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植物-舞草的种子萌发与栽培

观赏植物-舞草的种子萌发与栽培

一、特异观赏植物-跳舞草的种子萌发及栽培(论文文献综述)

邢彩[1](2020)在《三种花卉种子的发芽特性及催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份美好礼物。花卉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花卉产业已经成为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和公认的“黄金产业”。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是影响花卉栽培生产的瓶颈因素,关乎花卉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兴衰,被誉为“农业芯片”。本文对我国大宗化花卉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的种子发芽率低、发芽不齐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这些花卉的栽培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活力不齐是影响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的种子发芽率低、发芽不齐的根本原因。种子籽粒小,不同批次籽种籽粒饱满度不齐、成熟度不一,千粒重差异较大(2.19±0.39g、2.47±0.68g和4.46±0.42g)、生活力不稳定及不同品系遗传性差异是影响美女樱、一串红和天竺葵种子活力的主要原因;2)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发芽期间吸涨吸水过程在8~10h之内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再延长浸泡时间导致厌氧,影响种子活力,发芽率反而降低;3)合理采用催芽技术可以提高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活力,提高发芽率,使种子发芽更快、更齐。但要把控好处理强度、时间等技术参数;4)利用过氧化氢、硫酸处理可以改善种皮透水性和透气性,提高发芽率,但处理时间不得长于15min,硫酸浓度不能大于50%。引发剂PEG-6000处理时间也不宜过长;低浓度GA3、6-BA处理显着提高被测试植物种子活力,促进发芽,但高浓度抑制发芽;5)适度热水浸种处理能够提高被测试植物种子发芽率,处理美女樱种子的最适水温为50℃,一串红为55℃,天竺葵为45℃;6)低温、高湿层积处理可显着增强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活力,提高发芽率,处理最适时间依次为40d、30d和40d;7)利用激光和磁场催芽处理的关键因素是处理时间,时间稍长则干扰细胞正常生理活动,起到反作用;8)总结以上各项因素,育种改良、科学栽培及精准清选种子是确保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高活力根本出路。

李超[2](2020)在《两种吊钟花属植物繁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齿缘吊钟花(Enkianthus serrulatus(Wils.)Schneid.)和灯笼树(Enkianthus chinensis Franch.)同属杜鹃花科(Ericaceae)吊钟花属(Enkianthus Lour.)植物,既可观花,又可观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迄今鲜见人工栽培和园林应用。为了充分发掘利用这些野生观赏花卉资源,本文对齿缘吊钟花与灯笼树的种子萌发条件、播种和扦插生根技术进行研究,以期筛选出最适宜的条件。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萌发试验:开展了不同光照、浸种时间、激素种类、GA3时间、GA3浓度、浸种时间与GA3浓度组合处理对齿缘吊钟花和灯笼树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吊钟花属植物种子均需要光照;齿缘吊钟花以35℃温水浸种2 h的效果最好,灯笼树则以1 h的效果最好;GA3是最适合用来促进齿缘吊钟花和灯笼树种子萌发的植物激素;齿缘吊钟花和灯笼树均以100 mg·L-1浸泡6 h的效果最佳;浸种时间与GA3浓度组合试验中,齿缘吊钟花和灯笼树均以浸种4 h后100 mg·L-1 GA3浸泡种子6 h的效果最优。(2)播种育苗试验:对种子进行不同播种时间和育苗基质处理。试验表明:齿缘吊钟花和灯笼树适宜在4月初进行播种,适宜的育苗基质为泥炭土和杜鹃花基质。(3)扦插生根试验:以当年生枝条为材料,进行不同生根激素种类、生根激素浓度、生根激素处理时间、扦插基质和留叶数量处理。结果表明:IBA是最适宜齿缘吊钟花和灯笼树扦插育苗的生根激素;齿缘吊钟花适宜的生根激素浓度为200mg·L-1,灯笼树则为100 mg·L-1;最适宜齿缘吊钟花和灯笼树生根激素处理时间为6 h;齿缘吊钟花最适合的扦插基质为珍珠岩,灯笼树则为河沙;齿缘吊钟花和灯笼树留两片半叶较好。根据隶属函数法分析,最佳组合是用100 mg·L-1国光生根粉浸泡有一片半叶的齿缘吊钟花枝条6 h,扦插在珍珠岩中,生根率可达65%。最佳组合是用100mg·L-1IBA浸泡有一片半叶的齿缘吊钟花枝条6 h,扦插在基质(泥炭:河沙:珍珠岩=3:2:3,体积比)生根率可达60%。本研究找到了齿缘吊钟花和灯笼树种子萌发的最优条件和播种育苗的最佳时间和基质,探索出两种植物扦插育苗的最佳组合条件,这些成果将为两种野生花卉植物引种驯化、品种繁育和园林应用做出积极贡献。

乔雨[3](2020)在《EMS诱导蒙农红豆草优良突变体筛选及花色变异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蒙农红豆草是一种多功能性牧草,除作饲料外,还可美化环境,同时也是重要的蜜源植物。但由于其育成和使用年限已有20余年,其丰产性和抗寒性逐渐退化,因此亟需对其进行提纯复壮及品种的更新换代研究。本研究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蒙农红豆草吸胀种子确定半致死剂量,并以此剂量构建M1代突变群体,一方面以低温(2℃)发芽方法筛选抗寒性较强的突变植株;另一方面混合收种构建M2、M3代突变群体,对突变群体主要进行以下3方面的研究:①通过SSR分子标记对不同突变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目的从分子层面确定不同突变群体DNA多态性;②以M1、M2代突变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SPAD值和株高对突变群体进行初步鉴定分类,比较不同类型中突变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目的筛选红豆草高产育种亲本材料;③在M1代突变群体中获得浅色花突变体,通过对不同花色表型、结构、成分以及转录组的研究,为红豆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EMS诱变强度的增加导致蒙农红豆草种子发芽力和活力的降低,其中0.9%的EMS处理18 h吸胀种子达到其半致死剂量,也是建立蒙农红豆草突变群体的适宜剂量。在蒙农红豆草的突变群体中,出现了叶色、叶量、花色、花序分枝等多个变异性状,其中多叶变异率较高,在M1代中达到30%以上。(2)EMS诱变蒙农红豆草吸胀种子获得的M1代诱变植株,在幼苗期和越冬期的低温胁迫下其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发生显着变化,同时其越冬期根部结构也有明显变化,说明EMS诱变吸胀种子后在低温条件下发芽筛选得到的植株其抗寒性强于对照。蒙农红豆草M2代的突变体植株(SPAD为25.28~48.84,株高为80~107 cm),其光合速率最高(5.76 μmol·CO2·m-2·s-1)、水分利用效率也较高(2.33 μmol·mmol-1),可作为其高产育种的亲本材料。23对引物在蒙农红豆草不同群体多态性位点比例变化为M3>M2>M1,说,说明EMS诱变后代其遗传物质多态性逐代增强,由于育种目标的不同M3代蒙农红豆草突变群体也可作为育种亲本材料的筛选群体。(3)EMS诱变蒙农红豆草获得的浅色花突变体与对照的粉红色花和紫红色花为3种不同的色系,根据黄度值(b*)和色相角(h°)将浅色花突变体的花色定义为黄白色花。在3种花色中共检测到10种类黄酮和5种花青素,其中6种山奈酚衍生物、2种矮牵牛素衍生物、2种飞燕草素衍生物和1种锦葵素衍生物为首次在蒙农红豆草的花瓣中报道。(4)不同花色不同时期蒙农红豆草花瓣转录组测序共得到81319631904个核苷酸(约 81Gb),5.47 亿多个 reads,53009 条 Unigene,其中 6202 条 Unigene 上具有SSR位点,平均每5.86 kb就有1个SSR位点;重复基元数量主要以三核苷酸为主(49.13%),二核苷酸次之(22.07%);在重复基元类型中以AG/CT最高(16.16%),其次为AAG/CTT(14.30%);基元重复次数种类最多为三核苷酸(1 1种),二核苷酸次之(10种),随着基元重复次数的增加核苷酸的数量减少;具有高度多态性潜能的SSR(长度≥20 bp)有3130条(38.29%)。其中共有6396个基因被注释到KEGG代谢通路中,共找到和花色相关的3条代谢通路,分别是类黄酮代谢通路、黄酮和黄酮醇代谢通路以及花青素代谢通路,其中与类黄酮代谢通路合成相关的差异基因38条,黄酮和黄酮醇代谢通路合成的相关差异基因有10条,花青素代谢通路合成的相关差异基因有1条。(5)通过对蒙农红豆草不同花色花瓣的转录组测序和qRT-PCR的验证,共找到7个控制其花色的关键基因,分别为4CL3、ANR、LAR、FLS、CHS、DFE、ANS,其中CHS、DFR、ANS表达量增加导致花色的加深。

