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失调的心理干预

饮食失调的心理干预

一、进食障碍的心理干预(论文文献综述)

丁建华[1](2021)在《进食障碍患者专科医师指导家庭治疗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专科医师指导的家庭治疗在进食障碍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01-01-2020-01-01南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进食障碍患者(包括贪食、厌食、神经性呕吐)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本资料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28例)和指导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指导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基于专科医师指导的家庭治疗。于干预前后记录2组患者的生理指标,并采用进食障碍调查量表(EDI)、自我控制量表(SCS)及生活质量量表(QOL)分别评估2组患者进食障碍和自我控制力度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指导组患者体质量为(47.88±3.56)kg,高于对照组的(43.69±3.24)kg,t=4.742,P<0.001;指导组患者身体质量指数为(21.01±0.71)kg/m2,高于对照组的(20.38±0.74)kg/m2,t=3.362,P=0.001;指导组患者上臂围为(21.35±1.34)cm,高于对照组的(19.88±1.23)cm,t=4.404,P<0.001;指导组患者上臂肌围为(18.47±0.86)cm,高于对照组的(17.56±0.82)cm,t=4.178,P<0.001;指导组患者白蛋白为(34.27±2.82)g/L,高于对照组的(31.57±2.16)g/L,t=4.117,P<0.001;指导组患者血红蛋白为(124.28±6.58)g/L,高于对照组的(116.33±6.24)g/L,t=4.782,P<0.001。干预后,指导组患者EDI评分为(40.55±3.64)分,低于对照组的(44.23±3.21)分,t=4.126,P<0.001;指导组患者SCS评分为(60.43±5.21)分,高于对照组的(55.66±5.28)分,t=3.516,P=0.001;指导组QOL量表中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专科医师指导的家庭治疗能够改善进食障碍患者体质量、身体质量指数、上臂围、上臂肌围、白蛋白、血红蛋白,且减少进食障碍,提高自我控制力,增强生活质量。

李娟[2](2021)在《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认知偏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极完美主义是一种较为稳定的人格特质,它与抑郁、焦虑、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多种心理病理密切相关,也是这些心理病理现象的致病和维持因素(Dry et al.,2015;Mehr&Adams,2016)。对高消极完美主义者信息加工特点的探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形成和维持机制的理解,更有助于开展对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临床干预工作,对预防和减少其他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有积极的意义。认知偏向是指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特定类型刺激的选择性加工偏向(Blanchette&Richards,2010),可区分为注意偏向、记忆偏向和解释偏向三种类型。这三种认知偏向分别代表了加工者在信息加工的选择阶段、记忆阶段和思维阶段的认知加工特点。那么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是否会表现出对特定信息的认知偏向,这种认知偏向对消极完美主义的维持起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是本研究想去探索的。本研究通过探究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认知偏向特点,建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认知偏向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为未来利用认知偏向的规律和特点,对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实施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研究分三部分,分别探讨了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注意偏向、记忆偏向和解释偏向。第一部分考察了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注意偏向。因个体对信息的选择性加工可表现为“对信息的抑制困难”和“对信息的过度兴奋”两个方面,若要对个体的注意偏向有一个全面认识,需分别对抑制和激活范式下个体的注意偏向进行考察。该部分共四个实验,其中实验1a和实验1b考察抑制范式下的注意偏向;实验2a和实验2b考察激活范式下的注意偏向。实验1a使用情绪Stroop任务比较了高消极完美主义者(n=30)和低消极完美主义者(n=30)对不同类型词汇的注意偏向;实验1b也使用情绪Stroop任务比较了高消极完美主义者(n=30)和低消极完美主义者(n=30)对不同类型图片的注意偏向;实验2a使用点探测任务比较了高消极完美主义者(n=31)和低消极完美主义者(n=30)对不同类型词汇的注意偏向;实验2b使用自然视觉扫描任务比较了高消极完美主义者(n=39)和低消极完美主义者(n=34)在较长的刺激呈现时间内对不同类型图片的注意偏向。研究结果发现,在抑制范式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未表现出对任一类型词汇的注意偏向,但在激活范式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消极的与完美主义相关的词汇表现出注意偏向,具体表现为注意增强。在抑制范式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不完美图片表现出注意偏向;在激活范式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在初始定向阶段和维持阶段也表现出对不完美图片的注意偏向,但在刺激呈现时间较长时(1000ms~2000ms),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开始将注意从不完美图片中撤离出来,更多地关注完美图片。这说明,在信息加工的初始阶段,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就存在对不完美信息的注意选择偏向,当刺激呈现时间较长时,高消极完美主义者会使用回避的情绪调节策略减少对不完美信息的注意。第二部分考察了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记忆偏向,因刺激编码的加工深度可能对记忆偏向产生影响,故第二部分分两个实验,分别对浅加工和深加工水平下个体的记忆偏向进行考察。实验3a比较了浅加工水平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n=30)和低消极完美主义者(n=30)对不同类型词汇的记忆偏向;实验3b比较了深加工水平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n=30)和低消极完美主义者(n=30)对不同类型词汇的记忆偏向。研究发现,当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词汇进行浅加工时,会表现出对消极词汇的记忆偏向;但当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词汇进行深加工时,未表现出对消极词汇的记忆偏向。这说明,在信息加工的记忆阶段,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消极信息的加工偏向是否出现,有赖于编码的深度。第三部分考察了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解释偏向。实验4通过句子补充任务比较了高消极完美主义者(n=33)和低消极完美主义者(n=32)对完美主义相关的模糊情境和完美主义无关的模糊情境的解释偏向。研究发现,高消极完美主义者无论是对完美主义相关的模糊情境还是对完美主义无关的一般模糊情境都存在消极解释偏向。这表明,在高级信息加工阶段,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信息的加工也存在负性认知偏向。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在信息加工的选择阶段、记忆阶段和思维阶段,都具有负向认知偏向,且负性认知偏向的内容不局限于与完美主义相关。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在不同信息加工阶段的认知偏向受不同因素的制约。启示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可通过认知偏向矫正来对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实施干预。

