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元件对地短路引起仪器温控异常

加热元件对地短路引起仪器温控异常

一、加热元件对地短路引起的仪表控温失常(论文文献综述)

高洋[1](2018)在《光学玻璃退火炉预警及控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光学玻璃是加工生产光学元器件的重要光学材料,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光学元器件的质量。在光学玻璃的生产过程中,温度对光学玻璃的质量影响较大,退火工艺过程中对退火炉温度的稳定精度、退火炉温度以一定的要求快速升温、退火炉温度以一定的要求快速降温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光学玻璃的精密退火,能消除光学玻璃内部应力,同时改善光学玻璃的折射率,便于光学玻璃加工成符合设计要求的光学零件。如何保证光学玻璃退火炉温度控制的精确性,对于生产出高质量的光学玻璃材料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个背景下,本文着眼于对光学玻璃退火炉温度控制方面,进行一定的研究和探讨。为了保证退火炉内部温度的均匀性,本文在设计中采用了40路加热元件加热精密退火炉。使用热电偶作为温度传感器来测量退火炉内的温度,同时根据玻璃精密退火工艺曲线的控制要求,采用工控机作为控制器来运行控制程序产生PWM波来驱动加热元件,实现对加热元件的控制,以达到对退火炉的温度控制,使得其达到控温精度在1℃。介绍了常规模拟PID、数字PID以及模糊自适应控制器的原理。使用MATLAB仿真对比了普通PID控制器和模糊自适应控制器分别在阶跃输入条件下和系统参数改变情况下控制系统的响应。根据仿真结果,模糊自适应控制器在控制方面优于普通PID控制器,主要体现在在参数发生变化时,能快速的响应并进行有效的准确控制,减小了控制系统的反应时间。模糊自适应控制器温度的超调量也优于普通PID控制。最后,设计了监控控制软件,可以实现系统自检、工艺曲线输入、炉温记录、历史曲线、参数设置、超温报警等功能。设计了温度报警电路、温度检测电路以及温度控制电路。实现了对PLC、可控硅、电加热元件组成的光学玻璃精密退火炉的远程预警与控制。

张溪[2](2016)在《基于单片机的智能泡茶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壶好茶的泡制需要合适的泡茶用水、泡茶水温、泡茶工序以及泡制时间。传统人工手泡茶叶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逐渐被罐装茶饮所替代,这样有失饮茶口感。泡茶机使人工泡茶方式变得自动化。目前国内泡茶机的价格参差不齐,但真正意义上符合茗茶工序的机器并不多,泡茶机市场正处于成长阶段。本课题从贴近传统茶艺工序角度出发,设计了一款基于STC15W4K58S4单片机的智能泡茶机。完成了从机器初步的概念设计到整机造型、硬件设计、软件编程、界面设计等研究设计工作。首先,研究了传统泡茶机的工作机理和存在的缺陷,以“三道茶”茗茶工序为设计基准配合“洗茶”工序,提出智能泡茶机系统的结构设计方案,选取最优方案画出结构示意图以及整机外观造型,使设计更加直观。然后,基于结构方案提出智能泡茶机控制系统各个功能实现方案,并选定总体方案。硬件上完成了智能泡茶机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包括原理图、PCB图的设计、元器件的选型、PCB板的制作与调试。软件上基于模块化设计思想利用C语言编写系统的软件程序,实现了智能泡茶机的各项功能。最后,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步验证与调试,确保了控制系统工作的正确性。本课题设计的泡茶机有如下突出特点:通过WiFi透传实现了上位机可控下位机工作,以组态王6.55作为开发环境搭建上位机控制界面,方便监控系统工作状态以及跟踪实时水温,体现了泡茶机的智能化;考虑到泡茶水温在茶叶泡制中的重要性,采用PID控制算法对水温进行控制,避免了传统泡茶机使用温控开关温控不精确的缺点;对保温茶壶系统设计了茶水分段液位温度补偿控制方案,避免了加热过程中干烧危险。论文最后对整机设计及实验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陆佳,李金鹤[3](2015)在《烘箱风机运行状态监视装置安全改造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工业企业生产中普遍使用的烘箱,其风机运行故障可能导致烘箱温度异常升高,损坏产品,甚至引发火灾等其他安全生产事故。为尽可能降低企业损失,既保证产品质量不受影响,又避免因烘箱温度异常升高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本文仅就烘箱风机运行状态监视装置的安全改造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提高烘箱使用的安全可靠性,保障生产顺利进行。背景烘箱是利用电热元件(加热棒、加热板、加热丝等)隔层加热

