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路由器:构建骨干业务网络的驱动力

第五代路由器:构建骨干业务网络的驱动力

一、第五代路由器:构建骨干业务网络原动力(论文文献综述)

罗华坚[1](2019)在《基于IP RAN技术的承载网设计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业务对通信网络尤其是承载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承载网作为整个通信网的基础,承载移动网高速增长的流量,其网络质量直接影响业务性能与客户感知。针对移动网快速的发展与演进,不同业务网络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为顺应这种趋势,承载网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大容量、分组化、智能化。当前,电信承载网主要采用IP RAN电信级分组化技术,主要面向4G无线基站业务至EPC核心网的回传,存在设备配置低、网络隐患大、站点接入无序等弊端,难以满足第5代移动通信(下文简称5G)大带宽、低时延的业务需求。本论文旨在研究以IP RAN为主体,光缆和波分协同的承载网设计与应用,基于现状,面向未来业务输出承载网方案,以保证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使后期的工程建设更具有针对性、可控性,有效降低建设风险与成本,保证5G承载网建设顺利实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网络带宽配置。根据5G低频、高频的业务属性分析承载网的需求,自下而上推导完成5G承载网接入、汇聚、核心各层级的带宽配置。2)输出承载网设计关键点分析方法,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支撑。建立DU机房的覆盖模型,输出不同建站密度下的最优化覆盖半径,降低5G密集组网场景下的总体建设成本;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预测促使5G承载网新建或扩容更具针对性和预知性,提升能力节省投资;中继距离分析立足设备、光缆等光路参数,从而保障设计阶段5G业务及时开通、最优开通。3)IP RAN设计与专业协同。输出IP RAN网络结构、组网模式、业务配置等设计方案;针对5G阶段超密集组网与超低时延特征,输出以IP RAN为主体,光缆、波分专业协同建设的设计方案。4)收集、分析现网数据输出工程实施方案。根据某地市承载网现状,收集数据,并对网络流量、带宽利用率、成环率等数据进行分析,自下而上地输出多维度方案。接入层升级、拆环相结合,环路容量与成环率双提升;汇聚环引入大容量设备,形成IP RAN+OTN的主体架构;核心层承载地市出口流量,重点基于流量预测分析超前有序完成扩容或新建。

王晓鸣[2](2018)在《一种船载双模海洋数据卫星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已有的船舶上加装海洋观探测设备,结合船舶海上航行,开展常态化的海洋监测,是认知海洋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依托国产自主通信手段,怎样实时高效的将船舶上监测的海洋环境数据实时传送到岸基接收中心,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S波段天通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特点和北斗卫星短报文通信能力,设计了适合船舶安装使用的海洋数据双模卫星传输系统。首先介绍了船舶通信和国内外常用的海上卫星通信系统,阐述了船舶数据传输的特点、规律和现状;其次从功能、接口关系、指标体系以及信息流程、体系结构等多个维度介绍了舰载海洋数据双模卫星传输系统的总体设计;接下来论述了双模卫通单元的设计思路和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双模卫通单元的天线设计、信道设计和软件设计;随后论述了多接口数据集成采集单元的设计思路和平台组成,详细阐述了多接口数据集成采集单元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关键技术;然后论述了岸基数据接收中心的组成、体系结构和软件设计,详细阐述了传输处理分系统、远程管理分系统的组成、内外部接口关系和业务流程以及详细设计。最后结合试验情况就本文工作做了总结,并给出了后续要完善的工作。测试和分析表明,本文所设计的船载双模海洋数据卫星传输系统,性能稳定,S波段移动卫通数据传输带宽较高,传输数据量大,北斗短消息传输覆盖范围广,两种手段互为备份,数据传输稳定、成功率高,可有效解决船舶航行过程中海洋环境数据采集传输问题。同时,数据传输的功能也适用于其他行业,相信通过本文的详细描述,能够帮助相关行业人员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船舶航行实时传输系统。

梅亮[3](2012)在《制造型中小企业外部网络联结、内部技术创新能力的协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定为基本国家战略,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创新发展主力军。中国作为制造型大国,大量制造型中小企业仍处于国际价值链低端,技术水平低,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全球化、网络经济背景下,技术复杂性、创新风险性、市场不确定性等使单一企业无法拥有创新的全部资源,企业外部资源对创新过程重要性增加。对于中小企业,其本身因资金、信息、人力资源、知识等的匮乏更需要通过外部联结获取资源,提升竞争能力。