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高职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主要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清[1](2020)在《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利益相关者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文章对相关利益主体的相关性、面临的问题以及有效解决措施采用定性方法开展研究。一方面,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利益相关性、教育外部经济性和教育共生性等方面具有紧密和必然的关联性;另一方面,创新创业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才质量提升的重要衡量标准,可以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提供利益相关者更为紧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促进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体目标的多元化。

张慧[2](2020)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创业教育组织在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外力推动下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数量快速增长,但组织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质量的提升。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缺位是造成其质量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功能缺位致使组织目标模糊和零散,进一步导致组织行为低效和泛化,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与审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与价值。在异质性视阈下,探讨高职院校这个特殊场域中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问题是促进组织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基本前提。基于功能主义分析范式,将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进一步分解为功能实现方式和实现机理,文章整体遵循“客观功能(是什么?)—功能实现方式(怎么样?)—功能实现机理(为什么?)—功能实现路径(如何做?)”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为了探究出更科学合理的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本研究将组织功能定位于客观展现出来的实际结果,而非主观逻辑推导出来赋予组织的结果。据此,本研究选择案例研究方法,在实地调研典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基础上,具体运用三级编码、单案例分析和跨案例比较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的经验功能主义理论和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构建了“客观功能—社会实践(组织行为)—行为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社会实践也就是组织的行为方式,它决定和反映组织的客观功能,行为机理体现组织行为的内在规律和作用关系。因此,首先从调研的实证数据中提炼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究与分析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内在机理;最后,在厘清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逻辑的基础上,分析由于组织行动逻辑偏差和实践障碍导致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组织功能实现的优化路径。通过对调研数据的三级编码分析得出,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呈现出“决策实施功能”、“中介融通功能”、“类型强化功能”和“文化聚散功能”四项客观功能。其中,决策实施和中介融通是显功能,即组织有意安排而产生的作用;类型强化和文化聚散是潜功能,即组织无意安排,由组织行动间接、内隐地产生的作用。创业教育组织作为高职院校推动创业教育精细化发展的专门性组织,除了设计、实施和服务于创业教育发展;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去破解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之间的壁垒,推动专创融合发展;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行动,无形中强化与凸显了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化教育的特征;同时在行动中逐渐形成浓厚的高职创业文化氛围,并成为创业文化的认同者和传承者。实现上述四项功能,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主要采用“组织变革”、“融合策略选择”、“适应性联结”和“树立标志”的方式。从宏观层面的战略规划,到组织自身改革和具体的行为实践,再到创业教育文化孕育与认同的历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实践行动体现出从外围实践到专创融合的纵深推进过程、从局部试点到浸润体系的范围扩展、以及从具体实践到抽象升华的逻辑向度。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就是组织选择采用上述行为方式的原因,内在地体现了“资源赋能机理”、“规则调适机理”和“互动整合机理”。在内外部环境作用下,创业教育组织行动始终处于“理性化”和“反思性监控”的过程中,组织通过反复的实践行动形成自身,并通过组织行动再生产出行动条件;再生产的过程包含着意义、规范性要素和权利的交织与互动。具体而言,其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受到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的驱动与引导。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是典型的外部驱动型,创业教育经费投入和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推动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在短期内广泛实践;与此同时,组织行动受到行政权利和专家权利的共同影响。其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受到合法性秩序和表意性符码的规约与调适作用。政策导向是组织行动及其自我调控的风向标;高职创业教育理念和文化是组织行动及其行动调控的助力器。其三,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是互动整合过程中的适应性行为和特色化选择。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在“同级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和系统之间”的互动整合过程中,通过组织学习、联盟合作、互利共生等提升组织的适应性,而准确定位、组织竞争、文化认同等促进组织的特色化选择。基于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内在机理,推演出组织功能实现的行动逻辑。也就是说,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要想有效地发挥其功能,组织行动的驱动力应当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外部动力和内生动力共同推动;在多元交互网络中组织应当找到自己的适切位置,明确自身的功能和价值,挖掘并培育组织的优势与特色;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组织化”并非组织行动的目的,任何组织都是为了满足某种社会目的或需求,对于创业教育组织来说,创业教育理念逐渐融入高职教育系统的过程,正是组织功能得到全面、彻底实现的过程,组织本身则处于“去组织化”过程中。然而反观现实,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内生动力不足、互动整合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和模仿趋同现象、多元协同藩篱与组织行为异化等问题依然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理念先行—以点带面—错位发展—多元联动”的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王硕[3](2020)在《黑龙江省创业人才激励政策研究》文中认为2015年,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提出人才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创业人才就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为了使创业人才得到最好的发展,这就需要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创业人才激励政策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创业人才激励政策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要保障,创业人才激励政策可以调动人才对创业的积极性,也可以保证创业人才政策顺利的开展和实施。黑龙江省处于经济转型期,人才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创业人才成为重中之重。黑龙江省为创业人才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政府部门出台了很多创业人才激励政策,为黑龙江省的战略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重要的力量和贡献。以人力资本理论、过程激励理论以及熊彼特创新理论作为理论依据,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借鉴法等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创业人才激励政策的内容现状问题原因等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由于政策制定者素质参差不齐、政策制定前相关调研不充分、创业人才政策创新性不强以及不同政策部门之间协调不够等原因,导致黑龙江省创业人才激励政策“同质化”严重、创业人才引进政策内容针对性不强、创业人才奖励政策奖励力度不足、创业人才培育政策评判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同时借鉴以色列、美国、印度和国内部分省市的创业人才激励政策的先进经验做法,从建立差异化的创业人才激励政策、建立以业绩取向的物质分配政策、制定实施地方特色化的创业人才激励政策和建立创业人才政策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完善优化黑龙江省创业人才激励政策的对策建议。