吴勇[4](2013)在《多台电阻炉温度智能群控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阻炉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电加热设备,其炉温控制是一个具有大惯性、纯滞后等特点的非线性时变系统,很难用数学方法建立精确的模型和确定参数,应用传统的PID控制难以实现对温度的稳定、准确、快速的调节。设计一种控制精度高、运行稳定的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突飞猛进,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形成了一些先进的控制方式,如智能PID、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其控制精度高、效果好,可广泛应用于温度控制系统及相关设备的技术改造,满足工业生产中对高性能温度控制器的需求。本课题根据电阻炉实际生产过程对温度控制的要求,提出了一种由温度-电流双闭环控制和模糊控制相结合的智能控制方案,以PLC作为控制核心,并引入脉宽调制技术(PWM)和双向可控硅调功等先进控制方式。该系统充分应用模糊控制器的智能特点,以及PLC的编程维护方便、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和传统PID调节器相比提高了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同时,针对多台电阻炉的变值温度群控工艺要求,综合考虑变压器终端负载均衡问题,设计出电阻炉温度智能群控策略,使之能够达到响应速度快、超调量小、稳态误差小等性能目标。仿真与应用结果表明:该智能控制系统控制方案合理,控制算法可行,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电阻炉控制系统的动、静态特性,达到了预期目的。

许豪劲[5](2013)在《连续式低压铸造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低压铸造为熔融的金属液在较低的气体压力作用下由下而上充型,然后凝固以获得铸件的一种成形方法。传统的低压铸造方法存在金属液质量及气压加压压力波动大、无法连续生产、工作效率低等缺点,为此本文开发出一种新型的三坩埚等液面浇注的连续式低压铸造技术。连续式低压铸造技术将传统的低压浇注的保温坩埚分成三个独立的坩埚,底部由过道连通,实现了外部补料、定量浇注与恒定加压;该技术利用电气比例阀控制加压室室内气压,每次浇注前液面保持在恒定高度,使得每个铸造周期加压压力曲线都是相同的,具有良好的重复再现性。外部补料时直接打开保温炉炉盖,不必中断加压浇注、冷却取件等操作工序,可实现连续性生产,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本文研究了连续式低压铸造技术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和液面加压控制的原理,设计了连续式低压铸造机的外部机器结构。根据具体铸件重量和工作情况,完成了低压铸造机三坩埚炉体,保温炉炉盖以及加热系统、外部保温层等关键结构的设计。本文研究并开发了连续式低压铸造控制技术的硬件系统,主要包括气动控制系统,金属液温控系统以及电气控制系统。气动控制系统采用双闭环控制方式控制电气比例阀施行液面加压。金属液温控系统采用温度控制器独立控制保温炉中的金属液温度。电控系统采用三菱FX2N系列PLC和HITECH公司的触摸屏作为控制核心,控制连续式低压铸造机的运行。本文开发了连续式低压铸造控制技术的软件系统,设计有自动工作模式、半自动工作模式、手动测试、参数设置、数据查询和故障报警等六个功能模块。同时针对编制的控制功能模块,采用GX Developer软件编制了三菱PLC的控制程序。本文研发的连续式低压铸造技术避开了传统低压铸造的缺点,在每个铸造周期实现了等液面浇注,恒定加压,工艺参数稳定可控。同时外部补料方便快捷,实现了连续性生产,最大程度地发挥低压铸造的优点,大幅提高了低压铸造的工作效率。

