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蝗造成的牧草损失研究及防治指标评价

意大利蝗造成的牧草损失研究及防治指标评价

一、意大利蝗造成牧草损失研究及防治指标的评定(论文文献综述)

顾启超[1](2021)在《甘蔗尾凋萎及甘蔗尾或甘蔗茎叶比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次试验旨在探明甘蔗尾凋萎及甘蔗尾或全株甘蔗茎叶比例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以期找出青贮甘蔗尾的最佳凋萎时间和甘蔗尾或全株甘蔗最适茎叶比,为调制优质全株甘蔗和甘蔗尾青贮提供理论依据,为广西开发利用糖蔗提供新路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试验一:甘蔗尾凋萎0 h、24 h、48 h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主要研究甘蔗尾凋萎凋萎0 h(未凋萎)、凋萎24 h和凋萎48 h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每个处理4个重复。青贮255天后取样分析。结果表明:与未凋萎青贮相比,凋萎24 h和48 h显着提高p H(P<0.05),显着降低乳酸含量(P<0.05),显着降低酵母菌和霉菌的数量(P<0.05);凋萎24 h青贮的氨态氮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凋萎48 h青贮的干物质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梭菌数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在8天有氧暴露期间,凋萎能抑制甘蔗尾青贮中肠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繁殖但与未凋萎青贮相比p H会更快大于5.0(≤7天)。综上,凋萎会限制发酵的进行但有助于提高青贮中常规营养组成和抑制有氧暴露前后酵母菌的霉菌增殖。相对而言,凋萎24 h青贮最佳。试验二:甘蔗尾凋萎0 h、36 h、60 h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主要研究甘蔗尾凋萎0 h(未凋萎)、凋萎36 h和凋萎60 h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每个处理4个重复。青贮255天后取样分析。结果表明:与未凋萎青贮相比,凋萎36 h和60 h显着提高干物质、粗蛋白和有机物含量(P<0.05),显着提高p H(P<0.05),显着降低半纤维素和粗灰分含量(P<0.05),显着降低青贮损失(P<0.05),显着降低氨态氮、乳酸、乙酸、丁酸和丙酸含量(P<0.05),显着降低梭菌、酵母菌和霉菌数量(P<0.05),显着增加肠杆菌数量(P<0.05);在8天有氧暴露期间,凋萎能抑制青贮中霉菌和酵母菌的繁殖但与未凋萎青贮相比p H会更快大于5.0(≤4天)。综上,凋萎会限制发酵的进行但有助于提高青贮中常规营养组成和抑制有氧暴露前后酵母菌的霉菌增殖。相对而言,凋萎36 h青贮最佳。试验三:甘蔗尾茎叶混合比例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主要考察甘蔗尾茎叶分离后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后探究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即甘蔗尾(ST)、100%叶(100%L)、100%茎(100%S)、75%茎(75%S)、50%茎(50%S)、25%茎(25%S),每个处理4个重复。青贮215天后取样分析。结果表明:ST、100%L和25%S组粗纤维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50%S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茎占比显着影响青贮中氨态氮的含量(P<0.05)且25%S组最高;ST、100%S、75%S和50%S组未检测到肠杆菌;100%S组乙酸、丁酸和乙醇含量最高;在22天有氧暴露期间,25%S组更容易滋生肠杆菌(≤2天,P<0.001)且氨态氮含量增加;100%S组中酵母菌繁殖受到抑制(P<0.001)。综上,甘蔗尾调控茎叶比例后能有效提高青贮中粗纤维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改善青贮有氧稳定性,且高茎青贮对肠杆菌增殖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相对而言,甘蔗尾茎叶分离后分别按照甘蔗尾、75%茎和50%茎青贮最佳。试验四:全株甘蔗茎叶混合比例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主要考察全株甘蔗茎叶分离后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后探究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即全株甘蔗(WS)、甘蔗尾(ST)、100%茎(100%S)、75%茎(75%S)、50%茎(50%S)、25%茎(25%S),每个处理4个重复。青贮215天后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各组青贮p H均低于3.8;ST组干物质、酸性洗涤纤维和粗灰分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粗蛋白、半纤维素和有机物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ST和25%S组粗纤维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WS、100%S、75%S和50%S组未检测到肠杆菌;100%S组乙酸、丁酸和乙醇含量最高,WS和75%S组次之;在14天有氧暴露期间,ST和25%S组酵母菌和霉菌数量减少且p H稳定(始终低于3.7);WS组p H更快大于5.0(≤4天,P<0.001)且乳酸含量减少。综上,甘蔗尾调控茎叶比例后能有效提高青贮中粗蛋白,粗纤维等常规营养成分,改善青贮有氧稳定性,且高茎青贮对肠杆菌增殖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相对而言,全株甘蔗茎叶分离后分别按照甘蔗尾、50%茎和25%茎青贮最佳。总体而言,甘蔗尾凋萎24 h~36 h后青贮最佳。甘蔗尾茎叶分离后按照甘蔗尾、75%茎和50%茎,全株甘蔗茎叶分离后按照甘蔗尾、50%茎和25%茎分别混合后青贮最佳。

