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石佛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研究(续)

安徽省石佛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研究(续)

一、安徽省石佛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研究(续)(论文文献综述)

柯鑫[1](2021)在《皖南旅游型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耦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帅[2](2021)在《长三角城市体育旅游竞争力测算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体育旅游作为有效融合“体育”、“旅游”双元素的新兴产业,非常契合习总书记提出的发展理念,各级各地政府都不遗余力的推动当地的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体育旅游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各个城市的体育旅游竞争力水平是怎么样的、如何提高体育旅游竞争力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学术界并没有建立起科学、系统的体育旅游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从而无法从定量的角度对各城市的体育旅游竞争力水平进行测算。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已经升级为国家战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休闲需求日益增长,长三角体育旅游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基于此,本文参考“投入—产出”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的体育旅游竞争力进行实际测算,有利于对我国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的体育旅游方面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对于长三角地区整体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体育旅游的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利用系统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综述法、数理统计法,以2019年长三角27个城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体育旅游、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竞争力等概念的内部联系和关系进行梳理,将综合能力以及要素禀赋和市场力理论等作为本文基础理论。借鉴前人研究结果,分析得出体育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列举出四个主要的体育旅游竞争力分析模型,通过分析本文选取“投入—产出”模型作为研究长三角城市体育旅游竞争力的模型进行研究,选择我国27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测算这些城市的体育旅游竞争力水平,然后通过熵权法对不同指标对应的权重进行测算,用综合功效法最终算出2019年长三角27个城市的体育旅游竞争力水平。初步得出以下结果:第一,上海在2019年的体育旅游竞争力得分上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第二,江苏省内城市的体育旅游竞争力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南京、苏州的体育旅游竞争力水平远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并且泰州市的体育旅游竞争力处于低水平。第三,浙江省内城市,杭州独占鳌头,但是相对于江苏省,浙江省城市的体育旅游竞争力水平基本处于较高水平及以上,差距不是很明显。第四,安徽省除省会合肥以外,其余城市的体育旅游竞争力水平较低甚至有些城市的得分落后于长三角其他城市。本文提出的建议如下:1、突出上海的引领带动作用。2、加强对已有自然资源的体育功能改造。3、创新营销手段,强化宣传手段。4、建立健全体育旅游项目的评定体系5、推进长三角体育旅游一体化建设。

徐子强[3](2020)在《欧盟体育一体化对我国长三角体育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启示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为体育创造了一个发展条件,同时还为其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在该纲要将体育产业协作纳入之后,体育产业间的协作也上升为“长三角体育一体化”。故本文以此纲要为理论依据,希望为长三角体育一体化的协同发展向更高级别、更高质量的战略性协同转变做出贡献。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体育一体化发展还在探索阶段,因此本文认为务必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从宏观上把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体育一体化建设。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大数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以政策为主线,首先用论述的视角,依据欧盟体育白皮书从体育的组织机构、体育的社会层面、体育的经济层面将欧盟与我国长三角地区发展的现状进行比较和分析讨论,最后结合我国国情,从体育产业、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文化四个方面得出欧盟对我国体育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启示。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相比欧盟来说在组织机构层面存在协同治理模式受限等问题,在体育的社会层面存在竞技体育培养体系不健全、体育赛事资源分配不均、缺乏专业型体育人才、体育旅游市场不规范等问题,在体育的经济层面存在体育经济结构不合理、体育博彩业发展缓慢等问题。因此,本文给出了以下四点建议:1.在三省一市的政府层面,首先需要面向大众体育组织建立体育管理合作部门,研发对应的APP与该平台上所存储的三省一市市民的健康状况相关数据关联,其次要运用大数据构建体育服务平台协调三省一市体育一体化机构的发展,最后要鼓励全社会共同建立面向大众的无差异化体育市场,从而满足人们不同的体育需求。2.在三省一市的大众体育方面,要做到政府在体育事业方面负主责,通过与大数据关联确保公民能通过公共财政享受到基本体育服务;要将体育彩票公益金单独列在财务部门;通过体育市场共同建立起体育事业达到人们对体育的多样化需求的满足;要健全体育骨干队伍,完善社会体育组织网络等。3.三省一市的体育教育方面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渠道和方法,改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要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在校园中创造独特的体育文化。在竞技体育方面要源源不断的为长三角地区竞技体育输出人才;要加强教育与体育的融合方式;要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相关组织、部分城市积极参与到竞技体育比赛的活动之中;要结合互联网+与大数据在体育训练、体育设施设备方面的研究等。4.长三角地区的体育一体化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以及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故而三省一市要团结一心,积极响应相关举措,人民群众要将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关于体育推进发展的思想落到实处,人民群众以及竞技运动员都需要肩负起义务与责任,要将长三角体育一体化视为己任,助力体育精神发扬光大。

