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政治普查中的六个“对”

正确处理政治普查中的六个“对”

一、正确处理政治总复习中的六个“对子”(论文文献综述)

杨宇轩[1](2021)在《新高考选考背景下高中教学变革研究 ——以湖北省荆州市X高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许冲冲[2](2021)在《龙门书局中小学教辅图书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罗茜[3](2021)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表现性评价应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评价要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可见,新课标中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上都做出了要求,因此,研究表现性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问题解决的方案以及方案效果的实证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表现性评价是依据学生在任务情境中的真实表现而做出的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复杂能力进行评价,所以表现性评价顺应了评价改革的趋势,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研究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评价研究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表现性评价、核心素养与表现性评价以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和项目式学习进行了相关研究;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表现性评价的认识情况以及使用情况的现状;通过进一步分析表现性评价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依据,基于新课程标准设计表现性评价的目标、表现性任务以及量规的实施程序,并以项目式学习为例设计了实施的策略。选择柳州某高中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进行三轮行动研究,结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品、量规以及学习反思的分析,探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表现性评价的效果,并根据分析结果不断改进评价的方案。最后,通过问卷调查、观察等形式对学生实施表现性评价后的态度和学习体验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表现性评价应用策略有助于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的最终策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通过对表现性评价的三要素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然后通过三轮行动进行实施,依据项目学习的流程四个阶段,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最后通过总结评价表、观察情况等进行总结和反思;并且此策略对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表现性评价的使用促进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

尚迪[4](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差异性议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修改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围绕议题式,打造活动型学科课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表明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议题式教学法,将成为该学科教学的大势,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急需破题的时代命题。然而,高中生的个体差异性乃客观存在,教材的知识体系在教学实践中面临重新分割与重组,以及课堂本身的差异化与单元设计的模块化等因素客观存在,作者据此创造性地提出“差异性议题式教学”,以此回应与落实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论文由五个部分构成。导论:从高中思想政治课差异性议题式教学的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这是本文的逻辑起点。第一章:思想政治课差异性议题式教学的概述。明晰高中思想政治课差异性议题式教学的含义,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差异性议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思想政治课差异性议题式教学的动因和价值。揭示差异性议题式教学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缘由,并证实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差异性议题式教学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第三章: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差异性议题式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学观察与问卷调查,了解该方法的教学现状,分析潜在的症结,并作理性的归因分析。第四章: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差异性议题式教学的对策建议。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教学实习经验,针对问题及归因分析,提出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差异性议题式教学的对策建议。“差异性议题式教学”实乃新鲜事物,要得到学界的承认和践行,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研究者当进一步揭示其操作上的便利性和实践上的效用性,才能彰显它的差异性存在和价值。

张中华[5](2021)在《高中地理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地理学困生”即地理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在常态学习过程中,难以或无法达到地理课标要求的学生。学生学习困难是当前教育界共同关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相比,对学习的理论性、综合性、系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高中地理学困生群体日益庞大。高中地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查明其形成原因及提出有效的转化策略,是学校和教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笔者所在的洛阳市栾川县中学为例,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查明地理学习困难的原因、提出转化策略和反思转化效果。该结果对素质教育、学困生个人全面发展、学生失学辍学、社会及家庭和谐等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针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过程、具体表现形式、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转化策略。根据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为内因主导型和外因主导型。内因主导型主要有:(1)内驱力不足型、(2)习惯不良型、(3)意志薄弱型、(4)问题卡脖型。外因主导型主要有:(1)教师影响型、(2)学校影响型、(3)家庭影响型。为此,针对内因型学困生提出了以下策略:(1)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和信心、强化地理学习动机。(2)课前预习、课上质疑、课后复习,制订地理学习计划、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3)加强挫折教育、引导客观归因、注重专注度和注意力的培养。(4)优化地理学科认知结构、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外部环境影响型转化策略是:(1)强化赏识教育,做有温度的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创新地理授课方式。(2)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健全各学科均衡发展机制;开发地理校本课程,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3)结合学生实际,树立适当的期望值;转变教育方式,重视情感关爱,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在文章最后,选取一名高中地理学困生进行案例研究和实践转化。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分析获取该高中地理学困生相关信息,结合内外影响因素对其进行分类。在转化原则和总策略的指导下,参照具体策略进行转化。结果证明,在理论指导下,积极付诸于实践,学困生是可以被转化的。总之,学困生的转化过程是复杂繁琐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学困生有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对其转化要充满信心和耐心。既要帮助学困生寻找学习障碍的因素并辅助其积极转化,又要防止各种学习障碍问题的产生。

