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釜搅拌机构的改进

一体式釜搅拌机构的改进

一、一分釜搅拌机构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认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胡晓航[2](2021)在《基于红外成像仪对顶吹混合搅拌两相流的特性分析》文中认为在我国现如今的冶金工业中,冶金的熔池熔炼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方法,因此冶金熔池熔炼的过程则显得尤为重要。搅拌方式有顶吹、底吹、侧吹三种,过程中涉及气、液、固三种物质状态的混合。掌握熔池内搅拌状态及混合特性,进而对实践过程进行指导,对冶金过程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红外成像技术是工业过程中参数可视化检测领域的一种高新技术,通过捕捉反应器外表面的温度,计算其换热的效率,选出最佳换热工况,然后根据温度场判断其内部的搅拌情况。针对冶金底吹熔池体积庞大、内部温度过高、熔池内部工质状态不易探入检测等特点,按比例搭建底吹反应器的物理模型,利用红外成像技术,通过分析红外图像得到工质在熔池内部的混合状态,探究影响搅拌过程效果的因素。本文围绕顶吹气体搅拌气液混合可视化和混合效果的评价,设计搭建了顶吹搅拌实验台,外置红外成像仪,对不同工况的实验数据进行拍摄记录,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得到的温度场变化数据进行截取,然后再利用变异系数和不均匀系数对其温度场变化的均匀性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得出气液两相流在搅拌槽内的最佳换热工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气液两相顶吹实验搅拌器,其中空气为气相,合成导热油为液相。在实验过程中,用红外成像仪对顶吹实验搅拌槽内的整个合成导热油部分进行拍摄、成像,然后获取温度矩阵。2、利用变异系数和不均匀系数概念及表达式,将得到的温度矩阵数据进行变异系数和不均匀系数计算,然后得到每组工况下变异系数和不均匀系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变化图,并找出最佳换热工况,此时各参数分别为顶吹气量Q=1.5m3/h,顶吹喷嘴的插入深度H=20cm,合成导热油的温度是T=55℃。3、利用温差场均匀性系数对顶吹搅拌槽内气液两相流的换热性能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最佳换热工况。由此可知,利用红外成像对顶吹搅拌气液混合两相流的研究数据可靠。综上所述,该实验研究结合了红外成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和数学理论方法,为顶吹气体搅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总之,利用红外成像技术可对气液混合过程进行流型可视化及混合特性分析,且本文所设计的搅拌器和所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它两相流混合研究领域。

王钊[3](2020)在《基于阿米巴经营模式的鲁冠公司生产部门绩效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面临较大困境,企业在受到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成本上升和金融危机等冲击下,逐渐寻求新的管理经营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学习和应用阿米巴经营模式。阿米巴经营模式由日本京瓷集团的创始人稻盛和夫先生在管理实践中探索创立,该模式将整个公司划分为大小不一的阿米巴组织——独立经营单元,通过内部转移定价模拟内部市场,结合对公司文化和经营哲学的培养,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经营完成企业战略目标的氛围,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激发企业活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阿米巴经营模式中的经营会计属于管理会计范畴。2016年10月8日,财政部发布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了要推进管理会计的广泛应用,发挥会计在绩效管理中的职能作用。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就是绩效评价,合理的绩效评价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本凭借文献法、案例法完成分析任务。选取鲁冠公司作为研究案例,鲁冠公司在过往的阿米巴经营模式实施中,并未对该运营模式做整体的规划与方案设计,只是局部性质的,针对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结算方式的变革。这导致鲁冠公司推行阿米巴经营模式并不彻底、效果不明显最后不了了之的尴尬结果。在本次推行过程中,公司首先对整个推行方案进行整体设计,并按照项目式的工作推进方式,把整个推行过程分解成几个模块分步协调进行。通过彻底地施行,该运营模式得以初步在企业落地运行,也让企业对此经营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本文通过阿米巴经营模式在鲁冠公司的应用研究,结合相关的管理理论知识。从企业引进推广新模式的实施方案入手,延伸到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与绩效管理等模块间的协同与合作机制。探讨阿米巴经营模式在企业应用实施中的益处与不足,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做出对类似企业有益的启示。