贾维嘉[4](2020)在《不同氮素处理对总状绿绒蒿生长生理特性和根际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半年生总状绿绒蒿(Meconopsis racemosa Maxim.Mel.biol)为实验材料,选用硝态氮、铵态氮、硝铵态氮和甘氨酸四种种氮素形态,分别采用20mmol/L和40mmol/L两种浓度进行施肥,在0d、20d、40d、60d后分别对总状绿绒蒿的株高、叶片数、最大叶长、最大叶宽、植物的干重、鲜重等形态学指标和总状绿绒蒿的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还有栽培土壤的p H、电导率(EC)、铵态氮、硝态氮、总氮和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的丰度进行测量,得出不同浓度不同氮素形态下的各指标的变化规律,为总状绿绒蒿苗期施肥提供参考。结果如下:(1)不同氮素形态对总状绿绒蒿表型的影响:施入不同氮素形态的氮肥都能显着促进总状绿绒蒿幼苗株高、叶片数、最大叶长、叶宽、干重鲜重的增加,且差异显着(P<0.05)。施入20mmol/L浓度氮肥效果要优于40mmol/L。对于总状绿绒蒿表型的促进作用以20mmol/L的硝铵态氮最优,单一氮素形态下,铵态氮更有利于株高叶片数干重鲜重的增加,硝态氮更有利于叶长叶宽的增长,甘氨酸对表型的促进作用最弱,高浓度的甘氨酸会抑制总状绿绒蒿幼苗生长。(2)不同氮素形态对总状绿绒蒿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除甘氨酸外,其他三种氮素形态的氮肥都能显着升高总状绿绒蒿叶片的Fm、Fv/Fm、Fv/Fo、Fm/Fo、q P和PS(II),降低叶片的NPQ(P<0.05),其中以20mmol/L的硝铵态氮的促进作用最强。甘氨酸会对Fv/Fm、Fv/Fo、Fm/Fo产生抑制效应,40mmol/L的铵态氮和硝态氮促进作用不显。(3)不同氮素形态对总状绿绒蒿光合参数影响:除甘氨酸外,不同氮素形态的氮肥都能显着升高总状绿绒蒿叶片的Pn、Gs、Tr,显着降低叶片的Ci(P<0.05)。相比氮素形态WUE受氮素水平的影响更大,40mmol/L的氮肥更能促进WUE的增加。四种处理以20mmol/L的硝铵态氮的促进作用最优,单一氮素形态铵态氮对光合的促进作用优于硝态氮。(4)不同氮素形态对栽培土壤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氮素形态氮肥都能显着提高土壤EC、TN、NH4+-N和NO3--N(P<0.05)。40mmol/L相比20mmol/L更能促进p H和土壤EC的变化。铵态氮、硝态氮和硝铵态氮能显着降低土壤p H(P<0.05)而甘氨酸则能促进土壤p H的升高。铵态氮对TN和NH4+-N的累积效果更好,硝态氮则更有利于土壤中NO3--N的累积。(5)不同氮素形态对总状绿绒蒿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栽培土壤中AOA丰度始终大于AOB,AOA丰度随时间显着上升(P<0.05),AOB丰度随时间先升后降,AOB/AOA随时间显着降低,不同氮素形态的氮肥都会促进AOA和AOB丰度的增加,浓度越高对AOA丰度的促进作用越强。(6)不同氮素形态下,植物-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之间相互关联。与植物生长相关度最大的是土壤理化指标铵态氮,与植物生长相关度最大的微生物指标是AOA丰度以及氨氧化微生物总量,与植物鲜重、干重、株高、叶片数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微生物丰度最相关的土壤理化指标是土壤EC,与AOA丰度,氨氧化微生物总量和AOB/AOA呈极显着正相关。

孙瑞琦[5](2019)在《铁线莲杂交育种及遗传转化初步研究》文中认为铁线莲花色丰富,花型多变,在国内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被广大园艺爱好者喜爱,但在铁线莲育种中仍面临许多问题。本实验在收集国内外不同铁线莲种质资源的基础上,测定8个铁线莲品种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对8个铁线莲品种进行耐热性的初步评价;并以部分耐热品种为亲本进行杂交,观察子代性状,筛选出观赏价值较高的4个单株,同时对铁线莲遗传规律进行初步研究;针对杂交后代高温下败育、发芽时间长的问题,进行了铁线莲胚挽救及打破种子休眠的研究;此外,本研究还研究了德克萨斯组铁线莲‘王梦’的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为铁线莲的转基因育种奠定基础。1.研究高温胁迫下,不同铁线莲品种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佛罗里达组品种高温胁迫下Fo呈上升趋势;早花大花组铁线莲整体下降,3个供试品种平均下降0.035;野生种‘吴兴铁线莲’与德克萨斯组铁线莲‘克里斯巴天使’F0比较稳定。所有品种高温胁迫下Fm下降,大部分品种高温胁迫结束后给予5 d的恢复,均可恢复至初始水平。高温胁迫使佛罗里达组、‘吴兴铁线莲’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显着降低,早花大花组全部升高,德克萨斯组‘克里斯巴天使’相对稳定,无大幅波动。佛罗里达组、‘吴兴铁线莲’最大光合效率(Fv/Fm)和实际光合效率(YII)全部下降,早花大花组铁线莲最大光合效率小幅上升,实际光合效率大幅增加。Y(NPQ)、Y(NO)方面,高温胁迫下佛罗里达组品种Y(NPQ)上升,Y(NO)下降,早花大花组铁线莲Y(NPQ)下降,Y(NO)无明显变化。通过对铁线莲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认为早花大花组铁线莲耐热性接近德克萨斯组铁线莲>吴兴铁线莲>佛罗里达组铁线莲。2.进行铁线莲杂交试验。通过连续两年的杂交,筛选出4个观赏性状相对较好的杂交后代;发现铁线莲园艺种组内杂交结实率、发芽率高于跨组杂交;德克萨斯组与其他组铁线莲杂交可以起到改良花型的作用,铁线莲重瓣基因可能为显性,单瓣为隐性。铁线莲未来的育种方向为抗病性、开花性优秀的德克萨斯组和佛罗里达组杂交。3.德克萨斯组铁线莲胚挽救实验表明,将授粉后45 d的种子在0.1%升汞中消毒12 min后接入0.5 mg/L6-BA+0.05 mg/LNAA+10%椰乳的胚挽救培养基中,可以使发芽率、发育率均达到62%左右。种子打破休眠试验结果表明50 mg/LGA处理的种子发芽率达到77%,30 mg/L 6-BA处理的种子发芽率为82%,且比对照组发芽时间缩短38 d。4.通过不同正交实验,筛选出德克萨斯组铁线莲‘王梦’最佳壮苗培养基为MS培养基。建立‘王梦’适合转基因的再生体系,最适诱导茎段愈伤组织培养基为MS+0.5 mg/LTDZ+0.3 mg/LNAA,诱导率达100%,且愈伤组织生长状态良好;最适茎段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1/2MS+2 mg/L6-BA+0.05 mg/LNAA,分化率为46.6%;改进生根方法,将芽苗移至带透气孔组培瓶+蛭石+1/2MS+0.1 mg/LNAA,在自然温度下,生根率提高到53.3%。5.进行铁线莲遗传转化研究。将‘王梦’无菌茎段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预培养2 d后,用携带pBI121表达载体的农杆菌菌株GV3101(OD600=0.5)侵染15 min,在MS+0.5 mg/LTDZ+0.3mg/LNAA+100 mg/LAS的共培养培养基中共培养4 d后转入MS+0.5mg/LTDZ+0.3 mg/LNAA+300 mg/LCarb培养基中延迟筛选培养5 d,然后转入MS+0.5 mg/LTDZ+0.3 mg/LNAA+300 mg/LCarb+20mg/LKan的筛选培养基中选择培养,每15 d继代一次,继代两次后获得抗性愈伤组织。抗性愈伤组织GUS染色检测,阳性率达到63.3%。

