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内建成网络办公室的方形EOE

一小时内建成网络办公室的方形EOE

一、一小时建成网络办公室的正方EOE(论文文献综述)

石礼敏[1](2021)在《C市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教研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C市大量的新建公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闪现,有效解决了入园难的问题。但随着民众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强烈的期盼,为数众多的新建园的内涵与质量提升就成为关键,而新建园的园本教研则是新园优质的重要砝码。本研究选取C市高校附属、集团园、独立建制的单体园三所新建公办幼儿园为样本,以合法的边缘参与者身份参与园本教研现场,通过参与式观察、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收集资料,并经过后期的转录、整理分析,通过扎根教研现场以叙事的方式完整呈现出样本园园本教研的实然状态,旨在为新建公办幼儿园开展园本教研提供参考与借鉴。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研究价值、研究目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为该研究提供了理论遵循;第三部分从教研选题、教研准备、教研过程、教研结果等方面进行描述,呈现样本园园本教研活动的实然状态,发现样本园在园本教研活动开展进程中存在着教研选题不准、教师准备不足、教师参与度不高、结果有效性不强等问题,初步找到问题症结所在;第四部分就新建园园本教研开展提出了相应建议:第一,教研管理机构,鉴于新园教研基础薄弱,所在区域教研机构应加强引导、指导、视导。第二,幼儿园层面,逐步健全园本教研制度,完善园本教研机制;学会借力,加强专业引领;第三,教师层面,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形成教师参与园本教研的行动自觉;增进教师反思性实践能力;积极构建教研共同体;注重教研结果在一日生活中的应用。第四,幼儿园教研管理组织者层面,提升管理者自身专业素养,加大教学园长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分层教研,丰富教研形式让教研变“好玩”;打造宽松和谐的教研环境和氛围;全方位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杜船[2](2020)在《儿童绘本馆室内空间与家具使用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我国发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以来,幼儿阅读受到空前重视,儿童绘本馆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但儿童绘本馆室内空间与家具设计亟需改进。本研究将北京市儿童绘本馆设为研究范围,使用者为研究主体,以使用者、家具与空间所构成的绘本馆环境为研究客体,采用改进的使用后评价体系为主体研究方法。具体而言,本研究先运用了文献研究方法,以先导调研为实践基础、儿童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为理论基础,创新性地将使用后评价体系应用至绘本馆空间与家具设计中,对绘本馆空间与家具及运营概况、使用者行为、儿童使用后评价与家长使用后评价四部分展开研究、交叉论证,发掘环境与人的关系规律并提出针对性的设计建议。文章旨在探索出一种更加综合、科学与系统的儿童公共阅读室内空间与家具评价实践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五点:(1)高拥挤度、空间宽敞、色彩跳跃的绘本馆会引发动态行为,家具造型尺寸与儿童不适配更会加剧儿童的休闲玩乐行为。而低人流量、空间边界及可支撑凭倚的家具会促进静态、松散的个体化行为。(2)幼儿偏爱好玩的、空间与家具外形有趣的绘本馆。(3)家长最关注的设计要素是空间与家具的安全与舒适性,绘本馆空间功能分区、家具舒适性、噪音等不利于亲子阅读行为的因素亟需改进。(4)绘本馆环境设计可秉承安全性、功能使用性与共同体原则,以包容的视角尊重全部使用者的反馈,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贯穿始终。(5)将儿童心理学方法融合进使用后评价体系,可有效了解儿童需求;通过质化与量化研究方法的结合进行评价并交叉印证,将提升评价研究的有效性。

包佩涵[3](2020)在《库伦旗实验小学百年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提升义务教育巩固水平,提升民族教育发展水平。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的指引下,以及在民族教育条例实施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的百年历史的传统学校何去何从、如何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实验小学为研究对象,以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为主,以时间为线索,梳理该校的创建初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一直到21世纪的发展变迁过程,通过学校百余年来的发展变化分析学校取得的成绩、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库伦旗实验小学具有独特性,其发展历史也是蒙古族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百年发展历程,也折射出内蒙古民族教育百年的发展历程以及变化。她在百年发展过程中,办出了蒙古族地方特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民汉兼通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人才,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滞后、文盲普遍的时代,这所小学发挥了重要的启蒙和教育开化作用,至今依然是地方基础教育的重要基地。一所百年民族小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既要立足自己的发展历史,又要面向未来加快现代化步伐,基于这两方面的研究目的,围绕学校历史阶段、生存环境、师资队伍、经费状况、生源变化等问题展开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百年老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其所面临的问题,唤起人们对百年民族老校的重视,让更多的人来关注百年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希望各级政府加大支持和投入。本研究主要按照时间线索,通过五章内容进行叙述:第一章介绍清朝末期学堂初创阶段的基本情况;第二章介绍民国前期养正学校的发展;第三章介绍日伪时期学校奴化教育的本质;第四章介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发前期学校发展状况;第五章介绍改革开放至21世纪学校的发展变化以及新时代学校发展展望。

赵俊然[4](2020)在《河南安阳豫北棉纺治厂建筑与环境现状调研》文中指出豫北棉纺织厂是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一处近现代纺织工业遗存,前身为清朝广益纱厂,是中国内地最早的机器纺织工厂,以其始于清末而历经近现代变革直到当代、并经历了从工业实体到工业遗存的性质转变的自身历程,成为了河南安阳乃至中国的纺织业、工业从近代、现代直至当代,从萌芽、发展到转变整个全进程的重要见证与代表,是中原乃至中国近现代纺织业甚至民族工业的重要代表,是安阳乃至中国重要的工业遗产,是安阳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见证、安阳重要的城市遗产。此外,豫北棉纺织厂还地处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范围之内,比邻殷墟遗址三大主要遗址区,是殷墟遗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其真实性展现。豫北棉纺织厂现已破产停工,遗存有约52公顷土地,近10万平方米工业产房,一处清民时期历史院落,以及数万平方米住宅与其他性质建筑。适逢安阳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发展的新阶段,位于公园要冲之地的豫北棉纺织厂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这是其生命中的又一重要转折点。论文以豫北棉纺织厂现状遗存建筑及其所在环境为研究主体,通过调研对该厂的总体概况、外部环境、内部构成、主要构成要素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尤其是主要遗存对象的历史与现状、设备与工艺以及建筑技术图纸的收集与绘制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研究,以清楚地认识到豫北棉纺织厂工业遗产加殷墟文化遗产组成部分之一的双重遗产价值,并梳理其工业遗产的历史、社会、科技、艺术等价值与其他延伸价值的具体内涵,来对豫北棉纺织厂的价值与现状进行合理评价,肯定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的定位;并且结合其价值与现状评价,为豫北棉纺织厂工业遗产的保存与保护提供原则性意见与建议,又进一步综合以前文提供的基础资料与分析结论,对其更新与再利用方式方法进行讨论,为其提供一定的策略与建议。