刘静[4](2019)在《安徽郎溪县林业精准扶贫模式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准扶贫是我国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保证2020年贫困地区全面脱贫目标实现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国现有国家级重点县592个,其中496个分布在山区,这些地区有85%以上的后备土地资源适合发展林业,可见林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林业精准扶贫有着重要的意义。林业能够发挥着自身优势,在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坚持把精准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大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生态产业,通过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选聘生态护林员、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和林下经济、开发森林旅游等方式,特别是在贫困户的产业带动和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上发挥着重要职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巨大正能量。本文作者先后在郎溪县林业局、郎溪县扶贫办任职工作,对县一级层面的扶贫工作,特别是林业扶贫工作有着自己的深刻的认识与思考,在实际工作当中同时也发现了林业扶贫存着一些机制不健全、扶贫渠道路径狭窄等问题。本研究以安徽省郎溪县为范例,系统全面阐述了林业扶贫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郎溪县近几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围绕脱贫攻坚工作所开展的工作情况、林业资源现状、林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归纳总结出林业扶贫6种模式:科学制定林业扶贫方案、实施林业生态扶贫、实施林业产业扶贫、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贫困林场改革与建设、林业扶贫科技服务;分析了林业扶贫当前面临的4项问题:机构与队伍建设问题、生态扶贫补助问题、林业产业扶贫问题、生态护林员工作开展不全面;为进一步提高林业扶贫成效、发挥林业扶贫潜力,结合实际情况对该县当前的林业扶贫工作提出了6项建议:加强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开发可行的林业奖补政策、夯实森林旅游基础、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工作、林业重点项目的提质增效、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今后的精准扶贫研究工作进行了建议,以期为郎溪县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吕君丽[5](2019)在《皖江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皖江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皖江地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多样性和复合性、部分处于活态、地域文化交流明显等特点;具有"鱼米之乡"的品牌形象、一定的旅游开发基础、良好的外部环境等开发优势。开发时需要遵循农旅联动开发、保护与开发并重、突出特色的旅游开发原则。重点发展文化游、民俗游、景观游、养生游和体验游。遗产的旅游开发需要制定保护与开发规划;挖掘整理农业文化遗产,改善开发措施;注重特色项目打造;拓宽融资渠道,改善基础设施;重视营销推广;与教育衔接等。

王钦安,郭爽[6](2018)在《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资源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旅游资源的质量与空间结构直接影响区域旅游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态势。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类型强度结构、最近邻比R、α指数、β指数、γ指数、通达度指数、紧密度指数分析其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研究发现:整体旅游资源类型齐全,旅游资源数量多、等级高、集聚性强,以黄山市为核心聚集区;整体连接度及环路结构较好,交通网络覆盖广且区域中心密集性较强,呈现东强西弱的差异;总体通达度处于中等水平,呈现从市级城区中心到周边区县逐渐下降的格局,节点间移动较通畅,平均通达度为199.78,总体平均径路长为3.61;区域形态较紧凑,连接性、通达性及发展位势相互叠加。提出了优化资源空间结构与提升通道网络水平的建议。

