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语法中的控制理论研究

生成语法中的控制理论研究

一、生成语法中的控制理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山,杨烈祥[1](2021)在《《生成语法中的空主语:共时和历时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主语参数(null subject parameter)和代词脱落(pro-drop)假设依据英语和意大利语的主语类型差异而提出,不同语言间主语的类型差异促进了跨语言比较、语言习得和语言演变等研究,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生成语法的理论建设。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空主语参数假设不断受到挑战,需基于更广泛的语言事实提出更具概括力的理论假设。《生成语法中的空主语:共时和历时研究》一书即反映了关于空主语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共收录12篇论文。本文首先介绍各章主要内容,然后作一简评。

熊仲儒,杨舟[2](2020)在《生成语法中轻动词的引进》文中研究说明轻动词是论元层扩展动词的功能范畴,选择外部论元的轻动词可以为名词性内部论元核查格特征。引进轻动词可以使格的指派方向达成一致,也能使动词的非核心论元不再强制性地归结为动词选择。在汉语语法中,主语与宾语位置的论元可以跟动词之间没有选择性,构式中的成分在语义角色和语义指向上可以有歧义,构式可以有较为抽象的"特异性"意义,动词不能机会均等地进入相关构式。诸如此类的句法语义现象都表明轻动词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引进句法。引入轻动词的语法可以更多地说明形式与意义间的对应性。

崔艳英[3](2020)在《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智表征是认知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从古至今尚没有解决的谜题。笛卡尔的接触力学没能解决“思维物质”和语言创造性问题,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了力学难题,但是对于“语言创造性”和“心智”无能为力。洪堡特提出“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说明语言创造性,但只是为心智换了一种说法,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乔姆斯基迎难而上,反对行为主义,发起一场认知革命,研究语言能力,研究心智表征问题。他的心智表征观主要由几个方面构成。这几方面问题通过七个部分展开讨论。首先,心智表征研究可以追溯到经院哲学时期,其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一元论和二元论研究,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不能成为心智解读的理想路径。乔姆斯基的心智研究继承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通过语言维度研究心智。其次,他的理性主义心智,以“语言创造性”为切入点,追本溯源,找到历史依据,复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他的普遍语法假设可以在波尔·罗亚尔语法中找到原型;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非空穴来风,源于历史文献;他的生成理论源于洪堡特的“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第三,他对心智的研究主要是对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心智是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是可以计算?方法论自然主义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论,可否用于心智表征研究?心智表征是否具有意向性?第四,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得意向性成为乔姆斯基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尝试通过思维的计算表征维度对心智的意向性问题进行解读,但他的解读面临困境,这个困境是概念问题还是术语问题?如果是术语概念问题,那乔姆斯基理论是否要摒弃意向性?摈弃意向性似乎意味着乔姆斯基支持还原论?第五,心智还原论问题,是心智哲学避不开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处理心智表征还原问题?乔姆斯基像牛顿一样,怀疑物理主义,坚持自然主义方法论。他的普遍语法是语言能力问题,是心智表征问题。第六,普遍语法说明人类具有语言器官,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不受其他认知能力影响。然而,诸多证据说明模块独立不可行,模块互动是真谛。心智模块论具有系统性、互动性。最后,乔姆斯基理论不是终极理论,也有局限性。心智表征的意向性研究不适合自然主义路径研究,意向性自然化构成乔姆斯基理论的局限性。心智表征研究需要总结前人研究之成果,借鉴视觉研究之成果,借鉴语言研究之思路。

付科,孟庆楠[4](2019)在《论句法树形图中的二分法》文中研究指明从句法树形图中二分法的起源(即直接成分分析法)出发,一直到转换生成语法的语段理论结束,简要回顾二分法的发展历程。认为直接成分分析法所倡导的二分法有其固有的不足之处,而转换生成语法的产生使二分法得到重大的发展和完善,解决了不连续成分和句法歧义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语段理论的动态推导方式,更是将二分法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从成分之间的关系、特征核查、对句法歧义及移位现象的解释等各方面来看,二分法在句法的推导中更具合理性,在现有的主流语法体系中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周敏[5](2019)在《生成语法句法-语义界面理论发展六十年》文中研究说明回顾六十年来生成语法句法-语义界面理论的发展,主流生成语法学派最初忽视语义,句法-语义界面经历了由最早的转换标记到深层结构,然后到表层和深层结构,再到逻辑式,最后到概念-意向界面的演变。其他生成语法学派废除了转换操作,认为表层结构是唯一的句法结构平面,将句法分析和语义解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主流和其他生成语法学派中句法-语义界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多层性和单层性、单向性和双向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对立等方面。今后的研究应该抓住理论的最新发展动向,借鉴不同理论的可取之处,加大理论的实践力度,提升理论的解释力。

