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发了综合饲料加工装置

我国开发了综合饲料加工装置

一、我国开发出一体化牧草加工机组(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媛[1](2021)在《苜蓿方捆远红外组合干燥工艺参数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为进一步响应黑龙江省提出在松嫩平原建设了世界一流的现代牧业,以响应北大荒集团九三管理局的迅速发展。秉承平等重视数量和质量的原则,生产和加工优质苜蓿是增加牛奶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所需的措施之一。每逢苜蓿的收获恰逢雨季,天气条件的变化容易发霉或腐烂,从而导致品质下降和养分流失。为了减少苜蓿的贮藏损失,使用远红外热风的组合干燥法生产成本低,干燥效率高,养分保持率高的特点。本文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苜蓿草干燥过程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确定了最佳的干燥工艺参数,为实际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针对北方苜蓿收获量大,雨季存储品质下降的问题,以银螺乳业种植的苜蓿为试验材料,利用远红外热风组合干燥试验台研究苜蓿草捆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提高东北地区苜蓿草捆品质和商品牧草经济效益。首先,使用远红外组合干燥试试台,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并以感官评分作为评估指标来探索热风温度、草捆密度、苜草捆长度、远红外加热板和草捆之间的距离对苜蓿草捆干燥特性的影响。其试验证明:草捆的长度,与远红外加热板到草捆的距离和热风温度对草捆干燥特性影响大,草捆长度越短,与红外加热板到草捆的距离越近,热风温度越高,它的干燥时间越短;草捆密度越大,干燥效率越慢。其次,结合单因素试验结果,改进中试试验台的承料机构和辐射栅格板开度,确定远红外热风循环干燥试验装置合理的结构参数。在其原干燥试验台的基础上,阐述了旋转干燥承料机构的设计及创新。旋转干燥承料机构运用四杆机构的原理,使其平面平行转动,进而达到每个草捆所受辐射面积和风速相同。再将利用改进后的中试试验台进行三因素五水平正交旋转试验方法对苜蓿小方捆进行干燥试验研究,得出最优干燥工艺参数。为解决黑龙江地区优质饲草的烘储提供技术依据。通过多因素正交旋转组合试验,以蛋白质保存率和感观评分为评价指标,利用design expert等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苜蓿草捆干燥工艺参数的最优组合:热风温度为75℃,草捆密度为150kg/m3,风速为1.7m/s,蛋白质保存量含量为21%,感观评分98.5分。在此工艺参数条件下,苜蓿草捆干燥能提高蛋白质保存率和感观评分。

蒋文华[2](2020)在《滚筒式牧草烘干机控制系统中的BP神经网络PID的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沈鸿翔[3](2018)在《饲草嵌套式环模压块机模套的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立式环模压块机的模盘机构多由拼接式模块组成,模孔结构参数固定,适用物料种类单一;模盘模孔入口端面磨损过大后,只能将模盘整体更换。为此,论文提出了一种具有嵌套式模套的环模模盘结构,可根据物料特性调整模孔结构参数,一机多用;且磨损后只需更换模盘中的模套,模盘可重复使用。(1)基于环模压块机工作原理,设计了一种将带有环模孔的模套嵌套入模盘内的嵌套式模盘结构,实现了环模孔结构与模盘支撑结构的分离,使得模孔尺寸优化和磨损问题由模盘转移到模套上,在保证磨损后更换方便的同时实现了模盘的重复使用,延长了模盘的使用寿命。(2)设计了模套可灵活更换的开式压缩试验台,主要由模套、压缩活塞、导料装置和温控装置等组成,实现了物料在模套内的单轴开式压缩。通过羊草压缩试验,揭示了压缩过程的三个阶段:活塞填充阶段、活塞压缩阶段和活塞推移草片阶段,其中活塞推移草片进入模孔的过程中,压强呈震荡式增长趋势;羊草压缩最佳环境温度为120℃。(3)针对方锥和圆锥两种模孔类型,进行了入口边长、锥段长度和直段长度对挤出压强、比能耗、草块密度和抗压强度影响的全因素和单因素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挤出压强和比能耗随方锥模孔入口边长和直段长度的增加呈增长趋势,草块密度和抗压强度随方锥锥段长度和直段长度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各影响因素中,模孔锥角对挤出压强和比能耗起主导作用,而模孔总长度对草块密度和抗压强度起主导作用。通过结果分析,论文确定了羊草压缩成型的最佳方锥模孔结构参数为入口边长24 mm、锥段长度30 mm和直段长度80 mm。(4)运用离散元方法,建立了牧草压缩颗粒模型,以及弹塑性模型和凝聚模型相结合的颗粒间接触模型,得到了牧草粉料颗粒在模孔内部的压缩过程。仿真试验结果表明,颗粒被压入模孔后,自上而下密度逐渐减小;模孔锥段内的颗粒间平均压缩力大于直段内的颗粒间平均压缩力,且在锥段与直段的连接处颗粒间平均压缩力达到最大;在相同长径比的情况下,模孔直径越小压缩需要的压强越大,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也越大,颗粒的压缩效果也越好。(5)基于优化后的模套尺寸,进行了嵌套式环模压块机的整机设计与试制,并以试制的样机为主体,搭建了生产线。样机性能试验表明,该设备能够实现羊草致密压缩的连续稳定生产,样机的生产率和吨料电耗分别为1300 kg/h和37 kWh/t,得到的羊草草块密度和耐久度分别为1150.77 kg/m3和96.47%;生产线能够完成牧草粉碎-除尘沉降-螺旋输送-上料喂入-致密成型-冷却输送等一系列牧草致密成型工艺流程,可实现羊草、针茅草、水稻秸秆和花生壳等多种物料的压缩成型。