黄一峰[4](2020)在《基于结合水力特征的厌氧消化1号模型对工业废水厌氧处理的数学模拟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2年IWA推出厌氧消化1号模型(Anaerobic Digestion Model No 1,ADM1),至今已将近20年。无论是对固态废物厌氧消化,还是对液态废水厌氧处理,抑或是多种废物共消化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ADM1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在厌氧消化工程的技术开发、工艺设计、故障排查、工序优化等方面,ADM1模型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ADM1作为一个通用性很强的模型,IWA所设计的模拟对象是城镇生活污水厂污泥的厌氧消化。模型中所隐含的水力特征(流态)是连续性搅拌模式(continuous stirred tank reactor,CSTR)。当模拟的对象是搅拌罐中固态物质的厌氧消化,以及大多数实验级别或小试的废水厌氧处理,直接应用ADM1是可行的。当中所涉及的模型水力流态问题并不突出,或者可以忽略。然而,对于目前全尺寸污水厌氧处理装置(full-scale wastewater anaerobic reactor)利用ADM1进行模拟时,若不加考虑其水力特征,而直接套用模型,有可能因为水力流态问题出现模拟仿真错误甚至失败。本文利用IC厌氧反应器作为厌氧废水处理的研究对象,开展模拟仿真。首先对IC反应器的水力特征开展研究,再将合适的水力流态模式与ADM1原模型结合,重新构建的数学仿真模型。该模型分别应用于实验室IC反应器的出水CODeff仿真,以及实际造纸脱墨废水厌氧处理系统的出水CODeff和沼气产气仿真,均取得了良好的模拟效果。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搭建实验所用的IC反应器,配置实验环境。运用Li+为示踪剂,对实验所用IC反应器开展示踪实验。运用停留时间分布(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RTD)研究技术,绘制了反应器的C(t)-t停留时间函数曲线,并进行了归一化的分析比较。通过对反应器空白运行和正常运行的示踪结果比对,研究认为反应器的体积和HRT的大小,可能是影响其内部流态两个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比较认为,利用多釜串联模型(Tank-in-series model,TIS)来模拟IC反应器,发现渐变体积全混流串联模型(Increasing-size CSTRs model,ISC)比其他串联模式更能够符合示踪结果。因此,本研究选用ISC方式用于该IC反应器的流态模拟。(2)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结合ISC串联的ADM1模型(ISC-ADM1),ISC按照1:2:5的比例进行整体单元划分。通过灵敏度分析结果,对丙酸和乙酸的Monod最大吸收速率和半饱和常数进行了估计修正。利用所建立的ISC-ADM1模型对IC厌氧反应器的启动过程进行模拟以及冲击实验,仿真结果与实测所得到的两个冲击试验出水CODeff变化趋势基本符合。(3)以广州某造纸污水厂IC反应塔为研究对象,按照泥水混合区、污泥膨胀区与深度精处理区进行区别,并以1:1:1的等比例进行串联CSTRs等效划分,建立了三级CSTRs串联结合ADM1的数学仿真模型,对全尺寸IC反应器开展模拟仿真。稳态入流条件下,仿真进入到稳定状态后,混合区中呈现出酸化特点,主要是由于大量的VFAs累积;仿真得出,所产生的VFAs主要在膨胀区与精处理区去除,IC反应塔的出水p H接近中性。而动态仿真结果得出,OLR增大后,出水CODeff有明显上升,随后逐渐恢复正常,达到稳定的理想出水效果。动态入流条件下,IC反应器所产生沼气中的CH4与CO2间的比例基本相同,且不随进水流量或进水浓度的变化而发生明显差异。入流底物在混合区中大量地转化为VFAs后,进入到膨胀区和精处理区的VFAs进一步得到分解去除。三个层区内厌氧消化中大分子的降解微生物(糖降解者Xsu、氨基酸降解者Xaa及长链脂肪酸降解者Xfa)呈现明显变化特点。(4)根据广州某造纸污水厂的脱墨制浆废水厌氧处理设计方案,建立了废水厌氧生化仿真数学模型,分为预酸化池模块和IC反应塔模块两大部分。同时依照ADM1数学模型理论假定,运用物化成分解析法,对实际脱墨废水成分的COD构成进行划分。针对局部灵敏度分析法无法对模型提供有效分析的弊端,选用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开展厌氧系统出水CODeff及沼气产气量的相关性分析,选取了丙酸、乙酸及氢的Monod吸收速率和半饱和常数等6个参数开展估计并修正。对脱墨废水厌氧系统出水CODeff及沼气产气量情况开展仿真模拟,结果显示,经过修正参数的仿真结果与实测值基本相符,且要好于原始参数的仿真结果。(5)预酸化作为厌氧生化前处理,是将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利用修正参数仿真所得到的预酸化CODeff与现场实际预酸化取样测量的CODeff基本吻合;仿真所得到的预酸化沼气产气量几乎为0,符合预酸化池的实际情况。(6)本研究论证了数学仿真模型对全尺寸废水厌氧处理系统(IC反应塔、预酸化池)模拟仿真的有效性,可以应用于实际工业废水厌氧处理工程当中,为厌氧处理装置的运行、调试、诊断等实际操作提供有意义的理论模型指导。

刘天义[5](2020)在《青岛东方影都游艇码头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大计,质量先行。质量管理,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永恒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管理不仅关系着项目实体的适用性,也关系着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更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进入21世纪后,大型港口码头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港口工程建设日益向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等方向发展,导致工程施工技术更为挑战、施工质量问题更显突出、施工质量管控更加复杂。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是港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核心,对工程实体结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也是决定工程项目最终质量目标实现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展开对港口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的研究。本课题从项目后评价的角度,对青岛东方影都游艇码头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提出对其他类似项目有借鉴意义的建议和意见。课题探讨的施工质量管控理论主要包括影响施工质量的4M1E五大因素、开展施工质量管控的三个基本环节以及实施施工质量管控的PDCA循环基本方法,并据此开展相关研究。本文基于实证分析法,从施工后评价的角度,运用施工质量管理相关理论,采用“总—分—总”的研究架构,分别从项目建设施工方施工前准备、施工中控制及施工后总结三方面展开对青岛东方影都游艇码头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的研究。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东方影都防波堤施工质量影响因素管控模型,研究施工质量控制管理在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中的应用。其次,根据施工质量管控理论以及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工艺流程,展开对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具体分部分项工程和各个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管理技术的研究。最后,利用模糊评价法对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探讨项目施工质量管控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并以此研究探讨提升港口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的通用措施。通过对青岛东方影都游艇码头项目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措施、技术、手段的总结分析,提出该项目对其他项目的借鉴成果,探讨该项目存在问题、对其他项目的警示和改进措施,从而形成一整套管控体系,进而探讨提升港口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的措施,实现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及现实借鉴意义。

