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CT成像在颅颌面硬组织分析中的应用

三维CT成像在颅颌面硬组织分析中的应用

一、三维CT成像在颅颌面硬组织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韩通拉嘎[1](2021)在《蒙古族正常成年男性颅颌面骨、软组织三维结构特征在整形修复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内蒙地区蒙古族和汉族正常成年男性颅颌面骨、软组织三维结构,对照蒙古族和汉族正常成年男性颅颌面骨、软组织三维结构特征差异,分析蒙古族正常成年男性颅颌面骨、软组织结构特征,为蒙古族成年男性在颅颌面部骨、软组织整形修复中提供临床应用价值,也为解剖学、科研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方法:选取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正常成年男性和汉族正常成年男性各70例,并将140例研究对象按照年龄特征分为以下三个不同年龄段:18-30岁段,31-45岁段,46-60岁段。对蒙古族和汉族正常成年男性颅颌面进行CT扫描,将CT扫描数据转为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COM)格式文件导入Mimics 21.0中,经Mimics21.0重建获得蒙古族和汉族颅颌面骨组织三维模型图像并测量以下指标:头宽,额最小宽,面部宽度,下颌角间宽,头长,耳上头高,颧骨高等。对蒙古族和汉族正常成年男性颅颌面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将颅颌面部软组织数据导入3D beauty软件,进行重建获得软组织三维模型图像并测量以下指标:眼内角间宽、眼外角间宽、眼裂宽、鼻宽、鼻尖高、鼻高、鼻长、口裂宽、容貌面高、形态面高、鼻唇角、鼻额角等。将蒙古族正常成年男性和汉族正常成年男性颅颌面部骨、软组织三维结构特征测量获得的数据进行不同民族同年龄段间统计学分析,并计算头面指数分型。结果:(1)蒙古族与汉族正常成年男性颅颌面部骨组织三维结构测量指标头宽、额最小宽、面宽、下颌角间宽、头长、耳上头高、颧骨高相比,二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蒙古族与汉族正常成年男性颅颌面部软组织测量指标眼内角间宽、眼裂宽、鼻宽、鼻尖高、鼻高、鼻长、口裂宽、容貌面高、形态面高、鼻唇角、鼻额角、眼外角间宽相比,二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蒙古族正常成年男性与汉族正常成年男性在颅颌面头面指数分型方面无差异。结论:1.本研究测量的蒙古族正常成年男性颅颌面部骨组织径线比汉族正常成年男性颅颌面部骨组织径线较长;2.本研究测量的蒙古族正常成年男性颅颌面部软组织径线比汉族正常成年男性颅颌面部软组织径线较长;3.本研究测量的蒙古族正常成年男性颅颌面角度比汉族正常成年男性颅颌面角度较大;4.蒙古族与汉族正常成年男性在头面指数分型方面无差异,都以狭额型或中额型为主、特圆头型、高头型、超狭面型、中鼻型、狭头型或中头型;

王祥伸[2](2021)在《数字化正颌外科中Le Fort Ⅰ型骨切开术相关硬组织的三维头影测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新一代多层螺旋CT和锥形束CT所产生的辐射量已大大减少,且应用越来越广泛。伴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数字化颅颌面手术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而三维头影测量分析对于颅颌面外科的计算机辅助手术计划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正颌外科。目的:探究可用于数字化Le Fort Ⅰ型骨切开术设计的三维头影测量项目,并进行术前三维虚拟手术设计以及术后手术效果评估。方法:选取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口腔整形美容外科就诊的诊断为颌骨畸形并于我院接受正颌手术的患者19例(男5例,女14例),均于术前行数字化正颌设计,并通过3D打印制作板。使用Frankfurt Plane、Sagittal Plane和Coronal Plane为坐标平面,其交点为坐标原点建立三维头影测量坐标系,以HP、SP、CP为参考平面确定Le Fort Ⅰ型骨切开术相关的23个硬组织标志点和20个测量项目。使用该三维头影测量坐标系进行相关正颌手术设计,收集术前,术后三维头影测量数据。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结果:ICC显示有86.25%的测量项目可重复性高,10%的测量项目可重复性尚可,仅3.75%测量项目可重复性差。HP-U3R、HP-U6R、CP-U3R、CP-U6L、CP-U6R、SNA、U1-HP、SP-U6M、OP-SP等项目术前术后配对样本t检验显着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Sagittal Plane上的结果显示:SP-U3L,SP-U3R,SP-U6L,SP-U6R,HP-U3R,HP-U6L,HP-U6R,CP-U3R,CP-U6L,CP-U6R,U1-HP,SP-U3M,SP-U6M,U1-SP,OP-SP术前术后配对样本t检验显着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性别之间差异显示:SP-U3L、SP-U6L、SP-U6R、HP-U3L、HP-U3R、HP-U6L、HP-U6R、CP-U3L、CP-U3R、CP-U6L、CP-U6R、U1-HP等测量项目男女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显示使用Frankfurt Plane、Sagittal Plane和Coronal Plane建立的三维坐标系以及以HP、SP、CP参考平面确定的Le Fort Ⅰ型骨切开术相关的三维头影测量项目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2.本研究中建立的三维头影测量系统下的三维头影测量项目可辅助用于数字化Le Fort Ⅰ型骨切开术术前三维虚拟手术设计以及术后手术效果的评估。

王文丽[3](2021)在《成人骨性Ⅲ类偏颌患者上下颌硬组织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三维影像进行重建,研究成人骨性Ⅲ类偏颌患者上下颌硬组织的三维偏斜特征,并且分析之间的相关性,以便为正畸-正颌病例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60名骨性Ⅲ类偏颌的成人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选择30名正常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全部都进行CBCT扫描,由同一名放射科医师负责进行所有患者的CBCT扫描工作,并以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的格式进行统一保存,导入Mimics Research 19.0三维软件中生成硬组织三维虚拟模型,并结合Mimics的三个视图确定所需要的标志点,将标志点的坐标导入UG(Unigraphics NX 12.0)软件中,建立颅部参考平面,对上下颌的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其中包括上颌各部分硬组织的位置、上颌骨形态、上颌牙齿倾斜度、下颌骨位置及下颌骨形态。按颅部正中矢状面将实验组患者的颅面分为两侧,偏斜侧为颏下点所在的一侧,而偏斜对侧则是与偏斜侧对应的另一侧,并且通过颏下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大小将实验组分为中度偏颌组和重度偏颌组,其中中度偏颌患者29例为组1,重度偏颌患者31例为组2。通过同样的方式测量实验组与对照组,并测量同样指标。由同一名实验者进行测量,间隔期为10天,在此次研究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使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 22.0)软件,同时通过组内相关系数检验两次测量结果的可靠性。