李璇[7](2017)在《湖州地区城市发展与自然系统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当代快速城镇化所导致的城市生态恶化和城市景观同质化等问题,本论文以湖州城市的自然发展机制为切入点,着眼城市自然空间格局的形成,通过结合历史时期的城市自然系统演变资料,总结基于自然山水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适用于当前我国城市传统自然景观保护、营建和传承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依据,从而推动我国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图示化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四个方面对湖州地区的城市发展与自然系统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1)古代湖州城市发展;(2)古代湖州城市自然系统;(3)古代湖州城市景观体系研究;(4)融合自然的湖州城市发展模式探索。首先,根据历史文献信息,对古代湖州城市的形成与历史变迁进行梳理,通过城市形态学和图示化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城址变迁和城市形态演变两个方面分别探讨了不同时期湖州城市的营建特征,并总结出不同阶段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其次,对古代湖州自然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解析,分为山川地貌、河湖水网、城内水系统以及人文景观四个方面。通过详细论述各部分的内容,得出古代湖州城市自然系统具有“山水城一体”的多层次空间格局特征和“山水城链接”的生态格局特征。然后,基于对古代湖州城市营建和自然系统演变两方面的研究,探讨城市自然系统中山水环境在相互协调下所创造的“八景文化”和城市视线体系构建。最后,通过分析当代湖州城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将古今城市格局进行对比和评价,探讨了现代城市规划在古代湖州城市自然环境基底上的继承与发展,笔者总结得出湖州的城市与自然系统在演进过程中呈现螺旋式上升关系的结论,城市的发展基于自然系统的能量供给,城市在完善与扩张过程中也会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周边自然系统,使得自然系统从单纯自然向综合自然资源演化,最大限度的尊重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今后城市朝生态方向发展的重要基础。

谢若龄,吴必虎[8](2016)在《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宗教旅游是一个既古老又缺乏深入研究的旅游方向。30年来,境内对宗教旅游的研究,仍然仅限于对宗教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宗教旅游产品开发的探讨;反观境外的研究则较为全面,除了对宗教游客的理论、游客群体、活动、动机等各方面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外,更在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方面进行更多样化的研究,包括对宗教旅游资源的管理和营销等。文章通过6个研究方向,即宗教旅游资源发展与规划研究、宗教场所的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宗教旅游的影响研究、宗教旅游营销与产品开发研究、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宗教旅游者相关研究,对境内外1981—2015年间所发表的宗教旅游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最后结合境内外研究的结果,从5个方面探讨境内宗教旅游研究面对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陶梦[9](2015)在《宣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朝阳产业之一的旅游产业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整个第三产业及总体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多地区都将旅游业的发展提上战略高度。不同地区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导致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产生,并成为评价各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对于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和指标的构建在探索和完善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宣城市拥有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宣城市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各项旅游指标快速增长,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其旅游产业发展较晚,还未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文章在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构建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动态机制,并据此分析宣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同时建立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定量的测评了宣城市及安徽省其他各市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最后,在对宣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提升宣城市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对策建议。文章通过对宣城竞争力的评价认为宣城市的旅游产业在安徽省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这主要依靠宣城市丰富的旅游基础资源的拉动。同时,宣城市旅游产业还存在如经济水平和相关产业发展不足、旅游资源规划和保护不合理、品牌形象不突出、人员配备不足以及市场占有率低等诸多问题。针对评价结果,本文最终提出了重视宣城的经济发展,保障旅游产业平稳运行;加大旅游资源的规划保护,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和探索旅游发展的营销策略,增强旅游人才储备的宣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田东娜[10](2014)在《基于空间视角的大连市乡村旅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明确提出鼓励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乡村旅游在旅游业中的战略地位,还推动了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进程。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乡村旅游在我国大部地区呈现快速扩张的发展态势,为解决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提供了诸多选择和途径。但快速发展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问题,如产品单一、竞争激烈、发展失衡等,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旅游产业要素在一定地域空间内的组合方式、分布状态及经营效果,对区域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论文选择从空间视角对大连市乡村旅游进行分析和总结,一方面旨在梳理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演化在空间上的投影,从理论和实践上总结其动力机制、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一方面是对大连市政府提出“全域旅游化”战略所做的基础性研究,为乡村地区的旅游空间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策略建议。论文采用了文献综述、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等方法,总结了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发展现状、研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类型、阐述了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演化机制、确定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主要载体、提出了针对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优化的策略,并且在空间演化机制分析和乡村性载体确定两个方面在本领域属于创新。论文全文内容如下:第1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体系和技术路线。第2章为研究综述,一是对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重点归纳出国内外的主要研究领域,对相互之间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区域进行比较;二是介绍文章所要采用的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相关概念和理论,为后续写作提供借鉴和引用,其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有:增长极理论、点-轴-渐进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资源禀赋理论及空间竞合理论等。第3章到第8章为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系列问题的总结和分析,其中:第3章对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进行了介绍;第4章总结并分析了大连市乡村旅游的空间类型;第5章总结并分析了大连市乡村旅游的空间演化和机制;第6章总结并分析了大连市乡村旅游的空间竞合关系;第7章总结并分析了大连市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和特点;第8章总结并分析了大连市乡村旅游的空间优化策略;第9章为结论、创新与不足,总结了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分析了研究存在的不足。

