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建筑:百年沧桑的印记(上)

俄罗斯建筑:百年沧桑的印记(上)

一、俄罗斯建筑 百年沧桑的印迹(上)(论文文献综述)

徐旸[1](2016)在《二十世纪初苏俄前卫建筑运动及其传承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生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的苏俄前卫建筑运动,是对传统古典建筑形式的一种反抗,是对新的建筑形式和建筑创作手法的探索。许多杰出的建筑大师前赴后继地投入到前卫建筑领域,与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思想做斗争,寻求属于新时代的建筑道路。本文对前卫建筑运动的时代背景、过程和始末、建筑思想和组织机构进行了论述,并对众多前卫建筑师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20世纪30年代后,苏俄的前卫建筑运动走向了尾声。从此,前卫建筑的思想在苏俄本土的传承,经历了沉寂与复苏,艰难地传承到当代,并在90年代后逐渐增添了新的内容。虽然前卫建筑思想在苏俄本土的传承出现了波折,但其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各国广泛传播。论文通过对前卫建筑相关的重要事件的研究分析,整理出前卫建筑思想的传承脉络。苏俄前卫建筑运动是现代建筑运动中十分前卫十分独特的一部分,虽然只有短短十多年的世界,但是它的影响确是深远的、世界性的。在前卫建筑运动结束后,前卫建筑的思想以大众传媒、杂志和书籍出版以及建筑师的交流研究和创作等方式不断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且思想的传播者发生了变化,由苏俄的建筑师像外传播前卫建筑的思想,发展到西方各国主动传播前卫建筑的思想。同时,苏俄前卫建筑和后世建筑在创作手法上存在相似。

王任翔[2](2015)在《呼捷玛斯与包豪斯基础教学的内容及其体系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工业革命以后,生产方式的转变就不断影响着艺术及工艺的发展,随之展开了诸如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的革命性活动,到20世纪初,各地有关现代设计教学的专业院校开始兴起,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包豪斯。德国包豪斯为现代设计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不仅为现代设计探索出新的实践方法与理论体系,而且为建筑设计与工业设计等学科的教学开辟了全新的训练方式与教育体制;在同一时期,世界上还存在一所与包豪斯类似的设计教育院校——呼捷玛斯,它同样致力于培养新兴工业所需人才,但因其所处特定的社会环境而未被世人所熟知,随着近业电年其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呼捷玛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有的设计学价值和优秀的教学体系。呼捷玛斯与包豪斯作为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世界级“先锋”艺术设计中心,其教学目标、教育体系、成果理论都是经典的印记,通过对比探索,本文将着重分析二者在设计学基础教学理论和体系的异同点。首先探讨呼捷玛斯与包豪斯的形成过程,二者的开设主要是基于当时欧洲已经在各方面都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培养新时代下的设计人才十分必要,传统设计教育缺少学生适应专业学习的预科教育,基础教学的课程应运而生;另一方面,在呼捷玛斯与包豪斯之前已经有学校尝试培养新的设计人才,但始终没有完善的体制,呼捷玛斯与包豪斯都是在这种情况下由原先的艺术院校合并改革而成的,而它们不同的历史渊源将对两所学校的基础教学产生独特的影响。其次呼捷玛斯与包豪斯的教学体系是在各自存在的时间轴上不断发展和思辨的,其形成了一条主线、多种倾向的特色体系。两所学校基础教学体系都在不断进行探索改革以适应教学目标,保证二者良性发展,理论授课与实践练习在两所学校成为了共同的体制特色。但是两者在教学周期、课程安排、办学思想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最后要进行对比的是呼捷玛斯与包豪斯基础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通过结合研究现状的理论,二者的内容主要可以分成形态构成、空间构成、色彩构成三大部分,以这三条分支进行比对,能够重现当时两者的教学方式及训练手法,在教学的细节方法等方面体现出不同背景、不同领导者、不同老师对课程教学的影响。结合两者的影响,全面而完整的重现两所学校的基础教学内容和体系能够为现代设计教学开拓更加广阔的思路与方法,为日后不同学校的差异化教学提供宝贵的借鉴。