任雪羽[6](2019)在《木槿种子的秋水仙素和EMS诱变与鉴定》文中指出木槿(Hibiscussyriacus Linn.),锦葵科(Malvaceae)木槿属(Hibiscus)落叶灌木,是优良的园林观花树种,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针对国内木槿种质创新及育种工作起步较晚现象,以木槿种子为材料,通过秋水仙素和EMS浸渍法,探索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最佳诱变组合。对诱变株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及分子学鉴定,筛选出变异植株;再进行生理指标测定,预测变异株的抗性变化方向。从而为木槿园林应用提供创新材料。同时,从分子学角度为木槿在基因遗传分析、基因定位与图位克隆方面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木槿秋水仙素诱变育种中,以清水浸泡0h时木槿种子的发芽率最高,达65%。结合种子的致死率、成苗率及变异率,确定种子萌发2天后,0.2%秋水仙素浸泡12h为秋水仙素诱导木槿种子变异的最佳组合。诱变株出现株高矮化、茎段增粗、节间距缩短、叶基角α及叶片的长宽比增大、叶片退绿黄化和皱缩等变异现象。叶片气孔形态差异显着,细胞呈现多倍体的巨大性;气孔数目相对减少55.90%,气孔密度明显下降。流式细胞术显示细胞核DNA含量随着染色体数目的成倍增加而增加。从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上能够快速准确的鉴定出有效变异。变异株叶绿体色素含量随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明显上升,叶片表现为深绿色;变异株细胞电解质渗出率随着倍性的增加逐渐降低,推测秋水仙素诱变加倍后,植株抗逆性有所增强。木槿EMS诱变育种中,以种子萌发2天后,0.2%EMS浸泡12h为EMS诱导木槿种子变异的最佳组合。诱变株出现了矮化、增粗、节间缩短,叶片退绿黄化、卷曲、叶脉明显等变异现象。在分子学上,建立了木槿ISSR-PCR(25μl)最佳反应体系:10×buffer(Mg2+ free)2.5μl、Tag酶0.75U、Mg2+ 2mmol/L、dNTPs0.1mmol/L、模板DNA 100ng、引物0.5μnol/L,退火温度50.0℃。筛选出6条引物的多态带百分率为95.08%。在ISSR-PCR扩增中,诱变株条带表现为缺失位点,新增位点,既缺失又新增3种情况。遗传相似性(SM)平均值为0.885,平均遗传距离(GD)为0.142。UPGMA聚类结果在遗传距离系数0.85时,将诱变株分为三大类,与形态学初步分类的三大类存在一致性,表明ISSR-PCR分子鉴定法是对木槿EMS诱变的可靠鉴定手段。变异株中叶绿体色素含量对应叶色的深浅变化;变异株的细胞电解质渗出率大多上升,推测经过EMS诱变后,植株抗性有所减弱。

秦芳玲[7](2019)在《五种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子营养组成和生境胁迫响应蛋白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野生扁桃亚属植物因具有抗旱、抗寒、耐贫瘠和耐盐碱等抗逆性,是扁桃育种开发研究中获得良好抗性基因的原始材料。目前,从蛋白质组学水平上系统研究野生扁桃种质资源抗逆性鲜有报道。本文以我国典型生态分布区的长柄扁桃、蒙古扁桃、西康扁桃、榆叶梅和野扁桃等5种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的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种仁的粗脂肪、粗蛋白、膳食纤维、含糖量、矿质营养和维生素组成等指标,从营养学角度分析其营养组成成分和营养价值;从蛋白组学水平探索野生扁桃种子对自然生态环境中各种胁迫因素(简称为生境胁迫)的抗逆机制,以期获得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的抗逆性生物标志蛋白,为进一步开发野生扁桃植物及其宝贵抗逆性基因资源提供蛋白组学水平的研究依据。1.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的营养成分和潜能评价五种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的种仁均富含油脂(34.9751.22 g/100g)、蛋白质(19.4427.56 g/100g)和膳食纤维(9.0912.48g/100g)及一定量的总糖、还原性糖、各种矿质元素(磷、钾、钙、镁、锌、锰、铜和铁)与多种维生素(包括维生素E、维生素C、烟酸、烟酰胺和维生素B2);各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的一般水解氨基酸中谷氨酸、天冬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均较高,分别为5.787.76 mg/100g、2.263.67 mg/100g和1.722.53 mg/100g,说明上述扁桃亚属植物的种仁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开发潜能。2.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共有生境胁迫响应蛋白的种类与可能作用机制分析五种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的种仁中均含有的参与生境胁迫响应的蛋白为88种,按功能可分为:抗氧化酶类、参与代谢过程(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蛋白质水解和半胱氨酸代谢、转录调控、解毒等)的酶类和蛋白、参与信号转导的蛋白及应激蛋白(主要为热休克蛋白及伴侣分子)。上述蛋白主要通过参与细胞内的氧化还原过程和蛋白质折叠、维持细胞氧化还原稳态等方式对环境中的各种胁迫因素做出应激和防御反应,是扁桃亚属植物共有的抗逆性机制,反映出它们基因组成的共性和同源性。3.不同扁桃亚属植物种仁生境胁迫响应差异蛋白组学研究及抗逆性标志蛋白的筛选分别将长柄扁桃与其它四种扁桃亚属植物的种仁蛋白组进行差异蛋白组学研究,以分析不同地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中生境胁迫响应蛋白及其作用机制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长柄扁桃种仁与西康扁桃种仁中的生境胁迫响应差异蛋白数最多,达91种,而其它三种扁桃植物种仁与长柄扁桃种仁的生境胁迫响应差异蛋白数间则相接近,为3639个;在长柄扁桃与其它四种野生扁桃植物种仁的生境胁迫响应差异蛋白中,多数差异蛋白在长柄扁桃种仁中表现为表达下调;野生扁桃分布区域生态环境条件的不同可能是造成各扁桃种仁生境胁迫响应蛋白显着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生境胁迫响应差异蛋白的可能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抗氧化酶类的清除机制、热休克蛋白及其伴侣分子参与的蛋白质折叠过程、糖代谢与能量代谢为应激提供能量和合成原料、蛋白质水解和氨基酸代谢过程、蛋白质表达过程的调控、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稳态、解毒作用及对真菌和病毒的防御机制等。在各生境胁迫响应差异蛋白组中均表现为显着性表达差异的蛋白质为锌结合脱氢酶家族蛋白(AT5G16990)和硫氧还蛋白H型1(TRX1),这两种蛋白有望成为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质响应生境胁迫的标志性蛋白种类。