二、安徽省石佛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研究(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徽省石佛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研究(续)(论文提纲范文)

(2)长三角城市体育旅游竞争力测算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文章创新点
2、文献综述
    2.1 体育旅游
        2.1.1 国外对体育旅游的研究
        2.1.2 国内对体育旅游的研究
    2.2 体育旅游竞争力
        2.2.1 国内外对旅游竞争力研究
        2.2.2 国内对体育旅游竞争力研究
    2.3 .体育旅游资源概念及分类
        2.3.1 .体育旅游资源概念
        2.3.2 体育旅游资源分类
        2.3.3 体育旅游资源资源理论小结
    2.4 文献综述总结
3 理论基础
    3.1 竞争力及相关概念
        3.1.1 竞争力概念
        3.1.2 体育旅游竞争力相关理论
    3.2 体育旅游竞争力评价主要模型
        3.2.1 CR模型
        3.2.2 DK模型
        3.2.3 核心六因素联动模型
        3.2.4 投入—产出模型
    3.3 本文分析模型
4、长三角城市体育旅游竞争力测算
    4.1 关键指标选取
        4.1.1 体育旅游资源
        4.1.2 到访游客
        4.1.3 体育旅游收入
    4.2 长三角城市体育旅游竞争力测算方法
    4.3 长三角城市体育旅游竞争力测算结果
5 结论、建议、不足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建议
    5.3 不足
    5.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一 长三角各城市2019年行政土地面积及常驻人口原始数据
    附件二 长三角城市体育旅游竞争力指标标准化
    附件三 长三角城市指标比重(p值)
    附件四 指标熵值(E)
    附件五 指标权重(W值)
    附件六 长三角城市体育旅游资源