张圣翎[3](2021)在《青少年自我客体化对进食障碍的影响 ——身体自尊和外表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文中认为自我客体化是直接影响青少年进食障碍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身体自尊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是个体对自身身体的满意程度,对情绪情感和积极心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自我客体化这一变量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同时高身体自尊,不但可能降低外表焦虑,还可能有助于改善进食障碍。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客体化身体意识量表OBCS-身体监控分量表》、《进食障碍量表(EDI)》、《青少年及成人身体自尊量表(BES)》、《社会外表焦虑量表》(SAAS)》作为调查工具,使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式对1200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研究,探讨自我客体化与进食障碍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青少年自我客体化在性别、学习成绩上存在显着差异;青少年身体自尊、外表焦虑在性别、年级、独生与否、家庭所在地、学生班干部与否、学习成绩上存在显着差异;青少年进食障碍在性别、年级、独生与否、家庭所在地、学习成绩上存在显着差异。(2)青少年自我客体化与身体自尊之间呈显着负相关,与外表焦虑之间呈显着正相关,与进食障碍之间呈显着正相关;身体自尊与进食障碍之间呈显着负相关;与外表焦虑之间呈显着负相关。(3)青少年自我客体化对身体自尊有着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身体自尊对进食障碍有着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自我客体化对外表焦虑、进食障碍有着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身体自尊对外表焦虑有着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4)青少年身体自尊在自我客体化与进食障碍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自我客体化可以通过身体自尊间接影响进食障碍,间接效应为0.11,占总效应的比例为52.7%;外表焦虑在自我客体化与进食障碍之间也具有部分中介的作用,自我客体化可以通过外表焦虑间接影响进食障碍,间接效应为0.15,占总效应的比例为50.2%;身体自尊和外表焦虑在自我客体化与进食障碍之间具有链式中介的作用,自我客体化通过身体自尊和外表焦虑解释了进食障碍30%的变异量。

程凯迪[4](2020)在《女大学生社会比较和自我客体化对饮食态度的影响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中介作用》文中提出本研究旨在探索女大学生饮食态度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干预方法。研究一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修订了《自我客体化》问卷和《社会性体格焦虑》问卷,主要用来测量女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水平和社会性体格焦虑水平;研究二以248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自我客体化》问卷、《社会比较》问卷、《社会性体格焦虑》问卷和《饮食态度》问卷为研究工具,调查了女大学生饮食态度的现状与特点,并探索了女大学生社会比较、自我客体化、社会性体格焦虑和饮食态度间的关系;研究三在研究二的基础上,设计了网络化的认知行为干预方案,以42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社会性体格焦虑进行干预,考察了网络化认知行为对女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自我客体化、社会比较和饮食态度等方面的干预效果。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自我客体化问卷和社会性体格焦虑问卷可以有效测量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和社会性体格焦虑水平。(2)女大学生的饮食态度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但是是节食维度得分相对较高,需要得到一定的重视;饮食态度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大学前长期居住地上没有显着差异,在专业和年纪方面差异显着。(3)女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在社会比较/自我客体化与饮食态度间起完全中介作用。(4)短期的网络自助式认知行为干预对女大学生的负面身体自我有一定的干预效果。

