态能力和制度基础理论分析了企业家社会资本对多元化战略和经营风险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研究假设,并揭示了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多元化战略和经营风险的机理。其次,为了明确企业家关于社会资本对企业多元化战略与经营风险影响的相关认知,通过问卷调查针对企业家社会资本及其对多元化战略与经营风险的影响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家社会资本对多元化战略的选择具有促进作用;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企业家社会资本存在明显差异,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企业家社会资本普遍低于民营企业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动态能力对分散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市场化程度影响了企业家社会资本作用的发挥,但是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价值不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消失。然后,基于上海和深圳A股市场上市公司2011-20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动态能力、多元化战略与经营风险的关系。基于企业家社会资本、动态能力和多元化战略的研究显示,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多元化战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企业家社会资本越丰富越倾向于实施多元化战略;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动态能力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企业动态能力对企业多元化战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企业动态能力在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多元化战略过程中起到显着的中介效应。基于企业家社会资本、多元化战略和经营风险的研究显示,企业家社会资本有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在转轨经济背景下多元化战略提高了企业经营风险;多元化战略在企业家社会资本与经营风险之间的关系中发挥了调节作用,弱化了企业家社会资本对经营风险的分散作用;从企业治理的角度来看,管理层持股对企业经营风险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经营风险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结合实证研究的相关结论,提出了管理启示和对策。论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和经营风险的关系,揭示了其内在的作用机理,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论文通过实证研究明确了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动态能力、多元化战略、经营风险的关系,为企业经营提供了参考依据,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付东[6](2017)在《产能过剩:微观动因与经济后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能过剩的形成和化解主体均是企业,因此,应当重视行业性产能过剩的微观基础——企业产能过剩的研究。只有提升微观主体的经营效率,才能汇聚为宏观层面的结构性改善。资产负债表作为企业经营财务后果的主要体现方式,产能过剩问题也会反映其中。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产能过剩在企业资产周转效率方面的典型表现,结合案例分析,并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企业产能过剩的微观形成机制和经济后果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目的是力图揭开债务资本配置和企业社会资本影响产能过剩的“暗箱”,以及产能过剩影响企业创新的机理,从而为政府制定产能过剩化解对策提供决策依据。首先,本文以债务资本配置为切入点,探究信贷融资、债券融资对企业产能过剩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金融抑制的背景下,大量低成本的信贷资金供给降低企业投资成本、转移企业投资风险,从而刺激企业过度的产能扩张,当市场需求无法与产能扩张协同增长时,企业产能利用率下降、产能过剩概率升高;政府干预导致信贷资源向国有企业,特别是地方国有企业倾斜,进而使得这些企业因资本配置问题引发的产能利用率降幅更大;行业性产能过剩并不必然导致企业的产能过剩,甚至会因为企业自身异质性因素差异而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伴随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债券融资也会导致企业产能利用率下降。其次,本文从企业横向社会资本角度研究了金融关联对产能过剩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基于“关系”的治理模式仍然具有资源配置功效的背景下,金融关联显着降低企业产能利用率、提高产能过剩概率;其中银行关联通过增加银行借款的渠道降低企业产能利用率,但券商关联通过债券融资影响产能利用率的作用机制未被证实;国有企业金融关联降低产能利用率的幅度比民营企业更大;在金融关联内部,银行关联和券商关联存在互替效应;此外,管理层女性比例与产能利用显着负相关,而具有市场销售背景的人员比例则正相反。再次,本文从企业纵向社会资本角度研究了政治关联对产能过剩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关系”型治理模式仍然具有资源配置功效的背景下,政治关联降低企业产能利用率、提高产能过剩概率;政府治理环境的改善能够减弱政治关联对产能利用状况的负面影响;政治关联主要通过长期借款渠道降低产能利用率;政府型关联对产能利用率的负面影响比代表型关联更大;政治关联对产能利用率的负面影响在国有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中更强;此外,政治关联和金融关联存在替代效应。第四,本文探究了产能过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产能过剩非但没有抑制企业创新,反而促进了创新;产能过剩促进企业创新的“政府扶持效应”存在,而非“市场竞争效应”;银行借款在产能过剩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从财务视角识别企业产能过剩,有利于加深对产能过剩微观形成机制和微观经济后果的理解,能够对政府制定产能过剩化解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最后,在实证检验结论的基础上,本文从着力提升资本配置效率、抑制企业社会资本的消极影响、制定鼓励企业创新政策三大方面,提出具体的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建议。

段静[7](2016)在《公司治理、政治关联对治理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是随企业制度建立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在政府推动下建立的,并非市场经济发育的结果,公司治理是从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转轨的制度和不健全的法律背景下展开的。西方经典的公司治理理论、研究成果不能完全指导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实践,存在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我国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开启的公司治理已历经20余年,学界对公司治理的研究日益激增,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范式,对公司治理的研究主要是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展开,忽视了我国企业整体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及外部治理因素的影响,多为经济后果研究。公司治理是公司参与各方长期博弈的动态过程,治理的有效性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法律完善程度、资本市场发展状况等密切相关。鉴于此,本文立足于经济转轨期的宏观背景,选取2007-2014年为研究时间段进行特定情境研究,运用经济、法制、市场、传统文化、行为等要素对情境进行描述、刻画,综合考虑公司治理、政治关联对治理绩效的影响效应。本文结合国际学术界对行为研究的新趋势,突破公司治理原有内涵边界,提出治理结构和治理行为两个维度,并将其运用到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中;考虑不同产权性质企业本身具体的特殊性及获取政治关联的不同途径,对政治关联进行性质和强度区分;拓展治理绩效概念内涵,对其进行全面的财务量化。从沪深两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选取303家合适的上市公司样本,包括213家国有企业和90家民营企业,手工收集公司治理、政治关联和治理绩效三个变量的相关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模型等统计、计量方法,比较分析治理结构、治理行为对治理绩效的影响效应,考察不同所有制企业政治关联与治理绩效的关系,实证检验治理结构、治理行为对政治关联与治理绩效关系的影响效应。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现状整体上表现为良好,且治理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二、公司治理通过治理结构和治理行为两种路径影响治理绩效,且治理结构对治理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强于治理行为,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价值创造”的角色,显着影响治理绩效;三、企业政治关联的建立并未对治理绩效带来完全的正向影响,同时有企业犯罪情况的产生,随着2014年以后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强,政治关联对治理绩效的影响效应可能会发生新的变化;四、公司治理通过治理结构和治理行为对政治关联与治理绩效的关系产生正向影响,但二者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作用强度不同。