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地尔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前列地尔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一、前列地尔和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倪晓凤,杨春松,刘燕,张淼,张伶俐[1](2022)在《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DCBE)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CBM和VIP数据库,搜集DCBE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7月8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9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DCBE的总有效率优于空白对照、甲钴胺、维生素B12、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B2等;对于糖尿病足,DCBE的总有效率优于空白对照、敏感抗菌素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CBE的总有效率优于空白对照。DCBE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59%,但差异与各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显示,DCBE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性干眼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均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梁志敏[2](2021)在《六味地黄加味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治疗气阴两虚夹瘀证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 Pheral Neuro Pathy,DPN)进行临床观察,客观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探讨中医药在治疗DPN中的优势所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DPN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方法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内分泌病二科收集满足纳入标准的DPN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抽样分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每组各54例。两组均先给予糖尿病个体化治疗,控制饮食、适量运动、降压、调脂等,降糖使其达到血糖控制的目标值且波动程度小,对照组予口服甲钴胺片(500ug,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口服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水冲服,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Michigan Diabetic Neuro Pathy Score,MDNS)的变化,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1)临床症状评分以及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而前者评分的减低幅度比后者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3.75%,对照组有效率仅有75%,两者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联合甲钴胺和单用甲钴胺两组均可改善DPN的临床症状,且前者治疗的效果要好于后者。(2)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的腓总神经、胫神经MNCV和SNCV均较治疗前下降,而前者NCV的改善幅度比后者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均可使D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联合甲钴胺的治疗效果更佳。(3)TCSS评分、MDNS评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TCSS评分、MDN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前者的TCSS评分、MDNS评分均低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联合甲钴胺和单用甲钴胺两组均可改善TCSS评分、MDNS评分,且前者治疗的效果要好于后者。(4)安全性比较: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自拟六味地黄加味汤可有效改善治疗DPN(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TCSS评分及MDNS评分,延缓了病情的进展,发挥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长,目前尚未发现不良反应,亟待临床进一步实践应用。

李雯霞[3](2021)在《通络消痹汤足浴治疗脉络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缓慢,病情多隐匿,可随着DM病程的延长而进行性加重。因其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肢体感觉异常、麻木、疼痛、袜套样感等,严重者可见足部溃疡,甚至因足部溃疡而发生截肢和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现代医学对DPN的防治仍缺乏有针对性、疗效确切的药物治疗,而中医药在DPN的防治方面有一定优势。[目的]选择脉络瘀阻型DPN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评价通络消痹汤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3例脉络瘀阻型DPN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接受糖尿病教育,入组前后保持原有的降糖降脂等基础治疗方案不变,试验过程中监测患者的血糖情况,通络消痹汤试验组为基础治疗加通络消痹汤足浴,15-20min/次,1次/d,对照组为基础治疗加用甲钴胺分散片口服,0.5mg/次,3次/d,配合温水足浴,15-20min/次,1次/d,进行为期8周的临床观察。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密西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MDNS)、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双下肢神经传导速度(MCV、NCV)、血糖(FBG、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TG、TC、LDL-C、HDL-C)、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尿酸(UA)的变化,进行通络消痹汤的疗效性评价。并观察肝功能(AST、ALT、GGT)和肾功能(Cr)、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结果]1.入组时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BMI、DM病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通络消痹汤试验组的有效率(81.25%)明显高于甲钴胺对照组(64.52%)(81.25%>64.52%)。3.两组病例的中医证候积分、MDNS评分及TC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两组病例的神经传导速度(MCV、NCV)较疗前均有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神经传导速度上升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前后血糖(FBG、PBG、HbA1c)、血脂(TC、TG、LDL-C、HDL-C)、血尿酸(UA)和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病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结论]通络消痹汤足浴治疗脉络瘀阻型DPN的疗效优于西药甲钴胺分散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促进神经修复,安全性良好。