(3)欧盟体育一体化对我国长三角体育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1.1.2 长三角区域体育一体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1.1.3 欧盟体育一体化发展是区域体育合作的典范
        1.1.4 欧盟与长三角体育一体化比较是研究新视角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概念界定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3.4 评述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资料法
        2.3.2 比较分析法
        2.3.3 大数据分析法
        2.3.4 专家访谈法
3 欧盟体育一体化现状分析
    3.1 欧盟体育的组织机构
    3.2 欧盟体育的社会层面
        3.2.1 重视各国竞技体育沟通合作
        3.2.2 完善的体育赛事体系
        3.2.3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3.2.4 旅游业类型丰富
    3.3 欧盟体育的经济层面
        3.3.1 体育促进欧盟经济发展
        3.3.2 完备的博彩管理系统
4 我国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基础
        4.1.1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优势
        4.1.2 全民运动休闲健身普及率高
        4.1.3 大型体育赛事丰富
        4.1.4 体育旅游特色鲜明
    4.2 对比欧盟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长三角体育的组织机构
        4.2.2 长三角体育的社会层面
        4.2.3 长三角体育的经济层面
5 欧盟体育对我国长三角体育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启示
    5.1 体育产业
        5.1.1 加强顶层设计
        5.1.2 公共财政保障体育服务
        5.1.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
        5.1.4 打造体育旅游圈
        5.1.5 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
    5.2 大众体育
        5.2.1 增加群众体育投入
        5.2.2 倡导志愿服务
        5.2.3 弘扬校园体育文化
    5.3 竞技体育
        5.3.1 提高运动训练水平
        5.3.2 促进教练员与运动员域内交流
    5.4 体育文化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研访谈提纲
致谢

(4)安徽郎溪县林业精准扶贫模式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1.2.2 改善贫困地区乡村面貌
        1.2.3 拓宽贫困群体增收渠道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林业扶贫研究
        1.3.2 国内林业扶贫研究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县情与脱贫攻坚开展情况
    2.1 郎溪县情
        2.1.1 地理位置情况
        2.1.2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1.3 特色人文情况
        2.1.4 自然条件概况
    2.2 脱贫攻坚开展情况
        2.2.1 基本概况
        2.2.2 脱贫途径
        2.2.3 发展目标
        2.2.4 组织保障
3 林业现状与林业扶贫模式
    3.1 郎溪县林业现状
        3.1.1 人员机构建设情况
        3.1.2 森林资源总体情况
        3.1.3 林业项目建设情况
        3.1.4 林业产业发展情况
    3.2 郎溪县扶贫模式
        3.2.1 科学制定林业扶贫方案
        3.2.2 实施林业生态扶贫
        3.2.3 实施林业产业扶贫
        3.2.4 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
        3.2.5 贫困林场改革与建设
        3.2.6 林业扶贫科技服务
4 林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4.1 机构与队伍建设问题
        4.1.1 人员结构不合理
        4.1.2 人员流动性较大
        4.1.3 人员数量与机构功能不匹配
    4.2 生态扶贫补助问题
        4.2.1 公益林补助偏低
        4.2.2 退耕还林到期问题
        4.2.3 新造林资金补助问题
    4.3 林业产业扶贫问题
        4.3.1 涉林产业带动不强
        4.3.2 部分贫困群众发展意愿不强
        4.3.3 林业+旅游的辐射效果不强
    4.4 生态护林员工作开展不全面
5 郎溪县林业扶贫对策建议
    5.1 加强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
        5.1.1 加强机构建设
        5.1.2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5.2 开发可行的林业奖补政策
        5.2.1 退耕还林到期后续管理
        5.2.2 提高公益林补助标准
        5.2.3 提高涉林奖补标准
    5.3 夯实森林旅游基础
    5.4 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工作
        5.4.1 压实工作责任
        5.4.2 资源管护到位
        5.4.3 人员到位
    5.5 林业重点项目的提质增效
    5.6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皖江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皖江地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
    (一) 皖江地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二) 皖江地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特点
        1. 多样性和复合性
        2. 部分农业文化遗产处于活态
        3. 地域文化交流明显
二、皖江地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现状
    (一) 具有“鱼米之乡”的品牌形象, 但农业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不高
    (二) 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基础, 但开发程度较低
    (三) 具有外部环境优势, 但基础设施较差
三、皖江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途径
    (一) 开发原则
        1. 农旅联动开发
        2. 保护与开发并重, 坚持可持续发展
        3. 突出特色, 利益均衡
    (二) 开发途径
        1. 文化游
        2. 民俗游
        3. 景观游
        4. 养生游
        5. 体验游
四、皖江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策与建议
    (一) 制定保护与开发规划
    (二) 挖掘整理农业文化遗产, 改善开发措施
    (三) 注重特色项目打造
    (四) 拓宽融资渠道, 改善基础设施
    (五) 重视营销推广
    (六) 与教育衔接
五、结语

