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新焦点对西部大开发的挑战

WTO新焦点对西部大开发的挑战

一、WTO新焦点对西部大开发的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庞坤缺[1](2021)在《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开放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素,体现了一个国家致力于自身发展和不断走向世界的发展诉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其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开放”“怎样扩大开放”“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倡议,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遵循,同时,为探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这个主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再探讨其理论特征、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逻辑关系,接着深入梳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现实依据等,再对其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接着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探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最后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世界影响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把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述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问题,梳理介绍清楚,为整个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对开放、对外开放、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再具体分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最后在改革开放的框架内分析了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关系。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清了一些基本概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现实依据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释。概而观之,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刻必然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为理论基础,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对外交往理念、对外开放理论,成为其形成的宝贵思想资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等,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现实根基。第四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本章从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并从根本理念、战略布局、重要支撑、价值目标、重要保障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之间所具有的严密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中心,为后两章的研究做好铺垫、打下基础。第五章针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展开剖析,本章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是其在思想维度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是其在实践维度的方法论。在新时代境遇下,科学把握、系统剖析其方法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实践方略的践行,指导新时代对外开放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六章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终点,在前几章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本章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集中揭示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具体来看,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总结了其理论贡献;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等方面剖析了其实践意义;从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探讨了其世界影响。

刘建党[2](2019)在《治理质量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伴随深刻的制度变迁,经济增长取得了伟大成就。此外,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都从战略层面肯定了良好治理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治理议题从一般性的学术研究上升为中央重大政策决策研究。围绕治理议题的相关研究,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1)治理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现有文献以跨国分析为主,关注中国省域的研究大多忽视了治理质量的多维视角,忽视了良好治理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效应、空间溢出效应,数据期限也比较陈旧。(2)治理质量的实际测度,注重跨国、跨地区的比较分析,有关中国省域治理的研究比较少,多维治理视角忽略了市场化改革,指标筛选忽视了定量方法,权重确定忽视了时序全局因子分析法。因此,本文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治理质量如何影响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基于此,本研究以“诺斯悖论”为逻辑起点,通过界定“中国省域治理”概念和构建理论分析框架,计算中国省域治理质量综合指数,实证分析治理质量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中国省域治理质量的评估体系与实证研究,即,提出中国省域治理评估的主要内容,确定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实证分析中国省域治理质量综合指数(2001-2016)。(2)权力悖论视角下治理质量影响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研究,即,从缓解“权力悖论”的视角入手,实证检验治理质量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内生性等多个方面开展稳健性分析。(3)时间跨度视角下治理质量影响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研究,即,纳入时间跨度的影响,分别研究治理质量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长期效应,从多角度进行稳健性检验。(4)空间效应视角下治理质量影响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研究,即,检验治理质量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计算空间溢出效应的大小和比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的分布特征。本研究对上述内容进行系统剖析,深化和丰富了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创新点包括三个方面:(1)把空间溢出因素纳入治理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构建了治理质量、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的新理论框架,提出了周边地区治理质量影响本地区经济增长的三种主要路径,以及本地区治理质量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反馈效应,剖析了空间溢出视角下治理质量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2)首次实证检验了治理质量、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获得了周边地区治理质量与本地区经济增长存在“U型曲线”关系,且空间溢出效应受到区域异质性、时期异质性显着影响的新发现。量化了治理质量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得到了空间溢出已成为治理质量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的新结果。量化了空间溢出效应在邻近地区的梯次分布情况,提出了治理质量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距离扩大而逐步变小的新观点。(3)采用了新的中国省域治理质量综合指数,实证分析提出了良好治理具有显着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效应的新观点;获得了良好治理的高速度经济增长效应呈现“倒U曲线”变化趋势的新发现;得到了良好治理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效应、高速度经济增长效应均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异质性显着影响的新结论。基于如上主要创新点,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理论意义,一方面,本文构建了治理质量影响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为理解治理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理论描述,为开展相关实证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本文界定了“中国省域治理”概念,提出了中国省域治理质量的评估框架,为开展有关中国省域治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了新支撑。(2)实践意义,一方面,本文证实了良好治理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这些可以作为中国大力提升省域治理质量、培育治理质量高值集聚中心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本文实证分析了中国省域治理质量的演进特征,这可以成为识别中国省域治理质量的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的重要参考。

