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灌注显像剂~(99m)Tc-Tetrofosmin的临床应用研究

心肌灌注显像剂~(99m)Tc-Tetrofosmin的临床应用研究

一、心肌灌注显像剂~(99m)Tc-Tetrofosmin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卓豪[1](2021)在《99mTc-TF心肌灌注显像联合99mTc-HL91乏氧显像评价SMI患者的存活心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99mTc-替曲膦(TF)心肌灌注显像联合99mTc-4,9二氮3,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99mTc-HL91)乏氧显像对评估隐匿型冠心病(SMI)患者存活心肌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62例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的SMI患者,通过两日法行99mTc-TF心肌灌注显像及99mTc-HL91乏氧显像,并根据结果将SMI患者分为:正常组、心肌存活组、无心肌存活组。同时计算3组患者静息状态下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单因素分析组间LVEF值。结果:62例SMI患者中正常组12例,LVEF值(69.16±12.36%);心肌存活组38例,LVEF值(58.69±19.61%);无心肌存活组12例,LVEF(34.16±13.27%),组间进行单因素分析示正常组与心肌存活组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正常组与无心肌存活组、心肌存活组与无心肌存活组LVE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左室心肌梗死后无存活会导致心功能减低,并通过两种显像剂联合应用可以检测心肌存活。结论:99mTc-TF心肌灌注显像联合99mTc-HL91乏氧显像可以从多方面同时观察心肌状态,判断SMI患者心肌活性,对SMI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及后续治疗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同时对于未配备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的科室进行心肌梗死区域心肌活性评估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贾凯丽[2](2021)在《11C-N-CH3-Dopamine神经显像对心肌“缺血记忆”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不同缺血程度的巴马小型猪心肌缺血模型,使用心脏神经显像剂11C-N-CH3-Dopamine(11C-氮-甲基-多巴胺)对不同缺血程度的小型猪进行显像,并与18F-BMS(2-叔丁基-4-氯-5-[4-(2-氟-18F-乙氧基甲基)苯基甲氧基]-3(2H)-哒嗪酮)心肌灌注显像及18F-FDG(2-氟-18氟-2-脱氧-D-葡萄糖)心肌代谢显像进行比较,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脏神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11C-N-CH3-Dopamine心脏神经显像诊断“缺血记忆”的时间窗,确立心脏神经显像为无创性检测“缺血记忆”更加灵敏的方法。方法:选取8只巴马小型猪,雌雄不拘,体重25-30kg,使用球囊封堵术对第一对角支后LAD(左前降支)远端进行封堵,根据球囊封堵时间分为8min组和15min组,制作不同缺血程度的心肌缺血模型。每只小猪建模前、后均行心肌酶、肌钙蛋白T和心电图监测。每只小型猪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24h、48h、72h及1w行11C-N-CH3-Dopamine、18F-FDG和18F-BMS PET/CT心肌显像。显像完成后测量缺血区和正常区域放射性计数并计算两者比值、进行分析。结果:1.8min和15min组18F-BMS、18F-FDG和11C-N-CH3-Dopamine PET/CT心肌显像在造模前后各时间的对比(1)8min组造模前、后(24h、48h、72h及1w)的18F-BMS、18F-FDG及11C-N-CH3-Dopamine PET/CT心肌显像结果如下:造模前3种显像剂的缺血/非缺血区放射性计数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P>0.05);对造模后各时间显像的缺血/非缺血区放射性计数比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时间段的显像中,3种显像剂的比值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在造模后24h,3种显像剂两两比较(18F-BMS和18F-FDG,18F-BMS和11C-N-CH3-Dopamine,18F-FDG和11C-N-CH3-Dopamine之间)的缺血/非缺血区放射性计数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造模后48h、72h及1w,18F-BMS和18F-FDG的比值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但他们与11C-N-CH3-Dopamine比值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2)15min组造模前、后(24h、48h、72h及1w)的18F-BMS、18F-FDG及11C-N-CH3-Dopamine PET/CT心肌显像结果如下:造模前3种显像剂的缺血/非缺血区放射性计数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5,P=0.96);对造模后各时间显像的缺血/非缺血区放射性计数比值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时间段的显像中,3种显像剂的比值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在造模后24h、48h,3种显像剂两两比较(18F-BMS和18F-FDG,18F-BMS和11C-N-CH3-Dopamine,18F-FDG和11C-N-CH3-Dopamine之间)的缺血/非缺血区放射性计数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造模后72h、1w,18F-BMS和18F-FDG的比值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但他们与11C-N-CH3-Dopamine比值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2.8min和15min组同一显像剂PET/CT心肌显像在造模前后各时间的对比:(1)不同缺血程度18F-BMS PET/CT心肌灌注显像:8min和15min组造模后24h、48h、72h及1w18F-BMS显像的心肌缺血区均未见明显异常显像剂分布。两组造模后24h、48h、72h、1w与造模前相比,缺血/正常区域放射性计数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之间缺血/正常区域放射性计数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造模后24h心肌血流灌注已恢复至正常,且两组的血流恢复速度无明显差别。