崔伯阳[2](2019)在《乳糖酶-根皮苷水解酶介导的类黄酮调控亚洲小车蝗发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ey-Bienko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害虫之一,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前期研究发现,亚洲小车蝗食用不同寄主植物后体内的乳糖酶-根皮苷水解酶(lactase-phlorizin hydrolase,LPH)基因差异表达,推测LPH介导植物次生代谢物类黄酮共同调控亚洲小车蝗的生长发育。因此,我们通过生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以期明确亚洲小车蝗不同的取食特性,揭示LPH与植物次生代谢物介导类胰岛素途径(ILP)共同影响亚洲小车蝗生长发育的机制,对明确昆虫对环境适应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与羊草Leymus chinensis相比,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对亚洲小车蝗的取食影响最大。亚洲小车蝗喜食克针茅和糙隐子草,亚洲小车蝗取食部位与植物的高度无关,其主要侵食植物的中下部,引起植物中上部叶片掉落从而造成损害,并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破坏草原生态环境,间接造成畜牧业损失。与以羊草为优势植物的典型草原相比,以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为优势植被的典型草原亚洲小车蝗发生危害的可能性更大。2.LPH在亚洲小车蝗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Lph dsRNA和LPH抑制剂处理分别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上抑制LPH,使得类胰岛素信号途径IGF→FOXO级联通路关键基因相对表达和关键蛋白磷酸化水平受到抑制,从而抑制了亚洲小车蝗的生长发育。3.植物次生代谢物是植物进化出的抵御昆虫为害的一种重要方式。使用黄酮类次生物质—槲皮素饲喂亚洲小车蝗,发现高浓度槲皮素会抑制其生长发育。分子生物学实验表明,槲皮素作为植物次生代谢物可以抑制类胰岛素信号途径,导致IGF→FOXO级联通路关键基因相对表达和关键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下调,同时使得体内活性氧爆发。另一方面,槲皮素引起亚洲小车蝗体内保护酶MFO、POD、SOD和CAT活性显着升高,但却抑制了 PO的活性。

崔伯阳,黄训兵,高利军,新巴音,庞保平,张泽华[3](2019)在《亚洲小车蝗对内蒙古典型草原3种禾本科植物取食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了解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取食特性,为有害生物的防治和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在分析亚洲小车蝗发生与羊草Leymus chinensis、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及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等3种禾本科植物特征参数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罩笼试验调查了罩笼内亚洲小车蝗3~5龄蝗蝻的存活率,比较了亚洲小车蝗的取食数量、取食高度及取食率等特性。结果表明,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生态优势度与亚洲小车蝗发生数量显着正相关,亚洲小车蝗喜食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0.25≤RFN<0.5),少食羊草(0.025≤RFN<0.25)。4龄和5龄蝗蝻对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取食量显着大于羊草。亚洲小车蝗取食高度位于植物中下部(9~10 cm),与3种植被高度无关;取食后上部掉落造成损失,特别是对克氏针茅的为害更大;亚洲小车蝗取食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时的存活率显着高于取食羊草时的存活率。结论:以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为优势植物的典型草原更适合亚洲小车蝗的发生与为害,应加强该类草原亚洲小车蝗的监测预警和防控。

李爽[4](2016)在《雌雄意大利蝗耐高温差异及其生理生化响应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L.)是新疆荒漠、半荒漠草原优势危害种类之一,前期研究表明其发生与新疆同期气候变暖显着相关,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意大利蝗雌、雄成虫高温耐受差异及其生理生化机制。采用生理生化方法,研究了27、30、33、36、39、42、45、48和51℃不同温度处理下,意大利蝗雌、雄成虫的死亡率、LT50、LT90及其体内自由水/结合水、海藻糖、游离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六种抗逆保护物质和SOD、POD、CAT三种保护酶的含量变化及规律。结果表明,雌虫不超过42℃、雄虫不超过39℃时,死亡率均小于10%,随着温度持续升高,死亡率上升,48℃时,意大利蝗雌、雄成虫死亡率分别达到38.83%和51.17%,且在36-48℃之间雌虫的死亡率显着小于雄虫(P<0.05),51℃时雌雄成虫的死亡率达到100%;意大利蝗雌虫的LT50、LT90分别为48.76℃、50.67℃,雄虫分别为47.90℃、50.53℃。随温度升高,意大利蝗雌、雄成虫体内六种抗逆保护物质的含量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不同温度处理下,雌雄虫的自由水/结合水比值差异均不显着(P>0.05),海藻糖、油酸的含量差异均显着(P<0.05),除42℃和45℃,雌雄虫体内亚麻酸的含量差异均显着(P<0.05),除27℃和48℃,雌雄虫体内游离蛋白质含量差异均显着(P<0.05),亚油酸含量变化则无明显规律。随着温度升高,雌虫体内SOD和CAT活性及雄虫体内三种酶活性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雌虫体内POD活性则先减后增。除36℃,同一温度下雌雄之间SOD活性差异均不显着(P>0.05),POD活性则在36、42和48℃差异显着(P<0.05),CAT活性则在27、30和33℃差异显着(P<0.05)。研究得出,意大利蝗雌、雄成虫均可通过积累抗逆保护物质和提高保护酶活性以度过阶段性高温胁迫,但从抗逆保护物质和酶活性含量增幅速率比较,雌虫响应高温胁迫的速率更快,表明雌性意大利蝗具有更强的高温耐受能力。研究结果预示在气候变暖趋势下,意大利蝗仍将是新疆草原最重要的生物灾害之一,并且有向高纬度、高海拔区域迁移扩散的趋势,这对当前监测预警时空范围与防控决策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米克来·艾塞都力[5](2014)在《草原蝗虫监测中相关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新疆草原辽阔,畜牧业生产是新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草原蝗虫是新疆草原最主要的重大害虫之一。新疆草原蝗虫一年发生1代,主要蝗虫种为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 alicus)、红胫戟纹蝗(Dociostaurus kr aussi)、西伯利亚蝗(Gomp hocerussibir icus)以及亚洲飞蝗(Locusta migr ator ia)等[1-2]。草原蝗虫为较典

