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及铁路枢纽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及铁路枢纽规划

一、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枢纽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铁路发展暨中长期路网布局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苏政办发[2021]76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铁路发展暨中长期路网布局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9月20日江苏省"十四五"铁路发展暨中长期路网布局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江苏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时期,

张楠[2](2021)在《基于高效换乘的汽车客运枢纽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已形成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多种客运方式交错联通的交通网络体系,使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便捷与高效。依托公路运行的汽车客运,以其具有机动灵活、直达性好、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等优势,在中、短途客运方式的选择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我国很多中小城市乃至乡镇、农村仍具有存在和发展的潜力。而如何提高汽车客运与其它客运模式的高效衔接、转换,同时强化与城市内部公共交通网络联动,形成集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保证居民出行的质量和效率,是当前汽车客运枢纽设计研究的重点。本论文依托乌海市汽车客运枢纽这一实际工程项目,将汽车客运枢纽内外部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高效换乘为研究目的,来探索汽车客运枢纽设计策略和方法。论文首先将空间导向理论和乘客换乘心理与行为作为理论基础深入地学习,并对国内外汽车客运综合枢纽与换乘设计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总结;通过案例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发现客运枢纽站公共空间中影响高效换乘的因素和现状问题,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其次将汽车客运枢纽的公共空间按照内、外部进行划分:外部公共空间着重探索与城市的相互促进关系,与公交站点、火车站和机场的有机联动,即与城市内部其它交通系统实现快速的衔接与转换,研究重点围绕场地与城市的无缝衔接、场地内功能分区布局、适宜尺度控制、高效流线组织、强化标识导向等方面;内部公共空间在对乘客的换乘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后,关注不同客运流线在内部空间的快速转换、多种功能需求的集约设计、各类空间的高效连接、为乘客提供多样性的导向指示等。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应对高效换乘的具体设计策略和方法;最后将设计策略和方法应用到乌海市汽车客运枢纽实际项目中进行实证应用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力求为同类型汽车客运枢纽的设计提供专业性的设计参考和建议,并在一定层面补充相关理论体系中的空白。

龙俊仁,邵源[3](2021)在《深圳市轨道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深圳市轨道交通枢纽3个发展阶段的全面回顾和总结,梳理轨道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及运营等方面实践积累的经验。结合深圳新的城市发展定位与要求,从枢纽总体布局、枢纽设施及空间组织、枢纽站城一体化、智慧枢纽4个方面阐述新时期轨道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的创新探索。展望未来,提出轨道交通枢纽应以功能为导向完善布局及与城市空间体系和综合交通体系的协同,以体验为导向高品质、高标准配置枢纽设施及空间组织,以一体化运营为导向建立和完善枢规划建设机制、多措并举提升枢纽运营管理效率,可为新时期高质量、可持续推进轨道交通枢纽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户遥[4](2021)在《城市中心区铁路客运综合体空间和流线组织研究》文中指出铁路是城市对外与对内交通转换的重要节点,铁路客运建筑对于城市整体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向有着重要影响,也深刻塑造着周边区域的空间形态和交通组织。此外,铁路客运建筑也是人们认识和体验城市形象及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随着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铁路客运建筑由单纯的火车停靠点,向各种交通方式相互汇聚、各种功能复合交织的铁路客运综合体转变。城市内部所有的大众交通方式都在此与铁路进行转换,涉及到大量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和衔接;铁路客运巨大人流带来的商业潜力使得铁路客运建筑逐渐导入了商业、休闲、文化、娱乐等各种功能,设计理念和设计定位的变化使得铁路客运建筑趋于与城市相互融合。从铁路客运站到铁路客运综合体,建筑对于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而铁路对于城市环境的割裂和铁路客运综合体的汇聚需求存在着固有的矛盾,当铁路客运综合体位于城市中心区时这种矛盾尤其凸显。那么在此背景下,铁路客运综合体如何回应环境条件、如何规避不利因素、如何满足功能需求,都对其空间和流线的组织提出了挑战。本文主要包含:第一章节陈述了课题的相关信息和研究框架等;第二章节研究梳理了我国铁路客运建筑空间和流线组织的发展历程,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节是对于城市中心区的研究,以及相关理论的梳理;第四章节是对于相关案例的详细分析,借鉴国内外铁路客运综合体的建设经验,总结空间和流线组织策略;第五章节是对于铁路客运综合体空间和流线组织的研究归纳,是本文解决问题的部分;第六章节是西安火车站改扩建项目的案例研究,用前文的研究理论分析具体的实践案例。