杨楚君[6](2020)在《中韩初级汉语综合教材对比分析 ——以《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与《掌握汉语(第1、2册)》为例》文中指出为提高对韩汉语教材的编写质量,本文采用数据统计法和定量分析法对《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Ⅰ、Ⅱ)和《掌握汉语》(第1、2册)的编排设计、语音、课文和练习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韩国学习者汉语教材使用情况及其偏好的调查结果来分析两套教材的优点与不足。本文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两套教材安排语音学习的时间较长,贯穿了整个初级学习的过程。但《博雅汉语》涵盖的语音项目较少,且对语音内容的讲解过于简单,与韩国学习者的需求不符。(2)《博雅汉语》课文类型丰富,但第Ⅱ册总体的课文难度较大,不适合初级学习者学习。《掌握汉语》课文难度适中,但只有对话体课文,类型较为单一。在课文话题方面,《掌握汉语》与韩国初级学习者喜爱的话题匹配程度更高;《掌握汉语》与韩国成年学生喜欢的话题匹配程度比《博雅汉语》更高。(3)按照韩国初级学习者的喜爱程度高低对8类母话题排序,依次是:情感>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个人信息>政治与经济>自然与科学>文化>文学故事。

张鑫婕[7](2020)在《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拨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它通常指测试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对反拨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在丰富测试学相关理论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发展。但在国内,反拨作用研究发展相对缓慢,高考作为国内第一大考,针对高考的反拨作用实证研究较少,针对高考中阅读理解部分对教学的反拨作用的研究更少。基于此,研究者尝试开展此项研究。本研究以语言测试有关理论、Alderson和Wall的反拨作用假设输入假说为理论基础,以S地区X中学高中英语教师及其阅读教学课堂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课堂观察法对教师的阅读教学进行观察记录,辅之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深入探究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对教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的反拨作用。具体的研究问题如下:(1)2015-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II卷阅读理解试题在考查内容及考查形式上有何特点?(2)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对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的反拨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描述和分析,研究者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在考查内容上,题材选材丰富,贴近学生生活,价值导向明确,突出了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全国Ⅱ卷最关注的是“理解文中具体信息能力”,其次是“理解文章基本结构”的能力,由此可见高考对阅读技能的考查以基础为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语篇结构;在考查形式上,每年至少涉及三种文体,文章的体裁相对广泛。但五年间阅读题题型未发生改变,客观题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无主观题。其次,研究发现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对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具有反拨作用,对教学内容的反拨作用具体体现在教学资源的选择、考查技能的侧重点上等,且积极的反拨作用大于消极反拨作用;在教学形式上,消极反拨作用较明显,尤其体现在高三的备考阶段,在教学活动的设置、教师英语的使用以及课堂时间分配上都受到了消极的反拨作用。本研究对减小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消极反拨作用、改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以下启示:第一,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的,不为考而教。第二,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不因考试赶进度加大学生学习压力、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第三,丰富教学评价手段。第四,高三教师无法避免应试教学,但可以避免纯应试的教学。第五,教学活动可以与备考相结合,提高课堂的利用效率。

邓春艳[8](2020)在《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人民版《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比较思维是逻辑思维的一种,指人们用比较的思维看待历史现象,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对照着看,发现其中异同,揭示历史现象的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本质与规律。新课程改革强调“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获得成长。新课改实施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教学不再是一潭死水,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教学形式不断创新。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成长为目标,重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成长,以为学生终生学习准备条件。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逐渐由知识向思维、能力倾斜,高考试题越考越活,在考查学生历史基础的同时,更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考查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比较思维是思维形成的开端,亦是历史学习中最重要的思维之一,研究高考题发现,每年历史高考中对历史比较思维的考查占据了不少分值,亦是学生在高考中难以攻下的堡垒。因比较思维具有抽象性,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亦是一项挑战。本文从五个部分入手,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进行详细、系统的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对本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加以说明,阐述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目标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部分,概述历史比较思维能力,重在解释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内涵、构成,分析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理论支撑,并结合高中历史学习的需要、高考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探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笔者广泛地阅读文献、整理文献,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总结出五点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策略,即教授学生比较法知识;扎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整合教材,创设比较问题情境;注重由方法向思维的转变;拓展学生视野,培养概括能力。第四部分,笔者以人民版必修二《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教学设计为例,将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新课教学中,具体地说明在新课教学中如何落实对学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培养,《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有大量的比较资源,是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的不错选择。最后一部分,笔者在两种层次班级——优生班和普通班分别授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课后,通过调查的方法和访谈的方法,在两个班级分别发放问卷,问卷包括十个单项选择题,收回问卷并对问卷进行统计,并在两个班级分别找三位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在此次教学实践中的整体学习情况,同时对授课的两种层次班级学习情况进行比较,以为笔者提供反馈,结合得到的反馈信息,进行反思,总结出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需要注意的事项。本文试图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反思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提出一些实践性强、可操作的建议,以为笔者今后的教学提供一点思路和方向,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笔者粗浅的想法。