刘妍[3](2018)在《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不容动摇。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产业的集约增长和优化升级是推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随着中国农业产业规模化和科技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业产业早已告别单纯发展初级农产品的阶段,在保障本国粮食安全和居民需求的基础上,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已成为促进本国农业产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依托。但总体上,中国农业产业规模虽大,却呈现结构合理化偏低、加工深度不足、技术水平落后等普遍问题。随着开放市场和区域经济—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代表各自国内农业产业的竞争实力,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角逐日益激烈。对于参与全球经济与国际分工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是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国作为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重要供给方,出口规模日益庞大,出口质量持续上升,整体出口贸易水平的提高不仅代表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贸易利益所得的增加,其作为农业产业中具备先进技术经验的优势竞争力,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更是与日俱增。尤其在当前农业经济呈现结构性减速,且内外经济局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形势下,正确认识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将有助于形成行之有效的政策引导,使出口贸易对产业的影响效应发挥到最大,这对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的核心主题是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传导机制,围绕这一主题,沿着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技术路线,从“量”和“质”两个层面,即出口规模和出口质量对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对出口贸易影响产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对研究范围进行基本界定,并从理论层面分析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传导机制,进而借鉴已有理论成果,构建理论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对农产品贸易和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分别进行评价分析。其中,对农产品贸易的分析从出口规模和出口质量两个层面展开。出口规模层面主要从出口总量、产品结构和地区分布角度进行分析;出口质量层面在构建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标的基础上,对产品和地区出口质量的差异进行比较评价。对农业产业的分析从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两个层面展开。产业规模层面主要从整体规模、内部结构和地区分布角度进行分析;产业结构层面在构建衡量指标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水平进行比较评价。然后,在基本现状的把握基础上,以理论机制为依据,从直接影响和影响机制两个层面,逐步深入地实证检验农产品出口规模和出口质量分别对农业产业规模化、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影响。第一层面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运用静态面板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以及动态面板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直接影响的方向和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第二层面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以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学技术和制度质量为中介变量,实证检验出口贸易通过中介变量的传导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从中得出各中介变量的传导作用及中介效应的贡献程度。根据以上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农产品出口和农业产业均呈平稳增长趋势,其中,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和产业是增长的主力,而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和产业的提升潜力更大,中西部地区出口和产业提升速度均快于东部地区;第二,农产品出口贸易能显着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出口质量的促进效果优于出口规模,尤其对中西部产业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影响最为显着;第三,农产品出口规模和出口质量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的传导路径有所差别,物质资本和科学技术的传导作用必不可少,人力资本在出口规模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中具有传导作用,制度质量在出口质量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中具有传导作用;第四,东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已不及中西部,中部地区制度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投入力度亟待加强。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推动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更为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启示,第一,利用国内外市场,重视技术和品牌,提升出口贸易质量;第二,重视合理化调整,加速高级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第三,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加强中西部引进力度,扩大中介传导效应;第四,优化内外制度环境,缩小地区制度差异,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肖文兴[4](2012)在《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近九亿农业人口的生存问题和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农业进行保护,确保入世后的农业产业安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紧迫。农业产业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经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时,能够基本上不受威胁、干扰和破坏而保持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不会引发国内农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它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业竞争力是保障农业安全的基本手段。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挑战,如外资对我国农业的控制增强,潜在风险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我国农业产业链不发达,产业整体竞争力受到制约等。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投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农业产业的竞争。一些开放度高、缺乏有效调控手段的产品受贸易和外资进入影响大,产业安全状况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其中羊毛、棉花、大豆是较为典型的三个品种。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作物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一些,包括棉花、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玉米、大豆和大麦。而小麦和大米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入世会对水果、蔬菜和畜产品带来有利影响。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冲击大于机遇。根据何维达和何昌(2002)的研究,中国农业在2001前基本安全,本文改进研究方法,借鉴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IMD和WEF在整合国际竞争力的多指标体系时的方法,建立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探索性的结论:根据本文的研究,加入“WTO”后,2002-2009年,中国农业的安全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中国农业仍然是“基本安全”,接近“不安全”的边缘,因为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增加,需要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措施。与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而且,首次对湖南农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同时,编写了附录一的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根据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的五个安全度区域及其状态标识本研究创新地设置相应的预警灯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它国家农业保护政策启示我们:应完善我国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我国农业;产业保护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应并重,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保护手段力求多样化和灵活性;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运用世贸组织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和规定,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下,我国要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建立农业保障体系,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推进农业税制改革和国家财政支持,合理利用外资。我们必须要构筑起确保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树立“大开放”、“大发展”、“大安全”的农业产业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于扩大开放的相互依存中促进大发展,于大发展的相互合作过程中谋求大安全。但是,农业产业安全具有其产业特色所要求的特殊性,应采取如下保障措施: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建立灵敏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防范产业安全风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中国农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建立完整自主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品牌,自主定价体系,降低对外依存度,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抵御外部冲击,保障产业安全。