李波[5](2020)在《成都市自然通风办公建筑室内热环境营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夏热冬冷地区在《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里的设计原则是;“必须满足夏季防热要求,适当兼顾冬季保温”,基于这样的原则作者对处于夏热冬冷A区的成都市办公建筑室内热环境的营造策略进行了探究。又基于“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理念,作者分析总结了成都市自然通风办公建筑各构件的最优单项被动式技术,并且将多种最优单项被动式技术进行了耦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优化模型。对综合优化模型和基础模型、目标办公建筑(天谷新谷6号楼)的室内热环境参数值进行对比分析,最终提出成都市自然通风办公建筑室内热环境的优化策略。建筑物室内热环境的改善和当地气候特征联系紧密,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夏热冬冷地区的主要城市的气候特征及热环境状况进行了总结分析。成都市年平均气温为16.57℃;最热月(7月)平均干球温度为25.81℃;最冷月(1月)平均干球温度为5.78℃;在夏热冬冷地区主要城市中均处于较好水平。成都市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最大值出现在8月份,为85.5%;最小值出现在5月份,为74.8%;在夏热冬冷地区主要城市中均处于较劣水平。作者还对该地区的累年太阳直射辐射强度以及大气压强进行了相关的总结分析。作者对成都市多幢办公建筑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其中一幢办公建筑(天府新谷6号楼)的冬、夏季室内热环境参数进行了数据实测。热环境满意度评价的问卷调查结果为:夏季时在被调查的人员当中认为所处环境湿热、气流感偏闷的人员分别占比为71.2%、67.9%;冬季时被调查的人员当中认为所处环境湿冷、气流感正好和稍微不适的人员分别占比为72.9%、77.9%。目标办公建筑(天府新谷6号楼)室内气温状况的调研结果为:室内平均气温较室外平均气温高,标准差小,气温均差范围小,数据较集中;并对目标办公建筑的PMV-PPD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夏季平均PMV值为0.8,平均PPD值为22%;冬季平均PMV值为-2.04,平均PPD值为77%;对照PMV的7个热感觉等级,认为室内人员夏季的主要热感觉为稍暖,冬季主要的热感觉为凉。作者利用DeST-C软件建立了办公建筑基础模型,对建立的基础模型进行了最优单项被动式技术的探究。当基础模型的窗墙比从0.2增加到0.8时,室内气温平均值不断升高,室内气温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温差不断扩大。而室内房间全年气温最大值则呈现西>东>南>北的现象;室内全年气温平均值呈现西>南>东>北的现象;室内全年气温最低值呈现南>西>东>北的现象。且发现在成都市自然通风办公建筑中,窗墙比越小一年当中低温时数越多,窗墙比越大一年当中高温时数越多。据此作者认为建筑模型西向房间热、北向房间冷、东向房间气温变化较南向不稳定,南向房间相较而言为最好朝向。作者还分析了墙体厚度、混凝土墙和砖混墙、墙体保温材料、窗玻以及遮阳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并得出保温材料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240mm混凝土外墙内保温墙体在营造自然通风办公建筑室内热环境的优化策略。而在几种常见窗玻材料的对比分析中发现,在该地区自然通风办公建筑的南向、西向使用镀膜low-e中空玻璃(低透型)最能改善室内热环境状况;而在建筑物的北向、东向房间宜使用普通中空玻璃。在遮阳技术分析中,认为外挂式百叶遮阳对室内热环境的营造效果较佳。利用各构件最优单项被动式技术建立综合优化模型,并进行多种最优技术的耦合分析,不断完善综合优化模型。并发现综合优化模型的室内气温变化规律和实测建筑室内气温变化规律相同,但前者室内气温的最值和均值比后者均有了明显的改善。经过多种单项最优技术的耦合作用,室内气温时数分布亦趋于向室内人员舒适的温度范围集中。虽亦有夏季偶尔高温和冬季偶尔低温的情况,但作者认为,总体上优化模型较实测建筑室内热环境状况有了较大改善。

刘嘉豪[6](2019)在《工业设计中的伪生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报告中要求基本形成了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针对近年来不可再生资源短缺的情况背景,生态文明的建设首次被提上国家议题。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针对环境污染及气候变化问题,分别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建设基于国家层面的重视,同时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在此大环境下,工业设计行业内对生态设计的关注成为必然的结果。生态设计助力绿色发展、生态文明进程,是建设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必经之路。从产品生态设计的理念出发,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探寻生态设计产品在新环境背景下的消费模式与市场需求是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为迎合生态设计理念,当下的众多产品试图以生态设计为噱头,满足市场生态化需求的同时吸引消费者,促进销售。而产品本身没有符合真正的生态设计理念。本文研究目的主要基于伪生态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引发设计者对生态设计理念的再思考,同时激发消费者对生态设计的认识。本文试图通过跟踪和把握生态设计发展的新趋势,把生态文明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对真实案例的研究与对比入手,分析行业内的伪生态设计现状。以此探寻生态设计发展在工业设计领域内各个环节的不足,以期推动生态设计的发展,使之更加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研究工业设计下的伪生态设计现象,不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传统生产制造行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日益剧增,随着工业设计4.0这一大环境的到来,使得传统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方式得到改变,结合生态化理念的融入,传统生产方式得以升级为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生产的新阶段。研究试图在这转变时期,将生态设计的理念进一步的推广,并且对行业内的生态设计标准提出建立评价体系的设想,为今后的生态设计研究做准备。

苏醒[7](2018)在《追寻“德气”的人生:大理诺村女性社会性别建构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以大理诺村白族女性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呈现出诺村女性追求“德气”的人生历程,在此基础上考察其性别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既体现了诺村白族社会的道德伦理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农村社会中行为规范与女性主体性之间的张力。众所周知,性别角色差异往往通过人们的行为、思想、情感等诸多方面呈现出来。通过对诺村女性的身体惯习与性别建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中的日常行为以及对传统惯习的遵守与打破等几方面的内容,勾勒出诺村女性日常生活的场景以及当代诺村女性在观念、行为等方面的变迁情况。一方面探讨惯习如何通过性别建构过程对女性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则探讨惯习如何彰显出女性的主体性。第一章聚焦于日常生活中诺村女性的身体、行为与“德气”的关联。惯习规约着诺村女性运用自己的身体进行实践,使其符合“德气”的规范,也映射出当地文化场域中所固有的性别因素对诺村女性身体所产生的约束。第二章从诺村女性一天之中的生活安排、一年当中的劳作安排以及年度节庆活动等呈现出的日常生活节奏反映当地女性“以勤为中心”的“德气”象征。第三章通过展现诺村女性的日常生活与空间体验,反映出空间行为所凸显的身体惯习与性别构建的关系,空间生产背后隐匿着身体规训、性别权力等关系以及它对诺村女性以“德气”所反映出的行为方式、道德价值取向所产生的影响。第四章就部分诺村女性在两性关系、婚姻家庭、职业选择中追求“德气”的过程进行讨论与分析。在此过程中,女性既遵循传统惯习而获得“德气”的赞誉,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违背着传统惯习,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五章则从布迪厄的“惯习”概念出发,以心智结构双重历史性的个体生成与系统生成作为理论框架来讨论表现为“德气”的传统惯习的产生过程。一方面,诺村在多重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井地文化”对女性日常行为的形塑是惯习“系统生成”的社会结构。另一方面,诺村女性由婴儿养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所共同构成、作用的社会化过程则是惯习“个体生成”的途径。在对前文梳理总结的基础上,结论部分认为诺村经历了近年来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在物质层面已经越来越趋于现代化。然而,多元文化作用下形成的井地文化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它所导致的固有惯习、逻辑、机制仍然在主导着诺村社会的运行以及女性性别角色的建构。诺村女性追寻“德气”的人生轨迹并未停止,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正如布迪厄所说的“惯习不是宿命”,在目前的社会结构下,诺村的女性同样也能够通过主体性的发挥部分或者彻底地改变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身体惯习,对社会性别的建构方式进行修正或者重塑,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笔者通过诺村女性追求“德气”的人生历程发现:一方面,诺村人认知中的“德气”是在一种日常行为规范,也是一套在儒家文化浸润下产生的道德伦理关系。作为一种惯习,它不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外表上,同时在女性整个社会性别构建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内化在人们的思想与情感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消除。另一方面,人们的主体性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些习以为常的文化,但这是一个漫长且犹如“水滴石穿”的过程。

