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防火墙安全技术分析

互联网防火墙安全技术分析

一、Internet上防火墙的安全技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戴斯达[1](2021)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标识认证协议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融合各种异构地面网络以及天基骨干网,以解决传统网络存在的覆盖面窄、范围受限等问题,其时延高、信道高度暴露、资源受限、间歇连通等特性为接入认证带来了诸多挑战,导致传统接入认证方案难以适用于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当前针对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特性设计的接入认证方案大多将天基节点如卫星作为透明的认证报文转发节点,由地面控制中心对用户的接入请求进行集中式的认证。这一机制虽实现简单、成熟、便于管理,但是却导致用户接入时延高、存在单点失效问题,难以保障可用性和可靠性等。而现有接入卫星侧直接认证方案则侧重于依赖地面控制中心实现快速重认证,难以实现用户群预认证、身份权限管理以及服务质量保障。为此,本文围绕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中的接入认证机制开展了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传统集中式接入认证存在的高时延及单点瓶颈问题,提出了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标识认证协议模型,将认证功能前移至接入卫星,使得每个卫星接入节点都有了认证和鉴权能力,并基于该模型设计了一个基于公私钥的匿名双向认证方案,保证用户隐私,提供加密通信;(2)针对用户身份权限分布式控制以及管理问题,提出了基于身份的权限控制机制,基于用户标识提供不同等级的服务,解决了在接入卫星侧管理用户权限的功能,同时也为移动的终端用户群的快速切换预认证奠定基础;(3)针对终端用户频繁切换接入点而导致服务连续性和安全性无法保证的问题,提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快速重认证机制,利用卫星节点相对运动可预测的特性构建星座图执行预认证,预先将上下文转移到下一个接入节点,从而实现快速切换,保证会话连续性;(4)构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标识认证原型系统,评估了原型系统的认证并发量、接入性能和切换性能,结果表明原型系统在认证并发量、初始接入以及快速重认证等方面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何雨[2](2019)在《面向变量安全操作协议的家用防火墙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物联网技术深入家庭生活已经是当前时代不可阻挡的趋势。然而,人们在追逐家庭网络设备功能多样性的同时,却使家庭网络的组成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存在家庭智能设备的网络协议体系种类繁多、标准规则不统一、功能性大于安全性的现状,家庭安全网络设备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中。为了满足兼容一致、精简高效的家庭网络安全设备的需求,本文进行了一种面向变量安全操作协议的家用防火墙的研究与设计,采用在应用层能够兼容底层设备通信协议的变量安全操作协议作为家庭网络设备控制载体,精简家庭网关设备搭建家用级别的网络防火墙,针对网络协议进行数据包过滤,安全性检查等安全操作。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结合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发展现状对面向变量安全操作协议的家用防火墙进行功能需求分析和性能需求分析,结合指标量化提出家用防火墙的整体设计方案,同时对课题研究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剖析。(2)根据家用防火墙的整体设计方案,对家庭网关进行了硬件部分的设计。其中包含对主控部分的模块、变量安全操作协议的协调器和家庭设备网络节点进行了电路原理图设计、PCB设计以及实现制板。(3)结合家用防火墙的整体设计方案与硬件部分的设计,提出软件部分设计方案。通过实现家庭设备控制网络的变量安全操作协议体系,设备端到控制端之间的协议通信,改进在以RT5350F为载体的Linux网关中的Netfilter/Iptables框架,构筑家庭环境下的网络防火墙,重构规则管理模块,自定义匹配条件,完成LuCI框架下的防火墙管理界面的设计,涵盖用户管理、端口过滤、传输控制、用户自定义等功能。测试结果表明,兼容型变量安全操作协议的资源占比相比同环境下的协议体系降低5.7%,响应率提高2.0%,而家用防火墙web端的平均响应时延为96 ms,平均错误率0.13%,用户等待时延176 ms,满足预期的设计要求,可以作为家庭设备网络体系下兼容一致,精简高效的安全设备网络体系。本文的研究工作对家用条件下的多协议体系安全网关应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詹晗[3](2017)在《基于OpenStack的云平台网络安全架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网络安全是互联网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云计算终将占领未来的服务器市场,同时云的安全性需求也日益增加。如今市场上的云计算产品,少数是由大型的互联网公司自主研发自己的闭源云产品,如亚马逊、阿里云等;多数则是共同开发开源云计算产品,而开源云计算平台中最具代表性就是OpenStack。OpenStack的网络组件neutron本身提供了位于网络边界、控制进出网络的数据流、安装在云平台集群的网络节点上面的主防火墙——高级服务FWaaS;以及位于云平台集群计算节点上的分布式防火墙——安全组(Security Group);然而这些组件的底层都是基于Linux IPtables和Linux系统中的命名空间来控制进出相应虚拟机或者租户网络的网络包,而Linux中纯虚拟化系统实现的安全组件的性能较差,难以满足市场上的业务需求。目前,市场上的云安全产品仍然很少,且尚未发展成熟,所以大多数的数据中心的云平台网络安全方案的设计仍然是以硬件设备为主,软件设备为辅来构建的。为了满足各类型企业对私有云网络安全性的迫切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OpenStack私有云平台的网络安全架构设计。