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地区论坛和预防外交

东盟地区论坛和预防外交

一、东盟地区论坛与预防性外交(论文文献综述)

吴琳[1](2021)在《中美制度竞争对东盟中心地位的冲击——以东盟地区论坛(ARF)为例》文中指出自特朗普执政以来,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制度竞争出现重大转向:恶性竞争模式取代良性竞争模式成为"新常态";美国轻视东盟导致中美制度间制衡升级,但同时中美在东盟主导制度内的竞争也在强化;中美制度竞争的议程、方式和进程因中国被动卷入恶性竞争而显着受制于美国的政策。中美制度间制衡和制度内竞争的升级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东盟在地区多边架构中的中心地位。本文聚焦中美制度内竞争,以东盟地区论坛为例,从制度功能的视角分析发现,中美正通过冲突性博弈、议题竞争、规范竞争、决策过程竞争等制度内竞争路径,从东盟主导架构内部改变东盟中心性的实质,冲击"合作安全"模式的合法性地位、东盟对议题设置的主导力、东盟内部的规范一致性以及"东盟方式"的认同和实践。东盟难以在现有机制下为中美竞争提供缓冲平台和议价规则,其自身在议题和规范的制度竞争中日趋处于次要地位,对于"东盟方式"的维护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新的战略环境,东盟已经认识到开启新一轮适应和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地区制度的功能塑造、支持东盟中心地位重构同样符合中国的总体利益,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将面临支持东盟中心地位重构与开展对美有限竞争的内在张力难题。

熊栎天[2](2021)在《预防性反恐问题研究 ——一种全球恐怖主义治理的理论视角与实证分析》文中提出恐怖主义的治理视角体现了预防性路径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的三个特点,即恐怖主义的防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恐怖主义不是只有特定国家才面临的问题,而是国际社会与全人类的共同挑战;除了主权国家,参与预防性反恐的治理主体还包括广泛的非政府国际行为体与社会单元。预防性反恐是通过预防性手段作用于恐怖主义发展的每一个节点,逐渐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抑制和减缓恐怖主义的发展从而降低恐怖主义对人类危害的治理过程。恐怖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因果链条以及国家政策对该因果链条的干预效果是预防性反恐成立的逻辑前提,以“反恐战争”为代表的应激式处置策略被证明效果不佳。恐怖主义暂时无法被直接消灭,人类还将继续与之共存的现实说明了预防性反恐的必要性。根源预防、前置预防和后置预防构成了预防性反恐的三个阶段;个体、组织、极端意识形态与暴力极端主义体现了预防性反恐的三个治理层次。预防个体“极端化”与推动“去极端化”、预防恐怖组织获取发展资源与要素、切断个体与恐怖组织在意识形态与行为方式上的联结是预防性反恐发挥作用的关键。预防性反恐的开放性决定了任何个人或团体都有可能成为预防性反恐的参与主体。除了国家行为体之外,社会单元与非国家国际行为体既有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蔓延的薄弱环节,也能在国家行为体的引导和监督下发挥积极作用。各国都采取了预防性措施治理外籍恐怖分子现象,预防性军事打击、预防性刑事司法模式以及“去极端化”项目与预防再次“极端化”是三种被广泛运用的代表性预防性反恐手段,对应着根源预防、前置预防和后置预防三个阶段。对外籍恐怖分子行为模式的认识、恐怖主义活动的刺激以及对恐怖主义威胁的认知共同影响着政策偏好的生成。国际反恐的正当性并非是先验的,而是基于恐怖主义的非正当性、反恐对象的确定性以及反恐手段的合法性。美国对苏莱曼尼的“定点清除”以及撤销对“东伊运”恐怖组织的认定,其本质对预防性反恐手段的滥用。美国将反恐议题“政治工具化”的做法将削弱国际反恐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李晨阳,赵丽,杨飞[3](2020)在《论东盟地区论坛的实践功用和理论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东盟地区论坛作为亚太地区第一个政府间安全对话平台和区域性安全机制,自其于1994年正式建立以来,至今已经走过26年的历程,在维护亚太地区安全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本文基于东盟地区论坛在信任措施建设、非传统安全问题治理和预防性外交等领域的安全实践,应用分析折中主义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从制衡效力、制度效力和规范效力三个维度出发,就东盟地区论坛在地区安全维护实践中的效力进行综合评估,认为该论坛在维护亚太地区安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非常独特且不可或缺,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制度缺陷。中国则可以通过发挥自身作用来推动东盟地区论坛不断趋于完善,同时还可以将其作为发展自身地区安全事务治理能力的依托平台,进而提升中国和东盟地区论坛在亚太地区安全维护中的地位与作用,实现双赢的目的。