王超[4](2016)在《圆草捆捡拾车捡拾机构的优化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圆草捆捡拾车是一款集捡拾装车、运输卸载等功能于一体的农牧业机械设备,对提高牧草收获的生产效率、降低其生产和运营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捡拾机构是圆草捆捡拾车的核心部分,是关系圆草捆能否成功复位捡拾和提升装车的决定性因素。本论文针对圆草捆捡拾车捡拾系统的主要结构参数以及相关试验,进行了如下研究:1.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进行野外信息调研,并取得圆草捆收获的相关数据;在基于精简结构、满足功能、节约成本等设计要求下,对圆草捆捡拾机构进行了结构设计,并绘出其结构简图。进一步结合实际捡拾功能与操作要求,构建捡拾机构的理想化参数模型,进而运用最优化设计与分析方法,建立带有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的优化捡拾机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实际捡拾作业情况,得出相关参数的数学关系式以及一些重要参数,运用MATLAB绘出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的数学关系图,采用图解分析法求出最佳优化设计方案。2.根据最佳优化方案,利用Pr o/Engineer对捡拾机构进行三维参数化建模并完成虚拟化装配,同时完成了各组成构件有无干涉的虚拟仿真试验;进而采用Pro/Engineer与ANSYS的对接调用技术,将三维参数化模型导入ANSYS14.5下的Mechanical APDL,对捡拾系统主要杆件进行了仿真受力分析和形变计算,确保各杆件的强度要求。3.根据分析结果对样机的设计进行完善,进而完成样机生产与装配;在此基础上,通过虚拟仿真试验和野外实地试验的研究方法,在保证各个运动杆件无碰撞干涉的情况下,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5](2012)在《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文中提出目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重大成就 第二节 主要问题 第三节 战略机遇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四节 指导思想 第五节 基本原则 第六节 主要目标 第三章 重点区域 第七节 重点经济区 第八节 农产品主产区

焦文婷[6](2011)在《基于能值分析的庆阳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资源环境危机不断加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退化,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产业生态学这一被称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应运而生。产业共生,借鉴生态系统中的共生现象,是产业生态学理论的主要应用。在我国,作为“产业共生”具体表现形式的循环经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理论、实践、政策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凝练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然而,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仍需要协调各方的努力来继续推进。本研究在对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能值理论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能值理论的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包括能值分析的方法与基本步骤,并从系统能值结构、生态效率、废弃物利用与环境承载状况、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为区域循环经济研究模式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以甘肃省庆阳市——未来的国家级区域能源中心和甘肃省新的经济增长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78年以来庆阳市能值指标的演变趋势,并深入对比分析了2000年以来西峰区、庆城县、正宁县、宁县、华池县、合水县、环县、镇原县评价指标的演变趋势。结果显示:庆阳生态经济系统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作为资源输出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势在必行。从能值结构来看,如何实现煤炭石油资源产业的“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和末端的综合治理”和如何优化区域能值利用结构是庆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两项主要任务。从生态效率来看,庆阳市需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以推进发展方式的生态转型。从废弃物利用与环境承载状况来看,庆阳市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一方面需要着重考虑如何有效实现废弃物向再生资源的转变,另一方面需着重考虑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本地资源。七县一区中,西峰区现呈现出不可持续的发展态势,急切需要得到关注。而庆城县、正宁县、宁县、合水县、镇原县的生态经济系统表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需考虑如何使这些区域得到最合理的发展。华池县和环县的经济发展落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低,如何提升资源的利用水平,促进区域发展是未来关注的重点。基于能值分析结果,构建了庆阳市循环经济发展框架,提出了庆阳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区域体系、产业体系、园区网络、支撑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其中,产业体系中煤电产业和静脉产业为案例,进行了详细论述;园区网络体系以西峰石化工业园、驿马出口创汇示范园为案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支撑体系包含关键技术、基础设施、能源保障、节水型社会、信息平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内容。最后,总结全文主要结论和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作了简要的展望。