本文的重点将分为以下四部分:首先将介绍云网络安全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然后介绍虚拟网络实现原理,OpenStack的基本网络架构特性,以及云计算平台上网络的数据流量走向;介绍OpenStack的虚拟网络组件neutron与SDN对接的工作原理;研究OpenStack所提供的网络安全组件安全组和防火墙的原理及应用;接下来将设计一个OpenStack接入SDN,添加硬件的网络安全设备后的云平台数据中心的整体网络架构图,详细介绍各个网络安全设备接入云平台的接入方案;最后将测试整个架构的一些安全设备的功能是否实现,并探讨此方案中数据中心网络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对该系统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刘忠明[4](2013)在《防火墙在校园网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也随之不断的扩展,由于互联网信息量越来越大,拓扑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因而其所遗留下来的网络漏洞也就越来越多。这给网络黑客和互联网非法用户提供了入侵和攻击的机会,这就使得我们的网络信息安全收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无论是在网络使用的任何时期、任何阶段,数据传输、信息交换的任何路径、任何节点,都十分需要我们对网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的保护。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应用系统活跃在校园网上,由此而构成了极为复杂和庞大的信息系统。因此也存在着与互联网同样的网络安全威胁。在校园网络中,所有的小的服务器群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主要包括DNS、虚拟主机、FTP、点击PT、信息门户以及邮件服务等。校园网由不同的路径分别接入了教育网、移动网、电信网和党政网。但是随着同学们对信息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校园网络出口的带宽也必须随之加大,应用服务系统逐渐增多,校园网用户数烈剧上升,网络的安全问题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本文就是从校园网络信息的安全角度出发,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特征、网络所带来的安全威胁以及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着手,介绍了该领域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接着,从防火墙的基本概念及特征出发,着重介绍了防火墙的体系架构、部署和使用配置。此外,本文还针对某高校网络运行的现行情况以及防火墙的当前使用状态为例,从实际例子中阐述了防火墙在校园网络当中的应用,同时也证明了防火墙在互联网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实际防护效果。最后以包过滤技术防火墙的原理为基础,针对该校校园网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设计出与之对应的防火墙,并将重新配置后的防火墙投入小范围局域网进行使用与效果测试,通过讨论和实践验证,所设计的防火墙系统能够对企业的网络安全起到重要的防护作用,减少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因素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影响,对该校现行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得到了初步有效地解决,防火墙整体运行状态较为稳定,效果较好!

陈颢[5](2012)在《蜜罐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网络在当今世界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并在水电、交通运输及其各个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为它已经成为像电力等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越来越深的了解计算机网络,就会知道对知识网络和网络的不断袭击,网络的扩张已经带来更多的信息和网络的不安全,这严重威胁到网络安全。有效保护计算机系统或网络是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它涉及到很多技术来保护网络安全的攻击,攻击网络攻击者的技术水平,加密和认证技术,防火墙,数据,技术,防病毒,入侵检测技术,这些技术都是被动的保护系统。信息时代需要从被动防御向主动防御的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所以对蜜罐技术的网络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蜜罐深入了解黑客和有效的手段,水平的网络安全。本文讨论了蜜罐与蜜蜜罐网高级形式,工作原理和具体的。首先,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攻击类型,方法,和一个新的网络安全技术解决方案的蜜罐。其次,详细讨论的蜜罐在内,现有的蜜罐系统的研究现状比较分类的蜜罐叙述了蜂蜜网;这种工作模式,数据的收集和数据控制。本文还讨论了利用DTK开源工具包进行蜜罐设计及其应用,并实践了Telnet服务的实例应用。测试结果显示蜜罐技术已经安全员黑客和病毒的有效工具,有特殊配置的蜜罐蠕虫攻击前后的比较,可以发现蠕虫病毒系统注册表文件的详细数据包,通过详细信息可以发现嗅探器、蠕虫病毒侵入。

闫韬[6](2012)在《物联网隐私保护及密钥管理机制中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联网的安全特征体现了感知信息的多样性、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应用需求的多样性,给安全研究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本文围绕着物联网隐私保护及密钥管理机制中关键的安全问题,以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部分的研究为主线,考虑感知层安全问题、网络层安全问题和应用层不同业务中的安全问题,旨在进一步完善与建立更安全、更高效的物联网安全体系,制定更多能满足不同实际应用需求的具体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当前国内外通用的物联网架构体系,分析并提出了物联网安全体系。