就企业外部,中小企业的资源获取、创新能力的提升大量依赖其根植网络中的企业、供应商、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的联结;就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能力仍然为我国制造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有助于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加速转型,从而逐步远离价值链低端,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研究目前多关注于中小企业外部网络联结对于创新的影响,或关注于中小企业内部能力提升对于创新的影响,却很少探讨中小企业外部网络资源与内部能力提升的协同机制。因此,本研究试图从制造型中小企业外部网络联结与内部技术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入手,探讨外部网络与内部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机制。研究主要包括三部分:理论综述、实证分析、以及结果讨论与研究展望。理论综述部分,本文围绕网络联结、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三个方面展开。从网络联结角度,本文总结了网络联结的概念与主体多样性,网络联结的理论基础,以及网络联结对于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现状;从技术创新能力角度,本文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测度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总结了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最后,本文对网络联结、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三者研究进行了讨论。实证研究部分,本文围绕案例研究和统计分析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案例研究阶段,本文首先以杭州鸿雁公司调研材料为基础,从企业层面详细讨论了鸿雁公司外部网络联结、内部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并对鸿雁公司的创新实践进行了介绍;其次,通过二手数据获取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应用,本文从产业层面对中国TD-SCDMA产业的技术发展、联盟演化以及联盟网络结构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以求从产业层面剖析网络联结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协同问题。统计分析阶段,本文依据理论模型基础,通过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对浙江省制造型中小企业进行了大样本调查。通过统计方法的运用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本文证明了相关的模型假设,并提出了研究的结论。结果讨论与研究展望部分,本文首先总结了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制造型中小企业网路联结对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网络联结呈现主体多样性,不同的联结主体对于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网络联结类型包含主导型组织(prominent organizations)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中介(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intermediaries)两大类,两者对创新绩效有促进作用;2)、制造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能力,它包含产品创新能力与过程创新能力两个维度,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3)、制造型中小企业外部网络联结通过技术创新能力中介效应实现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与竞争优势的获取需要外部网络联结、内部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协同。企业外部网络联结作为外部非核心能力向内部技术创新能力这一核心能力进行转化,实现了能力由非核心向核心的过渡,从而促进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对实证研究的不足进行讨论之后,作为对制造型中小企业外部网络联结与内部能力提升协同机制研究的展望,本文指出下一步研究可以从市场、组织管理等其他视角进一步丰富制造型中小企业的内部能力内涵,从而更全面、更系统地分析制造型中小企业外部网络联结与内部能力的协同问题,并对制造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竞争优势的获取提供更好的借鉴。

吴鹏[4](2008)在《太原网通IP城域网建设优化方案》文中认为山西网通IP宽带网于2001年年底建设完成,网络结构按组网功能可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随着以IPTV、视频监控等业务为代表的宽带增值业务的快速增长,特别是P2P业务的迅猛增长,2007年山西网通IP宽带城域网的宽带用户和网络流量增长都非常快,部分城域网的汇聚节点上行带宽占用率已达到70%以上。2008年随着山西网通光进铜退和宽带提速工程的推进,宽带用户的上行带宽将得到较大的提高,并且预计2008年山西网通的宽带用户将增长40万户以上,这就对IP宽带城域网的网络容量和设备能力提出了较大的需求。因此,为满足今后宽带业务发展的需要,太原网通公司将在2008年实施城域网优化改造工程,继续扩容和完善现有的IP网络,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本人在实践工作中,参与了大量的宽带城域网建设及维护工作,也熟知太原网通宽带城域网的现状。本文便是根据从工作中得到的经验,并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所写成。它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目前太原网通宽带城域网的现状介绍和现存问题的分析;二、结合本身工作经验提出的宽带城域网优化原则;三、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的宽带城域网的具体优化方案和IP承载网建设方案等。

