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缺氧环境下新战士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研究

高原缺氧环境下新战士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研究

一、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对新战士血管内皮细胞损害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博[1](2021)在《大株红景天胶囊对高原缺氧致疲劳、情绪及认知损伤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原面积广阔,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地位,更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是国家社会稳定的关键点。然而高原缺氧环境对机体运动及认知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导致缺氧暴露人群体能下降、焦虑抑郁及认知功能下降,严重威胁高原部队官兵军事作业效能,然而目前还没有理想的防治高原缺氧脑-体功能损伤的有效药物。随着高原边防、高原救援等短期急进高原任务的逐渐增加,寻找一种既可以增强高原运动耐力,又有助于改善高原缺氧暴露致情绪及认知功能损伤的药物对于提高高原部队官兵的战斗力和作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大株红景天胶囊由大株红景天干燥根的水提物制得,临床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然而大株红景天胶囊对高原缺氧致脑-体功能障碍的影响未见系统报道。复方丹参滴丸是我军装备的抗高原缺氧药物,其对高原缺氧的保护作用获得美军关注。本研究首先评价了大株红景天胶囊对小鼠耐常压缺氧能力和抗疲劳的作用影响,然后模拟急性高原缺氧暴露,观察小鼠体能、情绪及认知功能的改变,在此基础上观察大株红景天胶囊对模拟急性高原缺氧暴露引起的疲劳、焦虑抑郁及认知功能损伤的影响,最后探讨大株红景天胶囊改善高原缺氧致焦虑、抑郁及认知功能损伤的作用机制,以期揭示大株红景天胶囊在改善高原缺氧相关脑-体功能障碍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一、大株红景天胶囊提高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和抗疲劳作用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按体重和自主活动性随机分为对照组、复方丹参滴丸0.122 g·kg-1组(临床人用剂量换算)、大株红景天胶囊0.35 g·kg-1,0.7 g·kg-1(临床人用剂量换算)和1.4 g·kg-1组、红景天苷0.120 g·kg-1组(根据临床人用剂量中红景天苷的含量换算),每组10只。灌胃给药7 d后,采用低氧混合气体缺氧和密闭缺氧模型观察大株红景天胶囊耐缺氧作用;采用负重游泳实验、转棒实验观察大株红景天胶囊抗疲劳作用。采用比色法检测小鼠非负重游泳力竭后肝和腓肠肌组织中糖原含量以及血清中疲劳相关指标尿素氮(BUN)、乳酸(BLA)含量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氧化应激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1、大株红景天胶囊提高小鼠常压耐缺氧和抗疲劳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大株红景天胶囊0.7和1.4 g·kg-1组小鼠低氧混合气体缺氧存活时间和负重游泳时间显着延长;大株红景天胶囊1.4 g·kg-1组小鼠转棒实验学习期和测试期在棒时间显着延长。以上结果提示,大株红景天胶囊具有提高耐常压缺氧能力和抗疲劳作用。2、大株红景天胶囊对力竭游泳小鼠疲劳相关指标的影响大株红景天胶囊组小鼠非负重力竭游泳后肝和腓肠肌组织中的糖原含量及血清中的LDH、SOD和GSH-PX活性显着升高,而血清中BUN,BLA和MDA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复方丹参滴丸0.122g·kg-1组仅显着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升高肝糖原含量和GSH-PX活性。二、模拟高原缺氧不同暴露时间对小鼠体能、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按体重和自主活动性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高原缺氧3天组(HAH-3)和高原缺氧7天组(HAH-7),每组20只。将模拟高原缺氧组小鼠放置于多因素复合环境模拟医学科学实验舱内,以5 m/s的速度匀速减压直至海拔高度到达6100 m,缺氧处理3天、7天。常氧对照组在常压常氧条件下饲养。缺氧结束后,立即对小鼠进行体能、情绪及认知功能评价。1、模拟高原缺氧对小鼠体重和体能的影响各组小鼠体重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与常氧对照组比较,模拟高原缺氧暴露1天,HIA-3和HAH-7组小鼠体重均显着下降,缺氧暴露3天后体重下降到最低;此后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但仍显着低于常氧对照组。自主活动结果显示,对常氧对照组相比,HAH-7小鼠自主活动距离显着增加。2、模拟高原缺氧对小鼠物体识别记忆的影响新物体识别实验结果显示,与常氧对照组相比,HAH-3组小鼠学习后1 h测试新物体偏好指数明显下降,HAH-7组小鼠新物体偏好指数无显着变化;HAH-3组和HAH-7组小鼠学习后24 h测试新物体偏好指数均显着下降。上述结果提示,模拟高原缺氧3天、7天均可造成小鼠认知功能损伤。3、模拟高原缺氧对小鼠焦虑样行为的影响旷场实验结果显示,与常氧对照组相比,HAH-3组和HAH-7组小鼠旷场中心区域进入次数显着减少,中心区域停留时间显着缩短。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常氧对照组相比,HAH-3小鼠开臂进入次数有减少趋势,HAH-7小鼠开臂进入次数明显减少;HAH-3和HAH-7小鼠开臂停留时间显着缩短。上述结果提示,模拟高原缺氧3天和7天小鼠均可出现焦虑样行为,且随暴露时间延长焦虑症状加重。4、模拟高原缺氧对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强迫游泳实验结果显示,与常氧对照组相比,HAH-3组和HAH-7组小鼠不动时间均显着延长。悬尾实验结果表明,与常氧对照组相比,HAH-3组小鼠不动时间有延长趋势,HAH-7组小鼠不动时间显着延长。上述结果提示,模拟高原缺氧暴露3天和7天小鼠均可出现抑郁样行为,且随暴露时间延长抑郁症状加重。以上实验表明,模拟6100 m高原缺氧暴露可导致小鼠自主活动异常增加,出现焦虑、抑郁样行为及认知功能损伤。6100 m缺氧暴露7天可作为药效评价的模型。三、大株红景天胶囊对模拟高原缺氧所致疲劳、焦虑抑郁及认知功能损伤的影响小鼠适应饲养7 d后,根据体重、自主活动性和糖水偏好基线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常氧对照组(CON)、模拟高原缺氧组(HAH)、复方丹参滴丸0.122 g·kg-1组(临床人用剂量换算)、红景天苷0.120g·kg-1组根据临床人用剂量中红景天苷的含量换算)、大株红景天胶囊0.35 g·kg-1,0.7 g·kg-1(临床人用剂量换算)和1.4 g·kg-1组。采用多因素复合环境模拟医学科学实验舱模拟海拔6100 m高原缺氧7天构建高原缺氧小鼠模型,造模期间给予受试药物,常氧对照组和模拟高原缺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大株红景天胶囊对模拟高原缺氧所致疲劳、焦虑抑郁及认知功能损伤的影响。1、大株红景天胶囊对模拟高原缺氧小鼠体重和体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常氧对照组比较,模拟高原缺氧暴露第1天,各缺氧组小鼠体重均显着下降,随着缺氧时间延长,从第3天起小鼠体重无显着变化但仍显着低于常氧对照组组。模拟高原缺氧组小鼠在棒时间显着缩短,负重游泳时间有减少趋势。大株红景天胶囊组小鼠在棒时间显着长于HAH组;大株红景天胶囊组和复方丹参滴丸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显着延长。上述结果提示,大株红景天胶囊具有提高高原缺氧小鼠疲劳耐力的作用。2、大株红景天胶囊对模拟高原缺氧小鼠焦虑样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常氧对照组相比,HAH组小鼠旷场运动总距离无显着变化,旷场中心区域停留时间显着缩短,中心区域进入次数显着减少。各给药组对模拟高原缺氧小鼠旷场运动总距离无明显影响;大株红景天胶囊0.35和1.4 g·kg-1组和复方丹参滴丸0.122 g·kg-1组小鼠旷场中心区域停留时间显着长于HAH组;大株红景天胶囊1.4 g·kg-1组小鼠旷场中心区域进入次数显着增加。上述结果提示,大株红景天胶囊具有改善高原缺氧小鼠焦虑样行为的作用。3、大株红景天胶囊对模拟高原缺氧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采用糖水偏好实验结果观察小鼠抑郁样行为。与常氧对照组相比,HAH组小鼠糖水偏好率显着下降。大株红景天胶囊0.7和1.4 g·kg-1组小鼠糖水偏好率显着高于HAH组。上述结果提示,大株红景天胶囊可改善高原缺氧小鼠抑郁样行为。4、大株红景天胶囊对模拟高原缺氧小鼠物体识别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常氧对照组比较,HAH组小鼠于学习后1 h和24 h对新物体的偏好指数显着降低。与HAH组小鼠比较,复方丹参滴丸0.122 g·kg-1组小鼠于学习后1 h新物体的偏好指数显着升高;大株红景天胶囊1.4 g·kg-1组小鼠于学习后1 h和24 h新物体的偏好指数均显着升高,且显着高于红景天苷组。上述结果提示,大株红景天胶囊具有改善高原缺氧小鼠短时和长时记忆的作用。四、大株红景天胶囊改善模拟高原缺氧所致焦虑抑郁及认知功能损伤的作用机制突触可塑性是神经元的动态特征,是学习记忆的生物学基础,主要包括长时程增强(LTP)。突触可塑性受多种内外环境的影响,脑源性神经影响因子(BDNF)是影响突触可塑性的重要因素。BDNF与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可引起LTP的改变。血管生长因子(VEG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均可参与BDNF的神经保护信号通路。VEGF和EPO又是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α)的主要靶基因,HIF-1αα是缺氧应答的全局性调控因子。因此本研究探讨了大株红景天胶囊对缺氧小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神经元凋亡、HIF-1α信号通路以及记忆相关蛋白的影响。1、大株红景天胶囊对模拟高原缺氧小鼠海马前穿通纤维-齿状回(PP-DG)通路LTP的影响采用在体电生理实验以群峰电位(PS)为指标,观察小鼠海马区长时程增强(LTP)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常氧对照组比较,HAH组小鼠海马LTP明显损伤;大株红景天胶囊1.4 g·kg-1和红景天苷明显改善高原缺氧所致小鼠海马LTP损伤。上述结果提示,大株红景天胶囊具有改善高原缺氧致小鼠海马突触可塑性损伤的作用。2、大株红景天胶囊对模拟高原缺氧小鼠海马神经元数目的影响采用尼氏染色方法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程度和尼氏小体数目。