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癌症患者并发静脉血栓的分析与护理

老年癌症患者并发静脉血栓的分析与护理

一、高龄癌症病人合并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与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吴孝红[1](2021)在《癌症患者输液港自我管理行为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编制癌症患者输液港自我管理行为评估量表。分析影响癌症患者输液港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癌症患者输液港自我管理行为的评估及监测提供有效的测评工具,同时为今后输液港相关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共包括三个阶段:德尔菲专家函询、量表信效度检测、癌症患者输液港自我管理行为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第一阶段(德尔菲函询):以自我效能理论为依据,自我管理任务为框架,通过文献回顾及静疗护士的意见,形成初始量表条目池,再将条目进行德尔菲专家咨询,通过专家提出的意见和条目筛选标准(变异系数≤0.25,条目满分比≥20%和重要性赋值均数≥3.50)对条目进行筛选。第二阶段(信效度检测):对478名输液港带管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先采用项目分析(相关系数法、临界比值法和一致性检测)对条目进行筛选;其次采用重测信度和克朗巴赫系数一致性检测分析量表信度,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检测量表效度。所有条目经过项目分析筛选后,再采用探索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最后采用验证因子分析验证量表的结构拟合度、区别效度和聚合效度。第三阶段(影响因素分析):分析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对癌症患者输液港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然后再对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癌症患者输液港自我管理行为回归模型。结果第一阶段(德尔菲函询):第一轮专家函询共邀请了26位专家,第一、二轮分别收回专家函询表22份和19份,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4.62%(22/26)和86.36%(19/22),意见提出率分别为68.18%(15/22)和47.37%(9/19),专家权威度系数分别为0.94和0.98,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6和0.50,第一轮共发放一级指标8条,二级指标49条。经第一轮专家函询,结合专家意见和数据分析,修改了一级指标1条和二级指标17条,合并了二级指标2条,此外删除了二级指标7条,新增了二级指标11条。在第二轮专家函询中,共发放一级指标8条,二级指标52条。经第二轮专家函询后,一级指标减少1条,二级指标修改10条,修改后合并了二级指标8条,删除了二级指标6条,最终形成初始量表7个预设维度、42个条目。第二阶段(信效度检测):所有条目均通过项目分析的筛选标准,信度结果:克朗巴赫系数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931、0.900。效度结果:共经过四次探索因子分析,删除9个条目,剩余33个条目,第四次探索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共7个,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68%,因子负荷值均大于0.40。验证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修正后的模型,CMIN/DF值为2.348,RMSEA值为0.06,RMR值为0.056,CFI、IFI、TLI指数均大于0.90,所有条目因子载荷量>0.50,CR值>0.70,AVE值>0.50,且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小于AVE的平方根,模型修正过程中共删除了4个条目,剩余29个条目。条目I-CVI指数为0.80到1.00之间,量表S-CVI/AVE指数为0.99。第三阶段(影响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只有健康责任(HR)和精神成长(SG)纳入回归模型,且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24.18,P<0.001),可以解释癌症患者输液港自我管理行为28.40%的变异。结论本研究所编制的癌症患者输液港自我管理行为评估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量表编制结构合理,能够运用于临床。健康责任(HR)和精神成长(SG)是影响癌症患者输液港自我管理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今后制定输液港健康教育方案时,应重点结合这两点因素。

王怡[2](2021)在《老年肺癌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旨在回顾性研究老年肺癌人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发病情况,了解老年肺癌伴发VTE的危险因素,并对这些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分析,以求寻找能够简便有效进行临床预测和预后的指标,从而对临床诊治进行指导。方法:本研究共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98名老年患者,并严格按照纳排标准分为3个研究组:老年肺癌VTE组(A组)56人、老年肺癌非VTE组(B组)79人及老年VTE组(C组)63人,比较各组间性别、年龄、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血浆D二聚体(D-dimer,DD)、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肺癌病理组织分型、肿瘤临床分期、体能状况评分(Performance status,PS)、及非手术患者血栓风险评估表(Padua血栓评分)等常见临床因素间的差别,将上述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各项危险因素再进行比较并绘制成相关ROC曲线,最终得出老年肺癌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1.三组间比较后结果提示:肺癌肿瘤分型(腺癌、鳞癌、小细胞癌)、吸烟史、胸腔积液、白细胞、乳酸脱氢酶、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血浆D二聚体、PS评分、Padua血栓风险评分及性别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年龄、肿瘤临床分期、化疗、合并慢性基础疾病以及血小板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两两比较后发现腺癌、胸腔积液、白细胞、乳酸脱氢酶、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血浆D二聚体、PS评分及Padua血栓风险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年龄、性别、肿瘤临床分期、化疗、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血小板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相关分析示:(1)年龄与老年肺癌患者合并VTE无相关性(P>0.05);但FDP(rs=0.586,P=0.000)、DD(rs=0.561,P=0.000)、LDH(rs=0.454,P=0.000)、WBC(rs=0.386,P=0.000)、PS评分(rs=0.292,P=0.001)以及Padua评分(rs=0.221,P=0.010)均与老年肺癌发生VTE之间有正性相关;(2)PS评分(rs=0.398,P=0.000)、DD(rs=0.341,P=0.000)、FDP(rs=0.318,P=0.000)、LDH(rs=0.278,P=0.000)及WBC(rs=0.165,P=0.021)各指标与Padua血栓风险评分量表之间存在正性相关。4.经统计后可见三组内,分别在近1月内有外伤史者A组0人、B组0人、C组8人(12.69%);手术史A组2人(3.57%)、B组4人(5.06%)、C组14人(22.22%);制动史A组12人(21.43%)、B组12人(15.19%)、C组2人(3.17%)。其中,C组的制动史内有1人在3周前有长途汽车旅行史。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酸脱氢酶(OR=1.009,95%CI:1.001~1.017,P=0.036)及血浆D二聚体(OR=2.495,95%CI:1.021~6.093,P=0.045)是老年肺癌患者合并静脉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具有提示临床意义。这反应了乳酸脱氢酶不仅被视为是细胞代谢状态的指标更可作为老年肺癌人群伴发VTE的危险因素之一,而血浆D二聚体这一传统因素在临床血栓形成的警示中表现尤为突出。6.各因素与老年肺癌患者VTE发生结果间的ROC曲线示:FDP的AUC值是0.844(95%置信区间0.772~0.916)、DD的AUC值是0.829(95%置信区间0.751~0.908)、LDH的AUC值是0.765(95%置信区间0.681~0.849)、WBC的AUC值是0.727(95%置信区间0.641~0.813)、胸腔积液的AUC值是0.684(95%置信区间0.592~0.776)、Padua评分的AUC值是0.669(95%置信区间0.575~0.762)、PS评分AUC值是0.620(95%置信区间0.522~0.718)、腺癌的AUC值是0.610(95%置信区间0.517~0.707);提示FDP、DD、LDH、WBC、胸腔积液、Padua评分、PS评分和肺腺癌对老年肺癌患者合并VTE具有一定的评估效能,其中,FDP、DD、LDH和WBC的评估价值更胜一筹。结论:1.肺癌是老年患者合并静脉血栓的原因之一,并且在所有肺癌病理组织分型中老年肺腺癌患者相比于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更容易发生VTE。2.存在胸腔积液,Padua血栓风险评分和PS评分的升高与VTE的发生有着密切关联。3.实验室生化指标:白细胞、乳酸脱氢酶、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血浆D二聚体的升高会增加老年肺癌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其中,乳酸脱氢酶及血浆D二聚体对老年肺癌患者合并VTE具有更好的临床警示意义。