曹海畅[6](2011)在《基于多总线技术管材真空退火炉监控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钛及钛合金管材作为稀有金属材料中的重要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精密机械制造业、航空航天以及国防工业等领域。真空退火炉是稀有金属管材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热处理生产设备,为了提高稀有金属管材真空退火设备的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本课题设计了基于多总线技术的稀有金属管材真空退火炉监控系统。本课题对稀有金属管材真空炉退火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了控制需求分析,针对真空退火温度具有大滞后、强耦合、非线性的特点,采用基于自适应免疫遗传算法的变参数PID控制策略;依据稀有金属管材真空退火炉设备的特点,采用PROFIBUS.总线与RS-485总线技术相结合组建监控系统的网络结构,构成了以工业控制计算机为上位机,智能仪表和PLC为下位机的集散控制系统;上位机监控软件以北京亚控组态软件KingVIEW6.53为开发设计平台,实现了管材真空退火炉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显示、人机界面操作和对整个工艺、监控系统的管理。过程控制依据真空退火设备的控制要求,通过西门子step7软件编写了控制程序,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检测与控制。现场的设备调试与实际生产运行表明,该监控系统实现了对稀有金属管材真空退火炉生产过程中的真空度、退火温度和温度均匀性的精确控制,在冶金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李晓轲[7](2009)在《高温环境下MEMS微构件动态特性测试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MEMS的迅速发展,其对测试系统,尤其是对动态特性测试系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温MEMS器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等高温恶劣工况条件下物理量测试的MEMS传感器。而MEMS器件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下的性能和响应特性是不同的,故研究MEMS器件在不同温度下的响应和性能变化规律,可以拓宽其应用领域,优化设计,提高其可靠性。目前,在MEMS动态测试中常使用基于压电陶瓷的激励方式,而压电陶瓷较低的工作温度使其在高温环境下动态测试中应用存在较大的困难,高温环境下的激励技术还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采用放电底座激励方法,研究了高温环境下微构件动态测试技术,研制了高温环境下MEMS微构件动态特性测试系统。采用放电底座激励方法实现了高温环境下对微构件的激励,分析了其激励原理,设计了放电激励装置,其利用针-板电极间尖端放电产生的激波激励微构件,并能通过以直进式千分尺为核心的进给机构调节电极间距,对微构件在不同激励能量下实施有效激励。激励装置的底座是由微构件安装板、十字载台、陶瓷绝缘片和板电极构成的多层结构,各层之间通过高温胶粘结。微构件通过硬性粘接方式安装在底座上,其振动响应信号由激光多普勒测振仪进行非接触式测量,计算机对测量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后得到微构件谐振频率。选用了体积小、能量密度高的加热元件对微构件加热,开发了以温控器、可控硅等控制元件为核心的温度控制系统,实现了微构件温度自动控制。采用模块化编程思想,编写了基于LabVIEW的温度控制软件,方便、直观地控制微构件温度并监测激励装置温度。利用所建立的测试系统,在室温-500℃温度范围内,测试了典型微构件的谐振频率,验证了放电激励方法的可行性,并得到了微构件谐振频率随温度变化曲线。