樊春燕[9](2019)在《“知识树”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云南蒙自一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知识树”是由一个主题或知识点发芽,从根部开始向上生长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基本模式,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被人们普遍接受和采用。高中的各门课程都要求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在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不断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该文从“知识树”教学法的选题缘由出发,涉及现有文献的一些综述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论工具、研究方法等方面我都进行了详细的阅读和思考,本研究则以现行任教的学校——蒙自一中为例进行“知识树”教学法的运用研究。该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树”教学法在云南蒙自一中的运用,包括“知识树”教学法内涵和特点的简介还有目前高中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些思考和探索以及“知识树”教学法运用依据和要求,运用要求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论述,其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角度又都具体从三个维度分开进行详细论述,分别是从教材的掌握运用条件、考点知识体系结构的掌握运用条件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二是蒙自一中思想政治课“知识树”教学法的运用内容,运用内容则是整个章节的重中之重,该部分分别从新授课和复习课两个角度进行实证论述,其中每一个角度又具体从两个维度进行详细论述,分别是内容简单型和内容复杂型;三是蒙自一中思想政治课“知识树”教学法运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四是蒙自一中思想政治课“知识树”教学法运用改进措施,这些措施与存在问题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从而使得这些措施更具有实操性。

陈思婷[10](2019)在《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园地”是自21世纪初诞生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个教学板块,“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仍保留了这一板块,并进行了诸多变动。本论文针对目前一线出现的“语文园地”教学困境,试图从“语文园地”板块的概念、教材定位开始,进而解析其内部结构组成,分析其训练能力指向,并在文献研究法与文本分析法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深入理解教学现状与病症,一步步构建“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策略体系,以期抛砖引玉。本文除去绪论与结语,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语文园地”基本情况的概述章,包括“语文园地”的概念、教材定位与总特点,并从学生这个角度集中阐述了“语文园地”板块的设置价值与意义。“语文园地”板块的内容与单元其他内容共同组成单元体系,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此外,“语文园地”提示与梳理了本单元学习的重难点,为学生形成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有着隐性训练的意义。更有甚者,板块内各栏目内容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各有侧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全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第二章对“语文园地”板块进行系统分析,先对部编本《语文》“语文园地”基本结构进行了解剖,再分析板块内各栏目内容,进行能力训练指向归类,总结出“部编本”在“语文园地”板块的四个方面创新点。其编写理念主要是突出“隐性训练”与“循序推进”,编写体例是部编本的总体特色的板块落实:主题与素养双线成组,其编写内容丰富多彩,系统全面,呈现方式上既科学合理,又美观大方。颇具匠心。第三章即对小学“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现状描述章,主要是通过问卷与访谈的形式了解到教学一线对于该板块的教学现状,并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总结“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语文园地”教研意识淡薄,教学实践乏力与刻板式反复训练。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客观原因在于“语文园地”板块教学难度大,再者便是有关“语文园地”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皆稀缺,加之教师素养参差不齐,实在是有待提升。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即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策略研究章节,笔者认为“语文园地”的教学目标必须实现统整化,分层设计学段目标,统筹设计单元目标以及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其教学内容的整合化策略则着眼于“语文园地”各栏目的内部整合、与选文内容的整合乃至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整合。教学过程的优化可以采用体验教学、情境教学与活动教学等策略,教学评价走向多元要做到标准化测试与表现性测试并行。此外,应加强“语文园地”教改力度。第五章则是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所产生的教学实践示例与教学反思。笔者选用了“部编本”小学《语文》第二册《语文园地六》进行教学设计,且在此基础上,反思自我教学效果。总而言之,笔者在小学“语文园地”板块的研究初衷是为寻找到良好的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学策略,以期学界能给予“语文园地”多一点观照,悉心耕耘滋养着我们的“语文园地”。