立足于经济转轨期的宏观背景,基于特定情境研究,全面考虑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的综合作用,对公司治理、政治关联和治理绩效进行结合研究,本文的研究贡献在于:一、丰富了制度理论,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理论,为研究公司治理、政治关联提供理论分析框架,阐述了公司治理、政治关联的相互作用机制,填补了现行研究中的空白;二、拓展了公司治理的概念内涵,引入治理行为研究,提出治理结构和治理行为两个维度,并将其运用到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中,提供了全新的公司治理测量工具;三、实证检验了治理结构、治理行为对治理绩效影响的差异性;通过区分政治关联的性质和程度,对政治关联与治理绩效进行回归分析,为政府“扶持”或“掠夺”作用的争议性提供更为清晰而全面的实证数据;考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治理结构、治理行为对政治关联与治理绩效关系的影响效应的差异性,给出了公司治理的经验证据,亦说明了从公司治理视角展开政治关联与治理绩效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郑文娟[8](2011)在《中国城市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城市住房市场在快速城市化和转轨市场化的双重力量共同推动下得以繁荣发展,成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平台。然而,我国城市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之间却出现关系偏离的现象,严重影响到我国住房市场的持续稳健发展,受到许多理论研究者的密切关注。已有的国内研究多从解释我国城市住房买卖市场与住房租赁市场之间的失衡来解释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之间的偏离现象,并未能够很好地把握与解决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从“因素观”视角来解释我国城市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之间关系偏离的问题,认为正是由于我国城市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的关键影响因素基本上截然不同,导致在同一制度环境下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会出现明显不同的变化趋势,甚至出现两者相互背离的特殊现象。本研究在对我国城市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关系偏离的问题进行充分论述的基础上,大量研读关于城市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国内外已有文献,并按照其对城市住房市场认识的不断深化、对实证研究方法应用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单一市场”、“双重市场”与“整体市场”三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与归纳,为本文后续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工具基础。同时,为了更好地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研究对我国城市住房市场进行深入剖析,提炼总结住房买卖市场与住房租赁市场的各自特点,并对两个细分市场之间“服务对象不一致、发展速度不一致、显化价值不一致”的双重结构特征进行归纳分析,为本文后续研究奠定扎实的环境与制度基础。基于上述理论与现实背景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本文从“因素观”视角来研究我国城市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问题,试图回答两大问题:第一,我国城市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各自的关键影响因素分别是什么?第二,我国城市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之间关系在短期上与长期上具体如何表现?本文共安排四章实证研究分别对此进行回答,均采用2003-2008年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关于第一个问题,论文第四章与第五章均利用STATAIO.0软件,对该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处理,分别识别出我国城市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的关键影响因素。关于第二个问题,论文第六章和第七章均利用Eviews 6.0软件来实证我国城市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的短期与长期关系;其中,第六章顺次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实证研究两者的短期关系表现;第七章则对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的联立方程模型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解决被解释变量间的内生性,实证研究两者的长期关系表现。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四个研究结论:第一,我国城市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的关键影响因素差异十分明显。住房价格的关键影响因素既有需求类因素又有供给类因素,其中属于需求类因素的有住房租金、住宅价格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建成区绿化率、就业率6个因素;属于供给类因素的有土地价格、房屋竣工成本、住宅完成投资额、住宅竣工面积、土地购置面积5个因素。而影响住房租金的关键因素则以需求类因素为主,分别是住房价格、住房价格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额、非户籍人口比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等8个因素。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共同的关键影响因素只有住房价格增长预期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于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各自的关键影响因素差异悬殊,导致两者在相同时空中对共同环境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尤其是在中国这种特殊的制度环境下,住房价格增长期望等因素产生非正常的显着作用,造成我国城市住房价格脱离了住房租金资本化的基本价值而大幅高涨。第二,在短期上,我国城市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在双重市场理论分析框架中,将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视为相互的外生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城市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的短期相互关系具有对称性,即住房价格变化是住房租金变化的短期原因,住房租金变化也是住房价格变化的短期原因。具体而言,影响住房价格的短期原因是上年的住房价格和同年的住房租金;影响住房租金的短期原因是上年的住房租金、前二年至同年的住房价格。这个关于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短期上相互影响的结论与现实中的观察比较符合,即在短期内我国城市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相互作用,但两者所受到的力量来源并不相同,各自产生不同的波动趋势,从而导致在短期上两者之间的涨幅和大小差异甚大。第三,在长期上,我国城市住房价格显着影响住房租金,但住房租金却无法显着影响住房价格。在整体市场理论分析框架下,将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视为相互的内生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城市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之间的长期相互关系具有单向性。具体而言,住房价格每上升1元/平方米,则每月的住房租金就会相应地上升0.0017元/平方米,该长期影响关系通过了显着性统计检验,即住房价格是住房租金的显着性长期原因;每月的住房租金每上升1元/平方米,则住房价格就会相应地上升28.41元/平方米,该长期影响关系却没有通过显着性统计检验,即住房租金不是住房价格的显着性长期原因。这个关于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长期上单向影响关系的结论也与现实中的观察比较吻合,即在长期上我国城市住房价格逐渐脱离住房租金资本化的基本价值,导致房价收入比与房价房租比都显着地超过了国际经验值。第四,我国城市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相互偏离的特殊现象背后有更深层的体制原因。其可能的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引发城市居民投资性需求急剧增多,与此同时我国当前金融体系尚未健全,因而导致社会资金过度集中于住房买卖市场。因此,本文提出两个引导我国城市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协调发展的可行对策:一方面,尽快开拓我国个人投资渠道、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另一方面,进一步协调我国城市住房买卖市场与住房租赁市场之间的平稳发展。与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本文学术价值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因素观”视角的提出及已有研究视角的比较,有助于提高研究者对我国城市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问题的深层认识与实证分析。已有的国内研究多从解释住房买卖市场与住房租赁市场之间的失衡,来间接解释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之间的关系偏离问题,本文将其分别归纳为体制观、区隔观、政策观、文化观、投机观等。本文则从“因素观”视角出发,以探索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的各自关键影响因素,来进一步分析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之间的关系问题,可以促进该领域研究从“市场间接解释价格问题”向“因素直接解释价格问题”上深化。同时,对国内外已有文献按照“单一市场”、“双重市场”、“整体市场”三个方面的梳理与归纳,有助于该领域后续研究不断完善对理论基础的把握和研究工具的应用。对我国城市住房市场的发展背景与市场特征的刻画分析,为国内该领域的后续研究走向“本土化”奠定了扎实的背景基础。第二,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我国城市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不仅强化了对住房价格影响因素识别的理论研究,也填补了我国缺乏对住房租金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的理论空白。当前国内学者对城市住房价格影响因素开展的实证研究较多,但研究结论尚存在较多争议;与此同时,对城市住房租金影响因素开展的实证研究尚十分稀少,其重要原因是缺乏城市层面的住房租金数据资料。本论文通过住房租金数据抽样,结合相关统计资料,获取2003-2008年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并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对我国城市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有较大创新,而且是国内首次通过实证研究识别出我国住房租金的城市层面影响因素。