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治疗的护理进展

乳腺癌治疗的护理进展

一、乳腺癌治疗中的护理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韩媛[1](2017)在《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是胃肠恶性肿瘤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然而HIPEC护理现状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护理模式。个案管理是新型、有效的管理型肿瘤照护模式,是构建HIPEC护理模式的理想契入点。目的:1.汉化简化版癌症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量表(The 34-item Short-Form Supportive Care Needs Survey,SCNS-SF34)与简化版癌症患者主要照护者未能满足的需求量表(The Support Person’s Unmet Needs Survey-Short Form,SPUNS-SF),并测量其心理学测量指标。2.明确胃肠恶性肿瘤HIPEC患者及其主要照护者的需求。3.构建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本研究将为测量中国大陆癌症患者的支持性照护需求、中国大陆癌症患者主要照护者的需求提供新型、有效测评工具;为规范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临床护理实践与提升专科护理质量提供参考范式与科学依据;为中国大陆肿瘤照护领域深入研究与推进个案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1.采用翻译-回译-专家讨论-预实验的方法分别对SCNS-SF34、SPUNS-SF进行汉化;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便利抽取癌症患者及主要照护者进行大样本横断面调查研究,评价简化版癌症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量表-简体中文版(The Mandarin Chinese version of the 34-item Short-Form Supportive Care Needs Survey,SCNS-SF34-C(Mandarin))、简化版癌症患者主要照护者未能满足的需求量表-简体中文版(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Support Person’s Unmet Needs Survey-Short Form,SPUNS-SFC)的心理学测量指标。2.将胃肠恶性肿瘤HIPEC患者及其主要照护者的需求横断面调查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明确其各自的需求。3.采用病例回顾研究,分析胃肠恶性肿瘤HIPEC围治疗期诊疗护理信息特点,在此基础上,拟订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HIPEC-CNP)草案;然后,基于胃肠恶性肿瘤HIPEC患者及其主要照护者的需求、胃肠恶性肿瘤HIPEC-CNP草案,采用循证证据检索与总结、文献回顾、内容分析法,分别拟订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方案草案及护理实践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草案;从而,初步形成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草案;最后,采用两轮的Delphi专家咨询法对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草案进行论证与修订,完成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结果:1.SCNS-SF34-C(Mandarin)与SPUNS-SFC的心理学测量指标:(1)SCNS-SF34-C(Mandarin)共包含33个条目,5个维度:医疗体系服务与信息需求、心理需求、患者照护与支持需求、生理与日常生活需求、性需求,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9.757%;量表的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良好;总量表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47,5个维度Cronbach’s alpha系数介于0.8540.942。(2)SPUNS-SFC共包含21个条目,5个维度:信息需求、医疗服务获取及其连续性的需求、个人与情绪的需求、应对对未来的担忧的需求、经济需求,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8.47%;量表的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良好;总量表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4,5个维度Cronbach’s alpha系数介于0.870.95。2.胃肠恶性肿瘤HIPEC患者及其主要照护者的需求:(1)胃肠恶性肿瘤HIPEC患者的心理需求程度、生理与日常活动需求程度最高,且显着高于胃肠恶性肿瘤非HIPEC患者该两方面的需求程度(t=-4.353,P<0.001;t=-5.584,P<0.001)。(2)胃肠恶性肿瘤HIPEC患者的主要照护者在医疗服务获取及其连续性的需求(t=-2.510,P<0.05)、个人与情绪的需求(t=-3.727,P<0.001)、经济需求(t=-2.757,P<0.05)三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非HIPEC患者的主要照护者的得分;其对各类需求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应对对未来的担忧的需求、个人与情绪的需求、信息需求、医疗服务获取及其连续性的需求、经济需求。3.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两轮Delphi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性系数分别为92.86%、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25。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介于3.544.60,变异系数介于0.100.24,专家咨询协调系数为W=0.413(P<0.001)。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包含:(1)HIPEC-CNP(含时间限定、入径标准、出径标准、可能出现的变异、9类HIPEC各单日CNP实施表格)(见附录23);(2)七类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方案(含HIPEC治疗中专科护理操作方案、HIPEC围治疗期营养支持方案、HIPEC围治疗期VTE预防及运动方案、HIPEC围治疗期压力性损伤预防管理方案、HIPEC围治疗期肠功能管理方案、HIPEC围治疗期个体化心理支持方案、HIPEC围治疗期主要照护者个体化支持性照护方案)(见附录23)及HIPEC健康管理手册(见附录23);(3)质性评价(主观评价指标)与量性评价(卫生经济学指标、客观评价指标)相结合的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见附录23)。结论:1.SCNS-SF34-C(Mandarin)、SPUNS-SFC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分别是测量中国大陆癌症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中国大陆癌症患者主要照护者需求的有效测评工具。2.在胃肠恶性肿瘤HIPEC围治疗期,护理人员应注意全程、动态评估患者的心理需求、生理与日常活动需求,以及主要照护者各类需求的程度及变化。3.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Delphi专家咨询结果理想,具备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该模式为HIPEC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初步的参考范式与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大陆肿瘤照护领域推进个案管理模式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然而,有待于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HIPEC-CP)建立完善后,以HIPEC-CP为支撑,开展胃肠恶性肿瘤HIPEC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论证本课题构建模式的临床实践成效。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2](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认为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王辰男[3](2021)在《基于博弈论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模型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构建中医“带瘤生存”思想、“治未病”思想与博弈论基本原理相结合的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模型,为有中医药参与的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提供系统思维模式下的治疗思路和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应用系统工程方法论建立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模型,利用文献分析法、数理推导法、基于方程的建模、基于多主体的仿真等方法,从系统工程的视角剖析晚期乳腺癌治疗过程。根据霍尔三维结构的研究思路,将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治疗过程概括为逻辑维、专业维和时间维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在逻辑维上,为了确定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目标,将“带瘤生存”思想和演化博弈理论相结合,构建基于演化博弈原理的“带瘤生存”模型。为了探索干预策略,将“治未病”思想和斯坦科尔伯格博弈相结合,构建基于斯坦科尔伯格模型的晚期乳腺癌干预模型。在专业维和时间维上,通过多主体仿真的研究方法,对“带瘤生存”模型和“治未病”模型进行仿真,验证两个模型在实际运行中的状态和可行性。研究结果:1、通过建立基于WSR和霍尔三维结构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模型,从多个维度分析了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面临的问题。构建了宏观层面用系统思维从物、事、人多方面进行思考分析,微观层面基于霍尔三维结构模型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框架,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为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在宏观层面,提出将基于WSR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应用到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领域,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认识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晚期乳腺癌治疗过程的物理、事理和人理特性后,对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的流程进行分解。在微观层面,利用霍尔三维结构以时间维、逻辑维、专业维组成的立体空间结构来概括地表示出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的各阶段、各步骤以及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建立基于WSR和霍尔三维结构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模型,形成了软硬系统结合的方法论所支持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系统科学思想体系。2、通过建立“带瘤生存”为晚期乳腺癌治疗目标的数学模型,明确了“带瘤生存”的实现方法是通过控制肿瘤细胞种群数量和通过ESS维持肿瘤亚克隆比例,以达到控制肿瘤负荷和延长生存期的目的。采用演化博弈论建模的方法,将“带瘤生存”的概念具体化为一场“鹰鸽博弈”。明确了中医药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善现有症状、减轻剂量毒性和杀瘤而不灭瘤的方法参与以“带瘤生存”为目标的晚期乳腺癌治疗过程中;证明了“带瘤生存”实现的方法是抑制肿瘤细胞种群总数量并控制药物敏感型亚克隆的比例,依靠自身种群竞争生长的压力抑制药物抵抗型亚克隆细胞的生长,以达到减少肿瘤耐药的发生和延长生存期的目的。3、通过对“带瘤生存”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证明了“带瘤生存”为晚期乳腺癌治疗目标的可行性。为探讨晚期乳腺癌的最佳治疗目标,通过对“带瘤生存”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分析了异质肿瘤亚克隆间的竞争对肿瘤种群系统的影响。在不添加外界干预因素的情况下,肿瘤群体最终稳定时各亚克隆细胞的数量仅与亚克隆种群间的博弈系数有关,系统表现为一个渐近稳定的生态循环,稳定时的种群比例与初始各亚克隆比例无关。通过了解种群中两种亚克隆的所占的比例进行基于Agent的仿真分析,可以了解到种群平衡时的状态,掌握种群的进化方向,明确干预方向,通过控制种群比例达到控制种群总体数量的目的,完成“带瘤生存”的目标。4、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构建了一个斯坦科尔伯格博弈模型,通过对方程求解可以得到晚期乳腺癌治疗过程中药物干预的满意策略。为探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最佳干预策略,将“治未病”思想和博弈论原理相结合,提出将医生、肿瘤运用基于方程的建模建立一个斯坦科尔伯格博弈模型,该模型可以利用医生在博弈中的“领导者”地位,有效平衡晚期乳腺癌治疗过程中的肿瘤负荷和剂量毒性,采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子博弈纳什均衡解,可以得到医生获益最大时的治疗策略的最优解。模型还证明了,通过中医药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策略,可以减小药物剂量毒性对医生获益的影响,进一步可以提高医生的收益,对改善晚期乳腺癌的预后有重要的实践意义。5、利用基于ABM的仿真,验证了基于博弈论原理的化疗策略和中药联合的化疗策略的优势。为探索不同干预方式和干预时机对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影响,用博弈论的方法优化了晚期乳腺癌的中西医治疗策略。利用基于ABM的仿真建立了一个由两种亚克隆组成的晚期乳腺癌肿瘤群体,仿真结果显示利用ABM仿真可以很好地模拟肿瘤的发展过程,基于博弈论原理的化疗方案不仅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而且可以延长肿瘤的耐药进程。采用中药联合的化疗策略,可以明显减少给药次数同时减轻瘤负荷,对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研究结论:本文应用系统工程方法论从多个维度剖析晚期乳腺癌治疗面临的问题,创新性地采用博弈论为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并充分发挥中医药理论和思想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特色和优势。建立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模型有助于科学合理的设计针对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策略,对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景文娜[4](2021)在《赋能理论视角下新确诊乳腺癌患者心理压力缓解研究 ——基于J省肿瘤医院小组工作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腺癌已居于威胁女性群体身体健康的癌症榜单首位。乳腺不仅是女性的性别、性器官标志,更是女性践行哺育功能,履行社会角色的基础。因此乳腺癌确诊是较大的负性事件,极易使患者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引发个体产生功能弱化及失能问题。对此,本文从赋能理论挖掘、赋予个体潜能的视角出发,介入新确诊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压力问题。通过心理压力量表问卷的测量调查及医患沟通,最终7位新确诊乳腺癌患者被选为本次研究对象。实地与患者访谈调查后,社工发现新确诊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压力存在:(1)自身层面:恐惧死亡与形体残缺、质疑检查结果忧思疾病致因、自责自我价值感降低与风险规避不足、担忧治疗过程-效果的不确定性四种表征;(2)家庭层面:担忧家庭经济负担加重、自责加大家属压力负荷两种表征;(3)社会支持层面:忧虑社会支持不足、担心交往关系受挫两种表征。导致患者上述压力的主要原因是:(1)患者自身应激能力与个性状况、(2)患者家庭经济与情感支持度、(3)患者社会支持的主体与力度情况。由此可见患者的需求有:(1)自身层面存在普及病症知识、调适压力情绪需求;(2)家庭层面存在减轻家属照护压力、优化家庭沟通模式;(3)社会层面存在提升社会关注与支持需求。乳腺癌治愈周期较短,患者还存在非连续性住院治疗问题。因此,小组工作服务时期相对较短、受众范围较广的特性,比较适合对此类患者进行介入服务。针对患者多维向度的压力缓解需求,社工为其进行了自身方面的乳腺癌病症知识讲解、正念减压与乳腺癌术后康复操等知识与技巧赋能服务;家庭方面的良性家庭沟通等赋能活动;社会支持方面的抗癌人物历程、抗癌微电影及抗癌爱心厨房资料分享等赋能活动。期间,社工还为其穿插确诊压力分享、抗癌动力发掘、家人间心声吐露、自助减压尝试等环节,调动患者的自主意识,辅助不同赋能目标的实现。这些小组活动为患者带来了知识拓展、技能运用、资源支持方面的赋能服务。本研究发现,医务社会工作支持小组可以有效缓解新确诊乳腺癌患者群体的心理压力问题。心理疏导是纾解心理困境,构建个体心理调适机制的有效关怀模式。赋能服务可以帮助患者觉察自我潜能,形成自我帮助意识。

