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和实验室兔 新西兰兔

肉类和实验室兔 新西兰兔

一、肉用、实验用兔 新西兰兔(论文文献综述)

谢瑞[1](2021)在《基于筋伤理论探讨退行性腰椎失稳的力学、病理学机制及手法干预研究》文中提出退行性腰椎失稳(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Instability,DLSI)是临床中引发下腰痛的常见疾病,该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对于DLSI的研究投入在逐渐增加,在该病病理学、生物力学、诊断学及治疗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开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脊柱稳定性是由以椎体、韧带、椎间盘等为代表的“内源性稳定系统”和以肌肉为代表的“外源性稳定系统”所共同维持的,双方任何一者出现损伤均会引发脊柱动静力失衡,造成失稳。这与中医药的“筋伤”理论相契合:脊柱相关结构中的关节突关节囊、韧带以及肌肉均发挥着“筋”的作用维持着脊柱的稳定与运动,增龄虚损、慢性劳损等情况致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发为慢性筋伤;暴力损伤、过度负载致筋脉断裂、气滞血瘀,造成急性筋伤;“筋伤”情况下“筋”对“骨”的维系力量降低,“筋不束骨”而使“筋出槽,骨错缝”,“筋骨失衡”最终发为脊柱的节段失稳。然而,失稳发生的机制仍不明晰,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目前,国内外对于DLSI的机制研究多数关注于关节三联体(Tri-joint Complex,TJC)的组织退变或是脊柱运动节段(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应力分布的改变,尚缺乏动态观察由早期退变发展到最终失稳过程中FSU/TJC生物力学特性改变与组织退变情况二者同时研究的报道。这种机械途径和生物因素二者交互影响导致失稳的病机认识仍在进一步探索之中。临床方面,手法治疗作为针对DLSI的一种临床常用的特色治疗方式对改善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着,前期多中心研究研究证实坐位腰椎旋转手法对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等腰痛类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并对该手法的作用机制方面进行了运动学的研究,但目前尚缺乏采用该手法治疗DLSI的临床报道。基于此,本课题的基础部分开展了针对DLSI发病机制的力学与生物学相关实验,动态呈现了从早期退变发展到最终失稳过程中FSU及TJC组织的力学特性变化及生物学组织退变情况,并对二者的相关性和其交互作用导致DLSI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临床部分通过开展采用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治疗DLSI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其临床疗效。本课题为导师朱立国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筋伤’致筋骨失衡的病理及力学基础探讨中医药防治退行性腰椎失稳的效应机制研究”的前期研究部分,相关结论将为中、后期其采用中医药干预DLSI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前期基础和理论支持,以期为进一步探讨该病机制及优化中医药对DLSI早期防治提供依据。基础研究“筋伤”致DLSI的力学与病理学机制研究目的:基于“筋伤”理论,通过建立以内源性(韧带损伤)和外源性(肌肉损伤)腰椎失稳的动物模型,观察并比较两种动物模型失稳过程中FSU/TJC的力学特性改变与组织退变情况,试从生物力学和病理学角度探讨二者的交互作用为导致DLSI的发病机制。方法:55只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外源性“筋伤”组、内源性“筋伤”组和正常对照组。其中9只兔于造模前及造模后的4w、8w、16w、24w进行影像学X线摄片与椎体滑移比例、椎间隙高度指数的指标评价;7只兔的L4/5运动节段于造模前及造模后的8w、16w、24w进行Micro-CT扫描和有限元模型建立,检测TJC组织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动作时的平均应力、应力云图及变化;39只兔的多组运动节段于造模前及造模后的4w、8w、16w、24w进行椎间盘蠕变、疲劳加载及拉断等生物力学实验,检测椎间盘弹性变形能力和弹性势能储备、抗压缩能力和抗拉能力;同时对椎间盘髓核、软骨终板及关节突关节软骨进行HE、番红固绿染色及测定AGC、COL2a1、MMP3,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的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时间点TJC组织的病理学退变情况及变化。结果:(1)影像学评价指标:①滑移比例SLIP:对比Ow,外源组在4w时即出现L4椎体的SLIP显着增大(P<0.05),8w为L1、L2、L5-L7(P<0.05),24w为L3(P<0.05)。内源组4w出现显着滑移的为L1、L2、L6、L7(P<0.05),8w为L4、L5(P<0.05),L3椎体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8w出现显着差异的为L1、L4(P<0.05),16w 时为 L2、L3、L6、L7(P<0.05),L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间点3组相比,外源组SLIP>内源组(P<0.05)的为8w-24w的L1,4w-24w的L4;外源组SLIP>对照组(P<0.05)的为4w-24w的L1、L4,8w-24w的L2、L5、L6,16w 的 L7;内源组 SLIP>对照组(P<0.05)的为 8w 的 L1、L2,8w-24w的L4、L5、L6,16w-24w的L7;内源组SLIP>外源组(P<0.05)的为8w时的L6。②椎间隙高度指数DHI:对比0w,外源组在4w时出现DHI显着降低(P<0.05)的为 L1/2、L3/4-L6/7,8w 为 L2/3、L7S1(P<0.05);内源组在 4w 时出现 DHI显着降低(P<0.05)的为 L1/2、L3/4-L7S1,8w 为 L2/3(P<0.05);对照组在4w 时出现 DHI 显着降低(P<0.05)的为 L4/5,8w 为 L5/6-L7S1(P<0.05),16w为 L1/2、L2/3(P<0.05),24w 为 L3/4(P<0.05)。同时间段 3 组相比,外源组DHI<内源组(P<0.05的为24w的L1/2、L5/6,4w的L4/5;外源组DHI/内压组 DHI<对照组(P<0.05)为 4w-24w 的 L1/2、L4/5、L6/7,8w-24w 的 L2/3、L3/4、L5/6、L7S1。内源组 DHI<外源组(P<0.05)为 8w 时的 L5/6。(2)有限元分析:①TJC组织平均压力:随着时间的延长,相比初始模型,内、外源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动作时,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软骨面的平均压力逐渐升高;且外源组所受平均压力大于内源组。②应力分布变化:相比初始模型,随着时间的延长,内、外源组整体应力范围变宽变广:前屈、后伸时,椎间盘应力集中分别在前后侧纤维环上,前屈时椎体关节突关节几乎不受力,后伸时关节面应力范围增大,应力集中在四个软骨关节面的偏上部;左、右侧屈时,椎间盘应力集中在同侧纤维环的中后部,关节突关节面则呈现出典型的“对角线”式应力集中;左、右旋转时,椎间盘应力范围在同侧纤维环中后部,但对比侧屈时明显受力范围较小,更多的力集中在关节突关节软骨面上,出现“对应”式应力集中。(3)生物力学特性:①蠕变位移量:随着时间的延长,相比对照组,内、外源组L3/4 FSU椎间盘蠕变位移量逐渐减低(P<0.05);同一时间点相比,4w-24w各时间点蠕变位移值为外源组<内源组<对照组(P<0.05)。内、外源组相比,在4w和16w差异较小(P>0.05),在8w和24w差异显着(P<0.05)。②疲劳试验-椎间盘位移差:外源组的间盘位移值随时间增加而增大(P<0.05);内源组椎间盘位移差的变化逐渐增大,仅0w与8w、4w与8w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缓慢增大(P<0.05)。同一时间点相比,4w-24w各时间点椎间盘位移差值均为外源组>内源组>对照组。4w时外源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w、16w、24w时3组组间差异出现显着性(P<0.05)。③拉断实验-椎间盘抗拉能力:随时间增加,相比对照组,内、外源组椎间盘的破坏载荷显着减少(P<0.05)。同一时间点相比,4w-16w时破坏载荷数值为外源组<内源组<对照组,24w时内源组<外源组<对照组。