马亚雯[5](2021)在《衔接高铁枢纽站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刻表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枢纽站以其联通市内外交通的功能,担任着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重要角色。在铁路枢纽站,由于高速铁路列车的到达具有离散性,因此乘坐铁路列车到达枢纽站的换乘客流同样具有短时高聚集的特点。在所有可供选择的城市公共交通中,城市轨道交通因其准时、快捷等特点,在枢纽站客流换乘集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枢纽站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组织问题,优化枢纽站接续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刻表,可快速疏散高速铁路枢纽站的积聚客流,降低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风险。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首先,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系统独立运营,导致通过单一类型的刷卡数据无法直接获得高铁换乘客流在通道内的走行时间,因此本文采用现场调查法进行实地调研,得到高速铁路客流换乘城市轨道交通的走行时间数据,并拟合其走行分布规律。以高铁客运枢纽站为研究对象,基于客流走行时间分布,以乘客换乘等待时间最小为目标,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上座率、相邻列车的安全发车间隔、研究时段时间范围等为约束,运用时间离散化建模方法建立枢纽站城市轨道交通与高速铁路换乘优化模型,并设计遗传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最后,以西安北站的高铁客流换乘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为例,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其次,假定城市进站客流呈泊松分布,以往乘客均匀到达的优化模型已不再适用。本文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进站规律,结合枢纽站实际换乘流线中服务类设施通过能力对客流的修正,在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换乘站换乘客流的基础上,以单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为研究对象,以该线路中所有乘客等待时间最短、换乘失败最少为目标构建时刻表优化模型,通过优化末班车时段衔接枢纽站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始发站各列车的发车时刻达到末班车时段最优调度,并用实际案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在枢纽站城市轨道交通与高速铁路换乘优化及末班车时段衔接枢纽站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刻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以Anylogic仿真软件为工具对高铁客流在枢纽站内的换乘流线及换乘客流在城轨站台排队候车、车到上车的情景进行仿真建模,并用客流密度图直观表示换乘客流走行过程中的密度变化,用折线图表示站台候车区域乘客密度及成功上车乘客数量的动态变化。以站台候车区域最大密度和最大成功换乘乘客数量为指标,对比优化前后指标值的大小,结果验证了优化模型得到的城市轨道交通时刻表,能够有效降低站台候车区域的乘客密度,提高末班车时段乘客成功换乘的数量。

宁刚[6](2021)在《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密度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以公共轨道交通为主导的社会发展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等人地之间的尖锐矛盾。公共轨道交通站点作为潜藏着巨大可能的公共空间自带源源不断人流量,而商业综合体则是承接消化客站人流、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打造功能复合化空间立体化的城市节点的不二选择。而2020年9月正式发布《城市轨道TOD综合开发项目通用技术规范》中正式定义了枢纽型TOD项目的概念,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不仅对高密度城市交通枢纽突破功能的局限性有重大意义,还因其高流量、强互动的特性拥有极高的商业开发潜力,正吸引着多方投资的目光。本文试图以消费者视角的消费活力研究切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级逐级论述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在理性开发及建造方面的建议,为打造与时代和城市共生的建筑体提供驱动力。本文文章结构可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章第一、二章节,意在厘清核心概念,通过对中外以公共轨道交通支撑和引发发展的商业空间发展脉络的梳理归纳,总结出宏观规划、中观街区、微观建筑及使用者心理认知层级的差异,并据此引出中国城镇化背景下,该类特定场域内的商业综合体多元化探索的方向。第二部分为文章第三至六章节,意在对多类别消费者商业行为探究的基础上,对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在城市规划、街区结构、单体建筑三个层面提出具体设计策略。城市规划方面,探讨如何通过对项目前期选址定位规模的理性研判确定土地开发强度、解决轨道原生弊端与城市结构转型的冲突。街区结构方面,借助中日大量优秀案例拆解并总结出站点与商业综合体间的组合模式与接驳流线设计,总结商业综合体与复杂多样的站点间的融合策略。单体建筑方面,通过分析该类建筑体的革新需求提出空间优化、功能整合、视觉化追求、文化性塑造四大策略,帮助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内部各子系统协同运作。第三部分为文章第七章节,意在将之前论述的方向进行概括整理,以期对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建设发展提供新的思路,略尽绵薄之力,同时论述论文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刘力锋[7](2021)在《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接驳方式协同调度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和一体化运输组织的关键节点。铁路综合客运枢纽通过衔接不同交通方式来保证铁路到达客流疏散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受干线铁路列车到达时刻的影响,铁路换乘客流呈现较强短时高聚集的特性,导致枢纽短时运输供需不匹配。当铁路客运枢纽各接驳方式不能匹配脉冲式铁路到达客流,将导致乘客滞留、错失搭乘等现象,降低换乘效率,延长等候时间,严重时危及乘客安全。为此,本文构建了基于乘客选择行为的铁路客运枢纽接驳方式协同调度模型,并以铁路到达旅客换乘总时间最小为目标,优化枢纽各接驳方式发车间隔。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阐述了铁路客运枢纽换乘衔接、铁路到达旅客换乘行为等相关理论。首先对铁路客运枢纽换乘衔接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并分析铁路客运枢纽接驳方式在运营过程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然后,对铁路到达旅客换乘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基于系统协同理论,提出铁路客运枢纽接驳方式协同调度优化目标。2、铁路客运枢纽接驳方式选择模型的构建。对离散选择模型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以及对比分析非集计模型中的常用模型。结合MNL模型,建立铁路客运枢纽接驳方式选择模型,并使用Stata软件分别对模型进行了标定与检验。通过构建的模型对沙坪坝铁路客运枢纽接驳方式分担率进行预测研究,并将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分析。3、考虑乘客选择行为的铁路客运枢纽接驳方式协同调度模型的构建。建立双层规划模型,以铁路到达旅客换乘时间最小为目标的上层模型,在下层规划模型中,采用MNL模型进行客流分配,并返回上层模型得到目标函数值。根据建立的双层规划模型的特点,提出模型求解的算法实施步骤。4、案例研究与结果分析。以沙坪坝铁路客运枢纽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际调查及搜集获取的数据进行模型求解,得到优化后的乘客换乘时间。结果表明,通过对枢纽接驳方式协同调度可以有效缩短乘客换乘时间,提高乘客换乘效率。协同调度优化发车间隔后,换乘轨道、公交、出租车乘客平均换乘时间分别比优化前降低了5.57%、13.21%、17.4%。