结果显示,常氧对照组小鼠海马区神经细胞排列整齐,核大而圆,核仁明显,可见较多尼氏小体。HAH组小鼠海马区可见神经元固缩增加,出现深染,尼氏小体数量减少,细胞结构受损,上述病理改变在CA1区较为明显。与HAH组相比,大株红景天胶囊组和复方丹参滴丸组小鼠海马神经元数量降低明显减轻。上述结果提示,大株红景天胶囊对急性模拟高原缺氧暴露导致的脑组织病理学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大株红景天胶囊对模拟高原缺氧小鼠海马中BDNF-Trk B信号通路及突触相关蛋白的影响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常氧对照组相比,模拟高原缺氧组小鼠海马中TrkB蛋白水平显着增加,BDNF、PSD-95蛋白水平有降低趋势。复方丹参滴丸组和大株红景天胶囊(0.35和1.4 g·kg-1)组小鼠海马组织中BDNF蛋白水平显着增加。大株红景天胶囊组小鼠海马组织中TrkB、PSD-95的蛋白表达有增加趋势,红景天苷组小鼠海马组织中PSD-95的蛋白表达有增加趋势,复方丹参滴丸组无明显变化。上述结果提示,大株红景天胶囊对缺氧所致情绪及认知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记忆相关蛋白、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有关。4、大株红景天胶囊对模拟高原缺氧小鼠海马HIF-1α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与常氧对照组组比较,HAH组小鼠海马中HIF-1α蛋白水平无显着变化,PHD-2蛋白水平显着降低,FIH蛋白水平有降低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与HAH组相比,大株红景天胶囊组小鼠海马组织中HIF-1α?和EPO蛋白水平有增加趋势,FIH和VEGF蛋白水平有降低趋势,对PHD-2蛋白水平无显着影响。上述结果提示,大株红景天胶囊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可能与抑制FIH蛋白表达,增加HIF-1α?蛋白聚积,恢复VEGF水平并促进EPO表达有关。由以上结果得出结论:(1)大株红景天胶囊具有提高常压耐缺氧能力和抗疲劳作用,该作用可能与提高肝糖原、肌糖原含量,减轻疲劳产物堆积,增强抗氧化活性有关。(2)模拟高原缺氧可导致疲劳、焦虑抑郁样行为及认知功能损伤,且与缺氧暴露时间有关。大株红景天胶囊可改善模拟高原缺氧所致疲劳、情绪及认知功能损伤,提示其有望成为改善高原缺氧致脑-体功能障碍的防治药物。(3)大株红景天胶囊对高原缺氧小鼠海马神经突触可塑性具有改善作用、对脑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且机制可能与调节HIF-1α信号通路、BDNF-Trk B、PSD-95蛋白表达等有关。

郑聪毅[2](2021)在《我国人群居住地海拔、室外空气污染与左心室结构及舒张功能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既往小样本人群研究或动物实验提示海拔高度、空气污染会造成心脏结构改变和功能异常,但仍需要多暴露水平、代表性好的高质量人群研究进一步证实。本研究旨在探究研究对象居住地海拔高度、两种主要的室外空气污染物(PM2.5和PM10)长期暴露水平与左心室结构、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LVDD)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第一部分 整合了中国高血压调查研究(CHS)和西藏与新疆地区慢性心肺疾病现状调查研究两项大规模横断面研究数据,分析居住地海拔与左心室结构、LVDD患病风险的关系。CHS和新疆西藏研究实施方案基本相同,均采用分层四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最终34,215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由于新疆、西藏两省空气污染物浓度测量值偏倚较大,第二部分在探究PM2.5、PM10的影响时仅纳入CHS研究的24,401名研究对象。调查现场按照统一的方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操作者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评估依据当时最新版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ASE)指南《2009版关于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建议》。本研究中未指明等级的LVDD组包括了LVDD的Ⅰ~Ⅲ级。研究对象所在区/县的海拔测量值来自中国气象观测网约2,400个气象观测站,按照1,500米和3,500米两个切点分为低、中和高三个等级。研究对象空气污染物暴露水平为调查当年年平均浓度,按照三分位切点分为低、中和高三个暴露等级。结果第一部分:34,215名研究对象中男性15,711人(占45.92%),年龄55.9±13.2岁,居住地海拔范围:3.1~4,507米。研究对象LVDD加权患病率为37.84%,其中Ⅰ、Ⅱ和Ⅲ级LVDD加权患病率为35.19%、1.29%和1.36%。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左室舒张末前后径(LVEDD)、左房前后径(LA diameter)、室间隔舒张末厚度(IVSD)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与居住地海拔呈负向线性相关关系(P<0.001);海拔每增加 500 米,LVEDD 的效应值(95%CI)为-0.34(-0.36--0.31);LVMI 的效应值(95%CI)为-1.39(-1.51--1.27)。LVDD 患病风险随海拔等级的升高呈明显增加的趋势:以低海拔组作对照,中、高海拔组LVDD患病风险(OR 值及 95%CI)分别为 1.95(1.77-2.14)和 2.22(1.91-2.57),趋势P值<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海拔与LVDD患病风险呈显着的非线性关系(P<0.001),随着海拔水平的升高,LVDD患病风险呈向上倾斜的“W,”型波动增加趋势;在1500米以下,LVDD患病风险随海拔的升高反而下降;海拔升至3,500米以后,LVDD患病风险随海拔的升高迅速升高。此外,不同性别、年龄分层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第二部分:24,401名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56.4岁,其中男性占46.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左室收缩末前后径(LVESD)、IVSD、左室后壁舒张末厚度(LVPWD)、左室壁相对厚度(RWT)和LVMI与PM2.5和PM10暴露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当PM2.5、PM10每增加10μg/m3时,LVMI效应值(95%CI)分别是1.52(0.86-2.19)和2.23(1.92-2.54)。与低PM2.5暴露组相比,中、高暴露组LVDD 患病风险(95%CI)分别是 1.25(1.15-1.37)和 2.25(1.98-2.54)。PM2.5 每增加10μg/m3LVDD患病风险增加了 58%(95%CI:51%-66%)。使用RCS模型在校正多种影响因素后拟合结果显示,LVDD患病风险随着PM2.5暴露水平的增加呈“J”型曲线显着增加(非线性关系P值<0.001)。PM10每增加10μg/m3时,LVDD患病风险(95%CI)为0.89(0.87-0.91);RCS模型拟合结果显示虽然在浓度大约70~120μg/m3 LVDD患病风险随着PM10暴露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LVDD患病风险随着PM10暴露水平的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且不同性别、年龄分层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结论居住地海拔升高可能会引起左心室心肌重塑,表现为左心室体积和LVMI减小。对于居住在1,500米及以上海拔地区的人群,其LVDD患病风险随居住地海拔水平的升高而显着增加。室外PM2.5、PM10暴露水平升高同样可能会造成左心室结构改变,主要表现为显着增加左心室肥厚、扩大的风险。LVDD患病风险随室外PM2.5而非PM10暴露水平升高显着增加。

朱明明[3](2020)在《高原低氧大鼠骨髓微血管增生及基膜降解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原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其典型特点是低压、低氧。多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缺氧环境下,容易引起红细胞过度增多和低氧血症,其严重影响着高原人群的健康。由于机体长期在高海拔、低氧状态下,红细胞过度积累,引起血液黏滞度增加,血流减慢,机体发生微血管增生以改善血液循环,以代偿供氧,其发生机制尚未阐明。在肿瘤性疾病局部缺氧条件下,IL-6/JAK2/STAT3参与调控其微血管生成以促进肿瘤的转移及进展。机体在低氧条件下,IL-6分泌增加,进而加强调控下游靶基因JAK2/STAT3的P-JAK2、P-STAT3的表达,从而激活其靶基因MMP-9的表达。在一系列缺血缺氧性疾病中,MMP-9的高表达促进其微血管的再生及基膜降解。然而,JAK2/STAT3通路和MMP-9是微血管生成及基膜降解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因子,有关JAK2/STAT3和MMP-9在肿瘤微血管生成中的变化得到广泛的研究。然而,在长期低氧下,IL-6/JAK2/STAT3/MMP-9通路在骨髓中变化如何,是否参与微血管增生及基膜降解,目前还不清楚。血管基膜是一种复杂的致密网状结构,其组成成分包括:层黏连蛋白,IV型胶原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等。MMP-9主要的生物学功能是降解IV型胶原纤维。在低氧条件下,MMP-9的高表达,会导致机体血管基膜发生降解。其中,COL4A1作为极为重要的IV型胶原纤维,与MMP-9在基膜降解过程中的变化如何,目前还不清楚。第一部分慢性低氧下,大鼠骨髓微血管变化与IL-6/JAK2/STAT3/MMP-9通路的相关研究目的骨髓系成人造血的主要部位,骨髓微血管是其微环境的主要结构基础。JA K2/STAT3和MMP-9参与促进微血管生成的病理生理过程,然而JAK2/STAT3对MMP-9的调控作用还需要进一步验证,目前还尚未见到IL-6/JAK2/STAT3/M MP-9通路是否调控低氧引起的微血管增生及基膜降解的研究。本研究通过测定外周血中RBC、HB、HCT,血清中IL-6的水平以及骨髓中P-JAK2蛋白、P-ST AT3蛋白及MMP-9 m RNA和蛋白水平,同时检测微血管密度及基膜降解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在应用STAT3抑制剂后,进一步测定以上指标,进一步验证,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试图探讨IL-6/JAK2/STAT3/MMP-9通路在骨髓微血管增生及基膜降解的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动物模型,以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低氧组(CH group)、低氧加抑制剂组(CH+Inhibitor group,抑制剂SH-4-54采用灌胃给药30天,7.5 mg/kg/d)[29]、低氧加溶剂对照组(CH+Solvent group,溶剂为0.9%生理盐水+1.3%的DMSO),每组各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低氧模型制备均在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低压氧舱内进行,模拟海拔5000 m,24h/d,连续30d。