吴一行[4](2020)在《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传统治疗对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ED)疗效极差甚至无效,提示DED具有目前未知的独特发病机制。研究发现,糖尿病模型睾丸中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显着降低,Leydig细胞(LC)的本质是神经内分泌细胞,而成人睾丸中存在已知所有的NGF受体。本研究将首次应用生物信息学研究DED,发现糖尿病阴茎组织与正常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并鉴定出枢纽基因,以进一步理解DED的发病机制。为了阐明NGF在睾酮生物合成中的作用,我们拟制作糖尿病LC损伤模型,后施以NGF干预,以明确NGF对此可能的作用环节。随后,临床观察NGF对DED的疗效,为有效治疗DED奠定理论基础、提供实践经验。[方法]1.由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数据。确定DED组和对照组之间的DEG。使用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DAVID)数据库分析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中的功能富集。使用STRING和Cytoscape软件识别枢纽基因,并收集临床数据以评估生物信息学的发现。2.以甲基乙二醛(MGO)建立糖尿病损伤小鼠LC模型,以细胞增殖-毒性法检测细胞活力,以罗丹明123检测LC线粒体膜电位(MMP),用Westernblot检测类固醇合成快速调节蛋白(StAR)和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CYP11A1),并观察NGF在其中的作用。3.随机双臂开放标签的临床研究,以证实男性2型糖尿病(T2DM)所致ED合并周围神经病变(DSPN)患者使用NGF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睾酮水平和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评分的变化。[结果]1.糖尿病与正常的阴茎组织有172个DEG,其中13个为枢纽基因,胰岛素相关的胞外基质蛋白质合成存在功能障碍。DED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评估(HOMA-IR)与IIEF-5评分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51)。2.以最佳浓度为200 μM的MGO建立糖尿病损伤小鼠LC模型。3.暴露于MGO后LC的细胞活力显着降低,且存在剂量-反应-依赖性关系,经NGF预处理后,LC细胞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NGF最佳浓度为25 ng/ml。4.暴露于MGO后LC的MMP显着降低,而经NGF预处理后,再予MGO处理,LC的MMP明显高于对照组。5.MGO暴露LC 24小时对StAR的表达影响不明显。NGF明显增加StAR的表达。MGO暴露导致CYP11A1表达显着降低,NGF预处理可使CYP11A1水平显着增加。单独的NGF可以显着上调CYP11A1的表达。6.临床观察发现男性T2DM合并DSPN患者使用NGF后,血清睾酮水平和IIEF-5评分显着提高。[结论]胰岛素抵抗是DED的主要病因之一。NGF对糖尿病损伤LC的作用环节在保护细胞活力,MMP,和增加StAR,CYP11A1的表达。NGF在男性合并有DSPN的T2DM所致DED的治疗中具有临床潜力。

王欣欣[5](2020)在《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技术适宜性、经济适宜性研究,技术操作规范研究,最终形成证据确凿、安全有效、操作规范、易于推广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方法:1.本课题将符合研究标准的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2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的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案治疗,疗程共6周。在入组前1周、治疗第3周、疗程结束后(第6周)及随访期(第10周)进行评价,运用肌电图检测DS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采用密西根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中医症候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2.运用调查问卷方法,对该方案开展适宜性研究,考察医疗人员对该方案的适宜性评价,同时调查患者对该方案的满意度评价;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对该方案的经济适宜性进行研究,评价该方案的卫生经济学价值。3.依据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进一步明确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应症、禁忌症,规范技术操作步骤及规程、关键技术环节、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等,最终形成中医药规范技术操作文本。结果:1.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1.1基线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水平、BMI、血压、血脂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后基线具有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DSPN症状发生在下肢的患者最多,且首发症状是以四肢远端的麻木为主。(2)效应指标的基线对比两组MDN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评分基线一致,组间具有对比性。两组DSPN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SF-36量表测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两种方案治疗DSPN临床疗效结果中医综合方案和西医综合方案的有效率经ITT分析集和PPS分析集显示,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疗效相当。(1)MDNS评价结果治疗3周后组间MDNS总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治疗组在各项评分方面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在感觉障碍及反射检查两项评分方面都有所下降,且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综合方案治疗6周后对于DSPN患者的感觉障碍、肌力及肌腱反射的恢复疗效显着,且在降低感觉障碍、肌力实验两项评分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2)神经传导速度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病位在上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均无明显改善。治疗组下肢患者腓总神经及腓浅神经在治疗后疗效优于治疗前;病位在四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后比较,MNCV(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及SNCV(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6周后,下肢SNCV(腓总神经)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四肢SNCV(正中神经、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余神经在治疗后无明显改善。(3)中医症候评分评价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肢软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均有所改善,组内比较有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只有感觉减退改善明显。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在肢软麻木、四肢疼痛、感觉减退、四肢发凉、肢软无力及中医症状总分方面,中医综合方案优于西医常规方案;二者对于肌肉萎缩症状的改善均不明显。(4)SF-36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SF-36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有改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6周和治疗3周后组间比较改善不明显。治疗6周后,中医综合方案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方案。(5)随访研究结果治疗6周结束后,随访期(第10周)观察DSPN患者的症状持续改善情况,组间没有差异性。