张雅俐[4](2020)在《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加凸显了人才的重要作用,高校育人质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迎合时代浪潮,以课程改革为着力点抓紧实施双创教育是高校保持其社会中轴地位的明智之选。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双创教育有着内在契合,能否领会双创教育精神,抓住发展机遇,实现校际竞速的“弯道超车”,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以山西省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获取我省部分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我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基本覆盖,学生初步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各院校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参赛水平逐年提升;双创教师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部分高校设有双创教育基地,孵化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此同时,存在课程目标对象不明确、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形式类型单一,内容特色不鲜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课程实施中学生主动参与度较低,积极性不够高;课程评价重视不足、缺乏系统设计、未体现师生意志和第三方评价的问题。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问题、探明原因,对症下药。借鉴国内外双创教育课程的成功经验,以我省特有的晋商精神为文化核心,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提出我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的构建策略:明确教育对象,明晰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形成特色课程;统筹课程规划,强化课程实施;重视课程评价,完善评价体系,以期推动省内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双创教育模式,并将晋商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夏远[5](2020)在《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加强研究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大学生人力资本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是一个复杂的能力结构体,涉及到人力资本结构的多个维度,具体用哪些指标来衡量?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是如何形成的?当前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本文基于这些问题展开了相关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量化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了一套符合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特点及创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3个一级指标,创业动机、创业信心、创新激情等13个二级指标以及35个三级指标。其次,基于评价指标设计问卷量表并展开实际调研,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水平进行实证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分值较高,其中创新创业能力得分最高,创新精神的分值次之,创业意识的得分最低。再次,通过理论探讨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创业人力资本生成的内在机理,提出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与创业人力资本之间存在正相关作用的研究假设,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对创业人力资本产生了显着的正相关作用。最后,在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结果及结构方程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基于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个体层面和高校层面两个维度提出相应的研究启示。

洪志敏[6](2019)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等成为了时代的呼声。为了更好的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经济社会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而以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是以学生个人如何更好适应社会岗位需求为培养取向。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可以短期满足学生个人和社会的需要,但是从长远来看不能有效适应与时俱进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如何解决呢?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了答案:总理认为“双创”有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就业的发展,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是整个社会发展内在动力,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优化高职院校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亟待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核心任务提上议事日程,以适应新时代下社会经济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提出论题的原因,相关概念,研究思路和相应方法。第二部分论述提高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原因即历史必然性。分别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国家经济发展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历史必然;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必然要求;高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自我实现的必然要求;国家为高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等方面展开论述。第三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以问卷的形式对具体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找原因。第四部分“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根据上一章分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途径的研究。首先,明确树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其次,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第三,优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环境。

周云[7](2019)在《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部分。在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背景下,剖析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在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践平台等方面的现状,探究并分析已有成果,并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依托,选择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人才培养方案作为研究样本,结合我国目前与创业孵化相关政策环境,以教育生态为准则,采用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视角出发,探索应当如何科学的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并从实践角度出发来评估现有培养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阐明了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归纳了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本研究相概念;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对中外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剖析了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不足。