通过配对t检验的方式对样本双侧进行检验,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式对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检验,同时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对不同测量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分析。结果:(1)组2上颌平面的横向倾斜度、水平旋转度以及牙槽突的水平旋转度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除组1偏斜对侧外,实验组的双侧上颌尖牙存在明显的近中颊向倾斜(P<0.01),偏斜侧更严重(P<0.01)。实验组偏斜侧上颌第一磨牙存在明显的颊向倾斜(P<0.01),组1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存在近中倾斜(P<0.05),而组2无差异(P>0.05)。实验组上颌切牙存在唇向倾斜(P<0.05),组2上颌中切牙轴倾度存在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组2下颌骨水平向旋转度存在显着差异(P<0.01)。组1双侧下颌升支和下颌骨体长度均较大(P<0.05),偏斜对侧更明显(P<0.01)。组2仅偏斜对侧下颌骨体较长(P<0.05)。组1双侧下颌矢状向倾角明显变小(P<0.01),组2偏斜对侧下颌升支横向、矢状向倾角变小,其中横向倾角较为明显(P<0.01)。(4)上颌牙、牙槽突所在平面位置与下颌骨位置均呈正相关(P<0.05)。上颌中切牙和偏斜侧上颌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及近远中向倾斜度、偏斜侧上颌尖牙颊舌向倾斜度与下颌颏部偏斜量存在相关性(P<0.05)。双侧下颌升支长度、偏斜侧下颌骨体长度与下颌位置偏斜呈负相关(P<0.05),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向倾斜度与下颌位置偏斜呈正相关(P<0.05)。偏斜对侧升支横向倾斜度与下颌颏部偏移量和下颌水平旋转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1)上颌位置不对称多存在于重度偏颌患者且多存在于牙和牙槽突上。(2)骨性Ⅲ类偏颌患者上颌前牙存在横向、矢状向代偿,偏斜侧更明显。后牙区表现为偏斜侧的颊向代偿,中度偏颌患者还存在双侧近中代偿。(3)骨性Ⅲ类中、重度偏颌患者下颌不对称情况不同。中度偏颌患者存在双侧下颌升支、下颌骨体的过度生长,偏斜侧更为明显。重度偏颌患者存在偏斜对侧的下颌骨体过度生长,升支横向及矢状向倾斜度较偏斜侧小,并伴有下颌旋转。(4)上颌牙、牙槽突会因下颌骨的三维偏斜而出现相对应的代偿,并且两者之间位置有较强的相关性。偏斜侧牙齿及上颌中切牙倾斜度与下颌位置偏斜存在相关性。下颌位置的偏斜与双侧下颌升支、偏斜侧下颌骨体发育以及升支倾斜角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黄君杰[4](2020)在《人下颌骨撞击伤造成颞下颌关节间接损伤的三维有限元仿真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颞下颌关节区易遭受损伤。尤其在现代社会,虽然和平年代来自战争的威胁越来越少,但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接触到一些无法避免的灾害。其中交通事故尤为常见,由撞击造成的外伤都是发生在瞬间且很少能够提前预知,因此发生撞击的时候,人们无法取得自我保护的措施。颞下颌关节位于特殊位置,且其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容易受到损伤。例如,摔倒或者受到撞击都会对颞下颌关节造成较大的损伤,因此在生活中,当人类遭遇交通事故等灾害时,其颞下颌关节受到撞击损伤的几率较大,且其所处部位容易引发其他多部位受到联合损伤。因此,在临床中,医生如何充分了解颞下颌关节在受到外力撞击时的损伤机制、损伤特点以及预防和救治要点已显得至关重要。有限元法(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经历这么多年的持续发展,已经在生物力学领域展现了其愈来愈重要的位置。有限元是基于计算机系统,利用数值计算分析一些工程力学问题。在生物力学领域,其优势主要是可以通过将研究对象一步步地细化,最终实现精确模拟人体结构的各个复杂部位。因此该方法能够将人体各部位简化成一个数量有限、具备简单形状的几何单元。这样对人体复杂结构的研究就可以简化成对各个简化单元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有限元方法已在口腔医学、骨科、康复科等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尤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愈发成熟,各类有限元分析软件的开发及优化已经让仿真计算结果越来越接近实际情况。本课题组在利用有限元仿真模拟研究生物力学方面已经积攒大量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各类型颌面部损伤,我们同时利用动物实验等方法对仿真结果也进行了验证,并得到积极的反馈。在研究颞下颌关节受到外力撞击引发的损伤等问题时,有限元法具有可操控性、可重复性等优势。而且仿真实验通过对不同撞击工况进行模拟从而得到其损伤机制,这样可以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因此,本论文工作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拟通过建立人颅颌面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颏部、下颌骨体、下颌角撞击情况下,分析下颌骨、髁突、关节盘以及咬肌等关键部位的受力分布,从而了解其损伤情况。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外科医生了解颞下颌关节在遭受不同撞击时,其骨骼肌肉系统可能受到的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首先联系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汉族成年男性作为志愿者,通过计算机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Magnetic resonance,MRI)获取志愿者的头部CT及MRI图像数据。然后通过MIMICS软件分离出属于下颌骨的骨组织以及肌肉组织像素,获得下颌骨三维标准模版库(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STL)几何模型,进一步通过Geomagic Studio软件进行曲线曲面的非均匀有理B样条(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 for curved surfaces,NURBS)曲面拟合,最终得到TMJ系统的三维几何实体。最后利用Hypermesh软件对TMJ系统进行网格划分,完成三维模型的构建。2.通过LS-Pre Post进行有限元后处理,获得下颌骨、关节盘、颞下颌关节窝、咬肌等组织的Von Mises应力云图和下颌骨骨折动态图。结果:1.通过采集的人颌面部CT、MRI数据,完成TMJ各结构三维数字图像重建以及面网格模型处理。2.成功建立了人下颌骨撞击伤三维有限元模型,包含了材料参数、TMJ系统各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边界条件等参数设置。3.在本研究模型中,下颌骨正中处受撞击后,率先骨折的部位为右侧髁突颈部,随后左侧髁突颈部和碰撞点陆续骨折;下颌骨体受撞击后,率先骨折的部位为碰撞对侧髁突颈部,随后碰撞侧髁突颈部和碰撞点陆续骨折;下颌角受撞击后,率先骨折的部位为碰撞侧髁突颈部,随后碰撞对侧髁突颈部和碰撞点陆续骨折。下颌骨受撞击后易致伤骨折部位主要是两侧髁突颈部以及受撞击处,但存在下颌骨多处骨折时,不同撞击部位所引起的骨折发生点先后次序并不相同。4.下颌骨受撞击能量不同,引发骨折情况存在差异。撞击下颌骨正中处时,产生一处或三处骨折的临界速度在2.788.33m/s之间。撞击下颌骨体或下颌角时,产生一处骨折的临界速度在2.788.33m/s之间;产生两处或三处骨折的临界速度在8.339.72m/s之间。5.下颌骨的应力云图显示尽管高应力区较易出现在髁突颈部,但由于关节盘、关节囊等特殊结构的存在,两侧髁突的外表面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应力水平,同时对来自髁突颈部的高应力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从而使得关节盘两侧骨组织上的应力分布出现了“断层”,传递到关节窝及颅底部的应力明显低于下颌骨髁突颈部的应力,从而避免了对颅脑的损伤。