李杰兰[7](2010)在《环县生态县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在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生态县建设试点工作,生态示范区建设是生态县建设的初级阶段,而生态县建设则是生态市建设的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之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得到空前重视,不断提高生态化水平,建设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开展生态县建设工作,旨在彻底改变传统工业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改变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被动局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北部,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生态环境,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给环县的生态环境带来一些问题,环县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建设生态县是环县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工业、生态文化和生态环境是生态县建设最重要的因素。本论文在对环县调研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经济学、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以美国着名生态学家H.T.Odum的能值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对环县生态县建设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综合评价。从新的角度对环县生态县进行研究,把难以货币化的环境投入与产出转化成了能值投入与产出,对环县生态县1988-2007年主要能值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环县建设生态县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环县生态县建设的指标体系和生态功能区划。论文结合生态县建设的要求和特点,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议。分别从环县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生态人居体系建设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等角度阐述了环县建设生态县的途径和方案。最后,论文叙述了实施环县生态县建设的保障措施。

周修理,佟勇,李艳军,郑先哲[8](2009)在《四重滚筒式牧草烘干机控制系统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文章介绍了四重滚筒式牧草烘干机的结构,针对四重滚筒式牧草烘干机的烘干工艺要求,提出了系统控制的软硬件设计方案,进行了模糊PID控制算法的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算法优于常规PID算法,其调节时间短和控制精度高,能够满足牧草烘干工艺要求。

颜景辰[9](2007)在《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基础更加稳固,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农产品数量更加充裕,种类更加丰富,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与农村经济出现了必须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村经济发展领域,几乎成为各地和各级政府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面对农业资源的日益短缺,农业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化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对生态产品、绿色产品的要求也日趋增强。为此,畜牧业发展尤其是与生态环境关联并协调起来的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便成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要求,也成为实现畜牧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必然。本文的研究框架和基本内容主要分为10章。第一章为导言,主要对本文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和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二章是将生态畜牧业研究领域所关联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总结,为论文研究的进行和深入提供理论铺垫。第三章是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轨迹及历程进行回顾,以寻找畜牧业发展进程中可能存在的一般规律。第四章则围绕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问题,对其目前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解析,以客观判断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特点与特征表现,为后面的进一步深入分析推广背景信息。第五章则以开放的思维,探究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在对其现存模式进行梳理并对几个典型的国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其中所存在的一般规律和能够对我国形成借鉴价值的有益经验。第六、七、八章则对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情况,依照畜牧业产业特征和地域分类标准分别对农区、草原和城市郊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各自的内在特性和适宜采取的微观操作方案。第九章则是对生态畜牧业产品的贸易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这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所必须关注的市场导向原则。