二、正确处理政治总复习中的六个“对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处理政治总复习中的六个“对子”(论文提纲范文)

(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表现性评价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施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对评价改善的需求
        3.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需要表现性评价支持过程性学习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1.表现性评价研究现状
        2.核心素养与表现性评价相关研究
        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项目式学习相关研究
        4.小结
二、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分析
    (一)核心概念界定
        1.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3.表现性评价
        4.项目式学习
    (二)研究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表现性评价的现状调查
    (一)教师调查过程、结果与分析
        1.问卷设计与编制
        2.调查过程
    (二)学生卷调查过程、结果与分析
        1.问卷设计与编制
        2.调查过程
    (三)本章小结
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表现性评价的应用策略初步设计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表现性评价的应用策略设计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情境性原则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表现性评价应用策略的提出依据
        1.表现性评价设计的三要素
        2.表现性评价与项目学习结合的优点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表现性评价的应用策略初步提出
        1.表现性评价与学习目标融合
        2.表现性评价与学习过程融合
        3.表现性评价与学习结果融合
五、应用策略的完善与修订:基于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概述
        1.研究基本情况
        2.行动研究的开展形式和学生情况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过程
        1.教学计划
        2.教学行动
        3.教学观察
        4.教学反思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过程
        1.教学计划
        2.教学行动
        3.教学观察
        4.教学反思
    (五)第三轮行动研究过程
        1.教学计划
        2.教学行动
        3.教学观察
        4.教学反思与总结
六、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表现性评价的教学效果分析
    (一)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前后测分析
        1.测量问卷编制
        2.测量问卷统计分析
    (二)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分析
        1.问卷发放设计
        2.问卷数据分析
    (三)学生成绩分析
    (四)学生作品分析
七、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构建了一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表现性评价的应用策略
        2.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此策略,并取得良好效果,证明了该策略的有效性
        3.运用表现性评价量表促进学生的过程性学习
    (二)研究不足
    (三)前景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第一轮行动研究任务单和评价量表
    附录二 第二轮行动研究任务单和评价量表
    附录三 第三轮行动研究任务单和评价量表
    附录四 表现性评价前后测关于核心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五 表现性评价后测关于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致谢

(4)高中思想政治课差异性议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1.研究创新点
        2.研究不足
一、思想政治课差异性议题式教学的概述
    (一)概念界定
        1.差异性教学
        2.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
        3.高中思想政治课差异性议题式教学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学习金字塔理论
        3.多元智能理论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差异性议题式教学的动因和价值
    (一)主要动因
        1.学生间个体差异性的存在
        2.大班额班级教学存在弊端
        3.教学有效性仍有提升空间
        4.教材知识体系需重新分割与组合
    (二)实施价值
        1.破解大班额教学之困厄
        2.回应教学有效性之诉求
        3.落实差异化与生本教育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差异性议题式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现状调查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
        1.知识体系分割不良
        2.模块化、差异性不足
        3.全纳思想体现不够
    (三)归因分析
        1.差异性议题式理解在浅表
        2.教材知识特点的把握失度
        3.学生能力状况的察知不详
四、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差异性议题式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通过合理渠道,为教学实施提供保障
        1.提供差异性议题式教学的网络学习平台
        2.鼓励高校开设全纳教师教育课程和专业
        3.增添全纳教育的理念完善教师资格考核
    (二)完善管理,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
        1.开展提升教师全纳思想的在职培训
        2.健全全纳思想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3.在学校开展小班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提升教师素质,确保议题选择的合理性
        1.深度学习新课标教学理念
        2.增强教师的逻辑思辨能力
        3.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四)关注学生需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1.教学体现学生差异性
        2.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3.采用多样化教学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思想政治课差异性议题式教学的情况调查(学生版)
附录2 高中思想政治课差异性议题式教学的情况调查(教师版)
致谢