为构建整个物联网安全架构,需要分别考虑感知层如传感器网络与传统网络结合产生的安全问题等,网络层如物联网感知节点数量庞大带来的海量数据传输而可能引起的网络拥塞和拒绝服务攻击等,应用层如物联网业务中的安全场景、业务系统的安全机制等。2.基于物联网提出了一种安全的移动RFID框架体系,即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使用像RFID阅读器这样的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服务的移动RFID架构,并从RFID部署方面引入了隐私以及威胁的相关问题。在我们的模型中,即使敌手窃听到标签和阅读器之间的通信,也并不能获得用户对象的信息,不能跟踪到特定标签所有者的位置。3.在一种使用移动RFID读写设备和无线网络进行协作的新的服务体系下给出了一种可以保护个人隐私的基于可信第三方的移动RFID安全协议下的方案。该方案基于一种可信的第三方密钥管理协议,保证了数据的隐私,防止重放攻击的威胁,防止伪造攻击,同时具有前向安全性。4.指出了一个托管的基于证书的密钥管理协议的不足,设计了物联网中的一种的基于证书的安全密钥管理协议。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证书的相互认证和会话密钥交换密钥管理协议。该协议是传统的基于证书密钥管理协议的改进版本,较之后者更为有效,因为它需要较少的信息量,并且只有一个会话密钥。而且,该协议提供了一种防篡改、防干扰的新的方法,同时在设计时也考虑了无线传感器节点的低计算能力以及无线网络的低带宽的问题,具有不可伪造以及计算复杂度低等优势。

刘涛[7](2011)在《网络恶意流入侵检测和清洗技术的分析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应用日益深入,国内各大运营商对防范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越来越重视。目前国内运营商均已成为全业务运营服务提供者,如何可运营可管理的安全问题,是解决信息发展的重大问题。业务的不断扩展,使增值支撑系统成为一个全业务互通应用体系,其中增值业务平台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正常持续运行尤为重要。本论文针对某运营商在线的GSM综合增值业务平台运营现状,指出其网络目前存在的安全问题,依据实例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因素,同时提出了增值业务平台系统入侵检测和流量清洗的建设应用方案,通过改造当前增值业务平台网络结构,处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互访流量,消除了多种彼此攻击的异常流量,实现了对该平台网络运行业务状态和数据安全状态的有效监测管理。该项工作弥补了由于防火墙功能和性能不足造成的对Dos/DDos攻击流量无法控制,拥塞防火墙的上行链路带宽现象,达到了运营商对网络可运营可管理的要求,并在后续的实际应用中验证了该项工作的有效性。

姜坚[8](2009)在《基于特征行为阻断的可容忍木马入侵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在社会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出于各种目的而出现的恶意程序对网络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其中,木马所占的比例最高,利用木马进行网络犯罪的事件层出不穷,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如何有效地遏制木马已成为网络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在深入研究木马基本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对木马做了分类,通过对其基本行为的分析研究,提取出木马各自关键的特征行为,并详细研究了实现这些特征行为所采用的相关技术;提出了基于特征行为阻断的反木马策略,通过对木马的特征行为的实时监控和阻断,使得木马程序的关键功能模块失去作用,进而使木马程序整体失去功用;阐述了系统服务调度表和NDIS结构的基本原理,详细分析了挂钩系统服务调度表技术和NDIS中间驱动程序网络数据包拦截技术的难点和解决方法;在Windows 2000系统上构建了基于木马特征行为阻断的防御体系,详细阐述了其中各模块的功能、技术实现以及特征行为的阻断策略,并完成了对系统的测试和评价。

廖庆伟[9](2008)在《防火墙过滤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成为每一个网络用户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一旦网络安全问题发生,通常会带来严重后果。作为网络安全技术之一的防火墙系统的建立,是信息安全建设的重要一环。本论文首先从现实着手,对网络中的安全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应用防火墙技术来解决这些安全问题。接着介绍目前的防火墙技术,分析讨论了包过滤型、应用网关型、代理服务型防火墙的技术,对它们的运行和实现加以研究。最后,着重于包过滤技术,针对近年来来自内部网络的攻击数量明显增加这一现状,结合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本质与要求,对包过滤防火墙这一传统的防火墙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与改进,提出一种充分利用现有技术与实验条件的包过滤防火墙系统的设计方案,即在保留传统网络边界防火墙的同时,设计一种驻留在内部网络终端的主机防火墙,将防火墙延伸到内部网络的终端,从而有效防范来自网络内部的非法访问与恶意破坏。

杜剑峰[10](2007)在《基于网络处理器的IPv6硬件防火墙控制平面程序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节点数量急剧增加,为解决网络地址紧张的问题并增强网络数据的安全性,采用新的IP协议IPv6替代现有的IPv4协议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防火墙作为互联网上的重要设备之一,也要随着网络从IPv4向IPv6过渡而相应改变。新一代防火墙系统不仅应该能更好地保护防火墙后面内部网络的安全,而且应该具有更为优良的整体性能。本文以作者参与的“基于网络处理器技术的IPv6硬件防火墙”项目作为论文编写的依据。详细介绍了防火墙技术发展趋势和IPv6协议特点,结合网络处理器的突出特点和IXA(Intel Internet Exchange)架构,提出开发兼容IPv4/IPv6双协议的高性能防火墙的方案并详细介绍了控制平面是如何实现的。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本文第二章)介绍课题所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包括防火墙,网络处理器,IPv6等等,介绍其定义、发展史以及现状,为论文后续设计部分做知识铺垫。第二部分(本文第三章)进入课题设计部分的介绍。由总体设计开始,描述本课题防火墙的硬件结构、软件层次、总流程、微引擎上任务分配。第三部分(本文第四、第五章)详细叙述作者在本课题中所承担的工作。第四章是控制平面的设计。第五章是控制平面的实现。第四部分(本文第六章)是防火墙系统的测试。第五部分(本文第七章)对全文作了一个总结,总结了本系统的特点,指出了系统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以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通过防火墙项目的开发,我们可以发现,网络处理器将硬件的高性能和软件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防火墙的性能,而且加快了防火墙的开发。因此网络处理器平台是开发千兆防火墙的最好选择。