黄兆国[8](2021)在《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运输方式及城市交通间实现高效衔接和一体化换乘的主要环节,是提高客运效率的关键和提升服务质量的核心。准确评估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规划选址、方案设计、运营管理各阶段的合理性,对于充分发挥枢纽在内外交通以及城市内部交通中的转换作用,塑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优化城市交通结构,进而带动枢纽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论文首先建立了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的交通评估体系。界定了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的概念;分析了大型铁路客运枢纽的功能属性特征、建筑空间特征和运营客流特征;针对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规划选址、方案设计、运营管理等阶段,分别梳理了各阶段交通评估的工作框架。通过对城市可达性、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研究了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基于“节点—场所”模型,从“城市触媒”角度出发,梳理了铁路综合客运枢纽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从铁路规划、城市发展和交通承载力三个层面,分析了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规划选址的影响因素;构建了选址阶段评估指标体系;基于DAGF方法,对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选址合理性进行评估。分析了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空间总体布局的原则、类型和策略;从建筑空间关联性角度,研究了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各功能空间布局的组合要求和衔接重要度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各运输方式间的换乘流线,以改进的最短路分配算法生成初始换乘流线网络并进行广义阻抗计算,使用Any Logic仿真软件分析交通冲突。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利用Depth Map X软件对基础换乘流线网络进行凸空间、视线、轴线、线段分析以及相关变量参数的计算,对换乘流线网络进行优化。针对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内部空间布局与换乘流线,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基于可拓学模型,以无锡站为例,实证分析了枢纽内部空间布局与换乘流线的衔接水平。对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客运服务设施布局和枢纽衔接设施能力配置分别进行优化,梳理换乘客流组织存在的问题,在流线分析基础上,建立换乘客流决策点选择模型,通过粒子群算法求解,确定决策点个数和位置,同时进行换乘客流组织仿真评估。明确枢纽外部交通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枢纽外部交通组织设计和仿真评估。针对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服务水平,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并建立了基于云模型的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服务水平评估方法;以无锡站为例,实证分析了无锡站整体服务水平。界定了铁路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评估推进机制的内涵,分析了交通评估与推进机制相互影响机理。从评估体系、评估实施与保障机制三个维度,建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评估推进机制的结构体系,并分别梳理了推进机制组成要素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

刘永平,朱益海,兰金[9](2020)在《深圳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双区(即粤港澳大湾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驱动"的新背景下,深圳市迎来轨道交通大发展的新机遇,推进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成为深圳市空间发展与交通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文章结合深圳市国铁、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多层次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相关规划研究成果,总结及分析深圳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的主要思路及实践,以期为其他城市的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何建平,谭国威,许帆[10](2020)在《基于站城一体化开发的深圳西丽枢纽规划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高铁枢纽站城一体化开发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深圳尚无成功案例。探索西丽高铁枢纽站城一体化规划方案,是深圳打造新一代高品质枢纽、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介绍了高铁枢纽站城一体化开发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总结了高铁枢纽站城一体化规划基本策略。基于站城一体化开发理念,结合西丽高铁枢纽实际特点开展了规划探索,以空间一体化统筹交通枢纽与城市开发总体布局,以交通一体化统筹枢纽接驳设施布局,以建筑一体化统筹枢纽功能多样性,并提出加强枢纽空间产权划分政策研究和制度设计的建议。