赵维哲[5](2021)在《通任督调阴阳针刺法治疗乳腺癌患者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失眠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情绪状态还会对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与康复。目前临床常用的镇静催眠药物起效虽快,但也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效应、停药效应与依赖成瘾性,因此在我国大量乳腺癌患者更愿意接受中医治疗。针灸作为最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法之一,以其显着的疗效与便捷的操作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通过针刺任督二脉,调节阴阳又是治疗失眠十分有效的方法。故本研究通过经取穴改进的“通任督调阴阳”针刺方法对乳腺癌失眠患者进行干预,以期为乳腺癌相关性失眠提供新的治疗思路。目的:本课题目的为在既往研究基础上,探究经取穴改进的“通任督调阴阳”针刺法对乳腺癌患者失眠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来源于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广安门医院就诊或住院的乳腺癌失眠患者。治疗组在正常的抗肿瘤治疗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经取穴改进的“通调任督”针刺方法:取百会、神庭、印堂、人中、承浆、中脘、气海、关元、三阴交。操作方法: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常规消毒后进针。百会、神庭、印堂沿督脉方向与皮肤表面呈15°斜刺,人中穴在进针时提捏皮肤,针尖以15度角快速刺入皮下,进针后,行小幅度高频率的震颤提插手法治疗。承浆、中脘、气海、关元、三阴交直刺。进针得气后,依据辨证行补泻手法。每周4次,连续治疗2周。所有治疗均由同一名针灸医师操作。对照组予一般的抗肿瘤治疗及对症治疗。两组均不使用镇静安神类药物(患者多更愿接受中医治疗,且纳入患者均未长期服用安神类药物)。分别在治疗前、治疗一周期后记录两组病例ISI量表评分以及PSQI量表评分,分析睡眠干预情况。以统计软件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1名患者其中治疗组32人,对照组29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肿瘤病理、分期、所接受的主要西医治疗方面以及ISI量表、PSQI量表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果:1.经治疗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30/32),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4.48%(1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痊愈率31.3%(10/32),显效43.8%(14/32),远高于对照组的3.5%(1/29)与10.3%(3/29)。2.治疗组在接受干预后的ISI量表的总分可由17.97±2.53分降低至6.06±4.50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且优于对照组的16.48±3.0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在接受干预后的ISI量表中的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日间功能障碍等各项因子得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各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在接受干预后的PSQI量表的总分可由14.66±2.404分降低至6.34±4.147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且优于对照组的14.10±2.3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在接受针刺后在PSQI量表中的入睡得分、睡眠效率得分、睡眠时间得分、睡眠质量得分、日间功能影响、睡眠障碍等各个方面得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降低,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中患者ISI量表与PSQI量表的总分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日间功能方面两量表均显示出对照组在干预后较干预前有所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任督调阴阳”针法可有效改善乳腺癌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3.75%。2.与对照组相比,本针刺方法可缓解患者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提升睡眠效率与睡眠时间,减轻患者对睡眠障碍的不满与焦虑并改善患者的日间功能。