曹尚杰[8](2019)在《细叶百合LpNAC6和LpNAC20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烟草中的抗盐功能分析》文中认为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是一种分布范围极广的百合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适应能力强,观赏价值高,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是百合抗性育种的重要亲本。NAC家族是植物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受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诱导,不少研究已经证实NAC转录因子参与了植物发育、生长调节以及逆境应答等各个方面。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获得的细叶百合转录组数据作为依据,筛选出候选基因,以细叶百合鳞茎为材料克隆得到LpNAC6和LpNAC20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获得转基因烟草株系;通过转基因烟草鉴定LpNAC6和LpNAC20的过表达是否响应盐胁迫,从而为细叶百合NAC基因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同源克隆技术成功克隆细叶百合LpNAC6和LpNAC20基因,其中LpNAC6基因长度909bp,编码302个氨基酸,LpNAC20基因长度1986bp,编码661个氨基酸。保守结构与分析显示,LpNAC6和LpNAC20基因均为NAC转录因子。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LpNAC6和LpNAC6和LpNAC20基因在各种非生物胁迫(高盐、干旱、低温和ABA)下的表达情况,发现LpNAC6和LpNAC20对高盐和干旱胁迫比较敏感。2.成功构建了中间载体pMD18-T-LpNAC6和pMD18-T-LpNAC20;双酶切后和植物表达载体pBI121-GFP连接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121-LpNAC6-GFP和pBI121-LpNAC20-GFP;利用基因枪法完成LpNAC6和LpNAC20基因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LpNAC6和LpNAC20基因均在细胞核中表达;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LpNAC6和LpNAC20基因成功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并表达;根据转LpNAC6和LpNAC20基因烟草T0代植株的表型强弱,各选出三个株系LpNAC6-2、LpNAC6-3、LpNAC6-5和LpNAC20-4、LpNAC20-6、LpNAC20-9,将它们的种子播种在选择压为50mg/L卡那霉素的1/2MS培养基上进行筛选,获得转基因T1代植株。3.分别观察转LpNAC6和LpNAC20基因和野生型烟草种子在盐胁迫下的萌发率和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盐处理下转基因LpNAC6和LpNAC20株系均表现出一定的耐受能力,种子萌发率和相对根长都大于野生型烟草。将成熟烟草植株(5~6片叶子)用300mmol/L NaC1处理15d后,野生型烟草出现黄化萎蔫及生长阻滞现象,而LpNAC6和LAC20基因过表达的转基因烟草仍然正常生长,且转基因植株的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高于野生型植株。证明LpNAC6和LpNA0基因在烟草中的过表达能够增强其对盐肋迫的耐受性。

蒋彧[9](2019)在《一个国兰叶艺新材料的创制及叶艺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兰作为中国传统名花,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中国兰消费要求不仅停留在花的观赏上,对株型、花艺、叶艺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市场上大部分销售的叶艺兰品种为下山兰,对野生国兰资源破坏严重。而下山兰被疯狂炒作,扰乱国兰市场秩序,百姓对优质国兰望而却步。另一部分叶艺兰为栽培品种的自然芽变,变异率极低。针对此现状,加速人工诱发叶艺新品种势在必行。而中国兰叶艺新品种人工选育困难,亟待解决的就是探索叶艺新材料创制方法并解析中国兰叶艺形成机理,为人工诱发叶艺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以中国兰春剑‘隆昌素’为材料,通过辐射诱变与组织培养技术结合获得了一份叶艺新材料,命名为‘叶艺隆昌素’;并从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开展研究,阐释了‘叶艺隆昌素’叶艺形成的机理,为国兰叶艺新品种的选育奠定生理和分子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叶艺新材料的创制。以春剑‘隆昌素’芽为外植体,优化了外植体诱导和分化条件,以1/2 MS作为基本培养基,添加NAA 1.4-2.0 mg/L、4 g/L活性炭,完成了根状茎的启动。在B5+6-BA 1.0 mg/L+NAA 0.1 mg/L培养条件下,诱导根状茎分化出芽,并通过磁处理技术,提高了根状茎分化芽的效率。在获得‘隆昌素’无性繁殖系基础上,对‘隆昌素’根状茎进行60Co-γ射线处理,在20 Gy处理剂量下,获得了颜色变黄的根状茎,分化出了国兰叶艺新材料,命名为‘叶艺隆昌素’。2.叶片结构及相关生理参数研究。通过对根状茎增殖分化及试管苗生长、叶绿素含量、叶片结构及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隆昌素’相比,‘叶艺隆昌素’发生了以下变化:(1)根状茎增殖和分化能力下降,试管苗长势缓慢;(2)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3)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相对电导率增加;(4)叶绿体结构不完整,呈囊泡状,基粒片层和类囊体减少;(5)叶绿素合成中间产物ALA、PBG、Urogen III、Coprogen和ProtoⅨ的含量降低,推测受阻位点可能发生在Copr到Proto部位。由此可知,‘叶艺隆昌素’叶绿体结构不完整可能影响了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造成生理功能异常,根状茎分化能力下降,试管苗长势缓慢。3.根状茎转录组测序分析。以‘叶艺隆昌素’根状茎为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根状茎颜色变黄的原因。结果表明根状茎颜色变黄与叶绿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不相关,但是否与叶绿素降解相关需要进一步证实。psbC、psbH等与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在‘叶艺隆昌素’根状茎中的表达量降低,可能影响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致使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绿素含量降低,根状茎变黄。4.叶片转录组测序分析。以‘叶艺隆昌素’叶片为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叶艺性状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编码尿卟啉原脱羧酶的HEME基因在‘叶艺隆昌素’中表达下调,影响了尿卟啉原Ⅲ的合成,可能是尿卟啉原Ⅲ到原卟啉原Ⅸ合成受阻的原因之一。而叶绿素生物合成中编码镁原卟啉Ⅸ甲基转移酶的CHLM基因、谷氨酸-tRNA还原酶的HEMA基因在‘叶艺隆昌素’中上调表达,可能是一种补偿性的提高表达。同时还发现一个叶绿素降解相关的基因在‘叶艺隆昌素’中表达上调,表明叶艺的形成的部分原因是叶绿素生物合成和叶绿素降解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叶绿体发育和光系统相关基因在‘叶艺隆昌素’叶片中下调表达,可能影响了类囊体膜的发育,致使叶绿素合成后也无法整合到光合蛋白上,进而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

