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亚铁硫杆菌存在下黄铜矿的电化学行为

氧化亚铁硫杆菌存在下黄铜矿的电化学行为

一、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chalcopyrite in presence of 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论文文献综述)

丁伟[1](2021)在《生物氧化自难处理金矿中脱砷及Ag+、Cu2+促进氧化脱砷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砷不仅对动植物有极大危害,而且在金属资源开发中也极大地影响金属的回收利用。难处理金矿资源的开发,就是由于含有砷和硫等有害元素,导致金回收率低。而我国已连续14年产金量居世界第一,难处理金矿资源的高效利用已迫在眉睫,因此,这类资源的预处理,以消除影响金回收的因素就越来越重要。生物预处理具有污染小,能耗低以及操作简单等优点而广泛被重视。但也存在处理效率低、周期长等问题。本文围绕生物脱除难处理金矿中的有害元素砷开展研究工作,在各影响因素条件的优化基础上,获得了高效脱砷的最佳工艺。(1)以温度、初始p H、细菌接种量为影响因素,砷浸出率为响应值,分别对含砷量为3%和13%的难处理金矿进行优化。对3%含砷率的难处理金矿而言。三个影响因素的显着性为:接种量(C)>初始p H(B)>温度(A);对13%含砷率的难处理金矿而言,三个影响因素的显着性为:初始p H(B)>接种量(C)>温度(A)。在选取的因素范围内,建立的响应曲面模型均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优化后使用最佳条件温度31℃,初始p H为2.27,细菌接种量为11%,13%含砷率难处理金矿的砷浸出率达到了37.85%。(2)Ag+和Cu2+等金属离子具有促进生物对砷的氧化作用。加入20mg/L Ag+浸出七天后,砷的浸出率达到了53.38%,相较于没有加入金属离子提高了15.53%;加入16mg/L Cu2+浸出七天后,砷的浸出率达到了50.46%,相较于没有加入金属离子提高了12.61%。(3)生物氧化浸出条件不同改变了砷的存在形态。○1在没有加入金属离子进行生物浸出三天时,砷主要以砷黄铁矿的形态存在,少部分转化为As3+,生物浸出七天后,依旧存在砷黄铁矿,大部分以As3+和As5+的形态存在;在加入Ag+进行生物浸出三天时,砷主要As5+以及As2O3的形态存在,同时还存在少量砷黄铁矿,生物浸出七天后,矿物中依旧存在少量砷黄铁矿,主要以As2O3的形态存在;○2在加入Cu2+进行生物浸出三天时,砷主要以As3+的形态存在,少量以砷黄铁矿和As5+的形态存在,生物浸出七天后,主要以As2O3以及As5+的形态存在,矿物中依旧含有少量砷黄铁矿。○3在没有加入金属离子进行生物浸出三天后,硫的存在形态有As2S3,SO32-,SO42-,主要存在形态为SO42-,生物浸出七天后,硫的形态变化与生物浸出三天差距不大;在加入Ag+进行生物浸出三天后,少量硫以S22-的形态存在,大部分以SO32-,SO42-的形态存在,生物浸出七天后,大部分硫以S-O中间体和SO32-的形态存在;在加入Cu2+进行生物浸出三天后,硫主要以的SO42-和S22-形态存在,基本不存在形态的硫,生物浸出七天后,硫基本上全部转变为SO42-。

张开[2](2020)在《大宗工业固废赤泥与低品位硫铁矿的协同处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化铝生产工艺中所排放的大宗工业固废赤泥具有碱性强、碱组分复杂的特点。硫铁矿常伴生于有色金属硫化矿及煤矿,因其品位低、综合利用难度大而在矿山采选过程中大量废弃,其在自然环境中被风化氧化而释放大量硫酸等危害物。赤泥及低品位硫铁矿的堆存不仅占用土地,而且还造成地下水、土壤污染。本研究针对赤泥含碱及硫铁矿产酸的特性,提出碱性赤泥与硫铁矿产酸的协同中和处理的思路。即分析赤泥淋滤过程中游离碱与化学结合碱的释放规律,优化低品位硫铁矿的产酸环境条件,实现赤泥脱碱与低品位硫铁矿脱酸的稳定化处理处置,并为两者的土壤化利用奠定基础。赤泥中的碱物质以结合碱为主,其中游离碱含量约为3.59×10-3 mmol/g,结合碱含量约为0.261 mmol/g。在超纯水淋滤过程中,以游离碱的溶出为主,Na+、K+的溶出量分别为5.1×10-3 mmol/g和0.34×10-3 mmol/g,化学结合碱溶出滞缓。在盐酸淋滤过程中,游离碱与结合碱同步溶出;前10 h内,Na+大量快速溶出,溶出量约为0.69 mmol/g;Na+、K+和Mg2+首先从赤泥中溶出,受离子半径和离子电荷的影响,Ca2+在10h后开始溶出。在硫酸淋滤过程中,前10 h内,Na+也是大量快速溶出,溶出量约为0.79 mmol/g;Ca2+在18 h后开始溶出,除离子半径和离子电荷的影响之外,SO42-与Ca2+结合生成微溶的Ca SO4导致Ca2+的溶出时间晚于盐酸淋滤过程。通过酸性矿山废水筛选富集出了以氧化亚铁硫杆菌,物种丰度约为50%,能显着提高低品位硫铁矿的产酸量和还原态硫转化率。氧化亚铁硫杆菌对低品位硫铁矿氧化产酸的最优条件为:初始p H为2.00,矿石投加量为10 g/L(矿石过100目筛),菌液浓度为15%(菌液个数为1.68×108 CFU/m L),H+的产量约为0.9mmol/g,低价还原态硫的转化率约为53.7%。氧化过程中的ORP维持在500 m V左右,可保持较好的微生物活性。硫铁矿生物氧化酸性浸出液对赤泥的碱中和协同处置实验表明,酸性生物浸出液对赤泥有较好的中和脱碱作用,酸性浸出液中的SO42-与赤泥中的Ca2+结合形成微溶的硫酸钙,而Fe3+在处理过程中以水解产生H+的形式参与脱碱,导致SO42-和Fe3+向赤泥中迁移。当低品位硫铁矿的还原态硫含量为1.41%时,处理低品位硫铁矿与赤泥的质量比为7:100,Na+的去除率约为97.3%,可实现大宗工业固废的赤泥脱碱与低品位硫铁矿脱酸,且生化淋滤脱碱后的赤泥无返碱效应,效果稳定。