赵丽[4](2020)在《东盟地区论坛:止步不前还是负重前行?》文中研究指明东盟地区论坛作为安全对话和协商的多边平台,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近年来,由于亚太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东盟地区论坛遭遇到多重挑战,不仅发展缓慢,甚至还出现不少对其唱衰的声音。厘清东盟地区论坛所面临的挑战,有助于理性分析其发展前景。总体而言,这些挑战既包括外部挑战即亚太大国竞争显着升温的挑战与亚太区域内新兴安全机制的挑战,也包括内部挑战即东盟地区论坛本身的机制不足与成员国之间的安全挑战,还包括"东盟方式"遭遇挫折、阶段目标难以推进、大国严重掣肘这三大实践挑战。着眼未来,东盟地区论坛仍将曲折前进、负重前行,以拓展非传统安全合作、实施有限的机制化以及提升在大国博弈中的引领作用,作为其发展方向。

段德乾[5](2020)在《东亚安全合作的区域化探讨》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区域安全合作逐渐兴起,亚太地区先后涌现出多类型和多层次的安全合作对话安排。由于地缘开放性及历史联系性,东亚区域的安全合作新区域主义特征明显,域内国家与域外国家共同参与区域安全问题治理成为常态。完全开放的安全合作机制在加强域内外国家安全联系的同时,也显现出发展瓶颈。在应对区域性明显的安全问题时,跨区域安全合作机制发挥作用有限,甚至成为区域内国家携手进行安全治理的障碍。基于以案例分析法为代表的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亚太区域现有安全合作机制的发展特征,并归纳机制中东亚国家的安全关切,总结出跨区域多边安全合作在安全治理过程中面临供需两方面的困境。结合开放区域主义的理论特征,分析东亚区域内传统安全问题以及非传统安全问题实现区域性治理的路径与效果,并对未来东亚安全合作机制构建进行前景展望。东亚安全问题的区域性治理,根源于安全问题的区域特性。区域内现有的跨区域安全合作机制所面临的供需困境能够佐证安全问题区域性治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未来东亚安全合作将呈现“葫芦”模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决定了东亚区域的整体认同和一体化需要。东南亚与东北亚两个次区域的安全合作为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动力来源,而中日作为区域大国,将发挥“葫芦腰”一样的连接稳定作用。