毛艳萍,何金慧[10](2018)在《正交设计优化舞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舞草种子为实验材料,以6-BA、NAA、GA3为实验因素,采用L 9正交设计,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舞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舞草种子萌发率影响大小为6-BA>NAA>GA3,最佳组合为A2B1C2,即6-BA 1.0mg/L、NAA 0mg/L、GA31.0mg/L,舞草种子萌发率可达到96%。GA3有利于舞草幼苗生物量的积累,浓度以1.0mg/L最佳,超过此浓度物质积累则受到抑制。低浓度NAA的添加有利于幼苗增长,0.2mg/L的NAA对苗长增加效果最理想。

二、特异观赏植物-跳舞草的种子萌发及栽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异观赏植物-跳舞草的种子萌发及栽培(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花卉种子的发芽特性及催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1.2.1 国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1.2.2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1.3 植物种子学研究进展
        1.3.1 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1.3.2 种子休眠机制与调控
        1.3.3 休眠种子的催芽处理
        1.3.4 测试植物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种子的消毒与发芽
    2.3 种子活力的测定
    2.4 不同催芽处理方式
        2.4.1 不同化学法处理方式
        2.4.2 不同物理法处理方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3种植物种子发芽期间吸水动态
    3.2 不同处理对3种植物种子活力的影响
    3.3 不同化学法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1 用过氧化氢(H_2O_2)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2 用硫酸溶液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3 用PEG-6000 溶液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4 不同浓度GA3 溶液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5 不同浓度6-BA溶液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6 不同化学处理方法间的比较
    3.4 不同物理法处理对3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1 不同温度热水浸种处理对3 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2 低温、高湿沙基层积处理对3 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3 不同时间激光处理对3 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4 不同强度、不同时间磁场处理对3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5 不同物理处理方法间的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术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两种吊钟花属植物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进展
        1.1.1 破除种子休眠的方法
        (1)物理方法
        (2)化学方法
        (3)生物方法
        (4)综合方法
        1.1.2 播种育苗的影响因素
    1.2 扦插繁殖的研究进展
        1.2.1 影响插穗生根和扦插苗成活的内在因素
        1.2.2 影响插穗生根和扦插苗成活的外在因素
    1.3 吊钟花属植物资源分布和繁殖技术的研究概况
        1.3.1 吊钟花属资源与分类
        1.3.2 齿缘吊钟花和灯笼树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1.3.3 吊钟花属植物繁殖技术研究概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处理对齿缘吊钟花和灯笼树种子萌发的影响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供试药品试剂
        2.1.3 试验器材
    2.2 试验方法
        2.2.1 种子预处理
        2.2.2 种子生活力测定
        2.2.3 种子萌发试验
        (1)单因素处理试验
        (2)两因素处理试验
        2.2.4 观察方法及活力、萌发指标的测定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种源地齿缘吊钟花和灯笼树种子生活力的比较
        2.3.2 不同光照条件对齿缘吊钟花和灯笼树种子萌发的影响
        2.3.3 不同浸种时间对齿缘吊钟花和灯笼树种子萌发的影响
        2.3.4 不同激素种类对齿缘吊钟花和灯笼树种子萌发的影响
        2.3.5 不同赤霉素浸种时间对齿缘吊钟花和灯笼树种子萌发的影响
        2.3.6 不同赤霉素浓度对齿缘吊钟花和灯笼树种子萌发的影响
        2.3.7 两因素处理对齿缘吊钟花和灯笼树种子萌发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处理对齿缘吊钟花和灯笼树播种育苗的影响
    3.1 试验地概况及材料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播种基质和播种容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播种基质理化性质测定
        3.2.3 播种方法与播种后管理
        3.2.4 观察方法与萌发指标的测定
        3.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播种基质的理化性质的分析
        3.3.2 不同播种时间及基质处理对齿缘吊钟花播种育苗的影响
        3.3.3 不同播种时间及基质处理对灯笼树播种育苗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处理对齿缘吊钟花和灯笼树扦插生根的影响
    4.1 试验地概况及材料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1.3 基质和试剂准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插穗的处理
        4.2.2 插床与扦插基质
        4.2.3 试验设计
        4.2.4 扦插及插后管理
        4.2.5 观察方法和扦插生根指标的测定
        4.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处理对齿缘吊钟花扦插生根的影响
        (1)不同激素种类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2)不同生根激素浓度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3)不同生根激素浸泡时间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4)不同扦插基质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不同留叶数量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4.3.2 不同生根激素处理对灯笼树扦插生根的影响
        (1)不同激素种类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2)不同生根激素浓度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3)不同生根激素浸泡时间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4)不同扦插基质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不同留叶数量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4.3.3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1)相关性分析
        (2)主成分分析
        (3)隶属函数法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3)EMS诱导蒙农红豆草优良突变体筛选及花色变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红豆草概述
        1.1.1 红豆草来源与研究进展
        1.1.2 蒙农红豆草来源与研究进展
    1.2 EMS化学诱变育种原理及应用
        1.2.1 EMS化学诱变育种原理
        1.2.2 EMS诱变育种特点
        1.2.3 EMS突变体的筛选与分析
        1.2.4 EMS化学诱变育种在牧草中的应用
        1.2.5 SSR标记原理以及在育种上的应用
    1.3 植物花色及其合成机理
        1.3.1 花色对红豆草的重要性
        1.3.2 花色表型的测量
        1.3.3 花色素的种类和结构
        1.3.4 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1.3.5 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主要酶
        1.3.6 花瓣的组织结构对花色的影响
    1.4 转录组测序技术简介
        1.4.1 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其发展
        1.4.2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研究方法
        1.4.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非模式植物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EMS诱变蒙农红豆草突变群体的构建和高产突变体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材料来源
        2.1.2 试剂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EMS处理方法
        2.2.2 EMS诱变对蒙农红豆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2.2.3 EMS突变群体的构建
        2.2.4 突变性状的田间调查
        2.2.5 M_1、M_2植株表型突变频率的计算
        2.2.6 M_1、M_2表型变异植株光合特性与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EMS诱变对蒙农红豆草种子发芽力的影响
        2.3.2 蒙农红豆草M_1、M_2代突变体的性状表现
        2.3.3 蒙农红豆草M_1、M_2代突变群体光合特性比较
    2.4 讨论
        2.4.1 EMS浓度对蒙农红豆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2.4.2 EMS诱导对蒙农红豆草变异植株特征特性的诱变效应
        2.4.3 诱变后代株高和SPAD值对诱变剂的响应
        2.4.4 诱变后代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2.4.5 诱变后代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
        2.4.6 诱变后代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2.5 小结
3 EMS诱变蒙农红豆草变异群体M_1、M_2和M_3代SSR遗传变异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材料来源
        3.1.2 试剂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各世代群体DNA提取
        3.2.2 DNA质量与纯度检测
        3.2.3 SSR引物筛选与稀释
        3.2.4 SSR-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3.2.5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蒙农红豆草SSR标记引物及最佳退火温度
        3.3.2 EMS诱变对蒙农红豆草M_1代遗传多态性的影响
        3.3.3 EMS诱变对蒙农红豆草M_2代遗传多态性的影响
        3.3.4 EMS诱变对蒙农红豆草M_3代遗传多态性的影响
        3.3.5 蒙农红豆草不同群体遗传相似性分析
        3.3.6 蒙农红豆草不同突变群体的聚类分析
    3.4 讨论