第十章则对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目标和政策支撑体系进行了全面设计,为今后推进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提供宏观思路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问题,并赋予了生态畜牧业以新的内涵。本文的研究除关注畜牧业本身外,还十分重视生态畜牧业链条的延伸和功能定位,强调应该依据不同的市场需求、不同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从市场需求、产业化发展和资源利用效率出发,来合理科学地安排产业规模和延伸产业链条,同时还注意到了四种转变,即在经营方式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在增长方式上由单一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在技术方式上由传统经验型向技术依托型、在利用方式上由资源开发型向生态建设型的转变,以在满足人们对畜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使之能够在产业系统形成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价值的增加,而且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对系统外的负效应,使资源利用效率得以有效提高。第二,归纳和总结了世界不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本文在系统总结和全面分析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之上,根据当前世界生态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归纳出集约化生态畜牧业模式、草原生态畜牧业模式和农户小规模生态畜牧业模式,并分别对采用这三种发展模式的典型国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对比,提出了对发展我国生态畜牧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第三,提出并系统分析了我国农区、草原和城郊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本文根据生态畜牧业功能特征和产业优势区域,将畜牧业产业研究与生态经济学紧密结合,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我国农区、草原和城郊生态畜牧业的特征、发展现状和模式,并分别提出了其发展对策和措施。特别是在城郊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方面,提出了以农副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为中心的两种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这对我国发展城郊生态畜牧业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借鉴意义。第四,全面设计了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战略重点和技术支撑体系。本文在全面分析世界和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以生产目标、消费目标、贸易目标和生态目标为主体的目标体系,提出了以产品战略、结构战略、市场战略和技术战略为重点的战略思路,构建了以生态饲料生产技术、资源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生产技术、洁净畜牧业生产技术、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和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为核心的技术支撑体系,这对今后推进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赵洪刚[10](2007)在《饲草压捆机动态特性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奶业、畜牧业的发展,对饲料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由于奶制品不易长久保存,为减少运输流通时间,使居民喝上较新鲜的奶,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奶厂应尽量建在城市附近,而我国的草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区,这样,做为饲料的主要生产原料——饲草就要向全国各地运输。饲草松散、蓬松,散放堆密度小,一般仅为20~40kg/m3,致使运输设备的运载能力没有充分利用上,运输能力闲置,运输亏吨现象严重,运输成本过高而造成很大的成本压力。将饲草压实打捆后再运输,可以有效地降低运输成本,还方便搬运。饲草可压缩程度很大,低密度压捆一般为5倍左右,高密度压捆可达10倍左右,甚至更高。将饲草压捆还符合青贮技术。本文在这一背景下研制了饲草压捆机,采用动态规划和多目标规划方法进行优化选型,确定总体设计方案。根据饲草压实之后的装车摆放问题对传统指派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解法——目标值子矩阵法,该方法可减少0-1整数规划问题中此类问题的计算量。在研制过程中主要采用MATLAB/Simulink等方法对饲草压捆机主要工作部件及其相互运动关联进行分析及建模仿真。对饲草喂入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建立了其运动方程及其运动精度矩阵方程并仿真,在转入、转出压缩室时其运转误差达到极大值,影响饲草喂入机构与压缩机构的运动关系的准确性。对饲草压捆机的主要动力部件——压缩机构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将饲草喂入机构和压缩机构联立采用Pro/Engineer仿真,检验二者运动不干涉情况,优化了饲草压捆机的设计。研制的新型分捆机构,为杠杆组式拨杆联动触发弹射系统。采用在空间上互相垂直的一对杠杆,在与压缩机构同步运动的触发控制销的触动下触动弹射器,将分隔板射入压缩室内,缩短了实际落板时间。对其弹射式运动规律求解,及其与压缩机构运动关联采用SimMechanics仿真。为保证弹射器是在压缩活塞回程让出落板口时即被触发,而不是向前压缩时触发,延长允许的落板时间,使落板时间充裕和不至于卡板,机构中设有板簧及滚珠定位机构,通过杠杆组实现插板分捆动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安全性、可靠性高。对稻草压缩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探索,根据研制的饲草压捆机的现场工作试验,借鉴流变学理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稻草压缩理论模型。提出了单方向压缩,多方向变化的理念。把稻草在压缩过程中的机理划分为5个阶段,对于稻草在各阶段所体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解释了有关稻草在压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生产实际现象,提出改进措施,丰富了有关农牧业纤维物料——饲草的压缩理论。