秦静静[3](2021)在《三种血栓评估模型对老年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价值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深静脉血栓患者存在血栓脱落,并发肺栓塞致死的可能。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加,DVT患者数量逐渐增加。目前国内临床使用的DVT风险评估模型较多,但尚无统一的、针对老年住院患者群体的DVT风险评估模型。高龄是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患者是DVT高发人群,风险等级评估是实施预防措施的依据和手段,因此加强对老年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比较3种最常用的DVT风险评估模型(Caprini2010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模型、Padua深静脉血栓评估模型以及Wells血栓评估模型)在老年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中的预测价值,确定最适用于老年住院患者的DVT风险评估模型,为老年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规范化预防提供更加准确的评估工具。【方法】(1)样本及资料采集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从某大型三甲医院HIS电子病历系统抽取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入住该医院65岁以上(包括65岁)的患者共329例,这些回顾性病例通过静脉彩超结果确诊为DVT的患者有80例,未患深静脉血栓的患者249例。患者一般资料收集包括年龄、性别、主要诊断、合并慢性疾病、有无患恶性肿瘤、实验室指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栓弹力图、同型半胱氨酸)、静脉血管B超结果、血栓史、特殊治疗(化疗、激素治疗、抗凝药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用Caprini2010 DVT风险评估模型量表、Padua DVT评估模型量表以及Wells评估模型量表对选取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DVT风险评估。(2)统计学分析(1)采用SPSS软件对329例老年患者DVT风险评估模型考量的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定量变量使用单因素方差检验;类别变量使用卡方检验,探索17个考量因素在观察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度的显着性;(2)将样本按年龄分为65-70岁、70-75岁、75-80岁、80-85岁、85岁以上五个年龄段,对Caprini、Wells、Padua三个评估模型评估结果进行分析。(3)采用秩和检验分别比较三种模型的风险评估等级在不同疾病之间的分布差异。(4)采用专门的生物医学工作软件Med Calc软件绘制样本评估结果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特异度和灵敏度以及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Med Calc较SPSS软件而言,拥有很多医学类研究需要的功能,最具代表性的是AUC比较功能。ROC分析和评价二分类判别效果,统计原理是通过界值点(cutoff point/cutoff value)的变动,获取灵敏度(sensitivity)和误判率(1-Specificity(特异性))的数据对,以误判率为横轴,灵敏度为纵轴,将所得数据对绘制成曲线。AUC是ROC曲线下方的面积,是全球最常用的诊断准确性指标,通常用于通过单个数字总结诊断能力,还可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诊断程序的诊断质量。约登指数为灵敏度的最大值加上特异性减去1,目的是确定具有最佳测试精度的分界点,被广泛用于最佳阈值的确定。通过绘制ROC曲线然后计算各项参数(AUC、灵敏度、特异性和约登指数),并进行比较以分析和评价三种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5)以Wells血栓风险模型评估风险等级为因变量,以两组患者的一般基本资料和单因素分析中总结的具有统计意义的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逻辑回归分析。(6)量化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使用Barthel指数评定对DVT危险因素之一的患者活动能力进行评分,使用Medcalc软件进行约登指数计算,确定日常生活能力对应DVT诊断的最佳临界值。【结果】1.老年患者不同年龄段DVT风险等级分布(1)本研究共对329例老年患者DVT风险评估模型考量的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有无恶性肿瘤,化疗,激素治疗,有无使用抗凝药物,高血压史,肺部疾病史和心脏疾病史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D-二聚体,活动能力,血栓史,有无使用胰岛素和糖尿病史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将样本分为为65-70岁、70-75岁、75-80岁、80-85岁、85岁以上五个年龄段,对Caprini、Wells、Padua三个评估模型评估结果进行分析,Caprini评估模型在五个年龄段的评分分别为(3.52±0.46)、(4.13±0.5)、(5.11±1.01)、(5.09±1.44)、(5.85±0.52)分,Wells评估模型在五个年龄段的评分分别为(0.29±0.13)、(0.57±0.17)、(0.96±0.4)、(1.00±0.34)、(1.22±0.2)分,Padua评估模型在五个年龄段评分分别为(1.00±0.41)、(1.95±0.42)、(2.74±0.78)、(3.32±0.87)、(3.72±0.53)分,根据样本不同年龄区间下三种模型的风险等级占比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危风险患者占比呈上升趋势,卡方检验显示三种模型的风险评估结果在各年龄段的占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不同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DVT风险比较对观察组按疾病诊断分类为:高血压,心脏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脑梗塞,肺部疾病,阿尔兹海默症,泌尿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其他类疾病。本部分采用秩和检验分别比较三种模型的风险评估等级在不同疾病之间的分布差异。三种模型的卡方值(H)分别为:30.13、22.82和22.26,差异显着性均小于0.05,由此可得总体上老年患者DVT风险等级在不同疾病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aprini、Wells、Padua三种血栓评估模型的ROC曲线比较分析(1)Caprini、Wells、Padua三种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AUC分别为(0.718±0.079),(0.827±0.067)和(0.714±0.083),三种模型AUC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种模型对于DVT的预测均有意义。(2)使用登指数(Youden’s index),来确定三种模型分类的最佳阈值,Caprini模型的最佳临界值为6.5(灵敏度为48.8%,特异度为80.8%,约登指数为0.295);Wells模型的最佳临界值为1.5(灵敏度为70.0%,特异度为82.7%,约登指数为0.572);Padua模型的最佳临界值为1.5(灵敏度为82.5%,特异度为62.8%,约登指数为0.453)。(3)将三种评估模型进行AUC两两较分析,结果显示Caprini评估模型与Padua评估模型的AUC比较,(Z=1.563,P=0.1181),Wells评估模型与Caprini评估模型的AUC比较,(Z=6.614,P<0.0001),Wells评估模型与Padua评估模型的AUC比较,(Z=4.548,P<0.0001),Wells模型与Caprini和Padua模型的AUC比较差异均有意义。4.