30 d后,检测大鼠血常规。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IL-6的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髓中MMP-9 m RNA的表达水平,运用Western blot法分析各组大鼠骨髓中MMP-9蛋白含量,运用免疫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骨髓中MMP-9的表达及微血管增生及基膜降解情况,即用免疫荧光MMP-9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后,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组织中MMP-9阳性微血管密度计数以及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血管基底膜的降解情况,运用STAT3抑制剂SH-4-54阻断该通路后再次检测以上指标进行功能验证,进行组间检测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1)在经过低氧30天处理组中,大鼠血常规(RBC、HB、HCT)指标均高于常氧对照组(P<0.050);(2)在低氧组、低氧加抑制剂组、低氧加溶剂对照组中,大鼠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均高于常氧对照组,且血管基膜发生明显降解(P<0.05)。(3)与常氧对照组相比,在低氧组、低氧加抑制剂组、低氧加溶剂对照组中,大鼠血清中IL-6水平明显高于常氧对照组(P<0.05),骨髓中P-JAK2、P-STAT3及MMP-9的蛋白含量均高于常氧对照组(P<0.05),MMP-9的m RNA水平明显增高(P<0.05)。(4)在低氧组、低氧加抑制剂组、低氧加溶剂对照组中,大鼠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及基膜降解情况与该组MMP-9蛋白和m RNA的表达水平一致。(5)应用STAT3抑制剂后,在低氧加抑制剂组,与低氧组比较,大鼠骨髓的P-STAT3蛋白及MMP-9蛋白和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6)在低氧加抑制剂组中,与低氧组相比,大鼠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减少及基膜降解减轻(P<0.05)。(7)在低氧加抑制剂组,大鼠骨髓的P-JAK2蛋白含量明显低于低氧组(P<0.05)。(8)在低氧加抑制剂组,大鼠血清中IL-6水平及血常规(RBC、HB、HCT)指标均低于低氧组(P<0.05)。(9)与低氧加溶剂对照组相比,低氧组中大鼠骨髓中P-JAK2、P-STAT3及MMP-9的蛋白含量及MMP-9 m RNA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10)与低氧加溶剂对照组相比,低氧组中大鼠血清中IL-6的含量和血常规(RBC、HB、HCT)指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慢性低氧下,大鼠骨髓微血管增生及基膜降解,此外,骨髓中IL-6、P-JAK2、P-STAT3及MMP-9表达升高。2.应用STAT3抑制剂后,P-STAT3和MMP-9表达降低。3.慢性低氧下,大鼠骨髓微血管生成及基膜降解与IL-6/JAK2/STAT3/MMP-9通路有关。第二部分不同时间低氧暴露下大鼠骨髓血管基膜变化与MMP-9和COL4A1相关研究目的缺氧会造成机体多系统多脏器损伤,其中不同程度的血管基膜损伤尤为常见。基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IV型胶原纤维,其中COL4A1是重要成员之一。MMP-9在低氧条件下表达增高,其发挥主要生物学功能,降解IV型胶原纤维。我们前期研究发现,低氧损伤血管基膜,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建立不同时间的低氧动物模型,了解大鼠骨髓中MMP-9在不同低氧条件下的表达及对血管基膜中COL4A1在骨髓中的影响及变化。方法建立大鼠动物模型,以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低氧3-d组(3 days group)、低氧7-d组(7 days group)、低氧10-d组(10 days group),每组各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低氧模型制备均在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低压氧舱内进行,模拟海拔7000m,24h/d,分别饲养3d、7d、10d后检测大鼠血常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髓中MMP-9 m RNA的表达水平,运用Western blot法分析各组大鼠骨髓中MMP-9及COL4A1的蛋白含量,运用免疫组化特异性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骨髓中COL4A1的表达,运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在不同时间急性缺氧条件下血管基膜的降解情况。结果(1)大鼠血常规(RBC、HB、HCT)指标表达水平随着缺氧时间延长,逐渐增高;低氧10天组血常规各指标高于低氧7天组(P<0.05);低氧7天组血常规各指标高于低氧3天组(P<0.05);低氧10天、低氧7天和低氧3天组血常规各指标均高于各自常氧对照组(P<0.05)。(2)低氧条件下,大鼠骨髓MMP-9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低氧10天组明显高于低氧7天组(P<0.05);低氧7天组高于低氧3天组(P<0.05);低氧10天、低氧7天和低氧3天组MMP-9表达均高于常氧对照组(P<0.05)。(3)大鼠骨髓中COL4A1蛋白含量随着低氧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低氧10天组明显低于低氧7天组(P<0.05);低氧7天组低于低氧3天组(P<0.05);低氧10天、低氧7天和低氧3天组均低于常氧对照组(P<0.05)。(4)大鼠骨髓中血管基膜降解情况随着低氧时间延长逐渐加重,低氧10天基膜降解重于低氧7天组(P<0.05);低氧7天基膜降解重于低氧3天组(P<0.05);低氧10天、低氧7天和低氧3天均发生基膜降解与常氧对照组相比(P<0.05)。(5)低氧条件下,大鼠骨髓中COL4A1的表达与基膜降解的严重程度一致MMP-9的水平增高与COL4A1的表达下降一致。结论1.低氧条件下,大鼠骨髓微血管基膜发生降解。2.不同时间低氧下,大鼠骨髓中MMP-9表达增多,COL4A1表达下降。3.在低氧条件下,大鼠骨髓血管基膜降解与MMP-9及COL4A1有关。

石继鹏[4](2020)在《蕨麻多糖抗高原缺氧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军事活动的需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交通的便利等因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高原地区。但很多急进高原的人群由于无法适应高原地区低压低氧的环境,患上了高原脑水肿和高原肺水肿等一系列高原疾病。高原脑水肿和高原肺水肿因其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有很多治疗上述两种疾病的药物,但是绝大多数都存在副作用,而天然来源的植物多糖因其绿色、安全等特点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蕨麻是高原地区一种特有的药食两用植物,富含多糖,具有很高的药用和营养价值。本文研究了蕨麻多糖对高原脑水肿、肺水肿的治疗效果,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常压密闭和急性缺氧实验从蕨麻多糖、锁阳多糖、黄参多糖和百合多糖中筛选出抗缺氧效果最好的多糖,然后探讨优势多糖的抗缺氧量效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锁阳多糖、黄参多糖和百合多糖均有抗缺氧效果,但是蕨麻多糖的抗缺氧效果最显着。因此本研究选择蕨麻多糖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蕨麻多糖抗缺氧量效关系结果可知,蕨麻多糖低(150 mg/kg)、中(300 mg/kg)、高(500mg/kg)剂量组的抗缺氧效果呈剂量依赖型,所以上述剂量被认为是下一步实验的参考剂量。(2)建立高原脑水肿和高原肺水肿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group,NC)、缺氧模型组(Hypobaric hypoxia model group,HHM)、蕨麻多糖低剂量组(PAP-L,100 mg/kg)、蕨麻多糖中剂量组(PAP-M,200mg/kg)、蕨麻多糖高剂量组(PAP-H,400 mg/kg)、地塞米松组(Dexamethasone,4 mg/kg,Dex)。观察大鼠在造模期间的生存状态,处死后通过干湿比重法测量脑组织和肺组织的含水量,通过HE染色观察脑组织和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还通过MDA,NO,SOD和GSH的含量评估了蕨麻多糖的抗氧化应激能力,最后通过ELISA、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了脑组织和肺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VEGF,NF-κB和HIF-1α)的蛋白含量和mRNA表达水平。实验结果表明,蕨麻多糖降低了脑、肺组织中的水分含量,减轻了脑组织和肺组织的损伤,降低了MDA和NO的含量,并增加了SOD和GSH的活性。另外,蕨麻多糖阻断了NF-κB和HIF-1α信号通路的激活并抑制了下游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和VEGF)的产生。因此,蕨麻多糖具有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来治疗和预防高原脑水肿和高原肺水肿的潜力。