肖姗姗[8](2018)在《中国特色未成年人司法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与未成年人相关的议题均受到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如虐待儿童、未成年人监护权事宜、未成年人犯罪等。从现行的研究来看,多从刑事法领域予以探讨,缺乏对未成年人司法的体系性探索。文章从体系构建的角度入手,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双重理念下,构建以刑事为主导,兼顾民事、行政的中国特色未成年人司法体系。文章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的概述。我国自古以来便有“恤幼”的传统,现今已经开启了专门立法的进程,如颁发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以未成年人为主体的专门法。然而,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相比体系性、全面性、实用性为主导特征的世界三大未成年人司法体系而言,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存在立法分散、缺乏系统性、附属于传统成人司法、缺乏独立性、受理范围狭窄,缺乏全面性、以刑事处罚为主,缺乏健全的保护处遇体系等问题。可喜的是,一体化为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研究视角。一体化指导下的未成年人司法体系,不仅涉及未成年人实体法规定,还应当包括程序法、组织法与执行法的规定;不仅涉及未成年人为行为人的案件,还应当对未成年人为被害人的案件予以处理;不仅涉及刑事法领域,还应当涉及民事法与行政法领域。第二章主要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未成年人司法的思想理念,探讨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基本理念的选择。“国家亲权”理念促进了西方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形成,“儿童利益最大化”思想推动了其进一步发展。从“国家亲权”理论来看,它起始于英格兰,与封建土地制度密切相关,从开始对未成年人监护案件的适用扩大到现今诸多领域的适用,“国家亲权”成为了西方国家司法活动的重要根基。从“儿童利益最大化”来看,虽然其存在概念模糊性的问题,但这一理念逐渐得到了国际认可,并成为了国际社会、诸多国家和地区未成年人司法的一项基本准则。从我国的历史传统和现行发展来看,显然不能将“国家亲权”、“儿童利益最大化”这两大舶来品照搬到我国的未成年人司法中,但两者为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理念的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就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而言,必须坚持社会利益与未成年人利益双向保护的立场,不仅需要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予以规制,同时也需要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予以保护。因此,中国特色的未成年人司法体系应当选择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未成年人权权利保护并重的基本价值理念。第三章主要介绍未成年人司法的适用范围。未成年人司法构建的前提在于对适用对象的厘清。虽然“少年”概念和“未成年人”概念经常被混淆使用,但从我国近年来颁布的法律规定来看,“未成年人”这一概念更具有中国特色,能为我国的司法制度所用。然而,“少年”概念在某些领域仍可保留使用,如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始发展至今的“少年法庭”、比较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未成年人司法中的相关“少年”概念。同时,结合我国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将十八周岁以下的所有公民归于未成年人的范畴。未成年人司法体系建立的另一个前提在于对管辖行为的厘清。文章根据调研和案例分析,认为应当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予以类别区分。从一般预防入手,结合我国未成年人的抽烟酗酒、校园欺凌、旷课逃学、夜不归宿、离家出走、不良交往、不良触网等现状,对未成年人的典型不良行为予以规制;从临界预防入手,取消传统的严重不良行为规定,对我国未成年人的寻衅滋事,扰乱治安行为、涉赌行为、涉毒行为以及性交易行为等触法行为予以规制;从特殊预防入手,结合我国《刑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严重暴力犯罪行为,如暴力犯罪、财产性犯罪以及性犯罪等行为予以重点规制。第四章为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组织的体系性构建。十九大的召开,宣布着我国已经步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新的阶段,我国诸多方面面临着新的矛盾、困难与挑战,如未成年人司法组织。我国的少年法院、未检部门、未成年人警务部门和司法社工都已经成为了未成年人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部门经历数年的发展后取得的成效仍不容乐观。经过三十余年发展的未成年人审判组织——少年法庭,出现了价值理念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组织形态不一、专业化队伍缺乏等问题。我国在第一个少年法庭成立之后,开始寻求公安机关内部设置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相关探索。然而,这种专门化、专职化的探索并未形成特有制度。作为未成年人司法体系的一部分,我国未成年人警务制度成为了司法体系构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应当在法律上明确未成年人警务的地位,并在县级公安机关设置未成年警察机构,在地市级公安机关无需设置未成年人警察机构,并进一步对未成年人警察的职能予以调整。作为对未成年人案件进行审查、起诉,以及对相关司法程序进行法律程序的监督的机关,未成年人检察机关是未成年人司法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然而,我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出现了未成年人保护理念并不清晰,缺乏明确性、稳定性、职能范围过于狭窄、名称混乱,缺乏统一性、专业化队伍落后等现象。基于借鉴比较与现实考量,文章提出对未成年人检察机制予以调整和重构,主要从统一称谓、规定层级设置、调整职能范围、加强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入手,构建我国特色的未成年人检察机制。除此之外,我们也应当认识到社会工作在未年成人司法活动中的重要性。社会工作者在未成年人司法活动中具有角色优势,他们在基本价值理念与未成年人司法理念相契合,具备承接未成年人审判、检察、侦查等司法人员延伸工作的能力,也符合符合未成年人司法工作的特殊要求。毋庸置疑,社会工作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未成年人权利保护密切相关。因此,在我国特色成年人司法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当加大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将其运用到未成年人司法工作中。第五章为中国特色未成年人案件审理制度的探索。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身心发展不同,诉讼程序中案件的审理也不尽相同,对待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行政案件、民事案件的审理,应当区别于成年人案件的审理。因此,我国在未成年人案件的审理时,应当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兼顾保护的依据,并以全面调查与迅速简易为基本原则性指导。同时,应当注重对不公开审理、合适成年人到场以及社会调查等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从而,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程序、未成年人民事权益保护案件审理程序、未成年人行政司法保护案件的审理程序入手,探索中国特色未成年人案件审理的体系性构建。第六章为中国特色未成年人保护处遇机制的构建。从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犯罪预防的角度出发,文章此部分主要探讨对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触法未成年人的保护处分以及犯罪未成年人的刑事处罚机制。在中国特色未成年人司法体系的构建中,未成年人被害救助的研究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探讨对这一特殊主体的救助制度,是基于未成年人利益保护避免未成年人遭受“第二次伤害”的需要,也是基于被害人恶逆变的考量对未成年被害人予以犯罪预防的需要。未成年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构建主要从被害补偿、司法援助、被害社会援助入手,同时倡导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致力于被害预防机制的构建。对于触法未成年人的保护处分机制而言,这是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中的薄弱环节,现行的收容教养、收容教育和强制性戒毒等保护处分措施的实际功效显得十分苍白。因此,在中国特色未成年人司法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当对触法未成年人适用多样化的社区性保护处分措施,重视中间性保护处分措施的运用,并对我国的工读学校予以改革。当然,对触法未成年人的保护处分措施也应当设置从调查——决定——审理与裁判——执行的严格程序规定。对待犯罪未成年人的刑罚适用而言,当前的主流观念为禁止死刑、限制自由刑、鼓励非刑罚处罚为基本适用原则。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已经明文禁止死刑的适用,但是对于自由刑和非刑罚处罚措施来看,仍有待进一步调整。基于犯罪预防和权利保护的需要,文章认为除禁止适用死刑外,无期徒刑、没收财产、政治权利的剥夺也应当禁止适用于未成年犯罪人,未成年犯罪人拘役、管制、有期徒刑、罚金刑的适用应当予以特殊化规定。就未成年人刑罚的执行而言,应当从监禁执刑和社区矫正入手,加大对未成年人的帮教力度,对未成年人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和矫治,帮助其早日回归社会。