二、我国开发出一体化牧草加工机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开发出一体化牧草加工机组(论文提纲范文)

(1)苜蓿方捆远红外组合干燥工艺参数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苜蓿干燥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远红外热风组合干燥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的问题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苜蓿方捆远红外热风干燥工艺试验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装置
    2.3 试验设计
        2.3.1 苜蓿方捆干燥特性试验
        2.3.2 苜蓿草捆正交试验
    2.4 测量方法
        2.4.1 干基水分测定
        2.4.2 干燥速率测定
        2.4.3 感观评价测定
    2.5 结果与分析
        2.5.1 苜蓿方捆干燥特性分析
        2.5.2 正交试验分析
    2.6 透射对比试验
    2.7 本章小结
3 远红外热风循环干燥机的改进设计与性能分析
    3.1 整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3.1.1 整机结构
        3.1.2 工作原理
    3.2 主要部件设计
        3.2.1 热风循环通风管设计
        3.2.2 旋转干燥承料机构试验台的设计
        3.2.3 栅格板的设计
    3.3 验证试验
        3.3.1 材料及处理
        3.3.2 试验设备及仪器
        3.3.3 验证试验与比较分析
        3.3.4 测量方法
        3.3.5 数据处理
    3.4 设备性能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远红外苜蓿小方捆的保质干燥试验研究
    4.1 小方捆的制作
    4.2 试验材料
    4.3 试验装置
    4.4 测量方法
    4.5 试验设计
    4.6 结果与分析
        4.6.1 试验因素对蛋白质保存率的影响规律
        4.6.2 试验因素对感观评分的影响规律
        4.6.3 综合优化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饲草嵌套式环模压块机模套的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嵌套式环模模盘结构的设计
    2.1 环模压缩工作原理
    2.2 嵌套式模盘结构设计
    2.3 模套内物料在压缩过程的受力分析
    2.4 模套强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套内物料开式压缩试验研究
    3.1 开式压缩试验设计
    3.2 开式压缩情况下压强变化情况研究
    3.3 不同温度下压强变化情况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套内模孔尺寸对压缩效果的影响试验研究
    4.1 方锥模孔尺寸对物料压缩效果的影响研究
    4.2 圆锥尺寸对压缩影响的试验研究
    4.3 方锥与圆锥压缩结果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套内压缩过程的离散元仿真模拟
    5.1 EDEM仿真分析方法
    5.2 仿真方案设计
    5.3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环模压块机整机试制与试验
    6.1 环模压块机样机的设计与试制
    6.2 样机性能试验
    6.3 牧草致密成型生产线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圆草捆捡拾车捡拾机构的优化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牧草收获研究现状
        1.2.2 草捆捡拾、装载与卸载问题的研究现状
        1.2.3 草捆捡拾车捡拾系统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基础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的目的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课题技术路线
        1.5.3 课题研究方法
2 机械优化设计概述
    2.1 机械优化设计简介
    2.2 机械优化设计问题的数学模型
    2.3 优化设计问题的基本解法
        2.3.1 无约束优化方法
        2.3.2 约束优化方法
        2.3.3 多目标函数优化方法
3 圆草捆捡拾车捡拾机构的结构设计与优化
    3.1 MATLAB在机械优化设计中应用与简介
    3.2 捡拾圆草捆的基本资料调研
        3.2.1 圆草捆尺寸规格与分布环境的野外调查取证
        3.2.2 圆草捆原始捡拾方式与捡拾工具的野外取证
    3.3 圆草捆捡拾车捡拾机构的预设计
    3.4 圆草捆捡拾车捡拾机构的结构优化
        3.4.1 优化目标的确立与函数化
        3.4.2 约束条件函数化与设计参量分析取值
        3.4.3 捡拾机构最终优化归纳与求解
    3.5 捡拾机构的机械优化总结概述
4 基于PRO/ENGINEER与ANSYS的捡拾机构的力学分析与强度校核
    4.1 PRO/ENGINEER与ANSYS关于结构分析与强度优化简介
        4.1.1 基于PRO/ENGINEER的三维建模简介
        4.1.2 基于ANSYS有限元结构分析简介
    4.2 PRO/ENGINEER与ANSYS的无缝连接调用技术
        4.2.1 捡拾机构的PRO/ENGINEER建模与导入ANSYS
        4.2.2 捡拾机构三维简化模型在ANSYS中的前处理与加载求解
    4.3 捡拾机构的应力云图分析与力学强度校核
        4.3.1 捡拾机构的应力云图分析
        4.3.2 捡拾机构的力学强度校核
5 捡拾运输车捡拾机构的性能试验分析与研究
    5.1 基于PRO/ENGINEER捡拾机构的计算机虚拟试验研究
        5.1.1 计算机虚拟试验前的准备
        5.1.2 Pro/engineer的机构仿真
    5.2 捡拾运输车捡拾机构的野外实地试验研究
        5.2.1 野外实地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5.2.2 野外实地试验及数据记录
6 总结
7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作者简介