        3.4.1 EMS诱变对蒙农红豆草不同群体的SSR标记位点多态性的影响
        3.4.2 EMS诱变对蒙农红豆草不同群体遗传变异的影响
    3.5 小结
4 EMS诱变蒙农红豆草抗寒突变体的筛选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不同温度下的种子萌发
        4.2.2 低温处理下幼苗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4.2.3 越冬期生理指标的测定
        4.2.4 石蜡切片法观测蒙农红豆草越冬期根形态结构
        4.2.5 返青期越冬率的测定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EMS处理下的蒙农红豆草种子在不同温度下萌发情况
        4.3.2 EMS处理后低温下发芽的幼苗生长速率的变化
        4.3.3 低温胁迫对EMS诱变的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4.3.4 越冬期气温变化和越冬率
        4.3.5 越冬期低温胁迫对EMS诱变的植株生理生化的影响
        4.3.6 蒙农红豆草抗寒性综合评价
        4.3.7 EMS处理对越冬期蒙农红豆草根解剖结构的影响
    4.4 讨论
        4.4.1 EMS处理后低温发芽与抗寒性鉴定
        4.4.2 越冬期根解剖结构特征与抗寒性
        4.4.3 幼苗与成株越冬期生理生化变化与抗寒性
    4.5 小结
5 蒙农红豆草花色突变体表型及色素成分特征分析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材料来源
    5.2 试验方法
        5.2.1 突变体表型观察和生理指标测定
        5.2.2 突变体花色显微结构观察
        5.2.3 总花青素和总类黄酮的测定
        5.2.4 花青素和类黄酮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表型观察
        5.3.2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表型指标比较
        5.3.3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的花粉育性与结实率的比较
        5.3.4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相关花色指标比较
        5.3.5 不同花色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5.3.6 蒙农红豆草不同花色的花瓣结构比较
        5.3.7 蒙农红豆草不同花色的总类黄酮和总花青素含量比较
        5.3.8 蒙农红豆草不同花色类黄酮含量比较
        5.3.9 蒙农红豆草不同花色的花青素含量比较
        5.3.10 不同花色表型值和色素含量的逐步回归分析
    5.4 讨论
        5.4.1 花色与异花授粉植物结实的关系
        5.4.2 花瓣表型对其颜色的影响
        5.4.3 花瓣超显微结构对其颜色的影响
        5.4.4 花瓣色素含量对其颜色的影响
    5.5 小结
6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蒙农红豆草花色变异机理及关键基因的挖掘
    6.1 试验材料
        6.1.1 试验材料来源
    6.2 试验方法
        6.2.1 文库构建与测序
        6.2.2 质量评估与拼接
        6.2.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6.2.4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6.2.5 SSR的筛选和统计分析
        6.2.6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蒙农红豆草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6.3.2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转录组微卫星SSR特征分析
    6.4 讨论
        6.4.1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转录组测序的分析
        6.4.2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类黄酮合成途径结构基因表达分析
        6.4.3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转录组微卫星SSR特征
    6.5 小结
7 结论
8 本研究创新
9 进一步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不同氮素处理对总状绿绒蒿生长生理特性和根际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录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绿绒蒿研究综述
        2.1.1 绿绒蒿的形态学及种质资源研究
        2.1.2 绿绒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
        2.1.3 绿绒蒿的遗传谱系和亲缘鉴定研究
        2.1.4 绿绒蒿的种子萌发和引种栽培研究
        2.1.5 绿绒蒿生理特性研究
    2.2 氮素形态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概述
        2.2.1 不同氮素形态在植物体内的代谢
        2.2.2 不同氮素形态对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2.2.3 不同氮素形态对植物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2.3 氮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氨氧化微生物影响的研究综述
        2.3.1 氮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3.2 氮添加对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
    2.4 荧光定量技术概述
3 研究内容和意义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意义
    3.3 技术路线
4 材料与方法
    4.1 实验材料
        4.1.1 主要仪器
        4.1.2 主要试剂
        4.1.3 需要配置的试剂及方法
        4.1.4 实验样地与取样
    4.2 实验方法
        4.2.1 形态学指标测定
        4.2.2 光合参数的测定
        4.2.3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4.2.4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4.2.5 分子实验操作方法
    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不同氮素形态对总状绿绒蒿幼苗表型变化的影响
        5.1.1 不同氮素形态下总状绿绒蒿株高变化
        5.1.2 不同氮素形态下总状绿绒蒿叶片数变化
        5.1.3 不同氮素形态下幼苗最大叶长变化
        5.1.4 不同氮素形态下幼苗最大叶宽变化
        5.1.5 不同氮素形态下植物干重的变化
        5.1.6 不同氮素形态下植物鲜重的变化
        5.1.7 不同氮素形态对总状绿绒蒿表型的影响
    5.2 氮素形态对总状绿绒蒿幼苗光合指标的影响
        5.2.1 氮素形态对总状绿绒蒿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5.2.2 氮素形态对总状绿绒蒿胞间 CO_2 浓度的影响
        5.2.3 氮素形态对总状绿绒蒿气孔导度的影响
        5.2.4 氮素形态对总状绿绒蒿蒸腾速率的影响
        5.2.5 氮素形态对幼苗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5.2.6 光合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5.3 氮素形态对总状绿绒蒿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5.3.1 氮素形态对幼苗最大荧光的影响
        5.3.2 氮素形态对叶片的 PSII 的最大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5.3.3 氮素形态对叶片的 PSII 的实际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5.3.4 氮素形态对叶片PSII潜在活性的影响
        5.3.5 氮素形态对幼苗 PSII 的电子传递情况的影响
        5.3.6 氮素形态对幼苗非光化学淬灭的影响
        5.3.7 氮素形态对幼苗光化学猝灭的影响
        5.3.8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5.4 氮素形态对栽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4.1 氮素形态下土壤 pH 的影响
        5.4.2 氮素形态对栽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5.4.3 氮素形态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5.4.4 氮素形态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5.4.5 氮素形态对土壤总氮的影响
        5.4.6 氮素形态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4.7 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5.5 不同氮素形态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5.1 氨氧化微生物amo A基因的扩增和标准曲线的构建
        5.5.2 不同氮素形态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5.5.3 微生物丰度的相关性分析
    5.6 植物-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5.6.1 植物生长与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相关性
        5.6.2 植物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丰度的相关性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不同氮素形态对总状绿绒蒿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6.2.2 不同氮素形态对总状绿绒蒿幼苗光合参数的影响
        6.2.3 不同氮素形态对总状绿绒蒿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6.2.4 不同氮素形态对栽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2.5 不同氮素形态对栽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
        6.2.6 总状绿绒蒿表型、生理、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丰度之间的相关性
7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铁线莲杂交育种及遗传转化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铁线莲属植物研究进展及育种方向
        1.1 铁线莲属植物植物分类学研究进展
        1.1.1 铁线莲属植全国分布概况
        1.1.2 铁线莲属植物分类学研究
        1.2 铁线莲属植物育种方向
        1.2.1 铁线莲属植物育种史
        1.2.2 铁线莲属植物亲本选配依据
        1.2.3 铁线莲属植物育种研究进展
        1.2.4 国内外育种现状
        1.2.5 铁线莲杂交育种方向及展望
    2 高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2.1 高温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
        2.2 高温胁迫对植物生殖的影响
        2.3 高温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2.3.1 高温胁迫的影响机理
        2.3.2 高温对部分酶活性的影响
        2.3.3 高温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4 高温胁迫对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3 胚挽救和种子打破休眠技术研究进展
        3.1 胚挽救技术的研究进展
        3.1.1 植物胚败育的主要原因
        3.1.2 胚龄对胚挽救的影响
        3.1.3 培养基和培养环境对胚挽救的影响
        3.1.4 激素对胚挽救的影响
        3.1.5 其他添加物对胚挽救的影响