王月涛[3](2013)在《基于主体意识层次的纪念性建筑创作方法建构研究》文中认为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当代纪念性建筑创作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风格。这既人类集体精神发展、变化和丰富结果,也是多元文化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纪念性建筑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建筑类型,是以人类集体精神为基础和动力的产物,并且在人民集体精神的培养和身份认同感的塑造方面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某集体的集体精神则是在该集体中主体的共同存在过程中,共同的存在、实践及社会交流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向集体成员的意识积淀的结果。集体精神涉及到了主体意识活动的集体无意识、感知体验、概念认知及理性观念的各个意识层面。不同的人类集体间,由于主体的存在、实践和社会交流的方式及内容的类似,也会存在着相似,甚至相同的集体精神成分。要深入理解当代纪念性建筑创作中多种多样的形式和风格间的相似与不同,研究纪念性建筑创作方法和规律,必须对主体的集体精神所涉及各意识层面上意识活动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本文在坚持主体的集体精神是由其成员间共同的存在、实践和社会交流的方式和内容向主体意识各层次积淀形成的基本观点基础上。首先,阐述了意识层次划分的依据,解析了各意识层次间的关系,建构了主体意识层次的基本框架。然后,在各层次上引入了对该层次意识活动规律研究较为深刻的理论,归纳了各层次上意识活动的本质规律,并针对该层次上意识活动把握、体验和认知纪念性建筑的主要方面,建构了纪念性建筑创作方法建构的总体层次框架。最后,在对主体意识本能层、感知层、认知层及观念层上意识活动本质规律及主要方面进一探析的基础上,联系大量的纪念性建筑实践,分层建构了纪念性建筑创作原型表达法、氛围体验法、意义认知法及观念指导法。这些方法本身既可以构成较为完整的整体,也可与其它层次上的方法联系在一起构成逐层递进的纪念性建筑创作方法的体系。具体来说,内容如下。本能层上,纪念性建筑形式对原型的表现为主体精神在世间存在提供了基本的立足点。系统梳理各学科中原型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建构了系统的原型层次模型,并提出了各层次原型在纪念性建筑创作中基本及创新表现方法。这些方法构成了纪念性建筑形式创作原型表达法感知层上,纪念性建筑空间氛围对各种感知规律和线索的运用,激发了主体的想象、联想和冥思,深化了主体的体验深度和存在感。感知层是在本能层提供的立足点基础上,主体精神活动的展开。系统分析感知规律的基础上,本文从感知线索运用、静穆氛围塑造及感知空白建构三个方面总结了感知规律在纪念性建筑创作中的具体应用方法。这些方法构成了纪念性建筑空间创作氛围体验法。认知层上,纪念性建筑通过各类符号使用及叙事方法表达特定的意义并实现与纪念对象的明确关联,主体则通过符号及叙事内容的思考和解读,认知纪念意义。认知层是主体意识活动在感知体验基础上的理性升华。本文在分析隐喻、象征意义赋予方式符号本性基础上,建构了表意符号在纪念性建筑装饰、空间及实体层次的运用方法。因为叙事是建立在符号运用基础上的,所以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叙事场景的构成,建构了叙事节点和场景间链接的逻辑及路径结构模式,提出了叙事和符号意义空白的建构等纪念性建筑创作方法。针对纪念性建筑意义表达,这些方法构成了纪念性建筑创作意义认知法。观念层上,建筑师的纪念性建筑创作及接受主体的接受,也都是在特定的集体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观念是人类理性发展的最高层次。由于人类共同存在和社会实践是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并涉及到了丰富多样的内容,以本能、感知、认知等精神活动为基础而升华出集体观念也是不断发展和多元的。本文抓住当代人类存在和实践活动中,反映人对自然、时空(技术)、人、艺术(人自身精神)及周围文脉环境这些基本事物及其与人之间关系的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建构了各种观念影响下的具体的纪念性建筑创作方法。这些方法构成了纪念性建筑总体创作观念指导法。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建筑师掌握纪念性建筑创作的本质,理解纪念性建筑创作方法与主体的集体精神之间的本质联系,创造出更加丰富和动人的纪念性建筑。对于一般接受者,本文将有助于他们对纪念性建筑意义有全面了解,加深他们对纪念性建筑的体验和认识程度。