(2)不同缺血程度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8min组在造模后24h可见18F-FDG显像剂摄取稀疏区,缺血/正常区域放射性计数比值为0.68±0.01。造模后48h、72h及1w显像未见异常显像剂摄取稀疏-缺损区,相应的缺血/正常区域放射性计数比值与造模前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提示8min组的FDG代谢随时间逐渐恢复,至造模后48h基本恢复正常。15min组在造模后24h、48h均可见18F-FDG显像剂摄取稀疏区,缺血/正常区域放射性计数比值分别为0.56±0.01,0.64±0.03,72h及1w显像均未见异常显像剂摄取稀疏-缺损区,相应的缺血/正常区域放射性计数比值与造模前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提示15min组的FDG代谢至造模后72h基本恢复正常。在造模后24h、48h的心肌显像中,15min和8min组的缺血/正常区域放射性计数比值有显着差异(t=14.54,P<0.001;t=16.39,P<0.001),且15min组的比值小于8min组,提示15min组的缺血程度较8min组更重,代谢恢复更缓慢。(3)不同缺血程度11C-N-CH3-Dopamine PET/CT心脏神经显像:8min和15min组于造模前、造模后24h、48h、72h、1w行11C-N-CH3-Dopamine PET/CT心脏神经显像,两组均可见明显显像剂摄取稀疏-缺损区,两组造模后(24h、48h、72h、1w)与造模前相比,缺血/正常区域放射性计数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8min组和15min组的显像中,11C-N-CH3-Dopamine心脏神经显像诊断先前心肌缺血的时间窗均可长达1w。两组造模后(24h、48h、72h、1w)的缺血/正常区域放射性计数之间的比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且15min组的比值小于8min组,提示在11C-N-CH3-Dopamine心脏神经显像中,15min组的缺血程度较8min组更重。结论:1.18F-BMS、18F-FDG及11C-N-CH3-Dopamine在心肌短暂缺血后缺血导致的组织损伤恢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不同,即“缺血记忆”的“时间窗”不同,11C-N-CH3-Dopamine的时间窗最长,18F-FDG次之,18F-BMS时间窗最短。因此缺血状态下心脏神经的损伤比代谢和灌注损伤程度更重,因此11C-N-CH3-Dopamine心脏神经显像诊断心肌“缺血记忆”更灵敏。2.心肌短暂缺血再灌注后,不同缺血程度(8min与15min)的组织损伤恢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不同,15min组心肌“缺血记忆”的时间窗较8min组更长,缺血心肌的代谢、神经损伤的恢复更缓慢。

井然[3](2021)在《18F-FDG PET心脏功能评估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预测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室性心律失常是(Ventricular Arrhythmia,VA)是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主要原因之一。对VA风险的准确预测和早期发现是预防SCD发生的重要策略之一。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作为评价心脏功能的影像学指标,常常用于识别SCD高危风险,但其对VA预测能力较弱。多种心脏疾患导致的心室复杂或异常的解剖结构,心肌病变或瘢痕等病理状态为VA提供了触发因素和维持基质,更导致了心脏功能的异常。18氟-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F-FDGPET)基于其代谢性示踪剂的特殊效能,在影像学评估心脏整体及局部功能中显示独特优势。本研究拟利用18F-FDG PET,对置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探究研究期内发生VA事件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基于18F-FDG PET的心脏功能评估预测VA发生的可能性,为VA乃至SCD的有效防治提供新技术途径。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从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由阜外医院纳入拟植入ICD的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进行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18F-FDG PET检查。图像分析采用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17节段分析法。ICD术后每6~12个月,或必要时对患者进行随访。通过对ICD程控或追踪医疗记录明确VA事件。分析图像各参数结果与VA发生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本部分研究纳入51例患者(33名男性,53.9±17.2岁),在平均随访12.2±6.4月(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在1个月~2年)后有17例患者(33.3%)发生了 VA,其中共有57人次室性心动过速(其中39阵接受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15阵接受电击治疗后转复)及5人次心室颤动(均系ICD电击治疗后转复)。与无VA事件患者相比,VA患者的相位标准差较大(51.4°±14.0°vs.34.0°±15.0°)、带宽更宽(172.9°±39.8°vs.128.7°±49.9°)、总室壁增厚率评分更高(Sum Thickening Score,STS,29.5±11.1 vs.17.8±13.2)、总室壁运动评分更高(42.9±11.5 vs.33.0±19.0)及瘢痕面积(17.7±12.4%vs.7.0±7.9%)较大。其中 14 名患者同时进行了 SPECT/18F-FDGPET及心脏核磁检查,将两种检查进行对比,18F-FDG PET识别瘢痕与心肌钆对比剂延迟显像增强中等相关(McNemer检验P=0.5;Kappa系数为0.44,P=0.047)。Cox回归分析示相位标准差、带宽、STS及心肌瘢痕与VA相关。利用约登指数计算危险因素参考临界值:相位标准差为36.6°(敏感度58.82%,特异度88.24%),带宽157.6°(敏感度67.65%,特异度76.47%),STS 26.5分(敏感度63.64%,特异度73.33%),瘢痕面积9.5%(敏感度64.71%,特异度76.47%)。相位标准差、带宽、STS及瘢痕面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73,0.72和0.71。VA事件生存曲线提示患者合并危险因素越多发生VA风险越高,合并4项,1~3项及未合并危险因素的风险分别为 64.7%,26.3%及 6.67%(logrank P=0.0011)。研究结论对置入ICD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VA事件发生者心脏功能的18F-FDGPET评估影像学具有心脏不同步增加、STS较高以及心肌瘢痕面积较大等重要特征。18F-FDG PET心脏功能评估上述三项指标独立或合并存在,提示患者VA风险程度,具有VA发生的预测作用。