各时间点内、外源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显着(P<0.05),但内、外源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4)组织退变:①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随着时间的延长,外、内源组纤维环较对照组排列逐渐紊乱,在24w时可显着观察到不规则甚至出现断裂。椎间盘内髓核细胞显着性减少,髓核变得不规则,体积变小,部分髓核组织丢失后留有空隙,皱缩程度逐渐加重,部分髓核内空隙增大。终板软骨钙化层底部凹凸不平情况逐渐加重,出现多条潮线的复制。内、外源组关节突软骨的软骨基质相比对照组由表层至深层染色逐步加重,且可明显从表浅层、移行层观测到。内、外源组软骨细胞呈扁平、长梭形和多角形,呈簇状,部分细胞核变形、萎缩。同一时段对照组的软骨细胞呈梭状或椭圆状,细胞排列均匀有序;②Western blot:同一组在不同时间点相比,各组AGC、COL2a1蛋白在髓核、终板软骨、关节突关节软骨中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5),而Caspase3、MMP3蛋白在组织中表达水平逐渐上升(P<0.05);同时间不同组相比,4w-24w各时间点各组AGC、COL2a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外源组<内源组<对照组(P<0.05),各组MMP3、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为外源组>内源组>对照组(P<0.05)。(5)力学与病理学相关性研究:Pearson相关性研究表明,同一组别在每个时间点时,其FSU椎间盘蠕变位移量和TJC髓核AGC蛋白相对表达量之间相关系数R值均非0,提示二者存在相关关系,检验P值均大于0.05,表明二者相关性不显着。结论:(1)内、外源性“筋伤”均会造成兔L1-L7椎体SLIP不同程度的增大以及L1/2-L7/S1椎间DHI不同程度的降低,各椎体出现滑移增大、椎间隙减少的时间、程度虽有差别,但失稳及退变表现随时间增长加重;肌肉损伤对兔腰椎SLIP增大、DHI降低的影响可能大于韧带损伤。(2)内、外源性“筋伤”均会造成FSU在活动时出现TJC组织发生平均应力增大、整体应力范围扩大和应力集中分布异常的生物力学改变;肌肉损伤对TJC应力增大、应力分布异常的影响可能大于韧带损伤。(3)内、外源“筋伤”均会导致FSU椎间盘出现弹性变形能力、弹性势能储备、抗压缩能力、抗拉能力的降低,且这些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随时间增长而加重;肌肉损伤对于椎间盘蠕变特性和抗压缩能力降低的影响可能大于韧带损伤。(4)内、外源“筋伤”均会造成TJC组织AGC、COL2a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MMP3、Caspase3蛋白表达显着升高,TJC组织形态也发生了显着的退变,这些变化的程度均随时间增长而加重;肌肉损伤对于TJC组织病理学退变程度的影响可能大于韧带损伤。(5)“筋伤”致DLSI退变的过程中,伴随着FSU和TJC组织病理退变逐步加重,其生物力学特性出现蠕变特性、抗疲劳特性降低、FSU应力分布异常等表现,力学因素和组织病理退变二者交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了腰椎失稳,可能是造成DLSI发生的重要原因。临床研究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治疗DLSI的临床研究目的:采用坐位腰椎旋转手法干预退行性腰椎失稳(DLSI),为该手法治疗DLSI的研究提供临床依据,为进一步探讨该病机制及优化中医药DLSI早期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取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脊柱二科DLSI患者,依据本课题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共计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坐位腰椎旋转手法组,n=30)和对照组(仰卧位腰椎牵引组,n=30)。治疗周期设定为2周,治疗组隔日1次,3次/周,对照组1次/日,5次/周。评分指标在治疗前、治疗开始的第2、6、13天及随访1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标尺法(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记录,计算各时间点评分与治疗前评分的差值;治疗结束时(13d)和随访时(1m)应用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总体疗效的评价。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指标分析;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采用例数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量资料同组内不同时间段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同一时间点的评分组间比较、评分差值比较均采用秩和检验;所有统计结果以P<0.05定义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的60例DLSI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分别占到总数的38.33%和61.67%。患者的年龄范围为45-65岁,整体平均年龄56.25±6.46岁。其中治疗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50±6.27岁,平均病程13.13±23.31月,发生腰椎失稳的节段为L3/4、L4/5、L5/S1节段,患病人群的数量分别为4例、19例、7例。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 56.00±6.74岁,平均病程为10.87±21.39月,L3/4、L4/5、L5/S1为失稳节段的分别为3例、17例、9例。经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失稳节段的分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资料的各项基线具备可比性。(2)VAS评分:治疗组自治疗2d-随访1m时所有时间点VAS评分较治疗之前均降低(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VAS评分较治疗前相比均下降,2d时差异不显着(P>0.05),6d至1m随访时差异明显(P<0.05)。(3)JOA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各时段的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4)VAS差值与JOA差值:相同时间点治疗组的VAS差值、JOA差值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5)总体疗效:治疗结束时(13d),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83.33%;愈显率分别为90.00%、23.33%;两组相比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1m),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66.67%;愈显率分别为66.67%、3.33%;两组相比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两组DLSI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治疗及随访各时间点,坐位腰椎旋转手法与仰卧位腰椎牵引法均可以改善退行性腰椎失稳的症状体征和临床疼痛,且手法治疗的起效时间和治疗效果较牵引治疗更快、更好;(2)治疗结束时和随访时,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的总体疗效优于仰卧位腰椎牵引法;(3)采用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安全性高、短期疗效稳定、起效时间较快,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洪云超,戴连群,王福泉,金伟丰,顾其红,卫龙兴[2](2020)在《新西兰白兔(腾达系)饲养技术规程》文中提出上海腾达兔业专业合作社根据数十年的新西兰白兔养殖经验,结合新西兰白兔的生理特点,在对种兔场饲养设施、环控设备和管理能力进行大幅改造和提升的同时,从上海实验动物中心引进了20♂、80♀纯种新西兰白兔种群,并采用自由交配形式与本场自留种群进行纯繁扩群,筛选后裔优秀个体组建20个家系、160头规模的0世代核心群;然后采用家系轮配和家系内交配等方法开展新西兰白兔提纯复壮,测定后裔增重、屠宰、耗料、外貌等性状,筛选组建相同规模的子代核心群;经连续4个世代高强度选育,初步形成了具有较高生产性状和品种特色的新西兰白兔(腾达系),暂名"腾达肉兔",并根据相关试验结果,制定了新西兰白兔(腾达系)饲养技术规程。