1.3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分析经卡方检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适宜性评价结果2.1技术适宜性结果(1)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82名DSPN患者整体上对中医综合方案的评价较满意。大多数患者表示治疗时间安排合理,同时能够接受中药、皮肤针、拔罐这三种治疗方式;76.82%的患者表示该治疗方案有效。(2)医生对该技术适宜性评价结果30名医生对该方案适宜性评价较高,大部分医生认为该技术的操作要求、设备要求“极低”;该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2.2经济适宜性评价结果间接成本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53.69个单位成本,对照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62.54个单位成本;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法结果显示,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比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的患者多获得一个单位的效果时,需要多支付71.06个单位的成本。3.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方案所涉及的技术操作参数进行切合临床实际的修订、完善和优化:(1)中药汤剂:药材标准依据;剂量;浸泡方法及时间;煎煮方法、煎煮时间;服药方法、注意事项等。(2)皮肤针疗法:针具;取穴(经)标准;叩刺方法:叩刺角度,叩刺频率,注意事项等。(3)拔罐疗法:用具;火力大小,吸附力松紧,拖罐力度、频率、时间;注意事项等。结论:1.DSPN不仅多发生于糖尿病晚期患者中,早期也多见;DSPN临床症状在四肢都有可能出现,但更易发生在下肢;DSPN患者的临床表现有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发凉等,但首发症状以麻木为主。2.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基于对DSPN基本病因病机“气虚血瘀”及现代医学的认识,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三者联合使用的中医综合方案可以改善DSPN患者的麻木、感觉减退、发凉、乏力等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采用的“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具有有效性、安全性、适宜性、经济性和规范性,是可供临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于洋[6](2020)在《基于数据和典型病例分析清热利湿化瘀法治疗消渴痹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运用清热利湿化瘀法的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为DPN 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利用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4大数据库,搜集数据库建库到2019年6月期间,运用清热利湿化瘀法治疗DPN患者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临床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血糖结果后,使用RevMan5.3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选用导师门诊应用清热利湿化瘀法治疗DPN的典型病例,分析病例,进一步印证该治法的有效性。结果:1.本文纳入12篇中文文献,共计889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无论清热利湿化瘀中药单用还是联合西药治疗DPN,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单用西药。②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与单纯西药相比,清热利湿化瘀中药能有效改善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③改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方面,中药相比于西药效果无差异。2.通过典型病例分析可见使用清热利湿化瘀法中药能有效缓解DPN患者的症状。结论:现代生活饮食习惯和环境,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多受湿热邪气的影响,本文分析结果显示,清热利湿化瘀中药对比西药,能更加有效地缓解临床患者的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在临床治疗DPN应开放思路,灵活运用,结合具体情况,应用清热利湿化瘀法治疗DPN湿热瘀阻证患者,提高疗效。

王婷婷[7](2020)在《9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效果的循证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在全面系统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护理文献,并结合GRADE证据分级系统对9项中医护理技术进行证据质量的评价。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者和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从而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的护理服务,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方法有证可循,各项护理操作的实施有依有据。研究方法:以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为研究方法,通过确立研究问题、制定纳排标准和文献检索策略,在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4个中文数据库和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这3个外文数据库进行文献的检索。通过更新和制作系统评价以及进行系统评价再评价综合评定各项中医护理技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临床效果,并结合GRADE系统对证据体进行等级划分。研究结果:本研究共制作6项系统评价,其中艾灸、中药离子导入、经皮穴位电刺激、耳穴贴压均为首次制作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耳穴贴压仅进行描述性分析不产生证据体;穴位贴敷和蜡疗在其他研究者系统评价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更新,对中药足浴、穴位注射和穴位按摩进行了系统评价再评价,最终除耳穴贴压之外的8项护理技术共产生73个结局指标,其中52个结局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GRADE分级系统对8项护理技术的52个结局指标进行质量评价,仅5项护理技术的6个结局指标为中级质量,其他均为低级或极低级质量等级。研究结论:中药足浴、穴位按摩、艾灸、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效果显着,证据等级为中级;中药足浴以及穴位注射在改善MNCV疗效佳,证据等级为中级;中药足浴、弥可保穴位注射、中药离子导入、蜡疗、经皮穴位电刺激、中药穴位贴敷、艾灸在改善SNCV疗效方面效果并不十分显着,证据等级为低级或极低级;艾灸、蜡疗、中药穴位贴敷和经皮穴位电刺激降低TCSS评分效果一般,证据等级为低级或极低级;中药穴位贴敷和蜡疗对于改善中医证候疗效一般,证据等级为低级;8项护理技术对于改善空腹血糖的效果均一般。