陈立敏[8](2009)在《高温铅浴覆盖合金的研究》文中认为铅浴热处理是一种传统的钢丝热处理工艺,具有热容量大、导热率高、投资小、成本低、工艺易于控制,等温转变程度高、处理后钢丝性能好、质量稳定等优点。因覆盖剂密封效果不理想,使得铅浴热处理的应用和推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本文选用液体铝系合金作为覆盖剂,有效利用液体自身的性能特点,选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铝铜和铝硅合金,对其覆盖性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本文采用重力浇注法测定合金的流动性;静态恒温热氧化性试验检测合金高温抗氧化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对合金的氧化层形貌、截面微观组织及成分进行观察和分析;在自行设计的密封性能实验装置中,做液体合金的覆盖性能试验,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和分析,通过综合对比,寻找出了各项性能优良的覆盖合金配方。浇注温度为950℃时,Cu-36%Al-X合金的螺旋线长度为1375mm,Cu-30%Al-X合金的螺旋线长度为800mm,Cu-36%Al-X合金的流动性明显优于Cu-30%Al-X合金;当浇注温度为900℃时, Al-20%Si-X合金的螺旋线长度为1375mm,Al-30%Si-X合金的螺旋线长度为675mm,Al-20%Si-X合金的流动性明显优于Al-30%Si-X合金;铝铜合金系与铝硅合金系比较,Al-20%Si-X合金的流动性能最好。在895℃恒温静态氧化时,在近200小时氧化之后,Cu-36%Al-X合金的氧化增重量大约为0.3克,Cu-30%Al-X合金的氧化增重量大约为0.2克,两者差别不大;在Al-Si合金系中,Al-30%Si-X合金的氧化增重量大约为10克,Al-20%Si-X合金的氧化增重量大约为5克。铝铜合金系的增重量明显小于铝硅合金系的增重量,而且两种不同成分配比铝硅合金的增重量差别很大。经分析,在Cu-Al合金系表面仅生成了氧化铝膜,而在Al-Si合金系表面不仅生成了铝的氧化物膜,还生成了硅的氧化物膜,其中还有氧化铝与氧化硅生成的新相。当铅浴表面未放覆盖剂时,在铅浴池上方检测铅蒸汽浓度为284mg/m3,当覆盖Cu-36%Al-X合金后,铅蒸汽浓度为31.9mg/m3,与覆盖前相比,铅蒸汽浓度降低了88.2%;覆盖Al-20%Si-X合金后,其铅蒸汽浓度为6.47 mg/m3,与覆盖前相比,铅蒸汽浓度降低了97.73%,覆盖效果显着。

郑毅[9](2008)在《结晶器保护渣热特性分析仪的开发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连铸过程中,液态保护渣渗入凝固坯壳和结晶器之间的缝隙,形成由固态层和液态层组成的渣膜,固态层控制着从坯壳到结晶器的传热,而液态层控制着坯壳和结晶器之间的润滑。这两个作用是保护渣最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第一个作用取决于保护渣的传热性能。在生产中碳钢等裂纹敏感性钢时,为防止表面纵裂纹的产生,必须调整保护渣渣膜的传热性能,提高热阻,减小并均匀热流。因此根据传热性能选择保护渣对保证连铸过程顺利进行,提高铸坯表面质量有重要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发出与实际连铸过程较为相似、能用于模拟结晶器/坯壳间传热、测定保护渣传热性能的装置。本论文对保护渣热特性分析仪进行了开发研究,并利用该分析仪对中碳钢保护渣和低碳钢保护渣的传热性能进行了测试。所研制的热特性分析仪主要由检测系统和关键机械装置构成。检测系统包括流量的检测和温度的检测。关键机械装置包括加热元件、铜测头、滑动装置以及升降装置。铜测头用于模拟结晶器,加热元件用于模拟凝固坯壳。加热元件的设计是热特性分析仪开发的关键,包括材料设计和形状设计。通过分析比较可选材料后选择0Cr21Al6Nb铁铬铝合金作为加热元件。当材料确定,加热元件的形状决定了其温度分布和使用寿命。本文确定加热元件的总体形状为中间开槽的板状,经过数次设计和试验最终确定加热板尺寸如下:板长200mm、宽80mm、厚5mm,槽为边长34mm的正方形、深3mm,ab=ef=79mm,bc=ed=22mm,cd=42mm,mn=1mm,其温度分布合理,使用寿命可达30次以上。研究了冷却水流量对进出水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流量增大,进出水温差明显减小,但当流量增大到一定数值后,冷却强度就不再增加。本文确定冷却水流量为801/h,此时进出水温差为6℃,与连铸时相似。用热特性分析仪对保护渣传热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铜测头的下表面温度在161~199.9℃之间,与板坯连铸时结晶器热面温度相近;热流在0.609~0.991MW/m2之间,虽与实际热流大小有一定差距,但从总体来讲,热特性分析仪能模拟结晶器横向传热,它的设计是合理的。另外,结果还表明,使用中碳钢保护渣后降低热流26.97%。对中碳钢保护渣和低碳钢保护渣分别进行了8次重复性实验,结果显示检测数据具有一定的再现性,并通过方差分析得出不同因素下的保护渣热阻具有可比性。考虑到实际情况,热特性分析仪测得的热阻是相对可靠的,能用于研究保护渣成分变化对热学性能的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中碳钢保护渣XLZ-13的热阻在14.152~17.264m2·K/W范围内,低碳钢保护渣MXB2D1的热阻在9.916~10.581m2·K/W范围内。