(6)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资源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1.1 模型构建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 旅游资源结构分析
    2.1 旅游资源类型效应和强度效应
        2.1.1 旅游资源类型效应。
        2.1.2 旅游资源强度效应。
    2.2 旅游资源集聚效应
    2.3 旅游资源网络效应
        2.3.1 旅游资源连接度。
        2.3.2 旅游资源通达度。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7)湖州地区城市发展与自然系统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引发城市生态危机
        1.1.2. 快速城市化发展导致传统城市景观同质化
        1.1.3. 现代城市理论的兴起与生态规划的发展
        1.1.4. 聚焦我国区域动态发展的城市——湖州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范围界定
    1.4. 相关概念解析
        1.4.1. 城市自然系统
        1.4.2. 山水城市
        1.4.3. 人居环境科学
        1.4.4. 中国古代城市营建思想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中国古代城市景观营造相关研究
        1.5.2. 湖州地区城市景观营造相关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2. 古代湖州城市发展
    2.1. 古代湖州城市的形成与历史变迁
        2.1.1. 战国以前: 原始发展时期
        2.1.2. 战国至秦: 起源与产生时期
        2.1.3. 汉至六朝: 缓慢发展时期
        2.1.4. 隋唐至五代: 恢复时期
        2.1.5. 宋元: 稳定上升时期
        2.1.6. 明清: 鼎盛时期
    2.2. 古代湖州城市营建特征
        2.2.1. 城址变迁: 山麓-孤丘-平原的发展脉络
        2.2.2. 城市形态演变
    2.3. 古代湖州城市形成与发展原因
        2.3.1. 自然环境
        2.3.2. 水利建设
        2.3.3. 军事防御
        2.3.4. 土地制度
        2.3.5. 人口流动
        2.3.6. 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3.7. 社会各阶层的推动
    2.4. 本章小结
3. 古代湖州城市自然系统
    3.1. 古代湖州城市自然系统构成要素
    3.2. 山川地貌
        3.2.1. 山地
        3.2.2. 低山丘陵
        3.2.3. 平原
    3.3. 河湖水网
        3.3.1. 苕溪水系
        3.3.2. 运河水系
        3.3.3. 溇港圩田
    3.4. 城内水系统
    3.5. 人文景观
        3.5.1. 园林
        3.5.2. 景观标志性建筑
    3.6. 古代湖州城市自然系统特征分析
        3.6.1. “山水城一体”的多层次空间格局
        3.6.2. “山水城链接”的生态格局
    3.7. 本章小结
4. 古代湖州城市景观体系研究
    4.1. 城市八景
        4.1.1. “八景”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4.1.2. 吴兴八景
    4.2. 城市标志景观视线体系构建
        4.2.1. 城市标志景观的视觉关系
        4.2.2. 城市标志景观构建的视线控制
    4.3. 本章小结
5. 融合自然的湖州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探索
    5.1. 当代湖州城市发展概况
        5.1.1. 行政沿革
        5.1.2. 城镇发展过程
    5.2. 当代湖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5.2.1. 历次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空间发展
        5.2.2.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分析
    5.3. 新旧湖州城市空间格局对比
        5.3.1. 古城格局
        5.3.2. 山水格局
    5.4. 湖州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探析
        5.4.1. 城市与自然系统的综合动态演进
        5.4.2. 融合自然的湖州城市发展模式
    5.5. 湖州城市营建对未来城市建设的启示
        5.5.1. 尊重自然山水格局,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衡点
        5.5.2. 延续历史文脉,带动城市人文景观发展
        5.5.3. 城乡统筹,以全局观念规划城市与自然系统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思考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宗教旅游的定义
2宗教旅游资源发展与规划研究
    2.1 宗教旅游资源与发展相关研究
    2.2 宗教旅游资源规划研究
3宗教场所的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
    3.1 教职人士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研究
    3.2 对宗教场所的管理研究
4宗教旅游的影响研究
    4.1 宗教旅游对周边居民的影响研究
    4.2 宗教旅游带来的政治影响研究
5宗教旅游营销与产品开发研究
    5.1 宗教旅游的营销/推广研究
    5.2 宗教旅游产品开发相关研究
6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7其他与宗教资源相关的研究
8宗教旅游游客相关研究
    8.1 非信徒与信徒游客的行为差异
    8.2 游客在宗教场所的活动
    8.3 宗教场所游客群体类型
    8.4 宗教场所的游客游览动机
    8.5 宗教场所游客的收获
9结束语:对境内宗教旅游研究的建议与启示