老年患者血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Wells血栓风险模型评估风险等级作为因变量(低危患者Y=0,高危患者Y=1),以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中有意义的因素和上部分单因素分析中总结的具有统计意义的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诊断疾病,日常生活能力,D-二聚体是Wells血栓评估模型主要危险因素,具有较高的相关性(P<0.05)。5.日常生活能力的临界值分析使用Medcalc软件进行ROC分析判断日常生活能力对应DVT预测的最佳分界值,根据约登指数进行临界值划分,日常生活能力的最佳临界值为85分,约登指数为0.3658。通过绘制约登指数与活动能力的折线图可以直观的看出,当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85分时,约登指数达到最高值,表明该阈值对于患者DVT的筛查能力最佳。【结论】(1)三种预测模型中Wells模型对老年住院患者DVT风险预测效能最高,最适用于临床老年住院患者DVT风险评估。(2)老年住院患者的疾病诊断,日常生活能力,D-二聚体水平与Wells血栓评估模型具有较高的相关性。(3)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85分时,约登指数达到最高值,该阈值对于患者DVT的筛查能力最佳。当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小于85分,患者DVT风险增加。

万晓雨[4](2020)在《长春市某三甲医院TIVAP植入的乳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患的恶性肿瘤之一,给全球女性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癌的诊疗模式已经逐渐步入多元化模式,临床上对乳腺癌的治疗首选综合治疗模式。化疗作为乳腺癌综合治疗方式中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提高肿瘤的手术切除率,而且可以有效降低乳腺癌的肿瘤分期,同时减小肿瘤的体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乳腺癌患者化疗给药的方式从最初的外周静脉一次给药逐步发展为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infusion port,TIVAP)给药的方式。然而,随着TIVAP应用的日益广泛,其产生的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CRT)等并发症逐渐被人们重视。目的:1.了解长春市某三甲医院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后CRT的发生情况,探索TIVAP植入术后CRT发生的危险因素。2.建立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预测模型,并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为TIVAP植入期间预防CRT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0月于长春市某三甲医院收治且进行TIVAP植入的乳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80例。通过电子病历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吸烟情况等一般资料,以及肿瘤分期、肿瘤分子分型、高血压病史、是否合并糖尿病、BMI、D-二聚体水平、置港时间、穿刺次数等临床相关资料。根据发生CRT的总人数,计算CRT的发生率。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应用c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术后CRT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结果建立CRT的风险评估模型,并绘制ROC曲线。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全部280例植入TIVAP的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发生CRT的有117例,发生率为41.79%。其中,在TIVAP植入3周时发生CRT的患者有80例,TIVAP植入6周时发生CRT的患者有33例,TIVAP植入9周时发生CRT的患者有4例。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的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情况不同(P<0.05),患者年龄越大,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越多;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不同的患者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情况不同(P<0.05),与BMI<25 kg/m2的患者相比,BMI≥25 kg/m2的患者CRT发生率较高;与无糖尿病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的患者TIVAP植入后CRT发生率更高(P<0.05);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的患者相比,D-二聚体水平异常患者TIVAP植入后CRT发生率更高(P<0.05)。未发现居住地、吸烟情况、高血压病史、肿瘤分期、肿瘤分子分型以及穿刺次数情况不同的患者TIVAP植入后CRT发生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合并糖尿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后发生CRT的影响因素。年龄每增长1岁,发生CRT的风险升高为2.881倍,(OR=2.881,95%CI:1.342-9.675);BMI≥25 kg/m2的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后发生CRT的风险是BMI<25 kg/m2患者的2.833倍(OR=2.833,95%CI:1.255-10.166);合并糖尿病的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后发生CRT的风险是无糖尿病患者的1.632倍(OR=1.632,95%CI:1.092-3.437);血浆D-二聚体水平异常的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后发生CRT的风险是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患者的28.624倍(OR=28.624,95%CI:4.742-172.686)。4.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术后发生C RT的风险预测模型为Y=-1.507+1.058×年龄+1.041×BMI+0.490×合并糖尿病+3.354×血浆D-二聚体水平异常。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5,灵敏度为0.964,特异度为0.905。结论:1.本研究中有117例乳腺癌化疗患者在TIVAP植入后发生CRT,发生率为41.79%。2.高龄、高BMI、合并糖尿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异常的乳腺癌化疗患者行TIVAP植入术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风险较大。3.利用风险预测模型:Y=-1.507+1.058×年龄+1.041×BMI+0.490×合并糖尿病+3.354×血浆D-二聚体水平异常,能较好地预测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术后CRT的发生风险。

李静[5](2020)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住院期间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和分析乳腺癌术后患者住院期间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构建乳腺癌住院患者VTE风险预测模型,并以列线图形式呈现,为临床更好地开展VTE的评估、预防和进行护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课题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乳腺癌患者静脉血栓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合并分析,效应量采用OR值及对应的95%CI表示。采用I2检验进行异质性分析,当异质性较大时,进行亚组分析探讨异质性来源。第二阶段:首先以第一阶段筛选的危险因素联合临床乳腺癌患者的一般信息、病史资料及实验室化验指标等,制定资料收集表。回顾性分析天津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乳腺中心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4755例手术后的住院患者(其中216患者发生血栓)。按照时间顺序分组,先纳入的3310例用于构建模型(发生血栓150例);后纳入的1445例用于验证模型(发生血栓66例),使用资料收集表对纳入研究的病人进行资料收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纳入模型的预测因子。以是否发生血栓为因变量,以筛选的预测因子为自变量,建立VTE风险预测模型,并以列线图的形式呈现。