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第一要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服务“第一要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服务“第一要务” 促县域经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党晓龙[1](2021)在《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保定新篇章》文中认为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保定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这次党代会,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在保定人民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品质生活而继续奋斗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

余峰[2](2021)在《以融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枝江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域经济发展要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湖北省枝江市围绕怎样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什么样的县域经济,锐意进取、竞进作为、大胆探索,通过产业之间、产城之间、城乡之间互融互通,走出了一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之路,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样本。一、因势作为,于变局中蓄积蝶变之力改革开放前,枝江是全国棉花种植大县、粮食生产大县、生猪调出大县。改革开放后,

洪谊雅[3](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共享发展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权益的实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应对国内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必然选择,更是为解决全球化治理困境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共享发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对如何发展的具体路径、具体方式、具体举措进行深入探索,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共享发展所涵盖包括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均衡协调、生态保护、公平正义、全球治理等丰富内容,已由过去重视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变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由单纯考虑数量的发展转变为考虑社会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我们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归根到底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真正目的在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共享发展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渊源,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价值追求一以贯之,又是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实现共享发展做了大量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而发展起来的,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诉求一脉相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体现了时代特征,深刻总结中国的实际经验而开创出来的一种发展理念和行动事业。共享发展是来自中国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深刻启示,在国内,中国的共享发展面临着发展起来与共同富裕的矛盾、全面性与片面性的矛盾;在国际上,共享发展面临着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与参与全球治理的困境、“两个没有变”与履行国际责任的矛盾。把共享发展融入外交理念上,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共享发展理念是我们处理国际事务的一种新思维,是对世界和中国发展范式的深刻反思和创新。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共享发展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了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了共享与共建的辩证关系。共享发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实现的,我国即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共享发展将由小康型共享迈向富裕型共享、富强型共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中等发达或发达程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共享发展的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关键,是政府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社会、民众的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是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接力探索,不断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在实践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理论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将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把共享发展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宋勇刚[4](2018)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县域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郡县治,天下治;郡县安,天下安。2000多年前,秦朝废分封置郡县,开启了国家治理的新篇章。自此,县域成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层级,县域不治国家难治。传统农业时代,中国整体有效的县域治理,为历史上盛世王朝的出现和灿烂辉煌、领先于世的中华文明的创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文化基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传统中国前进的历史轨道发生彻底改变,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从外部强行嵌入中国,农业文明的主导地位逐渐让位于工业文明,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创造空间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泱泱中华大国被西方资本帝国强制纳入世界体系,县域范围的精英阶层和生产资源、物质财富开始向城市流动聚集,县域变成为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统治集团无心思考、无力治理的边缘地带。县域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创造场所开始演变成贫困落后的滋生地,县域治理的无效使县域范围产生并集中了中国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有效治理县域,推动县域生产力发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扭转县域贫穷落后面貌的艰巨任务,历史的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面对普遍贫穷落后、社会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的县域发展现状,开始立足实践探索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符合现实国情的中国特色县域治理道路和方式。党在不同时期运用的不同县域治理模式,总体上适应和推动了当时县域的发展,但随着县域治理环境的变化和条件的转换,县域治理模式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和革新。从建国至今的近70年,党领导的县域治理探索实践历经了四个不同阶段,先后采用了全能型县域治理模式、经济发展型县域治理模式、科学发展型县域治理模式、协商民主型县域治理模式。党领导推动不同县域治理模式的革新演变过程,本质上是县域治理理念和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县域的发展是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县域的有效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层级。无县域就无国家,县域稳得住,国家就稳得下。党执政以来,虽然发生了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重大失误,但国家还是稳住并挺过了特殊的混乱时期,究其主要原因是全国县域层面保持了整体上的稳定。县域层面缘何能一直保持整体稳定,县域治理为何面对不同实践要求能进行治理模式的适时转换,县域综合实力之所以能持续提升,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科学积累并完整的形成了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坚持渐进性改革路径等丰富的县域治理实践经验,这为推动县域层面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这些基本经验来之不易,它是马克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思考,是当前和今后我们持续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必须遵守的重要行动指南。