熊倩[6](2021)在《康复联合护理模式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肢功能状态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康复联合护理模式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及腋网综合征等患肢功能状态的作用和影响,综合评估康复联合护理模式组对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患肢功能状态的效果,为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上肢功能锻炼及康复提供一种参考模式。方法纳入2019年10月-2020年6月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医院10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联合护理模式组和常规功能锻炼组,试验过程中剔除和脱落4例,每组各50例。常规功能锻炼组由护士进行常规功能锻炼指导与健康教育,康复联合护理模式组是由乳腺科护士联合康复科的康复师对患者进行评估、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并实施康复措施,康复师和护士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康复锻炼方案。两组患者均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5天,术后1、2、3个月测量肩关节活动度、双上肢臂围差值及腋网综合征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腋网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安全性观察。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分析将纳入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以下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糖尿病史、疾病分期、化疗方案、化疗疗程、是否淋巴结清扫、淋巴结清扫范围、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保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1天,前屈(175.80±7.52 VS 173.20±6.29)、后伸(59.76±1.44 VS 59.40±2.35)、外展(175.40±7.68 VS 173.20±6.68)、内旋(88.90±2.91 VS 87.80±4.06)和外旋(89.50±2.08 VS 88.80±3.72)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术后5天,术后1、2、3个月的肩关节活动度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时间效应下,两组肩关节活动度随着术后时间越长,其肩关节活动度改善越明显(P<0.05);在分组效应下,两组间肩关节活动度总体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康复联合护理模式组的肩关节活动度优于常规功能锻炼组;在分组效应与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下,两组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通过两组肩关节活动度的变化趋势图,发现在同一时间点上,康复联合护理模式组的肩关节活动度优于常规功能锻炼组;此外,通过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术后第5天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无差异之外,其余时间点(术后1、2、3个月)康复联合护理组患者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和外旋活动度均优于常规功能锻炼组(P<0.05)。3两组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情况比较分析3.1两组患者双上肢臂围差值分析通过两组患者双上肢臂围差值分析两组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的情况,术前1天两组患者尺骨茎突处,尺骨茎突处上10cm、20cm、30cm、40cm臂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对术后5天,术后1、2、3个月两组患者双上肢臂围差值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在时间效应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臂围差值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差值越大,表明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发生的风险可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而增加;在分组效应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分组效应与时间效应交互作用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两组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发生情况分析统计两组术后3个月内发生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的人数,共发生5例淋巴水肿,发生率为5%。康复联合护理模式组发生2例轻度淋巴水肿,均发生在术后第5天,与手术原因和引流不畅有关,通过手法淋巴引流、手指点穴治疗、重新安置引流管等,出院后1月得到明显缓解;其余3例均为院外发生,2例经过3~6月的康复治疗后消退,1例中度水肿因依从性差仍在治疗中。4两组腋网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术后3个月内腋网综合征的发生率,康复联合护理模式组腋网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6.00%,而常规功能锻炼组的发生率是康复联合护理组的2倍,为32.00%,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3.51,P=0.06)。5安全性分析采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两组患者拔管时间差异,结果示两组患者腋窝引流管拔管时间无显着差异(Z=-0.65,P=0.52),但两组胸壁引流管的拔管时间有显着差异(Z=-2.09,P=0.04),康复联合护理模式可缩短患者胸壁的拔管时间。此外,康复联合护理模式发生1例伤口坏死;常规功能模式组发生2例伤口感染,2例积液,康复联合护理模式组发生并发症的例数较少,说明康复联合护理模式是安全可行的,且可缩短胸壁引流管的拔管时间。结论:康复联合护理模式在术后早期可促进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腋网综合征的发生并降低其发生率;缩短患者胸壁引流管的拔管时间。但是,与常规功能锻炼组相比,康复联合护理模式在术后3个月内对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无明显作用。该模式充分发挥了康复和护理的学科优势,康复师与护士分工合作,促进了术后患者上肢功能状态的恢复,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功能锻炼提供了一种更加系统的专业的康复模式。