乔资萍[9](2018)在《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出现,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掀起教育改革浪潮。教育行政权力不断下放,小学校长的职责和权力随之扩大,其角色和行为也发生了显着变化。今天的小学校长不再只是教育政策的被动执行者,被动的学校管理者,而是成为经营学校、塑造学校、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领航人,是一所学校变革和成长的关键性人物。由于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小学变革发展的因素日益增多,各种力量交织汇集到学校,共同影响学校的变革和发展。这使得小学校长处于学校内外各种力量的交汇点上,既成为学校变革发展的枢纽,拥有着各种选择和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挑战。如何迎接这一挑战,采取有效领导行为方式,引领学校在变革与稳定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将是每一位小学校长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新的变革情境下,小学校长的领导甚至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领导环境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小学校长领导行为带来了怎样的挑战?二是政府赋权予学校,小学校长如何使用这些权力领导学校变革发展?他们的领导行为实践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三是究竟哪些因素制约着小学校长的领导行为?这些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些问题已成为目前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顺着这一思路,我们认为在诸多的校长领导实践研究项目中,小学校长领导行为运作过程的研究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学校教育改革是现实的,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既不是单靠“形而上”的思维能够完成的,也不是单靠行政性的命令就能够实现,必须从整体上、从实地去探讨其理论的生成。这既是形成其理论研究的基础,也是改革学校教育实践的依据。只有了解和把握了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运作实际,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本研究首先对小学校长领导行为基本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界定了领导行为、校长领导行为的内涵及其特殊性,并对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内容和价值定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为了解小学校长在领导学校变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清晰地呈现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现状,全面系统地分析小学校长领导行为实践中的问题,深刻剖析造成小学校长领导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我们采取了质的研究取向,依据小学校长领导行为实践的主要方面选取了3位小学校长进行长期追踪调查,深入学校实地观察小学校长的工作实践,从领导愿景构建、联合教师、协调学校外部环境三方面全面剖析3位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运作过程,以此作为本研究的现实基础。最后,采用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实物资料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全面分析实证资料探寻小学校长领导行为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冲突,找出影响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主要原因,以寻求问题解决的方略。通过考察分析,我们发现小学校长领导行为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领导行为的目标错位;二是领导行为的方式僵化;三是领导行为的力量失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小学校长的教育观念、教育特质和成长经历等个人因素对其领导行为产生影响;二是学校组织文化对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浸染;三是社会因素对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钳制。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小学校长领导行为,造成了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现实问题。最后,我们从三个方面提出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优化路径:一是在小学校长个人层面上,通过自我完善回归领导行为的教育性;二是在学校组织层面上,通过对话和激励机制构建良性的学校文化;三是在学校外部环境层面,强调重塑政府与学校的边界,推动政府与学校关系的良性循环,为小学校长领导行为实践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周曾娇[10](2018)在《高中专用教室建设研究 ——以上海市S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学习空间的建设是目前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前沿问题,本论文将属于正式学习空间、又是教育新趋势的专用教室作为研究切入点。以在上海高中专用教室建设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市S学校作为研究对象,以小见大,探索总结目前上海高中对于建设专用教室的现状,并试图从中发现一些教室建设的普遍问题,进一步分析问题原因,并给出一些解决对策。根据文献综述笔者发现目前教育界对专用教室的研究大多围绕前期设计以及新型智慧教室的探索展开,未曾有学者对专用教室从设计、使用、管理以及维护四大视角同时全面研究,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上海市S学校是一所受上海市教委直接领导,全国唯一一所集小、初、高三学段的十年一贯学制学校。其学制格局为四三三,同时兼容弹性学制,顾及每个学生个性化成长。高中部被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有着丰富的专用教室建设实践,在此方面具有代表性。笔者对该校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调研,运用了观察法、访谈法与问卷法,深入探访该校专用教室,与教职员工与学生深入接触,并得到了第一手资料,试图还原真实的教育现场。本文从设计、使用、管理、维护四大方面入手研究,凝练出专用教室的建设现状特点,并尝试提出现存的相应问题。其中主要有专用教室设计者非主要使用与管理者;教室使用人员较杂,内部物品容易损坏;管理人员待遇不统一;维护情况参差不齐等方面。笔者认为专用教室建设的制约因素有三:相关研究有待丰富;教育工作者的主观意识的局限;以及客观教育环境的制约。因此,开展相关方面的科研工作是优化专用教室建设前提,不仅思想理念上,而且实际行动中也要在设计、管理、使用和维护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专用教室的建设。做到以学生实际需求作为建设专用教室的出发点;鼓励更多学科教师参与到专用教室建设中;努力平衡教室使用频率与使用效果的关系;重新梳理布置专用教室的管理与维护工作。

二、一小时建成网络办公室的正方EO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小时建成网络办公室的正方EOE(论文提纲范文)