        3.2 种子休眠的原因
        3.2.1 种皮障碍引起的种子休眠
        3.2.2 胚成熟度引起的种子休眠
        3.2.3 种子内部激素等引起的种子休眠
        3.2.4 温度引起的种子休眠
        3.2.5 水分引起的种子休眠
        3.3 植物种子打破休眠研究进展
    4 铁线莲离体培养进展
        4.1 铁线莲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4.2 影响植株再生的主要因素
        4.2.1 植物基因型
        4.2.2 植物的不同部位
        4.2.3 培养基激素配比
    5 花卉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5.1 铁线莲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的意义
        5.2 影响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5.2.1 农杆菌种类
        5.2.2 外植体
        5.2.3 抗生素种类及浓度
        5.2.4 预培养时间
        5.2.5 农杆菌浓度及侵染时间
        5.2.6 共培养时间
        5.2.7 延迟筛选培养时间
    6 本实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高温胁迫对铁线莲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温胁迫对铁线莲初始荧光F_0、最大荧光F_m、潜在光化学效率F_V/F_0的影响
        2.2 高温胁迫对铁线莲最大光合效率F_V/_FM、实际光合效率Y(Ⅱ)的影响
        2.3 高温胁迫对铁线莲Y(NPQ)、Y(NO)的影响
    3 讨论
        3.1 高温胁迫对铁线莲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2 铁线莲品种耐热性初步评价
        3.3 铁线莲耐热性对育种方向的启发
第三章 铁线莲杂交育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亲本选配
        1.3 杂交育种操作步骤
        1.3.1 花粉采集
        1.3.2 去雄授粉
        1.3.3 收获种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结实、发芽、开花情况
        2.3 性状优良的杂交后代
    3 讨论
        3.1 亲本选配
        3.2 育种效率
        3.3 遗传规律
第四章 德克萨斯组线莲胚挽救与打破休眠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方法
        1.1.1 种子百粒重、相对含水量和吸水率的测定
        1.1.2 胚胎挽救
        1.1.3 打破种子休眠
        1.1.4 数据分析
    2 结论与分析
        2.1 铁线莲‘王梦’种子百粒重、相对含水量、吸水率的测定
        2.2.1 不同消毒时间对铁线莲种子的影响
        2.2.2 不同激素组合对铁线莲种子胚胎发育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铁线莲种子萌发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德克萨斯组铁线莲‘王梦’再生体系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无菌系的建立
        1.3.2 无菌苗的壮苗
        1.3.3 茎段愈伤组织诱导
        1.3.4 叶片愈伤组织诱导
        1.3.5 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
        1.3.6 诱导生根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无菌苗的壮苗
        2.2 茎段愈伤组织诱导
        2.3 叶片愈伤组织诱导
        2.4 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
        2.5 诱导生根
    3 讨论
        3.1 铁线莲再生体系的建立
        3.2 无菌扦插法
第六章 铁线莲遗传转化的初步探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农杆菌菌株及载体
        1.1.3 仪器与试剂
        1.1.4 培养基
        1.2 实验方法
        1.2.1 农杆菌的活化
        1.2.2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
        1.2.3 转化基本流程
        1.2.4 影响转化效率因素的优化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
        2.2 影响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2.3 抗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检测
        2.4 诱导抗性愈伤组织分化
    3 讨论
        3.1 选择‘王梦’为遗传转化材料的原因
        3.2 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
第七章 小结与展望
    7.1 小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木槿种子的秋水仙素和EMS诱变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1.2.1 诱变育种的种类及作用机理
        1.2.2 诱变育种的材料
        1.2.3 突变体的筛选及鉴定
        1.2.4 化学诱变育种在园林中的应用
    1.3 木槿育种研究进展
        1.3.1 木槿种质资源基本概况
        1.3.2 木槿育种的主要目标
        1.3.3 木槿育种的主要方法
        1.3.4 木槿育种的发展方向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木槿种子秋水仙素诱变育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清水浸泡时长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2.2 最佳诱变组合的筛选
        2.2.3 形态学鉴定结果分析
        2.2.4 细胞学鉴定结果分析
        2.2.5 生理指标对比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3 木槿种子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育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最佳诱变组合的筛选
        3.2.2 形态学鉴定结果分析
        3.2.3 ISSR分子学鉴定结果分析
        3.2.4 生理指标对比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4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哥伦比亚大学UBC公司100条ISSR引物序号及序列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五种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子营养组成和生境胁迫响应蛋白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1.1.1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条件
        1.1.2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的营养学研究
        1.1.3 蛋白质和氨基酸组成
    1.2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1.2.1 蛋白质组学概述
        1.2.2 基于质谱的蛋白组学研究方法
    1.3 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3.1 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和耐受机制
        1.3.2 植物对逆境胁迫响应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的营养组成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扁桃材料来源
        2.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3 扁桃种仁营养组分的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2.3.2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中的矿质元素分析
        2.3.3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中的维生素组成分析
        2.3.4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蛋白质的水解氨基酸组成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野生扁桃种仁蛋白的提取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野生扁桃种子
        3.2.2 试剂与材料
        3.2.3 野生扁桃种仁蛋白的提取方法
        3.2.4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3.2.5 聚丙烯凝胶电泳(SDS-PAGE)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野生扁桃种仁蛋白的提取方法比较
        3.3.2 5种野生扁桃种仁蛋白的提取物比较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子生境胁迫共有蛋白组的响应机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野生扁桃种子
        4.2.2 试剂与材料
        4.2.3 野生扁桃种仁蛋白的提取
        4.2.4 蛋白样品的变性和酶切
        4.2.5 野生扁桃种仁蛋白的质谱分析
        4.2.6 数据库检索和数据分析
        4.2.7 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野生扁桃种仁蛋白组定量分析数据的质控分析
        4.3.2 野生扁桃种仁共有蛋白组的鉴定与功能分类
        4.3.3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共有蛋白的生物信息功能分析
        4.3.4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共有蛋白的生境胁迫响应蛋白组学及可能机制分析
        4.3.5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共有蛋白中的贮藏蛋白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响应生境胁迫的差异蛋白组学及机制分析
    5.1 引言
    5.2 野生扁桃种仁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蒙古扁桃与长柄扁桃种仁中响应生境胁迫的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5.3.2 野扁桃与长柄扁桃种仁中响应生境胁迫的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5.3.3 榆叶梅与长柄扁桃种仁蛋白的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5.3.4 西康扁桃与长柄扁桃种仁蛋白的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5.3.5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子生境胁迫差异蛋白的比较
        5.3.6 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仁蛋白中特异性蛋白的分析
    5.4 讨论与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附录
致谢
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8)细叶百合LpNAC6和LpNAC20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烟草中的抗盐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植物转录因子参与响应逆境胁迫的研究
    1.3 关于NAC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1.3.1 NAC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