安新,刘海燕[10](2002)在《加热元件对地短路引起的仪表控温失常》文中提出

二、加热元件对地短路引起的仪表控温失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热元件对地短路引起的仪表控温失常(论文提纲范文)

(1)光学玻璃退火炉预警及控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光学玻璃退火炉控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退火炉控制系统的特征
        1.3.1 退火工艺
        1.3.2 退火炉控制系统特点
        1.3.3 经典PID控制存在的不足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光学玻璃退火原理及退火炉的结构
    2.1 光学玻璃退火原理
        2.1.1 应力的产生
        2.1.2 退火的原理和过程
    2.2 退火炉的炉体机构
        2.2.1 系统的技术描述
        2.2.2 退火炉热能计算
    2.3 光学玻璃精密退火各阶段温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糊控制原理及设计方法
    3.1 常规PID控制器
        3.1.1 模拟PID控制器
        3.1.2 数字PID控制器
        3.1.3 常规PID控制器的局限性
    3.2 模糊PID控制原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退火炉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4.1 系统对象的选取
    4.2 MATLAB&Simulink概况
        4.2.1 MATLAB简介
        4.2.2 Simulink简介
    4.3 退火炉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4.3.1 经典PID控制仿真研究
        4.3.2 模糊PID控制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退火炉温度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及其实现
    5.1 退火炉温度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5.1.1 工控机简介
        5.1.2 总体设计
    5.2 系统监控界面设计
    5.3 系统上位机的设计画面
    5.4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5.4.1 温度检测电路设计
        5.4.2 温度控制电路设计
        5.4.3 报警电路设计
    5.5 控制软件的实际应用效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基于单片机的智能泡茶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饮茶文化背景
        1.1.2 茶叶泡制方法与种类
        1.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泡茶机现状及趋势
        1.2.1 国内外泡茶机研究现状
        1.2.2 泡茶机的发展趋势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智能泡茶机系统整体设计
    2.1 泡茶机机械结构部分设计
        2.1.1 传统滴漏式泡茶机工作原理
        2.1.2 智能泡茶机结构设计
    2.2 智能泡茶机控制系统方案论证与比较
        2.2.1 水箱加热温度控制方案
        2.2.2 保温茶壶温度控制设计方案
        2.2.3 泡茶机无线通信方案设计
    2.3 系统结构示意图和整体要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系统设计
    3.1 微型控制器选型
    3.2 人机交互设计
        3.2.1 键盘及液晶显示电路设计
        3.2.2 报警模块设计
    3.3 存储电路设计
    3.4 温度检测电路设计
    3.5 液位检测电路及保温壶检测电路设计
    3.6 电气隔离设计
    3.7 电磁阀驱动电路设计
    3.8 固态继电器驱动电路设计
    3.9 供电电路设计
    3.10 WiFi通信电路设计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下位机软件设计
        4.1.1 软件开发环境
        4.1.2 智能泡茶机系统总体软件设计
        4.1.3 键盘模块设计
        4.1.4 显示模块设计
        4.1.5 加热控制设计
        4.1.5.1 水箱PID加热控制设计
        4.1.5.2 保温茶壶加热控制设计
        4.1.6 通信模块设计
    4.2 上位机可视化软件设计
        4.2.1 软件开发环境
        4.2.2 界面组成及软件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系统测试
    5.2 测试结果误差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与分析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4)多台电阻炉温度智能群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2.1 控制理论的发展状况
        1.2.2 电阻炉温度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电阻炉的模型分析
    2.1 电阻炉简介
    2.2 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原理
    2.3 电阻炉的数学模型
        2.3.1 系统建模的一般步骤
        2.3.2 电阻炉的数学建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制算法研究
    3.1 PID 控制算法
        3.1.1 PID 控制的基本原理
        3.1.2 位置式 PID 控制算法
        3.1.3 增量式 PID 控制算法
        3.1.4 PID 参数的工程整定方法
        3.1.5 PID 控制的局限性
    3.2 模糊控制
        3.2.1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3.2.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3.2.3 模糊控制器的优缺点
    3.3 不同控制算法的仿真比较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 PLC 的智能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4.1 控制系统简介
    4.2 电阻炉的功率调节方式
    4.3 电阻炉的控制策略
        4.3.1 电流内环的设计
        4.3.2 温度外环的设计
        4.3.3 温度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4 基本控制程序设计
        4.4.1 双闭环程序
        4.4.2 模糊控制器程序
        4.4.3 PWM 控制程序
    4.5 多台电阻炉的负载均衡问题研究
    4.6 调试运行结果
    4.7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5)连续式低压铸造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连续式低压铸造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结构设计
    2.1 连续式低压铸造机的工作原理
    2.2 连续式低压铸造机的液面加压原理
    2.3 连续式低压铸造机的机器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连续式低压铸造技术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连续式低压铸造技术气控系统硬件设计
    3.2 连续式低压铸造技术温控系统硬件设计
    3.3 连续式低压铸造技术电控系统硬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连续式低压铸造技术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思路
    4.2 控制系统的画面设计
    4.3 PLC 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附录Ⅱ 论文接收函
附录Ⅲ 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和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