罗亚伟[5](2020)在《虚拟现实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应用研究 ——以VR健康饮食系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以其独特的优势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基于虚拟现实的心理治疗方法也逐渐被应用在心理障碍的治疗中。然而,目前国内在青少年神经性贪食症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相对缺乏,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和条件还不足以满足逐渐增多的患者的治疗需求,而且从治疗周期和治疗成本上很难让大部分患者接受治疗。因此本研究将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应用于青少年神经性贪食症的心理干预治疗中,结合暴露疗法的特点和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帮助青少年神经性贪食症患者恢复正常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为了满足青少年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在虚拟现实系统中的干预需求,以方便、合理、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心理治疗。本研究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虚拟现实暴露疗法的优势与特点,通过对传统治疗方法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结合青少年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致病因素和临床表现,探索出一种适用于干预青少年神经性贪食症的虚拟现实系统设计方案,从整体性、易用性、人性化、生活化四个方面总结了系统的设计原则,利用Unity3D引擎和HTC Vive虚拟现实设备,从场景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三个方向设计并开发了基于虚拟现实干预青少年神经性贪食症的VR健康饮食系统。该系统可根据不同患者的致病因素和恶性饮食习惯进行不同场景的心理干预,让用户可以在不同场景中身临其境的接受暴露治疗。本研究所设计的VR健康饮食系统扩展了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患者的治疗成本、改善了传统治疗方法的不足之处、减少了对专业心理治疗师的需求。本论文所提出的虚拟现实系统的交互流程和设计原则对于虚拟现实在青少年神经性贪食症的干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一鸣[6](2020)在《大学生进食行为问题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调查当今大学生的进食行为问题现状,了解大学生不同分组人群的心理社会特质差异。2.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大学生进食行为问题发生中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对象来源于上海某大学。整群抽取上海某大学2017级入学新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集体施测,共回收有效问卷5037份。对被试进行一般情况调查表、进食障碍临床特征量表、进食障碍相关心理社会危险因素量表的评估。现场采集数据、录入数据库,完成后进行数据汇总及统计分析。研究通过进食障碍检查自评问卷(EDE-Q 6.0)评估大学生群体进食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通过进食障碍问卷(EDI)中的完美主义、体形不满分量表,评估大学生群体的的完美主义倾向及对形体的满意程度;通过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估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通过压力感知量表(PSS-10)评估大学生的感知心理压力情况;通过自尊量表(SES)评估大学生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通过人际问题量表(IIP-32)评估大学生存在的人际问题。通过上述问卷评估,以研究大学生群体中与进食行为问题相关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结果]1.大学生进食行为问题现状调查:以1.27为划界分,把大学生分为EDE-Q<1.27组和EDE-Q≥1.27组,即无明显进食行为问题的进食障碍低危组和有明显进食行为问题的进食障碍高危组。其中进食障碍高危组共有1278人,占大学生总人数的25.4%。而发生过具体的进食行为问题如过量进食、(进食)失控感、暴食、催吐、滥用泻药、强迫性锻炼行为的人数,各占大学生总数的31.4%,19.5%,16.2%,2.1%,1.8%及 25.4%。2.大学生人群进食行为问题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进食障碍高危组相比进食障碍低危组有更高的完美主义、体形不满、焦虑、抑郁、心理感知压力、人际问题量表得分,以及更低的自尊量表得分,上述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体质量指数与进食行为问题和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分析:超重组(BMI≥24)相比正常体重组(18.5<BMI<24)及低体重组(BMI≤18.5)有更高的进食行为问题得分,以及更高的体形不满和人际问题量表得分。上述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性别与进食行为问题和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分析:女性大学生相比男性大学生有更高的进食行为问题得分,以及更高的抑郁、体形不满、心理感知压力量表得分;男性大学生则有更高的人际问题量表得分。上述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大学生人群进食行为问题相关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分析: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抑郁,体形不满,完美主义,人际问题和体质量指数是影响进食行为问题的独立因素,OR值分别为0.466,1.052,1.349,1.039,1.017,1.150,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各危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分析:1)PHQ-9在IIP-32、EDI完美主义与EDE-Q之间的中介效应均为部分中介,中介效应量分别为32.99%和28.42%。2)EDI-体形不满在IIP-32、EDI完美主义与EDE-Q之间的中介效应均为部分中介,中介效应量分别为61.17%和31.58%。[结论]1.大学生中有明显的进食行为问题者比例高达25.4%,体重超重的大学生及女大学生有更严重的进食行为问题。大学生中有异常进食行为的占比很高。2.有进食行为问题的大学生有更为显着的完美主义倾向、体形不满、焦虑、抑郁、心理压力,人际问题,及低自尊的特征。3.抑郁、体形不满、完美主义、人际问题和高体质量指数是大学生进食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4.完美主义和人际问题可能部分通过抑郁情绪介导进食行为问题;也可能部分通过体形不满介导进食行为问题。