研究背景评估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患者心肌特点,对于发现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因素,预防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及选择恰当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Fibrillation,ICD)适应证患者具有重要价值。由于致病病因不同,心肌基质不均一性等,对有VA风险患者的心肌评价既应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来考虑,也要进行节段性分析。本研究旨在通过18氟-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F-FDG PET)评估节段性室壁增厚率对IC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 本部分研究纳入56名拟植入ICD的患者。术前均行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心肌显像和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图像通过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1 7节段分析法,应用QGS软件获得室壁增厚率(Wall thickening,WT),室壁厚度(Wallmotion,WM),左室舒张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 V),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应用QPS软件自动算法量化分析心肌瘢痕及冬眠心肌面积等指标。患者在植入ICD后每6-12个月进行定期随访,或当患者接收ICD治疗或必要时对患者进行额外随访。观察患者发生VA的情况,分析患者SPECT/18F-FDG PET心肌影像学特点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在分析的56例患者(40名男性,54.7±16.8岁)中,18例(32.14%)出现VA。对952个节段的局部功能(WT/WM)和心肌活性(正常、不匹配、瘢痕)进行了评估。与无VA组相比,VA组WT正常节段和WM正常节段比率明显降低(分别为19%vs.37%,15%vs.25%,均P<0.001),WT消失节段和反向运动节段发生率明显升高(分别为28%vs.12%,9%vs.4%,P<0.001,P<0.05)。依据节段活性分层,VA组患者灌注正常节段中WT正常节段比率偏低(30%vs.44%,P<0.05),WT消失节段的比例较高(18%vs.8%,P<0.001),且上述分布情况在冬眠心肌组(11%vs.33%,33%vs.16%,P<0.001,P<0.05),及心肌瘢痕组(3%vs.14%,44%vs.24%,P 值均<0.001)一致。WM节段分布显示,无 VA 患者心肌瘢痕节段中正常WM节段比率更高(14%vs.0%,P<0.001)。以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节段性心肌SPECT/18F-FDG PET影像学特点显示,WT及心肌瘢痕(OR,1.513,95%CI 1.014-2.258,P=0.043)与 VA 的发生有关。WT 分数越高,发生 VA风险越大(1 至 3 分时 OR 和 95%CI 分别为 1.873[1.111-3.156],2.587[1.470-4.554]和4.907[2.596-9.276])。分析患者整体心肌特点,Cox回归分析显示,室壁增厚率总评分(Sum Thickening Score,STS)分数越高,瘢痕面积越大,VA发生率越高(HR分别为 1.049[1.003-1.097]及 1.040[1.003-1.079])。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WT消失的患者更易发生VA,无论伴或不伴瘢痕(P=0.002或P<0.001)。存在心肌瘢痕者合并WT异常更易发生VA(P=0.004),然而若WT正常,心肌瘢痕存在与否患者的预后无显着差异(P=0.668)。研究结论本研究利用18F-FDG PET对拟置入ICD患者节段性评估WT,可在STS评估心脏整体功能的基础之上更好的评估局部功能,以综合评估整体和局部心功能。此外本研究还发现,WT的评估有助于心肌瘢痕更好地识别存在VA高风险患者。

楚克涛[4](2021)在《CT衰减矫正在SPECT/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CT衰减矫正(CT attenuation correction,CTAC)对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ated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GMPI)图像质量、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诊断和左心室功能参数测量的影响。方法:(1)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且临床资料和影像数据完整的疑似或确诊的CAD患者共8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5例,女性40例,正常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患者39例,高BMI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SPECT/CT静息GMPI检查,并在此检查的前后一周内完善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ECHO)检查,前后两个月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检查。(2)85例患者的GMPI均重建了无衰减矫正(no attenuation correction,NOAC)图像和CTAC图像,比较两组图像靶心图中左心室各壁心肌放射性计数的差异,并进行性别和体重指数的分层比较。(3)以CAG结果作为CAD诊断的“金标准”,比较NOAC和CTAC图像对CAD的诊断效能,并进行性别和体重指数的分层比较。(4)使用QGS软件处理GMPI数据,分别得到NOAC和CTAC对应的左心室功能参数,包括舒张末期容积(end diastolic volume,EDV)、收缩末期容积(end systolic volume,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比较NOAC和CTAC测量左心室功能参数的差异,并探究GMPI与ECHO测量左心室功能参数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1)在NOAC图像中,男性患者的左心室下壁和下间壁心肌放射性计数低于女性患者(P<0.05),高BMI患者的下壁心肌放射性计数低于正常BMI患者(P<0.05),心尖、前壁、前间壁、前侧壁和下侧壁心肌放射性计数在不同性别和不同BMI患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TAC能提高左心室下壁、下间壁和下侧壁心肌的放射性计数(P<0.05),降低心尖、前壁和前侧壁心肌的放射性计数(P<0.05),前间壁心肌的放射性计数无显着性变化(P>0.05)。在亚组人群中,男性下壁、下间壁心肌CTAC和NOAC放射性计数的差异要大于女性(P<0.05),高BMI患者下壁心肌放射性计数的差异要大于正常BMI患者(P<0.05)。与NOAC图像比较,CTAC图像有78.8%的下壁心肌放射性分布明显增加,其中男性比例大于女性(P<0.05),高BMI患者比例大于正常BMI患者(P<0.05),有60.0%的下间壁心肌放射性分布明显增加,男性比例大于女性(P<0.05)。