    1.4 细叶百合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细叶百合LpNAC6、LpNAC20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及菌株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相关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叶百合的总RNA的提取与鉴定
        2.2.2 细叶百合cDNA的合成
        2.2.3 LpNAC6和LpNAC20基因的克隆
        2.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5 细叶百合两个NAC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荧光定量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总RNA电泳检测
        2.3.2 LpNAC6和LpNAC20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3.3 LpNAC6和LpNAC20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3.4 LpNAC6和LpNAC20基因在四种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LpNAC6和LpNAC20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烟草的遗传转化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主要试剂及菌株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相关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加酶切位点中间表达载体的构建
        3.2.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3.2.3 大肠杆菌转化及重组质粒的验证
        3.2.4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3.2.5 基因枪法转化洋葱表皮细胞
        3.2.6 叶盘法转化烟草
        3.2.7 转基因烟草T1代的筛选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中间表达载体的构建
        3.3.2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3.3.3 农杆菌菌液PCR鉴定
        3.3.4 LpNAC6和LpNAC20基因亚细胞定位检测
        3.3.5 转基因烟草的再生形态观察
        3.3.6 转LpNAC6和LpNAC20基因烟草的分子水平检测
        3.3.7 转LpNAC6和LpNACp20基因T1代烟草的获得
    3.4 本章小结
4 转LpNAC6和LpNAC20基因烟草的抗盐性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1.4 相关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转基因烟草株系种子在盐胁迫下的抗性分析
        4.2.2 转基因烟草在盐胁迫下的生理指标测定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盐胁迫对转基因烟草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4.3.2 转基因烟草株系的耐盐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讨论
    5.1 LpNAC6和LpNAC20基因参与细叶百合非生物胁胁迫响应
    5.2 LpNAC6和LpN4C20基因过表达可提高转型基因烟草抗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9)一个国兰叶艺新材料的创制及叶艺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兰及叶艺兰简介
        1.1.1 兰花简介
        1.1.2 国兰的价值
        1.1.3 春剑‘隆昌素’品种介绍
    1.2 国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1 外植体的选择和处理
        1.2.2 培养基配方
        1.2.3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1.3 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1.3.1 ~(60)Co-γ辐射诱变育种研究现状
        1.3.2 辐射诱变与组织培养综合育种技术研究概况
        1.3.3 国兰辐射诱变研究进展
    1.4 植物叶色突变体研究进展
        1.4.1 叶色突变体的来源
        1.4.2 叶色突变体的分类
        1.4.3 叶色突变体的生长状况
        1.4.4 叶色突变生理机制
        1.4.5 叶色突变主要分子机制
    1.5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观赏植物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隆昌素’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叶艺新材料的创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培养条件对‘隆昌素’外植体诱导成根状茎的影响
        2.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隆昌素’根状茎分化成芽的影响
        2.2.3 磁处理对‘隆昌素’根状茎分化成芽的影响
        2.2.4 ‘隆昌素’组培苗遗传稳定性的ISSR研究
        2.2.5 ~(60)Co-γ辐射诱变‘隆昌素’根状茎研究
    2.3 讨论
        2.3.1 不同培养条件对‘隆昌素’外植体诱导成根状茎的影响
        2.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隆昌素’根状茎分化成芽的影响
        2.3.3 磁处理对‘隆昌素’根状茎分化成芽的影响
        2.3.4 ‘隆昌素’组培苗遗传稳定性的ISSR研究
        2.3.5 ~(60)Co-γ辐射诱变‘隆昌素’根状茎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叶艺隆昌素’表型及生理生化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3.1.3 光学显微镜观察
        3.1.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1.5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3.1.6 染色体倍性分析
        3.1.7 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测定
        3.1.8 叶绿素合成关键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叶艺隆昌素’和‘隆昌素’表型对比
        3.2.2 ‘叶艺隆昌素’和‘隆昌素’组培苗增殖及分化差异
        3.2.3 ‘叶艺隆昌素’和‘隆昌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3.2.4 ‘叶艺隆昌素’和‘隆昌素’生理参数测定
        3.2.5 ‘叶艺隆昌素’和‘隆昌素’叶片结构分析
        3.2.6 ‘叶艺隆昌素’和‘隆昌素’染色体倍性分析
        3.2.7 ‘叶艺隆昌素’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
    3.3 讨论
        3.3.1 ‘叶艺隆昌素’和‘隆昌素’生理生化比较研究
        3.3.2 ‘叶艺隆昌素’和‘隆昌素’叶片结构比较研究
        3.3.3 ‘叶艺隆昌素’和‘隆昌素’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比较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叶艺隆昌素’根状茎转录组测序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叶艺隆昌素’和‘隆昌素’根状茎形态观察
        4.2.2 测序结果和组装
        4.2.3 基因功能注释及分类
        4.2.4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分类
        4.2.5 差异表达unigene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相关成员的鉴定
        4.2.6 差异表达unigene中叶绿体发育相关功能蛋白基因的鉴定
        4.2.7 其他调控相关的unigene
        4.2.8 实时荧光定量PCR
    4.3 讨论
        4.3.1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对根状茎变黄的影响
        4.3.2 叶绿体发育相关功能蛋白基因对根状茎颜色变黄的影响
        4.3.3 其他因素对根状茎变黄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叶艺隆昌素’叶片转录组测序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测序结果、组装及注释
        5.2.2 DEGs功能分类
        5.2.3 KEGG功能分析
        5.2.4 差异表达unigene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相关成员的鉴定
        5.2.5 差异表达unigene中叶绿体发育相关功能蛋白基因的鉴定
        5.2.6 其他调控相关的unigene
        5.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5.3 讨论
        5.3.1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对叶艺形成的影响
        5.3.2 叶绿体发育相关功能蛋白基因对叶艺形成的影响
        5.3.3 其他因素对叶艺形成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正交设计优化舞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舞草种子
        1.1.2 主要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种子预处理
        1.2.2 种子消毒方案实验设计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实验设计
        1.2.4 培养条件
        1.2.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升汞消毒时间对污染率及发芽率的影响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舞草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舞草种子萌发的动态影响
    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四、特异观赏植物-跳舞草的种子萌发及栽培(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花卉种子的发芽特性及催芽研究[D]. 邢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两种吊钟花属植物繁殖技术研究[D]. 李超.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3]EMS诱导蒙农红豆草优良突变体筛选及花色变异机理研究[D]. 乔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4]不同氮素处理对总状绿绒蒿生长生理特性和根际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D]. 贾维嘉. 西南林业大学, 2020(01)
  • [5]铁线莲杂交育种及遗传转化初步研究[D]. 孙瑞琦.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6]木槿种子的秋水仙素和EMS诱变与鉴定[D]. 任雪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7]五种野生扁桃亚属植物种子营养组成和生境胁迫响应蛋白组学研究[D]. 秦芳玲. 西北大学, 2019(01)
  • [8]细叶百合LpNAC6和LpNAC20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烟草中的抗盐功能分析[D]. 曹尚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9]一个国兰叶艺新材料的创制及叶艺形成机理研究[D]. 蒋彧.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7)
  • [10]正交设计优化舞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研究[J]. 毛艳萍,何金慧. 种子, 2018(03)

标签:;  ;  ;  ;  ;  

观赏植物-舞草的种子萌发与栽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