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能力;采用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评估模型的分类度;绘制校准图评估模型的符合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法(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对乳腺癌VTE模型的临床有效性进行评估。结果1.Meta分析结果本部分共纳入22篇文献,包括15篇队列研、7篇病例对照研究。研究总病例数527069例,其中22678例发生VTE。Meta分析结果表明以下12项为乳腺癌患者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即高龄(≥45岁):OR=3.24,95%CI[1.70,6.17];肥胖(≥30kg/m2):OR=1.89,95%CI[1.56,2.28];高血压:OR=1.71,95%CI[1.32,2.23];糖尿病:OR=1.42,95%CI[1.12,1.80];冠心病:OR=2.24,95%CI[1.45,3.47];既往血栓史:OR=5.66,95%CI[2.91,11.01];绝经状态:OR=1.60,95%CI[1.34,1.92];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OR=3.05,95%CI[1.76,5.29];乳腺手术:OR=1.59,95%CI[1.36,1.86];化疗:OR=1.47,95%CI[1.19,1.80];他莫昔芬治疗:OR=3.74,95%CI[1.72,8.11];中心静脉置管:OR=1.82,95%CI[1.21,2.72]。2.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的参数根据logistic回归结果,将年龄、住院时长、BMI、心血管合并症数量、新辅助化疗、手术方式、术前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作为预测因子,VTE的发生为临床结局,每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的回归系数作为其在预测模型中的权重,建立乳腺癌VTE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3.模型的验证将验证队列患者数据代入该模型计算相应风险值,曲线下面积为0.805,95%CI[0.740,0.870];校准曲线P=0.570,表明模型校准良好。模型的敏感度为68.2%(45/66),特异度为73.6%(1015/1379),PPV为11.0%(45/409),NPV为98.0%(1015/1036);DCA曲线阈值概率为5%-30%时组合模型的净效益较好。结论1.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45岁)、肥胖(≥30kg/m2)、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有既往血栓史、绝经状态、浸润性导管癌、乳腺手术、化疗、口服他莫昔芬进行内分泌治疗和中心静脉置管等12个因素显着增加了乳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但由于Meta分析固有的缺陷,未来仍需随时关注该方面的高质量原始研究,及时更新此Meta分析,以保证结论的准确性。2.乳腺癌术后患者住院期间静脉血栓栓塞症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包括年龄、住院时长、BMI、心血管合并症数量、新辅助化疗、手术方式等6个临床预测因子和术前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2个生物标致物。该列线图风险预测能够做到个体化、准确地预测患者住院期间VTE发生的概率,且经内部验证显示,该模型各项性能良好,可为临床医务人员进行血栓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李云鹂[6](2020)在《内科住院癌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工具验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内科住院癌症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为VTE针对性预防提供依据;验证Khorana风险评估工具和Padua风险评估工具在内科住院癌症患者VTE风险预测中的适用性,并比较两种风险评估工具的VTE风险预测效果,为内科住院癌症患者的VTE评估和预防提供依据,以最终降低内科住院癌症患者VTE的发生率。方法(1)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入住衡阳市某三甲医院肿瘤内科、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全部患者病历资料3730例,按照自制一般资料表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了解VTE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采用Khorana风险评估模型评估3730例患者的VTE风险,获得Khorana风险评估工具评估结果,分析Khorana评分的风险预测效果。(2)在第一部分基础上,按照Padua风险评估工具收集患者资料,获得Padua评分评估结果,分析Padua评分的风险预测效果,并与Khorana评分的风险预测效果进行比较。(3)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患者一般资料、Khorana和Padua评分评估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VTE危险因素分析、两风险评估工具的风险分层效果采用二元Logstic回归分析,两风险评估工具的风险预测效果采用ROC曲线分析,两工具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采用MedCalc的非参数检验。结果(1)内科住院癌症患者的VTE发生率为4.21%,年龄增长、留置PICC、卧床休息、近一月内创伤或手术都是VTE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男性VTE发生率是女性的0.650倍(P<0.05);癌症类型也是VTE发生的影响因素,以胃癌和胰腺癌患者发生VTE风险最高。(2)Khorana风险评估工具在内科住院癌症患者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1(95%CI:0.698-0.786),风险预测能力为中度,其截断值为2分。Khorana评分每增加1分,VTE风险变为上一分值的2.457倍,被Khorana评分识别为高危患者的VTE发生风险是低危患者的15.131倍,中危患者是低危患者的2.145倍,P值均<0.05。(3)Padua风险评估工具在内科住院癌症患者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27(95%CI:0.489-0.585),风险预测能力较差。被Padua评分识别为高危患者的VTE发生风险是低危患者的1.336倍,这种VTE风险分层无统计学意义(P=0.092)。(4)Khorana和Padua两种风险评估模型的评估结果不一致(Kappa系数为0.025),ROC曲线下面积有差异(Z=6.005,P<0.01);Khorana风险评估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更大,预测能力更好。结论(1)内科住院癌症患者的VTE发生率为4.21%,年龄增长、留置PICC、卧床休息、近一月内创伤或手术、女性、癌症类型等均与VTE发生有关。(2)Khorana风险评估工具可以用于内科住院癌症患者VTE风险预测,预测能力为中等。(3)Padua风险评估工具对内科住院癌症患者的VTE风险预测能力弱于Khorana风险评估工具,不推荐用于内科住院癌症患者的VTE风险评估。

唐建华,杨文,周风芝[7](2000)在《高龄癌症病人合并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与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雪星[8](2020)在《肿瘤患者深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 atheter,PICC)、中心静脉置管术(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等介入置管术在癌症患者化学药物治疗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在临床治疗中,肿瘤置管患者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中当属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Catheter-Associated Deep Vein Thrombosis)形成,本研究针对肿瘤置管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并筛选,同时建立一个Logistic回归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临床预测模型(Clinical Prediction Model),建立起风险与获益的评估的量化工具,为医生、病人及医疗政策制定者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 法]使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8年01月01至2019年01月31日的4691例肿瘤置管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将所有患者病例资料分别分为两组:病例组(深静脉置管后行超声检查诊断为深静脉置管相关血栓)、对照组(深静脉置管后未发生导管相关血栓)。