(1)C市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教研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新建公办园数量飞速发展
        (二)民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资源的强烈期盼
        (三)新建公办园内涵与质量发展的需要
        (四)园本教研重要性与日俱增
        (五)新建公办园园本教研的现实困境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园本教研的相关研究
        (二)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伦理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建公办幼儿园及其园本教研概述
    一、新建公办幼儿园概述
        (一)新建公办幼儿园的内涵
        (二)新建公办幼儿园的共同特质
    二、关于园本教研
        (一)园本教研的内涵
        (二)园本教研的特点
        (三)园本教研的价值
    三、园本教研的相关理论
        (一)系统理论
        (二)反思性实践
        (三)共同体理论
第二章 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教研的调查结果
    一、样本园基本情况
        (一)S幼儿园
        (二)L幼儿园
        (三)M幼儿园
    二、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教研有什么
        (一)教研制度建设
        (二)教研计划
    三、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教研做了什么
        (一)教研时间与教研频率
        (二)教研选题-新建公办幼儿园的关注点
    四、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教研经验与成效
        (一)片组教研,交流共成长
        (二)博士工作站,专家引领助成长
第三章 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教研的问题及原因
    一、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中的问题表征
        (一)教研选题不准
        (二)教研准备不足
        (三)教研过程中教师参与度不高
        (四)教研结果的有效性不强
    二、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教研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问题之间的关系分析
        (二)内部因素
        (三)外部因素
第四章 健全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教研建议
    一、教研管理机构层面
        (一)区域教研机构应加强引导、指导、视导
    二、幼儿园层面
        (一)逐步健全园本教研制度,完善园本教研机制
        (二)学会借力,加强专业引领
    三、教师层面
        (一)形成行动自觉,激发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
        (二)研“真问题”,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三)增进反思实践能力,练习“反思”是持久的功课
        (四)积极构建教研共同体,加强团队合作
        (五)注重教研结果在一日生活中的应用
    四、幼儿园教研管理组织者层面
        (一)提升管理者自身专业素养,加大教学园长对教师的专业引领
        (二)分层教研,丰富教研形式让教研变“好玩”
        (三)打造宽松和谐的教研环境和氛围
        (四)全方位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B 行政管理团队访谈提纲
附录 C 园本教研观察记录表
附录 D L幼儿园博士工作站
附录 E 辩论赛《低结构材料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附录 F S幼儿园一次教研过程实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儿童绘本馆室内空间与家具使用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阅读育儿乃国之根本
        1.1.2 绘本构建幼儿成长教育全面化
        1.1.3 儿童绘本馆建设现状与价值体现
        1.1.4 使用后评价应用于绘本馆室内空间与家具设计的合理性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2.1 儿童绘本馆室内空间与家具研究评述
        1.2.2 使用后评价研究评述
        1.2.3 绘本馆室内空间与家具领域的使用后评价研究
        1.2.4 相关文献研究总结
    1.3 相关理论的研究
        1.3.1 环境行为学与使用后评价
        1.3.2 儿童生理特征与心理学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研究设计与数据采集
    2.1 绘本馆实地考察
        2.1.1 实地考察概况
        2.1.2 绘本馆建设概况
        2.1.3 实地考察调研分析与总结
    2.2 深入调研设计与准备
        2.2.1 绘本馆室内环境评价
        2.2.2 使用行为研究设计
        2.2.3 儿童视角下的环境评价设计
        2.2.4 家长使用后评价设计
    2.3 数据采集
        2.3.1 绘本馆营业概况
        2.3.2 绘本馆室内空间与家具物理环境
        2.3.3 绘本馆使用情况调研
3 儿童绘本馆室内空间与家具使用后评价
    3.1 儿童绘本馆室内空间与家具使用行为研究
        3.1.1 行为及事件的时空规律
        3.1.2 典型行为、空间及家具的关系研究
        3.1.3 使用者行为需求分析
    3.2 基于儿童视角的绘本馆室内环境使用后评价研究
        3.2.1 “笑脸游戏”访谈评分
        3.2.2 绘本馆空间与家具现状评价与期望
        3.2.3 基于儿童视角的使用后评价分析
    3.3 绘本馆室内环境的家长使用后评价研究
        3.3.1 使用后评价问卷基础信息分析
        3.3.2 满意度评价分析
        3.3.3 评价因素权重分析
        3.3.4 家长访谈结果分析
        3.3.5 基于家长视角的使用后评价综合分析
    3.4 儿童绘本馆室内空间与家具使用后评价综合分析
        3.4.1 深入研究结果
        3.4.2 儿童绘本馆室内空间与家具使用后评价综合分析
    3.5 深入研究小结
4 儿童绘本馆室内空间与家具设计优化
    4.1 儿童绘本馆室内空间与家具设计原则
        4.1.1 安全性
        4.1.2 功能适用性
        4.1.3 共同体原则
    4.2 绘本馆室内空间与家具优化设计建议
        4.2.1 动静分隔的功能分区
        4.2.2 空间界面连续性与变化
        4.2.3 辅助阅读的家具功能
        4.2.4 友好型家具外观
        4.2.5 多元化家具材料与肌理
        4.2.6 绘本馆环境的知觉整体性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行为”与“人-空间-家具”
        5.1.2 儿童对绘本馆的认知偏好
        5.1.3 亟需改进的设计因素
        5.1.4 绘本馆室内环境的优化
        5.1.5 使用后评价体系的应用改进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使用行为汇总表
附录B 儿童笑脸访谈表
附录C 使用后评价满意度问卷
附录D 使用后评价重要度问卷
附录E 家长访谈表
附录F 墨盒子绘本馆家具信息
附录G 大地童书馆家具信息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库伦旗实验小学百年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目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朝末期学堂的初创
    第一节 学堂建立的历史背景
        一、库伦旗的历史演变
        二、学堂成立前的库伦教育概况
    第二节 晚清政府的民族教育政策
        一、晚清政府的教育政策
        二、蒙古地区办学及新式教育
    第三节 锡勒图库伦的寺庙教育
        一、“政教合一”的政治背景
        二、兴源寺学堂基本情况及对当时的社会贡献
第二章 民国前期养正学校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第一节 养正学校的建立
        一、学校创建的背景
        二、课程设置情况
        三、教师队伍情况
    第二节 教育政策
        一、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政策
        二、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政策
        三、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
    第三节 学校人才培养
        一、养正学校毕业生人数
        二、养正学校部分优秀毕业生