(2)在总样本人群中,NOAC和CTAC图像诊断CAD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1.8%vs84.1%、56.1%vs75.6%、69.4%vs80.0%,与NOAC相比,CTAC图像诊断CAD的特异度提高(P<0.05),灵敏度和准确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性和高BMI患者中,CTAC提高了GMPI对CAD诊断的特异度(P<0.05),灵敏度略降低,准确度略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女性和正常BMI患者中,NOAC和CTAC图像对CAD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NOAC+CTAC联合图像诊断CAD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0.9%、78.1%和84.7%,与NOAC图像比较,特异度和准确度均显着性提高(P<0.05),灵敏度也略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NOAC和CTAC处理GMPI测量的EDV、ESV、LVEF分别为(93.48±20.34)ml和(93.61±20.38)ml,(43.53±15.68)ml和(43.38±16.26)ml,(54.14±9.30)%和(54.54±9.80)%,它们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CHO测量的EDV、ESV、LVEF分别为(88.22±18.44)ml、(35.59±13.58)ml、(60.34±9.65)%,ECHO测定的EDV、ESV均小于GMPI测量值(P均<0.05),LEVF值大于GMPI测量值(P<0.05),GMPI和ECHO测量的EDV、ESV、LVEF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87、0.78,且一致性良好。结论:(1)CTAC能提高左心室下壁、下间壁和下侧壁心肌的放射性计数,但有时会降低心尖、前壁和前侧壁心肌的放射性计数,对前间壁无明显影响;而且CTAC对GMPI图像中心肌放射性计数的影响在不同性别和不同BMI患者中存在差异。(2)CTAC能提高SPECT/CT GMPI对CAD诊断的特异度,而不降低灵敏度,其中对于男性和高BMI患者的增益更大;结合患者临床资料,综合分析NOAC和CTAC图像,能进一步提高GMPI的诊断效能。(3)SPECT/CT GMPI测量左心室功能参数不受CTAC的影响,其结果与ECHO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刘雅妮[5](2020)在《双核素心肌显像联合sST2及Galectin-3对AMI患者延迟PCI治疗的指导及预后的预测》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发病大于24小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延迟PCI治疗前,通过双核素心肌显象判断梗死区域存活心肌情况,并联合sST2及Galectin-3血清浓度指导进一步治疗,并对预后做进一步评估。方法:收集发病大于24小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延迟PCI治疗,AMI患者10例(killip分级1-2级),拟行择期PCI治疗前2日依次行99mTc-MIBI/18F-FDG双核素心肌显像,以显像剂代谢缺损面积占整体面积的百分比经计算机软件处理得存活心肌占梗死区域的百分比,获取患者梗死区域存活心肌情况,指导PCI治疗,并随访1月,对比PCI术前术后心功能(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变化,以及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同时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中sST2及Galectin-3的浓度为实验组,与同期在本院体检,年龄在18-65岁的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将AMI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清中sST2及Galectin-3的浓度做统计学处理,指导进一步治疗,评估与心功能变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预测预后。结果:1.双核素心肌显象可以评估AMI后存活心肌的面积百分比。2.梗死区有存活心肌的患者,行延迟PCI后,随访1个月,随着血运重建,血流的恢复,左室射血分数(53.50±9.44%vs 58.20±10.82%,P=0.011)、左室收缩末期容积(73.50±26.74ml vs 63.50±25.10ml,P<0.001)左室舒张末期容积(118.70±29.32ml vs 108.60±30.93ml,P<0.001)较前有改善。存活心肌得面积百分比与LVEF呈正相关(r=0.767,P=0.010),与LVESV(r=-0.847,P=0.002)、LVEDV(r=-0.799,P=0.010)呈负相关。心功能的变化在MACE事件发生与否的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LVEF:P=0.078,(35)LVESV:P=0.700,(35)LVEDV:P=0.309)。3.双核素心肌显象的病例1月随访中存活心肌范围与MACE事件发生与否的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4.实验组sST2(22.84±1.12ng/ml vs 7.71±1.24,P=0.002)及Gelactin-3(7.65±3.87ng/ml vs 1.21±0.38ng/ml,P=0.001)的浓度高于对照组,sST2及Gelactin-3浓度与LVEF的变化呈负相关(sST2:r=-0.733,P=0.016 Gelactin-3:r=-0.800,P=0.005),与LVESV的变化呈正相关(sST2:r=0.866,P=0.001Gelactin-3:r=0.689,P=0.028),与LVEDV的变化呈正相关(sST2:r=0.755,P=0.012 Gelactin-3:r=0.640,P=0.046),且sST2及Gelactin-3浓度与MACE事件的发生无明显相关(sST2:0R=1.378,90%CI:0.970-2.121Gelactin-3:0R=1.127,90%CI:0.779-1.631)。结论:对于发病大于24小时的AMI患者,利用双核素心肌显象能够明确梗死区存活心肌的情况,对进一步PCI治疗有指导意义。AMI患者sST2及Galectin-3的浓度,能为确定前临床心衰阶段提供更多信息,是预测心力衰竭不良预后的独立的生物学标志物。