程楠[5](2020)在《不同海拔下青年男性运动后尿生化等指标变化与运动时长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检测分析海拔1765米、急进海拔4255米后15天内及常驻4255米地区≥1年青年男性递增负荷运动后的尿酮体、尿潜血、尿蛋白等指标的变化,通过分析运动时长与尿生化指标变化的相关性,探讨尿生化指标作为预测运动负荷强度指标的可行性,为急进高海拔地区青年男性的运动负荷强度快速评价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对预防高原运动性超负荷损伤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方法:采用两因素多水平方差分析设计,即检测研究对象在不同海拔高度和运动前后的尿酮体、尿潜血、尿蛋白、心率、血氧饱和度、简单反应时、记忆广度等指标的变化。实验分组:(1)低海拔地区组,受试者89人,测试地点为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某地,平均海拔1765米;(2)急进高海拔地区组,受试者75人,由新疆叶城急进西藏阿里地区追踪检测;(3)常驻高海拔地区≥1年组,受试者96人,测试地点为西藏阿里某地,平均海拔4255米。实验方法:采用功率自行车配合遥测运动心肺仪,以递增负荷运动形式检测机体有氧能力,起始功率为50W,每分钟递增15W,当机体达到最大摄氧量判定标准时结束试验;采用自主研发的“军人作业负荷监测系统”V1.0分别检测机体安静状态下和运动后尿酮体、尿潜血、尿蛋白、心率、血氧饱和度、简单反应时、记忆广度等指标。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统计,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分析,结果以?X±S表示,显着性差异为P<0.05,非常显着差异为P<0.01;运动时长与尿生化指标变化相关性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Pearson)进行分析,结果取值区间为[-1,1]:|r|在0.8-1之间为极强相关性;0.6-0.8之间为强相关性;0.4-0.6之间为中等相关性;0.2-0.4之间为弱相关性;0表示无线性相关性。研究结果:(1)递增负荷运动后,低海拔地区青年男性尿酮体浓度由运动前37.77±15.95mg/L显着升高到运动后49.08±10.06mg/L(*P<0.05),89例受试者中出仅出现1例尿酮体阳性;高海拔地区青年男性尿酮体浓度均值由运动前47.58±18.32mg/L显着升高至运动后66.98±17.36mg/L(*P<0.05),96例受试者中出现4例尿酮体阳性;急进高海拔地区后,青年男性安静状态与运动后的尿酮体浓度均显着升高(*P<0.05)。(2)递增负荷运动后,低海拔地区青年男性尿蛋白浓度由运动前0.33±0.13mg/mL升高到运动后0.42±0.14mg/mL,89例受试者中出仅出现1例尿蛋白阳性;高海拔地区机体尿蛋白浓度由运动前0.36±0.13mg/ml显着升高到运动后0.51±0.12mg/ml(*P<0.05),96例受试者中出仅出现3例尿蛋白阳性;急进高海拔地区后,青年男性运动后尿蛋白浓度显着升高(*P<0.05)。(3)递增负荷运动后,低海拔地区青年男性尿潜血浓度由运动前0.014±0.0018mg/dL升高到运动后0.020±0.0013mg/dL,89例受试者中出仅出现1例尿潜血阳性;高海拔地区青年男性尿潜血浓度由运动前0.018±0.009mg/dL显着升高至运动后0.028±0.011mg/dl(*P<0.05),96例受试者中出仅出现4例尿潜血阳性。(4)尿酮体、尿蛋白浓度变化与有氧运动时长呈强正相关(0.6<r<0.8);尿潜血、记忆广度、简单反应时与有氧运动时长呈弱相关(0.2<r<0.4)。(5)急进高海拔地区后,青年男性血氧饱和度显着下降并低于正常值(88.74±11.06),安静状态心率由70.23±10.58次/分钟显着升高至92.63±18.52次/分钟(*P<0.05);常驻高海拔地区青年男性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92.33±6.34)。(6)递增负荷运动后,低海拔地区青年男性简单反应时由0.621±0.41s下降至0.623±0.29s,记忆广度由8.84±1.49下降至8.63±1.59。研究结论:(1)在海拔1765米和4255米高度下,递增负荷运可使青年男性的尿酮体、尿蛋白、尿潜血浓度升高;(2)急进4255米高海拔地区后,青年男性安静状态与运动后的尿酮体、尿蛋白浓度均显着升高;(3)青年男性在承受低强度的运动负荷时,95%受试者的尿生化指标在阴性(正常)范围内升高,5%受试者尿生化指标接近阳性判定阈值;(4)在海拔1765米和4255米高度下,青年男性尿酮体、尿蛋白的浓度变化与运动时长呈强相关性,可作为预测有氧运动负荷强度的指标,为评估科学运动训练提供参考依据;(5)青年男性急进高原后,机体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低于正常值;待缺氧习服后,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6)短时间的递增负荷运动后即刻,机体简单反应时与记忆广度较运动前相比无明显下降。

张忠金[6](2020)在《低氧环境下高血压患者Cys-C、UA、SI水平变化及其与血压之间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低氧环境下汉族EH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尿酸(UA)和血清铁(SI)水平的变化,探讨低氧是否对EH患者血清Cys-C、UA、SI产生了影响及其这三个指标与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青海高海拔地区(海拔3300m-3500m)和中海拔地区(海拔1980m-2200m)世居或久居10年以上汉族健康和EH患者共26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居住海拔和有无EH进行分组:高海拔:A1组(健康者62例)、A2组(EH患者78),中海拔:B1组(健康者50例)、B2组(EH患者79例)。根据血压水平在EH组内进行分组:A2组分为A2-1级高血压组27例、A2-2级高血压组23例和A2-3级高血压组28例;B2组分为B2-1级高血压组19例、B2-2级高血压组30例和B2-3级高血压组30例。收集包括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常规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血脂、血糖。测定Cys-C、UA、SI。用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各组间性别构成、年龄、心率、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P和DBP同同海拔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2组、B2组的Cys-C、UA和SI水平均比同海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B2组的Cys-C、UA、SI水平高于相应A1组、A2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同海拔下,随着血压分级增高,Cys-C和UA水平逐渐增高,各级血压间Cys-C、U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I在各级血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海拔下,同级血压间比较,B2组Cys-C、UA和SI水平均高于A2组同级血压指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2组、B2组的血清Cys-C、UA与EH患者SBP、DBP均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性在SBP大于DBP。A2组、B2组的SI与SBP无明显相关,但与DBP呈弱正相关。结论:1.低氧环境对EH患者血清Cys-C、UA和SI水平产生了影响,海拔越高,低氧低气压越明显,其水平变化越明显;2.血清Cys-C、UA和SI水平的变化在低氧环境的影响下加快了EH的发生发展,海拔越高,低氧低气压越明显,上述这种关系越明显;3.血清Cys-C、UA和SI水平与EH的发生发展相关,其中血清Cys-C和UA与血压的严重程度有关,但SI与血压的严重程度无关;4.血清Cys-C和UA均与EH患者的SBP和DBP呈正相关,其相关性在SBP大于DBP。SI与EH患者的DBP呈弱正相关,而与SBP无明显相关。

黄兴[7](2019)在《牦牛大脑和小脑低氧适应性的转录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牦牛作为青藏高原重要的遗传资源,是当地畜牧业的重要经济支柱。为适应高原恶劣生态环境,牦牛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均表现出一些适应性进化特性。脑部是机体耗氧量最大的组织,探索并挖掘脑组织在牦牛低氧适应性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RNA-Seq技术分别对类乌齐牦牛、西藏牛、三江牛的大脑和小脑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3种牛群大脑和小脑组织间的差异表达情况,筛选与低氧适应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随机选取部分候选基因进行荧光定量验证。结果如下:1.18个样本获得reads碱基总数在11,89316,422 Mbp之间,过滤后GC含量为50%左右,Q30值为94.75%96.32%,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后比对率为90.88%93.81%。2.类乌齐牦牛大脑组织共筛选获得mRNA转录本33,282个,其中新转录本12,499个,已知转录本20,783个,共筛选到lncRNA转录本2,969个,其中新转录本2,703个,已知转录本266个;小脑组织共筛选到mRNA转录本33,552个,其中已知转录本21,008个,新转录本12,544个,lncRNA转录本3,027个,其中新转录本2,750个,已知转录本277个。西藏牛的大脑组织共筛选获得mRNA转录本57,158个,其中新转录本11,362个,已知转录本45,796个,获得lncRNA转录本5,404个,其中新转录本2,014个,已知转录本3,390个;小脑组织中共筛选获得mRNA转录本56,600个,其中已知转录本45,319个,新转录本11,281个,获得lncRNA转录本5,295个,其中新转录本2,015个,已知转录本3,280个。三江牛大脑组织共筛选获得mRNA转录本56,477个,其中已知转录本45,269个,新转录本11,208个,获得lncRNA转录本5,457个,已知转录本3,393个,新转录本2,064个;小脑组织中共筛选获得mRNA转录本55,389个,其中已知转录本44,503个,新转录本10,886个,获得lncRNA转录本4,830个,其中新转录本1,781个,已知转录本3,049个。类乌齐牦牛大脑和小脑组织中共筛选获得2,912个新lncRNAs,13,162个新的mRNAs;普通牛(西藏牛和三江牛)中筛选获得2,439个新lncRNAs,13,585个新mRNAs。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类乌齐牦牛mRNA、lncRNA的第一主成分能够将大脑小脑组织进行区分,第二主成分能够将不同个体进行区分。而三江牛和西藏牛mRNA、lncRNA的第一主成分虽然能将大脑小脑组织进行区分,但第二主成分未能完全区分西藏牛和三江牛个体,表明黄牛组织间差异高于种群间差异。此外,不同组织间lncRNA、mRNA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其中类乌齐牦牛大脑与小脑组织间,共发现50个差异lncRNAs,424个差异mRNAs;三江牛大脑与小脑组织间,共发现329个差异lncRNAs,2,326个差异mRNAs;西藏牛大脑与小脑组织间,共发现2个差异lncRNAs,89个差异mRNAs。西藏牛组织间差异基因数最少,类乌齐牦牛组织间差异基因数介于两者之间。三江牛与西藏牛大脑组织间共发现42个差异lncRNAs,374个差异mRNAs;小脑组织间,存在263个差异lncRNAs,1,807个差异mRNAs。西藏牛和三江牛大脑间差异基因数目较小脑组织少。4.类乌齐牦牛、西藏牛、三江牛脑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与低氧适应相关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神经活性-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胰腺分泌物、胰岛素分泌、肾素分泌、心肌细胞中的肾上腺素能信号传导、血管平滑肌收缩、肌醇磷酸代谢、VEGF信号通路、代谢途径、p53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此外,与大脑组织相比,小脑组织差异基因富集到更多低氧适应相关的通路。