第三,首次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从城市层面掌握了我国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的短期关系。国内已有研究一般是采用全国住房价格指数的时间序列数据来研究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之间的短期关系,得出的研究结论差异甚大。应用全国价格指数进行实证研究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全国综合数据无法很好地反映出不同城市的较大差异性,二是国内的现有价格指数无法很好地代替价格水平数据来反映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的真正表现。本研究创新地利用城市面板数据,从城市层面实证我国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的短期关系,使国内理论研究对该现实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也推进该领域理论研究从全国层面深化到了城市层面。第四,首次通过构建城市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的联立方程模型,解决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的“内生性”,从城市层面实证了我国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的长期关系。国内已有的关于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之间长期关系的实证研究,都将两者视为相互的外生影响因素,造成了对两者因果关系的争论不休。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城市住房买卖市场与住房租赁市场的联动分析框架,应用2003-2008年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我国城市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的联立方程模型,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解决方程估计的内生性问题,准确掌握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之间的长期关系,并对两者的相互影响程度进行了量化。这使国内理论研究对该现实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掌握,而且也促进该领域实证研究由“外生性”走向“内生性”。

楚建德[9](2011)在《转轨期政府在我国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着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多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影响投资与需求及其结构,即使消费率长期过低,投资率长期过高,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有效的改变根本原因;二是收入差距长期过大,任期发展必然带来两极分化,背离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三是抑制人力资本投资,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收入分配问题是当前理论和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从实践上看,我国国民收入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与政府作用机制密切相关。在我国转轨期,政府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位、越位和错位等情形,即政府干预的过度与不足并存,其结果是,我国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出现了诸如逆向调节等损害效率和公平的现象比较普遍存在。从当前来看,政府有效干预不仅表现在再分配环节,更为重要的和迫切的是政府在初次分配中要准确定位,适时适度积极干预,这是市场在初次分配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根本保证。也就是说,政府的有效干预是市场在初次分配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决定因素。本文从政府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国民收入分配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合理因素,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深入全面研究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作用的性质、层次、内容、目标、原则和手段。试图探索转轨期我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发挥作用的规律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在对政府职能进行分析基础上对政府的经济职能进行了梳理。其中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职能。第二章对政府干预收入分配的理论进行了探讨,为我国转轨期政府干预收入分配奠定理论基础。首先梳理了西方学者关于政府干预收入分配的思想;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府干预收入分配的思想进行了系统全面研究。论文强调我国转轨期政府干预收入分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要认真吸收和借鉴西方学者的思想。第三章对西方国家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等视角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国际经验,最后分析了国际经验对我国政府干预收入分配的启示。第四章研究了转轨期我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分析了政府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必要性;二是分析了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政策和方法;三是探讨了转轨期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背景及特点。这一章主要探讨转轨期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特殊性。第五章对转轨期我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缺位、越位和错位等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缺位、越位和错位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缺位、越位和错位的具体表现。从本质上看,我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缺位、越位和错位是政府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侵害。第六章研究转轨期我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定位和政策选择。首先分析了转轨期我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目标、原则;其次对转轨期我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内容定位和政策选择进行了探讨。文章强调了政府要制定收入分配改革的约束性目标,同时遵循以人为本,尊重劳动权利和劳动收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政府干预收入分配不能影响经济发展,要在经济发展中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原则;政府干预(制度化)法治化的原则。政府动态干预原则;政府对收入分配分类、分地区干预原则。指出了政府应在以下方面大有作为:包括正确处理政府权力和市场权力(市场主体权利)的关系,明晰两者的边界,为政府科学干预收入分配创造前提条件;尽快制定和实施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国民收入(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战略;积极推进所有制改革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确立共同富裕的收入格局的产权基础,从根本上改善劳资关系,为推行集体协商和谈判制度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要适时适度地调整政府与居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政府要积极培育、扩展、维护市场,使市场力量成为促进收入流动性的基本因素;政府要进一步改善农民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

刘贵鹏[10](2011)在《新中国60年货币思想史领域五个理论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提出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其根源与美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无关系。同年,我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使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而通货膨胀在弗里德曼看来不管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一切足以说明戴着神秘面纱的货币与现实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货币理论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货币理论历来是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在我国,自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货币理论走过了一个漫长、曲折而又生生不息的道路。可以说,它的发展见证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体制转轨,也是我国经济理论的一个缩影。总体来说,我国当代货币理论基本来源于国外,但无论从发展过程还是从思想本身都带有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若干货币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翔实地展现了经济体制变迁下中国货币理论发展的轨迹和脉络。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当代的货币理论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并且经历一个“约束→繁荣→迷失”的过程。