刘栽立[3](2020)在《基于Masquelet技术骨缺损区植入nCS/PRP-gel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骨缺损是指骨的形态及构造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是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的疑难疾病。20世纪80年代Schmitz首次提出了临界骨缺损的概念:长骨骨干的骨缺损长度为骨干直径的1.5倍即为临界骨缺损。而超过临界骨缺损的长骨干骨缺损就称为大段骨缺损。大段骨缺损是机体自然状态下愈合无法修复的。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更是长期困扰骨科临床医师的难题。大段骨缺损的致病原因包括创伤、感染、肿瘤切除术后、先天性疾病等。目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方法主要有带血管蒂自体骨移植技术、异体骨移植、Illzarov骨搬移技术、组织工程骨修复技术等。但这些技术都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临床缺陷而在临床上应用局限化。1986年,法国Masquelet提出了“诱导膜”的概念并开始研究将诱导膜相关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其于2000年报道了应用“诱导膜”技术治疗35例长管骨的骨干部分骨缺损病例,骨缺损区域平均长度为425 cm,诱导膜形成并植骨后平均4个月时间医学影像学检查显示骨缺损区域全部愈合良好,骨痂形成基本完全,此后人们将这项技术称为“Masquelet技术”。Masquelet技术在操作上不需要显微外科技术,不需要使用外固定支架,术后患者护理简便,可以进行足够长度的大段骨缺损修复,今天在生物材料和骨组织工程修复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Masquelet技术在大段骨缺损中应用日渐得到推广,其相关研究也在逐渐深入。研究目的:Masquelet技术应用逐渐广泛,操作逐渐成熟的同时,该技术仍然存在一定技术缺陷,如需要二次手术给患者增加身体创伤及心理损伤,自体骨来源局限,二期需要取自体髂骨造成手术创伤增加等。该实验基于Masquelet技术二期骨缺损区植入nCS/PRP-gel替代传统Masquelet技术二期自体髂骨松质骨植骨,比较nCS/PRP-gel在Masquelet技术二期成骨效能与传统Masquelet技术二期自体髂骨松质骨植骨成骨效能,以期待可以使用nCS/PRP-gel替代传统Masquelet技术二期自体髂骨松质骨植骨来修复大段骨缺损。实验方法:本研究计划按照Masquelet技术二期手术后的观察时间进行分组(二期手术安排在Masquelet技术一期手术后6周进行),时间分组为3W,4W,6W,8W。实验设计使用20只3月龄大新西兰兔,每个时间点组使用实验用兔数量为5只,每个时间点组的5只实验用兔又分为3只实验组及2只对照组。但由于实验过程中实验场所及环境的限制,最后该实验仅剩17只实验用兔,于是以剩余的17只3月龄大新西兰兔为研究对象,雌雄不分,按随机化原则分入上述4个时间组。分别于一期手术制造骨缺损(实验用兔平均骨干直径范围0.6-0.8cm,骨缺损范围均为1.5cm)并放置骨水泥占位器。实验用兔一期手术后统一6周进行二期手术,二期手术后按取材时间分为3W、4W、6W、8W组,3W组包含2只实验用兔(1实验组、1对照组),4W组包含9只实验用兔(3实验组、6对照组),6W组包含4只实验用兔(2实验组、2对照组),8W组包含2只实验用兔(1实验组、1对照组)。实验组新西兰兔二期应用Masquelet技术在自体诱导膜腔内移除骨水泥占位器,并植入nCS/PRP-gel。对照组新西兰兔二期应用Masquelet技术在自体诱导膜腔内移除骨水泥占位器,并在自体同侧髂骨取松质骨置入自体诱导膜腔内修复骨缺损。在二期手术术后3W、4W、6W、8W分别进行拍摄X线片、外观测量、取材,对成骨骨组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BMP-2、VEGF、TGF-β1,通过RT-PCR方法检测VEGF、TGF-β1、Runx-2基因表达情况。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上述指标统计学差异,进而得出实验组及对照组成骨效能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的结论。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用兔在Masquelet技术二期术后3W、4W、6W、8W的成骨骨组织外观观察、拍摄X线片,可见实验组及对照组成骨骨组织形态学上无明显差异,X线空间骨质像素值统计分析显示实验组及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成骨骨组织H&E染色未见明显组织学上的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成骨骨组织免疫组化检测BMP-2、VEGF、TGF-β1含量后显示实验组BMP-2、VEGF、TGF-β1的表达均相对对照组更高,且随着时间推移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值差距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实验组与对照组在3W、4W、6W、8W的总体变化趋势相同,可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成骨效能基本相同,但实验组与对照组成骨机制不同。实验组与对照组成骨骨组织基因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Runx-2、VEGF、TGF-β1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3W、4W、6W时间点上实验组Runx-2、VEGF、TGF-β1的表达均相对对照组更高,且随着时间推移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值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实验组与对照组在3W、4W、6W的总体变化趋势相同,可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成骨效能基本相同,但实验组与对照组成骨机制不同。实验结论:基于Masquelet技术骨缺损区植入nCS/PRP-gel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成骨效能与自体髂骨松质骨植骨成骨效能基本相同,可以考虑基于Masquelet技术骨缺损区植入nCS/PRP-gel替代植入自体髂骨松质骨修复大段骨缺损。但基于Masquelet技术植入nCS/PRP-gel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成骨机制与自体髂骨松质骨植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成骨机制不相同。

