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年数字热门歌曲

2002 年数字热门歌曲

一、2002数字点击(论文文献综述)

胡安琪[1](2021)在《数字图书馆注册协议格式条款实证风险解构及法治路径构建》文中指出数字图书馆用户注册协议属于单方拟定的格式条款,存在信息提示不合理、内容设定不公平的风险,需要运用法治方式进行规范,以免新技术的实施带来负外部效应。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调研注册协议样本的缔约程序和内容安排,结果发现:在信息提示方面,注册协议存在超链接嵌入协议、默认勾选同意、协议正文特别提示不合理的风险,应运用行为法律经济学的除偏策略,助推读者做出理性决策;在内容设定方面,需要针对格式条款排除读者权利、加重读者责任、减免数字图书馆自己责任的典型条款,分别针对性地介入法律的公平规制和调整。

汪风[2](2021)在《考虑水系连通的西安市黑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河流域是西安市重要的水源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缓减黑河流域甚至两安市供需矛盾至关重要,但在水资源配置方案研究中,人们仅仅考虑了水资源供需量之间是否平衡,而忽视了水资源配置水源与各行业用户之间水系是否连通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本文通过构建可视化数字水网来实现水系连通性,在水系连通的前提下,基于数字水网进行西安市黑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在水资源配置前考虑水系连通,使得水资源配置更为实际,增加水资源配置方案的可靠程度。随着“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数字化步伐不断加快,数字水网作为一种技术支撑手段,它的应用也更加广泛。那么,对于诸如水资源配置这样复杂的水利业务如何构建数字水网,基于数字水网如何实现水系连通,以及在水系连通的前提下,基于数字水网如何实现动态化配置业务呢?这便是本文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可视化数字水网实现水系连通。区别于其它数字水网,本文通过提取水网的方式来构建可视化数字水网,将数字水网拓扑概化建立其关联矩阵,从水系物理连通性、水系业务连通性两方面,进行水源与用户间水系连通性描述。根据业务内容进行组件逻辑划分、封装、发布、定制,将数字水网与业务融合来实现水系连通。(2)在水系连通的基础上,通过数字水网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业务化应用。计算各行业用水户需水和各水源可供水量,分析了在50%、75%保证率下现状年、规划年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搭建了黑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业务化应用平台。(3)在水系连通的基础上,通过数字水网实现水资源配置业务化应用。以社会、经济、生态为目标函数,建立多目标协同配置模型,对模型求解,得到2025年、2030年不同保证率下的配置方案,并通过协调度的计算方法对配置方案进行评价。在配置方案中黑河峪口以下存在部分缺水,采用用水户节水以及引汉济渭、引湑济黑调水工程置换水量供给这两种方法,来满足社会经济的供水需求,使得供水问题不再制约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刘贝贝[3](2021)在《社区人群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的研制及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我国正在进入深度老龄化进程,北京等特大城市的情况尤为严重。2019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量为371.3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6.3%。及时有效地发现老年人在健康方面的问题和健康风险,是制定老年人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维护老年人身体功能、减少疾病负担的基础。老年综合评估(CGA)已经成为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价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但目前尚缺少易于使用、可供参考的规范化社区老年人综合健康状况评估工具。现有评估工具大多由单一量表或某些特定功能量表组合而成,多强调单一专业领域内容,存在条目繁多、题目重复、耗时过长等问题,而针对社区老年人的CGA评估量表,研究报道少,多存在维度涵盖不全,特别是忽视对营养不良以及生活方式方面危险因素的筛查,缺少系统的应用研究和使用途径而未得到推广等问题。本课题综合分析全国和城市地区老年人群既往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和国外老年人群在慢病预防、膳食营养、运动、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建立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综合评估量表池,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和修改,通过预试验调整量表的语言表达,初步形成北京社区老年人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并对该量表的信度、效度、敏感性、可接受度等指标进行人群验证,同时对老年人综合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进行现况分析。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构建适用于城市社区人群健康综合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编制适用于城市社区人群综合健康状态综合评价量表,评价该综合量表在北京社区老年人中应用的信度、效度、敏感性及可接受度,并对该人群综合健康状况结果进行分析,为北京及其他城市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综合评估提供可使用的参考工具,同时为完善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政策建议。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制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综合评估简易版量表,以“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以“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2013)”为框架,相关领域文献研究为参考,构建初始量表条目池,并通过15位专家评议,形成德尔菲专家咨询表。根据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中专家打分和意见建议,筛选和修订量表条目及内容,形成初始量表。初始量表进行预试验,对量表进行表达效度进行评价,发现和修正量表在表达和初次应用中量表存在的问题,形成待验量表。而后使用待验量表在北京市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进行量表的信效度评价。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量表池:以“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依据,“中国老年人健康标准(2013)”为框架,文献检索1973年1月-2020年11月公开发表的关于老年健康评估工具的文献(包括期刊、学位论文、书籍、论文集等形式),同时参考国内外成熟量表及量表编制过程,并通过课题组及专家评阅、讨论,确定问卷维度和具体条目指标,设计条目具体下设问题和问题选项,编制量表条目池;课题小组根据量表池内容编写德尔菲专家咨询表。(2)德尔菲专家咨询:邀请50位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营养学、心理学、护理学、运动康复学等领域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熟悉研究领域、有兴趣且有意愿完成咨询的专家,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的方式将专家咨询表发给各位专家。采集专家个人信息,要求专家对各维度和条目的重要性进行评分(1-5分),并填写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的大小,并对量表的维度和条目内容提出意见建议。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束后,根据各项打分统计分析结果和专家意见,制定第二轮专家咨询表返还各位专家,继续进行第二轮函询,经过至少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形成社区老年健康综合评估初始量表。(3)预试验:采用方便抽样,由课题组成员使用初始量表对30位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和身体测量预调查,确定量表语言表达调查对象能否理解、有无歧义,身体测量能否实施,对量表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待验量表。(4)量表的信效度验证:在北京市三个区抽取1983位老年人进行量表人群验证,其中371人进行二次调查,即两周后同一调查员对96位老年人使用同一量表进行量表复测,151位老年人由不同于第一次调查的调查员进行量表重测,124位老年人使用校标量表进行量表复测。回收人群现场调查数据,对量表的信度、效度、敏感性和可接受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量表条目池的构建:北京社区老年人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共包含疾患与身体功能、认知状况、社会交往状况、日常活动和生活自理能力、饮食营养与生活方式五个维度,并增加反映肌肉状况的四项身体测量指标,最终构成40个核心条目、62个问题的初始量表池。(2)德尔菲专家咨询:邀请50位相关领域专家共进行两轮专家咨询,两轮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8.0%、100%,两轮咨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4、0.86,第一轮咨询结果维度及条目均值为3.98~4.92,满分比为0.48~0.98,变异系数≤0.34;第二轮咨询结果维度及条目均值为4.45~5.00,满分比为0.51~1.00,变异系数≤0.20;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16、0.110(P<0.01),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较好、专家意见较一致,函询结果可靠。依据界值法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讨论,最终构建的老年人健康综合评估量表有5个维度(患病状况、身体功能、认知状况、社会支持与心理、饮食营养与生活方式),30个核心条目,4个测量指标。(3)预试验:为使量表更易被调查对象理解、无歧义,适用于调查人群,方便现场实施,修改身体功能维度5道题目,认知状况维度增设提问要求,社会支持维度替换2题,饮食营养和生活方式维度对身体活动能让增加时间设定,并对1题进行修改。(4)量表的信效度验证:量表的克朗巴赫α为0.849,各维度克朗巴赫α系数为0.358-0.845;总重测信度为0.837,各维度重测信度为0.579-0.910;总评定者组内相关系数为0.899,各维度评定者组内相关系数为0.280-0.860。量表共提取1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5.65%。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GFI、AGFI为0.961、0.951,均大于 0.9,CFI、IFI 的值分别为 0.926、0.927;大于 0.90,RMSEA为0.039,小于0.080,各维度的理论模型与真实数据拟合较好,结构效度较好。调查对象高分组的得分和低分组总分及各维度得分,t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总量表和各维度量表有较好的区分度。量表平均填表时间为(12.8±4.8)分钟,量表回收率为99.2%,有效回收率为99.1%。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初步形成科学、可靠的城市社区人群的健康综合评估量表,并在北京地区进行老年人群验证,显示本量表及各维度量表基本上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评定者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校标关联效度均已通过验证,量表敏感性和可接受度较好。