通过对深静脉置管相关血栓形成可能的年龄、性别、患者活动情况、是否行化疗、肿瘤分期等52个预测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25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挑选P≤0.05的影响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临床预测模型。最终用Bootstrap法验证,最后根据ROC曲线的AUC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建立最终CADVT形成临床预测模型。[结 果]通过对肿瘤患者深静脉置管病例资料分析发现深静脉置管相关血栓共发生355例,发生率为7.60%。深静脉置管相关血栓形成部位中最多的是颈静脉血栓,占所有血栓发生病例的32.50%。通过对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可能预测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患者活动情况、是否行化疗、肿瘤分期、抽烟史、饮酒史、输血史、手术史、感染史、有无激素(地塞米松、强的松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栓形成史、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值比、FIB、血浆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2聚体、白蛋白、白球比例、总蛋白、直接胆红素29个因素为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后发现置管部位活动情况、肿瘤分期、有无合并感染、有无激素使用、高脂血症、其他合并症(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外)、血栓(高凝状态)形成史、血小板分类变量、凝血酶原时间、D2聚体、空腹血糖11个因素进入预测模型(P≤0.05)。建立预测模型:肿瘤患者深静脉置管相关血栓发生概率:P=ex/(1+ex)x=-8.942-2.337*x1+0.233*x2+0.483*x3+0.819*x4+0.970*x5+2.811*x6+2.588*x7+0.482*x8+0.832*x9+1.165*x10-0.479*x11。AUC=0.860(95%CI:0.843-0.887)。AUC=0.860(95%CI:0.843-0.887)。模型的阳性预测概率阈值设为56.0%,则灵敏度为72.0%,特异性84.0%,提示本深静脉导管血栓预测研究模型校正后有较高的准确性。注1:x1=置管部位活动情况;x2=肿瘤分期;x3=有无合并感染;x4=有无激素使用;x5=高脂血症;x6=其他合并症(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外);x7=血栓(高凝状态)形成史;x8=血小板分类变量;x9=凝血酶原时间;x10=D2聚体x11=空腹血糖。注2:置管部位活动情况:无=0,是=1;肿瘤分期:Ⅰ期=1,Ⅱ期=2,Ⅲ期=3,Ⅳ期4;有无合并感染:无=0,是=1;有无激素使用:无=0,是=1;高脂血症:无=0,是=1;其他合并症(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外):无=0,是=1;血栓(高凝状态)形成史:无=0,是=1;血小板分类变量:0-99*109/L=1,100-300*109/L=2,≥301*109/L=3;凝血酶原时间:0-10.9sec=1,11-14.5sec=2,≥14.6sec=3;D2 聚体:0-0.55ug/mL=1,≥0.56ug/mL=2;空腹血糖:0-3.88mmol/L=1,3.89-6.1 1mmol/L=2,≥6.12mmol/L=3。[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血栓形成预测模型准确性较高,可推荐临床使用,但需要前瞻性队列研究进一步证实。

刘高[9](2020)在《集束化护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实施并验证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对预防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可行性、实用性及有效性。明确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降低其发病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基于循证医学方法论,构建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在导师组的指导下建立循证护理实践小组,由科护士长任循证护理实践小组组长,定期对神经内科护士进行循证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对神经内科护士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将来自昆明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符合2014年中华医学会所修订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并经NIHSS评分表和头颅CT/MRI确诊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则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干预周期为10天,将患者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血液的纤溶指标,凝血指标以及临床症状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测指标,结合临床观察量表综合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将检查结果和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明确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预防效果。结果1构建了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该方案包括风险筛查、早期活动、基础护理、机械预防、水化补液、健康教育6个条目。2入院首日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两组padu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Padu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两组BI评分、m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BI评分、mR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前两组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凝血指标除凝血酶时间外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干预前两组纤溶指标(D-二聚体测定)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D-2聚体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干预前两组行体格检查,患肢腿围、患肢肿胀例数相关临床症状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肿胀,患肢腿围、患肢肿胀例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干预前两组患者下肢肌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干预结束后两组行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检,对照组发生血流瘀滞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两组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该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循证证据和流程参考,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科学的、经济的、有效的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从而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结局,节约了医疗卫生成本,促进了科学的循证护理实践活动。2该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降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改善了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肌力状态,促进了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值得临床推广。3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Padua风险量表能初步预警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值得临床应用。4在循证护理实践中,通过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循证意识,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促进知识转化,多学科合作,使研究结果转化为实践行动,提升了护理管理质量。