二、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枢纽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枢纽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高效换乘的汽车客运枢纽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专业实践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础研究
    2.1 客运枢纽的分类
        2.1.1 航空客运枢纽
        2.1.2 铁路客运枢纽
        2.1.3 水运客运枢纽
        2.1.4 汽车(公路)客运枢纽
    2.2 客运枢纽相关概念
        2.2.1 汽车客运站
        2.2.2 汽车客运枢纽
        2.2.3 客运枢纽的公共空间
    2.3 汽车客运枢纽的特点和作用
        2.3.1 汽车客运枢纽的特点
        2.3.2 汽车客运枢纽的作用
    2.4 高效换乘相关理论简述与研究
        2.4.1 高效换乘相关概念
        2.4.2 空间导向理论
        2.4.3 旅客的换乘心理及换乘行为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客运枢纽外部公共空间高效换乘设计研究
    3.1 汽车客运枢纽外部公共空间相关研究
        3.1.1 外部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3.1.2 外部公共空间的组成要素
        3.1.3 外部公共空间的特征属性
        3.1.4 影响外部公共空间高效换乘的设计因素
    3.2 实地调研与分析
        3.2.1 呼市汽车客运站外部公共空间现状调研
        3.2.2 包头市汽车客运站外部公共空间现状调研
        3.2.3 鄂尔多斯市汽车客运站外部公共空间现状调研
    3.3 案例调研与分析
        3.3.1 案例一:大庆公路客运枢纽站
        3.3.2 案例二:海珠汽车客运枢纽站
    3.4 外部公共空间高效换乘设计总体原则
        3.4.1 交通体系联动化
        3.4.2 场地资源集约化
        3.4.3 换乘流线有序化
    3.5 外部公共空间高效换乘设计
        3.5.1 与城市密接设计
        3.5.2 适宜尺度设计
        3.5.3 适度弹性设计
        3.5.4 流线组织设计
        3.5.5 标识导向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车客运枢纽内部公共空间高效换乘设计研究
    4.1 汽车客运枢纽内部公共空间相关研究
        4.1.1 内部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4.1.2 内部公共空间的组成要素
        4.1.3 内部公共空间的特征属性
        4.1.4 影响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因素
    4.2 实地调研分析
        4.2.1 呼市汽车客运站内部公共空间现状调研
        4.2.2 包头市汽车客运站内部公共空间现状调研
        4.2.3 鄂尔多斯市汽车客运站内部公共空间现状调研
    4.3 案例调研分析
        4.3.1 案例一:北京六里桥客运枢纽
        4.3.2 案例二: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
        4.3.3 案例三:哈西公路客运枢纽站
    4.4 内部公共空间高效换乘设计总体原则
        4.4.1 功能复合集约化
        4.4.2 信息获取连续化
        4.4.3 流线疏导分离化
    4.5 内部公共空间高效换乘设计
        4.5.1 空间连接设计
        4.5.2 功能复合设计
        4.5.3 流线转换设计
        4.5.4 标识多样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设计实践——乌海市汽车客运枢纽公共空间高效换乘设计
    5.1 乌海市的城市与交通发展现状
        5.1.1 乌海市概况简介
        5.1.2 乌海市交通发展
        5.1.3 乌海市已建公路客运站发展现状
    5.2 项目背景
        5.2.1 项目概况
        5.2.2 项目定位
        5.2.3 项目控制性指标
    5.3 乌海汽车客运枢纽外部公共空间高效换乘设计
        5.3.1 空间功能布局
        5.3.2 空间尺度控制
        5.3.3 空间导向性强化
        5.3.4 流线高效组织
    5.4 乌海汽车客运枢纽内部公共空间高效换乘设计
        5.4.1 功能组合布局
        5.4.2 空间尺度控制
        5.4.3 换乘流线组织
        5.4.4 立体换乘设计
        5.4.5 标识多元设计
    5.5 方案效果图展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表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毕业设计图纸

(3)深圳市轨道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深圳轨道交通枢纽发展回顾
    1.1 第一阶段:枢纽融入城市
    1.2 第二阶段:枢纽引领、链接城市
        1.2.1 深圳北站枢纽
        1.2.2 福田站枢纽
    1.3 第三阶段:站城一体
2 新时期轨道交通枢纽探索
    2.1 枢纽布局耦合面向湾区的城市中心体系
    2.2 高品质、高标准配置枢纽设施及空间组织
    2.3 贯彻落实站城一体融合发展理念
    2.4 智慧创新提高枢纽运营效率
3 未来轨道交通枢纽发展展望
4 结语