臧志远[4](2009)在《苏联工业化集合住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去看待苏联集合住宅工业化建设的发生、发展及其相关的问题。苏联很早就开始了对工业化住宅的研究,并呈明显的阶段性。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论文的结构,结合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将苏联的发展划分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时期这两个阶段,并对我国住宅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全文具体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课题综述。提出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方法和研究框架。对研究课题进行总体描述,以便进一步分析。第二部分:苏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集合住宅研究。介绍了苏联建国初期关于住宅建设的重要方针计划,分析了各种建筑思潮的相互影响关系,总结了不同阶段苏联城市规划的发展和特点,对这一时期苏联的居住区、居住综合体、公社大楼以及早期的工业化住宅进行了研究,为展开对工业化住宅的具体问题研究做了铺垫。第三部分: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时期的集合住宅研究。介绍了二战后苏联大规模工业建设的相关政策和建筑思想理念的变化,分析了当时苏联的基本居住情况、住房建设模式和住房制度的改革,总结了住宅定型设计的方法和城市规划工作的新成就,对工业化住宅的实践开发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并对解体后俄罗斯的住宅发展作了简要描述。第四部分:对我国的启示。分析了苏联住宅工业化过程中的成就和错误,提出了我国住宅建设中的问题,并对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借鉴。

高颖[5](2009)在《包豪斯与苏维埃》文中研究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荷兰、苏联、德国、法国以及后来的瑞典和意大利都出现了现代建筑与设计运动,抛弃了19世纪遗留的历史主义与折衷主义。在这场运动中,包豪斯所创立的现代设计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很多方面都受到了苏联的影响。首先在意识形态上,包豪斯的前两任校长格罗皮乌斯和汉纳斯﹒梅耶都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具有为设计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立场,这种思想在包豪斯的学生的身上也有所体现。因此,包豪斯常常被认为是极左的,是受俄国影响强烈的民主主义、共产主义的,这直接导致了包豪斯1933年受到纳粹分子的攻击被迫关闭。其次,包豪斯存在的14年间,也是苏联构成主义最活跃的阶段,包豪斯的办学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师的设计思想实践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苏联构成主义的影响。最后,苏联的高等艺术技术工作室——呼捷玛斯无论在办学宗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和包豪斯都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出于同样的国际环境中,几乎同时成立、同时关闭,人员上互相流动,思想上互相交流,相互之间有很大的影响。

吕富珣[6](2002)在《俄罗斯建筑百年沧桑的印迹(下)》文中研究指明有着近百年发展历史的前苏联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20世纪世界建筑史上独具魅力的一个篇章。它充满了光荣与梦想、矛盾与冲突,可谓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曾几何时,苏俄前卫建筑师在国际建筑舞台上自由驰骋,独领风骚,写下了璀璨的一页;曾几何时,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广大建筑师以忘我的热情奉献出自己的聪明和才智,谱写出了一曲壮丽的时代凯歌;曾几何时,在战后大规模的重建工作中,苏联人民用自己勤劳的汗水浇灌了正义战胜邪恶之后的喜悦之花……。百年沧桑,曲曲折折,是是非非,自可任人评说。但有一点不容置疑的是,苏联建筑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城市建设和建筑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它留给后人的历史遗产是弥足珍贵的,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吕富珣[7](2002)在《俄罗斯建筑 百年沧桑的印迹(上)》文中认为 有着近百年发展历史的前苏联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20世纪世界建筑史上独具魅力的一个篇章。它充满了光荣与梦想、矛盾与冲突,可谓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曾几何时,苏前卫建筑师在国际建筑舞台上自由驰骋,独领风骚,写下了璀璨的一页;曾几何时,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广大建筑师以忘我的热情奉献出自己的聪明和才智,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时代凯歌;曾几何时,在战后大规模的重建工作中,苏联人民用自己勤劳的汗水浇灌了正义战胜邪恶之后的喜悦之花……百年沧桑,曲曲折折,是是非非,自可任人评