徐炜[6](2014)在《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贮及青干草调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南州夏河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天然草原由于长期超载过牧,生产能力急剧下降,这在客观上决定了只有建立高产优质的人工草地才能有效缓解该地区饲草供求季节不平衡的矛盾。豆科牧草因其富含蛋白质、钙及多种维生素,饲用价值及营养价值均优于禾本科牧草,多年来在内陆地区及高寒牧区人工草地建植中备受青睐。随着豆科牧草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草产品生产加工利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青贮及青干草调制是两种可有效延长饲草贮藏时间的草产品加工方法。长期以来,国内外青贮及青干草调制研究多集中于平原或暖湿地区,针对青藏高原高寒牧区饲草青贮及青干草调制研究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豆科牧草加工相关研究尚属空白。近年来,甘南州在草原生态补奖及禁牧舍饲等相关政策带动下,人工草地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家畜秋冬季日粮不足、蛋白饲草缺乏的问题仍突出存在,这就倒逼该地区必须掌握并建立适宜高寒牧区特殊地理及气候环境且高效可行的豆科饲草加工技术,才能应对高寒牧区牧草收获期多阴雨天气、难以量化生产优质草产品的客观实际。因此,本研究自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王格尔塘镇进行,针对高寒牧区苜蓿青贮技术及苜蓿青干草调制进行了研究,在添加剂处理和水分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含水量、添加剂、青贮时间对青贮紫花苜蓿在贮藏期内发酵品质及营养品质的影响并获得如下结论:1.未经添加剂处理的紫花苜蓿直接青贮,pH值及氨态氮含量高,乳酸、干物质、可溶性糖含量低,青贮品质差;经添加剂处理的紫花苜蓿,发酵品质及营养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具体表现为pH值、氨态氮含量、中性洗涤纤维、粗灰分含量降低,乳酸、粗脂肪含量升高。2.120d的贮藏期内,含水量处理对苜蓿青贮饲料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无显着影响。3.综合青贮苜蓿发酵品质、营养品质、感官评定及经济效益评定,芯来旺I号、乙酸对紫花苜蓿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有明显改善作用,是适宜高寒牧区进行紫花苜蓿青贮饲料生产的高效添加剂。4.经max200处理的青贮饲料在各贮藏期都表现出较高的pH值与氨态氮含量,为本次试验最差添加剂,乙酸、芯来旺I号作为青贮添加剂在本次试验中效果最佳。5.贮藏60d的青贮饲料pH、氨态氮含量较高,贮藏120d的青贮饲料部分处理发生霉变,而贮藏90d的青贮饲料在保持较低的pH值、氨态氮含量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且贮藏90d的青贮饲料较贮藏60d、120d的青贮饲料酸香味更浓,结合青贮饲料感官品质、发酵品质、营养品质判断,90d为本次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豆科牧草青贮试验最适青贮时间。通过原料含水量控制及选择高效优质的青贮添加剂虽能在高寒牧区特殊气候条件下获得优质的苜蓿青贮饲料,但考虑到草原地区相对落后的交通运输及青贮生产条件,本次试验又对高寒牧区青干草调制技术进行了研究,以填补高寒牧区优质苜蓿青干草调制生产技术空白,试验研究了不同调制方法对高寒牧区紫花苜蓿干燥速率及干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土法晾晒(A1)、压扁晾晒(A2)、草架晾晒(A3)、原地荫干(A4)、切节晾晒(A5)、压扁+切节(A6)等晾晒方法处理的苜蓿含水量在0h-5h内下降速度最快,在35h-55h时含水量下降速度趋于平缓。相对其它处理,经压扁+切节(A6)处理的苜蓿青草在各时间点干燥速度均优于除草架晾晒(A3)以外的其它处理;经草架晾晒(A3)处理的干草叶量多、含水量低且气味芳香,达到了一级干草标准要求。2.经土法晾晒(A1)、压扁晾晒(A2)、草架晾晒(A3)、原地荫干(A4)、切节晾晒(A5)、压扁+切节(A6)等晾晒方法处理下苜蓿青草干燥速度排名为压扁+切节(A6)>草架晾晒(A3)>切节晾晒(A5)>压扁晾晒(A2)>原地荫干(A4)>土法晾晒(A1)。试验还研究了晒制方法、含水量、晾晒地及贮藏时间对苜蓿青干草品质的影响,并获得以下结论:1.经压扁处理(A2)的苜蓿青干草较土法晾晒(A1)、草架晾晒(A3)、原地荫干(A4)、切节晾晒(A5)、压扁+切节(A6)等处理保持了最低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及相对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粗蛋白含量,且较草架晾晒(A3)、压扁+切节(A6)处理更为简便易行,为本次试验中的最优调制方式。2.水泥地、刈割地晾晒的苜蓿青干草可溶性糖、中性洗涤纤维、粗灰分含量无显着差异。从便于进行打捆、贮藏、运输等操作处理出发,水泥地晾晒优势明显。3.含水量处理对苜蓿青干草干物质、粗蛋白、可溶性糖、粗脂肪含量无显着影响,本次试验经C2(20%-23%)、C3(15%-18%)处理的苜蓿青干草营养品质优于C1(25%-30%)处理,但C2(20%-23%)、C3(15%-18%)处理间比较,苜蓿青干草营养品质无显着差异,高寒牧区苜蓿青干草最适贮藏含水量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4.平原地区试验确立的15%-18%的“安全含水量”理论并不适用于地理气候环境特异的青藏高原高寒地区,高寒地区青干草贮藏安全含水量高于18%,在20%-30%区间范围内。5.本次试验苜蓿青干草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灰分含量有随贮藏时间延长而上升的趋势,粗蛋白、可溶性糖、粗脂肪、半纤维素含量有随贮藏时间延长而下降的趋势,贮藏60d的苜蓿青干草其营养品质、感官品质均优于贮藏90d、120d的苜蓿青干草。综合比较后确定高寒牧区苜蓿青干草最适贮藏时间为60d。