应力强度超过关节盘等软组织最大形变性能时,关节盘缓冲作用削弱,关节窝应力水平较高,此时发生关节盘挫伤、穿孔以及颅底损伤的可能性会增加。6.咬肌受力产生形变,并将载荷传递到下颌骨上。在相对较低速撞击下,本实验各组中并未产生撕裂现象,只是存在较大变形,受到的损伤主要为挫伤。结论:1.成功建立TMJ系统撞击伤生物力学有限元模型,完成下颌骨在不同部位不同速度撞击下的力学响应分析,关于下颌骨的骨折规律基本符合基础实验和临床现象。2.在应力由髁突向颞下颌关节窝传递的过程中,出现了“阶梯式”下降,这对颅骨和颅脑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下颌骨受冲击时,关节盘在TMJ系统中扮演着良好的缓冲角色。诊治过程需重视关节盘挫伤、穿孔以及颅底损伤的检查。3.本研究在模拟TMJ和骨组织生物力学响应的同时,对肌肉组织的力学响应也作了初步探索,可用于更细节更准确的损伤预测,并且指导临床防护。在下颌角受到撞击时,咬肌能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使骨组织受到的应力有所下降,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受到伤害的程度。在某一特定的撞击速度范围内,咬肌等软组织的损伤程度与撞击速度呈正相关。

李倩倩[5](2020)在《正颌外科手术机器人视觉导航与轨迹规划》文中研究指明手术机器人发展至今已经有近四十年历史。然而长期以来,受到技术、伦理、制度等各种因素限制,手术机器人的自主作业能力及其在临床应用领域的推广一直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在医学临床领域,口腔颅颌面外科一直是数字化外科技术应用的先驱和领军力量,尤其是手术方案较为量化的正颌外科,已经广泛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手术导航等数字化技术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引入机器人技术来解决数字化设计在术中的执行问题,成为数字化正颌外科手术当前的迫切需求。本文结合正颌外科手术现有基础和临床需求,搭建了一套基于图像引导的任务自主型正颌手术机器人系统,并设计了机器人辅助正颌手术的工作流程,以提高系统精准性、安全性和自主作业能力为研究目标,针对基于术前设计数据的导航定位和轨迹规划方法开展了深入研究。本文先后在山东大学交叉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1)正颌手术机器人系统设计和集成。在手术机器人系统的研发过程中,系统集成是工程技术领域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首先在充分分析正颌手术临床需求基础上,通过解决多源三维影像配准、手眼标定、工具标定、数据传输等系统集成的关键问题,基于手术设计软件、三维影像导航装置和轻量化的六自由度机械臂,集成了正颌手术机器人实验系统平台;然后,结合现有的数字化正颌手术临床基础和机器人作业特点,设计规划了机器人辅助正颌手术的临床实施流程,并将机器人辅助截骨和辅助上颌骨就位两项任务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2)基于多尺度测量的正颌手术机器人导航方法。光学定位导航是目前手术导航的主流技术,其中基于红外光线的双目立体导航设备凭借实时性高、视场范围大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外科的多个领域。但由于正颌手术术区狭窄、目标体积和移动幅度都较小,仅依靠红外导航相机难以实现术区内解剖结构的定位和跟踪。针对这一应用难点,本文在红外导航系统基础上,提出引入基于灰度图像和三维数字图像相关算法(3D-DIC)的高精度测量方法,并结合正颌手术的实际应用需求,对原有3D-DIC系统的实时性和鲁棒性进行了优化,实现了术区范围内局部组织的定位跟踪。(3)基于非对称模板的术前-术中三维影像配准算法。目前,临床上多采取术前在病人体内植入标记点的方式来确保术前-术中三维影像配准的精确性。标记点的识别精度成为限制配准精度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对称模板的图像匹配算法,通过改进的区域生长算法将术前CT影像中的初始配准点扩散为局部点云数据,借助局部点云对配准结果进一步迭代优化,最终实现更加精确的术前-术中三维影像配准。实验环节中,本文通过一组随机噪声实验证明了改进后的算法能够显着提高术前-术中影像配准的精确性和鲁棒性,从而有效提升正颌手术机器人的系统精度。(4)基于视觉-力觉信息融合的正颌手术机器人末端碰撞位置检测算法。由于正颌手术术区暴露范围小,术区深部解剖结构复杂,机器人按照术前规划及导航信息把持上颌骨运动过程中,无法完全依靠视觉传感器检测到组织牵拉和碰撞等造成的就位障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借助机械臂腕部安装的六维力传感器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导航数据和力觉信息相结合的碰撞位置检测方法。改进后的算法不用依靠几何约束就能够实现复杂区域的碰撞位置检测,且实验结果证明,检测精度不受碰撞物体形状和碰撞部位的影响,能够满足正颌手术的临床需求,为提高正颌手术机器人的智能感知和自主作业能力奠定了基础。(5)基于术前三维影像设计数据的机器人辅助激光截骨轨迹规划方法。上颌骨截骨是正颌手术的核心步骤,但传统手术往往难以在术中精确复现术前设计的截骨路径。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机器人辅助水激光截骨系统,结合术前手术设计方案和水激光截骨工具的特性,基于三次样条差值拟合方法完成了机器人末端工具在空间中的轨迹规划,并将规划轨迹映射到关节空间,分析了其连续性。此外,针对激光截骨刀这种非接触式的手术器械,设计了专门的标定辅助工具,建立了机器人辅助激光截骨系统的工具标定方法,提高了系统的整体精度。

赵桢祺[6](2020)在《基于颈椎锥形束CT影像分析的华东地区女性青少年骨龄评估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基于华东地区女性青少年人群的颈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影像资料,测量颈椎二维和三维增龄性形态指标,探索可以准确判断骨龄的定量分析方法,建立手腕骨骨龄和颈椎骨骨龄的评估模型。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手腕骨骨龄评估模型的分析方法研究。以150例8-16岁的华东地区女性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治疗前拍摄左手手腕X线片和颅颌面CBCT影像。参考Fishman的手腕骨成熟指数确定手腕骨骨龄分期,作为实验的金标准。将CBCT数据导入Mimics 17.0软件,参考以往文献校正颈椎CBCT影像的方法,校准并定位颈椎的三维测量平面。在第二颈椎(The second cervical vertebra,C2)、第三颈椎(The third cervical vertebra,C3)和第四颈椎(The fourth cervical vertebra,C4)中确定相关标志点,并测量颈椎的二维形态参数,再用“阈值设置”、“区域生长”模块对颈椎进行阈值分割,用“3D模型生成”模块重建颈椎的三维数字模型,然后用“模型切割”模块将C2、C3和C4的三维模型从颈椎模型中分割为三个独立的模型,最后用“3D属性”模块计算其体积(mm3)和表面积(mm2)。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颈椎三维形态参数引入前、后的两个手腕骨骨龄评估模型。应用配对t检验验证模型的评估可信度,并比较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和准确率变化。第二部分,颈椎骨骨龄评估模型的分析方法研究,并分析比较第一部分所得的手腕骨骨龄评估模型与颈椎骨骨龄评估模型的评估准确率及模型稳定性。研究对象同第一部分,治疗前拍摄颅颌面CBCT影像。参考Hassel和Farman的颈椎骨成熟指数确定颈椎骨骨龄分期,作为实验的金标准。C2、C3和C4的二维和三维形态参数的测量过程同第一部分。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颈椎三维形态参数引入前、后的两个颈椎骨骨龄评估模型。应用配对t检验验证模型的评价可信度,并比较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和准确率变化。