历史发展永无止境,县域治理必须与时俱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的时代,县域治理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治理环境和条件。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县域层面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把握县域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国家大力推动“四化”同步、“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提供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准确研判县域治理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人才流入渠道不畅、乡镇机关能力弱化、社会稳定难度加大等重大挑战,科学分析形成重大挑战的主要原因,因势利导、精准施策的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要继续坚定不移的发挥党在县域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持续不断的加强和改进党对县域治理的领导。要进一步完善县域治理理念,牢固树立县域“善治理念”“人本理念”“服务理念”,更好发挥理念对实践的指导和牵引作用;树立县域治理多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多主体参与活力,构建多主体协商参与机制,着力形成县域治理整体合力;不断完善县域治理制度体系,健全县域治理监督体系,执行县域治理问责体系,切实提升县域治理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优化县域治理绩效评估标准体系,完善县域治理评估主体体系,创新县域治理绩效评估方式,健全县域治理评估成果运用机制,科学合理的发挥绩效评估在县域治理中的指挥棒作用,推动县域层面树立和实践科学的政绩观。

李彦博[5](2017)在《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为特定区域,以县级财政的独立为标志,以县级区域内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并以特定县之下的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间的互动为基本结构,通过人力资源、资金、物资、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互换,从而具有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县域经济作为基础性的经济,也构成了县域发展的中心环节,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成绩,但是当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创新力不足、发展不协调、资源能耗大、市场封闭等等一系列迫切的问题,严重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观在现实中的运用,使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在此背景下,开展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从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这一命题切入,运用理论分析法、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阐明中国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功能和主要特征,分析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突出问题,并立足于现实、把握好理论,针对突出问题提出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对策,以期全面认识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有效模式,进而为决策者制定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提供有益参考。首先,对县域经济的理论进行概述。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从不同角度划分了县域经济的类型;明确了中国县域经济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展现出了县域经济产业构成多样、经济体系开放、地域特色鲜明、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特征。在阐明基本概念、类型和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途径。认识县域经济的作用、准确把握其特点是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县域经济的基础。其次,阐明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现代西方发展理论,包括主体功能区理论、增长极理论、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清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进程与脉络,从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的先后提出,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根本性的指导理论。再次,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新开始阶段(1978—1982年)、探究摸索阶段(1983—1991年)、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2年)、科学发展阶段(2003—2012年)、新发展阶段(十八大以来至今)。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概况进行了介绍,对整体状态、分布状况和基本情况进行了展示。对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晋江模式”进行了实例分析;挖掘各个模式背后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继而得出我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经验启示。然后,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现状进行分析。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要素结构不断完善,县域经济有了明确定位。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创新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资源消耗大,发展难以持续;市场封闭,资金等要素不足;城乡分治,一体化进程缓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我国先后又出现了“江阴模式”、“神木模式”、“双流模式”、“新晋江模式”等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些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意义其实并不仅仅在于促进了自身县域经济的发展,更重要在于它为中西部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某种借鉴。基于对新型模式进行梳理和总结,丰富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宝库,为县域经济的下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文章基于理论、现状和问题的分析,通过对典型模式的总结,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分别是:加快制度创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响应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区域发展布局;发展文教事业,提升县域软实力。以期在刚性的原则下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到县域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每一个维度,实现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郭斌[6](2016)在《中国县政府职能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陕西省户县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科学界定政府职能是推进地方政府治理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在当代,县政府是介于省(市)政府与乡(镇)政府之间的重要层级,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长期以来,县政府独特的政治地位决定了其不仅作为落实中央政府农村政策的执行者,而且担负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决策者的角色。自县制创生以来,县政府职能变革的步伐从未停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公民社会的兴起对县政府职能变革提出了新要求。从历史演进的视野看,县政府职能变革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政治现象,更不是地方政府一厢情愿的产物。事实上,作为“嵌入”于社会之中的县政府而言,县政府职能变革是政府应对社会环境挑战,不断“试错”—“反思”—“再试错”的动态调适过程。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县政府职能转变步伐明显加快,县政府职能定位逐渐清晰。但是,县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仍时有发生。推进县政府职能转变已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不同时期社会环境的异质性使得县政府职能变革呈现出某种特殊性,但任何时期县政府职能转变始终都无法割裂对历史的依赖。因此,本文力图通过对县政府职能变迁历程的深入分析,探寻持久影响县政府职能变革的主要因素,为推进当代县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有益的思考。县政府职能变迁是县政府职能持续性的动态变革过程。从动态角度看,县政府职能是政府回应外界环境变动的“输出”结果,其往往通过一定时期政府行为及其工作内容表现出来。不同时期县政府行为及其工作内容的变革就构成了县政府职能变迁的轨迹。从静态角度看,政府职能可以理解为是包括职能目标、职能范围、管理程度以及职能工具等要素的结构化体系。