许今[3](2020)在《外源物质对线路板中有价金属生物浸出强化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生物浸出技术可以用于废旧线路板的资源化处理,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但目前该技术大多为实验室摇瓶规模,其浸出效率是影响实际工业化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促进生物技术线路板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微生物种类、浸出工艺条件等方面,较少涉及到添加外源物质这种简单便捷的方式,特别是可回收重复使用的玻璃珠、成本低廉的有机酸、环境友好可生物降解的螯合剂这几种类型。本论文在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上,研究了外源物质添加对强化线路板中有价金属生物浸出的作用。首先筛选出能够促进生物浸出废旧线路板有价金属的潜在外源添加物;然后优化其使用条件,进一步建立生物浸出废旧线路板的外源物促进体系,并对促进作用进行验证;最后探究潜在外源添加物质在生物浸出废旧线路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明确外源物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的原因。得到结果如下:(1)通过添加有机酸、玻璃珠、螯合剂的生物浸出线路板实验,考察不同种类的外源物质对线路板金属富集体粉末中铜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仅能在浸出前期起到促进作用或提高铜的最大浸出率,浸出后期反而抑制铜的浸出。玻璃珠仅在3g/L浓度下才对浸出有促进作用,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浸出粉末中的铜。而螯合剂对生物浸出存在促进作用,由高到底依次为乙二胺二琥珀酸(EDDS)、谷氨酸二乙酸四钠(GLDA)、亚氨基二琥珀酸(IDS)、乙二胺四乙酸(EDTA)。其中添加EDDS后浸出72h,铜的浸出率就达90%以上。因此,拟将筛选出的螯合剂乙二胺二琥珀酸EDDS作为潜在外源添加物。(2)通过考察EDDS不同投加时间和投加量对促进浸出线路板中铜的影响,优选强化浸出条件。结果表明,EDDS的投加时间越早对浸出的促进作用越强,而0.1%的EDDS投加量条件下获得最佳的铜浸出率。在优选条件下,铜的浸出率在4d时就达到了93.78%,此时锌、镍、铅的浸出率也分别达到了88.27%、93.69%、87.32%。由此建立了生物浸出废旧线路板的外源添加物质促进体系。(3)在培养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过程中添加EDDS,设计生物浸出、EDDS浸出、添加了EDDS的生物浸出实验进行对照,探究EDDS能够强化浸出的原因。结果表明,EDDS能帮助维持Fe3+在溶液中的溶解状态,改善菌体与粉末之间的接触,减少黄钾铁矾沉淀的生产,即EDDS通过影响浸出机制、螯合重金属、减少沉淀降低金属损失来起到强化线路板中有价金属生物浸出的作用。

叶俊沛[4](2020)在《载硫铁生物炭-硫杆菌联合调控土壤铅形态和植物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采矿业、铅金属冶炼业、铅电池工业、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铅颜料的生产应用,环境中的铅不断积累并造成了一系列铅污染问题,其中土壤的铅污染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难题。土壤中的铅很容易进入食物链中,同时土壤中铅具有毒性、生物积累性以及不可降解性,因此土壤铅污染严重危害着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植物修复铅污染土壤技术是一种高效、经济、绿色的原位修复技术,但是植物修复过程受到土壤中铅的植物有效性的限制。因此,本文通过调控土壤中铅的形态,改变土壤铅的植物有效性,进而促进植物修复铅污染土壤。从煤炭中培养得到硫杆菌,利用木屑制备载铁硫生物炭并用于硫杆菌的富集,通过土培实验研究硫杆菌和生物炭对土壤铅形态的影响,利用黑麦草盆栽实验,探讨硫杆菌和生物炭对土壤铅植物有效性协同调控的作用机制。本文从高硫煤中培养了具有氧化还原态硫和铁能力的混合微生物,在属水平上优势菌为硫化杆菌(Sulfobacillus)和硫杆菌(Thiobacillus),其相对丰度分别为7.47%和11.11%。混合微生物在培养过程,能够将硫铁矿(Fe S2)氧化为H2SO4和Fe2(SO4)3,导致培养液p H降低、氧化还原电位(ORP)升高、以及Fe3+浓度增加。根据硫杆菌的代谢特性,制备了负载还原性硫和铁的生物炭作为微生物的载体。通过优化制备条件,生物炭Fe SC550负载了磁黄铁矿(Fe1-xS)和磁铁矿。Fe SC550对硫杆菌具有富集作用,经过36天的富集实验,Fe SC550的p H从4.32降低至3.50,ORP从298 m V升高至487 m V,Ca2+和Fe3+的释放能力分别为0.56mg/g和25.48 mg/g。XRD图谱分析表明,硫杆菌富集后,生物炭Fe SC550中的Fe1-xS被氧化,并有部分黄钾铁矾生成。红外光谱分析和Zeta电位表明,Fe SC550通过表面官能团和静电力对硫杆菌进行吸附。拉曼光谱分析、孔结构分析以及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分析表明,热解制备Fe SC550过程中,铁的催化作用促进了生物炭的热解和孔结构的发展,进而支持硫杆菌在生物炭表面和孔结构内的固定与富集。将硫杆菌和Fe SC550加入铅污染土壤中进行土培实验。Fe SC550单独施入土壤后60天后,Thiobacillus的相对丰度从0.06%增加至34.55%,成为优势物种。土壤微生物Marmoricola和Lysobacter能够提高植物抗虫抗病能力,施用硫杆菌后能够调控土壤中Thiobacillus、Marmoricola和Lysobacter的相对丰度。共同施用Fe SC550和硫杆菌60天后,土壤中酸可溶态Pb含量增加73.01%。Fe SC550降低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导致土壤中可还原态Pb活化。Thiobacillus对Fe SC550中还原态硫和铁的氧化作用不断产生H+和Fe3+,导致土壤p H的降低和Eh的升高,土壤中可还原态Pb和可氧化态Pb降低。Fe SC550施用60天后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Thiobacillus对土壤中Pb的吸附固定作用,导致可氧化态Pb增加。Thiobacillus通过生物矿化作用生成黄钾铁矾,在此过程中铅的固定可能是土壤残渣态Pb增加的原因。通过黑麦草盆栽试验,研究Fe SC550和硫杆菌对土壤中铅的植物有效性以及黑麦草植物修复的影响。盆栽实验60天后,单独施用Fe SC550的实验组中,Thiobacillus成为土壤中的优势微生物。Fe SC550和硫杆菌共同施用显着提高了铅的植物有效性,土壤铅含量分别为995和203 mg/kg两种条件下,黑麦草的Pb吸收量分别增加了69.54%和203.20%。Thiobacillus对Fe SC550表面的Fe1-xS的氧化作用和黑麦草根系分泌的小分子有机酸,共同促进了黑麦草对土壤铅的吸收。