温培辛[5](2005)在《光纤城域网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信息港的建设在全国一浪高过一浪,而宽带城域网作为信息港建设的通信基础设施,将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新风景线。城域网以宽带光传输为核心,结合了广域网和局域网的组网技术,主要提供数据业务和分组化的话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应用的综合业务,覆盖范围一般在80km之内,中继距离为5-7km。具有网络传输容量大、信息传送高效化、接入手段多样化等优点。本项目的研究内容是当前城域网建设的网络技术,特别是通过对基于DWDM 技术城域光网络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未来光城域网的发展前景和建设发展方向。本文首先系统地概述了光网络的发展、宽带城域网的概念、特点及其主要组网方案;然后通过对五种方案的比较,提出了城域DWDM 是城域网建设的发展方向之一;接着详细讨论了DWDM 城域网络的特点、关键技术、网络保护与恢复、网络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并着重讨论了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流量工程控制技术与光交叉连接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光互联技术——多协议波长交换(MPLmS),分析了MPLmS 网络的基本原理,详细讨论了MPLS控制平面技术,及其对光网络的控制方式;最后讨论了城域网已有的几种接入方式对高带宽接入的限制,详细分析了能够满足高带宽接入需求的接入方式FSO(自由空间光通信),并对其系统组成、性能和限制因素作了详细的研究。

陈晓云[6](2003)在《打造新一代骨干业务网络原动力》文中提出

二、第五代路由器:构建骨干业务网络原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五代路由器:构建骨干业务网络原动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P RAN技术的承载网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工作
    1.5 论文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承载网
        2.1.1 承载网概念
        2.1.2 承载网架构
        2.1.3 承载网拓扑
    2.2 IP RAN技术
        2.2.1 概念与特点
        2.2.2 MPLS概述
        2.2.3 路由技术
        2.2.4 保护技术
        2.2.5 QoS技术
    2.3 OTN技术
        2.3.1 概念
        2.3.2 系统组成
        2.3.3 配置组网与保护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业务需求与承载网分析
    3.1 2G/3G话音业务需求
    3.2 4G/5G数据业务需求
        3.2.1 4G架构与需求
        3.2.2 5G架构演进
        3.2.3 5G业务需求
    3.3 承载网分析
        3.3.1 承载网诉求与现状
        3.3.2 面临的挑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承载网设计与研究
    4.1 承载网设计总体思路
    4.2 承载网设计关键点分析
        4.2.1 覆盖半径分析
        4.2.2 流量预测分析
        4.2.3 中继距离分析
    4.3 IP RAN网络设计
        4.3.1 网络带宽配置测算与时延
        4.3.2 网络结构设计
        4.3.3 组网模式设计
        4.3.4 业务配置与保护设计
    4.4 光缆协同设计
        4.4.1 微网格光缆设计
    4.5 波分协同设计
        4.5.1 接入层波分协同
        4.5.2 汇聚核心层大容量OTN协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承载网工程实施与评估
    5.1 现网概述与分析
    5.2 接入层设计
        5.2.1 接入层扩容
        5.2.2 接入层网络调整及开通
        5.2.3 工程实施建设清单
    5.3 汇聚层设计
        5.3.1 汇聚层扩容
        5.3.2 工程实施建设清单
    5.4 核心层设计
        5.4.1 核心层扩容
        5.4.2 工程实施建设清单
    5.5 实施效果评估
        5.5.1 评估的目的
        5.5.2 评估与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一种船载双模海洋数据卫星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船舶通信
        1.2.2 国外常用海上卫星通信系统
