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罗拉陈进到上海交通大学

摩托罗拉陈进到上海交通大学

一、陈进 从摩托罗拉到上海交大(论文文献综述)

台晟[1](2020)在《十年饮冰 难凉热血——台商张汝京的中芯国际与中国“芯”的故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颗中国"芯"承载着梦想和屈辱,是中国人在独立自强和科技自主道路上被"卡脖子"的痛。造"芯"之路布满荆棘,中国在科技攻关的同时,还要面对先进国家的垄断、阻挠和阴谋。但历史曾经无数次证明过,我们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因为我们有着不屈的精神,有一群为之奋斗的人,他们为了中国"芯",十年饮冰而热血难凉。

丁华[2](2017)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作为高校科研活动的“指挥棒”,对高校科技创新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体系,高校科技成果的整体水平很难获得持续改进和提高。近年来,随着高校对科研活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科技成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相对于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的期盼以及大量的科技投入而言,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很低,与社会经济的实际需要还存在脱节的现象,低水平重复、良莠不齐等问题仍比较突出。本文从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入手,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其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是被评价者向评价人发出信号以及评价人对被评价者所发出的信号进行信息甄别的过程,这同时也是一个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过程。这种信息不对称首先是由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它来自于高校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复杂性特点及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两个方面。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是一种典型的行政主导的管理体制,行政力量始终是评价活动的主体,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这种行政主导的评价体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是由实际用户对高校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做出评价,行政官员和他们选出来的评审专家既缺乏对高校科技成果进行认真评价的足够动力,又缺少对高校科技成果实际情况的了解,因此在评价标准的选择上,往往只能通过论文数量、期刊的影响因子、项目的行政级别等形式上的、简单量化的主观信息和高阶信息指标来间接判断高校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奖金、职称等行政噪声的干扰,使得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后导致行政主导的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体制不但不能有效克服已有的结构性信息不对称,反而更加剧了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经典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定评价指标体系,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高校科技工作者会在权重大的指标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或者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甚至不惜采取学术造假和权力寻租的手段来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那些在现行评价指标上不擅长,不擅于钻营,不屑于造假的高校科技工作者及其真实的科技成果却往往遭遇被埋没的命运,这就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道德风险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术造假和权力寻租问题,而行政噪声导致的信息差又是学术造假的源动力。最后本文提出了抑制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建议。针对结构性因素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了取消当前“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这种不合理的课题划分模式,按照“科学课题”和“技术课题”来重新划分课题类型的主张。把原来“横向课题”的全部和“纵向课题”中的技术开发与应用部分统一定义为“技术课题”,把原来“纵向课题”中的基础理论研究部分定义为“科学课题”。将“技术课题”成果交给市场去评价,只把“科学课题”成果的评价留在行政体系内。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存在的用主观信息评价客观信息的问题,提出将主观信息客观化的的解决思路:即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高校科技工作者个体以及高校整体科技成果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存在的用高阶信息评价低阶信息的问题,本文遵循“降阶”的原则,提出了剥离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淡化职称的资源分配功能的对策建议。根据对学术造假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可知,在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客观信息差越大,信息不对称越严重,学术造假就越有利可图。要抑制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学术造假行为,一方面要减少行政噪声的干扰,另一方面需要增加对学术造假行为的惩罚措施。本文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学术造假问题的混合策略博弈模型,通过计算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发现:提高惩罚的严厉性与确定性、提高评审专家的奖励因子和降低评审专家的信息甄别成本能有效抑制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学术造假问题。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寻租问题,本文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寻租问题的混合策略博弈模型,计算出了该博弈的均衡解。根据对纳什均衡解的讨论发现:增加对设租人和寻租人的惩罚力度以及增大监督成功的概率都有利于降低监督机关的最优监督概率;增加设租人的正常收益,可以减少设租人的设租行为;降低监督人的监督成本,可以有效减少寻租行为。最后,本文提出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即构建市场导向的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包括大力发展独立的“第三方”科技评价机构、建立学术市场的声誉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评价立法工作的步伐。

曾繁旭,林珊珊[3](2014)在《调查报道的信源突破:专业常规与替代策略》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分析20062013年6个重要的调查性报道案例,对部分相关记者进行访谈,整理他们的采访手记,以探讨调查报道中信源突破的专业常规与替代策略。结论包括:画出核心信息源的脉络图以展开搜索,是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步骤;逼近核心信息源并且获得突破,则往往需要调查记者善于厘清新闻事件中的利益链条以及信息源在其中的位置;当遇到信息源不愿意接受采访时,尽可能地获取背景信息进行整合,借助各种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成为记者们接近真相的可选途径。