二、俄罗斯建筑 百年沧桑的印迹(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建筑 百年沧桑的印迹(上)(论文提纲范文)

(1)二十世纪初苏俄前卫建筑运动及其传承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绪论
    2.1 研究缘起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对象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国内研究现状
        2.4.2 国外研究现状
    2.5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论文框架
        2.5.1 研究目标
        2.5.2 论文框架
3 前卫艺术运动和前卫建筑运动
    3.1 前卫建筑运动的时代背景
        3.1.1 社会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
        3.1.2 建筑背景——多元建筑思潮的出现
    3.2 苏俄前卫运动的始末
        3.2.1 苏俄前卫运动的兴起
        3.2.2 苏俄前卫运动的发展
        3.2.3 苏俄前卫运动的终结
    3.3 前卫建筑运动时期的建筑思想
    3.4 前卫建筑运动时期的组织机构
        3.4.1 前卫建筑运动的前沿阵地
        3.4.2 前卫建筑师的摇篮
    3.5 小结
4 苏俄前卫建筑运动中的流派、建筑大师及其作品
    4.1 构成主义建筑师及其作品
        4.1.1 塔特林
        4.1.2 维斯宁兄弟
        4.1.3 金兹堡
        4.1.4 列奥尼多夫
    4.2 理性主义建筑师及其作品
        4.2.1 拉多夫斯基
        4.2.2 柯林斯基
    4.3 至上主义建筑师及其作品
        4.3.1 马列维奇
        4.3.2 里西斯基
    4.4 前卫建筑运动时期其他建筑师及其作品
        4.4.1 梅尔尼科夫和“新学院派”
        4.4.2 切尔尼霍夫和乌托邦式建筑幻想
    4.5 小结
    附表
5 前卫建筑思想在苏俄的延续与传承
    5.1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前卫建筑思想的沉寂
        5.1.1 折衷主义和复古主义复活
        5.1.2 前卫建筑创作热情被遏制
        5.1.3 部分前卫建筑师转向城市规划领域
    5.2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前卫建筑思想的复苏和延续
        5.2.1 苏俄建筑发展的转折点——1954年全苏建筑师大会
        5.2.2 前卫建筑实验在工业化生产中延续
        5.2.3 纸上建筑的探索
    5.3 90年代后前卫建筑思想的传承和演变
        5.3.1 新时期的构成主义建筑
        5.3.2 当代的未来主义乌托邦建筑
        5.3.3 新技术条件下的机器主义建筑元素
    5.4 小结
    附表
6 苏俄前卫建筑的世界性影响
    6.1 前卫建筑运动在当时的影响
        6.1.1 苏俄与欧洲其他各国之间的建筑思想交流
        6.1.2 苏俄前卫建筑对包豪斯的影响
        6.1.3 苏俄前卫建筑对当时一些建筑师的影响
    6.2 苏俄前卫建筑对建筑风格发展的影响
        6.2.1 对结构和技术的追求促使了高技派建筑的出现
        6.2.2 “玻璃幕墙”是国际式风格的元素雏形
        6.2.3 构成主义建筑与解构主义建筑之间的关系
    6.3 前卫建筑对当代建筑大师的影响
        6.3.1 对库哈斯的影响
        6.3.2 对妹岛的影响
        6.3.3 对扎哈·哈迪德的影响
    6.4 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1.1 苏俄前卫建筑运动是现代建筑运动中十分前卫又十分独特的一部分
        7.1.2 苏俄前卫建筑思想以“大众传媒”、“杂志和书籍出版”以及“建筑师的交流研究和创作”等方式不断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且思想的传播者发生了变化
        7.1.3 苏俄前卫建筑和后世建筑在创作手法上存在相似
    7.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呼捷玛斯与包豪斯基础教学的内容及其体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现状与范畴
        1.1.1 研究现状
        1.1.2 研究范畴
    1.2 研究方法与意义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章结构
2 呼捷玛斯与包豪斯基础教学发展概况
    2.1 呼捷玛斯与包豪斯的萌芽
        2.1.1 呼捷玛斯与包豪斯的形成背景
        2.1.2 呼捷玛斯与包豪斯的前身
    2.2 呼捷玛斯与包豪斯的建立与辉煌
        2.2.1 呼捷玛斯与包豪斯的成立
        2.2.2 呼捷玛斯与包豪斯的辉煌
    2.3 呼捷玛斯与包豪斯的没落与解体
        2.3.1 呼捷玛斯与包豪斯的没落