梅莉[7](2020)在《进食障碍筛查问卷SCOFF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分析及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EDs)是指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和体重、体型的过度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综合征。为多见于青少年和年轻女性的一类慢性难治性精神障碍,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可有效改善进食障碍的预后。目前国内缺乏简短、信效度良好的进食障碍筛查工具,进食障碍筛查问卷SCOFF问卷是目前国际上用于进食障碍初步筛查的重要工具,它条目简单、方便记忆和使用。本研究拟引进SCOFF问卷,在大学生中进行信效度研究,拟为我国提供一个简短、有效的进食障碍筛查工具;此外,本研究拟运用SCOFF问卷中文版对大学生新生进行进食障碍初步筛查,了解大学生人群进食障碍检出率。【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包括两个部分。1.SCOFF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研究:引进SCOFF问卷,进行翻译和回译,最终获得SCOFF问卷的中文版。在上海两所高校中方便选取953名学生进行SCOFF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进行一般资料、SCOFF问卷中文版及进食障碍检查自评问卷6.0(Eating Disorder Examination Questionnaire 6.0,EDE-Q6.0)的施测,2周后对某一学院共计456名学生进行SCOFF问卷中文版的复测,收集数据进行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平行效度、区分效度、实证效度等信度和效度分析。根据方便原则对471名学生进行临床访谈,分析SCOFF问卷中文版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确定SCOFF问卷中文版的划界分,运用ROC分析探索SCOFF问卷中文版对进食障碍的诊断价值。2.应用SCOFF问卷中文版进行大学生新生进食障碍状况调查:运用SCOFF问卷中文版在上海某所大学5024名大学生新生中进行进食障碍状况调查。【结果】1.SCOFF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分析:(1)SCOFF问卷中文版在总样本、男生和女生中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44、0.44和0.42。2周后前后两次测查问卷总分在总样本、男生和女生中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76、0.75、0.75。(2)SCOFF问卷中文版总分和EDE-Q6.0总分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在总样本、男生及女生中分别为0.54、0.48、0.53(P<0.01)。以EDE-Q6.0总分1.27为界分为进食障碍高风险和低风险两组,两组间SCOFF问卷中文版总分存在显着差异(Z=-13.41,P<0.001)。在接受MINI访谈的受试者中,进食障碍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SCOFF问卷中文版总分存在显着差异(Z=-3.88,P<0.001)。(3)在471例完成MINI访谈的被试中,共有9例确诊为进食障碍,其中神经性厌食症3例,神经性贪食症6例。有1例神经性贪食症为男性,其余均为女性。SCOFF问卷中文版总分受试者在ROC曲线下面积AUC=0.86,总分≥2分为SCOFF问卷中文版的划界分,此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66.2%。2.应用SCOFF问卷中文版进行大学生新生进食障碍状况调查:(1)在5024名大学生新生中,通过SCOFF问卷中文版筛查发现,有1536人存在进食障碍倾向,检出率为30.6%。男生和女生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9.7%和35.5%,经卡方检验,女生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生(X2=127.53,P<0.001)。(2)其中教育学院进食障碍倾向比率最高,达38.8%;建筑工程学院的进食障碍倾向比率最低,为21.8%。其中男生和女生中进食障碍倾向比率最高的学院分别为对外汉语学院和体育学院。【结论】(1)SCOFF问卷中文版在上海大学生中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当问卷总分≥2分时,能初步筛选出有进食障碍倾向的受试者,可作为进食障碍初步筛查工具在我国使用。(2)经SCOFF问卷筛查,大学生新生中有进食障碍倾向的检出率为30.6%。女生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生(两者分别为35.5%和19.7%),大学生的饮食行为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李雪[8](2020)在《科普讲座中有稿发言和即兴发言的交传策略 ——基于《关于进食障碍你要知道什么》座谈会的口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篇模拟口译实践报告选取的语料是2019年2月26日在墨尔本大学举办的一次有关于进食障碍研究的座谈会。该座谈会是由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着名节目主持人琳恩·马尔科姆(Lynne Malcolm)主持,到场的专家有澳大利亚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委员会成员、澳大利亚蝴蝶基金会成员、墨尔本大学教授以及亲身经历过进食障碍的演说家。该讲座中专家发言的方式为有稿发言和即兴发言。本实践报告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归纳并总结出专家有稿发言和即兴发言在平均句长、信息密度、插入成分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对于平均句长差异,有稿发言时长难句多,译员采用了顺句驱动策略,必要时作了词性转换;即兴发言时短散句多,译员使用了信息重组的口译策略。对于信息密度差异,有稿发言时信息密度大,译员借助幻灯片作为辅助手段;即兴发言时信息密度小但冗余信息多,译员采用了删减的策略;对于插入成分差异,有稿发言时插入成分多为补充型,译员保留了插入信息,必要时作增译;即兴发言时插入成分多为修正型,译员通过信息整合,提高译语的精简度。希望本实践报告能够帮助普及进食障碍的基本知识,并为译员在应对有稿发言和即兴发言时提供参考。

黄烨[9](2020)在《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照料者支持性团体疗效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评估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照料者负担及健康状况。2.探索和制定适合临床应用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照料者支持性团体的治疗方案。3.明确照料者支持性团体在减轻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照料者负担及改善患者疗效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样本来源于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及其照料者,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分为照料者支持性团体治疗组(简称团体治疗组)及照料者常规门诊治疗组(简称常规治疗组)。团体治疗组按半结构化的治疗方案进行10次治疗,常规治疗组主要进行精神检查、营养及支持性心理咨询10次,均历时12周时间,并分别于基线,4周末,8周末,12周末,24周末,36周末评估相关指标。2.疗效指标采用患者体重、体重指数、照料者的家庭负担会谈量表、贝克焦虑量表、贝克抑郁量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等用于评估照料者的家庭负担,焦虑,抑郁及健康状况。其中主要疗效评估指标是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照料者的家庭负担、焦虑、抑郁,次要疗效指标为厌食症患者的体重、体重指数、照料者健康状况等。3.本项目照料者支持性团体运用基于家庭的治疗(family-based therapy,FBT),支持性团体治疗等为主要理论及技术支撑,向照料者提供进食障碍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情绪疏导,情感支持等。4.本研究的原始数据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处理。脱落病例采用末次观测值结转法(LOCF)进行数据统计,本研究主要涉及的统计方法有卡方检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等。【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42例患者及76例患者的照料者进入研究,其中支持性团体治疗组患者21人,照料者39人,门诊常规治疗组患者21人,照料者37人。两组患者在性别、体重、身高、体重指数、受教育时间,照料者在性别、受教育时间、家庭月收入、年龄等基本人口学资料上经统计检验无明显差异。2.和常规门诊组相比,团体治疗组能显着减轻照料者的家庭负担(F=5.594,p=0.021;F=24.558,p=0.000)及抑郁情绪(F=39.222,p=0.000;F=53.237,p=0.000),同时显着增加患者的体重(F=8.636,p=0.001)及体重指数(F=7.442,p=0.003),同时团体治疗组治疗后照料者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3.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照料者支持性团体治疗组脱落率17.78%,较常规治疗组脱落率24.65%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照料者支持性团体较常规治疗组可显着改善照料者的家庭负担及抑郁情绪,同时可间接提升患者的体重及体重指数。2.国内开展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照料者支持性团体治疗可行。