蒋瑜[7](2020)在《茯苓的抗乳腺癌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乳腺癌已经成为全世界女性中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严重威胁了女性的健康。放化疗虽然可以明显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但放化疗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肝肾损伤和胃肠道反应,使患者进食困难,进而引起营养不良、身体抗性减弱。并且放化疗还会不同程度地破坏患者的肠道稳态,而肠道稳态的失衡又会加速肠道炎症和肿瘤的发生。因此,寻找一种安全高效毒副作用低的天然产物,使其在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同时降低药物对肝肾及胃肠道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一个新的思路。茯苓在调节肠道腹泻以及脾胃虚寒中均具有良好效果。茯苓还具有保肝护肝作用,对肝硬化以及肝癌的治疗效果良好。茯苓作为一种扶正抗癌药,其单药或与其他药材配伍在我国中医药领域中用于乳腺增生以及乳腺肿瘤的治疗和调理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目前关于茯苓抗乳腺癌的具体药理学机制仍不明确。虽然茯苓被报道能够通过干扰周期蛋白cyclin D1/cyclin E的表达或提高Bax/Bcl-2的比率等对多种癌细胞的增殖或侵袭有抑制作用。但茯苓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茯苓抗乳腺癌的主要活性物质以及对肿瘤小鼠肝肾的毒性和肠道稳态的作用仍还未见报道。为此,结合茯苓的多种功能活性,本文通过体内外实验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展开了相关研究。本文首先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裸鼠移植瘤模型评判了茯苓的体内外抗乳腺癌活性、活性部位所在以及初步的抗肿瘤机制。随后,从肝肾组织学形态、肝功能指标以及小鼠的肌肉力度等方面探究茯苓醇提物的体内毒副作用。由于肿瘤的生长会导致肿瘤小鼠肠道稳态失衡,因此我们比对分析了各组小鼠肠道屏障和肠道菌群的差异,探究了茯苓对乳腺癌小鼠肠道稳态的影响,并对其代谢功能进行了预测和验证。最后,通过硅胶色谱柱联合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反复分离和纯化获得茯苓抗乳腺癌的主要活性单体,利用LC/MS和核磁共振技术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并从蛋白分子层面以及物质的结构和活性方面寻找其抗肿瘤的主要作用机制。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茯苓中具有抗乳腺癌活性的成分主要集中在茯苓醇提取部位,并且体内外实验结果一致证明了茯苓具有抗乳腺癌活性。茯苓醇提物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均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从体外细胞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茯苓醇提物能够明显干扰乳腺癌细胞周期使其大量阻滞于G1期,并且显着够诱导细胞的凋亡(P<0.05)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从体内动物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茯苓醇提物干预能够明显延缓小鼠肿瘤的生长速度从而降低最终肿瘤重量(P<0.05)。肿瘤组织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的结果均显示茯苓醇提物明显改变了肿瘤组织的细胞形态和结构。并且,茯苓醇提物可通过增加小鼠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和降低Ki67的增殖指数而显着延缓裸鼠移植瘤的生长。2.小鼠的肝、肾、脾重、血浆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浓度、肝肾组织切片组织形态分析以及代表肌肉力度的指标综合显示,茯苓醇提物对肿瘤小鼠重要器官无明显毒副作用,并且,其对肿瘤小鼠的肝肾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推测其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可以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小鼠肠道屏障相关指标和肠道菌群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茯苓醇提物可以通过上调磷酸化ERK1/2和p38 MAPK的表达,提高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量,降低DAO、D-LA和内毒素水平,显着缓解肿瘤小鼠的肠粘膜损伤以及修复肠道屏障功能。同时,茯苓醇提物可以通过提高有益菌Bifidobacterium、Lactobacillus的丰度,减少硫酸还原菌Desulfovibrio和炎症相关菌Mucispirillum、S24-7和Staphylococcus的丰度以及增加肿瘤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显着改善乳腺癌小鼠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对肠道菌群代谢功能预测以及小鼠尿、血清中腐胺含量差异的进一步检测,推测腐胺相关代谢通路可能是茯苓醇提物在调节肿瘤小鼠肠道微生物稳态中调节的通路之一。3.通过对茯苓醇提取物依次经过有机试剂萃取、MCI和ODS色谱硅胶柱反复分离,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分离纯化,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的逐级检测筛选,最终分离得D2-1(25.38 mg)、D2-2(10.88 mg)和D2-3(10.88 mg)三个单体化合物。经LC/MS分析和核磁结构鉴定,化合物分别为:3-O-乙酰-16α-羟基-脱氢栓菌酸、去氢茯苓酸和茯苓酸。其中,茯苓酸对两株乳腺癌细胞的抑制率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单体化合物(P<0.05),且对正常的乳腺上皮细胞无明显毒性。由此可推测茯苓酸是抗乳腺癌的主要活性物质。通过分析三个单体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推测茯苓酸结构中C-17上的C9侧链在C-24上连接的亚甲基结构以及C-8的双键结构共同促进了其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活性。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对茯苓酸抗乳腺癌分子机制的研究显示,茯苓酸可以通过下调周期蛋白Cycline D1、Cycline E、CDK2和CDK4,上调p53和p21蛋白的表达来改变乳腺癌细胞的周期,通过上调促凋亡蛋白Bax,下调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促进细胞色素c的释放,同时激活死亡受体和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激活蛋白酶caspase-3,-9和-8来调控和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凋亡。以上结果明确了茯苓抗乳腺癌的主要活性物质以及体内的毒副作用,从物质的结构以及蛋白分子层面共同阐述了茯苓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并首次报道了茯苓能够通过修复肠道屏障损伤和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来维持肿瘤小鼠的肠道稳态。我们的结果显示茯苓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乳腺癌的药物。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为茯苓在乳腺癌的治疗和相关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