詹子懿[6](2020)在《冷战后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以及国际与地区形势的复杂变动,中国的外交战略面临着深刻而剧烈的转型,周边外交的重要性显着提升。东南亚拥有着连接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关键航道和战略水域,是进出我国东南沿海的门户,也是重要的交通运输线路,这种特殊的地缘位置以及密切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关系使得东盟及其成员国在我国周边外交战略中至关重要,其是中国地缘经济、政治和安全的依托地带,也是中国开展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在中国—东盟总体外交关系中,防务外交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开展安全合作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它对于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互信和理解、减少疑虑、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以及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有着巨大的意义,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安全抓手和重要支撑。中国与东南亚的防务外交开始于冷战时期。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地区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出现了重大变革,伴随着东盟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对外战略与安全观念的转变,中国与东南亚(东盟国家)的防务外交进程在稳步推进中取得了重大突破,逐渐步入新的平台、轨道和领域,有效地促进了双方关系的深化,并推动着亚太地区新型安全秩序的建立。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与高度繁荣的经济合作相比,中国与东盟国家在防务安全领域的合作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机制水平低、互动领域狭窄、内容层次有限和实践性较弱等问题困扰着双方防务外交的深入发展,进而对“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周边安全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布局产生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在此背景下,系统全面地研究冷战后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关系的理论和政策实践有着重大学术和现实意义。对此,本文立足于历史研究和国际关系演绎分析的方法,将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置于冷战后亚太安全合作的整体背景和发展进程中,对其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多轨道、多领域的探究,并基于经验梳理归纳总结双方防务外交发展中的结构性、规范性和动力性特点,明确其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及挑战,从而为中国周边防务外交的进一步发展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政策启示。本文在结构上分为绪论、主体六章节和结论。绪论部分立足于当今中国外交战略与亚太安全形势变化的特点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归纳其不足和局限性,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学术基础和方向指导。第一章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防务外交概念的不同认知和使用,对防务外交做出了准确和全面的界定,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清晰的研究视角和概念框架。此外,本章还将从宏观背景和历史参照的角度梳理冷战时期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防务外交的发展。第二章将结合冷战结束后国际与亚太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分析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发展演变的原因。在基础因素方面,两极对抗的终结为亚太地区战略力量的分化重组和中国—东南亚关系的全面发展扫清了障碍,进而为中国—东南亚(东盟)防务外交的转型铺平了道路。动力因素方面,冷战结束后全球、区域间、区域、次区域和国家等多层次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交织造成亚太地区安全威胁的综合化,迫切地要求中国与东盟国家提升地区实际安全治理能力,而防务外交则切合了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利益诉求。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对冷战后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实践分析的主体,分别探究了东盟框架内外的政策实践。其中,东盟组织框架内、以东盟为中心和主导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是中国与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开展的最重要平台,这些机制包括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议以及东盟—中国“10+1”、东盟—中日韩“10+3”。除此之外,中国与东盟国家间还在东盟组织框架外开展了大量的防务外交与合作,主要有香格里拉对话和北京香山论坛等由大国发起并主导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下开展的防务外交,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延续并拓展深化的双边防务联系,包括防务对话交流、国防教育、武器转让和国防技术合作、舰艇访问、联合军事演练等多个内容领域。在前文理论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对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的现状与前景进行了评析和展望,归纳出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发展的结构性、规范性和动力性特点,指出其面临的内容层级较低、“软安全”导向与过于依赖多边机制三大局限,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政策建议。第一,扎实提升防务外交层级水平,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国家战略互信建设;第二,切实履行亚洲新安全观中的“综合安全”理念,统筹维护传统与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威胁;第三,继续积极参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下的防务合作,同时要将重点放在做实具有战略潜力、战略价值的双边关系上,打造有助于促进中国国家利益的防务外交“战略支点国家”,以点带面,推动中国—东盟防务外交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师冠男[7](2019)在《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新进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迈入新世纪,亚太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具有经济活力的区域。亚太地区的安全局面基本保持平稳,和平与发展始终是区域内的主旋律。亚太区域的经济发展蓬勃向上,地区合作遵循“平等互利”和“多元开放”的原则。多边安全的合作机制也逐渐构建完善。但与此同时,亚太地区仍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朝鲜半岛问题复杂敏感,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继续发酵。东南亚地区甚至有“亚洲的巴尔干”之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合作安全理念盛行下的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呈蓬勃发展之势。鉴于此,在传统官方机制层面,本文选取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国防部长(扩大)会议、亚信会议三个会议机制;在新型非官方机制层面,本文选取香格里拉对话会、北京香山论坛两个机制,共五个机制作为研究课题。文章第一章主要从概念框架的角度入手厘清“合作安全”、“地区安全”以及中国提出的“亚洲安全观”的定义。第二章主要论述东盟地区论坛的由来、运行机制以及近年的主要发展方向。第三章聚焦亚信会议在近年来的发展。第四章讨论近年来亚太地区最主要的防务安全对话——东盟国防部长会议和东盟国防部长扩大会议的主要工作和近期动向。第五章简要介绍了亚太地区第二轨道多边安全对话机制的进展,并将北京香山论坛主要介绍对象。第六章对相关情况做出梳理并进行总结。经过研究,本文认为,近年来亚太地区的安全合作机制在机制建设、代表性扩大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为亚太相关国家消弭冲突、扩大共识、增强合作做出了贡献。但由于亚太地区的特殊性以及相关机制的不成熟性,这些机制在未来的发展中仍面临着较多风险与挑战。对于亚太地区安全合作的全面构建,抱以谨慎的乐观。

陈慈航[8](2019)在《美国在“南海行为准则”问题上的政策:回顾、评析与展望》文中提出近年来,南海问题升级和复杂化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倡导“基于规则的秩序”所引发的地区规则之争。“南海行为准则”作为地区唯一的多边规则框架和议题机制重要性凸显,也是美国外交介入南海问题的重要抓手。在南海地区局势和地区秩序发生潜在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分析“行为准则”议题的未来走向,尤其是中美围绕这一议题展开的规则制定权与议程设置权等软实力的博弈,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美国南海政策背后的逻辑,以研判未来南海局势与地区秩序的走势,并做出积极应对。本研究主体部分共包括八章内容。第一章概述了“行为准则”的起源、磋商进程及直接相关方的立场政策。第二章分析解读了“行为准则”的法律框架及现有的草案文本。第三章回顾了美国政府在“行为准则”问题上的政策演进。第四章阐释了“再平衡”战略下美国公开介入“行为准则”问题的主要方式与策略。第五章剖析了“再平衡”战略下美国公开介入“行为准则”问题的动因、特点并评估了其政策实效。第六章比较分析了中美在“行为准则”问题上的认知差异与政策互动。第七章研判了“行为准则”磋商的前景及美国的政策走势。第八章从战略、政策和策略层面提出了中国的应对之策。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行为准则”作为地区国家数十年来凝聚共识的唯一多边规则框架和议题机制,有望成为地区秩序构建的核心机制性架构,与地区权力架构共同塑造未来南海局势及地区秩序走向;第二,纵向看,冷战后美国对包括“行为准则”在内的南海问题的关注逐步加深,在奥巴马执政之前主要以间接介入手段为主,而在奥巴马政府“再平衡”战略下开始公开直接介入南海问题,并干预“行为准则”的制定进程;第三,横向上,美国两党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取向呈现差异,共和党注重硬实力尤其是包括“航行自由行动”在内的军事手段对中国加以制衡和威慑,民主党则更加注重通过外交手段包括干预“行为准则”等议题介入南海局势;第四,中美在“行为准则”问题上存在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关于地区规则制定问题的竞争与互动关系,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政策举措得当,取得了明显的政策成效;第五,中国很大程度上能够借助“行为准则”从多边机制和外交层面弱化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仍需关注南海地区权力架构层面的不利因素,妥善管控南海局势,并寻求早日和平解决南海问题,防止其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的中的重大阻碍。