最后本论文提出了关于创建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创业教育、创业训练、创业实战和创业指导在内的“四位一体”的系统化建设建议,即从教育生态系统视角出发,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从科技创新出发,构建创新驱动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从整体与长远发展考虑,构建科学、协调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创新理念和机制,保持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活力。本论文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以此来逐渐提升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提出具备可行性与科学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袁小涵[8](2019)在《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必然举措,也是我国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生动力。中职学校进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参与,共同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本文运用人力资本理论、三螺旋理论和协同理论,从福州市中职学校实际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福州市四所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重点的中等职业学校为例进行调查,分析当前福州市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现状,并得出当前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的问题:保障机制弱化、协同机制不力、约束机制松散和评价监督机制缺位。根据存在的现实问题展开探索性研究,探索出中职财经类协同创新水平提升的方式与路径。其中方式包括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校长负责、校内多部门联动协同培养;路径包括政府和企业深度参与中职育人全过程、校政企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的协同培养和共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最终构建出福州市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包括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协同机制、强化约束机制和实施评价监督机制。

付梦雪[9](2019)在《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本研究旨在医养结合背景下,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主线,初步构建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为高职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2.探索适合我国高职医学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最佳教学和实践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促进高职医学院校的创新性发展。方法1.在课题组前期课题“医养结合人才培养研究”与课题“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研究”方案基础上,结合本次研究目的,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头脑风暴、专家论证等方法进行创新型改良,初步构建“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试行标准及内容。2.采用抽签法整群抽取成都市某高职院校2016级医养结合试点班中的2个班级护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60人,按照“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教学运行及管理;对照组60人,按照常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组织教学;干预时间:高职护生在校的第一学年与第二学年。方案实施前后两组均采用中文版批判思维量表、自我导向学习评定量表、大学生创新能力自评量、大学生创业动机量表、主动性人格量表进行效果评价,干预后同时以试验组与对照组为代表对高职护生在校期间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获奖情况进行统计。统计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正态分布方差齐:两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方差不齐: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Mann-Whitney u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构建“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最终确定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基于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课程教学体系为主导,以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为载体,以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保障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质量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模块内容构成。2.“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试行结果共有120名高职护生完成全部资料收集。其中试验组60人,完成60人;对照组60人,完成60人。2.1高职护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比较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试验组高职护生批判思维总分及寻求真理、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求知欲、认知成熟度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组内比较:高职护生干预后批判思维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高职护生干预前后批判思维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高职护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比较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试验组高职护生自我导向学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组内比较:高职护生干预前后自我导向学习总分及学习意识、学习策略、学习行为、人际关系技能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高于干预前。对照组组内比较:高职护生干预前后学习意识、学习行为、学习评价及人际关系技能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高职护生的创新能力比较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试验组高职护生创新能力均值及各维度得分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组内比较,高职护生干预前后的创新能力均值及各维度得分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得分低于干预前。对照组组内比较,高职护生干预前后的创新能力均值及各维度得分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高职护生的创业动机比较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试验组高职护生创业动机总分及冒险敢为、自我实现、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组内比较,干预后高职护生创业动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高职护生干预前后创业动机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高职护生的主动人格比较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试验组高职护生主动人格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组内比较,干预后高职护生主动人格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高职护生干预前后主动人格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高职护生的创新创业比赛获奖情况统计干预后分别统计两组高职护生2016—2018年间创新创业比赛获奖情况。结果显示以试验组为代表的高职护生在创新创业比赛中的获奖情况,在获奖次数、获奖等级与奖项等级中均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1.“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护生的创新创业基本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2.“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我国高职医学院校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新思路,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促进了高职医学院校的创新性发展,且满足了社会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刘慧[10](2018)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探索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之一。