5.类乌齐牦牛和普通牛组(西藏牛和三江牛)lncRNA靶基因显着富集的信号通路存在差异。类乌齐牦牛lncRNA靶基因富集的生物学过程有跨质膜氨基酸入口、基因表达调节、大分子代谢调节过程等条目;细胞组分上有膜结合的细胞器、细胞器膜、立体纤维素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复合物等条目;分子功能上有L-鸟氨酸跨膜转运蛋白活性、高亲和力碱性氨基酸跨膜转运蛋白活性、有机环状化合物结合等条目。信号通路显着富集在补体和凝血级联(Q<0.05)。普通牛组lncRNA靶基因富集的生物学过程有神经肽分解代谢过程、调节血液中的血管紧张素水平、血管紧张素代谢过程的调节等条目;细胞组分上有动力蛋白复合物、转录抑制因子复合物、细胞内膜结合细胞器等条目;分子功能上有磷酯酰肌醇二磷酸磷酸酶活性、连接酶活性等条目;信号通路显着富集在调节自噬、AMPK信号通路、脂肪消化吸收等26条信号通路(Q<0.05)。6.在与低氧相关的信号通路中,共筛选获得91个与低氧相关的候选基因,并分析了其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发现部分基因的表达在组织间或种群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从中随机挑选8个基因,通过qPCR技术验证了ADRA1A、MYLK、TNNC1、PRKCH、ACOX1、COX7C、INPP4、TPM3等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RNA-seq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结果,筛选类乌齐牦牛、西藏牛及三江牛lncRNA、mRNA的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为探索牦牛低氧适应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温智峰,刘晓宇[8](2018)在《超声评价高海拔地区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居住高海拔地区的12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分为正常组[血流介导性舒张(FMD)≥1. 0]78例和异常组(FMD <1. 0) 4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因素。结果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 A1c)、Hb、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NS、HOMA-IR、Hb A1c、Hb水平是高海拔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P <0. 05)。结论高HOMA-IR、FINS、Hb A1c、Hb水平是高海拔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闫占光[9](2018)在《探讨不同高海拔地区藏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探讨不同高海拔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了解低氧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根据不同海拔高度分组,海拔1800米(青海省民和县)患者30例,海拔2800(青海省刚察县)米患者30例,海拔3800米(青海省玉树市)以上患者30例,均居住10年以上。采集这些患者的静脉血,用于测定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同时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FMD)检查。结果:1.SBP、DBP、BMI、HDL、LDL、FPG、TG、TC等因子在各海拔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海拔组间降压药物的服用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2.(1)ET-1随着海拔的增高,血清中的浓度亦渐升高(P<0.05),海拔1800组为(64.09±19.07)pg/m L,海拔2800米组为(103.77±16.71)pg/m L,海拔3800米组(135.80±18.91)pg/m L。(2)VEGF随着海拔的增高,血清中的浓度亦渐升高(P<0.05),海拔1800组为(188.11±19.73)pg/m L,海拔2800米组为(260.51±24.54)pg/m L,海拔3800米组(322.91±25.56)pg/m L。(3)HIF-1α随着海拔的增高,血清中的浓度升高(P<0.05),海拔1800组为(34.95±25.27)pg/m L,海拔2800米组为(48.87±4.66)pg/m L,海拔3800米组(60.79±5.54)pg/m L。(4)FMD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变低(P<0.05),海拔1800组为(7.73±1.85)%,海拔2800米组为(5.73±1.71)%,海拔3800米组(3.81±1.49)%。结论:ET-1、VEGF、HIF-1α随着海拔的增高,其血清中的浓度亦随之增高,而FMD随着海拔的不断增高,其值逐渐降低。随着海拔增高,氧分压的降低,血管内皮功能明显受损。

刘璐[10](2017)在《常驻高原官兵膳食健康评估及保障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处西南边陲,与多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仅和印度的争议领土面积就多达12万多平方公里,军事斗争准备的任务十分紧迫。高原部队肩负着防御外敌入侵,打击境内外三股势力的分裂和恐怖活动等保障国防安全与稳定的重要任务,是保障我国西南地区安全稳定的铁拳头。除了装备、技术以及训练之外,高原官兵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是保障高原部队战斗力的必要条件之一。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低压、低氧、寒冷、干燥和强紫外线辐射等特殊环境因素可对人体的健康水平产生巨大危害,严重影响高原官兵的军事作业和作战能力。因此,明确高原环境对高原官兵健康状况和战斗力的影响,寻找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提升高原环境下的卫勤保障能力,确保未来部队在高原地区做到“能打仗,打胜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了习服锻炼和使用抗缺氧药物等方法外,科学的膳食营养结构对减轻高原反应、提高常驻高原官兵身体健康状况和维持长时间高效能的脑-体军事作业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制定高原特殊环境下的膳食保障方案是目前常驻高原部队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军尚无针对常驻高原部队的《军人营养素供给量》和《军人食物定量》标准,高原部队目前所用标准仍以平原标准为主,仅在能量的供给量方面有所提高。同时,我军也尚无针对常驻高原部队的作战口粮和营养补充剂。近几年我军根据高原部队的特殊需求,在抗缺氧野战食品和改善高原官兵认知能力和体能的营养补充剂的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所研发产品还不能满足高原不同作训任务、不同劳动强度下的营养素需求。随着高原军事斗争环境日益复杂和激烈,现有的膳食营养保障措施已经不能充分保障高原官兵的高效作战能力。常驻高原部队在执行膳食营养标准、维护官兵健康等方面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今天的战场上,优化军事人员的营养状况意味着提高军事人员在恶劣极端环境中的健康水平和作战能力,对于减少非战斗减员和赢得军事斗争胜利必不可少。因此,调查研究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现况,提出针对常驻高原部队的膳食营养保障措施的改进对策和建议,对提高战士高原环境适应能力,增强高原部队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意义。研究目的及意义:当前有关我军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研究的空缺较大,本研究紧密结合高原特殊环境中部队的膳食营养保障需求,系统调查常驻高原部队官兵的膳食结构、营养水平、健康状况、脑-体军事作业能力、慢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以期发现膳食营养保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验室从细胞和整体动物水平探讨验证补充营养素对维护、提高高原认知和体力作业能力的作用,为提高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能力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线索;在进一步系统分析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常驻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对提高官兵在极端环境下的健康水平和高原部队战斗力生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内容:1.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运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现场调研。首先对多个海拔在3000米以上单位开展膳食营养调查与评价,了解高原官兵的膳食营养保障现状;其次对高原官兵身体健康状况及认知功能和体能进行调查,探讨高原环境对常驻官兵身体健康及认知和体能的影响;最后通过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了解高原官兵的个人营养素养及其影响因素。2.针对高原环境下官兵认知功能和体能下降的特点,通过动物和细胞模型的实验干预研究,探讨膳食营养素对改善慢性缺氧认知和体力能力下降的保护效应及抗缺氧损伤的效应。3.结合现场调研和实验室研究结果,进一步采用专家咨询的方式建立我军常驻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体系,为优化高原膳食营养保障工作和提出保障对策建议提供依据。4.在文献回顾、现场调研、实验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针对常驻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卫勤保障对策建议。主要结果与结论:1.