(6)基于多总线技术管材真空退火炉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课题的来源
    1.3 真空退火炉监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3.1 国外真空退火炉监控系统的发展状况
        1.3.2 国内真空退火炉监控系统的发展状况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稀有金属管材真空退火炉的工艺及控制需求分析
    2.1 稀有金属管材真空退火工艺及生产过程
    2.2 稀有金属管材真空退火生产设备及生产过程介绍
        2.2.1 稀有金属管材真空退火炉
        2.2.2 稀有金属管材真空退火炉生产过程
        2.2.3 稀有金属管材真空退火炉生产过程主要控制指标
    2.4 稀有金属管材真空退火炉控制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稀有金属管材真空退火炉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3.1 现场总线技术概述
    3.2 PROFIBUS总线技术
        3.2.1 PROFIBUS概述
        3.2.2 PROFIBUS协议类型的分类
        3.2.3 PROFIBUS的协议结构
    3.3 RS-485总线技术
        3.3.1 串行通信概述
        3.3.2 RS-485串行通信
    3.4 管材真空退火炉监控系统多总线结构的设计
    3.5 管材真空退火炉监控系统的温度控制策略分析
        3.5.1 遗传算法
        3.5.2 免疫算法
        3.5.3 自适应免疫遗传算法
    3.6 真空退火炉自适应免疫遗传算法变参数PID控制器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稀有金属管材真空退火炉监控系统硬件实现
    4.1 稀有金属管材真空退火炉监控系统多总线结构的实现
        4.1.1 监控系统多总线结构的整体方案
        4.1.2 PROFIBUS总线结构的实现
        4.1.3 RS-485总线结构的实现
    4.2 稀有金属管材真空退火炉温度检测与控制
        4.2.1 温度检测与控制系统组成
        4.2.2 温度检测与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4.3 稀有金属管材真空退火炉真空系统控制
        4.3.1 真空控制系统组成
        4.3.2 真空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4.4 稀有金属管材真空退火炉冷却控制
        4.4.1 冷却控制系统组成
        4.4.2 冷却部分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稀有金属管材真空退火炉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5.1 稀有金属管材真空退火炉监控系统上位机监控软件实现
    5.2 稀有金属管材真空退火炉监控系统过程控制程序设计
        5.2.1 监控系统过程控制总体设计
        5.2.2 过程控制程序设计
    5.3 可编程温度控制仪表Eurotherm 3504在线编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稀有金属管材真空退火炉监控系统的调试
    6.1 调试目的及步骤
    6.2 加热系统空载调试及结果分析
        6.2.1 空载调试
        6.2.2 空载调试结果分析
    6.3 加热系统烘炉调试及结果分析
        6.3.1 烘炉调试
        6.3.2 烘炉调试结果分析
    6.4 加热系统带载调试及结果分析
        6.4.1 带载调试
        6.4.2 带载调试结果分析
    6.5 现场退火温度均匀性检测与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论文总结与课题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工程项目
详细摘要