上述四要素成为“解构”不同时期县政府职能的基础。从历史演进视野看,县政府职能在不同时期呈现明显异质性。清代以前县政府始终将维护王权统治作为主要职能目标。由于社会环境简单,县政府管理事项较少,政府职能独立性不强。在职能实现方式上,县政府主要以暴力强制作为工具,并辅之以道德教化手段。由于“皇权不下乡”,县政府对乡村社会控制十分有限。清末以来,县政管理中行政、立法、司法间关系进一步明朗化,行政职能的独立性渐趋增强,但政府职能目标的阶级性仍较为突出。为了维护政权统治,县政府对乡村基层社会的控制渐趋强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为快速实现民族富强,政府形成了“全能型”政府职能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县政府以计划干预方式全面介入县域经济社会事务,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微观控制。这一时期县政府职能具有“计划主导、范围无限、管理到底”的特征。然而,“全能型”政府职能模式易造成效率低下、人浮于事、职能错位等问题,最终对整个社会管理造成了严重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能型”政府职能模式逐渐被“增长型”政府职能模式所取代。县政府将经济发展作为中心工作,并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等多种举措,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长型”政府对GDP的盲目崇拜,引发了县域间的恶性竞争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倒逼着政府对政府管理目标、范围及其方式进行重新反思。21世纪以来,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县政府职能目标开始由经济至上主义转向民生为本。构建服务型政府成为新时期县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通过上述历史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转型以及环境变革是促动县政府职能变革的重要因素。尽管不同时期县政府职能表现不同,但历史依赖性的存在使得县政府职能变迁中始终存在某些持久影响其变革的重要力量。考虑到县政府既“嵌入”于政府体系又“嵌入”于县域社会的特点,本文从政府系统内部和社会系统外部两个纬度,探讨了影响县政府职能变迁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在政府体系内部,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政府意识形态、行政权力配置以及财权分配体制是影响县政府职能变革的主要因素;而在社会系统外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社会自治力量以及技术发展水平成为推动县政府职能变迁的重要因素。上述因素相互作用,并通过县政府注意力配置这一中介因素,推动着县政府职能变迁。在当代,从管理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从无限政府走向有限政府,从单中心管理走向以法治为基础的多元共治已成为县政府职能变革的基本趋向。然而,任何时期县政府职能转变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从业已发现的影响因素出发,本文提出通过培育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理念;优化县政府权力配置,厘清政府权力边界;创新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提升县政府财政能力;优化县域市场环境,壮大市场主体力量;推动县域公民参与,提升社会自治能力,以加快推进当代县政府职能转变。

《改革》编辑部[7](2015)在《《改革》“十三五”系列政策评论的超前性、对应度——比照21个省(区、市)的《建议》》文中指出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三五"规划全面进入公众视野。作为于全国期刊中首倡服务中央决策、蝉联中国百强报刊和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优秀期刊的《改革》,于2014年12月在全国各类传媒中率先对"十三五"发声。其行为表现即推出系列社评,从指标预测到愿景可期,从发展主轴到未雨绸缪,从执行力到政府博弈,从"四个全面"治国大纲到远望改革开放40周年,多角度、大视野、独家、独立、独到呈现《改革》作为中国经济学品牌期刊对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的研判,在学术界和政策层面引起了积极反响。"绸缪‘十三五’——本刊特别策划"分三期推出。第10期集中展示了10篇政策评论。第11期将10篇政策评论中涉及与《建议》相关表述关联的比对,寻求交集,凸显超前性、对应度。本期则反映10篇政策评论与《建议》相关表述的交集(1)在全国21个省(区、市)的落地情况(2)。因出版周期原因,其余10个省(区、市)的落地情况将于2016年第1期推出。21个省(区、市)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全称和简称如下表所示:

杨逢银[8](2015)在《行政分权、县际竞争与跨区域治理 ——以浙江平阳与苍南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有效地激发、释放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活力,我国政府自上而下地推行了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行政分权改革。在既有的“属地化管理”和行政分权改革体制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行政权力的配置方式以及政府间府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促使各级政府不仅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及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还使地方政府因维护各自的辖区利益而相互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关系,导致相邻政区的区域性公共事务治理陷入困境,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针对行政分权改革背景下跨区域事务治理困境的不断加剧,本研究从属地化管理和地方政府竞争的角度,对浙江温州平阳县和苍南县跨区域事务治理困境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在对个案中存在的“行政区经济”问题严重、区域性公共物品供给匮乏、区域城镇群协同发展困难、鳌江流域治理绩效低下等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跨区域事务治理议题的生成机理、主要治理困境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在突破既有政区行政(属地化管理)、复合行政、区域公共管理等理论分析范式的基础上,从跨区域治理的理论视角,提出包括政区相邻的各级地方政府、社会力量与市场力量在内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跨区域治理解决机制。研究表明,跨区域事务的治理困境虽然主要由相邻政区地方政府属地化管理和恶性竞争所致,但单纯依赖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复合行政”或政府主导下的“区域公共管理”的解决范式对问题的消解是有限度的,只有将其纳入到跨区域治理的架构中问题才能得到更为有效的解决。跨区域治理是一种统合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在内的多方力量参与的网络化的协同治理框架,内涵着纵向政府间的科层治理机制、横向地方政府间及其与市场力量、社会力量的合作治理机制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对典型个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通过区域范围内各级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主体的合作治理,建立起地方政府间纵向与横向的沟通、合作机制和跨部门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是消除属地化管理及地方政府竞争引起的跨区域事务治理困境的基本路径。

易大东[9](2012)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党的区域经济战略思想的新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地大物博,疆域面积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经济发展历来就极不平衡。作为执政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一直致力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探索与实践。从毛泽东重点发展内地的均衡发展战略到邓小平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从江泽民协调发展思想到胡锦涛的统筹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区域经济思想日臻成熟与完善,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标志性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的新发展为选题,主要尝试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论述。一、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的理论依据或基础。党的区域经济思想主要是中国产党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自主艰辛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其主要理论依据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域经济布局的基本理论,包括生产地域分工与协作论、生产力平衡分布论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论;二是西方经典经济学家的区域经济理论,包括平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二、科学发展观提出前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科学发展观提出前,我党的区域经济思想及战略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调整。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生产力布局和国际国内严峻的政治经济局势,做出了以内陆地区为重点,各地区均衡发展的战略决策。具体而言,从建国到60年代中期,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主要思想是以平衡沿海与内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目标,将经济布局中心放在内地尤其是中部地带,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基地。