于悦[6](2020)在《元代榷茶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榷茶”是茶叶的专卖制度,封建政府官营榷茶用以补充国家的财政收入。榷茶制度始见于中国唐代,元代榷茶制度沿袭宋代的“茶引法”,利用茶引来区分官茶、私茶,并通过对茶引征税的方式实现政府的榷税利益。元政府通过增加茶课的征收额和茶引价格等方式,达到聚敛财富、充裕国库的目标,元代茶课增速在中国历代茶税史上十分罕见。元政府设置管理榷茶事务的机构。榷茶都转运司是榷茶的地方最高管理机构,具体办课事务由其下属提举司官员执行,提举司官吏将据引发放给当地茶商和茶户,并向他们征收课税。元代榷茶制度采取官卖商销的形式,茶商贩茶需按照纳课请据、凭据取茶、以据换引、凭引运销,贩毕退引的步骤进行,这套程序使得商人的作用表现得更加充分。但由于茶商唯利是图的本性,会有夹带私茶等行为,元统治者纷纷采取打击私茶的措施。本文梳理元代榷茶制度的渊源,对元代茶叶的生产和消费状况,茶户、茶商需承担的赋役,榷茶管理机构的组成和榷茶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和整理,同时汇总元代各时期的茶课征收额以及元政府颁布的打击私茶法令。从制度、组织、茶课三个角度分析元代榷茶制度各个层面的内在关联,挖掘元代榷茶制度下隐藏的深层次意义,丰富了元代经济史及榷茶制度史的研究。

史鹏飞[7](2020)在《艺技相参 冀道永传 ——周嘉胄《装潢志》研究》文中认为周嘉胄《装潢志》作为中国第一本总结归纳古书画修复原则及步骤的系统性论着,以其丰富的鉴赏知识及长久的装裱实践经验,确保了该书所记载工艺步骤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设计文献的刊行在晚明时期蔚然成风,这主要得益于经济发展的深厚积累,手工业的多样化发展,在明代中后期进入到异常繁荣多样的阶段,社会分工逐渐细化,各类手工技艺的精进与钻研,为社会财富的积累提供来源;另外,明代中期思想的解放潮流,以及明晚期西风东渐的历史变化,刺激着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而朝代的更迭,终止了这种思想解放潮流的进一步发展,江山易主,思想重建,文人思想的敏感性促使其着文写作的文化担当感;丧乱年代之文化载体的非命,引发文人的着书刊行的文化道义感。除了文化担当意识之外,面对当时受士绅阶层的审美趣味及要求而深刻影响的物质文化形态,周嘉胄的《装潢志》不仅仅是一种延续书画性命的手段,而是一种变革背景下,文化遗存恐难延续的焦虑状态下,试图通过手工技艺的技术总结,为文化传承提供技术保障的创新与突破。技艺是手工艺人的技艺,趣味是赏玩者的趣味。技艺在很大程度上很难改变趣味,但是趣味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技艺,甚至亦可成为技艺的主导。然而,一人若兼具赏玩者的趣味及手工艺人的技艺,再能够敏感于世事变迁及社会动荡导致的文化败落现象,而反思技艺在辅助文化传承中的决定性作用,并着文志之,或可成为一种经典。

李娜[8](2020)在《提高水溶液全循环尿素合成转化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分公司尿素生产装置属于水溶液全循环尿素工艺,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一工艺呈现出能耗高、转化率低、氨耗高、汽耗高、生产运行成本高等问题。在本论文中,针对该装置开展了水溶液全循环工艺的工艺优化和技术改造工作研究,旨在提高尿素合成转化率,从而提高装置运行经济性。通过对装置进行整体分析得知,尿素合成塔转化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合成塔的工艺条件状况;2、尿素合成塔的结构及其内部塔板的结构形式;3、循环系统的工艺状况。本文通过改变合成塔塔板结构形式、优化循环系统工艺条件及合理调配生产资源改善进塔物料,从而来提高水溶液全循环尿素工艺合成塔的转化率,降低装置运行消耗,进而提高该类装置的运行经济性。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及装置的优化调整,采取提高入塔原料气纯度和优化循环系统工艺等方法,实现了尿素合成转化率由64%提高至66%以上,蒸汽消耗由1.16吨/吨尿素降低到0.98吨/吨尿素以下,提高了水溶液全循环尿素生产装置的运行经济性。