王远杰[10](2020)在《青少年心理压力对异常进食行为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考察心理压力与异常进食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内部影响机制;建立心理压力通过强化敏感性的中介作用影响异常进食行为的模型,并纳入认知情绪调节变量,验证其对强化敏感性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进而建立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方法:对937名平均年龄为14.99±2.48岁的初中、高中和大学生进行心理压力量表(PSTRI)、荷兰饮食行为问卷(DEBQ)、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和行为抑制/激活量表(BIS/BAS)的测量。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并用Hayes编制的宏程序PROCESS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1)青少年异常进食行为的人口统计学结果显着,性别、年级差异显着,女生异常进食行为比男生严重,高中生和大学生异常进食行为比初中生严重;(2)青少年心理压力、认知情绪调节、强化敏感性性别差异显着,女性心理压力显着高于男性,女性认知情绪调节水平显着高于男性;青少年强化敏感性的性别差异显着,女性强化敏感性显着高于男性;(3)青少年心理压力、认知情绪调节、强化敏感性年级差异显着,大学和高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强化敏感性、认知情绪调节水平显着高于初中生;(4)青少年心理压力、强化敏感性、认知情绪调节与异常进食行为两两之间有显着的相关;(5)控制性别、年龄、年级和BMI变量后,强化敏感性的两个维度(奖赏敏感性、惩罚敏感性)在心理压力与异常进食行为(外部性进食)之间起并行中介作用;(6)控制性别、年龄、年级和BMI变量后,认知情绪调节对心理压力与外部性进食之间的直接效应和惩罚敏感性的中介效应中起调节作用。结论:心理压力水平越高,异常进食行为越严重,强化敏感性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即心理压力水平越高,惩罚敏感性越高,异常进食行为越严重。中介效应的前半段和直接效应受认知情绪调节的调节,认知情绪调节可以改善外部性进食。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心理压力对异常进食行为的内在机制和异常进食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异常进食行为的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进食障碍的心理干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食障碍的心理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进食障碍患者专科医师指导家庭治疗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生理指标
    2.2 EDI和SCS评分
    2.3 生活质量
3 讨论

(2)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认知偏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消极完美主义
        1.1 消极完美主义的定义
        1.2 消极完美主义和心理病理现象的关系
        1.3 消极完美主义的成因
        1.4 消极完美主义的临床干预
    2 认知偏向
        2.1 认知偏向的定义
        2.2 认知偏向的研究范式
        2.3 认知偏向的研究成果
        2.4 认知偏向的理论模型
    3 消极完美主义与认知偏向
        3.1 消极完美主义与注意偏向
        3.2 消极完美主义与记忆偏向
        3.3 消极完美主义与解释偏向
    4 消极完美主义的致病和维持机制
        4.1 消极完美主义的病因模型
        4.2 消极完美主义的维持模型
        4.3 认知偏向在消极完美主义致病和维持机制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思路
    1 问题的提出
        1.1 高消极完美主义者认知偏向的具体特点
        1.2 高消极完美主义者认知偏向的具体内容
        1.3 高消极完美主义者认知偏向的作用机制
    2 研究思路
    3 研究意义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 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注意偏向
        实验1a 抑制范式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不同类型词汇的注意偏向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1b 抑制范式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不同类型图片的注意偏向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2a 激活范式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不同类型词汇的注意偏向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2b 激活范式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不同类型图片的注意偏向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研究二 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记忆偏向
        实验3a 浅加工水平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不同类型词汇的记忆偏向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3b 深加工水平下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不同类型词汇的记忆偏向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研究三 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解释偏向
        实验4 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对不同主题情境的解释偏向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总讨论
    1 高消极完美主义者在信息的选择、记忆和思维阶段都存在负性认知偏向
    2 高消极完美主义者认知偏向的内容不局限于与完美主义相关
    3 高消极完美主义者认知偏向的具体作用机制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验材料
附录2 问卷
致谢