范建夏[8](2020)在《圣愈汤加味合依帕司他对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圣愈汤加味合依帕司他对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症状体征、糖脂代谢、血液粘稠度、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并与单用圣愈汤加味或单用依帕司他对比研究,评价两药合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就诊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糖尿病一科的105例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做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Ⅰ、对照组Ⅱ和试验组,每组35人。三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后,对照组Ⅰ予依帕司他胶囊口服,50mg,3/日;对照组Ⅱ予圣愈汤加味,日一剂,分2次服用;试验组予圣愈汤加味合依帕司他治疗,用法同上;疗程12周。将患者治疗前后所测的疗效指标: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流变、震动感觉阈值、神经传导速度、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中医证候积分,用来评价圣愈汤加味合依帕司他的疗效、相对优势。使用SPSS 22.0分析结果,计量资料:治疗前或治疗后组间对比,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再行LSD两两比较,自身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同一对象的多个时间点检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多组无序分类变量用χ2检验,多组等级资料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当P<0.05时,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中共选取105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分别剔除1例,最后实际完成103例,对照组Ⅰ34例,对照组Ⅱ34例,试验组35例。治疗前,经统计分析三组患者一般指标(姓名、性别、年龄、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体重指数)和疗效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指标正常。治疗后,1.血糖:三组患者血糖治疗后均降低(P<0.05),两两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Ⅱ低于对照组Ⅰ(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脂:三组患者的血脂治疗后均得到改善(P<0.05),两两比较,试验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Ⅱ、对照组Ⅰ(P<0.05),对照组Ⅱ与对照组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流变、震动感觉阈值、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中医证候积分:三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治疗后均降低(P<0.05),两两比较,试验组低于对照组Ⅱ、对照组Ⅰ(P<0.05),对照组Ⅱ和对照组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神经传导速度:三组患者治疗后均升高(P<0.05),两两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Ⅱ、对照组Ⅰ(P<0.05),对照组Ⅱ和对照组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有效率: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Ⅱ、对照组Ⅰ(P<0.05),对照组Ⅱ和对照组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良好,未见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圣愈汤加味合依帕司他与单用圣愈汤加味的血糖控制效果相当,且均优于单用依帕司他,提示中药汤剂有一定的降糖作用;2圣愈汤加味合依帕司他在调节血脂(TC、TG、LDL-c)、血流变、VPT、NCV、TCS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两对照组,但三种治法对HDL-c的升高无差别,说明其有对改善血液粘稠度、神经电生理和肢端震动觉效果最佳;3圣愈汤加味合依帕司他可显着降低中医证候积分,缓解症状,提高总有效率,优于两对照组,并且试验过程安全。图0幅;表15个;参149篇。

周美辰[9](2020)在《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联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联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以期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制定检索策略,运用计算机检索近10年来(2009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CNKI、Wanfang、VIP、CBM、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a等数据库中与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联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并手工检索相关期刊杂志,由两位独立研究者严格按照所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合格的研究,并用Word软件制定数据提取表进行相关数据的提取,通过Cochranc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改良版Jadad评分对所有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联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973例患者,包括试验组500例和对照组473例,文献的临床数据基线水平基本一致,以小样本、低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为主。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单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联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在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方面[合并效应量OR=4.68,95%CI(3.25,6.74),Z=8.27,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联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相比单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DPN患者临床症状。在改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方面,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联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在提高正中神经MCV方面[合并效应量MD=2.73,95%CI(0.84,4.62),Z=2.83,P=0.005],在提高腓总神经MCV方面[合并效应量MD=2.18,95%CI(1.54,2.82),Z=6.71,P<0.00001],在提高胫神经MCV方面[合并效应量MD=4.04,95%CI(1.17,6.91),Z=2.76,P=0.006],说明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联合营养神经药物较单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更有利于提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方面,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联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在提高正中神经SCV方面[合并效应量MD=1.17,95%CI(0.37,1.97),Z=2.87,P=0.004],在提高腓总神经SCV方面[合并效应量MD=0.55,95%CI(-1.09,2.19),Z=0.66,P=0.51],说明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联合营养神经药物在提高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优于单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提高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与单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比单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联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在改善症状积分方面[合并效应量MD=-3.69,95%CI(-4.95,-2.42),Z=5.73,P<0.00001],说明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联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能降低患者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肝肾功能方面,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联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在改善AST水平方面[合并效应量MD=-0.54,95%CI(-2.66,1.57),Z=0.50,P=0.61],在改善ALT水平方面[合并效应量MD=0.23,95%CI(-1.43,1.89),Z=0.27,P=0.78],在改善血肌酐水平方面[合并效应量MD=-1.43,95%CI(-4.53,1.66),Z=0.91,P=0.