周娟[4](2020)在《新西兰白兔频密繁殖效果及耐频密繁殖基因的筛选》文中指出繁殖性状是家兔的重要经济性状之一,其性能不仅影响母兔的繁殖力,而且直接影响养兔生产的经济效益。我国家兔繁殖年出栏商品兔的数量和欧洲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鉴于母兔产后发情具有普遍性,本实验选用了新西兰白兔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频密繁殖和半频密繁殖进行配对实验,探究现代规模化兔场养殖适用繁殖方式。此外,在频密繁殖组新西兰母兔中筛选出耐频密繁殖和不耐频密繁殖两个比较组,采取母兔卵巢组织,利用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进行分析,以期能筛选出与新西兰白兔繁殖耐受相关的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实验结果如下:1.为了分析不同配种方式对家兔繁殖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设置了频密繁殖与半频密繁殖组,每组30只新西兰母兔,频密繁殖(A组)在分娩后1天内配种,半频密繁殖(B组)在分娩后18天配种,连续繁殖两次,统计体重、产仔数、仔兔出生窝重等指标。结果发现频密繁殖组与半频密繁殖组在产仔数、产活仔数、仔兔窝重和初生个体重的影响差异均不显着(P>0.05),但频密繁殖组母体产后体重变化与半频密繁殖组频密繁殖组差异显着(P<0.05),频密繁殖母兔产后自身体重出现下降趋势,半频密繁殖母兔产后自身体重基本没有变化。因此,频密繁殖虽然可获得较多的后代数量,但此高强度繁殖方式不适用于长期进行繁殖,对母体损伤较大。2.进一步采用RNA-Seq技术对频密繁殖组中耐受组和不耐受组的卵巢组织进行分析,用|log2fold change|≥1&P<0.05作为差异基因筛选阈值,结果显示耐受组和不耐受组共筛选出164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有563个,下调基因有1085个。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于生殖相关的基因有99个,其中上调基因16个,下调基因有83个,包括IHH和OVGP1等与生殖器官分化发育相关基因。KEGG分析表明有关繁殖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的信号通路有类固醇生物合成、卵巢类固醇激素合成和叶酸生物合成等通路。通过qRT-PCR技术,检测了 ZP1、CYP19A1、OVGP1 和 BMP6,与 RNA-Seq 测序结果相一致。通过 RNA-Seq数据分析,IHH、OVGP1、BMP-6、CYP19A1等可能与新西兰白兔繁殖耐受相关。3.采用4D-LFQ技术对耐频密繁殖组和不耐频密繁殖组卵巢组织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以FC1.5倍&P<0.05作为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标准,共筛选获得差异蛋白质总数为427个,其中上调差异蛋白质253个,下调差异蛋白质174个,包括CYP51A1、CYP17A1、CYP11A1、LDLR等繁殖相关蛋白。差异表达蛋白GO分析主要富集于胆固醇生物合成、二醇生物合成、类固醇代谢调节、调节胆固醇代谢、肽酶活性的负调控、调节胆固醇生物合成、碳酸氢盐运输等过程。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蛋白参与类固醇生物合成通路和卵巢类固醇生成等繁殖相关通路。进一步通过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联合分析发现CD68、GPNMB、MCM4等是与卵巢癌紧密相关的蛋白,提示这些基因可能与新西兰母兔繁殖耐受负相关。4.根据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测序结果,发现耐频密繁殖组和不耐频密繁殖组中,CYP11A1基因mRNA表达水平差异不显着,但蛋白水平差异显着。进一步克隆了CYP11A1的CDS全长序列,为1557bp。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CYP11A1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预测分析,发现CYP11A1蛋白为不稳定蛋白,等电点为4.91,蛋白二级结构以a螺旋和无规卷曲为主,三级结构呈弯曲螺旋状,共有40个潜在磷酸化位点。进一步分离和鉴定了卵巢颗粒细胞,并进行了 CYP11A1基因的过表达和干扰实验,发现CYP11A1基因的表达量改变,可显着影响HSD17B1、BMP15和FSHR基因的表达变化(P<0.05),进而影响母兔的繁殖机能。该部分结果为深入探究关键蛋白CYP11A1在母兔繁殖性能方面的调控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翁顺太,李鸣,傅鸿鸿,林惺栋,郑立锋,郑忠东[5](2019)在《獭兔在药品热原检查实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獭兔在药品质量检验热原检查项目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分别用普通级獭兔和新西兰兔进行市售药品甘油果糖注射液等4种供试品进行热原检查以及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灵敏度测试)的热原实验,观察比较实验兔的体温变化。结果市售4种注射液分别用獭兔和新西兰兔进行热原检查结果均符合规定,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按5EU·kg-1、10EU·kg-1剂量静脉注射给药,獭兔、新西兰兔均有升温超过0.6℃,且无明显差别。结论獭兔可应用于药品检验中的热原检查实验。