高原现场调研(1)高原官兵膳食结构不合理,机体缺乏部分营养素,当前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尚未完全满足高原官兵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1)食物摄入种类及摄入量:A部禽蛋、牛奶、植物油以及B部的牛奶、植物油摄入量达到军标标准,但其余食物摄入量未达标,其中粮食、畜肉、禽肉、鱼虾、大豆、蔬菜、干菜、食用菌、蔗糖和水果的摄入A部分别为军标的39.9%、46.2%、6.0%、24.0%、5.4%、26.7%、13.5%、0%、1.3%和20.0%,B部分别为87.6%、56.1%、30.2%、13.5%、24.0%、68.5%、3.0%、20.0%、16.7%和16.0%;(2)营养素摄入种类和摄入量:三大产热营养素摄入:与军标相比,A部能量摄入不足(仅为70.7%),B部摄入达标;A部和B部的蛋白质产热比达标,其摄入量及优质蛋白摄入比例也均达到标准,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良好;A部和B部CHO产热比不足(分别仅为军标的52.7%和91.8%);B部脂肪产热比超标;维生素与矿物质摄入:与军标相比,A部钾、锌、镁、VD、VC、VB1和VB2摄入量不足(仅为军标的60%-80%),VA、VB6、叶酸和VB12摄入量严重不足(在军标的60%以下),其余营养素摄入充足(在军标的80%以上);B部VB2摄入不足,为军标的75%,钙、碘、VA、VD、VB6、叶酸、VB12摄入量严重不足,其余营养素摄入充足;(3)体格状况评价:与军标相比,84.5%的官兵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正常,97.7%的官兵上臂肌围为正常,体成分仪评估发现71.3%的官兵体脂率偏低;高原重度和中度劳动强度会减少脂肪含量和比例以及增加肌肉含量,重度劳动强度会增加基础代谢率;(4)血清蛋白、血脂和维生素检测结果:血清蛋白含量均在军标正常范围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异常率为72.9%,重度劳动强度官兵异常率最高;血中VA、VD、VB1和VB2达标率分别为100%、1.4%、81.9%和18.1%;(5)矿物元素检测结果:头发中锌和铁的充足率较低,分别为42.9%和26.2%,C部官兵(重度劳动强度)头发镁的充足率仅为7.7%,并显着低于A部和B部;官兵食欲降低,食物摄入量减少,是导致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高原低氧环境下的部分营养素代谢增加,更加剧了官兵机体中营养素的缺乏。通过调整膳食的烹调口味、加强膳食营养宣教和适当服用营养补充剂等方式增加营养素的供给,可维持官兵的军事作业能力。(2)高原官兵营养知识匮乏,营养行为缺乏正确引导,但营养态度积极,改变现有不良饮食习惯和学习营养知识的意愿强烈。高原官兵营养知识与营养行为密切相关,营养行为与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对高原官兵有针对性的进行营养宣教十分必要。(3)常驻高原官兵的慢性高原病症患病率较高,重度劳动强度加剧患病率的增高。高原官兵的慢性高原病症患病率主要表现在HAPC、高原衰退症、睡眠障碍、血脂异常以及心肌酶异常方面,严重影响官兵身体健康水平。其中重度劳动强度官兵的慢性高原病症(HAPC和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重度劳动强度加剧了低氧环境对官兵身体健康的影响,增加了非战斗减员的发生风险。因此,定期体检,及时关注和监测高原官兵身体健康状况,制定更加科学的训练方案和提高重度劳动强度部队的膳食营养保障,对维护官兵的战斗力生成尤为重要。(4)高原低氧环境导致官兵的认知功能和体能下降,制约高原部队战斗力生成。认知检测研究发现,常驻高原官兵与平原官兵相比,其系列加减、视觉保留、记忆扫描、听数距广度、曲线吻合、数字筛选、心算、符号译码、动态目标追踪、听觉简单反应时和视觉选择反应时、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动作稳定性等认知能力显着降低,表明高原官兵的认知效率和质量明显下降,导致完成军事作业任务的速度和精确性降低。体能检测发现,常驻高原官兵与平原官兵相比,其VO2max等体能指标降低,高原官兵的有氧劳动能力低于平原水平。军人的脑体作业能力高低是决定未来高原军事斗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改善高原环境对军人认知和体能的影响,维护和提高高原官兵的脑力军事作业能力至关重要。2.膳食营养补充剂可提高耐缺氧能力和减轻缺氧损伤(1)研究结果显示,复合VB和鱼油可以显着缩短大鼠慢性缺氧后寻找目标平台的时间等认知指标,还可以显着改善大鼠慢性缺氧时的乳酸、乳酸与丙酮酸之比、H2O2以及GSH-Px等缺氧损伤指标,结果表明复合VB和鱼油可提高缺氧动物认知能力,并且对慢性缺氧后的运动疲劳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提示两种膳食营养素可能对提高高原官兵的脑体作业能力有帮助,可作为高原特需营养补充剂与食品研发的基础;(2)研究结果显示,丙酮酸钙和丙氨酸可以显着延长小鼠密闭缺氧耐受时间、亚硝酸钠中毒后存活时间、心肌缺氧后标准耐受时间及断头后张口动作持续时间;丙酮酸钠与丙氨酸剂量比例为1:4-1:16时具有协同抗缺氧效应,以上结果表明丙酮酸和丙氨酸可协同提高小鼠耐缺氧时间和减少细胞的缺氧损伤,下一步将在动物行为学实验中对其缺氧保护效应进行验证。3.我军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能力的提高仍受部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和制约我军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保障中人员队伍的专业性和对保障计划的监督考评、高原特需营养补充剂与食品研发的成果转化效率、高原不同劳动强度下的膳食营养保障标准的完善度、高原部队的食物品质及食谱制定、营养宣教、官兵食欲调节以及膳食-体格-生理生化-高原病症-军事作业能力联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我军高原膳食营养保障应重点关注以上七个方面并进行探索和改革。4.对策建议:(1)加强组织管理效能,确保保障计划落实:行政管理人员要提高对高原膳食营养保障的思想重视,并通过掌握部队膳食营养状况的真实性,保证引导的准确性;明确卫生与军需部门职责并增强部门间的有机结合,共同对计划的落实进行考评,形成长效监督和反馈机制。(2)完善高原膳食营养标准,加快高原特需营养补充剂与食品研发:通过深入高原部队调研,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细化高原部队膳食营养相关标准,提升保障的精准水平;对相关标准进行推广宣传,增加标准的可行性;加强高原特需营养补充剂和食品的平台建设和利用;高原营养补充剂和食品的研发方向应以改善氧化应激、能量代谢、抗缺氧能力和预防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为主;加快高原营养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优化现有的保障产品。(3)充分发挥高原部队卫生机构的指导和监督职能:卫生部门要形成膳食营养保障小组的组织架构,针对高原营养知识进行宣传,对炊事人员进行高原膳食营养的相关培训,对高原低氧有特异性的生理生化指标及作业能力进行检测,全面精准的监测官兵营养健康状况。(4)加强营养宣教,调整高原官兵饮食行为:增加主食摄入量,丰富副食品种;尤其防止VD、VB1和VB2等营养素的缺乏;增加浓厚口味食物的烹制以调整官兵食欲;提高食物运输储存能力及改善烹饪方式以减少营养素流失;适当服用营养补充剂;保证每日饮水量及杜绝饮酒。

二、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对新战士血管内皮细胞损害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对新战士血管内皮细胞损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株红景天胶囊对高原缺氧致疲劳、情绪及认知损伤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依据
        1.1.1 高原缺氧对体能的影响
        1.1.2 高原缺氧对情绪的影响
        1.1.3 高原缺氧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1.1.4 氧感知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1.1.5 红景天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1.2.1 课题研究思路
        1.2.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大株红景天胶囊提高常压缺氧耐力和抗疲劳作用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动物分组与给药
        2.3.2 低氧混合气体缺氧致死实验
        2.3.3 密闭缺氧致死实验
        2.3.4 负重游泳实验
        2.3.5 转棒疲劳实验
        2.3.6 试剂盒检测肝和肌糖原含量及血清中疲劳相关指标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
        2.3.7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大株红景天胶囊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2.4.2 大株红景天胶囊对小鼠低氧混合气体缺氧和密闭缺氧存活时间的影响
        2.4.3 大株红景天胶囊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
        2.4.4 大株红景天胶囊对小鼠协调能力和疲劳耐力的影响
        2.4.5 指标检测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模拟高原缺氧不同暴露时间对小鼠体能、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分析软件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动物分组
        3.3.2 低压缺氧处理
        3.3.3 自主活动实验
        3.3.4 旷场实验
        3.3.5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3.3.6 新物体识别实验
        3.3.7 转棒实验
        3.3.8 强迫游泳实验
        3.3.9 悬尾实验
        3.3.10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4.1 模拟高原缺氧对小鼠体重和体能的影响
        3.4.2 模拟高原缺氧对小鼠物体识别记忆的影响
        3.4.3 模拟高原缺氧对焦虑样行为的影响
        3.4.4 模拟高原缺氧对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3.5 讨论
第四章 大株红景天胶囊对模拟高原缺氧致疲劳、情绪及认知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动物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动物分组与给药
        4.3.2 低压缺氧处理
        4.3.3 大株红景天胶囊对模拟高原缺氧致小鼠疲劳、焦虑抑郁及认知损伤的影响
        4.3.4 大株红景天胶囊改善模拟高原缺氧致小鼠焦虑抑郁及认知损伤的作用机制
        4.3.5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