邓沐聪[9](2020)在《基于吡唑并[1,2,3]三嗪-2-氧化物骨架的新型二元稠环含能分子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按照功效的不同,炸药可分为单质炸药、起爆药、传爆药、延期药、针刺药、点火药、发射药等众多类别。不同用途的炸药需要满足不同的性能指标,如起爆药需要迅速完成爆燃到爆轰过程的转变,延期药要能够稳定、精确地控制燃烧时间等。虽然在关键性指标上存在差异,但在应用上炸药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在满足不同弹药或火工品功效的同时,能够有更高的能量输出,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环保性和工艺操作性。近年来,基于高氮含量稠环骨架的新型含能分子设计与合成被认为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论文围绕着吡唑并[1,2,3]-三嗪-2-氧化物骨架结构的新型二元稠环含能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展开研究,得到了多种性能优异的新型含能分子,包括有机起爆药ICM-103、高能低感的二维层状炸药NAPTO和耐热炸药MPTO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新型有机起爆药ICM-103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以廉价的3-氨基-4-氰基-1H-吡唑为起始原料,利用“一锅法”将稠环的合成、致爆官能团的引入合二为一,以较高的收率得到了符合绿色起爆药标准的二元氮杂稠环有机起爆药—6-硝基-7-叠氮基-吡唑并[3,4-d][1,2,3]三嗪-2-氧化物(ICM-103)。对“一锅法”的成环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ICM-103的极限起爆药量为60 mg,热分解温度达到160℃,更表现出对火焰刺激的特征性感度(撞击感度4J,摩擦感度60 N,静电火花感度135 mJ,火焰感度大于60 cm)。与此同时,其与铁、RDX等相容性良好、对光照刺激不敏感、无生物毒性。完成了其百克量级生产工艺优化及工艺文件,深入评估了其用于8#工业雷管用起爆药的可行性。2、新型二维平面结构炸药NAPTO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长期以来,设计合成新型不敏感高能量密度材料一直是含能材料领域的重要挑战。以4-氨基-3-氰基吡唑为起始原料,经两步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二元稠环含能材料—4-硝基-7-叠氮基吡唑并[3,4-d][1,2,3]-三嗪-2-氧化物(NAPTO),完成了结构表征和感度测试。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超平面的二维(2D)层状结构,属于正交晶系,Pnma(no.62)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3.307(3)A,b=5.7100(13)A,c=10.531(3),α=β=γ=90°,V=800.2(3)A3,Z=4,D)=1.852 g·cm-3。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该含能分子具有较高的能量水平(理论爆速Dv=9.12 km·s-1,理论爆压P=35.1 GPa),对撞击、摩擦、热等外界刺激相对不敏感(撞击感度18 J,摩擦感度325 N,静电火花感度0.32 J,热分解温度203.2℃),实现了能量和安全性的较好平衡。采用量化计算对其在外部刺激下的稳定化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晶体中超平的2D层状结构通过将作用在材料上的机械能转化为层间滑动和压缩,并依靠氢键作用和偶极-偶极作用完成对外界刺激的耗散和吸收,较其他结构能更有效地缓冲外部机械刺激,较好地解释了晶体中二维层状堆积结构的协同降感机理。3、耐热炸药MPTO的合成和性能研究通过首先构建邻位叠氮基团和硝基基团(叠氮基团和硝基基团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环上)取代的二元稠环结构,而后将叠氮基团还原为氨基,最终得到具有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环上的邻位氨基与硝基结构的二元氮杂稠环耐热炸药—4-氨基-7-甲基-5-硝基-7H-吡唑并[3,4-d][1,2,3]三嗪-2-氧化物(MPTO)。MPTO的稳定性较高,表现在热分解温度为350℃,撞击感度18 J,摩擦感度360N。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得知,MPTO高的稳定性是由其分子内强的氢键作用和分子间强的π-π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利用量化计算的方法对比了几种高热分解温度的单质炸药分子结构中与氨基相邻的C-NO2的键解离能。其中,MPTO结构中该C-NO2的键解离能为284.49 kJ·mol-1,该值仅比TATB相应值低3 kJ·mol-1,而显着高于所计算的其它物质的值。这说明MPTO分子本身的稳定性较高。另一方面,运用Hirshfeld表面分析方法和二维指纹谱分析了几种高热分解温度的单质炸药,其中MPTO的分子间π-π相互作用比例高达16.6%,超过了分析的其它几种含能材料,同时MPTO分子间氢键作用比例也达到52%,这表明MPTO分子间具有较强的氢键相互作用和强的π-π相互作用,这对于其机械感度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

杨坤[10](2020)在《铝基絮凝剂及磺酸类吸附剂用于纺织废水处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耗水量庞大,印染工业作为工业制造中用水量最大的行业之一,产生的废水量十分惊人,据不完全统计,每天产生的印染废水量在350万立方左右,并且还在增长。由于印染工序的不同,印染废水实际情况十分复杂,主要特点有色度深、水质多变、毒性强、水量大、生物降解性差、pH值和水温变化较大等,废水回用率在整个工业用水中处于低下水平,大概为6%8%。所以开发经济有效的印染废水处理技术是每一个印染厂都迫切需要的。本文针对当地某纺织印染厂废水进行研究,该印染废水主要包括前处理废水和染色废水,其中,前处理废水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大、悬浮颗粒众多、碱度大等,染色废水水量大、色度深等。两种废水主要成分差别大,所以采用分开处理的方式进行探究:对于前处理废水,通过合成系列絮凝剂进行絮凝处理,针对染色废水,则合成系列吸附剂,采用吸附的形式进行去除。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前处理废水中主要含有聚乙烯醇、淀粉、助剂、果胶、蜡质和碱等污染物。鉴于前处理废水成分的复杂性,本文合成了多种絮凝剂(聚硅酸硫酸铝絮凝剂,聚合氯化铁絮凝剂,硫酸铝、氯化铝、聚铝铁絮凝剂,聚合硫酸氯化铝铁絮凝剂等等),并将其用于浊度为453.35 NTU的前处理废水处理。并对矾花大小,沉降物的整体体积大小,沉降时间以及浊度去除率的比较,我们发现制备的硫酸铝(AS)和氯化铝(AC)絮凝剂较好,处理后的废水未经过滤,浊度去除率可以达到83%以上,若是加上过滤操作,浊度去除率更是能达到99%以上。而合成的Al-4絮凝剂对于前处理废水的处理效果更为理想,不经过滤操作,其前处理废水的浊度去除率便可以达到95.5%。说明Al-4絮凝剂对于该前处理废水的处理是有效的、合适的。2.染色废水不同于前处理废水,它主要含有各色染料,而亚甲基蓝是印染工序广泛使用的染料之一,所以以它为例来进行吸附剂的研究。本文研究了不同条件下高价硅基材料与4,4’-二氨基二苯乙烯-2,2’-二磺酸(DSD酸)的复合,探究了合成条件对于产物微观结构的影响,以及该合成产物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情况。从简化合成条件和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本实验合成了氧化石墨烯,并用牛磺酸对其改性,探究不同合成条件得到的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去除能力及吸附机制。