李昆泽[4](2021)在《宽带数字集群终端视频场景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宽带数字集群系统是一种将语音、数据、图片以及视频等各种业务集成于一体的专业指挥调度系统,主要应用于政府、公安、应急救援、物流以及军队等部门。宽带数字集群终端视频业务具有实时视频传输功能,是宽带数字集群系统的重要业务。为了满足集群通信系统高可靠和低延迟的要求,宽带数字集群终端需要传输高质量的实时视频。视频场景检测技术能够提取出实时视频的场景,并可根据场景动态地调整实时视频的比特率和分辨率等参数,保证了实时视频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质量。将传统的场景检测技术直接应用于宽带数字集群终端,不能满足终端对场景检测高准确率和低时延的要求。因此,宽带数字集群终端视频场景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综述了国内外宽带数字集群系统及场景检测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并实现了宽带数字集群终端视频场景检测技术,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场景检测技术的宽带数字集群终端软件架构,该架构实现了宽带数字集群终端视频会商功能和视频场景检测技术,具有可拓展性强、信令收发速度快以及易于维护的特点,解决了原有的宽带数字集群终端不支持场景检测的问题。2.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阈值的加权直方图检测算法(Weighted Histogram Det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Adaptive Threshold,WHDAAT)。该算法综合考虑了视频的灰度直方图特性和亮度信息,通过对灰度直方图算法进行改进,并利用自适应阈值,在保证时延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了视频场景检测的准确率,实现了视频场景检测准确率和时延的平衡。3.利用Java和C编程语言,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开发了宽带数字集群终端视频会商模块、视频传输模块以及视频场景检测模块,实现了宽带数字集群终端视频场景检测技术。4.基于实时视频的码率和分辨率,搭建了一种专用于宽带数字集群终端的视频质量评估平台。阐述了宽带数字集群终端视频场景检测技术的验证方案和验证内容,验证了终端视频会商功能和场景检测技术的有效性,并对场景检测技术的准确率、检全率、调和平均值以及平均时延等性能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实现的宽带数字集群终端视频场景检测技术满足终端对准确率和时延等指标的要求。

崔晓龙[5](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朱田牧[6](2020)在《动态突显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视觉信息有效呈现的研究中,突显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显示技术。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为人们带来了海量信息,以往的传统突显技术已经很难有效从众多信息中突出显示最为重要的信息,因此有必要发展出一种新型突显技术以结合实际需求弥补这一不足。本研究提出一种新型显示技术——动态突显技术,该技术可以在与视觉搜索任务有关的目标呈现方式中,根据任务要求或目标特征,优先突显多个目标中的重要目标,从而提高视觉搜索效率。本研究中首先验证动态突显的有效性,然后考察两个影响因素高低记忆负荷和时间压力对动态突显有效性的影响,共由三个实验构成:实验一证实了动态突显的有效性;实验二比较了高低记忆负荷下,动态突显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作用;实验三研究时间压力下动态突显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作用。最后,在上述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动态突显的特点,并提出若干动态突显的适用条件。本研究得出以下五个结论:(1)在多目标视觉搜索任务中,当不区分目标重要程度时,传统突显绩效较高;当区分目标重要程度时,动态突显绩效较高。(2)在区分目标重要程度的多目标视觉搜索任务中,动态突显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显示方式。(3)与传统突显相比,动态突显短时程的绩效受记忆负荷的影响较小。(4)与传统突显相比,动态突显短时程的绩效受时间压力的影响较小。(5)与传统突显相比,动态突显是一种在短时程内具有稳定优势的显示方式。