吴琳[9](2019)在《过程、制度与规范本土化——预防性外交在东盟安全合作中的扩散》文中指出冷战结束后,作为联合国倡导的一种国际安全规范,预防性外交在两个东盟安全合作机制中都实现了本土化,但规范内化的结果却呈现明显差异。规范本土化之后,为何同样的规范在不同的制度进程中内化效果不同?通过反思"规范制度化推动规范内化"的传统论断,借鉴本土化理论和过程建构主义,可以揭示出不同制度进程影响内化效果的原因和机制。外部规范与本土规范之间持续的论争是规范内化的干预变量,本土化之后的内化效果则取决于规范争论对内化干预的程度。规范制度化强调刚性规范确立,但容易激化与本土规范的冲突,内化受到制约并归于失败;而相对松散、适度含糊、非正式的规范过程则更有助于回避规范争论,推动软性制度实践,最大限度地弱化争论带来的阻力,促进规范调整与制度革新在地方层面的进化式发展。研究印证了过程建构主义的基本论断,推动了规范本土化机制的深入探讨,也提示在运用预防性外交实现亚太地区和平时有必要保持适度的规范含糊、非正式性和灵活性。

王正毅[10](2018)在《东盟50年:走出边缘地带发展的困境了吗?——对“东盟方式”和“东盟为中心”的反思》文中研究指明东盟作为一个地区组织,在过去50年的历史进程中,在区域内通过"东盟方式"尽力避免地区内部的直接冲突,最终完成了成员国的扩展;对区域外通过"东盟为中心"努力摆脱对外部大国的依附,在大国的竞争中寻求发展。东盟真的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东南亚地区各国的"边缘地带发展困境"?"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表明,东盟很难像欧盟那样在经济合作方面发挥中心作用,"东盟方式"也很难协调成员国相互竞争的经济政策。这就使东盟成员国在贸易和投资上竞相与外部大国相互合作。东盟地区论坛的实践则表明,东盟安全共同体来自地区内部的挑战远大于地区外部的挑战,这使得东盟在地区安全合作上陷入两难。尽管东盟在过去50年经历了无数次危机,创造了难以想象的奇迹,但由于"东盟方式"的特征以及局限性,东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困扰东南亚地区各国的边缘地带发展困境。

二、东盟地区论坛与预防性外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盟地区论坛与预防性外交(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制度竞争对东盟中心地位的冲击——以东盟地区论坛(ARF)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导 言
一、中美制度竞争转向与东盟中心地位的弱化
    (一)特朗普执政以来中美制度竞争的转向
    (二)两种制度竞争削弱东盟中心地位的差异化表现
    (三)中美制度竞争冲击东盟中心地位的制度分析框架
        第一,“合作安全”模式的合法性地位。
        第二,东盟对机制议程设置的主导力。
        第三,东盟内部的规范一致性。
        第四,“东盟方式”的认同和实践。
二、中美冲突性博弈加大“合作安全”模式失效风险
三、中美议题竞争弱化东盟议程主导力
四、中美围绕预防性外交的规范竞争与东盟国家的分化
五、EEPs“小圈子文化”挑战“东盟方式”
结 语