杨怀鲁[6](2020)在《PET心肌血流定量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疑诊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VD)的患者进行13N-NH3 PET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MPI)检查,并对心肌血流量(myocardial blood flow MBF)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心肌血流灌注评估冠脉微循环情况并明确诊断。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间住院的有心肌缺血症状、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A后明确没有阻塞性冠状动脉血管疾病的患者20例,行静息+药物负荷13N-NH3 PET MPI,通过西门子自带的MBF程序计算PET的绝对定量指标(MBF和CFR)。结合获得的信息,参考COVADIS制定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相关的微血管性心绞痛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并将患者分为CMVD组和非CMVD组,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对CMVD组进行分型,同时对患者进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检测。对患者一般资料和易患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对hs-CRP、Hcy与静息MBF、负荷MBF及CFR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易发冠脉微血管病变因素。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入组的20例患者中,CMVD组患者16人(1型CMVD患者8人,2型CMVD患者3人,3型CMVD患者5人),非CMVD组患者4人。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总胆固醇(TC)水平、甘油三酯(TG)水平、hs-CRP及Hcy水平在CMVD组与非CMVD组间、CMVD组各亚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定量数据(静息、负荷左室整体MBF平均值,左室整体CFR平均值)在CMVD组(静息MBF平均值:0.83±0.17;负荷MBF平均值:1.67±0.38;CFR平均值:2.06±0.17)和非CMVD组(静息MBF平均值:1.10±0.15;负荷MBF平均值:2.26±0.29;CFR平均值:2.56±0.09)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分型CMVD患者间比较,1型CMVD患者的血流定量数据(静息MBF平均值:0.94±0.09;负荷MBF平均值:1.94±0.20;CFR平均值:2.16±0.17)均高于2型CMVD患者(静息MBF平均值:0.67±0.15;负荷MBF平均值:1.29±0.35;CFR平均值:1.95±0.08)和3型CMVD患者(静息MBF平均值:0.75±0.17;负荷MBF平均值:1.49±0.35;CFR平均值:1.96±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和3型CMVD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定量数据与hs-CRP、Hcy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在CMVD组静息MBF(r=-0.626,P=0.010)、负荷MBF(r=-0.566,P=0.022)、CFR(r=-0.525,P=0.037)与hs-CRP呈负相关,静息MBF(r=-0.660,P=0.003)、负荷MBF(r=-0.556,P=0.028)与Hcy呈负相关。在非CMVD组中仅发现静息MBF(r=-0.952,P=0.048)与Hcy呈负相关。结论:PET MPI心肌血流定量技术可以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进行评估,为CMVD的诊断提供依据,同时验证了这项技术在CMVD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准确性。

彰金,王红艳,李颖,吴培琳,田恩冰,周通[7](2019)在《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静息/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反向分布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初步探讨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ethoxy isbutyl isonitrile,MIBI)静息/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反向分布的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99mTc-MIBI静息/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患者127例,其中反向分布15例。分析反向分布累及左室部位,比较反向分布与非反向分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史、心肌梗死病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史的差异。结果 15例反向分布患者共10例累及左室下后壁,男8例,女2例,10例患者中8例无左室下后壁存在病变的临床证据支持。反向分组年龄低于非反向分布组(P=0.01)、男性占比高于非反向分布组(P=0.04)。两组间糖尿病病史、心肌梗死病史、PCI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IBI静息/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反向分布以男性最为多见,左室下后壁受累为主,多数与伪影有关,但反向分布与心脏微小血管病变、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冠状动脉痉挛等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信文冲[8](2019)在《CT衰减校正和门控SPECT心肌灌注显像对提高疑诊冠心病患者诊断效能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软组织衰减伪影常常导致SPECTMPI假阳性,CTAC和GMPI有助于鉴别衰减伪影,提高诊断CAD的特异性。本研究旨在评估CTAC和GMPI在疑诊CAD患者中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该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181例行SPECT/CT一站式GMPI+CTAC检查的疑诊CAD患者。两名观察者在不知道临床资料的情况下分别判读CTAC和GMPI结果,并把CAG作为诊断CAD的“金标准”。QGS定量软件自动计算LV每个心肌节段室壁运动/室壁增厚率评分,每个心肌节段室壁运动/室壁增厚率评分≥2分定义为该节段室壁运动/室壁增厚异常[1]。分别评估GMPI和CTAC在总样本人群和不同亚组(不同性别、不同体重指数和不同分支冠脉病变)对CAD的诊断效能。结果(1)在总样本人群中,NAC、CTAC和GMPI诊断CAD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 75.7%/55.1%/63.5%、52.7%/86.9%/72.9%、51.4%/96.3%/77.9%;三种方法的AUC分别为0.654、0.698、0.738。与CTAC相比,GMPI诊断CAD的特异性明显提高(P=0.014),灵敏度变化不大(P=0.869),准确性和AUC略有提高(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MPI诊断CAD的特异性、准确性及AUC较NAC均显着增加,灵敏度明显降低(P均<0.05)。(2)尽管特异性差异并不显着,GMPI诊断RCA病变CAD的灵敏度(52.0%vs.26.0%,P=0.008)及 AUC(0.733 vs.0.596,P<0.001)均显着高于 CTAC。GMPI 诊断男性疑诊CAD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均略高于CTAC(P均>0.05),AUC显着提高(0.754 vs.0.681,P=0.038)。(3)在其它亚组分析中(女性、超重、正常BMI、LAD病变、LCX病变),GMPI的诊断效能与CTAC相似或略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在男性、超重及RCA病变中,GMPI和CTAC诊断CAD的特异性明显提高(P<0.05),其诊断效能均优于NAC。结论与NAC相比,CTAC和GMPI显着提高了 SPECTMPI诊断RCA病变、男性及超重CAD的特异性。在男性和RCA病变患者中,GMPI对CAD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CTAC。