第三章 日伪时期皂户沁国民优级小学
    第一节 皂户沁国民优级小学
        一、课程设置及教育内容
        二、教师队伍情况
        三、学生队伍情况
    第二节 日伪统治下的“奴化”教育
        一、皂户沁国民优级小学“奴化”教育的本质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期库伦旗实验小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库伦旗实验小学建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教育的政策背景
        二、学校的阶段发展概况
    第二节 学校的教育实施基本情况
        一、修业年限的设置
        二、课程及课时安排
        三、德育内容及重点
        四、教研教改实验成果
        五、学校历任领导及管理成效
    第三节 教师队伍建设
        一、教师人数变化
        二、教师学历水平逐年提升
        三、教师来源
    第四节 学生的变化
        一、学生来源
        二、毕业生数量变化
第五章 改革开放至21世纪库伦旗实验小学的优质发展
    第一节 民族教育优先重点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教育的政策的改革
        二、改革开放后学校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及管理情况
        一、课程及课时安排
        二、德育内容及重点
        三、教研教改实验成果
        四、历任校长及管理成效
    第三节 教师队伍建设和提升
        一、通过培训与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二、教师基本情况
    第四节 学生的变化
        一、学生来源
        二、毕业生人数变化
    第五节 库伦旗实验小学发展现状及新时代发展展望
        一、库伦旗实验小学发展现状
        二、新时期发展面临的困境
        三、新时代背景下库伦旗实验小学未来发展展望及对策
        四、库伦旗实验小学百年教育的经验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河南安阳豫北棉纺治厂建筑与环境现状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3.3 研究意义
    1.4 相关背景与理论研究
        1.4.1 文化遗产研究相关背景
        1.4.2 工业遗产研究背景
        1.4.3 工业遗产调研方法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豫北棉纺织厂总体概况与背景环境调查
    2.1 豫北棉纺织厂总体概况
        2.1.1 豫北棉纺织厂区位
        2.1.2 豫北棉纺织厂范围界定
        2.1.3 豫北棉纺织厂历史沿革概况
        2.1.4 豫北棉纺织厂主要工业遗存建设历史
    2.2 豫北棉纺织厂外部环境
        2.2.1 豫北棉纺织厂与周边外部环境概述
        2.2.2 豫北棉纺织厂临近区域现状概况
        2.2.3 豫北棉纺织厂外部交通概况
    2.3 豫北棉纺织厂与殷墟背景环境概况
        2.3.1 豫北棉纺织厂与殷墟关系概述
        2.3.2 殷墟及其文化概述
        2.3.3 豫北棉纺织厂与殷墟遗址间位置关系
        2.3.4 豫北棉纺织厂内殷墟遗址遗存现状
    2.4 豫北棉纺织厂相关上位规划概况
        2.4.1 豫北棉纺织厂相关上位规划概述
        2.4.2 部分主要相关规划内容提取
        2.4.3 豫北棉纺织厂相关规划与文件内容小结
    2.5 本章小结
3.豫北棉纺织厂内部环境与构成概况调查
    3.1 豫北棉纺织厂内部环境与构成概述
        3.1.1 豫北棉纺织厂内部构成概况
        3.1.2 豫北棉纺织厂内部环境概述
        3.1.3 豫北棉纺织厂内部交通组织概况
        3.1.4 豫北棉纺织厂区域级交通组织现状
    3.2 豫北棉纺织厂生产区现状构成概况
        3.2.1 豫北棉纺织厂生产区范围界定
        3.2.2 豫北棉纺织厂生产区出入口
        3.2.3 豫北棉纺织厂生产区内部构成要素
        3.2.4 豫北棉纺织厂生产区内部交通系统
    3.3 豫北棉纺织厂生活区现状构成概况
        3.3.1 豫北棉纺织厂生活区范围界定
        3.3.2 豫北棉纺织厂生活区内部构成要素
        3.3.3 豫北棉纺织厂生活区内部交通系统
    3.4 本章小结
4.豫北棉纺织厂生产区主要构成要素调查
    4.1 新厂区建筑群
        4.1.1 新厂区建筑群概况
        4.1.2 新厂区建筑群构成要素
        4.1.3 新厂区建筑群构成要素相互关系与工艺流线
        4.1.4 新厂区建筑群主要建筑相关技术图纸及其简述
        4.1.5 新厂区建筑群设备概况
        4.1.6 新厂区建筑群现状使用情况
    4.2 老厂区建筑群
        4.2.1 老厂区建筑群概况
        4.2.2 老厂区建筑群构成要素
        4.2.3 老厂区建筑群构成要素相互关系与工艺流线
        4.2.4 老厂区建筑群相关技术图纸及其简述
        4.2.5 老厂区建筑群设备概况
        4.2.6 老厂区建筑群现状使用情况
    4.3 气流纺车间
        4.3.1 气流纺车间概况
        4.3.2 气流纺车间构成区域相互关系与工艺流线
        4.3.3 气流纺车间技术图纸及其简述
        4.3.4 气流纺车间现状使用情况
    4.4 闲置细纱车间
        4.4.1 闲置细纱车间概述
        4.4.2 闲置细纱车间技术图纸及其简述
        4.4.3 闲置细纱车间现状使用情况
    4.5 仓库区建筑群
        4.5.1 仓库区建筑群概况
        4.5.2 仓库区建筑群构成要素
        4.5.3 仓库区建筑群主要建筑技术图纸及其简述
        4.5.4 仓库区建筑群现状使用情况
    4.6 机修车间建筑群
        4.6.1 机修车间建筑群概况
        4.6.2 机修车间建筑群构成要素
        4.6.3 机修车间建筑群构成要素相互关系与工艺流线
        4.6.4 机修车间建筑群技术图纸及其简述
    4.7 生产区其他构成要素
        4.7.1 动力车间建筑群概述
        4.7.2 办公大楼概述
        4.7.3 教育大楼概述
    4.8 本章小结
5.豫北棉纺织厂生活区主要构成要素调查
    5.1 历史院落区
        5.1.1 历史院落概述
        5.1.2 历史院落主要建筑技术图纸及其简述
        5.1.3 历史院落现状使用情况
    5.2 生活区公共建筑群
        5.2.1 公共建筑群概述
        5.2.2 公共建筑群主要建筑技术图纸及其简述
    5.3 生活区其他构成要素
        5.3.1 居住类建筑概述
        5.3.2 教育类建筑概述
        5.3.3 其他种类建筑概述
    5.4 本章小结
6.豫北棉纺织厂遗产价值评价
    6.1 豫北棉纺织厂遗产价值评价标准
        6.1.1 豫北棉纺织厂遗产价值评价概况
        6.1.2 豫北棉纺织厂价值评价内容与标准
    6.2 豫北棉纺织厂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6.2.1 历史价值
        6.2.2 社会价值
        6.2.3 科技价值
        6.2.4 艺术价值
        6.2.5 对应的殷墟文化价值
        6.2.6 特殊价值
    6.3 豫北棉纺织厂延伸价值评价
        6.3.1 经济价值
        6.3.2 区位价值
    6.4 豫北棉纺织厂价值评价小结
7.豫北棉纺织厂保存保护与更新再利用建议
    7.1 豫北棉纺织厂建筑遗存保存现状
        7.1.1 豫北棉纺织厂建筑遗存保存现状评价原则
        7.1.2 豫北棉纺织厂建筑遗存保存现状
    7.2 豫北棉纺织厂工业建筑遗存保留与拆改建议
        7.2.1 豫北棉纺织厂工业建筑遗存保留与拆改原则
        7.2.2 豫北棉纺织厂工业建筑遗存保留与拆改意见
    7.3 豫北棉纺织厂建筑遗存保护更新与再利用建议
        7.3.1 工业遗存保护更新常见策略研究
        7.3.2 豫北棉纺织厂上位规划中对其更新与保护策略的建议
        7.3.3 豫北棉纺织厂工业建筑遗存更新与保护策略探讨
    7.4 豫北棉纺织厂建筑遗存更新与厂内殷墟遗址保护展示的共生策略探讨
        7.4.1 豫北棉纺织厂共生保护的认识
        7.4.2 豫北棉纺织厂共生保护的系统性原则
        7.4.3 豫北棉纺织厂工业遗产与文化遗产叠合关系
        7.4.4 豫北棉纺织厂共生保护模式探讨
    7.5 豫北棉纺织厂更新再利用与共生保护建议小结
8.结论
    8.1 论文研究的结论
        8.1.1 论文研究概括
        8.1.2 基础信息收集
        8.1.3 现状调查
        8.1.4 价值评价
        8.1.5 保护利用
    8.2 论文研究的不足
        8.2.1 豫北棉纺织厂厂内遗址的具体信息有待加强
        8.2.2 社会价值中的个人记忆内涵有待补充
        8.2.3 共生保护策略是否妥当有待验证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在读期间参与项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I 核心车间主要设备统计表
    新厂区建筑群各车间设备
    老厂区建筑群各车间设备
    气流纺车间设备
附录II 豫北棉纺织厂主要技术革新与获奖记录
致谢