崔雪[4](2013)在《研究生科技伦理素养的提升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生培养属于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高层,承载了振兴科学技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也显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的形象。然而,目前研究生的科技伦理素养缺失、论文质量下降、纂改原始实验数据、剽窃他人成果等这种学术界的不良风气已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研究生的高度重视。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们在研究生培养中,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尤其是缺失了一个重要的环节——科技伦理素养的养成。这对于优化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塑造其完整人格、提升其社会声望存在极大的制约。因而,本文提出了提升研究生科技伦理素养的必要性和意义。具体分析了我国研究生科技伦理素养存在的问题及科技伦理素养缺失的几种表现形式,找到科技伦理素养缺失主要源于科学精神缺失、伦理道德缺失、鲜有批判精神、社会责任感淡漠及在科技伦理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缺少重要的探究精神及实践创新精神等。对此,本文从文化、伦理及制度层面深入探讨了提升研究生科技伦理素养的对策及完善措施。通过提升研究生的科技伦理意识,建构科技伦理培养模式,确立并逐步健全科技社会中的伦理规范,使研究生完全理解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科技伦理理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未来从事科技活动时,将这种伦理素养具体化为伦理之行具有重大意义。

朱洛凡[5](2013)在《治理科技腐败的法律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发展和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科技腐败便是其中一种被普遍关注的现象,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发展趋势。如何预防科技腐败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研究这一问题有着很大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清楚地认识当前我国科技腐败问题的产生原因、危害和现状,制定预防科技腐败的法律对策,对于营造良好的科技发展和创新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治理科技腐败的法律对策为主要研究对象,除绪论和结论外,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阐述科技腐败的概念、类型,以及科技腐败问题的提出,对科技腐败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第二部分具体说明了科技腐败的产生的四个方面原因,即思想道德原因、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原因、制度原因和社会环境原因;科技腐败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我国科技腐败规制上存在的有关立法不完善、监管机制存在漏洞、缺乏惩戒制度、科技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这四个方面的不足。第三部分以美国和日本为例分析了国外的科技腐败现状和治理对策,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阐述了国外治理科技腐败的法律对策对我国的启示。第四部分着重提出了治理科技腐败的法律对策,建议从制定相关立法,建立规章制度体系和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的自律作用和中介代理机构的作用这四个方面治理科技腐败问题。

徐倬妮[6](2009)在《科技腐败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生活的同时,科技腐败问题也随之而生。由于科技腐败本身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其危害性就格外突出,防范和治理的难度也比较大。本文主要着眼于科技腐败的法律规制问题,从法律的角度对科技腐败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指出目前科技腐败存在的几种表现形式。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科技腐败的规制现状,指出我国在规制科技腐败问题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缺乏统一法律规范、责任主体范围过窄、惩戒制度缺乏、刑事制裁力度小、覆盖面窄、制度流于形式等问题,并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美、日等国对于科技腐败问题的一些具体做法,从而进一步提出完善我国科技腐败法律规制方面的建议。笔者建议从准则性立法和惩治性立法两方面完善我国的科技腐败立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建立科学的监督体系,对科技活动实行全程管理、多级监督,并积极推进科技活动的网络化、阳光化,使科技腐败无所遁形。同时应改革科技活动的管理体制、重视发挥中介代理机构的作用等。

邢芳,徐健淞[7](2007)在《反思专家评审》文中认为"我们都在泥里,腿上都有水。"每一起被揭露出来的大舞弊,代表了大约10万起隐藏在沼泽般的科学文献废纸中的大大小小的舞弊。"汉芯"事件的背后,不应只有指责、抱怨,更应有着我们自身的反省、自律。

北科[8](2007)在《汉芯造假案:为什么举报陈进和汉芯》文中研究表明如果陈进造假的事情现在没有人出来说,将来真的东窗事发,我们中的所有人都脱不了干系,甚至也包括莫名其妙被牵连进去的人。更何况陈进当初编制的所谓蓝图成为蒙蔽我们的道具,而我们浪费了整整两年的青春,成为了他赚钱的工具。2006年1月17日,一位神秘举报人在清华大学BBS上发布的一则神秘帖子—《汉芯黑幕》,彻底打破了中国科技界的一团祥和,其笔锋直抵为中国产业界骄傲的“汉芯”系列芯片发明人—陈进。面对公众“汉芯造假”的质疑,陈进选择了沉默。是影正身直“岿然不动”,还是问心有愧“羞于启齿”?汉芯真的造假了吗?本刊记者几经周折,联系到在汉芯事件中起关键作用的神秘举报人,并多次调查、取证,试图破解这层层谜团。