左妹华[7](2020)在《消费者隐式偏好视角下的品牌动态竞争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全球物流服务业的兴起,使电子商务活动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品牌经营企业因电商平台的进驻门槛低,店铺的运维及产品展示成本较实体店大幅缩减,从而使电商平台中零售商规模日益庞大,不断增长的产品供应商使平台中品牌间的竞争力异常激烈;与此同时,在各种网络信息及层出不穷新品牌的刺激下,消费者品牌依赖的程度不断递减、多样性寻求的欲望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品牌经营企业若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拥有一席之地,则需根据消费者隐式偏好的动态信息,预测其真实的行为意向,以便品牌经营企业实施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同时,根据消费者隐式偏好的动态信息可识别品牌间及品牌内竞争关系实时演化的完整过程,这对品牌生产企业的战略管理至关重要。为实现上述目标,本研究从反映隐式偏好信息的消费者在线时序搜索行为出发,采用认知理论、考虑集理论、嵌入理论及信息融合理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局部多项式回归模型、Louvain社区检测法、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空间自回归及FGM双变量关联模型等方法,设计两个关系平行和两个关系递进的子研究,探讨如何根据反映隐式偏好信息的消费者在线时序搜索行为分析品牌间的竞争关系。研究一采用认知理论、数据挖掘技术和局部多项式回归模型探讨消费者对新品牌的认知过程与品牌竞争力间的关系;研究二采用考虑集理论、Louvain社区检测法对品牌间及品牌内非对称竞争关系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可视化,采用混合回归的方法分析导致品牌间竞争关系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并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验证增强品牌竞争力方法的有效性;研究三采用嵌入理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及空间自回归模型探讨动态非对称竞争社交网络中,节点的位置指标对品牌竞争趋势的影响;研究四采用信息融合理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及FGM双变量关联模型,分析消费者时序行为关联信息对其真实行为意向预测准确度的影响,进而,根据准确预测的消费者行为意向预估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从消费者认知过程的“纵向”视角,可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电商平台同类产品中,品牌浏览与选择的整体情况都服从1/9法则;(2)冲动型消费者具有倒V型的品牌认知过程,而谨慎型消费者的品牌认知过程为双V型;(3)当消费者对新品牌的认知程度达到50%时,该品牌的竞争力与消费者具有100%的认知程度并无差异。从同一购物历程中消费者对各品牌进行比较的“横向”视角,可得出如下研究结论:(4)品牌竞争力在不同时期都遵循波动变化的规律且品牌内相关产品组合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品牌竞争力变化的主要原因;(5)品牌动态非对称竞争社交网络中,节点的结构洞指标对品牌竞争趋势有负向影响,而中介中心性和度中心性指标对品牌竞争趋势有积极的正向影响;(6)同一购物历程中,当消费者进行相关品牌搜索时,考虑多品牌时序搜索行为关联信息更能准确刻画该消费者的行为意向,且假设连续型随机变量Tijt的密度函数服从Log-logistic分布比Weibull分布对其真实行为的拟合效果更好。理论上,本研究揭示消费者认知过程与品牌竞争力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品牌非对称竞争社交网络中节点的位置指标与品牌竞争趋势间的关系,丰富品牌竞争关系的研究视角。此外,在研究消费者真实的行为意向时,利用时序搜索行为的关联信息能更好地拟合消费者真实的行为意向,从而有更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管理上,可为品牌经营企业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及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为品牌生产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定价及市场定位提供信息参考。方法上,与多数参数估计模型相比,在分析消费者的认知过程与品牌竞争力间的关系时本研究采用非参数估计方法,同时,在分析网络节点的位置指标与品牌竞争趋势间的关系时,考虑各品牌竞争关系的空间相关性从而采用SAR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因而,在方法的选择上进行新的尝试。