李芳艳[5](2020)在《宏粒子强化黑曲霉浸铀研究》文中提出真菌浸矿被认为是一种成本低、环境友好的新型生物浸矿方法。它是利用真菌代谢产生的有机酸溶解矿物中的金属,但由于有机酸的酸性较弱,导致浸出率相对较低,因此需要采取强化措施提高浸出效果。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宏粒子强化真菌浸矿方法,并以玻璃珠和陶瓷颗粒为宏粒子,开展了宏粒子强化黑曲霉浸出碳硅泥岩型铀矿石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开展了宏粒子强化黑曲霉一步法浸铀实验,分别研究了玻璃珠和陶瓷颗粒对黑曲霉浸铀的强化效果,验证了宏粒子强化黑曲霉浸铀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适宜的宏粒子粒径、加入量以及摇床转速能强化铀的浸出。在矿浆浓度为2%、摇床转速为150 rpm的条件下,加入1mm、50 g/L的陶瓷颗粒,铀浸出率为71.11%,比对照组提高了6.19%;加入1mm、20 g/L的玻璃珠,铀浸出率为76.04%,比对照组提高了11.12%。(2)开展了宏粒子强化黑曲霉两步法浸铀实验,研究了玻璃珠粒径、加入量和摇床转速对黑曲霉干重和形态特征以及铀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摇床转速和宏粒子粒径的增加,黑曲霉干重减小;当摇床转速为150 rpm和180 rpm时,加入玻璃珠黑曲霉菌丝包裹铀矿石形成生物矿石颗粒,而转速为210 rpm时黑曲霉形态转变为团块状或分散菌丝;在矿浆浓度为4%,摇床转速为180 rpm时,加入0.5mm、40 g/L的玻璃珠,铀浸出率达75.49%,比对照组提高了9.82%。(3)为了表征宏粒子诱导产生的能量,引入了胁迫能参数,并参考球磨机机械能模型建立了宏粒子产生的胁迫能模型,分析了胁迫能与黑曲霉干重、生物矿石颗粒直径和铀浸出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胁迫能的变化可划分为了两个阶段:当玻璃珠粒径为0.5-1mm时,胁迫能随着玻璃珠粒径增大而缓慢上升(第Ⅰ阶段);当玻璃珠粒径增大到2 mm后,胁迫能急剧增加(第Ⅱ阶段)。在胁迫能的不同阶段,黑曲霉干重、生物矿石颗粒直径和铀浸出率具有不同的特点。转速为150 rpm、180 rpm和210 rpm时,其临界值分别为0.631μJ、0.910μJ和1.24μJ,过高的胁迫能对黑曲霉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其形态发生改变,铀浸出率降低。

孙建之[6](2019)在《高pH值体系下高镁型硫化镍矿生物浸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针对采用传统生物浸出工艺处理高镁型硫化镍矿的过程中出现的硫酸消耗量大、镁铁杂质大量溶出等问题,以典型的金川高镁型铜镍硫化矿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MLA矿物组成分析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宏基因组分类测序等技术手段,对生物浸出体系中镍黄铁矿、橄榄石、蛇纹石生物氧化溶解规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pH值体系下的生物浸出工艺并进行了初步的工艺条件探索。系统研究了镍黄铁矿生物浸出体系中各组分及参数(H+、Fe3+、温度、浸矿细菌)对镍黄铁矿生物氧化溶解的作用,其中H+可促进Fe-S键和Ni-S键的断裂,Fe3+则可以将低价态的S2-和S22-氧化为Sn2-、S0,浸矿细菌的作用分为再生Fe3+和氧化溶解S0/Sn2-两个方面。镍黄铁矿生物氧化溶解过程中,Fe的溶出速率快于Ni,S的氧化溶解速率最慢,三种元素的迁移途径依次为:(Ni,Fe)9S8→Fe2+→Fe3+→KFe3(SO4)2(OH)6、(Ni,Fe)9S8→NiS→Ni2+、S2-/S22-→Sn2-→S0→SO42-。传统生物浸出体系和高 pH 值生物浸出体系中镍黄铁矿表面吸附的浸矿细菌群落结构明显不同,传统浸出体系中矿物表面吸附的细菌以硫氧化菌为主,高pH值浸出体系中矿物表面被黄钾铁矾覆盖,因而吸附的铁氧化菌较传统体系更多。高pH值生物浸出体系浸出过程中矿物表面生成两种产物层,分别为内层的低价态硫层和外层的黄钾铁矾层。实验结果表明,两种产物层对镍黄铁矿中镍的浸出均不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高pH值生物浸出体系下可以实现镍黄铁矿中镍的生物浸出。采用收缩核模型研究了生物浸出体系中橄榄石、蛇纹石溶解动力学,分别探索了温度、pH和矿物颗粒粒度对两种矿物溶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橄榄石、蛇纹石溶解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反应体系pH值,矿物粒度的影响最小。橄榄石中镁的溶解受化学反应控制,反应过程中独立的硅氧四面体缩聚为SiO2并从矿物表面脱落,形成层层逼近的缩核过程;蛇纹石中镁的溶解受内扩散控制,反应过程中硅酸盐骨架难以被破坏,在矿物表面出现产物层,阻碍反应的进一步发生。通过对橄榄石、蛇纹石的溶解动力学研究发现,在高pH值体系下进行生物浸出可以很好的抑制橄榄石、蛇纹石中镁的溶解。初步探索了高镁型硫化镍矿生物浸出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加酸量对矿石中镁铁溶出的影响极大,而磨矿细度对有价金属的溶出速率影响最大。采用响应曲面法获得了最佳的工艺参数为磨矿细度-200目72.11%,加酸量300 kg/t,矿浆浓度5%,接种量12.88%,在该条件下验证实验得出主要金属浸出率为:Ni 89.43%,Co 84.07%,Cu 36.78%,镁溶出率49.19%,溶液总Fe浓度0.20 g/L。对比传统体系和高pH值体系下的生物浸出发现,在高pH值生物浸出体系下,矿石中镍钴的浸出率分别达到了81.70%和77.78%,而硫酸消耗由598 kg/t(矿石)降低至352.83 kg/t(矿石),镁溶出率由66.53%降低至23.54%,在低酸耗低镁铁溶出的前提下实现了镍钴的高效浸出。