杨波[6](2019)在《现代汉语中的歧义性复杂给字句》文中认为现代汉语中有一类复杂给字句如“我唱一首歌给你听”存在歧义,该句既可以理解为“你听一首歌”,也可以理解为“你听我唱一首歌”。一般认为,这类歧义是语义关系不同引起的。本文的观点是:这类歧义是结构关系不同引起的,“我唱首歌给你听”这一格式实际上是两类结构的叠合。一类是控制结构,无歧义的句子如“我说个谜语给你猜”,能实现相应的把字句;另一类是被动结构,无歧义的句子如“我哭给你看”,不能实现相应的把字句。文章首先对能产生歧义的复杂给字句“NP1+V1+NP2+给+NP3+V2”的构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写。该构式有两个动词,颇有特点的是第二个动词(V2),它属于二元非作格动词中的感官动词,是极为封闭的小类,可以穷尽列举为“看”、“听”、“学”等,这类动词的共同特点是既可以带名词短语作宾语,也可以带不含疑问词的动词性小句作宾语,这是产生歧义的重要因素。第一个动词(V1)是一个开放类:句法上,二元的非作格动词和三元的非作格及非宾格动词都可以进入;语义上,第一个动词(V1)要求是自主动词,能带成事宾语或者是一类转移动词。名词中,NP1和NP3倾向于由强有生性成分充当;在指称上,NP1倾向于定指成分,NP3在指称上没有限制。NP2倾向于由弱有生性成分充当,同样在指称上没有限制。有相应把字句的复杂给字句,我们将之处理为控制结构。根据控制理论和功能范畴假设,我们证明了“我唱一首歌给你听”以“唱”为主动词,“给你听”为其补足语,“听”为内嵌动词,“给”为目的范畴For,“听”的零形式宾语OP能在“一首歌”处得到合法的解读,整个结构属于控制结构。这种处理的好处有:第一,可以在空语类理论下解释“听”的论元实现问题;第二,可以在控制理论下解释“听”的语义指向;第三,将“给”处理为目的范畴可以揭示句式语义,统一处理多种“形似实异”的句式;第四,让致使范畴扩展主动词“唱”可以解释相应的把字句的实现。没有相应把字句的复杂给字句,我们将之处理为被动结构。当“我唱一首歌给你听”理解为“听我唱一首歌时”,不论主动词是“听”还是“给”,小句宾语“我唱一首歌”都发生了向句首的移位。通过否定话题移位、焦点移位的可能性,我们假设这种移位是被动移位。该假设有以下依据:第一,可以确定“给”为被动范畴的语音实现;第二,尽管Pass-Do被动句和一般被动句存在句法语义上的差异,但都可以得到解释。同时它和一般被动句在句法上存在平行性。第三,将“给”处理为被动范畴,整个句子处理为被动句,符合主语的题元角色和语态标记的关联。

霍尔格·狄赛尔,李聪,施春宏[7](2018)在《基于用法的构式语法》文中指出当下句法理论中最具争议性的概念之一就是构式的含义,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即构式语法。然而,虽然构式语法并非一个统一的理论,但它所包含的所有研究路径都认为构式是语法的基本单位。本文关注的是构式语法中被称为"基于用法的构式语法"这个特定分支。在这种路径下,语法被视为浮现结构的动态网络,原则上受到语言使用一般认知过程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尽管基于用法的构式语法的网络隐喻经常在文献中被引用,但它还尚未被充分讨论。本文的目的就是对基于用法的构式语法的网络模型进行详细讨论。特别是,本文讨论构式和其他语言要素之间的5种不同类型的联接,这些联接分别介于(i)图式性构式和构例之间;(ii)构式和词位之间;(iii)构式和句法范畴之间;(iv)短语构式和小句构式之间;(v)相同类型构式之间(如及物构式和被动构式)。这些联接共同构成了该研究路径的语法总体架构。结合大量研究所提供的证据,本文寻求建立一个更加结构化的路径来对语法现象进行基于用法的分析。

陈春香[8](2014)在《生成语法中的控制结构研究述评》文中认为控制结构是生成语法中的一种句法现象,自Chomsky1981年提出控制理论三十多年来,控制结构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控制结构研究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理论成果,对比分析了控制结构的跨语言对比研究,认为控制结构这一句法现象不但具有普遍语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证实了语言是共性与个性并存的事实。并指出控制结构的研究尚存在四方面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不够完善;跨语言的对比研究不够深入;在宏观层面,研究视角交错纷乱;在微观层面,研究范围不够宽,研究对象分类标准不一。