孙博亚[8](2020)在《电子缔约规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今,电子交易飞速发展,实质性地改变了传统的市场交易模式,从交易规则视角观察,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电子交易需要新的交易规则,这必然对传统交易规则带来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挑战体现在合同法领域。电子合同作为电子交易的首选形式,与传统的纸质合同比较,存在众多不同之处,许多新的法律问题不断显现,尤其是在合同缔结方面。以电子信息交换作为缔约手段,给传统合同订立领域带来革命性冲击,并从根本上打破了人们对于既有意义上缔结合同的认识,由于电子通信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具有无纸化和电子化的特点,使得电子合同缔结的诸多环节与传统的纸面缔约存在本质区别,如果继续适用传统的缔约规则调整电子缔约,难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因而,对以规制合同缔结为核心的相关法律制度作出调整是十分必要的,故本文选择电子缔约规则作为研究对象,以期能为电子缔约规则的体系化建构尽一份绵薄之力。本文以电子缔约规则为着眼点和出发点,采用规范分析、法解释以及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坚持问题导向,遵循体系化探索的逻辑思路,立足于归纳分散于不同领域的电子合同缔约规则,并试图通过对相关规则的体系化整合及对比分析,以期达到对电子缔约规则进行调整、完善和改良的目的。本文的结构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从阐述电子合同的基本理论中提出问题,并进而明晰如何从制度层面打开创制电子合同缔约规则的思路。绪论讨论的问题是电子缔约制度的核心和基础问题,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本选题在当代法学理论研究中的重大价值。正文的五章以电子缔约规则为线索,分别从电子缔约意思表示规则、电子缔约主体认定规则、电子缔约的常规模式、电子意思表示错误规则以及电子格式条款缔约规则等方面对电子缔约规则进行了审视和梳理,在介绍和比较分析中,提出了本文的论题即电子合同缔约规则应当以调整、完善以及改良的思路进行制度设计。本文第一章围绕电子缔约意思表示展开讨论,集中探讨了电子缔约意思表示形式规则和电子缔约意思表示原件规则。电子意思表示形式规则,因其直接关系到电子合同是否有效的问题,故而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并想尽一切办法设法使电子缔约意思表示视同为书面形式,以便消除电子交易的法律障碍,我国现行法也通过一定立法技术,使电子意思表示归属于书面形式范畴。但是电子意思表示所具有的独有特点即无纸化和电子化,决定了电子意思表示在事实上难以被传统的书面形式所涵盖,为此,本文从应然层面对电子意思表示究竟是否构成书面形式进行了深度分析,提出了未来合同立法对电子意思表示形式应当从协调各规则统一性视角作出进一步规定。至少在目前,应当基于电子意思表示无纸化特点,以及《民事诉讼法》增加电子数据证据类型的契机,从实体法层面明确电子意思表示的电子数据形式,以利于法律系统内部的协调与配合。针对电子意思表示原件规则,是电子意思表示书面形式的必然要求,因为数据电子信息通过电子通讯方式发出后,收件人收到的电子文本不具有唯一性,收到的电子文本永远只是原件的复制件,而电子意思表示构成原件的目的是为了以书证的证据类型运用于诉讼程序,基于目前证据类型的调整,有必要对电子意思表示原件规则做出改良,制定电子意思表示原件规则。本文第二章系统地论述了电子缔约主体资格认定制度,基于网络技术对法律主体本质的冲击与挑战,本章回答了电子缔约主体需要身份识别规则的深层次原因,着力探讨了未成年人的电子缔约能力判断问题和电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问题。深度分析了缔约主体身份识别的两种主要方法即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对于未成年人电子缔约能力问题,在尊重与突破的进路中提出了调整思路。其具体调整思路包括:第一,进一步拓宽未成年人电子缔约能力的适用范围;第二,设置日常生活条款制度;第三,对于未成年人进行电子欺诈缔结的电子合同,应当依据电子合同的具体形态认定合同效力,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对关于电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的不同观点进行了评述,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人论具有合理性,在梳理缔约主体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过程中,探究了赋予电子代理人法律地位的思想根源,从而为电子代理人以主体资格入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电子代理人制度的立法选择提出了建议,即将电子代理人缔约纳入合同法律规范的调整范畴,并从立法层面界定电子代理人的概念,明确规定电子代理人进行要约和承诺的条件,建立电子代理人行为后果归属规则。本文第三章的内容是研究重点之一,本章主要以电子要约和电子承诺为线索,在常规缔约模式下讨论电子缔约规则问题,由于电子要约与电子承诺呈现出明显的技术性,因此与传统要约和承诺规则不同,需要从理论上给予全新的诠释,以便于通过对传统规则的改良,创设新的缔约规则。本文认为,电子缔约一般规则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电子要约和电子承诺的效力认定问题,因而,本章是以电子要约和电子承诺的效力判定展开讨论的。主要回答四个问题:一是如何识别电子要约;二是如何确定电子要约与电子承诺的生效时间;三是电子要约与电子承诺能否撤回;四是如何判断双方当事人已经达成了合意。针对以上四个问题的研究构成本章的全部内容。针对第一个问题,本文认为应当坚持《民法典》合同编确定的是否以缔结合同为目的的标准,综合考虑信息发布者的主观意图,根据发布信息的实际情况,评价商品或服务信息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要约条件作出判断。针对第二个问题,本文首先对传统法律规范进行了解读和诠释,通过与相关国际组织的立法进行对比研究中得到启示,本文认为应采用规定数据电文发出与到达的时间以解决生效时间问题,同时基于公平分配风险的考虑,可以设立以检索时间为生效时间的补充规则,以解决电子要约与电子承诺没有进入指定系统的问题。针对第三个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和评述不同观点,本文认为,在民事权利体系中,立法者何以赋权给当事人是基于法价值考量,是一种法政策选择的结果,权利因客观实际情况,暂时不能行驶或行驶有困难,从来都不是创设权利考虑的因素,也不应该成为不赋权给缔约主体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撤销或撤回电子意思表示是法律赋予发送人的一项权利,依据赋权规则,他人不得随意加以剥夺。至于权利人因客观实际情况,暂时不能行使或行使有困难,不应成为创设权利考虑的因素,也不应成为不赋权给缔约主体的原因。针对第四个问题,本文认为,合意达成的判断规则应围绕合意内容的范围边界加以解读,具体标准为:第一,对合同的必要条款达成一致;第二,当事人对必要条款有约定,以其约定内容进行判断;第三,受要约人不得就要约内容进行实质性变更。本文第四章对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规则进行了研究,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制度的规范目的在于解决外在表示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归责于表意人的问题,因我国没有设立意思表示错误规则,本文从司法实践入手,界定了电子错误的概念及涵盖范围,对电子错误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主要考察了美国及国际组织的立法,提出了完善我国电子缔约错误规则的建议。通过对电子缔约错误类型的划分,以及对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立法考察,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我国的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规则:第一,应当从立法层面界定电子错误的概念以及涵盖的范围;第二,应建立专门针对人为电子错误的规则;第三,在既有法律规范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动信息系统错误规则;第四,应当规定电子错误的救济措施。本文第五章亦是文章的研究重点,本章以电子格式条款缔约为进路,系统地探讨电子缔约的非个别磋商规则。本章着重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电子格式条款缔约中的合意问题,即如何确保合意的充分性与真实性;二是如何突破电子格式条款缔约困境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本文认为,应当为网络消费者提供更加合理的机会以助其了解并理解条款内容,同时对电商经营者施以必要的条款说明义务,帮助消费者在明确条款含义的基础上,做出缔约选择,提升缔约合意度。关于第二个问题,应当通过进一步提升格式条款内容的显着性、赋予网络消费者撤回权、构建冷静期制度以及设置有限阅读义务等一系列措施予以解决。结论部分,基于对电子缔约规则的体系化整理,发现电子缔约区别于传统缔约的本质属性,是整合电子缔约规则的前提,因此,本章以“电子缔约的特质对法律调整的影响”为题对论文的结论进行了阐释,由于在电子缔约过程中,电子缔约主体之间的沟通是通过数据电文的交互活动实现的,由此导致缔约双方依赖电商交易平台的指引进行缔约活动,这使得消费者作出的缔约选择具有非理性的冲动特质,在这样的前提下,法律调整电子缔约及电子合同关系的策略,恐将发生或已经发生向公私法协同调整的综合治理路径的转向。

尤乾[9](2020)在《面向虚拟现实的数字界面可用性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数字界面作为虚拟现实人机交互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取代传统硬件界面,成为虚拟现实交互技术重要特征之一。数字界面的可用性极大影响用户在虚拟现实中的交互体验,而目前的可用性评价方法更多适用于桌面交互中,其与虚拟现实可用性评价方法的兼容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目前已有的可用性评价方法大多过程繁琐,耗费时间较长。本文以虚拟现实数字界面为研究对象,结合改进的Fitts公式和相关眼动指标构建虚拟现实数字界面可用型模型,主要研究工作有:(1)虚拟现实数字界面可用性相关研究对当前虚拟现实、数字界面以及可用性的概念、原理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当前桌面交互数字界面可用性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结合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相关特点,为构建虚拟现实数字界面可用性模型提供实验范式。(2)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数字界面有效性模型研究为了解决虚拟现实人机交互小目标选择精度较差等问题,通过对原有的Fitts公式改进,提出了基于Fitts定律的有效测算捕获小目标交互时间和错误率的模型,该模型说明较小的目标尺寸对交互时间和错误率的影响较大,因此,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应该主要集中增加目标宽度上,这为虚拟现实的目标尺寸设计提供了参考。(3)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数字界面效率模型研究分析国内外基于Fitts定律的指向模型,将改进的Fitts公式应用于虚拟现实人机交互过程,通过扩展捕获目标的维度(目标大小、目标长宽比、目标运动角度)构建虚拟现实效率模型,该模型从形式上解释了小目标、二维目标和运动角度对交互时间的独立影响,能够准确预测虚拟现实数字界面人机交互时间,为相关设计人员在进行界面交互效率评估时提供有效的设计辅助工具。(4)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数字界面满意度模型研究分析国内外认知负荷与眼动指标的映射关系,选取注视时间,回看时间比率、再注视比率、眼跳比率、注视路径、瞳孔直径、六个指标评估认知负荷的大小,通过改进的NASA-TLX量表分析认知负荷大小与眼动指标相关性,确定注视时间、再注视比率、眼跳比率和瞳孔直径为虚拟现实认知负荷的最佳衡量指标,并结合熵权法构建虚拟现实满意度模型。该模型确定了虚拟现实认知负荷与眼动指标的映射关系,为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的认知负荷评估提供参考。(5)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数字界面可用性模型研究及应用结合数字界面有效性模型、效率模型和满意度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构建虚拟现实数字界面可用性模型,并对VR隧道救援模拟系统中不同功能的数字界面进行相关应用研究,最后将可用性模型与系统可用性量表评价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验证了虚拟现实数字界面可用性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提出的可用性模型为虚拟现实数字界面可用性评估提供了新方法,用户无需参与整个虚拟交互流程即可获取最优界面,为虚拟现实相关设计人员提供快速、有效的设计辅助工具,从而降低设计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用户的人机交互体验。