杜桂林[7](2014)在《草原蝗虫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草原蝗虫灾害在我国大面积发生,2001年以来,全国草原蝗虫危害面积超过1200万hm2。草原蝗灾的持续高发严重破坏草原植被,给国家生态安全、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构成严重威胁。研究和应用草原蝗虫的监测预警技术,有助于明确草原蝗虫分布区域和发生动态,开展重点监测和适时防控,提高牧区防灾减灾能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本文根据我国草原地区生态特点和牧区实际情况,提出了草原蝗虫监测的主要方法与基本环节,建立了草原蝗虫宜生区划分标准与方法,依据地理特征、草地类型、蝗虫种类等建立了草原蝗虫宜生指数模型。利用该模型研究了我国主要草原蝗虫宜生区域,对当年草原蝗虫灾害发生趋势进行预警。根据主要草原蝗虫宜生区的划分情况,结合历史数据,以区域地理特征、草原植被、草原蝗虫种类分布情况等指标,将我国的草原蝗虫宜生区分为蒙古高原南部及其周边、新疆山地和青藏高寒3个草原蝗区。其中,可以将蒙古高原南部及周边草原蝗区初步划分为16个亚区,新疆山地草原蝗区初步划分为7个亚区,青藏高寒草原蝗区初步划分为9个亚区。采用“3S”技术构建了草原蝗虫监测预警系统和野外调查地面采集系统,在内蒙古等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用,实现了对草原蝗虫灾害的实时监测、野外调查、定点监测、常年观测,具有数据察询统计和灾害发生空间模拟等功能,进一步提高了草原蝗虫监测预警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孙嵬[8](2013)在《科尔沁平原丘陵草甸草原蝗虫群落结构及亚洲小车蝗、黄胫小车蝗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文中认为(一)群落结构科尔沁平原丘陵草甸草原具有牧草生长茂盛、产草量高、质量好等特点,是其所在区域内重要的天然割草场和放牧场。但近年来,此草原上大面积、高密度发生蝗虫灾害,严重威胁着牧业生产的正常发展。明确该区蝗虫的群落组成、种间关系及发生动态,对于草原蝗虫的有效管理和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于2011-2012年,对科尔沁平原丘陵草甸草原的蝗虫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蝗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区系地理成分、群落的时间结构及空间结构、群落多样性、群落集团结构、蝗虫群落与植物群落之间的关系,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对在科尔沁平原丘陵草甸草原的8个典型样地的蝗虫群落的调查,以及在样地及其周围的全面捕捉调查,共鉴定出此草原分布的蝗总科6科17属22种蝗虫,其中,斑翅蝗科(Oedipodidae)与网翅蝗科(Arcypteridae)蝗虫种类共计16种,占蝗虫种类总数的72.73%。蝗虫的区系地理成分以古北种为主,占蝗虫种类总数量的72.73%,在数量上占绝对的优势。8个典型样地因地形、植被组成等环境因子的差异,在蝗虫的种类组成及区系地理成分上均有着一定差异。2.受温度、植物群落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此草原上蝗虫的发生种类数、优势种的组成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动态。7月20日调查得到的种类最多,共计6科13属17种蝗虫。各种蝗虫由于生物学习性等差异,对于水平空间资源的利用、分隔有着明显的区别;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欧式距离为9.5时,蝗虫群落可分化成4个不同的取食组合,表现出蝗虫适应于植物高度的垂直分层现象。3.蝗虫群落多样性指数7月>8月>6月>9月;群落均匀性指数6月>8月>7月>9月;群落丰富度指数7月>8月>9月>6月。各样地中,因植被组成、地形的不同,在蝗虫群落特征参数上有所差异。由于此草原上蝗虫早期种、中期种、晚期种组成种类上的不同,不同月份蝗虫群落的相似性数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各样地蝗虫群落的组成及相似性研究结果来看,地形的不同对于蝗虫种类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影响。4.蝗虫群落集团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蝗虫群落可以划分成6个集团,各集团之间在栖息环境及适应性上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多样的生境为蝗虫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空间,在光照、地形等环境因子及蝗虫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下,蝗虫为使生存适合度达到最大,在对适宜生境的选择中,形成了不同的资源利用集团;蝗虫的生态指标梯度按主成分分析可简化为3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82.91%,代表的生物学信息为蝗虫对地面基层、取食高度、地形以及阴影的选择;不同的蝗虫种类因对生境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生态位宽度,对生境资源利用的相似程度决定了蝗虫种间生态位重叠值的高低。5.2012年6月~8月间通过设置3植被组成相异且分布广泛的草原样地(Ⅰ:兴安胡枝子Stipa baicalensis+中华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chinensis植物群落样地;Ⅱ:贝加尔针茂Stipa baicalensis+糙隐子草C. squarrosa植物群落样地;Ⅲ:狗尾草Setaira viridis+蓖齿蒿Artemisia Pectinatal+兴安胡枝子植物群落样地),研究了植物群落结构、蝗虫群落结构以及蝗虫群落与植物群落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3个样地的植物重要值、高度、盖度、密度均有着明显差异,使得植物群落的组成复杂多样,为蝗虫提供多样化的生境选择。3个样地蝗虫种类组成相似,一年均只能完成一个世代交替。生物量较大的几种蝗虫明显分化为不同时期的优势种,轮纹异痂蝗Bryodemella tuberculatum dilutum、宽翅曲背蝗Pararcyptera microptera meridionalis是早期优势种蝗虫,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是中期优势种蝗虫,黄胫小车蝗是晚期优势种蝗虫O. infernalis。由于植物群落的差异,蝗虫对其的选择适应,使各样地蝗虫的发生密度及生物量存在着明显区别且具有时间动态。3样地植物群落系数与蝗虫群落系数的相关性有着明显的区别,样地Ⅰ、Ⅱ中植物群落多样性与蝗虫群落多样性之间呈负相关,而样地Ⅲ之间呈正相关,相关性均不显着(P>0.05)。结果说明,虽然蝗虫种类相似,但植被组成的差异,会造成蝗虫群落的组成及动态上的差异。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此草原上蝗虫的监测及综合治理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二)遗传分化研究明确科尔沁平原丘陵草甸草原蝗虫群落结构中,亚洲小车蝗、黄胫小车蝗是此草原中、晚期优势种蝗虫,发生密度大,是该区草业发展的重要威胁且该两种蝗虫分布广泛。为明确该两种蝗虫不同地理种群的生态适应性及其遗传分化,选用ISSR、mtDNA(线粒体DNA)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两种蝗虫地理种群间的遗传结构和基因交流模式,以期为该两种蝗虫制定防治策略提供遗传学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1)对黄胫小车蝗各地理种群的线粒体DNA (mtDNA)的CO Ⅰ、Cytb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测序,在CO Ⅰ基因片段中检测到21种单倍型(GenBank登录号:KC297197-KC297217),单倍型遗传距离在0.003~0.027之间;在Cytb基因片段中检测到15种单倍型(GenBank登录号:KC484967~KC484981)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在0.002~0.007之间。基于mtDNA CO I、Cytb基因的单倍型构建的邻接系统发育进化树与单倍型网络图显示,黄胫小车蝗各地理种群中的单倍型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分布格局较为混杂,未形成明显的系统地理结构。(2)基于ISSR分子标记,黄胫小车蝗总群体的Nei氏遗传指数为0.2628,各地理种群的数值在0.2171-0.2563之间;黄胫小车蝗总群体的Shannon信息指数为0.4129,各地理种群的数值在0.3257~0.3805之间。基于mtDNA CO I基因序列,黄胫小车蝗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为0.653,各地理种群的数值在0.423-0.790之间。基于mtDNA Cytb基因序列,黄胫小车蝗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为0.462,各地理种群的数值在0.125~0.625之间。研究结果显示黄胫小车蝗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表明其对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大的生存空间和适应潜力。(3)基于ISSR、mtDNA分子标记研究结果显示,黄胫小车蝗各地理种群的总固定系数Fst、遗传分化系数Gst均较低,基因流Nm均大于4: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黄胫小车蝗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较低;成对种群的遗传距离矩阵与采集地点地理距离的自然对数矩阵之间未呈现出显着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黄胫小车蝗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并未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地理隔离并非是导致黄胫小车蝗种群间遗传分化的主导因素。2.基于ISSR分子标记对亚洲小车蝗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显示。亚洲小车蝗总群体的Nei氏遗传指数为0.2339,各地理种群的数值在0.1738-0.2445之间。亚洲小车蝗总群体的Sbannon信息指数为0.3753,各地理种群的数值在0.2569~0.3568之间。表明该种蝗虫对于变化的环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亚洲小车蝗种群间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1155,基因流Nm为3.83,种群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11.55%,种群内的变异占总变异的88.45%,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无显着相关性。说明亚洲小车蝗种群间的遗传交流较为充分,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基因交流并未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