逐渐减小建模样本量,计算颈椎骨骨龄最优方程与第一部分中所得手腕骨骨龄最优方程的调整R2,分析方程的稳定性变化,并比较评估准确率。研究结果1.建立的手腕骨骨龄评估模型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及第二、三和四颈椎的定量参数与手腕骨骨龄显着正相关。颈椎三维形态参数引入前、后所得模型分别为:Y=2.204+0.199×年龄+0.238×第四椎体下缘凹陷高度与后缘高度比(D4/PH4)+0.312×第三椎体前缘高度与下缘宽度比(AH3/LW3)+0.211×第四椎体后缘高度与下缘宽度比(PH4/LW4)(调整R2=0.634);Y=2.204+0.195×年龄+0.227×第四颈椎表面积(S-C4)+0.168×第三椎体下缘凹陷高度与前缘高度比(D3/AH3)+0.274×第四椎体后缘高度与上缘宽度比(PH4/UW4)+0.239×第三椎体前缘高度与上缘宽度比(AH3/UW3)(调整R2=0.653)。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两个模型的骨龄评估值与金标准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引入颈椎三维形态参数后,模型的拟合优度与评估准确率均提高。2.建立的颈椎骨骨龄评估模型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及第二、三和四颈椎的定量参数与颈椎骨骨龄的增长显着相关。颈椎三维形态参数引入前、后所得的骨龄模型分别为:Y=3.417+0.804×第三椎体高度(H3)+0.431×第四椎体后缘高度与上缘宽度比(PH4/UW4)+0.246×年龄+0.228×第三椎体下缘凹陷高度与前缘高度比(D3/AH3)(调整R2=0.660);Y=3.417+0.960×第三椎体高度(H3)+0.273×年龄-0.302×第四颈椎体积(V-C4)+0.239×第三椎体下缘凹陷高度与后缘高度比(D3/PH3)+0.381×第三椎体后缘高度与下缘宽度比(PH3/LW3)(调整R2=0.678)。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两个骨龄模型的评估值与金标准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引入颈椎三维形态参数后,模型的拟合优度与评估准确率均提高。在建模样本数量较小时,颈椎骨骨龄方程的评估准确率及模型稳定性优于第一部分所得的手腕骨骨龄方程。结论同时应用颈椎二维和三维形态参数建立的手腕骨骨龄和颈椎骨骨龄评估模型,具有较高的模型拟合优度与评估准确率,两种骨龄模型计算所得的骨龄分期均可作为华东地区女性青少年颅颌面部生长发育的评价参考,并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其中,在建模样本数量较小时,颈椎骨骨龄评估模型的评估准确性及稳定性优于手腕骨骨龄评估模型。

刘子洋[7](2020)在《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成人颅颌面硬组织特征的CBCT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测量骨性Ⅲ类成人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颅颌面硬组织相应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成人患者的颅颌面硬组织结构特征。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择骨性Ⅲ类成人83例,男31例,女52例,年龄范围18~40周岁,根据MP-SN<26°为低角组,26°≤MP-SN<37°为均角组,37°≤MP-SN为高角组分组。所有患者拍摄CBCT,应用Invivo和Win Ceph软件测量样本的颅底、颌骨与颏部特征。SPSS 21.0统计性别差异,并对各组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部分长度测量结果性别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男性大于女性;2.高角组前颅底平面角、鞍角与颅底角大于低角组,后颅底平面角小于低角组;3.高角组SNA小于低角组,男性高角组A-Nper和女性高角组NA-PA大于低角组(负值更小);4.高角组下颌角、下颌骨垂直开张量大于低角组,水平开张量小于低角组;高角组下颌角单位长、髁突宽度、下颌角间宽度、下颌升支高度较小,下颌骨总长度较大;5.高角组颏厚度高度比、颏最小厚度、颏角小于低角组。结论:1.骨性Ⅲ类高角型患者和低角型相比,前颅底平面逆时针旋转,后颅底平面顺时针旋转,颅底角和鞍角较大。2.骨性Ⅲ类低角型患者面中部较高角型更凹陷。3.骨性Ⅲ类高角型患者颏联合呈窄长型,低角型患者颏部发育较高角型更充分。

周桂龙[8](2019)在《颅颌面三维头影测量中解剖标志点定位新方法的建立及相关研究》文中提出临床工作中,医生对颅颌面部畸形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基础,是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充分地分析。头影测量分析(cephalometric analysis)是1931年Broadbent提出的在X线平片上进行描绘并测量的一种临床分析方法[1],主要用于患者颅颌面软硬组织畸形结构关系的诊断和分析,该技术一经应用便成为颅颌面软硬组织畸形测量的重要方法。然而,二维头影测量存在:1、个体间照射X线片时头部位置差异大;2、左右对称的解剖结构影像重叠性不高;3、图像比例放大失真等明显缺点,这对临床医生分析诊断的准确性与稳定性造成较大影响。由于二维分析的结果并不能够完全真实、准确地反映各解剖结构之间的畸形关系,导致在进行诊断和治疗规划时容易出现偏差。而基于CT的三维重建图像可以全面地再现患者的解剖结构,真实客观地展示畸形特征的关系,因此,在颅颌面畸形诊断分析中引入三维头影测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二维头影测量中解剖标志点的定义及分析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三维头影测量,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颅颌面三维头影测量中解剖标志点的定义定位方法:因为主观因素对三维头影测量结果的影响较大,限制了其在颅颌面畸形诊断分析中的应用。本研究拟通过建立一种新的三维头影测量中颅颌面解剖标志点的定位方法,并通过与常规手工直接定点的方法进行对照研究以评价该方法的稳定性与准确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目的(1)初步建立一种新型三维头影测量时颅颌面部解剖标志点的定位方法;(2)通过将该新方法与常规直接定点(单点定位法)两种观测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以论证新型定点方法的稳定性(信度);(3)通过将该新型方法与单点定位法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以论证新型定点方法的准确性(效度)。通过上述研究,为将该新方法引入头影测量分析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实验方法1、首先建立颅颌面硬组织的CT三维重建数据模型,在软件中编写脚本,利用“质心”功能通过选择拟合区域的方法进行相关解剖标志点的定位,初步建立新的三维头影测量中解剖标志点定位方法。2、3名观测人员以0月、1月、2月为时间间隔,分别使用选择拟合区域生成质心即区域拟合法(实验组)和单点定位法(对照组)两种方法,在20例头颅三维数据模型上进行26个软组织解剖标志点和19个硬组织解剖标志点的定位测量,并使用观察者内组内相关系数(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和观察者间组内相关系数分析(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评价该新型定点方法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同时,使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观察者”和“时间点”两个不同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3、以上述实验收集的解剖标志点坐标值为实验数据,排除了观察者和时间效应后,仅考虑不同观测方法所产生的影响,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价新型定点方法的准确性。