60年代中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急剧变化,多方面的战争威胁和军事压力接踵而至,党中央在进行经济建设时不得不首先考虑国防安全,由此形成了以备战为中心的,重点建设“三线”地区的思想。长达10多年的“三线建设”,使广大的战略后方基本上建成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布局的大调整。但因过于注重政治和国防意义而忽视了经济效益,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了过去30年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逐步提出了“两个大局”、“共同富裕”等思想。区域经济政策也按照邓小平的战略构想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从片面强调区域均衡发展转向着重利用和发挥区域优势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允许、鼓励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形成了以东部沿海为重点,优势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国民经济建设的中心逐渐向东部沿海倾斜。为了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党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灵活的特殊政策,先后开辟了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由此形成了一条从南到北沿海岸线延伸的对外开放地带。与此同时,党中央还着手解决贫困问题。1982年,我党率先在甘肃、宁夏等地开展扶贫试点工作,以此为起点,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开始由局部地区扩大到全国范围。这是党的区域经济战略的第二次重大调整。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地发展起来,但同时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在这种形势下,以江泽民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到了战略高度,由此形成了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在新的区域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做出了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国家扶贫政策体系、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战略部署。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形成。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党中央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良好形势下,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按照十六大的战略部署,意气风发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袭击了我国。非典的侵袭凸显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弊端,也告诉我们,真正的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发展。以此为契机,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作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指导思想,并由此确立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方针。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以我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而形成的。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主要包括: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崛起。针对西部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党中央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确立了九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重点区域加快发展;坚持抓好两型社会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着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建立健全西部大开发保障机制。这些举措的顺利实施有利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有利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和谐西部,也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加大了对东北地区的项目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确立了有利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税、金融政策,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树立了长远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政策等。为了继续支持东部地区的发展,党中央确立了东部地区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率先在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节地节水上取得实质性进展;率先加快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率先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目标。为了帮助“中部崛起”,党中央提出了在中部地区建设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交通运输枢纽地位,促进商贸流通旅游业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促进城市群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五、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划分主体功能区;促进城镇健康发展。党中央为加快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发展,在完善管理机构的同时,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各种援助政策。针对我国区域开发的无序状况,党中央将我国国土划分为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为我国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党中央还要求促进城镇健康发展,并以此作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六、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及前景展望。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发展、新特点。经过60多年的探索,党的区域经济思想已日趋完善和成熟,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思想更具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使党的区域经济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二是区域经济思想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应对的问题与挑战,包括生命周期理论与可能出现的新一轮区域病,梯度理论与贫富差距的扩大和贫富群体、地区的固化,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规律的公平正义之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的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三是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制度建设四个方面来确保和推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由于本人理论水平和研究方向的局限,经济学知识的不足,特别是对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的区域经济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尚属开创性的工作,因此文中错漏、不足之处必然很多,敬请专家指正。

广兴辉[10](2012)在《加快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我们时常会谈科技进步,也会讨论科技进步对我们的巨大影响。科技进步推动经济进步,改变人类生活,促进社会发展。在新科技革命时代,科技的功能不仅表现的更为明显,而且影响范围也更为广泛,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服务“第一要务” 促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服务“第一要务” 促县域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保定新篇章(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顾过去五年工作,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二、深入研判发展大势,肩负起激情奋进“十四五”、再造一个新保定的历史使命
三、聚焦发展第一要务,全力打造实力担当、产业鲜明的城市标杆
四、聚焦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品质为先的城市标杆
五、聚焦坚持人民至上,全力打造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城市标杆
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激情奋进“十四五”、再造一个新保定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2)以融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枝江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因势作为,于变局中蓄积蝶变之力