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是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关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研究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状况,探索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不仅是为了强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的需要,更是为了完善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的需要。本文以案例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状况进行实地调查,提炼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进一步分析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形成机制,探索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这既是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状况的反思,也是通过经验总结的方式,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借鉴的一种探索。本文首先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进行了概述,采用文献法,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相关内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高职“双创”教育的表征;其次是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展示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现状,并进一步总结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分别是“三跨三化”及“新增长力1+3+5”发展理念、院校现代化治理、文理管工专业交融、立体化课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等特色;再次是分析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和深层机制,进一步分析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形成因素的独特性因素和共通性因素,论证了个体特色的可推广性。最后,提出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形成特色的基本对策。

二、高职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主要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职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主要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联性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奠定了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然关联性
    (二)教育外部经济性决定了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紧密关联性
    (三)教育共生性确定了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紧密关联性
二、利益相关者在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层面面临的问题
    (二)行业企业层面面临的问题
    (三)大学生层面面临的问题
    (四)政府层面面临的问题
三、利益相关者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措施
    (二)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措施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措施
    (四)政府和社会利益者的人才培养措施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外力推动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组织迅速兴起
        二、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组织定位不清与行动低效
        三、异质性视阈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缺位
    第二节 核心概念
        一、创业教育
        二、创业教育组织
        三、功能及功能实现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选择
        一、研究目的
        二、案例研究方法
    第二节 分析框架设计与构建
        一、经验功能主义理论及其分析范式
        二、结构化理论之结构二重性原理
        三、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数据收集与方法
        三、数据分析与流程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
    第一节 数据情况与编码过程
        一、数据概述
        二、三级编码过程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阐释
        一、决策实施功能:专人专事推动高职创业教育精细化发展
        二、中介融通功能:打破高职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间的壁垒
        三、类型强化功能:产教融合进程中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四、文化聚散功能:促进高职院校创业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各功能的关系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综合表征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循环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实现方式
    第一节 数据分析过程
        一、单案例分析
        二、跨案例比较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方式分析
        一、组织变革:新建、转型与重构
        二、融合策略选择:纽带牵引、另起炉灶、深度介入
        三、适应性联结:移植与改造、淬炼与强化、嫁接与统整、转化与运用
        四、树立标志:从“占有场域”到“质量取胜”,再到“文化认同”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方式间的关系
        一、组织功能及其实现方式的对应关系
        二、组织功能及其实现方式的层次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实现机理
    第一节 资源赋能机理:高职场域中的配置性资源与权威性资源协调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配置性资源供给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权威性资源供给
        三、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资源驱动与引导作用
    第二节 规则调适机理:合法性秩序与表意符码的双重作用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合法性秩序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表意符码
        三、合法性秩序与表意符码对组织行为的双重作用
    第三节 互动整合机理:组织同级之间及其与高职系统的作用关系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与同级组织间的互动整合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与高职系统间的互动整合
        三、互动整合中组织的适应性行为与特色化选择
    第四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机理的整合模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
    第一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行动逻辑
        一、从“政府引导”向“外推内生”的协同动力机制过渡
        二、组织在多元交互网络中的“功能定位”与“特色生成”
        三、从“组织化”到“去组织化”的创业教育理念融入过程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困境分析
        一、内生动力不足阻碍组织持续行动和功能扩展
        二、互动整合过程中的路径依赖与模仿趋同现象
        三、组织边界造成多元协同藩篱与组织行为异化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优化路径
        一、理念先行:强化技术创新创业为核心的高职创业教育研究
        二、以点带面:加快软件建设带动高职创业教育组织有效行动
        三、错位发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适应性提升与特色培育
        四、多元联动:构建政校行企协同互动的生态系统与治理格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访谈提纲(教师卷)
附录 B:访谈提纲(学生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黑龙江省创业人才激励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1.5.1 研究路线
        1.5.2 创新点
2 创业人才激励政策基础理论
    2.1 创业人才及激励政策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创业
        2.1.2 创业人才
        2.1.3 激励政策
    2.2 创业人才激励政策的相关理论