二、一分釜搅拌机构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分釜搅拌机构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基于红外成像仪对顶吹混合搅拌两相流的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红外成像技术的发展
    1.3 红外成像技术应用特点
        1.3.1 红外成像技术的特点
        1.3.2 红外成像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1.3.3 红外成像传感器研究与应用
    1.4 两相或多相流的检测研究现状
    1.5 技术线路图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方法
    2.1 红外成像系统的原理
        2.1.1 红外成像系统
        2.1.2 红外成像系统的测量参数
    2.2 变异系数的表达式及含义
    2.3 不均匀系数的表达式及含义
    2.4 温差场不均匀性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顶吹气体搅拌气液两相混合过程数字可视化实验
    3.1 实验设计与装置
        3.1.1 实验设计
        3.1.2 实验装置
    3.2 实验仪器
    3.3 数字图像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液两相流温度场均匀性分析与传热性能分析
    4.1 实验结果
        4.1.1 顶吹搅拌槽排气口出口温度的变化曲线
        4.1.2 顶吹搅拌槽平均温度曲线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4.2 顶吹搅拌槽温度变异系数曲线图分析
    4.3 基于不均匀系数曲线变化图的实验分析结果
        4.3.1 顶吹搅拌槽内温度矩阵的图像分割
        4.3.2 搅拌槽内温度场的NUC值计算
        4.3.3 变异系数与不均匀系数的对比研究
    4.4 基于温差场不均匀性对搅拌槽的传热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附录 B 硕士期间申请专利
    附录 C 硕士期间获得奖励