(5)高中地理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社会背景:学困生是学校教育的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二、学科背景:新课标关于“素质教育、全面评价”的整体思想要求
        三、现实背景:学困生成为社会发展的负驱力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进展
        三、研究小结
    第四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学困生的界定
        二、高中地理学困生的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二、认知发展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高中地理学困生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访谈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选取
        三、调查问卷设计
        四、访谈实施
    第二节 结果分析
        一、总体调查与分析
        二、高中地理学困生内因调查分析
        三、地理学困生外因调查分析
第四章 高中地理学困生转化原则及策略
    第一节 转化原则
    第二节 转化总策略
        一、学困生自救
        二、学校辅助
        三、教师支援
        四、家庭协作
    第三节 分类转化策略
        一、内驱力不足型转化策略
        (一)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强化地理学习动机
        二、学习习惯不良型转化策略
        (一)改进课堂学习方法
        (二)增强课后学习自觉
        三、问题卡脖型转化策略
        (一)优化地理学科认知结构
        (二)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三)灵活运用多种地理解题方法
        四、意志薄弱型转化策略
        (一)加强挫折教育
        (二)引导客观归因
        (三)注重专注度和注意力的培养
        五、外部环境影响型转化策略
        (一)教师影响型
        (二)学校影响型
        (三)家庭影响型
第五章 高中地理学困生转化策略实例研究
    第一节 个案基本情况
    第二节 主要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二、外部原因
    第三节 转化策略
        一、总原则
        二、转化策略
    第四节 转化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之处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韩初级汉语综合教材对比分析 ——以《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与《掌握汉语(第1、2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教材编排设计
    2.1 教材宏观编排设计
    2.2 单课内部编排设计
    2.3 小结
3.语音
    3.1 语音知识的嵌入方式
    3.2 语音内容
    3.3 小结
4.课文
    4.1 课文类型
    4.2 交际角色
    4.3 课文话题
    4.4 课文难度
    4.5 课文编写建议
5.练习
    5.1 教材练习的设置情况
    5.2 两套教材的练习量对比
    5.3 语音练习
    5.4 练习编写建议
6.调查问卷的实施及结果
    6.1 问卷设计及实施
    6.2 调查对象
    6.3 调查结果
    6.4 影响调查结果的因素
    6.5 调查结果小结
    6.6 结合调查结果对教材的分析
7.总结
    7.1 研究总结
    7.2 教材编写建议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汉语版)
附录二 调查问卷(韩语版)
致谢

(7)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拨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框架
    六、研究重点
    七、研究难点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反拨作用有关研究
        (一)反拨作用理论研究
        (二)反拨作用实践研究
    二、高考英语试卷有关研究
        (一)高考英语试卷的整体研究
        (二)高考英语试卷的阅读试题部分专项研究
    三、高考英语阅读试题对英语教学反拨作用的研究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一)语言测试的功能
        (二)Alderson和 Wall的反拨假设
        (三)输入假说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反拨作用
        (二)高考阅读理解试题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文本分析法
        (三)课堂观察法
        (四)问卷调查法
        (五)访谈法
    四、研究工具
        (一)课堂观察量表
        (二)录音、转录设备
        (三)统计工具
        (四)教师调查问卷
        (五)教师访谈提纲
    五、研究过程
第四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分析
        (一)考查内容
        (二)考查形式
    二、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拨作用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二)课堂观察及结果分析
        (三)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四)综合分析及讨论
第五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一)高考阅读理解试题的特点
        (二)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对教师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反拨
    二、教学启示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考试说明》中的阅读技能
    附录2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3 教师问卷调查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X中学高三月考卷阅读部分示例
    附录 6 课堂观察部分实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8)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人民版《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综述
    1.3 本文目标
    1.4 研究方法
2 高中历史比较思维能力概要
    2.1 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2.2 高中阶段培养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理论依据
    2.3 高中阶段培养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现实意义
3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比较思维能力的策略
    3.1 教授学生比较法知识
    3.2 扎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3.3 整合教材,创设比较问题情境
    3.4 注重由方法向思维的转变
    3.5 拓展学生视野,培养概括能力
4 基于历史比较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以人民版《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为例
    4.1 设计思路
    4.2 导入设计
    4.3 教学过程设计
    4.4 课后作业设计
5 培养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结果与反思——以人民版《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为例
    5.1 优生班与普通班实践结果及分析
    5.2 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教学实践结果调查问卷
致谢