赵钰,董颖博,林海[7](2019)在《有色金属矿尾矿微生物浸出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在开发利用我国大量堆存的有色金属矿尾矿中的有价金属矿物,溶出有毒金属元素,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减少污染方面,微生物浸出技术是一项最有前途的技术。为了系统展示微生物浸矿技术的进展,从直接浸矿、间接浸矿、原电池效应和胞外聚合物(EPS)作用等方面介绍了微生物浸矿的作用机理;从浸矿菌种和外界因素(包括温度、pH、氧化还原电位、营养物质)方面总结了影响浸矿效果的关键技术;并对尾矿预处理、诱变育种、使用催化剂等措施在强化浸出效果方面的作用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微生物浸出技术在有色金属矿尾矿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方面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高旭[8](2019)在《铀矿生物浸出影响因素及电化学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生物浸矿技术在铜、金等金属矿物的浸出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对其浸矿机理也开展了深入研究,但是在铀矿浸出领域中浸矿过程相关机理、影响因素、浸出动力学、电化学行为等研究不足。本文为了研究铀矿微生物浸出过程中所发生的相关机理,以及提升铀矿的浸出效率,以南方某铀矿区沥青铀矿石为研究对象,A.ferrooxidans和At.thiooxidans混合菌群为试验菌种,采用摇瓶浸出试验结合形貌分析与物相表征等检测方法研究了铀矿在铁和细菌不同体系中浸出效果及铀矿浸出界面特性,并系统研究铀矿微生物浸出影响因素及浸出动力学;运用电化学方法揭示铀矿浸出过程电荷传递和表面钝化等电化学行为。有菌有Fe3+、无菌有Fe3+等不同体系铀浸出效果研究表明,铀浸出率依次为:有菌有Fe3+(20%细菌+1.0 g/L Fe3+)97.01%>无菌有Fe3+(1.0 g/L Fe3+)87.54%>有菌有Fe2+(20%细菌+1.0 g/L Fe2+)81.11%>无菌无铁(稀硫酸)63.59%,细菌存在有利于铀的浸出,铁在生物浸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铀矿生物浸出以间接作用为主。浸出前后矿样SEM和EDS分析表明,有菌有Fe3+体系的浸渣表面形貌受到腐蚀破坏最严重,裂隙发育有利于铀的溶出;XRD分析显示有铁浸出体系中均有黄钾铁矾沉淀,从而阻碍了铀矿表面与浸出剂的接触及物质传递,对铀的浸出是不利的。铀矿生物浸出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细菌接种量、矿浆浓度、温度为铀矿生物浸出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pH和Fe2+浓度次之。在pH 1.8、温度30℃、细菌接种量20%、矿浆浓度10%、Fe2+浓度1.0 g/L优化条件下,铀浸出率达到99.83%。铀矿生物浸出动力学符合JMA模型,浸出过程属于扩散控制,动力学方程为-ln(1-x)=(1.49700.9027)t0.09310.2884;通过控制细菌氧化亚铁及硫酸铁氧化铀矿两个反应过程的工艺条件,有利于提高细菌氧化铀矿物的氧化速度和效率。铀矿生物浸出电化学行为研究表明,有菌有Fe3+体系中峰电流明显高于其它体系,铁的存在促进电荷转移,细菌浸出更具有优势。Tafel曲线分析表明,有菌有Fe3+的腐蚀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均高于其它3种体系,而极化电阻小于其它体系,表明细菌和Fe3+对铀矿溶解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交流阻抗研究表明,有菌有Fe3+体系的溶液阻抗RS=21.55Ω、传递阻抗R1=9.03Ω,均低于其它3种体系,铀矿更容易发生氧化溶解。降低pH或升高温度、细菌接种量和Fe2+浓度,容抗弧半径减小,传递阻抗R1减小,能够促进电极表面电化学反应的发生。但过高温度会影响细菌活性,而过高的pH和铁浓度容易造成铁胶体状物质或黄钾铁矾沉淀的生成,覆盖在矿石表面,增加矿石表面电阻,抑制电子传递,阻碍铀矿氧化溶解。上述研究获得主要成果可为铀矿的高效开采和浸出电化学行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牛政[9](2019)在《有机硅烷/海泡石复合钝化剂对黄铁矿的钝化效果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铁矿及其他金属硫化物矿物在开采过程中伴随巨大的含硫化物废石及尾矿生成。这些尾矿暴露在水和氧气中时,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形成酸性矿山废水(AMD)。该种废水污染非常严重,环境修复极为困难。为了从源头控制并抑制AMD对环境的污染,本文以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PropS-SH)为主体钝化剂,以天然黏土海泡石(SPT)作为“填充剂”,制备了PropS-SH/SPT(PSPT)复合钝化剂,并以电化学测试法、化学浸取法、生物浸取法探究该种新型钝化剂对黄铁矿钝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其钝化机理进行研究。实验利用制备的钝化剂对黄铁矿进行包膜,之后对原矿和钝化样品进行电化学测试、化学浸取和生物浸取测试。通过OCP、CV曲线、Tafel极化曲线和EIS图的测量得出,复合钝化剂对黄铁矿的抗氧化效果相较于纯硅烷钝化剂更好,且复合钝化剂的钝化性能与海泡石的投加量有关。当海泡石添加量达到0.8%时,复合钝化剂钝化效果达到最佳。化学浸取实验和生物浸取实验结果很好的验证了电化学分析结论。当用P-0.8%SPT复合钝化剂对黄铁矿进行包膜处理时,黄铁矿在化学浸取中的总铁和SO42-的浸出率分别降低至76.9%和71.2%,其在生物浸取实验中也表现出良好的钝化效果。三种测试结果显示,PSPT复合钝化剂能够有效的抑制黄铁矿的氧化,从而有利于实现对AMD的源头控制。为了对PSPT复合钝化剂钝化黄铁矿的机理进行研究,实验对钝化前后的黄铁矿进行了FT-IR、XPS和29SiNMR测试。相关表征结果表明,PropS-SH分子可相互之间发生水解缩合,以Si-O-Si键交联形成硅烷偶联网络结构;当海泡石加入PropS-SH钝化液中时,由于海泡石表面富含的硅羟基可直接与硅烷发生偶联作用,从而使其以Si-O-Si化学成键的方式填充于硅烷网络结构中,以增加硅烷网络的密实度。而上述过程中形成的硅烷网络可通过Fe-O-Si化学成键的方式包覆于黄铁矿表面,在矿物表面形成致密钝化层,起到抑制黄铁矿氧化的效果。同时,本论文采用接触角测量、TEM等表征手段探讨了不同海泡石投加量对钝化膜形貌和表面性质的影响。通过表面接触角的测试及涂层界面自由能的计算发现钝化后黄铁矿样品表面由亲水状态变成了疏水状态,适量海泡石的投加有利于钝化膜的形成及增强膜表面的疏水性能,但过量海泡石反而会降低其相关性能。通过TEM测试发现,当海泡石含量过高时,海泡石易发生团聚,从而可能影响到钝化涂层的完整性和抗氧化性能。