实验结果1.成功建立了以计算机软件选择拟合区域自动产生质心来代表解剖标志点的定位方法,并可以使用该方法进行颅颌面三维头影测量标志点的观察。2.ICC结果显示:(1)实验组:45个解剖标志点中有43个解剖标志点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ICC分析值均≥0.9,有效率达到了95.6%,表示有高度的可重复性;仅有左右硬组织耳点(PR、PL)2个解剖标志点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ICC值在0.750.9之间,表示可重复性尚可。(2)对照组:(1)ZvR、ZvL、OrL、PR、PL等5个解剖标志点的观察者内ICC结果在0.750.9之间,表示可重复性尚可;(2)ZvR、ZvL、OrL、ZpR、ZpL等5个解剖标志点观察者间ICC结果在0.750.9之间,表示可重复性尚可,其中ZpR、ZpL等2个解剖标志点主要表现在Y轴的异常;(3)ANS、BcR、BcL等3个解剖标志点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ICC结果<0.75,表示可重复性差,且主要集中于X轴的不稳定。(4)PR、PL等2个解剖标志点的观察者间ICC<0.75,表示可重复性差,主要为X轴的不稳定。(5)剩余的35个解剖标志点的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ICC值均≥0.9,具有很高的可重复性。3.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数据有31个解剖标志点的坐标数据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6个解剖标志点的坐标值在3个坐标轴方向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OrR、OrL、ZvR、ZvL、TR、TL、ChR、ChL、GoRs、GoLs、PR、PL、GoR、GoL、ZpR、ZpL;(2)7个解剖标志点的坐标值在Y轴和Z轴方向上存在显着性差异:Ns、Prn、Sn、BcR、BcL、Po、Me;(3)8个解剖标志点的坐标值在X轴方向上存在显着性差异:AcR、AcL、As、Bs、OrR、OrL、A、B。另有15个解剖标志点的坐标值数据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结论1.通过在计算机软件中选择拟合区域产生质心确定解剖标志点的方法,能够对颅颌面解剖标志点进行定点定位。2.与单点定位法相比,拟合区域生成质心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三维头影测量中解剖标志点定位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3.与单点定位法相比,虽然两组对照检验后显示有31个解剖标志点存在显着性差异,但考虑对照组本身的信度较低,故两组方法间的差异性不能证明新型方法的准确性较高。鉴于实验组方法存在高度的稳定性,因此,若要证明该方法的准确性,则需通过观测更多的临床病例并结合临床疗效观察来予以检验。

胡奥[9](2019)在《CKIP-1基因敲除小鼠颅颌面及全身重要组织和器官的表型初筛及组织学分析》文中提出【背景】酪蛋白激酶2相互作用蛋白1(The casein kinase 2 interacting protein-1,CKIP-1)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在绝大多数成人和胚胎组织中均有表达。其翻译蛋白是调节亚细胞定位和多种蛋白活性的一个关键因子,参与调控细胞的形态、增殖、分化、凋亡以及迁移,从而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2008年Lu K等发现CKIP-1是骨形成的负调控因子,它能调控出生后的骨量变化及成骨细胞活性。基于它的这个特性,2012年Zhang G等发明了一种骨组织靶向RNA干扰技术,特异性沉默大鼠骨组织CKIP-1基因,这种方法在健康大鼠和骨质疏松大鼠中均显着促进了骨形成,增强了骨的微结构,增加了骨量。随后,多个实验室也相继报道了CKIP-1在牵张成骨及钛种植体中的应用,均取得了不错的实验效果。这说明CKIP-1是一个潜在的治疗骨质疏松等骨相关疾病的靶点分子。作为潜在的临床应用靶点分子,我们不单单要研究其应用功效,同样需要关注其应用并发症。而大量的文献表明,除了对骨组织产生影响以外,CKIP-1也对其它多个组织和器官产生明显的影响。研究证实,CKIP-1可能与心肌肥大、脑出血、肺癌、胃癌、结肠癌、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脂肪肝等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当应用CKIP-1治疗骨质疏松的同时,其可能对其它重要的组织和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但目前关于CKIP-1对这些组织和器官作用的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缺少CKIP-1对除颌骨以外的其它颅颌面组织和器官的研究。本课题前期预实验发现,CKIP-1基因敲除小鼠还存在面型圆钝、小耳畸形等颅颌面形貌改变,这提示CKIP-1可能对颅颌面组织和器官产生影响。大量研究证实,由于来源于外胚层的颅颌面组织与来源于中胚层的全身组织的胚胎发育来源不一样,同一分子对这两个部位的同类组织的调控有差异,因此,将颅颌面与全身组织进行对照研究对于进一步讨论关键基因对不同部位组织的影响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此,颅颌面组织和器官是CKIP-1课题研究的重点;第二,之前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细胞及分子层面,缺少对动物整体层面的组织学评估。而组织学分析是组织结构分析、病理检测以及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对研究组织和器官生理和病理改变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之前的报道多是构建某种疾病模型,缺少健康生理状态下CKIP-1对各组织和器官的系统性研究。【目的】本课题针对CKIP-1这一关键基因,利用CKIP-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与野生型小鼠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大体观察初步筛查出的11个颅颌面及15个全身重要的组织和器官作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影像学方法分析小鼠硬组织(骨和牙)的差异;并通过组织学方法评估CKIP-1对上述组织和器官的影响,以期为应用该分子靶向单一组织(如骨组织)进行治疗,预防其在其它组织和器官的不良影响提供实验依据,并对该基因对颅颌面软骨、脂肪、皮肤等本学科关注的组织进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大体表型观察手段,对CKIP-1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进行对照,重点对比小鼠体形、体貌、身长、体重、生育率、血清生化检测、饮食情况、行为活动情况。2.采用Micro-CT技术对小鼠顶骨、鼻骨、椎骨及切牙、磨牙的差异进行分析,确定小鼠颅颌面硬组织与全身硬组织的变化趋势是否一致。3.采用组织学染色手段对初筛出的组织和器官进行评估,其中使用甲苯胺蓝染色、茜素红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分析耳鼻、椎间盘和膝关节软骨细胞分化、基质分泌以及矿化情况,使用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皮肤和粘膜的胶原纤维改变及重要分子表达情况,使用HE染色分析肌肉纤维改变情况,使用HE染色分析脂肪细胞的增龄性改变以及肝脏的脂肪堆积情况,使用HE染色分析睾丸、附睾、卵巢、脑、眼、腮腺、脾、肺、肾的组织学改变。从而系统地分析了CKIP-1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各组织和器官在组织学水平上的差异。【结果】1.大体表型观察可见,CKIP-1基因敲除小鼠较野生型小鼠身长增加、体形增大,耳廓畸形、脊柱僵直,毛发松散、发白、无光泽、手感粗糙偏硬,饮食活动正常,但部分小鼠行动略有迟缓和呆滞现象。