沈忱[10](2019)在《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警指标的筛查及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病隐匿,预后较差,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加重医疗负担。VTE病因复杂,临床评估工具众多,如何早期识别危险因素和精准评估已然成为目前医学界的研究热点。既往研究认为VTE是多环节、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随着近年来社会工业化和老龄化的加剧,VTE新的风险因素不断涌现。VTE是住院患者的严重并发症,通过住院电子病历中的有效资料进行VTE的自动预警,可以及时并主动提醒医护人员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减少或降低VTE的高危人群的猝死率和致残率,意义斐然。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评估VTE风险预警指标,建立VTE风险预警模型将是实现基于电子病历VTE自动预警的快捷有效方法。本研究在病例回顾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出新的风险预警指标并构建VTE风险预警模型,探讨各风险预警指标在VTE发生中的独立预测作用,建立了新的评估预警方式。从而助力实现VTE的一级预防与精准治疗,最终改变临床结局,降低医疗费用和经济负担,进一步保障VTE高危人群的生命安全。研究目的1.了解住院患者的VTE发生率及风险预警指标。2.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VTE独立风险预警指标,初步构建VTE风险预警模型。3.探讨该VTE风险预警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VTE风险主动预警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选取江苏省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出院时间为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且符合研究要求的VTE患者,分析单中心住院患者VTE发生率及VTE患者相关指标。2.采用调查研究中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发生VTE的住院患者为VTE组,以频数1:1选取同科室、年龄、性别、其他病情等一般资料基本匹配的非VTE患者为对照组,成立建模数据集。采用单因素分析VTE风险预警指标,将单因素分析中P<0.3的指标纳入到后续的多因素分析,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出VTE独立风险预警指标。3.依据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出的VTE独立风险预警指标进行VTE风险预警模型的初步构建,获得筛查VTE的截断值并对模型进行评价;运用ROC曲线分析法比较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和VTE风险预警模型对VTE的检验效能;建立验证数据集,利用VTE风险预警模型的截断值来评估模型对验证数据集VTE患者的检验效能。研究结果1.按照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自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间住院患者发生的914例VTE中,单纯随机抽样257例作为后续研究的VTE组,结果显示:单中心住院患者VTE发病率约2.85%。,肺血栓栓塞症(PE)发病率为1.20%。,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率为1.91‰。其中男性、女性VTE患者人次分别为440(48.14%)、474(51.86%);发生 PE、DVT、PE 并发 DVT 患者人次分别为 301(32.93%)、530(57.99%)、83(9.08%);内科、外科 VTE 患者人次分别为 324(35.45%)、590(64.55%);按照科室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骨科(330,36.11%)、普通外科(162,17.72%)、呼吸内科(156,17.07%)、介入放射科(82,8.97%)、心血管内科(48,5.25%)、全科医学(42,4.60%)等。2.对41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共有15个,分别为:住院时间X4(P=0.003)、费用支付方式X5(P0.017)、咳嗽X6(P=0.019)、咳痰X7(P=0.002)、胸膜性胸痛X10(P<0.001)、紫绀X11(P=0.011)、胸闷气短X15(P<0.001)、不明原因的晕厥X16(P<0.001)、单侧下肢疼痛X18(P<0.001)、高血压X23(P=0.006)、凝血酶时间X31(P=0.028)、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X34(P<0.001)、D-二聚体 X36(P<0.001)、白细胞数目 X39(P<0.001)、Caprini 评分X41(P<0.001)。3.将单因素分析中P<0.3的28个变量纳入到后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胸膜性胸痛X10(P<0.001)、劳累后气促X14(P=0.045)、胸闷气短X15(P<0.001)、单侧下肢疼痛X18(P<0.001)、吸烟X25(P=0.005)、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X34(P<0.001)、Caprini评分X41(P=0.004)等7个独立风险预警指标最终被选入参与构建VTE风险预警模型。最终得到的VTE风险预警模型为p=ex//(1+ex),x=-4.840+2.557·X10(1)+ 1.432·X14(1)+ 2.977·X15(1)+ 3.445·X18(1)+ 1.086·X25(1)+0.249·X34+0.282 X41。4.采用ROC曲线对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和VTE风险预警模型的检验效能进行评价,结果显示:AUC(95%CI)、截断值(95%CI)、正确率、Youden指数(95%)、敏感度、特异度等评价指标,前者分别为0.596(0.552,0.638)、>5(>4,>5)、61.3%、0.226(0.167,0.290)、26.07%、96.50%,后者分别为 0.960(0.940,0.976)、>0.438(>0.263,>0.504)、92.2%、0.844(0.789,0.879)、92.61%、91.83%,利用ROC曲线进行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4.521,P<0.0001)。验证数据集资料利用VTE风险预警模型进行VTE筛查的正确率、Youden指数分别为81.8%、62.5%。研究结论1.临床住院患者中,VTE年发病率较高(约285例/10万人),其中DVT的发病率高于PE;VTE好发于老年患者,男性和女性患者基本相仿;外科VTE患者多于内科。2.临床日常工作中,Caprini评分为VTE发生的一个独立风险预警指标,除此之外还有胸膜性胸痛、劳累后气促、胸闷气短、单侧下肢疼痛、吸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等6个变量为VTE独立风险预警指标。3.VTE风险预警模型对预测住院患者VTE的发生具有较高准确性,其检验效能高于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在外部人群中对VTE同样具有较高的检验效能。

二、高龄癌症病人合并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与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龄癌症病人合并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癌症患者输液港自我管理行为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理论依据
    1.3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癌症患者输液港自我管理行为评估量表构建
    3.1 研究方法
    3.2 统计分析
    3.3 函询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癌症患者输液港自我管理行为评估量表临床验证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3 统计分析
    4.4 质量控制
    4.5 结果
    4.6 讨论
第五章 癌症患者输液港自我管理行为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对象
    5.2 研究方法
    5.3 统计学方法
    5.4 结果
    5.5 讨论
第六章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性
    6.4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癌症患者输液港自我管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二 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三 临床验证预实验