本文在横向上将货币理论分为五大部分,货币的基本理论、货币的流通规律、货币的供求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和货币政策。同时,在每部分以时问的先后次序为线索进行论述,尽量体现货币理论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具体内如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说明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研究的现状。第二章为货币基本理论的研究,归纳分析了国内学者关于人民币的本质问题、价值基础及职能问题的争论,同时论述了有关货币本质问题的观点以及货币有无阶级性与时间价值的争论。第三章是货币流通理论部分,首先简述了有关货币流通范围和货币概念的研究,然后对货币流通规律(主要是纸币流通规律)的有关研究进行了阐述,最后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货币流通正常化标志的有关研究作了梳理,还就中国的“经验数据”的论述进行了简要说明。第四章为货币供求理论,我国的货币理论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出现的,因此,本文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代、1990年代和2000年至今进行阐述,依次经历了兴起、发展和最新发展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又分为货币供给理论和货币需求理论两个部分。第五章是有关通货膨胀理论的研究,首先简述了通货膨胀的涵义,然后对关于通货膨胀与经济的关系的研究作了归纳评析,随后介绍了通货膨胀预期理论特别是李拉亚的粘性预期理论,最后对三次通货膨胀的成因分作了大体的归类。第六章为货币政策理论,主要从国内金融界关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传导机制和有效性的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析。

二、我国转轨期现金需求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转轨期现金需求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货币兴起与M0职能演变的统计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M_0存量和波动率的统计观察
    2.1 M_0货币职能的角色分析
        2.1.1 M_0的基础货币职能
        2.1.2 M_0货币职能的拓展
    2.2 非现金支付的趋势分析
    2.3 M_0存量和波动率分析
        2.3.1 M_0的存量分析
        2.3.2 M_0的波动率分析
    2.4 M_0波动的统计观察
        2.4.1 “僵尸货币”概念的引入
        2.4.2 M_0稳定增长的原因分析
        2.4.3 M_0波动率趋平的原因分析
第3章 现金需求模型构建
    3.1 M_0与经济指标因素的分析
    3.2 现金需求的理论模型
    3.3 我国现金需求模型的建立
        3.3.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3.3.2 模型设定与分析
第4章 现金需求实证分析
    4.1 第一阶段分析(1992—2012年)
    4.2 第二阶段分析(2013—2018年)
    4.3 总体阶段分析(1992—2018年)
第5章 M_0功能演变的统计观察
    5.1 “僵尸货币”的计量
    5.2 M_0角色转变分析
第6章 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资产价格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机制及其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符号变量的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内容
        1.2.4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研究创新
        1.3.2 可能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资产价格形成与波动研究综述
        2.1.1 资产定价理论研究
        2.1.2 资产价格波动研究
    2.2 资产价格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关联研究综述
        2.2.1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属性研究
        2.2.2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机制研究
        2.2.3 资产价格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
    2.3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与监控研究综述
        2.3.1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与测度研究
        2.3.2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与监控研究
    2.4 文献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产价格的形成及其波动效应研究
    3.1 资产价格的形成与波动机理分析
        3.1.1 资产价格的理论基础
        3.1.2 资产价格形成的市场机理
        3.1.3 资产价格波动的流动性驱动机制
    3.2 资产价格统计特征与泡沫分析
        3.2.1 资产价格的统计特征分析
        3.2.2 资产价格泡沫分析
    3.3 资产价格的波动效应分析
        3.3.1 研究设计
        3.3.2 变量选取与检验
        3.3.3 实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产价格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机理研究
    4.1 资产价格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的典型事实
        4.1.1 房地产危机
        4.1.2 股票市场危机
        4.1.3 银行业危机
        4.1.4 回顾与分析
    4.2 资产价格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途径分析
        4.2.1 预期途径影响分析
        4.2.2 市场途径影响分析
        4.2.3 流动性途径影响分析
    4.3 资产价格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分析
        4.3.1 基于金融机构的影响效应分析
        4.3.2 基于宏观视角的影响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资产价格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研究
    5.1 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的理论基础
        5.1.1 微观视角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理论
        5.1.2 宏观视角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理论
    5.2 基于网络视角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体系构建
        5.2.1 基于网络关联的测度分析
        5.2.2 基于网络视角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体系构建
    5.3 宏观视角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
        5.3.1 金融系统压力指数
        5.3.2 金融实力指数体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资产价格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6.1 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6.1.1 微观溢出效应分析
        6.1.2 宏观溢出效应分析
    6.2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微观机构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6.2.1 研究设计
        6.2.2 变量选取和实证模型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2.4 微观机构溢出效应小结
    6.3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观时变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6.3.1 研究设计
        6.3.2 因果检验与模型估计结果
        6.3.3 脉冲结果分析
        6.3.4 宏观时变溢出效应小结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资产价格视角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控研究
    7.1 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控的理论基础
        7.1.1 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控的理论发展
        7.1.2 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控方法演化
    7.2 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控的现状与构建
        7.2.1 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控的现状分析
        7.2.2 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控理念与原则
        7.2.3 多维度风险监控体系的构建
    7.3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资产价格监控
        7.3.1 极端条件下信贷杠杆对资产价格波动冲击
        7.3.2 基于资产价格泡沫的测度监控
        7.3.3 基于资产组合的尾部风险度量与监控
    7.4 基于资产价格视角的外生流动性冲击监控
        7.4.1 外生流动性冲击监控基础
        7.4.2 研究设计
        7.4.3 初步检验与模型设定
        7.4.4 正交脉冲响应分析