(9)“知识树”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云南蒙自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知识树”的研究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知识树”教学法的研究
        (三)文献简评
    三、基本概念
    四、理论工具
        (一)认知派学习理论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知识树”教学法在云南蒙自一中的运用依据和要求
    一、“知识树”教学法简介
        (一)“知识树”教学法的内涵
        (二)“知识树”教学法的特点
    二、蒙自一中思想政治课“知识树”教学法运用依据
        (一)“知识树”教学法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素养
        (二)“知识树”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
    三、蒙自一中思想政治课“知识树”教学法运用要求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知识树”教学法对教师的运用要求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知识树”教学法对学生的运用要求
第二章 蒙自一中思想政治课“知识树”教学法的运用内容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知识树”教学法的构建
    二、蒙自一中思想政治课“知识树”教学法的运用内容
        (一)“知识树”教学法在《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中新授课运用
        (二)“知识树”教学法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复习课运用
第三章 蒙自一中思想政治课“知识树”教学法的运用问题及原因
    一、蒙自一中思想政治课“知识树”教学法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树”教学法对学生想象力的限制
        (二)“知识树”教学法运用的灵活度较低
        (三)“知识树”教学法对文本知识的运用具有选择性
    二、蒙自一中思想政治课“知识树”教学法运用问题的原因
        (一)“知识树”模式本身缺陷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限性
        (二)高中政治课课本教材内容或是教学体系的综合性大和时政性强
        (三)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评价体系及愿景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四)高中学生身心成长需求个性化
第四章 蒙自一中思想政治课“知识树”教学法运用的改进措施
    一、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通过学习小组进行优势互补提高课堂灵活度
    三、创新使用“知识树”教学法
参考文献
致谢

(10)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概述
    第一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之概念阐释
        一、“园地”与“语文园地”
        二、“语文园地”板块
    第二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总特点
        一、综合性
        二、实践性
        三、开放性
        四、全面性
    第三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设置价值与意义
        一、一体设计,提高语用能力
        二、提要钩玄,助力形成知识体系
        三、全面训练,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第二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之系统分析
    第一节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之结构体系
        一、部编本低学段“语文园地”基本结构
        二、部编本中学段“语文园地”基本结构
        三、人教版高学段“语文园地”基本结构
    第二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各栏目内容分析
        一、识字与写字
        二、阅读
        三、写话
        四、综合性学习
    第三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的创新点
        一、编写理念:隐性训练,循序推进
        二、编写体例:主题与素养“双线”成组
        三、编写内容:丰富多彩,系统全面
        四、呈现方式:科学合理,美观大方
第三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之教学现状
    第一节 “语文园地”板块教学现状调查概述
    第二节 “语文园地”板块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现状的可观之处
        二、教学现状中的教学问题
    第三节 “语文园地”板块教学问题归因
        一、“语文园地”板块教学难度大
        二、理论与实践指导稀缺
        三、教学评价功利性突出
        四、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第四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之教学策略
    第一节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统整化
        一、学段目标的分层设计
        二、单元目标的统筹设计
        三、课题目标的整体设计
    第二节 “语文园地”教学内容整合化
        一、园地各栏目的内部整合
        二、园地与单元选文内容的整合
        三、园地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第三节 “语文园地”教学过程优质化
        一、体验教学
        二、情境教学
        三、活动教学
    第四节 “语文园地”教学评价多元化
        一、标准化测试
        二、表现性评价
    第五节 加强“语文园地”教改力度
        一、开展“语文园地”校本研发活动
        二、形成“语文园地”教改合力
第五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学示例及课例评析
    第一节 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教学示例
        一、文本解读
        二、教学设计
    第二节 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课例评析
结语悉心耕耘我们的语文园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教师教学经验选摘
附录三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教学现状访谈提纲(教师卷)
致谢

四、正确处理政治总复习中的六个“对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高考选考背景下高中教学变革研究 ——以湖北省荆州市X高中为例[D]. 杨宇轩.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龙门书局中小学教辅图书营销策略研究[D]. 许冲冲.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表现性评价应用策略研究[D]. 罗茜.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高中思想政治课差异性议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 尚迪.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5]高中地理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研究[D]. 张中华.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6]中韩初级汉语综合教材对比分析 ——以《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与《掌握汉语(第1、2册)》为例[D]. 杨楚君. 暨南大学, 2020(04)
  • [7]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拨作用的研究[D]. 张鑫婕.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8]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人民版《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为例[D]. 邓春艳. 西南大学, 2020(01)
  • [9]“知识树”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云南蒙自一中为例[D]. 樊春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策略研究[D]. 陈思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正确处理政治普查中的六个“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