        1.2.3 国内海上卫星通信系统
        1.2.4 船舶数据传输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整体设计
    2.1 需求分析
        2.1.1 功能分析
        2.1.2 连接关系分析
        2.1.3 指标分析
    2.2 设计原则
        2.2.1 双模卫通单元设计原则
        2.2.2 多接口数据集成采集单元设计原则
        2.2.3 岸基数据接收中心设计原则
    2.3 总体设计方案
        2.3.1 总体结构
        2.3.2 信息流程
    2.4 双模卫通单元
    2.5 多接口数据集成采集单元
    2.6 岸基数据接收中心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模卫通单元
    3.1 设计思路
    3.2 工作原理
    3.3 硬件平台设计
        3.3.1 天线设计
        3.3.2 信道设备硬件设计
        3.3.3 接口设计
    3.4 软件设计
        3.4.1 议栈构架
        3.4.2 信号捕获过程
        3.4.3 同步过程
    3.5 工作流程
        3.5.1 数据采集应用
        3.5.2 语音功能
    3.6 关键技术
        3.6.1 双模卫通单元小型化低功耗设计
        3.6.2 双模动中通天线设计技术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接口数据集成采集单元
    4.1 设计思路
    4.2 平台组成
    4.3 硬件设计
        4.3.1 主处理器板
        4.3.2 接口卡
        4.3.3 电源模块
    4.4 软件设计
        4.4.1 软件模块组成与工作原理
        4.4.2 操作系统
        4.4.3 外部设备驱动
        4.4.4 协议栈
    4.5 关键技术
        4.5.1 多源信息处理技术
        4.5.2 高可靠性设计技术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岸基数据接收中心
    5.1 组成
    5.2 体系结构
        5.2.1 总体结构
        5.2.2 传输处理分系统结构
        5.2.3 远程管理分系统结构
    5.3 岸基数据接收软件设计
        5.3.1 传输处理分系统软件设计
        5.3.2 远程管理分系统软件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试验与改进
    6.1 航行试验
        6.1.1 测试内容
        6.1.2 东海海域测试
        6.1.3 黄海海域测试
    6.2 试验测试与问题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制造型中小企业外部网络联结、内部技术创新能力的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2.1 研究网络联结的重要性与联结主体的多样性
        1.2.2 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中介变量的提出
        1.2.3 中小企业的特点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3 研究意义
    1.4 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框架
        1.5.2 技术路线图
    1.6 基本概念的界定
    1.7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网络联结的研究综述
        2.1.1 网络联结的概念
        2.1.2 网络联结的相关理论视角
        2.1.3 网络联结与创新的研究
        2.1.4 小结
    2.2 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综述
        2.2.1 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与测度
        2.2.2 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
        2.2.3 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理论视角
        2.2.4 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的研究
        2.2.5 小结
    2.3 创新绩效的测度研究
    2.4 小结与讨论
3 探索性案例研究——企业层面
    3.1 杭州鸿雁电器有限公司概况
    3.2 鸿雁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实践
    3.3 鸿雁公司网络联结创新实践
    3.4 鸿雁公司外部网络联结与技术发展互动实践
    3.5 鸿雁公司创新绩效现状
    3.6 本章小结
4 探索性案例研究——产业层面
    4.1 中国TD-SCDMA产业发展概况
    4.2 TD-SCDMA技术标准与核心技术
    4.3 TD-SCDMA产业联盟网络结构分析
        4.3.1 产业联盟网络的基本概况
        4.3.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分析指标
        4.3.3 TD-SCDMA产业联盟结构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实证模型的构建
    5.1 概念模型的构建