        2.2.1 过程激励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熊彼特创新理论
        2.2.4 费罗姆的期望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创业人才激励政策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创业人才激励政策现状
        3.1.1 现有创业人才激励政策分类
        3.1.2 科技创业人才引进政策
        3.1.3 创业人才奖励政策
        3.1.4 创业人才培育政策
    3.2 黑龙江省创业人才激励政策存在的问题
        3.2.1 创业人才激励政策“同质化”严重
        3.2.2 创业人才引进政策内容针对性不强
        3.2.3 创业人才奖励政策奖励力度不足
        3.2.4 创业人才培育政策评判标准不统一
    3.3 黑龙江省创业人才激励政策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3.3.1 政策制定者素质参差不齐
        3.3.2 政策制定前相关调研不充分
        3.3.3 创业人才政策创新不强
        3.3.4 不同政策制定部门之间协调不够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创业人才激励政策经验借鉴
    4.1 国外创业人才激励政策经验
        4.1.1 芝加哥创业人才招募和引进政策
        4.1.2 以色列创业人才引进和就业指导政策
        4.1.3 印度创业人才培育和奖励政策
    4.2 国内其他省份创业人才激励政策经验
        4.2.1 广东省创业人才奖励政策
        4.2.2 江苏省创业人才培育和奖励政策
        4.2.3 浙江省创业人才引进和服务保障政策
    4.3 国内外创业人才激励政策的启示
        4.3.1 高层次创业人才培育政策针对性强
        4.3.2 创业人才奖励政策精准
        4.3.3 创业人才引进政策力度大
        4.3.4 创业人才服务保障政策全面细致
    4.4 本章小结
5 优化黑龙江省创业人才激励政策建议
    5.1 建立差异化的创业人才激励政策
        5.1.1 针对于不同层次创业人才给予不同的激励政策
        5.1.2 建立以业绩取向的物质分配政策
        5.1.3 制定实施地方特色化的创业人才激励政策
    5.2 完善创业人才引进政策
        5.2.1 加强创业人才引进政策的科学性
        5.2.2 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模式
        5.2.3 灵活实施“头雁计划”
    5.3 进一步创新人才奖励政策
        5.3.1 完善创业人才奖励办法
        5.3.2 扩大奖励优惠政策覆盖面
        5.3.3 提高创业人才奖励政策标准
    5.4 建立创业人才政策评估机制
        5.4.1 建立创业人才政策评价指标
        5.4.2 引入第三方评估
        5.4.3 深化创业人才政策目标责任考核
        5.4.4 加强创业人才政策落实监督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调查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双创教育
        1.5.2 双创教育课程
        1.5.3 高职院校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经验介绍
    2.1 国内外双创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2.1.1 相关文献数据总览
        2.1.2 相关文献内容述评
    2.2 国内外双创教育课程概况
        2.2.1 双创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课程概况
        2.2.2 国内外双创教育课程典型经验
第三章 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现状、问题及原因
    3.1 调查的情况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2 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现状
        3.2.1 双创教育课程基本覆盖,学生初步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知识
        3.2.2 高职院校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参赛水平逐年提升
        3.2.3 双创教师积极参加师资培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3.2.4 部分高职院校设有双创教育基地,积极孵化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3.3 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3.3.1 课程目标对象不明确、缺乏针对性
        3.3.2 课程设置形式类型单一、内容特色不鲜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3.3.3 课程实施中学生主动参与度较低,积极性不够高
        3.3.4 课程评价重视不足、缺乏系统设计、未充分体现师生意志及第三方评价
    3.4 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问题的原因
        3.4.1 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到位
        3.4.2 双创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认识缺位
        3.4.3 双创教育教材缺失、老旧
        3.4.4 双创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3.4.5 双创平台实际使用率较低
        3.4.6 双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较低
        3.4.7 双创教育管理机构职能缺失
第四章 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策略
    4.1 明确教育对象,明晰培养目标
    4.2 优化课程内容,形成特色课程
        4.2.1 优化双创教育课程内容
        4.2.2 形成基于专业的双创教育课程
        4.2.3 形成依托模块化的双创教育课程
        4.2.4 形成强调“拓展与参与”的双创教育课程
        4.2.5 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双创教育课程
    4.3 统筹课程规划,强化课程实施
        4.3.1 强化双创师资配备
        4.3.2 创新双创教育课程教材
        4.3.3 合理安排双创教育课程时间
        4.3.4 改革双创教育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
        4.3.5 加大双创教育平台建设
        4.3.6 充分开发双创教育课程资源
        4.3.7 完善双创教育相关管理机构职能
    4.4 重视课程评价,完善评价体系
        4.4.1 贯彻课程评价原则
        4.4.2 明确课程评价主体
        4.4.3 细化课程评价指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研究型高校
        1.2.2 大学生创业
        1.2.3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
    1.3 研究路径
        1.3.1 研究问题及内容构成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相关研究综述
        2.1.1 研究型大学
        2.1.2 创业教育
        2.1.3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
    2.2 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人力资本理论
        2.3.2 Timmons创业过程理论
        2.3.3 素质冰山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的建构
    3.1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要素的筛选
        3.1.1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解读的关键要素筛选
        3.1.2 通过文献筛选的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要素
        3.1.3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的关键要素筛选
        3.1.4 基于德尔菲法筛选的评价指标要素
        3.1.5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指标的构建
    3.2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量表
        3.2.1 量表的设计思路
        3.2.2 评价指标要素分析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4 问卷预测试的基本情况
    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3.3.1 量表的效度检验与因子提取
        3.3.2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量表的信度检验
    3.4 验证性因子分析及指标重构
    3.5 本章小结
4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水平的评价
    4.1 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
        4.1.1 层次分析法的运用原理
        4.1.2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4.2 模糊综合评价
        4.2.1 数据来源及抽样方案
        4.2.2 评价过程
        4.2.3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结果分析
    4.3 样本数据的差异性分析
    4.4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4.1 主要问题