杨星哲[6](2019)在《黄芩苷治疗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痤疮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痤疮是发生在皮脂腺的一种炎症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皮肤病。中国大陆痤疮患病率为39.2%,欧洲为57.8%,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可以达到90%以上,在成年人中,发病率甚至可以达到50%。痤疮好发于面部和胸背部。痤疮病变部位常伴有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类型的皮疹,导致患者产生生理性病变和心理上的痛苦。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P.acnes)被认为是痤疮的病原菌,在痤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P.acnes能够诱导局部炎症,在毛囊管上皮角化过度的进程中,也有P.acnes的参与。痤疮发生的重要病理过程是炎症,和肿瘤坏死因子(TNF)通路的激活、补体系统的激活、中性粒细胞的迁移密切相关,控制炎症是治疗痤疮的主要方法。临床上,黄芩是治疗痤疮等皮肤炎症性疾病的常用中药。黄芩苷(C21H18O11)是从黄芩根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黄芩苷治疗痤疮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运用Kligman法在新西兰兔中构建兔耳痤疮模型,评估黄芩苷对痤疮的治疗作用。通过对治疗前后兔耳痤疮样本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系统揭示黄芩苷治疗痤疮的分子机制,为黄芩苷治疗痤疮的有效性提供实验证据,为黄芩苷治疗痤疮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运用Kligman法来建造新西兰兔的兔耳痤疮模型,评价黄芩苷对痤疮的治疗作用。2.通过H&E染色方法评估兔耳痤疮模型建立成功与否,在组织学角度评价黄芩苷对兔耳痤疮模型的治疗效果。3.观察经高、中、低剂量的黄岑苷治疗以后,兔耳痤疮的个数变化,以此为基础,计算出对黄芩苷对痤疮的治愈率。4.游标卡尺测量兔耳痤疮模型和黄芩苷高、中、低剂量治疗后的兔耳厚度变化和痤疮直径变化,评价黄芩苷对兔耳痤疮模型的治疗效果。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来测定痤疮新西兰兔模型血清中TNFA,IL1B,NFKB1和IL8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6.采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检测黄芩苷治疗前后的兔耳痤疮样本中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7.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兔耳痤疮模型和黄芩苷治疗后TNFA,IL1B,NFKB1和IL8在痤疮组织中的表达情况。8.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TNFA,IL1B,NFKB1和IL8在兔耳痤疮组织和黄芩苷治疗后兔耳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黄芩苷能够治疗兔耳模型的痤疮。Kligman法构建的新西兰兔耳痤疮模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兔耳的肿胀程度明显加强。经黄芩苷治疗后,兔耳痤疮模型的肿胀程度和痤疮表现得到明显改善,即痤疮模型中的兔耳厚度、痤疮病损的直径明显减小,痤疮病灶的个数明显减少。2.痤疮兔耳模型组织学分析:我们发现痤疮兔耳模型较对照组相比,出现了典型的痤疮造模成功的表现。比如皮肤组织过度角化,表皮及毛囊上皮的颗粒层发生比较明显的增生,毛囊口有角化物堆积,漏斗部扩大如壶状,真皮内部发生炎性细胞浸润较多的现象。经高、中、低不同剂量的黄芩苷治疗后,痤疮兔耳毛囊口的扩张状况明显减轻,其内部的角化物发生明显的疏松现象,炎症细胞也显着减少。3.黄芩苷对新西兰兔痤疮模型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TNFA、IL1B、IL6、IL8在兔耳痤疮模型血清中的表达量明显升高,经高、中、低剂量黄芩苷治疗后,其含量均显着降低。4.黄芩苷对兔耳痤疮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经转录组测序分析,我们发现对照组、痤疮模型组和黄芩苷治疗组之间有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痤疮模型组和对照组相比,上调基因有1325个,下调基因有1187个。黄芩苷用药组和痤疮组相比,上调基因有350个,下调基因有411个。在痤疮组上调的基因里(和对照组相比),应用黄芩苷后下调的有179个,占黄芩苷用药组下调基因总数的43.6%。和对照组相比,在痤疮模型组下调的基因里,应用黄芩苷后上调的有105个,占黄芩苷用药组下调基因总数的30%。黄芩苷治疗痤疮的有效机制可能是使痤疮组上调的基因得到下调,下调的基因得到上调。5.黄芩苷对兔耳痤疮组织TNF通路的调节作用: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富集通路分析,可以发现,和对照组相比,痤疮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的通路包括TNF信号通路。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表达量分析可知,TNF通路中多个关键基因(如TNFA、IL1B、IL8、TNFRSF1B、NFKB1、REL等)的表达量均被上调,而黄芩苷可以显着抑制这些基因的上调。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表明,黄芩苷能显着抑制痤疮发病时TNF通路中TNFA、IL1B和NFKB1的上调。6.黄芩苷对痤疮兔耳模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径的抑制作用:经对照组、痤疮模型组和黄芩苷用药组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通路分析表明,黄芩苷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径、吞噬细胞途径、细胞粘附分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和补体凝血级联途径,其中富集最显着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径包括中性粒细胞的募集、抗原的提呈、补体系统的激活和FCγ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经差异表达基因表达量分析可知,参与中性粒细胞募集的4个基因在痤疮组表达上调,应用黄芩苷后下调。免疫组化结果也显示,大量中性粒细胞募集到痤疮部位,并被黄芩苷抑制。补体系统富集了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5个经典途径特异性基因(C1QA、C1QB、C1QC、C1R和CC1S)、1个旁路途径特异性基因(CFB)、2个经典途径和凝集素途径共有基因(C2和C4BPA)。痤疮组和对照组比,除C2上调不明显外,其他7个补体系统基因均发生了明显上调;痤疮组和黄芩苷组比,除C4BPA下调不明显外,其他7个补体系统基因在黄芩苷处理后明显下调。结论1.黄芩苷可以显着抑制兔耳痤疮模型的痤疮炎症表现。2.黄芩苷可以显着抑制新西兰兔痤疮模型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3.痤疮发生过程中多条感染、炎症相关通路被激活,如TNF信号通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径等,黄芩苷治疗能够显着抑制这些通路的活化。研究表明,黄芩苷通过显着抑制痤疮发生过程中多条炎症反应通路的激活,进而改善痤疮症状。我们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黄芩苷治疗痤疮的分子机制,为黄芩苷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王明君[7](2019)在《新西兰兔在SPF和常规选育环境下免疫特点差异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的家兔养殖业中,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对家兔养殖造成了巨大的困扰。虽然抗生素是一种良好的药物治疗方法,但是也有很多不足,比如药物残留和耐药性增加,所以提高家兔自身免疫力和抗病力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些研究发现,环境会对生物机体的免疫力产生影响,所以不同选育环境的同一种兔子之间的免疫力可能也有所差异。已有大量研究证明遗传因素与兔的免疫力之间的影响机制,但环境因素如何对兔的免疫力造成影响我们却知之甚少。LPS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注射LPS可以引起动物机体与革兰阴性菌感染相似的生理与病理过程。TLR4属于I型跨膜受体,是革兰阴性菌及其LPS识别的主要受体,它介导LPS免疫应激。本试验选取青岛康大兔业连续培育9年的45日龄普通选育环境新西兰兔和SPF选育环境新西兰兔各24只作为试验对象来研究两种环境下选育对新西兰兔免疫特点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对两种环境下选育的新西兰兔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普通环境选育下血液中的白细胞(P<0.05)、中性粒细胞(P<0.05)、单核细胞百分比(P<0.05)、红细胞(P<0.01)、平均红细胞体积(P<0.01)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P<0.05)明显高于SPF环境下选育的新西兰兔,其余生理指标无明显差异。生化指标统计表明:普通环境选育的新西兰兔总蛋白(P<0.01)、肌酸激酶(P<0.01)和胆固醇(P<0.01)的含量显着高于SPF环境下选育的新西兰兔,但SPF环境选育的新西兰兔肌酐(P<0.01)的含量明显高于普通环境下选育的新西兰兔。(2)LPS刺激后两种环境选育下新西兰兔体温、心率差异研究LPS刺激前后普通环境与SPF环境下选育的新西兰兔之间体温无明显差异,在LPS刺激后,普通环境下新西兰兔体温变化不明显,SPF环境新西兰兔在3h时体温显着升高,12h时体温显着降低。普通环境与SPF环境选育新西兰兔心率无明显差异(P>0.05),均在刺激后3h时心率显着升高。(3)LPS刺激后两种环境选育下新西兰兔ELISA指标差异研究本试验对8项获得性免疫指标进行检测,分别包括IgA/IgM/IgG、C-反应蛋白(CRP)、结合珠蛋白(HPT)、主要急性期蛋白(MAP)、溶酶菌(Lys)和自然杀伤性细胞(NK)。LPS刺激后6h普通环境选育下新西兰兔血液IgG浓度显着高于SPF环境中(P<0.05),其余指标无显着差异。LPS刺激后,除主要急性期蛋白,其余指标浓度均显着升高,其中IgA、IgM、CRP、HPT在刺激后3h浓度达到最高。(4)LPS刺激后两种环境选育下新西兰兔TLR4通路基因表达状况差异研究LPS刺激后,TLR4通路的关键节点基因及下游细胞因子(TLR4、MyD88、TRAF6、NF-κB、TRIF、IRF7、IL-2、TNFa)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刺激前,基本在3h时表达量已经达到最高峰,随后逐渐减降低。在LPS刺激后3h时普通环境TLR4的表达量显着高于SPF环境(P<0.01),说明普通环境选育的新西兰兔抵抗力可能较高。LPS刺激后,SPF环境选育新西兰兔在3h、6h时TRAF6的表达量显着增高,并显着高于普通环境选育新西兰兔,普通环境选育新西兰兔TRAF6表达量无明显变化。LPS刺激后普通环境选育下新西兰兔NF-κB mRNA表达量增加并在3h和6h时显着高于SPF环境,SPF环境NF-κB 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综上所述,普通环境与SPF环境选育下新西兰兔的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ELISA指标、LPS刺激后TLR4通路基因表达水平存在差异,说明不同等级环境下选育对新西兰兔免疫特点产生影响,为研究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对免疫特点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翟瑞娜[8](2018)在《莱芜黑兔遗传特性与肉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的目的是探明莱芜黑兔与伊拉肉兔在屠宰性能、肉质方面以及莱芜黑兔与四川白兔、福建黄兔、闽西南黑兔、日本大耳、新西兰兔、加利福尼亚兔、长毛兔、獭兔等品种兔在遗传特性方面的差异,为莱芜黑兔品种鉴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基因组分析试验样品取自四川白兔、福建黄兔、闽西南黑兔、日本大耳兔、新西兰兔、加利福尼亚兔、长毛兔、獭兔、莱芜黑兔等9个品种的耳组织,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的比较研究。进化树和PCA的分析结果表明莱芜黑兔与其它兔种的亲缘关系都较远,相对而言莱芜黑兔与长毛兔关系较为接近,与福建黄兔、闽西南黑兔、四川白兔的亲缘关系次之,与加利福尼亚兔、新西兰兔、獭兔、日本大耳兔亲缘关系最远。肉质比较试验随机选取了30日龄莱芜黑兔和伊拉肉兔各10只(公、母各半),预饲1周,试验期为6周。结果表明,伊拉肉兔的活体重(P=0.005)、半净膛率(P=0.031)、全净膛率(P=0.013)、净肉率(P=0.019)、皮相对重量(P=0.006)、脂肪相对重量(P=0.001)显着高于莱芜黑兔。莱芜黑兔的肝相对重量(P=0.02)、胃相对重量(P<0.001)、小肠相对重量(P<0.001)、胃内容物相对重量(P<0.001)、盲肠内容物相对重量(P<0.001)显着高于伊拉肉兔。莱芜黑兔背最长肌肉色亮度L*(P=0.017)、黄度b*(P<0.001)显着高于伊拉肉兔。莱芜黑兔背最长肌的滴水损失(P=0.001)显着低于伊拉肉兔。伊拉肉兔背最长肌的常规营养成分干物质(P<0.001)、粗蛋白(P<0.001)显着高于莱芜黑兔。莱芜黑兔背最长肌总胆固醇(P<0.001)含量显着低于伊拉肉兔。伊拉肉兔背最长肌C16:1(P=0.003)、C18:3n3(P=0.028)、C20:2(P=0.004)、C20:3n6(P=0.035)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莱芜黑兔,莱芜黑兔背最长肌C21:0(P<0.001)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伊拉肉兔。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莱芜黑兔与其他常见兔品种的遗传关系比较远,在肉品质方面也具备优势特点,整体水平上满足新品种鉴定的基本要求。