龚微[5](2009)在《气候变化国际法中的差别待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环境问题进入国际社会关注视野的最初开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就存在着尖锐的对立。这些对立和冲突也表现在气候变化国际法中,体现为有关其结构、性质、发展等诸多方面的争论。但主要还是集中体现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合作中各个国家谁应承担义务、采取怎样的措施和方式来承担义务的关注。给予发展中国家差别待遇的规范及其基本原则在联合国主持的一系列会议的大量决议中得到确立。虽然差别待遇的发展过程经历了许多变化、波折和挑战,但是国际社会对差别待遇规则、制度及原则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国际法律文件也逐步生效,包含有具体的内容,并产生了法律约束力,成功地实现了从“应有法”向“实在法”转变。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人类环境会议,国际社会达成了初步的共识;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被通过,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待遇正式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法;再到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厘岛行动计划》,确定在2009年年底之前达成接替《京都议定书》,旨在减缓全球变暖的新协议,差别待遇一直贯穿这个过程的始终,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作为气候变化国际法的核心,所包含的关注发展中国家发展、给予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更优惠的差别待遇的规则、制度及原则,类型之完整,发展水平之高,为国际法其它领域所罕见。在全球合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大活动中,差别待遇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其存在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来,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全文紧扣差别待遇这一主题进行研究,立足于气候变化这一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问题,通过回顾差别待遇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分析和总结发展中国家参与气候变化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在差别待遇所面临的挑战及其解决途径问题上,力图用国际法视角下的和谐世界理念阐述差别待遇产生的合理性,并用和谐世界的理念指导差别待遇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结构上,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气候变化与气候变化国际法中的差别待遇”,是本文的导论,对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化国际法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理清“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国际法”、“发展中国家”、“差别待遇”等相关术语的使用状况,并进行概念界定,为全文论证奠定基础。总结出这些概念的特点,指出差别待遇在气候变化国际法中产生的必然性,以求为全文提供一个背景性的分析框架。第二章“气候变化国际法中差别待遇的形成与发展”,先对差别待遇的产生进行简单分析,然后以《京都议定书》的缔结和生效为线索,追溯、总结气候变化国际法中的差别待遇的提出、各利益相关方对发展中国家要求和呼声的回应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对“后京都时代”差别待遇发展趋势进行简单展望。第三章“气候变化国际法中差别待遇的基本原则”,对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公平互利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介绍和分析,阐述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所具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分析其存在不足,提出公平互利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来弥补和完善,以期更好体现气差别待遇所蕴含的目标。第四章“气候变化国际法实施机制中的差别待遇”,阐述气候变化国际法中的差别待遇规范如何实施。分析包含了信息通报机制、资金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和遵约机制的气候变化国际法综合实施机制所包含的差别待遇规范,总结其共性。第五章“国际法其它领域中的差别待遇:影响与借鉴”,对国际海底法律制度、臭氧层保护制度和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差别待遇进行总结和梳理,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探寻这些领域的差别待遇对气候变化国际法中的差别待遇产生的影响和借鉴。第六章“和谐世界背景下的差别待遇:回顾与前瞻”为全文的结语,在回顾、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并联系我国情况进行了分析论证。指出和谐世界背景下的现代国际法应致力于尊重世界各国之间的差别,为推动发展问题的解决应完善相应的差别待遇;差别待遇的未来也需要借助和谐世界的理念,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同时,分析差别待遇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上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

米合拉衣·吐尔逊[6](2009)在《西部大开发与新疆法治建设》文中研究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将此纳入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远景目标纲要之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保障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自身法治环境的建设,因而,我们必须对西部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地方立法权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进一步完善新疆地方经济立法的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地方立法保障。同时,新疆法治的发展也要求加强执法,公正司法,发展法律服务事业,加强法治教育,积极普法,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完善法治环境,在西部开发进程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针对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进而论述了西部大开发与新疆法治建设的关系,在论述的过程中提出了本文的基本观点:即新疆经济的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立法的保障。必须通过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育和用好各类人才等法律措施体现法律制度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最后,为加强和推进新疆法治建设,从立法、司法、执法和法制教育等方面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完善措施。

宋敏[7](2008)在《“非市场经济地位”与中国的外交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国际贸易救济制度中有关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相关规定已经严重危及中国正常的对外贸易和中国的国家利益。这首先是因为与“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定相关的、在反倾销调查中确定倾销成立与幅度的替代国制度、反倾销报复中的一国一税制度让中国很难做出有力和到位的回应。其次,由于受“非市场经济”条款的约束,国外对华反补贴调查中也大量采用替代国的方法确定补贴率,从而更容易做出补贴成立的裁决、征收更高的反补贴税。另外,专门针对中国制定的特保措施设定了比一般的保障措施更低的门槛,这又成为国外对华滥用保障措施的根源。“非市场经济”问题是冷战思维在国际贸易领域的遗留的具体表现,其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背景,美国在该规则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之中起着决定性的领导作用。中国在“入世”谈判中,为了早一些融入到WTO所倡导的、以保护自由公平竞争为目标的多边贸易体制中,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权衡利弊后在相关入世协议中加入了“非市场经济”条款,这就为其他国家抵制或限制从中国进口的产品提供了“合法的”借口。“非市场经济”问题对中国的影响反映在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措施等国际贸易救济的整个体系中。受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相关规定的影响,中国不仅连续12年多成为世界上受反倾销危害最大的国家,而且也已经成为受反补贴措施危害最大的国家。反补贴调查的对象不仅包括涉案企业,而且包括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因而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外交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对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认为其无关大局、等闲视之,而是要理性看待、冷静分析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此问题上的真实意图和要价,通过合理利用、参与构建WTO贸易政策评审机制、WTO争端解决机制等多边机制以及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手段,并针对各国不同的利益诉求与之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策略,重点争取美国、欧盟等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从而以点带面,争取在全球范围内尽早解决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将可能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范娟[8](2008)在《重庆朝天门市场项目的发展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庆朝天门市场项目为重庆市地产品销售和居民生活购物提供了方便,其主要经营服装鞋帽、床上用品、布料、文化用品、小百货等行业,被国家经贸委、国家内贸部列为全国首批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在西南西北亿元百强商品批发市场中也位居榜首。进入21世纪,在面临中国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及批发市场竞争日益加强的环境中,如何使朝天门市场保持竞争优势,持续健康的发展,是摆在朝天门市场项目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对朝天门市场项目的发展规划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朝天门市场项目的发展历程作了简单介绍,并对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作了阐述;在以环境为基础的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对朝天门市场项目面临的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中国加入WTO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PEST分析法),同时也对朝天门市场项目的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行了考察,找出朝天门市场项目所面临的关键内外环境因素;然后,通过对顾客、供应商、替代品、潜在进入者和行业内竞争等五种竞争力量的分析,了解行业的竞争结构,确定项目所处的竞争态势;在对项目内外关键因素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根据战略地位及内部-外部(IE)矩阵的分析明确朝天门市场项目的发展规划,利用优势-劣势-机会-威胁(SWOT)分析方法提出朝天门市场项目发展的备选战略;最后,结合各种分析结果,根据朝天门市场项目的实际提出了可行的发展规划思路和措施。