    (一)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三)现代产业体系日益完善。
    (四)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二、势在人为,于融合中谱写发展之歌
    (一)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二)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三)推进“三生”融合发展。
    (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五)推进区域融合发展。
三、鉴之而为,于实践中汲取他山之石
    (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二)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工业的主导地位。
    (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内育外引并重。
    (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项目为王理念。
    (五)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创新。
    (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享发展的关系研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享发展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难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逻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
    第二节 共享发展
        一、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二、共享发展的涵义和主要特征
        三、共享发展是发展理念和行动事业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享发展的联姻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界定共享发展的地位
        二、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的民族性和世界意义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的理论源流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享发展思想
        一、主要内容
        二、当代价值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共享发展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共享发展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共享发展思想
        三、上述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共享发展思想
        一、基本观点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文化自信与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共享发展思想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的实践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的内容
        一、从物质共享到多样化共享
        二.从局部共享到全国性共享
        三、从国内共享到全球共享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的成就
        一、增进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向世界展示共享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的“晋江经验”
        一、县域共享之路的探索
        二、“晋江经验”的启示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共享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一、发展起来与共同富裕的矛盾
        二、全面性与片面性的矛盾
    第二节 共享发展面临的错误倾向
        一、不作为与敢于担当的矛盾
        二、吊胃口与实事求是的矛盾
    第三节 共享发展面临的国际挑战
        一、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与参与全球治理的困境
        二、“两个没有变”与履行国际责任的矛盾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共享发展展望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共享发展的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三、坚持共建与共享的辩证统一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共享发展的制度完善
        一、制度的配套衔接
        二、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
        三、立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共享发展的接续奋斗
        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共享发展的目标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共享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共享发展的力量之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4)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县域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主题、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主题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国家治理理论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县域治理理论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县政改革理论的研究综述
        (四)关于地方治理理论的研究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县域与治理
        (二)县域治理与国家治理
    五、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县域治理基本理论分析
    第一节 县域治理价值取向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二、保障县域公平正义
        三、构建和谐县域
    第二节 政府、市场、社会边界划分
        一、明确党与政府关系
        二、厘清政府与市场功能
        三、划分政府与社会边界
    第三节 县域治理思想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县域治理思想
        二、中国传统县域治理经验
        三、西方国家县域治理经验
第二章 中共执政以来县域治理模式演变
    第一节 全能型县域治理模式
        一、组织和领导体制一元化
        二、经济运行体制单一化
        三、思想理论建设高度意识形态化
    第二节 经济发展型县域治理模式
        一、奉行GDP至上主义
        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三、经济社会发展失衡
    第三节 科学发展型县域治理模式
        一、坚持“以人为本”
        二、坚持走集约型发展道路
        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协商民主型县域治理模式
        一、强调政治主体平等
        二、广泛多层次整合社会力量
        三、突出决策前协商参与
第三章 中共执政以来县域治理基本经验
    第一节 坚持人民主体思想
        一、县域治理为了人民
        二、县域治理依靠人民
        三、县域治理成效由人民评判
    第二节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一、准确把握县情
        二、科学研判矛盾
        三、扭住发展不放松
    第三节 坚持党委总揽全局
        一、确立县域发展方向
        二、协调县域各方力量
        三、提供思想组织保障
    第四节 坚持渐进型改革路径
        一、凝聚基层改革智慧
        二、从点到面渐次扩大改革范围
        三、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
第四章 当前县域治理面临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县域治理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
        一、国家推进“四化”同步战略
        二、党和政府高度聚焦“三农”问题
        三、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第二节 县域治理面临的重大现实挑战
        一、群体性事件频发
        二、人才流入渠道不畅
        三、乡镇机关能力弱化
        四、社会舆情应对难度加大
        五、城乡社会发展差距较大
    第三节 构成县域治理挑战的主要成因解析
        一、政府与民众缺乏互信
        二、县域法治化程度低
        三、治理参与渠道单一
        四、舆情回应能力较弱
        五、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平衡
第五章 稳步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完善县域治理理念
        一、树立“善治”理念
        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三、树立服务理念
    第二节 形成县域治理合力
        一、树立多主体参与意识
        二、激发多主体参与活力
        三、构建多主体协商参与机制