        2.3.2 呼捷玛斯与包豪斯的解体原因
3 呼捷玛斯与包豪斯教学体系与指导思想
    3.1 基础教学部的学制
        3.1.1 呼捷玛斯基础教学学制
        3.1.2 包豪斯基础教学学制
    3.2 基础教学部的课程设置
        3.2.1 呼捷玛斯基础教学课程设置
        3.2.2 包豪斯基础教学课程设置
    3.3 基础教学部的指导思想
        3.3.1 呼捷玛斯基础教学指导思想
        3.3.2 包豪斯基础教学指导思想
4 呼捷玛斯与包豪斯基础教学内容与方法
    4.1 呼捷玛斯与包豪斯基础教学形态构成课程对比
        4.1.1 形态构成教学目标对比
        4.1.2 形态构成授课教师比较
        4.1.3 形态构成课程内容比较
    4.2 呼捷玛斯与包豪斯基础教学空间构成课程对比
        4.2.1 空间构成教学目标对比
        4.2.2 空间构成授课教师比较
        4.2.3 空间构成课程内容比较
    4.3 呼捷玛斯与包豪斯基础教学色彩构成课程对比
        4.3.1 色彩构成教学目标对比
        4.3.2 色彩构成授课教师比较
        4.3.3 色彩构成课程内容比较
5 呼捷玛斯与包豪斯基础教学相互间的影响
    5.1 基础教学体系对后世的影响
        5.1.1 呼捷玛斯基础教学体系对现代设计教学的影响
        5.1.2 包豪斯基础教学体系对现代设计教学的影响
    5.2 基础教学对世界范围内建筑造型的影响
        5.2.1 呼捷玛斯基础教学对世界范围内建筑造型的影响
        5.2.2 包豪斯基础教学对世界范围内建筑造型的影响
6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主体意识层次的纪念性建筑创作方法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纪念形式的自由塑造
        1.1.2 纪念观念的多元发展
        1.1.3 纪念建筑的丰富实践
    1.2 基本概念释义
        1.2.1 主体意识层次
        1.2.2 纪念性建筑
        1.2.3 创作方法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主体意识层次划分研究
        1.3.2 纪念性建筑的对应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于主体意识层次的创作方法框架建构
    2.1 主体意识层次间的关系
        2.1.1 递进建构关系
        2.1.2 调节控制关系
        2.1.3 综合参与关系
        2.1.4 转变独立关系
    2.2 主体意识各层次相关的理论
        2.2.1 主体本能层相关的理论
        2.2.2 主体感知层相关的理论
        2.2.3 主体认知层相关的理论
    2.3 创作方法的层次框架建构
        2.3.1 创作方法的建构层次
        2.3.2 创作方法层次间关系
        2.3.3 创作方法的层次框架
    2.4 框架上创作方法的应用阐释
        2.4.1 框架上创作方法应用的理论阐释
        2.4.2 框架上创作方法应用的典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主体本能层的纪念性建筑创作方法建构
    3.1 原型与本能探析
        3.1.1 原型的探析
        3.1.2 原型的来源
        3.1.3 原型与本能
    3.2 原型的性质
        3.2.1 共时性与历时性
        3.2.2 个体性与集体性
        3.2.3 本源性与生成性
    3.3 原型的层次与类型模型建构
        3.3.1 原型层次模型
        3.3.2 自性层的原型
        3.3.3 抽象层的原型
        3.3.4 具体层的原型
    3.4 纪念性建筑创作原型表达法建构
        3.4.1 自性原型的表达
        3.4.2 抽象原型的表达
        3.4.3 具体原型的表达
        3.4.4 原型表达法的构成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主体感知层的纪念性建筑创作方法建构
    4.1 感知层探析
        4.1.1 心理学的感知
        4.1.2 现象学的感知
        4.1.3 感知层的释义
    4.2 感知体验性质
        4.2.1 感知体验整体性
        4.2.2 感知体验关联性
        4.2.3 感知体验屏蔽性
    4.3 纪念性建筑创作氛围体验法建构
        4.3.1 多感官运用
        4.3.2 感知空白建构
        4.3.3 静默氛围塑造
        4.3.4 氛围体验法构成框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主体认知层的纪念性建筑创作方法建构
    5.1 认知层探析
        5.1.1 心理学的认知
        5.1.2 哲学中的认识
        5.1.3 认知层的释义
    5.2 纪念意义赋予方式
        5.2.1 隐喻
        5.2.2 象征
        5.2.3 符号
        5.2.4 叙事
    5.3 纪念性建筑创作意义认知法建构