王晋南[9](2006)在《跨国公司对华服务贸易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加入WTO之后,产业结构和服务贸易政策逐步调整,在世界服务贸易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对此,跨国公司,尤其是服务业跨国公司迅速做出了反应,调整了对华服务贸易战略。他们在对华服务业方面由被动、试探性地进入转变为主动、战略性地进入;从过去的在中国政府主导下进行投资的模式转变为,按照WTO协议框架的要求,结合中国政府在加入WTO背景下的新战略、新政策,根据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和自身发展规律进行竞争性投资的模式。这种战略性调整表现在投资方式、产权安排、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跨国公司对华服务贸易的战略调整是对我国加入WTO后经济政策环境变化的正常反应,从而要求我国政府和服务业企业积极采取对策应对挑战。本文在分析服务业跨国公司战略调整的基础上,就我国政府和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战略调整提出了发展新兴服务业、梯度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培养服务贸易人才、建立名牌服务企业等对策和建议。

谢凌峰[10](2006)在《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珠江三角洲港口资源整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港口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港口的发展研究要基于可持续发展观,体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使得港口的发展能够辐射周边经济产业带,从而实现整个社会总体的现代化,同时考虑到人的生存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本研究正是在港口管理体制变迁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大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建立港口资源整合理论。本文综合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系统科学等理论,借鉴了国内外典型地区港口资源整合的实践,对港口资源整合作出经济学理论分析,通过珠江三角洲港口资源整合管理诊断,设计出港口资源整合的框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保障。 首先,本文对珠江三角洲港口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在界定珠江三角洲范围的基础上,描述了其总体状况,对珠江三角洲主要港口的工程经济条件进行分析。论文对珠江三角洲的港口布局规划进一步评价,指出了港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典型地区港口资源整合的实践,并对借鉴经验作出总结。分析美东和美西地区港口、密西西比河流域港口、鹿特丹港口、新加坡港口、宁波-舟山港口和上海港口对资源整合的成功经验,并结合珠江三角洲的具体情况,总结了五项借鉴。 第三,本文在对港口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港口资源整合作出经济学分析。提出港口群系统整体发展的期望目标、港口资源整合的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港口资源整合的思路和模式。然后,分别从港口集群和单个港口的角度分析了港口资源整合的成本与收益。最后,进行港口资源整合的风险分析,并给出规避港口资源整合风险的对策。 第四,本文对珠江三角洲港口资源整合的进行了管理诊断。首先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港口资源整合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再利用SWOT原理对珠江三角洲的港口资源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因素评价矩阵,通过加权计算,定量分析港口资源整合的优劣势和机会与威胁。建议采取增长性战略,实现航道建设重点转移,建设高等级骨干航道网,充分发挥内河航运的优势。 第五,本文对珠江三角洲港口资源整合进行实证分析。在珠江三角洲港口资源整合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基础上,根据广东沿海港口群的演变与发展,设计

二、WTO新焦点对西部大开发的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新焦点对西部大开发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开放的内涵
        2.1.2 对外开放的内涵
        2.1.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2.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2.2.1 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
        2.2.2 强烈的风险意识
        2.2.3 博大的国际胸怀
        2.2.4 科学的思维方式
        2.2.5 形象的语言风格
    2.3 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关系
        2.3.1 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为对内改革提供丰富经验
        2.3.2 以改革促开放,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基础
        2.3.3 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3.1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3.1.1 国际背景
        3.1.1.1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
        3.1.1.2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
        3.1.1.3 国际规则体系面临深刻变革
        3.1.2 国内背景
        3.1.2.1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3.1.2.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3.1.2.3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
    3.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2 列宁关于开放的理论
        3.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1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3 江泽民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4 胡锦涛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交往和开放的思想资源
        3.2.3.1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3.2.3.2 郑和下西洋,“锐意通四夷”的睦邻友好交往思想
        3.2.3.3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知夷情”“解夷事”“睁眼看世界”等开放思想
        3.2.3.4 康有为、梁启超的开放思想
        3.2.3.5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思想
    3.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3.3.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3.3.2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
        3.3.3 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3.3.4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4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1 根本理念: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
        4.1.1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4.1.1.1 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4.1.1.2 扩大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4.1.2 开放发展新理念的丰富内涵
        4.1.2.1 主动开放
        4.1.2.2 全面开放
        4.1.2.3 共赢开放
        4.1.2.4 双向开放
        4.1.2.5 公平开放
        4.1.3 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4.1.3.1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4.1.3.2 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4.1.4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4.1.4.1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特点
        4.1.4.2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更均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
    4.2 战略布局:完善对外开放布局
        4.2.1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4.2.1.1 打造东部沿海开放新高地
        4.2.1.2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
        4.2.1.3 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4.2.2 完善对外开放贸易布局,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4.2.2.1 不断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4.2.2.2 推动多边、区域、双边贸易协同发展
        4.2.2.3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4.2.2.4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4.2.3 完善对外开放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
        4.2.3.1 稳步实施“引进来”
        4.2.3.2 积极推进“走出去”
    4.3 战略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4.3.1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
        4.3.1.1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
        4.3.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
        4.3.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目标