二、Internet上防火墙的安全技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ternet上防火墙的安全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标识认证协议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二层接入认证架构
        1.2.2 三层接入认证架构
        1.2.3 星地认证
        1.2.4 切换认证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标识认证关键技术分析
    2.1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概述
        2.1.1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特点分析
        2.1.2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安全分析
    2.2 天地一体化标识网络架构
    2.3 标识认证问题分析
        2.3.1 存在的问题
        2.3.2 解决思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标识映射网络的接入认证系统需求分析
    3.1 引言
    3.2 系统场景模型
    3.3 安全需求分析
    3.4 卫星存储架构设计
        3.4.1 总体架构设计
        3.4.2 数据同步方式
    3.5 低时延网络匿名接入方案
        3.5.1 系统初始化
        3.5.2 用户注册阶段
        3.5.3 用户接入认证阶段
    3.6 快速切换和重认证机制
        3.6.1 低速移动的终端用户
        3.6.2 异常接入的终端用户
    3.7 安全性分析
    3.8 基于身份的权限控制
        3.8.1 关键技术背景研究
        3.8.2 ACL规则和ACL流表项设计
        3.8.3 身份权限控制更新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标识映射网络的接入认证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
    4.1 系统设计概要
        4.1.1 系统协议框架
        4.1.2 系统功能分析
    4.2 系统详细设计
        4.2.1 UTA设备的功能设计
        4.2.2 用户终端节点功能设计
        4.2.3 低轨接入认证节点功能设计
        4.2.4 NCC节点功能设计
    4.3 性能分析
        4.3.1 通信开销
        4.3.2 计算开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标识认证功能测试
    5.1 测试环境及配置
        5.1.1 认证并发量与初始接入测试环境配置
        5.1.2 切换及重认证测试环境配置
    5.2 系统性能测试及对比分析
        5.2.1 认证并发量
        5.2.2 初始接入性能测试
        5.2.3 低速用户星间切换时延
        5.2.4 异常接入用户星间切换时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面向变量安全操作协议的家用防火墙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家庭设备网络现状分析
        1.2.2 家用防火墙发展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分析
    2.1 家用防火墙需求分析
        2.1.1 家庭设备网络体系架构
        2.1.2 家用防火墙功能需求
        2.1.3 家用防火墙性能需求
    2.2 总体方案设计
    2.3 关键技术分析
        2.3.1 Basic RF技术
        2.3.2 Contiki-6LoWPAN技术
        2.3.3 Nefilter/Iptables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家用防火墙硬件设计
    3.1 硬件设计方案
    3.2 家用防火墙硬件整体设计
    3.3 家用防火墙网关硬件设计
    3.4 变量安全操作协议硬件设计
        3.4.1 Basic RF射频协调器设计
        3.4.2 变量安全操作协议节点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家用防火墙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总体方案方案
    4.2 变量安全操作协议软件设计
        4.2.1 IAR Embedded开发环境搭建
        4.2.2 变量安全操作协议软件设计
    4.3 基于Netfilter/Iptables框架的防火墙软件设计
        4.3.1 Netfilter/Iptables配置环境
        4.3.2 Netfilter框架下Iptables针对家用防火墙的改进
        4.3.3 防火墙规则管理功能设计
        4.3.4 防火墙包过滤功能设计
    4.4 家用防火墙web管理端设计
        4.4.1 防火墙管理模块设计
        4.4.2 端口转发模块设计
        4.4.3 传输控制模块设计
        4.4.4 用户自定义规则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试验证与分析
    5.1 测试平台搭建
    5.2 功能测试