        4.4.1 大株红景天胶囊对模拟高原缺氧致小鼠疲劳、焦虑抑郁及认知损伤的影响
        4.4.2 大株红景天胶囊改善模拟高原缺氧致小鼠焦虑抑郁及认知损伤的作用机制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成就

(2)我国人群居住地海拔、室外空气污染与左心室结构及舒张功能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居住地海拔与左心室结构及舒张功能的关系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数据来源和研究对象
        2.2 数据收集
        2.2.1 调查对象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血生化检查
        2.2.2 超声心动图检查与LVDF评估
        2.2.3 研究对象居住地海拔测量
        2.3 质量控制
        2.3.1 现场调查质量控制
        2.3.2 数据整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2.4 样本量估计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1.1 不同性别的研究对象特征比较
        3.1.2 不同居住地海拔水平的研究对象特征比较
        3.2 居住地海拔与超声心动图参数
        3.2.1 不同居住地海拔组超声心动图参数分布情况
        3.2.2 居住地海拔水平与左心室结构功能相关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关系
        3.3 居住地海拔与LVDD
        3.3.1 LVDD加权患病率
        3.3.2 整体分析
        3.3.3 分性别分析
        3.3.4 分年龄分析
        3.3.5 分其他特征分析
        3.3.6 敏感性分析
        3.4 居住地海拔与不同等级LVDD
    4 讨论
        4.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4.2 海拔与左心室结构、功能的既往研究
        4.3 与既往研究比较及可能的解释
        4.4 高海拔导致LVDD的可能机制
        4.5 本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5 研究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室外空气污染与左心室结构及舒张功能的关系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数据来源和研究对象
        2.2 超声心动图检查与LVDF评估
        2.3 室外空气污染物浓度评估
        2.4 协变量信息收集
        2.5 样本量估计
        2.6 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1.1 不同性别的研究对象特征比较
        3.1.2 不同PM_(2.5)暴露水平的研究对象特征比较
        3.1.3 不同PM_(10)暴露水平的研究对象特征比较
        3.2 空气污染物暴露水平与超声心动图参数
        3.2.1 PM_(2.5)与超声心动图参数
        3.2.2 PM_(10)与超声心动图参数
        3.3 空气污染物暴露水平与LVDD患病风险
        3.3.1 PM_(2.5)与LVDD
        3.3.2 PM_(10)与LVDD
        3.4 空气污染物暴露水平与不同等级LVDD患病风险
    4 讨论
        4.1 本部分的主要发现
        4.2 室外空气污染与左心室结构、功能的既往研究
        4.3 与既往研究比较及可能的解释
        4.4 空气污染导致左心室肥厚、LVDD的可能机制
        4.5 本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6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海拔高度、室外空气污染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3)高原低氧大鼠骨髓微血管增生及基膜降解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低氧下,大鼠骨髓微血管变化与IL-6/JAK2/STAT3/MMP-9 通路的相关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3 主要分析软件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2.1 标本采集与处理
        2.2.2 Elisa实验
        2.2.3 组织冰冻切片制备
        2.2.4 荧光共聚焦实验
        2.2.5 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判定标准
        2.2.6 吸柱法提取骨髓组织总RNA及其浓度测定
        2.2.7 RT-PCR实验
        2.2.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
        2.2.9 电镜组织包埋及观察
        2.2.10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慢性低氧大鼠的一般资料
        3.2 缺氧时血清IL-6水平变化
        3.3 慢性低氧下,JAK2/STAT3 的磷酸化及活化增加,经STAT3 抑制剂处理后出现逆转
        3.4 慢性低氧大鼠骨髓中 MMP-9 表达上调,经 STAT3 抑制剂处理后,MMP-9 表达下调
        3.5 慢性缺氧可增加骨髓MVD,STAT3 抑制剂可明显降低骨髓中的MVD
        3.6 BM降解发生在CH大鼠骨髓中,STAT3 抑制剂对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二部分 不同时间低氧暴露下大鼠骨髓血管基膜变化与MMP-9和COL4A1的相关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RT-PCR主要试剂
        2.1.3 Western blot主要试剂
        2.1.4 免疫组化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
        2.1.6 主要分析软件
        2.2 方法
        2.2.1 大鼠组织取材步骤
        2.2.2 组织石蜡切片
        2.2.3 免疫组化
        2.2.4 电镜组织包埋及观察
        2.2.5 Trizol法提取RNA
        2.2.6 RT-PCR实验
        2.2.7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
        2.2.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不同时间缺氧对大鼠血常规的影响
        3.2 不同时间缺氧对大鼠骨髓中MMP-9表达的影响
        3.3 COL4A1在不同时间缺氧条件下表达下降
        3.4 不同时间缺氧下大鼠骨髓微血管基膜发生降解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全文总结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蕨麻多糖抗高原缺氧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高原脑水肿研究现状
        1.2.1 高原脑水肿概述
        1.2.2 高原脑水肿的发生机制
        1.2.3 高原脑水肿的防治
    1.3 高原肺水肿研究现状
        1.3.1 高原肺水肿概述
        1.3.2 高原肺水肿的发生机制
        1.3.3 高原肺水肿的防治
    1.4 蕨麻多糖的研究现状
        1.4.1 蕨麻研究概述
        1.4.2 多糖研究概述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第2章 优势多糖的筛选及量效关系的确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药材与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2.4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蕨麻多糖、锁阳多糖、黄参多糖和百合多糖的提取
        2.3.2 蕨麻、锁阳、黄参和百合多糖抗缺氧活性比较结果
        2.3.3 蕨麻多糖抗缺氧量效关系研究结果
    2.4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蕨麻多糖对低压缺氧致大鼠高原脑水肿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动物
        3.2.2 药材与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蕨麻多糖对HACE大鼠生存状态的影响
        3.3.2 蕨麻多糖对HACE大鼠脑组织含水量(BWC)的影响
        3.3.3 蕨麻多糖对HACE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3.3.4 蕨麻多糖对HACE大鼠脑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3.3.5 蕨麻多糖对HACE大鼠脑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3.3.6 蕨麻多糖对HACE大鼠脑组织中炎症基因表达的影响
        3.3.7 蕨麻多糖对HACE大鼠脑组织中炎症蛋白表达的影响
    3.4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蕨麻多糖对低压缺氧致大鼠高原肺水肿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动物
        4.2.2 药材与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蕨麻多糖对HAPE大鼠生存状态的影响
        4.3.2 蕨麻多糖对HAPE大鼠肺组织含水量(LWC)的影响
        4.3.3 蕨麻多糖对HAPE大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4.3.4 蕨麻多糖对HAPE大鼠肺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4.3.5 蕨麻多糖对HAPE大鼠肺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4.3.6 蕨麻多糖对HAPE大鼠肺组织中炎症基因表达的影响
        4.3.7 蕨麻多糖对HAPE大鼠肺组织中炎症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符号对照表
致谢