        4.3.2.1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4.3.2.2 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
        4.3.2.3 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
        4.3.2.4 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4.3.2.5 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4.3.3 “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
        4.3.3.1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
        4.3.3.2 设施联通不断加强
        4.3.3.3 贸易畅通不断提升
        4.3.3.4 资金融通不断扩大
        4.3.3.5 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4.3.4 “一带一路”建设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影响
        4.3.4.1 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4.3.4.2 为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辟广阔空间
    4.4 重要支撑: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1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定位与角色
        4.4.1.1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4.4.1.2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4.4.2 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2.1 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4.4.2.2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4.4.3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
        4.4.3.1 在全球政治和安全领域展示中国担当
        4.4.3.2 在经济金融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4.4.3.3 在网络治理新兴发展领域承担中国责任
        4.4.3.4 在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中贡献中国力量
    4.5 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4.5.1.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4.5.1.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4.5.1.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4.5.1.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4.5.1.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4.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4.5.2.1 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4.5.2.2 安全上坚持共治共处,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4.5.2.3 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4.5.2.4 文化上坚持互鉴共存,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4.5.2.5 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4.6 重要保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4.6.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4.6.1.1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实基础
        4.6.1.2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4.6.1.3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
        4.6.2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实践
        4.6.2.1 秉持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4.6.2.2 树立“亲诚惠容”理念,构建新型周边关系
        4.6.2.3 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
5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5.1 思想维度
        5.1.1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
        5.1.2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
        5.1.3 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
    5.2 实践维度
        5.2.1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5.2.2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
        5.2.3 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
        5.2.4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
6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6.1 理论创新
        6.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
        6.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6.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6.2 实践意义
        6.2.1 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新动力
        6.2.2 为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新空间
        6.2.3 为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提供新平台
    6.3 世界影响
        6.3.1 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动能,展示了中国力量
        6.3.2 为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提供了中国方案
        6.3.3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治理质量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伟大成就
        1.1.2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巨大挑战
        1.1.3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地位
        1.1.4 提出治理质量影响经济增长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治理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3.2 治理质量的测度视角与实证
    1.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1 主要贡献
        1.4.2 主要不足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治理质量影响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中国省域治理”的概念界定:基于地方治理视角
        2.1.1 从“诺斯悖论”到“权力悖论”
        2.1.2 “权力悖论”的“中国省域治理”解
        2.1.3 “中国省域治理”的概念界定
    2.2 治理质量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基于权力悖论视角
        2.2.1 制度与经济增长:一个理论模型
        2.2.2 治理质量对经济增长的本地效应
    2.3 治理质量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基于时间跨度视角
        2.3.1 制度变迁、时间跨度与绩效传导
        2.3.2 制度变迁的边际效益先增后减现象
        2.3.3 治理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效应
    2.4 治理质量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基于空间溢出视角
        2.4.1 制度质量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2.4.2 治理质量、地理位置与空间依赖
        2.4.3 治理质量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省域治理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
    3.1 评估体系构建
        3.1.1 基本原则
        3.1.2 评估内容
        3.1.3 指标体系
        3.1.4 指标筛选
    3.2 数据与方法
        3.2.1 样本数据
        3.2.2 评估方法
    3.3 时序全局因子分析
        3.3.1 构建分析模型
        3.3.2 检验前提条件
        3.3.3 确定指标权重
    3.4 治理质量评估结果
        3.4.1 指数有效性
        3.4.2 省域排名
        3.4.3 改善幅度
        3.4.4 变异水平
        3.4.5 聚类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治理质量影响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权力悖论视角
    4.1 理论假说
        4.1.1 良好治理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显着正向影响
        4.1.2 良好治理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边际递减
    4.2 模型与方法
        4.2.1 模型设定
        4.2.2 变量选择
        4.2.3 研究方法
    4.3 实证分析结果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模型假设检验
        4.3.3 初步计量结果
        4.3.4 地区差异性
        4.3.5 时期差异性
    4.4 稳健性检验
        4.4.1 内生性问题
        4.4.2 样本类型选择
        4.4.3 模型形式选择
        4.4.4 变量形式选择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治理质量影响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时间跨度视角
    5.1 理论假说
        5.1.1 治理质量与人均GDP增长率的“倒U曲线”关系