    第三节 提升县域治理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一、完善县域治理制度体系
        二、健全县域治理监督体系
        三、执行县域治理问责体系
    第四节 改进县域治理绩效评估体系
        一、健全县域治理绩效评估标准体系
        二、完善县域治理绩效评估主体体系
        三、改善县域治理绩效评估方式
        四、健全县域治理评估成果运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后记

(5)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县域经济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和类型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二、县域经济的基本类型
        三、中国县域经济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一、产业构成的多样性
        二、经济体系的开放性
        三、鲜明的地域特色性
        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节 发展中国县域经济的作用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路径
        四、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五、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途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现代西方发展理论
        一、主体功能区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
        三、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
        四、不平衡发展理论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
        四、新发展理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与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
        一、1978—198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开始阶段
        二、1983—1991年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探究摸索阶段
        三、1992—200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四、2003—201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步入科学发展阶段
        五、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县域经济迈入新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概况
        一、中国县域整体状态及分布状况
        二、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及其启示
        一、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
        二、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东部地区发展成效显着,中、西部地区蓬勃发展
        二、要素结构得到不断完善,部分县域经济发展迅速
        三、充分利用地区中的资源,县域经济有了明确定位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
        二、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
        三、资源消耗大,发展难以持续
        四、市场封闭,资金等要素不足
        五、城乡分治,一体化进程缓慢
    第三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及经验启示
        一、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实例分析
        三、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新型模式的经验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加快制度创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一、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二、完善土地经营制度
        三、深化县域金融制度改革
        四、落实“直管县”体制改革
        五、深化市县行政体制改革
    第二节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
        二、建设农业科技园区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农业产业合作化组织建设
    第三节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树立“新型”理念
        二、转变政府职能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
    第四节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
        一、助推工业化发展
        二、推动县域服务业
        三、壮大民营经济
        四、打造特色品牌
    第五节 响应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区域发展布局
        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二、精准扶贫战略
        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第六节 发展文教事业,提升县域软实力
        一、人才强县战略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注重宣传推广
        四、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全国行政区划(2015年底)
    附表2 2014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100强排名
    附表3 2016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6)中国县政府职能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陕西省户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问题来源和研究对象选择
        1.3.1 研究问题来源
        1.3.2 研究对象选择
    1.4 研究思路、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分析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县政府职能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
    2.1 县政府职能内涵、特征与结构
        2.1.1 县政府职能内涵
        2.1.2 县政府职能特征
        2.1.3 县政府职能结构
    2.2 县政府职能生成的动态分析
        2.2.1 县政府职能的行政生态学解读
        2.2.2 县政府职能的生成过程
    2.3 县政府职能变迁的基础理论
        2.3.1 协同理论
        2.3.2 制度变迁理论
第三章 户县政府职能的历史演进
    3.1 清代以前县制沿革与职能
        3.1.1 清代以前县制沿革
        3.1.2 清代以前县政府职能
    3.2 清末至建国前县制沿革与职能
    3.3 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前县政府职能
        3.3.1 乡村经济资源控制:统购统销制度建立
        3.3.2 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
        3.3.3 对农民的“体制吸纳”:人民公社运动
        3.3.4 政治动员与思想控制
    3.4 改革开放至上世纪90年代末县政府职能
        3.4.1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3.4.2 国企改革在探索中前行
        3.4.3 民营经济异军突起
        3.4.4 地方政府竞争的白热化:以招商引资为例
        3.4.5 经济发展至上的反思:以水环境治理为例
    3.5 本世纪初以来县政府职能新发展
        3.5.1 民生政治的实践:以社会保障为例
        3.5.2 服务型政府的创生:以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为例
第四章 县政府职能结构与比较
    4.1 清代以前县政府职能结构
        4.1.1 维护王权统治是县政管理的中心任务
        4.1.2 县政府职能独立性不强
        4.1.3 县域社会控制有限化
        4.1.4 县政管理以暴力强制为基础
    4.2 清末至建国前县政府职能结构
        4.2.1 维护政治统治仍是县政管理的中心任务
        4.2.2 县政府职能独立性增强
        4.2.3 县政府管理内容革新
        4.2.4 政府干预基层渐趋强化
    4.3 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前县政府职能结构
        4.3.1 政治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4.3.2 县政府职能范围无限
        4.3.3 县政府权力下沉到底
        4.3.4 计划控制是政府管理的主要方式
    4.4 改革开放至上世纪90年代末县政府职能结构
        4.4.1 经济发展成为政府管理的第一要务
        4.4.2 县政府管理范围有限
        4.4.3 县政府微观管理弱化
        4.4.4 县政府管理转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4.5 本世纪初以来县政府职能结构
        4.5.1 民生与服务价值的凸现
        4.5.2 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日趋明显
    4.6 县政府职能结构变革的比较分析
        4.6.1 县政府职能目标变革:以财政支出为视角
        4.6.2 县政府职能范围变革:以政府机构为视角
        4.6.3 县政府管理程度变革
        4.6.4 县政府职能工具变革