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联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在降低患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肌酐水平方面无明显作用。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结论: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联合营养神经药物在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提高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提高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降低症状积分等方面较单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有明显优势;在提高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与单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相比未显现出明显优势;在改善患者肝肾功能方面,未显现出明显治疗作用。因纳入文献质量较低,有待今后更多高质量的RCT研究验证上述结论。

孙茹[10](2020)在《井穴放血联合依帕司他片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井穴放血联合依帕司他片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差异,探究井穴放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DPN提供疗效确切而又副作用低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就诊于甘肃省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井穴放血+依帕司他片(口服)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照组40例仅使用依帕司他片(口服),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查、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PG)、餐后2h血糖(2 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BG)等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评价诊疗方案的有效性。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DPN病程等资料的整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均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后FPG及2hPBG值均无明显变化,经统计学检验,治疗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29)0.05)。3、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治疗前后相比,两组均能改善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且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27)0.05)。结果表明:二者均能改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且治疗组疗效均高于对照组。4、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C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且治疗组疗效均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显示:治疗组的91.8%明显胜于对照组的73%,有统计学意义(P(27)0.05)。结论:1、通过研究发现井穴放血联合依帕司他片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缓减局部不适,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且井穴放血联合依帕司他片要比单纯口服依帕司他片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前列地尔和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列地尔和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暴露因素
        1.1.4 结局指标
        1.1.5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3 有效性评价
        2.3.1 糖尿病神经病变
        2.3.1. 1 DCBE vs.空白对照
        2.3.1. 2 DCBE vs.甲钴胺
        2.3.1. 3 DCBE vs.维生素B12
        2.3.1. 4 DCBE vs.维生素B1+维生素B12
        2.3.1. 5 DCBE vs.维生素B2共纳入2个RCT[25,55]。
        2.3.1. 6 DCBE vs.α-硫辛酸
        2.3.1.7 DCBE vs.其他药物
        2.3.2 糖尿病足
        2.3.2. 1 DCBE vs.空白对照
        2.3.2. 2 DCBE vs.敏感抗菌素
        2.3.2. 3 DCBE vs.复方丹参注射液
        2.3.3 糖尿病性干眼症
        2.3.3. 1 DCBE vs.空白对照
        2.3.3.2 DCBE vs.重组牛碱性细胞生长因子
        2.3.3. 3 DCBE vs.氧氟沙星
        2.3.4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2.3.4. 1 DCBE vs.空白对照
        2.3.5 其他疾病
        2.3.5. 1 糖尿病肾病
        2.3.5. 2 糖尿病睡眠障碍
    2.4 安全性评价
        2.4.1 ADE发生率
        2.4.2 与其他药物的比较
3 讨论

(2)六味地黄加味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2.6 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疗效结果
    3.3 安全性观察
4.讨论
    4.1 中西医对DPN的认识
    4.2 立法思想
    4.3 组方思路及单药现代药理研究
    4.4 疗效分析
5.结论
6.不足及展望
    6.1 不足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B:临床症状评分表
    附录C: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MDNS)
    附录D: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
    附录E: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通络消痹汤足浴治疗脉络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2 西医治疗
        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古文献中有关消渴病痹症的论述
        2 病因病机
        3 中医治疗
        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前言
        参考文献
    研究对象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不足之处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糖尿病ED阴茎组织损害机制及潜在治疗措施探讨
    引言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二章 NGF对糖尿病损伤小鼠LC保护作用的研究
    第一节 糖尿病损伤小鼠LC模型的建立及NGF对细胞活力的保护
    第二节 NGF对MGO损伤TM3细胞MMP的保护
    第三节 NGF上调TM3细胞的StAR和CYP11A1的表达
第三章 NGF治疗DED的临床观察
    引言
    1. 患者募集