(4)城市中心区铁路客运综合体空间和流线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铁路和其他交通方式的快速发展
        1.1.2 传统火车站转为铁路客运综合体
        1.1.3 城市中心区土地匮乏且功能庞杂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城市中心区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铁路建筑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铁路客站的发展:从火车站到城市综合体
    2.1 铁路客运建筑空间和流线组织历程
        2.1.1 旧中国时期的铁路客运建筑
        2.1.2 我国的第一代铁路客运建筑
        2.1.3 我国的第二代铁路客运建筑
        2.1.4 我国的第三代铁路客运建筑
        2.1.5 我国的第四代铁路客运建筑
    2.2 铁路客运综合体
        2.2.1 铁路客运综合体的概念
        2.2.2 铁路客运综合体的特征
        2.2.3 铁路客运综合体的位置
    2.3 小结
3 城市中心区与铁路客运综合体
    3.1 城市中心区
        3.1.1 城市中心区的概念
        3.1.2 城市中心区的特征
        3.1.3 城市中心区的设计原则
        3.1.4 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分类
    3.2 城市中心区与铁路客运综合体
        3.2.1 城市中心区铁路客运综合体的定位
        3.2.2 城市中心区铁路客运综合体的优势
        3.2.3 城市中心区铁路客运综合体的挑战
        3.2.4 城市中心区铁路客运综合体的原则
    3.3 相关理论研究
        3.3.1 紧凑城市
        3.3.2 城市·建筑一体化
        3.3.3 零换乘
        3.3.4 其他理论
    3.4 小结
4 城市中心区铁路客运综合体案例研究
    4.1 以交通和公园为主的综合体
        4.1.1 香港西九龙站
        4.1.2 旧金山跨海湾枢纽
        4.1.3 洛格罗尼奥联运车站
    4.2 以交通和商业为主的综合体
        4.2.1 日本京都火车站
        4.2.2 伯明翰新街火车站
        4.2.3 柏林中央火车站
    4.3 以交通和办公为主的综合体
        4.3.1 海牙中央车站
        4.3.2 代尔夫特火车站
        4.3.3 乌德勒支中央车站
    4.4 以交通和酒店为主的综合体
        4.4.1 国王十字火车站
        4.4.2 台湾高雄车站(规划)
    4.5 以交通和城市空间为主的综合体
        4.5.1 弗林德斯大街车站(竞赛)
        4.5.2 洛杉矶联合车站(规划)
    4.6 小结
5 城市中心区铁路客运综合体空间与流线组织研究
    5.1 轨道与环境的关系
        5.1.1 铁路轨道平设
        5.1.2 铁路轨道高架
        5.1.3 铁路轨道下穿
    5.2 建筑与城市的联系
        5.2.1 建筑的职能转变和功能复合
        5.2.2 站前广场的尺度和布局组织
        5.2.3 城市交通体系及道路的衔接
        5.2.4 区域步行系统的立体化构建
    5.3 空间和流线的组织
        5.3.1 复合空间及流线的组织
        5.3.2 交通空间及流线的组织
        5.3.3 大厅空间及流线的组织
    5.4 空间和流线的识别
        5.4.1 空间流线识别问题
        5.4.2 外部的可识别策略
        5.4.3 内部的可识别策略
    5.5 小结
6 西安火车站改扩建项目空间和流线组织研究
    6.1 西安火车站背景研究
        6.1.1 西安火车站基本概况
        6.1.2 西安火车站发展历程
        6.1.3 西安火车站现状分析
        6.1.4 西安火车站问题分析
        6.1.5 西安火车站设计条件
    6.2 西安站轨道与环境的关系
        6.2.1 铁路轨道的布设模式
        6.2.2 南北站房和南北广场
        6.2.3 市政天桥和市政通道
        6.2.4 周边道路的跨线组织
        6.2.5 轨道与环境关系对比
    6.3 西安火车站与城市的联系
        6.3.1 西安火车站的复合功能设置
        6.3.2 西安火车站的站前广场组织
        6.3.3 西安火车站与交通体系衔接
        6.3.4 西安火车站步行系统的构建
        6.3.5 建筑与城市联系的前后对比
    6.4 西安站空间和流线的组织
        6.4.1 西安火车站复合空间及流线组织
        6.4.2 西安火车站交通空间及流线组织
        6.4.3 西安火车站大厅空间及流线组织
        6.4.4 西安火车站空间及流线的识别性
        6.4.5 西安火车站空间和流线组织对比
    6.5 小结
7 总结
    7.1 研究工作及主要成果
    7.2 研究展望及论文局限
附录
图录
表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5)衔接高铁枢纽站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刻表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时刻表协同优化
        1.3.2 首末班车时段网络可达性优化
        1.3.3 客流规律研究
        1.3.4 枢纽站运营组织研究
        1.3.5 枢纽站仿真建模研究
        1.3.6 研究现状总结
    1.4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枢纽站城市轨道交通与高速铁路换乘优化
    2.1 高速铁路枢纽换乘组织理论
        2.1.1 高速铁路交通枢纽的含义及功能
        2.1.2 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性分析
        2.1.3 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流程分析
    2.2 模型建立
        2.2.1 问题描述
        2.2.2 条件假设及符号说明
        2.2.3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2.3 算法设计
    2.4 算例分析
        2.4.1 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换乘乘客数量计算
        2.4.2 基于西安北站的案例分析
        2.4.3 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末班车时段衔接高铁枢纽站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刻表优化研究
    3.1 末班车时段
        3.1.1 末班车时段客流特征
        3.1.2 末班车时段能力约束下的客流计算
        3.1.3 城市进站客流
    3.2 模型建立
        3.2.1 问题描述
        3.2.2 条件假设及符号说明
        3.2.3 末班车时段客流计算
        3.2.4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3.3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优化模型的末班车时段高铁枢纽站换乘客流仿真分析
    4.1 西安北站高铁客流换乘流线仿真
        4.1.1 西安北站简介
        4.1.2 仿真建模
        4.1.3 仿真结果
    4.2 城轨站台乘车仿真
        4.2.1 仿真建模
        4.2.2 仿真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以机动车或公共轨道为主导的交通出行模式互博下的社会背景
        1.1.2 公共轨道交通与TOD综合体互惠互利的经济背景
        1.1.3 填补我国TOD领域团体标准空白的规范及标准问世的政策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基于TOD理论在中国高密度城市下再应用的理论意义
        1.2.2 基于城市交通模式更新下的商业综合体演进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畴
        1.3.1 枢纽型TOD项目
        1.3.2 场域
        1.3.3 商业综合体