(3)基于阿米巴经营模式的鲁冠公司生产部门绩效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本文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绩效管理相关理论
        2.1.1 绩效管理的概念
        2.1.2 绩效管理的目的与特点
        2.1.3 绩效管理的环节
        2.1.4 构建绩效管理体系的常见工具
    2.2 阿米巴经营相关理论
        2.2.1 阿米巴经营理念
        2.2.2 阿米巴经营的特点及运行
    2.3 阿米巴模式和绩效管理间的关系
    2.4 阿米巴经营模式体现的绩效管理理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鲁冠公司概况及生产部门绩效管理现状
    3.1 鲁冠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组织结构
        3.1.3 生产部门及其人员情况
    3.2 鲁冠公司生产部门绩效管理现状
        3.2.1 绩效计划
        3.2.2 绩效监控
        3.2.3 绩效评价
        3.2.4 绩效反馈
        3.2.5 绩效管理情况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鲁冠公司生产部门绩效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计划目标设计不合理
    4.2 评估过程较单一
    4.3 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监控认识不足
        4.3.1 管理者缺乏绩效管理专业知识
        4.3.2 管理者重视度不够
    4.4 绩效建设及宣传不足
    4.5 生产部门绩效管理闭环管理不清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阿米巴模式的绩效管理构建
    5.1 基于阿米巴模式的绩效管理构建目的和依据
        5.1.1 基于阿米巴模式的绩效管理构建目的
        5.1.2 基于阿米巴模式的绩效管理构建依据
    5.2 生产部门管理制度的变化
        5.2.1 制定阿米巴经营激励方案
        5.2.2 优化生产部门管理制度
    5.3 生产部门组织体系的构建
        5.3.1 明确阿米巴单元划分条件
        5.3.2 阿米巴试点部门的选择
        5.3.3 阿米巴领导职责规范
    5.4 独立核算体系的建立
        5.4.1 明确费用归集及分摊规则
        5.4.2 构建独立核算管理报表
        5.4.3 阿米巴经营会计的原则
        5.4.4 制定阿米巴相关统计报表并运用
        5.4.5 基于阿米巴经营特点的生产部门绩效考核
        5.4.6 阿米巴经营对鲁冠公司生产部门绩效管理的影响
    5.5 改进效果
        5.5.1 引入阿米巴经营前后的绩效评价变化
        5.5.2 提升了员工的经营意识并促进了人才成长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结合水力特征的厌氧消化1号模型对工业废水厌氧处理的数学模拟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1.2.1 传统的厌氧反应器
        1.2.2 第一代高效厌氧反应器
        1.2.3 第二代高效废水厌氧反应器
    1.3 厌氧消化过程模拟
        1.3.1 厌氧消化基础理论
        1.3.2 厌氧消化1号模型
    1.4 厌氧反应装置的水力特征
        1.4.1 ADM1示例的流态模式
        1.4.2 废水厌氧反应装置的流态模式
    1.5 基于BSM平台的ADM1 应用
        1.5.1 BSM1模型
        1.5.2 BSM2模型
        1.5.3 BSM2 中的ADM1 模块
    1.6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6.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图如下
第二章 实验IC反应器的搭建与流态模拟
    2.1 引言
    2.2 实验与方法
        2.2.1 搭建IC厌氧系统
        2.2.2 颗粒污泥接种
        2.2.3 试验废水成分
        2.2.4 IC反应器的启动
        2.2.5 反应器示踪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器启动情况
        2.3.2 停留时间分布RTD曲线
        2.3.3 IC反应器的RTD曲线及其讨论
        2.3.4 多釜串联模型介绍
        2.3.5 IC反应器的多釜串联模拟
        2.3.6 IC反应器的返混程度及其去除效率分析
        2.3.7 IC反应器的返混影响因素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现试验IC厌氧反应器的数学模拟
    3.1 引言
    3.2 实验平台与方法
        3.2.1 实验软件平台
        3.2.2 灵敏度分析及自动参数估计
        3.2.3 建立IC反应器厌氧数学模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合ISC水力串联的模型设置
        3.3.2 实验IC反应器的ADM1参数灵敏度分析
        3.3.3 对乙酸和丙酸的k_m和K_s参数估计
        3.3.4 模型的对比的应用与验证
        3.3.5 利用冲击负荷实验对模型进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立全尺寸IC反应器数学模型
    4.1 模型的建立与仿真方法
    4.2 引言
        4.2.1 ADM1模拟废水厌氧处理流态问题
        4.2.2 基于轴向扩散对ADM1的改进
        4.2.3 建立以串联CSTRs的生化反应方程
        4.2.4 全尺寸IC反应器水力流态设置
        4.2.5 全尺寸IC反应器仿真条件设置
    4.3 模拟结果与讨论
        4.3.1 仿真操作平台
        4.3.2 实际废水处理模型的简化与假定
        4.3.3 基准稳态条件下仿真结果与分析
        4.3.4 动态条件下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造纸脱墨废水厌氧处理系统数学模拟仿真
    5.1 引言
    5.2 脱墨废水厌氧生化处理概况
        5.2.1 厌氧生化系统组成及处理流程
        5.2.2 设计处理废水水质主要指标
    5.3 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分析讨论
        5.3.1 脱墨废水预酸化模型的建立
        5.3.2 脱墨废水IC反应塔内的模型设置
        5.3.3 工厂实际的脱墨废水
        5.3.4 脱墨废水入流组分的划分
        5.3.5 全局灵敏度分析及其结果
        5.3.6 参数估计
        5.3.7 仿真结果的比较与验证
        5.3.8 预酸化池的模拟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青岛东方影都游艇码头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理论综述
    2.1 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2.2 实施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
    2.3 开展施工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
    2.4 本章小结
3 施工质量控制管理在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中的应用
    3.1 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简介
    3.2 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管控主要特点
    3.3 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关键技术
    3.4 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管控模型
    3.5 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施工生产要素
    3.6 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3.7 本章小结
4 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技术
    4.1 直立岸壁基础施工质量控制
    4.2 堤身结构施工质量控制
    4.3 护面块体施工质量控制
    4.4 上部结构施工质量控制
    4.5 本章小结
5 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
    5.1 模糊评价法在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管控中的应用研究
    5.2 东方影都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管控成果分析
    5.3 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5.4 提高港口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元代榷茶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及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五、基本史料
第一章 元代榷茶制度的渊源
    第一节 唐代的茶政
        一、唐代征收茶税的开始
        二、唐代时茶税制向榷茶制的转变
    第二节 宋代的茶政
        一、宋代榷茶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宋代茶引法的确立
    第三节 金代的茶政
        一、金代的茶叶榷场贸易
        二、金代茶叶官营贸易
第二章 元代茶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元代茶叶生产与消费
        一、元代的茶叶消费
        二、元代茶叶的消费区域
        三、元代茶叶的生产
    第二节 元代的茶户
        一、茶户的赋役
        二、茶户的获利
        三、茶户的生活状况
    第三节 元代的茶商
        一、茶商的取茶、贩茶程序
        二、茶商的贩茶过程
        三、茶商的经营方式
        四、茶商的赋税负担
第三章 元代的榷茶制度
    第一节 世祖时期榷茶制度的初步构建与发展
        一、元初茶引制度的建立
        二、至元三十年改江南茶法
    第二节 成宗至仁宗时期榷茶制度的调整
        一、成宗、武宗之际的茶政
        二、仁宗时期的茶政改革
    第三节 英宗至顺帝时期茶政逐渐废弛
        一、英宗茶政废弛
        二、文宗时期罢榷茶机构
        三、顺帝时期的茶政与榷茶制度的最终崩溃
    第四节 元代榷茶管理机构与茶运司条画
        一、榷茶管理机构
        二、榷茶运司条画
    第五节 元代的茶课
        一、茶课的制定与征收
        二、茶课在诸色课程中所占比重
        三、茶课变化的原因
        四、元朝茶课税率是100%
第四章 元代的私茶贸易与政府的反击
    第一节 元代的私茶贸易
        一、元代私茶的贩易方式
        二、元代私茶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元代打击私茶法令与措施
        一、世祖时期颁布打击私茶法令
        二、成宗时期强化打击私茶力度
        三、设榷茶批验所—--元朝中后期关防私茶的新举措
        四、元代禁止私茶法汇总
第五章 元代榷茶制度的衰败以及对它的初步认识
    第一节 元代社会破坏榷茶制度的诸种因素
        一、元代政府的肆意征敛
        二、元代吏治日益腐败
        三、病商之政与官商结合
        四、监察制度的失灵
    第二节 对元代榷茶制度的几点认识
        一、元代榷茶制度的三大支柱
        二、元代榷茶制度在元朝财政收入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7)艺技相参 冀道永传 ——周嘉胄《装潢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晚明的变革与新知
    二、《装潢志》研究现状
第一章 《装潢志》前的“装潢”论
    第一节 “装潢”之变
    第二节 装潢的文献记录
    第三节 字画装潢从业人员
第二章 周嘉胄及其交游
    第一节 周嘉胄成长的时代
        一、何心隐之死
        二、书院复建与文人结社
    第二节 周嘉胄及其交往
        一、鉴古工书富收藏
        二、交往官员
        三、好睡嗜香,意于遁世
第三章 《装潢志》成书考
    第一节 装潢技艺的广泛需求与应用
        一、装潢与字画收藏
        二、多重身份的装潢艺人
    第二节 周嘉胄的忧虑与写作
        一、国变后的焦虑
        二、紧迫的写作
第四章 《装潢志》的写作特点与开创性
    第一节 明代装潢文献分析
        一、抄袭
        二、考证纠谬
    第二节 周嘉胄新创《装潢志》
        一、定装潢原则——书画之司命
        二、装潢步骤的分析总结
        三、对装裱品式的初步归纳
第五章 《装潢志》价值论
    第一节 清代装潢文献
        一、周二学《赏延素心录》
        二、典籍中的“装潢”
        三、笔记小说中的“装潢”
    第二节 近代装潢文献
        一、拯冬《装潢杂谈》
        二、蒋吟秋《书画与装潢》
    第三节 现当代字画修复技艺与研究
        一、装潢匠师身份之变
        二、博物馆与字画修复
        三、民间艺术机构中的字画修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经典装潢文献辑注