(6)基于能值分析的庆阳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内容概要
        1.2.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2.1 循环经济定义与内涵
        2.1.1 循环经济定义
        2.1.2 循环经济内涵
    2.2 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2.2.1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2.2.2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2.3 循环经济研究方法
        2.3.1 物质流分析方法
        2.3.2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
        2.3.3 生态效率评价方法
        2.3.4 能值分析方法
第三章 基于能值理论的循环经济分析指标体系
    3.1 能值理论
        3.1.1 基本概念
        3.1.2 基本原则
    3.2 能值分析方法与步骤
    3.3 能值分析指标体系
        3.3.1 反映系统能值结构的指标
        3.3.2 反映系统生态效率的指标
        3.3.3 反映系统废弃物利用与环境承载状况的指标
        3.3.4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章 庆阳市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4.1 研究区概况
        4.1.1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4.1.2 资源禀赋与资源消耗
        4.1.3 经济发展与社会基础
        4.1.4 清洁生产与节能降耗
        4.1.5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4.2 庆阳市能值分析
        4.2.1 能值流量
        4.2.2 能值结构
        4.2.3 生态效率
        4.2.4 废弃物利用与环境承载状况
        4.2.5 可持续发展指数
    4.3 县区能值对比分析
        4.3.1 能值流量
        4.3.2 生态效率
        4.3.3 废弃物利用与环境承载状况
        4.3.4 可持续发展指数
    4.4 基于能值分析结果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重点探讨
        4.4.1 系统结构
        4.4.2 系统效率
        4.4.3 废弃物利用与环境承载状况
        4.4.4 系统综合评价
第五章 基于能值分析的庆阳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第一节 发展思路及主要任务
        5.1 指导思想
        5.2 基本原则
        5.3 发展战略
        5.4 主要目标
        5.5 主要任务
    第二节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5.1 总体框架
        5.2 区域发展体系
        5.3 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5.3.1 循环经济型工业发展
        5.3.2 循环经济型农业发展
        5.3.3 服务业循环经济体系
        5.3.4 静脉产业
        5.3.5 案例研究1:煤电产业
        5.3.6 案例研究2:静脉产业
        5.4 生态工业园区网络构建
        5.4.1 发展基础及存在的问题
        5.4.2 设计思路
        5.4.3 园区生态系统设计
        5.4.4 案例研究1:西峰石化工业园区
        5.4.5 案例研究2:驿马出口创汇示范园区
        5.5 支撑体系建设
        5.5.1 关键技术
        5.5.2 基础设施建设
        5.5.3 能源保障
        5.5.4 节水型社会建设
        5.5.5 信息平台建设
        5.5.6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5.6 政策保障体系
        5.6.1 贯彻循环经济法律法规
        5.6.2 成立循环经济领导机构,完善考核机制
        5.6.3 强化资源环境管理
        5.6.4 完善制度建设
        5.6.5 加强宣传教育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环县生态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2. 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1. 生态县的内涵
        2. 生态县建设研究进展
    第三节 理论基础及技术路线
        1. 理论基础
        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态县建设的基础条件分析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1. 自然地理概况
        2. 生态环境概况
        3. 自然资源概况
        4. 社会经济概况
    第二节 环县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趋势分析与评价
        1. 环县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 环县生态经济系统能值评价
    第三节 生态县建设的优势与潜力分析
        1.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力资源
        2. 较坚实的工作基础
        3. 较广泛的社会支持
    第四节 生态县建设的制约因素与主要问题
        1. 交通网络不发达,交通条件落后
        2. 水资源缺乏
        3. 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不高
        4. 科技实力不强,优秀人才缺乏
第三章 生态县建设的指标体系与生态功能区划
    第一节 生态县建设的指标体系
        1. 指标选取
        2. 指标体系的构成
    第二节 生态功能区划
        1. 生态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2. 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与分区规划重点
第四章 环县生态县建设的主要领域与重点任务
    第一节 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
        1. 煤化工行业
        2. 石油化工行业
        3. 煤炭工业
        4. 农副产品加工
        5. 建材行业
        6. 农业
        7. 旅游业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1. 污染防治与环境质量改善
        2. 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
        3. 生态景观与水土保持建设
        4. 水源地保护区
        5.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第三节 生态人居体系建设
        1.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景观结构
        2. 优化交通体系与完善基础设施
        3.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
    第四节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1. 弘扬本地优秀传统文化
        2. 倡导绿色生产、绿色办公与绿色消费
        3. 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与绿色教育
第五章 实施生态县建设的保障体系
    第一节 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1. 确立法规的法律地位
        2. 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3. 建立健全实施生态县建设的奖惩制度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体系
        1.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2. 完善合理的考核体系
        3. 建立健全评价监督体系
        4. 建立新的统计和评价体系,纳入生态环境指标
    第三节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体系
        1. 加大政府对基础性设施和产业的投入
        2. 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提高投融资效率
        3. 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与环境补偿机制
    第四节 实施手段与科技支撑体系
        1.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2.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
        3. 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4. 扩大合作资源,借鉴他人经验
    第五节 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保障体系
        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意识
        2. 公众参与机制建设
        3. 树立典型,促进各领域生态建设的发展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节 主要结论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8)四重滚筒式牧草烘干机控制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四重烘干机的组成及工艺流程
2 系统的硬件设计
3 系统软件设计
    3.1 控制算法选择
        3.1.1 PID控制
        3.1.2 模糊PID控制
    3.2 系统程序设计
4 系统仿真研究与分析
5 试验结果
6 结论