余传辛[9](2017)在《环境因素及运输对新西兰兔生理的影响及人参总皂苷的抗应激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实验动物福利角度出发,通过客观指标观察实验动物在不同温度、湿度、运输时间等条件中难以避免的客观环境因素对新西兰兔的应激反应,监测其各项血液常规指标及生化指标的变化,及人参总皂苷的抗应激效果观察,以期为新西兰兔乃至实验动物的日常饲养和使用提供基础的科研依据,为寻找最有利的饲养环境及缓解应激作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模拟各种温、湿度和还原运输过程,观察各项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来探讨不同条件对新西兰兔造成的影响。1.温、湿度对新西兰兔血液及生化指标的影响及人参总皂苷的抗应激效果根据不同的温度(10℃、20℃、30℃和湿度(30%、55%、80%)将12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 5 组:10℃/55%组;20℃/55%组;30℃/55%组;30%/20℃组;80%/20℃组,温湿度利用人工气候箱进行控制。每组随机分为给药组和空白组各12只,雌雄各半。将人参总皂苷粉末溶于生理盐水(60mg/ml),给药组在放入人工气候箱前2小时给予150mg/kg灌胃。每组均设置24h、48h、72h的应激时间,在应激前24h和应激结束0h、1d、3d、5d、7d时采集血液进行指标检测。2.运输对新西兰兔血液及生化指标的影响及人参总皂苷的抗应激效果根据不同的运输时间将7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运输2h组、运输4h组、运输6h组。每组随机分为给药组和空白组各12只,雌雄各半,将人参总皂苷粉末溶于生理盐水(60mg/ml),给药组在运输前2小时给予150mg/kg灌胃。在运输前24h和运输结束Oh、1d、3d、5d、7d时采集血液进行指标检测。结果:1.温、湿度对新西兰兔血液及生化指标的影响及人参总皂苷的抗应激效果高温(30℃)环境会对新西兰兔 WBC、RBC、HGB、HCT、MCV、MCH、MCHC、PLT 等指标产生影响,人参总皂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影响,亦发现适宜温度(20℃)环境对MCH、MCHC也有影响。低温(10℃)环境会对新西兰兔 WBC、RBC、HGB、HCT、MCV、MCH、MCHC、PLT 等指标产生影响,人参总皂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影响,高温(30℃)环境会对新西兰兔ALT、AST、GLU、BUN、CREA等指标产生影响,人参总皂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影响。低温(10℃)环境会对新西兰兔ALT、AST、GLU、BUN、CREA等指标产生影响,人参总皂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影响。高湿(80%)环境会对新西兰兔WBC、RBC、HGB、HCT、MCV、MCH、MCHC等指标产生影响,人参总皂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影响。低湿(30%)环境会对新西兰兔WBC、RBC、HGB、HCT、MCV、MCH、MCHC等指标产生影响,人参总皂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影响,低湿条件较高湿条件对血常规指标的影响范围小。高湿(80%)环境会对新西兰兔ALT、AST、GLU、BUN、CREA等指标产生影响,人参总皂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影响。低湿(30%)环境会对新西兰兔ALT、AST、GLU、BUN、CREA等指标产生影响,人参总皂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影响。2.运输对新西兰兔血液及生化指标的影响及人参总皂苷的抗应激效果2h公路运输应激会对新西兰兔WBC、RBC、HGB、HCT、MCV、MCH、MCHC、PLT等指标产生影响,人参总皂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影响。2h公路运输应激会对新西兰兔ALT、AST、GLU、BUN、CREA等指标产生影响,人参总皂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影响。4h公路运输应激会对新西兰兔WBC、RBC、HGB、HCT、MCV、MCH、MCHC、等指标产生影响,人参总皂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影响。4h公路运输应激会对新西兰兔ALT、AST、GLU、BUN、CREA等指标产生影响,人参总皂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影响。6h公路运输应激会对新西兰兔WBC、RBC、HGB、HCT、MCV、MCH、MCHC、PLT等指标产生影响,人参总皂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影响。6h公路运输应激会对新西兰兔ALT、AST、GLU、BUN、CREA等指标产生影响,人参总皂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影响。结论:1.不适宜的温湿度会不同程度影响新西兰兔的免疫功能、消化功能、肝肾功能,部分指标在休息喂养之后恢复,部分指标不能自动恢复;2.运输会引起新西兰兔血液常规、肝肾功能指标、脂代谢指标、糖代谢指标变化,各指标在运输后7d恢复至运输前水平;3.人参总皂苷可以缓解不适宜温湿度及运输对新西兰兔各项指标的影响,增强抗应激能力。

卞伟[10](2015)在《新西兰白兔的生产性能及推广利用情况》文中研究说明新西兰白兔又称白色新西兰兔,是世界着名并且应用范围最广的中型肉用和实验用兔品种。新西兰白兔具有早期生长发育快、肉质好、饲料报酬高等遗传特性,是世界着名的肉用兔品种之一。曾为加利福尼亚兔、丹麦白兔等世界着名肉兔品种培育提供育种素材,被多个肉兔配套系所采用,在世