杨春乔[9](2007)在《当学术研究变成名利场》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本身是纯洁的,在人们心目中也是神奇和高尚的。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为科技工作艰苦奋斗,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然而,也有少数人却因为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内心深处对金钱、地位和名誉的畸形崇恋而滋生腐败。根据近年来科技界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至少可以将科技界的腐败现象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左志坚,杨琳桦,姚峰[10](2006)在《陈进财富拼图:一个“失败”商人的7个剪影》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看来,陈进的商业谱系中,ENSOC公司是最隐秘的,也可能是最赚钱的。至于陈进完整的商业版图,即便算上ENSOC在内的上述7家公司,依然不是全貌。 这不过是一个真实的商业故事。 主人公陈进,本是一个普通的中国留学生,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计算

二、陈进 从摩托罗拉到上海交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陈进 从摩托罗拉到上海交大(论文提纲范文)

(1)十年饮冰 难凉热血——台商张汝京的中芯国际与中国“芯”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现实
诞生
挫折
飘摇
再起
尾声

(2)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
        1.4.1 提出“主、客观信息”、“高、低阶信息”的概念
        1.4.2 提出行政噪声导致的信息差是学术造假源动力的观点
        1.4.3 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
第2章 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科技成果
        2.1.2 高校科技成果
        2.1.3 高校科技成果评价
    2.2 主要理论支撑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信息论中的信息传递模型与信息不增原理
    2.3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3章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概述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校科技成果评价历史沿革
        3.1.1 科技成果评价制度的建立阶段(1958—1966年)
        3.1.2 科技成果评价的停滞阶段(1967—1977年)
        3.1.3 科技成果评价的恢复阶段(1978—1986年)
        3.1.4 科技成果评价的规范阶段(1987—2015年)
        3.1.5 科技成果评价的市场化改革启动(2016至今)
    3.2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形式
        3.2.1 内部评价
        3.2.2 外部评价
    3.3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方法的类型
        3.3.1 行政评议
        3.3.2 同行评议
        3.3.3 定量评价
        3.3.4 综合评价
    3.4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特征
        3.4.1 评价主体以各级教育、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为主
        3.4.2 评价目的服务于政府科技管理需要
        3.4.3 评价对象以政府科技计划内项目为主
        3.4.4 评价标准过于简单量化
第4章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4.1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表现
        4.1.1 委托人与成果完成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1.2 委托人与评审专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1.3 评审专家与成果完成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2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成因
        4.2.1 结构性因素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4.2.2 用主观信息评价客观信息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4.2.3 用高阶信息评价低阶信息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4.3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1 样本与数据来源
        4.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3 假设与检验
        4.3.4 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第5章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后果
    5.1 造成高校科技工作者行为的逆向选择
        5.1.1 逆向选择问题的理论模型
        5.1.2 逆向选择问题的现实表现
    5.2 增加了高校科技工作者的道德风险
        5.2.1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道德风险的表现
        5.2.2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道德风险的动力分析
        5.2.3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学术造假问题的博弈模型分析
        5.2.4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寻租问题的博弈模型分析
第6章 抑制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6.1 克服结构性因素对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影响
        6.1.1 取消“纵向、横向课题”的划分方式
        6.1.2 发挥市场对“技术课题”成果的评价作用
        6.1.3 缩减行政体系评价范围
    6.2 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6.2.1 增加对成果内容真实性的审查
        6.2.2 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6.2.3 注重开发应用类高校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与贡献
        6.2.4 实行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质量导向
        6.2.5 实行教学和科研并重
        6.2.6 增加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信息化指标
    6.3 科学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6.3.1 运用层次分析法将主观指标客观化
        6.3.2 运用熵值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6.4 降低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指标的阶次
        6.4.1 剥离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
        6.4.2 淡化职称的资源分配功能
        6.4.3 减少行政噪声对高校科技成果评价的干扰
    6.5 打击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学术造假行为
        6.5.1 对学术造假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
        6.5.2 成立负责惩处学术造假行为的专门机构
        6.5.3 建立学术造假举报奖励制度
        6.5.4 降低评审专家的信息甄别成本
        6.5.5 提高对专家发现学术造假行为的奖励
    6.6 抑制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寻租行为
        6.6.1 加大对寻租行为的惩罚力度
        6.6.2 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活动的透明度
        6.6.3 适当增加设租人的正常收益
    6.7 构建市场导向的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6.7.1 大力发展独立的“第三方”专业科技评价机构
        6.7.2 建立学术市场声誉机制
        6.7.3 加快科技成果评价立法工作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某高校理工科教师科研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B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指标体系
附录C 2013年辽宁省部分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统计