薛宁[8](2020)在《灸治乳腺癌:从减轻化疗毒副作用到抑制瘤体生长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艾灸治疗肿瘤,是当代针灸临床的新课题。如何运用艾灸治疗肿瘤,以往实践多关注于肿瘤放化疗后的毒副作用,对于肿瘤瘤体影响鲜少关注。本研究将以乳腺癌为例,以临床观察艾灸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胃肠道等毒副作用为起点,通过设计实验研究艾灸对乳腺癌荷瘤小鼠肿瘤瘤体生长抑制的影响,并从肿瘤微环境和免疫调节角度探讨艾灸抑制瘤体生长的免疫调节机制,旨在进一步探索“灸治肿瘤”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方法:临床研究:将符合入组条件的乳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化疗患者均采用化疗周方案,对照组每次化疗前30 min使用注射用盐酸格拉司琼(3 mg+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化疗当日即配合使用麦粒灸,每次取6 mg艾绒搓为麦粒大小艾柱在患者双侧足三里、及气海、关元穴施灸,每穴9壮,每日1次,连续7天。观察化疗第1、3、7天,两组患者胃肠道反应程度(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情况(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含量)。动物实验研究:将30只BALB/c小鼠按1:4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和模型组(24只)。将24只雌性BALB/C小鼠接种4T1乳腺癌细胞建立荷瘤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紫杉醇干预组、艾灸干预组和紫杉醇+艾灸干预组,每组6只。模型对照组:自肿瘤细胞接种次日起,不予任何治疗及干预;紫杉醇干预组:当肿瘤长至100-200 mm3后,尾静脉注射cy7紫杉醇0.1 mL(1 mg/mL);艾灸干预组:将艾绒搓成麦粒大小(约6mg)置于穴位上小鼠双侧足三里穴位处,线香点燃待艾绒烧尽后将直接按灭于施灸处,每穴3壮,每日1次,连续2周;紫杉醇+艾灸干预组:当肿瘤长至100-200 mm3后,尾静脉注射cy7紫杉醇0.1mL(1 mg/mL)后,同时进行艾灸干预。观察2周内小鼠体质量与瘤体体积变化及2周时各组瘤体质量,计算抑瘤率、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并进行瘤体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血液分析仪测定全血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的分布,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IFN-γ、IL-10和TGF-β1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肿瘤组织中CD-34、HIF-1α、VEGFA、PD-1和PD-L1的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中,化疗第3、7天,治疗组患者恶心和呕吐症状与化疗后第1天相比得到明显改善(P<0.05);与化疗前1天相比,化疗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白细胞含量显着性下降(P<0.05),表明化疗药物会导致患者白细胞数目的下降;治疗组中化疗第3、7天白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物实验研究中,与紫杉醇组相比,艾灸+紫杉醇组小鼠的体重下降趋势明显减缓(P<0.05);第14天艾灸组出现肿瘤细胞坏死、瘤体生长变缓;与肿瘤模型组小鼠相比,艾灸干预组组小鼠外周血中脏器指数和白细胞总数显着提高(P<0.05);与紫杉醇组相比,艾灸+紫杉醇组小鼠外周血中脏器指数和白细胞总数显着提高(P<0.05);与普通对照组相比,肿瘤模型组中IL-2、IFN-γ水平显着降低(P<0.05),IL-10、TGF-β1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艾灸干预组中IL-2、IFN-γ水平升高(P<0.05),IL-10、TGF-β1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艾灸组肿瘤组织中CD34、HIF-1α、VEGFA和PD-1、PD-L1蛋白及mRNA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1.临床和动物实验表明,艾灸能够不同程度减轻乳腺癌化疗的毒副作用;且艾灸具有系统性调整的特点。2.动物实验表明,14天艾灸治疗可以出现肿瘤细胞坏死、瘤体生长变缓,呈现抑制瘤体生长的现象。3.艾灸通过增强小鼠免疫功能和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4.艾灸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还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有关。

杨明[9](2020)在《耳穴贴压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中年乳腺癌化疗期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调查中年乳腺癌化疗期患者的焦虑、抑郁负性情绪问题和生活质量水平;2.通过对中年乳腺癌化疗期患者进行耳穴贴压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探究耳穴贴压联合认知行为干预疗法对中年乳腺癌化疗期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研究对象的选取和分组本研究属于类实验研究,通过将符合研究纳入标准、自愿参与研究的102例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1例。2.干预方法对照组:主要通过采取口头宣教的方法对其进行健康教育,重点介绍化疗相关注意事项、上肢功能锻炼方法,和指导患者预防并能及时辨别淋巴水肿的发生。干预组:在日常宣教的基础上进行耳穴贴压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干预持续时间为12周,每2周1次。干预进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患者不合理认知的识别,并初步引导其正向思维。第二阶段,为患者合理认知的重建和行为干预,主要目的是使患者学会正向思考。第三阶段,首先复习每一次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式,使其逐渐学会正向思考。耳穴贴压贯穿在三个阶段中。3.干预效果评价方法 在干预开始前和干预结束后一周分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予以评价。4.数据处理 收集到的数据录入IBM 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软件中,采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等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02例研究对象,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51例。干预过程中,干预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干预组年龄为(50.08±4.48)岁,对照组年龄为(50.50±4.80)岁。纳入分析的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婚姻、收入及病情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后SAS得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干预前后SAS得分分别进行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标准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0,P>0.05)。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干预后两组患者SAS得分差异,结果显示干预组SAS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比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AS得分,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干预后SAS得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SDS得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DS标准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79,P>0.05)。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干预后两组患者SDS得分差异,结果显示干预组SDS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比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DS得分,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干预后SDS得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干预前干预组(92.98±8.40)和对照组(91.76±8.57)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相比,耳穴贴压联合认知行为干预策略可以改善中年乳腺癌化疗期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该干预方案可操作性强,可在化疗期癌症患者中推广。

张雪梅[10](2021)在《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及分子分型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水平;探讨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水平与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的关系,以及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的变化。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的236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进行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心理韧性理论及创伤后成长理论为基础的匿名调查问卷。应用Excel进行资料录入,SPSS 22.0统计学分析和AMOS 21.0构建结构方程。将具有完整免疫组化资料的乳腺癌患者按照分子分型将其分成4组:Luminal A型组、Luminal B型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组和三阴性组,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分别对4组乳腺癌患者于确诊时,确诊1个月后,确诊3个月后,确诊6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1.乳腺癌患者PTG平均分为51.73±9.02,乳腺癌患者社会支持平均分38.25±3.73,心理韧性平均分55.17±10.61,处于中等偏下水平。PTG与心理韧性各维度、社会支持各维度、文化程度、人均收入和宗教信仰成正相关(P<0.05);与年龄、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2.乳腺癌患者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创伤后成长的结构方程模型修正模型结果显示卡方值等于116.859(P<0.005),自由度为41,x2/df为2.625。乳腺癌患者PTG总分与心理韧性总分呈正相关(0.767,0.152,P<0.005),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正相关(0.767,0.062,P<0.005)。社会支持水平可直接预测PTG水平和心理韧性水平(P<0.005),可间接通过心理韧性水平预测PTG水平(P<0.005)。3.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确诊时PTG总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B型和HER2阳性型两组乳腺癌患者确诊乳腺癌6个月PTG总分对比确诊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uminal A型对比Luminal B型两组患者在确诊乳腺癌6月后P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R2阳性型对比三阴性两组患者在确诊乳腺癌6月后P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乳腺癌患者PTG、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处于中低水平;PTG和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密切相关,提高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水平有助于提高PTG水平。2.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与PTG成正相关,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成正相关,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与PTG之间起中介效应,增加社会支持和提高心理韧性水平可以使乳腺癌患者的PTG水平升高。3.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PTG水平不同,其中Luminal B型和HER2阳性型乳腺癌患者短期内PTG提高明显,临床护理实践中要着重帮助Luminal A型和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提高PTG。

二、乳腺癌治疗中的护理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治疗中的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1. 腹腔热灌注化疗是胃肠恶性肿瘤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
    