        5.2.1 变量安全操作协议通信功能测试
        5.2.2 变量安全操作协议兼容6LoWPAN测试
        5.2.3 家用防火墙功能测试
    5.3 性能测试
        5.3.1 资源占用测试
        5.3.2 响应率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3)基于OpenStack的云平台网络安全架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云计算网络安全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结构和内容
第2章 云计算网络虚拟化原理
    2.1 网络虚拟化技术
        2.1.1 TUN/TAP设备
        2.1.2 Linux VETH设备
        2.1.3 Linux Bridge设备
        2.1.4 OVS Bridge设备
        2.1.5 OVS Patch设备
        2.1.6 IPtables
        2.1.7 Linux Namespace
    2.2 Open Stack中的网络虚拟化设备
    2.3 云计算中的网络虚拟化实现原理
        2.3.1 Nova-network实现的dhcp Flat网络
        2.3.2 Nova-network实现的VLAN网络
        2.3.3 Neutron实现的VLAN网络
        2.3.4 Neutron实现的VXLAN/GRE网络
    2.4 Open Stack中安全组件实现原理
        2.4.1 Neutron实现的安全组(security group)
        2.4.2 Neutron实现的防火墙高级服务(FWaa S)
        2.4.3 安全组与防火墙对比总结
    2.5 Open Stack与SDN对接的实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云平台网络安全方案设计
    3.1 云平台网络安全需求分析
        3.1.1 云平台方面的安全需求
        3.1.2 租户方面的安全需求
        3.1.3 管理运维方面的需求
    3.2 网络安全架构设计
    3.3 网络安全设备接入方案设计
        3.3.1 防火墙与负载均衡设备的接入方案设计
        3.3.2 WAF(网站应用防火墙)设备接入方案设计
        3.3.3 网页防篡系统改接入方案设计 (可选业务)
        3.3.4 数据库审计系统
        3.3.5 日志审计系统接入方案设计
        3.3.6 运维与审计系统(堡垒机)接入方案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方案测试与结果分析
    4.1 测试与结果
    4.2 结果分析与方案补充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4)防火墙在校园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网络安全的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校园网防火墙应用分析
    2.1 校园网安全现状
    2.2 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
        2.2.1 网络安全基础
        2.2.2 网络攻击与安全分析
        2.2.3 网络安全技术
    2.3 防火墙技术分析
        2.3.1 防火墙综述
        2.3.2 防火墙的特征、功能及分类
        2.3.3 防火墙的体系结构
    2.4 校园网防火墙应用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校园网边界防火墙部署与测试
    3.1 校园网络总体设计
        3.1.1 综合布线及网络拓扑结构
        3.1.2 INTERNET 接入方式
        3.1.3 VLAN及 IP地址、路由规划
        3.1.4 专用网络的架设
    3.2 XHU 大学校园网现状概述
    3.3 防火墙的部署及测试
        3.3.1 防火墙的部署
        3.3.2 阿姆瑞特 F600 型防火墙的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校园网个人防火墙设计与实现
    4.1 设计理论基础
        4.1.1 相关网络通信协议
        4.1.2 数据包过滤技术原理
    4.2 模块设计描述及实现
        4.2.1 主模块设计
        4.2.2 网络模块设计
        4.2.3 注册表模块设计
        4.2.4 类与数据结构设计
    4.3 本方案未能达到的目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蜜罐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1.2.1 国外的研究成果
        1.2.2 国内发展的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课题研究目标
        1.3.2 课题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结构
第二章 蜜罐蜜网技术的概念和技术分析
    2.1 蜜罐的概念
    2.2 蜜网的概念
    2.3 蜜罐技术的发展历程
    2.4 蜜罐的安全价值
    2.5 蜜罐所面临的法律问题
    2.6 网络安全的威胁
    2.7 蜜罐蜜网技术概念
        2.7.1 蜜罐的配置
        2.7.2 蜜罐的具体分类以及蜜罐体现的安全价值
        2.7.3 蜜罐的配置模式
        2.7.4 蜜罐的信息收集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弱化系统配置下蜜罐如何防止蠕虫病毒入侵实验
    3.1 弱化系统配置蜜罐
        3.1.1 安装虚拟的操作系统并且加固宿主机的系统
        3.1.2 安装注册表的监视软件
    3.2 蠕虫,入侵检测及分析
        3.2.1 检测和分析入侵过程
        3.2.2 病毒感染的结果分析
        3.2.3 对蠕虫病毒入侵系统测试的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DTK 蜜罐的实例应用
    4.1 基于 DTK 蜜罐的设计及应用
        4.1.1 DTK 欺骗工具包
        4.1.2 DTK 的工作原理
        4.1.3 DTK 的缺点和优点
    4.2 系统平台选择
        4.2.1 开发平台 Linux