附录四 正式临床验证
附录五 探索因子分析前预设维度和条目
附录六 探索因子后的维度和条目
附录七 验证因子分析后条目
附录八 知情同意书
附录九 癌症患者输液港自我管理行为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致谢

(2)老年肺癌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一般资料
        2.3.2 实验室指标
        2.3.3 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断标准
        2.3.4 肺癌病理组织类型
        2.3.5 肺癌临床分期
        2.3.6 评分量表
    2.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病例资料比较分析
    3.3 实验室指标及评分量表的比较
    3.4 各组内近一月内外伤、手术及制动史的分布情况
    3.5 老年肺癌 VTE 患者及 Padua 评分与各因素间相关性分析
    3.6 老年肺癌患者血栓危险因素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
    3.7 ROC曲线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组间一般情况差异
    4.2 老年患者VTE发生风险与肺癌之间的关系
    4.3 老年(肺癌)患者VTE发生风险与实验室指标间的关系
    4.4 各组近一月内外伤、手术及制动史分布情况
    4.5 老年肺癌患者血栓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及回归分析
    4.6 老年肺癌患者血栓危险因素的评估效能
    4.7 展望与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肺癌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1 第8 版国际肺癌TNM分期
附表2 第8 版IASLC肺癌临床分期
附表3 非手术患者VTE风险评估表(Padua评分表)
附表4 体能状况评分(PS评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三种血栓评估模型对老年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价值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
    1.3 老年DVT患者形成的危险因素
        1.3.1 年龄因素
        1.3.2 疾病因素
    1.4 我国护理人员、患者对深静脉血栓的认知
        1.4.1 护理人员对深静脉血栓的认知
        1.4.2 老年患者对深静脉血栓的认知
    1.5 三种血栓评估模型的国内应用现状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估算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工具
        2.2.2 统计学方法
        2.2.3 质量控制及伦理问题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2 老年患者不同年龄段DVT风险等级分布
    3.3 不同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DVT风险比较
    3.4 Caprini、Wells、Padua三种血栓评估模型的ROC曲线分析
    3.5 老年患者血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6 日常生活能力(ADL)的临界值分析
4 讨论
    4.1 三种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比较
    4.2 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影响因素
        4.2.1 糖尿病
        4.2.2 性别因素
        4.2.3 年龄因素
        4.2.4 日常生活能力(ADL)
5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性及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综述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与预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长春市某三甲医院TIVAP植入的乳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乳腺癌术后化疗给药方式进展
    1.2 TIVAP在乳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
    1.3 CRT的形成机制
    1.4 CRT的主要临床表现
    1.5 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主要危险因素
    1.6 CRT的预防与治疗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内容
    2.4 CRT 诊断标准和相关指标界定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处理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1.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1.2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3.2 研究对象CRT的发生情况
    3.3 各因素与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关系
        3.3.1 患者一般情况与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关系分析
        3.3.2 患者的疾病相关指标与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关系分析
        3.3.3 患者BMI及血液D-二聚体水平指标与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关系分析
        3.3.4 患者TIVAP植入穿刺次数与术后发生CRT的关系分析
    3.4 影响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术后CRT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3.5 ROC曲线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
第4章 讨论
    4.1 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后CRT发生率
    4.2 乳腺癌化疗患者一般情况与TIVAP植入后CRT发生的关系
    4.3 乳腺癌化疗患者疾病相关指标与TIVAP植入后CRT发生的关系
    4.4 乳腺癌化疗患者体检指标与TIVAP植入后发生CRT的关系
    4.5 乳腺癌化疗患者置港相关指标与TIVAP植入后发生CRT的关系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乳腺癌术后患者住院期间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1 研究现状、成果
    2 研究目的、方法
一、乳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资料提取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
        2.2 纳入研究的一般状况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
        2.4.1 年龄
        2.4.2 体质指数(BMI)
        2.4.3 吸烟
        2.4.4 高血压
        2.4.5 糖尿病
        2.4.6 冠心病
        2.4.7 既往血栓史
        2.4.8 月经状态
        2.4.9 远处转移
        2.4.10 病理分型
        2.4.11 分子分型
        2.4.12 手术(术后 3 个月以内)
        2.4.13 化疗
        2.4.14 内分泌治疗
        2.4.15 中心静脉置管
    3 讨论
        3.1 乳腺癌患者一般特征与血栓的发生
        3.2 乳腺癌患者的疾病特征与血栓的发生
        3.3 乳腺癌患者的相关治疗与血栓的发生
        3.4 局限性
    4 小结
二、乳腺癌术后患者住院期间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资料收集
        1.3 概念的界定
        1.4 分组
        1.5 统计学方法
        1.5.1 模型构建的方法
        1.5.2 模型验证的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对象的特征
        2.2 乳腺癌VTE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2.2.1 乳腺癌VTE的风险因素