苏超,申培伦,李佳磊,蔡锦鹏,刘思言,曹阳,刘殿文[10](2019)在《黄铁矿浮选的抑制与解抑活化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黄铁矿浮选问题是金属矿、煤矿以及某些非金属矿等开发利用过程中通常需要面临的问题,其浮选的抑制、解抑活化以及影响其浮选行为的一些因素一直是矿物加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矿物学因素、难免离子和伽伐尼电偶作用对黄铁矿的浮选行为的影响,着重从浮选药剂与矿物的作用机理方面综述了黄铁矿的抑制与解抑活化;黄铁矿与不同种类的抑制剂作用后通过生成亲水膜、阻止黄药氧化、占据黄铁矿表面捕收剂能作用的活性位点、生成络合物以及多糖、蛋白质等微生物细菌胞外分泌物的吸附等作用对黄铁矿产生抑制作用;高碱环境下常用酸和盐类活化剂对受抑黄铁矿表面的亲水膜溶解进行活化,实现黄铁矿的回收利用。分析认为目前对矿物内部和矿浆的复杂环境研究仍不到位,应通过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和计算机技术加强研究;黄铁矿不仅仅作为一种矿物资源,黄铁矿等环境矿物在环保领域的研究应用对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chalcopyrite in presence of 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chalcopyrite in presence of 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氧化自难处理金矿中脱砷及Ag+、Cu2+促进氧化脱砷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难处理金矿现状
        1.1.1 金在自然界中的现状
        1.1.2 含砷金矿常用处理方法
    1.2 常用浸矿微生物介绍
    1.3 微生物浸出矿物机理
        1.3.1 直接作用机理
        1.3.2 间接作用机理
        1.3.3 联合作用机理
    1.4 生物浸出矿物的缓慢浸出动力学
    1.5 重金属离子对生物浸出的影响
    1.6 背景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
    2.1 含砷金矿
    2.2 实验设备及药品
    2.3 培养基的配制
    2.4 细菌的培养和驯化
        2.4.1 细菌的培养
        2.4.2 细菌的驯化
第三章 生物预处理脱砷最佳条件的确定
    3.1 实验与测试方法
        3.1.1 矿样预处理
        3.1.2 测试方法
        3.1.3 单因素条件对细菌的浸矿影响
        3.1.4 外界因素对细菌浸矿效果的综合影响
    3.2 结果与讨论
    3.3 对模型的结果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g~+对生物预处理脱砷的影响
    4.1 Ag~+对生物预处理脱砷的强化效果
    4.2 Ag~+强化预处理脱砷机理分析
        4.2.1 矿物表面组分分析
        4.2.2 热力学分析
    4.3 表面形貌及成分的变化
        4.3.1 SEM分析
        4.3.2 XPS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u~(2+)对生物预处理脱砷的影响
    5.1 Cu~(2+)对生物预处理脱砷的强化效果
    5.2 Cu~(2+)强化预处理脱砷机理分析
        5.2.1 矿物表面组分分析
        5.2.2 热力学分析
    5.3 矿物形貌及成分变化
        5.3.1 SEM分析
        5.3.2 XPS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大宗工业固废赤泥与低品位硫铁矿的协同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大宗工业固废的来源及危害
        1.1.1 赤泥的来源及危害
        1.1.2 低品位硫铁矿的来源及危害
    1.2 赤泥处理的研究现状
        1.2.1 赤泥脱碱处理的研究现状
        1.2.2 赤泥的资源化利用
    1.3 低品位硫铁矿的处理现状
        1.3.1 低品位硫铁矿的产酸研究
        1.3.2 低品位硫铁矿的资源化利用
    1.4 大宗工业固废的研究现状
        1.4.1 大宗工业固废存在的问题
        1.4.2 大宗工业固废的协同处理现状
    1.5 课题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及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图
        1.5.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淋滤条件下赤泥的矿物溶出及重构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及装置
        2.1.3 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赤泥的游离碱和结合碱含量分析
        2.2.2 淋滤液pH的变化及OH-的释放
        2.2.3 淋滤过程的碱物质溶出
        2.2.4 淋滤液阴离子迁移过程
        2.2.5 淋滤溶出过程的矿物分解及重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氧化低品位硫铁矿的产酸条件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低品位硫铁矿的低价还原态硫含量
        3.2.2 初始pH对生化产酸的影响
        3.2.3 矿石投加量对生化产酸的影响
        3.2.4 菌液浓度对生化产酸的影响
        3.2.5 低品位硫铁矿生化产酸量与铁、硫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酸性浸出液与赤泥的协同处置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对赤泥处置过程中的pH变化及OH-产量
        4.2.2 酸性浸出液中Fe和SO_4~(2-)的迁移
        4.2.3 赤泥中碱金属离子的迁移
        4.2.4 赤泥脱碱的耗酸量与脱碱率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B 实验试剂、仪器及耗材