(5)成都市自然通风办公建筑室内热环境营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热舒适研究
        1.3.2 办公建筑室内热环境研究
    1.4 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办公建筑室内热环境营造理论与技术
    2.1 热舒适及其影响因素
        2.1.1 环境参数对热舒适的影响
        2.1.2 人体参数对热舒适的影响
    2.2 热环境综合评价模型
    2.3 热环境营造技术
        2.3.1 建筑保温技术
        2.3.2 建筑防潮技术
        2.3.3 建筑防热技术
        2.3.4 建筑遮阳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成都市办公建筑室内热环境现状调研
    3.1 成都市基本情况
        3.1.1 成都市简介
        3.1.2 成都市气候特征
    3.2 成都市办公建筑概况
    3.3 成都市办公建筑室内热环境现状调研
        3.3.1 问卷设计
        3.3.2 测试仪器及调研建筑概况
    3.4 数据统计和分析
        3.4.1 基本信息统计
        3.4.2 主观满意度评价结果分析
        3.4.3 客观实测结果与分析
        3.4.4 PMV-PPD值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成都市办公建筑室内热环境模拟分析
    4.1 软件介绍
    4.2 办公建筑基础模型的建立
        4.2.1 基础模型的基本参数
        4.2.2 基础模型建立过程
    4.3 基础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4.3.1 室内全年气温分析
        4.3.2 室内全年湿度分析
    4.4 基础模型墙体改善措施
        4.4.1 墙体厚度对室内气温的影响
        4.4.2 墙体材料对室内气温的影响
        4.4.3 墙体保温材料对室内气温的影响
    4.5 基础模型窗户改善措施
    4.6 基础模型遮阳措施
        4.6.1 水平遮阳技术
        4.6.2 垂直遮阳技术
        4.6.3 其他遮阳技术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办公建筑室内热环境综合优化策略
    5.1 室内热环境综合优化要点
        5.1.1 墙体优化要点
        5.1.2 窗户及窗玻的优化要点
        5.1.3 主要构件热工参数
        5.1.4 遮阳优化要点
        5.1.5 其他
    5.2 综合优化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5.3 优化模型与实测建筑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自然通风办公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调查问卷
附录2 实测室内热环境参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工业设计中的伪生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态设计背景与意义
        1.1.1 生态环境现状
        1.1.2 生态设计研究意义
    1.2 生态设计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生态设计相关文献综述
    1.3 生态设计研究背景
        1.3.1 生态文明相关政策导向
        1.3.2 生态文明相关立法与机构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论文研究方法
        1.5.2 论文研究创新点
2 伪生态概念析出过程
    2.1 新能源汽车等同于清洁能源汽车吗
        2.1.1 新能源汽车污染问题
        2.1.2 新能源汽车续航问题
        2.1.3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问题
    2.2 手机行业环境责任现状—以苹果公司为例
        2.2.1 苹果公司环境责任概述
        2.2.2 环境不友好的系统管理
3 伪生态概念的提出
    3.1 伪生态设计的提出
        3.1.1 伪生态设计的定义及分类
        3.1.2 伪生态现象的定位
    3.2 伪生态概念的相关参考
    3.3 对伪生态现象的比喻
    3.4 伪生态现象的成因分析
        3.4.1 产品生命周期的再诠释
        3.4.2 伪生态现象的成因分析
4 伪生态现象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体现
    4.1 在设计生产初期的伪生态现象
        4.1.1 设计阶段未考虑环境因素
        4.1.2 生产阶段的伪生态现象
    4.2 在包装运输中的伪生态现象
        4.2.1 产品包装“5R1D”原则
        4.2.2 产品过渡包装现象
        4.2.3 产品运输过程
    4.3 在产品使用中的伪生态现象
        4.3.1 产品宣传乱象
        4.3.2 产品附加剂有害
        4.3.3 产品使用周期控制
    4.4 在产品回收阶段的伪生态现象
        4.4.1 废物回用率低
        4.4.2 垃圾分类回收进展困难
        4.4.3 垃圾分类回收改进办法
    4.5 本章小结
5 对伪生态现象的举措与展望
    5.1 对伪生态现象的引导
        5.1.1 设计师角度
        5.1.2 产品受众角度
    5.2 对伪生态现象的展望
        5.2.1 建立产品生态评价体系
        5.2.2 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5.2.3 碳足迹核算
    5.3 生态评价体系运作流程
    5.4 对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的改良设计
        5.4.1 相关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
        5.4.2 一种并网型光伏充电站的改良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LCA软件及其开发机构
附录B 碳足迹定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追寻“德气”的人生:大理诺村女性社会性别建构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田野点与方法论
    四、概念、框架与意义
第一章 身体行为与女性“德气”
    第一节 “健美勤劳”:身体关注与女性“德气”
        一、对面部的关注与时代变迁
        二、对手部的关注与时代变迁
        三、对足部的关注与时代变迁
    第二节 “进退有度”:诺村女性的身体动作
        一、身体动作与女子“德气”
        二、社会阶层、身体技能与女性“德气”
    第三节 怎么穿:服饰行为与女性“德气”
        一、有德气的穿着打扮:诺村女性的服饰
        二、为谁而美?
    第四节 “没有德气”的女性身体:破坏传统的身体惯用语
        一、对传统女性身体形象的破坏
        二、对传统女性身体行为的破坏
    小结
第二章 日常生活节奏与女性“德气”
    第一节 诺村女性的一天:日常生活节奏的“变”与“不变”
        一、变化的日常生活节奏
        二、不变”的“德气”衡量标准:以“勤”为中心的日常生活节奏
    第二节 年度时间安排:纵向时间历程中的诺村女性
        一、盐业生产时期的日常生活节奏:与卤水的“旺”“淡”同步
        二、农业生产时期的日常生活节奏:与劳作周期与自然节律同步
        三、旅游经营时期的日常生活节奏:与人潮的“旺”“淡”同步
    小结
第三章 特定空间中的行为与女性“德气”
    第一节 固化空间中的行为与女性“德气”
        一、神圣空间中的女性与行为
        二、世俗空间中的女性与行为
    第二节 出行空间中的行为与女性“德气”
        一、出行空间中的人际互动:串门、走亲戚与做客
        二、逸出日常边界的体验:外出旅行
    小结
第四章 两性关系、婚姻家庭与女性“德气”
    第一节 “老实”——两性关系与女子“德气”的衡量
        一、婚前的两性关系与女子“德气”
        二、婚后的两性关系与女子“德气”
    第二节 从“相夫”到“共建小家庭”:婚姻家庭与女性“德气”的衡量
        一、从“相夫”到“共建小家庭”:“德气”衡量标准的变迁
        二、婚姻冲突:“女的更不有德气一些”
        三、传统“德气”衡量标准对女性的控制:“尽量不离”
        四、冲破惯习:离婚的女性
    第三节 “有德种德,以贤继贤”:生育行为与女性“德气”的衡量
        一、生育子女:衡量女性“德气”的重要标准
        二、不能生育的女性
    第四节 职业选择与女性“德气”的衡量
        一、相夫教子:传统女性的职业选择
        二、女性职业选择的改变
        三、冲突——惯习的破坏者
    小结
第五章 “德气”衡量标准的生成:从惯习的双重历史性说起
    第一节 “德气”衡量标准的系统生成:井地文化与诺村社会性别建构
        一、“井地文化”的形成背景与过程
        二、诺村“井地文化”的特点
        三、井地文化背景下的诺村社会性别
    第二节 “德气”衡量标准的个体生成:诺村女性的个体社会化
        一、婴幼儿养育
        二、家庭教育
        三、学校教育
        四、新媒体环境下的性别教育:微信、微博、网络中诺村女孩
    小结
结论
附录: 田野图片资料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特色未成年人司法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我国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未成年人司法的概述
    第一节 中国未成年人司法的发展与现状
        一、中国对未成年人特殊规定的历史沿革
        二、中国未成年人司法的现状
    第二节 中国未成年人司法的发展困境
        一、未成年人法律规定缺乏体系性
        二、未成年人司法缺乏独立性
        三、未成年人案件的受理缺乏全面性
        四、未成年人保护处遇体系缺乏健全性
    第三节 未成年人司法在全球的发展及特征
        一、世界三大未成年人司法模式的发展
        二、现代未成年人司法的三大特征
    第四节 中国未成年人司法的路径选择—体系化
        一、体系化作为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的研究方法
        二、中国未成年人司法体系化的基本构想
第二章 体系化未成年人司法的思想理念
    第一节 未成年人司法产生的基础——“国家亲权”理论
        一、国家亲权的起源
        二、国家亲权在美国未成年人司法中的延伸
        三、国家亲权的基础:家长主义
    第二节 国际未成年人司法原则——儿童利益最大化理论
        一、“儿童利益最大化”的沿革与发展
        二、儿童利益最大化在发展中的困境与应对
    第三节 中国特色未成年人司法理念的选择
        一、中国未成年人司法理念的评析
        二、中国未成年人司法理念的选择
        三、中国未成年人司法理念的实质要求
第三章 中国未成年人司法体系的适用范围
    第一节 法律适用的主体
        一、“未成年人”概念的选择