        2.2.2 乳腺癌VTE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2.3 VTE 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
        2.3.1 乳腺癌VTE风险预测模型的区分程度
        2.3.2 乳腺癌VTE风险预测模型的分类程度
        2.3.3 乳腺癌VTE风险预测模型的一致程度
        2.3.4 乳腺癌VTE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有效性
    3 讨论
        3.1 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3.2 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因子
        3.2.1 患者特征相关预测因子
        3.2.2 治疗相关预测因子
        3.2.3 术前生物标志物预测因子
        3.3 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的性能
        3.4 局限性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癌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内科住院癌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工具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操作性定义
    1.5 研究路线
第2章 Khorana风险评估工具的验证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Khorana和 Padua风险评估工具筛选内科住院癌症患者VTE的比较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4.1 创新
    4.2 不足和建议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高龄癌症病人合并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原因分析
    2.1 血管内皮的损伤
        2.1.1 癌细胞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2.1.2 化疗药物对血管内皮损伤
    2.2 纤溶因素
    2.3 抗凝因素
    2.4 血液动力学因素
    2.5 一般原因
3 护理对策
    3.1 早期观察
        3.1.1 建立档案
        3.1.2
        3.1.3 临床观察
    3.2 预见性护理措施
        3.2.1 增强抗凝活性
        3.2.2 血管内膜的保护
        3.2.3 适当加强活动
    3.3 血栓形成护理
        3.3.1 一般护理
        3.3.2 血管通畅度的观察
        3.3.3 溶栓后护理
4 健康教育
5 体会

(8)肿瘤患者深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癌症置管患者CADVT形成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建立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9)集束化护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
    一、临床问题的界定
    二、证据的检索与评价
    三、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初步构建
    四、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第三部分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临床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1 两组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2 两组干预前指标比较
        3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4 两组padua评分比较
        5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6 两组下肢血栓的临床症状指标比较
        7 两组患者下肢肌力的比较
        8 两组患者功能残疾水平的比较
        9 两组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
    三、讨论
        1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分析
        1.1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评价性
        1.2 组建循证护理实践小组确保了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
        2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2.1 集束化护理可以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2.2 集束化护理可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
        2.3 集束化护理可以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四、结论
第四部分 总结论
第五部分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伦理审查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临床研究观察表
    附录四 Padua量表
    附录五 mRS量表
    附录六 Barthel指数(BI)评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警指标的筛查及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五节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
    第一节 对象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警指标的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
    第一节 对象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第一节 对象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局限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工作情况
附录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四、高龄癌症病人合并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与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癌症患者输液港自我管理行为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吴孝红. 汕头大学, 2021(02)
  • [2]老年肺癌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D]. 王怡. 延安大学, 2021(09)
  • [3]三种血栓评估模型对老年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价值的比较[D]. 秦静静.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4]长春市某三甲医院TIVAP植入的乳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 万晓雨. 吉林大学, 2020(08)
  • [5]乳腺癌术后患者住院期间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D]. 李静.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内科住院癌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工具验证研究[D]. 李云鹂. 南华大学, 2020
  • [7]高龄癌症病人合并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与护理[J]. 唐建华,杨文,周风芝. 黑龙江护理杂志, 2000(01)
  • [8]肿瘤患者深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D]. 王雪星.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集束化护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研究[D]. 刘高.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警指标的筛查及模型构建研究[D]. 沈忱. 苏州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老年癌症患者并发静脉血栓的分析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