(3)青少年自我客体化对进食障碍的影响 ——身体自尊和外表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自我客体化
        2.1.1 客体
        2.1.2 客体化理论
        2.1.3 自我客体化概念
        2.1.4 自我客体化的相关研究
        2.1.5 自我客体化的测量
    2.2 进食障碍
        2.2.1 进食障碍的概念
        2.2.2 影响进食障碍的原因
        2.2.3 进食障碍的测量
    2.3 身体自尊
        2.3.1 身体自尊的概念
        2.3.2 身体自尊相关研究
        2.3.3 身体自尊的测量
        2.3.4 社会文化理论
    2.4 外表焦虑
        2.4.1 外表焦虑的概念
        2.4.2 外表焦虑的相关研究
        2.4.3 外表焦虑的测量
        2.4.4 社会比较理论
    2.5 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进食障碍的关系研究
        2.5.1 自我客体化与进食障碍的关系研究
        2.5.2 自我客体化与身体自尊的关系研究
        2.5.3 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的关系研究
        2.5.4 身体自尊与进食障碍的关系研究
        2.5.5 外表焦虑与进食障碍的关系研究
        2.5.6 身体自尊与外表焦虑的关系研究
        2.5.7 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进食障碍四者之间的关系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思路
    3.4 研究方法
        3.4.1 研究对象
        3.4.2 研究工具
        3.4.3 数据的施测过程与处理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与进食障碍的差异性检验结果
        4.2.1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的差异性检验
        4.2.2 青少年身体自尊的差异性检验
        4.2.3 青少年外表焦虑的差异性检验
        4.2.4 青少年进食障碍差异性检验
    4.3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及进食障碍的相关分析结果
        4.3.1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与身体自尊的相关分析结果
        4.3.2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的相关分析结果
        4.3.3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与进食障碍的相关分析结果
        4.3.4 青少年身体自尊与外表焦虑的相关分析结果
        4.3.5 青少年身体自尊与进食障碍的相关分析结果
        4.3.6 青少年外表焦虑与进食障碍的相关分析结果
    4.4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进食障碍的回归分析结果
        4.4.1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对身体自尊的回归分析结果
        4.4.2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对外表焦虑的回归分析结果
        4.4.3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对进食障碍的回归分析结果
        4.4.4 青少年身体自尊对外表焦虑的回归分析结果
        4.4.5 青少年身体自尊对进食障碍的回归分析结果
        4.4.6 青少年外表焦虑对进食障碍的回归分析结果
    4.5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进食障碍的中介作用分析
        4.5.1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进食障碍三者的中介作用分析
        4.5.2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外表焦虑、进食障碍三者的中介作用分析
        4.5.3 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进食障碍的链式中介作用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关于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进食障碍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5.1.1 关于自我客体化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5.1.2 关于身体自尊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5.1.3 关于外表焦虑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5.1.4 关于进食障碍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5.2 关于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进食障碍的关系分析讨论
        5.2.1 关于自我客体化与身体自尊的关系分析讨论
        5.2.2 关于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的关系分析讨论
        5.2.3 关于自我客体化与进食障碍的关系分析讨论
        5.2.4 关于身体自尊与外表焦虑的关系分析讨论
        5.2.5 关于身体自尊与进食障碍的关系分析讨论
        5.2.6 关于外表焦虑与进食障碍的关系分析讨论
    5.3 关于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进食障碍的中介作用讨论
        5.3.1 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进食障碍三者的中介作用讨论
        5.3.2 自我客体化、外表焦虑、进食障碍三者的中介作用讨论
        5.3.3 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进食障碍的链式中介作用讨论
第6章 总结论、建议及反思
    6.1 总结论
    6.2 关于改善自我客体化和进食障碍的建议
        6.2.1 青少年改善自我客体化的建议
        6.2.2 青少年改善进食障碍的建议
    6.3 关于提高身体自尊和降低外表焦虑的建议
        6.3.1 关于提高身体自尊的建议
        6.3.2 关于降低外表焦虑的建议
    6.4 研究反思
        6.4.1 创新点
        6.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女大学生社会比较和自我客体化对饮食态度的影响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社会性体格焦虑
        2.1.1 概念
        2.1.2 测量
        2.1.3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饮食行为
    2.2 饮食失调
        2.2.1 定义及基本特征
        2.2.2 诊断标准
        2.2.3 流行病学资料
        2.2.4 测量
        2.2.5 影响因素
        2.2.6 进食障碍的预防和干预
    2.3 社会比较
        2.3.1 定义
        2.3.2 社会比较的分类
        2.3.3 社会比较的测量
        2.3.4 社会比较的情绪结果
        2.3.5 社会比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2.4 自我客体化
        2.4.1 概念
        2.4.2 自我客体化的类型和测量
        2.4.3 自我客体化对女性健康的影响
        2.4.4 自我客体化的相关研究
    2.5 网络认知行为干预
        2.5.1 定义
        2.5.2 优势
        2.5.3 效果
3 问题提出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内容
    3.4 研究意义
        3.4.1 理论意义
        3.4.2 实践意义
    3.5 研究创新点
    3.6 研究假设
4 研究一:自我客体化问卷和社会性体格焦虑问卷的修订
    4.1 自我客体化问卷的修订
        4.1.1 特征词初步筛选
        4.1.2 特征词的二次筛选
        4.1.3 问卷有效性分析
    4.2 社会性体格焦虑量表修订
        4.2.1 研究目的
        4.2.2 被试
        4.2.3 研究工具
        4.2.4 结果
    4.3 讨论
5 研究二:女大学生社会比较和自我客体化与饮食失调的关系
    5.1 研究对象
    5.2 研究工具
        5.2.1 自编人口学量表
        5.2.2 社会体格焦虑问卷修订版
        5.2.3 社会比较倾向量表
        5.2.4 自我客体化问卷修订版
        5.2.5 饮食态度问卷
    5.3 研究过程及数据分析
    5.4 研究结果
        5.4.1 女大学生饮食态度的特点
        5.4.2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5.4.3 上行社会比较、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饮食态度的中介效应分析
        5.4.5 自我客体化、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饮食态度的中介效应分析
    5.5 讨论
        5.5.1 女大学生进食态度的特点
        5.5.2 女大学生上行社会比较、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饮食态度的关系探讨
        5.5.3 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饮食态度的关系探讨
6 研究三:对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网络认知行为干预
    6.1 研究对象
    6.2 研究工具
        6.2.1 自编人口学问卷
        6.2.2 社会性体格焦虑量表
        6.2.3 负面身体自我量表
        6.2.4 上行社会比较量表
        6.2.5 进食态度问卷
    6.3 干预程序及方案
    6.4 数据分析
    6.5 研究结果
        6.5.1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各量表得分的比较
        6.5.2 实验组干预前后各量表分数的差异检验
        6.5.3 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量表分数的差异检验