(9)宣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竞争力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旅游竞争力问题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框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竞争力
        二、旅游产业
        三、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
    第二节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
        一、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要素
        二、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表现
        三、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
第三章 宣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旅游基本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
        二、技术环境
    第二节 旅游生产要素分析
        一、宣城市旅游资源
        二、宣城市旅游基础设施
        三、宣城市经济水平
        四、宣城市旅游人才储备
    第三节 宣城市旅游企业与相关支持产业
        一、宣城市旅游企业
        二、宣城市旅游相关支持产业
第四章 宣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定量分析
    第一节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结构模型
        二、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第二节 宣城市与安徽省其他市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建立指标数据库
        二、数据标准化
        三、因子分析
        四、聚类分析
    第三节 评价结果分析
        一、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二、旅游产业基础竞争力、潜能竞争力及市场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宣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措施
    第一节 重视宣城的经济发展,保障旅游产业平稳运行
        一、充分发挥政府对经济的导向和支持作用
        二、促进宣城市旅游企业与其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第二节 加大旅游资源的规划保护,提升旅游品牌形象
        一、旅游资源的保护与规划
        二、全面打造宣城市旅游品牌
    第三节 探索旅游发展的营销策略,增强旅游人才储备
        一、旅游发展的营销策略探索
        二、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基于空间视角的大连市乡村旅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内容体系
        1.3.1 大连市乡村旅游概述
        1.3.2 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类型
        1.3.3 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演变
        1.3.4 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竞合关系
        1.3.5 大连市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
        1.3.6 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有关乡村旅游的概念
        2.1.2 有关旅游空间的概念
    2.2 基础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点--轴理论
        2.2.3 核心-边缘理论
        2.2.4 产业集聚理论
        2.2.5 资源禀赋理论
        2.2.6 旅游空间竞合理论
第三章 大连市乡村旅游发展概述
    3.1 大连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
        3.1.1 乡村地域广阔
        3.1.2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3.1.3 政策支持力度大
    3.2 大连市乡村旅游资源依托和产品形式
        3.2.1 大连市乡村旅游资源依托
        3.2.2 大连市乡村旅游产品形式
    3.3 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3.3.1 自发阶段(2002 年以前)
        3.3.2 起步阶段(2003 年-2005 年)
        3.3.3 推广阶段(2006-2009 年)
        3.3.4 深入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3.4 乡村旅游在大连市旅游业中的地位
        3.4.1 大连市旅游业发展概况
        3.4.2 乡村旅游在大连市旅游业中的地位
第四章 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类型
    4.1 按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划分
        4.1.1 休闲农业型
        4.1.2 山水风光型
        4.1.3 海滨渔家型
        4.1.4 特色村镇型
    4.2 按乡村旅游活动所处地理位置划分
        4.2.1 都市郊区型
        4.2.2 景区边缘型
        4.2.3 偏远地区型
    4.3 按乡村旅游空间要素结合方式划分
        4.3.1 乡村旅游集聚区
        4.3.2 乡村旅游集聚带
        4.3.3 乡村旅游集聚群
        4.3.4 乡村旅游点-点离散空间分布
第五章 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演化
    5.1 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演化阶段及特征
        5.1.1 点-点离散阶段特征
        5.1.2 出现增长极阶段特征
        5.1.3 出现旅游区(带)阶段特征