(7)高温环境下MEMS微构件动态特性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MEMS动态测试技术
        1.2.1 频闪显微干涉系统
        1.2.2 计算机微视觉系统
        1.2.3 激光多普勒测试系统
    1.3 MEMS动态特性测试的激励技术和方法
    1.4 高温环境下MEMS微构件动态特性测试系统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测试系统设计
    2.1 测试装置的技术方案
        2.1.1 高温环境的产生
        2.1.2 激励方式的选择
        2.1.3 微构件温度控制
        2.1.4 微构件振动信号检测
    2.2 测试系统功能
    2.3 本章小结
3 微构件激励的实现
    3.1 放电激励方法
        3.1.1 底座激励原理
        3.1.2 尖端放电现象
        3.1.3 放电激励
    3.2 激励装置结构功能
        3.2.1 激励装置结构
        3.2.2 放电方式
    3.3 本章小结
4 微构件温度控制系统
    4.1 温度控制系统组成
    4.2 温度控制系统硬件
    4.3 温度控制软件
        4.3.1 虚拟仪器技术
        4.3.2 软件功能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MEMS微构件动态特性测试实验
    5.1 激光多普勒测振仪
    5.2 激光多普勒测振原理
    5.3 底座响应特性测试
    5.4 微构件谐振频率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高温铅浴覆盖合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热镀锌工业现状
        1-1-2 钢丝镀锌工艺发展
        1-1-3 钢丝热处理的方法
        1-1-4 铅浴淬火的发展及现状
    1-2 铅污染防治现状
        1-2-1 铅锅覆盖剂
        1-2-2 无铅热处理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方法与设备
    2-1 试验步骤
    2-2 试验样品的制备
        2-2-1 合金制备设备
        2-2-2 原料配比
        2-2-3 试样制备
    2-3 覆盖合金性能检测
        2-3-1 合金熔点检测
        2-3-2 流动性检测
        2-3-3 氧化性检测
    2-4 合金覆盖性试验
        2-4-1 试验装置
        2-4-2 铅蒸汽采集仪器
        2-4-3 检测工艺参数
        2-4-4 实验步骤
    2-5 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第三章 覆盖合金性能的研究
    3-1 研究覆盖合金的原则及材料的选择
        3-1-1 研究覆盖合金的原则
        3-1-2 合金材料的选择
    3-2 合金熔点检测
        3-2-1 物质凝固理论基础
        3-2-2 铝铜系合金熔点检测
    3-3 合金流动性检测
        3-3-1 Al-Cu-X 合金流动性能
        3-3-2 Al-Si-X 合金流动性能
    3-4 合金氧化性检测
        3-4-1 Cu-Al-X 合金氧化增重曲线
        3-4-2 Al-Si-X 合金氧化增重曲线
        3-4-3 氧化层形貌及分析
    3-5 合金润湿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金覆盖性能的研究
    4-1 合金覆盖性模拟实验
        4-1-1 液体合金覆盖原理
        4-1-2 模拟试验检测及结果
        4-1-3 结果理论分析
    4-2 覆盖合金密封性能检测
        4-2-1 检测原理
        4-2-2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9)结晶器保护渣热特性分析仪的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连铸结晶器保护渣概述