张翼飞[10](2019)在《数字营销平台网络价值转化与反垄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数据资源提供数字营销服务是当今互联网平台最主要的商业模式。数字营销服务的核心形式是数字广告;以提供数字广告等营销服务为主要收益来源的互联网平台就是数字营销平台。数字营销平台在运营中的两个主要目标是积聚网络价值和将网络价值转化为收益。在积聚网络价值过程中,由于网络效应作用,数字营销平台往往在消费者端占有极高市场份额。数字营销平台反垄断问题成为了政府、公众和学者持续关注的焦点。数字营销平台有着与传统企业十分不同的定价规律,其定价与平台规模之间相关性取决于具体商业模式和用户行为特征。这种独特定价规律使得以价格为核心的传统反垄断分析工具不再适用;仅通过定价变化无法有效判断数字营销平台市场势力高低,以及其行为造成的社会福利影响。建立新的理论分析工具来研究数字营销平台反垄断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本文从现实出发,分析数字营销平台商业特征,合理评估其所处市场环境,将双边市场理论与具体经济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一个以提供数字营销服务为核心的双边平台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本文提出了全新的网络价值和网络价值转化率概念,并依次分析了数字营销平台定价规律、数字营销平台市场势力来源、数字营销平台市场势力评估、数字营销平台合并及社会福利影响等问题。并指出了数字营销平台反垄断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新的Conduct-Performance-Structure范式来分析数字营销平台反垄断问题。CPS范式是依据互联网经济基本特征所选择的分析框架,符合互联网经济现实背景和发展模式,可以作为一般互联网平台反垄断分析的基本范式。2.建立了数字营销服务定价模型。依据当今互联网经济中最主要的商业模式,通过理论模型描述了数字营销平台定价规律,分析了影响数字营销平台定价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实证和案例分析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和说明。3.提出新的衡量数字营销平台市场势力方法。在仔细分析了数字营销平台独特定价规律后,定义了网络价值和网络价值转化率概念,并通过网络价值转化率来衡量数字营销平台市场势力。4.分析了垄断数字营销平台的社会福利影响。在分析垄断数字营销平台的社会福利影响时,综合考虑了平台行为、外部约束因素和研发投入的作用。5.分析了数字营销平台横向和纵向合并的社会福利影响。深入探讨了影响数字营销平台合并激励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社会福利的影响。6.明确了互联网平台反垄断基本问题,提出了数字营销平台反垄断基本思路。本文主要结论为:1.由于数字营销平台独特定价规律,通过定价高低来衡量数字营销平台市场势力无法得出确定结论。2.数字营销平台规模越大,研发投入激励越强。大型数字营销平台不但可以通过网络效应来增加社会福利,并且有更好的研发效率。3.数字营销平台的市场势力与网络价值转化率成正比,数字营销平台规模越大其网络价值转化率越低。4.数字营销平台垄断和合并的社会福利结果受到其商业模式、市场环境、研发投入、消费者行为等因素综合影响。5.数字营销平台反垄断分析一定要综合考虑平台商业模式、外部约束因素和研发投入。本文主要创新之处为:1.建立Conduct-Performance-Structure范式来分析数字营销平台反垄断问题。2.分析了数字营销平台独特定价规律,并用实证结果进行了检验。3.提出了网络价值和网络价值转化率概念。4.定义了交互约束,并分析了交互约束对社会福利影响。5.探讨了互联网平台反垄断分析的基本原则。

二、2002数字点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数字点击(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图书馆注册协议格式条款实证风险解构及法治路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数字图书馆注册协议信息提示的风险解构
    2.1 超链接嵌入协议的提示风险
    2.2 默认勾选同意的风险
    2.3 协议正文特别提示的风险
3 数字图书馆注册协议信息提示的路径选择
    3.1 注册读者的有限理性解析
    3.2 超链接的信息警示方式
    3.3 默认勾选同意的信息矫正方式
    3.4 注册协议正文的信息干预方式
4 数字图书馆注册协议内容设定的风险解构
    4.1 注册确认条款的内容设定风险
    4.2 单方变动服务条款的内容设定风险
    4.3 免责条款的内容设定风险
    4.4 读者违约管控条款的内容设定风险
    4.5 账号管理条款的内容设定风险
    4.6 专属解释权条款的内容设定风险
    4.7 个人信息授权条款的内容设定风险
    4.8 管辖条款的内容设定风险
5 数字图书馆格式条款内容设定的公平规制
    5.1 注册确认条款的公平规制
    5.2 单方变动服务条款的公平规制
    5.3 免责条款的公平规制
    5.4 读者违约管控条款的公平规制
    5.5 账号管理条款的公平规制
    5.6 专属解释权条款的公平规制
    5.7 个人信息授权条款的公平规制
    5.8 管辖条款的公平规制