        5.1.4 出现旅游集聚区(群)阶段特征
    5.2 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演化机制
        5.2.1. 旅游者需求机制
        5.2.2 增长极机制
        5.2.3 点-轴机制
        5.2.4 核心-边缘机制
        5.2.5 产业集聚机制
第六章 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竞合关系
    6.1 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组织类型
        6.1.1 按行政区划划分
        6.1.2 按产品类型划分
        6.1.3 按环大连市区的乡村旅游圈层划分
    6.2 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组织竞争现状
        6.2.1 乡村旅游竞争的产生
        6.2.2 大连市乡村旅游的竞争现状
    6.3 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组织合作现状
        6.3.1 线路串联形成的区域、产品间的合作
        6.3.2 市场营销形成的区域、产品间合作
        6.3.3 公共管理部门和旅游组织之间的合作
    6.4 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组织竞合模式选择
        6.4.1 旅游空间竞合的机理分析
        6.4.2 大连市乡村旅游竞合模式分析
第七章 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特征
    7.1 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分布
        7.1.1 瓦房店市
        7.1.2 普兰店市
        7.1.3 庄河市
        7.1.4 金州新区
        7.1.5 甘井子区和旅顺口区
        7.1.6 长海县
    7.2 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特征
        7.2.1 全域数量分布较均衡
        7.2.2 空间类型属于集中分布
        7.2.3 核心—边缘特征明显
        7.2.4 带状特征明显
        7.2.5 总体呈“一环、一群岛、四组团、十极核”的空间格局
第八章 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优化
    8.1 大连市乡村旅游存在的空间问题
        8.1.1 存在旅游空间错位现象
        8.1.2 各行政区间发展不均衡
        8.1.3 客源市场单一
    8.2 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优化策略
        8.2.1 基于乡村性的旅游空间拓展
        8.2.2 基于“全域旅游”战略的乡村旅游空间网络化
        8.2.3 基于市场开拓的空间联合
        8.2.4 基于供给互补性的空间整合
第九章 结论、创新与不足
    9.1 研究的主要成果
        9.1.1 总结了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发展现状
        9.1.2 研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类型
        9.1.3 阐述了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演化机制
        9.1.4 确定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主要载体
        9.1.5 提出了针对大连市乡村旅游空间优化的策略
    9.2 研究的创新点
        9.2.1 剖析了大连市乡村旅游时空演变过程、机制和空间演变模式
        9.2.2 构建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筛选出主要乡村性载体
    9.3 研究存在的不足
        9.3.1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有待深入
        9.3.2 基于实地考察的实证研究有待丰富
        9.3.3 乡村旅游的相关统计数据需要细化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安徽省石佛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研究(续)(论文参考文献)

  • [1]皖南旅游型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耦合关系研究[D]. 柯鑫.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2]长三角城市体育旅游竞争力测算与研究[D]. 杨帅.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3]欧盟体育一体化对我国长三角体育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启示研究[D]. 徐子强.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4]安徽郎溪县林业精准扶贫模式及对策研究[D]. 刘静.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5]皖江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J]. 吕君丽.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9(03)
  • [6]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资源结构分析[J]. 王钦安,郭爽.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04)
  • [7]湖州地区城市发展与自然系统演变研究[D]. 李璇.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8]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J]. 谢若龄,吴必虎. 旅游学刊, 2016(01)
  • [9]宣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陶梦. 安徽财经大学, 2015(05)
  • [10]基于空间视角的大连市乡村旅游研究[D]. 田东娜. 辽宁师范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安徽省石佛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研究(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