刘朝阳[9](2013)在《草原蝗虫生态经济阈值参数拟合及模型构建》文中认为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对于不同类型生物灾害的反应也不尽相同,生物灾害防治既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也要考虑长远的生态效益,构建经济与生态兼顾的生态经济阈值模型(Eco-ecnomicThreshold)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蝗虫为害后草地补偿易害作用及恢复能力,降水、盖度与草地生产力的关系和为维持生物多样性昆虫占有的牧草资源,并对草原蝗虫防治的生态经济阈值进行了模型构建和参数拟合。根据种群生命表模拟内蒙古草原优势种蝗虫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ienko各虫态取食,研究了草地补偿、易害作用及恢复能力。结果表明:随蝗虫为害程度逐渐增加,牧草地上现存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蝗虫取食率为11.14%时,达到草地等补偿点,取食率为22.03%时,达到草地易害临界点。成虫种群密度12头/m2、15头/m2导致次年草地退化,表现为植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上升,群落优势度、草地覆盖度、草地生产力下降,草地恢复过程与之相反,建群种克氏针茅生长和生殖状况可作为草地恢复程度的评价指标。在牧草生长季设置控雨梯度试验和草地覆盖度梯度试验,于6、7、8月月底测定控雨梯度的草地生产力、建群种生长和生殖指标,测定盖度梯度草地生产力。结果表明:草地生产力与降水呈直线正相关,直线方程为:P=0.7751×W-22.47(p<0.01,r:0.71),降水有利于克氏针茅生长和生殖。草地生产力与覆盖度呈直线正相关,直线方程为:P=360.89×C(p<0.01,r:0.92)。在非灾害发生区进行草地生态系统昆虫种类与数量调查,并应用生态效率转化法测算昆虫所占有的牧草资源比例。结果表明:维持昆虫多样性所需牧草资源比例为8.69%,其中维持基本蝗虫种群所需牧草资源为6.38%。综合上述研究,建立的包含经济阈值、生存阈值、耐受阈值和敏感指数等在内的生态经济阈值模型为:EET=E×H×C/γ×[(α+β)×γ/FL+CC/EC×P×FL]EET:生态经济阈值;H:覆盖度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系数;C:8月中下旬历史平均草地覆盖度;E:降水因子;FL:每虫损失估计;CC:防治费用;Pr:牧草价格;EC:防治效果;α:耐受系数;β:资源系数;γ:敏感系数。