(3)外源物质对线路板中有价金属生物浸出强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废旧线路板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概况
        1.2.1 机械物理技术
        1.2.2 焚烧处理技术
        1.2.3 热解处理技术
        1.2.4 化学处理技术
        1.2.5 超临界处理技术
    1.3 生物浸出技术
        1.3.1 生物浸出技术概况
        1.3.2 生物浸出技术应用领域
        1.3.3 生物浸出技术中常用的微生物
        1.3.4 生物浸出机理
        1.3.5 影响生物浸出的因素
    1.4 生物浸出线路板及相关研究新进展
    1.5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1.6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粉末
    2.2 菌种的采集、培养、驯化
    2.3 实验试剂
    2.4 实验设备
    2.5 浸出体系
    2.6 实验设计
        2.6.1 嗜酸菌浸出线路板过程中外源添加物质种类作用验证研究
        2.6.2 螯合剂在生物浸出线路板金属粉末中作用研究
    2.7 实验分析测试方法
        2.7.1 线路板金属成分分析
        2.7.2 浸出液分析
        2.7.3 沉淀物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促进嗜酸菌浸出线路板过程的外源物质筛选研究
    引言
    3.1 线路板金属富集体粉末的含量测定
    3.2 氧化亚铁硫杆菌活性测定
    3.3 有机酸对浸出影响研究
    3.4 玻璃珠对浸出影响研究
    3.5 螯合剂对浸出影响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DDS促进线路板中金属生物浸出条件优选及其机制研究
    引言
    4.1 .EDDS不同投加时间对浸出影响研究
        4.1.1 铜随时间浸出的变化
        4.1.2 Fe~(2+)和TFe随时间浸出的变化
    4.2 .络合剂不同质量浓度对浸出影响研究
        4.2.1 铜随时间浸出的变化
        4.2.2 Fe~(2+)和TFe 随时间浸出的变化
    4.3 优选条件下螯合剂促进生物浸出的验证
    4.4 螯合剂促进线路板粉末中金属生物浸出的原因分析
        4.4.1 螯合剂对细菌生长活性的影响
        4.4.2 EDDS对生物浸出机制的影响
        4.4.3 螯合剂对生物浸出过程中重金属和沉淀的影响
    4.5 本章讨论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4)载硫铁生物炭-硫杆菌联合调控土壤铅形态和植物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铅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1.2.1 土壤铅污染来源
        1.2.2 土壤铅的固定
        1.2.3 土壤铅的去除
    1.3 土壤铅的植物有效性
        1.3.1 土壤铅形态
        1.3.2 土壤铅植物有效性
    1.4 微生物对土壤铅的作用
    1.5 生物炭在土壤铅修复中的应用
        1.5.1 生物炭特征
        1.5.2 生物炭对土壤的作用
        1.5.3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1.5.4 生物炭对修复植物的作用
    1.6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载硫铁生物炭富集硫杆菌研究
        2.3.2 硫杆菌和载铁硫生物炭促进土壤铅形态转化效能和机制研究
        2.3.3 载铁硫生物炭和硫杆菌促进土壤铅的生物可利用性机制研究
    2.4 表征和分析方法
3.载硫铁生物炭对硫杆菌的富集和机制研究
    3.1 硫杆菌的培养
        3.1.1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1.2 硫杆菌培养过程中对FeS_2的氧化作用
    3.2 载铁硫生物炭制备及表征
        3.2.1 FeSO_4浸渍木屑热解过程
        3.2.2 热解温度对FeSO_4浸渍木屑碳化产物物相的影响
        3.2.3 FeSO_4浸渍浓度优化
    3.3 载硫铁生物炭富集硫杆菌作用
        3.3.1 载硫铁生物炭对微生物的富集
        3.3.2 微生物富集过程pH和ORP的变化
        3.3.3 微生物富集过程中Fe~(3+)和Ca~(2+)的释放
    3.4 载铁硫生物炭富集硫杆菌作用机制
        3.4.1 载铁硫生物炭吸附硫杆菌机理
        3.4.2 载铁硫生物炭结构富集硫杆菌机理
    3.5 小结
4.硫杆菌和载铁硫生物炭促进土壤铅形态转化效能和机制研究
    4.1 载铁硫生物炭和硫杆菌施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1.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分析
        4.1.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2 载铁硫生物炭和硫杆菌施加对土壤pH和Eh的影响
        4.2.1 土壤pH的变化
        4.2.2 土壤Eh的变化
    4.3 载铁硫生物炭和硫杆菌施加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4.3.1 土壤官能团变化
        4.3.2 土壤物相结构变化
    4.4 载铁硫生物炭和硫杆菌施加对土壤营养成分的影响
    4.5 载铁硫生物炭和硫杆菌施加对土壤铅形态的影响
        4.5.1 土壤铅形态变化
        4.5.2 硫杆菌对土壤铅的作用
        4.5.3 载铁硫生物炭对土壤中铅的作用
        4.5.4 硫杆菌氧化产物对土壤铅的作用
    4.6 小结
5.载铁硫生物炭和硫杆菌促进土壤铅的植物可利用性机制研究
    5.1 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5.1.1 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分析
        5.1.2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2 载铁硫生物炭和硫杆菌协同黑麦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
    5.3 载铁硫生物炭和硫杆菌施加对黑麦草生物富集铅效能的影响
        5.3.1 土壤铅形态的变化
        5.3.2 植物根系分泌有机酸对土壤铅的活化作用
        5.3.3 黑麦草生物富集铅的效能
    5.4 小结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宏粒子强化黑曲霉浸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微生物浸出技术
        1.2.1 自养细菌浸矿发展现状
        1.2.2 异养细菌浸矿发展现状
        1.2.3 真菌浸矿发展现状
        1.2.4 真菌代谢产有机酸及其与铀酰络合形态
    1.3 宏粒子强化黑曲霉浸铀的提出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铀矿石样品
        2.1.2 菌种与培养基
        2.1.3 宏粒子
    2.2 实验方法
        2.2.1 孢子悬浮液制备
        2.2.2 黑曲霉细胞干重的测量
        2.2.3 黑曲霉直径的测量
        2.2.4 尾渣品位检测
        2.2.5 有机酸的检测方法
    2.3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2.3.1 实验试剂
        2.3.2 实验仪器
第3章 宏粒子强化黑曲霉一步法浸铀
    3.1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陶瓷颗粒宏粒子对铀浸出的影响
        3.2.2 玻璃珠宏粒子对铀浸出的影响
        3.2.3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宏粒子强化黑曲霉两步法浸铀
    4.1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宏粒子玻璃珠对黑曲霉菌丝体干重(CDW)的影响
        4.2.2 宏粒子玻璃珠对黑曲霉形态特征的影响
        4.2.3 宏粒子玻璃珠对黑曲霉浸铀的影响
        4.2.4 宏粒子诱导的能量对铀浸出率、生物量及形态特征影响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参与项目情况
致谢