        4.4.2 原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创业人力资本形成机理
    5.1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形成的机理
        5.1.1 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逻辑
        5.1.2 专业能力形成的内在逻辑
        5.1.3 大学生创业能力形成的机理
    5.2 专业能力与创业人力资本关系的检验
        5.2.1 结构方程模型
        5.2.2 专业能力与创业人力资本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5.2.3 模型结果的理论分析
        5.2.4 模型反映的问题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启示
        6.3.1 个体层面
        6.3.2 高校层面
    6.4 研究不足及展望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录B 行为事件访谈提纲和专家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 相关文献综述
        (一)选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分析
        (二)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三)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 核心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
        (二)高职院校
        (三)创新能力
        (四)创业能力
第一章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历史必然性
    一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 国家经济发展是高职学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历史必然
        (一)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高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自我实现的必然
    三 国家为高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一)我国创新创业政策历史演变
        (二)创新创业政策实施情况
第二章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情况的调查过程
    二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学生创新创业认知的调查分析
        (二)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对创新创业环境的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理念存在偏差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环境缺乏有力支撑
第三章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 明确树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定标准提质量
    二 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一)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师资优结构
        (二)完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抓课程固根基
        (三)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平台体系建设、建基地树样板
        (四)完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评价体系
    三 优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环境
        (一)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释放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活力
        (二)发挥企业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主体性作用
        (三)优化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四)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校园文化
        (五)营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积极家庭文化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已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创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
        二、创业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节 本研究运用的相关理论模型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教育生态理论
        三、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
        四、麻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
第三章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生成背景和基本概况
    第二节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与特征分析
    第三节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第四节 应用情况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及克服的障碍
        一、主要创新点
        二、克服的障碍
    第六节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一、理论建设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要素缺失
        二、思想认识不清,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定位不均衡
        三、要素联动受限,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内部与外部相互割裂
        四、忽视科技创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割裂
第四章 改进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从教育生态系统视角出发,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从整体与长远发展考虑,构建科学、协调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三、创新理念和机制,保持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活力
    四、从科技创新出发,构建创新驱动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之处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二、国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创新与创新教育
        二、创业与创业教育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
        四、协同培养
    第二节 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构成要素
        一、政府
        二、中职学校
        三、行业企业
        四、学生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三螺旋理论
        三、协同理论
第二章 福州市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现状分析
    第一节 福州市中职学校基本情况
    第二节 福州市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情况
    第三节 福州市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章 福州市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问题分析
    第一节 保障机制弱化
        一、法律政策保障不完善
        二、资金保障差异化且不足
        三、缺乏协同专业运作平台
    第二节 协同机制不力
        一、校校协同不力
        二、校企协同不力
    第三节 约束机制松散
        一、缺乏对中职学校的约束机制
        二、缺乏对企业的约束机制
        三、缺乏对学生的约束机制
    第四节 评价监督机制缺位
第四章 提升福州市中职财经类协同创新水平的方式与路径
    第一节 提升中职财经类协同创新水平的方式
        一、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培养
        二、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
        三、校长负责、校内多部门联动培养
    第二节 提升中职财经类协同创新水平的路径
        一、政府、企业深度参与中职育人全过程
        二、共建共享教育资源
        三、师资队伍协同培养
        四、共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第五章 福州市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构建
    第一节 完善保障机制
        一、法律政策和政府计划保障
        二、统筹服务、资金与人力资源保障
        三、搭建创新创业专业运作平台
    第二节 建立协同机制
        一、中职学校主动融入协同机制运行