    5.2 本研究的理论假设
        5.2.1 网络联结与创新绩效
        5.2.2 网络联结与技术创新能力
        5.2.3 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
6 研究方法
    6.1 问卷设计与量表开发
        6.1.1 问卷收集数据原则
        6.1.2 量表的测评方法
        6.1.3 量表构建过程与评价
    6.2 数据采集
    6.3 本章小结
7 统计分析与结果讨论
    7.1 描述性统计分析
    7.2 量表的评价
        7.2.1 量表的效度检验
        7.2.2 量表的信度检验
        7.2.3 潜在因子的组合信度与平均提取方差讨论
        7.2.4 量表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
        7.2.5 非响应偏差(non-response bias)
        7.2.6 方差分析
        7.2.7 共同方法偏差
    7.3 回归分析
        7.3.1 相关分析
        7.3.2 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序列相关
        7.3.3 回归分析
    7.4 构建统计模型(结构方程模型)
        7.4.1 结构方程初始模型
        7.4.2 结构方程模型评价
        7.4.3 结构方程初始模型的检验和修正
    7.5 模型结果讨论
        7.5.1 实证研究的整体结果
        7.5.2 主导型组织联结对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
        7.5.3 知识性服务机构对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基于本研究的建议
    8.2 研究的不足
    8.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4)太原网通IP城域网建设优化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太原网通IP宽带网网络现状
    1.1 太原市简介
        1.1.1 地理位置
        1.1.2 自然环境
        1.1.3 自然资源
        1.1.4 行政区划
    1.2 省内骨干网现状
    1.3 太原市城域网现状
        1.3.1 核心层
        1.3.2 汇聚层
        1.3.3 接入层
    1.4 计费认证系统
        1.4.1 计费系统
        1.4.2 认证系统
    1.5 DNS系统
    1.6 网络管理
    1.7 路由协议和自治域
        1.7.1 路由协议
        1.7.2 自治域
    1.8 用户接入及业务种类
第二章 当前IP城域网存在的问题
    2.1 网络结构方面
        2.1.1 核心节点至省干节点流量不均匀
        2.1.2 部分汇聚层设备端口占用率高、负担过重
        2.1.3 四大中心局节点汇聚交换机过多
        2.1.4 数据设备占用大量主干光缆和局间中继光缆
        2.1.5 接入层ATM上行DSLAM设备不利于下一步流媒体业务的开展
        2.1.6 DSLAM设备存在N×2M上联和级联层次多的问题
        2.1.7 四郊县网络结构有待继续调整
    2.2 网络安全方面
        2.2.1 汇聚层存在单点故障的隐患
        2.2.2 Extreme交换机抗攻击能力差
        2.2.3 接入层宽带节点采用光纤直驱方式
        2.2.4 网管机房没有防火墙保护,易受到外来攻击
        2.2.5 放置在用户端的交换机无法防止非法本地登陆
        2.2.6 业务控制能力不足
        2.2.7 3A服务器平台性能较弱
        2.2.8 设备老化或处理能力不足
        2.2.9 网络上存在单主控板运行的节点
    2.3 网络管理方面
        2.3.1 业务支撑系统没有有效的监控手段
        2.3.2 光电转换器和协议转换器无法网管
        2.3.3 缺乏网络分析和控制的手段
        2.3.4 MPLS-VPN业务得不到北电的技术支持
    2.4 宽带提速现状分析
        2.4.1 宽带提速现状
        2.4.2 影响宽带提速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 优化改造原则
    3.1 优化改造原则
    3.2 IP城域网网络结构目标
        3.2.1 城域骨干网目标结构
        3.2.2 宽带接入网目标结构
第四章 城域骨干网优化改造方案
    4.1 省网出口路由器优化扩容方案
    4.2 城域网核心层扁平化改造方案
        4.2.1 改造背景
        4.2.2 改造难点
        4.2.3 实施方案
    4.3 城域网核心层优化扩容方案
    4.4 支撑系统优化扩容方案
        4.4.1 宽带用户License扩容方案
        4.4.2 宽带Radius认证系统扩容方案
        4.4.3 计费/数据库服务器扩容方案
        4.4.4 存储磁盘阵列扩容方案
        4.4.5 备份系统扩容方案
        4.4.6 DNS业务系统扩容
    4.5 IP地址分配
        4.5.1 IP地址分配原则
        4.5.2 IP地址数量估算
    4.6 VLAN规划
    4.7 路由协议和自治域
        4.7.1 路由协议
        4.7.2 自治域
第五章 IP承载网建设方案
    5.1 新建IP承载网设计思路
        5.1.1 对城域网的基本认识
        5.1.2 城域传送网: MSTP与城域WDM?