(2)预防性反恐问题研究 ——一种全球恐怖主义治理的理论视角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与研究局限
        (一)可能的创新
        (二)研究难点
    五、篇章结构
第一章 恐怖主义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恐怖主义相关概念的再探究
        一、学界对恐怖主义相关概念的讨论
        二、国家对恐怖主义的界定
        三、部分国际组织对恐怖主义的界定
    第二节 恐怖主义治理的核心要素
        一、恐怖主义治理的对象
        二、恐怖主义治理的相关理论
        三、恐怖主义治理的策略与预防性思想的酝酿
    第三节 恐怖主义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外籍恐怖分子的治理困境
        二、国际恐怖主义治理中的“双重标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预防性反恐:恐怖主义治理的一种新路径
    第一节 预防性路径在各领域的运用
        一、犯罪学:犯罪预防与矫治
        二、公共卫生:疾病预防与免疫
        三、外交途径:预防性外交与冲突预防
    第二节 预防性反恐的概念与功能
        一、预防性反恐的定义与成立逻辑
        二、预防性反恐三个阶段的划分
        三、预防性反恐的政策工具
    第三节 预防性反恐的治理层次与所遇困难
        一、个体层次
        二、组织层次
        三、极端意识形态与暴力极端主义
        四、预防性反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防性反恐的多元化参与主体
    第一节 预防性反恐中的非国家国际行为体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以联合国和国际刑警组织为例
        二、区域与次区域性国际组织:以欧盟与东盟为例
        三、大型跨国公司:以互联网科技公司为例
    第二节 国家行为体:预防性反恐的核心主体
        一、推动预防性反恐国际合作
        二、推动跨国企业发挥建设性作用
        三、增强预防恐怖主义的能力建设
    第三节 国家内部社会单元在预防性反恐中的作用
        一、社区在预防极端意识形态与暴力极端主义中的作用
        二、家庭在预防“极端化”中的作用
        三、学校:教育的“预防性义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防性反恐实践:对“伊斯兰国”外籍恐怖分子的治理
    第一节 外籍恐怖分子现象回溯
        一、外籍恐怖分子概念与中文翻译的再探究
        二、“伊斯兰国”外籍恐怖分子的身份与背景信息
        三、“伊斯兰国”外籍恐怖分子动机与行为模式的分析
    第二节 外籍恐怖分子现象适用预防性反恐治理的特点
        一、外籍恐怖分子的跨国流动性
        二、外籍恐怖分子的多级治理层次
        三、危害的不确定性:对“伊斯兰国”回流外籍恐怖分子威胁的认识
    第三节 外籍恐怖分子治理:基于预防性反恐三个阶段的分析
        一、根源预防:预防性军事打击
        二、前置预防:预防性刑事司法措施
        三、后置预防:“去极端化”项目与预防再次“极端化”
        四、对回流外籍恐怖分子治理偏好的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防性反恐中的问题:以美国的“政治工具化”反恐为例
    第一节 问题的铺垫:美国预防性反恐中的概念与标准制定
        一、美国恐怖主义治理中的概念创造
        二、美国的恐怖组织与恐怖分子名单
        三、分析与评价
    第二节 滥用预防性打击:美国对苏莱曼尼的空袭
        一、对苏莱曼尼恐怖分子身份的分析
        二、先发制人或预防性战争:对美国打击手段的分析
        三、影响分析
    第三节 滥用预防性司法措施:美国撤销对“东伊运”恐怖组织的认定
        一、美国对“东伊运”恐怖组织政策转变过程
        二、中国的应对建议
        三、对拜登政府反恐政策的展望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对中国预防性反恐治理的借鉴意义
    三、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3)论东盟地区论坛的实践功用和理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和已有研究评述
二、东盟地区论坛实践功用的研究框架
三、东盟地区论坛维护地区安全的主要做法
    (一)东盟地区论坛在传统安全领域高度重视信任措施建设
        1.提升防务透明度,增信释疑
        2.参与联合国常规武器登记制度,减少误解
        3.加强防务交流,培育信任感
    (二)东盟地区论坛在非传统安全领域高度重视具体问题的治理
        1.在联合反恐方面
        2.在海上安全合作方面
        3.在灾难救助合作方面
    (三)东盟地区论坛在预防性外交领域高度重视规范制定和制度建设
        1.构建预防性外交规范
        2.制定预防性外交措施及工作计划
        3.构建安全合作和危机管控机制,重塑地区安全秩序
四、东盟地区论坛作为区域性安全机制的实践功用与理论意义
    (一)东盟地区论坛制衡效力评估
        1.以平衡大国关系为目标
        2.大国间力量相互制衡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
        3.安全机制效力与地区安全系数成正比关系
    (二)东盟地区论坛制度效力评估
        1.组织结构上缺乏效率
        2.运行模式上较为灵活
        3.决策机制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东盟地区论坛规范效力评估
        1.作为合作安全理念的规范效力
        2.作为“东盟方式”理念的规范效力
五、东盟地区论坛的未来发展
    (一)东盟地区论坛对大国的制衡力趋向弱化
    (二)同类型安全机制在西方国家支持下不断走强将削弱东盟地区论坛的制度效力
    (三)以合作安全和“东盟方式”为主要内容的理念规范将依然在维护地区安全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结 语

(4)东盟地区论坛:止步不前还是负重前行?(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盟地区论坛的外部挑战
    (一)亚太大国竞争显着升温的挑战
    (二)亚太区域内新兴安全机制的挑战
二、东盟地区论坛面临的内部挑战
    (一)论坛本身的机制不足
    (二)成员国之间的安全挑战
三、东盟地区论坛面临的实践挑战
    (一)“东盟方式”遭遇挫折
    (二)阶段目标难以推进
    (三)大国掣肘严重
四、东盟地区论坛的前景展望
    (一)曲折前行
    (二)未来发展趋势
结论