        5.1.2 良好治理具有显着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效应
        5.1.3 治理质量对人均GDP增长率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
    5.2 模型与变量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择
    5.3 长期效应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模型假设检验
        5.3.3 初步分析结果
        5.3.4 地区差异性
        5.3.5 稳健性检验
    5.4 短期效应分析
        5.4.1 初步计量结果
        5.4.2 经济发展水平
        5.4.3 地区差异性
        5.4.4 时期差异性
        5.4.5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治理质量影响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空间溢出视角
    6.1 理论假说
        6.1.1 治理质量对经济增长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6.1.2 空间溢出效应随着距离扩大而逐步衰减
    6.2 模型与变量
        6.2.1 模型设定
        6.2.2 变量选择
        6.2.3 空间权重矩阵
    6.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6.3.1 空间统计分析方法
        6.3.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6.3.3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6.4 空间计量分析
        6.4.1 初步计量结果
        6.4.2 地区差异性
        6.4.3 时期差异性
        6.4.4 稳健性检验
        6.4.5 进一步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出口贸易对产业发展的直接影响
        1.2.2 出口贸易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主要不足
第2章 基本界定和理论机制
    2.1 基本界定
        2.1.1 概念范围的界定
        2.1.2 结构分类的界定
    2.2 影响机制
        2.2.1 影响效应
        2.2.2 传导机制
    2.3 理论模型
        2.3.1 出口贸易影响产业规模增长的理论模型
        2.3.2 出口贸易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分析
    3.1 农产品出口规模发展分析
        3.1.1 农产品出口总量变动
        3.1.2 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
        3.1.3 农产品出口地区分布
    3.2 农产品出口质量发展分析
        3.2.1 测度指标的选取
        3.2.2 产品出口质量发展水平
        3.2.3 地区出口质量发展水平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分析
    4.1 农业产业规模增长分析
        4.1.1 农业产业整体规模变动
        4.1.2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变动
        4.1.3 农业产业地区分布变动
    4.2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分析
        4.2.1 测度指标的选取
        4.2.2 农业产业合理化水平
        4.2.3 农业产业高级化水平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的实证检验
    5.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5.1.1 研究方法
        5.1.2 模型构建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5.2.1 变量选取
        5.2.2 数据处理
    5.3 静态影响实证分析
        5.3.1 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规模化的影响
        5.3.2 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合理化的影响
        5.3.3 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高级化的影响
        5.3.4 静态实证结果
    5.4 动态影响实证分析
        5.4.1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定阶
        5.4.2 PVAR模型的GMM估计
        5.4.3 PVAR模型的脉冲响应
        5.4.4 PVAR模型的方差分解
        5.4.5 动态实证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的传导实证
    6.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6.1.1 研究方法
        6.1.2 模型构建
    6.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6.2.1 中介变量
        6.2.2 数据处理
    6.3 物质资本积累的传导效应
        6.3.1 出口规模对产业发展的物质资本积累中介检验
        6.3.2 出口质量对产业发展的物质资本积累中介检验
    6.4 人力资本投入的传导效应
        6.4.1 出口规模对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投入中介检验
        6.4.2 出口质量对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投入中介检验
    6.5 科学技术溢出的传导效应
        6.5.1 出口规模对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溢出中介检验
        6.5.2 出口质量对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溢出中介检验
    6.6 制度质量提升的传导效应
        6.6.1 出口规模对产业发展的制度质量提升中介检验
        6.6.2 出口质量对产业发展的制度质量提升中介检验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 本文研究的目的,对国民经济或学术上的意义,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4 当前研究的缺陷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本文研究的内容,设计方案、预期效果
        2.1 论文的结构及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思路和效果
        2.4 研究框架
        2.5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第二章 产业安全与农业产业安全
    1 产业安全的内涵
    2 用模型诠释产业安全
        2.1 基本假设
        2.2 基本理论模型
        2.3 最佳产业安全状态的确定
        2.4 产业安全水平的测度
    3 农业产业安全
        3.1 农业产业安全的定义
        3.2 农业产业安全的决定因素
        3.3 农业产业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
    1 按照“WTO”规则,调整农业政策
        1.1 调整农业法律法规
        1.2 调整国内支持政策
        1.3 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
        1.4 调整农产品食品卫生安全政策
        1.5 减让农产品进口关税
    2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2.1 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化
        2.2 其它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状况
    3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
        3.1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变化情况
        3.2 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影响
    4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影响
    5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及产生的安全风险
        5.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
        5.2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风险
    6 展望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与新一轮WTO谈判
        6.1 展望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6.2 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WTO谈判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与预警
    1 中国农业现状
        1.1 食物与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面临5个方面的矛盾
        1.2 食物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存在的“三个不可逆转”
        1.3 中国农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2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及竞争因素分析
        2.1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
        2.2 价格竞争因素分析
        2.3 质量竞争因素分析
    3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
        3.1 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3.2 对中国农业安全度的估算
        3.3 湖南农业产业安全度的初步估算
    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
        4.1 产业安全预警的涵义
        4.2 建立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紧迫性
        4.3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的阶段
        4.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执行
    5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危机的事发、事后管理
        5.1 中国产业安全危机的特征
        5.2 政府是产业安全危机管理的主体
        5.3 农业产业安全危机事发、事后管理的构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国际经验
    1 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保护农业
        1.1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1.2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
    2 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措施