第五章 影响县政府职能变迁的主要因素
    5.1 影响因素分析框架的建构
    5.2 政府系统内部因素
        5.2.1 国家基本政治制度
        5.2.2 政府意识形态
        5.2.3 行政权力配置
        5.2.4 财权分配体制
    5.3 社会系统外部因素
        5.3.1 经济发展水平
        5.3.2 经济体制
        5.3.3 社会自治力量
        5.3.4 技术发展水平
    5.4 中介因素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当代中国县政府职能变革趋势与推进对策
    6.1 当代中国县政府职能变革趋势
        6.1.1 以服务型政府为导向,设定县政府职能目标取向
        6.1.2 以有限政府为依据,厘定县政府职能边界
        6.1.3 以多元共治为前提,依法推进县政府职能实现
    6.2 推进当代县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
        6.2.1 培育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理念
        6.2.2 优化县政府权力配置,厘清政府权力边界
        6.2.3 创新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提升县政府财政能力
        6.2.4 优化县域市场环境,壮大市场主体力量
        6.2.5 大力推动县域公民参与,提升社会自治能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改革》“十三五”系列政策评论的超前性、对应度——比照21个省(区、市)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系列政策评论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交集(以下简称“交集”)之一
交集在21 个省(区、市)的落地情况(以下简称“落地情况”)之一
“交集”之二
“落地情况”之二
“交集”之三
“落地情况”之三
“交集”之四
“落地情况”之四
“交集”之五
“落地情况”之五
“交集”之六
“落地情况”之六
“交集”之七
“落地情况”之七
“交集”之八
“落地情况”之八
“交集”之九
“落地情况”之九
“交集”之十
“落地情况”之十
“交集”之十一
“落地情况”之十一
“交集”之十二
“落地情况”之十二
“交集”之十三
“落地情况”之十三
“交集”之十四
“落地情况”之十四
“交集”之十五
“落地情况”之十五
“交集”之十六
“落地情况”之十六
“交集”之十七
“落地情况”之十七
“交集”之十八
“落地情况”之十八

(8)行政分权、县际竞争与跨区域治理 ——以浙江平阳与苍南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及其意义
        1.1.1 跨区域治理问题的提出
        1.1.2 跨区域治理问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政府间关系
        1.2.2 大都市区治理
        1.2.3 跨区域公共物品供给
        1.2.4 跨界流域治理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2 理论视角与分析工具
    2.1 跨区域治理
        2.1.1 跨区域治理的界定
        2.1.2 跨区域治理的特征
        2.1.3 跨区域治理的重要意义
    2.2 跨区域治理的三个维度
        2.2.1 优化行政权力配置
        2.2.2 构建多方合作的伙伴关系
        2.2.3 拓展区域性地方治理
    2.3 地方政府竞争
        2.3.1 地方政府竞争的内涵
        2.3.2 地方政府竞争的机制分析
        2.3.3 地方政府竞争的效应分析
        2.3.4 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失范的矫治
3. 跨区域事务解决的制度框架
    3.1 跨区域事务管理的历史沿革
        3.1.1 建国前:从城镇区域分割走向区域城乡分治
        3.1.2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央集权的大政区管理
        3.1.3 改革开放后:市场导向的分权型区域管理
    3.2 跨区域事务管理的制度安排及局限
        3.2.1 政区行政与行政区划调整
        3.2.2 区域政府合作与区域行政
        3.2.3 多方参与与区域公共管理
    3.3 县际跨区域事务管理的个案选择:苍平竞逐
        3.3.1 个案选择的依据
        3.3.2 个案中两县及下辖两镇发展概况
        3.3.3 个案中跨区域事务管理的主要议题
4 县域“行政区经济”
    4.1 招商引资竞争
        4.1.1 “招商引资是第一要务”
        4.1.2 两县政府招商引资政策比较
        4.1.3 两县个案项目招商过程比较
        4.1.4 招商项目同质化竞争的弊端
        4.1.5 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的原因分析
    4.2 产业同构
        4.2.1 两县支柱产业的比照
        4.2.2 鳌江龙港两镇支柱产业的比照
        4.2.3 低小散的雷同产业转型升级困境
        4.2.4 产业同构问题的困境反思
    4.3 工业园区建设
        4.3.1 工业园区建设的地位
        4.3.2 两县工业园区布局及建设情况
        4.3.3 两县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4.3.4 工业园区重复建设问题的反思
5 跨区域公共物品供给
    5.1 县际桥梁建设
        5.1.1 瓯南大桥:一座400米的桥,缘何架了20年
        5.1.2 鳌江多座大桥建设概况
        5.1.3 鳌江多座大桥建设困境的原因剖析
    5.2 县际公交服务供给
        5.2.1 鳌江至龙港县际公交开通运营
        5.2.2 鳌江至龙港县际公交运营困难
        5.2.3 龙鳌县际公交运营困难的原因剖析
    5.3 县际公共物品供给缺失的反思
        5.3.1 县际公共物品的外溢特性
        5.3.2 上级政府行政不作为
        5.3.3 横向政府间无序竞争
        5.3.4 企业、民众参与度低
6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6.1 鳌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规划
        6.1.1 省、市对鳌江流域城镇发展规划的沿革
        6.1.2 平阳县及鳌江镇的城镇发展规划
        6.1.3 苍南县及龙港镇的城镇发展规划
        6.1.4 鳌江流域中心城市规划混乱的困境反思
    6.2 鳌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的竞争策略
        6.2.1 平阳县大力推进“昆鳌一体化”
        6.2.2 苍南县全力打造龙港新城
        6.2.3 两县中心城市建设战略举措的困境反思
    6.3 鳌江流域跨区域城镇事务管理
        6.3.1 城镇交通运输管理
        6.3.2 跨政区城管执法
        6.3.3 跨区域城镇事务管理面临的困境反思
    6.4 鳌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滞后的困境分析
7 鳌江流域跨区域事务治理
    7.1 鳌江流域跨区域治理议题的生成
        7.1.1 鳌江流域跨区域治理问题丛生
        7.1.2 鳌江流域跨区域治理困境产生的诱因
    7.2 鳌江流域跨区域事务治理困境分析
        7.2.1 鳌江流域跨区域水污染治理
        7.2.2 两县沿江防护堤修筑
        7.2.3 两县港口规划建设
    7.3 鳌江流域跨区域事务治理困境的反思
        7.3.1 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7.3.2 企业非法排污
        7.3.3 公众参与组织化程度低
        7.3.4 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协同机制缺失
8. 县际跨区域治理困境的形成机理
    8.1 “属地化”管理
        8.1.1 “属地化”管理体制
        8.1.2 “属地化”管理与区域行政分割
        8.1.3 “属地化”管理与跨区域事务
    8.2 县际政府竞争
        8.2.1 行政分权改革
        8.2.2 准科层化的政府治理结构
        8.2.3 县际地方政府竞争与跨区域事务
    8.3 县际跨域治理困境
        8.3.1 县际经济发展
        8.3.2 县际公共物品供给
        8.3.3 鳌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
        8.3.4 鳌江流域治理
9 跨区域治理制度框架的构建
    9.1 目标模式:走向跨区域治理
        9.1.1 跨区域治理的可行性
        9.1.2 跨区域治理的实践及成效
        9.1.3 跨区域治理面临的挑战
    9.2 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
        9.2.1 重塑区域政府间关系,型构整体性政府治理机制
        9.2.2 健全社会参与及自治机制,建立政社良性互动机制
        9.2.3 完善市场自律机制,构建公私合作治理的伙伴关系
        9.2.4 构建政府、社会和市场相互协作的复合治理机制
    9.3 跨区域治理的实现路径
        9.3.1 推进跨区域经济统筹发展
        9.3.2 创新跨区域公共物品供给机制
        9.3.3 推进跨区域城镇群协同发展
        9.3.4 改善鳌江流域治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9)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党的区域经济战略思想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科学发展观提出前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的研究
        1.2.2 关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研究
        1.2.3 以往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科学发展观提出前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
    2.1 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
        2.1.1 马列主义关于区域经济布局的基本理论
        2.1.2 西方主要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2 以内陆地区为重点,各地区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1949——1978)
        2.2.1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形成背景