        4.2.2 解决方法
        4.2.3 开发语言 C
    4.3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3.1 系统的概述
        4.3.2 响应的模块
    4.4 一种 TELNET 服务的实例应用
        4.4.1 Telnet 服务简介
        4.4.2 Telnet 的应用过程
    4.5 WINDOWS 下蜜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5.1 系统概述
        4.5.2 Telnet 协议
        4.5.3 关键的技术
    4.6 测试系统的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蜜罐在校园网络中的应用
    5.1 系统综述
    5.2 功能模块
        5.2.1 监听记录的模块
        5.2.2 数据控制模块
        5.2.3 通信交互的模块
        5.2.4 响应模块
        5.2.5 数据捕获模块
    5.3 安全控制
        5.3.1 防火墙的数据控制
        5.3.2 路由器数据的控制
        5.3.3 程序初始化 modulethis 模块
        5.3.4 击键捕获程序
    5.4 日志管理 MODULEDATA
    5.5 测试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优势、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物联网隐私保护及密钥管理机制中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安排及主要研究成果
        1.3.1 内容安排
        1.3.2 主要研究结果
第二章 物联网概述
    2.1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
    2.2 物联网与其他网络之间的关系
    2.3 物联网的架构体系
        2.3.1 物联网关键要素
        2.3.2 物联网架构
    2.4 物联网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物联网安全体系及若干关键技术分析
    3.1 物联网安全特征与目标
    3.2 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与攻击
    3.3 物联网安全体系
        3.3.1 OSI安全体系
        3.3.2 层次结构安全体系
        3.3.3 安全体系总结
    3.4 物联网感知层的安全机制
        3.4.1 密钥管理
        3.4.2 鉴别机制
        3.4.3 安全路由机制
        3.4.4 访问控制机制
        3.4.5 安全数据融合机制
    3.5 物联网网络层的安全机制
        3.5.1 IPSec
        3.5.2 防火墙
        3.5.3 隧道服务
        3.5.4 数据签名与数据证书
        3.5.5 身份识别与访问控制
    3.6 物联网应用层的安全机制
    3.7 RFID安全技术分析
        3.7.1 RFID的安全现状
        3.7.2 早期物理安全机制
        3.7.3 基于密码学的安全机制
        3.7.4 主要安全和隐私隐患
        3.7.5 如何面对安全和隐私挑战
        3.7.6 安全性与效率
    3.8 传感网安全技术分析
        3.8.1 传感网面临的安全障碍
        3.8.2 传感网的安全性目标
        3.8.3 传感网安全攻击与防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安全的移动RFID框架下物联网隐私保护方案
    4.1 移动RFID网络体系架构
        4.1.1 组成元素
        4.1.2 移动RFID网络架构
    4.2 移动RFID系统隐私保护模型的建立
        4.2.1 信息识别阶段
        4.2.2 初始值建立阶段
        4.2.3 隐私保护阶段
    4.3 移动RFID系统隐私保护模型的安全性分析
        4.3.1 安全性分析
        4.3.2 效率分析
    4.4 移动RFID系统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4.4.1 智能家居清洗系统
        4.4.2 智能烹饪系统
        4.4.3 智能医疗监控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RFID服务体系下的物联网密钥管理协议
    5.1 基于可信第三方的安全移动RFID系统架构
    5.2 基于可信第三方提出的密钥管理协议
    5.3 密钥管理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改进的基于证书的物联网认证密钥管理机制
    6.1 密码学相关的预备知识
    6.2 改进的基于公钥证书的安全密钥管理协议
        6.2.1 基于公钥证书的安全密钥管理协议
        6.2.2 改进的基于公钥证书的安全密钥管理协议
    6.3 基于证书的安全密钥管理协议分析
    6.4 基于证书的安全密钥管理协议的应用
    6.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完成的论文
博士在读期间参与完成的项目

(7)网络恶意流入侵检测和清洗技术的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论文研究工作
第二章 入侵检测和清洗技术的分析
    2.1 防火墙
        2.1.1 防火墙概述
        2.1.2 防火墙的不足
    2.2 入侵检测
        2.2.1 入侵检测概述
        2.2.2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2.2.3 入侵检测技术
        2.2.4 入侵检测系统的评估
        2.2.5 入侵检测的发展趋势
    2.3 流量清洗
        2.3.1 黑洞路由技术
        2.3.2 网络下水道技术
        2.3.3 网络通道清洁技术
    2.4 流量分析
    2.5 流量控制
    2.6 防拒绝服务
第三章 入侵检测和清洗技术的应用
    3.1 建设原则
        3.1.1 安全可靠性
        3.1.2 灵活性和扩展性
        3.1.3 系统先进性
        3.1.4 项目经济性