二、肉用、实验用兔 新西兰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肉用、实验用兔 新西兰兔(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筋伤理论探讨退行性腰椎失稳的力学、病理学机制及手法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退行性腰椎失稳相关定义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中西方对腰椎失稳的认识及沿革
        2 腰椎失稳与腰椎退行性变
        3 DLSI与解剖结构相关的发病机制研究
        4 DLSI与生物和机械交互影响的发病机制研究
        5 中医药“筋伤”理论对DLSI及其发病机制的认识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的研究进展
        1 中西方对手法治疗腰痛类疾病的认识
        2 手法治疗DLSI的理论与机制研究
        3 国内代表性流派及手法
        4 手法治疗DLSI的临床报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础研究 “筋伤”致DLSI的力学与病理学机制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1 “筋伤”致DLSI的影像学评价
        1.1 滑移比例SLIP
        1.2 椎间隙高度指数DHI
        2 “筋伤”致DLSI的有限元分析
        2.1 椎间盘生物力学表现(平均压力和应力云图)
        2.2 关节突关节生物力学表现(平均压力和应力云图)
        3 “筋伤”致DLSI的生物力学特性指标
        3.1 FSU椎间盘蠕变位移值
        3.2 FSU椎间盘抗压缩能力和抗拉能力
        4 “筋伤”致DLSI的病理学指标检测
        4.1 HE染色与番红固绿染色
        4.2 Western blot
        5 FSU椎间盘蠕变位移值与TJC髓核AGC蛋白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治疗DLSI的临床研究
    资料和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评分比较
        3 疗效评价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2)新西兰白兔(腾达系)饲养技术规程(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3.1 仔兔
    3.2 幼兔
    3.3 育成兔
    3.4 重复配种
4 引种
5 选址布局
    5.1 选址
    5.2 布局
6 设施设备
    6.1 环控设施
    6.2 饲养设备
    6.3 饲喂
    6.4 饮水
    6.5 清粪
7 营养需要
    7.1 水
    7.2 能量
    7.3 蛋白质
    7.4 脂肪
    7.5 矿物质
    7.6 粗纤维
8 饲料配制
9 饲养管理
    9.1 一般原则
    9.2 种公兔饲养管理
    9.3 空怀母兔饲养管理
    9.4 妊娠母兔饲养管理
    9.5 哺乳母兔饲养管理
    9.6 仔兔饲养管理
    9.7 幼兔饲养管理
    9.8 育成兔饲养管理
    9.9 育肥兔饲养管理
1 0 选种配种
    1 0.1 选种
    1 0.2 配种
1 1 疾病防控
    1 1.1 免疫
    1 1.2 卫生消毒
    1 1.3 用药要求
    1 1.4 养殖场应制订“腾达肉兔”保健制度和发生疫病的应急处置预案
    1 1.5 病死兔及废弃物处理
1 2 档案管理

(3)基于Masquelet技术骨缺损区植入nCS/PRP-gel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总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西兰白兔频密繁殖效果及耐频密繁殖基因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家兔的繁殖生理
        1.1.1 家兔的繁殖生理特性
        1.1.2 影响家兔繁殖力的因素
        1.1.3 家兔的配种
    1.2 转录组学技术在家畜繁殖调控研究中的研究进展
        1.2.1 转录组学技术
        1.2.2 转录组学技术在家畜繁殖调控研究中的应用
    1.3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家畜繁殖调控研究中的研究进展
        1.3.1 蛋白质组学技术
        1.3.2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家畜繁殖调控研究中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新西兰白兔频密繁殖效果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设计
        2.1.3 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2.1.4 繁殖性能的测定指标
        2.1.5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频密繁殖和半频密繁殖对母兔受胎率的影响
        2.2.2 频密繁殖和半频密繁殖对母兔产后体重的影响
        2.2.3 频密繁殖和半频密繁殖对仔兔体重的影响
        2.2.4 频密繁殖和半频密繁殖对窝产仔数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耐频密繁殖的相关基因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样本的筛选
        3.1.3 样本处理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样品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3.2.2 测序数据过滤及比对
        3.2.3 基因定量与样本相关性分析
        3.2.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2.5 差异基因的GO分析
        3.2.6 差异基因的KEGG分析
        3.2.7 差异mRNA的验证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蛋白质组测序筛选耐频密繁殖的相关蛋白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蛋白的质检
        4.2.2 蛋白的鉴定
        4.2.3 差异丰度表达蛋白的功能分类
        4.2.4 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富集分析
        4.2.5 平行反应监测PRM验证
        4.2.6 转录组与蛋白质组联合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CYP11A1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初步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CYP11A1基因的表达规律验证
        5.2.2 CYP11A1生物信息学分析
        5.2.3 颗粒细胞的分离和鉴定
        5.2.4 CYP11A1过表达对繁殖性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2.5 CYP11A1干扰对繁殖性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獭兔在药品热原检查实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器材
    1.2 实验动物
        1.2.1 獭兔:
        1.2.2 新西兰兔:
        1.2.3 使用许可证:
    1.3 供试品
        1.3.1 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
        1.3.2 其他:
    1.4 实验方法
        1.4.1 试验前准备:
        1.4.2 供试品热原检查:
        1.4.3 家兔热原灵敏度测试:
    1.5 结果判定
2 结果
    2.1 供试品热原检查
    2.2 家兔热原灵敏度测试
        2.2.1 剂量5EU·kg-1:
        2.2.2 剂量10EU·kg-1结果:
3 讨论
    3.1 獭兔
    3.2 药品热原实验
    3.3 热原灵敏度测试
    3.4 獭兔基础体温与新西兰兔相差无几
    3.5
    3.6 加强对实验室环境条件的控制
    3.7

(6)黄芩苷治疗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痤疮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痤疮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痤疮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痤疮是一种高发的炎症性疾病
    
1.2 痤疮丙酸杆菌在痤疮的多个致病因素中起核心作用
    
1.3 免疫机制参与了痤疮的发病过程
    
1.4 一些胞外酶是引起痤疮炎症的作用物
    
1.5 中性粒细胞参与了痤疮的炎症反应
    
1.6 基因研究的进展证实痤疮皮损局部存在基因水平的改变
    2.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和诊疗
    
2.1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2.2 中医对痤疮的辨证论治
综述二、黄芩苷治疗痤疮及其药理作用
    1. 黄芩苷治疗痤疮优势明显
    