(8)提高水溶液全循环尿素合成转化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尿素合成概述
        1.2.1 尿素合成反应机理
        1.2.2 尿素合成的转化率
    1.3 尿素合成工艺条件
        1.3.1 反应的温度
        1.3.2 反应的氨碳比
        1.3.3 反应的水碳比
        1.3.4 反应的压力
        1.3.5 反应的停留时间
        1.3.6 反应的原料气纯度
    1.4 尿素合成设备结构
    1.5 循环系统工艺状况
    1.6 不同工艺对比
第二章 尿素合成塔塔板的研究及应用
    2.1 改造背景
    2.2 理论依据
        2.2.1 改造核心设备分析
        2.2.2 改造工艺现状分析
    2.3 常用塔盘对比
        2.3.1 平筛板结构
        2.3.2 旋流塔盘
        2.3.3 凹凸型塔盘
        2.3.4 径流式塔盘
        2.3.5 波形高效塔盘
    2.4 塔盘的应用
        2.4.1 波形高效塔盘应用
        2.4.2 径流式塔盘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尿素循环系统的优化改进
    3.1 改造背景
    3.2 改造方案
        3.2.1 中压分解系统改造
        3.2.2 中压吸收系统改造
        3.2.3 低压分解系统改造
        3.2.4 低压吸收系统改造
        3.2.5 解吸系统改造
        3.2.6 尿液浓缩系统改造
        3.2.7 废水系统改造
        3.2.8 蒸汽及冷凝液系统改造
    3.3 改造风险分析
        3.3.1 工艺风险分析
        3.3.2 环境风险分析
    3.4 改造运行效果
        3.4.1 第一阶段进展情况
        3.4.2 第二阶段进展情况
    3.5 投资与效益分析
    3.6 工艺优化调整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入塔原料CO_2气的优化
    4.1 改造背景
    4.2 理论依据
    4.3 改造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附件