        3.1.5 维护管理
    3.2 网络结构分析
        3.2.1 网络改造前存在的问题
        3.2.2 产生问题的原因
    3.3 网络改造
        3.3.1 安全域划分与边界整合
        3.3.2 安全域划分原则
        3.3.3 安全域划分
        3.3.4 边界整合
        3.3.5 安全域边界防护部署
        3.3.6 改造后的安全域增值平台
    3.4 入侵检测和清洗系统的性能分析
        3.4.1 流量控制系统
        3.4.2 流量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3.4.3 流量分析系统
        3.4.4 流量分析系统性能分析
        3.4.5 抗DDoS 攻击系统
        3.4.6 抗DDoS 攻击系统性能分析
    3.5 构建入侵检测和清洗系统
        3.5.1 建设方案一
        3.5.2 建设方案二
        3.5.3 方案比较
        3.5.4 方案二入侵检测和清洗的流程
    3.6 入侵检测和清洗的实现
        3.6.1 异常流量检测实现
        3.6.2 异常流量清洗实现
第四章 入侵检测和清洗系统的测试验证
    4.1 测试案例一
        4.1.1 测试背景
        4.1.2 面临的问题
        4.1.3 测试环境
        4.1.4 测试方法
        4.1.5 测试结论
    4.2 测试案例二
        4.2.1 测试背景
        4.2.2 面临的问题
        4.2.3 测试方法
        4.2.4 测试结论
    4.3 测试案例三
        4.3.1 测试背景
        4.3.2 分析的问题
        4.3.3 测试方法
        4.3.4 测试结论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特征行为阻断的可容忍木马入侵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网络安全问题
        1.1.2 木马的概念
        1.1.3 木马的危害
        1.1.4 反木马技术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木马与反木马技术综述
    2.1 木马的基本特点
    2.2 木马与其他程序区别
        2.2.1 与病毒、蠕虫的区别
        2.2.2 与远程控制程序的区别
    2.3 木马基本功能模块
    2.4 木马未来发展趋势
    2.5 反木马技术概述
        2.5.1 特征码技术
        2.5.2 防火墙技术
        2.5.3 入侵检测技术
        2.5.4 入侵防御技术
        2.5.5 虚拟机技术
        2.5.6 行为分析
        2.5.7 实时监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马分类及其特征行为分析
    3.1 木马分类及其关键行为提取
        3.1.1 远程访问型木马
        3.1.2 数据发送型木马
        3.1.3 破坏型木马
        3.1.4 代理型木马
        3.1.5 FTP 型木马
        3.1.6 反安全软件木马
        3.1.7 拒绝服务攻击木马
    3.2 特征行为技术分析
        3.2.1 文件系统操作
        3.2.2 注册表操作
        3.2.3 网络通信
        3.2.4 进程建立/销毁
        3.2.5 键盘记录
        3.2.6 键盘鼠标控制
        3.2.7 代码注入
        3.2.8 建立互斥体
        3.2.9 关闭/重启系统
        3.2.10 驱动程序加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特征行为阻断策略的提出和技术分析
    4.1 基于特征行为阻断策略的提出
    4.2 挂钩系统服务调度表
        4.2.1 系统服务调度表
        4.2.2 挂钩系统服务调度表关键技术分析
        4.2.3 目标挂钩例程的选择
    4.3 NDIS IM 网络数据包拦截
        4.3.1 网络分层及NDIS 结构简介
        4.3.2 NDIS IM 驱动程序主要技术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T 系统功能实现
    5.1 BT 系统框架结构
    5.2 主机监控模块
        5.2.1 KeHookBT 模块
        5.2.2 BTMon 模块
    5.3 网络监控模块
        5.3.1 KeNdisIMBT 模块
        5.3.2 BTNetMon 模块
    5.4 控制中心
    5.5 BT 系统测试与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防火墙过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工作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论
    2.1 网络安全的定义
    2.2 Internet 安全性问题
        2.2.1 Internet 安全现状
        2.2.2 网络安全的目标
        2.2.3 常见的网络攻击
    2.3 网络安全的保障
        2.3.1 网络安全技术
        2.3.2 网络安全技术分类及关系
第三章 相关技术基础
    3.1 防火墙介绍
        3.1.1 包过滤型防火墙
        3.1.2 代理服务型防火墙
        3.1.3 状态检测型防火墙
        3.1.4 防火墙技术发展趋势
    3.2 主机防火墙
        3.2.1 主机防火墙的概念和原理
        3.2.2 主机防火墙的作用与缺陷
        3.2.3 主机防火墙安全策略
    3.3 TCP/IP 协议及其安全
        3.3.1 TCP/IP 的层和协议
        3.3.2 TCP 报文格式与标志
        3.3.3 TCP 连接的策略与维护
第四章 包过滤防火墙基本设计
    4.1 包过滤的基本运行机制与特点
    4.2 包过滤的过滤方法
        4.2.1 包过滤的通用规则
        4.2.2 有状态包过滤
    4.3 包过滤的规则设计
        4.3.1 包过滤规则表
        4.3.2 规则的形式化设计
        4.3.3 本文设计的包过滤规则表
    4.4 Windows 平台下内核模式的数据包拦截技术