        1.3.4 特定场域内的商业综合体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商业综合体理论与实践国内外研究评析
        1.4.2 TOD理论与实践国内外研究评析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以公共轨道交通支撑和引导发展的商业空间的发展历程
    2.1 国外以公共轨道交通支撑和引导发展的商业空间的历史沿革
        2.1.1 欧美以公共轨道交通支撑和引导发展的商业空间的历史沿革
        2.1.2 欧美以公共轨道交通支撑和引导发展的商业空间的类型特征
        2.1.3 日本以公共轨道交通支撑和引导发展的商业空间的历史沿革
        2.1.4 日本以公共轨道交通支撑和引导发展的商业空间的类型特征
    2.2 中国以公共轨道交通支撑和引导发展的商业空间的历史沿革
    2.3 中外以公共轨道交通支撑和引导发展的商业综合体类比归纳
        2.3.1 宏观规划层级
        2.3.2 中观街区层级
        2.3.3 微观建筑层级
        2.3.4 使用者心理认知层级
    2.4 本章小结
3 消费者层级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使用对象的消费活力研究
    3.1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使用对象类别
        3.1.1 进出站乘客
        3.1.2 城市居民
    3.2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使用对象需求的初步调研
        3.2.1 实地观察法
        3.2.2 调查问卷法
    3.3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使用对象消费活力的逐级激活策略
        3.2.1 前往的可能性——商业综合体的可达性提升
        3.2.2 消费意愿的助推——潜在消费者向实际消费者的转换
        3.2.3 用户黏度的培养——体验式购物情景的建构
4 城市规划层级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调配穿刺策略
    4.1 基于城市开发视角下的TOD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概况
        4.1.1 城镇化进程下的轨交枢纽现状
        4.1.2 多核规划导向下的开发诉求
        4.1.3 多元矛盾下的潜在契机
    4.2 中外枢纽型TOD项目规划选址对比
        4.2.1 我国新建枢纽型TOD项目规划选址
        4.2.2 日本枢纽型TOD项目规划选址
    4.3 基于城市不均衡发展下的TOD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基本定位
        4.3.1 城市中心区中TOD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定位
        4.3.2 城市更新区中TOD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定位
        4.3.3 城市副中心区中TOD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定位
    4.4 TOD场域内商业综合体规模的逐级确定
        4.4.1 参考城市总体规划研判土地供求关系
        4.4.2 整理区域信息形成密度分区模型
        4.4.3 结合具体地块要素及修正因子精细化确定开发强度
    4.5 城市规划层级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调配穿刺策略
        4.5.1 把握TOD项目开发的3D原则
        4.5.2 破除土地与轨道交通之间的开发壁垒
        4.5.3 结合区域特色精准定位
        4.5.4 正确践行开发紧凑度
        4.5.5 修补城市被割裂的土地
5 街区结构层级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有机融合策略
    5.1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站点及商业综合体与周边环境的对话
        5.1.1 影响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站点及商业综合体布局的显性因子
        5.1.2 影响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站点及商业综合体布局的隐性因子
    5.2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站点与商业综合体之间的对话
        5.2.1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站点与商业综合体的功能关系拆解
        5.2.2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站点与商业综合体的空间关系拆解
    5.3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站点与商业综合体的组合模式
        5.3.1 临空类TOD站点
        5.3.2 地面类TOD站点
        5.3.3 地下类TOD站点
    5.4 枢纽型TOD站点与商业综合体接驳流线中核心空间的布局策略
        5.4.1 点式接驳空间
        5.4.2 线性接驳空间
        5.4.3 立体接驳空间
    5.5 本章小结
6 单体建筑层级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空间动态化策略
    6.1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革新需求
        6.1.1 潜在人群的高效转化
        6.1.2 业态功能的变异重置
        6.1.3 公共空间的泛商业化
        6.1.4 实体商业与网络消费的和谐共生
    6.2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空间优化策略
        6.2.1 空间腾挪引入多首层平台
        6.2.2 空间场景构建打造多义空间
        6.2.3 空间体验线索驱动漫游行为发生
        6.2.4 空间边界模糊激活复合型街区
        6.2.5 空间人性化打造适老型消费环境
    6.3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功能整合策略
        6.3.1 宏观层级城市规划选址对业态配置的影响
        6.3.2 中观层级周边用地属性对业态配置的影响
        6.3.3 微观层级业态价值相互关系对业态配置的影响
    6.4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视觉化追求
        6.4.1 同质化危机与主题性设计
        6.4.2 建筑形象的动态化与非物质感
        6.4.3 立面材质的暖昧化与呼吸感
        6.4.4 视觉界面的催化处理
    6.5 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的文化性塑造
        6.5.1 地缘文化的再认知
        6.5.2 入世文化的双向演进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局限性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消费者体验调查问卷
附录B 图片及表格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接驳方式协同调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来源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接驳方式选择
        1.2.2 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衔接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理论
    2.1 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概述
        2.1.1 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定义
        2.1.2 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功能