(2)考虑水系连通的西安市黑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系连通
        1.2.2 数字水网
        1.2.3 水资源配置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黑河流域水资源状况
    2.1 黑河流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2 水资源量
        2.2.1 水资源分区
        2.2.2 降水
        2.2.3 地表水资源量
        2.2.4 地下水资源量
        2.2.5 水资源总量
        2.2.6 水资源可利用量
    2.3 水系存在问题及连通性分析
        2.3.1 水系存在问题
        2.3.2 水系连通状况描述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数字水网的水系连通性描述
    3.1 水系连通性内涵
    3.2 水系连通性评价
        3.2.1 DEM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2.2 水网的提取
        3.2.3 数字水网的描述
        3.2.4 数字水网可视化构建
        3.2.5 水系物理连通性评价
        3.2.6 水系业务连通性评价
    3.3 基于数字水网的水系连通实现
        3.3.1 业务组件化
        3.3.2 数字水网与业务融合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字水网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1 面向主题的业务组织方式
    4.2 需水预测业务化实现
        4.2.1 需水预测
        4.2.2 数字水网与需水预测业务化融合
        4.2.3 黑河需水预测业务化应用
    4.3 可供水量计算及供需平衡业务化实现
        4.3.1 可供水量计算及供需平衡分析
        4.3.2 数字水网与可供水量计算及供需平衡业务化融合
        4.3.3 可供水量计算与供需平衡业务化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数字水网的配置方案研究
    5.1 多目标协同配置方案
        5.1.1 多目标协同配置模型建立
        5.1.2 多目标协同配置模型求解
        5.1.3 配置方案评价方法
    5.2 多目标协同配置业务组件化
    5.3 数字水网与多目标协同配置业务化融合
    5.4 多目标协同配置业务化应用
        5.4.1 配置方案结果
        5.4.2 配置方案结果合理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社区人群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的研制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内容
    2.4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量表条目池的构建
    3.2 德尔菲专家咨询
    3.3 预试验
    3.4 量表的信度评价
    3.5 量表的效度评价
    3.6 量表的敏感性
    3.7 量表的可接受性
4 讨论
    4.1 量表编制科学性
    4.2 量表适用对象及内容
    4.3 量表信效度评价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社区老年人综合评估研究进展及应用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发表文章

(4)宽带数字集群终端视频场景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数字集群系统及场景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数字集群系统及场景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外数字集群系统及场景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选题意义和论文结构
        1.3.1 选题意义
        1.3.2 论文结构
2 基于场景检测技术的宽带数字集群终端
    2.1 宽带数字集群终端的软件架构
        2.1.1 终端软件架构的设计模式
        2.1.2 宽带数字集群终端的软件架构
    2.2 宽带数字集群终端视频会商的通信过程
        2.2.1 视频会商组建立的信令流程
        2.2.2 视频会商组修改的信令流程
        2.2.3 视频会商组删除的信令流程
        2.2.4 视频会商建立的信令流程
        2.2.5 视频会商的话语权控制的信令流程
        2.2.6 视频会商挂断的信令流程
    2.3 宽带数字集群终端的视频传输流程
    2.4 场景检测技术的性能
    2.5 本章小结
3 宽带数字集群终端视频场景检测技术
    3.1 概述
    3.2 传统的视频场景检测算法
    3.3 基于自适应阈值的加权直方图检测算法
    3.4 场景检测算法的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宽带数字集群终端视频场景检测技术的实现
    4.1 开发环境
        4.1.1 Android Studio开发平台
        4.1.2 Java语言
        4.1.3 C语言
    4.2 宽带数字集群终端视频会商模块的实现
        4.2.1 Web模块的实现
        4.2.2 信令传输模块的实现
        4.2.3 组数据管理模块的实现
        4.2.4 媒体处理模块的实现
    4.3 宽带数字集群终端视频传输模块的实现
        4.3.1 打洞模块的实现
        4.3.2 摄像头模块的实现
        4.3.3 前处理模块的实现
        4.3.4 编/解码模块的实现
        4.3.5 打/解包模块的实现
        4.3.6 渲染模块的实现
    4.4 宽带数字集群终端视频场景检测模块的实现
        4.4.1 不相似度计算模块的实现
        4.4.2 阈值计算模块的实现
        4.4.3 判决输出模块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宽带数字集群终端视频场景检测技术的验证
    5.1 验证平台
        5.1.1 宽带数字集群终端视频验证平台
        5.1.2 宽带数字集群视频质量评估平台
    5.2 验证方案
    5.3 验证内容
        5.3.1 会商组管理
        5.3.2 视频会商控制
        5.3.3 场景检测技术的有效性
        5.3.4 场景检测技术的性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 相关概念阐述
        (一)城镇老年人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三)用户体验
    三 研究现状综述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一、视觉贴近原则
        二、行为贴近原则
        三、语境贴近原则
        四、情感贴近原则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四、调研结论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一、设计总体规划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一、可用性测试
        二、设计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动态突显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背景
    2.1 相关研究
        2.1.1 突显技术的研究
        2.1.2 突显有效性的机制
    2.2 问题的提出
    2.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3.1 研究的目的
        2.3.2 研究的意义
    2.4 研究构思
    2.5 研究的创新点
3 实验研究
    3.1 实验一:动态突显的有效性研究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讨论
        3.1.5 结论
    3.2 实验二:记忆负荷对动态突显的影响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讨论
        3.2.5 结论
    3.3 实验三:时间压力对动态突显的影响
        3.3.1 实验目的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3.4 讨论
        3.3.5 结论
4 总讨论
    4.1 动态突显的有效性分析
    4.2 动态突显的稳定性分析
    4.3 基于实验结果的设计建议
5 总结论
6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消费者隐式偏好视角下的品牌动态竞争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论文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品牌竞争的研究
        2.1.1 品牌与品牌竞争力的定义
        2.1.2 品牌竞争的研究视角
    2.2 消费者隐式偏好研究现状
        2.2.1 隐式偏好与消费者行为
        2.2.2 消费者浏览行为的点击流数据
    2.3 消费者考虑集信息在品牌竞争领域的研究现状
        2.3.1 消费者考虑集信息在品牌竞争领域的研究现状
        2.3.2 考虑集信息在品牌竞争领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2.4 文献研究述评
第三章 消费者隐式偏好视角下的品牌认知与竞争力的关系研究
    3.1 引言
    3.2 局部多项式回归模型
    3.3 所建模型
    3.4 数据结构和问题分析
        3.4.1 不同类产品的购买分布
        3.4.2 类耐用品和非类耐用品的Mann-Whitney U检验
        3.4.3 建立消费者序列购买的幂律分布模型
        3.4.4 品牌的点击和购买分布
        3.4.5 品牌认知过程
    3.5 模型的估计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消费者隐式偏好视角下的品牌动态非对称竞争关系演化研究
    4.1 引言
    4.2 品牌非对称竞争关系识别
    4.3 品牌间及品牌内竞争关系的动态变化
    4.4 分析导致品牌非对称竞争力变化的原因
    4.5 提升品牌间非对称竞争力的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消费者隐式偏好视角下考虑社交网络结构特征的品牌动态竞争关系研究
    5.1 引言
    5.2 因变量
    5.3 自变量
        5.3.1 结构洞
        5.3.2 中介中心性
        5.3.3 度中心性
    5.4 控制变量
    5.5 模型选择和参数估计
        5.5.1 基准模型
        5.5.2 空间自回归模型
        5.5.3 模型选择
    5.6 结果分析与鲁棒性检验
        5.6.1 结果分析
        5.6.2 结果鲁棒性检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考虑消费者异质性及隐式偏好时序关联性的品牌竞争关系研究
    6.1 引言
    6.2 建模
        6.2.1 基准模型
        6.2.2 关联模型
        6.2.3 参数估计模型
    6.3 数据概述
        6.3.1 消费者浏览情况描述
        6.3.2 浏览同类产品的消费者特征
    6.4 参数估计
        6.4.1 考虑消费者整体行为的参数估计
        6.4.2 参数估计结果的鲁棒性分析
        6.4.3 考虑消费者异质性的参数估计
    6.5 本章小结
结论
    C.1 主要的研究结论
    C.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C.3 管理启示
    C.4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附录