杨勇[9](2014)在《汉英格位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格位是语言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语法范畴,格位的数量、形式与功能等一直是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争论的焦点。本文研究的格位,是生成语法中的句法格(Chomsky1980,1986,1995,2005a等),不以是否有屈折变化为转移,抽象存在于所有语言当中,和传统语法讨论的“性、数、格”中的“格”既有联系,更有区别。格位指的是一个名词性成分在某个语法位置上所获得的一种语法属性和形态特性,是体现一定的句法和语义关系的形式手段。它是所有论元的固有的基本特征,是论元在句中出现的允准条件,是句子成活的过滤器,是移位的动因。只有在全面系统的对比研究中,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语言的特点和本质。本文用原则与参数理论去充分描写和解释汉英格位范畴上表现出来的共性和差异,由格位串联起系列语言现象,验证、发展并完善普遍语法格位理论,预测格位形态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用理论去解释语言现象,用实践去发展理论。通过从语言理论到语言现象,从历时到共时,从规则到例外,从描述到解释的详细梳理,发现汉英两种语言在格位范畴上存在一系列的异同,其一致性如下:第一,从历时层面观察,上古汉语和古英语都有格形态,后来慢慢被介词和语序等形式取代。上古汉语时期的格“形态”主要体现在代词的不同分布上,一些方言中(如青海循化方言、江西铅山方言等)至今还残存有变格化石;古英语名词、代词、形容词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变格,不同的格位有不同的词尾变化。第二,从共时层面看,汉英语都存在主格、宾格、旁格和属格等多种句法格。汉英结构格和内在格表现出诸多的不对称性,但是仔细分析后发现不对称的背后存在一致性,可以用空范畴理论以及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等来解释。第三,从语言的规则和变异角度看,汉英语都存在大量的非标准授格结构:论元增容、论元隐略和论元共享。我们提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这一新概念可以涵盖系列现象,解释一些格位指派中的非常规现象及相关句法问题。第四,从发展趋势看,汉英格位形态演变的趋势都是由繁到简,慢慢脱落。中古汉语时期,“原来人称代词的变格逐渐消失”;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时期,更是呈现出典型的综合语态势。英语的格位一直在简化的“长征”中,中古英语时期,格位系统大大简化,五格系统锐减为三格。到早期现代英语时期,由主格、宾格、所有格构成的三格系统基本定型。当然,汉英语隶属不同的语言类型,汉英格位范畴之间除了共性以外,也存在一些差异:第一,格位形态丰富程度不等。从历时层面观察,古汉语格位体现在代词的不同分布上,而古英语的格位形态要丰富、复杂得多,体现在每一个名词、代词、形容词词尾上。第二,格位具体句法表现迥异。结构格中,汉语有空主语,而英语不允准;汉语有双主语和多主语现象,英语一个小句,一个主语,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英语中有虚主语,而汉语中没有;英语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泾渭分明,但是在汉语中,及物动词可以不带宾语,不及物动词有时候可以带宾语;内在格方面,汉英旁格之间的差异较小,属格之间差异很多,差异主要体现在形式方面,而功能大同小异。第三,非常规授格结构的运用频率不同。在论元增容和论元共享的使用频率上,汉语远远大于英语。汉语论元隐略很常见,而英语一般不可以省略论元。汉语和英语在格位范畴上的共性,是由人类大脑构造和语言机制等决定的,充分体现了普遍语法的原则性。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主要在于功能语类,而且结构的差异,往往是参数设置的两个不同方向,在不同语言当中的赋值不一样而已。研究汉英格位的异同,具有语言类型学上的意义。

蔡焱[10](2012)在《生成语法中的四种空语类》文中认为空语类是生成语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研究表明,空语类的存在具有心理现实性,因而可以认为它们是心智内在的反映,深入了解其性质可以揭示语言的语义表征和句法结构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原则与参数理论区分了四种空语类,分别是NP语迹、wh语迹(或者"变项")、PRO和pro。探索这四种空语类可以使语义、句法、心理方面的许多语言现象得以合理解释,有助于揭示并证明语言获得的内在本质,从而为普遍语法提供有力证据。

二、生成语法中的控制理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成语法中的控制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成语法中的空主语:共时和历时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内容
2. 简评

(2)生成语法中轻动词的引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什么是轻动词
三 为什么要引进轻动词
    3.1 格原因
    3.2 论元原因
四 汉语中要不要引进轻动词
    4.1 论元的引进
    4.2 歧义的解释
    4.3 构式意义的推导
    4.4 交替构式的进入
五 结语