    6.6 讨论
7 总讨论
    7.1 系统性讨论
    7.2 当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社会性体格焦虑问卷(修订后)
    附录 B 负面身体自我问卷(整体维度)
    附录 C 社会比较倾向问卷(上行社会比较维度)
    附录 D 饮食态度问卷
    附录 E 自我客体化问卷(修订后)
    附录 F 身体监视量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虚拟现实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应用研究 ——以VR健康饮食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神经性贪食症(BN)研究现状
        1.2.2. 虚拟现实(VR)技术发展现状
        1.2.3. 虚拟现实暴露疗法(VRET)发展现状
        1.2.4.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流程
    1.7. 论文组织结构
    1.8. 本章小结
2. 用户研究与需求分析
    2.1. 目标用户群体分析
    2.2. 用户需求分析
        2.2.1. 用户研究
        2.2.2. 用户画像
    2.3. 系统需求分析
        2.3.1. 场景需求
        2.3.2. 交互功能需求
    2.4. 系统设计原则
    2.5. 本章小结
3. VR健康饮食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设计概述
    3.2. 系统信息架构
    3.3. 界面视觉设计
    3.4. 场景设计
        3.4.1. 家庭场景设计
        3.4.2. 步行街场景设计
        3.4.3. 游泳馆场景设计
    3.5. 交互流程设计
    3.6. 三维内交互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系统实现与测试
    4.1. VR健康饮食系统的实现
        4.1.1. 界面与模型实现
        4.1.2. 交互功能实现
    4.2. 系统测试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大学生进食行为问题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 进食障碍
    2 进食障碍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
        2.1 心理学因素
        2.2 社会文化因素
        2.3 心理、社会文化因素小结
    3 进食障碍的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研究假说和研究内容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及流程
        1.1 样本来源
        1.2 入排标准
        1.3 现场质量控制
        1.4 流程
        1.5 伦理审查
        1.6 技术路线图
    2.研究方法
        2.1 临床评估工具
    3.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资料及大学生进食行为问题现状调查
    2 进食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研究
        2.1 大学生人群进食行为问题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2.2 体质量指数与进食行为问题和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分析
        2.3 性别与进食行为问题和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分析
        2.4 大学生人群进食行为问题相关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分析
        2.5 各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路径分析
        2.5.1 抑郁的中介作用分析
        2.5.2 体形不满的中介作用分析
四、讨论
    1.大学生人群进食行为问题群体的心理、社会特质分析
    2.体质量指数与进食行为问题和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分析
    3.性别与进食行为问题和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分析
    4.大学生人群进食行为问题相关心理、社会因素危险分析
    5.进食行为问题各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路径分析
五、总结
    1.结论
    2.创新性
    3.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7)进食障碍筛查问卷SCOFF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分析及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SCOFF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分析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1.1 进食障碍概述
        1.2 进食障碍的主要评估工具
        1.3 SCOFF问卷简介
        1.4 SCOFF问卷的心理测量学研究
        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量估算
        1.2 样本来源
        1.3 入排标准
        2 测量工具
        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2.2 SCOFF问卷中文版
        2.3 进食障碍检查自评问卷6.0(EDE-Q6.0)
        2.4 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
        3 研究内容
        4 统计分析
        5 研究流程图
    第三章 研究过程与结果
        1 一般资料
        2 项目分析
        3 信度
        3.1 内部一致性
        3.2 重测信度
        4 效度
        4.1 平行效度
        4.2 区分效度
        4.3 实证效度
        5 敏感度、特异度
    第四章 讨论
        1 一般资料
        2 信度
        2.1 内部一致性
        2.2 重测信度
        3 效度
        3.1 平行效度
        3.2 区分效度
        3.3 实证效度
        4 敏感度、特异度
    第五章 结论
第二部分 大学生新生进食障碍状况调查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测量工具
        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2.2 SCOFF问卷中文版
        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过程与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进食障碍检出情况
    第四章 讨论
        1 一般资料
        2 进食障碍检出情况
    第五章 结论
总结
    1 结论
    2 创新性
    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8)科普讲座中有稿发言和即兴发言的交传策略 ——基于《关于进食障碍你要知道什么》座谈会的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座谈会背景
    1.2 语料概况
第2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背景准备
        2.1.2 术语准备
        2.1.3 策略准备
    2.2 口译过程
    2.3 译后事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平均句长差异
        3.1.1 长难句
        3.1.2 短散句
    3.2 信息密度差异
        3.2.1 信息密度大
        3.2.2 冗余信息多
    3.3 插入成分差异
        3.3.1 补充型插入成分
        3.3.2 修正型插入成分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实践情况总结
    4.2 意义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9)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照料者支持性团体疗效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
    1.1 关于神经性厌食症
    1.2 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1.3 神经性厌食症家庭环境特点
    1.4 神经性厌食症家庭的家庭负担
    1.5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照料者的情绪问题
    1.6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照料者国内外干预研究
    1.7 研究设想
    1.8 研究目标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来源及分组
        2.1.2 样本量估算过程
        2.1.3 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临床评估工具
        2.2.3 照料者支持性团体治疗方案
        2.2.4 门诊常规治疗组治疗方案
        2.2.5 研究流程图
        2.2.6 评估指标
    2.3 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分析
        3.2.1 主要疗效指标
        3.2.2 次要疗效指标
    3.3 可行性分析
四.讨论
    4.1 照料者支持性团体对家庭负担的改善
    4.2 照料者支持性团体对照料者抑郁,焦虑症状的改善
    4.3 干预对患者体重及体重指数的影响
    4.4 干预对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照料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4.5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照料者支持性团体的可行性分析
        4.5.1 照料者的治疗动机及脱落率分析
        4.5.2 治疗手册的制定提供了标准化的治疗方案
五.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
    5.4 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