        二、企业担当起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责任
    第三节 强化约束机制
        一、加强对中职学校的约束
        二、加强对企业的约束
        三、加强对学生的约束
    第四节 实施评价监督机制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对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创新创业教育在医养结合人才培养的优势
        (三)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点和切入点
        (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高职院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有利于缓解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医养结合人才
        (二)创新创业教育
        (三)高等职业教育
        (四)人才培养体系
        (五)实践教学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一)起源与发展
        (二)概念
    二、创新创业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 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前期基础
    二、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内涵
    三、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三)合作教育理论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路径
    五、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三全三重”和“四个一”原则
        (三)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原则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五)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原则
        (六)引进与改革相结合原则
        (七)可行性原则
    六、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法
    七、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构成要素
        (一)培养目标
        (二)教学体系
        (三)保障体系
    八、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内容
        (一)明确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二)建立多维、立体、结构化明确的课程体系
        (三)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第四部分 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试行
    一、研究对象
        (一)纳入标准
        (二)排除标准
        (三)剔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的确定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实施
    四、研究指标与工具
    五、质量控制
        (一)教学团队
        (二)资料收集
        (三)数据整理
    六、统计方法
第五部分 研究结果
    一、两组资料回收与剔除情况
    二、两组护生的基线资料比较
        (一)两组护生的一般资料比较
        (二)干预前两组护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比较
        (三)干预前两组护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比较
        (四)干预前两组护生的创新能力比较
        (五)干预前两组护生的创业动机比较
        (六)干预前两组护生的主动人格得分比较
    三、干预后两组护生的批判思维得分比较
        (一)干预后两组护生的批判思维得分比较
        (二)干预前后试验组护生的批判思维得分比较
        (三)干预前后对照组护生的批判思维得分比较
    四、干预后两组护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比较
        (一)干预后两组护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比较
        (二)干预前后试验组护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比较
        (三)干预前后对照组护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比较
    五、干预后两组护生的创新能力比较
        (一)干预后两组护生的创新能力比较
        (二)干预前后试验组护生的创新能力比较
        (三)干预前后对照组护生的创新能力比较
    六、干预后两组护生的创业动机比较
        (一)干预后两组护生的创业动机比较
        (二)干预前后试验组护生的创业动机比较
        (三)干预前后对照组护生的创业动机比较
    七、干预后两组护生的主动人格得分比较
        (一)干预后两组护生的主动人格得分比较
        (二)干预前后试验组护生的主动人格得分比较
        (三)干预前后对照组护生的主动人格得分比较
    八、干预后两组护生的创新创业比赛获奖情况统计
第六部分 研究讨论及结论
    一、研究讨论
        (一)利于培养医养结合方向护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提升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三)提高护生创新能力
        (四)激发护生创业动机形成
        (五)促进护生主动性人格发展
    二、研究结论
        (一)构建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
        (二)“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可提高高职护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与能力
第七部分 研究局限及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探索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对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科学认识
    第一节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内涵
    第三节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表征
第三章 关于宁职院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整体设计
    第二节 实施调查
第四章 宁职院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探索
    第一节 宁职院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背景概述
    第二节 宁职院创新创业教育之理念特色
    第三节 宁职院创新创业教育之治理结构特色
    第四节 宁职院创新创业教育之教育实施特色
    第五节 宁职院创新创业教育之创新创业文化特色
第五章 宁职院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形成机制及其可推广性分析
    第一节 宁职院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形成机制分析
    第二节 宁职院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可推广性分析
    第三节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访谈提纲
致谢

四、高职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主要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 李建清.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11)
  •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 张慧. 天津大学, 2020(01)
  • [3]黑龙江省创业人才激励政策研究[D]. 王硕.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1)
  • [4]山西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 张雅俐. 山西大学, 2020(01)
  • [5]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研究[D]. 夏远.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6]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D]. 洪志敏.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6)
  • [7]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周云.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8]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D]. 袁小涵.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医养结合创新创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 付梦雪.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探索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刘慧. 厦门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高等职业教育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