个人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5)不同海拔下青年男性运动后尿生化等指标变化与运动时长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低氧环境对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3.2 急性低氧暴露对机体作业能力的影响
        1.3.3 递增负荷试验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1.3.4 运动性尿酮体、蛋白和潜血的变化及研究进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法
        2.2.2 文献资料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海拔青年男性运动后尿酮体、蛋白、潜血等指标的变化
        3.1.1 不同海拔青年男性运动后尿酮体浓度的变化
        3.1.2 不同海拔青年男性运动后尿蛋白浓度的变化
        3.1.3 不同海拔青年男性运动后尿潜血浓度的变化
        3.1.4 不同海拔青年男性运动后心率的变化
        3.1.5 急进高海拔地区青年男性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3.1.6 递增负荷运动后青年男性认知指标的变化
    3.2 运动时长与尿酮体、蛋白和潜血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3.2.1 运动时长与尿酮体浓度变化相关性
        3.2.2 运动时长与尿蛋白浓度变化相关性
        3.2.3 运动时长与尿潜血浓度变化相关性
        3.2.4 运动时长与认知指标变化相关性
4 讨论
    4.1 递增负荷运动后尿生化指标的变化
    4.2 低氧环境下青年男性心率与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4.3 尿生化指标作为评价有氧运动强度指标的可行性
    4.4 本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低氧环境下高血压患者Cys-C、UA、SI水平变化及其与血压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纳入对象分组情况
        2.2.2 标本采集和处理
    2.3 主要试剂及仪器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2 同一海拔和不同海拔下UA、Cys-C、SI水平比较
    3.3 同一海拔和不同海拔EH组不同分级血压间Cys-C、UA、SI水平的比较
    3.4 不同海拔EH组Cys-C、UA、SI与SBP和DBP的直线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血清尿酸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1 UA的简介
    2 SUA与CVD
        2.1 SUA与原发性高血压
        2.2 SUA与冠心病
        2.3 SUA与慢性心力衰竭
        2.4 SUA与心房颤动
    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一基本情况
    二学习工作经历
    三发表文章

(7)牦牛大脑和小脑低氧适应性的转录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牦牛和西藏牛、三江牛的分布
        1.1.1 牦牛的分布
        1.1.2 西藏牛的分布
        1.1.3 三江牛的分布
    1.2 低氧适应性研究现状
第二章 牦牛大脑和小脑低氧适应性的转录组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生物信息学软件与数据库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分析流程
        2.2.2 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2.2.3 建立文库
        2.2.5 数据过滤与质量评估
        2.2.6 比对分析、重构转录本
        2.2.7 mRNA、lncRNA表达量分析
        2.2.8 荧光定量PCR
    2.3 结果
        2.3.1 RNA提取与检测结果
        2.3.2 测序数据的过滤、质控
        2.3.3 rRNA比对、重构转录本
        2.3.4 转录组测序(lncRNA、mRNA)结果分析
        2.3.5 lncRNA表达水平比较
        2.3.6 mRNA表达水平比较
        2.3.7 组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3.8 差异mRNA的 GO和 KEGG富集分析
        2.3.9 lncRNA与 mRNA联合分析
        2.3.10 筛选低氧适应性相关基因
        2.3.11 荧光定量检验(qPCR)
    2.4 讨论
        2.4.1 脑组织转录组
        2.4.2 GO差异富集条目分析
        2.4.3 相关低氧适应富集通路
        2.4.4 高原低氧适应相关基因
        2.4.5 lncRNA-mRNA联合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超声评价高海拔地区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检测方法
    1.4 资料收集
    1.5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2.2 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9)探讨不同高海拔地区藏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临床病例纳入标准
        2.1.2 临床病例排除标准
    2.2 分组
    2.3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2.4 方法
        2.4.1 一般资料采集
        2.4.2 FMD检测
        2.4.3 血液样本的收集及检测
        2.4.3.1 血脂四项及空腹血糖的检测
        2.4.3.2 血液标本的收集
        2.4.3.3 ET-1、VEGF、HIF-1α的测定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的比较
    3.2 不同海拔ET-1、VEGF、HIF-1α及FMD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不同海拔间ET-1、FMD的变化
    4.2 不同海拔间VEGF、HIF-1α的变化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综述 VEGF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常驻高原官兵膳食健康评估及保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1.1 课题来源及相关概念界定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常驻高原官兵膳食营养、身体健康以及脑-体军事作业能力的现况调查
    2.1 概述
    2.2 高原部队膳食营养调查与评价
    2.3 高原官兵个人营养素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4 高原官兵身体健康水平以及认知能力和体能状况调查
    2.5 小结
第三部分 几种膳食营养素改善慢性缺氧认知和体能的实验研究
    3.1 复合VB和鱼油对缺氧环境下认知功能的影响
    3.2 复合VB和鱼油对缺氧环境下体能的影响
    3.3 丙酮酸和丙氨酸提高抗缺氧能力的实验研究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部分 常驻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能力的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4.1 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体系的初步建立
    4.2 影响因素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
    4.3 影响因素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估计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部分 常驻高原部队膳食营养保障对策建议
    5.1 在组织管理层面,要发挥组织的引导作用和加强保障计划的落实
    5.2 在基础研发层面,要完善高原膳食营养标准和加快高原特需营养补充剂与食品研发
    5.3 在卫生监督和指导方面,要充分发挥高原部队卫生机构的相关职能
    5.4 在个人营养素养方面,要加强对高原官兵的营养宣教和调整官兵饮食行为
    5.5 小结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高原低氧环境下营养素摄入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对新战士血管内皮细胞损害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株红景天胶囊对高原缺氧致疲劳、情绪及认知损伤的作用研究[D]. 王艺博.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2]我国人群居住地海拔、室外空气污染与左心室结构及舒张功能的关系研究[D]. 郑聪毅.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高原低氧大鼠骨髓微血管增生及基膜降解的分子机制研究[D]. 朱明明. 青海大学, 2020
  • [4]蕨麻多糖抗高原缺氧作用及机制研究[D]. 石继鹏.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不同海拔下青年男性运动后尿生化等指标变化与运动时长相关性分析[D]. 程楠.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6]低氧环境下高血压患者Cys-C、UA、SI水平变化及其与血压之间的关系[D]. 张忠金. 青海大学, 2020(02)
  • [7]牦牛大脑和小脑低氧适应性的转录组研究[D]. 黄兴.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8]超声评价高海拔地区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温智峰,刘晓宇. 广西医学, 2018(20)
  • [9]探讨不同高海拔地区藏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D]. 闫占光. 青海大学, 2018(09)
  • [10]常驻高原官兵膳食健康评估及保障策略研究[D]. 刘璐. 第三军医大学, 2017(10)

标签:;  ;  ;  ;  ;  

高原缺氧环境下新战士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