(6)高pH值体系下高镁型硫化镍矿生物浸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镍资源储量及工业应用现状
        1.1.1 镍金属及其应用
        1.1.2 镍资源储量及分布现状
        1.1.3 硫化镍矿传统处理工艺现状
        1.1.4 硫化镍矿生物冶金技术
    1.2 硫化镍矿生物冶金技术应用现状
        1.2.1 硫化镍矿生物搅拌浸出应用现状
        1.2.2 硫化镍矿生物堆浸应用现状
    1.3 高镁型硫化镍矿中的典型矿物
        1.3.1 镍黄铁矿
        1.3.2 黄铜矿
        1.3.3 磁黄铁矿
        1.3.4 橄榄石
        1.3.5 蛇纹石
    1.4 硫化镍矿生物冶金研究进展
        1.4.1 浸矿菌种选育
        1.4.2 镍黄铁矿生物浸出机理研究
        1.4.3 硫化镍矿浸出工艺研究
        1.4.4 高pH值体系下高镁型硫化镍矿生物浸出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论文研究的意义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论文的课题来源
2 实验材料设备及分析测试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1 原矿石
        2.1.2 纯矿物
        2.1.3 菌种及培养基
        2.1.4 实验药剂
        2.1.5 恒pH值反应装置
    2.2 实验研究方法
        2.2.1 摇瓶浸出实验
        2.2.2 搅拌浸出实验
    2.3 分析测试方法
3 高镁型硫化镍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引言
    3.2 矿样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矿石的化学组成
        3.3.2 矿石的物质组成
        3.3.3 矿石中主要矿物嵌布特征
        3.3.4 矿物相互间连生关系及解离程度
        3.3.5 铁、镁、硫元素分布及其对生物浸出的影响
    3.4 小结
4 生物浸出体系中镍黄铁矿氧化溶解机理研究
    4.1 镍黄铁矿溶解过程中各组分行为规律
        4.1.1 氢离子对镍黄铁矿溶解的影响
        4.1.2 三价铁离子对镍黄铁矿溶解的影响
        4.1.3 温度对镍黄铁矿溶解的影响
        4.1.4 不同浸出体系下镍黄铁矿生物浸出
        4.1.5 细菌接触作用对镍黄铁矿生物浸出的影响
    4.2 镍黄铁矿溶解过程中产物层分析
        4.2.1 矿物表面的含镍物质
        4.2.2 矿物表面的含铁物质
        4.2.3 矿物表面的硫层
    4.3 不同体系下浸矿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4.3.1 浸矿细菌多样性分析
        4.3.2 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4.4 小结
5 高镁型硫化镍矿中典型脉石矿物生物浸出过程中溶出机制研究
    5.1 动力学模型
    5.2 实验方法及参数
    5.3 生物浸出体系中橄榄石溶出特性研究
        5.3.1 温度对橄榄石中镁溶出的影响
        5.3.2 pH值对橄榄石中镁溶出的影响
        5.3.3 矿物粒度对橄榄石中镁溶出的影响
        5.3.4 橄榄石中镁溶出动力学研究
        5.3.5 浸出过程中产物分析
    5.4 生物浸出体系中蛇纹石溶出特性研究
        5.4.1 温度对蛇纹石中镁溶出的影响
        5.4.2 pH值对蛇纹石中镁溶出的影响
        5.4.3 矿物粒度对蛇纹石中镁溶出的影响
        5.4.4 蛇纹石中镁溶出动力学研究
        5.4.5 浸出过程中产物分析
    5.5 橄榄石/蛇纹石溶出机制分析
    5.6 小结
6 高镁型硫化镍矿生物浸出工艺研究
    6.1 单一因素对高镁型硫化镍矿生物浸出的影响
        6.1.1 磨矿细度对生物浸出的影响
        6.1.2 加酸量对生物浸出的影响
        6.1.3 矿浆浓度对生物浸出的影响
        6.1.4 接种量对生物浸出的影响
    6.2 响应面法优化高镁型硫化镍矿生物浸出工艺研究
        6.2.1 建立模型
        6.2.2 基于镍浸出率的分析
        6.2.3 基于铜浸出率的分析
        6.2.4 基于钴浸出率的分析
        6.2.5 基于镁溶出率的分析
        6.2.6 基于溶液中总铁浓度的分析
        6.2.7 工艺条件优化与验证
        6.2.8 制约金属溶出的主要条件
    6.3 高镁型硫化镍矿高pH值生物浸出工艺
        6.3.1 非生物浸出实验
        6.3.2 生物浸出实验
    6.4 浸矿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6.4.1 浸矿细菌多样性分析
        6.4.2 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有色金属矿尾矿微生物浸出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浸出的作用机理
    1.1 直接浸出机理
    1.2 间接浸出机理
    1.3 原电池效应
    1.4 胞外聚合物(EPS)作用
2 微生物浸出的核心技术
    2.1 浸矿菌种
    2.2 外界因素
        2.2.1 温度
        2.2.2 pH值
        2.2.3 氧化还原电位
        2.2.4 营养物质
3 微生物浸出的强化措施
    3.1 尾矿预处理
    3.2 诱变育种
    3.3 催化剂
    3.4 其他强化措施
4 结论与展望