(8)电子缔约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理论立场的预设
    五、论文框架
第一章 电子缔约意思表示
    第一节 电子缔约意思表示形式
        一、电子缔约意思表示概念
        (一)贸法会对电子缔约意思表示的界定
        (二)我国法对电子缔约意思表示的界定
        二、电子缔约意思表示法定形式
        (一)贸法会的解决方案
        (二)我国法的解决策略
        三、电子缔约意思表示法定形式再思考
        (一)电子缔约意思表示与传统书面形式不具有涵盖关系
        (二)电子缔约意思表示具有与书面形式并列存在的规范价值
    第二节 电子缔约意思表示原件
        一、电子意思表示书面形式对原件的要求
        (一)传统法律中的原件
        (二)电子缔约意思表示要求原件的原因
        二、解决电子缔约意思表示原件要求的立法例
        (一)联合国的立法
        (二)美国的相关立法
        三、我国立法上的电子意思表示原件规则
第二章 电子缔约主体资格的认定
    第一节 电子缔约人的主体性
        一、电子缔约主体的双重属性
        (一)电子缔约主体的自然属性:虚拟性
        (二)电子缔约主体的法律属性:法律性
        二、电子缔约主体真实身份的确认方法
        (一)确认电子缔约主体真实身份的必要性
        (二)确认的方法: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
    第二节 电子缔约能力:以缔约主体资格认定为分析视角
        一、自然人电子缔约能力的认定
        (一)电子缔约能力的法律构造
        (二)未成年人电子缔约能力的认定标准:传统与创新
        二、企业电子缔约能力的认定标准
        (一)认定依据
        (二)关于企业缔约能力的实务解决现状
        (三)我国关于企业电子缔约能力制度的立法完善
    第三节 电子代理人
        一、电子代理人概念
        (一)含义
        (二)特征
        二、电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
        (一)关于电子代理人法律地位的学说观点及评析
        (二)电子代理人具有主体性的理论基础
        三、电子代理人的行为归属
        (一)电子代理人行为归属的立法
        (二)电子代理人行为后果归属
        (三)电子代理人缔约程序
        四、我国电子代理人制度的立法思考
        (一)现行立法缺陷分析
        (二)美国《统一计算机交易法》的规定及借鉴
        (三)我国的立法选择
第三章 电子缔约的常规模式
    第一节 电子要约
        一、电子要约基本问题
        (一)电子要约的成立条件
        (二)电子要约的识别与电子要约邀请
        二、电子要约的特殊法律问题
        (一)电子要约的生效
        (二)电子要约的撤回与撤销
    第二节 电子承诺
        一、电子要约的成立条件
        二、电子承诺的方式选择
        (一)我国法关于电子承诺方式的规定
        (二)电子承诺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三、电子承诺的发出与生效
        (一)电子承诺的发出与承诺有效期的确定
        (二)电子承诺的生效时间与地点
        四、电子承诺的撤回
    第三节 电子合同成立
        一、电子合同成立概说
        (一)电子合同成立的本质:合意的形成
        (二)电子合同成立的外观要件
        二、电子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
        (一)电子合同成立时间
        (二)电子合同成立地点
        三、我国关于电子合同成立规则的不足与完善
        (一)明确约定优先规则
        (二)明确界定特定系统指当事人可以控制的邮件系统
        (三)规定检索到达时间的适用规则
第四章 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
    第一节 电子意思表示错误的司法实践—以网络标价错误为例
    第二节 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含义
        一、学界对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的界定
        二、本文的界定
        三、电子错误的类型
        (一)人为电子错误
        (二)自动信息系统错误
    第三节 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的立法考察
        一、主要国家的立法
        (一)美国
        (二)加拿大
        二、国际组织的立法
        (一)贸法会的《电子商务示范法》
        (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英文简称PICC)
        (三)贸法会的《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
        三、关于上述立法的评述
    第四节 我国关于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的立法解决
        一、关于电子缔约意思表示错误的法律救济
        (一)人为电子错误的法律救济
        (二)自动信息系统错误的法律救济
        二、立法完善
        (一)从立法层面界定电子错误的概念以及涵盖的范围
        (二)建立专门针对人为电子错误的规则
        (三)在《电子商务法》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动信息系统错误规则
        (四)设立电子错误救济规则
第五章 电子格式条款缔约
    第一节 电子格式条款概说
        一、电子格式条款的规范解析
        (一)电子格式条款缔约方式简述
        (二)既有法律框架下的格式条款:概念、特点及法价值目标
        二、缔约语境下的电子格式条款
        (一)电子格式条款的涵义
        (二)电子格式条款的特征
        (三)缔约视角下的电子格式条款类型
    第二节 电子格式条款订入规则
        一、合理提请网络消费者注意规则
        二、网络消费者同意订入规则
        (一)电子格式条款缔约中的合意本质
        (二)合意的保障规则
        三、电子格式条款订入的限制规则
        (一)异常条款排除规则
        (二)不得与个别约定条款相抵触规则
    第三节 电子格式条款缔约的困境及突破路径
        一、电子格式条款缔约困境
        (一)消费者的认知局限与缔约策略选择的困境
        (二)信息不对称与消费者知情决策的困境
        (三)合意规则面临的困境
        二、缔约困境的突破路径
        (一)进一步提升条款内容的显着性
        (二)构建冷静期制度给消费者以反悔权
        (三)进一步完善电商经营者的信息披露义务
        (四)设置网络消费者的有限阅读义务
结论:电子缔约的特质及其对法律调整的影响
    一、交易对象选择和缔约决策在电商平台限定的信息环境下进行
    二、缔约对象主体资格和资信的审查完全由电商平台控制
    三、缔约内容(基本条款)几乎全部由电商平台制定
    四、法律调整电子缔约策略的可能转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9)面向虚拟现实的数字界面可用性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界面可用性相关研究
    2.1 虚拟现实相关研究
        2.1.1 虚拟现实的概念和应用
        2.1.2 虚拟现实的发展及趋势
    2.2 用户数字界面人机交互技术相关研究
        2.2.1 用户界面研究
        2.2.2 人机交互技术研究
    2.3 数字界面可用性研究
        2.3.1 可用性定义及标准
        2.3.2 可用性的发展及应用
        2.3.3 可用性的意义及展望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虚拟现实数字界面人机交互模型
    3.1 Fitts定律
    3.2 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数字界面有效性模型
        3.2.1 虚拟数字界面人机交互目标尺寸
        3.2.2 虚拟数字界面人机交互有效性实验
        3.2.3 有效性模型构建与对比分析