刘艳,张泽华,王广军[10](2011)在《草地蝗虫防治的经济阈值与生态阈值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草地蝗灾连年发生,严重威胁着畜牧业发展和北方生态安全。经济阈值和生态阈值作为蝗虫防治的决策依据,是草地植保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对国内外有关害虫防治经济阈值和生态阈值的概念及理论进行了概述整理,全面总结了我国在草地蝗虫防治经济阈值与生态阈值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2个阈值在实际应用中的关系。目前,本领域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难以有效指导草地上复杂的蝗虫灾变形势,为此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意大利蝗造成牧草损失研究及防治指标的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意大利蝗造成牧草损失研究及防治指标的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1)甘蔗尾凋萎及甘蔗尾或甘蔗茎叶比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1 影响牧草青贮品质的因素
        1.1.1 牧草水分含量
        1.1.2 牧草青贮前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
        1.1.3 牧草青贮前缓冲容量
        1.1.4 牧草青贮前附生微生物
        1.1.5 牧草青贮有氧暴露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甘蔗尾凋萎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2.1 试验一甘蔗尾凋萎0 h、24 h、48 h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2 试验二甘蔗尾凋萎0 h、36 h、60 h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2.2.1 材料和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3.1 甘蔗尾凋萎不同时间后对其常规营养成分和附生微生物的影响
        2.3.2 甘蔗尾凋萎不同时间后青贮对其青贮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2.3.3 甘蔗尾凋萎不同时间后青贮对其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的影响
        2.3.4 有氧暴露对凋萎不同时间甘蔗尾青贮微生物和发酵参数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甘蔗尾或全株甘蔗茎叶比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3.1 试验一甘蔗尾茎叶比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3.1.1 材料和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试验二全株甘蔗茎叶比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3.2.1 材料和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3.1 甘蔗尾或全株甘蔗不同茎叶比对其常规营养成分和附生微生物的影响
        3.3.2 甘蔗尾或全株甘蔗不同茎叶比对其青贮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3.3.3 甘蔗尾或全株甘蔗不同茎叶比对其青贮发酵参数和微生物的影响
        3.3.4 有氧暴露对甘蔗尾或全株甘蔗不同茎叶比青贮发酵参数和微生物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4.1 试验总结
    4.2 试验创新之处
    4.3 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乳糖酶-根皮苷水解酶介导的类黄酮调控亚洲小车蝗发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与蝗虫之间的关系
    1.2 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昆虫的作用
        1.2.1 植物与昆虫之间相互适应
        1.2.2 类黄酮结构及分类
    1.3 乳糖酶-根皮苷水解酶与类黄酮的关系
        1.3.1 哺乳动物中LPH的研究
        1.3.2 类黄酮与水解酶
    1.4 胰岛素信号通路简介
        1.4.1 哺乳动物胰岛素
        1.4.2 昆虫中的胰岛素
        1.4.3 ILP中的IGF-FOXO级联通路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亚洲小车蝗对内蒙古典型草原3种禾本科植物取食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亚洲小车蝗发生数量与3种禾本科植物特征参数相关性分析
        2.2.2 亚洲小车蝗取食三种禾本科植物后存活率比较
        2.2.3 亚洲小车蝗对3种禾本科植物的取食频数
        2.2.4 亚洲小车蝗对3种禾本科植物取食高度及毁损量的比较
        2.2.5 亚洲小车蝗对3种禾本科植物日取食量比较
    2.3 讨论
3 根皮苷水解酶对亚洲小车蝗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亚洲小车蝗Lph基因全长的克隆
        3.2.2 特异性引物检验
        3.2.3 Lph RNAi干扰效率
        3.2.4 Lph RNAi及LPH抑制剂处理对亚洲小车蝗生长发育的影响
        3.2.5 Lph RNAi以及LPH抑制剂对亚洲小车蝗胰岛素信号途径关键基因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3.2.6 Lph RNAi以及LPH抑制剂对亚洲小车蝗胰岛素信号途径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3.2.7 Lph RNAi和LPH抑制剂对亚洲小车蝗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4 槲皮素对亚洲小车蝗生长发育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区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浓度槲皮素处理对亚洲小车蝗生长发育的影响
        4.2.2 ILP信号途径关键基因相对表达量
        4.2.3 蛋白磷酸化水平检测分析
        4.2.4 活性氧浓度与保护酶活性分析
    4.3 讨论
5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亚洲小车蝗对内蒙古典型草原3种禾本科植物取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1.1 草地植被与亚洲小车蝗数量调查区域概况
        1.1.2 罩笼试验区域概况
    1.2 试验材料
        1.2.1 试验仪器及材料
        1.2.2 供试虫源
        1.2.3 食料
    1.3 试验方法
        1.3.1 草地植被与亚洲小车蝗发生数量调查
        1.3.2 亚洲小车蝗取食特性研究
        (1) 亚洲小车蝗取食3种植物的相对频数观察
        (2) 亚洲小车蝗对3种植物取食高度测定
        (3) 亚洲小车蝗对3种禾本科植物取食量测定
    1.4 数据处理
        1.4.1 禾本科植物特征参数分析
        1.4.2 亚洲小车蝗对3种禾本科植物取食特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亚洲小车蝗发生数量与3种禾本科植物特征参数相关性分析
    2.2 亚洲小车蝗取食3种禾本科植物后存活率比较
    2.3 亚洲小车蝗取食3种禾本科植物的相对频数比较
    2.4 亚洲小车蝗对3种禾本科植物取食高度及毁损量的比较
    2.5 亚洲小车蝗对3种禾本科植物日取食量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4)雌雄意大利蝗耐高温差异及其生理生化响应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atract
1 绪论
    1.1 蝗虫危害
    1.2 蝗虫灾害持续暴发原因分析
        1.2.1 内在因素分析
        1.2.2 外在因素分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气候变暖对害虫严重发生的影响
        1.3.2 昆虫对气候变暖适应机理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温度对意大利蝗雌、雄成虫死亡率的影响及差异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蝗虫采集
        2.2.2 温度梯度设置和数据测定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和分析
        2.3.1 不同温度处理下意大利蝗雌、雄成虫的死亡率变化差异
        2.3.2 不同温度处理下意大利蝗雌、雄成虫的半致死温度和致死温度差异
    2.4 小结与讨论
        2.4.1 不同温度处理下意大利蝗雌、雄成虫的死亡率差异
        2.4.2 不同温度处理下意大利蝗雌、雄成虫的半致死温度和致死温度差异
3 温度对意大利蝗雌、雄成虫自由水/结合水的影响及差异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蝗虫采集
        3.2.2 温度梯度设置和试虫处理
        3.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4 实验方法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和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4 温度对意大利蝗雌、雄成虫海藻糖的影响及差异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蝗虫采集
        4.2.2 温度梯度设置和试虫处理
        4.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4 实验方法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和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5 温度对意大利蝗雌、雄成虫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及差异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蝗虫采集
        5.2.2 温度梯度设置和试虫处理
        5.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5.2.4 实验方法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和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6 温度对意大利蝗雌、雄成虫游离蛋白质的影响及差异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蝗虫采集
        6.2.2 温度梯度设置和试虫处理
        6.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6.2.4 实验方法
        6.2.5 数据处理
    6.3 结果和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7 温度对意大利蝗雌、雄成虫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及差异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蝗虫采集
        7.2.2 温度梯度设置和试虫处理
        7.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7.2.4 实验方法
        7.2.5 数据处理
    7.3 结果和分析
    7.4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5)草原蝗虫监测中相关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经济阈值和生态阈值
2 草原蝗虫经济阈值和生态阈值的研究
3 预测预报
4 支撑技术
5 监测体系
    5.1 建立草原蝗虫气象监测预测信息数据库。
    5.2 建立草原蝗虫气象监测预测指标和模型体系。
    5.3 研制草原蝗虫气象监测预测软件服务系统。