薛冰冰[9](2019)在《优化碲锌镉心脏专用SPECT心肌灌注显像采集方案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优化碲锌镉(CZT)心脏专用SPECT(CZT SPECT)一日法心肌灌注显像(MPI)采集方案,以期缩短MPI检查所耗总时间,包括(1)探讨一日法CZT SPECT静息/负荷MPI使用高、低剂量方案时的最优(最短)成像快速采集时间和临床实用性;(2)探讨CZT SPECT一日法MPI早期快速成像的可行性,以期缩短显像前所需等待时间材料与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院符合入组条件的一日法CZT SPECT MPI分别为高、低剂量显像方案的共计101例图像资料,高剂量组51例(男22例,女29例,年龄37-71岁),低剂量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18-80岁)。高剂量组静息显像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注射剂量为296-370MBq,低剂量组为111-222 MBq,静息显像后至少3h后行负荷显像,负荷剂量为静息的3倍。高剂量组静息、负荷总采集时间分别为6min、4min,低剂量组分别为8min、6min,MPI数据以表(list)文件方式存储于Xeleris工作站。使用lister软件调用每位患者MPI原始表(list)文件,分别重建采集总时间为1min、2min…至最大采集时间的MPI数据,对不同采集时间的MPI结果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心肌灌注半定量参数(SRS、SSS及TPD)分析及左心室功能参数(EF等)测定,后对不同采集时间的MPI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2)对我院2018年4月1—30日行一日法静息/运动负荷CZT SPECT MPI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符合入组条件患者静息、负荷显像均于注射显像剂99mTc-MIBI(常规剂量)后15 min内行早期显像(early imaging,EI)、等待至少30 min后行延迟显像(late imaging,LI),对EI和LI的图像质量、心肌灌注(SRS、SSS及TPD)及心功能参数(EF)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所用统计学方法有卡方检验、自身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Bland-Altman分析。结果(1)高剂量组静息、负荷显像分别采集3min、2min以上时,低剂量组分别采集4min、3min以上时,图像质量评价均为“好”或“优秀”(51/51,100%;50/50,100%);在此采集时间下,高剂量组与静息、负荷显像采集时间分别为6min、4min及低剂量组与静息、负荷显像采集时间分别为8min、6min的半定量灌注参数(SRS或SSS、TPD)及射血分数(EF)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且具有强相关性(r均>0.700,P<0.001),并且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定量结果一致性较好。低剂量组较高剂量组每位患者有效辐射剂量明显降低。(2)前瞻性研究共连续收集30例患者(男11例、女19例),静息显像EI、LI分别有26例(86%)、29例(97%)的图像质量为好或优秀(两者比较P>0.05),负荷显像EI、LI均有29例(97%)图像质量为好或优秀(两者比较P>0.05)。静息、负荷EI与LI心肌灌注及心功能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同时具有强相关性及良好的一致性。结论一日法CZT SPECT MPI高剂量方案静息、负荷MPI的最优(最短)成像采集时间为3min、2min,低剂量方案时为4min、3min,此采集时间在保障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即可获得可靠的灌注半定量参数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尤其是低剂量方案同时能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并且经验证,早期成像方案与采用指南推荐延迟时间时成像方案在图像质量、心肌灌注半定量参数及左室功能测定方面并无统计学差异,采用更短采集时间及早期成像方案可明显缩短MPI检查的所耗总时间,同时可更进一部发挥CZT SPECT优异性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

王文睿[10](2019)在《SPECT与PET心肌血流绝对定量的对比研究及其在冠脉微血管病变中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SPECT与PET心肌血流绝对定量的动物实验对比研究目的通过静息和负荷99mTc-MIBI SPECT与13N-NH3 PET动态心肌血流灌注显像(dynamic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DMPI)获得萨能奶山羊的心肌血流绝对定量指标,并将二者的定量指标进行对比,明确99mTc-MIBI SPECT DMPI绝对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雌雄不拘、体重25-30Kg的萨能奶山羊8只,分别在3日内行一日法静息+ATP负荷13N-NH3 PET DMPI和一日法静息+ATP负荷99mTc-MIBI SPECT DMPI,结果采用西门子自带的MBF程序和Myo Flow Q(Taiwan)程序进行定量分析,获得整体的(Global)及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的静息心肌血流量(rest myocardial blood flow,RMBF),负荷心肌血流量(stress myocardial blood flow,SMBF)和心肌血流储备(myocardial flow reserve,MFR)(MFR即SMBF与RMBF的比值)。并将SPECT及PET得到的绝对定量指标(RMBF、SMBF、MFR)进行对比及相关性分析。结果1.8只实验羊中,因麻醉死亡3只,1只羊显像结果不佳,4只羊纳入了分析。2.4只实验羊通过99mTc-MIBI SPECT DMPI所获得的整体的平均RMBF、SMBF与MFR分别是1.59±0.38、2.34±0.89、1.41±0.29;通过13N-NH3 PET DMPI所获得的整体的平均RMBF、SMBF、MFR分别是1.44±0.47、2.32±1.01、1.59±0.37,二者的RMBF、SMBF、M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通过99mTc-MIBI SPECT DMPI所获得的LAD的平均RMBF、SMBF与MFR分别是1.63±0.37、2.43±1.01、1.46±0.43;LCX的平均RMBF、SMBF与MFR分别是1.50±0.38、2.28±0.81、1.50±0.19;RCA的平均RMBF、SMBF与MFR分别是1.63±0.40、2.15±0.82、1.26±0.24。