(9)基于吡唑并[1,2,3]三嗪-2-氧化物骨架的新型二元稠环含能分子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二元氮杂稠环含能分子研究进展
        1.2.1 [1,2,3,4]四嗪[5,6-e][1,2,3,4]四嗪1,3,6,8-四氧化物(TTTO)的合成
        1.2.2 3,6-二硝基吡唑并[4,3-c]吡唑(DNPP)的合成和衍生化
        1.2.3 基于三嗪环的二元稠环含能分子
        1.2.4 基于四嗪环的二元稠环含能分子
        1.2.5 三唑并三唑二元稠环分子的合成与衍生化
        1.2.6 哒嗪并四唑类二元稠环分子的合成
        1.2.7 由FOX-7衍生得到的二元稠环类含能分子的合成
    1.3 论文的选题思路
        1.3.1 绿色有机起爆药的合成研究
        1.3.2 具有二维平面堆积结构的新型炸药分子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1.3.3 具有二元氮杂稠环结构的耐热炸药
第二章 基于吡唑并[1,2,3]-三嗪-2-氧化物骨架的稠环起爆药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药品和试剂
        2.2.2 分析测试及仪器
        2.2.3 目标物质的合成
        2.2.4 物质的晶体结构
    2.3 稠环形成机理的研究
        2.3.1 反应机理的理论推测
        2.3.2 反应机理的同位素标记实验
    2.4 ICM-103的物化性质和能量水平
        2.4.1 ICM-103的感度性质和热稳定性质
        2.4.2 ICM-103的起爆性能测试
        2.4.3 ICM-103的光敏性研究
        2.4.4 ICM-103的生物毒性试验
        2.4.5 ICM-103的生成焓和能量水平
        2.4.6 ICM-103的标准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CM-103的放大合成和应用评估
    3.1 ICM-103的放大合成
        3.1.1 ICM-103较优合成条件的摸索
        3.1.2 ICM-103前体生产的放大合成操作
        3.1.3 ICM-103产品的放大生产操作
    3.2 ICM-103的应用评估
        3.2.1 相容性评估
        3.2.2 火工品起爆性能测试
        3.2.3 火工品器件试制与评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吡唑并[1,2,3]-三嗪-2-氧化物骨架的新型高能低感炸药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NAPTO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4.2.1 分子的设计和晶体结构的预测
        4.2.2 实验部分
        4.2.3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吡唑并[1,2,3]-三嗪-2-氧化物的耐热炸药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MPTO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5.2.1 MPTO的合成
        5.2.2 化合物35的晶体结构
        5.2.3 MPTO的晶体培养和结构
        5.2.4 结果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的创新点
    6.3 发展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学术活动和个人荣誉
附录B 论文中新合成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图和红外谱图
附录C ICM-103放大合成的安全论证

(10)铝基絮凝剂及磺酸类吸附剂用于纺织废水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印染废水简介
        1.2.1 印染废水的来源
        1.2.2 印染不同织物的生产废水
        1.2.3 印染废水的特点
    1.3 国内外印染废水治理现状
        1.3.1 国外印染废水概况
        1.3.2 国内印染废水概况
    1.4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铝基絮凝剂的合成及其对前处理废水的处理研究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浊度计的使用
        2.2.1 浊度计的原理
        2.2.2 浊度计的使用
    2.3 絮凝基础理论
        2.3.1 絮凝机理
        2.3.2 絮凝过程动力学
    2.4 铝、硅、铁在溶液中的化学形态
        2.4.1 铝在溶液中的化学形态
        2.4.2 铁在溶液中的化学形态
        2.4.3 硅在溶液中的化学形态
    2.5 盐析协同絮凝法去除溶液中的PVA及对前处理废水的处理
        2.5.1 PVA溶液制备
        2.5.2 硫酸钠及硼砂对PVA溶液的处理效果
        2.5.3 硫酸钠及硼砂对前处理废水的处理
    2.6 聚硅酸硫酸铝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效果对比
        2.6.1 合成机理
        2.6.2 聚硅酸硫酸铝絮凝剂的制备
        2.6.3 聚硅酸硫酸铝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对比
    2.7 聚合氯化铁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效果对比
        2.7.1 合成机理
        2.7.2 聚合氯化铁絮凝剂的制备
        2.7.3 聚合氯化铁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对比
    2.8 聚合硫酸氯化铝铁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效果对比
        2.8.1 聚合硫酸氯化铝铁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实验
        2.8.2 聚合硫酸氯化铝铁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对比
    2.9 硫酸铝、氯化铝、聚铝铁絮凝剂的制备和絮凝效果对比
        2.9.1 合成机理
        2.9.2 硫酸铝、氯化铝及聚铝铁絮凝剂的制备
        2.9.3 絮凝剂絮凝效果对比
    2.10 基于氯化铝系列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效果对比
    2.11 本章小节
第3章 磺酸类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研究
    3.1 仪器与试剂
        3.1.1 主要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部分
        3.2.1 DSD酸接枝高价硅的制备
        3.2.2 牛磺酸改性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3.3 吸附剂Si-P-DSD的表征
        3.3.1 FT-IR分析
        3.3.2 XRD分析
        3.3.3 TEM分析
    3.4 吸附剂GO-Tau-60的表征
        3.4.1 FT-IR分析
        3.4.2 XRD分析
        3.4.3 EDS分析
    3.5 两种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一分釜搅拌机构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基于红外成像仪对顶吹混合搅拌两相流的特性分析[D]. 胡晓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阿米巴经营模式的鲁冠公司生产部门绩效管理改进研究[D]. 王钊.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6)
  • [4]基于结合水力特征的厌氧消化1号模型对工业废水厌氧处理的数学模拟仿真[D]. 黄一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青岛东方影都游艇码头防波堤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D]. 刘天义.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元代榷茶制度研究[D]. 于悦.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艺技相参 冀道永传 ——周嘉胄《装潢志》研究[D]. 史鹏飞. 西安美术学院, 2020(01)
  • [8]提高水溶液全循环尿素合成转化率的研究[D]. 李娜.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9]基于吡唑并[1,2,3]三嗪-2-氧化物骨架的新型二元稠环含能分子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 邓沐聪.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20(01)
  • [10]铝基絮凝剂及磺酸类吸附剂用于纺织废水处理研究[D]. 杨坤. 辽宁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一体式釜搅拌机构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