对身长、体重及生育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CKIP-1基因敲除小鼠身长和体重增加,平均产仔数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血清生化检测胆固醇、甘油三酯、HDL、LDL四个指标未发现显着差异。2.通过“身长增加”这一线索重点检测小鼠顶骨、鼻骨、椎骨及切牙、磨牙的差异。发现CKIP-1基因敲除小鼠顶骨、鼻骨、椎骨松质骨厚度均增加,提示CKIP-1基因敲除后,颅颌面骨组织与全身骨的变化趋势一致。对小鼠切牙、磨牙的分析发现,CKIP-1基因敲除后,小鼠牙釉质厚度未见异常,但牙髓腔变小,牙本质厚度增加,有统计学差异。3.通过“毛发松散、手感粗糙偏硬”这一线索重点检测了皮肤和粘膜。发现CKIP-1基因敲除后小鼠皮肤出现明显的纤维化改变,即皮肤角化增加,表皮层、真皮层增厚,胶原纤维扭曲、增粗,排列更密实;Masson染色定量分析KO小鼠胶原含量显着增加,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染色显示,KO小鼠皮肤TGF-β1和collagen-1在真皮层表达显着增加,尤其需要注意的是,TGF-β1在真皮层与表皮层交界处表达增加显着。唇粘膜同样出现角化不规则增厚现象。4.通过“耳廓畸形、脊柱僵直”这一线索重点检测了耳鼻、气管和肋骨、椎间盘和膝关节这分别代表弹性软骨、透明软骨和纤维软骨三种不同类型的软骨作为研究对象。发现CKIP-1基因敲除后耳鼻软骨细胞分化异常,气管、肋骨、椎间盘和膝关节均出现软骨基质改变和矿化异常现象。5.通过“体形增大”这一线索重点检测了舌肌、心肌和血管平滑肌三种不同类型的肌肉。发现KO小鼠相比WT小鼠心脏的重量和大小显着增加,且三种肌纤维均更加粗壮紧实,间距更小。6.通过“体重增加”这一线索重点检测了脂肪组织及较容易出现脂肪堆积的肝脏。选择了2月、6月、9月龄小鼠分别代表了人类青少年、中年和老年,发现2月龄、6月龄KO小鼠脂肪细胞体积增加,而9月龄KO小鼠的脂肪细胞体积与WT小鼠差异不大;而在健康生理状态下,KO小鼠肝脏未发现脂肪堆积,仅出现肝索增宽的现象。7.通过“生育率低”这一线索重点检测了生殖器官,即睾丸、附睾和卵巢。但初步形态和组织学分析并未发现明显异常。额外选取了脑、眼、腮腺、脾、肺、肾这六个器官进行初步筛查,发现脑胶质细胞数量增加;脾部分淋巴滤泡融合、且不规则;肺泡毛细血管网致密;眼、腮腺和肾脏无显着差异。【结论】作为一个明星分子,CKIP-1对骨的研究已进入应用阶段,那么对其应用并发症的研究至关重要,尤其是它对骨以外的其它组织和器官的不良影响需要重点研究。因此,本课题对其进行组织和器官的系统性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后续延伸性课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起步,课题从表型筛选、影像学观察、组织学分析,为下一步基于CKIP-1基因的研究提供了线索和实验基础。基于以上实验结果,提示该分子不仅有骨质疏松治疗的潜力,其可在颅颌面软硬组织修复、关节软骨治疗、瘢痕修复、脂肪填充、口腔种植等本学科领域同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并且对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得出具体结论如下:1.CKIP-1基因可负调控小鼠颅颌面骨及全身骨松质骨的骨量变化,以及负调控小鼠牙齿的牙本质矿化。2.CKIP-1基因的敲除可导致软骨出现“异常分化”和“异常矿化”。3.CKIP-1基因敲除可致小鼠皮肤出现纤维化改变。4.CKIP-1调控不同肌纤维的形态和大小。5.CKIP-1的敲除可能加快了脂肪细胞的成熟分化,但不影响肝脏病理性改变和脂肪代谢功能。

田雅兰[10](2019)在《成人骨性Ⅲ类掩饰性治疗前后牙颌三维方向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与三维数字化扫描仪3Shape R700和测量分析系统相结合,通过对骨性Ⅲ类均低角患者非拔牙掩饰性矫治前后CBCT及石膏模型进行三维方向测量分析,探讨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掩饰性正畸治疗前后牙合平面,牙弓形态及周围硬组织变化,为骨性Ⅲ类错牙合治疗的三维方向控制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016-2019年于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治疗结束的骨性Ⅲ类患者28例(其中男生18例,女生10例,平均年龄24.47±2.03岁),以矫治前后的CBCT及记存模型作为研究资料。应用Invivo5软件对CB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三维参考平面,对颅颌面硬组织,牙合平面,下颌平面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分析;应用3Shape R700扫描仪将被研究者的石膏模型转化为数字模型,然后通过3D测量软件OrthoAnalyzer 2013对预定的测量项目进行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对各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P<0.05时,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矫治前后的颅颌面硬组织及牙合平面变化: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加权PAR指数均下降,减小(34.50±8.97)分(P<0.01),减小幅度均>22分。颌骨矢状向参数:SNA,ANB,Wits值增大,SNB,APDI减小,其中ANB增加(0.78±0.20)°,Wits值增大(4.00±0.62)mm,APDI减小(2.87±1.07)°,具有更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颌骨垂直向参数:MP-SN,FH-MP,ODI,ANS-Me,N-Me,ANS-Me/N-Me增大,S-G0减小,其中MP-SN,FH-MP,ANS-Me/N-Me增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牙合平面参数:OPA,OPP,OP-diff,OPC均增大,其中OPA,OPP增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矫治前后牙齿倾斜度及相对位置的变化:矫治后,牙齿矢状向倾斜度仅U1-FH增加,U5-FH,U6-FH,U7-FH,L1-MP,L5-MP,L6-MP,L7-MP均减小,其中U6-FH,L5-MP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U1-FH平均增加(12.20±3.66)°,L6-MP平均减小(6.05±3.12)°,具有更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矫治后牙齿冠状向倾斜度U1C-FH,U5C-FH,U6C-FH,U7C-FH减小,L1C-MP,L5C-MP,L6C-MP,L7C-MP增大。矫治后上颌牙齿到PP平面及PL平面的垂直距离均减小,U5H-PL,U6H-PL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U1H-PP减小(1.39±0.69)mm,U1H-PL减小(4.33±1.86)mm,具有更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下颌牙齿L1H-MP,L7H-MP,L7H-G0增加,L5H-MP,L6H-MP,L1H-G0,L5H-G0,L6H-G0减小,L1H-G0,L5H-G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6H-MP平均减小(1.28±0.75)mm,具有更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3、骨性Ⅲ类矫治前后模型分析矫治后Spee曲线曲度,覆牙合减小,覆盖,腭高,腭长及腭宽均增大,其中覆盖OJ平均增加(4.14±0.61)mm,腭高PH平均增加(0.97±0.44)mm,腭长PL平均增加(2.42±1.13)mm,具有更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矫治后上颌前段牙弓宽度增加,上颌中后段牙弓宽度均减小,下颌牙弓宽度增加,上颌牙弓长度增加,下颌牙弓长度减小,上颌前段牙弓长度增加了(1.47±0.94)mm,上颌牙弓长度增加了(1.66±1.14)mm、LPP1、LPP2分别增加了(1.70±1.07)mm、(1.98±1.40)mm,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矫治后上颌前段、后段基骨弓宽度增加,中段宽度减小,下颌前段、中段基骨弓宽度增加,下颌后段宽度减小,上颌基骨弓长度增加,下颌基骨弓长度减小。