    2. 临床试验由广州医科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3. 募集患者资料收集
    4. 知情同意书(模版)
    5. 研宄方法
    6. 结果
    7.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临床研究伦理材料
附录2 参与者的基线特征调查表
附录3 知情同意书(模版)
附录4 缩略词简表
成果
致谢

(5)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DSPN发病率高,为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重点
    2.中西医针对DSPN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一.前期方案优化研究
    1 初步方案制定
        1.1 临床研究
        1.2 文献研究
    2 优化方案的制定
二.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及适宜性研究
    1.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2.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3.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第一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流程图
    4.研究对象
        4.1 受试者来源
        4.2 受试者选择
    5.研究方法
        5.1 试验设计
        5.2 样本量的估算
        5.3 随机方法
        5.4 对照方法
        5.5 盲法设计
        5.6 知情同意
        5.7 伦理审批与临床试验注册
    6.干预措施
        6.1 基础干预措施
        6.2 对照组干预措施
        6.3 治疗组干预措施
    7.观测与记录
        7.1 指标选择
        7.2 观测时点与记录
        7.3 疗效判定
        7.4 资料整理、数据管理
        7.5 统计分析
        7.6 质量控制与保证
    8.研究结果
        8.1 基线情况分析
        8.2 治疗结果及数据分析
        8.3 依从性分析
        8.4 不良反应分析
第二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中医综合方案的技术适宜性研究
        3.1 研究路线
        3.2 研究方法
        3.3 资料收集与整理
        3.4 统计分析
        3.5 质量控制
        3.6 研究结果
    4.中医综合方案的经济适宜性研究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3 临床干预方法
        4.4 评价指标
        4.5 评价步骤
        4.6 研究结果
第三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中医综合技术简介
    4.研究方法
    5.研究结果
        5.1 适应症
        5.2 禁忌症
        5.3 操作方法
        5.4 注意事项
        5.5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预案
讨论
    1.对DSPN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DSPN的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DSPN的认识
    2.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治疗DSPN
        2.1 临床结局指标的选择
        2.2 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的设定依据
        2.3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设定依据
        2.4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多维评价
    3.研究结果分析
        3.1 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分析
        3.2 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结果分析
        3.3 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综述一
        参考文献
    附件2 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方法(MDNS)
    附件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量表
    附件4 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
    附件5 调查问卷一 DSPN患者中医综合方案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件6 调查问卷二 中医综合方案适宜性医生评价问卷
    附件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6)基于数据和典型病例分析清热利湿化瘀法治疗消渴痹证(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库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
        1.5 文献内容提取
        1.6 文献质量评价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基本特征
        2.2 文献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4 不良反应分析
        2.5 发表偏倚评估
        2.6 敏感性分析
第二部分 典型病例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消渴痹证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7)9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效果的循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现状
        1.1.2 DPN的治疗和护理现况
        1.1.3 循证在DPN护理技术中的开展状况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资料与方法
    2.1 确立问题
        2.1.1 循证问题的确立
        2.1.2 确定护理技术
    2.2 制定检索策略
        2.2.1 检索范围
        2.2.2 中英文检索词
        2.2.3 检索方法
    2.3 制定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2.3.1 原始研究文献的纳入标准
        2.3.2 原始研究排除标准
        2.3.3 系统评价/Meta分析纳入标准
        2.3.4 系统评价/Meta分析排除标准
    2.4 文献检索流程
    2.5 文献筛选流程
    2.6 文献质量评价
        2.6.1 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类文献的质量评价
        2.6.2 原始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
    2.7 数据提取
    2.8 资料分析
        2.8.1 Meta分析
        2.8.2 描述性分析
        2.8.3 证据分级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评价再评价分析结果
        3.1.1 文献检索结果
        3.1.2 文献一般特征
        3.1.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1.4 结果分析
        3.1.5 小结
    3.2 系统评价分析结果
        3.2.1 穴位贴敷
        3.2.2 艾灸
        3.2.3 中药离子导入
        3.2.4 蜡疗
        3.2.5 经皮穴位电刺激
        3.2.6 耳穴贴压
        3.2.7 总结
    3.3 根据GRADE分级系统进行证据分级
4 讨论
    4.1 各中医护理技术干预DPN的效果评价
        4.1.1 中医护理技术对临床总有效率的干预效果
        4.1.2 中医护理技术对MNCV的干预效果
        4.1.3 中医护理技术对SNCV的干预效果
        4.1.4 中医护理技术对TCSS评分的降低情况
        4.1.5 中医护理技术对中医证候积分的降低情况
        4.1.6 中医护理技术对FPG的干预效果