        2.1 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2 大量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关税等措施保护国内农业
        2.3 实行适度的政府配售和购销价格政策,保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4 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出口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外向型发展
        2.5 加大农业投资和补贴,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支持农业发展
    3 世界各国农业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1 完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农业
        3.2 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内需并重
        3.3 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利用世贸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
        3.4 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
        3.5 应用灵活性和多样化的保护手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
    1 在WTO《农业协议》条件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1 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
        1.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1.3 增加国家财政支持和农业税制改革的力度,合理利用外资
        1.4 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
        1.5 建立农业创新体系
        1.6 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
        1.7 建立农业保障体系
        1.8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维护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政策保障
        2.1 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
        2.2 健全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2.3 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
        2.4 做好农业产业损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灵敏有效的产业安全预警系统
        2.5 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保障产业安全
        2.6 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
        2.7 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2.8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研究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中国紫菜出口日本案”
附录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5)气候变化国际法中的差别待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气候变化与气候变化国际法中的差别待遇
    第一节 气候变化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一、基本概念
        二、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理论
        三、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第二节 气候变化国际法的兴起
        一、气候变化国际法的定义
        二、气候变化国际法的主要内容
        三、气候变化国际法与发展中国家
        四、气候变化国际法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气候变化国际法中的差别待遇概述
        一、差别待遇的定义
        二、差别待遇的类型
        三、差别待遇的性质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气候变化国际法中差别待遇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差别待遇的产生背景
        一、《气候公约》产生前的酝酿
        二、《气候公约》产生后的发展
    第二节 《京都议定书》缔结前的差别待遇
        一、《气候公约》第一届缔约方会议:《柏林授权》
        二、《气候公约》第二届缔约方会议:《日内瓦部长宣言》
        三、《气候公约》第三届缔约方会议:《京都议定书》
    第三节 《京都议定书》生效前的差别待遇
        一、《气候公约》第四届缔约方会议:《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
        二、《气候公约》第五届缔约方会议
        三、《气候公约》第六届缔约方会议:《波恩协定》
        四、《气候公约》第七届缔约方会议:《马拉喀什协议》
        五、《气候公约》第八届缔约方会议:《德里宣言》
        六、《气候公约》第九届缔约方会议
        七、《气候公约》第十届缔约方会议
    第四节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的差别待遇
        一、《气候公约》第十一届缔约方会议(《京都议定书》第一届缔约方会议)
        二、《气候公约》第十二届缔约方会议(《京都议定书》第二届缔约方会议)
        三、《气候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会议(《京都议定书》第三届缔约方会议):《巴厘岛行动计划》
        四、《气候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会议(《京都议定书》第四届缔约方会议)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气候变化国际法中差别待遇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差别待遇与区别责任
        一、责任(responsiblity)
        二、待遇(treatment)
        三、差别待遇不同于区别责任
    第二节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
        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提出
        二、气候变化国际法与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
        三、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内容
        四、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面临的争议
        五、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节 公平互利原则
        一、公平互利原则简介
        二、气候变化国际法与公平互利
        三、公平互利原则适用展望
        四、公平互利原则的意义和作用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提出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本内涵及体现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展望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作用及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候变化国际法实施机制中的差别待遇
    第一节 概述
        一、实施、遵守、执行等术语的界定
        二、实施机制
    第二节 国家信息通报机制
        一、产生过程
        二、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的内容
        三、国家信息通报机制中差别待遇的特点
    第三节 资金机制
        一、资金机制中差别待遇的产生过程
        二、资金机制具体安排中的差别待遇
        三、面临的困难及展望
    第四节 清洁发展机制
        一、清洁发展机制的产生
        二、清洁发展机制中差别待遇的体现
        三、清洁发展机制对差别待遇的意义
        四、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第五节 遵约机制
        一、产生原因
        二、气候变化国际法遵约机制的产生进程
        三、《京都议定书》遵约机制中差别待遇的主要内容
        四、《京都议定书》遵约机制中差别待遇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法其它领域中的差别待遇:借鉴与影响
    第一节 国际海底法律制度中发展中国家争取权益的举措
        一、发展中国家争取权益的过程
        二、发展中国家争取权益的主要内容
        三、主要影响与借鉴分析
    第二节 保护臭氧层国际法中的差别待遇
        一、差别待遇的发展过程
        二、差别待遇的主要内容
        三、差别待遇的特点及影响与借鉴
    第三节 多边贸易体制中的特殊与差别待遇
        一、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发展历程
        二、特殊与差别待遇的主要内容
        三、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特点及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和谐世界背景下的差别待遇:回顾与前瞻
    一、国际法视角下的和谐世界
    二、和谐世界的构建需要差别待遇
    三、差别待遇的完善需要和谐世界的理念
    四、中国与差别待遇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6)西部大开发与新疆法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一、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加强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
    (二)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二、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新疆法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立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行政执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司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 法治环境与公民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加强和推进新疆法治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一) 大力加强新疆的地方立法工作
    (二)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规范政府行为
    (三)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四) 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事业