其中UL增加(1.40±0.53)mm,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矫治后上颌WALA嵴宽度前磨牙区减小,尖牙区和磨牙区增加,下颌除磨牙区宽度减小,其他位置均增加。其中LW4减小(0.66±1.54)mm,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成人骨性Ⅲ类均低角病例经掩饰性治疗后矢状向不调有所改善,包括SNA,ANB,wits值均有所增加,SNB,APDI减小。2、成人骨性Ⅲ类病例正确进行垂直向控制,可以很好地控制下颌平面和牙合平面,治疗后上颌切牙适度唇倾,下颌切牙适度直立,达到前牙正常的覆牙合覆盖,远中直立压低上后牙,增大后牙合平面角度,牙合平面顺旋,导致下颌平面顺时针旋转,下颌平面角增大,前下面高与全面高的比值增加,有助于下颌的后移,面型的改善。3、除了矢状向与垂直向,横向控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正畸掩饰性治疗时,主要表现在牙齿和牙弓的变化,同时基骨弓和WALA嵴也作出了适应性的改变。

二、三维CT成像在颅颌面硬组织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维CT成像在颅颌面硬组织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蒙古族正常成年男性颅颌面骨、软组织三维结构特征在整形修复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实验研究对象及试验设备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蒙古族成年男性颅颌面三维结构测量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2)数字化正颌外科中Le Fort Ⅰ型骨切开术相关硬组织的三维头影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数字化技术在正颌外科中的应用
    1.2 三维头影测量研究进展
        1.2.1 三维头影测量法准确性与可靠性
        1.2.2 三维头影测量在数字化正颌中的应用
        1.2.3 三维头影测量中点、线及面
        1.2.4 三维头影分析测量项目
        1.2.5 三维头影测量工具
    1.3 CT技术的应用进展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数据转换与三维重建
        2.2.2 自然头位的确定
        2.2.3 LeFortⅠ型骨切开术相关三维头影测量坐标系统的构建
        2.2.4 Le Fort Ⅰ型截骨设计及导板制作
        2.2.5 统计检验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测量数据的可重复性
    3.2 术前后差异性分析
    3.3 术前测量项目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成人骨性Ⅲ类偏颌患者上下颌硬组织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成人骨性Ⅲ类中、重度偏颌患者上颌硬组织对称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成人骨性Ⅲ类中、重度偏颌患者下颌骨对称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成人骨性Ⅲ类偏颌患者上下颌硬组织的相关性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性Ⅲ类偏颌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报告
    临床病例报告(一)
    临床病例报告(二)
致谢

(4)人下颌骨撞击伤造成颞下颌关节间接损伤的三维有限元仿真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颞下颌关节骨肌系统三维实体几何模型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人下颌骨撞击伤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人下颌骨撞击伤造成颞下颌关节间接损伤动态仿真模拟及生物力学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有限元分析在颞下颌关节咬合运动系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正颌外科手术机器人视觉导航与轨迹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外科手术机器人研究现状
        1.2.1 外科手术机器人分类和代表性成果
        1.2.2 外科手术机器人国内发展近况
        1.2.3 颅颌面外科手术机器人研究现状
    1.3 正颌外科手术机器人
        1.3.1 正颌手术机器人研究现状
        1.3.2 正颌手术机器人视觉导航
        1.3.3 机器人辅助正颌手术轨迹规划
    1.4 机器人辅助正颌手术的难点问题
    1.5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正颌手术机器人导航方法
    2.1 引言
    2.2 基于三维影像的手术导航术前规划
        2.2.1 术前多源影像数据采集
        2.2.2 多源三维影像数据融合
        2.2.3 三维头影测量和手术方案规划
    2.3 基于NDI和3D-DIC结合的术中导航系统
        2.3.1 双目立体相机模型
        2.3.2 基于NDI的全局目标定位跟踪
    2.4 基于3D-DIC的局部导航原理
        2.4.1 基于相关算法的图像匹配
        2.4.2 实时性改进
        2.4.3 图像匹配与位姿解算
    2.5 导航系统精度验证实验
        2.5.1 实验系统搭建和操作流程
        2.5.2 测量精度验证实验
        2.5.3 配准精度验证实验
        2.5.4 3D-DIC运动跟踪验证实验
        2.5.5 实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非对称模板的术前-术中影像配准算法
    3.1 引言
    3.2 三维医学影像配准
        3.2.1 基于点云数据的配准
        3.2.2 基于特征点的配准
    3.3 基于非对称模板的改进算法
        3.3.1 图像空间中标记区域模糊模型生成
        3.3.2 导航空间中标记点的识别
        3.3.3 改进配准算法流程
    3.4 配准精度验证实验
        3.4.1 随机噪声实验设计
        3.4.2 随机选点测试和重复实验
        3.4.3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视觉-力觉融合信息的碰撞位置检测算法
    4.1 引言
    4.2 力传感器集成与数据预处理
        4.2.1 腕力传感器安装和系统标定
        4.2.2 传感器数据预处理
    4.3 基于机械臂腕力传感器的碰撞位置检测
        4.3.1 碰撞位置求解原理
        4.3.2 基于力觉信息自约束的碰撞位置检测方法
    4.4 基于力觉和视觉信息融合的手术机器人碰撞位置检测方法
        4.4.1 术前影像中潜在碰撞区域分割
        4.4.2 基于力传感器数据的外力矢量线
        4.4.3 力觉-视觉融合模型求解方法
    4.5 碰撞位置检测实验
        4.5.1 实验设计与结果
        4.5.2 数据分析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术前三维影像的正颌手术机器人轨迹规划方法
    5.1 引言
    5.2 机器人辅助激光截骨系统集成