(8)铀矿生物浸出影响因素及电化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微生物法浸铀的重要意义
    1.2 浸矿微生物种类及浸矿基本原理
        1.2.1 浸矿微生物种类
        1.2.2 微生物浸矿的基本原理
    1.3 微生物浸铀技术研究概况
        1.3.1 微生物浸铀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动态分析
        1.3.2 微生物浸铀技术及其机理
    1.4 微生物浸矿的影响因素
    1.5 微生物浸矿的电化学
        1.5.1 细菌的电化学培养
        1.5.2 硫化矿生物浸出过程中电化学研究
        1.5.3 原电池效应对硫化矿生物浸出影响
        1.5.4 体系电位对硫化矿生物浸出影响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6.1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矿物
        2.1.2 试验菌种和培养基
        2.1.3 试剂及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细菌培养
        2.2.2 细菌计数
        2.2.3 无铁细胞悬液的制备
        2.2.4 浸出试验
        2.2.5电化学行为研究实验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溶液pH和 Eh值的测定
        2.3.2 铁离子含量的测定
        2.3.3 铀离子含量的测定
        2.3.4 形貌分析与物相表征
3 铁和细菌不同体系对铀矿浸出效果影响研究
    3.1 浸矿细菌培养
    3.2 不同浸出体系铀矿浸出试验
        3.2.1 pH、Eh值变化
        3.2.2 Fe~(3+)、Fe~(2+)浓度变化
        3.2.3 铀浓度及浸出率变化
        3.2.4 铀溶解速度变化特征
    3.3 矿样SEM、EDS、XRD对比分析
        3.3.1 SEM、EDS能谱分析
        3.3.2 XRD衍射图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铀矿生物浸出影响因素及浸出动力学研究
    4.1 工艺因素对铀矿生物浸出的影响
        4.1.1 pH的影响
        4.1.2 温度的影响
        4.1.3 细菌接种量的影响
        4.1.4 矿浆浓度的影响
        4.1.5 Fe~(2+)浓度的影响
    4.2 铀矿生物浸出动力学分析
        4.2.1 浸出动力学模型选择
        4.2.2 浸出动力学计算
    4.3 本章小结
5 铀矿生物浸出电化学行为研究
    5.1 不同浸出体系铀矿生物浸出氧化分解行为
    5.2 铀矿阳极氧化分解过程Tafel曲线
        5.2.1 不同浸出体系中铀矿电极的阳极极化曲线和Tafel曲线
        5.2.2 不同速率下的动电位扫描
        5.2.3 pH对氧化分解动力学影响
        5.2.4 温度对氧化分解动力学影响
        5.2.5 细菌接种量对氧化分解动力学影响
        5.2.6 Fe~(2+)对氧化分解动力学影响
    5.3 铀矿生物浸出交流阻抗分析
        5.3.1 不同浸出体系铀矿交流阻抗研究
        5.3.2 不同pH的交流阻抗图谱
        5.3.3 不同温度的交流阻抗图谱
        5.3.4 不同细菌接种量的交流阻抗图谱
        5.3.5 不同Fe~(2+)浓度的交流阻抗图谱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9)有机硅烷/海泡石复合钝化剂对黄铁矿的钝化效果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AMD生成机理
    1.3 AMD控制方法及研究现状
        1.3.1 末端治理法
        1.3.2 源头控制法
    1.4 表面钝化法研究现状
    1.5 钝化膜性能的评价方法
        1.5.1 电化学测试法
        1.5.2 化学浸取法
        1.5.3 生物浸取法
        1.5.4 表面润湿性评价法以及Van Oss理论
    1.6 论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概述
第2章 海泡石含量对复合钝化剂抗化学氧化性能的影响
    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2.1.1 实验所需仪器
        2.1.2 实验所需药品
    2.2 实验方法
        2.2.1 黄铁矿样品的加工
        2.2.2 电化学工作电极及盐桥的制备
        2.2.3 黄铁矿的钝化包膜
        2.2.4 SEM检测
        2.2.5 电化学分析测试
        2.2.6 化学抗氧化浸取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SPT复合钝化剂钝化前后黄铁矿的电化学测量
        2.3.2 钝化前后黄铁矿的化学浸取实验分析
        2.3.3 钝化前后黄铁矿的表面形貌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SPT复合钝化剂对黄铁矿抗生物氧化性的研究
    3.1 实验方法
        3.1.1 培养并驯化氧化亚铁硫杆菌
        3.1.2 电化学测试
        3.1.3 生物浸取实验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电化学测试结果分析
        3.2.2 生物浸取实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PSPT复合钝化剂对黄铁矿钝化机理的研究
    4.1 表征方法
        4.1.1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测试
        4.1.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测试
        4.1.3 TEM测试
        4.1.4 接触角测试及涂层界面表面自由能计算
        4.1.5 固体29Si核磁共振(29Si NMR)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FT-IR测试结果分析
        4.2.2 XPS测试结果分析
        4.2.3 TEM测试结果分析
        4.2.4 复合钝化剂接触角测试和涂层界面表面自由能计算结果
        4.2.5 核磁共振测试
        4.2.6 PSPT复合钝化剂对黄铁矿的钝化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10)黄铁矿浮选的抑制与解抑活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因素
    1.1 矿物学因素
        1.1.1 化学成分
        1.1.2 晶体性质
    1.2 矿浆难免离子的活化
    1.3 伽伐尼电偶作用
2 黄铁矿浮选的抑制
    2.1 无机抑制剂
    2.2 有机抑制剂
    2.3 微生物
3 黄铁矿浮选的解抑活化
    3.1 酸类活化剂
    3.2 盐类
    3.3 其他活化剂
4 结语

四、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chalcopyrite in presence of 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氧化自难处理金矿中脱砷及Ag+、Cu2+促进氧化脱砷工艺研究[D]. 丁伟.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大宗工业固废赤泥与低品位硫铁矿的协同处置研究[D]. 张开.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外源物质对线路板中有价金属生物浸出强化作用研究[D]. 许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载硫铁生物炭-硫杆菌联合调控土壤铅形态和植物有效性研究[D]. 叶俊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5]宏粒子强化黑曲霉浸铀研究[D]. 李芳艳. 南华大学, 2020(01)
  • [6]高pH值体系下高镁型硫化镍矿生物浸出研究[D]. 孙建之.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19(08)
  • [7]有色金属矿尾矿微生物浸出技术研究进展[J]. 赵钰,董颖博,林海. 金属矿山, 2019(11)
  • [8]铀矿生物浸出影响因素及电化学行为研究[D]. 高旭.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9]有机硅烷/海泡石复合钝化剂对黄铁矿的钝化效果及机理研究[D]. 牛政. 湘潭大学, 2019(02)
  • [10]黄铁矿浮选的抑制与解抑活化研究进展[J]. 苏超,申培伦,李佳磊,蔡锦鹏,刘思言,曹阳,刘殿文. 化工进展, 2019(04)

标签:;  ;  ;  ;  ;  

氧化亚铁硫杆菌存在下黄铜矿的电化学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