(3)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心智表征的思想渊源
    1.1 心智表征研究的术语形成和哲学背景
    1.2 心智表征的方法论
    1.3 心智表征研究的问题和进路
    1.4 小结
第二章 理性主义:乔姆斯基的内在论基础
    2.1 语言创造性: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
    2.2 深层表征形式与表层表征形式
    2.3 杜·马赛斯的构式-语法理论
    2.4 普遍语法——语言刻画与解读
    2.5 语言习得机制与语言能力
    2.6 小结
第三章 心智计算论: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
    3.1 方法论自然主义:乔姆斯基心智研究的方法论
    3.2 内在论:心智理论的范式
    3.3 意向性:自然主义研究的天敌?
    3.4 计算与内容:心智表征的实质
    3.5 自然主义能否最终解释意向性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心智表征需要意向性理论吗
    4.1 乔姆斯基对思维计算表证承诺了什么
    4.2 思维计算表征理论存在什么问题
    4.3 表征是不是具有意向性
    4.4 意向性问题是术语概念问题所致?
    4.5 乔姆斯基需要意向性吗
    4.6 小结
第五章 心智还原论:心智表征的终极方案?
    5.1 心身问题:心智哲学的永恒话题
    5.2 牛顿革命的理解:物理主义批判的原石
    5.3 心智模块论: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交融
    5.4 两大主题反对物理主义的一致性
    5.5 心智与意识的同一性
    5.6 小结
第六章 心智模块论:语言是心智的一个模块?
    6.1 心智模块论——语言本能的结果?
    6.2 语言天才还是智障
    6.3 模块论能不能解释心智表征问题
    6.4 复杂系统论:模块理论的替代方法
    6.5 小结
第七章 乔姆斯基范式:视域与局限
    7.1 方法论自然主义:科学研究是否行得通
    7.2 常识概念问题是不是方法论二元论问题
    7.3 形而上学自然主义存在何种问题
    7.4 方法论自然主义可否用于意向性研究
    7.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I 乔姆斯基生平及其贡献
附录II 乔姆斯基着作与文章
附录III 诺姆·乔姆斯基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论句法树形图中的二分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IC分析法中的二分法
    (一)IC二分法的层次构造
    (二)IC二分法存在的问题
三、转换生成语法对IC二分法的发展
    (一)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区分解决句法歧义
    (二)移位(move α)与嫁接(adjunction)解决不连续成分问题
    (三)以二分法为根基的管约论解决双宾语与兼语式结构问题
四、语段理论体现二分法的优势
五、结 语

(5)生成语法句法-语义界面理论发展六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流生成语法不同阶段中的句法-语义界面
    (一) 经典理论阶段 (1957—1965年) :忽视语义
    (二) 标准理论阶段 (1965—1971年) :从转换标记到深层结构
    (三) 扩充标准理论阶段 (1971—1977年)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四) 管约论阶段 (1977—1993年) :逻辑式
    (五) 最简方案阶段 (1993年至今) :从逻辑式到概念-意向界面
二其他生成语法中的句法-语义界面
三不同句法-语义界面的比较
四展望与建议

(6)现代汉语中的歧义性复杂给字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零 引言
    1.研究缘起
    2.文献综述
        2.1 “给”的词类和句法功能的研究
        2.2 “给”的多种句法功能来源研究
        2.3 复杂给字句的切分与定性研究
    3.理论基础
        3.1 轻动词理论
        3.2 约束控制理论
        3.3 功能范畴假设
    4.研究目的与写作安排
    5.语料来源
第一章 歧义性复杂给字句的构件分析
    第一节 歧义性复杂给字句中的动词
        1.动词的属性
        2.能进入V_2的动词
        3.能进入V_1的动词
        4.本节结语
    第二节 歧义性复杂给字句中的名词性成分
        1.V1对NP_1的限制
        2.V1对NP_2的限制
        3.V2对NP_3的限制
        4.V1 重叠对NP_1、NP_2的制约
        5.本节结语
第二章 歧义性复杂给字句的结构分析
    第一节 给字控制结构
        1.内嵌小句的分析
        2.整个句子的分析
        3.本节结语
    第二节 给字被动结构
        1.不是话题移位
        2.不是焦点移位
        3.是被动移位
        4.本节结语
第三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本人在读研期 间发表科研论文、论着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8)生成语法中的控制结构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控制结构研究的理论成果
    (一) 控制结构研究的句法理论成果
    (二) 控制结构研究的语义理论成果
    (三) 控制结构研究的语用理论成果
二、控制结构的跨语言研究
    (一) 英语控制结构的研究
    (二) 汉语控制结构的研究
    (三) 其他语言控制结构的研究
三、控制结构研究的相关问题及前景展望
    (一) 现有研究缺乏完善的理论框架
    (二) 控制结构的跨语言对比研究还不够深入
    (三) 在宏观层面, 研究视角交错纷乱
    (四) 在微观层面, 研究范围还不够宽, 研究对象的分类标准不一