(10)青少年心理压力对异常进食行为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异常进食行为
        2.1.1 异常进食行为的定义
        2.1.2 异常饮食行为的测量
    2.2 心理压力
        2.2.1 心理压力的概念
        2.2.2 心理压力的测量
        2.2.3 心理压力与异常饮食行为的相关研究
    2.3 认知情绪调节
        2.3.1 认知情绪调节的概念
        2.3.2 认知情绪调节的测量
        2.3.3 认知情绪调节与异常饮食行为的相关研究
    2.4 强化敏感性
        2.4.1 强化敏感性的定义
        2.4.2 强化敏感性的测量
        2.4.3 强化敏感性与心理压力、异常进食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
    2.5 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被试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假设
    3.4 施测过程及数据处理
    3.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 结果与分析
    4.1 各量表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4.2 各量表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4.2.1 心理压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2.2 认知情绪调节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2.3 强化敏感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2.4 异常进食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3 各量表间的相关分析
    4.4 强化敏感性不同维度的中介效应检验
    4.5 认知情绪调节的调节效应检验
5 讨论
    5.1 青少年心理压力的现状分析
    5.2 青少年认知情绪调节的现状分析
    5.3 青少年强化敏感性的现状分析
    5.4 青少年异常进食行为的现状分析
    5.5 青少年心理压力、认知情绪调节、强化敏感性与异常进食行为的关系
        5.5.1 心理压力与异常进食行为的关系
        5.5.2 认知情绪调节与异常进食行为关系
        5.5.3 强化敏感性与异常进食行为的关系
    5.6 强化敏感性的中介效应分析
    5.7 认知情绪调节的调节效应分析
6 研究结论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进食障碍的心理干预(论文参考文献)

  • [1]进食障碍患者专科医师指导家庭治疗效果观察[J]. 丁建华. 社区医学杂志, 2021(19)
  • [2]高消极完美主义者的认知偏向[D]. 李娟.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3]青少年自我客体化对进食障碍的影响 ——身体自尊和外表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D]. 张圣翎.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女大学生社会比较和自我客体化对饮食态度的影响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中介作用[D]. 程凯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5]虚拟现实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应用研究 ——以VR健康饮食系统为例[D]. 罗亚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6]大学生进食行为问题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研究[D]. 高一鸣.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进食障碍筛查问卷SCOFF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分析及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D]. 梅莉.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科普讲座中有稿发言和即兴发言的交传策略 ——基于《关于进食障碍你要知道什么》座谈会的口译实践报告[D]. 李雪.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8)
  • [9]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照料者支持性团体疗效的初步研究[D]. 黄烨.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10]青少年心理压力对异常进食行为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 王远杰.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标签:;  ;  ;  ;  ;  

饮食失调的心理干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