    2.2 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衔接理论
        2.2.1 换乘衔接内涵
        2.2.2 枢纽换乘衔接方式特征
        2.2.3 枢纽换乘衔接方式竞合关系
    2.3 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到达旅客换乘行为分析
        2.3.1 旅客换乘行为分析
        2.3.2 旅客换乘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4 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接驳交通系统协调理论
        2.4.1 协调含义
        2.4.2 协调特点
        2.4.3 铁路客运枢纽接驳方式协调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接驳方式选择模型
    3.1 离散选择模型
        3.1.1 非集计模型
        3.1.2 随机效用理论
    3.2 MNL模型
        3.2.1 MNL模型基本形式
        3.2.2 MNL模型的计算流程
    3.3 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接驳方式选择模型构建
        3.3.1 选择枝与特征变量确定
        3.3.2 模型构建
        3.3.3 模型标定与检验
        3.3.4 模型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接驳方式协同调度模型
    4.1 问题描述及参数定义
        4.1.1 问题描述
        4.1.2 参数定义
    4.2 铁路客运枢纽接驳方式换乘时间计算
        4.2.1 铁路到达旅客换乘时间分析
        4.2.2 轨道及公交衔接换乘时间计算
        4.2.3 出租车衔接换乘时间计算
        4.2.4 私家车衔接换乘时间计算
    4.3 基于乘客选择行为的枢纽接驳方式协同调度模型构建
        4.3.1 双层规划模型概述
        4.3.2 模型假设
        4.3.3 模型构建
        4.3.4 模型求解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重庆沙坪坝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概述
        5.1.1 基本情况介绍
        5.1.2 沙坪坝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接驳方式现状分析
    5.2 沙坪坝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接驳方式选择分析
        5.2.1 调查数据收集与分析
        5.2.2 模型参数标定与结果分析
        5.2.3 模型预测
    5.3 沙坪坝铁路客运枢纽接驳方式协同调度分析
        5.3.1 研究时段
        5.3.2 基础数据准备
        5.3.3 优化结果及分析
    5.4 铁路客运枢纽接驳系统优化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沙坪坝铁路客运枢纽接驳方式选择行为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8)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评估体系
    2.1 研究对象界定
    2.2 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特征分析
        2.2.1 功能属性特征
        2.2.2 建筑空间特征
        2.2.3 运营客流特征
    2.3 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各阶段交通评估框架
        2.3.1 规划选址阶段
        2.3.2 方案设计阶段
        2.3.3 运营管理阶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规划选址阶段交通评估
    3.1 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
        3.1.1 高速铁路对城市可达性的影响
        3.1.2 高速铁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3.1.3 高速铁路对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3.2 铁路综合客运枢纽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3.2.1 铁路客运枢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2.2 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分析
    3.3 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规划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3.3.1 铁路规划角度的影响因素
        3.3.2 城市发展角度的影响因素
        3.3.3 交通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3.4 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规划选址评估
        3.4.1 评估指标选取
        3.4.2 评估指标量化
        3.4.3 基于DAGF方法的枢纽选址评估
        3.4.4 实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方案设计阶段交通评估
    4.1 枢纽内部空间组合关系确定
        4.1.1 枢纽内部空间总体布局
        4.1.2 枢纽内部空间关联性分析
        4.1.3 功能空间衔接重要度研究
        4.1.4 枢纽内部空间布局
    4.2 换乘流线网络生成方法
        4.2.1 换乘流线分析
        4.2.2 乘客路径选择要素
        4.2.3 换乘流线初始网络生成
        4.2.4 换乘流线初始网络生成模型建立
    4.3 换乘流线网络优化设计方法
        4.3.1 空间句法理论与变量分析
        4.3.2 换乘流线初始网络优化
        4.3.3 换乘流线网络整体方案优化
    4.4 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方案设计评估
        4.4.1 评估指标选择
        4.4.2 评估指标量化
        4.4.3 基于可拓学的枢纽设计阶段评估模型
        4.4.4 评估结果分级标准
        4.4.5 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运营管理阶段交通评估
    5.1 枢纽服务设施布局和能力配置优化
        5.1.1 枢纽客运服务设施布局优化
        5.1.2 枢纽衔接设施能力配置优化
    5.2 枢纽换乘客流组织优化
        5.2.1 换乘客流组织存在问题分析
        5.2.2 换乘客流组织优化方法
        5.2.3 换乘客流组织仿真评估
    5.3 枢纽外部交通组织优化
        5.3.1 枢纽外部交通组织存在问题分析
        5.3.2 枢纽外部交通组织设计
        5.3.3 枢纽外部交通组织仿真评估
    5.4 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运营管理评估
        5.4.1 评估指标选取
        5.4.2 评估指标量化
        5.4.3 评估指标分级标准设定
        5.4.4 基于云模型的枢纽服务水平评估方法
        5.4.5 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评估推进机制研究
    6.1 交通评估推进机制的内涵
    6.2 交通评估与推进机制相互影响机理
        6.2.1 推进机制对交通评估的推动作用
        6.2.2 交通评估与推进机制的互动关系
    6.3 交通评估推进机制建立
        6.3.1 交通评估推进机制结构框架
        6.3.2 枢纽交通评估体系
        6.3.3 枢纽交通评估实施
        6.3.4 枢纽交通评估保障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经历