    4.5 TDI 层面的数据包拦截技术
    4.6 NDIS 层面拦截网络数据包
        4.6.1 NDIS HOOK
        4.6.2 NDIS 中间层驱动程序
第五章 包过滤防火墙主要功能的实现与实验
    5.1 Windows 中的网络通讯结构
    5.2 防火墙的实现
        5.2.1 主程序的实现
        5.2.2 应用程序访问网络控制模块的实现
        5.2.3 网络数据包拦截过滤模块的实现
    5.3 界面效果与功能
        5.3.1 驻留主机防火墙部分
        5.3.2 防火墙管理主界面
    5.4 防火墙测试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网络处理器的IPv6硬件防火墙控制平面程序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课题来源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人所做的工作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防火墙相关技术分析
    2.1 防火墙技术
        2.1.1 防火墙技术简介
        2.1.2 防火墙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2.2 IPv6中的安全性问题与防火墙技术
        2.2.1 IPv6协议的安全性
        2.2.2 IPv6中的安全问题
        2.2.3 IPv6与防火墙
    2.3 网络处理器与防火墙
        2.3.1 网络处理器简介
        2.3.2 Intel IXA架构
        2.3.3 Intel IXA与防火墙
        2.3.4 Intel IXP2400硬件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防火墙系统的设计
    3.1 防火墙的总体设计目标
    3.2 开发和运行环境
    3.3 硬件结构及对外接口
        3.3.1 硬件结构
        3.3.2 对外接口
    3.4 软件结构
        3.4.1 数据平面
        3.4.2 控制平面
    3.5 微引擎功能划分
    3.6 Xscale模块划分
    3.7 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通信
        3.7.1 系统初始化
        3.7.2 微引擎与Xscale间通信
        3.7.3 核心组件间与微引擎间通信
    3.8 系统总体流程
    3.9 重要数据结构
    3.10 主要创新点
        3.10.1 技术创新
        3.10.2 应用创新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平面的设计
    4.1 控制平面介绍
    4.2 控制平面结构的设计
        4.2.1 异常数据包处理部分
        4.2.2 数据平面微块的控制部分
        4.2.3 管理部分
    4.3 控制平面通信的设计
        4.3.1 包过滤核心
        4.3.2 NAT核心
        4.3.3 应用代理
        4.3.4 VPN
        4.3.5 URL过滤
        4.3.6 配置管理
        4.3.7 日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平面的实现
    5.1 包过滤核心
    5.2 NAT核心
    5.3 应用代理
    5.4 VPN
    5.5 URL过滤
    5.6 字符配置管理
        5.6.1 配置方式
        5.6.2 具体实现
    5.7 图形配置管理
        5.7.1 配置方式
        5.7.2 用户管理和安全认证
        5.7.3 具体实现
    5.8 日志
        5.8.1 日志种类
        5.8.2 日志记录格式
        5.8.3 具体实现
    5.9 本地数据库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试
    6.1 测试环境
        6.1.1 测试网络拓扑图
        6.1.2 硬件及软件环境配置
    6.2 测试数据
    6.3 测试结论
第七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修改提纲

四、Internet上防火墙的安全技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标识认证协议设计与实现[D]. 戴斯达.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面向变量安全操作协议的家用防火墙的研究与设计[D]. 何雨.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 [3]基于OpenStack的云平台网络安全架构设计[D]. 詹晗.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7(05)
  • [4]防火墙在校园网中的应用[D]. 刘忠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5]蜜罐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设计与应用[D]. 陈颢.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7)
  • [6]物联网隐私保护及密钥管理机制中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闫韬.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7]网络恶意流入侵检测和清洗技术的分析与应用[D]. 刘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8]基于特征行为阻断的可容忍木马入侵技术的研究[D]. 姜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S2)
  • [9]防火墙过滤机制的研究[D]. 廖庆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 [10]基于网络处理器的IPv6硬件防火墙控制平面程序设计与研究[D]. 杜剑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互联网防火墙安全技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