    7.5 基于资产价格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化监控
        7.5.1 微观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控体系构建
        7.5.2 微观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时变监控
        7.5.3 宏观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时变监控效果检验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3)艺术产业园区生命周期研究 ——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艺术产业园区发展概述
    第一节 艺术产业园区的相关概念和类型
    第二节 艺术产业园区形成和发展条件
    第三节 中国艺术产业园区发展规模和地区分布
    第四节 艺术产业园区与城市繁荣
第二章 艺术产业园区生命周期分析
    第一节 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节 艺术产业园区生命周期阶段特征分析
    第三节 北京 798 艺术区
    第四节 北京 798 艺术区生命周期各阶段分析
第三章 北京798艺术区生命周期内外部风险因素分析
    第一节 北京798艺术区生命周期内部因素分析
    第二节 北京798艺术区生命周期外部因素分析
    第三节 主动战略调整后的北京798艺术区未来走向
第四章 新冠疫情下艺术产业园区如何破局
    第一节 突发性新冠疫情对艺术市场的影响
    第二节 政府“抗疫”在行动
    第三节 798艺术区管理者七星集团-疫情下的负重前行
    第四节 艺术机构疫情下的自救之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艺术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策略优化
    第一节 中国艺术产业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中国艺术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4)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基于不同维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社会资本相关研究
        一、社会资本与企业社会资本概念与内涵
        二、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与功效
        三、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维度划分与度量
        四、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及绩效的影响
    第二节 企业成长性相关研究
        一、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因素
        二、企业成长性的度量
    第三节 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成长性相关研究
    第四节 文献述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资本理论
        二、资源依赖理论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四、企业成长理论
    第二节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一、企业社会资本相关概念
        二、企业成长性相关概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成长性的机制与路径分析
    第一节 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成长性的制度背景
        一、转型经济背景为企业社会资本提供空间
        二、企业成长的时代特点及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发挥
    第二节 企业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成长性的机制分析
        一、企业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成长性的资源机制
        二、企业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成长性的信息机制
    第三节 企业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成长性的作用路径分析
        一、企业政治社会资本通过政府补助对企业成长性的促进
        二、企业金融社会资本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成长性的促进
        三、企业技术社会资本通过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性的促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成长性实证检验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企业政治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二、企业金融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三、企业技术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四、不同维度社会资本相互作用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定义
        三、模型设定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Pearson相关性分析
        三、回归结果分析
        四、企业社会资本在不同属性企业中的作用差异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一、稳健性检验:改变因变量的衡量
        二、稳健性检验:改变自变量的衡量
        三、稳健性检验:PSM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成长性的作用路径检验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企业政治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成长性的作用路径
        二、企业金融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成长性的作用路径
        三、企业技术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成长性的作用路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定义
        三、模型设定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政府补助作为企业政治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成长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三、融资约束作为企业金融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成长性的调节效应检验
        四、研发投入作为企业技术社会资本影响企业成长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一、稳健性检验:改变因变量的衡量
        二、稳健性检验:改变自变量的衡量
        三、稳健性检验:PSM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研究创新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第二节 政策建议与实践启示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多元化战略与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研究现状
        1.3.2 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多元化战略关系研究现状
        1.3.3 企业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关系研究现状
        1.3.4 企业家社会资本与经营风险关系研究现状
        1.3.5 多元化战略与经营风险关系研究现状
        1.3.6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概念
        2.1.2 多元化战略的概念
        2.1.3 企业经营风险的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资源基础理论
        2.2.2 动态能力理论
        2.2.3 企业家社会资本理论
        2.2.4 制度基础理论
    2.3 动态能力对社会资本与多元化战略关系的中介效应
        2.3.1 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多元化战略的关系
        2.3.2 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动态能力的关系
        2.3.3 动态能力与多元化战略的关系
        2.3.4 企业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
    2.4 多元化战略对社会资本与经营风险关系的调节效应
        2.4.1 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经营风险
        2.4.2 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经营风险
        2.4.3 多元化战略的调节效应
    2.5 构建机理模型和理论研究模型
        2.5.1 社会资本影响多元化和经营风险的机理模型
        2.5.2 社会资本和动态能力影响多元化的机理
        2.5.3 社会资本和多元化影响经营风险的机理
        2.5.4 社会资本影响多元化和经营风险的理论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多元化与经营风险的探索性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实施
        3.1.1 调查问卷设计过程
        3.1.2 调查问卷内容
        3.1.3 问卷调查实施
        3.1.4 同源方差分析
    3.2 调查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3.2.1 样本企业高管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分析
        3.2.2 样本企业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分析