    (五)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公民法治观念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摘要
Abstract

(7)“非市场经济地位”与中国的外交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文的创新
    四、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非市场经济规则”的国际法渊源
    第一节 非市场经济问题的提出——GATT第6条的解释性注解
    第二节 国际贸易救济制度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
    第三节 非市场经济问题的核心是国家利益
第二章 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由来及实质
    第一节 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国际法依据
    第二节 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表象和实质
第三章 “非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第一节 “非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正常的对外贸易的影响
    第二节 “非市场经济地位”对国际投资和宏观经济决策的影响
    第三节 “非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政治稳定和国家形象的影响
第四章 积极谋求“市场经济地位”的政府外交策略
    第一节 充分认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第二节 合理利用与主动参与构建国际机制
    第三节 重点争取美欧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外交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8)重庆朝天门市场项目的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朝天门市场项目的发展历程
        1.2.1 朝天门市场项目发展迅速的原因
        1.2.2 朝天门市场项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2.1 战略管理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2.2 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
        2.2.1 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2.2.2 战略管理理论的未来趋势
    2.3 本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及分析方法
3 国内外批发业发展状况
    3.1 批发市场的概念
    3.2 国外批发业发展趋势
    3.3 国内批发业的变迁与目前的构成
    3.4 加快现代化建设是我国批发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4 朝天门市场项目的外部环境分析
    4.1 朝天门市场项目的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1.5 加入WTO 对朝天门市场项目的影响
        4.1.6 宏观环境制约朝天门市场项目发展的因素
    4.2 朝天门市场项目的微观环境分析
        4.2.1 同行业市场间的竞争
        4.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4.2.3 替代品的威胁
        4.2.4 供应商议价能力
        4.2.5 购买者议价能力
        4.2.6 微观环境对朝天门市场项目的影响
5 朝天门市场项目的内部环境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组织管理形式
        5.2.1 政府领导
        5.2.2 企业经营
    5.3 市场经营状况
        5.3.1 经营状况
        5.3.2 租金分布
        5.3.3 市场交易模式
    5.4 市场从业者状况
    5.5 商品分布状况
        5.5.1 商品类别
        5.5.2 档次分布
    5.6 商品流通与辐射范围
    5.7 交通运输及其他配套服务状况
        5.7.1 市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
        5.7.2 物流配送
        5.7.3 信息化建设
    5.8 朝天门市场项目综合实力分析
6 朝天门市场项目的战略要素评价与战略选择
    6.1 关键外部因素的确定和评价
        6.1.1 确定关键外部因素的标准
        6.1.2 外部因素分析评价
        6.1.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结果分析
    6.2 关键内部因素的确定和评价
        6.2.1 确定关键内部因素的标准
        6.2.2 内部因素分析评价
        6.2.3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结果分析
    6.3 战略选择
        6.3.1 战略选择的程式
        6.3.2 内部—外部(IE)矩阵分析
        6.3.3 内外部关键因素的匹配
7 朝天门市场项目发展规划设计
    7.1 朝天门市场项目的发展思路
        7.1.1 指导思想
        7.1.2 发展思路
    7.2 朝天门市场项目的发展目标
        7.2.1 总体目标
        7.2.2 发展目标体系
    7.3 朝天门市场发展基本战略
        7.3.1 品牌战略
        7.3.2 竞争战略
        7.3.3 扩张战略
        7.3.4 调整战略
8 朝天门市场项目发展的实施措施
    8.1 市场功能布局和形象改造
    8.2 市场规制体系建设
    8.3 市场诚信系统建设
    8.4 市场信息平台建设
    8.5 市场品牌建设和推广
    8.6 二级分市场建设
    8.7 市场教育培训
    8.8 市场管理模式调整
    8.9 市场物流模式调整
    8.10 地产品及产业链研究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跨国公司对华服务贸易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服务贸易的分类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服务贸易
    二、服务业与第三产业
    三、贸易自由化与服务贸易自由化
第二章 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研究
    二、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分析
    三、中国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四、加入WTO 对我国主要服务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 国际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
    一、服务的可贸易性和国际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
    二、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障碍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理论
第四章 跨国公司对华服务贸易战略分析
    一、跨国公司对华服务贸易投资战略
    二、跨国公司对华服务贸易经营战略
    三、跨国公司对华服务贸易国家战略
第五章 中国服务产业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一、中国政府的应对策略与建议
    二、中国服务企业的应对策略与建议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致谢

(10)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珠江三角洲港口资源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定位与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路径与方法
    1.5 研究结构与创新之处
    1.6 主要结论
第二章 珠江三角洲港口资源现状评价
    2.1 珠江三角洲的界定
    2.2 珠江三角洲港口资源的总体状况
    2.3 珠江三角洲现有港口布局规划分析
    2.4 珠江三角洲港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典型地区港口资源整合的实践
    3.1 美东和美西地区对港口资源整合的实践
    3.2 密西西比河流域港口资源整合的实践
    3.3 鹿特丹港口资源整合的实践
    3.4 新加坡港口资源整合的实践
    3.5 宁波-舟山港口资源整合的实践
    3.6 上海港口资源整合的实践
    3.7 国内外港口资源整合的经验借鉴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港口资源整合的经济学分析
    4.1 港口资源整合的目标
    4.2 港口资源整合的思路和模式
    4.3 港口资源整合的成本-收益分析
    4.4 港口资源整合的风险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珠江三角洲港口资源整合的管理诊断
    5.1 珠江三角洲港口资源整合的内部条件
    5.2 珠江三角洲港口资源整合的外部环境
    5.3 珠江三角洲现有港口资源整合状况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珠江三角洲港口资源整合的实证分析
    6.1 珠江三角洲港口资源整合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6.2 珠江三角洲港口资源整合的目标选择
    6.3 珠江三角洲港口资源整合的模式设计
    6.4 基于港口资源整合的实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珠江三角洲港口资源有效整合的政策保障
    7.1 调整布局,整合资源,构筑珠江三角洲运输战略联盟
    7.2 推行市场化改革,实现投资和经营主体多元化
    7.3 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现代物流业
    7.4 项目综合决策机制和项目评估及后评估体系的构建
    7.5 有效控制与合理利用岸线资源、陆域地资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WTO新焦点对西部大开发的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D]. 庞坤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治理质量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刘建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3]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 刘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3)
  • [4]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D]. 肖文兴.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1)
  • [5]气候变化国际法中的差别待遇研究[D]. 龚微. 武汉大学, 2009(09)
  • [6]西部大开发与新疆法治建设[D]. 米合拉衣·吐尔逊. 吉林大学, 2009(09)
  • [7]“非市场经济地位”与中国的外交策略[D]. 宋敏. 暨南大学, 2008(03)
  • [8]重庆朝天门市场项目的发展规划研究[D]. 范娟. 重庆大学, 2008(06)
  • [9]跨国公司对华服务贸易战略研究[D]. 王晋南. 吉林大学, 2006(10)
  • [10]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珠江三角洲港口资源整合研究[D]. 谢凌峰. 河海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WTO新焦点对西部大开发的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