        5.1.3 城域IP网: MPLS与城域以太网?
        5.1.4 技术趋势与选择原则
    5.2 太原网通IP承载实验网网络现状
        5.2.1 核心层网络现状
        5.2.2 汇聚层网络现状
        5.2.3 接入层网络现状
        5.2.4 可靠性设计
        5.2.5 网络流量拓扑设计
        5.2.6 网络路由设计
        5.2.7 与它网的互联互通
        5.2.8 网管系统建设方案
    5.3 MPLS现状
        5.3.1 MPLS结构及VPN部署现状
        5.3.2 VPN RR设置现状
    5.4 业务路由器扩容方案
        5.4.1 优化方案概述
        5.4.2 优化目标
        5.4.3 建设原则
        5.4.4 网络组织方案
        5.4.5 网络结构
    5.5 主要设备性能
        5.5.1 NE80E
        5.5.2 NE40E
        5.5.3 Quidway AR2810
        5.5.4 Eudemon 500
第六章 城域网汇聚层优化改造方案
    6.1 迎泽、河西、城北、平阳路节点汇聚设备更新
    6.2 二营盘、高科技、尖草坪、大东关节点汇聚设备更新
    6.3 义井、兴华、迎新街、郝庄、小店、北营、南寒、晋祠节点汇聚设备更新
    6.4 市政府、敦化坊节点汇聚设备更新
    6.5 中北大学节点汇聚设备更新
    6.6 新建国师街、柴村、二枢纽汇聚节点
    6.7 清徐、古交两个县局节点汇聚设备更新
    6.8 阳曲、娄烦两个县局节点汇聚设备更新
    6.9 新建接入汇聚节点
第七章 城域网接入层优化改造方案
    7.1 接入层ATM上行DSLAM设备改造
    7.2 接入层IP上行DSLAM优化
        7.2.1 迎泽、河西、城北、平阳路节点
        7.2.2 二营盘、高科技、大东关、尖草坪节点
        7.2.3 义井、兴华、迎新街、郝庄、小店、北营、南寒、晋祠节点
        7.2.4 国师街、柴村、二枢纽节点
        7.2.5 中北大学节点
        7.2.6 敦化坊、市政府节点
    7.3 清徐、古交、阳曲、娄烦宽带优化方案
        7.3.1 清徐宽带优化方案
        7.3.2 古交宽带优化方案
        7.3.3 娄烦宽带优化方案
        7.3.4 阳曲宽带优化方案
    7.4 贝尔DSLAM设备问题专题
    7.5 特殊DSLAM设备问题专题
    7.6 接入层网络结构调整原则
第八章 IP网络设备安全身份认证系统建设方案
    8.1 现状分析
    8.2 建设目标
    8.3 建设方案
        8.3.1 集中认证审计系统
        8.3.2 动态口令系统
第九章 ADSL2+AnnexM DSLAM部署
    9.1 市场背景介绍
    9.2 相关技术介绍
        9.2.1 GSHDSL与ADSL2+ AnnexM之争
        9.2.2 激活模式介绍
        9.2.3 Annex M技术介绍
        9.2.4 ANNEX M模式的功率谱
        9.2.5 ANNEX M模式的新特性
        9.2.6 ANNEX M模式的应用
    9.3 DSLAM设备测试情况
        9.3.1 DSLAM测试情况汇总
        9.3.2 终端测试情况汇总
        9.3.3 不同套片的互通性问题
        9.3.4 串扰问题
    9.4 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接入覆盖模式
第十章 山西网通宽带用户行为分析系统扩容
    10.1 山西网通宽带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现状
        10.1.1 网络结构
        10.1.2 设备配置
    10.2 系统功能
        10.2.1 非法接入监控
        10.2.2 VoIP监控
        10.2.3 特定应用监控
        10.2.4 全业务分析
        10.2.5 WEB信息推送
    10.3 扩容方案
        10.3.1 扩容建设原则
        10.3.2 建设需求
        10.3.3 建设地点
        10.3.4 组网方案
    10.4 主设备配置
        10.4.1 无源分光设备
        10.4.2 分流设备
        10.4.3 预处理服务器