    3.3 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数字界面效率模型
        3.3.1 虚拟现实数字界面目标要素
        3.3.2 虚拟数字界面人机交互效率实验
        3.3.3 效率模型构建与对比分析
        3.3.4 验证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虚拟现实数字界面满意度模型
    4.1 认知负荷评估方法
        4.1.1 主观评价法
        4.1.2 生理实验测量法
    4.2 满意度模型构建
        4.2.1 NASA-TLX量表改进
        4.2.2 眼动追踪技术
        4.2.3 验证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虚拟现实可用性模型分析与应用
    5.1 虚拟现实数字界面可用性模型构建
    5.2 虚拟现实数字界面可用性模型应用
        5.2.1 虚拟数字界面分类
        5.2.2 应用实验及结果分析
        5.2.3 验证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第7章 致谢
第8章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问卷调查表
    附录B:相关实验数据
    附录C: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数字营销平台网络价值转化与反垄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现实与理论背景
        1.1.1 互联网平台崛起
        1.1.2 互联网平台类型
        1.1.3 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与数字营销
        1.1.4 互联网平台反垄断问题与争议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1 理论意义与价值
        1.2.2 现实意义与价值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双边市场与网络效应
        2.1.1 经典双边市场理论
        2.1.2 双边市场理论研究进展
        2.1.3 网络效应与用户交互行为
        2.1.4 双边市场实证研究
    2.2 双边平台反垄断问题
        2.2.1 市场势力评估
        2.2.2 平台合并问题理论研究
        2.2.3 平台合并问题实证研究
    2.3 数字营销平台商业模式
        2.3.1 商业模式与市场结构
        2.3.2 数据资源产权与垄断
    2.4 研究评述
第三章 数字营销平台定价规律与研发投入
    3.1 引言:研究框架与主要概念
        3.1.1 CPS范式
        3.1.2 数字营销平台定义
        3.1.3 市场划分与市场关联
        3.1.4 网络效应与网络价值
    3.2 数字营销平台垄断定价基本模型
        3.2.1 模型说明与基本设定
        3.2.2 模型建立
    3.3 反馈约束与最优定价
    3.4 影响最优定价的因素
        3.4.1 广告主利润对最优定价的影响
        3.4.2 点击率对最优定价的影响
        3.4.3 用户交互次数对最优定价的影响
    3.5 交互约束与最优研发投入
        3.5.1 点击率对广告主的影响
        3.5.2 交互约束和点击率对平台收益的影响
        3.5.3 数字营销平台最优研发投入
    3.6 实证分析:平台规模与数字营销服务定价
        3.6.1 现实定价方式差异
        3.6.2 样本与数据来源
        3.6.3 基本假定与模型说明
        3.6.4 相关性分析结果
        3.6.5 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6.6 实证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价值转化率与市场势力衡量
    4.1 引言:数字营销平台市场势力衡量中的特殊问题
    4.2 网络价值转化率
        4.2.1 网络价值与网络价值转化率
        4.2.2 网络价值转化率取值范围
    4.3 影响网络价值转化率的因素
        4.3.1 网络价值转化率与点击率
        4.3.2 网络价值转化率与交互次数
    4.4 数字营销平台的市场势力来源
        4.4.1 网络效应与网络价值
        4.4.2 市场势力与效用比率
        4.4.3 市场势力与网络价值转化率
    4.5 案例应用:欧美主要搜索平台市场势力评估
        4.5.1 网络价值转化率现实应用
        4.5.2 样本与数据来源
        4.5.3 市场势力评估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数字营销平台垄断与合并的社会福利影响
    5.1 引言
    5.2 数字营销平台垄断的社会福利影响
        5.2.1 数字营销平台垄断对实际转化收益影响
        5.2.2 数字营销平台垄断对基础用户福利影响
        5.2.3 数字营销平台垄断对研发投入影响
        5.2.4 社会福利与网络价值转化率的关系
    5.3 数字营销平台横向合并的社会福利影响
        5.3.1 数字营销平台横向合并激励
        5.3.2 横向合并对基础用户福利的影响
        5.3.3 横向合并对实际转化收益的影响
        5.3.4 横向合并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5.4 数字营销平台纵向合并的社会福利影响
        5.4.1 纵向合并的反垄断背景
        5.4.2 纵向合并对用户福利的影响
        5.4.3 纵向合并对实际转化收益的影响
        5.4.4 纵向合并对研发投入和网络价值转化率影响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模型推广与延伸思考
    6.1 引言:互联网双边平台反垄断基本问题
    6.2 互联网双边平台市场势力
        6.2.1 传统衡量标准失灵
        6.2.2 互联网双边平台市场势力来源
    6.3 互联网双边平台定价规律
    6.4 互联网双边平台网络价值
        6.4.1 网络价值概念推广
        6.4.2 网络价值转化率概念推广
    6.5 互联网双边平台合并的社会福利影响
    6.6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政策建议
    7.1 全文总结
        7.1.1 本文主要工作
        7.1.2 本文主要结论
    7.2 互联网平台反垄断原则与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行为独立假定证明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四、2002数字点击(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图书馆注册协议格式条款实证风险解构及法治路径构建[J]. 胡安琪. 图书馆学研究, 2021(13)
  • [2]考虑水系连通的西安市黑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研究[D]. 汪风.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社区人群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的研制及评估[D]. 刘贝贝.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4]宽带数字集群终端视频场景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李昆泽.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6]动态突显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朱田牧.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7)
  • [7]消费者隐式偏好视角下的品牌动态竞争关系研究[D]. 左妹华. 广东工业大学, 2020
  • [8]电子缔约规则研究[D]. 孙博亚. 吉林大学, 2020(08)
  • [9]面向虚拟现实的数字界面可用性研究与应用[D]. 尤乾. 贵州大学, 2020
  • [10]数字营销平台网络价值转化与反垄断问题研究[D]. 张翼飞. 上海交通大学, 2019

标签:;  ;  ;  ;  ;  

2002 年数字热门歌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