(9)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目的与意义
        1.1.1 生态型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所追求的更高层次
        1.1.2 生态畜牧业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最佳方式
        1.1.3 生态畜牧业有利于第一性生产与第二性生产的良好衔接
        1.1.4 生态畜牧业是增强畜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1.1.5 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利于保护环境和保障居民健康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生态产业研究
        1.2.2 生态农业经济
        1.2.3 畜牧业经济研究
        1.2.4 生态畜牧业研究
    1.3 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1.3.1 研究的指导思想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的基本结构与基本内容
    1.5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2章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畜牧业经济一般理论
    2.2 生态畜牧业的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有机畜牧业理论
    2.3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经济学原理
        2.3.1 供需均衡理论
        2.3.2 循环经济理论
        2.3.3 环境经济学理论
    2.4 生态畜牧业的基础理论述评及发展趋势
第3章 中国畜牧业发展:轨迹描述与历程分析
    3.1 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轨迹分析及其基本特征
        3.1.1 产品总量不断增长
        3.1.2 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大幅度提高
        3.1.3 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3.1.4 集约化的农区畜牧业发展日益明显
    3.2 畜牧业生产发展的轨迹分析
        3.2.1 恢复性发展时期(1949-1957)
        3.2.2 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8)
        3.2.3 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时期(1979-1996)
        3.2.4 新阶段的全面发展时期(1996年至今)
    3.3 中国畜牧业技术演变轨迹分析
        3.3.1 以家庭副业和从属于农业为特征的发展阶段(1979年以前)
        3.3.2 向支柱产业演进的全面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后)
    3.4 中国畜牧业经营方式演变历程
        3.4.1 20世纪80年代的商品化、专业户化、企业化发展阶段
        3.4.2 20世纪90年代的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发展阶段
        3.4.3 21世纪初的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阶段
第4章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4.1 中国生态畜牧业形成的基本背景
        4.1.1 生态农业与生态畜牧业的衍生
        4.1.2 生态畜牧业提出的基本背景分析
    4.2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4.2.1 生态畜牧业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4.2.2 生态畜牧业的功能定位与种类划分
        4.2.3 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
        4.2.4 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4.3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受计划经济和短缺时代的惯性影响,导致发展的起点相对较低
        4.3.2 受人们认识上的局限,生态畜牧业发展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
        4.3.3 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导致生态畜牧业发展与养殖规模较小
        4.3.4 科技进步速度较慢,畜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不高
    4.4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障碍的技术因素分析与制度透视
        4.4.1 科技研发与推广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生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4.4.2 确保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制度与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4.4.3 传统观念的制约
第5章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5.1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5.1.1 世界畜牧业生产的基本现状
        5.1.2 世界主要畜产品贸易现状
        5.1.3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5.1.4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5.2 以集约化发展为特征的生态畜牧业模式及其启示
        5.2.1 美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5.2.2 加拿大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5.3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5.3.1 澳大利亚的生态畜牧业
        5.3.2 新西兰生态畜牧业发展
    5.4 农户小规模饲养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5.4.1 日本畜牧业的基本概况
        5.4.2 日本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5.4.3 日本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措施
    5.5 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5.5.1 提高并强化认识,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5.5.2 加快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普及推广
        5.5.3 加大培育国内和国际生态畜产品市场
第6章 中国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分析
    6.1 农区生态畜牧业的基本特征与制约因素
        6.1.1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6.1.2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6.2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问题解构
        6.2.1 我国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6.2.2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6.3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分析及路径选择
        6.3.1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模式
        6.3.2 发展农区生态畜牧业的路径选择
第7章 中国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分析
    7.1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实施条件
        7.1.1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7.1.2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与建设的实施条件
    7.2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问题探究
        7.2.1 草地退化严重
        7.2.2 草原畜牧业生产力落后
        7.2.3 草原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7.2.4 草原保护制度还不完善
        7.2.5 产后环节薄弱,产业化经营发育迟缓
    7.3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典型模式分析
        7.3.1 季节轮牧模式
        7.3.2 家庭生态牧场模式
    7.4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7.4.1 建立完善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
        7.4.2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实现草原畜牧业生产结构合理化
        7.4.3 实施动物保护工程
        7.4.4 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7.4.5 加快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7.4.6 科学合理地利用草地
第8章 中国城郊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分析
    8.1 城郊生态畜牧业的特点及其发展条件
        8.1.1 城郊生态畜牧业的特点
        8.1.2 城郊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8.2 城郊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8.2.1 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中心,发展生态畜牧业
        8.2.2 以旅游为中心,发展生态畜牧业
    8.3 城郊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8.3.1 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8.3.2 做好畜牧企业的布局规划
        8.3.3 高度重视优良品种
        8.3.4 广泛应用新技术
        8.3.5 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计划
        8.3.6 建立科学的生产体系
第9章 中国生态畜产品市场消费与贸易分析
    9.1 中国畜产品市场消费与贸易现状
        9.1.1 中国畜产品市场供给与需求情况分析
        9.1.2 中国畜产品贸易情况分析
        9.1.3 中国生态畜禽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9.2 影响中国生态畜产品市场消费与贸易的因素分析
        9.2.1 中国生态畜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9.2.2 中国生态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9.3 促进生态畜产品市场消费和贸易的对策分析
        9.3.1 国家应加强对生态畜产品相关知识的科学宣传
        9.3.2 严格绿色畜产品认证、监测制度
        9.3.3 创新生态畜产品流通模式
        9.3.4 制定合理的生态畜产品价格
        9.3.5 建立规范化的技术应用及推广网络
        9.3.6 建立生态畜产品生产体系
第10章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及政策选择
    10.1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设计与战略重点思考
        10.1.1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设计
        10.1.2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10.2 中国生态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
        10.2.1 生态饲料生产技术体系
        10.2.2 资源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的生产技术
        10.2.3 研究开发和推广畜牧业洁净生产的技术体系
        10.2.4 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10.2.5 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体系
    10.3 提升中国生态畜牧业产业水平和效益的对策措施
        10.3.1 加快生态畜牧业集约化发展
        10.3.2 加快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10.3.3 大力发展外向型生态畜牧业
    10.4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10.4.1 加强生态畜牧业宏观管理体制与法制建设
        10.4.2 强化优势生态畜牧业区划布局
        10.4.3 加强生态畜产品生产的质量控制
        10.4.4 深化和完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10.4.5 引导生态畜产品消费,开拓畜产品市场
        10.4.6 加大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致谢