    5.3 机械臂轨迹规划
        5.3.1 几何路径规划
        5.3.2 实时路径生成
    5.4 基于术前设计数据的截骨轨迹规划方法
        5.4.1 术前截骨设计
        5.4.2 截骨路径几何建模
        5.4.3 截骨工具姿态规划
        5.4.4 关节空间中实时轨迹生成
    5.5 实验数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基于颈椎锥形束CT影像分析的华东地区女性青少年骨龄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颈椎 CBCT 影像的华东地区女性青少年 手腕骨骨龄评估模型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颈椎CBCT影像的华东地区女性青少年颈椎骨骨龄评估模型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基于锥形束CT的颈椎骨骨龄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专利申请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和参加相关考试情况
致谢
临床病例展示

(7)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成人颅颌面硬组织特征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不同垂直骨面型颅颌面结构特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颅颌面三维头影测量中解剖标志点定位新方法的建立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颅颌面三维头影测量中解剖标志点定位新方法的初步建立
    1 材料
        1.1 颅颌面部CT数据收集
        1.2 软件准备
        1.3 部分硬组织解剖标志点的定义
    2 方法
        2.1 数据格式转换
        2.2 “质心”功能介绍
        2.3 颅颌面解剖标志点定位新方法的操作介绍——区域拟合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本研究采用螺旋CT数据的原因
        4.2 当前三维头影测量方法中存在的缺点
        4.3 关于三维头影测量中解剖标志点定位方法的改进
        4.4 本研究中存在的缺点和尚需改进的方面
第二部分 颅颌面三维头影测量中解剖标志点定位新方法的稳定性研究
    1 材料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 实验对象
        1.3 观察者要求
        1.4 数据格式转换
        1.5 头位矫正参考平面
        1.6 头位矫正,重建坐标系
        1.7 解剖标志点定义
        1.8 观察者培训
    2 方法
        2.1 对照组操作方法——单点定位法
        2.2 实验组操作方法——区域拟合法
        2.3 统计检验
    3 结果
        3.1 ICC统计学分析
        3.2 混合效应模型分析
    4 讨论
        4.1 三维头影测量中引入解剖标志点定位新方法的必要性
        4.2 三维头影测量解剖标志点定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第三部分 颅颌面三维头影测量中解剖标志点定位新方法的准确性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实验操作方法
        2.2 统计检验
    3 结果
    4 讨论
        4.1 三维头影测量解剖标志点精度问题
        4.2 本研究评价效度的目的
        4.3 解剖标志点定位效度影响因素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CKIP-1基因敲除小鼠颅颌面及全身重要组织和器官的表型初筛及组织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实验一 CKIP-1 基因敲除小鼠鉴定及表型初筛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CKIP-1 对小鼠骨和牙影响的影像学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三 CKIP-1 对小鼠皮肤及粘膜影响的组织学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四 CKIP-1 对小鼠软骨影响的组织学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五 CKIP-1 对小鼠肌肉组织影响的组织学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六 CKIP-1 对小鼠脂肪和肝脏的组织学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七 CKIP-1 对其它组织和器官影响的组织学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成人骨性Ⅲ类掩饰性治疗前后牙颌三维方向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矫治前后的颅颌面硬组织及牙合平面变化
    1.2.2 矫治前后牙齿倾斜度及相对位置的变化
    1.2.3 骨性Ⅲ类矫治前后模型分析
1.3 讨论
    1.3.1 本研究样本选择标准
    1.3.2 本研究数字化模型建立的选择
    1.3.3 骨性Ⅲ类患者掩饰性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结果分析
    1.3.4 矫治前后模型测量结果分析
    1.3.5 骨性Ⅲ类矫治方法
    1.3.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三维CT成像在颅颌面硬组织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蒙古族正常成年男性颅颌面骨、软组织三维结构特征在整形修复中的研究[D]. 韩通拉嘎.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2]数字化正颌外科中Le Fort Ⅰ型骨切开术相关硬组织的三维头影测量研究[D]. 王祥伸. 吉林大学, 2021(01)
  • [3]成人骨性Ⅲ类偏颌患者上下颌硬组织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 王文丽.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人下颌骨撞击伤造成颞下颌关节间接损伤的三维有限元仿真模拟研究[D]. 黄君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5]正颌外科手术机器人视觉导航与轨迹规划[D]. 李倩倩. 山东大学, 2020
  • [6]基于颈椎锥形束CT影像分析的华东地区女性青少年骨龄评估模型研究[D]. 赵桢祺.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7]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成人颅颌面硬组织特征的CBCT研究[D]. 刘子洋.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8]颅颌面三维头影测量中解剖标志点定位新方法的建立及相关研究[D]. 周桂龙.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9]CKIP-1基因敲除小鼠颅颌面及全身重要组织和器官的表型初筛及组织学分析[D]. 胡奥.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10]成人骨性Ⅲ类掩饰性治疗前后牙颌三维方向变化的研究[D]. 田雅兰.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  

三维CT成像在颅颌面硬组织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