(9)汉英格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标及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3 理论背景
        1.3.1 原则与参数理论
        1.3.2 小句中枢说
    1.4 研究意义
    1.5 语料来源
第2章 格位理论
    2.1 格位的起源及演变
        2.1.1 格位
        2.1.2 格位的起源
        2.1.3 格位的演变
    2.2 格位分类
    2.3 格位指派及其条件
        2.3.1 授格条件
        2.3.2 格鉴别式及可见性条件
        2.3.3 扩充的格位理论
        2.3.4 题元理论
    2.4 小结
第3章 汉英格位的历时比较
    3.1 汉语格位演变
        3.1.1 汉语史的分期
        3.1.2 上古汉语
        3.1.3 中古汉语
        3.1.4 近代汉语
        3.1.5 现代汉语
        3.1.6 小结
    3.2 英语格位演变
        3.2.1 英语史的分期
        3.2.2 古英语
        3.2.3 中古英语
        3.2.4 早期现代英语
        3.2.5 现代英语
        3.2.6 小结
    3.3 汉英格位历时演变之比较及演变趋势
        3.3.1 汉英格位历时之比较
        3.3.2 格位形态的演变趋势
第4章 汉英结构格比较
    4.1 主格
        4.1.1 主格与主语
        4.1.2 空主语
        4.1.3 虚主语
        4.1.4 双主语、多主语与话题
        4.1.5 非典型主语
    4.2 宾格
        4.2.1 宾格与宾语
        4.2.2 单宾语
        4.2.3 双宾语
        4.2.4 非典型宾语
    4.3 小结
第5章 汉英内在格比较
    5.1 旁格
        5.1.1 介词的界定
        5.1.2 介词宾语的语类选择
        5.1.3 汉英旁格的实现
    5.2 属格
        5.2.1 英语属格的形式与功能
        5.2.2 汉语属格的形式与功能
        5.2.3 汉英属格比较
    5.3 其他内在格
    5.4 小结
第6章 汉英非常规授格
    6.1 论元增容结构中的授格问题
        6.1.1 一价动词增容为二价动词
        6.1.2 二价动词增容为三价动词
        6.1.3 相关解释
    6.2 论元隐略结构中的授格问题
        6.2.1 省略和隐含
        6.2.2 汉语论元省略
        6.2.3 英语论元隐略
    6.3 论元共享结构中的授格问题
        6.3.1 汉语中的论元共享
        6.3.2 英语中的论元共享
    6.4 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
        6.4.1 格位指派理论回顾
        6.4.2 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的定义
        6.4.3 主格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虚主语
        6.4.4 宾格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
        6.4.5 小结
    6.5 小结
第7章 汉英格位差异的类型学意义
    7.1 形合和意合
    7.2 综合语和分析语
    7.3 话题优先和主语优先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发现
        8.1.1 共性:原则
        8.1.2 差异:参数
    8.2 遗留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10)生成语法中的四种空语类(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空语类的定义
    (一) 什么是空语类?
    (二) 为何要研究空语类?
三、空语类的分类
    (一) 分类过程
    (二) 普遍空语类原则 (Generalized Empty Category Principle)
四、四种空语类
    (一) PRO
    (二) 语迹 (Traces)
        1.NP语迹
        2.wh语迹
    (三) pro
五、结 语

四、生成语法中的控制理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成语法中的空主语:共时和历时研究》述评[J]. 周山,杨烈祥.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1(02)
  • [2]生成语法中轻动词的引进[J]. 熊仲儒,杨舟. 世界汉语教学, 2020(04)
  • [3]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 崔艳英. 山西大学, 2020(12)
  • [4]论句法树形图中的二分法[J]. 付科,孟庆楠.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5]生成语法句法-语义界面理论发展六十年[J]. 周敏.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6]现代汉语中的歧义性复杂给字句[D]. 杨波.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7]基于用法的构式语法[J]. 霍尔格·狄赛尔,李聪,施春宏. 国际汉语学报, 2018(01)
  • [8]生成语法中的控制结构研究述评[J]. 陈春香.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 [9]汉英格位比较研究[D]. 杨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10]生成语法中的四种空语类[J]. 蔡焱.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标签:;  ;  ;  ;  

生成语法中的控制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