(10)饲草压捆机动态特性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草地资源概况
        1.1.2 草产品产业化概况及趋势
        1.1.3 饲草产业化促进压捆机需求分析
    1.2 国内外饲草压捆机市场概况
        1.2.1 国外压捆机产品概况
        1.2.2 国内压捆机产品概况
    1.3 压捆机研究历程
        1.3.1 国内外有关农业纤维物料压缩理论研究
        1.3.2 国内外有关压捆机设计方面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饲草压捆机总体方案优化选型
    2.1 饲草压捆机的发展趋势
    2.2 饲草压捆机优化设计方案
        2.2.1 最优化问题及其工程背景
        2.2.2 饲草压捆机类型
        2.2.3 饲草压捆机方案确定
        2.2.4 目标值子矩阵法优化装车方案
        2.2.5 饲草压捆机工作原理及总装结构
    2.3 研究方法
        2.3.1 仿真涵义
        2.3.2 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简介
    2.4 饲草压捆机现场工作组图
    2.5 本章小结
3 饲草压捆机饲草喂入机构运动分析
    3.1 饲草喂入机构工作原理
    3.2 饲草喂入机构位姿及其精度方程的建立
        3.2.1 位置方程的建立
        3.2.2 位置运动精度方程的建立
        3.2.3 位置及其精度仿真分析
    3.3 饲草喂入机构角速度及其运动精度方程的建立
        3.3.1 角速度及其精度方程的建立
        3.3.2 角速度及其精度仿真分析
    3.4 饲草喂入机构角加速度及其运动精度方程的建立
        3.4.1 角加速度及其精度方程的建立
        3.4.2 角加速度精度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饲草压捆机分捆机构研制
    4.1 分捆机构现状
    4.2 杠杆组式分捆机构工作原理
        4.2.1 分捆机构设计要求
        4.2.2 分捆机构结构和工作原理
    4.3 分捆机构运动关联性仿真
        4.3.1 分隔板运动方程的建立
        4.3.2 MATLAB/SimMechanics仿真
        4.3.3 弹跳
    4.4 本章小结
5 饲草压捆机压缩机构仿真分析
    5.1 概述
        5.1.1 运动学仿真
        5.1.2 动力学仿真
    5.2 饲草压捆机压缩机构动态分析
        5.2.1 压缩机构动力学模型
        5.2.2 压缩机构动态分析
    5.3 压缩机构仿真结果
    5.4 压缩机构与喂入机构运动关联仿真
        5.4.1 MATLAB/SimMechanics仿真
        5.4.2 Pro/E简介
        5.4.3 Pro/E运动模拟仿真
    5.5 本章小结
6 稻草压缩变化规律研究
    6.1 压缩方式
    6.2 理论模型
    6.3 结果与分析
    6.4 捆绳崩断力学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我国开发出一体化牧草加工机组(论文参考文献)

  • [1]苜蓿方捆远红外组合干燥工艺参数的优化[D]. 李媛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2]滚筒式牧草烘干机控制系统中的BP神经网络PID的仿真研究[D]. 蒋文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3]饲草嵌套式环模压块机模套的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D]. 沈鸿翔.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4]圆草捆捡拾车捡拾机构的优化与试验研究[D]. 王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5]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N].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经济日报, 2012
  • [6]基于能值分析的庆阳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焦文婷. 兰州大学, 2011(11)
  • [7]环县生态县建设研究[D]. 李杰兰. 兰州大学, 2010(10)
  • [8]四重滚筒式牧草烘干机控制系统应用研究[J]. 周修理,佟勇,李艳军,郑先哲.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12)
  • [9]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 颜景辰.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3)
  • [10]饲草压捆机动态特性仿真研究[D]. 赵洪刚.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6)

标签:;  ;  ;  ;  

我国开发了综合饲料加工装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