通过13N-NH3PET DMPI所获得的LAD的平均RMBF、SMBF与MFR分别是1.48±0.53、2.40±0.98、1.54±0.41;LCX的平均RMBF、SMBF与MFR分别是1.49±0.50、2.63±1.11、1.61±0.38;RCA的平均RMBF、SMBF与MFR分别是1.46±0.53、2.48±0.99、1.66±0.34。在实验羊的LAD、LCX、RCA三支血管中,通过SPECT和PET量化的的平均RMBF,SMBF和MFR值,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99mTc-MIBI SPECT DMPI与13N-NH3 PET DMPI在Global、LAD、LCX、RCA中的RMBF与SMBF线性相关性很好(RMBF:r=0.885,P<0.001;SMBF:r=0.871,P<0.001),二者的MFR的线性相关性良好(MFR:r=0.653,P<0.05)。结论99mTc-MIBI SPECT DMPI的绝对血流定量指标RMBF、SMBF、MFR,与“金标准”13N-NH3 PET DMPI比较相关性好;99mTc-MIBI SPECT心肌血流绝对定量分析可用于心肌血流灌注的评估。第二部分SPECT心肌血流灌注绝对定量在冠脉微血管病变中的初步研究目的通过静息和负荷99mTc-MIBI SPECT DMPI观察萨能奶山羊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VD)模型造模前、后的绝对血流定量指标及半定量指标的变化,明确SPECT心肌血流绝对定量分析方法在C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雌雄不拘、体重25-30Kg的萨能奶山羊7只,通过微球栓塞建立CMVD动物模型。分别在造模前和造模后行一日法静息+ATP负荷99mTc-MIBI SPECT DMPI,每次动态采集后1小时行静态采集。通过西门子自带软件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包括缺血的部位和缺血程度,并将造模后的缺血部位与病理进行对比。半定量分析采用五分法进行评估:0分为正常,1分为可能正常,2分为轻度心肌缺血,3分为中度心肌缺血,4分为重度心肌缺血,计算负荷心肌显像左心室心肌各节段的总积分,即负荷灌注总评分(SSS):正常:0-3分;轻度缺血:4-8分;中度缺血:9-13分;重度缺血:>13分。心肌血流绝对定量分析通过Myo Flow Q(Taiwan)程序处理,并将造模后的定量值与造模前进行对比。结果1.7只萨能奶山羊中,1号羊因栓塞过度在造模过程中死亡,2号羊在造模前显像中死亡,5号羊在造模后1天死亡。5只羊造模成功,4只羊进行了完整的造模前后心肌灌注显像。2.与造模前相比,造模后的4只实验羊(100%)在SPECT MPI图像中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肌血流灌注减低。4只CMVD模型共评估了68个左心室心肌节段,SPECT DMPI中核素分布减低的节段有6个,与病理相比较,其缺血位置大致匹配。另外,在6个核素减低的心肌节段中,3个为部分可逆性缺损,2个为固定缺损,1个为反向再分布。3.通过半定量指标SSS进行分析,4只CMVD模型中,2例(50%)正常,2例(50%)轻度缺血。4.与造模前相比,SPECT DMPI所测得的4只实验羊(100%)造模后的定量指标均出现了异常。SPECT DMPI所测得的造模后Global及三支血管的RMBF与造模前相比无显着差异(Global:1.52±0.27:1.59±0.38;LAD:1.55±0.30:1.63±0.37;LCX:1.45±0.24:1.50±0.38;RCA:1.55±0.37:1.63±0.40)(P>0.05);Global、LAD、LCX及RCA的SMBF比造模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lobal:0.74±0.19:2.34±0.89;LAD:0.67±0.18:2.43±1.01;LCX:0.82±0.23:2.28±0.81;RCA:0.81±0.15:2.15±0.82)(P<0.05)。Global、LAD、LCX及RCA的MFR也比造模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lobal:0.53±0.16:1.41±0.29;LAD:0.51±0.12:1.46±0.43;LCX:0.58±0.16:1.50±0.19;RCA:0.61±0.17:1.26±0.24)(P<0.05)。结论99mTc-MIBI SPECT心肌血流绝对定量分析可以评估CMVD的血流灌注情况。此外,SPECT心肌血流绝对定量在CMVD的诊断中优于其定性及半定量分析。

二、心肌灌注显像剂~(99m)Tc-Tetrofosmin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肌灌注显像剂~(99m)Tc-Tetrofosmin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99mTc-TF心肌灌注显像联合99mTc-HL91乏氧显像评价SMI患者的存活心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药物及仪器
    1.3 显像方法
    1.4 采集条件
    1.5 判断标准
    1.6 心肌血流灌注评分标准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双核素显像图像统计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核素心肌显像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存活心肌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11C-N-CH3-Dopamine神经显像对心肌“缺血记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心肌“缺血记忆”的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3)18F-FDG PET心脏功能评估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预测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基于~(18)F-FDG PET的心脏功能评估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预测作用
    研究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18)F-FDG PET节段性分析室壁增厚率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
    研究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研究结论
    创新性
    局限性
文献综述 核心脏病学对心脏性猝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个人简历
致谢

(4)CT衰减矫正在SPECT/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静息 SPECT/CT GMPI 检查及结果判定方法
    1.3 超声心动图检查
    1.4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的临床资料