    4.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4.3 中医护理技术产生效果的机制
        4.3.1 中药足浴
        4.3.2 穴位注射、穴位贴敷和穴位按摩
        4.3.3 耳穴贴压
        4.3.4 艾灸
        4.3.5 中药离子导入
        4.3.6 蜡疗
        4.3.7 经皮穴位电刺激
    4.4 本研究对护理临床的指导意义
    4.5 研究的局限性
        4.5.1 研究人群的局限性
        4.5.2 研究方法学的局限性
        4.5.3 纳入文献间异质性的存在
        4.5.4 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
    4.6 本研究的特色
    4.7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圣愈汤加味合依帕司他对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试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试验方法
        1.1.3 观察指标
        1.1.4 疗效判定
        1.1.5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纳入试验例数完成情况
        1.2.2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的对比
        1.2.3 三组患者FPG、2hPG、HbA1c的对比
        1.2.4 三组患者TC、TG、LDL-c、HDL-c的对比
        1.2.5 三组患者血流变的对比
        1.2.6 三组患者VPT的对比
        1.2.7 三组患者NCV的对比
        1.2.8 三组患者TCSS评分的对比
        1.2.9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对比
        1.2.10 三组患者有效率的对比
        1.2.11 三组患者安全指标
    1.3 讨论
        1.3.1 立题依据
        1.3.2 组方分析
        1.3.3 方中单味中药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1.3.4 中西医结合的互补与优势
        1.3.5 圣愈汤加味合依帕司他对DPN的疗效评价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2.1 DPN中医概述
        2.1.1 DPN中医病因
        2.1.2 DPN中医病机
        2.1.3 DPN辨证分型与方药
        2.1.4 DPN中西药合治
        2.1.5 DPN中医外治法
        2.1.6 中医认识小结
    2.2 DPN西医概述
        2.2.1 DPN发病机制
        2.2.2 DPN检查方法与临床分类
        2.2.3 DPN西医治疗
        2.2.4 西医认识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样本量估算
参考文献
附录 B 病历资料调查表、知情同意
附录 C 中医证候积分表、TCSS评分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联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概述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
        2.1 氧化应激
        2.2 代谢紊乱
        2.3 血管损害
        2.4 神经营养因子缺乏
        2.5 免疫与遗传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3.1 对因治疗
        3.2 对症治疗
        3.3 心理治疗
        3.4 手术治疗
    第二章 中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
        2、传统中医中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治疗进展
        2.1 单味中药
        2.2 中药复方
        2.3 中成药
        3、从瘀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第二部分 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联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课题技术路线设计图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文献筛选
        1.6 资料提取
        1.7 文献质量评价方法及工具
        1.8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2.3 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联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结果
    3.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3.2 本Meta分析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井穴放血联合依帕司他片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及样本量估算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性观察指标
        3.2 疗效性观察指标
        3.3 安全性评价
    4 疗效评价标准
        4.1 神经传导速度疗效评判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6 结果
        6.1 病例的入选及试验完成情况
        6.2 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比较
        6.4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中医对DPN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DPN中医治疗现状
    2 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DPN的西医治疗现状
    3 井穴刺络放血治疗DPN的临床研究
    4 对刺络放血及井穴的研究认识
    5 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前列地尔和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倪晓凤,杨春松,刘燕,张淼,张伶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2
  • [2]六味地黄加味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D]. 梁志敏.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通络消痹汤足浴治疗脉络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D]. 李雯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吴一行.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5]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D]. 王欣欣.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基于数据和典型病例分析清热利湿化瘀法治疗消渴痹证[D]. 于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9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效果的循证评价研究[D]. 王婷婷.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8]圣愈汤加味合依帕司他对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D]. 范建夏.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活血化瘀类中药汤剂联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D]. 周美辰. 暨南大学, 2020(03)
  • [10]井穴放血联合依帕司他片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孙茹.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前列地尔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