(6)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贮及青干草调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目录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2.1 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2.2 国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饲草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青贮技术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青干草调制技术研究进展
    1.4 国内外青贮饲草及青干草品质评价
        1.4.1 国内外青贮饲草品质评价
        1.4.2 国内外青干草品质评价
    1.5 研究方法的选择依据
        1.5.1 青贮研究方法及选择依据
        1.5.2 青干草调制工艺及选择依据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内容
        2.2.1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贮含水量、添加剂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2.2.2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干草调制技术研究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贮添加剂、含水量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供试紫花苜蓿原料的营养成分
        3.2.2 青贮 60d 后贮藏效果
        3.2.3 青贮 90d 后贮藏效果
        3.2.4 青贮 120d 后贮藏效果
        3.2.5 添加剂、含水量和青贮时间对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贮品质的影响
        3.2.6 供试青贮添加剂经济效益评价结果(成本核算)
    3.3 讨论与小结
        3.3.1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贮最适添加剂选择
        3.3.2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最适青贮含水量选择
        3.3.3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最适青贮时间选择
        3.3.4 小结
        3.3.5 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第四章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干草调制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晾晒方法对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干燥速率的影响
        4.2.2 不同晾晒处理 55h 时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干草感官品质鉴定结果
        4.2.3 不同晾晒处理 55h 对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4.2.4 不同年限下晾晒方法对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88
        4.2.5 不同年限下晾晒地对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4.2.6 不同年限下打捆含水量对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4.2.7 不同年限下贮藏时间对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4.2.8 晾晒方法、晾晒地、打捆含水量和贮藏时间对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4.3.1 晾晒方法对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干燥速率及青干草品质的影响
        4.3.2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干草最适晾晒方法选择
        4.3.3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干草最适晾晒地选择
        4.3.4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干草最适贮藏含水量选择
        4.3.5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干草最适贮藏时间选择
        4.3.6 小结
        4.3.7 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贮研究讨论
        5.1.2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干草调制研究讨论
    5.2 结论
        5.2.1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贮研究结论
        5.2.2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干草调制结论
    5.3 创新点
    5.4 展望
        5.4.1 青贮技术研究展望
        5.4.2 青干草调制技术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洪绂曾简介
导师—师尚礼简介
作者简介