2. 探索性构建腹腔热灌注化疗护理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3. 个案管理是构建腹腔热灌注化疗护理模式的理想契入点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三、研究目标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患者及其主要照护者的需求研究
一、简化版癌症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量表的跨文化调适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二、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三、简化版癌症患者主要照护者未能满足的需求量表的跨文化调适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四、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患者主要照护者的需求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
一、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草案的拟定
    (一)研究目的
    (二)方法
    
1. 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护理路径草案的拟定
    
2. 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方案草案的拟定
    
3. 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草案的拟定
    
4. 资料分析方法
    (三)结果
    
1. 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护理路径草案
    
2. 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方案草案
    
3. 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草案
    
4. 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其他辅助表格
    (四)讨论
二、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修订
    (一)研究目的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全文总结
一、主要结果与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1.3.3 乳腺临床体检
        1.3.4 乳腺自我检查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1.3.6 其他检查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1.4.1 20~39岁
        1.4.2 40~70岁
        1.4.3 70岁以上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2.1.2 常规投照体位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2.2 诊断报告规范
        2.2.1 肿块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2.2.2 钙化
        2.2.2. 1 钙化类型
        2.2.2. 2 钙化分布
        2.2.3 结构扭曲
        2.2.4 对称性征象
        2.2.4. 1 不对称
        2.2.4. 2 球形不对称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2.2.5 乳腺内淋巴结
        2.2.6 皮肤病变
        2.2.7 单侧导管扩张
        2.2.8 合并征象
    2.3 病灶的定位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2.4.1 检查目的
        2.4.2 乳腺分型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2.4.4 与前片比较
        2.4.5 评估分类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3.3.1 基本要求
        3.3.2 图像的存储
        3.3.3 报告书写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1 肿块
        3.4.3. 2 周围组织
        3.4.3. 3 钙化
        3.4.3. 4 血管评估
        3.4.4 彩色超声检查
        3.4.5 其他相关技术
        3.4.5. 1 三维成像
        3.4.5. 2 弹性成像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3.6.3. 1 记录病灶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3.6.3. 3 结论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3.7 报告范例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4.1.1 乳腺癌的诊断
        4.1.2 乳腺癌分期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4.1.7 高危人群筛查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4.3.1 检查前准备
        4.3.1. 1 临床病史
        4.3.1. 2 检查前准备
        4.3.2 MRI检查
        4.3.2. 1 设备要求
        4.3.2. 2 扫描体位
        4.3.2. 3 成像序列
        4.3.2. 4 后处理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4.4.1 点状强化
        4.4.2 肿块
        4.4.3 非肿块强化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4.4.5 病灶定位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4.5.1 评估不完全
        4.5.2 评估完全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5.1 适应证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3 其他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5.2.5 微创活检设备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5.3.1 禁忌证
        5.3.2 术前准备
        5.3.3 术中注意事项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5.4.1 禁忌证
        5.4.2 术前准备
        5.4.3 术中注意事项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6.1.1 标本类型
        6.1.2 标本固定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4. 2 取材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5. 2 取材
        6.2.6 SLNB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6.3.1 组织学分型
        6.3.2 组织学分级
        6.3.3 乳腺癌的分期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7.1.6 保乳手术
        7.1.6. 1 术前准备
        7.1.6. 2 手术过程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7.3.1 全乳放疗
        7.3.1. 1 适应证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7.3.1. 3 照射靶区
        7.3.1. 4 照射技术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7.3.2. 1 适应证
        7.3.2. 2 技术选择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8.1.1 多学科协作
        8.1.2 学习曲线
        8.1.3 知情同意
    8.2 SLNB指征
    8.3 SLNB操作规范
        8.3.1 示踪剂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8.4.1 SLN的术中诊断
        8.4.2 SLN的术后诊断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9.1 适应证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9.3 照射靶区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9.4.2 常规照射技术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1 0.2.5. 1 局部处理
        1 0.2.5. 2 全身处理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1 0.4.1 适应人群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1 0.4.3 主要措施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1 0.4.4. 1 疼痛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1 0.4.4. 4 疲乏
        1 0.4.4. 5 昏迷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11.1随访和评估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15.2诊断
    15.3治疗原则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16.1概述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16.4骨转移的治疗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附录