        3.2.3 企业家社会资本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3.2.4 企业多元化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3.3 调查数据探索性分析
        3.3.1 不同层次企业家社会资本分析
        3.3.2 不同所有制企业高管社会资本分析
        3.3.3 企业家社会资本作用认知分析
        3.3.4 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动因分析
        3.3.5 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多元化和经营风险的关系
    3.4 信度和效度检验
        3.4.1 信度分析和效度检验的方法
        3.4.2 信度与效度检验
    3.5 分析结果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态能力对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多元化关系的中介效应
    4.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4.2 研究变量定义与测度
        4.2.1 企业家社会资本
        4.2.2 企业动态能力
        4.2.3 多元化战略
        4.2.4 其他变量的定义与测度
    4.3 社会资本和动态能力影响多元化的研究模型
    4.4 社会资本和动态能力影响多元化的实证研究
        4.4.1 描述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4.4.2 模型的选择与检验
        4.4.3 回归结果分析
        4.4.4 稳健性检验
    4.5 社会资本和动态能力影响多元化的研究结论
    4.6 管理启示与对策
        4.6.1 管理启示
        4.6.2 管理对策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元化对企业家社会资本与经营风险关系的调节效应
    5.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5.2 研究变量定义与测度
        5.2.1 企业经营风险
        5.2.2 其他变量的定义与测度
    5.3 社会资本和多元化影响经营风险的研究模型
    5.4 社会资本和多元化影响经营风险的实证研究
        5.4.1 描述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5.4.2 模型的选择与检验
        5.4.3 回归结果分析
        5.4.4 稳健性检验
    5.5 社会资本和多元化影响经营风险的研究结论
    5.6 管理启示与对策
        5.6.1 管理启示
        5.6.2 管理对策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产能过剩:微观动因与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 产能过剩概念、测度与本文研究对象
        1.4.1 企业产能过剩概念界定与测度
        1.4.2 本文研究对象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产能过剩相关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梳理
        2.1.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2 社会资本相关文献综述
        2.2.1 金融关联文献
        2.2.2 政治关联文献
    2.3 文献评述与本章小结
第3章 制度背景
    3.1 我国产能过剩的历史演进
    3.2 经济转轨期金融体系制度特征
    3.3 经济转轨期非正式制度特征
第4章 资本配置与企业产能过剩
    4.1 引言
    4.2 制度背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3.2 变量设定
        4.3.3 模型设定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本章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4.2 本章回归结果分析
        4.4.3 稳健性检验
    4.5 进一步检验
        4.5.1 行业性产能过剩与企业产能过剩
        4.5.2 债券筹资与企业产能过剩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关联与企业产能过剩
    5.1 引言
    5.2 制度背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3.2 变量设定
        5.3.3 模型设定
    5.4 回归结果分析
        5.4.1 本章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4.2 本章回归结果分析
        5.4.3 稳健性检验
    5.5 进一步检验
        5.5.1 银行关联与券商关联的替代效应
        5.5.2 管理团队人力资本因素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政治关联与企业产能过剩
    6.1 引言
    6.2 制度背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6.3.2 变量设定
        6.3.3 模型选择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本章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4.2 回归结果分析
        6.4.3 稳健性检验
    6.5 进一步检验
        6.5.1 产权性质、政治关联与产能利用率
        6.5.2 政治关联与金融关联的替代效应
        6.5.3 行业性产能过剩、政治关联与企业产能过剩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产能过剩与企业创新:促进还是抑制?
    7.1 引言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3 研究设计
        7.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7.3.2 变量设定
        7.3.3 模型设定
    7.4 实证结果分析
        7.4.1 本章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7.4.2 回归结果分析
        7.4.3 稳健性检验
    7.5 进一步检验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资本配置与产能过剩
        8.1.2 金融关联与产能过剩
        8.1.3 政治关联与产能过剩
        8.1.4 产能过剩与企业创新
    8.2 政策建议
        8.2.1 提升资本配置效率方面
        8.2.2 抑制社会资本的消极影响方面
        8.2.3 鼓励企业创新方面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公司治理、政治关联对治理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公司治理
        1.4.2 政治关联
        1.4.3 治理绩效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6.1 研究技术路线
        1.6.2 研究内容
        1.6.3 章节安排
    1.7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2.1.2 政治关联相关理论
    2.2 企业发展历程与公司治理
        2.2.1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与公司治理
        2.2.2 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与公司治理
    2.3 公司治理文献回顾
        2.3.1 公司治理相关研究内容
        2.3.2 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2.3.3 公司治理现有研究不足与发展趋势
    2.4 政治关联文献回顾
        2.4.1 政治关联的分类
        2.4.2 政治关联的度量
        2.4.3 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研究设计
    3.2 评价指标遴选
        3.2.1 评价指标的初步确定
        3.2.2 专家咨询
    3.3 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问卷调查设计
        3.3.2 调查问卷概况
        3.3.3 数据分析
        3.3.4 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整体情况
        3.4.1 按行业分类的公司治理统计情况
        3.4.2 按地区分类的公司治理统计情况
        3.4.3 按企业性质分类的公司治理统计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司治理结构与行为对治理绩效影响的比较研究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研究假设的提出
        4.2.2 研究假设内容
    4.3 研究设计
        4.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4.3.2 数据分析方法
        4.3.3 变量定义
        4.3.4 研究模型
    4.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相关性分析
        4.4.3 实证检验
        4.4.4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关联与治理绩效关系的研究
    5.1 引言
    5.2 企业政治关联途径分析
    5.3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5.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5.3.2 研究假设内容
    5.4 研究设计
        5.4.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5.4.2 数据分析方法
        5.4.3 变量定义
        5.4.4 研究模型
    5.5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5.1 描述性统计
        5.5.2 相关性分析
        5.5.3 实证检验
        5.5.4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司治理视角下政治关联对治理绩效影响的研究
    6.1 公司治理与政治关联的相互作用机制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研究假设的提出
        6.2.2 研究假设内容
    6.3 研究设计