(7)草原蝗虫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草原资源及草原虫害概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草原蝗虫监测技术与方法
    2.1 草原蝗虫遥感监测
    2.2 草原蝗虫地面监测
        2.2.1 基本环节
        2.2.2 主要技术方法
    2.3 数据处理
        2.3.1 信息获取
        2.3.2 信息管理
        2.3.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草原蝗虫宜生区划分技术研究与应用
    3.1 宜生区和宜生指数概念的提出
    3.2 主要影响因子选择
    3.3 因子量化
        3.3.1 土壤类型因子量化
        3.3.2 草原类型因子量化
        3.3.3 地上生物量因子量化
        3.3.4 海拔高度因子量化
        3.3.5 坡度因子量化
        3.3.6 确定影响因子权重
    3.4 宜生指数模型建立与分级
    3.5 宜生区划分
    3.6 草原蝗虫宜生区划分应用
        3.6.1 当年草原蝗虫灾害预警
        3.6.2 草原蝗虫区划
第四章 草原蝗虫地面采集系统开发与应用
    4.1 系统设计方案
        4.1.1 硬件部分
        4.1.2 软件部分
    4.2 系统设计特点
    4.3 应用情况
第五章 草原蝗虫监测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
    5.1 系统结构
    5.2 技术路线
    5.3 主要功能
    5.4 系统应用
        5.4.1 本底数据调查
        5.4.2 实时监测
        5.4.3 线路调查和定点监测
        5.4.4 发生动态常年观测
        5.4.5 数据查询统计
        5.4.6 草原蝗虫灾害发生空间模拟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全文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科尔沁平原丘陵草甸草原蝗虫群落结构及亚洲小车蝗、黄胫小车蝗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草原蝗虫的研究概况
        1.1 草原蝗虫的地理分布
        1.2 草原蝗虫群落结构
        1.3 放牧干扰等对草原蝗虫群落的影响
        1.4 蝗虫的种群遗传分化
        1.5 草原蝗虫生态阈值与经济阈值的研究
        1.6 草原蝗虫的防治
    2 种群遗传结构研究中常用的分子标记
        2.1 等位酶
        2.2 RAPD
        2.3 RFLP
        2.4 AFLP
        2.5 mtDNA
        2.6 微卫星分子标记
        2.7 ISSR
        2.8 MP-PCR
        2.9 SNP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科尔沁草原蝗虫群落组成及区系地理成分
    1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概况
        1.3 调查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蝗虫种类组成
        2.2 区系地理成分
    3 讨论
第三章 科尔沁草原蝗虫群落的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设置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时间结构
        2.2 空间结构
    3 讨论
第四章 科尔沁草原蝗虫群落多样性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设置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蝗虫群落的多样性
        2.2 蝗虫群落的相似性
    3 讨论
第五章 科尔沁草原蝗虫群落集团结构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设置
        1.2 数据采集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集团的划分
        2.2 PCA结果
        2.3 生态位宽度
        2.4 生态位重叠
    3 讨论
第六章 科尔沁草原蝗虫群落与植物群落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设置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被调查结果
        2.2 蝗虫调查结果
        2.3 群落多样性
    3. 讨论
第七章 黄胫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及基因流分析
    第一节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黄胫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1.4 引物筛选
        1.5 反应体系的建立
        1.6 电泳检测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 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2.3 ISSR—PCR扩增结果
        2.4 遗传多样性
        2.5 遗传相似性
        2.6 遗传距离
        2.7 遗传分化
    第二节 基于线粒体CO Ⅰ和Cyt6基因序列的黄胫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1.4 PCR扩增和产物测序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电泳检测及测序结果
        2.2 碱基组成及序列变异
        2.3 单倍型分析
        2.4 单倍型系统进化分析
        2.5 遗传多样性及中性检验
        2.6 遗传分化分析
        2.7 分子变异分析
        2.8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
    第三节 讨论
        1 分子标记的选择
        2 单倍型分析
        3 遗传多样性
        4 遗传分化与基因流
第八章 亚洲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及基因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1.4 引物筛选
        1.5 反应体系
        1.6 电泳检测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ISSR—PCR扩增结果
        2.2 遗传多样性
        2.3 遗传相似性
        2.5 遗传距离
        2.6 遗传分化
    3 讨论
第九章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9)草原蝗虫生态经济阈值参数拟合及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蝗虫为害对牧草的影响
    1.2 降水、覆盖度与草地生产力的关系
    1.3 经济阈值与生态阈值研究进展
        1.3.1 经济阈值研究进展
        1.3.2 生态经济阈值研究进展
        1.3.3 生态阈值及最大承载力研究进展
        1.3.4 草原蝗虫防治指标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蝗虫为害对典型草原的影响
    2.1 试验区自然情况概况
        2.1.1 气候特征
        2.1.2 植被特征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模拟蝗虫取食试验
        2.2.2 蝗虫罩笼试验
        2.2.3 蝗虫为害后草地恢复能力研究
        2.2.4 数据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不同密度蝗虫为害后植被地上现存量的变化
        2.3.2 不同密度蝗虫为害后植被补偿量的变化
        2.3.3 蝗虫不同取食率下草地补偿易害作用
        2.3.4 蝗虫为害对次年草地的影响
        2.3.5 蝗虫为害后草地恢复能力
    2.4 讨论
第三章 降水、覆盖度与草地生产力的关系
    3.1 试验区自然情况概况
        3.1.1 气候特征
        3.1.2 植被特征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气象资料
        3.2.3 试验步骤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降水量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3.3.2 降水量对次年克氏针茅草地的影响
        3.3.3 牧草生长季降水量对克氏针茅生长和生殖状况的影响
        3.3.4 群落覆盖度与草地生产力的关系
    3.4 讨论
第四章 维持昆虫多样性所需牧草资源研究
    4.1 试验区自然情况概况
        4.1.1 气候特征
        4.1.2 植被特征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基础资料
        4.2.3 测定昆虫的牧草占有量
        4.2.4 测定牧草地上现存量
        4.2.5 测定昆虫所占有牧草资源比例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种类昆虫干重
        4.3.2 昆虫占有的牧草资源比例
    4.4 讨论
第五章 草原蝗虫生态经济阈值模型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5.1 试验方法
        5.1.1 生态经济阈值模型的构建
        5.1.2 草原生态系统对于蝗虫的生态承载力研究
        5.1.3 主要草原蝗虫取食量及各发育阶段成活率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生态经济阈值模型参数赋值
        5.2.2 主要草原蝗虫生态经济阈值
        5.2.3 草原生态系统对于蝗虫的生态承载力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草地蝗虫防治的经济阈值与生态阈值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害虫防治经济阈值的研究进展
2 害虫防治生态阈值的研究进展
3 我国草地蝗虫防治的经济阈值与生态阈值研究动态
    3.1 草地蝗虫防治的经济阈值研究
    3.2 草地蝗虫防治的生态阈值研究
    3.3 经济阈值与生态阈值在蝗虫防治应用中的思考
4 蝗虫防治阈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4.2 建议

四、意大利蝗造成牧草损失研究及防治指标的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蔗尾凋萎及甘蔗尾或甘蔗茎叶比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D]. 顾启超. 广西大学, 2021(12)
  • [2]乳糖酶-根皮苷水解酶介导的类黄酮调控亚洲小车蝗发育的研究[D]. 崔伯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3]亚洲小车蝗对内蒙古典型草原3种禾本科植物取食特性研究[J]. 崔伯阳,黄训兵,高利军,新巴音,庞保平,张泽华. 环境昆虫学报, 2019(03)
  • [4]雌雄意大利蝗耐高温差异及其生理生化响应对策研究[D]. 李爽. 新疆师范大学, 2016(09)
  • [5]草原蝗虫监测中相关问题探讨[J]. 米克来·艾塞都力. 新疆畜牧业, 2014(08)
  • [6]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紫花苜蓿青贮及青干草调制研究[D]. 徐炜. 甘肃农业大学, 2014(11)
  • [7]草原蝗虫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杜桂林.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4)
  • [8]科尔沁平原丘陵草甸草原蝗虫群落结构及亚洲小车蝗、黄胫小车蝗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D]. 孙嵬. 沈阳农业大学, 2013(11)
  • [9]草原蝗虫生态经济阈值参数拟合及模型构建[D]. 刘朝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10]草地蝗虫防治的经济阈值与生态阈值研究进展[J]. 刘艳,张泽华,王广军. 草业科学, 2011(02)

标签:;  ;  ;  

意大利蝗造成的牧草损失研究及防治指标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