        5.3.1 表意符号的运用
        5.3.2 场景叙事的构成
        5.3.3 叙事路径的结构
        5.3.4 意义空白的建构
        5.3.5 意义认知法的构成框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主体观念层的纪念性建筑创作方法建构
    6.1 观念层探析
        6.1.1 观念层释义
        6.1.2 观念的性质
        6.1.3 观念的类型
    6.2 影响纪念性建筑创作主导观念建构
        6.2.1 多元共生的生态观
        6.2.2 动态虚拟的时空观
        6.2.3 民主平等的参与观
        6.2.4 多元共融的艺术观
        6.2.5 多元并存的地域观
    6.3 主导观念指导下纪念性建筑创作方法建构
        6.3.1 多元共生生态观指导下的创作方法
        6.3.2 动态虚拟时空观指导下的创作方法
        6.3.3 民主平等参与观指导下的创作方法
        6.3.4 多元艺术融合观指导下的创作方法
        6.3.5 多元并存地域观指导下的创作方法
        6.3.6 观念指导法构成框架及其综合应用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苏联工业化集合住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苏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集合住宅建设
    2.1 社会背景
        2.1.1 建国初期方针计划
        2.1.2 高等艺术技术学院
        2.1.3 构成主义与新流派
        2.1.4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2 人居政策
        2.2.1 规划工作第一阶段(1922~1931 年)
        2.2.1.1 都市主义
        2.2.1.2 田园主义
        2.2.1.3 线形城市
        2.2.1.4 卫星城
        2.2.2 规划工作第二阶段(1931~1941 年)
        2.2.2.1 莫斯科总图的制定
        2.2.2.2 莫斯科城市的改造
        2.2.3 规划工作第三阶段(1944~1950 年)
        2.2.3.1 战后复兴工作
        2.2.3.2 首批超高层决议
    2.3 实践开发
        2.3.1 居住区与居住综合体
        2.3.2 公社大楼的兴衰
        2.3.3 早期工业化住宅
第三章 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时期的集合住宅建设
    3.1 社会背景
        3.1.1 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的消亡
        3.1.2 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开端
    3.2 人居政策
        3.2.1 居住状况与住房政策
        3.2.1.1 基本居住情况
        3.2.1.2 住房建设模式
        3.2.1.3 住房制度改革
        3.2.2 住宅工业化定型设计法
        3.2.2.1 定型设计的发展阶段
        3.2.2.2 几种设计方法的简介
        3.2.2.3 苏联定型设计的经验
        3.2.3 规划工作第四阶段(1950 年以后)
        3.2.3.1 莫斯科新总体规划
        3.2.3.2 新兴城市的建设
        3.2.3.3 旧城市中心改建
    3.3 实践开发
        3.3.1 居住小区与居住综合体
        3.3.2 定型设计系列式住宅
        3.3.3 大规模工业化住宅
        3.3.3.1 大板建筑
        3.3.3.2 盒子建筑
        3.3.3.3 升板建筑
    3.4 解体后俄罗斯住宅发展
        3.4.1 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3.4.2 大批住房需要改建
        3.4.3 个人筹资建房盛行
第四章 苏联工业化集合住宅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4.1 全面的住房保障
        4.1.1 健全完善的运行体系
        4.1.2 住户参与的合作建设
        4.1.3 尝试旧房的改造扩建
    4.2 产业化发展模式
        4.2.1 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意义
        4.2.2 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4.2.3 我国住宅产业化的问题
        4.2.4 我国住宅产业化的途径
    4.3 过度的政策干预
        4.3.1 供需失衡的发展计划
        4.3.2 入不敷出的金融政策
        4.3.3 多重标准的分配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苏联建筑大事年表
致谢