(5)东亚安全合作的区域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论文研究方案
第一章 安全区域化及区域多边安全合作
    第一节 安全问题区域化
        一、安全问题区域特性
        二、安全问题的跨区域性
        三、开放区域主义的内涵
    第二节 区域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理论界定
        一、区域多边机制
        二、区域多边安全合作机制
    第三节 跨区域多边安全合作机制
        一、跨区域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定义
        二、跨区域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特征
        三、跨区域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内涵
第二章 亚太跨区域多边安全合作的机制的现状与困境
    第一节 冷战后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建构
        一、冷战后亚太多边安全机制建构背景
        二、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构行动路线图
        三、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构进程特征
    第二节 亚太安全机制的东亚安全关切
        一、大国竞争
        二、领土争端
        三、分裂主义
        四、军事扩张与军备竞赛
        五、非传统安全威胁
    第三节 亚太安全机制的困境
        一、意愿困境
        二、议程困境
        三、组织困境
        四、功能困境
        五、整合困境
        六、地位困境
第三章 东亚安全管理的区域化趋势
    第一节 亚洲多边安全机制
        一、上海合作组织——中亚区域性
        二、亚信峰会——亚洲特性
        三、东盟安全共同体——东南亚次区域性
    第二节 东亚安全问题的区域化管理
        一、南海问题区域性:从DOC到 COC
        二、朝鲜半岛问题区域性:六方会谈的升华
    第三节 东亚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区域性管理
        一、湄公河联合执法
        二、10+3机制中的非传统安全合作
第四章 东亚双层多边安全合作:次区域、区域性和跨区域
    第一节 东亚双层多边安全合作:次区域性和区域性
        一、两个次区域
        二、东亚安全合作的制度化设想——“葫芦”架构
    第二节 亚太安全机制的转化与西太平洋安全倡议
        一、现有亚太安全合作机制的转化
        二、西太平洋安全合作框架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冷战后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
第一章 防务外交及其在中国—东南亚关系中的早期表现
    第一节 防务外交概念辨析
    第二节 冷战时期中国—东南亚防务外交的发展
第二章 冷战后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发展的缘由
    第一节 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 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 东盟框架内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实践
    第一节 东盟地区论坛与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
    第二节 东盟防长扩大会议与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
    第三节 “10+1”“10+3”与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
第四章 东盟框架外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实践
    第一节 东盟框架外中国—东盟国家的多边防务外交
    第二节 中国—东盟国家双边防务外交的发展
第五章 冷战后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评析
    第一节 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发展的局限性
第六章 防务外交与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第一节 坚持多内容领域齐头并进,夯实防务外交信任基础
    第二节 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统筹维护,推动防务外交深入开展
    第三节 维护多边与经略双边相结合,优化防务外交战略布局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新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案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亚太多边安全合作理论框架
    第一节 安全合作理论的发展
        一、合作安全的定义
        二、从合作安全到地区整体安全
    第二节 中国提出的“新安全观”
        一、冷战后的中国“新安全观”
        二、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新型国家安全观”
第二章 近年来东盟地区论坛的新进展研究
    第一节 历届东盟地区论坛概况
        一、亚太走向合作安全:东盟地区论坛的成立
        二、走向预防性外交:第18届东盟地区论坛
        三、预防性外交的实质性进展:第21届东盟地区论坛
        四、持续推进预防性外交:第25届东盟地区论坛
    第二节 东盟地区论坛的运行机制与功能
        一、东盟地区论坛的运行机制
        二、论坛促进东盟地区安全共同体的诞生
    第三节 东盟地区论坛的局限性
第三章 近年来亚信峰会的发展
    第一节 历届领导人峰会及成果
        一、摸索前行:第一次领导人峰会
        二、健全体制:第二次领导人峰会
        三、深化共识:第三次领导人峰会
        四、巨大跨越:第四次领导人峰会
    第二节 亚信会议面临的挑战
        一、成员国、观察国具有多样性
        二、亚洲安全环境严峻多变
        三、机制建设能力较弱
        四、可持续性存在不确定
第四章 近年来东盟防长(扩大会议)的发展
    第一节 东盟国防部长会议的创建及发展
        一、东盟防长会议的创建
        二、东盟防长会议的主要工作
        三、东盟防长会议的近期目标
    第二节 东盟国防部长扩大会议的发展进程
        一、历届东盟防长扩大会议概述
        二、东盟防长扩大会议的特点
第五章 半官方亚太安全合作论坛的发展
    第一节 香格里拉对话会的发展
        一、会议发展概述
        二、会议的特点
    第二节 北京香山论坛的发展与作用
        一、第二轨道安全对话机制的香山论坛
        二、一轨半安全对话机制的香山论坛
        三、香山论坛的地位与功能
    第三节 香格里拉对话会与香山论坛的相似与差异
        一、香格里拉对话会与香山论坛的相似处
        二、香格里拉对话与香山论坛的差异