附录D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4)研究生科技伦理素养的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概况
        2、 国外研究概况
    (三) 研究方法
一、 科技伦理素养概述
    (一) 科技伦理存在的必要性
        1、 科学之求真
        2、 伦理之求善
        3、 科技伦理——真善美的统一
    (二) 科技伦理素养的作用
        1、 促进健康思维模式的养成
        2、 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 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文明的和健康的行为模式
二、 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生科技伦理的培养
    (一) 注重探究精神及科技伦理培养的深度
        1、 注重科学精神与伦理观念的培养
        2、 强调跨学科研究生培养
        3、 着重人文素养并强化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二) 重视科技伦理培养的整体环境建设
        1、 制定科技伦理规范
        2、 采取社会培养策略
        3、 出台各种科技保护法案,提供科技伦理建设的法律保证
三、 我国研究生科技伦理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 缺失科技伦理素养的养成
        1、 科技伦理素养缺失的表现形式
        2、 科技伦理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二) 科技伦理素质培养存在认识误区
        1 重知识轻能力
        2、 对新科技伦理问题重视程度不够
    (三) 教学方法上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
        1、 缺乏从事科技活动的亲身体验
        2、 缺乏实地调研、现场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实践环节
四、 提升研究生科技伦理素养的对策
    (一) 提升科技伦理素养必须强化自律意识
        1、 自我约束、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修养
        2、 不断反思、注重自身学术研究和道德规范
        3、 提升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
    (二) 强化他律管理、注重研究生的科技伦理培养模式
        1、 帮助学生构建科技伦理观并建立学术道德信仰
        2、 将知识、技能应用于提升学生的科技伦理素养行动中
        3、 借鉴发达国家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
        4、 学习发达国家培养方法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 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立法和执法
        1、 制定与时俱进的科技伦理法律法规
        2、 加强网络传播监控、净化网络信息环境
        3、 采取有效措施营造创新实践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治理科技腐败的法律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比较分析法
        1.3.2 实证分析法
        1.3.3 文献分析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1.4.1 主张制定《反科技腐败法》
        1.4.2 主张改革预算管理模式
第2章 科技腐败的概述
    2.1 科技腐败的概念界定
        2.1.1 腐败的涵义
        2.1.2 科技腐败的涵义
    2.2 科技腐败的类型
        2.2.1 泡沫学术
        2.2.2 伪造学历和经历
        2.2.3 学术交易与学术搭车
        2.2.4 缺乏诚信的科技鉴定
        2.2.5 学霸现象
    2.3 科技腐败的提出
        2.3.1 科技腐败提出的背景
        2.3.2 科技腐败提出的必要性
第3章 科技腐败的产生原因、危害及我国规制的不足
    3.1 科技腐败产生的原因
        3.1.1 思想道德原因
        3.1.2 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原因
        3.1.3 制度原因
        3.1.4 社会环境原因
    3.2 科技腐败的危害
        3.2.1 科技腐败阻碍经济发展
        3.2.2 科技腐败遏制科技创新
        3.2.3 科技腐败增加信用交易成本
    3.3 我国对科技腐败规制存在的不足
        3.3.1 立法不健全
        3.3.2 监管机制存在漏洞
        3.3.3 惩戒制度的缺失
        3.3.4 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
第4章 国外治理科技腐败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4.1 美国、日本治理科技腐败的法律规制
        4.1.1 美国治理科技腐败的法律规制
        4.1.2 日本治理科技腐败的法律规制
    4.2 国外治理科技腐败的法律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4.2.1 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双重保障
        4.2.2 政府的有力监管
        4.2.3 科技中介代理机构的发展
第5章 我国治理科技腐败的法律对策建议
    5.1 制定和完善相关立法
        5.1.1 制定《反科技腐败法》
        5.1.2 完善科技腐败的法律制裁措施
        5.1.3 完善科技腐败的法律救济措施
    5.2 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和监管体系
        5.2.1 建立行政监督法律体系
        5.2.2 完善相应的政府内控制度
        5.2.3 加强外部监督机制
    5.3 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的自律作用
        5.3.1 成立专门负责科技项目的评审鉴定机构
        5.3.2 科学管理科研经费
    5.4 充分发挥中介代理机构的作用
        5.4.1 为中介代理机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5.4.2 深化中介代理机构的服务功能
第6章 结论
    6.1 总结
    6.2 论文的局限性和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6)科技腐败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目的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科技腐败法律规制问题的研究现状
        1.2.1 我国科技腐败法律规制研究的现状
        1.2.2 国外科技腐败法律规制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实证分析方法
        1.3.2 比较分析方法
    1.4 创新点
        1.4.1 从法律的视角主张以立法手段规制科技腐败
        1.4.2 主张重视发挥中介代理机构的主导作用
第2章 科技腐败的界定及问题提出
    2.1 科技腐败的概念及类型
        2.1.1 科技腐败的概念界定
        2.1.2 科技腐败的类型
    2.2 科技腐败问题的提出
第3章 我国科技腐败的法律规制现状及问题
    3.1 我国科技腐败的法律规制现状
        3.1.1 我国科技腐败的现状
        3.1.2 我国科技腐败的法律规制现状
    3.2 我国对科技腐败规制存在的问题
        3.2.1 科技腐败规制立法落后
        3.2.2 政治与科技未完全分离
        3.2.3 监督管理机制流于形式
第4章 美、日科技腐败法律规制的经验及启示
    4.1 美国科技活动中的制度特色与腐败规制
        4.1.1 科技管理机构
        4.1.2 科技研发投入
        4.1.3 科技管理制度
        4.1.4 内外部相结合的科研经费监管
    4.2 日本科技活动中的制度特色与腐败规制
        4.2.1 充足的研究开发经费
        4.2.2 完备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4.2.3 综合科学技术会议
    4.3 美、日科技腐败的规制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第5章 避免及治理科技腐败的法律对策
    5.1 完善反科技腐败的立法
        5.1.1 完善准则性立法
        5.1.2 完善惩治性立法
        5.1.3 建构完备的评估机制
    5.2 建立科学的监督体系
        5.2.1 以行政监督法律体系为基础
        5.2.2 全程管理、多级监督
        5.2.3 引入相应的责任机制
        5.2.4 积极推进科技活动的网络化
    5.3 改革科技活动的管理体制
        5.3.1 重点掌握、全面放开的行政职能
        5.3.2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规范的科技环境
    5.4 充分发挥中介代理机构的主导作用
        5.4.1 创建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5.4.2 深化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
        5.4.3 完善专家的选择方法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9)当学术研究变成名利场(论文提纲范文)