        6.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6.3.2 数据分析方法
        6.3.3 变量定义
        6.3.4 研究模型
    6.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6.4.1 相关性分析
        6.4.2 实证检验
        6.4.3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贡献
    7.2 研究结论
    7.3 对策建议
        7.3.1 政府层面
        7.3.2 企业层面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指标评价标准
附录3 假设汇总及研究结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8)中国城市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概念界定
    1.2.1 已有研究
    1.2.2 研究目标
    1.2.3 概念界定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资料来源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2 城市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述评
2.1 城市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理论研究的演进
    2.1.1 单一市场理论
    2.1.2 双重市场理论
    2.1.3 整体市场理论
2.2 单一市场理论中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的研究述评
    2.2.1 单一市场理论的基本研究模型
    2.2.2 传统房价房租现值模型的应用与争论
2.3 双重市场理论中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的研究述评
    2.3.1 双重市场理论的基本研究模型
    2.3.2 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影响因素的研究
    2.3.3 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相互关系的研究
2.4 整体市场理论中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的研究述评
    2.4.1 整体市场理论的基本研究模型
    2.4.2 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的研究
2.5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2.5.1 已有研究小结
    2.5.2 有待改进之处
    2.5.3 对本文的启示 3 中国城市住房买卖市场与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3.1 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3.1.1 快速城市化为住宅产业打开广阔的发展空间
    3.1.2 转轨市场化为住宅产业提供难得的历史机会
    3.1.3 城乡二元化依然存在引致城市居民分化明显
    3.1.4 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引发居民投资性需求增多
    3.1.5 金融体系尚未健全导致资金过度集中于楼市
3.2 城市住房买卖市场的发育现状与房价问题
    3.2.1 住房买卖市场的发展过程
    3.2.2 住房买卖市场的供需双方
    3.2.3 城市住房价格的简单描述
    3.2.4 房价收入比的计算与分析
    3.2.5 住房买卖市场的主要特点
3.3 城市住房租赁市场的发育现状与房租问题
    3.3.1 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过程
    3.3.2 住房租赁市场的供需双方
    3.3.3 城市住房租金的简单描述
    3.3.4 房租收入比的计算与分析
    3.3.5 住房租赁市场的主要特点
3.4 我国城市住房市场双重结构特征已然明显
    3.4.1 两个细分市场的服务对象不一致
    3.4.2 两个细分市场的发展速度不一致
    3.4.3 两个细分市场的价值显化不一致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城市住房价格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4.1 引言
4.2 住房买卖供给需求函数模型的构建
    4.2.1 理论模型
    4.2.2 变量选择
4.3 数据来源与预分析
    4.3.1 样本选取
    4.3.2 数据来源
4.4 实证分析
    4.4.1 数据平稳性检验
    4.4.2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4.4.3 首次回归分析
    4.4.4 逐步回归分析
    4.4.5 最终回归分析
4.5 结论与启示
    4.5.1 实证结论
    4.5.2 研究启示 5 中国城市住房租金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5.1 引言
5.2 住房租赁供给需求函数模型的构建
    5.2.1 理论模型
    5.2.2 变量选择
5.3 数据来源与预分析
    5.3.1 样本选取
    5.3.2 数据来源
    5.3.3 变量总结
5.4 实证分析
    5.4.1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5.4.2 首次回归分析
    5.4.3 逐步回归分析
    5.4.4 最终回归分析
5.5 结论与启示
    5.5.1 实证结论
    5.5.2 研究启示 6 中国城市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的短期关系研究
6.1 短期关系研究的基本原理
    6.1.1 双重市场理论分析
    6.1.2 已有研究简要回顾
    6.1.3 本章基本研究思路
6.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6.2.1 数据的来源
    6.2.2 描述性分析
6.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6.3.1 单位根检验
    6.3.2 协整关系检验
    6.3.3 误差修正模型估计
6.4 结论与启示 7 中国城市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的长期关系研究
7.1 长期关系研究的基本原理
    7.1.1 整体市场理论的分析
    7.1.2 内生因素与外生因素的划分
    7.1.3 联立方程模型的构建
7.2 数据选取与实证模型
    7.2.1 数据样本选取
    7.2.2 实证模型
    7.2.3 模型的识别
7.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7.3.1 住房价格方程的估计过程
    7.3.2 住房租金方程的估计过程
    7.3.3 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
    7.3.4 联立方程模型的检验
7.4 结论与启示 8 研究结论与后续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主要意义
8.3 研究存在的不足
8.4 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9)转轨期政府在我国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意义
    二、几个重要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政府经济职能的一般分析
    第一节 政府职能的界定
        一、政府职能的内涵
        二、政府职能研究的不同范式
        三、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制度供给职能
        二、资源配置职能
        三、收入再分配职能
        四、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五、微观经济规制职能
第二章 政府干预收入分配的理论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关于政府干预收入分配的理论
        一、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收入分配的思想
        二、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关于政府干预收入分配的理论
        三、舒尔茨等人的人力资本参与剩余分配的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政府干预收入分配理论
        一、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思想
        二、列宁时期的政府分配思想
        三、毛泽东时期的政府分配思想
        四、邓小平的收入分配思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政府的分配理论变迁
第三章 西方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作用
    第一节 美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作用分析
        一、美国的收入分配模式与收入差距
        二、美国政府收入分配调节的措施和特点
    第二节 英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作用分析
        一、英国收入分配差距分析
        二、英国政府收入分配调节的措施和特点
    第三节 日本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作用分析
        一、日本收入分配差距状况
        二、日本政府收入分配调节的措施和特点
    第四节 收入均等化的北欧政府调节收入分配模式
        一、瑞典的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二、芬兰的收入分配状况
        三、调整收入分配的制度措施
    第五节 西方国家政府干预收入分配的有益经验和启示
第四章 转轨期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分析
    第一节 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必要性、政策和方法
        一、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必要性
        二、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政策和方法
    第二节 转轨期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背景及特点分析
        一、转轨期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分析
        二、我国转轨期的政府职能、企业(所有制和产权结构等)和市场化程度的现状分析
第五章 转轨期我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