第六章 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前景
    第一节 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新变化
        一、讨论领域更加宽泛
        二、讨论平台更加宽广
        三、更加注重“以发展促安全”
        四、强调亚太安全合作新框架的设计
    第二节 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机制面临的挑战
        一、大国力量交汇、各国利益追求差异大
        二、现实利益冲突较多、相互信任难以建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美国在“南海行为准则”问题上的政策:回顾、评析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问题的背景
二 研究的动机与目的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行为准则”磋商缘起、进程与各方政策立场
一 “行为准则”磋商缘起
    (一)倡议背景:地区“权力真空”与南海局势的新变化
    (二)现实主义解释:运用“均势思维”对华“软制衡”
    (三)新自由制度主义解释:引导中国接受多边主义协商机制
    (四)建构主义解释:通过“东盟规范”对中国进行“社会化”改造
二 “行为准则”磋商进程
    (一)东盟与中国的初步接洽(1992-1999)
    (二)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正式磋商与《行为宣言》的签署(1999-2002)
    (三)《行为宣言》的落实与失效(2002-2009)
    (四)“行为准则”磋商的重启(2010 年至今)
三 东盟及其成员国的政策立场
    (一)东盟的政策
    (二)激进声索国:菲律宾、越南
    (三)“温和声索国”:马来西亚、文莱、印尼
    (四)特殊的“中立国”:新加坡
    (五)其他非声索国: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行为准则”法律框架与核心争议
一 “行为准则”现有草案
    (一)1998-1999 年中国与东盟草案
    (二)2012 年东盟国家公开讨论的三份草案。
二 “行为准则”法律框架
    (一)促进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的原则与安排
    (二)禁止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
    (三)保持自我克制
    (四)建立信任措施
    (五)功能性合作
    (六)协商原则
    (七)尊重航行与飞越自由
三 “行为准则”的核心争议
    (一)争议根源:南海地区的规则缺位与规则冲突
    (二)争议的焦点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政府在“行为准则”问题上的政策演进
一 冷战后美国南海政策概述
    (一)“积极中立”政策的实质及影响
    (二)美国公开介入南海问题:战略布局与政策举措
二 克林顿政府:原则支持东盟与非官方介入
    (一)官方层面:原则支持东盟立场
    (二)非官方介入:“二轨”层面的理念引导
三 小布什政府:政治军事举措的间接影响
    (一)美国初步重返东南亚为地区局势埋下隐患
    (二)加速南海军事活动常态化损害《行为宣言》的遵守
四 奥巴马政府:直接官方外交介入
    (一)美国公开介入的背景
    (二)美国国内的论争与歧见
    (三)奥巴马政府基本政策立场
五 特朗普政府:以武力威慑为主的政策
    (一)重视美国在南海的实质利益关切而非国际法和规则维度
    (二)强化军力建设并将武力威慑作为南海政策的核心手段
    (三)威慑举措的选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公开介入“行为准则”问题的方式与策略
一 美国对其公开介入的“合法化”
    (一)明确其“利益攸关者”身份
    (二)将“行为准则”置于其“基于规则的秩序”之理念之下
二 激化局势并主导国际话语权凸显制定规则的重要性
    (一)军事上强化在地区的常规存在与轮换部署
    (二)外交和舆论上“拉偏架”向中国施加压力
三 对东盟及其成员国施加影响
    (一)美国积极支持东盟在南海议题上的“中心地位”
    (二)美国借助东盟相关机制对协商进程施加影响
    (三)美国鼓励东盟内部率先就“行为准则”草案达成一致
四 国会的角色及作为
    (一)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压力
    (二)专门提交决议案推动政策“法律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公开介入的动因、特点及实效
一 美国的政策动因
    (一)“再平衡”战略对于地区规则和秩序的高度重视
    (二)利用规则约束中国并巩固与东盟及其成员国关系
    (三)是“合法”介入“行为准则”并平衡自身角色
二 美国的政策特点
    (一)通过“全政府联动方式”执行其政策
    (二)力主“协同性外交”路径展开磋商
    (三)以“调解者”之名行主导者之实
    (四)政策高开低走
三 美国的政策实效
    (一)强化了菲律宾、印尼等国的角色
    (二)一定程度上推动东盟内部立场渐趋统一
    (三)对中国的政策调整产生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美在“行为准则”问题上的认知差异与政策互动
一 中美在“行为准则”问题上的认知差异
    (一)两国在“行为准则”问题上议题身份决定其基本价值取向
    (二)中美在南海的利益关切形塑其对“行为准则”的预期
    (三)政策偏好影响两国对“行为准则”的认知
    (四)两国认知差异的具体呈现
二 中美围绕“行为准则”问题展开的政策互动
    (一)第一阶段(2010.07-2012.07):美国外交介入与中国维权力度趋强
    (二)第二阶段(2012.08-2014 年底):美国全面介入与中国维权维稳“双轮驱动”
    (三)第三阶段(2015年初至今):中国的反制与美国外交介入的
    弱化
三 中美政策互动评析
    (一)以竞争性互动为基本属性
    (二)非直接与非对称互动模式
    (三)以主导议题为核心目标
    (四)以身份认同为主要互动效果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行为准则”磋商的前景及美国的政策走势
一 “行为准则”的磋商前景
    (一)“行为准则”框架案文及其突破
    (二)影响“行为准则”磋商的因素
    (三)“行为准则”达成的困境与阻碍
二 影响美国政策走势之因素
    (一)未来美国对于亚太地区基于规则的制度霸权和规范霸权之重视程度
    (二)南海及南海问题在美国战略考量中的地位及其政策取向
    (三)东盟与相关各国对美国介入的接纳程度
    (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这一议题上的进展状况
三 未来美国政府的政策取向
    (一)坚持立场原则的前提下弱化介入
    (二)政策取向呈现出新的趋势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的应对之策
一 战略层面:中国和平崛起的示范
    (一)更加积极借助“行为准则”塑造南海地区战略态势
    (二)将构建负责任大国身份认同与“行为准则”协商紧密联系
    (三)通过“行为准则”推动南海地区走向海上良序
二 政策层面:“双轨思路”下的中国作为
    (一)排除域外干扰并合理管控大国竞争
    (二)在“一带一路”倡议支撑下开展海上合作
三 策略层面:“中国方案”与“东盟方式”有机结合
    (一)中国应从规范和规则的“接受者”向创新者和制定者转变
    (二)中国应在规范层面与东盟寻求共识以收互济之效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成果清单