        二、未成年人年龄范围的界定
    第二节 法律适用的侵害行为
        一、我国现行未成年人行为的法律规制
        二、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三、未成年人的触法行为
        四、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第三节 法律适用的被害案件
        一、当前我国未成年人被侵害的主要特征
        二、未成年人被侵害的主要情形
第四章 中国特色未成年人司法组织的体系性构建
    第一节 少年法院的构建
        一、中国少年法庭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国少年法院创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中国特色少年法院的基本构思
    第二节 未成年人警务机制的构建
        一、域外未成年人警务制度
        二、公安机关在未成年人司法中的作用及职责
        三、中国未成年人警务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四、中国构建未成年人警务制度的设想
    第三节 中国未成年人检察制度的构建
        一、中国未成年人检察制度的发展与困境
        二、中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调整与重构的可能性
        三、中国特色未成年人检察机制的构建
    第四节 未成年人司法社工机制的创建
        一、社工在未成年人司法中的角色优势
        二、社区工作与未成年人犯罪
        三、社工与未成年人保护
        四、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
第五章 中国特色未成年人案件的审理机制
    第一节 未成年人案件审理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兼顾保护原则
        二、全面调查原则
        三、迅速简易原则
    第二节 未成年人案件审理的特殊制度
        一、不公开审理制度
        二、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
        三、社会调查制度
    第三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的基本程序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侦查
        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查起诉
        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判
    第四节 未成年人民事权益保护案件的审理
        一、中国关于未成年人民事权益保护案件的现行规定
        二、中国当前未成年人民事保护案件审判机制的缺陷
        三、中国特色未成年人民事案件审判制度的构建
    第五节 未成年人行政司法保护案件的程序性探索
        一、中国未成年人行政案件审判的基本情况
        二、中国未成年人行政审判的现状
        三、中国特色未成年人行政审判机制的构建
第六章 中国特色未成年人保护处遇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未成年人被害救助制度的构建
        一、未成年人被害救助的概念及基本理念
        二、未成年人被害救助机制的构建
        三、未成年人被害预防机制
    第二节 触法未成年人的保护处分
        一、未成年人保护处分的界定
        二、未成年人保护处分实践与问题
        三、中国特色未成年人保护处分的完善
    第三节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处罚
        一、未成年人刑事处罚的基本理念
        二、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处罚的适用
        三、未成年犯罪人的矫正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9)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五、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校长领导行为的意蕴
    一、校长领导行为的内涵
        (一)领导行为及相关概念辨析
        (二)校长领导行为
        (三)校长领导行为的特殊性
    二、校长领导行为的相关理论
        (一)校长领导行为的人性论
        (二)校长领导行为的环境论
    三、校长领导行为的内容与标准
        (一)校长领导行为的内容
        (二)校长领导行为的标准
第二章 校长领导行为的现状描述
    一、课程领导行为
        (一)课程愿景的形成
        (二)课程愿景的转化与落实
        (三)课程领导行为的外部互动网络
    二、教师团队建设行为
        (一)团队建设愿景的生成
        (二)团队建设的运行过程
        (三)团队建设的外部支持与挑战
    三、学校文化建设行为
        (一)学校文化愿景的规划
        (二)学校文化的内部打造
        (三)学校文化外部网络的建构
第三章 校长领导行为的问题透视
    一、领导行为目标失当
        (一)前瞻性不足
        (二)人性维度式微
        (三)共享性弱化
    二、领导行为方式僵化
        (一)缺少与教师的对话
        (二)缺乏对教师的激励
    三、领导行为力量失衡
        (一)保持学校与政府间的开放系统
        (二)坚守学校与家长间的封闭系统
第四章 校长领导行为的问题归因
    一、校长个人因素的制约
        (一)校长的教育观念
        (二)校长的教育特质
        (三)校长的成长经历
    二、学校组织文化的浸染
        (一)权力距离的牵绊
        (二)不确定性规避的制约
        (三)社会性别角色的约束
        (四)教师个人主义文化的冲击
    三、社会因素的钳制
        (一)家长对校长领导行为的干扰
        (二)政府对校长领导行为的辖制
        (三)社区环境对校长领导行为的限制
第五章 校长领导行为的优化路径
    一、坚守领导行为的教育性
        (一)领导行为教育性的回归
        (二)走向教育性的自我完善
    二、变革领导行为的方式
        (一)以对话作为领导教师的行动指南
        (二)以激励作为领导教师的行动方略
    三、厘清领导行为的边界
        (一)政府管理学校的逻辑
        (二)政府管理学校的有限性
        (三)政府与学校边界的重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高中专用教室建设研究 ——以上海市S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专用教室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专用教室
        (二)专用教室建设
    三、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范围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一)专用教室方面的研究
        (二)教室空间方面的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一)对教室内部物理配置的研究
        (二)对教室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三)对教室影响教学效果的研究
    三、文献评析
        (一)专用教室全面研究较少
        (二)教室空间缺乏实证研究
第三章 高中专用教室建设的现状
    一、学校整体情况
        (一)学校简介
        (二)学校课程设置
    二、学校专用教室概况
        (一)专用教室分类
        (二)专用教室地理分布
    三、学校专用教室建设情况分析
        (一)设计
        (二)使用
        (三)管理
        (四)维护
第四章 高中专用教室建设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专用教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
        (二)使用
        (三)管理
        (四)维护
    二、专用教室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处于起步阶段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二)有待提升的对于专用教室的观念
        (三)高考导向与校务工作繁忙的现实
第五章 高中专用教室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鼓励开展专用教室建设方面研究
    二、学生需求作为专用教室建设起点
    三、鼓励更多教师参与专用教室建设
    四、平衡教室的使用频率与使用效果
    五、重新梳理专用教室的管理与维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专用教室建设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专用教室建设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三:对比实验测试问卷
附录四:课例教案:PointsofView《不同观点》
致谢
附件

四、一小时建成网络办公室的正方EOE(论文参考文献)

  • [1]C市新建公办幼儿园园本教研的个案研究[D]. 石礼敏. 成都大学, 2021(08)
  • [2]儿童绘本馆室内空间与家具使用后评价研究[D]. 杜船.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库伦旗实验小学百年教育研究[D]. 包佩涵.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河南安阳豫北棉纺治厂建筑与环境现状调研[D]. 赵俊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成都市自然通风办公建筑室内热环境营造策略研究[D]. 李波.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工业设计中的伪生态设计研究[D]. 刘嘉豪. 西华大学, 2019(02)
  • [7]追寻“德气”的人生:大理诺村女性社会性别建构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研究[D]. 苏醒. 云南大学, 2018(04)
  • [8]中国特色未成年人司法体系的构建[D]. 肖姗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9]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研究[D]. 乔资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0)
  • [10]高中专用教室建设研究 ——以上海市S学校为例[D]. 周曾娇.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标签:;  ;  

一小时内建成网络办公室的方形EOE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