    2.2 CTAC 对 SPECT/CT GMPI 图像左心室心肌放射性计数的影响
    2.3 CTAC对 SPECT/CTGMPI诊断冠心病的影响
    2.4 CTAC对 SPECT/CT GMPI测量左心室功能参数的影响
3 讨论
    3.1 CTAC对 SPECT/CT GMPI左心室心肌放射性计数的影响
    3.2 CTAC 对 SPECT/CT GMPI 诊断冠心病效能的影响
    3.3 CTAC对 SPECT/CT GMPI测量左心室功能参数的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测量左心室功能参数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5)双核素心肌显像联合sST2及Galectin-3对AMI患者延迟PCI治疗的指导及预后的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双核素心肌显像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6)PET心肌血流定量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7)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静息/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反向分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显像仪器
    1.3 显像方法
    1.4 图像分析
    1.5 研究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资料
    2.2 图像分析
    2.3 静息/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
    2.4 反向分布患者表现
    2.5 反向分布组陈旧心梗患者表现
3 讨论

(8)CT衰减校正和门控SPECT心肌灌注显像对提高疑诊冠心病患者诊断效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门控心肌灌注SPECT显像与CT衰减校正在鉴别MPI衰减伪影的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9)优化碲锌镉心脏专用SPECT心肌灌注显像采集方案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优化CZT SPECT MPI快速采集时间的初步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患者准备与图像采集
        1.1.3 图像处理
        1.1.4 图像分析
        1.1.5 有效辐射剂量计算
        1.1.6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患者个体特征资料
        1.2.2 图像质量
        1.2.3 定量参数
        1.2.4 组内不同时间测定的 SRS(SSS)、TPD 及 LVEF 的一致性分析
        1.2.5 人均有效辐射剂量
    1.3 讨论
    1.4 小结
二、CZT SPECT MPI早期成像可行性的初步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入组患者
        2.1.2 显像方案
        2.1.3 负荷试验
        2.1.4 显像设备
        2.1.5 图像分析
        2.1.6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入组患者一般资料
        2.2.2 图像质量对比
        2.2.3 心肌灌注参数及左心室射线分数比较
        2.2.4 一致性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碲锌镉SPECT心脏专用机成像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对比与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SPECT与PET心肌血流绝对定量的对比研究及其在冠脉微血管病变中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1
中文摘要2
英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第一部分:SPECT与 PET心肌血流绝对定量的动物实验对比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SPECT心肌血流灌注绝对定量在冠脉微血管病变中的初步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心肌灌注显像剂~(99m)Tc-Tetrofosmin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99mTc-TF心肌灌注显像联合99mTc-HL91乏氧显像评价SMI患者的存活心肌[D]. 朱卓豪.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2]11C-N-CH3-Dopamine神经显像对心肌“缺血记忆”的实验研究[D]. 贾凯丽.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3]18F-FDG PET心脏功能评估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预测作用的研究[D]. 井然.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CT衰减矫正在SPECT/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中的应用研究[D]. 楚克涛.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5]双核素心肌显像联合sST2及Galectin-3对AMI患者延迟PCI治疗的指导及预后的预测[D]. 刘雅妮.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6]PET心肌血流定量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的临床研究[D]. 杨怀鲁.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7]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静息/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反向分布的研究[J]. 彰金,王红艳,李颖,吴培琳,田恩冰,周通. 实用医学杂志, 2019(23)
  • [8]CT衰减校正和门控SPECT心肌灌注显像对提高疑诊冠心病患者诊断效能的临床研究[D]. 信文冲. 苏州大学, 2019(07)
  • [9]优化碲锌镉心脏专用SPECT心肌灌注显像采集方案的初步研究[D]. 薛冰冰.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SPECT与PET心肌血流绝对定量的对比研究及其在冠脉微血管病变中的初步研究[D]. 王文睿.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心肌灌注显像剂~(99m)Tc-Tetrofosmin的临床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