        1.1.1 连铸结晶器保护渣的成分及原料
        1.1.2 连铸结晶器保护渣的品种及特点
        1.1.3 保护渣在结晶器中的结构及其冶金功能
    1.2 保护渣物理性质及其检测方法
        1.2.1 保护渣粘度及其测定方法
        1.2.2 保护渣熔化温度及其测定方法
        1.2.3 保护渣熔化速度及其测定方法
        1.2.4 保护渣结晶温度及其测定方法
        1.2.5 保护渣传热性能及其测试方法研究进展
    1.3 文献小结
2 连铸过程结晶器传热的理论分析及热特性分析仪的理论基础
    2.1 连铸传热过程的理论解析
        2.1.1 钢液与凝固坯壳的传热
        2.1.2 凝固坯壳与结晶器之间的传热
        2.1.3 结晶器铜壁与冷却水之间的传热
    2.2 热特性分析仪传热与结晶器传热的相似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保护渣热特性分析仪的研制
    3.1 热特性分析仪的电路系统设计
    3.2 检测系统的设计
        3.2.1 水流量的检测
        3.2.2 温度的检测
    3.3 关键机械装置的设计
        3.3.1 加热元件的设计
        3.3.2 滑动装置的设计
        3.3.3 升降装置的设计
        3.3.4 铜测头的设计
    3.4 其它部件
    3.5 热特性分析仪使用要求
        3.5.1 操作要求
        3.5.2 试样要求
    3.6 热特性分析仪的可靠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典型成分结晶器保护渣的传热特性分析
    4.1 实验方案
    4.2 保护渣传热性能参数的计算公式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冷却水流量确定
        4.3.2 典型成分结晶器保护渣的传热特性曲线
        4.3.3 热特性分析仪检测数据的误差及可比性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加热元件对地短路引起的仪表控温失常(论文提纲范文)

一、故障现象
二、故障排查
三、故障分析

四、加热元件对地短路引起的仪表控温失常(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学玻璃退火炉预警及控制的设计与实现[D]. 高洋.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2]基于单片机的智能泡茶机的研究[D]. 张溪.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3]烘箱风机运行状态监视装置安全改造的探讨[J]. 陆佳,李金鹤. 中国安全生产, 2015(09)
  • [4]多台电阻炉温度智能群控系统的设计[D]. 吴勇. 武汉科技大学, 2013(04)
  • [5]连续式低压铸造技术的研究与开发[D]. 许豪劲.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6)
  • [6]基于多总线技术管材真空退火炉监控系统研究[D]. 曹海畅. 西安石油大学, 2011(03)
  • [7]高温环境下MEMS微构件动态特性测试技术研究[D]. 李晓轲.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7)
  • [8]高温铅浴覆盖合金的研究[D]. 陈立敏. 河北工业大学, 2009(12)
  • [9]结晶器保护渣热特性分析仪的开发及应用[D]. 郑毅.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10]加热元件对地短路引起的仪表控温失常[J]. 安新,刘海燕.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04)

标签:;  ;  ;  ;  

加热元件对地短路引起仪器温控异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