1.1 黄芩苷是从黄芩根中分离的黄酮类化合物
    
1.2 黄芩苷抗炎和免疫调控作用突出
    
1.3 黄芩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 黄芩苷治疗痤疮的药理作用
    
2.1 抑制P.acnes
    
2.2 抑制雄激素水平
    
2.3 抗炎作用
    
2.4 免疫调节作用
    
2.5 治疗循环系统疾病
    
2.6 抗癌作用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一、黄芩苷对痤疮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研究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黄芩苷对痤疮动物模型治疗作用的转录组分析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黄芩苷对痤疮动物模型TNF通路的作用研究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黄芩苷对痤疮动物模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径的调节作用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新西兰兔在SPF和常规选育环境下免疫特点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血液指标
        1.2.1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概述
        1.2.2 白细胞系统
    1.3 免疫学基础
        1.3.1 先天免疫系统
        1.3.2 特异性免疫系统
        1.3.2.1 细胞免疫
        1.3.2.2 体液免疫
    1.4 LPS脂多糖
        1.4.1 LPS命名及结构
        1.4.2 LPS功能
        1.4.3 LPS与脾脏的作用
    1.5 TLRs
        1.5.1 TLRs的结构和功能
        1.5.2 TLRs的分类
        1.5.3 TLR4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1.1 饲料及配方
        2.1.2 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2.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1 主要试剂
        2.1.3.2 主要试剂配制
        2.1.3.3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血液样品采集
        2.2.1.1 血常规测定
        2.2.1.2 生化指标测定
        2.2.2 LPS刺激实验
        2.2.2.1 体温、心率检测
        2.2.2.2 ELISA检测
        2.2.2.3 脾脏RNA的提取及荧光定量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普通环境与SPF环境选育对新西兰兔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1.1 普通环境与SPF环境选育对新西兰兔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3.1.2 普通环境与SPF环境选育对新西兰兔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2 LPS刺激后不同环境选育对新西兰兔体温、心率变化的影响
    3.3 LPS刺激后不同环境选育对新西兰兔获得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3.4 LPS刺激后不同环境选育对新西兰兔脾TLR4 通路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1 RNA的提取
        3.4.2 定量引物检测
        3.4.3 定量结果
        3.4.3.1 LPS刺激对脾脏中TLR4 mRNA表达量的影响
        3.4.3.2 LPS刺激对脾脏中MyD88 依赖性通路mRNA表达量的影响
        3.4.3.3 LPS刺激对脾脏中TRIF依赖性通路mRNA表达量的影响
        3.4.3.4 LPS刺激对脾脏中IL2与TNFαmRNA表达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环境选育对新西兰兔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2 LPS刺激对不同环境选育新西兰兔体温、心率的影响
    4.3 LPS刺激对不同环境选育新西兰兔获得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4.4 LPS刺激对不同环境选育新西兰兔脾TLR4 通路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莱芜黑兔遗传特性与肉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家兔的起源
    1.2 家兔的分类
        1.2.1 品种的概念
        1.2.2 家兔的分类
        1.2.3 家兔品种分类
    1.3 家兔的遗传分析
        1.3.1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1.3.2 莱芜黑兔
    1.4 家兔肉质的特点
        1.4.1 氨基酸
        1.4.2 维生素
        1.4.3 微量元素
    1.5 试验目的与意义
2 材料方法
    试验一 莱芜黑兔与其他兔种遗传性能的比较研究
        2.1 试验设计
        2.2 样品的采集
        2.3 耳组织样品测定
        2.3.1 DNA样品检测
        2.3.2 文库构建
        2.3.3 上机测序
        2.3.4 信息分析流程
        2.3.5 原始序列数据
        2.3.6 测序数据统计及质量评估
        2.3.7 GBS酶切概况
        2.3.8 比对参考基因组
        2.3.9 SNP检测与注释
        2.3.10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试验二 莱芜黑兔与伊拉肉兔肉质比较研究
        2.4 试验设计
        2.5 样品的采集
        2.6 测定方法
        2.6.1 屠宰性能测定
        2.6.2 肌肉品质测定
        2.6.3 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2.6.4 肌肉氨基酸测定
        2.6.5 肌肉总胆固醇和羟脯胺酸测定
        2.6.6 肌肉中脂肪酸测定
        2.7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莱芜黑兔与其他兔种的遗传分析
        3.1.1 系统进化树分析
        3.1.2 PCA分析
    3.2 莱芜黑兔与伊拉肉兔的肉质比较
        3.2.1 莱芜黑兔与伊拉肉兔屠宰性能的比较
        3.2.2 莱芜黑兔与伊拉肉兔肉质的物理性状比较
        3.2.3 莱芜黑兔与伊拉肉兔背最长肌的常规营养成分比较
        3.2.4 莱芜黑兔与伊拉肉兔背最长肌的氨基酸含量比较
        3.2.5 莱芜黑兔与伊拉肉兔背最长肌的羟脯胺酸和总胆固醇含量比较
        3.2.6 莱芜黑兔与伊拉肉兔背最长肌的脂肪酸含量比较
4 讨论
    4.1 莱芜黑兔与其他兔的遗传性能比较
    4.2 莱芜黑兔与伊拉肉兔肉质的物理性状比较
    4.3 莱芜黑兔与伊拉肉兔背最长肌的氨基酸含量比较
    4.4 莱芜黑兔与伊拉肉兔背最长肌的总胆固醇含量比较
    4.5 莱芜黑兔与伊拉肉兔背最长肌的脂肪酸含量比较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环境因素及运输对新西兰兔生理的影响及人参总皂苷的抗应激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动物福利
    1.2 新西兰兔应用现状
    1.3 温度对新西兰兔的影响
        1.3.1 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1.3.2 对血液生化的影响
    1.4 湿度对新西兰兔的影响
    1.5 噪音对新西兰兔的影响
    1.6 运输对新西兰兔的影响
    1.7 小结
第2章 实验研究
    2.1 温度和湿度对新西兰兔血液的影响及人参总皂苷的抗应激效果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2 公路运输对新西兰兔血液的影响及人参总皂苷的抗应激效果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 指标变化曲线
        2.3.1 各应激条件下WBC变化情况(见图1-图6)
        2.3.2 各应激条件下RBC变化情况(见图7-图12)
        2.3.3 各应激条件下HGB变化情况(见图13-图18)
        2.3.4 各应激条件下ALT变化情况(见图19-图24)
        2.3.5 各应激条件下AST变化情况(见图25-图30)
        2.3.6 各应激条件下BUN变化情况(见图31-图36)
        2.3.7 各应激条件下BUN变化情况(见图37-图42)
        2.3.8 各应激条件下CREA变化情况(见图43-图48)
        2.3.9 各应激条件下CHOL变化情况(见图49-图54)
    2.4 讨论
        2.4.1 温、湿度及运输对血液常规的影响及人参总皂苷的抗应激效果
        2.4.2 温、湿度及运输对生化指标的影响及人参总皂苷的抗应激效果
    2.5 人参总皂苷测定性实验报告
        2.5.1 仪器与材料
        2.5.2 方法与结果
        2.5.3 结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新西兰白兔的生产性能及推广利用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产地、育成及分布
2 引入历史
3 外貌特征
    3.1 外貌特征
    3.2 体重和体尺
4 生产性能
    4.1 产肉性能
    4.2 繁殖性能
5 推广利用情况

四、肉用、实验用兔 新西兰兔(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筋伤理论探讨退行性腰椎失稳的力学、病理学机制及手法干预研究[D]. 谢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新西兰白兔(腾达系)饲养技术规程[J]. 洪云超,戴连群,王福泉,金伟丰,顾其红,卫龙兴. 养殖与饲料, 2020(07)
  • [3]基于Masquelet技术骨缺损区植入nCS/PRP-gel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刘栽立.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4]新西兰白兔频密繁殖效果及耐频密繁殖基因的筛选[D]. 周娟. 扬州大学, 2020
  • [5]獭兔在药品热原检查实验中的应用研究[J]. 翁顺太,李鸣,傅鸿鸿,林惺栋,郑立锋,郑忠东. 海峡药学, 2019(10)
  • [6]黄芩苷治疗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痤疮的分子机制研究[D]. 杨星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新西兰兔在SPF和常规选育环境下免疫特点差异研究[D]. 王明君.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8]莱芜黑兔遗传特性与肉质研究[D]. 翟瑞娜.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8)
  • [9]环境因素及运输对新西兰兔生理的影响及人参总皂苷的抗应激效果研究[D]. 余传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10]新西兰白兔的生产性能及推广利用情况[J]. 卞伟.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5(10)

标签:;  ;  ;  ;  ;  

肉类和实验室兔 新西兰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