老板导师,师生关系变成雇佣
成果掺假,科学信誉呈现危机
急速拼凑,学术权力公然寻租
为钱“推磨”,科技鉴定缺乏诚信

四、陈进 从摩托罗拉到上海交大(论文参考文献)

  • [1]十年饮冰 难凉热血——台商张汝京的中芯国际与中国“芯”的故事[J]. 台晟. 台声, 2020(15)
  • [2]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D]. 丁华. 东北大学, 2017(01)
  • [3]调查报道的信源突破:专业常规与替代策略[J]. 曾繁旭,林珊珊. 新闻记者, 2014(02)
  • [4]研究生科技伦理素养的提升研究[D]. 崔雪. 渤海大学, 2013(09)
  • [5]治理科技腐败的法律对策研究[D]. 朱洛凡. 东北大学, 2013(08)
  • [6]科技腐败的法律规制研究[D]. 徐倬妮. 东北大学, 2009(S1)
  • [7]反思专家评审[J]. 邢芳,徐健淞.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7(28)
  • [8]汉芯造假案:为什么举报陈进和汉芯[J]. 北科. 今日科苑, 2007(03)
  • [9]当学术研究变成名利场[J]. 杨春乔. 检察风云, 2007(03)
  • [10]陈进财富拼图:一个“失败”商人的7个剪影[N]. 左志坚,杨琳桦,姚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

标签:;  ;  ;  ;  ;  

摩托罗拉陈进到上海交通大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