(5)包豪斯与苏维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现状和内容
        1.1.1 研究现状
        1.1.2 研究内容
    1.2 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早期苏联的意识形态对包豪斯的影响
    2.1 社会背景
    2.2 格罗皮乌斯的乌托邦精神
        2.2.1 包豪斯的成立及包豪斯宣言
        2.2.2 格罗皮乌斯的乌托邦精神
        2.2.3 包豪斯校内的社会主义思想
    2.3 梅耶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3.1 梅耶的共产主义政治目标
        2.3.2 梅耶对包豪斯的影响
        2.3.3 密斯对包豪斯的影响
第三章 早期苏联的设计思潮对包豪斯的影响
    3.1 构成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3.1.1 构成主义在苏联的产生
        3.1.2 构成主义在苏联的发展
        3.1.3 构成主义在苏联的消亡
    3.2 构成主义在德国的会议和展览
        3.2.1 国际构成主义和达达主义大会
        3.2.2 苏联新设计展览
    3.3 构成主义对包豪斯的影响
        3.3.1 构成主义对包豪斯课程的影响
        3.3.2 构成主义对包豪斯教师的影响
第四章 早期苏联的教育理念与包豪斯
    4.1 呼捷玛斯与包豪斯的办学宗旨
        4.1.1 呼捷玛斯的成立过程及简介
        4.1.2 呼捷玛斯的办学宗旨
        4.1.3 包豪斯的办学宗旨
    4.2 呼捷玛斯与包豪斯的课程设置
        4.2.1 呼捷玛斯的课程设置
        4.2.2 包豪斯的课程设置
    4.3 呼捷玛斯与包豪斯的教学方式
        4.3.1 呼捷玛斯的教学方式
        4.3.2 包豪斯的教学方式
        4.3.3 呼捷玛斯的解体
结语
附录1 包豪斯、苏联前卫艺术大事年表
附录2 主要人物简介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俄罗斯建筑 百年沧桑的印迹(上)(论文参考文献)

  • [1]二十世纪初苏俄前卫建筑运动及其传承与影响研究[D]. 徐旸.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1)
  • [2]呼捷玛斯与包豪斯基础教学的内容及其体系比较研究[D]. 王任翔.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9)
  • [3]基于主体意识层次的纪念性建筑创作方法建构研究[D]. 王月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2)
  • [4]苏联工业化集合住宅研究[D]. 臧志远. 天津大学, 2009(S2)
  • [5]包豪斯与苏维埃[D]. 高颖. 天津大学, 2009(S2)
  • [6]俄罗斯建筑百年沧桑的印迹(下)[J]. 吕富珣. 科学中国人, 2002(02)
  • [7]俄罗斯建筑 百年沧桑的印迹(上)[J]. 吕富珣. 科学中国人, 2002(01)

标签:;  ;  ;  ;  

俄罗斯建筑:百年沧桑的印记(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