        10.4.4 后台管理服务器
        10.4.5 网络设备
    10.5 资源需求
        10.5.1 电源功耗
        10.5.2 IP地址需求
第十一章 开展宽带帐号绑定工作
    11.1 现状
    11.2 帐号绑定的技术方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光纤城域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新一代光纤通信系统
        1.1.1 复用光纤通信
        1.1.2 光孤子通信
        1.1.3 相干光通信
        1.1.4 量子光通信
    1.2 密集波分复用(DWDM)系统
        1.2.1 DWDM 原理概述
        1.2.2 WDM 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1.2.3 WDM 系统的必要性和特点
    1.3 基于DWDM 技术的光城域网简介
    1.4 本论文的组织安排
第二章 光城域网技术基础
    2.1 基本概念
    2.2 城域网特点
    2.3 城域网的分层结构
    2.4 城域网典型解决方案
        2.4.1 基于SDH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
        2.4.2 基于以太网的方案
        2.4.3 城域网RPR 方案
        2.4.4 城域网WDM 方案
        2.4.5 以ATM 为基础的多业务平台
第三章 DWDM 光城域网技术
    3.1 DWDM 光城域网的特点
    3.2 城域网对DWDM 系统的要求
    3.3 城域DWDM 光网络基本结构
        3.3.1 DWDM 光复用方案
        3.3.2 DWDM 可配置光环方案
        3.3.3 DWDM 网状网方案
    3.4 DWDM 城域网中关键器件的技术问题
    3.5 DWDM 城域网的保护恢复问题
    3.6 DWDM 城域网的网络管理问题
    3.7 华为DWDM 在城域网的实际应用
        3.7.1 业务特点
        3.7.2 技术特点
第四章 基于MPLMS 的DWDM 光城域网控制平面技术
    4.1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
        4.1.1 MPLS 的基本思路
        4.1.2 MPLS 的关键技术
    4.2 MPLMS 技术
        4.2.1 MPLmS 技术原理
        4.2.2 波长标签交换的组网模式
        4.2.3 MPLmS 网络中MPLS 控制平面技术
        4.2.4 MPLmS 网络的控制方式
    4.3 MPLS 实际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第五章 城域网接入新技术—FSO
    5.1 FSO 与其他接入技术的比较
    5.2 FSO 系统组成
    5.3 影响FSO 系统性能的因素和解决方法
    5.4 FSO 的网络结构
    5.5 华为FSO 在不同方式下的应用
    5.6 FSO 的市场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四、第五代路由器:构建骨干业务网络原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P RAN技术的承载网设计及应用[D]. 罗华坚.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2]一种船载双模海洋数据卫星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晓鸣.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3]制造型中小企业外部网络联结、内部技术创新能力的协同机制研究[D]. 梅亮. 浙江大学, 2012(07)
  • [4]太原网通IP城域网建设优化方案[D]. 吴鹏. 北京邮电大学, 2008(03)
  • [5]光纤城域网的研究[D]. 温培辛. 吉林大学, 2005(06)
  • [6]打造新一代骨干业务网络原动力[J]. 陈晓云. 中国铁路, 2003(02)

标签:;  ;  ;  ;  ;  

第五代路由器:构建骨干业务网络的驱动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