(9)深圳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定义
3 深圳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3.1 背景
    3.2 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现状
        3.2.1 国铁及城际铁路
        3.2.2 城市轨道交通
        3.2.3 轨道交通枢纽
4 深圳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实践
    4.1 规划建设一体化
    4.2 衔接方式一体化
    4.3 运营管理一体化
    4.4 站城一体化开发
5 深圳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启示
6 结语

(10)基于站城一体化开发的深圳西丽枢纽规划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1.1 深圳铁路枢纽综合开发现状
    1.2 西丽枢纽概况
    1.3 西丽枢纽面临的挑战
2 高铁枢纽站城一体化规划基本策略
3 西丽枢纽站城一体化规划方案
    3.1 重塑枢纽地区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
    3.2 强化轨道接驳能力,缓解交通压力
    3.3 融合枢纽与开发建筑,站城一体设计
    3.4 政策保障建议
4 结语

四、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枢纽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铁路发展暨中长期路网布局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7)
  • [2]基于高效换乘的汽车客运枢纽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张楠.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3]深圳市轨道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实践与探索[J]. 龙俊仁,邵源. 都市快轨交通, 2021(03)
  • [4]城市中心区铁路客运综合体空间和流线组织研究[D]. 户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衔接高铁枢纽站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刻表优化研究[D]. 马亚雯.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6]枢纽型TOD项目场域内商业综合体设计策略研究[D]. 宁刚.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接驳方式协同调度优化研究[D]. 刘力锋.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8]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评估方法研究[D]. 黄兆国. 东南大学, 2021
  • [9]深圳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研究[J]. 刘永平,朱益海,兰金.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0(12)
  • [10]基于站城一体化开发的深圳西丽枢纽规划探索[J]. 何建平,谭国威,许帆.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20(08)

标签:;  ;  ;  ;  ;  

城市轨道交通及铁路枢纽规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