(3)基于博弈论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博弈论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1.1 博弈论视角下的癌症生态
        1.2 博弈论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1.3 小结
    综述二 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1.1 晚期乳腺癌的疾病特点
        1.2 中医药对晚期乳腺癌的认识
        1.3 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研究现状
        1.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基于WSR和霍尔三维结构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模型
    1.1 晚期乳腺癌的治疗过程是一项复杂且综合的系统工程
    1.2 基于物理、事理、人理的软系统方法论
    1.3 霍尔三维结构——硬系统方法论的提出
    1.4 建立基于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模型的目的与意义
    1.5 基于WSR和霍尔三维结构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模型
        1.5.1 基于物理-事理-人理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5.2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模型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博弈论原理的“带瘤生存”模型
    2.1 肿瘤治疗目标的演变——从零和博弈向非零和博弈的转变
        2.1.1 以零和博弈为目标的肿瘤治疗
        2.1.2 “带瘤生存”与非零和博弈
    2.2 带瘤生存思想中的博弈论原理
        2.2.1 博弈论和中医药在“带瘤生存”中的作用
        2.2.2 博弈论的方法如何减少药物用量和减轻肿瘤负荷
    2.3 基于博弈论原理的“带瘤生存”模型
        2.3.1 肿瘤的瘤内异质性
        2.3.2 进化稳定状态
        2.3.3 基于博弈论原理的晚期乳腺癌“带瘤生存”模型
    2.4 基于方程的模型构建
        2.4.1 模型建立
        2.4.2 数值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博弈论和“治未病”思想的中医药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模型研究
    3.1 “治未病”思想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3.1.1 “治未病”的理论内涵
        3.1.2 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治未病”思想
    3.2 基于博弈论和“治未病”思想的晚期乳腺癌治疗模型
        3.2.1 “治未病”思想中的博弈论原理
        3.2.2 斯坦科尔伯格博弈
        3.2.3 构建医生和肿瘤参与的斯坦科尔伯格博弈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仿真研究
    4.1 建立模型的理论基础
    4.2 基于多主体的建模方法
        4.2.1 Agent的概念和特征
        4.2.2 多主体系统
        4.2.3 基于多主体的建模
        4.2.4 ABM与EBM的区别
    4.3 NetLogo平台特性与功能
        4.3.1 NetLogo的特性
        4.3.2 NetLogo平台的组成结构
        4.3.3 应用NetLogo进行Multi-Agent建模
    4.4 基于博弈论原理的“带瘤生存”模型仿真分析
        4.4.1 问题分析
        4.4.2 参数设置
        4.4.3 模型建立
        4.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仿真分析
        4.5.1 问题分析
        4.5.2 参数设置
        4.5.3 模型建立
        4.5.4 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主要研究结果
    5.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赋能理论视角下新确诊乳腺癌患者心理压力缓解研究 ——基于J省肿瘤医院小组工作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概念界定
        1.3.1 心理压力
        1.3.2 赋能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乳腺癌患者心理压力现状与类型
        2.1.1 乳腺癌患者心理压力现状
        2.1.2 乳腺癌患者心理压力类型
    2.2 乳腺癌患者心理压力介入研究
        2.2.1 乳腺癌患者心理压力关联性研究
        2.2.2 乳腺癌患者心理压力缓解方法研究
        2.2.3 社会工作介入乳腺癌患者心理压力研究
    2.3 赋能在癌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3.1 社会工作领域的赋能研究
        2.3.2 其它学科领域的赋能研究
    2.4 文献述评
3.服务对象心理压力现状
    3.1 服务机构基本情况
    3.2 初步接触建立关系
    3.3 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3.4 服务对象心理压力表现
        3.4.1 自身层面:恐惧死亡与形体残缺
        3.4.2 自身层面:质疑检查结果、忧思疾病致因
        3.4.3 自身层面:自责自我价值降低与风险规避不足
        3.4.4 自身层面:担忧治疗过程-效果的不确定性
        3.4.5 家庭层面:担忧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3.4.6 家庭层面:自责加大家属压力负荷
        3.4.7 社会层面:忧虑社会支持不足
        3.4.8 社会层面:担心交往关系受挫
    3.5 服务对象心理压力致因
        3.5.1 自身应激能力与个性状况
        3.5.2 家庭经济与情感支持度
        3.5.3 社会支持主体与力度情况
    3.6 服务对象心理压力缓解需求
        3.6.1 普及病症知识,调适压力情绪
        3.6.2 减轻家属照护压力,优化家庭沟通模式
        3.6.3 提升社会关注与支持
4.赋能理论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4.1 服务目标
        4.1.1 总目标
        4.1.2 分目标
    4.2 服务方案
        4.2.1 服务方案基本信息概况
        4.2.2 服务程序
        4.2.3 应急预案
    4.3 服务方案实施过程
        4.3.1 小组建立:缘来是你
        4.3.2 自身-知识赋能:乳腺癌课堂
        4.3.3 自身-技巧赋能:减压小技巧
        4.3.4 家庭赋能:家人我想对你说
        4.3.5 社会赋能:为你护航
        4.3.6 小组终结:阳光总在风雨后
    4.4 效果评估
        4.4.1 过程评估
        4.4.2 结果评估
5.总结、反思及经验
    5.1 总结
    5.2 反思
        5.2.1 活动组织
        5.2.2 活动设计
        5.2.3 社工自身综合素养
        5.2.4 宏观背景
    5.3 经验
        5.3.1 服务接触
        5.3.2 服务方向
参考文献
    1.着作类
    2.期刊类
    3.博士论文类
    4.外文文献类
    5.文件与报告类
附录一:小组活动计划表
附录二:心理压力测试量表
附录三:心理压力情况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四:机构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五: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表
致谢