(9)过程、制度与规范本土化——预防性外交在东盟安全合作中的扩散(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规范制度化能否推动规范内化
    (一) 规范本土化理论及其缺失
    (二) 规范制度化能否推动内化
三 制度进程、规范争论与内化差异
    (一) 概念界定
    (二) 作用机制
    (三) 案例选择
四 预防性外交的制度化与东盟地区论坛的困境
    (一) 规范模糊、非正式性与东盟地区论坛的建立 (1991—1994年)
    (二) 路径依赖与规范明晰化 (1995—2001年)
    (三) 规范制度化与机制困境 (2002年至今)
五 东盟规范过程与制度革新
    (一) 本土化之前的规范与实践 (1994—2008年)
    (二) 模糊界定与机制设立 (2009—2015年)
        1.蓝图文本描述与东盟认知变化
        2.新机制建立:东盟灾害管理人道主义救援协调中心
    (三) 整体概念与规范重构 (2016年至今)
        1.《东盟预防文化宣言》:整体概念的提出
        2.东盟和平与和解研究院:规范重构的新机制
六 结论

(10)东盟50年:走出边缘地带发展的困境了吗?——对“东盟方式”和“东盟为中心”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盟50年:危机催生的地区组织与地区合作
    (一) 东盟作为一个“政治论坛” (1967—1991年)
    (二) “东盟自由贸易区” (1992—2003年)
    (三) 走向“东盟共同体” (2003年至今)
二两个案例:“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地区论坛”
    (一) 未能如愿的“东盟自由贸易区”
    (二) 争论中的“东盟地区论坛”
        1.“东盟地区论坛”的基本原则
        2. 东盟地区论坛的进展与争议
        3. 东盟地区论坛的局限性
三“东盟方式”和“东盟为中心”:特征及其局限性
四结论

四、东盟地区论坛与预防性外交(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制度竞争对东盟中心地位的冲击——以东盟地区论坛(ARF)为例[J]. 吴琳.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21(05)
  • [2]预防性反恐问题研究 ——一种全球恐怖主义治理的理论视角与实证分析[D]. 熊栎天. 外交学院, 2021(11)
  • [3]论东盟地区论坛的实践功用和理论意义[J]. 李晨阳,赵丽,杨飞. 国际观察, 2020(06)
  • [4]东盟地区论坛:止步不前还是负重前行?[J]. 赵丽.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20(05)
  • [5]东亚安全合作的区域化探讨[D]. 段德乾. 外交学院, 2020(07)
  • [6]冷战后中国-东盟国家防务外交研究[D]. 詹子懿. 南京大学, 2020(05)
  • [7]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新进展研究[D]. 师冠男. 外交学院, 2019(01)
  • [8]美国在“南海行为准则”问题上的政策:回顾、评析与展望[D]. 陈慈航. 武汉大学, 2019(06)
  • [9]过程、制度与规范本土化——预防性外交在东盟安全合作中的扩散[J]. 吴琳.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9(02)
  • [10]东盟50年:走出边缘地带发展的困境了吗?——对“东盟方式”和“东盟为中心”的反思[J]. 王正毅. 世界政治研究, 2018(01)

标签:;  ;  ;  ;  

东盟地区论坛和预防外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