        2.2.2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2.3 以东部沿海为重点,鼓励优势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思想(1978—1991)
        2.3.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
        2.3.2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
    2.4 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1991—2003)
        2.4.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思想的确立
        2.4.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
第3章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
    3.1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的现实背景与理论依据
        3.1.1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的现实背景
        3.1.2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的理论依据
    3.2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
        3.2.1 初步探索阶段
        3.2.2 发展丰富阶段
        3.2.3 整体完善阶段
    3.3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和目标
        3.3.1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科学内涵
        3.3.2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
第4章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
    4.1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
        4.1.1 西部大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4.1.2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
        4.1.3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4.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4.2.1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中主要问题
        4.2.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启动
        4.2.3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
    4.3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4.3.1 东部地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3.2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优势
        4.3.3 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
    4.4 中部崛起
        4.4.1 中部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
        4.4.2 中部崛起战略的形成
        4.4.3 中部崛起战略的主要任务
        4.4.4 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
第5章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途径
    5.1 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5.1.1 加快革命老区的发展
        5.1.2 加快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5.1.3 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5.2 划分主体功能区
        5.2.1 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背景和形成过程
        5.2.2 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5.2.3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重要意义
    5.3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5.3.1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5.3.2 加强城市群的发展
        5.3.3 加强县域经济的发展
    5.4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圈和经济带的发展
        5.4.1 我国主要经济圈和经济带发展现状
        5.4.2 经济圈和经济带的发展方向
第6章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及其前景展望
    6.1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特点
        6.1.1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更具时代性
        6.1.2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更具可操作性
        6.1.3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更具科学性
        6.1.4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更具系统性
        6.1.5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更具主动性
    6.2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应对的问题与挑战
        6.2.1 生命周期理论与可能出现的新一轮的区域病
        6.2.2 梯度理论与贫富差距的扩大和贫富群体、地区的固化
        6.2.3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规律之间的矛盾
        6.2.4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之间的矛盾
        6.2.5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浪潮对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冲击
    6.3 加强党的建设,统筹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6.3.1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统筹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前提
        6.3.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统筹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
        6.3.3 加强党的创新能力建设是统筹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动力
        6.3.4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统筹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加快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劳动者素质, 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2 专业技术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 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加快科技自主创新,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4.1 扎实开展创业。
    4.2 大力推进创新。
    4.3 全力推进创优。

四、服务“第一要务” 促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保定新篇章[N]. 党晓龙. 保定日报, 2021
  • [2]以融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枝江启示[J]. 余峰. 学习月刊, 2021(03)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研究[D]. 洪谊雅. 华侨大学, 2019(11)
  • [4]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县域治理研究[D]. 宋勇刚.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5]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李彦博. 武汉大学, 2017(06)
  • [6]中国县政府职能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陕西省户县为个案[D]. 郭斌. 兰州大学, 2016(06)
  • [7]《改革》“十三五”系列政策评论的超前性、对应度——比照21个省(区、市)的《建议》[J]. 《改革》编辑部. 改革, 2015(12)
  • [8]行政分权、县际竞争与跨区域治理 ——以浙江平阳与苍南县为例[D]. 杨逢银. 浙江大学, 2015(10)
  • [9]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党的区域经济战略思想的新发展[D]. 易大东. 湘潭大学, 2012(02)
  • [10]加快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J]. 广兴辉.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15)

标签:;  ;  ;  ;  ;  

服务“第一要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