(5)通任督调阴阳针刺法治疗乳腺癌患者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治疗乳腺癌相关性失眠的研究进展
        1. 肿瘤相关性失眠概述
        2. 乳腺癌患者肿瘤相关性失眠
        3. 中医对乳腺癌相关性失眠的认识
        4. 乳腺癌相关性失眠的中医治疗
        5. 针灸在肿瘤相关性失眠中的应用
        6.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肿瘤相关性失眠的西医研究进展
        1. 肿瘤相关性失眠概述
        2. 肿瘤相关性失眠的发病机制
        3. 肿瘤相关性失眠的西医治疗
        4.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方案
    1. 研究目的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设计
    4. 观察方法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
    7. 质量控制及保证
研究结果
    1. 临床资料
    2. 治疗结果
        2.1 总有效率
        2.2 ISI量表得分结果
        2.3 PSQI量表得分结果
讨论
    1. 理论依据
    2. 临床资料分析
    3. 疗效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康复联合护理模式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肢功能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相关性概念
    4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患者入组情况
    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 两组肩ROM比较
    4 两组BCRL的比较
    5 两组AWS发生率比较
    6 安全性观察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康复联合护理模式对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2 康复联合护理模式对BCRL的影响
    3 康复联合护理模式对AWS的影响
    4 康复联合护理模式的安全性分析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康复技术在乳腺癌患者术后的应用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7)茯苓的抗乳腺癌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1.1.1 乳腺癌的发病现状
        1.1.2 乳腺癌的现代治疗方式和弊端
    1.2 茯苓的简介
    1.3 茯苓的抗肿瘤作用
        1.3.1 茯苓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1.3.2 茯苓三萜的抗肿瘤作用
        1.3.3 茯苓与化疗药物的协同增效作用
        1.3.4 茯苓多糖和三萜的发掘现状
    1.4 肠道稳态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
        1.4.1 乳腺癌患者的肠道屏障状况
        1.4.2 乳腺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
        1.4.3 茯苓在肠道稳态中的潜在价值
        1.4.4 肠道稳态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茯苓醇提物的体内外抗乳腺癌活性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主要试剂及耗材
        2.2.2 主要细胞及培养基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的制备
        2.3.2 细胞的培养
        2.3.3 MTT细胞毒性实验
        2.3.4 细胞周期的检测
        2.3.5 细胞凋亡检测
        2.3.6 动物实验设计与操作
        2.3.7 肿瘤组织的H&E染色
        2.3.8 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染色
        2.3.9 数据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茯苓水提物和醇提物对乳腺癌细胞抑制率的差异
        2.4.2 茯苓醇提物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率
        2.4.3 茯苓醇提物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抑制率
        2.4.4 茯苓醇提物对乳腺癌MCF-7细胞周期的影响
        2.4.5 茯苓醇提物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周期的影响
        2.4.6 茯苓醇提物对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
        2.4.7 茯苓醇提物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
        2.4.8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行为状态的影响
        2.4.9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2.4.10 茯苓醇提物对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及重量的影响
        2.4.11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肿瘤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2.4.12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肿瘤组织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茯苓醇提物的体内毒副作用及对肠道稳态的调节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主要试剂与耗材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的培养
        3.3.2 动物实验设计与操作
        3.3.3 小鼠肝、肾以及结肠组织H&E染色
        3.3.4 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测定
        3.3.5 小鼠抓力的检测
        3.3.6 小鼠血浆中D-LA、DAO及血浆内毒素浓度的检测
        3.3.7 肠紧密连接蛋白及肠组织ERK1/2 and p38 MARK磷酸化表达的检测
        3.3.8 16SrDNA扩增子测序
        3.3.9 生信分析
        3.3.10 腐胺含量的测定
        3.3.11 数据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肝和肾组织形态的影响
        3.4.2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影响
        3.4.3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主要脏器重量的影响
        3.4.4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肌肉力度的影响
        3.4.5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结肠组织粘膜形态的影响
        3.4.6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肠黏膜因子的影响
        3.4.7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肠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3.4.8 茯苓醇提物对肠组织ERK1/2 and p38 MARK磷酸化表达的影响
        3.4.9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肠道菌群α和β多样性的影响
        3.4.10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3.4.11 茯苓醇提物对小鼠肠道特异性菌群的影响
        3.4.12 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预测
        3.4.13 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茯苓抗乳腺癌活性物质的分离及作用机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细胞及培养基
        4.2.3 仪器与设备
        4.2.4 细胞的培养
    4.3 实验方法
        4.3.1 MTT细胞毒性实验
        4.3.2 茯苓不同提(萃)取物的制备
        4.3.3 茯苓抗乳腺癌活性部位的初步分离
        4.3.4 茯苓抗乳腺癌活性成分的进一步分离
        4.3.5 茯苓抗乳腺癌活性成分的纯化
        4.3.6 单体化合的鉴定
        4.3.7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4.3.8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茯苓不同提(萃)取物对乳腺癌细胞抑制率的差异
        4.4.2 茯苓氯仿萃取物MCI柱分离部位对乳腺癌细胞抑制率的差异
        4.4.3 组分M经ODS柱进一步分离部位对乳腺癌细胞抑制率的差异
        4.4.4 组分D2经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柱分离部位对乳腺癌细胞抑制率的差异
        4.4.5 单体化合物的鉴定
        4.4.6 单体化合物的细胞毒性与其结构的关系
        4.4.7 茯苓酸对乳腺癌细胞周期和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灸治乳腺癌:从减轻化疗毒副作用到抑制瘤体生长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乳腺癌发病及研究进展
        1.1 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
        1.2 发病机制研究
        1.3 分型分类研究
    2. 乳腺癌患者治疗及其毒副作用
        2.1 乳腺癌治疗方法
        2.2 治疗后毒副反应及干预
    3. 灸治肿瘤
        3.1 艾灸减轻化疗后毒副作用
        3.2 艾灸对肿瘤免疫影响的研究
        3.3 艾灸通过调节基因调控、蛋白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
        3.4 艾灸调节其它因素发挥抗肿瘤作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艾灸降低乳腺癌化疗所致毒副反应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临床实验资料
        1.1 病例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排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医学伦理原则与质量控制
        1.6 安全性评价
        1.7 治疗方案
        1.8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乳腺癌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2.2 两组乳腺癌患者白细胞计数比较
    3. 讨论
        3.1 艾灸对乳腺癌化疗毒副反应的影响
        3.2 初步结论
        3.3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础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试剂配置
    2 方法
        2.1 造模、分组与处理
        2.2 小鼠体质量与肿瘤体积、质量的测定
        2.3 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2.4 脏器指数测定
        2.5 外周血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检测
        2.6 血清细胞因子检测
        2.7 免疫组化化学技术
        2.8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的表达
        2.9 qPCR检测基因的表达
        2.10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干预组对乳腺癌小鼠体质量影响
        3.2 不同干预组对乳腺癌小鼠抑瘤效应差异的比较
        3.3 不同干预组对乳腺癌小鼠肿瘤组织形态的影响
        3.4 不同干预组对乳腺癌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5 不同干预组对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的影响
        3.6 不同干预组对乳腺癌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3.7 不同干预组对乳腺癌小鼠微血管及微环境相关蛋白的影响
        3.8 不同干预组对乳腺癌小鼠PD-1和PD-L1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艾灸抑制肿瘤生长的效应证据
        4.2 艾灸抑制肿瘤瘤体生长的可能机制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果与结论
        1.1 研究结果
        1.2 研究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耳穴贴压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中年乳腺癌化疗期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乳腺癌患者负性情绪流行现状
    1.2 乳腺癌患者负性情绪影响因素
    1.3 乳腺癌患者负性情绪干预现状
    1.4 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进展
    1.5 耳穴贴压在患者负性情绪中的研究进展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干预方案的构建
        1.1 乳腺癌患者常规护理
        1.2 干预组干预方案
    2 干预方案的应用
        2.1 研究设计
        2.2 对象与方法
        2.3 资料收集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样本流失情况
        3.2 两组患者焦虑情况比较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抑郁情况比较
        3.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4 讨论
        4.1 耳穴贴压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
        4.2 耳穴贴压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改善中年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
1 研究主要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2.1 研究的创新性
    2.2 局限性
    2.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癌患者负性情绪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10)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及分子分型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乳腺癌患者PTG研究现状
        1.2.2 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
        1.2.3 乳腺癌患者相关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
        1.2.4 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理论及假设
        1.3.1 研究理论
        1.3.2 研究假设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计算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工具
        2.2.1.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2.1.2 简体中文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C-PTGI)
        2.2.1.3 心理韧性量表
        2.2.1.4 社会支持量表
        2.2.2 分子分型标准
        2.2.3 资料收集
        2.2.4 质量控制
        2.2.5 伦理原则
        2.2.6 资料统计
    2.3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乳腺癌患者PTG现况
        3.2.1 乳腺癌患者PTG现状
        3.2.2 乳腺癌患者人口学特征与PTG关系
    3.3 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的关系
    3.4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PTG水平分析
4 讨论
    4.1 乳腺癌患者PTG水平的影响因素
    4.2 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的关系
    4.3 乳腺癌患者分子分型对PTG水平的影响
5 结论
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6.1 研究创新
    6.2 研究不足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附录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和课题
    附录 B:个人简介
    附录 C:调查对象知情同意书
    附录 D:调查问卷表
    附录 E:综述 乳腺癌患者心理护理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乳腺癌治疗中的护理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胃肠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D]. 韩媛. 广州医科大学, 2017(11)
  • [2]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3]基于博弈论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模型构建[D]. 王辰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赋能理论视角下新确诊乳腺癌患者心理压力缓解研究 ——基于J省肿瘤医院小组工作实践[D]. 景文娜.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5]通任督调阴阳针刺法治疗乳腺癌患者失眠的临床研究[D]. 赵维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康复联合护理模式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肢功能状态的影响[D]. 熊倩.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茯苓的抗乳腺癌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 蒋瑜. 江南大学, 2020(04)
  • [8]灸治乳腺癌:从减轻化疗毒副作用到抑制瘤体生长的探索[D]. 薛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耳穴贴压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中年乳腺癌化疗期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D]. 杨明. 郑州大学, 2020(02)
  • [10]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及分子分型的关系研究[D]. 张雪梅. 蚌埠医学院, 2021(01)

标签:;  ;  ;  ;  ;  

乳腺癌治疗的护理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