    第一节 转轨期我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缺位、越位和错位的含义
        一、转轨期我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缺位的含义
        二、转轨期我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越位的含义
        三、转轨期我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错位的含义
    第二节 转轨期我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缺位、越位和错位表现
        一、政府未及时制定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国民收入分配整体战略
        二、初次分配前政府作用的缺位:促进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制度供给缺位
        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税收手段缺位与越位
        四、政府在再分配过程中保证社会公平上的缺位、错位
第六章 转轨期我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
    第一节 转轨期我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
        一、转轨期我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目标定位
        二、转轨期我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原则定位
    第二节 转轨期我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
        一、转轨期我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特征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主要内容与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10)新中国60年货币思想史领域五个理论的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难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难点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中国60年货币基本理论的研究
    2.1 历史背景
    2.2 货币的本质问题
        2.2.1 人民币本质问题的争论
        2.2.2 货币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2.2.3 二十一世纪不同视角下的货币本质观
    2.3 货币有没有阶级性的争论
        2.3.1 货币有阶级性
        2.3.2 货币无阶级性
        2.3.3 对货币有无阶级性争论的述评
    2.4 人民币的价值基础
        2.4.1 "黄金派"的基本观点
        2.4.2 "非黄金派"的基本观点
        2.4.3 两派之争的简要评析
    2.5 人民币的职能问题
        2.5.1 人民币价值尺度职能的研究
        2.5.2 人民币贮藏手段职能的研究
        2.5.3 人民币有没有世界货币职能
        2.5.4 货币是否具有时间价值
第三章 新中国60年来的货币流通理论
    3.1 货币流通范围与货币层次划分问题的研究
        3.1.1 货币流通既包括现金和非现金流通
        3.1.2 货币流通只指现金流通
        3.1.3 对货币流通范围争论的评析
        3.1.4 广义货币下的货币层次划分问题
    3.2 货币流通规律的探讨
        3.2.1 纸币流通规律的含义与作用
        3.2.2 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流通规律的关系
        3.2.3 马克思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数量论是否一致?
    3.3 货币流通正常化的标志
        3.3.1 衡量货币流通是否正常的标志——定性视角
        3.3.2 货币流通正常化的标志——定量视角
        3.3.3 对货币流通是否正常化标志的简要评价
        3.3.4 一个"经验数据"
第四章 新中国60年来的货币供求理论
    4.1 货币供求理论的兴起(1980年代)
        4.1.1 货币供给理论的兴起(1980年代)
        4.1.2 货币需求理论的兴起(1980年代)
    4.2 货币供求理论的发展(1990年代)
        4.2.1 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1990年代)
        4.2.2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1990年代)
    4.3 货币供求理论的新发展(2000年至今)
        4.3.1 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与影响因素影响研究
        4.3.2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研究
第五章 新中国60年来的通货膨胀理论
    5.1 通货膨胀涵义的研究
    5.2 关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
        5.2.1 经济增长是否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5.2.2 通货膨胀能否促进经济增长?
    5.3 通货膨胀预期理论
        5.3.1 通货膨胀预期理论的初步研究
        5.3.2 李拉亚的粘性预期理论
    5.4 通货膨胀的成因
        5.4.1 第一次通胀(1985—1989年)的成因
        5.4.2 第二次通胀(1993—1995年)的成因
        5.4.3 第三次通胀(2007—2008年)的成因
第六章 新中国60年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
    6.1 中国货币政策始于何时
    6.2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争论
        6.2.1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历史演变及其在中国的兴起
        6.2.2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争论
        6.2.3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争论背景、实践和定位
    6.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争论
        6.3.1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西方国家的演变及其在中国当代的兴起
        6.3.2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两种理论主张
        6.3.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中国存在分歧的理论基石
    6.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6.4.1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渊源:西方流派概述
        6.4.2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何受阻?
        6.4.3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之争
        6.4.4 一个热点问题: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资产价格波动做出反应
        6.4.5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争论背景与特征
    6.5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6.5.1 货币政策有效性内涵的讨论
        6.5.2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与述评
        6.5.3 中国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探讨与评价
第七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1 结论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我国转轨期现金需求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货币兴起与M0职能演变的统计观察[D]. 王绍同.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2]资产价格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机制及其监控研究[D]. 刘骏斌. 东南大学, 2020(02)
  • [3]艺术产业园区生命周期研究 ——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D]. 韩宗保.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6)
  • [4]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基于不同维度的分析[D]. 严丽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5]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多元化战略与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D]. 韦福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产能过剩:微观动因与经济后果研究[D]. 付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10)
  • [7]公司治理、政治关联对治理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 段静. 华南理工大学, 2016(12)
  • [8]中国城市住房价格与住房租金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研究[D]. 郑文娟. 浙江大学, 2011(10)
  • [9]转轨期政府在我国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研究[D]. 楚建德. 武汉大学, 2011(07)
  • [10]新中国60年货币思想史领域五个理论的历史演进研究[D]. 刘贵鹏. 西北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我国转型期现金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